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56:44

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范文篇1

关键词:土地征用草牧场;草牧场产权制度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生产与城市扩张逐渐产生矛盾。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万失地农牧民,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递增。因征地引发的农牧民群体恶性事件也逐渐成为政府所面临的一项棘手的问题。如锡林郭勒盟的“6•15”事件。另外,土地征用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投资者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对被征用土地进行全面详细的投资收益分析,不能够全面有效的发挥出土地价值。还有一点就是投资者常常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妥善处理。更是对牧民的生活不闻不问。当然,在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的背后肯定存在着法律制度的疏忽与不足和投资者的职业道德情操跟职业素质的低下。

1.关于对土地征用草牧场征用制度的界定

1.1土地征用的内涵

土地征用的定义是土地从私有的有机土地转变为国有资产,是土地所有权的进行转移的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这种行政行为是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实施的,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会依法补偿农村的经济利益。

1.2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

土地征收主要指土地所有权被改变,土地征用则仅仅是使用权的改变。在现行法规中,土地征用实际是土地征收,以前立法机关缺乏成熟的立法技术以及受制于相关法律知识等各种原因,致使长时间以来一直将“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混为一谈。自2004年宪法修正案后,首次对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作出区分,将第十条第三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自此之后,2007年3月首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也对这两项作出的相应的区分。通常国家会根据公共利益需求而实行土地征收或征用,均是以公权对个人的土地权利进行的强制占有,致使曾经权利人的土地所有权因为征收、征用而停止权利所有。

1.3草牧场的概念

草牧场是指长有牧草,并用以放牧畜生的大片草地通常称草原或草地,也指专供和采制干草的场所。我国草牧场资源丰富,草地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草地占32.6%,居世界第二位。草牧场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是牧业生产的物质保障,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草牧场产权制度的变迁

传统草牧场产权制度起源于游牧民族长期的生活生产的活动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规则,游牧规则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其外在制度就建立在其上,从而形成了草牧场产权制度的组织载体即传统合作经济。历史上,草原放牧制度一直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相结合,两种制度相互作用。而内部制度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原则,在这样的相处原则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相处模式形成了一种生态文明观。以内蒙古草原为例,它的内在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传统习俗、宗教信仰、道德意识。在这些领域中,内在制度的形态逐渐显现出来。而外部控制是指那些拥有政治权利的统治者或是一些有权利的机构所构建的一些法律制度,并且将这些制度逐渐向下开始扩散实施。一直以来,生长在内蒙古高原的少数名族经过数年的长期积累,渐渐明白了草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众多生物共同组建成的,它是一个完整的实物链所构成的系统。对草原放牧居民生活变迁的历史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古代的游牧居民居住环境的内在设计较为精致,新颖。游牧居民对草原环境进行管理与保护,更有效的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内在的道德价值观。

2.1草牧场征用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1草牧场产权制度变迁对草资源利用的影响

1983年牧区模仿农区的改革路径,内蒙古草原牧区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是在借鉴农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施”双权一制“,即草牧场所有权归村级单位所有,牧户通过对草地的承包获取使用权,承包期限30年。此台政策出炉后产生了积极的生产绩效。牲畜头数迅速增加,牧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草牧场沙化、碱化、退化严重。主要突出点就是:近十年来用网围栏定界草牧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围栏会影响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流动。

2.1.2草牧场早流转中有一定的不规范行为

部分权势者对草牧场的产权随意更改,利用草场的流转来增加旗县、苏木、嘎查一些地方的额外收入,还有部分权势者把牧民的草牧大面积的场强行征收后长时间的转租给外来的开发企业工厂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导致草牧场的退化、沙化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后,流转政策不完备,如草牧场转包、转租的收费标准、双方的保护草牧场的责任、以及监督管理都没有规范的措施,结果导致草牧场的利用与开发进一步恶化。

2.1.3政策的缺乏准确性和选择面临困境

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对管辖区内的草牧场实施了“双权制度”,所谓双权即:“使用权”与“所有权”的统称。这一制度的出台,明确划分了草牧场使用权与所有权。其中所有权归部级,使用权下分承包到户,承包户的使用权限为30年,这一政策出台有效保护和稳固了草牧场的使用权主体,提高了承包户的积极性。然而实践证明,此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弊大于利。草牧场承包到户后,承包主只对自己所属范围的草牧场进行管理,使其周边地区未被承包的草牧场迅速沙化,加速了其退化的过程。

2.1.4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落实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三农“是我国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国一直把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土地之上,然而对于草原,草牧场的政策、管理之上很欠缺。国家颁布的《草原法》、《草原法律责任》等在有些地方还处于法律效率的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第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牧户的承包经营权非法变更,且得不到依法获得的土地转让补偿的事件多有发生。

2.1.5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

牧民的法律知识程度低是草牧场承包权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据几年的亲身经历体会到,70、80后以上的牧民群众,对国家的法律赋予的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不是很了解,他们把地方政府和官员的一些口头的命令作为作为最高的命令来执行。

2.1.6地方民族语言的障碍、限制

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是以蒙古族为主,语言不通限制着相当一部分法律条文不能及时的翻译、普及和宣传。这能直接影响到广大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否获得有效的维护之上。

2.2对策建议与解决措施

草牧场是牧区牧民们的生命之本、生活之源。因此,处理好草牧场征用当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法律、社会问题直接关乎到牧民们的根本利益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速度与普及。因此,依据以上在草牧场征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从以下几点来概括总结解决措施。(1)进一步完善宪法对草原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宪法应明确规定土地征用或草牧场征用的补偿原则和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当中的司法监督和检查机制。(2)完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第一,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并建立草牧场产权制度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第二,实施绿色GDP责任终身制。不管牧户、承租方对草牧场经营不善,造成草牧场沙化、退化的,要根据退化程度和恢复成本缴纳相应的罚款。(3)为缓解牧区的法律条文普及的滞后,应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的力度,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4)在征收草牧场的补偿方式上,出一次性的资金补偿外还可采取入股分红和提供重新就业岗位,通过带动牧区的过剩劳动力来提高他们的认同感。(5)需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加以改革,需要参考当前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考核政府官员的政治业绩。将社会和谐、权利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效果等纳入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在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下,不能一味的单方面的追求城镇化、新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而必须尊重并保护农牧业地区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按主席所讲的话来说就是“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处理好农牧民与土地之间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授受问题。

作者:周玉霞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敖仁其.场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经济,2006(4).

