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6:03:36

错误范文篇1

但挽回损失却很难,简历上犯错误很容易。特别是简历被HR看到以后。所以预防这些错误很重要,尤其对于初次写简历的人来说。以下是最常见的却又是最致命的简历错误,以及相应的纠正良策,供你参考。

一、打字或者语法错误

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引起歧义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简历的文字需要完全合乎文法。招聘经理很可能会误解,给你出歧义的地方划条杠杠,或者干脆丢在一边,给你盖棺论定:做事不认真;或者,连简单的简历都写不好,那还能干什么?

二、缺乏细节

这个行业有多熟练,招聘经理需要详细知道你以前都做了些什么。例如:

曾在一家餐厅工作;

雇用并培训、督导超越20名员工,曾在一家餐厅工作。取得了两百万美元的年销售额。

但是充溢重要细节的B却能更吸引招聘经理的眼球。两者都表述了同样的经历。

三、万能简历

投递给所有的雇主,任何时候只要你试图泡制一份万能简历。简历将会遭遇到大部分结果将是被招聘经理扔进废纸框。每一个老板都希望你专门为他准备一份简历。期望你明确无误的展现,为什么你适合他招聘的职位,以及你将如何去适应这个职位,这个特殊的团体里。

四、关注责任而不是成果

比方:简历很容易滑进简单罗列工作职责的模式。

并作实录;参与小组会议。

日间托儿所照看小孩;

更新部门文件。

或者完成了什么。简历里期望看到这样的陈说:然而我招聘经理大都不关心你底做了什么。

用办公软件编辑好,用掌上电脑记述每周会议记录。以备将来查用;

并让他准备十分钟的度假设计;为学龄前适龄儿童制定了三项日常活动。

以便于每个部门的人员查询。整理十年来累计的有价值的文件。

错误范文篇2

1.动机错误概述

1.1动机错误的理论渊源

罗马法中并没有动机错误这一理论,早期罗马法甚至不考虑意思表示的错误问题,因为当时的法律只注重法律的形式,形式符合了,法律就赋予其效果。后期罗马法将错误分为实质错误和非实质错误,实质错误是指对整个行为或者重要构成要素产生了不真实的认识,非实质错误是指对行为某些方面,轻度的或不重要的不真实认识。

动机错误理论的真正提出是在意思表示阶段性理论出现之后。德国罗马法学者在其成熟的意思表示理论基础上,通过意思表示内部结构分析以及必要的法律政策考量,区分健全意思表示和瑕疵意思表示,后者被认为存在表意人的自主决定的瑕疵,影响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德国民法典》积极吸收这一理论,在第119条规定了表示错误和重要性质错误。并在第242条对主观行为基础错误进行了规定。根据第119条规定,意思表示可以细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是意思形成;第二步是考虑用何种方式将形成的意思予以表示;第三步是决定用表示符号表达出来;第四步是在意思发出到意思受领之间,这是个运送的问题;第五步是受领人受领意思的过程。

1.2动机错误之概念及其法律价值

一般意义上讲,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就法学概念而言,动机可解释为表意人在内在意思决定过程中形成意思决定的原因,表意人并未将此种原因向外界表示[1]。拉伦茨这样定义动机错误:表意人对某些情形怀有不正确的设想,而这些情形对于他决定发出这一意义上的表示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他具备了正确的观念,那么他作出的是另一个决定。由此可见,动机错误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只能发生于表意人的意思形成阶段,任何意思表示在表示之前,都要先形成一定的意思,否则无从表示,动机错误正是发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其过程主要探寻的是形成意思的原因;二是这种动机没有显示于外,相对人无从知晓,这也使得法律对它做出评价有相当的难度。

由于动机隐藏于个人内心之中,他人无法窥知,在动机错误,构成法律行为的基本事实要素———“意思”已经存在,而且该意思与表示完全吻合,动机不过是该业已存在并表示于外的意思形成过程中的缘由而已。如果将动机错误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则交易将陷入无边的肆意与不安,交易安全也难以维系。因此,为了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各国对于动机错误的法律保护大多持谨慎态度,一般不予保障。然而,例外仍然存在。德国民法典第119条第二款规定:“关于人的资格或物的性质的错误,交易上认为重要者,视为关于意思表示内容的错误。”对此,法律是允许表意人撤销的。同样,表意人和相对人在作出约定时共同据此为出发点并共同遵循的想法———主观行为基础出现的错误,德国民法典也进行了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有类似规定,这些都体现了现代立法对于意思表示之探究,已深入至动机环节,当然,这只是一种例外,原则上是将多数动机错误排除在法律规定之外的。

2.性质错误

2.1性质错误之概念:以法律意义上的性质为重点

台湾学者黄立这样定义法律意义上的性质,他认为,“性质”是指人或物在事实上、法律上存在之特征及关系因其特点、使用性之久暂,依交易观念对于物之价值在所有或某些法律关系中常有影响力者,则系性质。由此可知:(1)性质是与价值密切联系着的,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价值是性质的结果,只有那些影响着价值的因素才能构成标的物的性质。例如,一枚价值10万的钻戒,决定其性质的是影响价值的钻石品质及做工,而非价值本身。另外,在经济学意义上,价格同样是物的重要性质,但在法律上,从交易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将它视为标的物的性质了,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人是市场交换的主体,参与了整个价格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需要对其自己的估价行为承担责任,因而不能纳入性质范畴,允许撤销,否则会对市场稳定带来负面效果。(2)性质不仅包括物质自然性质,而且包括在使用上和价值上对物有事实上和法律上关系者。自然属性自不待言,事实上有关系者,例如字画之年代、土地的收益能力等等;法律上有关系者,例如土地之抵押权、债权之利率等。(3)性质可区分为人之性质和物之性质。第一,人之性质:这往往与人的年龄、性别、品质有关,但有两个问题需特别关注。首先,性质概念涉及的人,既包括相对人,也包括与意思表示相关的第三人,有时甚至还包括表意人本人,相对人包含之中自不待言,第三人的情况,例如:在一个有保证人的债权法律关系中,表意人有可能会对保证人的自身清偿能力产生错误认识。而表意人本人的情况较少出现,例如:如其患有某种隐性疾病而自己并不知道,却与单位签订了一份不适合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工作的合同。其次,人的支付能力、信誉状况等本来并不涉及人的性质问题,但法律在一些情况下往往会将其也视为人的性质,如在借贷法律关系中,这就是人的重要性质之一。第二,物之性质:当前学界对物一般均采广义解释,即不仅包括有体物,而且包括无体物(作为整体的企业、遗产),还包括权利。

2.2性质错误之法律效果

德国民法典119条规定:(1)在作出意思表示时,就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错误或根本无意作出包含这一内容的意思表示的人,如须认为表意人在知道事情的状况或合理的评价情况是不会作出该意思表示,则可以撤销该意思表示。(2)关于交易上认为重要的人的资格物的特性的错误,也是为关于意思表示的内容的错误。由此可见,对于性质错误,德国法是允许表意人撤销的。对于性质错误的撤销,德国法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撤销的期间限制。德国法第121条规定,撤销必须“以没有过错性迟延之方式(即时)”为之。确定该期间要看撤销权利人何时可能以及在考虑到对方当事人要求立即作出说明的利益的情况下,何时可要求其作出决定并发出撤销表示。此期间的开始,以撤销权人发出含有撤销的意思表示为始,而无需要求送达相对人。

另外,德国民法典第121条第2款规定,无论撤销权人何时知道撤销理由,自意思表示发出后经过30年即不得撤销,此期间即为除斥期间,因此是没有延长、中止之说的。(2)撤销发出的对象及方式。德国民法典第121同时规定,撤销须向意思表示相对人为之,这就是说,撤销只能向相对人发出,向其他人发出的撤销是无效的。关于撤销的方式,德国民法典没有规定,因此可认为法律对撤销的形式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撤销权人在其表示中含有这种撤销意思即可。(3)撤销的法律效果。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视为自始无效。同时,撤销方必须赔偿相对方的信赖利益损失,此赔偿并非侵权责任,也非缔约过失责任,因此,无需以撤销权人有过错为前提。何为信赖利益损失?此时应看做是撤销相对人的“消极利益损失”,亦即如果相对人相信了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所产生的后果,为此而支出了费用、付出了劳动、耽误了其他订约机会,这些损失就可看做是信赖利益损失。这时还应注意的是,如果表意人发生性质错误,而相对人须向表意人指出此错误,如果相对人没有指出,反而恶意加以利用,表意人还可根据“诈欺”来撤销其意思表示,此时,表意人无需承担信赖利益损害赔偿。

3.主观行为基础瑕疵

3.1行为基础理论的提出

在法律行为中,有附期限和附条件两种法律行为,适用于人们对于未来能预料到的变化进行约定。但是,还有一些变化是人们没有或无法预料到的,法律该赋予其何种效果呢?德国学界提出用行为基础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法吸收了这一理论,在法院判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司法判例将交易基础定义为:“交易基础是指那些不属于真正的合同内容范围的、但是在订立合同之时出现的、双方当事人共同的想法,或者一方当事人之为另一方当事人可知的、并未收到另一方当事人指责的、有关某些情形现在存在或者未来将发生的设想,双方当事人的法效意思即建筑在这些基础之上。”[1]当前,德国理论界对行为基础理论的研究已日臻成熟。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行为基础进行划分并以构建案例类型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界定。(1)大行为基础和小行为基础。克格尔和弗卢梅持这种主张,弗卢梅将大行为基础的适用范围描述为社会生存的变化,如战争、法律的修订等。小行为基础仅涉及个别法律行为。

(2)主观行为基础和客观行为基础。拉伦茨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他认为,主观行为基础是指“行为当事人在作出约定时据此为出发点并———假设他们具有善意的思维方式———加以遵循的想法”,客观交易基础则指合同依其本旨,以这些情形的存在或持续存在为前提,只有具备这些前提,合同才能至少接近于满足当事人与执行合同相关联的期待。拉伦茨把主观行为基础放在民法总论中研究,而将客观行为基础放在债法总论之中。(3)梅迪库斯对行为基础不愿做出区分,他认为这样的区分没有太大意义。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区分主观行为基础和客观行为基础。

3.2主观行为基础错误

主观行为基础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所具有的的共同的期待,双方在订立合同时都以这种期待为出发点,而且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只要知道这种期待的不正确性或不可实现性,就不会订立该合同,或不会以该内容订立合同,或对于当事人在诚实经营的情况下不会坚持要求他履行合同。主观行为基础错误属于动机错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赋予主观行为基础错误法律意义是对信守合同的破坏,不利于法律关系的稳定。到了20世纪初期,德国判例通过广义解释,将之纳入表示错误来处理,之后,又使之准用和解制度来处理。不过,近来德国通行的观点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联结点来调整行为基础。2002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对德国民法典进行了修改,增设第313条专门对行为基础进行规范,结束了行为基础制度没有法律调整的历史,该条共分3款,第1款:“如果作为合同基础的情势在合同订立后发生严重变化,当事人在缔约时若预见到此种变化就不会订立该合同或将以其他内容订立合同,而且,考虑到所有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约定的或法定的风险负担,不能苛求一方当事人严守原来的合同,那么,该方当事人可以要求调整合同。”第2款:“作为合同基础的重要设想被证明是错误的,亦视为情事变更,”第3款:“如果合同的调整是不可能的,或者对于合同的一方是不可忍受的,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对于继续性的长期债务合同,适用终止权而非解除权。”第1款是对客观行为基础错误的规范,第2款是对主观行为基础错误的规范,而第3款是对两者进行的法律处理[3]。由此可以看出,现行德国法将主观行为基础错误视为客观行为基础错误来处理,法律规定,首先是进行调整,这类似于我国合同法中的变更,如果不能进行调整,“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

