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8:45:14

创立范文篇1

一、会议主要议程

1、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

2、审议通过公司章程;

3、选举董事会成员;

4、选举监事会成员;

5、对公司设立及A股发行费用进行审核;

6、审议公司上市事宜。

二、出席会议资格

1、公司发起人,筹委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

2、凡持有本公司股份的股东;

3、因故不能出席的股东可授权委托代表人出席,出席会议食宿及交通费自理。

三、出席股东登记办法

1、法人股东凭股权证、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出席人身份证进行登记;

2、个人股东持本人身份证、股东帐户及持股凭证进行登记;

3、受委托代表持授权委托书、本人身份证、委托人帐户卡和委托人持股凭证进行登记;

4、异地出席会议股东请将登记内容邮寄或传真至本公司证券部。

登记时间:年月日

登记地点: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

四、会议时间地点及联系人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联系人:

股份有限公司筹委会

年月日

附:

授权委托书

兹全权委托先生/女士代表本人出席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并代为行使表决权。

委托人:(签字)

委托人股东帐号:

创立范文篇2

目前,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电子企业创立国际知名品牌遭遇严峻挑战的形势,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我国电子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与发达国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能够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同时,我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便较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电子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进而促进国内电子产品国际品牌的创立。

(1)与发达国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需要拥有吸引对方的优势,我国电子企业背依国内广大的市场支持,且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提升企业竞争力,使自己拥有吸引发达国家企业与其结成战略联盟的优势条件;

(2)我国电子企业在国际市场实力较弱,往往愿意寻求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企业为合作伙伴以促进自己的发展,而联盟中实力不对等却容易失败。因此,我国电子企业要精心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的效应才是战略联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吸引和留住国际优秀科技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电子企业。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电子企业更应努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1)电子企业自身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奖励、激励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的保护,为所有的高科技人才在我国投资、创业与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以吸引国际高科技优秀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电子企业知名品牌的创立;

(2)政府应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同时在制度上保证大批外国优秀留学生能来我国工作与定居,向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敞开国家大门。

3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才能给企业品牌增加活力,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需要有资金和人力投入作为保障。加大电子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能提高企业专利产出,进而促使电子企业从单纯的贴牌生产转变到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建自主品牌。同时,加大企业研发人力投入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为研发资金投入提供保障;

(2)国家应不断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支持电子企业加大研发投人。例如税收优惠及财政补助能够改善企业资金状况,电子企业在确定对某项技术的研发战略后,可以积极的向政府申请创新津贴;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知产权保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最终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促进电子企业国际知名品牌的创立。

4在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究机构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品牌之源,企业品牌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为电子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促使电子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动电子企业创立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力量

(1)目前,国际知名的品牌都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对我国进封锁的,制约着我国电子企业国际知名品牌的创立。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为此要鼓励我国电子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究机构,以促进国内电子企业学习发达国家企业先进技术及研究开发经验,更新技术设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水平,促使国内电子企业与国际接轨,跟上国际潮流;

创立范文篇3

关键词:品牌;创立;营销;策略

1汤营农业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羊安镇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初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其基本模式为:羊安镇政府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汤营村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镇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该公司的启动资金,一方面引导农业公司规范经营,一方面吸引大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汤营启动发展。农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

2品牌创立

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另外,在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开发绿色蔬菜,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净菜附加值和出口创汇来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2.1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

品牌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同,消费者就会对某些品牌形成一定的偏爱,使不同品牌农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品牌农产品吸引很多的消费人群,这样,就排斥非品牌生产者的进入,潜在竞争者遇到的进入障碍就更大,从而压缩非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2.2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品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较低。这两方面就使品牌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同质性强的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随收入的提高而同步增长,而对具有不同质的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却会高速增长。

3品牌战略

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品牌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获得相对高价的优势和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要创立农产品品牌,并使之形成名牌,需要明确农产品品质的差异。

①品种优化。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品质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②生产区域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从而创立当地的品牌农产品。③生产方式优化。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如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比较高,而采用无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较差。④营销方式优化。市场营销方式也是农产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

(1)实施科技创新,生产有个性的异质性农产品。

以公司为主体,加强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的培养,优化品种结构,形成各自特有的专用性品种。如向农业研究机构购买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形成个性化产品。

(2)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

(3)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品牌。

市场对品牌农产品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冲击,二是自砸牌子的行为。目前,来自第一种冲击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公司发展中一定要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5品牌营销渠道策略

(1)农产品超市。

尝试在成都市生活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并注明该品牌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形成理性购买,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同时还能依靠老顾客的口碑无形中宣传了产品品牌的同时带来新顾客,带动销售量增加。

(2)直销专卖店。

专卖店的农产品不仅要从质量上无可挑剔更是要在包装、商标、数量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有排他性,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品牌店可以摆放权威质量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相关证件,可以供消费者考证。

(3)定制营销。

农产品在定制营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Bto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toC,它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阳国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创立范文篇4

无论如何,能够从“通上下”的角度考察社会的稳固,毕竟是一种觉悟。通上下包括上、下两个方面。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们大都来自中下层社会,不同程度地属于新派人物,因而多少都偏重“下”这一方面。于是,通达民隐和教化百姓成为这些人思考现代报纸作用的重要方面,出现了“辅教化之不及”(王韬)、“对于国民而为其导向者是也”(梁启超)等等论证。

然而,即使在最激进的维新派人物那里,这种认识仍然是一种上对下的俯视。试看谭嗣同《湘报后叙》的结尾:“人之所以能喻志兴事以显其灵,而万过于禽兽者,以其能言者耳。而喑之,而哑之,其去禽兽几何矣。呜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在这段论述中,新的关于人的社会本性的认识和周召公、郑子产的治人之术融会贯通,崭新的改革结论与古老的社会阴影相伴生。也许谭嗣同真的像有的评论者说的那样,想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他能够达到的水平,却是欲超出周召公、郑子产而不得超出。其结论“导之使言”即白话“让人说话”,“口”不属于人,而属于“国”。从民主政治角度讲,这里的语态显然颠倒了。

与谭嗣同一样,所有新闻学的启蒙者都不是在追求个体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注意到现代报纸的。梁启超的著名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结语,代表了这一代人的心态:“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正是这种儒家士大夫的政治胸怀,使他们时时处处把现代报纸与“国事”联系了起来,其逻辑推导虽然简单,却也颇具热情。例如吴恒炜的话:“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缘起》)在这里,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受到极大重视,现代报纸得以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背景则被忽略了,以致对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地位的描述,出现了不少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带来的差误。

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是国人第一篇公开谈论现代报纸的文章,开篇便流露出对《泰晤士报》政治作用的仰慕:“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这种认识在激进的梁启超那里,变得更走样了:“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其主张国事,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泰晤士报》的政治作用被他们过分夸大,并且所讲的情形在西方正在成为历史。当西方人开始鄙视政治与新闻业结盟的时候,在中国,它却成为国人的政治理想。新闻学的启蒙者们在认识上,与世界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差。仅就中国现代报纸的作用而言,也出现了历史的错位。当西方从政治报刊时期转入商业报刊时期时,中国的报刊刚刚进入政治报刊时期,并且缺乏相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基础。

时代背景的异质,决定了政治(图强、御辱、维新等等)在国人的新闻学启蒙中必然居主导地位。王韬、郑观应、陈炽、陈衍等等关于设新报馆、设洋文报馆、西人报馆只准用西字的论证,与其说是研究报业,不如说是一种图强御辱的政治活动。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汪康年、吴恒炜、唐才常等等围绕报馆的“通”所展开的通上下(这是主要的)、通中外、开民智、造新民、监督政府、出版自由、第四种族等等议论,无不直接服务于维新运动。他们看到了世界大通,却只想到这种世界性精神交往的趋势与“国事”的关系,给予现代报纸以不堪承受的重大责任。把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相当程度上寄托于现代报纸。梁启超的一段论述很典型地说明了一代新闻学启蒙者的视角。他说:“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敬告我同业诸君》)

新闻学与“国事”如此紧密联盟,除了现实政治的要求外,儒家传统无形中也在起作用。报纸文章在国人眼里类似于文论诗赋,文以载道,自然亦把它看作是教化的工具,服务于社会政治的实用功利目的。因此,早期的启蒙者们坚决排斥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无保留地维护中国的道统:“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王韬)维新派的启蒙者们虽然几乎完全接受了与现代新闻学有关的全部政治学说,但中国文化传统的肯定性认识和情感,其心理积淀足够深厚,他们总是从中发掘、附会与西方新闻学观念表面上差不多的适合于“国事”的东西。例如梁启超,他在引进各种新闻学新观念时,模糊和消蚀掉了它们与儒家传统不相容的成份,报馆的作用被他归结为两条,即“政本之本”和“教师之师”。(《清议报100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他十分巧妙而自然地使西方的新观念纳入了中国“文以载道”的儒家传统中。历史开了一个玩笑,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现代新闻学观念,后来服务于他的“开明****”主张;现代舆论理论,则为袁世凯制造舆论以治人提供了依据。(参见《开明****》、《致袁世凯书》)

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过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

政治唤起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但达到一定程度,它又阻碍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这个矛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解决。

辛亥革命以前,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的中国知识群落的兴奋点。随着旧的传统政体解体,学而优则仕的单一道路被打破,多样化的人生和心灵之路展现在人们眼前,知识群落的兴奋点开始从政治转向文化。从政治控制的角度看,袁世凯和两大强权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使人们在并不自由的时代,获得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得以比较从容地研究学术。新一代人不像上一代那样生活在传统观念的包围中,不需要依附于官场、血亲家族或其他群体,开始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自我责任感。这种形势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一个新的临界点,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或再向前向后延伸几年)。于是,24岁的现代大学教授徐宝璜写出的《新闻学》,替代了24岁的末代六品官梁启超写出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新文化运动中新闻学的特点,那么邵飘萍所讲的“以新闻为本位”,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中国的新闻学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出现的《新闻学》(1919年,徐宝璜)、《应用新闻学》(1922年,任白涛)、《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年,邵飘萍)、《中国报学史》(1927年,戈公振)等代表著作,则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的真正创立。无论这些著作的框架设计、论证水平和内容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开放的心灵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视角:将以往睁开眼睛(许多人实际上仅睁开一条缝)看世界,转变为从现代世界交往体系看中国。

