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资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11:17

财务资本

财务资本范文篇1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HumanResourceManagementAccounting,HRMA)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但从总体上看,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死”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会计要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决不能忽视人力资源这个要素。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二)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Concept)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Concept)。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Knowledge-basedCompany)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①。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进一步分析,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如果拓宽研究视野,就会计学本身而言,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并没有什么重大的难题。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已经超越了会计学科本身。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会计学科的完美结合,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拓展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将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会计领域。

(一)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史,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支持。然而,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却始终存在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冲突和论争。客观地说,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所有权以及拥有的份额。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契约之前就已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企业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企业所有权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和信息显示机制有关。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稀缺、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也应该享有企业所有权。

然而,我们并不赞同由此得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雇佣资本”的结论。应该看到,在企业组织中,财务资本本身并不可能创造价值,而单独的人力资本同样也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组合的过程。因此,企业所有权既不能全部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也不能全部由财务资本所有者独享,应由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享。我们提倡“资本与劳动”相融合。实际上,市场里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合约均衡。

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构成的特别合约。在这个特别合约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最终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因此,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也只有奠基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强调“物尽其用”。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突破了会计学只研究“物尽其用”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和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把“物尽其用”置于“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引入人力资本不仅拓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还将引起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结构等方面的重大革命,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从会计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对于重构一个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从会计学科角度看,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资产。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财务资本一起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由此建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具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力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种会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把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广义会计观念特有的视角,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奠定基础。具体来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拓展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区分劳动的层次性或复杂性,通过确认人力资本权益将人力资本显现出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于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等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知识型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力资产,最主要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按人力资本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设计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制度)提供基本的思路。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还有助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1.要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财务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分离,再加上注册资本制度,财务资本具有很强的抵押性功能。因此,财务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便成为一种抵押品,财务资本所有者难以任意退出企业,即存在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现象。财务资本是天然的风险承担者。而人力资本则因其与所有者不可分离,使得人力资本可以随意退出企业,从而逃避风险。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财务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财务资本的抵押性功能因财务资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不同类型财务资本可以相互转换而削弱。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可以在企业经营不佳时转让其所有权或将资本分散投资以便降低风险。同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群体性,使其抵押性功能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便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益预期,使人力资本只有在该企业时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具有了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固定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一旦退出该企业则要损失许多只有在该企业才被承认的独特资源,而且人力资本还难以通过“分散劳动”来降低这种风险。人力资本的群体性则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协作形成的集体力量。一旦人力资本退出该企业,集体力量将减弱乃至消失。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该企业。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和群体性的共同作用使人力资本具有了抵押性功能,并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承担更大的风险。在发达金融市场环境下,财务资本的退出机制要比人力资本强。“股东主权”或“股东至上逻辑”已经不是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企业合约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已经处于相互独立、平等的谈判地位。

2.要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形成企业整体,但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经营得好,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企业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经营不理想,出现破产清算,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已经彻底贬值,由于人力资本与人本身不可分离,人不可能被占有和随意处置,因此财务资本将成为对外履行民事法律责任的财务基础,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全部付之东流。似乎财务资本对企业破产清算承担更多的风险。有鉴于此,有学者认为,财务资本投入企业之后,其营运结果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因此,应该根据企业收益情况不同确定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分配方式,对企业经营亏损和破产清算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应承担不同责任②。但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双方的博弈,一旦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构成企业的一个特别合约。在博弈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信赖,对“特别合约”的后果(包括破产清算各自承担的风险)达成共识,否则,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不可能订立。这个“特别合约”的订立便意味着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地位平等。由此我们认为,需要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投入资本(注册资本)相当重要。一般认为,资本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起码具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同时,资本也为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保障。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投入资本(注册资本)的这种保障功能其实未必有效。我们知道,企业实际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务基础是所有者权益而不是投入资本(注册资本)。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持续的盈利,至少保本经营,才能真正具备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务基础。否则,即使企业投入资本(注册资本)再大,也会由于经营亏损,导致蚀本而无法实际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即使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财务资本也未必存在。因此,企业投入资本(注册资本)的保障功能是有限的。只有企业持续盈利才是企业实际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坚实基础③。在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清算的情况下,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都无法完整地履行其民事法律责任④。

财务资本范文篇2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HumanResourceManagementAccounting,HRMA)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但从总体上看,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死”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会计要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决不能忽视人力资源这个要素。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二)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Concept)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Concept)。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Knowledge-basedCompany)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①。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进一步分析,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财务资本范文篇3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然而,绝大多数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传统会计理论。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我国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相对固定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相对活跃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

(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不相适应

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1.所有权观念主宰的财务会计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2.人力资本观念下的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是“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人力资源通常是智力资本的载体。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

3.财务资本决定下的会计记帐

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三、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会计学科的完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拓展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将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会计领域。

(一)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

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支持。然而,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却始终存在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冲突和论争。客观地说,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所有权以及拥有的份额。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契约之前就已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企业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企业所有权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和信息显示机制有关。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稀缺、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也应该享有企业所有权。

在企业组织中,财务资本本身并不可能创造价值,而单独的人力资本同样也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组合的过程。因此,企业所有权既不能全部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也不能全部由财务资本所有者独享,应由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享。我们提倡“资本与劳动”相融合。实际上,市场里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合约均衡。

