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52:53

成熟

成熟范文篇1

谈到人格是什么,应该讲它是先天体质结合的"气质",后天发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归纳而成的。通常我们称之为"人品"。它和一个人的素质、情绪性、行动倾向、行动样式、习性、态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被称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G·W·欧尔波特(1897-1967),运用现象学中的观察法研究人格的成熟度,并在他的《人格开态与成长》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为"人格成熟的基准"。

1、自我意识(自我感觉)的扩大

人在婴儿时期,只知道爱自己,不久,自我意识扩大到母亲、朋友身上。成人以后,不管是谁,对于自己的衣服、金钱、所有物,都有“这是我的东西“的意识。为限于这么低的层面,而能扩及到职业、家庭--甚至扩大到所属的集团、地域社会、国家的话,便可视为成熟人格的表征之一。

2、和他人的密切联系

由于自我意识的扩大,对于周围的人,也能建立亲密感及同感。不会随便在背后说人怀话、挑人毛病、发牢骚、嫉妒、讽刺等等、尊重对方,宽容对方,不排斥对方,即使是男女之爱,除了被爱之外,也渴望爱人,而且能接受伴侣目前的状况,懂得包容对方的缺点。

3、情绪的安定(自我包容)

把自己的愤怒、恐惧、激情、性的冲动,都当作是一种“自我情绪“来处理。不盲目地压抑,也不钻牛角尖,所以没有罹患恐惧症及强迫神经症之虞。以尽量不和周围环境起冲突的方式来处理。而且,碰到挫折、欲求不满时也具有相当的耐力,不会乱发脾气、牢骚,也不会随便责怪他人、自怜自艾。时时反省自己、等待时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情绪不巡,或是能克服情绪不安。

当然,一个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也不是就能随时保持冷静、沉着。既然是人类,就免不了有喜、怒、哀、乐等心情的转换,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忧郁。但他绝不会被这些情绪影响,则作出冲的行为,有损别人的福利,既能保持自己的情绪状态,又能愉快地生活,这种情绪的安定,是由“均衡感“以及能自我控制所造就的。即使遭遇危险,也不会慌慌张张、不安畏怯,对别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会感到有威胁感。

4、具对现实的知觉、技能

能够正确的认知现实,而且具备解决问题的技能。虽然有高度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但是,智慧却是成熟人格所不能欠缺的部分。对自己的职业欠缺技能(家庭主妇的话就是家事),即使在其他点上合格,也不能说是成熟的人格。

另外,投入自己工作的能力,也和正确的认知、技能一样重要。所谓投入工作的能力,是指有某个课题的时候,那种忘我投入的工作热心感而言。

5、自视客观--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为对象,客观地视察,也就是说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很多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真能称得上了解自己的人并不多。

除了洞察自己之外,还要有幽默的感觉。真正的幽默,是保持某种距离凝视自己,认知理想的自己和实际上自己的对照,并感到的“滑稽“。幽默和粗野的嘲笑、无意义的笑料、攻击性的调侃等不同。

幼儿会感觉到别人的滑稽可笑,却不具备笑自己的能力,青年也是一样。失败的时候,往往无法一笑置之,容易视为苦痛。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戏,能够客观地凝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成熟范文篇2

1、干酪的营养价值

每生产1kg干酪需要消耗10kg鲜奶,相当于将原料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浓缩了10倍左右。除了蛋白质和脂肪以外,干酪中还含有糖类,有机酸,常量矿物元素钙、磷、钠、钾、镁,微量矿物元素铁、锌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水溶性的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丰富的钙、磷除了有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外,在生理代谢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干酪中的蛋白质在发酵成熟过程中,经凝乳酶、发酵剂及其它微生物蛋白酶的作用,逐步被分解形成陈、大肽、小肽、氨基酸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使干酪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6%~98%。干酪中还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与其它动物性蛋白比较质优而量多。

2、干酪的传统生产工艺

原料乳→标准化→杀菌→冷却→添加发酵剂→调整酸度→加氯化钙→加色素→加凝乳剂→搅拌→加温→排出乳清→成型压榨→盐渍→成熟→上色挂蜡→包装。

3、影响干酪成熟的因素

3.1糖代谢发酵剂微生物代谢乳糖形成乳酸是干酪加工中的重要环节。生产工程中,大部分乳糖随乳清排出,但新鲜干酪凝块中仍残留1~2%的乳糖。乳糖酵解后产生乳酸直接影响干酪的风味,还影响干酪的pH值和干酪的质构。

