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0:15:35

采挖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省树木资源采挖利用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资发[**3]4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我省境内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必须遵守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注意保护物种资源和植被,严禁非法采挖。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采挖的树木资源,包括活立木、再生树蔸、树桩等。

第二章采挖树木的申请

第五条凡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由单位或个人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农村居民采挖利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非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零星树木除外。

第六条采挖利用树木资源,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采挖利用树木资源申请书;

(二)符合规定的采挖作业调查设计文件。

第七条因征占用林地需要采挖树木的,除应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下列情况还应分别提交:

(一)征占用林地的,应提交《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二)临时占用林地的,应提交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人工珍贵树木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野生植物经营许可证。

第九条采挖胸径50厘米以上或树龄100年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或人工珍贵树木,除应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树木的全景彩色照片。

第三章审批发证

第十条审批程序

(一)申请采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由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派人到现场审核,审核同意的,填写申报表(样式附后),连同申报材料报设区市林业局审核,设区市林业局审核同意后报省林业厅审核,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经批准后,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核发采集证。

(二)申请采挖国家二级及省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及胸径50厘米以上、树龄100年以上的人工珍贵树木,按照前款的程序报省林业厅审批。经批准后,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核发采集证。

(三)申请采挖省三级重点保护野生树木,及胸径20—50厘米(不含50厘米)、树龄50—100年(不含100年)的人工珍贵树木,由设区市林业局审批并发放采集证。

(四)申请采挖胸径20厘米以下,树龄50年以下人工珍贵树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发放采集证。

(五)其他树种,由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六)应由省林业厅审批的树木采挖,属于自然枯死或自然灾害折断死亡的,委托设区市林业局审批发证。

(七)同时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名录的树种,按国家规定的保护等级管理。

第十一条凡采挖胸径5厘米以上的树木,必须纳入当地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列抵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第十二条采挖树木需要运输的,列入国家或省重点保护名录的树木,凭采集证办理野生植物放行证,凭放行证运输;其他树木胸径大于5厘米的,凭采伐许可证办理木材运输证。

第十三条人工播种或扦插繁殖培育的绿化苗木,胸径超过10厘米(含10厘米),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办理木材运输证;胸径10厘米以下的,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运输。

第十四条移植到苗圃地的树木出圃运输,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证明和采挖时的野生植物采集证、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木材运输证或野生植物放行证。

第四章采挖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各地每年要按照年度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树木资源采挖利用计划,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

第十六条采挖树木资源面积1亩以上(含1亩)或株数20株以上(含20株)的,必须参照森林抚育间伐规程进行采挖作业调查设计。采挖树木资源面积1亩以下或20株以下的,采用简易采挖作业调查设计,简易作业设计必须载明采挖地点、采挖株数、采挖树种、树木胸径、立木蓄积、采挖方式等。

采挖野生树木资源必须注意原生地森林植被和种源的保护,采伐后所保留的同类树种不得少于60%,且应分布均匀。每采挖1株野生树木,应补种3—5株相同树种的幼树。

第十七条采挖作业调查设计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简易作业设计可由具有林业调查设计资格的人员承担。作业设计实行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负责制。

第十八条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野生树木资源的采挖利用规模,根据资源状况核准经营单位的数量,核定采挖计划,严禁超森林采伐限额和采伐计划采挖树木资源。

第十九条严禁在下列地区和森林中采挖树木资源。

(一)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

(二)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三)生态脆弱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四)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五)城镇绿化树木、省道、国道绿化树木。

第二十条对重点保护的野生树木资源要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采挖。各设区市林业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辖区内非重点保护野生树木但属稀少的树种,定期公布,严格管理,限制出境。

第二十一条在修筑公路、架设电线、修建房屋等建筑工程时,要尽量避开重点保护野生树木,不能避开的,在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时,应由建设规划单位作出书面说明。

第二十二条对因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造成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濒死的,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抢救。失去抢救价值的,由县级以上森防检疫机构提供证明材料,方可申请采伐。

第二十三条采挖移植树木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在采挖移植前应制定采挖移植技术方案,确保移植树木的成活。因技术运用不当,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移植树木大量损毁、死亡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取消其经营资格。

第二十四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树木资源的采挖利用管理,建立采挖、运输、经营管理台帐。基层林业工作站要加强源头管理,建立采挖检查验收制度,对采挖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其停止采挖。木材检查站要依法检查,对有合法手续运输树木的,应保证放行;对无合法手续的,应依法查处。

第五章附则

采挖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

以《刑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相关部门单位的力量,强化各项监管措施,形成执法合力,坚决打击非法采挖营运海砂行为,维护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本次整治非法采挖海砂专项行动由**副市长为总协调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及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事局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协调人,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指挥、调度和督察工作。成立整治非法采挖海砂专项行动办公室,具体负责行动的信息传递、情况通报和相关工作安排。办公室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

根据专项行动实际需要,由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成立由市公安局、中国海监市支队、市公安边防支队、省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参加的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执法工作应急处置小组。市海洋与渔业局指定一名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公安局、中国海监市支队、市公安边防支队、省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对发现或群众举报的非法采挖海砂行为进行联合查处,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对重点岸段和疑似采砂船蹲点监控。

本次行动采取统一组织、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方式。各市(区)应根据工作要求成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项行动组织机构,负责辖区内专项行动。

三、工作原则

(一)政府领导、属地管理。各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为海砂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全面负责辖区内海砂整治工作,建立政府组织、部门协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部门协作、联合查处。海洋与渔业、公安、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交通运输、海事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执法协作,对采挖海砂违法案件依法联合查处。

(三)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以防为主,完善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有效控制非法采挖海砂行为。同时要广泛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群防群管的社会环境,努力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从重从快、依法严惩。对于发现的采挖海砂违法案件,要及时取证,及时立案,依据法律法规从重处罚。

