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8:55:51

村两委范文篇1

一、议事范围

1、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研究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所布置任务的具体工作措施。

2、讨论制订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村庄建设的年度和长远规划,以及保证规划实现的工作措施。

3、研究制订《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村民奖惩的办法以及村(财)务民主管理和公开等规章制度(草案)

4、讨论决定村助理会计、调解、治保等机构组成人员人选。

5、讨论决定抵保人选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对象。

6、研究提出有关本村重大村务工作初步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制订具体的实施措施。

7、研究决定村集体大额资金的开支。

8、其它需要村两委会研究或做出决定、决议的事项。

二、会议制度

1、村两委会议,一般每月一次,如工作需要,也可随时召开;村两委会议,由村党支部书记召集主持,经村党支部书记委托也可由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各委员均须按时出席,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须事先向召集人请假;村两委会议必须有过半数的委员参加方能举行。

2、村助理会计可列席会议,如工作需要,其它人员也可列席,具体列席人员由召集人确定。

3、村两委会议由村助理会计(文书)负责记录,村助理会计未列席的,由组织委员记录。会议记录由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名,存档备查。

三、议事程序和方法

1、村两委会议的议题由村两委委员召集人提出,经村党支部委员会确定后列入会议议题。

2、村两委委员提出的议题,须事先由提出人组织人员研究、协调、论证,提出具体方案,供决策时选择参考。

3、村两委会议召开的日期和议题内容,应由召集人提前告之与会人员,一般不临时动议重大问题。属通气性质的问题,可能临时提出,但须简明扼要。

4、村两委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先由议题提出人作详细说明后,各委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采用口头或举手等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一半,决议方为有效。

5、村两委成员及其他与会人员要注意保密。凡会议讨论的所有问题不论意见有无分岐,也不论是否形成决议(包括已做出的决定尚未公开前),均不得外传,谁泄露谁负责。

6、村两委会形成的决议,会议主持人应及时向因故未参加会议的两委成员传达。

7、村两委会形成的决议,如有必要,可召开有关会议或张榜等形式加以公布,以保证决议的正确实施。

四、执行和反馈

1、村两委成员必须坚决执行两委会集体做出的决定。个人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不得在会后有任何反对的言行。

2、村两委成员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必须认真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不得推诿、拖拉。如执行中发现新问题,须及时提交两委会讨论,不得自行改变。

村两委范文篇2

一、我区农村“两委会”的基本情况

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属城乡结合部,现有行政村120个,农村人口14.2万人,农村党支部总数120个,村党支部书记120人,支部成员415人,党员总数3823人。村民委员会120个,村主任120人,村委会成员307人,村委会成员中党员92人,占30%,村委会主任中党员39人,占32.5%。村“两委会”关系协调的行政村113个,不协调3个和不很协调的行政村4个,村“两委会”成员中有交叉任职的行政村56个,其中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行政村有6个。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雁塔区农村“两委会”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会”协调的行政村占94%,不够协调的行政村占6%,整体是比较好的。但村党支部书记的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2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29%。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个别村“两委会”还存在一些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两委会”各自为政,合作精神欠佳。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村委会成员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由多数村民选举出来的,代表全村群众的利益,而党支部成员是由少数党员选出来的,只代表党员的利益。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两者争执不休,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精神。像某村“两委会”对于征地款的分配、使用意见不一,一方认为要留一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则执意要全部分完。双方各执已见,争论不休。

2.“两委会”委员形同虚设,助长个别村官的霸气。

在个别村级组织中,两委会委员对村中的大小事一概不知,一些重大问题不开会集体讨论研究,往往只由一个或几个主要村干部决定,其他委员根本沾不上边。其结果不是村干部不替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村干部不充分发扬民主,助长了个别村干部的。霸气、一言堂,在工作中得不到委员和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3.干部素质低,导致班子工作不力。

有的村干部文化浅,素质低,不具备执政和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能力,班子有名无实。我区西部某村,原发展环境较差,集体经济收入较少,随着高新三期的开发,有了新的发展氛围,但个别村干部不是利用这些机遇走发展之路,而是只看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群众意见很大,引起群众上访。有个村选上的村干部由于领导能力弱,总是昙花一现,只好轮流坐庄,致使班子有形无实,遇事推诿,矛盾激化,经常处于半瘫痪状态。

4.家族、宗派势力突出,各方互相拆台,明争暗斗。

有个别村子各方势力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互相拆台,互相扯皮,延误工作。我区南部某村由于家族势力、宗派势力突出,村委会选举时常受其左右,最终选出的干部只代表一派利益,另一派便想方设法制造矛盾,严重影响村子的稳定,各项工作止步不前。

5.独揽权力,财务管理混乱。

有个别村主任无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我行我素。由于缺乏严格的财务审批、审计和监督程序,财务管理混乱,“发票是卷卷子,账目是片片子,会计对不出眼眼子”。个别村干部通过非正常财务支出寻找个人收入,甚至有的村干部拿着白条子也可以报销。村上的公益事业中,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往往由个别主要村干部独自包揽,既欠账又留钱,白条抵账,财务不公开,群众不明白,支部意见大。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两委会”成员不能从概念上区别“两委会”的不同。

原则上讲,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两个性质和职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村级组织。从地位上讲,党支部处于核心地位,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从产生的方式上讲,支部书记由党员选举,村主任由村民选举;从它们与上级组织的关系来讲,农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直接对上级负责,对上级组织的依靠性要强些,而村委会则是村民选的自治组织,上级政府与它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自主性相对讲要强一些,对上级的依附性不大,直接对选民负责;从各自的职能上讲,党支部着重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而村委会则着重抓村级财务和经济建设。由于村“两委会”成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学习不够,不能从概念上区分“两委会”的不同,片面强调自我,忽视对方的存在,造成二者的矛盾。

2.农村“两委会”在实际工作中权责不清。

通过与村干部的座谈和在群众中了解,发现导致个别村“两委会”关系不协调的最根本原因是党支部与村委会权责不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是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宏观规定。具体地讲党组织在村级组织中属领导核心地位,拥有对村里事务的领导权,村民委员会是自治性群众组织,拥有处理村务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在同一村,同时存在两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从有关法律、法规上看,党组织主要是就村中重要事务做出决定,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村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而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但是在村干部眼里这一规定没有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限做出具体的规定,“两委会”权限不明,成为矛盾的根源。

3.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反映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就导致家长制作风盛行,抑制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建设。