对于Cheddar干酪,乳酸可能被氧化成乙酸,凝块成型时的pH较低,但较高的酸度和较快的盐渗透速度限制了微生物的糖酵解过程;对于表面成熟的干酪,表皮中的乳酸被霉菌和酵母菌代谢生成CO2和H2O,导致干酪表皮的pH值升高。在成熟阶段,干酪的pH值从表皮到核心的方向上呈梯度递减趋势,干酪表面的Ca3(PO4)2浓度超出其溶解度而析出,有助于软化干酪的质地,改善产品的组织状态;对于瑞士干酪,乳酸菌代谢乳酸生成丙酸、乙酸、CO2和H2O,CO2有助于孔眼的生成,丙酸和丁酸改善干酪的风味。

干酪中乳糖和乳酸的代谢属于基本代谢类型,与其他一些在干酪熟化过程中的生化反应相比,乳糖转化为乳酸对于干酪的风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决定了pH值,乳酸异构化作用对干酪风味的影响不大,但当它在丙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丙酸和乙酸,则可较大程度上影响干酪的整体风味;而乳酸转化为丁酮,对干酪品质有主要的影响。

3.2柠檬酸代谢乳中含有1.8g/L的柠檬酸,其中94%以溶解状态存在于乳清中,并在干酪加工过程中随乳清一起排出干酪体系,而其余少量柠檬酸则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干酪的凝块当中。对于荷兰干酪而言,发酵剂中某些可以进行柠檬酸代谢的菌株,利用凝块当中的少量柠檬酸代谢生成双乙酰和CO2,其中双以酰是干酪产品中重要的风味物质。

3.3蛋白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是大多数干酪品种,尤其是内部细菌成熟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变化。在多数干酪品种中,蛋白质分解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干酪蛋白质分解程度和产物是干酪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蛋白质的分解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蛋白质的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干酪特有的组织状态,羧基及氨基酸基团的释放引起水分活度的降低,游离氨基酸发生脱氨基作用,产生氨类引起pH值的上升;

②、产生氨基酸及肽类,形成干酪的风味肽,也可能产生不良风味,尤其是生成疏水性产生苦味;

③、产生游离氨基酸,易于脱氨基、脱羧基、脱硫作用,促进生成风味物质。

3.3.1干酪中参与蛋白质水解的酶类干酪当中含有种类多样的蛋白酶和肽酶,它们主要来源于凝乳剂、原料乳、发酵剂中的乳酸菌、非发酵剂乳酸菌以及二次发酵剂中的多种微生物。酪蛋白在干酪中残留凝乳酶和发酵剂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成高分子量多肽,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凝乳酶;其次,在发酵剂蛋白酶作用下高分子量多肽进一步降解形成低分子量多肽,随后这些肽类在发酵剂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降解成氨基酸、胺、含硫化合物等风味物质。

3.3.2氨基酸代谢蛋白分解最终产生的氨基酸还将在氨基酸转氨酶、脱梭酶、转氨酶和裂解酶的作用下进一步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产生很多物质包括氨、胺、乙醛、苯酚、吲哚和乙醇,这些物质整体上有助于风味的形成。氨基酸是干酪中己确定的不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前体,氨基酸的转氨形成α—酮酸,能被脱羧而转化为乙醛,接着被脱氢形成乙醇或羧酸。这类成分多数具有香味活性且对乳制品的整体风味有益。

3.4脂肪水解在大多数干酪产品当中,脂肪分解的程度相当有限,但脂肪分解对干酪的风味和质构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脂肪经脂肪酶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尤其是短链脂肪酸有强烈的特征性风味。在一些干酪品种中脂肪酸还会转化成其他的芳香组分,如甲基酮和内酯。

②、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后会产生多种具有强烈风味的不饱和醛,易造成臭败风味的缺陷,但由于干酪中氧化还原作用较低,通常脂肪酸氧化现象不明显。

③、脂肪作为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从脂肪、蛋白质和乳糖中产生的芳香组分,还可以吸收环境中的组分从而导致不良风味的产生。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是影响干酪风味最显著的因素。乳脂中甘油三酸醋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其中一些脂肪酸,特别是挥发性脂肪酸如丙酸、乙酸、辛酸和癸酸等是干酪的风味物质,同时随着水分的不断挥发,形成干酪特有的质地和硬度。不同的脂肪酸所产生的风味是很不相同的,不同种类干酪的脂肪酸种类、含量也不相同。丁酸是Romano干酪和Provolone干酪中很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它也是衡量这两种干酪风味强度和风味特征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它类型的干酪尤其是瑞士硬质干酷的主要特征性风味是由丙酸赋予的,但丙酸并不是由乳脂肪降解而来的,它是由发酵剂中的丙酸菌在代谢时产生的。如果游离脂肪酸过高会产生一些不快的气味,所以干酪中应注意控制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成熟范文篇3