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构成的特别合约。在这个特别合约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最终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因此,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也只有奠基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强调“物尽其用”。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突破了会计学只研究“物尽其用”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和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把“物尽其用”置于“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引入人力资本不仅拓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还将引起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结构等方面的重大革命,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从会计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对于重构一个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从会计学科角度看,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资产。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财务资本一起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由此建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具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力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种会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把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广义会计观念特有的视角,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奠定基础。具体来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拓展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区分劳动的层次性或复杂性,通过确认人力资本权益将人力资本显现出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于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等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知识型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力资产,最主要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按人力资本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设计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思路。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还有助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1.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财务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分离,再加上注册资本制度,财务资本具有很强的抵押性功能。因此,财务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便成为一种抵押品,财务资本所有者难以任意退出企业,即存在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现象。财务资本是天然的风险承担者。而人力资本则因其与所有者不可分离,使得人力资本可以随意退出企业,从而逃避风险。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财务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财务资本的抵押性功能因财务资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不同类型财务资本可以相互转换而削弱。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可以在企业经营不佳时转让其所有权或将资本分散投资以便降低风险。同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群体性,使其抵押性功能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便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益预期,使人力资本只有在该企业时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具有了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固定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一旦退出该企业则要损失许多只有在该企业才被承认的独特资源,而且人力资本还难以通过“分散劳动”来降低这种风险。

2.制定独立、平等的企业谈判方针

人力资本的群体性则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协作形成的集体力量。一旦人力资本退出该企业,集体力量将减弱乃至消失。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该企业。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和群体性的共同作用使人力资本具有了抵押性功能,并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承担更大的风险。在发达金融市场环境下,财务资本的退出机制要比人力资本强。“股东主权”或“股东至上逻辑”已经不是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企业合约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已经处于相互独立、平等的谈判地位。

3.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形成企业整体,但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经营得好,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企业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经营不理想,出现破产清算,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已经彻底贬值,由于人力资本与人本身不可分离,人不可能被占有和随意处置,因此财务资本将成为对外履行民事法律责任的财务基础,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全部付之东流。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双方的博弈,一旦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构成企业的一个特别合约。在博弈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信赖,对“特别合约”的后果达成共识,否则,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不可能订立。这个“特别合约”的订立便意味着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地位平等。由此我们认为,需要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财务资本范文篇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杠杆利益),对我国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是以一定期间企业所取得的报酬(按净现金流量表示),按与取得该报酬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表示的。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还包含了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如果用V表示企业价值;t表示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NCF表示第t年取得的企业报酬(企业净现金流量),i表示预计风险报酬率,则企业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nt=1NCFt1(1+i)t。若假定企业持续经营,即n→∞,且每年的NCF相等,则V=NCF/i。由此可见,企业总价值V与NCF成正比,与i成反比。即企业价值与预期报酬成正比,与预期风险成反比。由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呈比例变动的,所获得的报酬越大,所冒的风险也就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的价值只有在其报酬与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

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一)MM理论的发展阶段

1最初的MM理论(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最初的MM理论,即由美国的Modigliani和Miller(简称MM)教授于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理论(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修正的MM理论,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现,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米勒模型理论

米勒模型是米勒于1976年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报告中阐述的基本思想。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修正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减少公司所得税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

论中去了。

4权衡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而只要运用负债经营,就可能会发生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在考虑以上两项影响因素后,运用负债企业的价值应按以下公式确定:运用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运用负债减税收益-财务拮据预期成本现值-成本预期现值上式表明,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随着负债减税收益的增加,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在负债减税利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及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即最佳的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量资本结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投资利润率-负债利率×(1-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入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因此,企业在追求高投资报酬率时,应注意投资报酬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

(二)降低企业负债利率

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趋势时,企业应选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反之,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优化借款结构,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四、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负债比例越高,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差额为负,负债比例不宜过高,以防普通股股东遭受更大的损失。企业负债比例应以多大为宜,这固然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

上升,此时,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财务资本范文篇5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然而,绝大多数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传统会计理论。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我国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相对固定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相对活跃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

(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不相适应

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1.所有权观念主宰的财务会计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2.人力资本观念下的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是“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人力资源通常是智力资本的载体。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

3.财务资本决定下的会计记帐

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三、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会计学科的完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拓展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将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会计领域。

(一)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

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支持。然而,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却始终存在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冲突和论争。客观地说,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所有权以及拥有的份额。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契约之前就已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企业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企业所有权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和信息显示机制有关。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稀缺、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也应该享有企业所有权。

在企业组织中,财务资本本身并不可能创造价值,而单独的人力资本同样也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组合的过程。因此,企业所有权既不能全部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也不能全部由财务资本所有者独享,应由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享。我们提倡“资本与劳动”相融合。实际上,市场里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合约均衡。

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构成的特别合约。在这个特别合约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最终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因此,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也只有奠基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强调“物尽其用”。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突破了会计学只研究“物尽其用”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和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把“物尽其用”置于“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引入人力资本不仅拓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还将引起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结构等方面的重大革命,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从会计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对于重构一个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从会计学科角度看,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资产。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财务资本一起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由此建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具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力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一种会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把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广义会计观念特有的视角,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能力的信息,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奠定基础。具体来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拓展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区分劳动的层次性或复杂性,通过确认人力资本权益将人力资本显现出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于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等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来说,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知识型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力资产,最主要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按人力资本要素分享企业所有权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设计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思路。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还有助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1.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财务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分离,再加上注册资本制度,财务资本具有很强的抵押性功能。因此,财务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便成为一种抵押品,财务资本所有者难以任意退出企业,即存在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现象。财务资本是天然的风险承担者。而人力资本则因其与所有者不可分离,使得人力资本可以随意退出企业,从而逃避风险。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财务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财务资本的抵押性功能因财务资本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不同类型财务资本可以相互转换而削弱。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可以在企业经营不佳时转让其所有权或将资本分散投资以便降低风险。同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群体性,使其抵押性功能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便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益预期,使人力资本只有在该企业时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具有了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固定在一个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一旦退出该企业则要损失许多只有在该企业才被承认的独特资源,而且人力资本还难以通过“分散劳动”来降低这种风险。