四、整治范围和重点

(一)整治范围

对我市管辖海域及沿海岸线非法采挖、运输、经营海砂活动进行集中整治,对作业、航行、锚泊、停靠的挖砂船、运砂船、堆存海砂的港口、码头、沙场装卸点及公路运砂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对沙质岸线和相关海域进行全面监控,依法查处非法采挖、运输、营销海砂的各类行为。

(二)整治重点

1、强化对非法采挖海砂行为多发海域和岸段的巡查。针对盗采海砂活动的特点,通过走访排查摸底掌握盗采海砂活动情况,采取定期海陆巡查、突查暗访等措施,利用执法车船和技术监控手段对盗采海砂多发海域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违法采砂行为。重点加强对双岛湾以外海域、浪暖河口海域及市区范围内沿海岸段的巡查监控,同时加强与沿海乡镇、街道、渔村及用海单位的联系,组织建立基层联防联控机制,对上述海域和岸段实行24小时监控,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2、强化对作业工具的管控。对无船名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砂船一律予以取缔。对海上运砂船舶实施登检,对运砂船舶证件、适航情况进行查验;对港口码头停泊的各类运砂船舶和运砂车辆实施排查;对陆地运砂车辆进行检查。

3、强化对违法责任人的惩处。对查获的盗砂人员和非法经营人员,一律依法立案查处。对盗砂船舶、车辆等作案工具和来源不明的海砂,一律予以查扣、查封、收缴。对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和妨碍执法的违法人员一律依法追究,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整治措施

从采挖、运输、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整治非法盗采海砂活动,突出源头治理。

(一)加强采挖环节的检查。针对非法采挖海砂活动的特点,通过走访排查,掌握非法采挖海砂船舶情况,制定执法措施,及时迅速查获违法作业的采砂船舶;利用执法船艇定期或不定期对所辖海域开展执法巡查,对非法采挖海砂活动多发海域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违法采砂行为。

(二)加强运输环节的检查。对海上运砂船舶实施登检,调查海砂来源,对运砂船舶证件、适航情况进行查验;清查港口码头,检查船舶及人员证件证件是否齐全;对运砂车辆进行依法检查,对海砂来源去向进行调查核实。

(三)加强营销环节检查。对经营海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全面清理无合法手续、非法占用土地的砂场。

六、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行动自5月6日至7月5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全市营造打击非法采挖海砂的社会氛围。

(二)集中整治

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陆上摸排。全面排查非法采挖海砂违法犯罪活动,掌握盗采海砂时间、地点、规模、卸砂地点,根据盗砂船吨位、违法行为严重程度,逐一建立档案。

二是海陆巡查。针对盗采海砂活动规律和特点,集中海洋与渔业、公安边防、海警支队、海事部门执法船艇,采取定期、不定期巡逻的方式,开展海陆巡查,严厉打击采挖海砂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设卡检查。在海岸线附近道路、港口码头、海砂堆放销售场地设置固定卡点,严密盘查可疑车辆、船舶,切断非法采挖海砂的运输通道。

(三)整治处理

各部门依照职权对查获的盗采海砂案件,依法联合处置。对抓获的盗砂人、非法经营人,一律予以立案查处;对查获的盗砂车船、作案工具和来源不明的海砂,一律予以查扣、查封、收缴;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执法人员通风报信、徇私枉法、私自放行查扣盗砂船、违法作业工具和人员的,严格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各级各部门的处理结果要及时上报市专项行动办公室。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执法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按照统一部署要求,做好抓落实的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和部署,逐级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把执法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要加强督导,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现场指挥,确保执法工作落实到位。要严肃执法责任,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三)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职能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配合,加快办案节奏,提高办案效率。海洋与渔业、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工商、海事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探索建立管辖区域打防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案件线索,研究制定区域性整治措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合力。

(四)畅通渠道,及时反馈。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专项整治行动信息联络情况汇总和反馈工作。建立报告制度。行动期间,各部门单位每周一次按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市专项行动办公室(各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要在活动开始时上报)。遇有重要情况,要在接到报告第一时间逐级上报;特别重大情况,接报单位可直接上报市专项行动办公室。要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问题发生。

采挖范文篇3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刑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对清理、取缔“三无”船舶的通告的批复》等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办公厅和有关部门文件要求,在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以更加严密的组织方式、更加有力的整治措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更加有效的执法监督,及时发现、有效整治非法采挖、经营海砂、河砂行为,维护我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水务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监察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公安边防大队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和督查工作。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专项行动的信息传递、情况通报和相关工作安排。各成员单位成立相应的行动组织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行动的组织、调度和实施工作。

三、整治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原则。区政府统一领导本次行动的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整治专项行动。

(二)部门协作、案件联处原则。各成员单位加强执法协作,对非法采挖海砂、河砂的案件依据各自职责依法联合处置。

(三)依法惩处、从快从重原则。各成员单位对非法采挖海砂、河砂的案件要从快从严审理、从快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整治范围、分工和重点

(一)整治范围

对我区管辖海域和区域内非法采挖、运输和经营海砂、河砂活动进行集中整治,对作业、航行、锚泊、靠港的挖砂船、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堆存海砂、河砂的港口、码头、装卸点进行全面监控,依法查处非法采挖、运输和营销海砂、河砂的各类行为。

(二)整治行动分工

1.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查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和违反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罚非法采挖海砂活动。

2.公安分局、公安边防大队负责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对查获的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人员和非法经营人员依法立案查处;对充当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保护伞”、非法收取采挖海砂、河砂“管理费”和阻碍执行公务的人员依法处理;对盗采海砂、河砂的设施和非法所得依法收缴;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国土资源分局负责查处违反矿产资源和土地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清查海岸线周边海砂、河砂堆放场所,依法取缔违法经营的砂场;查处擅自在耕地上挖沙、采石、采矿、取土以及非法破坏山体等违法行为。