4.动机错误理论对完善我国民法相关规定的启示

我国民法中没有关于“动机错误”理论的规定,与此相近的是《民法通则》第59条,《合同法》第5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71、72条关于“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规定。

《民通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种类、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这里的重大误解似乎与我们上面讨论的性质错误理论最为接近。然而,深入分析,绝非如此:首先,误解和错误本身就不是同义语,更何况在民法理论中,错误与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赋予了特殊或者说是特定的含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里的重大误解理解为是性质错误的替代词。其次,从深层次讲,这里的重大误解所包含的并不仅仅是性质错误,它还包含了统一性错误,也即表示错误,如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认识。综上,《民通意见》第71条的重大误解并非动机错误理论中的性质错误,此条的规定与严谨的错误理论相比,显得过于混乱,使人们无法准确地理解与把握。

错误范文篇3

欧洲外企OL:诚实最重要

自述人:汪菡27岁法国某化妆品公司媒介经理广州

可能因为公司是一个化妆品公司吧,所以在公司,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就是对于时尚的迟钝和缺乏热情。公司最欣赏的人才是富有胆识和想像力,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实干精神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农民"标准。但是这种时尚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特立独行,不按照公司的规则行事。在女员工的衣着打扮上,公司并不提倡打扮得过于怪异,但是要有时尚感(错误78:化妆不当。错误79:发型不当,错误80:衣着不当)。

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道德感很强,所以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员工的不诚实。公司曾经招聘过一个女孩子,她的工作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但是后来发现她的应聘资料中有一项成绩是虚构的。公司认为这种不诚实可能意味着她的人品也有问题,后来就炒了她的鱿鱼。

另外欧洲人比较不能容忍加班(错误5:只工作,不休息),所以你在公司自愿加班可能并不会得到老板的特别青睐,但是如果你有些新奇的想法和意见,老板可能会另眼相看。我们老板特别有意思,他不喜欢看单调的平面报告,他喜欢你把报告做得很漂亮,很有艺术感,颜色选择得漂亮些,多加些图形和照片,会更让他喜欢。

日本外企OL:团队精神很重要

自述人:赵梅林31岁某日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上海

日本企业的管理文化是著名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公司里特别不能容忍的

错误就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与同事协作。另外日本的管理非常精细和有规则,所以不能容忍的错误之一就是擅自破坏这种规定好的东西。比如这件事需要走这么多程序,如果你越过自己的直接上司,就会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错误2:谨遵规则,不要出界)。

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比如松下提倡“产业报国”、TDK公司也说:“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所以特别强调献身精神。在这方面的要求对男女都是一样的,强调对公司完全的忠诚,公司需要时要竭尽全力。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帮助同事做一些琐事,比如复印资料等(错误89:做记录、端咖啡和复印资料)。另外,下班后同事的聚会你最好不要拒绝(错误37:逃避聚会)。

美国公司OL:还是需要注意小节

自述人:张颖,35岁,某美资公司北京办事处经理

我很喜欢给美国人做事,因为他们大多谦逊有礼,又带有几分幽默,所以工作氛围很

开心。美国人喜欢说赞美的话,让人听了很舒服。不过,夸耀别人只是美国人的一种礼貌,所以你应该入乡随俗,把赞美多多给予对方。

美国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隐私,所以绝少公开过多的个人信息(错误21:公开过多个人信息),如果因为私事影响工作,也不必毫不欺瞒地据实禀告个中细节,美国人喜欢知道真相,但更在意结果或者怎样才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大多数美国人欣赏谦逊及客气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如果过分使用谦辞或保持谦虚,则会让你获得认可的重要性降低(错误50:保持谦虚)。记得有一次老板夸我英文说得很好,我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老板就很郑重地告诉我:如果在考评的时候你这样说,就会影响你的薪水调整。美国老板喜欢自信的人,比如握手的力度和谈话时的眼神交流都很重要,这是一个人自信心的表现(错误86:回避他人视线)。

不过他们对道歉与解释都不会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事方式,也不会太在意你与同事在办公室分享零食或化妆(错误27:给别人吃东西),美国人相信奇迹是创造出来的,所以你只要定义出个人品牌,不否认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想像与创造力,就是美国公司里的好员工。

中国香港公司OL:为香港人打工需要更多的理性

自述人:康咏琳,30岁,香港某公司行政经理北京

香港老板有时精明得近乎抠门,他们认为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是雇员的真本事(错

误7:为公司精打细算),我的老板在为新产品做宣传时,就与推广部经理提出的要花钱打硬广告意见相左,他说要是用这种方案前台秘书就能搞定,我用不着花高薪再聘你这个推广经理,搞得对方很是狼狈。

尽管香港老板喜欢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多地承担了别人的工作,老板也会提出异议。有一次我帮助员工食堂去改善伙食,老板就说如果你愿意做厨师的话,明天你就可以转岗。其实不过是因为当时他找我时我没在座位上而已。所以承担别人的工作还是要讲究分寸和尺度的(错误4:承担别人的工作),所谓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句话在香港公司里特别适用。

香港老板很圆滑,好像对员工的心理很了解,所以犯了错误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忙着推卸责任,或者说许多别人的坏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香港老板视其为真理。当然他们也不希望让别人的错误影响到你自己。

相对欧美公司来讲,香港公司文化大多循规蹈矩,比如员工的着装言行不能太出格,过于时尚与过于保守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普通的原则是干净整洁,比新潮慢半拍足矣。

中国国企OL: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

自述人:王欣梅,28岁,办公室主任上海

从毕业至今在国企工作了5年,在国企工作我最大的体会是: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千

万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推销自己的绝佳机会。我之所以能让原办公室主任注意我,不过是在车间组织的登山活动中,我主动落在后边,被罚表演了一段新疆歌舞,给办公室主任留下很深印象。后来的演讲比赛我也屡屡露脸,终于把自己露成了办公室主任钦点的助理,半年前他调任做副厂长时,又提名让我顶替他的位置。

尽管今天的国企机制已经和原来的大不相同,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传统韵味多些。在这里你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而且不妨视当权男性为长者(错误34:视当权男性为长者),虽然这样不利于与他们建立独立、客观的关系,但却能拉近彼此的感情,感情这种东西对于在国企中生存还是很有用的。所以必须要重视上司的权威性,顺从地照章办事没什么不好。

国企的用人机制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所以在上司面前你不能装得太天真(错误6:太天真),这样无形中会衬托上司的老气横秋,当然也泄露了你的不成熟,还是那句话,不要甘于不引人注目,所以在公众场后不要缄默,会议中要积极发言阐明观点以赢得掌声,千万不要最后一个说话,更忌观点与他人重复毫无新意,显得自己没有思想。

国企很提倡敬业精神,只工作不休息不会让上司怀疑你的办事效率,相反他们会认为你是个爱厂如家的好员工,值得栽培(错误5:只工作,不休息)。

在不同外企的OL眼中,到底这些错误是否是致命的呢?

欧洲外企OL:诚实最重要

自述人:汪菡27岁法国某化妆品公司媒介经理广州

可能因为公司是一个化妆品公司吧,所以在公司,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就是对于时尚的迟钝和缺乏热情。公司最欣赏的人才是富有胆识和想像力,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实干精神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农民"标准。但是这种时尚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特立独行,不按照公司的规则行事。在女员工的衣着打扮上,公司并不提倡打扮得过于怪异,但是要有时尚感(错误78:化妆不当。错误79:发型不当,错误80:衣着不当)。

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道德感很强,所以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员工的不诚实。公司曾经招聘过一个女孩子,她的工作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但是后来发现她的应聘资料中有一项成绩是虚构的。公司认为这种不诚实可能意味着她的人品也有问题,后来就炒了她的鱿鱼。

另外欧洲人比较不能容忍加班(错误5:只工作,不休息),所以你在公司自愿加班可能并不会得到老板的特别青睐,但是如果你有些新奇的想法和意见,老板可能会另眼相看。我们老板特别有意思,他不喜欢看单调的平面报告,他喜欢你把报告做得很漂亮,很有艺术感,颜色选择得漂亮些,多加些图形和照片,会更让他喜欢。

日本外企OL:团队精神很重要

自述人:赵梅林31岁某日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上海

日本企业的管理文化是著名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公司里特别不能容忍的

错误就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与同事协作。另外日本的管理非常精细和有规则,所以不能容忍的错误之一就是擅自破坏这种规定好的东西。比如这件事需要走这么多程序,如果你越过自己的直接上司,就会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错误2:谨遵规则,不要出界)。

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比如松下提倡“产业报国”、TDK公司也说:“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所以特别强调献身精神。在这方面的要求对男女都是一样的,强调对公司完全的忠诚,公司需要时要竭尽全力。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帮助同事做一些琐事,比如复印资料等(错误89:做记录、端咖啡和复印资料)。另外,下班后同事的聚会你最好不要拒绝(错误37:逃避聚会)。

美国公司OL:还是需要注意小节

自述人:张颖,35岁,某美资公司北京办事处经理

我很喜欢给美国人做事,因为他们大多谦逊有礼,又带有几分幽默,所以工作氛围很

开心。美国人喜欢说赞美的话,让人听了很舒服。不过,夸耀别人只是美国人的一种礼貌,所以你应该入乡随俗,把赞美多多给予对方。

美国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隐私,所以绝少公开过多的个人信息(错误21:公开过多个人信息),如果因为私事影响工作,也不必毫不欺瞒地据实禀告个中细节,美国人喜欢知道真相,但更在意结果或者怎样才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大多数美国人欣赏谦逊及客气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如果过分使用谦辞或保持谦虚,则会让你获得认可的重要性降低(错误50:保持谦虚)。记得有一次老板夸我英文说得很好,我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老板就很郑重地告诉我:如果在考评的时候你这样说,就会影响你的薪水调整。美国老板喜欢自信的人,比如握手的力度和谈话时的眼神交流都很重要,这是一个人自信心的表现(错误86:回避他人视线)。

不过他们对道歉与解释都不会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事方式,也不会太在意你与同事在办公室分享零食或化妆(错误27:给别人吃东西),美国人相信奇迹是创造出来的,所以你只要定义出个人品牌,不否认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想像与创造力,就是美国公司里的好员工。

中国香港公司OL:为香港人打工需要更多的理性

自述人:康咏琳,30岁,香港某公司行政经理北京

香港老板有时精明得近乎抠门,他们认为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是雇员的真本事(错

误7:为公司精打细算),我的老板在为新产品做宣传时,就与推广部经理提出的要花钱打硬广告意见相左,他说要是用这种方案前台秘书就能搞定,我用不着花高薪再聘你这个推广经理,搞得对方很是狼狈。

尽管香港老板喜欢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多地承担了别人的工作,老板也会提出异议。有一次我帮助员工食堂去改善伙食,老板就说如果你愿意做厨师的话,明天你就可以转岗。其实不过是因为当时他找我时我没在座位上而已。所以承担别人的工作还是要讲究分寸和尺度的(错误4:承担别人的工作),所谓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句话在香港公司里特别适用。

香港老板很圆滑,好像对员工的心理很了解,所以犯了错误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忙着推卸责任,或者说许多别人的坏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香港老板视其为真理。当然他们也不希望让别人的错误影响到你自己。

相对欧美公司来讲,香港公司文化大多循规蹈矩,比如员工的着装言行不能太出格,过于时尚与过于保守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普通的原则是干净整洁,比新潮慢半拍足矣。

中国国企OL: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

自述人:王欣梅,28岁,办公室主任上海

从毕业至今在国企工作了5年,在国企工作我最大的体会是: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千

万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推销自己的绝佳机会。我之所以能让原办公室主任注意我,不过是在车间组织的登山活动中,我主动落在后边,被罚表演了一段新疆歌舞,给办公室主任留下很深印象。后来的演讲比赛我也屡屡露脸,终于把自己露成了办公室主任钦点的助理,半年前他调任做副厂长时,又提名让我顶替他的位置。

尽管今天的国企机制已经和原来的大不相同,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传统韵味多些。在这里你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而且不妨视当权男性为长者(错误34:视当权男性为长者),虽然这样不利于与他们建立独立、客观的关系,但却能拉近彼此的感情,感情这种东西对于在国企中生存还是很有用的。所以必须要重视上司的权威性,顺从地照章办事没什么不好。

国企的用人机制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所以在上司面前你不能装得太天真(错误6:太天真),这样无形中会衬托上司的老气横秋,当然也泄露了你的不成熟,还是那句话,不要甘于不引人注目,所以在公众场后不要缄默,会议中要积极发言阐明观点以赢得掌声,千万不要最后一个说话,更忌观点与他人重复毫无新意,显得自己没有思想。

国企很提倡敬业精神,只工作不休息不会让上司怀疑你的办事效率,相反他们会认为你是个爱厂如家的好员工,值得栽培(错误5:只工作,不休息)。

在不同外企的OL眼中,到底这些错误是否是致命的呢?