国内医学界得到普遍认同,黄家驷院士总结协和办学经验是提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这一“三严三基”方针。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样的基础是怎样一回事呢?年轻医生们怎样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临床医生们这一过程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要明确的打基础是一个过程。老医学专家们认为。可以称之为“基础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好住院医师,打下的医学基础质量最高,含金量最大。吴阶平院士认为,这10年是医生们自然成长阶段,主要是感性认识,逐步取得经验积累和业务进步。

许多年轻医生对从医头10年的基础积累过程缺乏认识,可现实中。缺少思想准备,收获与进步不大,有不少人甚至停滞不前了或后退了很难攀上第二或第三个10年的高层阶梯。

解他当年是怎样打基础的无疑会对我大有裨益。吴阶平院士讲自己做实习医生、住院医师时的经历,看一看前辈的做法。核心是为做好医生学本领”当时,不论在病房见习还是听课、读书,吴老都是本着学本领的目的对临床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和上级医生的言行举止,分析问题的方法,各种学术活动,都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从中学到本领。举例说,诊疗了几例阑尾炎后,感到临床表现、病理表现、手术难度有不少差异。遂给自己提出要求,术前尽量分析炎症的程度,腹膜腔内的反应,阑尾内有无粪石,阑尾的位置等,病历中记录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根据。为达目的病史采集、体检、临床分析中更加细致周到同一个病例,有意识地对待后,所取得的经验远多于一个简单的诊断。因此,学本领成为他成长的开始,也是人生的转折的开始。因为第一个10年的基础打好了就很容易攀上吴阶平院士所说的医学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即自学成才阶段。

成熟范文篇4

怎样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呢?它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包括教师、财物、经费、学生来源、外界干扰等诸方面。但是,校长的素质和领导行为是第一位的。因此,上级领导机关和部门,在校长人选上,必须讲究择优,选择能力强的较成熟的校长。我们认为:校长也有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从校长任职开始,就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怎样才算合格的校长呢?根据我们的体会,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一、要掌握办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要有过硬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三、要明确校长的职务、职责,并具备相应的智能结构。四、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民主作风。五、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计划和精神。目前校长职业成熟度如何?有人在某省首批重点中学校长会议上采取整群取样调查,对37名校长问卷测评。研究者把校长的行为分为A型、中间型和B型。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1:重点中学校长的行为类型表

A型校长有进取心,有竞争性,给自己订出高标准计划,严格要求自己,有紧迫感,能圆满完成任务。B型校长较为自在,随和,工作上不拼命竞争,无紧迫感,不愿意完成日益增多的任务。中间型校长在行为上低于A型校长,高于B型校长。再从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来看,见下表2

由此所见,某省重点中学校长工作成绩大、效果好的人占整体的86.5%。他们素质好、工作热情高,有改革精神,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据此,我们认为,校长的职业成熟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成熟型。有些中老年校长,经过数十年的勤奋努力和磨炼,已成为相当成熟,达到较高层次的管理水平,他们在领导学校中已做出巨大成绩,一般都被命名为部级和省、市级的先进学校的模范单位,在集体中有数量较多的教师获得各种荣誉称号。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基础雄厚,精通两门以上的学科,具有教育家的气度,有些人参加多种学术团体活动,有著作,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他们很重视思想政治修养,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重视实践,能把握办学方向,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具有多种才能,兴趣广泛,组织能力强,在教师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这样的校长表现出:

①事业心强,有责任感,高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务都一丝不苟,对社会对学校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②有正义感,有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态度,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奖惩分明,说到的能做到,言行一致,严格要求,带领大家遵守规章制度。

③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有适应力,适如环境的变化,场所的更改,工作的变动,以友人际关系中偶发事件等,都能灵活巧妙地处理好)耐受力,(如为了事业,能忍受和克服劳累、疾病和一切来至多方面的困难,也能不受情绪上遭受干扰和打击的影响等)控制力(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调节功能)。

④对事物有敏锐感和有进取心。善于观察事物,经过分析,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动脑筋,能反映客观事物。进取心是健康的乐观的积级向上的。它体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真理的追求。

⑤有适应群体的能力。表现在有协作性,能团结周围的一切人,有气度,心胸开阔,有容人容事的态度,善于调节和维持整体的平衡。这种类型的校长为少数。

第二,双向互补型。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组织能力,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来至上级领导的文件、指示比较敏感,主动努力贯彻。态度谦虚,办事谨慎,能以身作则,很注意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由于独立工作能力一般,预见性不够,常常表现出离不开别人的协助。紧紧依靠副校长和教师中的能手来完成。为自己出谋划策,甚至有些校长的事务推给副校长来完成,他只是把握大政方针,领导处理比较大的事情,,对于具体的一些事宜不太过问,别人怎么做,就怎么算。这说明领导是双向性的,领导和被领导者是紧密不可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要互相信任和理解,如果产生了矛盾,工作就会出现失误。