4.面对新形势,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一是瘫痪村竟支部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一定数量的农村党支部受老、弱、软、懒方面的困扰,长期处于软弱瘫痪状态,失去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面对新的挑战,无所适从。二是面对直选村官的冲击,部分村党支部表现出不适应,工作软弱被动,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受到削弱。三是面对村民自治的新情况,支部不善于加强自身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长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个别支部书记习惯家长式、命令式的简单粗暴管理方式,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两委会”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顺农村“两委会”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扎实、持久”的方针,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努力发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种组织的整体功能,注意从村“两委会”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入手,明确基本原则,解决主要矛盾,以制度和法规规范村“两委会”行为,使其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明确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依据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必须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一把手”领导村里的全面工作,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村委会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

2.规范管理,民主科学决策村务。

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充实《区农村党支部细则》、《区基层党支部议事制度》和农村“两报告、两议事、十公开”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细则,结合“三级联创”、“四教育”和“三个代表”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区委每年选派的一定数量驻村工作队和街办派出的驻村指导员在具体工作中针对各村的实际,引导、教育村干部的同时,按制度规范解决村里的突出问题,给村干部做出示范,对于村里的重要决策实行党支部书记主持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按先党内后党外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科学决策。

3.实行农村财务“村有街管”体制,推行民主管理。

针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漏洞多,不易监督的问题,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村有街管”体制,即在各街道成立“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在农村集体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对农村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各村不再设会计、出纳职位,只设一名报账员,集中报账。农村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对村、组票据的真实性、开支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此制度将从源头上遏制原来的村、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干部说了算,白条进账,布袋账等现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在民主管理上,要重视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推选那些坚持原则、群众威信高、有议事能力的人担任“两委会”成员,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管,逐步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建设。

4.教育激励为先,监督奖惩并重。

针对少数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规定对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由街道党工委帮助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量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村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通过每年年底的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和目标考核等形式,对村“两委会”成员兑现奖惩,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有缺点的给予批评教育;问题严重和经批评教育没有明显变化的,给予诫勉并与经济挂钩,诫勉无效或违规违纪的予以免职或罢免。

村两委范文篇3

今天这个会是在党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党中央将目标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之时,更是我县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转入村委会换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很重要,也很及时。下面我就如何巩固提高村“两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发挥村级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讲三点意见。

一、身体力行“三个转变”,提高村级组织的领导水平

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和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着力提高村级组织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在科学发展中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村干部的头脑,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通过专家辅导、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思路,切实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自觉适应形式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农村党的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用新的形式、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研究解决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转变工作作风,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百姓心中有杆称。谁真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就拥护谁、支持谁。村级组织干部只有围绕“新农村建设老百姓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来开展自己的工作,才会获得力量之源、动力之源。要经常主动到组到户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民沟通,凝聚发展人心。建立健全百姓办事两委全程代办服务、矛盾纠纷经常性排调、村级管理定期走访等工作机制,做到转“取”为“予”、转“管”为“做”,真正将群众关心的水利建设、公路建设、自身矛盾等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将粮补、社保、医保等惠农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真正在调产业、帮融资、畅销路等方面服好务尽好责,做到一心为公、全心为民。

三要转变工作方法,在提高素质中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要按照“双带双强”要求,采用上党课、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理论指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台,积极开展以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以世情、国情、党情、村情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以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环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能力教育。通过教育使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做到政治坚定有信念、公平办事有威信、自身致富有办法、带领发展有实效,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战斗力。

二、重点突出“三个提升”,发挥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针对目前农村村干部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缺乏、年龄老化、责任退化现象,在下一步的村委会干部任用中要注重选用素质高、修养好、发挥作用突出的年轻人,不断提高村干部和党员队伍整体水平,发挥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柱作用。

一要提升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党建工作和学习计划.通过举办学习班、创办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义务劳动等多种方式,认真落实“”制度,每月一次党日活动,每季一项实用技术培训,把村干部和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从事关长远的角度出发重视村委会的结构优化,坚持政治理想信念强与发家致富能力强的结合,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专业户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保持村级组织的活力。要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和严格管理,要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学习培训制度、请销假制度、汇报制度、工作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工作日志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村两委的骨干力量。

二要提升党员管理方法。“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这是对当前农村少数党员的评价。农村党员权利与义务的不落实和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同心力,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为此,一方面,村级组织应注重对党员的爱护,提高其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完善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制度,在政策宣传、事务监督、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等方面将党员义务落到实处,增强党员责任。

三要提升村干部形象。充分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树立起村“两委”班子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在村级决策与落实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代表后群众”的原则.做到村级各项决策和建设让村代表和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提高其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权力上增强村干部带头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村干部和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我为新农村建设带好头”的主题教育活动,支部作表率,村干部当先锋,做到带头遵守法规政策、带头落实各级号召、带头发家致富、带头讲德守信,在责任上落实村干部带头的主动性。真正让每个村干部都成为一根标杆,一面旗帜,让整个村干部和党员队伍成为形象的代表、发展的支撑。

三、注重“三个带领”,激发全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推进等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支、村两委的无所作为,村级管理的混乱,都会严重挫伤各方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为此,应按照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村级组织核心领导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形成全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格局。

一要带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以制度作为保证.着力村级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决策程序,坚持村级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明确职能分工要求,克服“支委不理事、村委不谋事”的弊端,发挥村委会的积极性,促进村两委的和谐;坚持“两委提出方案,村民酝酿讨论,代表大会表决”的新农村建设重大工作决策流程,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加强对村级管理的监督,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评议制度、罢免卸任制度,积极开展群众对村干部的实事公评活动和业绩考核制度.使村干部的任免、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真正做到群众满意就上,不满意就下,既提高干部服务群众.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又调动群众参政议政,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村两委范文篇4

这次村“两委”换届工作会议是在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形势下,县委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市上的村级组织建设和选派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村“两委”换届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村“两委”换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环节。前一阶段,我们组织人员赴全县各乡镇就村“两委”换届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部分村级班子不够协调,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特别是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行动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班子问题、班子成员的素质问题。这次换届选出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将肩负着带领群众完成今后三年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极其艰巨繁重的任务。因此,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对于提高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能力,对于推进我县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密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二、把握原则,严格程序,依法办事,精心组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县委、县政府决定,我县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从11月开始,到明年1月底前全部完成。县上已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安排意见》,对这项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大家要认真学习这个意见,精心组织,稳妥实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把握”:

第一、要把握原则,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要加强党的领导,这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保证,是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管农村工作重大原则的具体体现。对这个问题,大家一点都不能含糊,村“两委”换届绝对不能放弃或削弱党的领导。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整个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始终,乡村党组织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强领导。二是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发扬民主是搞好村“两委”换届的重要途径。只有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要求引导好、保护好,村“两委”换届就会呈现良好的局面。在整个换届选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民主执政观念、群众观念,充分发扬民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保证党员和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让群众依法自主选择当家人,充分发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度。三是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是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重要保证。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要认真按照宪法、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工作,确保选举程序的合法性和选举结果的有效性。要坚持法定的程序不变通,规定的步骤不减少,决不允许出现违法现象,决不允许随意简化程序,坚决杜绝操作上的不规范行为,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换届选举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加强党的领导是前提和保证,充分发扬民主是途径,严格依法办事是保障,大家要正确理解、正确把握和正确实施。乡村党组织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要把党在选举工作中的活动,建立在广泛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按章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确保换届选举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要把握条件,明确任职资格、职数配备和结构要求。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必须是那些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威信较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和本领;热心为村民服务、能胜任村“两委”工作的党员和优秀村民。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尽量从产业协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民技术人才等优秀分子中选任,一般应具备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以45岁左右为主体,身体健康。超过60岁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原则上不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这次换届中,对那些落实关井、压田、建棚、封育等重点工作不力,行动抵触、不保持一致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坚决从村级班子中调整出去。市、县机关选派到贫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原则上不参加这次换届选举。对村上确无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的,乡镇党委可以推荐符合条件的乡镇干部为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参加村党组织换届选举。除南湖乡和红沙岗镇外,其他每个乡镇推荐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村原则上要有1—2个。

在村“两委”班子的职数配备方面,党员不足7名的党组织,可不设支部委员会,只设书记1名,必要时增设副书记1名;党员超过7名、不足50名的党组织,委员名额一般为3至5名;党员超过50名、不足100名的党组织,委员名额一般为5至7名,最多不超过9名。各村党组织设书记1名(有选派村干部的,另设第一书记1名)。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委员职数一般是3-7名,具体职数根据村的规模大小确定,原则上500人以下的村,村委员会委员职数以3名为宜,500—1000人的村,以5名为宜,1000人以上的村,以5--7名为宜。

各乡镇要注重优化村“两委”班子的结构,尤其要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比例。较小的或有条件的村,要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原则上各乡镇实行“一肩挑”的村要占总村数的一半以上。村民人数在500—1000人的村,原则上要实行“一肩挑”,500人以下的村,必须实行“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原则上要有1名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和1名妇女干部。通过换届,解决好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的问题。

第三,要把握程序,严格按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实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遵守《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一法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甘肃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政策法规。村“两委”班子候选人推荐工作,要通盘考虑,一起推荐。不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原则上先进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党支部换届一般在**年12月15日前结束;党支部换届期间,同时开展村委会换届的前期工作,党支部换届结束后,继续进行村委会换届工作。实行“一肩挑”的村,先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再进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可让推荐的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选举,获得群众认可后,再确定为党组织书记人选,参加村党组织换届选举。

关于村“两委”换届的具体程序,会后的培训中会详细讲,我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要把好“三关”,村委会换届中要把好“四关”。

村党支部换届选举,要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即党员民主推荐、群众民主推荐、党内民主选举),重点把好“三关”:一要严把民主推荐关。一般都要采取党员民主推荐与群众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党员民主推荐,要召开党员大会,参与推荐的党员一般不得少于党员总数的80%。群众推荐,要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推荐下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建议人选。二要严把候选人考察提名关。乡镇党委要充分考虑党内民主推荐和群众民主推荐的得票情况以及班子配备要求,按照20%的差额比例研究确定村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在考察基础上,研究确定正式候选人,并对候选人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三要严把党内民主选举关。要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由党员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闭幕后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议,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严格遵守“一法两办法”的规定,重点把好“四关”:一要严把选举委员会推选关。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民主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把那些素质较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村民推选到选举委员会,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二要严把选民登记关。要做好选民登记工作,确保不错登、不漏登和重登,保证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研究因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和劳务输出等给选民登记工作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村民参选率。三要严把候选人提名关。候选人的产生,直接关系到选民意愿,关系着选举的成败。要保障选民的直接提名权,由选民直接提名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不得用组织提名代替选民直接提名。四要严把选举大会组织关。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选民亲自到投票地点投票,争取亲自投票。选举时设立秘密写票处,实行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要依法办理委托投票手续,严格控制使用流动票箱投票。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

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乡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县上成立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指导、协调、检查工作。为了明确责任,县上还实行了县委常委包片、部门包乡镇责任制。乡镇党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每个村“两委”班子的结构要求、职数配备、时间安排、方法步骤以及实行“一肩挑”的村数。在组织实施前,各乡镇关于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必须报县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要召开动员会议,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正式候选人确定前乡镇要与县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县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进行审核把关。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组织部要加强对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纪委要加强对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查处力度;宣传部要加强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民政局要切实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财政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保障换届选举工作的必要经费;农业经济管理站要在村“两委”换届前,对群众反映问题比较多的村进行审计;信访局要热心接待党员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协调解决反映的问题;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加强防控措施,切实承担起法律赋予的保障职责,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二要加强分类指导。各乡镇要认真总结以往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好关键环节。要加强调查研究,对每个村的“两委”班子情况、村干部情况和党员群众的认可度等要准确掌握,对村风民风和人选情况要及时掌握。要逐村制定和落实工作方案,提高党员、选民投票率,提高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成功率。特别是外出务工党员较多的村,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参选率。对个别村情复杂、矛盾突出或选举不成功的村,要派得力干部或工作组进村,找准原因,帮助解决问题,搞好选举工作。这次换届之前进行过干部调整的村,也要统一组织换届。因特殊原因对村级党组织不能按“两推一选”程序进行换届的,须报县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要搞好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选举工作政策法规、操作规程,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村两委范文篇5

一、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干事业

20*年,两委班子紧紧围绕xx街道党工委的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既富有朝气、又具有创新,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一)、经济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20*年,我村对照年初目标责任,狠抓新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和规模以上列统企业的培养,促进了我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努力,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了280万元的新高度,其中村集体资产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全部工业经济全部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招商引资实现了新跨越

20*年,虽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我村紧紧按照街道招商引资工作部署,强化招商引资的工作领导,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两委成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齐心抓,举全村之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年进园区项目瑞航纺织项目,新增投资额近2000万元。我们通过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积极与市水利等有关部门协调,在京杭运河北侧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瑞达混凝土项目,目前已正式投产。同时我们抓住xx南路建设契机,在路东侧引进了投资1500万元的xx建材项目,同时加强对欧洲城项目服务,使得欧洲城投资1亿多元新建了2万多平方的商品房。

(三)城建城管有了新面貌

*年,我村按照城市长效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进行了城建城管集中整治,加大防违控违整治办法,实现“零违建”村,进一步清除乱拉乱挂、乱堆乱放及小广告等不文明现象,取得了明显效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社区建设实现了新进展

我村特别关注失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挥工会、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的作用,帮助失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对困难群众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宣传合作医疗,不断扩大农村及城镇合作医疗覆盖面,目前,全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五)文明新风实现了新提高