欧洲外企OL:诚实最重要

自述人:汪菡27岁法国某化妆品公司媒介经理广州

可能因为公司是一个化妆品公司吧,所以在公司,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就是对于时尚的迟钝和缺乏热情。公司最欣赏的人才是富有胆识和想像力,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实干精神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农民"标准。但是这种时尚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特立独行,不按照公司的规则行事。在女员工的衣着打扮上,公司并不提倡打扮得过于怪异,但是要有时尚感(错误78:化妆不当。错误79:发型不当,错误80:衣着不当)。

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道德感很强,所以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员工的不诚实。公司曾经招聘过一个女孩子,她的工作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但是后来发现她的应聘资料中有一项成绩是虚构的。公司认为这种不诚实可能意味着她的人品也有问题,后来就炒了她的鱿鱼。

另外欧洲人比较不能容忍加班(错误5:只工作,不休息),所以你在公司自愿加班可能并不会得到老板的特别青睐,但是如果你有些新奇的想法和意见,老板可能会另眼相看。我们老板特别有意思,他不喜欢看单调的平面报告,他喜欢你把报告做得很漂亮,很有艺术感,颜色选择得漂亮些,多加些图形和照片,会更让他喜欢。

日本外企OL:团队精神很重要

自述人:赵梅林31岁某日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上海

日本企业的管理文化是著名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公司里特别不能容忍的

错误就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与同事协作。另外日本的管理非常精细和有规则,所以不能容忍的错误之一就是擅自破坏这种规定好的东西。比如这件事需要走这么多程序,如果你越过自己的直接上司,就会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错误2:谨遵规则,不要出界)。

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比如松下提倡“产业报国”、TDK公司也说:“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所以特别强调献身精神。在这方面的要求对男女都是一样的,强调对公司完全的忠诚,公司需要时要竭尽全力。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帮助同事做一些琐事,比如复印资料等(错误89:做记录、端咖啡和复印资料)。另外,下班后同事的聚会你最好不要拒绝(错误37:逃避聚会)。

美国公司OL:还是需要注意小节

自述人:张颖,35岁,某美资公司北京办事处经理

我很喜欢给美国人做事,因为他们大多谦逊有礼,又带有几分幽默,所以工作氛围很

开心。美国人喜欢说赞美的话,让人听了很舒服。不过,夸耀别人只是美国人的一种礼貌,所以你应该入乡随俗,把赞美多多给予对方。

美国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隐私,所以绝少公开过多的个人信息(错误21:公开过多个人信息),如果因为私事影响工作,也不必毫不欺瞒地据实禀告个中细节,美国人喜欢知道真相,但更在意结果或者怎样才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大多数美国人欣赏谦逊及客气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如果过分使用谦辞或保持谦虚,则会让你获得认可的重要性降低(错误50:保持谦虚)。记得有一次老板夸我英文说得很好,我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老板就很郑重地告诉我:如果在考评的时候你这样说,就会影响你的薪水调整。美国老板喜欢自信的人,比如握手的力度和谈话时的眼神交流都很重要,这是一个人自信心的表现(错误86:回避他人视线)。

不过他们对道歉与解释都不会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事方式,也不会太在意你与同事在办公室分享零食或化妆(错误27:给别人吃东西),美国人相信奇迹是创造出来的,所以你只要定义出个人品牌,不否认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想像与创造力,就是美国公司里的好员工。

中国香港公司OL:为香港人打工需要更多的理性

自述人:康咏琳,30岁,香港某公司行政经理北京

香港老板有时精明得近乎抠门,他们认为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是雇员的真本事(错

误7:为公司精打细算),我的老板在为新产品做宣传时,就与推广部经理提出的要花钱打硬广告意见相左,他说要是用这种方案前台秘书就能搞定,我用不着花高薪再聘你这个推广经理,搞得对方很是狼狈。

尽管香港老板喜欢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多地承担了别人的工作,老板也会提出异议。有一次我帮助员工食堂去改善伙食,老板就说如果你愿意做厨师的话,明天你就可以转岗。其实不过是因为当时他找我时我没在座位上而已。所以承担别人的工作还是要讲究分寸和尺度的(错误4:承担别人的工作),所谓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句话在香港公司里特别适用。

香港老板很圆滑,好像对员工的心理很了解,所以犯了错误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忙着推卸责任,或者说许多别人的坏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香港老板视其为真理。当然他们也不希望让别人的错误影响到你自己。

相对欧美公司来讲,香港公司文化大多循规蹈矩,比如员工的着装言行不能太出格,过于时尚与过于保守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普通的原则是干净整洁,比新潮慢半拍足矣。

中国国企OL: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

自述人:王欣梅,28岁,办公室主任上海

从毕业至今在国企工作了5年,在国企工作我最大的体会是:不要甘愿不引人注目,千

万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推销自己的绝佳机会。我之所以能让原办公室主任注意我,不过是在车间组织的登山活动中,我主动落在后边,被罚表演了一段新疆歌舞,给办公室主任留下很深印象。后来的演讲比赛我也屡屡露脸,终于把自己露成了办公室主任钦点的助理,半年前他调任做副厂长时,又提名让我顶替他的位置。

尽管今天的国企机制已经和原来的大不相同,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传统韵味多些。在这里你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而且不妨视当权男性为长者(错误34:视当权男性为长者),虽然这样不利于与他们建立独立、客观的关系,但却能拉近彼此的感情,感情这种东西对于在国企中生存还是很有用的。所以必须要重视上司的权威性,顺从地照章办事没什么不好。

错误范文篇4

关键词:刑法;认识错误;定罪量刑

我国刑法奉行罪刑法定原则,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明明想犯甲罪却犯了乙罪,明明想犯重罪却犯了轻罪等等情况。认识错误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未体现,但刑法制定和修订史上,该概念被不少学者提出且观点各异,特别是事实认识错误,本文将着重于探讨研究该认识错误在刑事责任确定中的比重。

一、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及立法依据

(一)概念。关于“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刑法学界众说纷纭,现着重从国内各大高等学校的教材中对该概念的定义进行比较。西北政法大学: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情况的认识发生错误。中国政法大学: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西南政法大学: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或者对与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不难看出,具体到我国刑法学界,刑法中的错误乃主观之认识与客观之事实不相符也;刑法上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这是值得关注的两种观点。(二)立法依据。在我国,对于刑法的认识错误是有法可循的。同时,其他国家的刑法对此也有明文规定。例如:1976年《西德刑法》第16条明确规定:“(1)行为人于行为之际,对于犯罪的法定构成事实所属情况欠缺认识者,不成立故意行为,但是对过失行为之可罚性不生影响。(2)行为人对于行为之际有可成立较轻法规所定犯罪构成事实之情况者,惟依较轻法规处罚轻故意行为。”该条文就是关于犯罪构成事实错误的规定;还有该法第17条规定:“行为人于行为之际,欠缺违法行为之认识,且此认识错误系不可避免者,其行为无责任,如系可避免者,得依第49条第1项减轻其刑。”又如,《日本刑法》第38条(关于故意、过失条款)规定:“不得因不知法律而认为没有犯罪故意。但根据情节可以减轻处罚”。除以上规定以外,其他的国家对此也存在类似的规定,如瑞士、奥地利等。认识错误的立法规定作为错误论的依据,其影响该理论的概念界定、类别区分及效果等方面。虽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尚未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但错误论已经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二、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在刑法上,认识因素被界定为犯罪的主观方面内容之一,故认识错误会直接影响到行为人罪过有无、罪过形式及犯罪既遂与否的分析认定,最终对定罪量刑产生影响。故而在刑法上,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法律认识错误与刑事责任。1.假想的犯罪法律规定始终是作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故而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并未被法律认定为犯罪,其就理应无罪。即便行为人认为其有罪,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其也无罪。2.假想的不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触犯了法律规定,即便其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亦应认定其有罪。行为人主观上对其本身行为的认识偏差并不影响其已经构成犯罪的事实,犯罪构成与否并不是受行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3.对定罪量刑的错误认识行为人明确知晓其行为构成犯罪,在主观方面其存在犯罪的故意,在客观方面其实施了犯罪行为,该种情形属于刑法上的明知故犯。因此,即便行为人对该种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并不能减轻该行为实际带来的危害后果,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定罪量刑。根据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及对定罪量刑的误认这三种情况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就如何处理法律认识错误,“罪刑法定原则”系根本准则。而在刑事责任的认识方面,行为人的意志不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有法律依据方可断定。根据我国情况,就法律认识错误,“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仍占主导地位,“不知者无罪”的肯定说被否定。(二)事实认识错误与刑事责任。1.对象认识错误(1)行为人误将对象A当成对象B伤害,而A与B体系的社会关系一致。比如,行为人想杀了甲,却因为眼花看错杀了乙。在此情况下,行为人在主观上具备对行为危害性质及结果的充分认识,客观上侵害了乙的生命权,且甲和乙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一致,故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罪过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2)行为人误将对象A当成对象B伤害,而A与B体系的社会关系不一致。在此情况下,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张三准备偷取公司的一般财务,偷东西时一并拿走了保安的枪,因此只能根据行为人主观方面体现的内容认定犯罪性质,即构成盗窃罪。(3)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其误以为侵害对象在现场而该对象并不在,导致行为人预期的危害结果未能出现。如,甲准备杀乙,晚上看见乙房屋灯亮以为其在家,故放火烧之,但乙正好那时不在家中。行为人在此情形下是具备主观故意的,客观上也实施了危害行为,只是因客观原因未能如愿,故应认定为犯罪未遂。(4)行为人意图对非犯罪对象实施行为,却误将犯罪对象当成了非犯罪对象,比如,甲因眼花将荒郊野岭的草丛中穿白衣服的人当成兔子射杀。鉴于行为人主观上未能意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其主观上亦不存在故意,应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并根据法律具体规定认定其是否构成过失犯罪,若行为人无法预见该种情况,则应认定为意外事件。2.打击错误关于打击错误情形下是否构成刑事犯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张三拿枪射杀李四却打中了王二。这就属于打击错误中未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打击错误,此种情形下张三的行为系被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其无论是射杀李四还是射杀王二均损害了相同的法益,故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对于打击错误中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打击错误,鉴于行为人的打击超出了同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就必须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罪责。例如甲本来想用枪打死一只狗,却因为没有瞄准而杀死了人(不是放任),就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3.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行为人预想的危害后果所体现因果关系进程变更。例如,张三用木棍狠狠打击李四的头部,致其晕厥落水溺死,张三误以为李四是被其打死。就上述例子而言,张三本意是杀死李四,而李四的死亡在确系张三的行为所致,至于李四死亡这一危害结果是否是按照张三所预想的进程开展,并不影响张三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2)事前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先后实施多个行为时,其认为他是因为第一个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而事实上是因为他实施的第二个行为才导致了危害后果。例如,张三准备将李四推下山坡摔死,推下后,李四只是昏厥,张三为了不让人发现,将李四埋在山下,致使李四窒息死亡。张三首先在主观上具有杀死李四的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杀人行为,张三的第一个行为与李四的死亡结果之间因果关系未能中断,所以张三应当承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形式责任。(3)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指行为人具体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可控的提前实现了其本意图达成的危害后果。例如,甲准备让乙吃了安眠药后将乙掐死,但因为甲放的安眠药过量,乙喝完安眠药就已经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既遂,就需要看其在实施行为时是否构成刑法上的着手实行,如果构成,行为人就是犯罪既遂,如果不构成,行为人就是犯罪未遂。4.客体的认识错误客体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犯罪客体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而不是指其对犯罪对象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的客体认识偏差。例如,张三误认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将警察打成重伤。例如,甲误认为正在抓捕小偷的便衣警察正在和人打架,就上前制止警察且将警察打成重伤。在该案例中,张三实际上侵害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公务活动,但是此种情形应根据甲因主观过失而侵犯的客体定罪,即过失致人重伤。由此可见,客体认识错误在刑法的定罪量刑中起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非常错综复杂,具体如下:(1)对于行为人而言,其本身所用手段会产生危害结果,但其误以为不会产生。因行为人本身根本未能认识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因此,不宜认定为故意犯罪;倘若行为人对该危害结果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其因为存在疏忽大意,故应定为过失犯罪;若行为人从根本上不具备任何预见的条件,其本人亦无过失,则应认定为意外事件。(2)对于行为人而言,其主观上想采用能够产生一定危害结果的手段,但因其认识错误实施了根本无法产生危害结果的行为。故行为人具备主观上的犯罪故意、客观上的实施对象,仅因为其所认为的犯罪手段并未实际产生危害。因此应认定为犯罪未遂。(3)对于行为人而言,其所用手段无法产生危害结果,但因其愚昧误以为该手段会产生刑法上的危害后果。比如,行为人采用封建迷信手段烧纸诅咒某人死亡的行为。该种情形下的行为人不具备刑法上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要件,因此,应认定为无罪。