[2]刘艳,刘钟钦.草牧场产权制度变迁对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

[3]王云霞.内蒙古草原退化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敖仁其.草原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M].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7).

[5]赵成章.草地产权制度对过度放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5(2).

[6]曹晓凡,朴光洙.浅议草原法中规定的行政处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09,11(2).

[7]乌日图那斯图.草原保护的法律规制[J].内蒙古草业,2007,3(1).

[8]杨海伟,杨予海.浅谈完善草原法律责任制度[J].青海草业,2002(3).

草地学报范文篇2

关键词:青藏高原;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引来了人们的关注,但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环境仍然处于退化状态,尤其在草地退化方面。引起土地退化的因素来源于各个方面,包含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更好地建设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必须实行相应举措,如进行围栏封育,增加施肥量以及合理放牧等。只有缓解了土地退化的问题,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

2.1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及重要性。作为当地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高寒地区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有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该生态系统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草畜平衡则是维持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核心,只有尽可能地优化草地生态系统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2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随着人口与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受到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地区草地退化日益严重。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拥有丰富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加上接连不断的过度开采,使其生物资源大大减少,物种多样性也在不断降低。与此同时,过度放牧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长时间的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地开采利用土地资源,明显降低了优质牧草的数量,植物总数也趋于减少,加剧了草地退化的程度。并且,由于缺少对于草地资源科学的管理制度,草地退化的速度还没能得到最有效的控制。

3影响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的因素

3.1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其中由于降水量的变化使得气候变得干燥。此外,平均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升温表现尤其突出,气候变暖带来了土壤的水分损失,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干旱化趋势,引起草地退化。气候变得暖而干燥也严重影响了草本植物的生长,草本植物产量降低,加剧了草畜矛盾,进而也驱动了草地退化。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栖息地中最敏感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环境,有限的降水量会直接造成湿地植物的消失,气候变化在各个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会造成植物优势物种的演替退化。3.2草原鼠害虫害肆虐。近年,鼠害的增加也加剧了草地退化的程度。首先便是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等于高原土著啮齿类动物广泛分布在整个草原,他们与牲畜争抢食物,同时因为其自身占据了草地退化带来的生存环境优势,庞大的数量急速消耗着草原上的植被数量,加剧了草畜矛盾,从而会引起草地退化。其次,草原上的害虫也对草地形成了很大危害,尤其是草原蝗虫类昆虫和草原毛虫。近年来,蝗虫灾害的爆发造成了草原植被的严重啃食,给饲养家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加快了草地退化的速度。3.3过度放牧。对于当地区民来说,放牧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正因为如此,超载放牧一直以来都是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过度放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植物生长密度,也直接造成了优质物种的减少和植物总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在过度放牧的影响下会降低植被的高度、覆盖程度等,加上家畜的集中踩踏和粪便中化学有机物的积累,会耗尽土壤中的养分,因此便为高原鼠虫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环境,优质牧草减少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杂草数量的增长,这也为高原鼠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更为高原鼠虫害的爆发提供了便利条件,是高原草地陷入荒漠化的危险境地。3.4盲目挖掘开垦草地。为了适应我国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满足粮食需求,大规模开垦草地的现象变得广泛,除此之外,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上丰富的药用植物和虫草,人类肆无忌惮的挖掘也加剧了草地退化。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是不断的道路建设,这将会严重破坏草皮层,进而使被风水侵蚀的草地变成“黑土滩”退化草地。

4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的恢复策略

4.1进行围栏封育。围栏封育是恢复退化草地,尤其是恢复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的重要举措。该措施也曾恢复过黄土高原过度退化的草地,并被证明十分有效。围栏封育可以增强优良草种的分蘖能力和丛径,增加种群密度及产量,也有效降低了凋落物量,并且围栏封育可以用2~3年的时间就完成优良牧草的生命周期。围栏封育是简便有效的恢复措施,提高了草地的物种多样性,但是采用此项策略时仍然需要充分考虑恢复目的,从而能够制定最合适的恢复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围栏封育的最大效用,大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发展。4.2增加施肥量。施肥应该根据草地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氮肥、磷肥、钾肥等,并采取科学先进的技术对草地进行翻耕和补播。草地恢复是指对已经废弃的草地进行管理,因此,松耙、补播、施肥和草皮种植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恢复青藏高原上的退化草地,尤其是“黑土滩”,施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此外,利用禾草也是有效的策略,他们利用光合作用增加了太阳能的利用率,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也就抑制了杂草植物的增长,优质牧草的数量也随之提高。4.3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人工草地就是依照天然草地的标准,建造相似度很高的草地;半人工草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和改造。综合来说,就是要减轻放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牧草在不同时间以及不同地域的不平衡的问题。这是现在恢复和更新退化高寒草地的重要方法。“黑土滩”退化草地是人工草地的最佳选择,选择它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这里植物覆盖度小于30%,其次,在这里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可以达到很高。半人工草地选择建造在重度退化的草地上,与“黑土滩”退化草地相反,这里的植物覆盖度大于30%,但是机械化使用率很低。除了选择条件之外,前者的耕作技术是深耕作、播种、施肥、鼠虫害和毒杂草控制;后者的耕作技术是:松耙、补播、施肥、鼠虫害和毒杂草控制。

5高寒地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1合理放牧。放牧管理是建设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保证合理放牧。合理放牧的要求就是保证在时间和空间都合理的条件下才进行放牧。在合理放牧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光资源、水资源和热资源等,这样不仅保护了草地资源也使得优质牧草获得了其最大的生产率。为能高效实施合理放牧的策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草地和不同的季节进行区别分析,在关注载畜量的同时减少春季与冬季放牧,发挥草地资源的最大效力。5.2建立高效畜牧业生产模式。畜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发展最为普遍的行业之一,它依赖于草地的自然生产和牲畜产品的产出,这种生产模式毫无疑问会对草地资源产生过度消耗,也会形成春死、夏饱、秋肥、冬瘦的粗放局面,自然会降低收益。为了建设好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必须学会科学利用现有环境,建立集约式经营模式。受到高原高寒地区的地理位置影响,发展具有其特色的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进先进的草地经营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将草地恢复与畜牧业模式的转变连接起来,实现高寒地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3建立健全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体制。由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且难以恢复退化草地,必须防患于未然,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提前做好物质资源准备。要想建立高效的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体制必须在落实贯彻“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结合草地实际情况实行科学合理的以草定畜、减畜补偿等措施,以实现草畜平衡,保证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

6结语

近年来,草地退化严重危及了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由于气候变暖变干、鼠害肆虐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加剧了草地退化。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为了改善碳循环和土地营养,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如补播、施肥和草皮种植来恢复更新退化草地来提高物种多样性,只有真正改善了土地退化的劣势,才能更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博,王世新,陈旭呈,等.浅谈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草原与草坪,2018,(3):74~77.

