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5:44:40

倍增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职业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高技能人才质量快速提升,数量快速增长。在实施培养倍增计划的实践中,推动观念更新,政策完善,机制创新,把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工作环节抓实,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并按新技师培养数3—4倍的比例加大对高级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全省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00万人,高级工水平(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企业目标。到2010年,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职业院校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占比达到6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30%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目标。到2010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技能劳动者中,具有高级技能(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5%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合同制技能劳动者持有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取得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建立和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与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大力加强技师学院建设,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抓好既有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制度创新。要加大国家和省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的工作力度,特别是要贯彻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办发〔2004〕28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6〕27号)两个文件,逐项逐条落实在培养、评价、使用、选拔、交流、激励、流动和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作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

(二)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以又好又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总体部署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与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化工业、加工业、建筑业、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经济区域、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三)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在现有的技工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提升培养层次,重点支持10所左右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技师学院建成为重点技师学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1个高标准、开放式、公益性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依托50家已建的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地也要建一批过得硬的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制度化建设。搞好调查统计工作,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积极配合部或承担部的技术工作,就加快编制、修订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质量督导制度作出**的贡献。根据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地方教材建设步伐,组织编写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地方教材。按年度落实好“十一五”期间全省五年千名师资培养计划特别对境外师资培养工作更要衔接有序,确保研修质量,从总体上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倍增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实施意见》(淮发〔2011〕40号)和市政府《关于2012年实施35项民生工程的通知》(淮府〔2012〕16号),坚持“舆论宣传引路,惠民政策公开,回应群众关切,服务便民利民”,注重宣传的长效型和连续性,不断强化民生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紧扣重点环节准确解读惠民政策、及时宣传先进推动典型引路、深入推广经验创新宣传方式,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合力建设幸福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形式

不断拓展宣传载体,广泛延伸宣传触角,不断改进宣传方式,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网络。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根据工作需要对政策措施、进展情况、实施成效等分阶段进行引导性宣传;传统宣传与个性化宣传相结合,既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介报道,又通过短信、巡展、动漫等方法创新开展宣传;对口宣传与联合宣传相结合,相关部门既按照各自分工抓好牵头项目宣传,又协同配合共享资源,组织开展联合宣传。

三、宣传重点

(一)民生工程政策措施。根据项目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解读。新增的3个项目重点宣传受益范围、补助程序和建设标准,继续实施的21个项目认真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调整完善的11个项目要把政策变化明明白白交给群众。

(二)民生工程后期管理养护经验。认真归纳总结各工程类项目建后管养情况,及时梳理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信息报送、简报刊发、媒体报道等形式开展宣传交流,促进各县(区)吸收借鉴。

(三)民生工程群众受益和评价。通过鲜活事例积极反映民生工程群众受益和评价情况,全面展示民生工程实施成效。加强释疑解惑和监督促进工作,引导群众对改善民生的合理期望。

(四)收入倍增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实现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决策,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实施收入倍增规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意义。

(五)收入倍增规划目标体系。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目标体系由21个考核性指标,3个监测性指标组成,已分解落实到各县(区)。要及时公开各项指标构成,公布完成时限以及任务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关注、监督指标完成情况,促进目标顺利实现。

(六)收入倍增规划实施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基层、部门、企业、社会推动居民收入增加的典型做法,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收入倍增规划实施工作水平共同提高。

四、具体活动

(一)开展“十二五”规划集中宣传活动。各县(区)要在交通要道或人群聚集地开展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十二五”规划集中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发放市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市“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意见、35项民生工程简介等方式,宣传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让广大群众了解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规划,同时可组织居民结合社区文体活动,开展有关宣传活动。由各县(区)民生办负责实施。

(二)开展好民生工程形象标识征集活动。4-8月,省民生办在全省开展“民生工程形象标识”征集活动。为配合开展好此次标识征集活动,我市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方式动员、引导、激励广大市民参与到标识征集活动中来,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将征集活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城乡居民,不断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带动扩大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浓厚民生工程实施氛围。由市民生办、县(区)民生办组织开展。

(三)强化一线走访宣传。在全市部分县、乡镇、社区(村)以及县直单位,建立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一线联系点,使“下访”和“进门”成为一种常态。结合年内重点工作,适时开展走访调研,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传解读政策措施,本年度35项民生工程项目任务和预期目标,对居民收入倍增规划进行政策解答,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巩固“万名财政干部大走访”活动和民生工程巡视评估活动成果,进一步改进工作。由市民生办负责落实。

(四)开展“八进入”行动宣传活动。实行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固定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八进入”活动,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车站、进景区、进机关。发放35项民生工程简介、市民生工程和居民收入倍增规划行动调查问卷及各县(区)特色的宣传材料等,让更多的群众了解35项民生工程和居民收入倍增规划行动政策内容,通过宣传了解民意,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由市民生办、县(区)民生办组织开展。

(五)编印民生工程政策问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普通百姓的视角,找准群众的关注点,解答大众疑惑,让群众知道民生工程为何实施,由谁实施,怎样实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增强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确自己承担的应尽义务。由市民生办负责编印。

(六)在《日报》开辟民生工程专栏。介绍我市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的实施概况、最新政策、实施方案、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可推广的经验办法等。《日报》对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的信息(包括新闻或专题)要及时给予宣传报道,各县(区)要在《日报》上开设不少于一次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的专栏宣传,报道本县(区)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实施情况和成果。由市民生办负责联络。

(七)组织收入倍增规划宣传培训。适时组织各县(区)及部分市直部门联络员开展培训,宣传学习居民收入倍增理论、“十二五”规划内容、工作要点、制度设计等内容,加强倍增规划工作队伍建设。开展思路交流与业务指导,完善收入倍增规划推进机制,形成实施工作合力。由市民生办负责组织。