三、刑法上认识错误在审判实中的作用

错误范文篇5

关键词:一元论;二元论;内容错误;动机错误;公序良俗;交易基础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元2005年之前,学界对于民法上的错误,并无一元论与二元论区分的明显论争意识,尽管一元论的相关著作在清末已经译介入国[1],而且2000年之后,借助于解亘的译作,学界对于一元论与二元论错误的区分理论体系,应有较系统的认识[2]118-151。后因孙鹏对一元论之力推———主张不区分内容错误与动机错误,适用统一要件决定错误得否撤销,二者之间的论争始浮出水面[3]。孙鹏提出一元论框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界一片静寂,罕有响应者。2011年,留日学者班天可打破了沉寂,借由对王凤霞、李站诉张云树经济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4]425-429的批判,基于对《民通意见》第71条解释明确提出了一元论的错误概念:行为后果与意思相悖;以这一概念囊括了内容错误与动机错误。在概念建构的基础上,班天可提出了一个法律错误(学界一般视为动机错误)规则的三分框架:法律概念的表述错误、法律效果错误、对法律的动机错误[5]997-1020。这是一个中庸的方案。2013年,班天可再次借由对王凤霞等上诉一案的评析,提出了一个错误的一元论框架[6]103。至此,班天可先生放弃了他之前的三分法,回到了较为彻底的一元论。两年之后,我国学界关于民法总则立法的讨论日渐热烈,带热了关于错误问题的学术讨论。2015年,赵毅对“重大误解”的俄语来源进行了考证,肯定了我国“重大误解”制度的罗马-法国法传统[7]104-114。无独有偶,同年,梅伟也撰文秉持相同解释论观点,但在立法论上,则主张德国民法的区分论模式[8]61-78。2016年,赵毅在一元错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折衷的错误制度框架。这个错误制度的总体结构为:在民法总则层面上保留动机错误与内容错误的二元区分;婚姻错误、遗嘱错误留在分则中单独构建;一元模式之下的“要件论”适用于合同领域。这是一种经过转换的、隐蔽的一元论[9]。我国民法学界自民国以降,凡明确阐述错误概念的民法学著述,罕有持一元论观点者。何以自2005年以来,会有学者力主一元论?其原因可能除我国最高法院《民通意见》存在引人误解的表述之外,应还有学术上谋求新视野、新格局的意图。然而,以一本自千疮百孔之外来旧概念及理论体系革新我国固有之学术传统乃至制度传统,是否合理?相关学者的论证是否足以支撑这种革新的必要性?都需要进一步讨论。

二、一元错误论的概念及制度缺陷

(一)一元错误论的概念问题

从解释论的角度看,班天可对《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解释属于文义解释,且为当然解释,并未深入分析该条的内在结构。仔细考察《民通意见》第71条的结构,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部分:条件与判断。判断部分为:“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条件部分则包括三个句子:第一句为“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第二句为“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第三句为“并造成较大损失的”。从语境角度看,第一二句为因果关联关系,若无“错误认识”,则无后果与自己意思相悖的结果。但是,这种因果关联的表达并不完全,因为仅有“错误认识”,没有错误行为,是不可能造成后果与自己意思相悖的结果的。因此,可以断定条件部分的第一句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语句构成部分:“而为意思表示”,即第一句的完整表达应当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与第二句形成合理的因果关联。基于这样一种解读所重新形成的第一句,事实上构成了对传统民法学上“错误”概念的界定。《民通意见》第71条第一句的含义应是,基于错误认识而形成一种内心确信,并将这种错误认识表示出来,而这当然造成了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的不一致。第71条第二句是第一句表达的当然结果:既然出现了错误,那么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就不一致了。不论这种不一致是有利于表意人,还是不利于表意人,行为后果都不可能与自己的意思是相一致的。因此,对于第71条第二句不应该做过度的解读,或者说不应为了迎合的某种观点而作扭曲其本意的解读。第二句中的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在第三句中才得到限定,即这种结果是一种对表意人不利的结果,且较为严重。总之,一元论者对于《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解读存在过度解读,在并不存在当然之理时,采用文义解释却并未遵守文义解释的基本逻辑规则。此外,根据北大法宝判例数据库的记载,基本可以推知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重大误解”的把握,是遵守动机错误与内容错误的二元区分传统的。通过对2011年至现在2016年六年的数据查找,发现2011年之前的民事判决中,有两则判例指出了我国“重大误解”的意义:一是(2001)甬海商初字第432号民事判决书,该则判断书明确指出“重大误解”的范围仅限于对内容错误,不包括动机错误;二是(2006)穗中法民二初字第106号民事判决书,该则判断书不仅区分了缔约的动机错误与民通意见第71条规定的重大误解,而且披露了法院一贯的动机错误不可撤销之立场。2011年之后的判例有一则,即(2015)鄂荆门民一终字第00025号判决书,也持上述观点。以上述三则判例作为论据用以证明我国司法实务界对于“重大误解”的解读倾向,似乎论证力道有所不足。但是,相较而言,数据库中明确以一元错误论为基础的司法判决,却一个也没有,这就大大增加了上述三则判例的论证力。再者,就学术史考证的结果看,我国民法学界自民国以降,凡明确阐述错误概念的民法学著述,几乎均以二元论为基础,罕有持一元论观点者。尤其是梁慧星先生的观点,对于我国当代学界主流学说为二元错误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①。一元论者还存动机错误视为内容错误的法律技术问题。上述班可天三分框架的基本构造是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但是他认为,法律效果错误这一动机错误具有意思表示影响的全局性,故“被追求的”法律效果动机,应视为法律行为的“内容”。这种观点来自于1916年德国帝国法院的判例(RG361916,RGZ88,278,284)。该则判例为了恪守二元区分的法教义学框架,在对动机错误施以保护的同时,认为某些重要动机错误可视为内容错误。但是,这一判例长期以来备受批判,直到德国民法学界发展出交易基础理论,才得以修正。1977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州iSC诉wW一案的州高等法院的判决意见体现了这一修正[10]。该案之后的20世纪80至90年代,交易基础理论在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11]645-653。

(二)一元错误论的制度问题

我国民法学上的错误一元论事实上为日本民法学上一元论之翻版。因此,通过阐释日本民法一元论的制度缺陷,即可揭示我国民法学上的错误一元论可能导致的制度缺陷。依据传统日本民法学错误一元论的观点,由于其民法典规则的设置,使得可以进入错误撤销规范的错误,仅限于要素错误。要素错误与动机错误在法律上同时存在,传统的错误一元论者也并非不承认这种区分。民法典的制度限制使得动机错误无法直接获得法律的救济,于是,在司法实践与学说上,均发展出来一条曲线救国的方法,即在符合一定条件之下,允许动机错误转化为要素错误。在日本民法学界,动机错误转换为要素错误的规则主要为错误信赖主义,它与后来基于纯粹错误一元论的新合意主义,共同构成日本民法界乃至法律界通行的主流观点与规则。新合意主义的一元论与传统的一元论相比,已经完全不再区分要素与动机错误,而适用统一的要件论。传统错误主义所依据的,乃是“相对人认识的可能性”。这一理论在日本民法学界曾因相互矛盾的两则案例遭受猛烈抨击:一是日本最高裁的平成元年(1989年)9月14日的一则判例有一则案例,二是昭和三十年(1956年)12月25日的案例。这两案例相距数十年,但是却极为典型:第一则案例所涉争议发生于私人之间,涉及到离婚丈夫向原妻转让财产,但对纳税义务存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问题。对于这则案例,法院简单以原妻明知离婚丈夫存在动机错误为由,认定不仅存在“相对人认识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相对人认识的现实性,动机错误转换为要素错误,判决丈夫撤销转让协议;第二则案例发生在平民与检察院之间,其中也涉及到纳税义务的误解。但是,在该则判例中,即便存在非常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检察院知悉交易对方当事人的错误存在,法院仍认为不存在“相对人认识的可能性”,动机错误不能转换为要素错误,义无反顾地判决平民的撤销诉请不能成立[12]。日本最高裁之所以因上两则案例遭受民法学界的抨击,乃在于“相对人认识的可能性”成为了其可以随意揉捏的面团。日本民法学的新合意主义一元论者认为,只有存在正当的合意,表意行为才能对表意人具有约束力,否则可以撤销。判断“合意的正当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因果关系说”。按照此说,如果没有错误表意人即不会做出那种意思表示的话,那么错误可以撤销。包括两个层次的推演:第一,主观的因果性,即如果没有错误,表意人不会作那样的意思表示;第二,如果没有错误,通常的人也不会作那样的意思表示;二是“合意原因说”。此说的核心思想是:合意得以正当化的理由,因错误而丧失。具体而言,在有偿契约,由于该类契约的发生原因是可以获得自认为与之具有相同价值的对待给付。当不能获得这样的对待给付时,合意原因丧失;在无偿契约,其正当化的理由是有认为可以让相对人获得利益的理由存在。如果没有,则合意的原因丧失[2]138-139。新合意主义之下的一元论,事实上是将错误能否撤销完全交付于司法的自由裁量。即便是要素错误,依据新合意主义,其是否能够依法撤销,也难有确定的可预测性。可见,一元论由于客观的判断标准付诸阙如,实践中法院的裁判难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混乱局面[8]61-78。与上述情形相比较,二元论模式予此情况下,由于清晰的二分体系的存在,不会出现错误的混淆与转换这样麻烦的事情,当然也不就不太可能出现法院无所适从的局面。

