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7:11:57

本科院校

本科院校范文篇1

(一)调查对象

针对河北省近两年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调查对象选取自河北省人才市场2011—2012年度招聘单位和招聘岗位的数据记录。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由于本科毕业生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主要对象,本科院校又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机构,因此我们选取了河北省内12所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它们是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和高校师生进行访谈等形式获取数据,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统计

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客观可靠。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查内容、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状况和满意度的调查

我们对河北省人才市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同时查找近两年关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方面的相关报道,针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得到以下结果。

1.外贸及商务英语岗位的需求

河北省人才市场于2011和2012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大型人才交流会,其中春季为主场,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秋季为辅助,为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补充。2012年人才交流会记录数据显示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2万多就业岗位,其中外贸、国际贸易领域的工作岗位占39.6%,比上年增长4.1%。可见就业市场对此领域的人才需求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外贸、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约占30.1%)、商贸企业(约占28.4%)、服务业(约占17.7%)和金融行业(约占6.2%)。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外贸企业为适应国际市场新要求,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扩张新兴市场,急需大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前景是乐观的。

2.对商务英语人才学历要求的调查

就业市场数据显示,河北省经济发展对外贸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专科学历两种。要求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数占总数的47.9%,专科占44.6%,对学历不做要求的占7.5%。这说明高等院校是开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且商务英语专业对本科学历要求越来越普遍。

3.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利用程度和满意度调查

我们选择了唐山和石家庄两地共30家招收外贸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公司,调查他们对毕业生的利用情况和工作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其中有23家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不会或很少单独安排任务或项目,而是由公司老员工带领或进行短期培训,原因是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同时英语实境应用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公司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打出了60分以下的成绩,原因是他们专业和语言知识欠扎实,人际沟通和融入社会能力亟待培养。

(二)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情况调查

研究人员针对河北省商务英语本科人才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对我省12所重点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设置

本次调查的12所本科院校(如前所述)是河北省本科人才重点输出院校,每年本科毕业生占全省所有毕业生数量的三分之二。调查显示,12所院校中有三所(占25%)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毕业颁发文学学士学位,它们是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外国语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有两所院校(占16.7%)设立了商务英语专科专业,它们是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其余如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在本科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外贸及商务英语方面的课程,丰富其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方向。总体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河北省的发展尚且缓慢,可以推断每年的毕业生里具有本科学历、受过语言和商贸专业知识两方面系统教育的学生为数不多,这也是导致我省外贸企业招聘难和企业对从事外贸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直接原因。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走访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三所院校均采用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围绕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加上经济学和管理学范畴内的一些课程。但它们体现的问题是英语技能方面训练得较为扎实,而商务专业知识学得笼统、零散、缺乏理论体系和必要实践。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也较少,这些都反映出仅重视知识而轻视素质的课程体系特征。从师资来看,商务英语老师多数是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有的仅进行过商务专业知识的短期进修,他们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但仍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即便是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也都缺乏实践经验。

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调查的已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其他院校走访来看,它们基本上还是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或术语,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下练习商务写作,翻译书本上的商务资料,几乎没有社会实践机会。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外贸实践相脱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也是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主要原因。

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测试与评价

在调查的院校中,外贸及商务英语方面的课程考核方式几乎百分之百仍是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忽视了商务英语重在应用的学科特点。其中,河北经贸大学为商务英语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但缺乏对学生在实习中对商务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反馈。

三、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商务英语(EBP)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时俱进并体现自身特色。针对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数量

河北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对有资格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增设国际商务学院或外国语学院中增加商务英语系,加大投入,为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高学历人才提供条件。

(二)确立合理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国家教育部起草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河北省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院校也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目标应涵盖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法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强等几大方面。

(三)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建议已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在现有的英语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若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适应、沟通)和人文素养(政治思想修养、创新思维、中外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在懂知识、有技能的基础上,更具备全球意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设立更多的商务英语培训、实习基地或实践中心,为学生创造处理商务事宜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