互补形态,就是互相依存.,通过对物质、信息和能量、情感的交流,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样的校长一般只能完成任务,缺乏创造性,在工作上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型状态。其表现:

①有实干精神。能根据教育政策、教育目标和学校现状,依靠群体制定出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强调各处室各部门和教师的工作计划,并能认真检查,监督实施。

②有依靠群众的民主作风,比较会用人,平时细心观察和接近教师,去发掘人才,并以诚待人,讲求分层次负责,透过别人专长的脑和手,来把学校事情办好。发动大家参与校务领导,凡事注意和大家商量,集思广益,取得共同认识。

③有苦干精神,能任劳任怨,不求物资生活的享受,不计较待遇多少,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同时,他也能经常不辞劳苦研究进修,阅读书刊,参观比较,向先进学习,不愿做不合格的校长。这种类型的校长占多数。

第三、依赖性。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对新事物不能敏感,注重自己的进修和学习,但不能联系实际改进工作。能紧跟形势,愿意完成上级交付给的工作任务,极度依赖上边的安排和同级党委的决定。他虽有一定的能力,但自信心不强,自觉难以独立,不如依赖别人为好,办事不果断,缺乏判断力,总是依靠别人为自己作出决定或指出方向,由于工作不起色,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较多,既不做处理,又不愿外露‘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各种挑战采取回避态度和无能应付。这种校长过分地关心自己,又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顺我者一切都好逆我者一无是处,有报复心理,不能容人。因此,人际关系紧张,学校工作有大的失误。这种类型校长极为少数。成熟型校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成熟型校长必须具备教育家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有相当好的文化索质犯科研精神,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和学校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在校长成熟过程中,目前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对现有校长进行严格的考查评估。要支持校长的工作,表彰和奖励做出较大成绩的成熟型校长,鼓励和帮助双向互补型校长向成熟型校长学习和看齐,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过渡发展为成熟型校长。对依赖型校长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对不适于做领导工作的可以调整做别的工作。

二、树立典型,经过老校长的“传帮带”,耳濡目染,培养校长的管理道德情感,提高校长的领导素质,从五十年代以来,在长期的学校管理活动实践中,已经造就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著名校长。他们高风亮节,无私奉献,业绩辉煌,请他们“传帮带”,可以提高校长的领导素质。

三、学校领导班子里,应形成“老中青”层次结构,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管理道德约束,形成和不断强化校长管理行为。把管理目标、管理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这个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自觉加强实际管理锻炼,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成熟型校长管理水平迈进.在领导班子内部,领导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和意识倾向,都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别人。这种影响力,超过一般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职责,共同的内部心理环境。领导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协调领导关系,统一认识的基础,要使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融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做好工作,提芦每一个领导人的素质,必须沟通信息渠道,建立必要的例会制度,使他们随时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加强督导工作,民主评议校长,建立完善的校长管理评估档案。前面已讲过,对校长评估,有指挥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对校长评估的作用。督导部门要建立制度,深入学校,及时了解和掌握校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同时,运用民主的手段,让广大教师监督校长工作,定期召开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长。

成熟范文篇5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Arbeit,fremdes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sich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Thalers)intheformof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EconomicFormations,London,Lawrenceand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demderBesitzersichseiner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der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商品拜物教

我们将要考察的另一个更加明显的地方,存在于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之中(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章,第71-83页;《资本论》,第1卷,第七篇,第48章;《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第453-540页。)。

对这种理论的某种直截了当的解读表明,它所研究论述的是,当人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表象与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真实情况进行比较的时候,使这些表象具有欺骗性的方式。存在于产品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似乎都是存在于商品本身之间的关系;资本似乎能够产生利润或者利息,土地似乎能够产生地租,劳动似乎能够产生工资。理解这种理论是不需要任何关于已经异化的人的说明的。

有一些著作者宣称,马克思在揭露拜物教的过程中对各种宗教方面的类比的运用,构成了对费尔巴哈关于诸神都是人的异化本质理论的某种再现。但是,马克思进行这种类比的目的,却是要强调商品的显而易见的独立性。这里并不存在有关人们对商品的崇拜过程的任何讨论,而且,这种表象是一种“真实”的表象。存在于“个体”劳动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被马克思当作“它们实际上是什么”来看待——它们都是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可以理解诸神都是已经异化的人的本质,那么,他们就再也不会相信它们,但是,即使人们接受了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也仍然会继续存在。