徐宝璜写道:“自交通日便,人类生活日益纷繁日益充实起来,吾人所注意之事物,已超过国界及政界,故现时报纸不仅应供给本国政治新闻及本阜新闻,即外国大事与社会上之大事,亦应有明了详细之记载也。”同样谈及现代报纸时看到了世界大通,徐宝璜思考的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梁启超想到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看来,不同的出发点,命中注定了新闻学在梁启超那里最多是“术”,而到徐宝璜那里,学与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稍后出书的戈公振,对问题看得更深些。他指出:报纸“所应承认为功者,为世界之缩小,将人类之种种意识及活动,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互相交换而响应。如劳韦尔所言,人类生活之过程,在极小极速之进化发展,至不许有时间之停留,此均报纸之功。”他的见解已接近现在关于“地球村”的认识。从现有的材料看,那个时期中国南北的新闻学者们并没有学术交往,相同的认识主要是共同的中国时代背景造就的。

将世界交往体系作为独立的系统来认识,使中国的新闻学者们有可能在新闻学自身范围内为新闻学下定义了。徐宝璜最先作了如下定义:“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一正当解决之学也。”任白涛研究新闻学的初衷如他所说:“学术昌明之现世,凡触于吾人官能者,无一外研究之对象。故使命重大组织复杂之报纸,亦应人类之需要,及贤哲研究之结果,遂于科学位置中,特占一席焉。”对于报学史,戈公振作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任何定义本身都是有缺陷的,这些不同的表达,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实:中国的新闻学已经着手自身领域的建设。

说新闻学应当以新闻为本位,就像说文学以文学为本位、哲学以哲学为本位一样,似乎是同义反复。但是,对一向与“国事”交织在一起的新闻学来说,摆脱政治的漩涡,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不能不说是新闻学的一次革命。如同新闻学启蒙者都把与国事的联系置于报纸作用的第一位一样,新闻学创立者们都把传播新闻置于现代报纸作用的第一位。徐宝璜列“新闻纸之职务”六项,第一项便是“供给新闻”。他要求记者认识“供真正新闻之天职”。王洪璧为任白涛作序亦云:“报纸第一的要务,乃是明确地把新闻记事告于读者”。戈公振讲得更明确:“报纸之元素,新闻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最真切的是邵飘萍。他认为:“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为新闻。”在分析各国新闻业(包括中国,特别是《申报》)发展史的基础上,他指出了新闻事业从重政论到重新闻的转变趋势:“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News)为本位’之原则,故外交记者(即专司采访之记者──引者注)之地位有蒸蒸日上之势,虽各国之程度不同,而进步之趋势则一。例如我国之新闻事业,即在今日亦不能不称为幼稚,然在40年前之《申报》,其中只有文章、诗词或小说等类,新闻不过一二最不相干之趣事,盖重文辞而未重纽斯之时代也。然嗣后逐渐改进以至于今日,其所谓改进之过程,特在纽斯材料之渐增而已。换言之,新闻进步与否之标准,惟视纽斯增加与否以为断。……由是言之,世界无论何国之新闻,即幼稚如我国,发达如欧美,实皆同一渐以纽斯为本位之原则。”从当今信息时代的角度看,邵飘萍的见解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新闻总要触及政治,仅仅强调以新闻为本位并不能摆脱政治对新闻的浸润,况且中国的新闻学创立者们是过问政治的,都站在反帝爱国运动一边。但是,当他们研究新闻学时,他们是学者,不是政治家。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蓄的北大校风,使他们在学术品格上保持了明显的独立性。他们的学术著作并不回避政治,字里行间尚可感受到微弱的政治倾向。但这时他们讲的是新闻工作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而不是政治义务。这二者的表现似乎相同,其出发点是迥异的。

在中国新闻学启蒙者那里(特别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报业与政治是同一个意思,故有“以言报国”、“以言救国”等等表现士大夫气概的豪言壮语。梁启超讲:“吾侪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敬告我同业诸君》)他归纳了“尽报馆之天职”的“八德”,无不是进行政治灌输的技术。同样讲到“天职”,梁启超指的是政治义务,而徐宝璜等讲的是职业使命。

对于新闻与政治,至少在学理上,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处理是适当的。例如区分新闻与言论,徐宝璜写道:“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有主张。今将记者之意见夹杂在内,脑筋简单不能识别者,无不被其迷惑,以意见为事实而失其主张之自由矣。即能识别者,须于长篇中寻出五六行之新闻,亦觉太不经济矣。此亦应纠正者也。”再如政党记者处理新闻与党义的关系,邵飘萍写道:“政党记者虽有特殊之地位,然其责任则与普通外交记者同,不宜自忘其职务。……以党义为第一,而新闻之职务仅视为第二,乃非常错误者,不可不力戒也。”戈公振的分析较为深刻,他说:“报纸之原质,质言之,即新闻公布之谓也。大凡事物之原质,其特色必具恒存性”。他承认报纸有发表意见的功能,但同时指出:“从报纸发达

国“文以载道”的儒家传统中。历史开了一个玩笑,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现代新闻学观念,后来服务于他的“开明****”主张;现代舆论理论,则为袁世凯制造舆论以治人提供了依据。(参见《开明****》、《致袁世凯书》)

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过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

政治唤起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但达到一定程度,它又阻碍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这个矛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解决。

辛亥革命以前,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的中国知识群落的兴奋点。随着旧的传统政体解体,学而优则仕的单一道路被打破,多样化的人生和心灵之路展现在人们眼前,知识群落的兴奋点开始从政治转向文化。从政治控制的角度看,袁世凯和两大强权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使人们在并不自由的时代,获得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得以比较从容地研究学术。新一代人不像上一代那样生活在传统观念的包围中,不需要依附于官场、血亲家族或其他群体,开始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自我责任感。这种形势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一个新的临界点,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或再向前向后延伸几年)。于是,24岁的现代大学教授徐宝璜写出的《新闻学》,替代了24岁的末代六品官梁启超写出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新文化运动中新闻学的特点,那么邵飘萍所讲的“以新闻为本位”,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中国的新闻学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出现的《新闻学》(1919年,徐宝璜)、《应用新闻学》(1922年,任白涛)、《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年,邵飘萍)、《中国报学史》(1927年,戈公振)等代表著作,则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的真正创立。无论这些著作的框架设计、论证水平和内容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开放的心灵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视角:将以往睁开眼睛(许多人实际上仅睁开一条缝)看世界,转变为从现代世界交往体系看中国。

徐宝璜写道:“自交通日便,人类生活日益纷繁日益充实起来,吾人所注意之事物,已超过国界及政界,故现时报纸不仅应供给本国政治新闻及本阜新闻,即外国大事与社会上之大事,亦应有明了详细之记载也。”同样谈及现代报纸时看到了世界大通,徐宝璜思考的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梁启超想到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看来,不同的出发点,命中注定了新闻学在梁启超那里最多是“术”,而到徐宝璜那里,学与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稍后出书的戈公振,对问题看得更深些。他指出:报纸“所应承认为功者,为世界之缩小,将人类之种种意识及活动,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互相交换而响应。如劳韦尔所言,人类生活之过程,在极小极速之进化发展,至不许有时间之停留,此均报纸之功。”他的见解已接近现在关于“地球村”的认识。从现有的材料看,那个时期中国南北的新闻学者们并没有学术交往,相同的认识主要是共同的中国时代背景造就的。

将世界交往体系作为独立的系统来认识,使中国的新闻学者们有可能在新闻学自身范围内为新闻学下定义了。徐宝璜最先作了如下定义:“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一正当解决之学也。”任白涛研究新闻学的初衷如他所说:“学术昌明之现世,凡触于吾人官能者,无一外研究之对象。故使命重大组织复杂之报纸,亦应人类之需要,及贤哲研究之结果,遂于科学位置中,特占一席焉。”对于报学史,戈公振作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任何定义本身都是有缺陷的,这些不同的表达,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实:中国的新闻学已经着手自身领域的建设。

说新闻学应当以新闻为本位,就像说文学以文学为本位、哲学以哲学为本位一样,似乎是同义反复。但是,对一向与“国事”交织在一起的新闻学来说,摆脱政治的漩涡,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不能不说是新闻学的一次革命。如同新闻学启蒙者都把与国事的联系置于报纸作用的第一位一样,新闻学创立者们都把传播新闻置于现代报纸作用的第一位。徐宝璜列“新闻纸之职务”六项,第一项便是“供给新闻”。他要求记者认识“供真正新闻之天职”。王洪璧为任白涛作序亦云:“报纸第一的要务,乃是明确地把新闻记事告于读者”。戈公振讲得更明确:“报纸之元素,新闻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最真切的是邵飘萍。他认为:“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为新闻。”在分析各国新闻业(包括中国,特别是《申报》)发展史的基础上,他指出了新闻事业从重政论到重新闻的转变趋势:“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News)为本位’之原则,故外交记者(即专司采访之记者──引者注)之地位有蒸蒸日上之势,虽各国之程度不同,而进步之趋势则一。例如我国之新闻事业,即在今日亦不能不称为幼稚,然在40年前之《申报》,其中只有文章、诗词或小说等类,新闻不过一二最不相干之趣事,盖重文辞而未重纽斯之时代也。然嗣后逐渐改进以至于今日,其所谓改进之过程,特在纽斯材料之渐增而已。换言之,新闻进步与否之标准,惟视纽斯增加与否以为断。……由是言之,世界无论何国之新闻,即幼稚如我国,发达如欧美,实皆同一渐以纽斯为本位之原则。”从当今信息时代的角度看,邵飘萍的见解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新闻总要触及政治,仅仅强调以新闻为本位并不能摆脱政治对新闻的浸润,况且中国的新闻学创立者们是过问政治的,都站在反帝爱国运动一边。但是,当他们研究新闻学时,他们是学者,不是政治家。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蓄的北大校风,使他们在学术品格上保持了明显的独立性。他们的学术著作并不回避政治,字里行间尚可感受到微弱的政治倾向。但这时他们讲的是新闻工作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而不是政治义务。这二者的表现似乎相同,其出发点是迥异的。

