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17:51: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春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春秋战国文化教案

第10课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张桂芳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查看全文

平凡岗位写春秋

——一个战斗在税收法制战线上的老兵同志

我县地税局法制股老冯同志,他虽然是50几岁的年龄了,但有着一颗30岁的心脏,一颗随时为国奉献的心。从税三十余年来,他既能发挥经验丰富的特长,又能通过勤学钻研,敏锐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个71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与税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三十余年来,他始终恪守“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这一人生信条,这些年在工作中,他坚持发扬“默默无闻和积极向上”两种精神,为税务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税收执法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乐章,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一段难忘的篇章。

特别是近两年在法制股工作期间,尽管自己是即将退休的老同志了,但他始终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日常的税收法制工作中,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深入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耐住了寂寞,经起了考验。继续发扬的进取精神,面对新的形势,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以敢想、敢试、敢干的勇气,积极探索工作新办法。

一、身体力行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作为税收法制战线上的老同志,他主动和法制股其他同志一道以贯彻落实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契机,结合四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进法律法规知识后续教育。一是亲自撰写讲稿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培训讲座。二是按照依法治县的要求,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精心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及省局关于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精心策划、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税收宣传活动。他先后为税收宣传活动举行的税收知识有奖竞猜命题300余道,同时为“税收知识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进行税收知识讲座8次,亲自接受税法咨询150多人次,向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现场“以案释法”,并当场就他们关心的财务和税收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在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年,他亲自参与了射洪地税四五普法专题片的制作,受到了市、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

二、谨慎抓好涉法文件会签清理工作。近年来,县局法制股会签的对纳税人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中因条文不符合法律法规退回修改的文件中有80%均出自他手,在把好文件出口关的同时,他还建议对94年我县地税分设以来出台的对纳税人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的清理,共清理了32份,保留29份。

查看全文

吕氏春秋音乐思索

在现存的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音乐的论述,其中有些是关于和谐音乐的论述,不妨摘录下来,浅抒己见。

《大乐》(仲夏纪•二曰)中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这话今译为:天下太平,万物安宁,都随从着上面的教化,乐的作用才可算完成。制成音乐要有设施,要节制嗜欲。嗜欲不邪僻的人才可以从事音乐。从事音乐要有方法,必须从平正出发,平正出于公正,公正出于有道,所以,惟有得道之人才可以与其谈音乐。亡国难民不是没有音乐,其音乐不能使人快乐,要淹死的人,不是不笑;罪犯也不是不唱歌;发狂者也不是不手舞足蹈;乱世的音乐就似于此。

君臣、父子、夫妻不能正常相处,老百姓在痛苦地呻吟着,在这情景下作乐是怎么可能呢?诚然,什么时代出什么样的音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批右派分子被流放到北大荒、大西北劳教,他们会有什么快乐的歌呢?当血吸虫盛行的年代,只能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年代,饿死了那么多人,饥民们还会有气力唱歌吗?而狂热的年代只能产生诸如《鬼见愁》、《革命造反歌》、《造反有理》、《红卫兵战歌》、《牛鬼蛇神嚎歌》等疯狂歌曲以及不计其数的个人崇拜歌曲。而现在是太平盛世,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时代在呼唤着和谐音乐和和谐文化的诞生,而和谐音乐和和谐文化的创造者应是“得道之人”,也就是同志在这次文代会和作代会上说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无道之人只能是文化垃圾的制造者。

《适音》(一作“和乐”。仲夏纪•四曰)中曰:“耳之情欲声。心弗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

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矣,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这话大意说,耳朵的本能是用来听声音的,心情不快乐,各种音乐在前也不想听;眼睛是看色彩的,心情不快乐,五彩缤纷在前也不想看;鼻子是用来嗅芬香的,心情不快乐,芬香在前也不想嗅;嘴巴是用来尝滋味的,心情不快乐,各种美味就在前面也不想吃。要求这样那样,是耳、目、鼻、口,而快乐不快乐全在于心情。心情必须平和才能快乐,心情必须快乐,然后耳、目、鼻、口才有欲,所以,音乐之务在于调和心情,调和心情在于行为适中。要知道音乐有适中,心情也有舒适,人的心情是要长寿而厌恶短命,要安定而厌恶危险,要荣耀不要耻辱,要安逸不要劳累,这四种要求都达到了,四种厌恶都除掉了,那么,心情自然舒适了。而四欲要得到,在于顺应事物的规律,顺理以养身则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则长寿,顺应事物的规律来治国,则要立法制,以法治国天下服,所以,心情舒适的前提在于顺应事物的规律。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的市研究论文