马尔库塞、卢卡奇,与科尔施和塔克一道,都更加一般地主张,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变成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拜物教所具有的核心意义,也是有关这种异化理论的一种说法。

有一种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的观点是,马克思在这些有关拜物教的讨论中,包含了许多地方,而他在这些地方都把人们描述成了生产方式的“承担者”(Trager)、或者说描述成了生产方式的人格化(Personifikation)——这个术语所暗示给人们的是,处于资本主义之中的人所具有的各种主要特征,都是由生产方式构造而成的,而不是从一个预先给定人的本质出发形成的、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构造而成(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79页,《全集》,第25卷,第787页;第818/826页,第819/827页,第821/829页,第822/830页,第824/832页;《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第514页/《全集》,第26卷,第3章,第504页。)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的另一种观点是,虽然对于青年马克思来说,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或者说,已经达到了它应有的深度),但是,对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来说,那些具有欺骗性的、与拜物教相似的现象,却似乎是几种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特征。在古代世界,各种社会关系都是作为政治关系而表现出来的;在中世纪,这些社会关系则作为宗教关系而表现出来(注:马克思,《大纲》,英文版,第485页;《资本论》,第1卷,第79页。)。就那些更加原始的生产方式而言,各种社会关系则都是作为生产的“自然的先决条件或者神圣的先决条件”而表现出来的(注:同上引书。)。马克思曾经乐观地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条件下,个体生产者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将是“完全简单的和极其易于了解的”(注:同上引书。)。

杰拉斯(Geras)曾经把拜物教当作支配过程来强调、而不是当作神秘化过程来强调,而这种支配过程正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讨论的内容。杰拉斯强调“经济关系的总体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人”的支配,并且认为这种支配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异化概念”。当然,《资本论》包含着有关资本主义关系对资本主义的所有各种承担者的支配的种种描述,然而,这里也有一些非常富有说服力的迹象,表明这些描述都处于一个不同的理论框架之中。在青年马克思的著述之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或者说关于人的“类存在”正在受到异化的观念,而这样一来,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各种现象就都是由这种异化所产生的了。这种异化最终会被共产主义、被“由人进行并且为了人而进行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用”所克服(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TheEconimicandPhilosophicManuscriptsof1844),由D.斯特罗伊克编(Struik,NewYourk,NewWorldPress),1964年版,第135页。)。然而,对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来说:“人?如果这个语词所指的是‘人’这个范畴,那么一般说来,他是‘没有任何’需要的”(注:马克思:《关于瓦格纳的边注》(MarginalNotesonWagner),该文载《理论性实践》(TheoreticalPractice),1972年,第5期,春季号,第40-65页,第45页。)。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并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既定的社会时期出发”(注:同上引书,第52页。)。同样,就《资本论》而言,马克思用来与资本主义的这些问题相提并论的,似乎是某种有计划的、已经社会化的经济,而不是对人类本质重新占用。

死的劳动支配活的劳动

这个讨论自然地引出了另一个由那些与青年马克思的论述相似的论述段落组成的、主要的引文源泉。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所谈的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正像就最后一个例子而言所出现的情况那样,而不是资本对任何一个人的支配):劳动力是作为(它们实际上已经变成的)资本的力量出现的。即使科学和各种自然力量,似乎也会变成资本所具有的生产力。死的劳动控制着活的劳动;劳动者被归入已经由他创造出来的那些力量之中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5页、218页、233页、310页、361页、419页、423页、645页;《资本论》,第3卷,第85-86页、264页;《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第390-391页;《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第245页、259页、271-272页;《大纲》(Grundrisse,英文版),第307-308页、450-456页、458页、462-463页、469-470页、485-487页、504页以下、702页、831-83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TheGermanIdeology,NewYork,ProgressPubs)1964年版,第67页、82页、92页。)。

这些论述段落虽然肯定与青年马克思的论述相似,但是严格说来,就成熟马克思而言,并没有试图使这些论述段落进入他对异化的某种一般性的讨论之中,而且,人们通常是可以把它们解释为某种富有情感性的、用来表达一种经济学观点的方式的。

成熟范文篇6

一年又快过去了而我也已进入了而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感觉在工作中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现代教育日新月异,春去秋来。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更新日益更新。以前的经验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孩子。虽然已经是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在许多地方与新教师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而体力的不支,热情的褪减,现代化的技能等等都成了一道道屏障困扰着我阻碍着我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的梦想。也正竭尽所能努力着。所以在年我考入了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高一层次学历的进修,不进则退是一句千古不变的哲言。很幸运在今年月我已经顺利的拿到本科文凭,接下来我希望能更上一层楼向研究生课程进军。