在中国新闻学启蒙者那里(特别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报业与政治是同一个意思,故有“以言报国”、“以言救国”等等表现士大夫气概的豪言壮语。梁启超讲:“吾侪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敬告我同业诸君》)他归纳了“尽报馆之天职”的“八德”,无不是进行政治灌输的技术。同样讲到“天职”,梁启超指的是政治义务,而徐宝璜等讲的是职业使命。

对于新闻与政治,至少在学理上,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处理是适当的。例如区分新闻与言论,徐宝璜写道:“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有主张。今将记者之意见夹杂在内,脑筋简单不能识别者,无不被其迷惑,以意见为事实而失其主张之自由矣。即能识别者,须于长篇中寻出五六行之新闻,亦觉太不经济矣。此亦应纠正者也。”再如政党记者处理新闻与党义的关系,邵飘萍写道:“政党记者虽有特殊之地位,然其责任则与普通外交记者同,不宜自忘其职务。……以党义为第一,而新闻之职务仅视为第二,乃非常错误者,不可不力戒也。”戈公振的分析较为深刻,他说:“报纸之原质,质言之,即新闻公布之谓也。大凡事物之原质,其特色必具恒存性”。他承认报纸有发表意见的功能,但同时指出:“从报纸发达

史上研究,发表意见,决非报纸原质之特定色,乃附带而生者也。”正是从新闻与言论(政见)的区分上,戈公振看到了报纸的共通性,进而得以肯定报业作为一种职业的独立存在。

也许有人注意到徐宝璜也讲到代表舆论、制造舆论,但在理解上他同新闻学启蒙者们差异很大。对代表舆论,他解释道:“新闻纸欲尽代表舆论之职,其编辑应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无愧矣。”在他看来,代表舆论的职责是严肃的,而非凭狂热的政治自信,便可问心无愧地将任何自己的意见宣布为舆论。对制造舆论,他讲了三点:第一,登载之真正新闻,和盘托出事实,让读者判断,形成舆论;第二,访问专家名人,请他们发表意见,供国人参考,唤起正常之舆论;第三,发表精确之社论,对新闻给予解释。为此编辑必须“有纯洁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可以看出,徐宝璜所说的制造舆论与梁启超讲过的制造舆论,意思很不一样。无论是代表舆论还是制造舆论的说法,均是强调以新闻、以事实为本位这一前提。

到了戈公振那里,他甚至不同意“制造舆论”的说法。他说:“报纸者,表现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而成立舆论者也。故记者之天职,与其谓为制造舆论,不如为代表舆论;更进一步言之,与其令其起而言,不如令其坐而听,耳有所听,手有所记,举凡国民欢笑呻吟之声,莫不活跃纸上,如留声机器然。则公共意志自然发现,而舆论乃一有价值而非伪造。”他不仅从“天职”、从“新闻本位”来说明报纸与舆论的关系,并且看来已按捺不住对伪造舆论的愤怒。也许“留声机器”的说法有些过头了,但那个时代的新闻学者对新闻学热烈地、全身心地拥抱,却是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少有的。“重视本业,勿务其他,迎合世界之新潮,发皇吾侪之美质,天职所在,其共勖之!”戈公振此番赤诚之言,并非是一个人的呼唤,而是新一代新闻学者的共同心声。

他们通过对新闻学的倾心和热爱,来表达对人类精神交往进程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思想者,所思考的问题超越阶级和党派,也超越国土。例如邵飘萍,他在《新闻学总论》里对人类交往的进化、新闻纸出现与人类精神交往的关系、新闻纸如何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等等问题的论述,显然已超出纯粹新闻学的业务研究领域。再看戈公振,他所论证的报纸在交往中的位置,也颇为精彩:“盖报纸者,人类思想交通之媒介也。夫社会为有机体之组织,报纸之于社会,犹人类维持生命之血,血之停滞,则立陷于死状;思想不交通,则公共意识无由见,而社会不能存在。有报纸,则各个分子之意见与消息,可以互换而融化,而后能公同动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然。报纸与人生,其关系之密切如此。”把现代报纸比作人体血脉,国人早已有之,但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进行论证,只有新文化运动的环境能够提供这种条件。试比较陈衍的论述:“报馆盛行于西国,非徒使己国之人,周知四国之为也,亦将使四国之人,闻知己国之为也,非徒以通己国之血脉,使无为病夫也,亦将使四国之望吾气体者,不敢视吾为病夫也。”(《论中国宜设洋文报馆》)尽管当时的国势已去,但顽固的天朝心态和感觉到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卑感相结合,大大妨碍了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站到人类和世界文化的高度,看待现代报纸,于是,报纸的通血脉作用只能用于扬“国威”了。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表现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都很熟悉,徐宝璜是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任白涛、邵飘萍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戈公振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日、德、英文著作)的第一人。他们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从业者,其中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著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是创立时期新闻学的特色。

具体来说,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融会了英、德、日、中四大语种著作提供的各种观念、经验和研究方法。这在戈公振身上表现尤为典型。他的《中国报学史》绪论部分,实际上是新闻理论,虽然只有1万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参考书籍和文件就有22种。而整个绪论的论证方式、思维结构,则基本是中国文论的传统模式。创立时期的中国新闻学不仅不落后,而且处于世界新闻学研究的较前位置。对英文新闻学著作很熟悉的徐宝璜,在他的《新闻学》自序里已讲得很清楚:“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从戈公振1925年提供的当时世界已出版的300多本英文新闻学著作的篇名看,情况确如徐宝璜所言,他1919年的自我评价是恰当的。看来,蔡元培为徐宝璜书序中对中国新闻学地位所讲的话也是准确的,他说:“我国新闻之发起(昔之邸报与新闻性质不同),不过数十年,至今而始有新闻学之端倪,未为晚也。”

新闻学的创立者们站在新闻学启蒙者和洋人的肩上进行工作,因而像言论出版自由、舆论监督之类已经讲过的问题,虽然是他们著作的理论基础,但都一带而过。他们的任务是回归到以新闻为本位,进行纵深研究,于是有了关于新闻定义的几乎是学究式的论证,有了关于新闻价值的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有了对新闻生产商品化的讨论,等等。这里多说一句,重视新闻生产商品化,是中国新闻学成熟的标志之一。早在1917年,身处上海的姚公鹤,在他的《上海报纸小史》中就已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发达与报业独立的关系问题。在新闻学的创立者中,徐宝璜和任白涛同时又是经济学家,邵飘萍和戈公振均是出色的报业经营者。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有(任白涛提到,但没有设专章)专章谈报业组织、广告、发行、纸张、印刷等等经营问题。戈公振甚至用数量分析方法具体解剖了几家中国大报纸的经营情况。这一历史,也许在经过几十年对“商品交换”的讨伐后,被人们从记忆种筛掉了。

创立范文篇5

关键词:品牌;创立;营销;策略

1汤营农业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羊安镇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初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其基本模式为:羊安镇政府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汤营村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镇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该公司的启动资金,一方面引导农业公司规范经营,一方面吸引大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汤营启动发展。农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

2品牌创立

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另外,在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条件,开发绿色蔬菜,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净菜附加值和出口创汇来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2.1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

品牌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同,消费者就会对某些品牌形成一定的偏爱,使不同品牌农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品牌农产品吸引很多的消费人群,这样,就排斥非品牌生产者的进入,潜在竞争者遇到的进入障碍就更大,从而压缩非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2.2品牌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品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较低。这两方面就使品牌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同质性强的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随收入的提高而同步增长,而对具有不同质的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却会高速增长。

3品牌战略

创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品牌农产品具有相对市场垄断优势,获得相对高价的优势和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

要创立农产品品牌,并使之形成名牌,需要明确农产品品质的差异。

①品种优化。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品质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②生产区域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从而创立当地的品牌农产品。③生产方式优化。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如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比较高,而采用无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较差。④营销方式优化。市场营销方式也是农产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

(1)实施科技创新,生产有个性的异质性农产品。

以公司为主体,加强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的培养,优化品种结构,形成各自特有的专用性品种。如向农业研究机构购买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形成个性化产品。

(2)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

(3)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品牌。

市场对品牌农产品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冲击,二是自砸牌子的行为。目前,来自第一种冲击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公司发展中一定要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5品牌营销渠道策略

(1)农产品超市。

尝试在成都市生活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并注明该品牌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形成理性购买,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同时还能依靠老顾客的口碑无形中宣传了产品品牌的同时带来新顾客,带动销售量增加。

(2)直销专卖店。

专卖店的农产品不仅要从质量上无可挑剔更是要在包装、商标、数量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有排他性,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品牌店可以摆放权威质量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相关证件,可以供消费者考证。

(3)定制营销。

农产品在定制营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Bto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toC,它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阳国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创立范文篇6

“2005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TOP研究报告”中显示,中海地产、万科分别以33.11亿元和32.08亿元的品牌价值保持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导地位,而新世界、招商地产、华侨城、保利、大华、金地等则以1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于第二集团。这表明,我国一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创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其品牌价值与国外著名企业仍然无法相比,就是与国内的其它企业如海尔、联想等相比起来,差距也很大,更有甚者,现在还有许多房地产企业对品牌创建缺乏正确认识或者缺乏品牌意识。这在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并表现为品牌竞争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的特点

1、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论文百事通房地产市场中,有关商品房的信息在买卖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买主和卖主对商品房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卖主比买主占有更多的有关商品房的质量、价格、权属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卖主对价格的垄断和绝对的信息优势,而买主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被迫地接受价格和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弱势的买方,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并降低决策的风险,往往会选择他们所熟悉的品牌,由此可见,品牌的作用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显得格外突出。

2、房地产产品的固定性。房地产产品必须与土地相连,而土地是不可移动的,所以房地产产品具有固定性。也就是说,房地产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范围与普通商品比较起来要小得多,具有较大的区域性。由于受地域的制约,从空间上讲,房地产项目的品牌很难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基于这个原因,房地产企业应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企业品牌的塑造上,使项目品牌的推广纳入到企业品牌传播的整体体系中。