2.制定独立、平等的企业谈判方针

人力资本的群体性则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协作形成的集体力量。一旦人力资本退出该企业,集体力量将减弱乃至消失。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该企业。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和群体性的共同作用使人力资本具有了抵押性功能,并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承担更大的风险。在发达金融市场环境下,财务资本的退出机制要比人力资本强。“股东主权”或“股东至上逻辑”已经不是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企业合约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已经处于相互独立、平等的谈判地位。

3.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形成企业整体,但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经营得好,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企业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经营不理想,出现破产清算,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已经彻底贬值,由于人力资本与人本身不可分离,人不可能被占有和随意处置,因此财务资本将成为对外履行民事法律责任的财务基础,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全部付之东流。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双方的博弈,一旦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构成企业的一个特别合约。在博弈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信赖,对“特别合约”的后果达成共识,否则,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不可能订立。这个“特别合约”的订立便意味着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地位平等。由此我们认为,需要重新认识企业资本的保障功能。

财务资本范文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本、财务资本、资本产权、产权收益、分配方式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继劳动资本和财务资本之后脱颖而出,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取代资本要素成为最核心的要素。知识由人掌握、支配,不同的人,由于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不同,知识的深度、广度也不相同,“天道酬勤”,在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体现这一句古老的成语,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得不直面的一个迫切课题。

一、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资资源这三种基本的要素资源,但实际上物质资源的货币表现就是财务资源,因此企业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二者共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资本的历史演进。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财务资本的稀缺,财务资本在企业资本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制度按“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由此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雇佣劳动”,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张蕊、1998),此时,人力资本从属于财务资本,在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博弈中,财务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相应的财务安排就以财务资本所有权为主导,由此建立了现代会计的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强调权益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要素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已成为统驭财务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而,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赋予其或说恢复其所有权、产权,就成为一种必然。

现代企业的合约安排要求恢复人力资本产权。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在合约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博弈推动着企业分配制度的演进。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因而在博弈过程中,契约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资本雇佣劳动就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与此相适应,契约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企业的制度安排必然体现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意愿,资本控制劳动,劳动者只能成为人力资源的提供者,谈不上人力资本,更谈不上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的稀缺已随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让位于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稀缺、更重要。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博弈表现出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相反的格局,市场里的企业表现成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的合约均衡(周其仁1996)。在企业组织中,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因此,企业产权就应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的制度安排应同时体现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在这个特别合约中,每个要素所有者都是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最终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博弈能力。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要求其与财务资本在企业资本安排中处于平等地位。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由于财务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分离,再加上注册资本制度,财务资本具有很强的抵押性功能,(胡玉明,2002),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人力资本因其与所有者不可分离,依附于人体,使得人力资本可以随时退出企业而逃避风险,因而,财务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这在工业经济时代是成立的,但在知识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使得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群体性不断增强,使其抵押性功能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益预期,即人力资本只有在该企业才能发挥自身价值,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力资本的群体性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协作形成的集体力量,一旦人力资本退出,集体力量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群体性在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知识化的分工协作中体现日益明显,这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旦离开企业,便会损失许多只有在该企业才能运用的独特资源,因而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和群体性的共同作用使人力资本具有抵押功能,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一道,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从收益、风险对称角度,承担风险就应分享收益。另外由于人口的剧增,使就业岗位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进一步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比财务资本所有者要担负更多的风险。

从法律角度,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一样对企业资本具有保障功能。从各国民法、商法的立法原则看,企业实际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务基础是所有者权益而不是注册资本,从法律实践看,虽然规定了注册资本制度作为对债权人的保障,但当企业破产时,注册资本只是一个账面数字,从会计实践看,当企业不能持续经营而破产清算时,企业账面资产按清算价值计量,它会远远低于账面上按持续经营假设的价值。因而企业通过注册资本制度使财务资本所有者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的情况是:只有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结合,在企业制度安排上,同时重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要求,赋予人力资本的产权,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经营,这不仅是法律上的要求,也是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很多企业的破产,并非由于财务资本本身的原因,而是基于制度缺陷,使人力资本未能发挥作用,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财务资本经营中去,这就谈不上人力资本对财务资本债权人的保障作用。