(四)加大商务英语师资建设

本科院校范文篇2

物流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英语师资比较薄弱新升本科院校是在原来专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学校对原有专业的开发、利用和扩展做到尚且不够,开设新的专业往往更是力不从心。物流专业本是新兴专业,在师资方面,很多新升本院校更是“等米下锅”,往往是刚从大学出来的学生就直接上讲台,既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又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物流英语的专业教师更是稀缺资源。(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物流管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以及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存在众多学科交叉知识和边缘知识,有着高度的学科相关性。特别是在当今知识交叉渗透、信息相互联网的科技时代,物流理念不断更新,要学好物流英语,要求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新升本院校往往过度的追求学生规模,大部分都存有在学生高考后补录的情况,有的甚至是大幅度降分录取,这样会导致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较好掌握所学的知识。(三)物流英语教学资源比较缺乏学校新设专业,往往没有配套的教学设施或是实践基地,由于学校要寻求多方面发展,资金紧张,这对教学、实验、实践等方面都会有所影响。如物流英语教学,没有专业的语音实验室,而现有的实验室往往机器设备落后,导致双语教学只能在课堂上讲授,比较单一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加强物流英语教师的培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关键,是新升本科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重视对现有从事物流英语教学的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活动,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为物流专业背景的教师提供英语培训机会,开展教师英语听说活动,聘请行业资深涉外物流专家开设专业英语讲座,进入跨国物流企业实习;同时学校应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并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当然,如果能够引进高素质的物流英语教师也是对现有教师的一种鞭策。(五)选择合适的教材要搞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英文教材,目前市面上物流双语教材并不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文原版教材如《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5版)(英文版)》等,然而原版教材与我国的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差异较大,而且普遍存在着厚,难,贵等问题,不太适合我国高校的教学状况。此外,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很好地理解英文原版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故英文原版教材现在还不可能在我国一般的高等院校大面积的推广。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例如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如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王淑云著《现代物流(双语版)》、武汉理工大出版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论(双语)》等双语教学教材在高校中使用较为广泛。虽然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也在致力于物流管理专业英文教材的建设,大多还没有形成系列,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双语教学需要。所以各新升本院校可根据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选择一本合适的物流英语教材非常重要。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本科院校范文篇4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227所高等院校,其中民办高校69所,占比39%。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民办高校达735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占比27.93%,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支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

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但是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资金来源、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理念上的区别,民办本科院校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一)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特点。从生源上来看,民办高校接纳的学生层次普遍比较低,学生之间的互异性较强;很多学生个性比较强,普遍比较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更多的迷恋网络、新媒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缺乏浓厚兴趣,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钻研;行为上,缺乏对制度和规范的认知,自我约束能力差;知识储备上,文化基础薄弱,社会知识较丰富;综合素质上,综合水平比较高,社交能力比较强。(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特点。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环境及市场需要,使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和公办高校有所不同。首先,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严谨,缺乏一套成熟的、常规化的、持续机制,制度经常朝令夕改,经常会随着人事任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以硬性规范为主要行为指南,缺乏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口号往往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从管理的效果反馈来看,民办高校往往忽略学校制度制定的意义以及制度的讲解与宣传,强调服从,强调学生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偏向惩戒,而不是用惩罚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规章制度。(三)民办高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师资特点。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录取分数及相关门槛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都比较低,从而促使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庞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第一,由于各个地方的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很多都是依托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而设定,这就形成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类别少,但同一专业人数比较多的局面,很多经管类的院校往往一个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竟然有20多个,学生多达1000多人。第二,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比较薄弱,拥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寥寥无几,其中还不乏一些教授是从其他公办院校返聘过来的老教授,民办高校自身培养的高职称人才比较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在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缺乏一定的授课经验,而且这些新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强,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学生管理的主体辅导员来说,面临着和教师一样的困境,辅导员队伍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化,流动性也比较大;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相对于任课老师的流动而言,辅导员的流动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三、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探究

由于办学体制不同,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差异,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作用,以及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自觉地向公办院校管理模式倾斜,从而失去民其身的管理特色。目前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危机和质量危机,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上,因此必须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一)转变管理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管理理念是创新管理的核心,也是推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全面实现的基础。民办高校为了尽量规避学生出现人身方面的安全问题,在学生管理方式还是基于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管理上看重高强度的控制管理,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很多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为此,民办高校应注重人性化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常的课程设置之外,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少一些强制,多一些引导。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而言,处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民办高校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更多的是在事前引导学生不轻易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是事后惩戒。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高层领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老师和辅导员严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学生,而是高校在制度设置和管理上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利益、促进学生成长的制度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利用大数据创新管理方法。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被各个行业广泛运用,在教学上,很多老师率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更加的高效、内容更加丰富有吸引力;但是,相比教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技术和方法上却显得落后于潮流,大数据还未全面应用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很多管理工作者还不懂得运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储备大数据应用人才,特别要加大对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并且对大数据有熟练掌握的人才的培养,将大数据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三)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教的客体是知识,教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尤为重要,师资力量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在硬件设备上不惜重金,打造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教学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各种机房采购先进的电脑装置,设置SYB专业教室平台,设置超真的模拟创业、就业平台及各种实验室;但是,在软件设施上却显得有点薄弱。民办高校的教师以及辅导员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流动性比较大,给教学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民办高校教师高职称人数比例较少,教师普遍年轻化,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成长发展途径,能够留住人才,同时加强高职称、高素质以及能够运用大数据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本校教师教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本科院校范文篇5