3、生产的非连续性。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比较长,房地产企业不能连续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所以品牌传播也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时间段上不均衡的特点,品牌也很难产生连续的关联效应。因此,在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时,除了需要采用分散的品牌传播策略外,还需要始终不折不扣地以品牌核心价值和企业理念为灵魂,统率所有的企业活动,使消费者在与品牌任何一次接触中都能感受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4、购买的一次性。在我国现阶段,购房不但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还是最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提出的合理水平3-6,有些城市更高,例如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在高的房价下,购买一套住房可能要花许多人一生的积蓄。而大多数品牌传播理论是建立在重复购买基础上的,针对房地产购买的一次性,其品牌传播应更多地针对新的潜在客户。

三、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内容

1、准确的品牌定位。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市场的细分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找准市场的切入点,进行一个准确而明确的品牌定位。例如碧桂园的“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其针对的市场主体是买得起房但又不是很有钱,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一批人。万科则是典型的“沃尔玛模式”,在不同城区的郊区大规模的拷贝,产品极其单一化。

2、创立领先品质。品质是品牌的根基,强势品牌在同类品牌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对消费者的重大影响力归根到底来自于顾客感知质量因素。一个品牌,不管是在创立初期,还是已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成熟品牌,其心理性的附加价值都根源于品牌的卓越品质。房地产企业在打造产品或服务品质的同时,应准确切入目标市场的需求,从建筑设计风格、规划设计、建筑质量、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去充分反映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构筑全方位品牌传播策略。品牌传播,是通过富有成效的广告运动等传播形式向消费者展示项目卖点和传播企业理念的系统活动,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途径。因此,房地产企业品牌的传播应将短期促进项目销售目标和长期企业核心理念传播结合起来,采用大众媒体、互动式媒体和寄件式媒体等形式的组合模式,构筑全方位的传播策略,而不是仅仅集中在项目推广时期,忽视了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的传播。

4、正确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的延伸战略可以下方式进行:(1)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延伸,例如成功开发了保利花园等多个住宅产品的保利地产,将品牌“保利”延伸到商业项目中,先后开发了北京新保利大厦、保利佛山水城等项目;(2)由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整个价值链延伸,即由房地产开发向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会所管理等延伸,例如万科、金地都承接了各自旗下的所有楼盘的物业管理;(3)跨区域延伸,即房地产企业将旗下拥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跨区域运用,例如中海、万科、新世界、招商地产等都形成了多城市多地区发展的格局。

创立范文篇7

一、创立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

(一)党委、领导重视,抓得早,起点高。公司党委、总经理室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党委重点工作、公司发展目标,制定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试行)》,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做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经营发展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和同步奖惩。同时,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坚持做到“三个优先”,即人员上优先支持、资金上优先保证、工作上优先安排,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工作指导上,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组织党委、工会有关人员到兄弟单位考察,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确立了“一年全面起步,两年升华发展,三年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按照“三步走”的工作思路,以提升队伍素质和管理素质为根本点,以经常性活动为结合点、以公司文化拓展延伸为渗透点,先后进行了企业文化理念的征集、提炼和整合,推行了以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学习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财险再企业文化,设计了司徽、司旗、标准色等企业标识,并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公司理想、企业精神教育,倡导公司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经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公司于**年召开了第一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了《公司文化建设纲要》的实施情况,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强调了“严谨、高效、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诚信为本、效益为先”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制度立司”的管理理念,并鲜明地提出了“公司各级领导是企业文化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要求,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围绕中心任务,抓得实,效果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本着这一目标,公司坚持以工作平台为重点,以促进业务发展和人的素质提升为着眼点,注重企业文化理念的灌输、养成,使之渗透到经营发展的全过程,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威力和作用,防止了文化与管理、文化与经营“两张皮”现象。公司结合经营发展任务,**年开展了“管理年”活动、**年开展了“服务年”活动,并对经营机构、管理部门和服务保障单位的各种制度、规定和办法进行了细化、量化和完善,建立了从中高管人员到普通员工、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服务保障人员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管理工作由“静态”到“动态”、由“要管我”到“我要管”的根本性转变,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内在活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紧贴员工需求,抓得勤,影响大。中国财险再把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强力“抓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文化于活动之中。**年在公司系统开展了研读《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和《执行》三本书活动,并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座谈讨论,加深了员工对“三本书”基本精神的理解和实践,推进了公司总经理室倡导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的贯彻落实,广大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公司利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及公司成立3周年的契机,分别在党员员工和非党员员工中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和“我与公司共辉煌”的主题征文活动,从党委正副书记到新入司员工都动笔写稿,并将所有征文编辑出版,促进了广大员工的学习交流。召开了公司第一次表彰大会,对公司成立以来荣获上级表彰的先进个人、公司优秀员工进行表彰,交流先进经验,大力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公司非常重视发挥工会、青年团和女工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桥梁和助手作用,积极围绕员工需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仅**年就组织联欢、歌咏、爬山等集体活动14次。几年来,公司基本落实了年有活动计划、月有活动项目、重要节日有活动安排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一是成为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通过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使广大员工看到了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了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和再保险业的信心,坚定了又快又好发展中财再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融入到公司的发展目标之中,融入到追求公司的价值之中,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不竭源泉。两年多来,公司广大员工不论是面对改制转型初期的“阵痛”,还是转变经营理念、思路带来的“高压”,都积极应对,主动适应,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给予公司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点子,不少被公司采纳。特别是在重大展业和业务续转时期,广大员工加班加点,许多同志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大家都没有怨言,表现了很强的主人翁姿态和职业精神,显示了中国财险再的特有文化氛围,受到分出公司的高度赞扬。

二是成为推进制度落实的“助推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每个员工既是公司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存在的只靠管理骨干少数人忙,忽视员工自我管理的状况,做到了人人都在制度中,大家都是管理者。制度立司的理念被广大员工认知,执行力的意识强化,昔日被动式的“我被管”变成了今日主动式的“我愿管”,形成了浓厚的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氛围。

三是成为建设学习型公司的“发动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们既要成为专业人才,又要支持公司走专业化道路,这就促使每个员工自我加压,争取多学一点,学精一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促进员工成才成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成为保持公司和谐团结的“向心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广大员工有了共同理想,齐心协力推动业务发展,也使大家学会了换位思考,普通员工对经营管理班子更加理解和支持,党委领导也把员工情绪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及时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公司的团结和谐。公司成立以来,广大员工爱司如家,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作贡献上,没有不安心工作的,没有因工作不顺心闹调离的,考核中没有不合格的。管理干部和一般员工,老员工和新同志,以及来自不同单位、毕业不同院校、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员工之间,互相关心,共同进步。如果谁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身边员工都会伸出友爱之手,热情相助。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点滴体会

第一,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提高公司建设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财险再成立之初,公司百事待举,党委和总经理室在抓规划、立规制、选人才和开拓市场的同时,把培育企业文化作为立司之本和管理思想,摆在公司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后,认真总结、提炼公司成立以来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提出了强势、合理、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与公司发展规划同步研究、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提高,做到组织有人抓,活动有载体,经费有保障,参与有领导。

第二,必须把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公司坚持把关心爱护员工、培养提高员工,作为培育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员工加强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公司这个大家庭、大团队里都得到更多更快的锻炼成长。我们不论是开展读书活动、技能比赛,还是组织主题征文、述职演讲,都坚持引导员工把爱司爱岗的光荣感转化为学习业务、增长才干的实际行动。

第三,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公司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扎实有效,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能否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哪里有业务,企业文化就体现到哪里;哪里有员工,哪里就有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较好地覆盖到全员额、全过程和全方位。公司党委坚持把企业文化结合渗透到以促进公司业务增长为主题的各项任务中,每逢重大决策、业务续转和重要事项,都要贯彻公司核心理念,体现公司核心价值;遇有重要会议、重大场合,都要宣传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精神。

第四,必须把功夫下在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上。中国财险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满足于“规划”订了、要求提了、会议开了、活动搞起来了,从一开始就注意针对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提供动力。针对有的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不明的问题,公司明确要求,从总公司到各部门和分公司领导均是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企业文化的“传教士”,要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针对有的干部和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搞好了,党团组织的活动可以少搞或不搞的模糊认识,引导大家认清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的一项基本建设,但不应也不能替代党团组织的功能,要求党团组织为企业文化建设引路、鼓劲,充公发挥党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党员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三点启示

一是提高金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任重道远,必须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战略课题,下功夫研究解决好。当前,在急剧转型的中国已然步入一个“高风险社会”和矛盾凸现期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保险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和社会对保险业充满期待,但无论从保险深度、密度和公众认同度上看,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低于世界水平,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它说明,我们保险业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期待和市场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提高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把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注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保险企业文化是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成立就赢得广大员工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并在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中愈加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把先进文化具体运用到公司发展建设之中,顺应了现代企业关注人、培养人、激励人,把人的价值作为第一价值、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时代呼唤,把公司发展与员工追求社会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本质需求较好地统一了起来。为什么有的单位在同样的机遇、条件下,付出了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努力,但往往工作效果不如意;为什么有的单位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心没少操,劲没少使,却事倍功半;为什么有的同志负责的部门管理工作起步不错,工作热情很高,但却缺乏员工支持度,人气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司缺乏核心价值的主导,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创立范文篇8

[关键词]ExcelServ-U数据库FTP服务器

为了机房管理方便,学生机的硬盘往往是还原保护的,同一台计算机可能被不同班级的同学使用,学生的个人文件或没有完成的作业不能在计算机上正常保留;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常常要分发文件到学生机上,学生完成作业后又要回收,虽然电子教室软件具有这个功能,但是往往出现某些学生机不能正常分发和回收文件的情况,某台学生机因故障重启后,分发到桌面的文件须重新再发一次;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笔者想到了为学生建一个FTP服务器,用于存放学生的作业及个人文件。

一、安装Serv-U软件

执行安装文件,即可开始安装,全部选默认选项即可,安装完成后不需重新启动计算机。运行Serv-U软件,出现“SetupWizard(设置向导)”。此向导可以帮你轻松地完成基本设置,直接选“Next(下一步)”,随着安装向导按以下步骤来进行操作:

1.在“IPaddress(IP地址)”框中保持空白,表示使用任意地址;

2.在“Domainname(域名)”框中输入能表示自己机房或某个的名称,如“jf1”;