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看,也要求恢复人力资本产权。马克思根据资本在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超额价值”,因而,马克思实际上早已把企业资本划分为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财务资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他所说的可变资本,只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安排以及工业经济下财务资本的稀缺性,产生了资本对劳动者的强制,因而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要根除资本雇佣劳动,只有进行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使生产资料劳动者所有,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成为财务资本所有者,进而实现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有机融合,使人力资本产权参与收益分配,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的出资者、股东,从而实现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对于马克思的观点并未真正体会,对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仅从财务资本角度,因而未能真正创建一种有效的企业制度予以实施,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稀缺的财务资本限制了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间,但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看,随着财务资本的不断丰富和人力资本对社会生产力贡献度的日益增大,人力资本产权必将会与财务资本产权有机融合。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通道就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使其同财务资本一道,享有收益分配权,再通过对劳动力素质的不断培养提高,缩小劳动者素质上的个体差异,同时在法律上明确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保护,由此创建马克思的理想社会。综上所述,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下,已成为与财务资本有着同等重要的企业资源要素,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当然也应凭借其产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二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本产权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面临着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同样的风险,当企业经营失败,其产权价值会一落千丈,因而在人力资本产权和财务资本产权的博弈中,如何在收益分配制度上安排,使产权所有者风险收益对称,使其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从而使其真正担负起企业的风险。

1.现有的收益分配方式及其评价

奖金。这是基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完成的业绩给予的奖励,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按税后利润的固定比率计提或采用超额累进计提。从实践效果看,它能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股东(财务资本所有者)联系起来,起到奖励作用,至于奖金的多少,取决于双方的博弈。其不足之处在于奖金是根据实现利润计发,易引发人力资本的短期行为。

年薪制:采用基本收入加风险收入,这一模式本质上同奖金模式相同,均是基于“资本雇佣劳动”下财务资本所有者出于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两权分离状态下的一种短期激励。

员工持股制。这一模式赋予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定数量的企业产权,使员工与投资者一道作为股东共同对债权人负责,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问题,但却又与“两权分离”背道而驰。

股票期权。即给予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以某个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企业股票的选择权利,这种模式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取决于行使股票期权的股票市场价格与预定价格之间的差额,因而该模式不仅能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短期利益的关心,同时也促使其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关注,使其进行了从打工者到股东的角色转换,但这一模式需要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要素均存在相当的缺陷,比如股票市场上,股价并未真正成为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股价相关性弱,盲目引入股票期权并不切实,会产生“市场投机→股价上涨→经理人行使股票期权”,这与股票期权制度应有的逻辑基础:“经理人努力工作→提高经营业绩→股价提高经理人获得股票期权回报”背道而驰,因而在我国现阶段,股票期权应慎行。(胡玉明,2002)

后续教育与技术培训。这一模式注重从心理上满足员工的需求,减少员工的就业、再就业风险,但其不足之处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配合其他方式。

职位晋升。这也是一种基于心理需求的激励,通过晋升来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以激发其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但由于企业职位有限以及不能单独实施,也有一定的局限。

以上六种收益分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其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注重短期激励,是一种基于财务资本主导的分配模式,这与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有机融合的资本体系下的收益分配有一定的差距。

2.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实现形式的探索

为克服现有分配模式的短期效应,真正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真实内涵,应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产权的收益分配实现形式。

延期奖金与或有报酬。为克服短期激励的缺陷,可以采用延期奖金的激励方式,即将员工部分年度奖金延迟到以后年度支付,而提前离开者将丧失获取这部分奖金的权利,通过奖金延期支付条款规定,企业经理人(员工)自动离开本企业或被开除时,获得的延期支付奖金的权利将自动取消或丧失。或有报酬则是指只有符合一定条件方可获取的报酬,此处的一定条件就代表着企业激励的方向,可以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企业应重点把握定性指标的制定和考核。这种激励方式可以使企业的关键经理人一旦离开企业所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从而可以减少因经理人中途跳槽到竞争对手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该激励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企业经理人随意离开企业,而企业又可以放心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对企业和经理人无疑都是双赢的局面。

虚拟股票。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下,公司经理人在行使股票期权时需要支付一笔现金,如果该经理人不富裕,特别是对年轻员工,采用这种方式就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可以考虑采用虚拟股票的激励方式,授予经理人(员工)一个购买名义而非真实股票的期权。当经理人在预定期限使股票价格上升到预定价格水平,公司就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用以激励员工。如:假设某公司授予某员工1000股的虚拟股票,预定价格每股50元,业绩考核期为三年,如果三年后公司股价上升到100元,则公司应该支付给该经理人50000元〔(100-50)х1000〕。然而,如果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达不到每股50元,经理人(员工)就得不到任何收益。当然另一种做法更为简单:公司直接给予经理人(员工)若干虚拟股票,规定一定年限后方可获得该虚拟股票,当经理人获得规定的虚拟股票时,就得到一笔相当的现金,数额等于虚拟股票的数量乘以经理人获得虚拟股票时股票的市场价格。这时,虚拟股票实际上是一种延期奖金激励方式,只是奖金数额不固定,它是将来公司股票价格的函数

企业价值评估激励方法。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应以企业价值增值作为目标取向,因而企业员工的工作应能提升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的价值高低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体现,但在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以及非上市公司对企业的价值只能通过评估来确定,由此可以采用通过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价值增值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员工的奖励,采用个人所得税中的超额累进或超率累进,使奖励比例随员工在本公司工作的年限的增长而增长,促使经理人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其计算模型可设计为:第N年员工的奖励金=(第N年企业的评估价值-第N-1年企业的评估价值)×第N年的奖励比率,该方式的关键在于奖励比率是逐年增大,从而使员工享受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不断增多的收益分享,这一方式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有可行性,同时对非上市公司更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另外该方式也可以克服单纯将奖金与利润挂钩所产生的短期行为。其不足之处在于进行价值评估的成本比较高。