三、一元错误论者的论证缺陷问题

(一)班天可先生一元错误论的问题

1驳论对象不存在的问题。班天可先生2011年构建其一元错误论时的逻辑立足点,是对2000年代初王凤霞等诉张云树经济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的法院判决的批判[4]425-429。班天可先生所针对的,应是该案法官胡建勇法官的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一概不应予以撤销的“罗马法”思想[6]C03。但是,他将矛头对准法院的判决,并且不无武断地指出,我国实务界持有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一概不可以撤销的普遍立场[5]997-1020,这就值得商榷了。首先,上文所举我国司法实务中例子表明,法律错误之所以不能被撤销,是因为它们碰巧都是动机错误。如果所涉法律错误不是动机错误而恰巧是内容错误,就应属可撤销的意思表示。单就本案而言,即便胡建勇法官个人持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一概不应予以撤销的观点,也不见得该案所有法官都持这种观点。从另一法官王晓云的观点看来,该案首先涉及到的并非法律上的动机错误是不是可以撤销的问题,而是涉案经济补偿合同是否为赠予合同的问题。王晓云法官特别指出,涉案经济补偿合同与赠与合同存在差异,即从合同表象来看,涉案合同似乎是无偿合同,因为王凤霞、李站接受财产并无对价作为基础。然而,在本质上,该案实为有对价合同,理由在于:合同虽无明确对价,但是为张云树送驾驶证的李长林之死,实为合同的隐藏对价。如果没有李长林为张云树送驾驶证的行为,便不可能发生李长林张云树共同驾驶机动车,之后在北京小武基与管其富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张云树忘带驾驶证,之后李长林为张云树送驾驶证的行为,虽非李长林之死的直接原因,但亦为间接原因。正是基于此因,张云树或是出于误解或是出于报答才与王凤霞等签订了补偿协议。从这一角度看,“该合同与一般的赠与合同又不完全相同,故不应适用在《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中的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只能适用一般合同效力的规定。”将涉案合同定性为一般合同,排除任意撤销权的适用,为适用错误规则埋下了伏笔。对于该案中的法律上的动机错误,王晓云法官只是从举证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与判决书的表述是一致的。但是,王晓云法官同时指出:“即使重大误解及胁迫能够成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亦应由张云树行使撤销权,而不能够使合同当然无效或行使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4]425-429可见,王晓云法官并没有绝对否定存在法律上的动机错误时的撤销权行使的可能性。因此,断言我国实务界持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一概不可予以撤销立场的观点,应该再予以推敲。其次,将矛头对准法院的对王凤霞等诉张云树案的判决,事实上无的放矢。因为该案法院之所以最终驳回撤销权的申请,乃是基于证据不足,而不是基于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不可撤销的规则。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未提供证据,本院不予采信”。2论证本身的问题。2013年,班天可全面回归一元论,又再次批判了王凤霞诉张云树上诉案的法院判决。这次批判除了存在与2011年其驳论的缺陷外,还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论证上的问题:第一,论证上的自相矛盾。班天可从《学说汇纂》中抽取了两个片断,即D36,1,70§1与D36,4,1pro两个片断。在无视这两个片断只限于继承领域的情况下,他不无武断地指出,在罗马法上,因法律的无知,即法律上的动机错误而采取的民事法律行为均得以依法撤销。但是,班天可对于《学说汇纂》的学者解答所具有的“一事一议”的“决疑论”的特点实际上相当清楚。他一方面肯定了《学说汇纂》“决疑论”特点;另一方面又不无矛盾地试图将继承领域中的法律上的动机错误可得以撤销的论断推广及整个罗马私法,这在逻辑上很难自圆其说。罗马时代的学者盖尤斯曾经指出,哈德良皇帝(公元117-138年)曾下令,审判员应分情况决定如何采纳《学说汇纂》上法学家解答的观点:一是所有解答人意见一致。此时解答具有法律效力,审判员应当遵守;二是解答存在分歧,此时审判员可以遵循他所同意的意见[13]。在《学说汇纂》中,法学家保罗“法律的无知有害”的意见,与瓦伦斯、乌尔比安的“法律的无知无害”的意见相左。在这种情况下,依据哈德良皇帝的指令,审判员具有选择权,究竟选择瓦伦斯等人的观点判令无效还是选择保罗的观点判令有效,恐怕得依形势定夺,而难以得出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一概可以撤销的观点。第二,过于简单化的数量分析法。班天可认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法律不应原谅无知”的法谚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至对于保护人们的利益是有害的。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对知识的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服务水平提高,如果任由“法律的无知”抗辩盛行,不仅有为懈怠者张目的嫌疑,也是对时代进步的反讽。

(二)赵毅先生一元错误论的立论问题

1考证问题。2015年,如上所述,赵毅用考证的方式确定了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的概念为罗马-法国法上的,且实质上为日本法传统上的一元论意义上的“重大错误”概念。这一考证存在两处明显的不足:我国民法“重大误解”的概念是否确实源自于前苏联民法,还是有其他考量,没有直接证据,恐怕难下断言;二是“重大误解”概念的生成,不是简单的词句考证可以下定论的。一个概念的生成,事实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意义的内核尤其会受到我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学说的重大影响。纯粹的揣测难说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考证,我国民法上的“重大误解”的概念解读,更应置于中国语境,而非语源。2论据基础问题。赵毅论证还存在意测地使用论据的问题。在论证我国民法错误制度的立法一元论时,借用梁慧星教授主持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五章“法律行为”第一至三节的观点[7]104-114。实际情况是,该节不仅没有表明其支持罗马-法国法传统的立场,相反,该节所坚持的观点恰恰是德国民法学上的二元论观点:“所谓误解,依学者通说,不仅包括传统民法上的错误,即表意人无过失的表示与意思不符,也包括传统民法上的误解,即相对人对意思表示的内容之了解错误。”[14]这句话不仅坚持了德国民法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概念,也肯定了一种扩展意义上的内容错误,即相对人对意思表示的内容之理解错误[11]570-571。

四、二元错误论规范的再确立

由破而立,剔除掉身份关系领域(包括继承)的特殊规则,基于经典民法教科书得以传承、并为我国司法活动所践行的二元错误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应予以坚持。这种坚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区分论与内容错误的重塑

严格来说,民法上的错误,就是指内容错误,即不自知的表示与意思不相一致的情形。内容错误,为法律行为之本质错误,可分为误为之内容错误与误认之内容错误。误为之内容错误,指认识并不存在错误,只在表示阶段,错误选用了不正确的语言符号或者进行了其它不正确的信息表达,以误言、误书、误取等情形为典型。例如,欲言贷借权、误言为地上权、欲书质押、误书为抵押,等等。其扩张的意义,包括传统民法上的“误解”,即受领人的意思表示与表意人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形。扩张“错误”的意义,并非是指将在单方意思表示基础上形成的错误概念,在合意主义的基础上再行扩张,而是承认它在合意主义的情况下,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承认基于合意主义的受领人意思表示与表意人意思表示不一致亦为民法错误之一,也符合中国化的语境。民法上的动机错误,为意思形成过程中的错误,以法律上的动机错误为例,可分为法律责任状态的错误、法律义务状态的错误、法律权利状态的程度、法律效果错误,等等。

(二)错误的撤销权规范构造之重塑

1内容错误撤销权行使的规范构造。内容错误撤销权行使的规范构造,包括:第一,存在内容错误,含误为与误认;第二,表意人因表意行为造成自己的损失。“重大”的经济损失并非必须,但若损失微乎其微,甚至于表意人毫发无损,则无救济的必要。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中的“较大损失”规定有其适用的空间。当然,不应将“较大损失”单纯理解为经济损失,精神损失如果较为严重,也可视为“较大损失”,得主张救济;第三,表意人对表意行为无过错。表意人,应自双向观察,做出意思表示的人与接受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而为意思表示的人,均为表意人。2动机错误的撤销权规范构造。动机错误原则上不能撤销,因其损害交易安全。但是动机错误种类繁多,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撤销,则可能有悖常理。因此,应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表意人撤销动机错误:第一,单方动机错误情况下公序良俗原则的介入。在单方陷入动机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公序良俗原则介入予以救济,前提为相对人故意违背善良风俗,对他人的动机错误恶意加以利用。此处有两个要件:一是故意;二是违背善良风俗。二者缺一不可。第二,双方动机错误情况下交易基础理论的适用。梅迪库斯先生曾明确指出,动机错误同时存在于表意人和表意受领人时,可依《德国民法典》第779条[15]以及交易基础学说调整[11]567。交易基础,在学说上有客观交易基础与主观交易基础之分,双方动机错误为主观交易基础的缺失或者丧失。交易基础缺失或者丧失规则的适用,一般应遵循以下规则:其一,判断交易基础缺失的情形是否在当事人可预知的范围内。有两个较为明确的标准:合意与立法文件。如果交易基础的情形已经由当事人合意而在计划之内,不宜作为交易之基础。例如,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如果所附解除条件为存在动机错误,则作为条件的可能发生的动机错误即非交易基础。同样,若法律上已经存在某种动机错误的处理规则,则此种动机错误也并非交易基础,无交易基础理论适用的可能性。还有一个属于司法自由裁量的标准,即交易基础受到干扰的情形,必须不是当事人已经预见到的东西;其二,判断动机错误在交易上的重要性。在交易上是否具有重要性,通常依交易常识判断。如果动机错误对于交易的发生不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即便知悉动机错误的存在,当事人仍然可能做出同样的交易,则动机错误在交易不具有重要性可以认定。在交易上的重要性,于双务合同中,还应考虑到主观等价性的破坏;其三,解释先行。若交易瑕疵若通过合同解释或者补充意思之解释即可消除,也不存在交易基础缺失或者丧失规则适用的可能性[11]653-663。德国学者一般认为,交易基础缺失或者丧失规则的适用,受其民法典第242条的诚信信用原则的限制,以收束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力,将之限制一个较小的空间之内,确保司法裁判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上文提及的德国帝国法院的1916年判例,完全符合上述交易基础缺失的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抵押权顺位依法律自动升进的这一动机错误情形的出现,表意人未有周全的考虑,法律对这一情形的出现也没有适当的处理规则;二是表意人未预见,又因不是双务合同,无须考虑其等价性;三是德国民法中没有特殊规则的适用排除交易基础缺失或者丧失规则的适用;四是这种情形的出现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达方面的瑕疵,没有办法通过解释的方式予以排除。于是,上述1916年判例,其所涉法律关系的撤销如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可以适用交易基础缺失规则予以处理。

五、结语

学术上如果缺乏争论,就很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兴盛景象,且不争论亦无法使真理得以呈现。2005年尤其是2013年以来,学界就民法上的错误规则究竟采用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所进行争论,使原本沉寂的学术争论一时趋于热烈。这种几乎单向度的争论,既具有解构性质,也具有建构性质。所解构者,为已在民法学上几成通论的二元错误论,而欲建构者,主要为主要源于日本民法的一元错误论。一元错误论,由于其固有概念缺陷与制度缺陷与一元论者的论证缺陷,而终无法撼动二元错误论的传统主流地位。就二元错误论本身而言,虽然严格遵守内容错误与动机错误的区分,确立动机错误不得撤销为其一般规则,是其固有内容,但是若将此规则固化,抱残守缺,则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因此,应引入公序原则与内核为诚实信用原则的交易基础学说,以软化动机僵化的区分论规则体系,使得二元错误论规则更加符合民法的精神,提升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功用,当为不二之选。

作者:雷秋玉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1卷[M].陈海瀛,陈海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50-260.