3.在“systemservice(安装成一个系统服务器吗)”框中选择“NO”;

4.在“anonymouseaccount(接受匿名登录吗)”框中选择“NO”,要求学生一定用自己的帐号登录;

5.在“Domainportnumber(端口号)”框中保持“21”端口不变;

6.在“Domaintype(域名类型)”框中务必选择“StoreinODBCdatabase”项,否则就不能用数据库进行管理用户了。

二、创建数据库

(一)数据库表及表中字段说明

由于Access软件能导入EXCEL工作表中的信息,所以笔者采用Access数据库来管理Serv-U的用户。须建立两个表(Useraccounts和Groupaccounts),其中Useraccounts表用来存储用户的信息,Groupaccounts表用来存储组的信息。

1.Useraccounts表中有以下字段名称及字段类型:

字段名称字段类型

User文本

Password文本

ChangePass是/否

HomeDir文本

Access文本

Groups文本

“User”字段的说明:用中文名作用用户名登录Serv-UFTP时容易出错,若用拼音缩写可能会造成重名,因此用数字编写用户名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用户名共六位数字,前两位表示所在班级,后四位表示该生在全校中的流水号,人数较少的学校可以考虑流水号用三位数字表示,与学籍管理中的学号统一起来。

“Password”字段的说明:Serv—U密码加密算法为随机码与MD532位加密,为了方便处理,为每个用户赋予一个统一的初始密码“1”,加密后的字符串为“es073DE74EFE4ACF3AEE0821BD57F539D5”。

“ChangePass”字段的说明:是否允许用户更改密码,在本文中,允许学生更改密码,更改的方法在下文说明。

“HomeDir”字段的说明:用户在服务器上的存储文件的物理位置,为了方便管理,每一个班级建立一个文件夹(用户名前两位数字命名),表示该班所有用户的文件夹(用学生的姓名命名)放在此文件夹中。例学生的主目录存放在D盘“学生FTP目录”文件夹中。

“Access”字段的说明:用户的权限,在用户的目录中赋予最大权限,即用户可以在他的目录中建立和删除文件及文件夹。

“Groups”字段的说明:用户属于哪个组的名称。

2.Groupaccounts表中有以下字段名称及字段类型:

字段名称字段类型说明

User文本组名

Access文本组目录权限规则

(二)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用户信息

从学籍管理软件中导出学生的姓名、班级、学号信息到一个EXCEL文件中备用,制作的表格示意如图一所示:

图一

“User”列可以用EXCEL中的文本函数“CONCATENATE()”将班和学号信息列合并成一个字符串,操作方法:单击D2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下的“函数”项,在选择类别中选择“文本”,选中“CONCATENATE”函数后单击“确定”按钮,在TEXT1框中选择B2单元格,在TEXT2框中选择C2单元格,单击“确定”按钮,D2单元格的函数为“=CONCATENATE(B2,C2)”,向下填充,完成“User”列的操作,例如张三的用户名就是“010001”。

制作“HomeDir”列的信息:将字符串“D:\学生FTP目录\”、“班”列、字符串“\”及“姓名”列合并为一个字符串,H2单元格的函数为“=CONCATENATE("D:\学生FTP目录\",B2,"\",A2)”,向下填充,完成“HomeDir”列的操作,例如张三的文件存放路径为“D:\学生FTP目录\01班\张三”。

制作“Access”列的信息:同理,将“HomeDir”列和字符串“|RWAMLCDP”合并为一个字符串,“RWAMLCDP”表示用户对目录及文件各种权限,在这里赋予用户最大权限。

利用填充功能将“Access”列填充为“TRUE”,将“Groups”列填充为“Group1|Group2”,(Group2备用)将“Password”列填充为“es073DE74EFE4ACF3AEE0821BD57F539D5”。

(三)创建数据库

将“User”列到“Groups”列所有信息用EXCEL的“选择性粘贴”→“数值”命令复制到一个新的工作表(Sheet2)中,保存备用。

启动Access软件,创建一个Access数据库,名为“ftp.mdb”,在“表”对象窗口中,单击“新建”→“导入表”命令,在文件类型框中选择“MicrosoftExcel(*.xls)”,导入准备的EXCEL文件,在“工作表”选项中选择“Sheet2”,单击“下一步”,选择“第一行包含列标题”,最后在“导入到表”框中输入“Useraccounts”,完成Useraccounts表的创建。

导入后的Useraccounts表的结构如图二所示。

图二

在“表”对象窗口中,单击“新建”→“设计”命令,在表设计窗口中输入字段名称“User”,选择数据类型为“文本”;输入字段名称“access”,选择数据类型为“文本”,单击“保存”按钮,将表保存为“Groupaccounts”,双击Groupaccounts表,在第一条记录的User字段中输入Group1,在第二条记录的User字段中输入Group2,完成Groupaccounts表的创建。新建后的Groupaccounts表结构如图三所示,最终完成的数据表如图四所示,其他数据表可以不输入数据。

图三

三、建立Serv-U软件与数据库的关联

(1)建立系统DSN数据源

单击“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下的“数据源(ODBC)”命令,单击“系统DSN”窗口中的“新建”按钮,在名称框中选择“MicrosoftAccessDriver(*.mdb)”(如图五所示),在“数据源名”框中输入“studentftp”,单击“选择”按钮,选择上面建立的数据库名(),两次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系统DSN数据建立(如图六所示)。

图五图六

(2)配置Serv-U软件ODBC面板

建立Serv-U软件与数据库的联接,运行Serv-U软件,单击建立的域名(jf1),在Domain中的ODBC面板设置不同字段映射,如图七所示。

图七

数据库字段映射和表名映射可以参照下表,当然可以在数据库中增加其他字段,如为每个用户分配的最大磁盘配额等等。

数据库字段映射和表名映射关系备注

ODBCsourcename(ODBC源名称)studentftp系统数据源名

Tablenameofusrers(用户的表名)UseraccountsAccess数据库中建立两个的表

Tablenameofgroups(组的表名)Groupaccounts

Columnnameofaccountname(用户目录访问权限的表名)UserUseraccounts表中的字段

Columnnameofpassword(密码的列名)Password

Columnnameofallowchangepassword(允许更改密码的列名)ChangePass

Columnnameofhomedirectory(主目录的列名)HomeDir

Columnnameofdiraccessrule(目录访问规则列名)Access

Columnnameofmembergroupnames(成员组名称的列名)Groups

四、建立学生文件夹

在图一所示EXCEL表中的“HomeDir”列就是表示存放学生文件的路径,只要在表格的最后插入一列,该列中所有行中都填充为“MD”单词,后一列中复制“HomeDir”列中信息,将这两列的信息复制到一个文本文件中,将这个文件另存为“.bat”批处理文件类型,双击执行这个文件就可以建立学生文件。

为了方便教师查找学生作业,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为学生建立每一次回收作业的文件夹,例如在回收“EXCEL练习一”时,用字符连接函数连接“HomeDir”列与字符“EXCEL练习一”,保存为批处理文件,下次作业时,可以将“EXCEL练习一”替换为下次作业的名称。

五、建立虚拟路径的映射关系

对于不同用户对某些文件及文件夹需要不同的操作权限,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文件夹,为了防止学生误删,他们只有读取和列表的权限。“D:\作业要求”是存放教师布置作业的文件夹,将这个文件夹(目录)设为“Group1”,在“组”中的“Group1”中设置文件权限为“读取”,目录权限为“列表”,子目录为“继承”。此时各用户只能访问自己的目录,不能访问“Group1”设置的目录,需设置“Group1”为虚拟路径,映射到各个用户的目录中去。如果手动配置需花费大量时间,可以通过修改“ServUDaemon.ini”文件达到这个目的。在配置文件“ServUDaemon.ini”的最后加上格式为“VirPath1=D:\作业要求|d:\学生FTP目录\01\张三|作业要求”的字符串,具体的操作可以用到EXCEL软件的填充与函数功能,在图一中,将“VirPath”列、“=D:\作业要求|”字符串、“HomeDir”列和“|作业要求”合并为一个字符串,K2单元格的函数为“=CONCATENATE(J2,"=D:\作业要求|",H2,"|作业要求")”,向下填充,完成“虚拟路径”列的操作。。

将“虚拟路径”列中的信息复制到“ServUDaemon.ini”文件中,重启Serv—U后生效。参照以上方法,可能开发需要特殊权限的目录,例如将学生上交作业的文件夹存放在一起,赋予学生文件的最大操作权限,但不允许他们创建和删除文件夹。

六、更改FTP密码的方法

在同一台主机上配置一个WEB站点,并使其执行ASP代码。编写一个ASP网页,与FTP共用一个数据库,先从数据库中读出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密码,若用户输入的旧密码与原来的密码相同,则将新密码经过MD5加密后写入数据库。更改密码的界面如图八所示。

图八

更改数据库的主要代码如下所示:

dimact,UserName,OldPassword,NewPassword,reNewPassword

act=Request.form("act")

ifact="update"then

UserName=Request.form("UserName")''''用户名

OldPassword=Request.form("OldPassword")''''旧密码

NewPassword=Request.form("NewPassword")''''新密码

reNewPassword=Request.form("reNewPassword")''''重新输入的新密码

UserName=Replace(UserName,"''''","''''")''''去除输入的用户名中首尾空格

iflen(UserName)<1orlen(OldPassword)<1orlen(NewPassword)<1orlen(reNewPassword)<1then''''判断输入的信息是否为空

alert("表单没有填写完整")

endif

iftrim(NewPassword)<>trim(reNewPassword)then''''判断两次输入的密码是否一致

alert("密码与确认密码不一样")

endif

Sql0="selecttop1user,[password]from[Useraccounts]whereuser=''''"&Username&"''''"''''从数据库中查询该用户密码

setrs0=conn.execute(Sql0)''''将查询结果保存在rs0中

ifrs0.eofandrs0.bofthen

alert("用户名不存在")

else

dbname=rs0("user")''''取出用户名

dbpassword=rs0("password")''''取出密码

endif

cdbpassword=left(dbpassword,2)&md5(left(dbpassword,2)&OldPassword)''''将输入的旧密码进行MD5加密

iftrim(cdbpassword)<>trim(dbpassword)then''''判断新旧密码是否一致

alert("密码错误")

else

rndstr=MyRandc(2)''''两位随机字母

newdbpassword=rndstr&md5(rndstr&NewPassword)''''将输入的新密码进行MD5加密

sql2="update[Useraccounts]set[password]=''''"&newdbpassword&"''''whereuser=''''"&Username&"''''"''''用新密码去替换数据库中旧密码

conn.execute(sql2)

alert("密码已经更改,可能要几钟后才能生效")

endif

创立范文篇9

创卫工作总体进展情况:

今年创卫工作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抓实做细、提高水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一流首府城”的目标,分容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卫生、社和单位卫生、食品安全和“五小”行业整治、传染病和病媒生物防治五个专题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现承担的创卫工作任务十大项66条中的59条内容,其中有38条均已达标,并取得明显成效:主次干道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小街巷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旧小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社卫生管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和“五小”行业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传染病防治和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居民对城卫生状况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创卫目标

今年年初,召开创卫会议后,立即调整了创卫工作指挥部,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均成立了创卫领导小组,形成了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创卫的组织领导体系。同时,及时召开了两次创建国家卫生城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务,并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签订了创卫责任状。保合少镇和各街道办事处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任务,与村委会、居委会签订了责任状,把任务落实到了单位和个人。政府多次召开调度会、联席会,专题研究创卫作,及时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各项创卫工作有序开展,及时下发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工作任务知》、《各创卫部门任务分解表》、《关于大力开展单位、社创卫工作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关于导、机关社承包创卫责任的通知》等10多项相关文件。四大班子领导多次带领包干单位深入所包片进行调研、帮扶,及时了解并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大创卫督导检查工作力度,根据承担创卫10大项59小项目标任务,成立了创卫督导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使创卫工作真正形成“有人抓、抓到底,有人查、查到底”的格局,确保创卫工作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全民创卫意识

一抓舆论宣传造声势。自创卫开展以来,全层层召开创卫动员大会,统一党员干部特别是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形成创卫共识。创卫指挥部办公室从不同角度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做了大量宣传报道,在北二环、新华大街及各主次干道路口、建筑围墙等醒目处制作创卫宣传标语及设立创卫宣传栏100余处,在16个主要路口的LED电子显示屏不间断的播放创卫内容。本着“宣传进社、宣传贴群众”的原则,多次在各社举行创卫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单10000余份,“致全民的一封信”46000余份。创卫各有关部门利用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等活动,在广场、火车站、大型商场前,采取发放宣传册、展出展板、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二抓主题活动增活力。先后组织全广大干部职工及驻部队在全广泛开展了以“清洁家园、美化环境、保护健康、共创国家卫生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劳动2次,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次,共清除垃圾200余吨。通过公益劳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三抓健康教育强素质。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健全,全范围的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广泛开展。编写印发了《创卫宣传手册》60000余份,举办健康教育培训班5次,在50个小制做了统一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其他小将陆续完成。通过“走上街头,走进社”等形式,免费发放大量健康教育资料,广泛普及健康知识。社、医院、学校、公共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断提高。控烟工作积极开展,在公共场所设置禁烟标志,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通过以上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高度、多视角、深层次的进行了宣传工作,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极大的提升了广大民对创卫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按进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限期整改达标。

为进一步加快创卫工作步伐,实现短期内突破,根据《创卫任务分解表》的要求,及时制定了《创卫考核评比办法》,在全分组成立创卫督导检查组,建立专项考核评比办法,对各创卫责任部门的创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排名,实行末位淘汰;创卫办依据各督导组的检查结果,对各创卫成员单位的创卫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予以通报。

同时,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考核标准办法》要求,仅在5月17日至29日期间,爱卫办组织人员对全8个街道办事处进行了23次暗查,重点检查了自治爱卫办暗访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发白色警戒通知书84份,黄色警戒通知书1份,并限期一周内进行整改达标。截止目前共发出白色警戒通知书147份,已有125处卫生死角整改完毕。

四、切实加强城建设,整体优化创卫基础

一是不断加强小街巷的综合整治。今年计划对辖内30条小街巷实施改造,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车站后街、十四中东巷等11条道路改造工程,剩余十九条道路计划8月中旬开工,预计10月底完工。

二是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栽种植各类植物70余万株(丛)。重点实施了公共绿化项目、庭院及东河河道改造绿化的新建续建工程。公共绿化项目中对北垣街、府兴营一街等41条道路绿化进行了重点建设,城绿色空间进一步拓展;对老缸房绿地、政广场西侧绿地等9块绿地进行了高标准打造,城园林水平不断提升;庭院绿化中对130个社庭院绿化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城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实际绿化覆盖率已达37%。

三是不断加大老旧小改造力度。为切实解决老旧小环境差、无人管理的现状,成立了由政府长为组长的老旧住宅小整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今年,计划改造老旧小65个,涉及8个街道办事处39个社,改造约150万平方米,惠及1.5万户居民。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房屋整修养护,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和划分物业管理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坚持“一手抓改造,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无物业小的管理新路,确定了充分发挥街道社和居民的主管能动性,积极探索推广“政府是组织者,街居是服务者,居民是与者”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政府引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街道社搭建物业管理平台,整合社资源,解决无物业管理小的问题,居民广泛参与,实行小的长效化管理机制。

五、切实加强难点重点整治,全面提高创卫水平

一是开展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按照道路考核管理标准,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店外店、店外作业、户外广告、乱张贴及动态、静态车辆停放和便民场进行了监督检查和规范管理,研究出台了《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容环境卫生评比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加强了城管理工作。先后对南街、新华大街丽都超周边、八一场、铁路小等11个地段的占道经营及多年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取缔和规范管理。对北垣街进行了全年不间断精细化管理,做到了路净街亮,整体美观。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管理原则,联合公安、交警、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实施各类整治活动200余次,取缔了铁路小、工大周边等一批马路场;规范管理东影北街、二糕点巷、中山里等31处临时便民场及、夜;伦路、兴安路、中山路等主次干道容貌的管理果有了明显提升。对全各街道办事处“门前三包”案理,10000余个商业网点的责任状签状落实情况进行了经常性的督导检查,统一制作了7000块“门前三包”牌匾,使商户自觉遵守“门前三包”管理条例,建立了“绿化一户一卡”制,进一步完善了“门前三包”责任制。

二是不断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力度。制定了《关于开展城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对各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日常监督、检查、考核工作的决定》,成立了环境卫生日常监督、检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道路清扫保洁管理中,推行定人员、定路段、定职责的组长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普扫,全天侯保洁的管理,城道路清扫率达100%。严格规范垃圾清运车辆的操作规程,实行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管理,垃圾清运率达100%。今年重点对110国道、高速公路两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居民小建筑和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截至目前,对110国道、高速公路两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共清理各类积存垃圾25万余吨,清理小建筑生活垃圾18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200余处。

三是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力度。为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相继制定了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文件5个。同时,按照《关于落实自治爱卫办暗访检查意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整改的通知》文件精神,针对目前病媒生物防制的一些现状,陆续在8个街道办事处举办了病媒生物防制基础知识讲座。在消杀工作中,采取环境治理和化学防制相结合、专业防治和群众群治相结合、突出杀灭与常年杀灭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监测方法规范,数据可靠,能够基本反映病媒生物危害的现状,为防治“四害”提供了科学依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超、集贸场、医院、学校、宾馆、饭店等重点行业,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治达到国家卫生城标准。目前,推广的毒饵站灭鼠技术正陆续开展,计划全有物业的居民毒饵站数量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

四是认真做好食品卫生、“五小”行业的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培训证持证率达98%以上,食品索证、索票台帐制度的覆盖率达100%。监督覆盖率、从业人员体检和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各单位、门店规范经营,卫生基本符合要求。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为加强对“五小”行业的管理,出台了《“五小”行业整治方案》,“五小”行业的卫生管理不断规范,现已完成80%的整治工作。

五是加强传染病防治力度。疾控中心设有传染病管理部门,建立了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均低于2%。计划免疫实行周门诊制度,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达100%。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达95%以上。“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年内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

六是加强社和单位卫生管理。社和单位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广大居民和职工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评比竞赛活动。有计划、总结,档案资料齐全。社和单位道路平坦,环卫设施完善,垃圾日产日清,80%以上社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没有真正形成全民参与的创卫氛围。目前创卫宣传主要由政府主导,强力推行,只是在建筑围墙张贴标语、路口LED显示屏插播创卫口号等,采用形式较为单一。而部分单位不重视创卫,在创卫宣传方面投入不大,没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没有形成浓烈的创卫宣传氛围,造成广大民不了解卫,不主动积极的参与创卫活动,距离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的创卫氛围,还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大创卫宣传力度。各创卫部门、街道办事处、驻单位应加大创卫宣传投入,通过发放创卫宣传手册、利用橱窗、黑板报、横幅、报纸、LED显示屏组织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卫宣传活动。记者站要加强创卫工作的跟踪宣传报道,对创卫不到位的单位、个人进行曝光。加大舆论监督范围,组织动群众,提高群众对创卫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创造浓厚的创卫气氛,形成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的创卫氛围。

(二)各种建筑垃圾乱倒现象严重。由于管理责任不明,长年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相关管理部门只收费、不规范管理,各渣土场归属私人管理,部分建筑工地因为利益原因,将渣土乱倒,造成110国道、高速公路两侧各种建筑垃圾乱倒、偷倒现象较严重。目前,全约有20余万方各类垃圾未清理。

解决方法:明确责任部门,彻底清除各处建筑垃圾。相关管理部门应从源头进行治理,严格控制拆迁建筑工地,对倾倒垃圾车辆尽快安装GPS定位系统,对非法运营的车辆,、两级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处罚监管力度,对110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等地段的建筑和生活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三)无人管理便民场存在隐患。西街阳光场等部分集贸场属于常年无人管理场,产权已卖给私人,而房主只收租金,不参与任何管理和维护(现部分场由各商户自发组织雇人清理垃圾),部分商场无上下水设施,秩序混乱,无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加大对不规范便民场的整治力度。由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关停并转卫生不达标的商户,规范各个便民场的管理,划行规,消除安全隐患,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便民场,对现有便民场加以整治、改造、规范和维护,实现长效化管理。