财务资本范文篇7

人力资源的预测还包括很多其他细枝末节:包括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人力资源结构变动大的预测;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以及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预测。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组织,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对于一个企业亦或是一个组织来说,人力资源预测是它起跑的开始,也是与其他企业组织竞争的重要奠基。企业组织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内部人员数量、素质、以及结构等方面都是时刻变化的,因此,如果人力资源的预测对其发展趋势给予正确的推测,便有利于企业或者组织编制未来人员扩编、分流或结构的调整计划。如果说人力资源预测会计是基础,那么人力资源决策会计是企业和组织经营的中心,预测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点。作为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主题的人力资源决策,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对经济活动中其他决策有重大影响。其运行大的程序也是从确定决策目标开始,进行设计决策方案,评选方案,最后实施方案。对于人力资源决策会计中,涉及了最开始对于人力资源招募的决策。人力资源招募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招聘,它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一定技巧、能力和其他特性的工作申请人吸引到企业或组织空缺岗位上,这也就鲜明的显示出人力资源招募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关键,目标在于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员。通常,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层面上,我们会选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同一岗位人员的招聘进行评估,运用会计上的差量分析,以及各种会计方法进行择优选择。在招聘人员之后,通过人员在岗位上的发展与表现,企业和组织会考虑他和岗位的适合度以及晋升问题。在人力资源晋升决策分析中我们运用了系统模糊决策理论。所谓的模糊决策理论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研究有关非精确的现象。例如,对企业员工的评价,好与不好没有绝对衡量的标准。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即模糊现象,而系统模糊决策理论正是专门研究这些模糊现象的科学。科学的运用模糊决策理论,有利于将企业出现的模糊现象进行相对准确的解决。毕竟,在人力资源、人力评价考核中,没有硬性的准确的标准考核。在人员招聘考核之后,我们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定员决策。人力资源的定员决策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既定经济目标的前提下雇佣合适的员工,使人工费用最少。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定员决策是整个人工费用控制的关键经济领域,因为员工工资一般来说是由市场决定,很少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所以这样看来,如果要从人员上节约成本,只有从员工数量上进行有效控制,这才是有效的最佳的途径。

二、人力资源会计现今的局限性以及应对

对于会计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并不是难题,但如果从更高的层次上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已经超越了会计学科的本身。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可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基本在学科上完美的结合,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基本框架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拓展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内涵,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将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引入会计领域,从而实现学科上的互通。追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现行学科的内在缺陷。近代企业组织和制度为了与工业时代相适应,从而按照“资本基本主义”的原则进行构建,也就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利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这就说明了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是财务资本。而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起,为了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主宰者财务会计。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制后来居上,从而是财务会计基本观念发生了变革,从所有权观念转变成了主体观念,这种变化体现在会计等式从原本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于新型的知识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不再居于财务会计之下,财务资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例如当今的市场发展迅猛的第三产业,可以说是囊括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其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这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应运而生的时由之一。在服务业企业里,人被看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可以说,相对比传统产业来说,服务业将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当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服务业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要求,而时代特征不是很明显的产业也需要迎接时代的改革,重视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传统的财务资本之余,将眼光放在了人力资本之上,这样,就将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结合。总结来说,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这种无形资产产生的价值使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很多倍,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来,简单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了。在所有权方面,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一直存在着冲突和争论。众所周知,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占据着企业的不同的方面,也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企业离不开,人资本市场也离不开经理人市场的支持。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两者始终存在着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冲突和争论。从时展史上来说,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比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契约之前就已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合约自然偏向财务资本。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企业的所有权完全归属于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企业所有权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和信息显示机制有关。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博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为稀缺、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也应该享有企业所有权。但是我们并不赞同所谓的劳动雇佣资本的结论。可以这样来说,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两者任意一方单独运行都不能得到预想之中的价值,我们不能否定任意一方的作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两者之间没有谁第一谁第二的排名制,因为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是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不能将这种劳动成果让任意一方独享。只有将两者均衡分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对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原则取决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这件的谈判能力。也就是说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层次上来说,其研究的基础是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也只有实现两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这样的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才有实质上的研究价值。在解决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矛盾的道路上,我们希望有机的将两者近乎于完美的结合.现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体系都是在强调财务资本的核心地位,秉承着物尽其用思想。而面对知识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重要性呼之欲出的状况下,明显这种单纯的物尽其用的思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企业进步的需要,因此,将人尽其才的思想也要提升到日程上,在“物尽其用”的传统思想上发展“人尽其才”,这也标志着时代的变化。同时,在将人力资本提出之后还要在原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感念、深化其含义,这也预示着这一发展将引起会计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结构方面的重大变革,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满足现有的社会需求,让市场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状态,为现有时代经济谋求一条可行的道路,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也就是说要从理论上去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低位和重要性。我们要在硬性的理论纲领上给予其一定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实践实施作铺垫,让实施者有理可依、有理可循;其次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资本”的观念,传统的资本观念认为财务资本是天然的风险承担者,而作为因与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人力资本就可以随意退出企业逃避风险,这样的理论使得财务资本独享企业的所有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财务资本变得多样性,人力资本其本身抵押功能不断增强,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有了承担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说人力资本相对于财务资本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最后,应该建立新型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理论体系以及其具体的实施。传统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物权的基础上强调对财务资本的保护,对于人力资本的保护仅仅局限在基本的人权。而在新兴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而人力资源无疑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转变传统资本观念,树立简历新型的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三、结论