(八)开展牵头项目对口宣传。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牵头项目的宣传工作。根据项目不同特点,以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图片巡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口宣传。既宣传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规划组织实施情况,又要宣传具体政策措施、建设内容及人民群众受益情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了解、参与和监督实施工作。由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

(九)组织基层深度宣传。各县(区)民生办负责开展当地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规划日常宣传、专题宣传等活动。深入到社区、乡村、农户等第一线,以黑板报、一封信、明白纸等群众易于理解的形式,加强政策公开和程序引导,突出面向弱势群体、受益对象的宣传,让民生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温暖民心。由县(区)民生办负责组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宣传工作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宣传工作负总责,主管领导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对重大宣传活动要亲自部署、亲自安排、亲自协调,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主动作为,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

(二)主动衔接沟通。要牢牢把握正面舆论导向,重视网络言论的疏通引导,主动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坚持多方协同,多措并举,用足用好新闻资源。做到“请进来”,经常邀请新闻记者座谈,协助新闻记者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并且及时提供新闻采访线索,磋商报道重点和具体意见;做到“走出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去,把惠民政策阐释好,把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好,把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回应好,形成社会持续关注、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倍增范文篇3

(一)提出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借助朝鲜半岛军火需求,迅速恢复经济经历了“岩武景气”时期,进入“锅底萧条”阶段。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等诸多问题。此外,对比战前,日本战后发展经济的目的有意无意仍然存在“强国沦”意识。由此在制定新时期经济计划时引发出日本国家发生一场大讨论。最终导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项宏伟的综合经济发展战略的诞生。[tl

(二)主要内容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而且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来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田计划共分为总论、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民间部门的预测与诱导政策和未来国民生活状况共四个部分。其核心是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并辅之以改革收入分配、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具体来说,日本主要从生产和需求两方面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就生产方面而言。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鼓励技术先进的产业及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工体制和合作关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向现代化。就需求方面而言,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工人和农民的购买力。对于工人.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严格规定企业内部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距在6到8倍之问,并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在劳资双方谈判中的关键作用。促使科学的工资决策机制形成。19601970年,日本工人工资指数上涨了近1.7倍。对于农民。政府规定远高于国际市场的“生产者米价”。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1960-1969年。日本农产品价格上涨95%,工业产品价格仅上涨30%。闭

(三)实施的效果

1.经济增长的效果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效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人的实际年增长率达l1.6%和11.5%。大大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l倍。1963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只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1.4%、西德的70%、英国的78%。到1968年,日本的GDP就超过了英国和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工矿业,年增长率为10.4%,也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率。在工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净产值占制造业的比例从63%上升到73.1%。在十年计划期间。机械工业增长2.5倍,化学工业增长2.1倍,钢铁工业增长1.6倍。

2.国民增收的效果

在国民增收方面,1960~1970年,日本雇佣者年均劳动报酬增长率都在l0%以上。1970年,企业职工的月均工资为74436日元,相当于1960年的2.05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工资水平提高了73%。正是在该计划推行的十年间,国民经济与居民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形成了日本社会将近一亿的“中产阶层”。日本成为了亚洲衣食住行水平最高的国家,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人均报纸消费量比美国还要高。

3.均衡发展的效果

在均衡发展方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大的成功在于彻底扭转了农民收入过低的局面。在计划实施前,农民人均收入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但是仅在计划结束后的第三年,农民收入就超过了城市居民。到1975年,农民人均收入已比城市工薪家庭高出14.5%,家庭年收入高出36.8%。

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中国亟待类似于日本当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产业的逐步升级来促进就业的同时。也能切实地提高国民的收人水平,并借此来刺激中国的内需,提高内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如此中国经济才能逐步摆脱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过分依赖。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居民收入,让人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拉动内需的必要前提

我们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劳动力成本一旦上升,企业竞争力就会下降甚至破产,扩大失业。日本的经验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居民收入如果不提高,必然会产生消费疲软,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30多年,职工工资却依然很低,这可能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有效解决二元结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

一个经济大国必然是内需拉动型经济,而要成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就必须解决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就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矛盾积累的结果。日本从二元结构过渡为一元结构的过程非常平滑顺利。收入倍增计划功不可没。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城乡、地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却依然很大。并有加剧趋势。对此要高度警觉,及早动手解决问题。

(三)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日本的实践表明,国民增收的基础是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调整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保障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我国目前最紧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以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实体产业,这样才能形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四)准确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自由度之间平衡点

从日本政府制定的倍增计划分析。日本政府对其经济干预程度深入细致,超出一般预想。不仅在公共计划部分列有详细实施方案。并且还是指令性任务必须完成。而对民间部分以预测、展望形式制定计划目标。以政府公共行动推动、诱导、促进企业发展。日本行会、商会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即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行动仅仅接触行会、商会,原则上不触及具体企业,政府通过行会商会指导、推动、促进企业发展,完成计划。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企业直接干预存在过多、过细现象,因此政府工作过于繁重,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的效果不佳。为了分散工作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政府还通过地方政府实行逐级干预。而逐级干预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成为普遍事实情况下,各地执行落实具体政策时呈现丰富多彩状态.令企业难以适应,好的政策、科学的政策,执行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国政府制定收入倍增计划,计划详细到何种程度,列入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实施,组织落实等这些本身就是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否则的话,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投入过多产出过小,得不偿失。

三、中国式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虽然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太一样.所以中国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模式。而应该在吸收上面所陈述的可借鉴之处以外。还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认为中国式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以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将迅速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作为计划的重中之重