1.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采购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企业采购不同于个人家庭采购,企业采购涉及金额巨大、计划性强,甚至一次采购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作为采购人员,必须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杜绝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现象。一个采购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他的工作能力再强,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是好员工。2.较强的业务能力。不同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不同的采购管理制度,但万变不离其宗,采购的一般流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订单跟踪、交货验收、结算货款、结案归档等。选择供应商是采购管理的重点工作,采购管理人员要懂得使用多种方式选择供应商,比如直接谈判、询价比价、招标采购等。同时,采购管理人员要统筹安排本部门采购员做好相应工作,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处理好供应商关系。3.掌握采购谈判技巧。在谈判的开局阶段,要注意营造适当的谈判氛围,可以考虑协商式、坦诚式、慎重式或进攻式开局策略。谈判的磋商阶段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谈判人员可以考虑投石问路、声东击西、先苦后甜、不开先例、欲擒故纵、情感沟通或以退为进的策略。当谈判出现僵局时,要能冷静分析谈判态势,可采取休会、回顾成果或迂回侧击的方式,缓和谈判氛围,打破谈判僵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授课方式多以讲授为主。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多以讲授为主,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就少,上课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存在着“就书本论”的倾向,局限于教材的章节安排,忽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多是照本宣科,鲜有新颖生动的采购管理案例。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虽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安排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首先,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以郑州市Z高校为例,采购管理课程总学时48个,其中实践学时4个,占比不到10%,这样少的实践学时无法保证学生深入参与实践项目。其次,在实践形式上,教师往往在教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让学生汇报PPT,这样的实践形式也无法让学生真切体会采购的操作要领。另外,在少量的外出实训项目中,带队教师常常忙于维持纪律,无暇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学习成绩无法代表学习质量。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期末的纸质化考试,考试的题目都是书本内容,不能有效测评学生的采购操作实务能力。学生在考前突击背书,单纯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注重学习专业的实践技巧。学生学习的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课堂点名来计算学生的出勤率,虽然对学生上课起到了约束作用,但无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实践成绩主要是老师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或实训作业给出的分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报告次数较少,往往是一个学期布置一两次。另外,教师评分时,主观随意性大,因此,实训成绩也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前分享案例,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课前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新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摆脱照本宣科的束缚。课前分享案例的时间要把控在五分钟左右,时间过长会占用太多授课时间。经验表明,课前分享的案例或新闻由教师收集并讲解,效果会比学生讲解要好,因为教师有专业知识,懂得从特定的视角选择案例,而学生寻找的案例容易偏离教师的初衷,或者课件制作不美观,或者分析不透彻。教师选择的案例应与即将讲授的课程内容接近,亦可为后续讲授知识打下铺垫。2.开展翻转课堂,增加参与机会。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决定权教给学生,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发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解答专业问题。比如采购管理的采购谈判内容的学习,可通过模拟谈判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一部分学生上网收集谈判剧本并编辑通顺,一部分学生模拟导演、旁白、接待、秘书等角色,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方谈判队伍和供应商谈判队伍。在这样的互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谈判工作的认识。3.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外出实训,走进企业学习采购。在外出实训前,教师应积极与合作企业联系,妥善安排好讲解、提问、互动环节;学校应为教师开展外出实训提供经费支持。为了使教师在带队过程中能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可分派学生辅导员一同出行,负责学生纪律和安全,教师则专心安排学生与企业采购员互动交流。4.改革考试方式,变压力为动力。纸质化考试固然易于操作,但不利于测评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考试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可降低纸质化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或者取消纸质化考试;提高课堂回答问题占总成绩的比重;期末考试可通过模拟采购工作的方式进行,比如模拟谈判、模拟招投标、模拟采购会议等。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模拟练习进行指导,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梁军,王刚.采购管理(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乔骏,崔发强.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本科院校范文篇6

关键词: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坚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办好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重点发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另外,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为目前本科职业教育存在的难题。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高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一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今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为了保证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取得预期成效,联合培养之初,两校间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且成立各级组织、确定了双方的职责,建立了沟通和监管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等进行了全方面的合作。

1优化顶层设计

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教育资源优势,进行顶层设计,是保证联合培养工作成功的基础。