财务资本范文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目标;知识资本效用

1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再认识的必要性

1.1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毫无疑问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板块,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更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至为关键的一环。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反映,集导向、激励、凝聚和考核等效用为一体,为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相得益彰的作用。能否正确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明确、合理而又切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以正确的方向,协调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充分调动全企业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引领潮流、引导企业走向成功。1.2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产物。现代化发展从工业化、信息化走向知识化进程,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无疑是最为稀缺的资源,知识资本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形式并逐渐控制和支配企业其他资本形式。知识资本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力,是一种动态化的资本,职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所拥有的顾客忠诚度、企业文化和凝聚力等都体现着知识资本的力量,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迈向以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和管理能力等知识资本为中心。知识资本的能动作用带来企业产权结构的巨变,促使企业管理层观念的转变并重新对其效用进行审视,并以其层次化、多元化的特征以及相对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现有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最大化”曾被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理解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还是在强调要使企业的财务资本最大化,而知识经济已扩大企业资本的范围,对企业而言拥有比财务资本更加优越数量和质量的知识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财务资本,提升财务资本的盈利能力,给企业带来财务资本所无法企及的效用;还有学者曾提出“实现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诚然知识资本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有财务资本作为坚实后盾,但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能最大限度支配的财务资本总是有限的,要使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化并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

知识经济扩大了企业资本的范围,企业总资本不再仅限于主要以财产所有权为形式的财务资本,还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在为企业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兼顾考虑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使得财务资本的投入和知识资本的投入相匹配并为其服务,最终能够实现在有限的财务资本投入下企业知识资本效用达到最大化。2.1重视知识资本管理主体地位。以“有限财务资本投入下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知识资本管理的主体地位。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向资本转化,知识资本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体现,成为企业成长的第一推动力。知识资本内在的创新性和独占性,建立在其新颖性和创造性之上,可以有效发掘出其他形式资本的隐藏价值,在企业产品中体现出专利性和差异化,同时拓宽消费需求或是开辟新市场,将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使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领先优势,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本的管理能力。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知识资本可重复利用性、共享性、成长性和非磨损性的特点,建立企业内外部知识共享信息系统,从外部汲取知识,培养交叉知识技能,促进内部知识交流,使知识的传递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逐步构建企业知识文化体系,推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通过实现知识的共享、整合与创新提高应变能力与集体创新能力,加快对市场和运营环境的反应速度,并最终作用于产品和服务,给企业带来无可限量的升值空间。2.2推行“人本化”管理理念。以“有限财务资本投入下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坚持“人本化”管理理念。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企业资本结构的转变必将日益提升知识资本拥有者的生产主体地位,知识化的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以知识、信息、技术等抽象形式存在的知识资本,以人为主要载体,故而人力资本日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链条上的关键要素;知识资本的根本属性在于创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内在动力也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在于人,在于企业的职工。以人为本、坚持人本化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力的管理模式。实施人本化管理,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扎实知识技能,促进人岗匹配;通过企业文化的熏染培养职工的文化忠诚度,增强职工间的信任感和纽带感,使全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全面组建企业激励体系,认可激励带给企业高效的产出绩效和良好的氛围,提高职工满意度;构建人力资本全面发展平台,增进网络共享,开发职工的主观创新能力,把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而成集体创造力,运用人力资本的创新性特质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效用的最大化。2.3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以“有限财务资本投入下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推进新型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知识经济内在的高知识化、高技术化和信息化特征,使得人力资(下转P208)本、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知识资本收益的未来不确定性、人力资本的过度流通以及技术寿命周期的飞速压缩、知识产权的脆弱性等扩大了企业的风险领域,信息失真、道德风险频发,传统的被动化与个体化的风险管理理念已制约企业的发展。改变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从战略层面出发动员每一位职工承担与之岗位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责任;推行企业纵向结构变更,在分工授权与组织结构扁平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覆盖全企业的风险内控管理长效机制与协调机制,实行风险全过程管理,运用大数据网络对风险进行监控与趋势分析,精准识别、准确防范,设置风险预警机制,配备重大风险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并做好风险报告与备案;强化知识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学习型组织理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级数,在保障企业高效发展的同时合理控制风险。2.4力行成本-效益原则。以“有限财务资本投入下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效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知识资本是一种以人和组织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的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以知识的无限增长性带来生产资料的无限投入性,而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能调配的财务资本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资本的投入比重将稳步上升,知识资本成本将日益成为企业总成本的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是高成本经济,对于成本-效益的测量更是重中之重,知识资本的无形化特质造就了其成本度量的特殊化与高难度化,知识资本投资回报的长效性则提示企业关注投入与效用的比例,追求相对效用最大化。重视知识资本成本管理,探索客观化和数据化的成本度量方式;打破企业组织结构层级壁垒,采用多维结合的开放式知识共享模式,实现知识的跃层流动,推动集体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增进企业知识资本的存量;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正确处理知识资本投资长期效益和财务资本投资短期效益的关系,规避短期行为,实现产品成本的相对降低,最终给企业产品带来市场价值的几何级数增长。

3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为企业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兼顾考虑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使得财务资本的投入和知识资本的投入相匹配并为其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J].经济问题,2002(2).

[2]张照国,邹建,张斌.知识资本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现代企业,2002(12).

[3]李升泽.论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框架[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4]邱海琴,张卫国.知识资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5).

[5]王丽.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关系[J].现代营销,2017(10).

[6]陈莉.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J].上海商业,2017(1).

[7]高清霞.知识经济下企业创新性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7(12).