春秋战国的市,就是市场。有市场,就有与市场相关的经济活动。虽然春秋战国是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不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和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由于春秋战国市场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点又使它与现代市场经济存在着共同之处。因此,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异同,有助于对古代社会经济认识的深化。作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春秋战国市的设置与市之间的联系

市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传说中有"神农作市"、"祝融作市"〔1〕。到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市场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根据记载,春秋战国有国家常设的市、临时的市和农村的市三种:

《周礼·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段话讲了周王朝国都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国都面积方九里(81平方里),《左传》隐公元年载诸侯国都为方900丈,即方三里,卿大夫都邑不能超过方300丈,即方一里〔2〕。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国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场。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所以成了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代对市是非常重视的。王畿内的道路上也设有市,《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国野道路上两市之间距离为50里,候馆是有楼可观望的房屋,积是积存谷物等物资的地方。不难看出,周王畿从国都到通往四方的道路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个个市场。诸侯国也是如此。《管子·乘马篇》载:"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乡。"据此可知:五暴曰部,五部曰聚,聚有市,五聚曰乡,则一乡之内有五个市场。《管子·小匡》载管仲在齐改革时置"士农之乡十五"。根据这些情况,齐国从国都到各乡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市场。《管子·揆度篇》谈各类诸侯国设市的情况时说"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揆度篇》是现存轻重十六篇之一。《轻重篇》虽然成书的时间有所争论,但反映的一些制度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上述所说"百乘"、"千乘"、"万乘"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着市场就反映了这一点。

《周礼·地管·司市》载,在国王与"诸侯会同"和"师役征伐"时,可以临时设市,由管理市场的官吏司市"帅贾师而从",掌握物价和买卖等事宜。战国时在军队驻屯的地方出现了军市。《史记·冯唐列传》载战国末年赵将李牧曾把"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3〕,因此深得士卒喜爱。《战国策·齐策五》载苏秦对齐闵王说"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云云,说明齐国也有军市的设置。《商君书·垦令篇》主张加强对军市管理,令军市"无有女子",让"商人自给甲兵",又令军市不得"私输粮者"等等,说明秦国也有军市。赵、齐、秦三国都有军市,说明军市发展已较普遍。由于军市是随军队驻屯而兴起的,对特定地区来说如果军队转移了,军市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市仍是属于临时性的为军队服务的市场。

在农村存在着按井田而划分的集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这种"因井田以为市"的农村集市称之为"市井"。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教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查看全文

丁春秋和阿紫的职场密语

看《天龙八部》的时候,觉得最有趣的人物就是星宿派的丁春秋,那么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还要徒弟大声地呼喊出来才过瘾。这其中最会拍马屁的就是阿紫,靠给师傅戴高帽子多次脱险。

丁春秋固然可笑,但他教育出来的徒弟如果不是混迹江湖而是到职场上混口饭吃,说不定还能有不少发达的,说着夸大其词的话却没一点心虚的感觉,光这一项本领就够担任某个中层主管的职位了。而丁春秋善于接受溜须拍马的本事却是大多数人不用学习天生就会的。

我的朋友过过最近就遇上了这样的对手。在一次“激烈”的人事斗争之后,部门里原来的主管调去其他岗位,新上任的是原来主管的“对头”,一到位立刻就全盘否定了原来的所有成绩。过过跟原来的主管并没有什么交情,但也看不惯新主管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所以,在部门开会的时候,过过忍不住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坚持原来的一些好的做法,修正其中一部分不合理的地方。过过的助手小李立刻反对过过,热烈拥护全盘接受新领导的英明决策。