[2]山本敬三.民法讲义I•总则[M].解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孙鹏.民法动机错误论考———从类型论到要件论之嬗变[J].现代法学,2005(4):105-111.

[4]王晓云.此案所涉当事人协议是否为赠与合同[C]//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北京民事审判疑难案例与问题解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班天可.论民法上的错误———对德国法和日本法的比较研究[J].中外法学,2011(5).

[6]胡建勇.意思表示“错误”之范围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6-06-27.

[7]赵毅.破解私法史悬案:“重大误解”之正本清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5).

[8]梅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的构造[J].环球法律评论,2015(3).

[9]赵毅.民法总则错误制度构造论[J].法商研究,2016(4):142-152.

[10]邵建东.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17则评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55.

[11]迪尔特•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7版.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班天可.日本民法中的错误论———兼析法律的经济分析在民法解释中的界限[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GAIUS.InstitutesofRomanLaw,EdwardPosteM.A.Translated[M].OxfordattheClarendonPress,1904:2.

错误范文篇6

使粗心的课堂上犯下了统计”错误,摘要:一位学生的一次不经意的举手。搅黄了教学预设。面对突如其来的错误,沉着的改变了教学方案,将错就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健词】错误统计思考资源

案例:

为了使学生对统计有更深的体验,这是二年级下册中《统计》一课的教学。打算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对本班男、女生喜欢的科目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组织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交流与评价。课堂在按着我预定的思路进行,就在暗自庆幸一切顺利时,抬头看到皱着眉头的张某,小心地举起了手。惊疑的脸使我觉得她肯定有什么疑问,便和颜悦色地说:有什么问题吗?请大胆地提出来,一起解决。老师,班女生共是18人,为什么这里有19个?这时,马上有同学在窃窃私语:啊,老师写错了吧?这里有19人了听到议论声,立刻将表格中女生的5个数据一加,果然是19糟了什么地方出了错。明摆着的错我能承认吗?这样会不会影响自已的面子?短暂的思考后,决定放弃原有的教学方案。

就让学生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的错误原因与解决办法。于是问道:怎么知道这个数据错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索性将错就错。将女生的5个数加了一次。真会动脑筋,可是为什么会与我班的女生人数不符呢?话音刚落,许多只小手马上又举了起来:老师,知道。刚才看见黄某举了两次手。对,所以你也数了两次。没等我来得及反应,同学们便已嚷嚷开了原来学生们一开始就知道!接着又顺滕摸瓜,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呢?重新再来统计一次。不用重新来的问一下黄某她喜欢哪一个,把不喜欢的那一个科目减去1就行了看得出,同学们学得很主动,很投入。享受着纠正了错误的胜利与喜悦。小结时,问他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有的说:知道了收集完数据后一定要进行认真检查;有的说:知道了如何检查;也有的说:统计时每个数据一定要正确、真实,还有的说,老师所说的也可能不正确等等。

反思:

并利用它进行生成,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学不可能一直按着自己的预设发展。如何恰当地处理这种预设以外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应对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就看你如何应变,将这种不期而至的波涛”变成美丽的浪花”上述案例中,对于出乎意料的错误,及时引导,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错误进行思考、讨论、发现,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整理与反思,以下是几点想法: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

无论是生活还是课堂教学,众所周知。人就难免会犯错。而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一种发生在师生身边、师生自己“发明”进去的珍贵的教学资源。利用错误组织教学,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的真实。这堂课中,利用这个错误的信息及时设疑:怎么发现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错误怎么办?通过刚才的讨论,使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围绕这个错误的数据进行讨论交流。相信这样不只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不使他自然主动地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生成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使他方法论以情感态度上有所收获,知道统计时要对已收集的数据认真检验,明白统计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这样的课堂不是比我预设的更精彩吗?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也正是想要达成的吗?

二、教师要冷静面对课堂

教师扮演着知识传道者的角色,保守的教学中。教师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一言一行都是正确的有鉴于此,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将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教师应转变角色,将身上的神圣、庄严”应该让位于可亲、可敬。虽然在课堂中,同样会紧张、会愤怒、会尴尬,但我要学会从容。不管发生什么事,教育的胜利是第一位的面子”算不上什么。因为我面对的纯洁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如果太顾及自己的面子,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效果。上述案例中,面对自己写下的错误数据,确实有些难为情,但我知道此时的面子”应该看得比什么都轻。打破这一枷锁,以轻松的心态进行教学,课堂反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课堂里出现的意外,不只能扭转课堂气氛,还能有意外的收获。久而久之,也可以修身养性,发展与提升自已的内涵,更好地工作。

孩子要有话直说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孩子总是渴望自已胜利。这就是课堂上积极表现的一种内在动力。本堂课有两个存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一是课的开始,这种内在动力却没敢大胆释放:收集了错误的数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学科后举手,由我数数)后,分析表格时才有一个小女孩小心地举起了手;当这个问题一指出,学生们也只是轻声议论,从讨论声中我得知他一开始就知道班里有一个人多举了一次手,却都没敢及时向大家提出。二是当我引导学生直面错误进行讨论分析时,学生们却大胆发言,毫无保存。

错误范文篇7

[关键词]对象错误;犯罪既遂;法定符合说

刑法中的错误问题,尤其是对象错误在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行为人的责任形式,更重要的是牵涉到犯罪既遂和未遂问题。正确地认识对象错误,能够准确地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如果分别按照抽象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结论将大相径庭。

一、对象错误的定性

行为人侵害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是成立对象错误的前提。行为人在产生犯罪意思时,若持一种放任态度,犯罪目标是一个或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不管发生任何后果都是和其意思相符合的,实际侵害的对象和意图侵害对象是一致的。[1]比如王某想要报复甲,在甲的水杯中放入毒药,但是其妻乙却喝了甲的水,导致乙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是甲,但其在实施时对甲是否会用其水杯喝水以及是否会有其他人用其水杯是不能确定的。因此,即便发生了毒死乙的情形,也不构成对象错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有人用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实施犯罪,虽然行为人主观上的目标是特定的,但是由于方法本身决定了其侵害的对象不可能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对象错误。犯罪行为客观上侵害了另一对象,导致实际发生的事实与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不一致。对行为人所认识的对象和实际侵害的对象有怎样的不同,是不可一概而论的。[2]当行为对象是人时,把甲当作乙杀害是最典型的对象错误;如果以物为对象,仅仅体现的是财产所有权的关系时,就以物的所有者为标准来判断对象错误。出现对象错误时应当如何定性,是触犯一罪还是数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这些对定罪量刑都有极大的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刑法学界对于对象错误的定性有几种比较主要的学说。(一)具体符合说。该说认为,只有当客观上产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所想要发生的事实一致时,才能成立故意,行为人才能负既遂的刑事责任。例如甲欲开枪杀死乙,却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3]刑法学界较早的具体符合说认为,甲主观上想要杀害的对象是乙,因此只有实际上杀死乙时,才能是完全地、具体地符合甲的意图,甲才能负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但甲事实上杀的是丙,因而不是具体的符合,所以甲对乙构成杀人未遂,对丙构成过失杀人。应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原理,按照杀人未遂定罪处罚。现在的具体符合说认为,所侵犯的客体一致,都是人的生命健康权,并且不违背行为人的犯罪意图,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二)抽象符合说。该说认为,行为人意图侵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事实在种类上没有必要是完全的、具体的相同,只要行为人有犯罪的意图,又现实地造成了法益受到侵害,就可以成立犯罪的既遂。例如,甲本想损害蜡像,结果却导致乙死亡,应以毁损财物罪和过失杀人罪中的一个重罪处罚。(三)法定符合说。该说认为,虽然客观发生的事实与行为人主观上意图侵害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但两者都在同一构成要件内,侵害的客体也一致,应当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为标准,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因为实际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在法律上的性质是相同的。[4]例如甲欲开枪杀死乙,却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该说认为,甲本来想杀的是一个人,结果也造成了一个人的死亡,侵犯了相同的客体,侵犯了同一种法益,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法定符合说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侵害结合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虽然针对对象错误来说,运用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一致的,但对打击错误的认识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5]具体符合说还存在其他缺陷,如导致罪刑不均衡、与构成要件理论不协调等。抽象符合说只是片面地强调客观损害与主观恶性间的因果关系,不考虑意图侵害事实与实际发生事实是不是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这当然是不科学的。综上所述,在处理对象错误的问题时,我们应当采用法定符合说。

二、单独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

(一)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单独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在处理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问题时,现在的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成立故意犯罪既遂。[6]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此所持观点不一样。具体符合说的主张者认为,行为人实际侵害的对象在刑法上具有同样价值,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不能阻却犯罪故意的成立。法定符和说的主张者认为,只要实际侵害对象和行为人认识事实的构成要件基本一致,就应该说行为人具有事实性认识。这时即使发生实际侵害对象的错误,也依然成立犯罪既遂。(二)不同犯罪构成要件间相容的单独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例。1:甲本想偷普通财物,偷走乙的提包,打开发现是枪支。从主观来讲,甲构成盗窃罪。枪支具备普通财物的所有特征,所以枪支可以被评价为财物。从客观出发,甲没有盗窃枪支的故意,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不应成立盗窃枪支罪,因此甲只构成盗窃罪既遂。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行为人基于犯轻罪的故意而发生了重罪的结果,则行为人只构成轻罪。例2:甲本想偷枪支,偷走乙的提包,打开发现是普通财物。从主观来讲,甲构成盗窃枪支罪(未遂)。若从客观出发,甲构成盗窃罪。但甲一个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择一从重罪论处,所以对甲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本来是基于盗窃枪支(重罪)的故意,而实际符合的是一般盗窃罪(轻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依然按照盗窃罪(轻罪)定罪处罚。利用上述方法解决有包容评价关系的两罪罪名问题,如抢劫罪和抢夺罪、盗窃罪和盗窃枪支罪等,适用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解决没有包容评价关系的两个罪名问题时则很难适用。例如,甲想开枪打死乙,却将乙身边的珍贵文物打碎。主观触犯故意杀人罪(未遂),客观触犯过失损毁文物罪。这两个罪难以确定轻罪与重罪,并且不存在包容关系。因此该处理方法就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而言,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共同犯罪中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