中等收入阶层既包括小资本家,也包括小业主、个体生产者这些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还包括广大不占有生产资料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等十分广泛的人群。如果能使得中等收人阶层成为人口的大多数,这就稳定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为了保持既得的生活水平,现代中等收入阶层也最希望最支持社会稳定,而这正是一切社会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先决前提。此外。一个占人口多数的现代中等收入阶层,他们有一个刚性的稳定收入和足够的储蓄,从而可以保证社会消费水平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并对推动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经济规模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提供了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还会大大提高社会的活力和劳动效率。

现代中等收入阶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是社会活力和劳动效率的无尽源泉。那么具体该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从而,保证劳动者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的竞争和公平合理的多次分配。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特权和黑色、灰色交易,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就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回报。总之。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这是造就社会主义中等收人阶层的根本条件和保证。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实行中等收入阶层向高质量产业的战略性转移。要像硅谷那样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与技术)人员创业,把科学研究产业化,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业。并努力使科学研究业成为社会主导产业。从而科技知识分子将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领航和中坚力量。三是加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舆论导向。要坚持不懈地向社会解释和宣传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反对贫富悬殊。反对平均主义。倡导和尊重成功的创业者。这里,各级政府领导者的行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应该从长期“访贫问苦”逐步转变为“访能问贤”。“访能问贤”应该成为新世纪领导人的行为导向,从而引导全社会奋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加快实现社会主义中等收人阶层。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低下是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城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农村迁移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强他们消费的能力。从目前看,我国城市化步伐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估算,在过去3O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的城市化率只有1%左右。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定居的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脱离出来,逐步走向城镇。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份额,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城镇居民。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并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其次。注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2O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小城镇之所以迅速堀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8O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增加了收人,进而有条件进城谋生。乡镇政府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鼓励农民进城择业和务工经商。近些年来。有8000万到1亿左右的农民外出到各类城镇打工,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工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不仅使农民有稳定的收益,而且使农民逐步地适应城市文明,为农民最终向城镇居民转化,创造了精神和物质的前提和条件。

(三)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改变政府及其管理的国有企业占有社会财富过多的局面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扭转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等的错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国有企业而言,如何真正消除市场垄断者的身份以及由此被社会诟病的高工资高福利的特权,实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目标。依然是一项紧迫而又复杂的攻坚任务。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工人工资

为了提高工人工资。倍增计划应明确规定“为最低工资制度确立这样的方式:按地区与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个集团,每个集团确定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确立对于缩小工资差距和提高整个工资水平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倍增计划应肯定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高速发展加强了双重结构的差别”;“小企业在就业、国民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附加价值的生产率和工资方面的差距非常大,为了提高生产率,小企业必须进行现代化”。倍增计划还应确立大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体系,要求由大企业供应设备、派遣技术人员帮助小企业;政府贷款扶植,保障小企业金融稳定。

倍增范文篇4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以民营经济三年倍增为目标,开放发展领域,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机制,提升服务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营经济成为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发展目标

主体倍增。到2013年底,全区民营企业超过1千家,个体工商户超过2万户,注册资本达到72亿元。

总量倍增。到201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年均增速超过32%,实现增加值91亿元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全社会民间投资达到9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就业倍增。到201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新增就业2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70%。

创新能力倍增。到2013年底,全区民营企业拥有部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专利申请受理30件,专利授权20件。

三、发展重点

(一)能源产业。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开发煤炭、水能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到2013年底,民营能源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实现总产值26亿元。

煤炭:鼓励采用先进采掘技术、安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实施扩能技改,建设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提高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达到45%以上,掘进装载机械化达到70%以上。鼓励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与煤共伴生其他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通过兼并重组,建成一批80万吨/年-20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的民营煤炭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煤、电、冶、化、运一体化经营,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到2013年底,民营煤炭企业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吨,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实现总产值25亿元。

电力:鼓励投资建设单机30万千瓦以上的洗中煤、煤矸石、煤泥和煤层气发电厂,支持在有条件敲地方开发小水电,支持具备规模集聚发展条件的化工、水泥等行业民营企业建设热电联产车间。到2013年底,民营电力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装机规模达到3万千瓦,实现总产值1亿元。

(二)原材料工业。引导民营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参与开发矿产资源,重点发展化工、建材等产业。到2013年底,民营原材料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总产值15亿元。

化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投资建设合成氨、尿素等煤化工项目,适度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甲醇、二甲醚、乙二醇、苯加氢和焦油等煤化工项目。到2013年底,民营化工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总产值10亿元。

建材:加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发展民营水泥产业,重点支持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预拌混凝土基地。大力发展以粉煤灰、矿渣等为原料的新型墙材,积极发展塑料管材和型材为主的化学建材、建筑卫生陶瓷、石材产业,引导向中心城市周边、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支持石材产业园加快发展。到2013年底,民营建材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总产值5亿元。

(三)装备制造业。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汽车、能矿及工程机械、电力器材及装备等产业,支持扩大智能化、高可靠性和节能环保智能电网装备的生产能力,支持发展风电发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平台,强力推动力帆骏马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企业入驻基地,吸引配套企业50家,零部件本地化率接近80%,建成省内重要的载货汽车城。提高零部件本地化率,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把市区建成具有省级加工能力的机械生产区域。

推进整车生产企业整合资源,扩大产能,建设产品开发基础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中低端产品市场,逐步向高端产品发展;积极发展专用汽车,不断拓展产品服务领域,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发展发动机、传动、制动、转向、行走、点火、燃油、冷却、电气仪表等配件系列产品,发展铝轮毂及铝合金铸件、前后桥铸件、轮胎、内饰配件等汽车配套产品,推动汽车零部件深度本地化;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支持向汽车制造的研发和服务业延伸,拓展汽车检测监理、维修保养、4S服务、驾驶培训等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13年底,民营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实现总产值60亿元。