1.1成立组织,共同管理

为了确保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联合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成立了联合培养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联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对联合培养工作指导、检查和协调,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沟通协调会,听取年度工作报告,联合培养的相关事宜。主任由本科院校的校长担任,副主任由高职院校的院长担任,其他成员由双方院校的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立了联合培养办公室,主要负责配置教学资源、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育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主任由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担任,副主任由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担任。其他成员由二级学院的教务处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相关企业专家以及相关系部管理人员担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员由两院校的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骨干教师、能工巧匠等组成。

1.2分工实施,无缝对接

两校从招生开始到毕业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自的分工,确保每个环节无缝对接,每项工作闭环控制。本科院校主要负责招生计划落实、招生录取工作组织、学籍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毕业审核、学位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相关手续和资料的办理工作。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师资配置、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学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并接受本科院校各级组织的监督和指导。

2具体实施环节

按照“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的原则,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利用近年来在国家骨干院校和天津市高水平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的建设成果,主导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本科和高职在人才培养定位、学制、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实验实训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制定出具有明显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的且与本科和高职有一定区分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两校共同组织专业教师详细的研究了相关政策、制度以及其他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深入开展了职业院校本科层面的调研,研究了职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行业层面的调研,研究了行业领域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的要求、行业发展现状、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当前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供求状况及行业企业人才要求的匹配度;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研了企业层面,研究了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岗位(群)设置即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企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执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以及顶岗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不同于高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是定位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水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熟悉汽车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及行业标准,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具备“岗位精通、技艺精湛、业务精细、管理精准”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经过个人努力及工作锻炼能够成为汽车服务行业内优秀技能人才或中高端管理人才。

2.2构建课程体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本科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普通本科是以学习“本科知识+专业能力”为主,对应的是学科,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以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对应是职业岗位。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时应以职业为起点。根据专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了专业面向岗位,细化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描述学习情境,开发学习情境,将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所需掌握的技能情况和通用能力等进行细化,归纳融入到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选修课程中。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成长规律以及以知识够用为度为原则设计了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开设学期。再有,通过加大拓展模块的比例,满足学生对提升专业素质、拓宽就业面向、提高综合素质的不同需求。

2.3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教育类型的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的不同,就决定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不同。本科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主要是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突出职业性,因此高职教师相比本科教师更加关心行业、企业的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也要突出其岗位操作能力;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要更加关注产业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变化。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选定师资力量时,由天津市优秀教师、“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担任专业带头人,由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且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和拥有新型实用专利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再有,在进行师资队伍配置时,考虑到全校师生比、所依托专业专任教师与该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之比、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等不低于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2.4充实实训基地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利用现有的汽车实训中心是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技术领先、设备齐全部级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和生均实训时间,确保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考虑到我院的科学研究条件略显不足,通过投入,补齐短板,增加了科研型的教学设备,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和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有,还优选了稳定的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师生实习实训(培训)、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同时也为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3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近六年来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联合培养院校、专业选择和专业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3.1联合培养高职院校的选择

联合培养高职院校的选择时,要考虑联合培养合作的高职院校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能够有力推进重点工作、基础条件优良、办学理念先进,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并且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

3.2联合培养院校专业的选择

在联合培养专业选择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产业革命,能够主动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的专业;二是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满足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增长规律,能够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专业;三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能够促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专业;四满足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0%,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85%,且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本省域内高校平均水平的专业。

3.3沟通机制的确定

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院校合作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各自组织和制定相应制度,确定从招生宣传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相应部门的职责。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这是联合培养成功的关键。

3.4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两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经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数;要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所面临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以及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行教学进程设计。3.5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进行教学团队的组建时,不仅要考虑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而且还要考虑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研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至少应满足师资队伍或是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获专业带头人是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担任,或专业教师获两项以上省级及以上教学领域有关奖励。另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博士研究生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15%,研究生学位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5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的30%,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50%。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所承担的实质性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不少于专业课总课时的20%。

3.6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方面,要考虑实训基地是否是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包括实验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或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是否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项目,并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还要考虑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每年开展职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人数的2倍。经过六年来不断的探索,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可见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日趋成熟。但在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模式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还需进一步厘清;对如何更加高效的提高联合培养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21-06-22).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21-01-26.)

[3]杨莹莹,曹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12期.No.216:11-16.

[4]张慧波.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与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1年第7期:152-156.