一年来,我村积极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文体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广大村民通过开展学习法律、学习健康知识、学习政策文件等,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邻里相互帮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广大育龄妇女自觉遵守计生政策,不超生、不早孕,家庭死亡人员自觉执行火葬,不迷信、不土葬。

(六)社会治安实现了新目标

20*年,我村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村内通过矛盾调解中心及时化解邻里家庭纠纷,通过治安巡查及时维护社会安定,通过安全检查及时清除企业不安全因素,实现了创建安全xx的新目标。

(七)环境建设有了新成绩

随着国家卫生城市的开展,我村不断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整治巷道、河沟活动,加强卫生保洁,清除卫生死角,强化卫生管理,确保环境卫生达效达标。

二、勤政廉政、认真执行党的纪律

我村在发展经济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坚持勤政廉政,两委班子能够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积极维护群众利益,带头执行党的纪律。

一是加强教育,对全村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学习有关廉政文件,参观有关廉政展览、邀请专家来村给大家上廉政教育课,通过教育入手,使全村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廉政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强化制度,为了强化廉政纪律,*年我村不断完善和制定了廉政制度,进一步从人事安排,车辆管理、费用开支、资金资产管理、招待客人等各个方面规范了工作人员的廉政行为,从执行情况看,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是公开村务,接受群众监督。对于村内的重大村务活动,各种财务收支,我们都坚持定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特别是针对劳力及土地补偿费分配等群众反映的热点工作,我村两委能够严格执行政策,坚决按分配程序进行,及时公开分配方案,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弱势群众的思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以民为本,积极为民办实事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做到以民为本,而以民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此,20*年,我村集中村内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的做好村民的实事工程。首先是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年来我们对村内困难群众积极采取帮扶政策,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程序办理低保手续,对遇有重大疾病的家庭,村内实行救助和捐款,帮助其渡过难关,遇有上学经济困难的家庭我们及时协调帮助其解决学杂费和购置学习用具。

其次帮助下岗职工和失地群众实现再就业,针对我村土地征用中失地群众生活困难,今年以来,我村一方面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失地群众“学技术、开门路、当老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同时积极开办技术技能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业,积极和工会,劳动等部门联系,定期用工信息,为下岗及失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村两委范文篇6

2010年,Xx村党支部、村委会将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扎实推进村“两委”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村党支部、村委会制订了2010年工作计划,对2010年度我村“两委”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目标

2010年Xx村的发展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繁荣进步,集体经济逐步好转,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完善“”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借助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二是做好青年、民兵、妇女、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发展新党员,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三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凝聚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村干部,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抓好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对外良好形象,不断完善村图书室、娱乐活动室、会议室等场所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努力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制定定期会议、学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规则;完善村规民约;设置无职党员示范岗;建立“新风户”、“文明户”、“科技示范户”评比制度;党员结对帮带制度;新农村建设理事章程;探索建立“4+2”工作法框架下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

3.广泛收集信息,充分利用Xx村区位优势,挖掘潜在资源,创造条件,争取引进生态农业相关项目落户我村。通过“阳光工程”及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有组织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发挥城市近郊型农村优势,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到驻区企业就业,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6.做好年度村财务预算,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确保村两委各项日常工作正常运转;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争取在全办事处评比中前进一或者两个名次;农业生产时刻不能放松,确保粮食生产稳产高产;安全生产提高警惕,警钟长鸣;民政工作细致入微,做好困难群众扶贫帮扶工作,切实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村两委范文篇7

关键词:党支部;村委会;权责;程序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农村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村党支部代表党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上级党组织的授予;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其权力来源于全体村民的授予。权力来源不同,因而出现了二者关系协调的问题,这种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绩效。

一、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1987年制定的《村组法(试行)》中没有涉及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1998年通过的《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从制度文本上看,此条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规定了党的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似乎很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从各省制定的《实施〈村组法〉办法》看,其大多规定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进行工作,少数省市如北京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工作条例》)纳入实施办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限有多大?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这些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

除模糊规定外,对两委权责的交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二者的矛盾,以下笔者以《农村工作条例》和《村组法》为例来说明两委权责的交叉重叠部分: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治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搞好本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村组法》规定村委会须“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第三,在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经济、政治、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权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

二、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法律对两委权责规定的模糊与交叉,使二者关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通过对陕北S县5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实践中两委关系表现为四种类型:包揽型、替代型、对抗型和友好型。

1.包揽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包揽了村内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一切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村委会成为村党支部的助手和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我们调查的50个村庄中有32个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党支部经常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村委会,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不过,这些村庄党支部的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各村的党组织实际上是该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的核心人物。[1]

2.替代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驾驭和领导村委会的能力,村内所有事务包括一些本该由村党支部落实的政策均由村委会办理,村委会在村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W乡张庄村就属于这一类型,村党支部从不过问村内事务,每年象征性地召开几次党内会议以应付上级的检查。一般说来,两委关系表现为替代型的村庄村委会的威望高于村党支部。

3.对抗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各不相让,互相拆台,都想压倒另一方获得决策权。为了争夺权力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村务不能顺利完成,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有的村庄还出现“两不管”现象,即村委会不管,村党支部也不管,两委相互推卸责任。W乡白河村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雨季过后,按惯例应维修一段大约5公里长的山路,由于取土较为困难,需要雇用拖拉机,但村财政没有钱,此事便一直拖下去。眼看秋忙季节来临仍未动工,无奈之下村民去讨“说法”,村支书说:“修路属于发展生产,由村委会管。”村委会主任却说:“党是领导核心,对我们村而言,修路是大事,自然由党支部管。”法律的交叉规定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互相踢皮球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

4.友好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能够友好相处,对于村内的事务一般开会协商,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W乡红崖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两委通过联席会议来议决村内事务,村民自治各事项进展顺利,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评价都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类型的村庄只占8%。

三、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进行的一项基本改革。党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加强领导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而且还要保证村民依法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2]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确保党的有效领导,针对两委关系不融洽等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

1.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先进政党的引导和组织,农村的落后力量不但得不到抑制,而且会继续支配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将更为艰难。”[3]村民自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政治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十年来,村民自治每取得一进步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村民自治由自发阶段进入了政府主导阶段,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体制正式结束,为村民自治铺平了道路,1987年在党的领导下《村组法》(试行)出台,使村民自治步入法制规范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村组法》的正式颁布使村民自治进入了村民自主治理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管理民主”思想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内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愿望的实现同党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的实现,通过村民自治这一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4]因此,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必须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科学划分两委的权责。

在明确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后,为了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元化的传统领导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范围,即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限。根据《党章》的原则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做法,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支持和帮助村委会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协调村委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委会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按着这个要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制定的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党支部的决策范围有五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本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5]这样就明确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责,村党支部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对于村内的具体事务,如发展生产、修路架桥、教育卫生、村民间的纠纷、村集体间的纠纷等事项,党支部应全面退出,交由村委会办理。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3]建议在《村组法》第3条增加一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得直接干预村民的自治活动。