成熟范文篇7

货币兑换分三个层次:一是不可兑换,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三是完全可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中规定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具体要求,归纳起来是:第一,各成员国(或地区)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可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定;第二,不准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和多种汇率措施;第三,任何一个成员均有义务赎回其他成员国持有的经常项目下本国货币的结存,即兑换外国持有的本国货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要求取消对短期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引起的外汇收支的各种兑换限制,使资本能够自由出入境。在具体实践中,某些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对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实施一些必要的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给予严格界定。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1996年人民币已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然而我国的国际贸易、投资规模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都从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

二、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条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及汇兑事务部的专家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货币实现自由兑换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合适的本国货币的外币价值,也即合适的汇率水平。合适的汇率水平要与外部平衡相一致,这对于避免同国际储备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条件下继续维护可兑换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合适的国际储备水平。合适的国际储备水平对于解决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干扰十分必要,外汇储备的存量应当相对一国的国际贸易而言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而能够吸收国际收支所面临的各种暂时性冲击。三是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排除各种过分的货币扩张、导致通货膨胀过高的赤字预算和货币及信贷政策与实现可兑换和稳定汇率所不一致的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大大超过其贸易伙伴,它就无法在拒绝采用货币贬值或对进口和支付进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维持其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

除上述三个条件外,有效的市场环境对于通过实现可兑换以充分发挥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各项益处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市场环境是指产品和要素市场充分灵活,从而国内的成本价格结构可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并能够反映出现行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而且各经济单位也都有积极性和能力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

我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念鲁教授,对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条件作了研究,他指出:国内经济有长足发展,国际贸易以及劳务、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对外交流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而提出了货币自由兑换的迫切要求;国内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调,经常项目在中期内实现平衡;国内物价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国内物价与国际价格逐步接轨,物价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国内居民对本币充满信心,不存在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实现货币可兑换前应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平抑可能出现的波动和应付不则;中央银行应具备市场操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要继续实施一些必要的资本管制措施,货币可兑换和资本管制并不矛盾;多数发达国家在50至60年代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但直到80年代才完全解除了资本流通管制。吴念鲁教授的观点归纳起来也是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的。可以说,人民币要实现完全可兑换应具备以上条件。

三、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的条件正逐步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和正在形成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将使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进程大大缩短。

1人民币市场汇率机制已经形成,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稳定,汇率水平趋于合理。人民币市场汇率机制不断得以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997年10月15日起允许部分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这一举措为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范围扩大,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

2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储备总量远大于需求规模。到1999年8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515亿美元,仍然位居全球第二位。储备规模已大于用汇规模,按照特里芬规则并根据我国外债状况,我国保持约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可以应付进口用汇和支付短期债务,这说明我国的储备是充足的,而且发展势头良好,这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的重要条件。

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断成熟,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已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成本价格趋于合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这为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提供了保障。

4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控机制日益健全。围绕市场机制的发育,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已由直接干预经济转向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与规范市场行为,宏观经济政策更科学,政策传导更通畅。

5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多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将更加稳步、快速增长。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重要保证。

成熟范文篇8

一、制约我国网络财务发展的相关问题

1.相配套的、法规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难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的新问题、新纠纷,再加上新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未就网络财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会计人员正确记录和反映电子商务交易的实质、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网络财务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2.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电子商务是人和电子工具结合的有机系统,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既懂电子商务知识,又精通财会,而且还熟悉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设计、维护、保养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网络财务发展的客观需求。

3.财务会计软件尚不成熟

网络是网络财务的载体,而财务软件则是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工具。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财务软件,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与网络财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网络财务财会软件开发研制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有限理性或客观经济活动异常复杂,使其考虑问题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而,造成开发出的财会软件适应性差、应变能力不强、相互兼容性不好、抗病毒能力差。网络财务软件的不成熟,严重地阻滞了网络财务的充分发展。

4.安全保密性措施不完善

目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安全性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机自身的脆弱性(如易感染病毒)与财务人员的误操作频繁发生,以及黑客恶意袭击电子商务网站,篡改、破坏会计数据乃至整个系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广大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黑客袭击电子商务网站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它可能破坏财务数据,使得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而且尤其是当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被入侵者非法窃取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二、发展我国网络财务系统的对策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1.加强电子商务立法措施,为网络财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

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相比是一个小系统,但就其、内涵和涉及的方方面面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而且是当今社会的龙头系统。所以,加快电子商务立法非常重要。首先,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解决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性问题,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使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鼓励竞争,防止垄断;其次,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机密等都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如英国政府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滥用法》和《数据保护法》,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也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电子商务活动的进行和企业的数据信息的传输、使用有法可依,规范进行。

2.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网络经济的普及是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实现的基础