4.区水务局负责查处违反河道管理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在河道管理范围和堤防安全保护区内擅自挖沙、采石、取土等违法行为。

5.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查处港口、码头、道路及其它场所内停靠的各类违法载运海砂、河砂船舶、车辆,及时制止违法装卸海砂、河砂行为。

6.工商分局负责查处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海砂、河砂等违法行为。

7.区监察局负责对各成员单位在本次专项行动中的工作进展情况、职责履行情况、依法行政等情况进行监察。

(三)整治重点

从我区管辖海域和区域内采挖、运输、经营等各个环节全面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行为,突出非法采挖海砂、河砂活动源头治理。

1.强化对海砂、河砂富集区域和海域的巡查。针对盗采海砂、河砂活动的特点,通过走访排查摸底掌握盗采海砂、河砂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管辖区域和海域的执法检查,对盗采海砂、河砂活动多发区域和海域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违法采挖海砂、河砂行为。

2.强化对作业工具的管控。对无船名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海砂船,对违法采挖海砂、河砂设施一律予以取缔;对海上运砂船舶、陆地运砂车辆实施登检,对海砂、河砂来源进行调查;认真开展港口码头清查,对港口码头停泊的各类运砂船舶和运砂车辆实施拉网式排查;对所有经营海砂、河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全面清理无合法手续、非法占用土地的砂场。

3.强化对违法责任人的惩处。对查获的盗砂人员和非法经营人员,一律依法立案查处;对盗砂船舶、车辆等作案工具和来源不明的海砂、河砂,一律予以查扣、查封、收缴;对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的黑恶势力、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和妨碍公务执法的违法人员一律依法予以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行动自5月23日至7月5日,共分三项内容。

(一)宣传教育。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相关海砂、河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专项行动的舆论氛围。

一是海上宣传。执法船采取悬挂宣传条幅、送法到船等方式,宣传盗采海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及盗采海砂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是陆上宣传。在沿海港口、码头、停泊点、各相关街道和社区采取有线广播、发放宣传材料、张贴通告等形式,宣传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是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专项行动的意义,对非法采挖海砂、河砂案件公开曝光,震慑违法行为、教育群众。

同时,公布各成员单位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受理举报。

(二)集中整治。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陆上摸排。广泛排查非法采挖海砂、河砂违法犯罪活动,掌握盗采海砂、河砂时间、地点、规模及卸砂地点,根据违法行为严重程度,逐一建立档案;

二是海上打击。针对海上盗采海砂活动规律和特点,集中执法船艇,采取定期、不定期巡逻的方式,开展海域巡查,严厉打击采挖海砂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设卡检查。在道路、港口码头、海砂、河砂堆放销售场地设置固定卡点,实行24小时值守,严密盘查可疑车辆、船舶,切断非法采挖海砂、河砂的运输通道。

(三)整治处理。各成员单位依照职权和分工对查获的盗采海砂、河砂船舶、车辆、设施等,依法联合处置。对抓获的盗砂人员、非法经营人员,一律予以立案查处;对查获的盗砂船、车辆、设施等作案工具和来源不明的海砂、河砂,一律予以查扣、查封、收缴;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执法人员通风报信、私自放行查扣的盗砂船舶、车辆、设施等和人员的,严格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处理结果报区海洋与渔业局汇总。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依法有效整治非法采挖海砂、河砂行为,是保护矿产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执法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按照专项整治行动部署开展好执法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和部署,逐级细化责任、分解任务,把执法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主要负责人要加强督导,分管负责人要深入一线,现场指挥,确保执法工作落实到位。要严肃执法责任,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论领导或者具体执法人员,要依照党纪政纪依法追究责任。

(三)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加大案件侦查、逃犯缉捕、整治工作的力度,加快办案节奏,提高办案效率;要加强沟通联系,探索建立打防控联动机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案件线索,研究制定整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合力。

(四)通畅渠道,及时反馈。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专项整治行动信息汇总和反馈工作。要建立报告制度,整治行动期间,每周五16:00前将工作进展情况通过金宏网报区海洋与渔业局汇总。

采挖范文篇4

根据《中共县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虫草采挖期间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政法委的帮助指导下,全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现将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

全局把虫草采挖期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审计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审计局及时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按照“提早部署、分类实施、多元化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力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群体性聚集械斗和集访非访闹访事件”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范畴和应到的目标要求以及奖惩措施。局长对开展加强虫草采挖期间重大矛盾隐患、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维护虫草采挖季节全县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多次主持召开矛盾多元化解分析会。

二、强化安全稳定意识,全面落实责任

全局始终把结对乡的虫草采挖安全稳定放在重要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第一要务,切实履行综合治理多元化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好的安全防范工作,层层建立责任书,确保综治目标落实到位派出副局长为带队的“蹲点”干部小分队进驻到县审计局结对的乡,会同乡乡干部、村村干对以前因虫草采挖发生过重大事件的一村进行了矛盾隐患的摸底、排查和稳控措施的布控,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虫草采挖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采挖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那曲冬虫夏草保护的问题研究

(1)那曲地区对冬虫夏草过渡采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那曲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阻碍了其经济的有序发展。因此,冬虫夏草这一天然的自然资源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那曲地区的农牧民把采挖虫草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家庭的所有成员除了老人妇女之外,都会上山采挖虫草。这样过渡的采挖虫草,给那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交易市场监管不健全,不能保障农牧民的合法权益。那曲地区冬虫夏草的市场监管很不健全,冬虫夏草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也先对滞后,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交易体制,冬虫夏草的交易仍然很混乱。(3)那曲地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影响。由于冬虫夏草市场需求量的激增,那曲地区的农牧民看到了虫草带来的巨大收益,于是纷纷放弃农牧业,而专心采挖冬虫夏草。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致使大量草场和耕地荒芜,造成水土流失和生产资料的流失,不仅仅给当地农牧民造成损失,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4)政府对冬虫夏草保护体制不健全。冬虫夏草作为那曲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采挖冬虫夏草,并没有任何的限制。这一方面是因为冬虫夏草经济利益的诱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政府在冬虫夏草采挖方面并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造成当地农牧民可以自由无限制采挖冬虫夏草。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那曲冬虫夏草保护的对策