四、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有效解决两委矛盾,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两票制”和“一肩挑”较为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

1.“两票制”。

“两票制”发端于山西省河曲县,其基本做法是由村民对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投信任票,此为第一票,再由党员投选举票,此为第二票,其中第二票只能从第一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按照两票制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推行面积达95%以上。山东省在22000个村庄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村党支部成员31700多人。进入2001年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倡导并实行两票制及相近的选举形式,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及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6]

2.“一肩挑”。

“一肩挑”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担任,或者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或者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支书,将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一肩挑”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擦;二是一个人担任两种职务,所领取的报酬却按一种职务计算,降低了村级治理成本。由于“一肩挑”的这些优点,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开始将这种模式纳入村级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以组织的名义积极推广“一肩挑”,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自己的计划中对“一肩挑”的比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增城市要求“一肩挑”达到80%以上,顺德市的一些乡镇甚至要求达到90%以上。山东省威海市在2001年度的村委会选举中要求85%左右的村要实现“一肩挑”。[6]

用法律和制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固定下来并广泛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委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较快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但为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在法制范围内进行思考。

第一,“两票制”的第一票由村民来投意味着村民对村党支书有了部分决定权,这违反了《党章》中党员选举的相关规定。《党章》第4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第29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30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从这三条可知党支部及负责人是由党员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的,党员可以选举任何有被选举权的党员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这一权利是不能剥夺的。“两票制”下党支部负责人的选举,不但非党员对选举结果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党员的选举权受到了限制,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能将这种选举方式理解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因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下,党外人士只享有建议权,建议能否被采纳由党内最终决定,而“两票制”下党内必须采纳党外(村民)的建议,党员只能在村民“既定”的候选人中选举党支部负责人。因此,建议在《党章》中对党在农村领导的这种新模式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意基础是衡量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意基础大,合法性就大,反之,则小。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一肩挑”选出的村党支书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加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合法性基础”。[7]“一肩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兼任,在管理村务时究竟是代表党还是代表村民呢?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也会发生矛盾,此时该如何处理?何况两委权力集于一身,不但会形成专横权力,使党组织陷入权力化、行政化,背离“先锋队”组织的原则,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8]为了充分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应该在监督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各地应积极探索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的新路径,改善两委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友好型,而非包揽型、替代型和对抗型,从而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

五、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意识的增强首先就表现在民主程序意识的增强,因为民主的主旨首先是要正确地使用权利,动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这离开了正确地使用程序是不可能的。[9]程序理念不仅是衡量民主意识的一个标准,而且在保障权力实现的同时能防止权力的滥用。由此看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化只有实体性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程序性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明确党的领导权限的同时必须对其提出程序化要求。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遵守,如对村内重大事项须先经党支部或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再由村委会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最终拍板定案;再如党员通过“两票制”和“一肩挑”成为村集体领导人的一系列程序等。这些经验应上升为法律,为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协调两委关系提供统一的程序保障。

有部分人可能担心我们对基层党组织提出这些要求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村民自治可能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并没有否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只是将党的领导明确化了。村民自治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民主的伟大措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对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只是将依法治国具体为依法治村而已。明确党的领导并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提出民主化和程序化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

[2]张景峰.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2.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4]徐明星.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83-89.

[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70.

[7]魏星河,熊新辉.村委会选举后村党支部的矛盾冲突与角色定位[J].求实,2004(4):88-90.

村两委范文篇8

关键词:党支部;村委会;权责;程序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农村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村党支部代表党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上级党组织的授予;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其权力来源于全体村民的授予。权力来源不同,因而出现了二者关系协调的问题,这种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绩效。

一、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1987年制定的《村组法(试行)》中没有涉及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1998年通过的《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从制度文本上看,此条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规定了党的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似乎很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从各省制定的《实施〈村组法〉办法》看,其大多规定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进行工作,少数省市如北京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工作条例》)纳入实施办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限有多大?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这些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

除模糊规定外,对两委权责的交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二者的矛盾,以下笔者以《农村工作条例》和《村组法》为例来说明两委权责的交叉重叠部分: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治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搞好本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村组法》规定村委会须“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第三,在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经济、政治、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权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

二、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法律对两委权责规定的模糊与交叉,使二者关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通过对陕北S县5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实践中两委关系表现为四种类型:包揽型、替代型、对抗型和友好型。

1.包揽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包揽了村内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一切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村委会成为村党支部的助手和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我们调查的50个村庄中有32个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党支部经常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村委会,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不过,这些村庄党支部的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各村的党组织实际上是该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的核心人物。[1]

2.替代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驾驭和领导村委会的能力,村内所有事务包括一些本该由村党支部落实的政策均由村委会办理,村委会在村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W乡张庄村就属于这一类型,村党支部从不过问村内事务,每年象征性地召开几次党内会议以应付上级的检查。一般说来,两委关系表现为替代型的村庄村委会的威望高于村党支部。

3.对抗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各不相让,互相拆台,都想压倒另一方获得决策权。为了争夺权力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村务不能顺利完成,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有的村庄还出现“两不管”现象,即村委会不管,村党支部也不管,两委相互推卸责任。W乡白河村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雨季过后,按惯例应维修一段大约5公里长的山路,由于取土较为困难,需要雇用拖拉机,但村财政没有钱,此事便一直拖下去。眼看秋忙季节来临仍未动工,无奈之下村民去讨“说法”,村支书说:“修路属于发展生产,由村委会管。”村委会主任却说:“党是领导核心,对我们村而言,修路是大事,自然由党支部管。”法律的交叉规定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互相踢皮球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

4.友好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能够友好相处,对于村内的事务一般开会协商,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W乡红崖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两委通过联席会议来议决村内事务,村民自治各事项进展顺利,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评价都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类型的村庄只占8%。

三、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进行的一项基本改革。党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加强领导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而且还要保证村民依法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2]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确保党的有效领导,针对两委关系不融洽等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

1.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先进政党的引导和组织,农村的落后力量不但得不到抑制,而且会继续支配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将更为艰难。”[3]村民自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政治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十年来,村民自治每取得一进步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村民自治由自发阶段进入了政府主导阶段,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体制正式结束,为村民自治铺平了道路,1987年在党的领导下《村组法》(试行)出台,使村民自治步入法制规范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村组法》的正式颁布使村民自治进入了村民自主治理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管理民主”思想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内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愿望的实现同党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的实现,通过村民自治这一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4]因此,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必须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科学划分两委的权责。