我国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的作用、具体分工不同,将其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7]所以,在错误的范围内也会相对应地出现共同实行犯的对象错误、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以下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共同犯罪中的对象错误。(一)共同实行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1.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实行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上文所讨论的单独犯罪对象认识错误和本节共同实行犯的对象认识错误处理原则一致,即采用法定符合说,在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即使出现认识错误,依然成立犯罪既遂。共同犯罪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都要对侵害结果承担责任,即“部分行为,全部责任”。2.不同犯罪构成要件间共同实行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此种形态的对象错误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共同实行犯意图侵害轻的法益,但由于发生了对象认识错误,客观上却侵害了较重的法益。如甲、乙二人想共同破坏一座贵重雕塑,两人同时向雕塑开枪,不料甲却击中了站在雕塑旁边的丙而死亡,乙则成功击中雕塑。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进行处罚,两人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共同犯罪。但是共同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所以甲单独对造成丙死亡承担责任,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形成想象竞合。其二,共同实行犯意图侵害重的法益,但由于发生了对象认识错误,客观上却侵害了较轻的法益。如甲、乙意图杀丁,二人携带枪支来到丁家门口,甲未击中丁,而乙将远处的液化气瓶误认为是丁并进行射击,引发一场火灾。本案中,在故意杀人(未遂)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因为二人有意思联络。但对于发生的火灾,乙应当承担责任,失火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形成想象竞合。(二)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1.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一般指在教唆犯罪中,教唆犯对其教唆行为或者被教唆者对其实行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造成被教唆者实际加害的对象与教唆犯想要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且实际发生的事实与预想的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例1:教唆者本人发生了对象认识错误。甲本想杀害乙,却把丙误认为乙,教唆丁把丙杀害。例2:被教唆者产生了对象认识错误。甲本想杀乙,于是就教唆丁去杀乙,但实际上丁把丙看成是乙而杀害。上边两个案例在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并不影响定罪,即甲、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甲为教唆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唆犯和实行犯之间都有相同的意思联络,而且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出现了意图侵害对象和实际侵害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但其侵犯的对象都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所以都构成既遂犯。2.不同犯罪构成要件间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不同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教唆犯的对象错误,一般指在教唆犯罪中,教唆犯对其教唆行为或者被教唆者对其实行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造成被教唆者实际加害的对象与教唆犯想要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且实际发生的事实与预想的事实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只限于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三)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1.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一般指在帮助犯罪中,帮助犯和被帮助犯对其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造成被帮助犯实际加害的对象和帮助犯想要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且实际发生的事实与预想的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8]例1:帮助者本身对侵害对象产生了错误认识。甲误认为乙要杀害丙,给乙提供了枪支,实际上乙杀害的是丁。例2:被帮助者对侵害对象产生了错误认识。乙想要杀丙,甲也想杀丙,甲给乙提供了枪支,实际上乙误把丁当作丙杀害。上述两个案例在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并不影响定罪,不阻却故意,即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甲为帮助犯。2.不同犯罪构成要件间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处理原则不同犯罪构成要件内共同帮助犯的对象错误,一般指在帮助犯罪中,帮助犯对其帮助行为或者被帮助犯对其实行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造成被帮助犯实际加害的对象和帮助犯想要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且实际发生的事实与预想的事实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

作者:刘德法 张奥 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70.

[2]刘连欢.论刑法事实错误的处理原则[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2:14.

[3]张明楷.外国刑法刚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2.

[4]林准.中国刑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134.

[5]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2.

[6]柏浪涛.刑法攻略[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3:76.

错误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写作;思维方式;错误与原因

Abstract:ThewritinghasbeeninauniversityEnglishteachingdifficulty,whenisthestudentstudiesEnglishthemostheadachequestion.ThearticlehasanalyzedintheuniversityEnglishwritingtypicalfault,hascarriedonthepreliminaryinquisitiontoitsorigin,andproposedsomeraiseEnglishwritinglevelseveralsuggestions.

keyword:UniversityEnglish;Englishwriting;Thinkingmode;Mistakeandreason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式培养高级应用形人才,其英语教学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笔试中的第五部分写作测试学生套写应用性短文(便条、通知、简短信函、简历表和申请表等)、填写英文表格或翻译简短的文字的能力。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写作相对于听、说、读、译这四项技能是学生最头痛的,有些学生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有些甚至干脆放弃。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写排在倒数第二位,足以可见写作的难度,即便是用中文写作都有困难,更何况是用英语来写了。写作部分的分值是15分,测试时间是25分钟。本部分测试考生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套写应用性短文,如便条、通知、名片、贺卡、邀请函及回函、简短的业务信函、个人简历表和申请表、简短私人信函等。二是填写英文表格,主要是个人资料表单。三是翻译简短的实用性文字。考虑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入学水平的现状,《大纲》对写作的要求较低,实用性较强,因此,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可行的。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及成因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词汇量、语法、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写作能力和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与前三项有密切关系,学生经常犯词汇错误和语法句法错误,还有用汉语思维直接翻译过来的中式英语。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模拟考试的一篇作文为例:

Directions:Thispartistotestyourabilitytodopracticalwriting.YouarerequiredtowriteaReplyaccordingtothefollowinginstructionsinChinese.RemembertowritetheletterontheAnswerSheet.

信人:John

内容:1.感谢并接受王强的邀请。

2.决定7月初去北京,和王强一起游览长城、故宫和颐和园。

回信日期:2008年4月30日。

(一)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包括词类错误、替代错误、省略型错误、冗余型错误、重复型错误、词序错误以及语意模糊等,其中前三类错误出现频率较高。具体例子如下:

例1:Thankyouforyourinvite.[invitation]

例2:I’mpleasedtoreceive[accept]yourinvitation.

例3:Wewillvisit[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withyou.

例4:IandyouwillvisittheForbiddenCitywithyou.

词类错误指词根正确但词类错误的词。在例1中将“邀请”的动词形式“invite”做名词“invitation”用。在学生的写作和翻译练习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词类错误,如“成功”一词的动词“succeed”做名词“success”用。从中文翻译上看,词都没用错,但从形式上看,这些错误都是因为没用正确使用由实词的词根所派生的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忽视了英语实词不同词类的词尾特征。这些错误有些是由于语言迁移所产生的,即由学习者本族语导致的错误,比如在汉语里,“邀请”的动词和名词形式是一样的,学生由于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没有选择词性的意识,习惯性地认为英语单词不管什么词性,形式都一样;还有一些是目的语错误或不完全学习造成的,有时候因为英语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单词记忆不全面,因此单词拼写错误也是很常见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写应用文时经常要用英语表示时间,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写出一月到十二月的英语单词,一是由于有些单词复杂无规律可循,增加了记忆的难度,二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待加强。另外,学生对一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历史古迹的固定英语翻译也知之甚少,如将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等直接用汉语拼音写,有些甚至连拼音都写错,少有学生知道用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andtheForbiddenCity来表示,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词语教学同样不容忽视。

替代错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从语法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搭配的词汇错误。这类错误多与学生在学习新词时掌握不全面有关。英语和汉语一样同义词很多,但是其意义和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搭配。例如,“receive”和“accept”,一般说“receivealetter”“acceptaninvitation”。

省略型错误多出现在使用冠词时,学生往往在单数可数名词的前面不加任何冠词,如“buycar”,因为汽车是可数名词,因此用单数形式时应该加上不定冠词“the”或把其变成复数形式才恰当。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他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正在去英国的路上。”很多学生把它翻译成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isonhiswaytoEngland.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andisonhiswaytoEngland.因为汉语句子在语意上是连贯的,学生往往容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省略必要的连词而写错。

高职学生语法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做语法题时知道的知识也很少能用在写作中,造成语法和写作的脱节。句法知识知之更少,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句子的

主干结构都不知道,汉语句法的知识也不扎实,也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I’mveryliketraveling.”“IwillgotoBeijingvisittheGreatWall.”像这样一个简单句里be动词和实意动词的原形一起连用或者两个实意动词都用原形的情况屡屡皆是,还有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如人称和数的关系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另外还有细节问题,例如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汉语名字的英语翻译和应用文的固定格式等都是高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这些简单的错误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如何,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做到细致入微,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英汉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的明显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许多英语表达上的错误都是由于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想当然”的“字对字”直译而成的,之所以有这些字对字的错误表达,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一是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但很多学生只是学习语言的表面,英汉语言内在的思维差异却很少意识到,因此,虽然是用英语来表达的,但还是用汉语思维习惯来呈现的。二是对英语含义的错误理解以及汉英和英汉词典式的照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依赖的英汉字典,很少有学生使用英英字典,而英汉字典的中文解释常常脱离具体语境,仅仅从直译出发,给出几个简单的汉语意思,使得很多学生在使用近义词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知道其中的搭配和用法差别而选错甚至弄出大笑话。

三、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并积累书写英语应用文的要求、格式和基本用语等。如各种英文信函的日期的位置、地址的写法、称呼和结束语等。

2.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格式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内容的完整和条理,表达的清晰和通顺。写完后要检查格式语法是否正确,各种句子表达是否地道,是否还需要加工润色。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主谓一致、大小写、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等,这些错误其实学生认真检查的话都是可以识别并改正的。因此,平时培养学生检查的好习惯和思维的严密性也是很重要的。

写作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要尽量避免这种错误,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地道的英语素材,经常使用英英字典,并且对英汉语言差异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尝试用英语的思维习惯来呈现。用流利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思想是英语学习的目标,需要学生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可能实现。替代错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从语法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搭配的词汇错误。这类错误多与学生在学习新词时掌握不全面有关。英语和汉语一样同义词很多,但是其意义和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搭配。例如,“receive”和“accept”,一般说“receivealetter”“acceptaninvitation”。

省略型错误多出现在使用冠词时,学生往往在单数可数名词的前面不加任何冠词,如“buycar”,因为汽车是可数名词,因此用单数形式时应该加上不定冠词“the”或把其变成复数形式才恰当。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他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正在去英国的路上。”很多学生把它翻译成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isonhiswaytoEngland.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andisonhiswaytoEngland.因为汉语句子在语意上是连贯的,学生往往容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省略必要的连词而写错。

高职学生语法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做语法题时知道的知识也很少能用在写作中,造成语法和写作的脱节。句法知识知之更少,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句子的

主干结构都不知道,汉语句法的知识也不扎实,也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I’mveryliketraveling.”“IwillgotoBeijingvisittheGreatWall.”像这样一个简单句里be动词和实意动词的原形一起连用或者两个实意动词都用原形的情况屡屡皆是,还有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如人称和数的关系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另外还有细节问题,例如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汉语名字的英语翻译和应用文的固定格式等都是高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这些简单的错误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如何,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做到细致入微,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英汉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的明显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许多英语表达上的错误都是由于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想当然”的“字对字”直译而成的,之所以有这些字对字的错误表达,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一是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但很多学生只是学习语言的表面,英汉语言内在的思维差异却很少意识到,因此,虽然是用英语来表达的,但还是用汉语思维习惯来呈现的。二是对英语含义的错误理解以及汉英和英汉词典式的照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依赖的英汉字典,很少有学生使用英英字典,而英汉字典的中文解释常常脱离具体语境,仅仅从直译出发,给出几个简单的汉语意思,使得很多学生在使用近义词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知道其中的搭配和用法差别而选错甚至弄出大笑话。

三、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并积累书写英语应用文的要求、格式和基本用语等。如各种英文信函的日期的位置、地址的写法、称呼和结束语等。

2.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格式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内容的完整和条理,表达的清晰和通顺。写完后要检查格式语法是【参考文献】

[1]何华清,陈文存.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

[2]邝丽蓉.英汉思维差异和大学英语写作[J].考试周刊,2008,(6).

[3]李建明,张九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综合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彭勤.从语法方面谈大学的英语写作教学[J].内江科技,2007,(11).

[5]岳军.“想当然”的错误英语表达[J].新东方英语,2008,(1-2).