那曲地区在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还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市场混乱和监管不严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结合市场和社会,构建新的那曲冬虫夏草的保护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曲冬虫夏草的保护问题。

(一)政府方面———完善各类方针政策,对虫草的采挖秩序进行严格管理。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冬虫夏草的产权归属进行明确。其次,政府要制定严格的政策,限制当地农牧民对冬虫夏草的无节制采挖。最后,政府要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使资源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确保当地农牧民了解和接受这些规章制度,使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市场方面———建立健全虫草交易市场体系,推动虫草交易的规范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冬虫夏草市场的交易秩序,促进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化。保证虫草市场的交易秩序,降低冬虫夏草市场的交易风险和成本,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愿望,也是当地农牧民和政府所乐见其成的。其次,可以大力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最后,市场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的其他产业,规范冬虫夏草的市场交易。如果那曲地区的其他产业发展较好,可以适度减轻冬虫夏草市场的压力,进而规范冬虫夏草市场,做好那曲冬虫夏草的保护工作。

(三)社会方面———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彰显资源优势。首先,应该利用那曲地区天然的冬虫夏草优势,打造西藏特色品牌,强化珍稀资源的优势。那曲的冬虫夏草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也是西藏特色品牌之一,所以社会方应当加强对冬虫夏草特色品牌的打造,利用冬虫夏草的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西藏的特色经济。其次,那曲地区的冬虫夏草享有“极草”的美誉,因此,应该发挥它的区域比较优势。最后,应该加速发展西藏的其他产业,整合资源,缓解经济对冬虫夏草的依赖。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冬虫夏草,西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优势资源,例如旅游、生态以及中药等等,缓解经济对冬虫夏草资源的依赖,从而简介实现那曲冬虫夏草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肖志杨 杨斌 大强巴 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仕江,尹定华,丹增,扎西,扎玛次仁.中国西藏那曲冬虫夏草的生态调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04)

[2]高小青,徐丽洁.西藏那曲冬虫夏草地方标准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1)

采挖范文篇6

定本办法。

第二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树木均为古树名木:

(一)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

(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

(三)树种珍贵,国内外稀有的;

(四)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的;

(五)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重要保护树种。

第三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古树名木的管理机构。

第四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认真的清查,统一登记、编号、造册、建立档案,竖立明显标志,以资识别和保护。

第五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复壮保护措施,保持古树名木的持续长存。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责任。单位所有的,由所在单位保护管理;个人所有的,由个人负责保护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县(区)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跨县(区)移植苗圃以外胸径超过5厘米的树木。县(区)内移植的,亦须经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移植手续。

第七条古树名木的物主单位和个人禁止砍伐、损毁古树名木,禁止在古树名木上折枝、剥皮、挂物、敲钉、刻划,禁止借古树名木搭棚作业,禁止在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以外两米范围内取土、堆物、放牧、焚烧、造房,在可能对古树名木产生影响的范围内,污染源要达标排放,不准向古树名木倾倒有害的污水废渣及做出一切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行为。

第八条造成对古树名木生长危害影响行为的个人或单位,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中止其行为,制定整改意见,责令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和危害。

第九条禁止擅自移植古树名木。一切建设项目应该尽量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制定避让或保护措施。

国家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确实需要移植古树名木,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批准。被批准移植古树名木的经费由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单位承担。

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由市园林部门建立档案,设立标志,保护管理。城区单位管界内或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由该单位或居民负责养护,市园林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严禁砍伐或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必须由市园林部门申报,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发展花木盆景产业不得损坏古树名木资源。

(一)一切经营花木盆景业主和单位都必须将经营活动向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获得经营许可证,方可经营。

(二)严格控制花木盆景的根、桩采挖。不得在以下地区采挖树木根、桩:

1、各级公益林地内;

2、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内;

3、自然保护小区内;

4、25度以上的生态脆弱地区;

5、退耕还林地带;

6、溪流、河流、渠沟堤岸、塘库坎堤、水库周沿;

7、各地古民居庭院;

8、各地村口、水口林地;

9、田埂土旁上;

10、其他不适宜采挖根、桩的地区。

(三)在苗圃地外采挖胸径5厘米以上的树木,必须履行报批手续,申请树木采挖许可证,并经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地勘察确认批准;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虽经批准,但违反采挖规定采挖树木的行为分别以盗伐和滥伐林木行为查处。

(四)在苗圃地以外的根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根、桩出省外运的,必须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填报树木运输许可证,并按出售价值的15%交纳林木资源补偿费。

第十二条养护和复壮古树名木所需费用,主要由所在单位和个人负责,市、县(区)政府要逐步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事业。

第十三条制止和打击无证采挖、收购、运输、销售古树名木和根、桩盆景的违法行为。凡属无证采挖、运输、收购、出售的古树名木和树木根、桩,一律就地移植或移植县(区)市林业科技示范园。并依照有关法律条款对违法行为人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对保护古树名木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的下列行为,必须给予处罚:

因保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追查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

违反本办法贩买贩卖古树名木及稀有珍贵保护树种,价值在千元以上的(含千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森林法》有关规定处罚,除没收贩买贩卖的树木外,并处以所贩树木价值1-5倍的罚款;参与贩运的,除没收运费外,并处运费1-3倍的罚款。

非法采挖毁坏古树名木和稀有珍贵保护树木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采挖范文篇7

一、政务管理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分局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撰写科学发展观读书笔记2000字,分局长撰写读书笔记3000字,坚持每周五对全分局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梳理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加强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结合我分局实际对**年党风廉政及纠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办事有制度、工作有标准、全年工作有目标,积极开展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有成效。