(四)“五小行业”条件差。“五小”行业设施条件差,尤其是小饮食店、小旅馆、小作坊等经营场所,管理责任不明确,无照经营的商户较多,大部分设施简陋、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

创立范文篇10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中国新闻学启蒙者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认识,那么梁启超所讲的“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最恰当不过了。那个时期的新闻学启蒙者,无论在具体的政治观点上有多大的分歧,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始终是他们从事新闻学启蒙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经济、自由理性、现代社会对精神交往的普遍需求等等问题,在他们的论述中或是空白,或是完全以中国的方式来理解。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以后,国人很自然地用中国的眼光看待这些外来事物。与这些事物最相近的是邸报,但邸报单纯上对下的作用,新闻学启蒙者们是不满意的,于是又想到了太古采风、谤木谏鼓之类可以通上下的古训。在他们的思维所能容纳的范围内,虽然所有人都认识到现代报纸“去塞求通”的作用,但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度里,它的具体运用仅可以达到“通上下”这一点。

国人最早论证报纸意义的文献是上个世纪60年代洪仁干的《资政新篇》。他企图给太平天国革命提示一条摆脱旧的羁绊的新路。29条改革建议中,其中一条便是“准卖新闻篇”。他写道:“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而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也。”(新闻篇即报纸,暗柜即意见箱)洪仁干并非没有谈到现代报纸其他方面“通”的作用,但现实政治的需要和传统的上下为序的意识,终于使他把“准卖新闻篇”的作用归结到“通上下”、“以资圣鉴”这一中国社会的交往模式上。

尽管政见不同,被清政府赏识的洋务商人对现代报纸的认识与洪仁干却是一致的。郑观应在他的《日报》中吁请清政府广设日报,他这样写道:“日报馆每日所出新闻,必以一纸邮寄京师,上呈御览。其有志切民生、不惮指陈、持论公平、言可施行者,天子则赐以匾额,以旌直言。不准地方官恃势恫喝,闭塞言路,……如是,则国势之无不蒸蒸日上”。这里,“上呈御览”显然是问题的中心。如果把洪仁干讲的“兴各省新闻官”视为最早的关于报纸监察作用的论证,那么这种监察和郑观应的思路十分相像。并非是报纸在监察,而是最高统治者通过报纸对官吏臣民的监察。不同点仅仅在于,一位的“圣上”叫天王,另一位叫皇帝。在这种情形下,报纸依靠“圣上”支持的“独立性”是很可怜的。

无论如何,能够从“通上下”的角度考察社会的稳固,毕竟是一种觉悟。通上下包括上、下两个方面。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们大都来自中下层社会,不同程度地属于新派人物,因而多少都偏重“下”这一方面。于是,通达民隐和教化百姓成为这些人思考现代报纸作用的重要方面,出现了“辅教化之不及”(王韬)、“对于国民而为其导向者是也”(梁启超)等等论证。

然而,即使在最激进的维新派人物那里,这种认识仍然是一种上对下的俯视。试看谭嗣同《湘报后叙》的结尾:“人之所以能喻志兴事以显其灵,而万过于禽兽者,以其能言者耳。而喑之,而哑之,其去禽兽几何矣。呜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在这段论述中,新的关于人的社会本性的认识和周召公、郑子产的治人之术融会贯通,崭新的改革结论与古老的社会阴影相伴生。也许谭嗣同真的像有的评论者说的那样,想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他能够达到的水平,却是欲超出周召公、郑子产而不得超出。其结论“导之使言”即白话“让人说话”,“口”不属于人,而属于“国”。从民主政治角度讲,这里的语态显然颠倒了。

与谭嗣同一样,所有新闻学的启蒙者都不是在追求个体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注意到现代报纸的。梁启超的著名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结语,代表了这一代人的心态:“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正是这种儒家士大夫的政治胸怀,使他们时时处处把现代报纸与“国事”联系了起来,其逻辑推导虽然简单,却也颇具热情。例如吴恒炜的话:“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缘起》)在这里,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受到极大重视,现代报纸得以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背景则被忽略了,以致对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地位的描述,出现了不少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带来的差误。

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是国人第一篇公开谈论现代报纸的文章,开篇便流露出对《泰晤士报》政治作用的仰慕:“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这种认识在激进的梁启超那里,变得更走样了:“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其主张国事,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泰晤士报》的政治作用被他们过分夸大,并且所讲的情形在西方正在成为历史。当西方人开始鄙视政治与新闻业结盟的时候,在中国,它却成为国人的政治理想。新闻学的启蒙者们在认识上,与世界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差。仅就中国现代报纸的作用而言,也出现了历史的错位。当西方从政治报刊时期转入商业报刊时期时,中国的报刊刚刚进入政治报刊时期,并且缺乏相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基础。

时代背景的异质,决定了政治(图强、御辱、维新等等)在国人的新闻学启蒙中必然居主导地位。王韬、郑观应、陈炽、陈衍等等关于设新报馆、设洋文报馆、西人报馆只准用西字的论证,与其说是研究报业,不如说是一种图强御辱的政治活动。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汪康年、吴恒炜、唐才常等等围绕报馆的“通”所展开的通上下(这是主要的)、通中外、开民智、造新民、监督政府、出版自由、第四种族等等议论,无不直接服务于维新运动。他们看到了世界大通,却只想到这种世界性精神交往的趋势与“国事”的关系,给予现代报纸以不堪承受的重大责任。把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相当程度上寄托于现代报纸。梁启超的一段论述很典型地说明了一代新闻学启蒙者的视角。他说:“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敬告我同业诸君》)

新闻学与“国事”如此紧密联盟,除了现实政治的要求外,儒家传统无形中也在起作用。报纸文章在国人眼里类似于文论诗赋,文以载道,自然亦把它看作是教化的工具,服务于社会政治的实用功利目的。因此,早期的启蒙者们坚决排斥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无保留地维护中国的道统:“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王韬)维新派的启蒙者们虽然几乎完全接受了与现代新闻学有关的全部政治学说,但中国文化传统的肯定性认识和情感,其心理积淀足够深厚,他们总是从中发掘、附会与西方新闻学观念表面上差不多的适合于“国事”的东西。例如梁启超,他在引进各种新闻学新观念时,模糊和消蚀掉了它们与儒家传统不相容的成份,报馆的作用被他归结为两条,即“政本之本”和“教师之师”。(《清议报100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他十分巧妙而自然地使西方的新观念纳入了中国“文以载道”的儒家传统中。历史开了一个玩笑,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现代新闻学观念,后来服务于他的“开明专制”主张;现代舆论理论,则为袁世凯制造舆论以治人提供了依据。(参见《开明专制》、《致袁世凯书》)

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过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

政治唤起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但达到一定程度,它又阻碍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这个矛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解决。

辛亥革命以前,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的中国知识群落的兴奋点。随着旧的传统政体解体,学而优则仕的单一道路被打破,多样化的人生和心灵之路展现在人们眼前,知识群落的兴奋点开始从政治转向文化。从政治控制的角度看,袁世凯和两大强权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使人们在并不自由的时代,获得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得以比较从容地研究学术。新一代人不像上一代那样生活在传统观念的包围中,不需要依附于官场、血亲家族或其他群体,开始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自我责任感。这种形势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一个新的临界点,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或再向前向后延伸几年)。于是,24岁的现代大学教授徐宝璜写出的《新闻学》,替代了24岁的末代六品官梁启超写出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新文化运动中新闻学的特点,那么邵飘萍所讲的“以新闻为本位”,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中国的新闻学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出现的《新闻学》(1919年,徐宝璜)、《应用新闻学》(1922年,任白涛)、《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年,邵飘萍)、《中国报学史》(1927年,戈公振)等代表著作,则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的真正创立。无论这些著作的框架设计、论证水平和内容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开放的心灵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视角:将以往睁开眼睛(许多人实际上仅睁开一条缝)看世界,转变为从现代世界交往体系看中国。

徐宝璜写道:“自交通日便,人类生活日益纷繁日益充实起来,吾人所注意之事物,已超过国界及政界,故现时报纸不仅应供给本国政治新闻及本阜新闻,即外国大事与社会上之大事,亦应有明了详细之记载也。”同样谈及现代报纸时看到了世界大通,徐宝璜思考的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梁启超想到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看来,不同的出发点,命中注定了新闻学在梁启超那里最多是“术”,而到徐宝璜那里,学与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稍后出书的戈公振,对问题看得更深些。他指出:报纸“所应承认为功者,为世界之缩小,将人类之种种意识及活动,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互相交换而响应。如劳韦尔所言,人类生活之过程,在极小极速之进化发展,至不许有时间之停留,此均报纸之功。”他的见解已接近现在关于“地球村”的认识。从现有的材料看,那个时期中国南北的新闻学者们并没有学术交往,相同的认识主要是共同的中国时代背景造就的。

将世界交往体系作为独立的系统来认识,使中国的新闻学者们有可能在新闻学自身范围内为新闻学下定义了。徐宝璜最先作了如下定义:“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一正当解决之学也。”任白涛研究新闻学的初衷如他所说:“学术昌明之现世,凡触于吾人官能者,无一外研究之对象。故使命重大组织复杂之报纸,亦应人类之需要,及贤哲研究之结果,遂于科学位置中,特占一席焉。”对于报学史,戈公振作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任何定义本身都是有缺陷的,这些不同的表达,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实:中国的新闻学已经着手自身领域的建设。