在明确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后,为了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元化的传统领导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范围,即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限。根据《党章》的原则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做法,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支持和帮助村委会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协调村委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委会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按着这个要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制定的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党支部的决策范围有五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本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5]这样就明确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责,村党支部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对于村内的具体事务,如发展生产、修路架桥、教育卫生、村民间的纠纷、村集体间的纠纷等事项,党支部应全面退出,交由村委会办理。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3]建议在《村组法》第3条增加一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得直接干预村民的自治活动。

四、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有效解决两委矛盾,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两票制”和“一肩挑”较为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

1.“两票制”。

“两票制”发端于山西省河曲县,其基本做法是由村民对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投信任票,此为第一票,再由党员投选举票,此为第二票,其中第二票只能从第一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按照两票制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推行面积达95%以上。山东省在22000个村庄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村党支部成员31700多人。进入2001年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倡导并实行两票制及相近的选举形式,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及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6]

2.“一肩挑”。

“一肩挑”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担任,或者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或者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支书,将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一肩挑”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擦;二是一个人担任两种职务,所领取的报酬却按一种职务计算,降低了村级治理成本。由于“一肩挑”的这些优点,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开始将这种模式纳入村级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以组织的名义积极推广“一肩挑”,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自己的计划中对“一肩挑”的比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增城市要求“一肩挑”达到80%以上,顺德市的一些乡镇甚至要求达到90%以上。山东省威海市在2001年度的村委会选举中要求85%左右的村要实现“一肩挑”。[6]

用法律和制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固定下来并广泛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委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较快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但为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在法制范围内进行思考。

第一,“两票制”的第一票由村民来投意味着村民对村党支书有了部分决定权,这违反了《党章》中党员选举的相关规定。《党章》第4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第29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30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从这三条可知党支部及负责人是由党员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的,党员可以选举任何有被选举权的党员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这一权利是不能剥夺的。“两票制”下党支部负责人的选举,不但非党员对选举结果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党员的选举权受到了限制,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能将这种选举方式理解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因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下,党外人士只享有建议权,建议能否被采纳由党内最终决定,而“两票制”下党内必须采纳党外(村民)的建议,党员只能在村民“既定”的候选人中选举党支部负责人。因此,建议在《党章》中对党在农村领导的这种新模式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意基础是衡量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意基础大,合法性就大,反之,则小。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一肩挑”选出的村党支书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加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合法性基础”。[7]“一肩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兼任,在管理村务时究竟是代表党还是代表村民呢?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也会发生矛盾,此时该如何处理?何况两委权力集于一身,不但会形成专横权力,使党组织陷入权力化、行政化,背离“先锋队”组织的原则,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8]为了充分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应该在监督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各地应积极探索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的新路径,改善两委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友好型,而非包揽型、替代型和对抗型,从而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

五、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意识的增强首先就表现在民主程序意识的增强,因为民主的主旨首先是要正确地使用权利,动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这离开了正确地使用程序是不可能的。[9]程序理念不仅是衡量民主意识的一个标准,而且在保障权力实现的同时能防止权力的滥用。由此看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化只有实体性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程序性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明确党的领导权限的同时必须对其提出程序化要求。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遵守,如对村内重大事项须先经党支部或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再由村委会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最终拍板定案;再如党员通过“两票制”和“一肩挑”成为村集体领导人的一系列程序等。这些经验应上升为法律,为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协调两委关系提供统一的程序保障。

有部分人可能担心我们对基层党组织提出这些要求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村民自治可能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并没有否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只是将党的领导明确化了。村民自治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民主的伟大措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对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只是将依法治国具体为依法治村而已。明确党的领导并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提出民主化和程序化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

[2]张景峰.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2.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4]徐明星.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83-89.

[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70.

[7]魏星河,熊新辉.村委会选举后村党支部的矛盾冲突与角色定位[J].求实,2004(4):88-90.

村两委范文篇9

关键词:党支部;村委会;权责;程序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农村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村党支部代表党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上级党组织的授予;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其权力来源于全体村民的授予。权力来源不同,因而出现了二者关系协调的问题,这种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绩效。

一、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1987年制定的《村组法(试行)》中没有涉及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1998年通过的《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从制度文本上看,此条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规定了党的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似乎很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从各省制定的《实施〈村组法〉办法》看,其大多规定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进行工作,少数省市如北京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工作条例》)纳入实施办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限有多大?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这些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

除模糊规定外,对两委权责的交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二者的矛盾,以下笔者以《农村工作条例》和《村组法》为例来说明两委权责的交叉重叠部分: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治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搞好本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村组法》规定村委会须“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第三,在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经济、政治、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权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

二、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法律对两委权责规定的模糊与交叉,使二者关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通过对陕北S县5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实践中两委关系表现为四种类型:包揽型、替代型、对抗型和友好型。

1.包揽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包揽了村内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一切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村委会成为村党支部的助手和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我们调查的50个村庄中有32个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党支部经常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村委会,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不过,这些村庄党支部的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各村的党组织实际上是该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的核心人物。[1]

2.替代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驾驭和领导村委会的能力,村内所有事务包括一些本该由村党支部落实的政策均由村委会办理,村委会在村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W乡张庄村就属于这一类型,村党支部从不过问村内事务,每年象征性地召开几次党内会议以应付上级的检查。一般说来,两委关系表现为替代型的村庄村委会的威望高于村党支部。

3.对抗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各不相让,互相拆台,都想压倒另一方获得决策权。为了争夺权力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村务不能顺利完成,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有的村庄还出现“两不管”现象,即村委会不管,村党支部也不管,两委相互推卸责任。W乡白河村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雨季过后,按惯例应维修一段大约5公里长的山路,由于取土较为困难,需要雇用拖拉机,但村财政没有钱,此事便一直拖下去。眼看秋忙季节来临仍未动工,无奈之下村民去讨“说法”,村支书说:“修路属于发展生产,由村委会管。”村委会主任却说:“党是领导核心,对我们村而言,修路是大事,自然由党支部管。”法律的交叉规定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互相踢皮球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

4.友好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能够友好相处,对于村内的事务一般开会协商,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W乡红崖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两委通过联席会议来议决村内事务,村民自治各事项进展顺利,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评价都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类型的村庄只占8%。

三、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进行的一项基本改革。党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加强领导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而且还要保证村民依法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2]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确保党的有效领导,针对两委关系不融洽等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

1.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先进政党的引导和组织,农村的落后力量不但得不到抑制,而且会继续支配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将更为艰难。”[3]村民自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政治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十年来,村民自治每取得一进步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村民自治由自发阶段进入了政府主导阶段,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体制正式结束,为村民自治铺平了道路,1987年在党的领导下《村组法》(试行)出台,使村民自治步入法制规范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村组法》的正式颁布使村民自治进入了村民自主治理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管理民主”思想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内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愿望的实现同党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的实现,通过村民自治这一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4]因此,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必须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科学划分两委的权责。