过过也不是第一天上班了,他知道在这样的时候应该像所有人一样说出热烈拥护的话来,但心里又有一点放不下的良知,他烦恼地对我说:“我只是为了干好工作,就事论事,但我知道他一定把我当成了‘假想敌’。”而且,小李的见风使舵也很让过过反感,年轻人不踏实工作,怎会有大出息?以前,过过可没看出来小李有这种“反骨”。

从那次会议以后,小李开始阿紫式地努力,他不再像以往那样顺从过过,口口声声“新来的主管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主管是这样计划的”,仿佛过过成了他和新主管之间的障碍。久而久之,过过甚至成了新主管和部门协调上的障碍。过过即使对新主管的某些意见持拥护态度,在这样的氛围里也说不出口了。

公司管人事的副总找过过谈话,希望过过以大局为重,能够和新主管搞好关系。过过觉得冤枉,自己对他并没有意见,正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才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没想到竟成了不合作的人。

查看全文

历史春秋五霸教案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查看全文

丁春秋和阿紫的职场密语

看《天龙八部》的时候,觉得最有趣的人物就是星宿派的丁春秋,那么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还要徒弟大声地呼喊出来才过瘾。这其中最会拍马屁的就是阿紫,靠给师傅戴高帽子多次脱险。

丁春秋固然可笑,但他教育出来的徒弟如果不是混迹江湖而是到职场上混口饭吃,说不定还能有不少发达的,说着夸大其词的话却没一点心虚的感觉,光这一项本领就够担任某个中层主管的职位了。而丁春秋善于接受溜须拍马的本事却是大多数人不用学习天生就会的。

我的朋友过过最近就遇上了这样的对手。在一次“激烈”的人事斗争之后,部门里原来的主管调去其他岗位,新上任的是原来主管的“对头”,一到位立刻就全盘否定了原来的所有成绩。过过跟原来的主管并没有什么交情,但也看不惯新主管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所以,在部门开会的时候,过过忍不住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坚持原来的一些好的做法,修正其中一部分不合理的地方。过过的助手小李立刻反对过过,热烈拥护全盘接受新领导的英明决策。

过过也不是第一天上班了,他知道在这样的时候应该像所有人一样说出热烈拥护的话来,但心里又有一点放不下的良知,他烦恼地对我说:“我只是为了干好工作,就事论事,但我知道他一定把我当成了‘假想敌’。”而且,小李的见风使舵也很让过过反感,年轻人不踏实工作,怎会有大出息?以前,过过可没看出来小李有这种“反骨”。

从那次会议以后,小李开始阿紫式地努力,他不再像以往那样顺从过过,口口声声“新来的主管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主管是这样计划的”,仿佛过过成了他和新主管之间的障碍。久而久之,过过甚至成了新主管和部门协调上的障碍。过过即使对新主管的某些意见持拥护态度,在这样的氛围里也说不出口了。

公司管人事的副总找过过谈话,希望过过以大局为重,能够和新主管搞好关系。过过觉得冤枉,自己对他并没有意见,正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才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没想到竟成了不合作的人。