(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高性能合金及其制造工艺关键技术、新型金属粉体材料等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支持开发民族药、中药现代制剂、中药材、绿色生物保健品及化学药物;支持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生产节能降耗、“三废”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成套设备。到2013年底,民营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000万元,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

(五)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民营经济立足我区生物、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到2013年底,民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实现总产值20.2亿元。

民族制药: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积极扶持世禧制药、百花药业等骨干民营制药企业为龙头,带动和促进中小型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向医药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的良性发展集群。多元化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建成规范化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鼓励大型医药流通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联合上下游企业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药材物流中心。到2013年底,民营民族制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总产值4亿元。

特色食品:支持发展辣椒、茶、肉类制品、禽肉和禽蛋、粮油、果蔬、薯类制品、山野菜等农副食品加工业,饮用水、乳制品、酿酒等饮料加工业,调味品、休闲和方便食品等食品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食品品牌,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到2013年底,民营特色食品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总产值16亿元。

旅游商品:大力发展银器银饰、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特色仿制品、特色旅游食品、动漫旅游商品等10大系列,发展1户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建设1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申请集体商标注册,建立许可使用机制,扶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到2013年底,民营旅游商品累计完成投资1000万元,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

(六)现代农业。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引导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殖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支持采取订单农业、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建设花卉、茶叶、辣椒、马铃薯、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和猪、牛、羊、鸡、鸭、鹅等生态畜牧业基地,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支持在公路主干线两侧、重点旅游景点周边、城市郊区,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发展参与体验型、休闲疗养型、生态观光型、综合观赏型等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一批观光农业示范点。到2013年底,民营现代农业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实现总产值5亿元。

(七)服务业。围绕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流通、家庭服务、教育、卫生、体育、房地产、市政公用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13年底,民营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收入80亿元以上。

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支持参与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的改制发展,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发起或参股设立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机构、投资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及产权交易所、担保公司、拍卖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以民营经济为主要对象的各类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金。到2013年底,实现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分别超1亿元,为民营经济提供超20亿元的融资额度。

现代物流:支持发展公路运输,支持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延伸服务领域,支持发展集装箱运输、小件快运、多式联运和城市物流配送等,支持围绕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和交通枢纽、交通节点,建设一批物资集散中心和物流园区,支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到2013年底,民营现代物流业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实现总产值3亿元。

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支持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支持发展软件服务、互联网及电信增值业务、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知识产权咨询、认证认可、资产及信用评估、房产中介、生产资料(设备)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商务服务。

旅游:支持参与我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发展旅游景区、酒店、购物街、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鼓励参与各旅游配套要素特别是新型业态的开发。

文化:引进和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发展民族歌舞表演,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贸、体育等产业有机结合。

商贸流通: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打造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促进全区连锁经营领域扩展。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到农村发展;加快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配送中心进度,到2013年农家店覆盖全区100%的行政村。

家庭服务:支持参与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就业、社区医疗、养老托幼、食品配送、家政、修理等服务;重点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方式,支持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等加快发展,支持建设示范性、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

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采取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的民办教育,积极扶持民办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到2013年底,新增民办高中2所、民办职高1所、民办幼儿园5所。

卫生:支持举办规模化医疗机构,发展特色专科,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错位经营,优势互补。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和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参与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对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支持纳入急救医院网络和各种医疗服务项目定点医疗机构,支持参与实施专项卫生服务项目。鼓励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体育:支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服务,建设和经营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兴办各类体育俱乐部。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鼓励参与开发体育赛事运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品牌赛事。到2013年底,培育民营体育俱乐部12个,打造12项品牌赛事。

房地产和市政公用业:鼓励发展工业地产,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参与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市政公用业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创业,增加市场主体

⒈实施万户小老板工程。建立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库,建设小老板创业服务平台,为留学归国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各类人员创业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用地,每年不少于50亩;利用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闲置场地和基础设施,新建1个以上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为20户以上小老板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⒉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加强培训指导,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愿望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重点创办经营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民间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业、乡村特色餐饮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产业项目,支持发展农业经纪人。

⒊实施青年创业带富工程。加强青年创业培训,建立青年创业带富工程项目库,重点支持发展潜力较好、符合产业政策、体现区域特色的涉农项目、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培养一批创业青年成为致富带头人。引导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青年创业带富工程,以企业为龙头,以创业带富青年为主体,采取“公司+协会+创业者+基地+带富对象”的模式,通过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推进青年创业带富工程。

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程。组织实施“五个一”就业创业工程计划,探索建立青年大讲堂、青年创业导师进高校巡回辅导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

⒌健全完善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工作机制,提供财会、法律、政策、信息、技术和融资咨询服务,开展以项目开发、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小额贷款、跟踪服务为重点的“一条龙”服务,开展创业孵化活动,推动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创业实习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创业者参加创业实习。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范工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为创业者提供及时快捷的贷款服务。采取补贴等形式,扶持社会创业辅导机构,调动民间组织开展创业服务的积极性。

(二)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⒈强化园区发展主平台作用。集中力量抓好黔西北产业园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落实省、地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污染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企业入园建设发展、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到2013年底,培育形成1户省级民营经济产业园区。

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进入市区投资的民营经济项目可以通过出让、转让、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将民营经济项目的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周转指标,积极引导民营经济项目特别是生态畜牧业、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项目在城乡建设增减挂钩试点区内选址建设。

⒊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根据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和对产业带动作用等条件,选择1户民营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点对点培育指导服务,到2013年底,1户以上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区级财政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力争新增1户民营上市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每年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管理完善的民营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形成一批优强民营企业。