本科院校范文篇7

关键词:卓越人才;汽车构造;教学改革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越来越快的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中要积极发挥自身价值,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建成卓越的高等学校教育。现在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招生的扩张,专业设置、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加之部分院校根深蒂固的一些传统观念,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强,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应对本地区发展对汽车类技术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实际需求的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群改革,本文以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1汽车构造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汽车构造是我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课程的前衔课程[1],是整个汽车类专业全套课程教学的过渡支撑。该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汽车不同类型的典型结构、主要零部件技术参数,熟悉发动机、底盘相关系统、总成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以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同时讲解汽车发展前沿技术、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趋势等。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关系到后续课程学习,同时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后期工作就业中对岗位适应和社会对毕业生反响均造成较大的影响。

2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效果

过去我校以及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汽车构造的教学中还是以主要任课教师全程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加之近期以来往往是多班级甚至是多专业“合堂”教学模式,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管控较差,尽管多次教学改进,在某些章节和知识点中教师积极引入色彩丰富的图片、具有前沿科技的视频、动画等新型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全部覆盖课程全部知识点,造成学生单纯的在兴趣度较高的内容上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其他内容仍然参与度、主动性不高,长期以来,学生多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浅显,并且偏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效的理论学习体系,一学期下来,真正有效学习知识的时间较少,学习效果较差。同时,理论教学仍旧与实践教学未能实习较强的统一,最后考核方式仍旧是单纯的闭卷纸质考核,学生缺乏对课程理论有效的应用和理解,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名词术语和知识点,造成教学最终结果未能支撑专业人才目标,更无法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案例的工程素养。

3汽车构造教学改革新举措

3.1引入模块化教学,实行多教师交叉授课。所谓的模块化教学多教师授课是指将汽车构造课程内容有序的整理成几个大的模块并引入多教师理论授课讲解。汽车构造课程具有内容较多,范围较大,结构性强、新技术日新月异等特点。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某一个授课教师面向教学班级同学全程进行课程的教授,该方式虽然能够对学习的连贯性有一定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具有很大弊端,比如每个教师各自擅长领域不同、科研方向不同,对各部分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兴奋点不同时,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基于这种情况,模块化教学的开展,根据教师学术科研背景、知识的储备情况,采用多人配合教授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大纲要求整理规划成几大模块。比如发动机内部结构模块、发动机冷却润滑模块、底盘传动制动模块、转向减振模块等等。模块化教学能够发挥群体教学优势,引入不同风格教学模式,同时使学生保持对理论学习的新鲜和热情,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2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搭建。混合式教学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素材,向学生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部分课程内容学生慕课的形式在网上直接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主动权[2]。在课堂上,教师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授,同时进行讨论、答疑及少量测试等方法,开展协作探究。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我院对汽车构造课程开展了校级在线课程的建设并积极进行省级课程的申报。本课程建设涉及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等内容,每一个系统的结构复杂且比较抽象,利用混合教学平台进行视频,动画、微课、教学PPT等项目进行合理组织。旨在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结构内容的掌握。3.3小班额分专业教学模式。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汽车构造,因为教学场地和教师配额限制多采用大班额合堂上课,该方式的教学首先在教学效果上老师没法合理的掌控课堂,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把控不到位,同时更是对各专业的培养方向造成不良影响,教学重点重合对学生后期课程的支撑不到位。在后期教学中采用小班额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按专业授课。教师讲授更贴合本专业的理论和案例,为学生的后期不同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支撑。3.4翻转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汽车构造的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全程无引导、无启发的灌输教学,长期如此教师的讲解方式往往固话,并且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继而对后续课程甚至是本专业失去兴趣和求知欲。新的教学模式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知识探索新型问题,从而在问题探索中实现主动式学习。该教学模式不但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教学储备,更要去教师主动去掌握前沿新技术新热点新问题才能形成有效的问题导入,同时要熟悉学生,多和其进行学科学术上的交流[3]。互动式教学在加强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项目启发式教学。学生在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完成项目文献收集、小组讨论,并形成PPT答辩文档和书面报告。通过项目启发式教学,学生文献资料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技术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主动地提高,增强了团队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了现代汽车工程中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3.5实习式现场教学,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汽车构造的教学目标要是学生在掌握车辆的基本结构作用、工作原理,更要加强实习实践等训练,在实训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实习的顺利完备的进行。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直接关乎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多数院校目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往往和理论教学割裂,通常在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毕的基础上集中实现拆装实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造成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实习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习式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安排到实习实训室,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进行实训的拆装,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科学创新的理念。这种科学且具有创新的现场实地教学使学生对汽车不再产生陌生感,同时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好地被学生所消化[4]。3.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指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现行考核采用闭卷理论考试指标较为单一,改进后的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其具体措施如下:(1)理论教学环节考核,任课教师交叉命题,整理汇总成试题库,批阅试卷采用流水作业;(2)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用整车项目拆装考核法。现场教学中根据章节学习的需要展示的是零部件和总成的拆装实习,而最终实习考核是整车所有部件的拆装,从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制动系统、行驶系统等一系列拆装项目中随机抽取2个进行考核,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项目拆装,步骤准确操作规范即为考核通过,否则进行二次补考。(3)采取对与课程相关的科创比赛实行鼓励加分措施。汽车构成乃至整个汽车专业相关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以开放性的举措,比如在学生科技获奖和发明创造方面给予加分奖励,制定完整的分值认定体系。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是锻炼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5],同时更是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应用的较高表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比赛,并将竞赛成绩作为专业课程考核指标之一,折算成一定的学时给予学分上的认证和奖励。