财务资本范文篇9

「关键词」竞争优势;剩余贡献;绩效依存性;知识资本权益

经营者与股东之间激励不兼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成本、道德风险、效率损失等,是委托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表明,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委托制本身,而是缘于传统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对人性本质——自利性的忽略。

循着传统的产权制度,股东作为企业财务资本的出资人与风险的终极承担者,享有两种最基本的权利: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财务资本这种“状态依存性”的权责利关系特征,显然有助于激励或者迫使股东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不断提高,由此便确立了对股东激励的产权动因。而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却不占有企业的产权以及由此派生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因此也就缺乏对经营者激励的产权动因。既然产权的激励效应与经营者不相关,从自利性本质出发,经营者必然会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经营管理的实质性控制权,借助信息不对称优势,在股东勉强容忍的限度内,谋求自身的内部控制权利益,如转移股东财富、过度在职消费、目标次优化选择等。无论哪种情形,对于企业的团队效率直至股东的财富目标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矛盾既然根源于产权对经营者激励的不相关性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忽略,那么就必须遵循人本思想,重新定位经营者角色,实施产权制度创新和经营者激励机制再造,从而在企业——股东——经营者间打造出一种利益激励与风险约束的互动机制。

一、经营者知识与管理的资本属性

(一)知识与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在初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型的企业里,业主依托自身的财务资本以及知识与管理技能,进行价值及其增值的创造。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业主集财务资本所有者与知识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相应由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共同创造的税后利润也就完全归属于业主一身。由于股东个体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有限性,为了抗御日渐加剧的竞争风险,谋求更大的规模效应与管理业绩,迫使业主彼此间不仅要在财务资本上实施联合,而且还必须寻求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规模扩大后的财务资本相匹配的知识资本,并建立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于是,以两权分离、委托为基本制度特征的股份制公司应运而生。一旦进入股份制公司制度,创造价值及其增值的两种资本要素: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所有者主体便发生了分离,相应所实现的税后利润也就需要在不同的资本所有者主体之间进行分割。随着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的日趋分散,经营者业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拥有了企业决策管理的实质性控制权。在这种现实格局下,无论是企业价值目标抑或股东财富目标等的实现,越来越取决于经营者的素质与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经营者及其知识资本完全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其增值的创造过程,成为了与财务资本同等的、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实质性的资本要素。既然如此,经营者也就完全有理由提出对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要求。

(二)财务资本及其所有者与知识资本及其所有者的契约关系。财务资本的所有权归属于股东,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社会组织;而知识资本的所有权则只能天然且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不单必须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人。知识资本所有者的权利一旦遭受损失,其价值创增功能便会贬值,以致荡然无存。知识资本这种能动的、天然的个人专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超脱于财务资本的所有者而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目标与判断标准,并且只有在得到正确激励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价值创造的功能。

显然,传统的“以资为本”所体现的“财务资本雇用劳动”的思维逻辑,在非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一旦人类社会演进到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力量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不是静态的“消极货币”即纯粹的财务资本的存在才使得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有碗饭吃”,相反倒是动态的“积极货币”即知识资本及其所有者为财务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与保障。在这里,财务资本更主要的是为知识资本价值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媒体与物质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讲,与其将股份公司定义为(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莫若视为是财务资本及其所有者与知识资本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平等而复杂的契约关系更为准确。循着这一逻辑,使得经营者凭借知识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取得了同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一起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资格。

二、经营者知识资本权益特征

作为“资本”范畴,无论是知识资本抑或财务资本,在利益分配关系的把握上,都应遵循资本——报酬这一共性规则。但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也还存在着诸下方面的差异:

(一)价值的归属性。财务资本体现为一种物化形态特征,一般不受其所有者(股东)结构变化或物质载体流动的影响,具有对特定法人主体很强的归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量财务资本的价值并无太大的困难。比较之下,知识资本则不具备物化形态的载体,而只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因而,知识资本不仅在价值上存在着事先无法估测的变异性,而且更难以使之保持对特定法人主体的完全归属性,尤其是那些知识资本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经营者更是如此。

(二)经济性风险责任。企业绩效不佳,虽然经营者的知识资本将遭受贬值与利益损失,但股东财务资本的损失同样也不可避免。倘若竞争失败或陷入财务危机境地,几乎一切的经济性损失都将落在财务资本及其所有者身上。因为企业一旦进入这种情形,对承担经济性风险真正的也是惟一能够起作用的只有那些物化形态的资产。而对经营者其实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失,因为那些将企业带人失败或危机境地的低素质的经营者,其知识与管理原本就不具备知识资本的价值。

(三)权益实现条件。尽管同属资本范畴,都体现着“状态依存性”的资本权益特征,但较之股东财务资本,经营者的知识资本在权益的实现上存在着更大的限制性的资格条件。准确地讲,经营者能否享有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取决于管理绩效的优劣。只有当管理绩效达到并超过既定的水平,特别是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时,经营者自身的知识与管理才具有了资本化的前提,从而才有资格以知识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分享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如果达不到既定的绩效标准,即便企业赢余,经营者也不能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因而经营者知识资本的权益体现为一种“绩效依存性”特征;相反,对于财务资本所有者,只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只要有盈余存在,股东就始终拥有享受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资格,亦即股东财务资本的权益体现为一种“存在依存性”特征。