在明确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后,为了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元化的传统领导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范围,即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限。根据《党章》的原则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做法,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支持和帮助村委会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协调村委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委会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按着这个要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制定的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党支部的决策范围有五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本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5]这样就明确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责,村党支部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对于村内的具体事务,如发展生产、修路架桥、教育卫生、村民间的纠纷、村集体间的纠纷等事项,党支部应全面退出,交由村委会办理。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3]建议在《村组法》第3条增加一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得直接干预村民的自治活动。

四、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有效解决两委矛盾,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两票制”和“一肩挑”较为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

1.“两票制”。

“两票制”发端于山西省河曲县,其基本做法是由村民对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投信任票,此为第一票,再由党员投选举票,此为第二票,其中第二票只能从第一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按照两票制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推行面积达95%以上。山东省在22000个村庄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村党支部成员31700多人。进入2001年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倡导并实行两票制及相近的选举形式,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及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6]

2.“一肩挑”。

“一肩挑”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担任,或者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或者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支书,将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一肩挑”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擦;二是一个人担任两种职务,所领取的报酬却按一种职务计算,降低了村级治理成本。由于“一肩挑”的这些优点,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开始将这种模式纳入村级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以组织的名义积极推广“一肩挑”,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自己的计划中对“一肩挑”的比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增城市要求“一肩挑”达到80%以上,顺德市的一些乡镇甚至要求达到90%以上。山东省威海市在2001年度的村委会选举中要求85%左右的村要实现“一肩挑”。[6]

用法律和制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固定下来并广泛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委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较快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但为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在法制范围内进行思考。

第一,“两票制”的第一票由村民来投意味着村民对村党支书有了部分决定权,这违反了《党章》中党员选举的相关规定。《党章》第4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第29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30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从这三条可知党支部及负责人是由党员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的,党员可以选举任何有被选举权的党员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这一权利是不能剥夺的。“两票制”下党支部负责人的选举,不但非党员对选举结果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党员的选举权受到了限制,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能将这种选举方式理解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因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下,党外人士只享有建议权,建议能否被采纳由党内最终决定,而“两票制”下党内必须采纳党外(村民)的建议,党员只能在村民“既定”的候选人中选举党支部负责人。因此,建议在《党章》中对党在农村领导的这种新模式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意基础是衡量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意基础大,合法性就大,反之,则小。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一肩挑”选出的村党支书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加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合法性基础”。[7]“一肩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兼任,在管理村务时究竟是代表党还是代表村民呢?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也会发生矛盾,此时该如何处理?何况两委权力集于一身,不但会形成专横权力,使党组织陷入权力化、行政化,背离“先锋队”组织的原则,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8]为了充分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应该在监督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各地应积极探索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的新路径,改善两委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友好型,而非包揽型、替代型和对抗型,从而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

五、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意识的增强首先就表现在民主程序意识的增强,因为民主的主旨首先是要正确地使用权利,动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这离开了正确地使用程序是不可能的。[9]程序理念不仅是衡量民主意识的一个标准,而且在保障权力实现的同时能防止权力的滥用。由此看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化只有实体性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程序性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明确党的领导权限的同时必须对其提出程序化要求。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遵守,如对村内重大事项须先经党支部或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再由村委会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最终拍板定案;再如党员通过“两票制”和“一肩挑”成为村集体领导人的一系列程序等。这些经验应上升为法律,为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协调两委关系提供统一的程序保障。

有部分人可能担心我们对基层党组织提出这些要求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村民自治可能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并没有否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只是将党的领导明确化了。村民自治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民主的伟大措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对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只是将依法治国具体为依法治村而已。明确党的领导并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提出民主化和程序化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

[2]张景峰.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2.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4]徐明星.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83-89.

[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70.

[7]魏星河,熊新辉.村委会选举后村党支部的矛盾冲突与角色定位[J].求实,2004(4):88-90.

村两委范文篇10

区村党组织和第十届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于今年上半年进行换届选举。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方法》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要求,依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相统一,大力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溢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农业发展、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和谐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村“两委”换届选举的目标要求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符合“三高三强”规范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成员分别达到70%50%以上,1村“两委”成员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村“两委”成员比例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成员中妇女成员比例有较大提高,村委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3村“两委”班子精干高效,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比例达80%以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60%以上。4村“两委”按期换届率达98%以上,一次换届胜利率达90%以上。不能按期换届的难点村,通过集中帮扶整治,年底前全部完成换届选举。5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干部管理和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科学规范。

二、方法方法

2011年5月底基本结束。这次村“两委”换届,全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从现在开始。一般先进行村党组织换届,再开展村委会换届。鼓励和建议村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村委会选举,依法兼任村委会成员或村委会主任。先进行村委会换届的村,一般要将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提名为新一届村党组织成员候选人,村委会主任是党员且符合条件的提名为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

(一)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方法方法

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采取“两推一选”方式进行。

3月20日前召开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一是宣传发动阶段。各街镇成立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各村党组织可召开党支部(党总支、党委)委员扩大会议,成立村换届选举工作小组,草拟本届党支部(党总支、党委)工作总结演讲。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党员群众广泛宣传“两推一选”意义、指导思想、拟选拔的村党组织成员人数、规范条件和方法步骤,增强党员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各街镇党(工)委要做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培训工作。各村党组织要普遍开展一次以“两委换届我许诺”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全体党员对照党员先进性要求和上级关于严肃换届选举纪律的规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体党员都要按照“双诺、双述、双评”制度的要求,许诺书中增加“两委”换届不拉票、不贿选、不违法违纪的内容,并在公开栏进行公示。

一般为3至5人,二是民主推荐阶段。村党组织委员名额根据村人口规模、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人口数超越3000人的村,村党组织成员可设7人;村党组织委员职数5人以上的可设1名副书记。人口缺乏100人或党员人数缺乏7名的村,经多数党员同意,可不设党支部委员会,只选举村党支部书记。推荐分两步进行。1群众推荐。由各街镇党(工)委派人主持,有两种推荐形式:一种是召开村民会议推荐,一般应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上届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要代表村党组织在会上进行述职;另一种是由户代表进行推荐,户代表应不少于总户数的80%并要求户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将推荐票投入指定票箱。村民或户代表等额推荐新一届村党组织成员初步人选,以获得群众推荐票数的多少为基础,达到30%以上赞成票者确定为初步人选,初步人选一般应多于村党组织成员职数1至2人。2党员推荐。参会党员人数不少于本村党员总数的80%会议有效。由党员依照推荐条件进行推荐,以获得党员推荐票数的多少为基础,确定初步人选,初步人选一般应多于村党组织成员职数1至2人。党员推荐票达到40%以上的方能定为初步人选。特殊情况,可由街镇党(工)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初步人选。此阶段工作时间为1周左右。