[2]贺有龙,周华坤,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J].草业与畜牧,2013,(11):1~9.

[3]谢高地,鲁春霞,肖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山地学报,2013,21(2):50~55.

草地学报范文篇3

工程呈现两大分布态势:一是单坝布设。布设在局部交通闭塞、水源极度缺乏的流域内,共建成53座骨干工程,如大地川、曹家湾、高崖坪、营川等骨干工程。二是坝系布设。主要以称钩河、李家河等流域为典型,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04座,其中骨干坝32座、中型淤地坝35座、小型淤地坝37座。淤地坝工程的建设为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不仅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增强了流域的抗蚀稳定性,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设管理经验与成效

定西市安定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淤地坝工程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建设管理经验与做法。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质量意识。安定区水利水保局把搞好坝系工程建设作为第一使命,在工程建设伊始,就通过新闻媒体、报刊、电视等多渠道进行舆论宣传,宣传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受益乡镇积极配合水保部门开展工程建设前的拆迁征地等施工准备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参与淤地坝工程建设,人人爱护淤地坝工程的良好氛围。在宣传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及专题研讨,旨在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质量、安全意识。先后组织人员参加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省、市水土保持局举办的淤地坝建设管理培训班,也曾多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坝系工程建设前,安定区水利水保局组织全体参建人员举办淤地坝建设质量管理动员大会,由总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人员现身说教,讲解技术规范,要求各参建单位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树立“我为坝系绘蓝图,坝系为我添辉煌”“坝固我荣,坝溃我耻,誓与坝体共存亡”和“安全施工责任重于泰山”的质量安全意识。2.2实行公开招标,优选承建单位。对水保淤地坝工程的建设工作实行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发表于指定的网站及新闻媒体,并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单位为招标机构,负责工程招标工作。在工程评标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招标文件中关于评标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和独立的原则,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竞标,一方面规范了工程建设管理,择优选择了施工承包商,另一方面降低了工程投资。同时,随着招标投标制的逐步实行,激发了各施工单位自身的建设,也壮大了施工单位队伍,为全面进行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3紧扣规范和设计,严把工程质量关。在淤地坝施工中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各项规定,确保坝系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对土方工程施工均配备推土机、装载机和翻斗车,并适当配备发电机、打夯机等机械设备,除个别结合部位采取人工开挖及夯实外,其他各部位均采用机械化施工。二是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在每个淤地坝建设工地派1名业主代表,同时配备了水准仪、干容重测定仪等仪器,会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淤地坝建设技术规范,逐环节检查,逐项目验收。监理单位派驻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师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实行24h旁站监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建设质量全面达标。在质监中发现的问题随发现随整改,尽可能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如钢筋制安、管道安装、管槽地基处理等必须由建设单位会同监理单位一并验收,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工。2.4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安定区水利水保局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并出台了《定西市安定区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用制度管理人和事,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对淤地坝建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尤其要求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负责。二是实行合同管理。把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施工期限、工程造价等主要内容根据招投结果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使每个施工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约束,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认真施工。三是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安定区水利水保局与各驻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人员签订了工程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使淤地坝建设真正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质量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局面。

3淤地坝在安定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安定区通过建设淤地坝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拦截了流域径流,同时也解决了流域内的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交通环境,建设速度快,工程建设质量高,运营管护好,工程效益明显,真正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1有效拦截了泥砂径流,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淤地坝的建设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不但确保了工程的运行安全,还保证了流域内梯田在大旱年份不减产,农、林、水、牧、渔各业互为依存,相与发展,相得益彰,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2疏通交通,形成产业及商贸经济带。安定区规划建设淤地坝的小流域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淤地坝的建设,成了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小流域内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同时也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区建设的淤地坝有85%以上变成了交通要道。3.3用坝蓄水,解决了流域内的人畜饮水困难。安定区是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极为严重的县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淤地坝建设前,流域内的农民主要靠窖水和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淤地坝建成后,通过集蓄天然降水,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蓄集有效降水,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还可发展养鱼业。3.4利用坝地种田,提高粮食产量。在淤地坝拦截泥沙达到一定程度后,坝地可作为农耕地,由于坡面径流和其侵蚀携带的坡面土壤有机物汇集在沟道内的坝地中,水量沿坝地土壤下渗,致使坝地的土壤水分远大于坡地土壤水分,且蒸发较小、土地肥沃,可以给当地居民提供长期、稳定、优质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粮食供给。据统计,每公顷坝地生产的粮食是坡耕地的6~10倍,并且可以促进90~150hm2的坡耕地还林还草,保障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群众围绕坝地居住,不但改善了在坡地上耕种的生产条件,还解决了吃水问题,坝顶还可以作为跨沟桥梁,改善交通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春喜,叶润荣,周玉碧,等.高寒牧区不同燕麦品种饲草产量及品质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4,(4).

[2]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魏巍,拉巴,杨文才,等.氮、磷肥配施对青引1号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6,(1).

[4]赵永峰,翟玉明,穆兰海,等.燕麦引种比较试验[J].北方农业学报,2010,(6).

[5]孙吉雄,张映生.高寒地区燕麦引种试验[J].中国草地学报,1987,(6).

[6]杨力军,赵志刚,范青慈.几种燕麦引种栽培及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青海草业,2002,(2).

[7]陈建爱,李润芳,杨武汉.17个燕麦品种引种筛选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2013,(11).