三、竞争机制与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计划设计思想

(一)产权激励制度缺陷与竞争机制的引入。经营者知识与管理的资本化,消除了委托制下激励不兼容的矛盾根源,从而为经营者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然而也必须看到的是,具有了产权利益驱动机制,并非直接意味着管理绩效的必然提高。总结国内外一些私有企业或企业私有化后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权重组改变的只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却没有给企业及其经营者创造出“生存发展”与“淘汰死亡”的强制性择别,因而也就无法保障企业运行必然是高效率的。

动力不仅来自于内在的激励,更来自于外在的压力,来自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强制。具体到经营者的管理效率,竞争同样发挥着强制性的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不单关注产权利益的激励,更受着控制权利益的激励。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经营者控制权的稳定性必然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于经营者而言,一旦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或者管理绩效达不到股东的期望,经营者的管理控制权及其相关利益便会丧失,随之其知识资本价值也将不复存在。面对市场竞争,经营者惟一的、也是最为理性的选择就是努力工作,不断提高管理绩效。而且,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是激烈,经营者就越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谋求更高的效率、效益与竞争优势。

(二)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计划的设计思想。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弥补了产权激励对经营者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限性,强化了对人本思想的认识,同时也为评价经营者的管理绩效,并制定知识资本报酬计划提供了指引:

1.知识资本报酬计划实施的宗旨在于促使经营者实现管理的高效率性,并借此推动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不断强化,因此,知识资本报酬计划设计的立足点是:经营者是否为企业奠定了持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基础,并带来了超出社会或行业平均水平的剩余贡献,即剩余税后利润(=实现的税后利润-相当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部分)。没有剩余贡献,知识资本就不能取得报酬。剩余贡献越大,经营者分享的数额也就越大。

2.经营者管理绩效的优劣,在静态上,应当以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为最低判断标准,在动态趋势上,必须以与市场或行业最好水平的比较劣势不断缩小为着眼点。

3.竞争优势的创造缘于核心能力的支持与对战略发展结构的遵循,因此,首先对经营者管理业绩的有效性进行战略符合性分析,是实施知识资本报酬计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计划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剩余贡献共享原则。剩余贡献并非都是由知识资本创造的,财务资本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财务资本,经营者的知识与管理就无法转化为知识资本,就不可能独立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因此,财务资本也就当然地要求参与剩余贡献的分享。

四、经营者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指标对报酬的影响权重

(一)关键成功因素与经营者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竞争中的企业,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有的繁荣不过昙花一现,有的却能保持持久的发展活力,其具体原因可能各异,但在一些关键成功因素上把握能力的差异,则是其中的根源所在。从关键成功因素出发,并基于效率、效益与谋求竞争优势宗旨,企业需要对经营者管理绩效设置如下考核指标体系:

1.谋求竞争优势的能量基础:以核心能力为依托的营运效率;

2.持续经营的风险抗御机制:财务安全系数

3.制胜竞争对手的成本领先优势:成本控制效率

4.竞争优势的效益转化能力:资产增值水平及其质量

5.财务目标的最终达成:净资产收益率

财务资本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整个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观念和内容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是财务资本,财务管理是关于财务资本的运作,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等。这与经济时代资本的重要性是相联系的,然而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虽然仍是企业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最重要的动力,知识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以财产所有权为形式的财务资本,而且包括了可转换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即人的知识本身。因此,新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仍然由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关系、筹资、收益、分配财务指标的分析几部分组成。但其形式和内容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理财活动迥然不同,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如何做好知识时代企业财务管理。

一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创新和其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后果,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成为必要和可能。一是企业在原有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为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采用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社区福利等。造成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也为消除不良后果提供了可能,如污染治理技术为解决污染提供了可能,也是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成为必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调整为保证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的良性结构知识流。同工业经济时代一样,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仍然生活在社会之中,由于企业生产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能源,将减少环境污染和对资源的掠夺性耗费,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并注重售后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是获得更多知识和巨大财富的源泉。但由于知识的飞速发展,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众多的知识,此时获得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做好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

企业财务关系由内外协调转向侧重于企业内部人本化管理。企业财务关系,一般包括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这五类关系仍然存在,但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即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但与其它生产要素与拥有知识是否愿意发挥其才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决策阶层及财务人员应当从企业奖励制度,人事选拨等方面去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这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因此成为企业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做好企业筹资管理

从筹资角度来看,来源于银行的银行资金比重将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难以满足银行经营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广泛,各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得网上融资成为可能,融资的领域更加广阔,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在筹资渠道与方式选择上,可能把视野放在国际资本大市场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融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技术创新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促使企业成为处于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最关键因素。因而企业筹资的主要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它不仅包括资金的筹资,而且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资源的筹资。企业价值最大化已不像以前工业经济时代那样单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更确切地讲,过去以资本筹资为主转向以无形资产筹资为主。

四做好投资管理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以设备、资本、原材料等为主。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比较注重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而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的管理则关注较少。新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知识资本性经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地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和以人才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新领域。

五做好企业收益分配

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共享资本收益。工业经济时代的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资本分配制度,谁拥有资本谁分享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必然成为分配依据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分享收益。这时,企业的参与者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直接生产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创造者。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六做好财务指标的

反映知识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由于传统下知识指标反映的局限性,使得近四十年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帐面价值高3-8倍,如天大天财,华工等,而有限公司虽然其帐面价值大,但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以致最后陷入破产的绝境。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然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张慧德.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1,(6):18-21.

[2]刘曙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J].财会月刊,2001,(20):28-31.

[3]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01,(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