二、财务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会计法》及自治区、市局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2、及时按市局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把财务工作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截止5月底已完成收入184431.91元。

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认真做好项目用地规划修改及调整工作。上半年完成分局用地预审7宗,即:中国联通努尔巴克村通信基站、中国联通上三宫村通信基站、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项目、穆斯林公墓建设项目、**天富南热电2×300MW工程项目、中国移动下二宫村通信基站,已办理完结5宗,**天富南热电2×300MW工程项目预审已报国土资源部,中国联通努尔巴克村通信基站预审已报市局。

制定了**年度耕地保护工作计划,成立了**乡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重新修订完善了耕地保护五项制度,制定了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和检查评分标准,与全乡21个行政村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考核责任书,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和增减变更台帐。按时完成定期综合统计季表、半年报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指标汇总台帐及**乡规划局部调整(修改)审批管理台帐的统计上报工作。

2、严把有偿用地关,积极推行项目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与管理,按照市局要求及时报送各类报件。上半年分局呈报师市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审批报件4宗,已办理完结建设用地审批报件2宗,一宗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工程,另一宗为殡仪馆服务区项目用地,共收取划拨土地补偿费1388080元。穆斯林公墓建设项目已报自治区国土厅审批,中国移动下二宫村GSM通信基站建设项目已报市局土地利用科。

3、根据师市二调领导小组及市局地籍地政科的要求,严格按照上级下发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本要求、技术规程的规定,对二调建库数据、年报数据、2004年更新调查数据、图件、行政界线、权属性质的准确性进行了核对,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建库单位进行改正,根据国土调查办发〔**〕17号文“关于报送县级土地调查地方复核成果的通知”由市局地籍地政科安排,分局分成两个小组对国家核查软件查出的疑问图斑37个及城区的2个疑问图斑到现场进行实地核实并拍照,写出复核报告。公务员之家

狠抓土地登记发证的规范化建设,在办理土地登记的工作中,我们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狠下功夫,上半年办理土地登记2宗,完成**第七小学、**第七中学的登记发证工作,面积为58996.6平方米。

4、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我们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执法监察目标管理责任制,由2名同志具体负责执法监察工作,分局长亲自主抓,并且明确规定,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用地情况及砂石采挖情况每月巡查不少于5次,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止,发现的违法行为和案件及时上报和跟踪检查,认真填写土地动态巡查登记本和台帐。在3月份完成了**乡21个行政村20人的土地监察信息员的聘请工作,上半年共巡查36次,巡查中发现违法行为责令自行拆除违章建筑1起,责令停止违法行为2起,调解宅基地纠纷3件。有效的防止了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刹住了乱占滥用土地的歪风,规范了土地市场秩序。

5、加强砖瓦厂及砂石采挖用地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向当事人宣传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针对城市建设对砂石料的需求,我们对玛河西岸矿产资源进行了清查,封闭了不规范的采挖点,杜绝了乱开滥采行为,保障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采。组织辖区内采挖及采矿用地企业学习了**年采挖及采矿用地文件,通过大量的宣传土地、矿产法律法规,使一些用地户能主动到分局来办理手续并缴纳费用。上半年对6个砂石料厂、4个砖瓦厂进行了采挖和复垦用地的测量定位,并按规定向市局报送采挖及采矿权用地报批手续,收缴采挖用地管理费10000元。

6、建立信访工作制度,贯彻教育疏导方针。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倾听职工群众的建议和要求,在处理信访工作中,耐心教育疏导、秉公办事,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

7、制定了**年度法制宣传工作计划,与**乡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了“五五”普法领导机构,分局成立了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开展了“4.22”地球日宣传活动,并将法制宣传工作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

8、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自治区、兵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分局制定了安全生产职责,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制定措施控制各类伤亡,保护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我分局工作顺利进行。

四、存在的问题

采挖范文篇8

一、寺庙管理方面

(一)抓寺庙和信教群众管理纳入民主法治示范重点工作。我乡下辖、、、4座寺庙,各寺庙之间原本就固定下来了的信教区域与信教群众,一般以村为单位,我乡通过多次调研,结合各村、各寺庙实际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组织村干部反复学习县委、政府关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相关文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批为副组长,村委会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落实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责任,切实做到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切实解决村与村、牧民与牧民内部之间因宗教问题出现的“各自为政”、“拉帮结伙”内部消耗现象。

(二)落实敏感节点主体责任。一是全乡党员干部长期以来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将我乡宗教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主体任务责任常抓不懈,切实保障了联防联控时效。二是严把输入关,对寺庙外来人员、重点人员、九类人员进行严防死守,安排专人盯控,适时对4座寺庙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对全乡僧侣的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必要时取消或关闭所有佛事、大型聚集性群体礼佛活动,并加大监管力度。把全面贯彻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应对“3·14”、“6.20-7.20”工作部署要求作为落实乡党委、政府主体工作责任抓,严把寺庙维稳关。四是与辖区内四座寺庙签订维稳联防联控责任书,压实僧侣管控制度,进行相关稳控政策和知识宣传,对各寺在寺僧侣进行登记和归档,并定期对在外僧侣进行电话联系,切实掌握重点区域、人员的动态数据。

(三)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积极营造舆论环境。我们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作为治理和维护全乡治安秩序的有效措施来抓。围绕“3·14”、“6.20-7.20”等敏感节点开展治安大联防,深入各村农牧民家庭开展法制宣传、摸底排查33次,组织全乡群众大会11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94余份,对全乡的重点人员进行走访帮教5次,开展各类普法培训班24次,通过“农牧民夜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倡导和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同各种愚昧思想、迷信、伪科学开展斗争,从正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公众识别迷信、伪科学和邪教的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村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