草地学报范文篇4

应根据畜禽的采食习惯和消化特点,选种适宜的牧草,一般来说,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黑麦草、苏丹草、皇竹草、苇状羊茅、串叶松香草、披碱草等;猪为杂食性动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苋、苦荬菜、串叶松香草等;兔、鹅、鸡则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叶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叶、红三叶等。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状况,应合理选择优良牧草种植,如温暖湿润地区可种植黑麦草、饲用玉米、三叶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区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籽粒苋、沙打旺、披碱草等;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区可选种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木樨、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热地区可种植串叶松香草、苏丹草、三叶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

根据不同品种牧草的播种期和生长特性,合理复种轮作和混播,来提高牧草产量。如2种牧草的播种期基本相同,种植时可按一定的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如苏丹草与紫云英间种;不同季节生长的2种牧草,可利用后种牧草苗期生长慢、占空间小的特点,在先种牧草生长期间将其播种于先种牧草的行间,如墨西哥玉米与冬牧-70黑麦套种、苜蓿与墨西哥玉米套种、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草木樨与黑麦草套种等;农作物与牧草轮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双季稻一季草,一季草为秋播牧草,如黑麦草;经济作物与牧草轮作,如油菜—皖草2号,豆类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经果林与牧草间种、套种。

4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

种植牧草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为春播牧草,其他大多数牧草为秋播牧草。播种前要精心整地,施足底肥,选好种子并适当处理,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等有芒或颖片及种皮坚硬的要去芒去壳和浸种消毒,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才播种,这样可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牧草病虫害。平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旱涝和病虫害。根据不同牧草的最佳收割期要做到适时收割,有效利用,如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禾本科牧草应在初穗期收割,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同时营养也较丰富,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或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刈割后可直接饲喂畜禽。若以风干物饲喂,生长猪日粮中黑麦草可达15%~25%;加工草粉饲喂豆科牧草要风干,其他牧草可晒干,粉碎备用在畜禽日粮中,生长猪可添加10%~15%;青贮饲喂按饲料青贮技术操作,豆科牧草和其他牧草或作物秸秆混合青贮。

5种养结合,兼顾养殖与生态效益

种植牧草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养殖草食性畜禽(特别是牛、羊)提倡圈养,大群放牧的要合理规划,可划区轮牧,设立围栏,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

种植牧草品种和面积可参考饲养畜禽来定,如种1hm2一年生黑麦草可产鲜草75~105t,可以养羊120~150只,养兔、鹅1200~1500只,养牛15头,养奶牛3头,春季种1hm2籽粒苋可养猪90~120头。种1hm2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效益。

比较科学的种草养畜的模式,以养牛为例,要做到四季有青饲料供给,可以实行牧草轮作:4月种植墨西哥玉米,其利用期从5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11月。9月底、10月初,可以在墨西哥玉米地里套种冬牧-70黑麦,可由9月底一直生长到翌年的5月底、6月初。以养猪为例,可以采用法国苦菜与牛皮菜轮作的方法。法国苦菜每年4月种植,可生长至11月,牛皮菜自每年9~10月种植生长至翌年的5~6月。

参考文献

[1]杨恒山,黄善斌.农田种草养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08-111.

[2]徐高伦,黄天雄,朱大鹏.永康市种草养畜的模式与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7,32(5):12.

[3]邢瑞杰,路振华,王建丽,等.关于农户种草养畜的思考[J].河南畜牧兽医,2007,28(7):36-37.

[4]孙永泰.种草养畜把握六个环节[J].四川奶业,2007(1):11-13.

草地学报范文篇5

应根据畜禽的采食习惯和消化特点,选种适宜的牧草,一般来说,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黑麦草、苏丹草、皇竹草、苇状羊茅、串叶松香草、披碱草等;猪为杂食性动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苋、苦荬菜、串叶松香草等;兔、鹅、鸡则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叶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叶、红三叶等。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状况,应合理选择优良牧草种植,如温暖湿润地区可种植黑麦草、饲用玉米、三叶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区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籽粒苋、沙打旺、披碱草等;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区可选种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木樨、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热地区可种植串叶松香草、苏丹草、三叶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

根据不同品种牧草的播种期和生长特性,合理复种轮作和混播,来提高牧草产量。如2种牧草的播种期基本相同,种植时可按一定的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如苏丹草与紫云英间种;不同季节生长的2种牧草,可利用后种牧草苗期生长慢、占空间小的特点,在先种牧草生长期间将其播种于先种牧草的行间,如墨西哥玉米与冬牧-70黑麦套种、苜蓿与墨西哥玉米套种、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草木樨与黑麦草套种等;农作物与牧草轮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双季稻一季草,一季草为秋播牧草,如黑麦草;经济作物与牧草轮作,如油菜—皖草2号,豆类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经果林与牧草间种、套种。

4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

种植牧草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为春播牧草,其他大多数牧草为秋播牧草。播种前要精心整地,施足底肥,选好种子并适当处理,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等有芒或颖片及种皮坚硬的要去芒去壳和浸种消毒,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才播种,这样可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牧草病虫害。平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旱涝和病虫害。根据不同牧草的最佳收割期要做到适时收割,有效利用,如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禾本科牧草应在初穗期收割,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同时营养也较丰富,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或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刈割后可直接饲喂畜禽。若以风干物饲喂,生长猪日粮中黑麦草可达15%~25%;加工草粉饲喂豆科牧草要风干,其他牧草可晒干,粉碎备用在畜禽日粮中,生长猪可添加10%~15%;青贮饲喂按饲料青贮技术操作,豆科牧草和其他牧草或作物秸秆混合青贮。

5种养结合,兼顾养殖与生态效益

种植牧草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养殖草食性畜禽(特别是牛、羊)提倡圈养,大群放牧的要合理规划,可划区轮牧,设立围栏,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种植牧草品种和面积可参考饲养畜禽来定,如种1hm2一年生黑麦草可产鲜草75~105t,可以养羊120~150只,养兔、鹅1200~1500只,养牛15头,养奶牛3头,春季种1hm2籽粒苋可养猪90~120头。种1hm2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效益。

比较科学的种草养畜的模式,以养牛为例,要做到四季有青饲料供给,可以实行牧草轮作:4月种植墨西哥玉米,其利用期从5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11月。9月底、10月初,可以在墨西哥玉米地里套种冬牧-70黑麦,可由9月底一直生长到翌年的5月底、6月初。以养猪为例,可以采用法国苦菜与牛皮菜轮作的方法。法国苦菜每年4月种植,可生长至11月,牛皮菜自每年9~10月种植生长至翌年的5~6月。

论文关键词种草养畜;复种轮作;混播;种养结合

论文摘要种草养畜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利用牧草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总结了种草养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根据畜禽品种选择牧草;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种养结合,兼顾养殖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恒山,黄善斌.农田种草养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08-111.