说新闻学应当以新闻为本位,就像说文学以文学为本位、哲学以哲学为本位一样,似乎是同义反复。但是,对一向与“国事”交织在一起的新闻学来说,摆脱政治的漩涡,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不能不说是新闻学的一次革命。如同新闻学启蒙者都把与国事的联系置于报纸作用的第一位一样,新闻学创立者们都把传播新闻置于现代报纸作用的第一位。徐宝璜列“新闻纸之职务”六项,第一项便是“供给新闻”。他要求记者认识“供真正新闻之天职”。王洪璧为任白涛作序亦云:“报纸第一的要务,乃是明确地把新闻记事告于读者”。戈公振讲得更明确:“报纸之元素,新闻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最真切的是邵飘萍。他认为:“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为新闻。”在分析各国新闻业(包括中国,特别是《申报》)发展史的基础上,他指出了新闻事业从重政论到重新闻的转变趋势:“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News)为本位’之原则,故外交记者(即专司采访之记者──引者注)之地位有蒸蒸日上之势,虽各国之程度不同,而进步之趋势则一。例如我国之新闻事业,即在今日亦不能不称为幼稚,然在40年前之《申报》,其中只有文章、诗词或小说等类,新闻不过一二最不相干之趣事,盖重文辞而未重纽斯之时代也。然嗣后逐渐改进以至于今日,其所谓改进之过程,特在纽斯材料之渐增而已。换言之,新闻进步与否之标准,惟视纽斯增加与否以为断。……由是言之,世界无论何国之新闻,即幼稚如我国,发达如欧美,实皆同一渐以纽斯为本位之原则。”从当今信息时代的角度看,邵飘萍的见解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新闻总要触及政治,仅仅强调以新闻为本位并不能摆脱政治对新闻的浸润,况且中国的新闻学创立者们是过问政治的,都站在反帝爱国运动一边。但是,当他们研究新闻学时,他们是学者,不是政治家。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蓄的北大校风,使他们在学术品格上保持了明显的独立性。他们的学术著作并不回避政治,字里行间尚可感受到微弱的政治倾向。但这时他们讲的是新闻工作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而不是政治义务。这二者的表现似乎相同,其出发点是迥异的。

在中国新闻学启蒙者那里(特别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报业与政治是同一个意思,故有“以言报国”、“以言救国”等等表现士大夫气概的豪言壮语。梁启超讲:“吾侪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敬告我同业诸君》)他归纳了“尽报馆之天职”的“八德”,无不是进行政治灌输的技术。同样讲到“天职”,梁启超指的是政治义务,而徐宝璜等讲的是职业使命。

对于新闻与政治,至少在学理上,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处理是适当的。例如区分新闻与言论,徐宝璜写道:“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有主张。今将记者之意见夹杂在内,脑筋简单不能识别者,无不被其迷惑,以意见为事实而失其主张之自由矣。即能识别者,须于长篇中寻出五六行之新闻,亦觉太不经济矣。此亦应纠正者也。”再如政党记者处理新闻与党义的关系,邵飘萍写道:“政党记者虽有特殊之地位,然其责任则与普通外交记者同,不宜自忘其职务。……以党义为第一,而新闻之职务仅视为第二,乃非常错误者,不可不力戒也。”戈公振的分析较为深刻,他说:“报纸之原质,质言之,即新闻公布之谓也。大凡事物之原质,其特色必具恒存性”。他承认报纸有发表意见的功能,但同时指出:“从报纸发达史上研究,发表意见,决非报纸原质之特定色,乃附带而生者也。”正是从新闻与言论(政见)的区分上,戈公振看到了报纸的共通性,进而得以肯定报业作为一种职业的独立存在。

也许有人注意到徐宝璜也讲到代表舆论、制造舆论,但在理解上他同新闻学启蒙者们差异很大。对代表舆论,他解释道:“新闻纸欲尽代表舆论之职,其编辑应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无愧矣。”在他看来,代表舆论的职责是严肃的,而非凭狂热的政治自信,便可问心无愧地将任何自己的意见宣布为舆论。对制造舆论,他讲了三点:第一,登载之真正新闻,和盘托出事实,让读者判断,形成舆论;第二,访问专家名人,请他们发表意见,供国人参考,唤起正常之舆论;第三,发表精确之社论,对新闻给予解释。为此编辑必须“有纯洁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可以看出,徐宝璜所说的制造舆论与梁启超讲过的制造舆论,意思很不一样。无论是代表舆论还是制造舆论的说法,均是强调以新闻、以事实为本位这一前提。

到了戈公振那里,他甚至不同意“制造舆论”的说法。他说:“报纸者,表现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而成立舆论者也。故记者之天职,与其谓为制造舆论,不如为代表舆论;更进一步言之,与其令其起而言,不如令其坐而听,耳有所听,手有所记,举凡国民欢笑呻吟之声,莫不活跃纸上,如留声机器然。则公共意志自然发现,而舆论乃一有价值而非伪造。”他不仅从“天职”、从“新闻本位”来说明报纸与舆论的关系,并且看来已按捺不住对伪造舆论的愤怒。也许“留声机器”的说法有些过头了,但那个时代的新闻学者对新闻学热烈地、全身心地拥抱,却是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少有的。“重视本业,勿务其他,迎合世界之新潮,发皇吾侪之美质,天职所在,其共勖之!”戈公振此番赤诚之言,并非是一个人的呼唤,而是新一代新闻学者的共同心声。

他们通过对新闻学的倾心和热爱,来表达对人类精神交往进程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思想者,所思考的问题超越阶级和党派,也超越国土。例如邵飘萍,他在《新闻学总论》里对人类交往的进化、新闻纸出现与人类精神交往的关系、新闻纸如何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等等问题的论述,显然已超出纯粹新闻学的业务研究领域。再看戈公振,他所论证的报纸在交往中的位置,也颇为精彩:“盖报纸者,人类思想交通之媒介也。夫社会为有机体之组织,报纸之于社会,犹人类维持生命之血,血之停滞,则立陷于死状;思想不交通,则公共意识无由见,而社会不能存在。有报纸,则各个分子之意见与消息,可以互换而融化,而后能公同动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然。报纸与人生,其关系之密切如此。”把现代报纸比作人体血脉,国人早已有之,但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进行论证,只有新文化运动的环境能够提供这种条件。试比较陈衍的论述:“报馆盛行于西国,非徒使己国之人,周知四国之为也,亦将使四国之人,闻知己国之为也,非徒以通己国之血脉,使无为病夫也,亦将使四国之望吾气体者,不敢视吾为病夫也。”(《论中国宜设洋文报馆》)尽管当时的国势已去,但顽固的天朝心态和感觉到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卑感相结合,大大妨碍了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站到人类和世界文化的高度,看待现代报纸,于是,报纸的通血脉作用只能用于扬“国威”了。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表现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都很熟悉,徐宝璜是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任白涛、邵飘萍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戈公振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日、德、英文著作)的第一人。他们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从业者,其中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著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是创立时期新闻学的特色。

具体来说,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融会了英、德、日、中四大语种著作提供的各种观念、经验和研究方法。这在戈公振身上表现尤为典型。他的《中国报学史》绪论部分,实际上是新闻理论,虽然只有1万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参考书籍和文件就有22种。而整个绪论的论证方式、思维结构,则基本是中国文论的传统模式。创立时期的中国新闻学不仅不落后,而且处于世界新闻学研究的较前位置。对英文新闻学著作很熟悉的徐宝璜,在他的《新闻学》自序里已讲得很清楚:“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从戈公振1925年提供的当时世界已出版的300多本英文新闻学著作的篇名看,情况确如徐宝璜所言,他1919年的自我评价是恰当的。看来,蔡元培为徐宝璜书序中对中国新闻学地位所讲的话也是准确的,他说:“我国新闻之发起(昔之邸报与新闻性质不同),不过数十年,至今而始有新闻学之端倪,未为晚也。”

新闻学的创立者们站在新闻学启蒙者和洋人的肩上进行工作,因而像言论出版自由、舆论监督之类已经讲过的问题,虽然是他们著作的理论基础,但都一带而过。他们的任务是回归到以新闻为本位,进行纵深研究,于是有了关于新闻定义的几乎是学究式的论证,有了关于新闻价值的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有了对新闻生产商品化的讨论,等等。这里多说一句,重视新闻生产商品化,是中国新闻学成熟的标志之一。早在1917年,身处上海的姚公鹤,在他的《上海报纸小史》中就已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发达与报业独立的关系问题。在新闻学的创立者中,徐宝璜和任白涛同时又是经济学家,邵飘萍和戈公振均是出色的报业经营者。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有(任白涛提到,但没有设专章)专章谈报业组织、广告、发行、纸张、印刷等等经营问题。戈公振甚至用数量分析方法具体解剖了几家中国大报纸的经营情况。这一历史,也许在经过几十年对“商品交换”的讨伐后,被人们从记忆种筛掉了。

中国是在列强大炮的威胁下面对外部世界的,其现代化的新闻事业并不根植于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借助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的人文环境,中国的新闻学诞生了。但是,几本新闻学著作对中国新闻事业所发生的影响,真有点像沙漠中布道;以后又经过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批判,知道早期这几本书的人都不多了。

辛亥革命以前,激烈的政治支撑着中国有影响的报纸,魁儒硕士,声光炳然,连反对政治与新闻合一的戈公振,在感动之际亦称赞它们“乃报纸之正轨”。但在革命以后,报纸失去政治斗争对象,不适应新闻生产商品化;资本主义的新闻生产方式一到中国便走了样,无聊文人充斥报业,新闻工作成了文途末路。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做学问,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宝璜疾呼报纸“走入迷途”,邵飘萍痛感中国报业“幼稚腐败”,戈公振怒斥把报业作为步入政治的“过渡宝筏”。但是,他们除了用“学理”去呼唤人们的良知外,别无他法。显然,“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学要在中国站住脚跟,必须等待中国新闻事业经过不可逾越的市场经济的历史炼狱。

(1995年)36×258=9288

1页

①转引自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2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36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③转引自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4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王韬《论各省会宜设新报馆》、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39、308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82页,1982年校内出版。

2页

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45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69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27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43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09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99页,1982年校内出版。

3页

①《新闻文存》第294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②《中国报学史》第10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③《新闻文存》第282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④任白涛

⑤《中国报学史》第3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4页

①《新闻文存》第284、392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②任白涛

③《中国报学史》第289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④《新闻文存》第385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⑤《新闻文存》第422-423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12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00页,并参见下册第511-513页,1982年校内出版。

⑧《新闻文存》第29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⑨《新闻文存》第427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⑩《中国报学史》第12-13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报学史》第14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5页

①《新闻文存》第285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②《新闻文存》第286-287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③《中国报学史》第290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④《中国报学史》第29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⑤《中国报学史》第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35页,1982年校内出版。

6页

①《新闻文存》第280-28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②《新闻文存》第276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③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第189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