查看全文

吕氏春秋中师德研究论文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班固把它列入杂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春秋战国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其中的《劝学》(一作《观师》)、《尊师》、《诬徒》等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讲为师之道的内容,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思想之光,兹述析如下。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师者自我价值的确认春秋战国之时,具备为师之资格的人,皆是具有“道术”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知识分子。无论儒家、墨家还是道家,尽管其思想上取舍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传授自己所认同的“道”,而这便成为为师者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吕氏春秋》更明确地指出:“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又说:“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于教。”教师应当认识到,其自身之所以存在重要价值,在于其主要是开启心智,在于“胜理”,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德行的“人”,即所谓“行义”是也。进一步讲,“行义”二字标示出了为师者通过教育人、培养人而改造社会的神圣使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在对社会关系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担当,达不到“行义”的目的和要求的时候则常常会感到惭愧与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师者就是社会改造的引导者、先行者,所以《吕氏春秋》讲:“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了“行义”而“争于道”,对于为师者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师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的确,为师者只有先确认了自我价值感、使命感,才会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就以大教育家孔子来说,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分不开的,他要通过育人来“行义”。在匡地被围困时,他还带领学生习礼树下,弦歌之声不绝,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事业,真有临大节而志不可夺的精神。在教育劳动中,义务体现为使命,在价值感和使命感中,才能激发出内在的热情与持久的力量,从而自觉、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吕氏春秋·诬徒》篇批评了某些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第一,“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缺少一贯性的原则,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一般说来,“不讲”的老师少,但“妄说”者却大有其人,“妄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缺乏、学术不精和不负责任。为师者应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其心气,宽大其胸怀,培养对学生的良好感情。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教师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第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就是说为师者自己有失败或过失,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当然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教师不应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如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顾是非曲直,实际上你的尊严并不能得到真正地维护,相反却受到更大的损害。每个当老师的,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这是正常心理,问题是怎样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自觉行为,即使对于年少的学生也应当是这样,教师发现自己错了能坦率地承认,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你,反而会感到你可敬可亲。第三,“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有些教师阿谀谄媚权势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古代专制社会中是存在的,是不正常的。一方面,这会在心理“骄惯”那些富豪子弟,使他们产生鄙视教师进而轻视知识的心理;另一方面,这在客观上是对贫寒子弟的不公与歧视,使他们的自尊心无形中受到伤害,他们也同样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鄙视的心理。为师者平等视人、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体面与美德。第四,“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个别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这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要善待,因为他们在心灵深处都期待师长的关爱,这一点不可不明。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为师者最好能“反己以教”《吕氏春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反己以教”。“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为什么为师者要“反己以教”?《吕氏春秋》指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又说:“为之而乐者,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人之常情是,不能喜欢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做一件能得到快乐的事,即使是不肖者,也会努力干;做一件苦恼的事,别说不肖者,贤者也难以坚持。因此,“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体验学生的心情,研究其心理特点。这样,就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反己以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凡说者,兑(悦)之也”。“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草名,有毒)也。”意思是说,大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反去硬性说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反己以教”,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是注意学习、休息和娱乐相结合。一味紧张单调而急迫地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师不能令于徒”,即造成老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局面。而高明老师的教学,总是能把教学组织得劳逸相济、从容不迫。使学生既有严肃认真之学习精神,又有愉快活泼之生活情致,即“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这样,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而能够疾学不倦了。综观《吕氏春秋》所讲的为师之道,毫无疑问,有利于为师者恰当地自我定位,有利于为师者的自我省察,有利于为师者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颇值得今天的为人师者思索玩味、借鉴学习。

查看全文

春秋对尹洙文学著作影响

宋人好义理,尚经世。好义理者偏爱借《易》谈论天人之学,尚经世者喜好借《春秋》以阐发治事之道。故两宋经学以《易》学和《春秋》学最为发达,而《春秋》学又更胜一筹。《宋史•艺文志》所著经部书,《春秋》类在240种以上,超过《易》类,位居榜首。宋代的《春秋》学蔚为大观,成为了“显学”。经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话语,《春秋》学是经学里淑世功能最强的“显学”,而宋代《春秋》学又是《春秋》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华章,其对文学的渗透力极强。尹洙“深于春秋”,是宋代《春秋》学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同时作为一位从事古文创作、在古文运动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文学家,《春秋》学对其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尹洙对于《春秋》的精通使得他在史学和文学创作中不自觉地师法《春秋》,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必然会留下《春秋》学的征迹。那么究竟《春秋》学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春秋》学对文学创作影响的表现及对古文运动的意义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春秋》学对文学创作影响之核心因素———春秋义法

在具体探讨宋代《春秋》学对文学的渗透之前,有必要对宋前的《春秋》学概况略加梳理。其实,《春秋》学从先秦两汉至宋的历程是曲折反复的。《春秋》学从一般史书名“春秋”演变为“春秋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从“春秋”到《春秋》———通名化为专名“春秋”一开始只是先秦各国的历史史书名称,并不特指鲁国国史,“也许是由于鲁史为儒家所研习,随着儒家势力的张大,‘春秋’也就逐渐成了鲁史的专名”[1]。

(二)从《春秋》到《春秋》经———鲁史升为儒经在西汉贾谊《新书》的《六术》篇中明确地把《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典籍称为“六艺”(即“六经”)。至此经过孔子整理过的鲁史《春秋》变成了《春秋》经。

(三)从《春秋》经到《春秋》传———一经衍为三传传是对经的解释。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