4结语

培养卓越人才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的考核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更是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本文以汽车构造教学改革研究为起点,积极探索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目标汽车专业基础课改革方式,分析现有汽车构造教学现状,对授课内容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引入模块化教学,实行多教师交叉授课、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小班额分专业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实习式现场教学等多元化教学和考核方式,使之适合新形势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洪新,刘豪睿,张琦.基于协同育人的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J].新西部,2018(6).

[2]侯占峰,刘海洋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汽车构造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8(3).

[3]郭翠霞,田建平,刘晓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汽车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农机,2013(11):290-291.

[4]陈齐平,吴明明,李香芹,等.基于科学创新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8(3).

本科院校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督导与评估;地方本科院校;质量监控;转型

近年,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翻开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大多源于地方、壮于地方,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建设地方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地方本科院校已从外延型建设逐渐过渡到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俨然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学督导与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学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教风与学风的督导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的责任[2]。实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促进高校转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与评估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模式,逐渐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1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的必要性

1.1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教学督导与评估是教育发达国家进行教学管理的常规方法,教学督导与评估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管理水平。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规模占世界的20%,但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亟待加强,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升[3]。地方本科院校约占我国本科院校数量的一半,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层次较低、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短缺、学科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智囊团、教学改革领航者、教学运行监督者、人才培养把关者的重要作用,成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

1.2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

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指导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教学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标准,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教学活动效果判断其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革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创新与构建适合学校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模式。

2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督导与评估专业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承担教学督导与评估任务的人员一般由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和院(部)高职称教师、基层管理人员组成,虽然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但成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对教学督导与评估理论研究投入精力较少,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4]。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处于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期,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缺乏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人员,大多凭经验开展督导与评估工作,易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这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2.2教学督导与评估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内容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内容单一化、浅显化等问题,主要以课堂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展开督教工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关注较多,对实践环节关注较少,忽视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5]。同时,认为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学风、考风等是专任教师、辅导员的事情,督学被束之高阁,导致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教学督导与评估方式单一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的工作方式单一,缺乏新颖、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实际工作中仍是重“督”轻“导”,如仅注重监督、检查、找问题、挑毛病,忽视了科学引导与专业指导;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比较片面,仍然停留在听课、评课上,导致教师对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存在抵触情绪,“责、权”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与评估应有的作用。

2.4教学督导与评估缺乏标准

地方本科院校全方位开展教学督导与评估时间较晚,在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与实践教学、试卷编制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全面教学评估缺乏先进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信息反馈方式,不能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导致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中人为成分重、客观性差,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权威性降低。此外,相关人员系统化的培训、交流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督导与评估方法。

3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改进策略

3.1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建设

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改进的关键所在。品德素养、理论水平、治学理念、学识能力、沟通技巧和社会认可度等直接影响教学督导与评估人员的权威性和教学督导与评估的效果。因此,为了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建设。一方面,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治学严谨、学识能力强、专业互补、沟通技巧好、责任心强、德高望重、乐于奉献、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教学、科研、管理专家相结合。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理论性的教学督导评估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还要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加入教学督导与评估队伍中来[6]。此外,应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估人员的考核方式,形成灵活的、能上能下的、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学督导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内容多样化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重点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督导与评估,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给出有效的改进提升建议,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此外,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与评估的督学作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引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做好常规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的同时,继承传统、坚持创新,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切实提高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质量,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3.3教学督导与评估方式灵活化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检查、监督为主的传统教学督导与评估方式已不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因此,创建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督导与评估方式刻不容缓。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应集思广益、积极创新,改变以“督”为主的工作方式,坚持以“导”为主、“督”为辅,在“导”上下功夫,以“导”为有效手段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式的“导”启发思维,使“导”更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预见性[7]。“督”“导”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学督导与评估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教学督导与教师的对立关系。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入校就独当一面。鉴于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特殊性,教学督导与评估人员不能以领导、专家自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从服务教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善于学习、倾听,善于与青年教师交朋友,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督导与评估氛围。同时,教师应消除对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抵触情绪,理解、配合、支持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主管部门应努力使两个群体在工作中形成共鸣,促进思维方式和教学利益的融合与趋同,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3.4教学督导与评估标准化建设