(三)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加快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引入企业进行转化推广,协作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省级科技攻关、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科技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具有战略意义、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形成一批进入高科技产业链前端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活动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信息、成果转化、产权交易等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创新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增强民营企业集聚区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到2013年底,在民营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家,产值达2亿元。年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农特产品地理标识保护认证2个以上,拥有省以上知名品牌5件。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加强商标注册指导、宣传和保护,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商标意识,积极注册商标和争创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鼓励民营企业争创省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引导通过广告、公司网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保护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以及涉农商标、地理标志、食品商标、药品商标为重点,加大对名牌产品和商标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予以奖励。到2013年底,省著名商标1件以上,省名牌产品1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2件以上。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开放意识,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优强民营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园区和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建设,搭建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为优强民营企业顺利落户我区,加快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完善民营经济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加强与发达地区经贸合作,认真总结和发挥好招商经验,组织好向其他发达省市区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发挥我区优势,引进优强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带动全区民营经济倍增发展。建立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制度,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与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及时解决招商引资企业的困难,做到亲商、爱商、安商、敬商,形成持续招商引资的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乡办事处、区直各部门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要建立健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履行好管理、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加大对计划实施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各项目标任务。要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干预,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区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实现本计划;要加强对本计划实施的适时调度,掌握实施进度,及时协调处理实施中的问题,定期向区政府报告进展情况。区政府定期召开的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将听取各部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区政府将按上一年度区级财政收入的2%建立市区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创业投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我区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提高本地民营企业产品在政府采购合同中所占比例。探索财政资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向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资本金注入和退出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搭建“政、银、企、保”融资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大力发展担保公司、创投公司、上市辅导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初步建立起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和上市培育四类业务为核心的投融资体系。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典当、设备租赁等渠道进行融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四)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民营经济“百千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健全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方办学的培训机制,组织民营经济参加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劳动技能培训班等各种培训活动,每年培训民营经济人员不少于400人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大学、专科学院联合办学,培训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平台,适时通过全区人力资源市场公布民营经济人才供需信息、民营经济人才资源状况和人才需求开发目录。

(五)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连结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强化公益服务功能,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发展信息咨询、创业辅导、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投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服务、人才培训、职业中介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内容。大力发展与我区产业结构和特点相适应、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功能完善的行业商(协)会,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反映民营企业合理诉求,帮助民营企业争取合法权益。

(六)完善统计体系。由区统计局、区工业经济和能源局牵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工商局以及税务、金融等部门配合建立和完善全区民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民营经济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为掌握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倍增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的,加快构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居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9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88元。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在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富民导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富民强区有机统一。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顿规范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政策导向,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着力帮扶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创新农民增收机制,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

四、实施内容

一是实施就业提升工程,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顺应产业优化升级趋势,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二是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落实和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拓展农业创业领域。

三是实施民生普惠工程,着力增加转移性收入。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减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支出;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推进开发式扶贫。

四是实施财富增值工程,着力增加财产性收入。坚持依法行政,加大财产权益保护力度;优化财产性投资环境,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五、工作要求

(一)成立区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负责联络协调、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等日常运转工作。各相关区直部门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

倍增范文篇6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全力推进“工业倍增1322突破工程”,即围绕工业倍增、企业发展和产业提升目标,实施大投入、大招商、大项目三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两项重点,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企业数量两个翻番,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发展目标

工业总量目标:到2013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70亿达到150亿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2亿达到50亿以上,年均增长28%以上。

工业投资目标:工业投资由2010年的38亿达到100亿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三年累计工业投资达230亿以上。

规模企业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76户达到15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企业3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规模企业入库税金由2010年8784万元达到1.5亿以上,年均增长由17%达到20%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到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2%增加到25%以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产业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企业品牌总数由2010年的7个达到20个以上。

园区发展目标:到2013年经济开发区自主发展空间面积力争达3平方公里;乡镇集中区建成区面积在4平方公里基础上力争翻一番;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由29户增加到70户以上;力争建成1个100亿园区(宝迪食品工业园)。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

1、全力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是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和“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二是用足用活“市区共建、利益共享”政策,按照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积极抢占园区发展空间;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按产业制定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

2、积极推动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各镇要结合各自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业集中区的规划选址和产业布局,创新解决集中区建设模式、资金、土地等问题;二是研究制定加快集中区建设的以奖代补和财税分成政策,充分授权、放权和让利;三是建立集中区共享机制,对不具备或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区的镇(办),鼓励跨区域落户项目,在招商引资、税收分成等方面制定利益共享政策;四是积极引导“退城进园”企业和其它新建项目在集中区建设,引导分散布点工业企业向集中区搬迁。

(二)加快工业企业扶持培育,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1、培育区域龙头。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投入,扩张规模,提升档次,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乃至超50亿元的领军企业。重点鼓励宝迪以宝迪食品科技城项目为突破口,迅速集聚发展食品加工及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1-2年内上市,打造国内领先的食品加工企业“航母”。

2、强化政策引导。利用工业倍增引导资金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名牌产品创建、节能降耗等力度,对通过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3、加快企业培育。摸排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帮助企业健全规章制度、加快规模扩张,对进入30强的企业和新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在融资、项目申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对企业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打造工业倍增的项目支撑

一是着力抓好工业项目库建设,精心做好一批牵动性强、操作性强项目的谋划论证、筛选包装和推介,实现项目库建设与对外招商的有效对接,同时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工业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和项目申报上予以倾斜和优先支持;三是鼓励现有企业上新项目和技改项目享受与新建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四是对产业发展前景较好,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生产型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优惠和奖励。