[2]徐高伦,黄天雄,朱大鹏.永康市种草养畜的模式与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7,32(5):12.

草地学报范文篇6

论文摘要: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二、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三种类型。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2100km2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350000km2,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3个地区:1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50年代末期占农田面积的3%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3%,80年代后期的25%;2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50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20%,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 53%,80年代后期的77.6%;3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50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5%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22%,80年代后期的36%。

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选择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年和1993年TM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1987~1993年的7年间,由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63.5%),减少了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276.6km2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

三、土地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18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50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和“”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2.5%~3.0%。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四、沙漠化的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五、小结

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带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参考文献

草地学报范文篇7

关键词: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生态保护;补偿主体

1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1.1生态环境稀缺理论

稀缺资源是指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速度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如石油、稀土、金矿、玉石等。稀缺资源有着匮乏性、局限性等特征,从这种角度看草原生态也属于稀缺资源。因而,在草原生态开发中,人们应保护、改善和补偿草原生态资源,为草原建设提供生态补偿。

1.2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物品,公共物品有着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征,非竞争性是指某种公共物品的使用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非排他性是指人们消费某种公共产品时,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草原是一种全体国民所共有的公共物品,有着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属性,如任何人对草原环境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草原环境的消费;草原环境得到改善时,全体社会成员都会受益。正是由于草原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才产生了“公地悲剧”,即人们过度开发草原资源,导致草原环境恶化,草原资源枯竭。因此,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协调草原生态环境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1]。

1.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人们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正的效益,但是这种生产或消费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生存或消费行为对他人产生了负的效益,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未补偿后者。草原生态环境有着正外部性,因为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会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福利,而草原生态建设者却蒙受了经济或社会损失,并未得到相应的补偿。显然,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剖析

2.1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状况

我国宪法第十条、第十三条明确提出了补偿机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防沙治沙法》等提出草原生态补偿问题,并作出原则性规定。此外,《草原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八条针对休牧、轮牧、退耕还草等作了具体规定,明确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问题。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也有许多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规定,如1998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退耕还草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退耕还草的财政和税收政策;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启动草原、湿地和水土保持试点工作;2011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草原生态补偿的内容与范围。这些法律法规为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2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所面临的问题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业的生态补偿法律,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内容多散见于法律法规之中,而且这些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比如《草原法》提出,在禁牧、休牧、轮牧、退耕还草等过程中要对牧民进行补偿,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补偿方法和途径。再如,《退耕还林条例》并未对草原上过度放牧、生态破坏等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很难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此外,许多生态补偿制度多体现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针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内容混乱,而且经常出现规章制度相互冲突的问题。比如,《退耕还林条例》与《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在生态补偿方式与内容上就发生了冲突[2]。

2.3生态补偿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未出现草原生态补偿的概念,所谓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只是散见于法律法规的各种规定的总和。比如《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等都使用了“补助”一词,《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多次运用了“补助”“奖励”“补贴”等词语。此外,政府向牧民提供补贴、补助的行为也值得商榷。在国外,草原生态补偿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由国家或生态服务受益者提供补偿,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则以国家为主,涉及行政补偿、行政合同、行政征收等,有着浓重的行政色彩。最后,草原权属不清晰,生态补偿难落实。《宪法》第九条规定,草原是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公民对草原资源拥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由于草原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所有权问题,在草原使用上很容易产生“公地悲剧”,并导致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不能落到实处[3]。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有待完善。《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规定,草原生态补偿主体为财政、林业、农牧等部门。这种以国家为补偿主体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如生态补偿效率低下,许多补偿金难以落到实处,行政执法中常出现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当前,草原生态补偿经费多由政府筹措,依靠单一的税收收入弥补财政补贴,导致政府财政补偿资金匮乏。在补偿形式上,《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草原生态补偿的方式,但是这些补偿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现金、粮食、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方式进行补偿,而且在实际运用中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3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路径

3.1建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在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好地完善草业基础设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同时,应制订草原生态补偿计划,保障生态补偿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使广大牧民积极参与草原生态补偿。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修改《环保法》《草原法》《生态补偿条例》等,将生态补偿制度融入法律之中,不断提高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地位;应将草原生态补偿纳入法律法规之中,融入部门规章、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之中,建构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在补偿内容上,应协调草原生态补偿各方的利益关系,确保各方的责、权、利相统一;在补偿主体上,应转变以政府为主的补偿模式,将草原生态环境的受益者纳入补偿主体之中;在补偿对象上,应按照草原承包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草原生态补偿的对象;在补偿标准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在补偿资金上,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如可以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基金,征收生态环境保护税等,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草原生态补偿的经费来源。

3.2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内容

第一,进一步明确草原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是草原生态补偿义务的承担者,国家是草原生态资源的所有者,理应担当起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义务。因而,中央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等确立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范围与方式,并通过转移支付、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草原生态补偿建设,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投入草原生态保护之中,为草原生态补偿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4]。草原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功能,因此享受草原生态资源的企业理应承担一些生态补偿义务。为此,政府可以向受益企业征收生态补偿金,以更好地协调草原生态补偿的利益关系。同时,从国外经验和法律实践看,也应将企事业单位、自然人、社会团体等草原生态受益者列入补偿主体的行列。第二,进一步明确草原生态补偿对象。草原生态补偿的对象主要是牧民,《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草原生态补偿的范围与对象。但是考虑到我国草原分布广泛,草原承包使用方式复杂,仅对牧民实施生态补偿的方式并不合理。因而,还应扩大草原生态补偿对象的范围,将草原区域的地方政府、草原资源保护区、退耕还草的利益损失者等均列入生态补偿的范围,以提高利益损失者进行生态补偿的积极性[5]。第三,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直接关系着生态补偿的效果,也关系着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当前,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仍比较低,以内蒙古为例,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约为每年48元/亩(1亩≈667m2),远远低于草原生态补偿的实际需要。因此,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草原生态保护成本等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更好地提高牧民参与生态补偿的积极性。第四,创新草原生态补偿方式。当前,我国仍采用财政补偿为主的生态补偿方式,这种单一的补偿方式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影响草原生态补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根据草原生态补偿的实际需要,创新草原生态补偿方式。比如可以制定财政转移制度的法律法规,健全草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制定草原生态补偿税收政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贡献者减免税收,对草原生态环境受益者征收生态环境税,用税收促进草原生态环境发展;此外,还应探索草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放牧权交易制度明确每块草地的承载量,用放牧收费的方式控制草原过度放牧。第五,落实草原生态补偿的法律责任。目前,草原生态补偿的法律性质不清晰,在法律实践中常出现无法可依的问题。因此,应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法律责任,明确利益各方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比如,应完善草原生态补偿责任追究制,明确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严查占用、挪用、贪污草原生态补偿经费的行为,追究失职、渎职的行政责任。再如,草原生态受益者应与生态服务提供者签订生态补偿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职责[6]。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作者:刘旺余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莉,王蕾,罗晓玲,等.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5):4-5.