为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职能,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各教学环节必须建立统一的教学督导与评估质量标准。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参观企业、专题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学督导与评估人员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制定统一、科学、规范的教学督导与评估评价标准。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与评估信息反馈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督导与评估进行分析反馈,并面向全校开放,使二级学院和相关教师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客观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雪华.略论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J].科技展望,2016,26(16):310-311.

[2]马延朝.对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督导的探索与思考——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35-37.

[3]吴邵兰.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2):176-179.

[4]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教学质量管理——兼谈教学督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55-59.

[5]侯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4):181-182.

[6]袁晓明,孙琰,刘志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的督导工作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3-25.

本科院校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自1999年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大都在办学定位上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出现和发展历史较短,此类院校究竟如何发展,此类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如何定位,此类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些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个大的背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此类学校因为承担了地方发展的人才需求,发展的特别快。但是对于此类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与重点高校相比明显偏少,然而,国外对于职业性院校、高等专科学校以及社区类高校研究却非常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而且全面的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此类高校,可以从青年教师着手,依托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大抓手。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发展愿景表述千差万别甚至相去以至于近乎矛盾的观点,意味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策略与定位上,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并得到实践检验的模式。

二、研究现状

青年教师,是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且年龄在40岁的专任教师,不包括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他们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很多都是具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历,这些老师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其本身有比较强烈的科研需求,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任务又有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的需求,而这些高校恰恰以教学为主。高校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授和学习的共同活动,教学基本上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关,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方法的过程都是教学的立足点。目前对于应用于本科院校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为高等教育细分对象之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之相关的研究数据、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不够充足,本质特征的研究深度不够,就连研究对象的称谓尚不统一,可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当然更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尤其缺少对于此类高校自身特征的全面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其次,对于应用于本科高校的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研究的比较松散,目前研究主要从个体角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梳理,在面向科研与教学的内涵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宏观分析更少有人问津。再次,当前的研究中以理论定性分析较多,采用实证研究较少,而且在已有的少量的实证研究中,局限性比较大,有的局限于某个区域,有的研究对象没有代表性,还有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因此,研究的结果与现实现状是关联度较差,研究结论的应用空间较小,非常缺少具有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特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模式与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服务于局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通过多维度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学、科研与青年教师的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特征分析与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融合策略等方面进行入手。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它类型的高等院校具有明显的特征及特色,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分析。对于这些特征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区域特征、行业特征、教师特征和学生特征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特征分析

在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基础上,需要分享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现状,主要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特征、教学特征以及科研与教学冲突分析

(三)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策略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而应用型高校也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策略主要包括融合目标、融合组织、融合渠道、融合方式四个大的方面,通过此部分内容的深入研究,达到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协调统一。

四、总结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提出一种综合融合目标、融合组织、融合渠道、融合方式等要素于一体的科研与教学融合机制,为解决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问题提供解决路径。首次提出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因素交叉的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策略,包含研究平台建设、学科发展、制度体系保障以及效果评价反馈体系等多位一体的复合策略,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颖.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

本科院校范文篇10

(一)现金流的基本概念。现金流是现财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出的全部资金。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现金流出一般在于构建教学楼、宿舍楼等固定资产、购买教学器械设备等形式,现金流入一般在于财政核批的“直接支付”“授权支付”用款额度等以及本科院校所持有的短期险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小风险投资。在现金流的概念运用中,同时要注意现金净流量与现金流转的概念。现金净流量指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值,如果差值为正数则是净流入,负数则为净流出。现金流转为现金资产与非现金资产之间的转换。本科院校的资金流转往往贯穿于教学和科研等项目,但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当中,学校内现金流出增多,经常存在现金流入于现金流出不平衡的现象。(二)财务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利用本科院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以预测学校的财务运营状况,识别学校的财务潜在风险,在财务风险恶化之前发出信号,使学校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危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在于日常运营风险和筹资风险以及投资风险。日常运营风险是指在日常运营活动中资金的安排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出现现金流断裂出现净流出的风险。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对日常运营活动的资金预算控制不到位是造成日常运营风险的主要原因,导致现金流出高于现金流入,也就是出现净流出的现象。投资风险主要在于基础设施的构建以及购买固定资产等活动。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来说,基础设施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资金投入变现的能力的变差使本科院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地支付能力受到影响,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仅如此,在筹资风险中,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仅仅是财政核批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导致学校向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当学校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就形成了高风险的经济状况。