二、虫草采挖方面

(一)虫草采挖,交通先行。人口少、乡域广、人均草地面积大、服务和管理成本高一直就是我乡老大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外来采挖人员年复一年的增多,人员复杂程度明显增大,我们通过打通真达乡至色须镇通乡公路,真达乡至奔达乡沿江公路,9个行政村村内硬化达100%,通村公路牵通11个行政村,里程数达到72公里,地处偏远和地大人少带来的管控问题明显减少,农牧民人生地疏加大的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村干部因管理区域疲于应对、管控缺位现象弱化。

(二)开发虫草资源,助力精准脱贫。各建制村原本就是按地域相近、历史延续和一定联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而各个村虫草资源拥有程度不尽相同,虫草管理分红涉及的利益分配和安全隐患问题向来存在,各方对于开发虫草资源与否各执一词。为有效开发虫草资源,确保农牧民利益最大化,切实产生获得感,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每年的普法计划,按照普法办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采挖范文篇9

一、抓好司法所业务规范化,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司法所工作效率。

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是整个司法行政事业的根基所在,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活则全局活,基层强则全局兴,基层司法所的形象更是代表和反映着整个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水平和形象,影响着司法行政工作的声誉。从2017年着手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工作以来,在全州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今年,在已规范司法所业务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在司法所硬件建设和队伍建设的规范。目前,全县16个司法所19个行政编制,补录6名司法助理员,现在是满员运行,并于4月13日,对新招录的6名司法助理员进行了司法所业务培训,加强了对司法所九大职能的认识,基本熟悉和掌握了岗位工作一定的知识、方法、程序等,同时要求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切实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尽责履职,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司法行政的作用。

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为有效预防疫情防控、春耕大忙季节及虫草采挖期间各类矛盾纠纷,防止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要求,及时组织召开了安排部署会,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于2月10-17日、4月25-28日和5月12-14日,以分组形式分别深入到各卡点、乡镇、社区、商铺以及车站等人流量较多地区和在春耕大忙及虫草采挖期间,深入到虫草采挖点和田边地角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司法局局长同志带队,工作组深入到乡虫草采挖重点区域柔热柯(涉及两县三乡,两县为:县、县;三乡为:乡、乡及县乡)和乡边界采挖点(两县四乡(两县为:县、县;四乡为:县乡与上罗乡、县乡与镇)开展工作,鉴于采挖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驱动,容易引发“三山一界”等资源矛盾纠纷。工作组利用虫草采挖人群集中,围绕大局,多措并举,将《草原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宣传内容,通过“以案释法”,同时,工作组发现有越界采挖人员,对其做了普法宣传教育,指出了危害,提出了要求,及时进行了劝返,有效预防了可能会引发较大群体性事件隐患,减少春耕期间农户容易产生的矛盾问题,助力春耕生产。

上半年共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1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000余人,发放了各类普法读物1200余份,法宣制品(雨伞、水桶、围裙)13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43次,使群众接受了深刻的法治教育,消除了一些矛盾隐患。

截至9月份,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2件,调处39件,成功39件,调处成功率达100%。

三、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增强法制观念。

立足职能,多措并举,不断加大“以案释法”工作力度,4月25-28日、5月12-14日、7月8-13日,结合虫草采挖季节法治宣传活动和法治宣讲团结合“四下乡”宣传“两项整治”活动,重点宣讲《州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801、802案件及乡城5.29案件等带来惨痛代价的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和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个别涉及草场边界纠纷的案例进行以案释法,做到了精准普法,有效破除了虫草采挖人员“法不责众”的错误思想,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浅出地把政策和法规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使群众家喻户晓。

四、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升调解业务知识技能。

为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使人民调解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于4月13日、7月8-13日期间,结合县宣传部和县司法局联合组成的宣传工作组,以“两项整治”内容为重点,深入到全县16个乡镇,对全县乡镇、村级调解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会,结合《人民调解法》《宪法》、《刑法》和《民法》,大力宣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围绕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大力宣传了三大诉讼法及行政复议、仲裁、人民调解、信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求各级调解员调解协议书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且于今年开始,必须在调解协议书上盖乡镇人民政府的章,确保协议书的真实性,确保个案补贴落实情况。培训过程中,宣讲员将人民调解中存在的难题、难点,结合典型真实案例,从案情简要、调解过程、调解方法、调解艺术、法律法规适用和调解心得等环节,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切实提升了我县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参与培训的调解员共为390余名。

五、积极开展评定星级活动,调动工作积极性。

根据《省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办法》中《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具备相应评定条件的人民调解员,根据其调解经历、办案数量和质量、道德品德表现、法律政策水平等进行了评定。

通过对各司法所上报的调解员按级评定、领导小组讨论,层层把关,认真选评,最后由公安统战部门对拟选人员政审后,目前共评出一级人民调解员2名、州级人民调解能手2名及四星级调委会2个,并申报州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通过开展评选活动,积极履职,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方式,提升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五、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作用,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为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自能作用,5月12日,县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泽里拉姆和扎西泽绒同志参加5.12监督不起诉案件的活动,对两起案件依法进行监督。

活动中,该院承办检察官公开宣读了《不起诉决定书》,从案件事实、不起诉理由、适用法律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对不起诉的事实和理由进行了公开说明,对不起诉人进行了训诫教育,并现场向被不起诉人进行了送达,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人民监督员表示,通过对检察机关不起诉案件办理的监督,切实感受到了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的审慎态度和司法担当,深切感受到司法办案的力度,也使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职责得到了充分发挥。希望今后该院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监督员的联系,常态化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公开听证、公开宣告等一系列活动,保障人民监督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监督检察机关办案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检察机关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六、开展人民调解案卷评查活动,提升业务规范化。