当今,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已逐渐展现出不同凡响的前景。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8-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鉴于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3.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

此外,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

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

4.大力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

商务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是人。由于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贸的有机结合,所以能掌握并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与财务的人必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的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网络财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出一个全社会普及网络财务的社会氛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对网络财务理论的认识、理解、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具体说来:第一,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第二,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第三,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

5.建立健全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

既然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那么企业的商业机密的安全及系统安全的可控性是网络建设中的重点。在当今黑客猖獗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文件加密是不能有效地避免信息泄露的,所以,如何做到财务数据在网络上安全传递,是软件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用户倍加关注的。怎样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护措施:(1)强化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地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但就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控制措施不力,致使应用系统中安全隐患较多。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其开放性,它的系统风险比目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大,因此尤其需要加强内部控制。(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防范。技术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常用的方法有:防火墙,旨在防范黑客入侵和非关联方侵害;加密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企业可根据需要在会计信息的披露阶段使用,可有效地防止关联方和非关联的道德风险;数字签名,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信息和关联方身份的鉴别,有一定的公正性。(3)完善和积极实施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指国际组织为保证互联网运行安全而制定的相关安全规范,这些安全协议规范了关联双方行为,促进了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对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问题,除了采取上述的措施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和推动该问题的。安全问题的研究应立足国情、解决急需问题,一方面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加速研究人才的培养,辅之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则能推动该项事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6.加大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力度,加强网络财务的网络建设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企业在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低下或不稳定,将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只有加大对会计软件的开发、评审、验收力度,使网络财务软件系统更安全、更可靠、运算更准确,编报更及时、更清晰,才会被广大财务人员所接受。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应注重开发管理功能和防病毒破坏,防止黑客袭击、侵入、篡改数据的功能。在管理上,网络财务软件要能实现企业整体管理、业务协同的管理能力。在财务上,实现桌面财务软件所有账务功能,如数据远程处理、远程报表、查账、监控等。在集成上,实现网上报税、网上传递数据信息、网上专家会诊等。

成熟范文篇9

森林市场成熟理论是在森林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经济成熟基础上,为适应现代林业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而提出的森林经营思想,是对已有森林成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森林成熟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者自主确定经营的产品种类、规格、经营方式、经营周期、森林更新方法、树木品种等,特别强调根据市场即时需求做出经营决策,需苗挖苗,需材采材,需大采大,需小采小,以保证商品林经营者将潜在的获利机会转变为现实收益。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区别于其他森林(林木)成熟理论还在于其目的产品不仅包括木材,还可以经营苗木、能源材料等产品。同时,森林市场成熟理论不但强调高产出,也注重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现实:商品林经营面临政策束缚

商品林的培育目的在于满足市场对森林的多元化产品需求,但我国现行的限额采伐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落实商品林的经营权和处置权的障碍,削弱了森林经营方案的规范指导作用。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则进一步强调了商品林作为商品经营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尽快摆脱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促进商品林经营管理政策的调整。

1995年~1997年,河北省华北落叶松经营性采伐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小头直径8厘米~10厘米的杆材价格高于10厘米以上规格木材价格的现象。特定的市场需求,要求经营者摒弃传统思维与决策方式,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采伐期。

森林市场成熟理论的实践同样有助于保障公益林的发展,推动森林分类经营。截至2005年底,河北省有生态公益林4048万亩,占有林地的62.16%;商品林2464万亩,占37.84%。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林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和效益发挥。

核心: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传统的森林经营理论强调林木蓄积生长的最大化和木材永续利用的思想,对降低经营成本与利润最大化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得不够。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森林经营活动中,林木长轮伐期、大径材、高质量却并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原因。森林市场成熟理论的目的,就是指导商品林所有者像经营工农业产品一样经营森林。市场需要什么树种就发展什么树种,需求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通过经营产品多元化,按市场需求生产园林用大规格苗木、圣诞等节日用树、纸浆与纤维类原料、人造板用原料等,最大限度地规避经营风险。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营的云杉和油松试验林为例,胸径15厘米时,单株材积0.072立方米,木材售价仅为56元/株,而销售园林用大苗的价格达到3000元/株,苗木收益是木材销售价格的53.6倍。坝上地区、山区平缓地区的云杉、樟子松、油松和平原地区的杨树、银杏等采用以育代造模式,初植密度可达到200株~3000株/亩。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间挖不同规格的绿化苗木,逐步达到最终定植密度要求。如云杉苗高3米时,基本没有木材价值,而作为园林绿化苗木的价格则高达150元/株。胸径5厘米~10厘米的毛白杨绿化苗木的市场价也在10元~50元/株。这种培育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保证了生态效益,又极大提高了商品林的经济效益。

