鲁南五大调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2-12-16 09:50:58

鲁南五大调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摘要】通过查阅调研郯马五大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以鲁南五大调为代表的传统音乐文化,阐明了鲁南五大调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丰富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鲁南五大调;中国民族声乐;声乐教学

一、鲁南五大调产生的社会背景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山东省临沂市南部的郯城县、临沭县、莒南县以及日照市一带风行的汉族民谣。关于郯马五大调起源的具体时间,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资料,论述的比较混乱,口径也不一样。有人说它是明朝来自云南和贵州;有人说是清朝间从江苏的扬州和灌县引进来的。通过调查研究,五大调应是明清小调,由小曲和散曲组合演变而来。在明清时期的很多民谣、民歌专著,如《白雪遗音》《曲律》中都可以找到它所包罗的《满江红》《寄生草》等曲牌。(一)鲁南五大调产生的历史背景。笔者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现存的多种资料,找到了资料《雅曲二集》,它是清嘉庆年间出版的书籍,其中就包括了多首马头调。还找到了《白雪遗音》,它是清代出版的,在该书的著者自序中有大量的词语。清朝出书的《时兴杂曲》中也含有马头调、大寄生草、满江红。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曲目与现在的“马头调”比较来看,无论主题内容方面,还有文字、句型、押韵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的五大调乐曲非常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清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许多士大夫、文人竭力编辑民间风谣册。如张宝信,来自临沂市郯城,他所写的唱词中就有许多以赞为题的;如张海石,来自山东日照,他的创作中有许多爱情故事片段。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清朝鲁南五大调正风靡一时。清末在郯城一带从舟子到文人雅士毫无例外地爱好此调,也有民间艺人唱五大调。(二)鲁南五大调产生的地理环境。郯马五大调的构成,首要是与穿过运河的码头镇的水道埠头有关。郯城县马头镇位于沂河两岸,明清时期是一个商贸重镇,与江浙一带的贸易密切相关,构成独具特色的郯马五大调。当时,郯马五大调得到了一些老学者公认的赞赏,他们都纷纷开始组织青年学唱、演唱五大调。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开始发展并逐渐流行起来。

二、鲁南五大调的艺术分析

(一)鲁南五大调的题材内容。郯马五大调的题材内容比较宽泛,反映了一般的社交生活,也有历史传闻和民间故事,还有以文学经典作为题材的,但最突出的还是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离怨别、思郎盼夫。它的歌词优雅而美丽,具有细致的写照和优雅的词汇。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据说,除《玲玲调》外,其余四个曲牌均由江淮地区传入。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艺术馆曾多次派专家来郯城镇、马头镇汇集整理“郯马五大调”。(二)鲁南五大调的表演形式与伴奏技法。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在郯城等地主要流行坐唱表演,有一个或二个演唱者,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等,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演唱者与伴奏者围着桌子坐下,这种演唱形式和一般曲艺的差不多。根据地域的不同,郯马五大调的乐队组织也有不同,三弦是“郯城马头镇”的主要伴奏乐器,其他乐器随着条件的变化或增或减。持檀板的拍击者作为指挥的角色。日照一带伴奏以横笛为主要乐器,并与洞箫二胡等搭配,其他乐器可随条件增减,起指挥作用的是敲击乐器打碟者,伴奏乐器主要是吹管乐器,如吹笛子、箫、笙等。

三、鲁南五大调代表作《满江红•四盼》的情感发展与演唱特色

它是一个美妙细致、淡雅抒情的曲调,很受音乐界的欢迎,其特有的演唱形式和音乐风格特色,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声乐的产生、发展和沿革以及学生的传承,对于丰富中国现代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满江红•四盼》的情感发展。这部作品分为四部分,所表述的内容是一位多情的女子在四季的变化中对情郎的思念。乐曲的四个部分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季候,这也是曲子名称的由来。这部作品的表演形式由女声独唱者主导,整个故事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讲述的。第一乐章讲述的是春暖花开之际,由男女声齐唱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曲子将旋律停靠在了徵音上,旋律比较舒缓,多处出现衬词,速度为中速略快,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也为女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第二乐章,是由春季变为夏季,女角儿在此沉浸在美好回忆之中,歌词也描绘了夏天生气勃勃的画面。在歌唱时,速度逐渐加快。第三乐章描写的是秋季,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表现出女主角复杂的心情变化,也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这与第二章的用意完全不同。第四乐章,描写的是萧条的冬天,速度由快转慢,表现出女主角心态逐渐趋于平静,与前面的春、夏、秋三季的变化形成串联,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四个乐章的发展以感情为主线,将女子的复杂感情融合在这首套曲之中。(二)《满江红•四盼》的演唱特色。《四盼》主体反映了曲牌一字多音的特征。基本上每一句都会出现衬词,曲调较为细致婉转;另一方面,鲁南地区方言里都带有衬词,增加了说话时的语气。衬腔的出现产生极大的情感表达,也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四、鲁南五大调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宋元杂剧,再到像鲁南五大调这种明清地方曲种,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教育。声乐教学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支配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寄托了人类精神文明与劳动人民生活之息息相关的。声乐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推移流传下来,经过各民族的音乐工作者把知识融合在一起,再经过人类的智慧丰富发展起来。像鲁南五大调这些传统音乐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传统声乐教育方式传承下来的,通过旋律还有歌词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民族声乐教学之初始,形成了中国民歌之雏形。(一)对声乐技巧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文化通过在民间的创作教学表演,使得人们对民歌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为歌唱技巧理论打下基础,比如五大调在演唱时气息的运用,气息是演唱的支撑和基础,运用气息时要注意腹部吸气,放松肌肉,支撑住气息,保证在演唱时气息是流动起来的,平时需要加强联系,才能控制好气息,因为在演唱传统音乐的时候需要很灵活的气息控制,这和西方的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通过学习鲁南五大调等民间传统音乐,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练习并掌握气息的运用方法技巧。(二)声乐语言的借鉴与传承。在鲁南五大调中随处可见衬词和衬腔,这是民歌中很常见的,也是演唱中的一个难点。衬词及语气词包括啊、哎、喂、嘿等,衬词的应用可以加强歌剧的语气,渲染气氛,如果没有这些衬词,会大大削弱歌曲的色彩,破坏其完整性。而这些衬词、衬腔在演唱时并不容易,这时就需要我们注意咬字,虽然是语气词,但是在演唱时要把它演唱清楚,更好地融入正词,使正词和衬词融为一体。五大调中衬词衬腔较多,通过对五大调的学习,能更多地了解衬词、衬腔,增加练习的机会,从而解决并掌握这个难点。由此可以看出,任重而道远的声乐教育,需要挖掘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文化进行教学,使本土文化不会丢失,做到传播、传承其精神文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普及好知识才能让更多未来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让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就需从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以及教材中有所提及。

参考文献

[1]李晓琳.鲁南五大调与扬州清曲关系比较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4):30.

[2]雨桦.寻找消失的香格里拉———马头古镇走笔[J].时代文学,2012(1):1.

[3]范瑞霄.鲁西南五大调之一满江红曲牌下《四盼》的艺术色彩[J].黄河之声,2015(14):100.

作者:李玥霏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