[2]李笑春,曹叶军,刘天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核心问题探析: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6):1-7.

[3]郭建.充分挖掘草原碳汇功能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现代农业,2010(12):3-4.

[4]汪劲.论生态补偿的概念:以《生态补偿条例》草案的立法解释为背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8.

草地学报范文篇8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安县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1.1融安县基本概况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建设活动。融安县土地资源丰富:2020年,融安县土地总面积28.94万hm²,其中耕地面积2.69万hm²、园地面积9026.68hm²、林地面积21.47万hm²、草地面积1.92万hm²、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650.8hm²、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440.64hm²。融安县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为融安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水资源较为丰富:融安县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有江河93条,水域面积5647.3hm²,水库42座,水库总库容14042.87万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4万kW。矿产资源丰富:融安县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22种矿源,矿点34个,分布在县境各地。林业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融安县全县林地面积23.53万hm²,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19%;有林地面积15.82万hm²;灌木林地面积5.56万hm²,未成林地0.96万hm²;无立木林地面积1.13万hm²,宜林地面积0.06万hm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融安县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北连三江侗族自治县,南接融水苗族自治县,与三江、融水构成了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带,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

1.2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融安县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生态环境质量逐步优化,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效果显著,城乡人居环境较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1%,饮用水水源质量Ⅱ类以上、无劣V类,森林覆盖率79.42%,清洁能源45%。特色农业建设效果:金桔10万吨,香杉25万吨,比上年同期都有增长。具体数据如下所示:全县生产总值1039亿元,工业生产总值77.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值1596亿元,财政收入6.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4280元。

1.3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大气污染仍然比较严重。融安县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在地下工程项目物料开挖和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浮沉等,且工业生产也会排放出大量的粉尘,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导致空气环境中PM2.5浓度仍未达到上级部门下达空气的限值要求。2020年融安县PM2.5浓度为42µg/m3,与2019年持平,PM2.5浓度未下降未能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融安县境内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排放占主导,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大,以上几种因素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效果不佳[2]。第二,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循环经济目标还没有实现。当前,融安县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还不完善,工业结构改革力度不足,虽然生态工业体系已初具形态,但是工业生态发展规划编制还没有落地。且上下游企业连接性不强,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导致企业和工业园内部资源无法循环利用,废弃物重复利用率低下。第三,一些村镇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目前融安县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仍无法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管网配套不齐全,规划管网路线不够合理,部分城区和乡镇管网存在雨污合流的情况,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亟待加强[3]。

2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2.1完善保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完善组织结构。成立融安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备、考核评估等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性质复杂,因此需要科学划分职能部门、细化建设任务,并将任务下派到各村、各乡镇、各部门,以此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考核、评估。第二,完善立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融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以此确保其有效落实。并根据融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相关规范、条例,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第三,加强资金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地区的投入资金进行预算管理,制定保护资金、农田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等。通过优化资金种类确保生态项目的发展,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

2.2发展农村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利用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融安县可以通过文化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民族风格和传统风貌,以此传承城镇历史文脉,并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促使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相一致。第二,强化当地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通过校园教育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当地学校中开展“生态文明理念”专题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并利用校园宣传作用建立社会环境保护宣传机构,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远程教室的资源,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建成以环保部门为主体,由宣传、新闻、教育、文化部门等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开展融安县环境保护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二是依靠党政机关力量扩大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将农村生态文明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企业领导业务培训和社会教育课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评估和考核,切实提高当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三是利用政府部门行政职能、社会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以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最终确保生态文明保持活力。

2.3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的村镇

第一,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土地资源的整合,划分生态红线,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青山绿水的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村镇注入活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新生产方式淘汰并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高投入的产业,积极发展科技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业、服务业、低碳环保产业,以此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加强城乡发展规划,根据融安县地形地貌,挖掘剩余土地潜力,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以此促使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家园的相互融合。第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乡供水和排水网。加强饮用水保护,提高城镇供水能力,积极改造现有供水管网,完善新建、扩建供水设施管网,尤其是各乡镇、农村地区的供水管网建设,并及时投入使用。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遵循“集中处理、合理布局、水资源重复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根据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和运营负荷率要求、配套管网现状,确定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规模以及污水厂的建设数量和规模。同时,需加强城乡污染物的处理,一是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垃圾分类政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等完善垃圾回收利用设施;二是工业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建立综合处理厂,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低碳循环经济,以此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第三,打造健康养生村镇和生态文明特色村镇。遵循“以人为本”理念,营造绿色生活空间,重点防治扬尘、汽车尾气、噪声、垃圾等环境污染类型,并通过建筑设计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创造健康养生的村镇风气、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从农业经济体系、居住环境体系、能源工程建设、经济提升、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村公路设施,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建立农田林网、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古镇村落等绿化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村庄周围风景林、公益林,并扩大村庄绿地面积,以改善农村森林生态环境[5]。

2.4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创意文化

融安县有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文化和环境统一。一是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一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舞台、文化大院,以此为载体组建农家书屋、农家田舍文化馆等,形成“村村有文化活动”的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和文化活动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层次,更好地挖掘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提高民风民俗。二是融安县拥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在发展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应加强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村民们在趣味性、大众化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最终提高乡村整体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三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文化产品和农业、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以打造出创意性、情感体验性的文化。

3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注重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角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因此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可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提升农村形象,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可使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达到保护标准要求,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固体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置。经济效益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形成生态经济模式、节约和合理利用各项资源,提高各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并发展生态农业,使融安县的农业资源优势突显。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使得雄厚的财力致力于城乡服务功能建设,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鑫.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法治化解[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2]王海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路[J].农业经济,2020,No.398(6):40-41.