现金流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现金流和财务风险的关系。在近财学中,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金流量的情况和其包含的内在信息对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发展运行中,现金流为本科院校在进行财务风险监控时提供可靠依据。现金流是根据首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反映了学校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学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现金流主要包括了“限定现金流”和“非限定现金流”,通过对两种现金流的区分和分析可以帮助学校合理组织现金调度,为控制风险和进行有关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不仅如此,现金流还可以发现学校在偿还本金和利息等贷款义务的支付能力,为财务风险的预测提供信息。新升格本科院校在长期的运营活动中,若需要进行长期的发展,现金流和资金时间价值都需要进行考虑。通过对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数额分析,可以衡量出在学校的运营活动中各个活动的资金时间价值,可衡量各活动的经济项目,避免出现财务风险。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资金筹集中,由于自身资产薄弱,财政支持力度小,在招生和评估的压力之下,学校都会选择负债办学。现金流可以为本科院校在贷款时筹资风险的检测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学校在进行贷款后合理进行风险的调度和预防风险。(二)现金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在于学校内对资产的控制度失控和财务管理对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在资产地利用中学校对于成本缺乏管理概念,申请贷款和对贷款的使用中使用款计划和工期进度不对等,使资金限制,开支过度,对风险还无防范概念。对于财务的管理方面,本科院校的财务多数是由国家财政控制,但是在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下,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扩招,而国家财政投资有限,使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观念缺乏。由于外因对于学校来说是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学校应该对自身的原因进行改善。在运营性现金流量中,本科院校由于运营现金不足,出现净流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新升格本科院校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使学校陷入运营过度和现金支付能力匮乏的困境。不仅如此,当学校中短期现金流动性不足,同样会使到期债务压力增大,产生财务风险,并且学校在资产管理中的缺乏有可能使筹资决策失误,使学校内资金结构的比例失衡,负债过高,偿付能力不足,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发展

当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由于外因和内因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时,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尤为重要。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主要在于对现金流进行分析,分析风险的类型、风险点是否存在、风险大小、风险前因后果,并且在出现风险点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风险预警信息来源主要在于对学校内部现金流入的方式与现金流出的方式进行严格掌控,通过现金流中现金净流量与现金流转的分析,预测学校的财务风险状况。(一)单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型是采用单个的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单变量模型每次只能对一个指标进行预测,由于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财务危机预测只能从学校的一个财务方向进行预测,并不能进行全面的财务预测。(二)多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是经过汇总多个财务指标后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模型。对于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构建多变量模型,可以从多个财务指标中选取财务指标作为变量与权数加权平均,Z分数模型可以对于运营现金流和运营现金流与负债流动的比值等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测。

基于现金流分析的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一)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在建立财政风险预警模型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预警指标的选取,预警指标直接关系到预警和预警模型建立的成败。由于现金流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本科院校的财务信息,将其作为财务风险预警的预警指标可以购进准确的现金流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以现金流作为预警指标时,要从经营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可以分析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是否有足够的经营现金流入来支持日常支出,以及偿还债务。从学校在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教育事业等流入和专项经非、科研经费的流入和流出以及负债的偿还和利息的偿还的现金净流量的分析进行判断。对于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主要在于投资于学校的建设项目和对外投资等流入和流出,当出现净流出时,便可能产生警情。对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学校面对扩建和招生迫于负债,对加权资本成本率进行分析可判断学校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确定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用了以上三方面的“数量”和“效益”六个指标,可综合反映出学校的运营、盈利和偿债能力,由此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查找出财务失败的原因,提出解决和改进的措施。(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之后,首先要确定基本指标的标准值和偏离值,最后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在新升格本科院校中,由于自身的资产底子较弱,在升为本科院校之后,经营活动的流出比以往的流出量增大,现金流出与流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对六个指标的临界值进行计算确定标准值并判断实际值,可确定学校是否存在财务警情,实际值与临界值的偏离程度就是该指标的预警程度。对于不同指标的预警程度的而体现可用多变量模型,引入现金流这一重要变量,建立在现金流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招生和扩建之下,学校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不断增加,需要对财务风险的可能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在现金流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进行考察,准确地判断出学校的财务状况,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测。

参考文献

[1]秦书亚,王善君.基于现金流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0,20(01):34-38.

[2]陈润标.基于现金流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