(四)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借助外力推动工业倍增

一是着力研究破解影响招商引资的瓶颈制约因素,突出抓好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工作,将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纳入镇(办)工业经济重点考核内容;二是针对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认真研究其业务领域和投资方向,寻找与我区产业、企业的对接点,针对性的引入具有示范或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三是引导我区企业主动接轨沿海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融通资金、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实质性合作,提升我区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工业倍增计划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具体负责倍增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镇(办)、各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确保工业倍增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倍增计划引导资金,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技改创新、品牌创建、工业发展奖励、融资补助、项目前期工作等;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工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考核奖励办法》、《关于扶持激励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力促倍增计划实现;三是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能力,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中央、省和市各类政策资金、专项扶持资金。

(三)建立人才保障。建立健全工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充分依托职教园区优势强化工业各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加强工业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全区工业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和水平。

倍增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力度,科学统筹,精细运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我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得到明显拓展,有效缓解大班额和择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我区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新增学位1845个,其中2011年新增585个,2012年新增1260个。

三、发展模式

(一)优质学校扩建挖潜。对有发展空间的优质学校,通过扩建和内部挖潜,扩大招生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扩建特色实验小学、汝河新区小学,两年内增加招生学位135个。

(二)优质学校跨区域发展。通过布局调整或新建、购置等途径增加新校区,实现优质学校一校多区办学,促进优质学校均衡合理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建锦艺小学、工人路小学,两年内增加招生学位540个。

(三)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通过优质学校托管相对薄弱学校,利用薄弱学校校舍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互助路小学托管西岗小学、郑上路小学托管须水六小,两年内增加招生学位540个。

(四)资源整合。对部分优质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资源整合或实质性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互助路小学与互助小学分校、伏牛路小学与伏牛路第五小学进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两年内增加招生学位630个。

四、保障措施

倍增范文篇8

线路倍增设备是针对无线传输信道容量有限,带宽不足而设置的。它可大大提高无线传输信道的传输容量,使宝贵的无线信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有效解决无线传输瓶颈问题。本文对线路倍增设备的技术体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语音编码的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对线路倍增设备的组成、功能进行了介绍。对信元总线交换、中继接口单元、承载接口单元的工作过程及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完成了能实现倍增增益为6的线路倍增设备。

2设备基本组成及工作流程

2.1设备的组成

系统要求线路倍增设备(以下简称DCME)支持中继134路,承载134路,l9英寸标准机箱,高度不大于Iu。小型化必须解决结构问题、供电问题,合理划分硬件模块,采用高度集成的芯片。经过多方调研、论证,设备功能模块划分如下:

1)中继接口单元(以下简称TcU)

每个中继接口单元支持1路El接口,在网络应用中和STM交换机连接,完成如下功能:完成El成帧器;G729话音压缩;密话席暗脯内数据检测;微信元打拆包;信元打斥包;.信元去抖动;TCU侧信元总线接口。

2)承载接口单元下简称Bcu)

每个承载接口单元支持4路Eh接口,在网络应用中和户JM交换机连接,完成如下功能:BCU侧信元总线接口;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口或标准信元接口;MPC860处理器。

3)背板单元

完成中继接口单元和莉战接口单元信元总线、HDLC通信、时钟传输等功能。

4)电源单元

每台设备配置有4块TCU、1块BCU、两块背板、1块电源模块及1个直流电源滤波器和1个交流电源滤波器。

2.2设备的基本工作过程

定义从中继接口单~fcu)到承载接口单元(Bcu)的方向为发送方向;从承载接口单元(BC到中继接口单~frcu)的方向为接收方向。在发送方向,从STM交换机过来的El信号经过TCU板的E1接口电路,完成El成帧功能,成帧后的数据送入FPGA,经FPGA进行时序调整后送给语音编解码芯片AC48105,MPC860从AC48105读取数据,并进行AALZ适配,产生微信元,再将微信元合成信元后,写入FPGA,再通过信元总线接口传送给BCU模块;通过信元总线接口送给BCU模块的信号,首先进^BCU模块的FP’GA及其缓存RAM中,再由FPGA定时扫描监视其状态,有数据时读取、缓存,根据信头信息写入不同的缓存区,每一个承载接口对应一个缓存区,故共有4个缓存区。MPC860通过FPGA和信元总线连接,且被设定为主方式,主处理器可以发起到各个信元接口的测试。

3信元总线交换技术研究

3.1发送方向接口时序分析

UTOPIALEVELZ发送接口包括如下信号:TxDatat7二01:字节宽度的数据信号,由ATM层传送到物理层。Txsoc:信元起始信号,当TxData上出现信元的第一个有效字节时,由ATM层把Txsoc置为高电平。TxEnb*:传输使能信号,T火Data上包含有效信元数据时,由ATM层把TxEnb*置为低电平。TxFul厂I''''xclav满,信元可用信号,对于字节级流控制,Tx—Ful*是物理层发向ATM层的低电平信号,表明物理层最多还能接纳4个字节。对于信元级流控制,TxClav由物理层发向ATM层,置高表示物理层可以接收一个完整的信元。TxC玫:时钟信号,ATM层发向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同步时钟。TxAddI{4=o]:地址信号,是ATM层发向MpHY层的5位信号,用以选择MPHY端口。