释疑:市场成熟不以生态为代价

森林市场成熟理论还突破了原有的主伐期和抚育强度的限制,特别是短轮伐、大强度的经营抚育方法,通过大幅度降低采伐作业、更新造林等经营成本,提高商品林林地的生产力和经营效益。在冀北山地进行了中龄和近熟落叶松林大强度经营抚育试验,改3次间伐为一次大强度间伐,达到最终主伐密度,此举节约了50%的抚育成本,使更新费用降低了60%~80%。

有人忧虑,商品林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不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答案是否定的。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强调在森林经营工作中注意保持和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发生,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这样也能达到降低病虫防治成本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

按照森林市场成熟理论进行的冀北山地落叶松林大强度经营抚育试验表明,在降低抚育间伐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林下灌草盖度明显增加,天然更新效果良好,林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森林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林分结构的改善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立地条件随之改善。由此可见,森林市场成熟理论指导下的森林经营,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成熟范文篇10

美国统治阶级对历届总统的这种稳定的尊重态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的丰富的统治经验,这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显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说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学点什么的话,这一点倒是应该学习的。他们懂得历届总统的形象关系到自己的制度形象,关系到自己的统治基础,关系到资本主义的历史。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而是在实践中学会的。

如今被美国人称为“国父”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1796年9月19日发表告别词后,新政府立即把他年初任命的陆军部长逼下台。费城的《曙光报》在华盛顿告退的次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了与他的同胞们平等的地位。”后来的副总统杰斐逊斥责华盛顿是“被英国这个娼妓剪光了头发”的人。整个上层对他的冷淡使他很难接受。华盛顿在退下来几个月后写道:“这未免太过分了”(莫里斯:《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第408页)。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在竞选中竟然被谴责为“专制暴君和不列颠君主国奴颜婢膝的崇拜者”。(同上书第424页)

随着资本主义美国的成熟,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共浪潮中,美国对自己历史上的统治者的保护达到高峰。那个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5年4月去世后,美国迫不及待地通过了禁止总统连任两届以上的第22条宪法修正案。尽管美国史学家说这是“国会对富兰克林·罗斯福进行身后报复”,但对罗斯福并没有进行任何官方或民间的谴责(同上书,第806页)。这说明美国统治阶级的政治成熟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如今美国对待自己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和其后的历届总统,都采取了阿法纳西耶夫讲的那种尊重态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型的社会制度。它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但毕竟处于是幼年阶段,在整体上还没有取得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不单是由于生产力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起步、不能表现出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还明显地表现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这种政治上的不成熟,不单表现在制度的不完善和趋向的动荡不定,总出现“错把他乡当故乡”的人物,而且集中表现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开国元勋或自己的前任,表现出政策的中断性和更换性,而不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苏联,只有斯大林能正确地对待前任,使列宁的思想、声誉和形象在自己执政的年代未受到任何伤害。这是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崇敬的。但是,斯大林的这一善举却得到赫鲁晓夫的恶报。斯大林逝世不久,就遭到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编造的耸人听闻的诽谤,并被焚尸迁葬,还把他的正确理论和主张打成“斯大林模式”从而加以否定。众所周知,这在当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反共浪潮,使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一次大伤害。从此,苏联领导人形成了恶性的继承,这一届否定上一届,直到戈尔巴乔夫这个叛徒上台,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后葬送,总算为这种否定开国元勋的做法作了一个明白的注脚。阿法纳西耶夫的感受太深刻、太宝贵了,可惜出现在苏联亡国之后,太迟了。如今,敌人们堆到斯大林坟上的垃圾已经被历史之风刮走,人民日益看清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一个光明磊落的斯大林,但历史已难以回转。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斯大林的诽谤,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垮台、人民的无边苦难为代价的。这是历史的报复。

在我国,主席逝世时,亿万人民悲痛欲绝,反映了在绝大多数人民心中的地位。任何敌对势力不敢有桀犬吠尧之举。但是,随着纠正同志晚年错误的过程展开,隐藏在地下的敌对势力开始活跃。他们小心地提出了全盘否定同志的口号,巧妙地散布着以卑鄙而阴暗的心理编造出来的“小道消息”,企图败坏的声誉和形象,涂黑时代的历史。这使中国的前途一时间布满阴云。那时,正如同志所言,“这是同志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包括坚持思想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维护了思想的地位。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给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在前一段时间里,对同志有些问题的言论讲得太重了,应该改过来。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我们不但要把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8页、第301—302页、第308页、第347页)

现在看来,中国人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一场如何对待自己的开国元勋的严峻考验。在这场考验中,从整体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趋向成熟的一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了苏联、东欧剧变的考验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对中国人民维护地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