[3]谢方,徐志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样本开发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5):41-49.

[4]王相丁,张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89-91.

草地学报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教育;音乐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设计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游戏化设计能令幼儿更加愉快地学习

热爱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同周边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不仅可以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自由自在且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学习的乐趣,从而消除对音乐课程的畏难情绪。幼儿音乐教育者需要将孩子的学习需求作为音乐课程的设计基础,认真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尽可能将他们的个性保留下来。此外,教育者应当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来为幼儿设计出符合他们成长特点的学习环境,将那些不利的负面因素剔除出去,深入激发出幼儿的音乐潜能,让孩子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之前的“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

(二)音乐教育游戏化设计能开拓幼儿思维

截止到目前位置,我国绝大多数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设计均以开发幼儿大脑为基础,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肢体的探索来了解音乐,通过自己的内心来理解音乐,同时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来享受音乐。由于音乐游戏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开发性,因此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来满足幼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事实上,很多人在幼儿阶段中就拥有了非常敏锐的听力,在本能的驱使下,一些幼儿能够对音乐表现出快速的反应。

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体验感悟模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将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教育者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让孩子们体验感悟模式,将他们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段故事情景,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来完成交流与互动,通过音乐或非音乐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类型的音乐体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以歌曲《小蝌蚪找妈妈》为例。首先,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模拟池塘,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好道具,其中包括小鱼、虾蟹、蝌蚪、青蛙、荷花以及鸭子等等。其次,教育者向孩子们播放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配乐故事,提出问题:池塘里面的小动物好多呀,它们都在做些什么呀?再次,让幼儿根据音乐故事来展开讨论,同时说出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四,让一部分小朋友通过动作或语言来模仿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教育者要在旁予以肯定和鼓励;最后,重新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并让幼儿一同跟唱。

(二)进行角色扮演,提高音乐课程的丰富性

为了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课堂当中,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类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象成音乐故事中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主人公们的情感变化。以《谁饿了》为例。首先,教育者要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的含义,将歌曲中出现的小狗、大灰狼等其他小动物的行为特点介绍给幼儿;其次,教育者在教唱歌曲时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动物角色,并且要搭配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特点。例如在歌曲的第二段,孩子们可以集体扮演成成群结队的小狗,由教育者来扮演外出觅食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地寻找自己的猎物。当大灰狼出现时,小狗们要一动不动地隐蔽在草地上,在大灰狼没有找到食物而灰心丧气地离开后,小狗们终于可以开心地玩耍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首歌曲的节奏比较欢快,教育者应当适当调整角色扮演游戏的节奏,让孩子可以多次欣赏并转换角色。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致可以被分为个人体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以及合作表现这几个方面,教育者应当根据幼儿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来灵活地修改教学方案,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以《小鸟捉虫》为例。首先,教育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鸟头饰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让他们大致了解一下音乐游戏的主要内容;其次,向孩子播放音乐,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感悟;再次,当幼儿对音乐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以后,教育者就要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讲一下小动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将幼儿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小鸟飞出窝”“小鸟捉虫”以及“开心回家”这三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整合学习小组的意见,组织合作表演。

作者:陆咏梅 单位:东坎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草地学报范文篇10

【关键词】冬凌草叶型叶表皮特征气孔

StudyontheDiversityof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LeavesofRabdosiarubescens(Hemls.)Hara

Abstract:Objective8typesofleavesofRabdosiarubescens(Hemls.)wereemployedtofinditsgermplasmresourcesdiversitybyobservingthemorphologicalparametersofleaf,thecharacteristicsofleafepidermis,andmeasurementitsmaincharacters.MethodsThediversityofleaftypewasdescribed;themaincharacteristicssuchasleaflength,leafwidth,theleafapexlengthandwidthweremeasured;thecharacteristicsofleafepidermiswereobservedbymeansoflightmicroscopeaftertheleaveswereexfoliatedandtemporarysectioned.ResultsTheformofepidermalcells,thepatternsofanticlinalwalls,thestomataindexwereanomocytic.Butthereexisted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formofleafbase,leaflength,leafwidthandmicro-morphologycharacteristicsoftheleafepidermis(thecellnumberoftheadaxialepidermisandabaxialepidermis,thestomallength,thestomalwidth,thestomaldensity).ConclusionItexhibitedmutationin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leafandmicro-morphologycharacteristicsoftheleafepidermisinalong-termcultivationprocess.

Keywords:Rabdosiarubescens(Hemls.)Hara;Leaftype;Leafepidermischaracteristic;Stoma

冬凌草Rabdosiarubescens(Henmsl.)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植物。因其地上部分含有丰富的冬凌草甲素和乙素,而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健胃活血及抗肿瘤之功效。临床实验证明冬凌草对食道癌、贲门癌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1]。目前河南省许多制药企业生产的冬凌草含片、冬凌草片、冬凌草糖浆等中成药主要以冬凌草为原料植物。据报道冬凌草药材的年需求量约700万kg。但目前冬凌草的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的先进技术及对其新品种的选育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对冬凌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栽培技术等方面[2,3],但在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从生态型角度筛选优良中药材品种资源在丹参等药用资源上已取得成功[4]。我们在对冬凌草长期栽培过程中发现其出现了叶片形态上的变异。与传统的种质筛选方法相比,据叶片形态对冬凌草种质资源进行粗筛,无疑能加快高含量种质筛选的进程,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冬凌草的栽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不同叶型的冬凌草为材料,对其叶片外部形态的多样性及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冬凌草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同时亦为进一步探讨其种内的多样性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本实验冬凌草材料均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河南省济源市)。