7月16-26日,县司法局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案卷评查活动,规范人民调解文书档案的制作及管理,提高司法行政系统干部的能力素养。评查中,从案件受理是否合法、案卷材料是否齐全、文书使用是否标准、证据收集采信是否恰当、调解协议法律适用是否准确、调解协议是否真实、回访记录是否及时、案卷装订是否规范等八个方面,对全县2020年1-6月份的35个案卷进行了集中评查,对照问题清单,对评查出有问题的案卷,评查人员逐一进行登记,并当场予以反馈,要求各司法所根据案卷评查的结果,对照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并整改。同时为确保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发放的精准性,要求原始调解协议上加盖乡(镇)人民政府章,保证调解协议的真实性。进一步提升了人民调解案件卷宗的规范性,提升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八、加强考察学习,吸取优秀先进做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及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9月16日,县司法局局长带队,同县政法委书记等一行八人,赴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参观学习。县考察工作组一行仔细听取了关于我县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做法与经验的介绍,并对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从2015年成立以来调处重大疑难各类矛盾纠纷近百件,且无一反弹,调处率达100%的成绩,以及对我县社会维稳工作做的重大贡献表示惊叹与佩服。

9月27日,县司法局局长同志带领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社区矫正股、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一行5人前往成都市锦江区司法局考察学习。学习团一行在锦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范祎的引领下先后实地参观了司法所和司法所。考察学习过程中,司法所所长侯建明与司法所所长刘刚两位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司法所社矫人员管理、“人民调解+律师”的工作模式以及司法所外观室内标识标牌、上墙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特色亮点做法。两次的参观学习,既相互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又增强了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后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也为推进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补了一课,并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将更好地服务群众。

采挖范文篇10

2005年7月26日至8月15日,笔者和几个同事,为了完成一项调研任务,先后去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河南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甘德县、玛沁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进行调研。这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使我们对青南牧区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想法。改革开放以后,青南牧区的经济社会普遍得到了发展,所到之处都给人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总体印象,我们心中感到很大的欣慰和由衷的高兴,说明这些年各级政府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青南牧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极大的关注。

一、关于虫草经济问题

笔者之所以把当前青南牧区牧民通过采挖虫草增加收入的活动和现象冠以“虫草经济”的名称,主要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近几年随着虫草价格的不断看涨(2005年1公斤虫草的市场价为20000—40000元之间),牧民从虫草采挖中获得的利益也越来越多。目前牧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虫草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中,虫草收入已经远远高于从事畜牧业的收入,依据虫草资源分布的疏密和质量的优劣,牧区家庭中虫草收入的比例有的地区达到60%,有的地区达到8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年牧民凭借虫草收入普遍购买了摩托车,有的家里还买了吉普车,添置了较贵重的藏族服饰,有的牧民举家前往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朝拜。加上这几年政府大力投资,目前牧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虫草资源富集区牧民的生活明显好于海东地区的农民。二是每年采挖虫草的季节,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牧区各个县城,有力地带动了这些地区的运输业、餐饮业、商业、旅店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2005年挖虫草季节,仅玛沁县的外来人口就达到7万人。人们反映,在虫草采挖季节,牧区各县城表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繁荣局面。总之,虫草经济在青南牧区客观上已经形成,并且成为目前青南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发现,由虫草而带来的增长和繁荣的后面,也隐含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虫草经济暂时掩盖了青南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隐患。青南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矿产资源少,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现代文化和科技拥有量小,离中心城市和大市场远,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因此,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政府和有关方面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近几年,随着虫草经济的兴起,给人一种错觉和假象: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有的干部对虫草经济津津乐道,热心于虫草经济的规划和发展,而没有兴趣谈畜牧业等牧区支柱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其实,只要理性地作一番思考,便可发现,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长期困扰青南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虽然不能说虫草经济带来的增长和繁荣是一种假象,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一是虫草经济根本上有悖于国家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要求,国家会逐步加大对虫草资源的管理力度,人们的虫草收入会逐步减少。据资料反映,采挖1根虫草至少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按每年10万人次,每人每天挖虫草6—10根,挖掘期为50天来计算,每年采挖虫草破坏的草皮面积就达到8—10.8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践踏、车碾以及做饭用去的灌木燃料的破坏更加严重。据统计,2000年仅做饭一项每天破坏的灌木林有近200多公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逐步实施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大规模采挖虫草的时代将成为过去,人们从虫草经济中获得大量的收入越来越不可能。二是虫草资源分布的区域越来越小,虫草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力越来越小。近几年虫草的采挖量很大,据反映,仅玉树州每年的采挖量就达到75吨。这种情况使虫草的生长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产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海拔高度3500米以上的大部分地区有虫草分布,如今,大部分虫草只分布在4500米以上的地区,且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总之,随着虫草资源的枯竭和国家生态管理的加强,虫草经济带来的效应会逐渐消失,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会再次显现和暴露。因此,对于青南牧区来说,在继续做好虫草经济的同时,要居安思危,积极探索适合青南牧区经济长远发展的新路子。

二、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

三江源地区是部级的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为了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在其核心地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的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据规划,政府准备利用五年时间,完成7921户、43600人的搬迁任务。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已经从三江源核心区迁移出的牧户达到2000户,人口11000人。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对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这项工程中还有些相关的或比较长远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1、生态移民在一段时间内将作为牧区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存在牧民进入城镇生活,从表面看主要是牧民生活空间的变化,但实际上是牧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众多内容的变化,并且从时间和速度来讲,这些变化都具有突变的性质。因此,生态移民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即一方面他们脱离了传统生活和生存模式及观念,另一方面又不能立即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成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新的牧区社会群体。这是牧区社会的新情况、新现象,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理论界都应该加强对此的研究。2、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现在已经从草场上搬下来的牧民都住进了政府无偿提供的牧民新居点崭新的房子里,并且根据情况每户牧民家庭,每年从政府那里拿到6000元或8000元的生活补贴。应该说国家对生态移民的政策是很优惠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的补助能够满足刚进入城镇的生态移民的生活消费。但是,国家对生态移民的补贴政策是有期限的。补贴期限到期后,国家将会终止补贴。到那时,生态移民将依托什么而生存?他们会不会因为在城镇无法生存而重返草场?这里就有一个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当然,一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提到通过技能培训,使牧民参与第三产业和牧区工业等诸多办法。但是,从客观上看,青南牧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狭小的市场以及牧民劳动力的特殊结构,使很多理论上的良策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具体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解决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各级政府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至少目前青南牧区各县对此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3、生态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简单层面上讲,生态移民进城以后,应该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家社会保障的有关待遇,这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从复杂的层面看,因为牧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相比,牧民的生活成本和负担也有了增加,他们甚至不能在短时间内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移民更需要国家社会保障的关照。4、生态移民区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目前青南牧区各县都在县城附近划出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生态移民区。这些新形成的移民社区严格地讲不同于城镇社区和牧区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原有的宗教组织、部落组织以及基层政治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因为缺乏有效的自组织功能,使社区有可能出现相对的紊乱状态;另一方面,移民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外部和城镇社区存在物质的、信息的交换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和交换的关系,使移民社区变化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移民社区的这种特殊情况,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并加强对其管理和组织,从而避免有些国家移民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抑制部落势力的消极影响问题