3.2接收方向接口时序分析

uT0PIALEVELZ接收接口包括如下信号:RxData[7=0]:字节宽度的数据信号,由物理层传到ATM层。RxS0c:信元起始信号,高电平有效,表示信元的第—个数据已经出现。RxEnb*:传输使能信号,RxData上包含有效数据时,由ATM层把TxEnb*置为低电平。RxEmptyr术/七Clav:空信元可用信号,对于字节级流控制,Rx—Empty*是物理层发向ATM层的低电平信号,表明物理层已经没有有效数据发送。对于信元级流控制,RxClav由物理层发向ATM层,置高表示物理层有—个完整的信元传输给ATM层。RxClc时钟信号,ATM层发向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同步时钟。RxAddr[4二0]地址信号,是ATM层发向MPHY层的5位信号,用以选择MPHY端口。另外还有两个可选信号:Rxprty用于奇偶校验,R火Re介为同步设置。

4硬件设计与实现

4.1中继接口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1.1TCU基本工作过程在发送方向,MPC860从AC48105或PM4351读取数据,先组装成微信元,再把微信元组装成信元,存入双口RAM,最后将信元通过信元总线接口发送到BCU板和其它TCU板;在接收方向,通过信元总线接口接收从BCU板或其它TCU板来的信元,解析信元头取出端口号和VCI值,比较和本TCU的收端口号和收VCI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则丢弃该信元,如果相同则存入双口RA初,MPC860从双口RAM读取信元,再拆装为微信元,最后恢复成所需的数据包格式,并传给AC48105或PM4351。

4.1.2TCU详细工作过程在发送方向,TCU的E1帧接收器收到某一信道的信号后,对信号进行静音检测f活动性检测)、单音检测(检测到ZIOOHz单音,以判断是否为带内数据),FPGA进行密话检测,有以下几种结果:l1未占用,不做处理fAC48105工作在静音模式下);2馓活态+预指配信道:无论何种业务,直接AALZ适配,透传64kb污,将AC48设置为透传模式,与MPC860交换数据;3)激活态+明话(非预指配):进行G729CS—CELP压缩编码,AAIJZ适配此状态为信道激活后的默认状态;4撇活态+密话#预指配):8取1,AAIJz适配密话检测由TCU板PFGA检测,MPC860定时(5ms1读取FPAG内的密话检测结果,密话经AC48105透传,与MPC860交换数据。密话检测部分下边有详细介绍;5)激活态+带内数据}预指配解调出数据(数据落地),再AALZ适配,内数据由AC48105检测,自动完成带内数据的解调过程。

4.2承载接口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2.1BCU基本工作过程

在发送方向,通过信元总线接口接收TCU板来的信元,送给双口RAM缓存,无线信元接口再从双口RAM中读取信元,并且完成RS编码、信元到G704帧的映射等功能。在接收方向,如果是无线信元接口则完成:从承载帧中提取数据,经Rs解码,恢复信元,如果是标准信元接口则完成信元定界及恢复信元,无线信元接ts1或标准信元接13恢复的信元写入双口RAM。信元总线接口从双口RAM读取信元,传送给TCU板。承载接口单元完成信元总线仲裁、承载接El级联等功能。

4.2.2BCU单元组成

承载接口单元包括信元总线接口、信元总线仲裁、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13、MPC860处理器等。承载接口单元包括信元总线接口、信元总线仲裁、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口都用FPGA实现,FPGA选用ALTERA公司的EP2530F484C5;承载侧接口电路选用PM4354;CPU选用MPC860,完成HDLC控制器、设备维护等功能。

倍增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及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三市六县发展政策等机遇,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以实施“125”行动计划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企业为载体,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抓大与扶小并举,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比2007年翻一番。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10亿元以上。

企业规模、数量: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5亿元以上的企业20个、亿元以上的企业5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0家,比2007年翻一番。

优势产业: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着力打造3个百亿元产业。即到2010年,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机械制造、化工、人造金刚石等传统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0%至40%。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年投资达到120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三年累计总投资达250亿元。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着力打造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产业。

坚持以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谯城区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引导药业生产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大力开发精制饮片、中药提取及中成药、保健茶及保健酒、保健饮品及中药食品、保健化妆品五大系列产品,拓展传统中药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药业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和知名医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制药集团,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中药核心企业。到2010年,加工和销售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等收入100亿元以上。

以涡阳、利辛、蒙城为重点,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矿和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加快推进板集电厂项目和三星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和煤化工产业。到2010年,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白酒、肉食、粮食加工等资源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合资合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营养食品、深加工产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轻工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以上。

(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机械制造、汽车改装、人造金刚石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联合重组、配套等途径,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快培育精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林木加工等新兴产业,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推进产业集聚,以大带小,培育壮大现代中药、白酒、粮食加工、食品制造、林木加工、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建成省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乡镇10个以上。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

大力提升“125”行动计划,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强强联合。鼓励行业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实施低成本扩张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接引一批大企业,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把全民创业引向深入。实施小企业孵化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孵化催生一批小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资源就地加工增值。

三、主要举措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南部新区及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整合生产要素,增强聚集效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绿化、美化、环保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园区融资担保、创业辅导、行政服务等体系,完善提升园区功能,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融资支持、税费优惠、环境保障等各项措施。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置换相结合,通过调剂、盘活、置换等形式,多渠道优先解决工业项目用地。积极上报、审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工业建设用地申请,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审查完毕并报省政府审批。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效益等情况,按招商引资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把工业项目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平台、城市经济的载体、招商引资的“窗口”。

坚持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专业化发展、产业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培育壮大谯城现代中药、蒙城汽车制造改装、涡阳煤化工、利辛丝网纱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原则,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经济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万元,县区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依法处置闲置土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机制。立足我市优势,规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布局的项目盘子。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编报。二是建立项目实施和调度机制。每年滚动实施200个以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制,所有项目都要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逐级明确责任,层层抓好督查落实。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市县区领导分包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成功率、开工率和建成投产率。到2010年,确保三年完成工业项目总投资250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亳发〔2009〕1号)及配套优惠政策、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把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工业项目政策激励、奖惩的力度。要与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培育企业上市相结合,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外联内引,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引进一批投资者,做活做强一批企业。