错误范文篇9

1.1认识错误的概念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1]故意与过失是认识因素的范畴,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不同,故意或过失会影响到行为人的意志因素,进而影响到犯罪行为的罪过形式。

1.2认识错误的分类我们知道,认识错误及其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关系密切。故意或过失作为认识因素的两个方面,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刑事责任的承担。可见,在发生认识错误的场合下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追究理应有所不同。因而就有了认识错误的分类。我国刑法理论采取传统的分类方法,把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2]

2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2.1法律认识错误及刑事责任法律认识错误,有学者称之为“违法性错误”。本文采纳“法律认识错误”的说法,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及刑事处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2.1.1想象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即刑法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幻觉犯”。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行为的性质,即行为人是无罪的。

2.1.2想象不犯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对行为性质的认定,即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而不是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2.1.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在罪名和罪数、量刑轻重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对其行为触犯了何种罪名,应当被处以怎样的刑罚,存在不正确的理解。笔者认为这种错误认识并不影响其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既不影响定罪,也不影响量刑,司法机关按照他实际构成的犯罪及危害程度定罪量刑即可。

2.2法律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关于法律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在刑法理论上存在否定说与肯定说二种学说。否定说认为“不知法不免除法律责任”。笔者赞同“不知法不可免责”的观点,不承认法律认识错误可以阻却刑事责任。总之,笔者认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论上述列举的何种情况,都不影响对其行为性质的认定和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是:不免责,按照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即可。

2.3事实认识错误与刑事责任所谓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事实状况的错误认识。事实认识错误可能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客体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性质、犯罪对象错误、犯罪手段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3]。五个分类对事实认识错误及其刑事责任进行论述。

2.3.1客体的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的客体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客体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甚至可能影响犯罪的成立。

2.3.2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所谓犯罪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

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②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③误将犯罪对象作为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④误将非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对象加以侵害。

2.3.3行为认识错误行为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或方式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行为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行为性质认识错误。第二,行为方法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对自己所采取的方法产生不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危害结果的发生。

2.3.4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采用的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②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③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根本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因为愚昧无知而误认为该手段可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2.3.5打击错误打击错误,也称行为误差,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笔者认为,如果这种打击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法定构成要件,就不能认定为同一犯罪,而应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2.3.6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和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进程的认识错误。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①危害结果虽然发生,但并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有学者称为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②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甲行为造成的(有学者称为事前的故意)。③犯罪结果已经因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没有故意地实施了可能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后,才产生故意,其后放任事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结果发生(有学者称事后故意)。④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是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笔者认为,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得出否定结论,则否认故意犯罪既遂。

2.4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关于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理论上大致有三种学说:具体的符合说、法定的符合说、抽象的符合说。理论和实践中的通说是“法定的符合说”。依此学说,只要侵害的是同一性质的法益或在构成要件上相一致,就成立了故意。通过上述分类分析,当发生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如何承担罪责?因为笔者承认事实认识错误可以阻却刑事责任,故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于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可以利用法定符合说;而在抽象事实错误的场合下,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当实际的犯罪事实较重而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重时,应依轻罪处理;当客观犯罪行为轻时,则一律依轻罪处罚。

关于认识错误,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作为一种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承认的。对于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可以利用法定符合说,而对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场合,则应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既反对只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想象定罪,也不能单凭客观后果而归罪。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就我国的国情,仍应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传统原则,反对“不知者无罪”的肯定说。

摘要:本文对刑法上认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论述了认识错误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对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以期达到深化认识错误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刑事责任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20页.

错误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低级管理;错误

一、低级管理错误的含义及表现

(一)低级管理错误的含义。企业管理中的员工低级管理错误,是指那些表面看起来危害不大,或者平时不易察觉的、一直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管理失误,但这些管理错误在一定内外部条件作用下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在极为关键的时刻足以让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存亡的管理错误,这些低级管理错误往往在最基本的管理环节发生,是本不该发生或者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二)低级管理错误的表现。近年来,管理学已被高度复杂化,然而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却往往在最基础的员工管理等方面犯一些最低级的管理错误,譬如经常会错误地“奖励”一些不该得到奖励的人,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淘气的孩子有糖吃”。那些懂得和善于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员工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那些尽职尽责埋头苦干的员工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并不是说这些管理者糊涂到分不清应该给谁更多的利益,而是为了尽快应付掉那些“淘气的孩子”,从而为自己减少麻烦。而应付和减少眼前的麻烦事,则是人的天性使然。另外,就是平时对员工具体操作要求停留于表面,虽然要求下达到了基层,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和反馈,导致企业行为规范无法真正执行到位等等。

二、员工管理低级错误的危害

(一)带坏企业风气。不公平的奖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会伤害努力工作员工的积极性,带坏企业的风气。企业在奖励机制方面,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大部分努力奉献员工的切实利益,而只是为了息事宁人不愿意激化某些不合理要求造成的矛盾,进而使奖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向少数喜欢邀功和“找企业麻烦”的员工倾斜,那么就会严重伤害那些看似默默无闻但一直积极努力工作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低级管理错误发生频繁发生,企业的风气就会被带坏,从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大大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影响企业整体利益。企业在员工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会导致企业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利益。一方面,造成员工日常工作的责任感减弱;另一方面,领导者不能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单位员工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而在制定决策时不能按照实际情况作出适合本单位运营能力和市场发展实际的正确决策,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率和最后的业绩指标。(三)使企业失去发展先机。企业员工管理低级错误的发生,也会给企业持续良好发展设置障碍。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在企业内部随时发生的员工管理方面的低级管理错误,就会让企业在前行路上总要发生停滞不前或者临时翻车现象。而一旦发生故障停止前进,就不得不随时停下来寻找故障原因,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速度,并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先机,而其他管理高效的企业却会不断向前迈进并抢得先机。(四)危及企业生存。企业员工管理中发生的低级管理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得到有效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关乎企业存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低级的错误积累多了,小失误就会变成大问题,从而使企业的整体运营都受到影响,也因此会影响到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从员工管理出现低级错误开始引发企业发生一系列严重问题,最后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并最后消失的案例在国内外都不乏其例。由上可见,员工管理低级错误的发生给企业带来诸多危害和隐患。这些危害的出现可以让管理者可以从中受到深刻启发:如果平时在员工管理中对低级管理错误的发生视而不见或者推波助澜,那么最后遭受损失的就一定是企业本身及其所有员工,甚至波及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在具体实施员工管理过程中奖励什么,最后就会得到什么,这是管理的铁律。

三、避免员工管理低级错误的方法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企业在员工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到最基础的管理环节,以免因小失大。为了避免犯一些最低级的管理错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真正弄清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以及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企业为什么要招聘员工。这并不像“‘企’无‘人’则‘止’”那种耳熟能详的说教那么简单。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加大对机械手、机器人等设备的投资,努力用自动化机器代替员工,并没有让企业的发展停滞,却让员工们更加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比如人工智能等。企业之所以要招聘员工,是因为企业里有一系列工作不得不需要“人力资源”去完成,而这些工作具有机器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替代的属性。首先,企业在把员工招聘进来之前,就需要真正弄清楚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人才能去完成。这些工作可以分解为哪些更加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员工具备怎样一些技能,需要员工具备哪一些基本素质,然后去寻找合适的人来完成工作,而不要在用人上追求豪华阵容,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陷入“养不起、用不足、留不住”的困境。如果能够做到人岗匹配,员工经过适当培训刚好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没有多少富余的能力,则对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所能获得的报酬也会比较满意,较少产生通过“淘气”去争取更多利益的动机。其次,在真正弄清楚企业需要员工来完成什么任务之后,还要花力气了解所招聘的员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要熟悉人力资源市场行情,甚至要根据行情来调整对工作的设计。例如,当人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下降的时候,就要考虑尽可能用人力代替机器;而当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时候,则要考虑是否唯一的选择就是多用机器取代人力。因为人领导好了就会产生一定的凝聚力,而精神上的力量机器无法取代,却会让企业在关键时刻渡过难关。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的市场行情,能够以市场标准来支付员工薪酬,也能够避免员工对报酬的不满,并且会因为谙熟人力资源市场而不会遭到某些员工的要挟;同时,在实施正常的管理工作时,也会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规范化运营体系和良好企业文化带来的职业归属感。另外,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比较敏感,有时也会显得微妙,因此处理时要注意原则。因为管理者也是员工,管理者是企业雇来管理其他员工的,他必须通过被管理者来实现上级下达给他的工作目标。因此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就演化成为带团队,而带团队方法往往因为管理者的风格不同而不同。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和管理层面,管理者与其团队成员的关系,同样也是一个完成任务与支付报酬的关系,同样也需要把自己所承担的目标和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清楚,选择合适的人来干合适的事。带团队绝对不是交朋友,不能靠江湖义气,而是应该给每个团队成员分配适才适性的工作任务,同时组织团队协同,保障目标的实现。因此,团队的目标应该是极其明确的,团队成员表面上的相安无事并不是团队的发展目标,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无原则地迁就“淘气”者,更不要一味地“给糖吃”。(二)要真正弄清楚企业给予员工的是什么。很多管理者对企业给予员工的是什么,往往想的不够全面,甚至简单地认为只是工资和福利待遇。用这样简单思维就很难真正理解一个员工为什么会来应聘你这个企业这个岗位的工作,他又为什么会长期留在企业里工作。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相关薪酬知识,并应用整体薪酬的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把企业所能提供给员工的价值梳理清楚,把吸引和留住员工的价值点搞明白,这样管理者就会掌握更多与员工“谈判”的筹码。整体薪酬的概念是由美国薪酬协会提出来的前沿管理思想,它把员工在雇佣关系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视为薪酬[1]。整体薪酬的概念,将薪酬被划分为直接利益薪酬、非直接利益薪酬、职业、事业、联络和其他便利[2]。我们按照这种思路,就会发现更多对员工有吸引力的价值点,譬如说,企业的品牌形象对员工的社会地位有何影响,企业所处的城市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如何,甚至空气和饮水的质量都可以成为价值点。当管理者建立起整体薪酬的概念,并且能够充分挖掘企业对员工的价值点,就能够在应对员工对待遇的各种要求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管理者在建立起整体薪酬概念之后,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每一个员工的特殊需求为其设计特殊的“整体薪酬”,这样就会用最低的成本留住一个员工,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励其工作积极性。(三)要真正弄清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企业要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掌握每个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3],这样就能够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对员工进行奖惩。特别是不要抱有赚员工便宜的思想,对于那些不叫不喊,只会埋头干活的员工,一定不要忽略其对企业的贡献,一定要给足该给的待遇,甚至要将这类员工树立为榜样,给予薪酬之外的荣誉。这样就会明确企业的价值导向。管理者还要切实的记住,企业雇用管理者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的价值目标[4],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才是管理者的核心使命,因此不要在与下属的交往中掺杂过多的私人感情因素,这样才不会在面对“淘气的孩子”的时候不会被私人感情所左右,才能够客观冷静并理性地处理好与“淘气”者的关系,不会去犯最低级的管理错误。再有,管理者最好能够旗帜鲜明的用商业原则来处理与员工的关系[5],以做到赏罚分明,令员工信服;不宜仅仅在员工中提倡奉献精神,或者只是一味倡导家文化,以免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无法得到激励,而贡献不多甚至没有贡献的人却可以滥竽充数。只有这样,企业在员工管理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管理高效。

参考文献:

[1](美)美国薪酬协会.整体薪酬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美)劳勒.最终竞争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赵树梅.5G时代“新零售”服务的创新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9(9):3-14.

[4]王娟娟.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