部落制度是藏区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历史上,它对藏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特别是在中,部落制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削弱。但是,在青南牧区至少目前还没有表现出逐渐衰落和消亡的趋势,相反在有些地区,因为国家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有限等,部落制度和部落势力一直以强制度和强势力而存在。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部落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部落成员间形成的互助合作关系、部落表现出的社会组织能力、部落的救济功能、部落调节社会矛盾的广泛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部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政府在牧区有关社会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的作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关于部落制度,我们听到和了解到的更多的是它对现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我们觉得认识和了解这一点更为重要。目前部落制度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落间的冲突频繁发生,导致牧区群体性的事件越来越多在青南牧区由于部落制度和势力的存在,社会成员个人间的冲突往往演变和上升为部落间的冲突。部落之间矛盾的解决一般都要采用协商来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落之间的这种协商不能每次都成功和有效。当协商失败,关系破裂,部落间往往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冲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部落间因此也会结下很深的仇怨,成为影响牧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是因为两家的婚姻纠纷造成了两个部落间的矛盾和冲突,有的是因为物质利益纠纷导致整个部落的冲突,有的是因为刑事案件激起两个部落的整体冲突。由于近几年引发牧区社会矛盾的诱因性因素增加,牧区社会成员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部落冲突明显表现出增多的趋势,对此,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2、部落活动的费用日益增多,造成牧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加重部落整体的宗教活动和部落对外对内的各种赔偿和救济往往需要集中大量的钱财,而这些钱财都是通过部落向牧民的摊派来筹集。目前,由于部落活动的频繁,青南牧区牧民一年中交纳部落的各种摊派费用比较高。另外,部落的各种罚款名目繁多,部落成员如果违反了部落的各种规定,便要缴纳相应的罚款。据了解,目前一般的罚款额度是一头牛或几只羊。如果违反了部落认为的重要活动的规定,那么罚款额度就很重。3、部落势力影响基层政权建设部落势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牧区基层政权,一是干扰和影响基层选举工作。在乡镇长选举过程中,有些部落势力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造种种阻力,设法阻止外部落或外地人员进入领导层;在村委会主任的选举过程中,为了争夺公共资源的支配权,有的部落不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些原则,以势力做依托,粗暴干涉选举工作;在选举有关代表的过程中,处于提高部落声望或获得某种好处的需要,有的部落势力从事各种活动,想方设法获得代表资格。二是干涉基层政务和司法工作。有的部落势力单纯强调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消极对抗,从而使政府的有些工作严重受阻,有的则采取组织本部落人员越级上告等方式,企图混淆视听,把一些敢于管理的干部搞垮,从而扰乱了基层政府的工作。在司法工作中,有些部落无视国家法律的存在,利用部落习惯法处理各种纠纷和案件,从而造成了在一些地方同时存在两种法律的混乱局面。4、部落制度的存在使现代文明进入牧区的进程趋缓部落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牧区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它更适合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部落制度虽然也表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不是主要的方面,部落制度在根本上存在着排斥现代社会文明的一面。国家法律受到部落制度的干扰和影响等说明了这一点。总之,部落制度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制度在牧区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工作的一些不足。我们应该从各个层面去研究当前青南牧区存在的部落制度,通过加大政府工作的力度,逐渐消除部落制度和势力的消极作用和影响。在此谈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第一,从长远和根本意义上看,应在部落习惯法和国家法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一部既能反映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又能适应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实际的法律。在部落制度中经常性或主要起作用的是部落习惯法,部落习惯法的很多内容从根本上说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现在我们把牧区的这种习惯法弃置一旁,使用另外一套法律系统,使我们的法制工作缺乏必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表现出很大的机械性,从而影响了牧区法制建设。令人可喜的是,我们发现青南地区个别州县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结合习惯法制定了解决牧区社会矛盾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在近几年解决牧区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存在着不合法的嫌疑,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方向,是一种客观要求。我们希望这种想法和做法,逐渐能走上立法的层面,最终解决牧区部落习惯法的问题。第二,加强政府工作的力度。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年来政府对牧区的经济工作和经济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有效地改变了牧区经济状况,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活。但是相比之下,牧区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投入和措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为部落势力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青南牧区各县普遍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一个县的警员一般只有40名,实际上由40名警察负责和管理着几万平方公里分散的牧区社会的治安。由于警员不足使牧区治安工作很难及时有效地覆盖各个牧民居住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路程遥远、信息不通、缺乏机动警员,案发半月甚至数月后,警察才能到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牧户除了求助部落力量,别无他法。那么,如何解决警员不足的问题呢?我们认为目前的乡镇改革是一个契机,可以把牧区各乡镇的富裕人员转变为司法助理,如此,一方面解决了乡镇富裕人员的分流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了警察力量,强化了政府在牧区社会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削弱部落势力及其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