1.2方法

1.2.1叶片性状的观察及测量200605于冬凌草叶片的全展期,从每个叶型的冬凌草中,随机选取10株,观察不同叶型冬凌草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从其顶端向下的第3对叶片,用直尺,测量其叶长、叶宽、叶先端长(叶的尖端至第1个锯齿的距离)、叶先端宽,并统计其叶边缘锯齿。所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1.2.2不同叶型冬凌草表皮特征的观察取材时间和部位同上,叶片采集后立即放入FAA固定液中,带回实验室作为表皮观察的材料。撕表皮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后,用20%次氯酸钠离析液在常温下离析,待叶片发白时剥离上下表皮。撕取的表皮部位均为叶片中部叶脉两侧5mm处,1%番红滴染,凡士林临时封片。拍照时均用CanonA620数码相机连接XS-A4型显微镜完成。

1.2.3光镜下观察测量对每个叶型分别统计单位面积mm2下的上(12个视野)、下表皮细胞数目(10个视野)、气孔数目(10个视野)。气孔指数根据蔡志全[5](2004)方法计算:SI=SD/(SD+ED)式中,SI为气孔指数,SD为气孔密度,ED为表皮细胞密度。测量气孔大小时每个叶型随机选取30个气孔分别测其气孔长度和宽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以上各测定项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冬凌草叶形态变异的观察观察发现冬凌草在栽培过程中叶的外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异。由表1~2可知,1号材料,叶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端骤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3.44倍,叶边缘具较密的粗锯齿,平均为9.85cm,叶基平截,渐狭成具狭翅的柄,叶长为叶宽的2.08倍。2号材料,叶黄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16倍,叶边缘具密的粗锯齿,平均为10.63,叶基平截,叶长为叶宽的2.17倍。3号材料,叶绿色,卵状菱片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31倍,叶边缘具较密的粗锯齿,平均为8.93cm,偶有重锯齿,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27倍。4号材料,叶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1.81倍,叶边缘具较密的腺体状锯齿,平均为8.5cm,叶基平截,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70倍。5号材料,叶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10倍,叶边缘具密的腺体状粗锯齿,平均为10.03cm,叶基平截,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99倍。6号材料,叶深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33倍,叶边缘具密的粗锯齿,平均为9.88cm,叶基微凹,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87倍。7号材料,叶黄绿色,卵状披针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03倍,叶边缘具密的腺体状粗锯齿,平均为9.05cm。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27倍。8号材料,叶绿色,卵状披针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3.03倍,叶边缘具较为稀疏的粗锯齿,平均为7.78cm,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33倍。表1不同叶型冬凌草叶片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略)

2.2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片性状的测量见表2。表2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片性状的比较(略)

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叶型冬凌草的叶片性状中,叶片宽差异最大(F=37.587),其次为叶先端宽(F=35.353)及叶片长度(F=30.505),叶先端长度(F=10.351)差异最小。在供试的8种不同叶型中7号型叶最长,为9.39cm,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叶片最宽的为7号叶型,为4.14cm,其次为4号叶型、2号叶型、5号叶型及1号叶型,方差分析表明,它们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叶先端最长的为7号叶型,为1.61cm;最短的为3号叶型,为1.09cm,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叶先端最宽的为7号叶型,为0.79cm;最窄的为1号叶型,为0.38cm,方差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先端长、叶先端宽可作为冬凌草不同叶型分开鉴定的植株叶片特征指标。

2.3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的研究见表3及图1~16。表3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表皮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略)

对8种不同叶型的冬凌草的叶表皮细胞特征观察发现,不同叶型冬凌草的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波状弯曲。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均无气孔分布,气孔类型为直轴式气孔器(图1~16)。但不同叶型冬凌草上、下表皮数目、气孔密度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表3),其中1号叶型下表皮数目最多为689.98个/mm2,其次为2号叶型,为689.45个/mm2,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上表皮细胞数目1号叶型最多,为626.21个/mm2,其次为2号叶型与8号叶型,分别为625.33,614.29个/mm2,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不同叶型气孔指数在0.24~0.29之间,变化不大。气孔密度最大的为1号叶型,245.36个/mm2,其次为8号,7号和2号叶型、分别为230.52,229.99,223.64个/mm2,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气孔密度最小的5号叶型(180.71个/mm2)相比差异显著。气孔长度最长的为2号叶型,为23.76μm,最短的为7号叶型,为20.23μm,二者之间差异显著。气孔宽度以1号叶型最宽,为18.55μm,其次为2号叶型,为18.02μm。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而其他几个叶型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表皮形态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特征,体现了一定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表明冬凌草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叶表皮的形态特征有共同出现了一些变异。

3讨论

3.1冬凌草叶片形状的多样性本研究从叶基、叶先端、叶长、叶宽等形态特征上,揭示了冬凌草种内的叶片差异,并且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冬凌草甚至是同株植物上也会出现叶片的差异,这反映了冬凌草叶型上的多样性,表明冬凌草是一个叶“多型性”''''的种。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可能是其种质多样性的外在体现,这对于筛选冬凌草种质和保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本实验仅表明冬凌草种质资源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出现变异,至于遗传特性上是否也产生了变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Culter等[6]根据大量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叶表皮特征受遗传因子的强烈控制。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气体及水分的通道,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离不开气孔。气孔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物种具有重要意义[7]。本实验对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的观察表明,它们的叶表皮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的形状、其垂轴壁式样及气孔类型方面,这体现了一定的遗传性,但不同叶型的冬凌草之间的微形态学特征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为气孔密度及气孔的长、宽等方面。刘云等[8]发现不同桑树品种在气孔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而气孔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均具有共同的特征。陈曦等[9]认为不同烟草品种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有所不同。冬凌草不同叶型之间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否与出现了不同的品种变异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晓珂,董三丽,冯卫生.冬凌草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2):10.

[2]刘净,梁敬钰,谢韬.冬凌草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4,16(2):1.

[3]许红艳,李章成,丁德蓉.冬凌草的栽培与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2):28.

[4]张兴国,王义明,罗国安,等.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的研究[J].中草药,2002,33(8):742.

[5]蔡志全,齐欣,曹坤芳.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201.

[6]CulterDF.LeafsurfacestudiesinAloeandHawortiaspecies;Liliaceae:taxonomicimplications-trop.Suntrop.Pflanzenelt.(Acad.WissLitMainz)[J].1979,28:449.

[7]萨仁,苏德毕力格,陈家瑞.黄华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J].草地学报,2000,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