由各街镇党(工)委在征求同级纪委意见后,三是研究审定阶段。对产生的初步人选。研究审定村党组织委员预备人选,其差额人数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

组织党员酝酿讨论街镇党(工)委确定的村党组织成员预备人选,四是选举阶段。召开村党员大会。然后进行选举,有选举权的党员到会人数逾越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选举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候选人数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差额选举方法进行正式选举;二是先采用差额选举方法进行预选,发生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进行等额正式选举。实行差额预选时,赞成票逾越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半数的方可列为正式候选人。当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征得多数党员同意,也可以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村党组织委员会选举发生书记和副书记。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结果报街镇党(工)委审批。

可采取“三推一选”由街镇党政班子成员、党员、群众推荐候选人初步人选,条件幼稚的村党组织。经街镇党(工)委审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后,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或“两推直选”由党员和群众推荐候选人初步人选,经街镇党(工)委审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后,召开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出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方式进行换届选举。

各街镇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4月5日前后。

(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方法方法

深入宣传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方法》宣传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法律顺序、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一是宣传发动和组织准备阶段。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公开栏、明白纸等方式。使广大党员群众人人明白,营造人人关心选举、支持选举、参与选举的浓厚氛围,确保选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抓好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各街镇要制定选举方案,落实换届选举经费,集中培训换届选举工作人员。组织农业、财政、审计部门完成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财务收支、债权债务、集体资产以及基建项目等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结果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向村民公布。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村民委员会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特别对在选举中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村,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和工作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确保选举胜利。

由5至9人单数组成,二是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推选由村党组织主持。其成员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主任由成员推选发生。提倡依照民主顺序将村党组织负责人推选为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工作;接受提名成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应当依法及时终止其资格。

原则上以户籍为规范进行登记。对外出的选民,三是做好参与选举村民的登记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依法做好对参与选举村民的资格审查和登记工作。应提前告知他选举布置。对户籍不在本村,但在本村居住或工作1年以上,自己申请参与选举的公民,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予以登记,并出具未参与户籍所在地村委会选举的书面证明,做到不错登、不漏登、不重登。选民的年龄计算以选举日为截止日期。选民名单要在选举日20日前张榜公布。

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会议,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进行直接提名。对直接提名的候选人进行预选时,过半数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参与投票,选举有效。村委会成员候选人除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应努力达到三高三强”要求。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经济能人中发现优秀人才。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所在村竞选。预选时要设立投票站、秘密写票处,并推选出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投票结束后,要公开唱票、计票,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当场公布候选人名单。提名候选人时不实行委托投票,四是提名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由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发生;也可由村党组织根据村工作需要和大多数村民的意见提出建议后。不设立流动票箱。经预选确定的候选人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2至3人。其中,候选人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妇女,没有妇女候选人的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要加强对村委会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进入村干部队伍。正式候选人确定后,按候选人姓名笔划顺序张榜公布,并在5日内进行正式选举。

要引导候选人根据外地“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目标,五是候选人竞职演讲。全面推行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公开竞职承诺、竞职演讲制度。正式选举前。围绕村庄发展和服务群众进行演讲、作出许诺,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候选人许诺内容要分别经街镇党(工)委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审核把关,不得有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许诺拒绝协助街镇依法开展工作以及对竞争对手进行人身攻击的内容。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与登记参与选举的外出村民的联系,提高参选率。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六是精心组织投票选举。组织和动员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到选举大会现场投票。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与投票的可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每一村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越2人,委托投票或者接受委托投票的应当在选举日5日前到村民选举委员会操持,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名单。候选人和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不得接受委托投票。完善秘密写票制度,保证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不受干扰地行使民主权利。从严控制流动票箱的数量和使用范围,确有必要设立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张榜公布。村委会选举要坚持“双过半”原则,有登记参与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过半数选票,才干当选。当选人数缺乏3人或没有妇女当选的应在30日内组织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选举结束,村民选举委员会需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宣布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立,并及时将选举结果报街镇备案。区民政部门和街镇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立之日起五日内向当选人颁发当选证书。有条件并确有需要的村,可探索引入司法公证顺序,对选举全过程进行司法公证。坚持村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村“两委”成员中不得有夫妻、直系血亲或者兄弟姐妹同时任职。

(三)总结完善阶段

完成公章、财富财务、档案等交接工作。主动做好离任或落选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一是料理工作交接。自新一届村“两委”成立之日起10日内。

明确内部分工,二是健全工作机构。及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健全完善党务制度,合理划分党小组;村委会选举结束10日内依法推选发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下属委员会等组织,提倡村“两委”成员依法兼任村委会下属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落实以“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新一届村民委员会能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其中,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成员数为5-7人,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撰写换届工作总结演讲,三是搞好总结验收。村“两委”要填写有关统计报表。做好资料立卷归档等工作。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街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要尽快组织新当选的村“两委”会成员,四是组织村干部培训。换届选举结束后。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区集中培训,其他成员由各街镇组织集中培训。

三、加强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

面广量大,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强。情况复杂。各街镇要高度重视,把换届选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全区村“两委”换届平稳顺利、健康有序进行。

(一)落实领导责任。成立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街镇要成立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全力以赴靠上指导。建立换届选举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未能按时完成换届选举任务或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协作配合。区、街镇组织(政工)职能部门要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村“两委”换届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抓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落实好换届选举必需的工作经费,纪检监察、宣传、政法、信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机关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

(三)强化分类指导。开展调查摸底。逐村分析村情选情,坚持幼稚一个、选举一个。对重点村、难点村,要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确定区、街镇领导干部联系,选派工作组驻村指导,限期完成换届选举。对治安混乱、选情复杂的村,司法、公安等部门要提前介入,为换届发明有利条件。

(四)搞好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横幅、召开群众大会、上门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滚动播出公益广告等多种有效形式。宣传换届选举中涌现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牢牢掌握正确舆论导向。密切关注舆情、网情的动向和变化,健全应对机制,防止恶意炒作换届选举的负面新闻、不实信息和突发事件。

四、形成风清气正的村“两委”换届环境

(一)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细化换届顺序、规定和纪律要求。使参加选举的党员和村民人人皆知。结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村级党组织换届前,普遍召开一次严肃换届纪律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农村党员、参与竞选人员等开展“换届我许诺”活动,对规范自己言行、严守换届纪律、公平阳光竞争作出许诺,向党员和全体村民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行街镇党(工)委和参与竞争人员集体谈话制度,引导他采取合法、正当方式,公平公正有序参与竞争。各街镇要向每个村派驻换届工作指导员。对换届政策纪律知晓率不高的参选人员公开许诺不认真的街镇党(工)委未进行集体谈话的换届工作指导员未到位的选情复杂不能确保换届选举有序进行的不得正式启动换届工作。机关党员干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