(三)以企业为本,加大对企业鼓励扶持的力度。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进入“125”行动计划的企业,在项目建设、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亿元和亿元以上每年再增加1亿元的工业企业,颁发“工业企业上台阶奖”。对新进规模企业,在中小企业项目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由此增加的税收三年内由受益财政予以奖励。采取政府投资或其它投资方式,在工业园区建设一批高起点标准厂房,作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孵化”基地,鼓励中小企业采取租赁、分期付款、期购、成本价回购厂房等形式用于工业生产,使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把培育亿元企业和规模企业作为对县区考核的主要内容。从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平均从业人员等方面评出综合十强工业企业予以奖励。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清洁生产高效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更新换代。落实购置设备抵扣所含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外贸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加大市、县(区)财政对技改贴息扶持力度。

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新认定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按高限提取技术开发费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争创优势品牌。当年获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部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工业企业,省级的给予5万元奖励,部级的给予20万元奖励。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持。

进一步充实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力量,积极配备高素质的经济型人才。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资助的办法,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参加高级人才培训、外出挂职或出国学习;鼓励通过委托外培、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亳讲学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力引进工业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和帮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搭建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平台。加大企业技术工人培养力度,劳动、教育等部门要把培养技工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互动,采取定向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满足我市工业快速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围绕我市工业发展需要,实行定向订单式职业培训,且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用促进再就业资金资助培训机构。

要关心关爱企业家,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生活上给关爱。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人人关心企业发展,人人关爱企业家的氛围。每年开展“十强企业”和“明星企业家”评选活动,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被评选的企业家享受厅级干部保健待遇,对于排位前十名的企业经营者由政府资助组织出国考察学习。

(五)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银企合作,设立银企合作奖。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金融机构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金融产品,改进和完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各级经委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企业和成熟项目,努力促成银企签约,并按实际履行签约额,对金融机构予以奖励。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民资、外资进入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市担保投资公司和县区担保公司要争取省担保集团的支持,充实担保资本金,纳入省担保集团的再担保体系,不断壮大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规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首次融资过程中办理相关手续时,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帮助。在发生转贷业务时,有关单位不得重复收取评估费。

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引导企业到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企业上市过程中,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对土地、房产、车船、设备等权证过户,不变更实际控制者的,按非交易过户处理;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企业需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或重组上市的,对并入拟上市企业的资产进行过户时,相关税收全额征收后,受益财政等额返还给企业。经确认的拟上市企业的利润增加部分,或因审计、评估发生的净资产增值,依法补交的所得税,由受益财政全额返还给企业。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融资成功,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六)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目标,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推行为企服务全程制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清理与审批相关的收费项目,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涉及企业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工商登记、设备引进等审批,职能部门要实行全程服务和帮办。加大政务公开和企业治乱减负力度,完善企业投诉、案件受理和查处制度,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纳入政府效能考核。对投资规模大、贡献突出的企业,经企业或主管部门申请,可以市、县(区)政府名义实行特殊的挂牌保护。市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大企业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部门要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性,把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程。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倍增范文篇10

一、增加投资兴业人口

1、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

鼓励引进外来资本改造重组或参股控股本地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纳入年度招商引资考核,其他类型按考核办法折合。

新引进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商业银行、担保、典当等金融机构、市政府实施的“55210”工程中的五大物流中心、十大市场开发项目和落户湖滨新城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次性开工建设20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卫生、科技、旅游、文化等项目以及职教园区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学校项目,视同工业项目考核,计入部门招商引资实绩。

对提供超过500个固定就业岗位的招商引资工业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倍纳入招商引资考核;提供就业岗位在1000个以上的,按1.5倍纳入招商引资考核。

2、鼓励在市区建设知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层数超过12层的,容积率可超过5。凡自用的,可按政府零收益供地,如需转让房屋产权,可根据出让面积按比例以政府最低保护价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完全的产权证明。

3、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各类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厂房且一次性开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建设规费。

4、鼓励建设大型市场。

对大型商业综合市场建设用地,建设期限在2年之内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先交后奖政策。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60%奖励给投资者;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80%奖励给投资者;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奖励给投资者。

在市区建10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建成后2年内自用或出租的,可按政府零收益供地。2年后允许产权转让,并根据转让面积按比例以政府最低保护价减半补征土地出让金。

5、鼓励发展市场配套加工企业。对为大型市场配套的加工区内的加工企业,除享受市经济开发区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免收在基本建设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6、降低注册门槛。凡从事产业政策鼓励类的服务业,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未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数额,允许实行分期到位,首期注册资本可按申请注册资本额的10%给予注册。允许注册资本3万元成立科技类有限责任公司。对从事科技开发、咨询、中介服务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实行1元注册。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的贸易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专业科技咨询、服务型企业,均可申请冠省名。

7、提高外来投资者政治待遇。凡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作为市、区人大代表候选人或聘为政协委员。

二、增加创业就业人口

8、鼓励发展蓝领公寓。

鼓励在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以上四区统称开发区)规划建设蓝领公寓,低价出租或按成本价出售给开发区内企业及其员工。

蓝领公寓的绿化率、容积率等指标可依据省定标准执行。用于出租的蓝领公寓,土地价格和各项建设规费享受安居房政策。

9、鼓励企业自建职工宿舍。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区内企业自建职工宿舍,用于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10、鼓励党政机关人员创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在本地创办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应予批准,并按原工资渠道分别给予2—5万元经济补偿。党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工龄满20年的,在本地创业的,经批准可提前退休,享受正常退休待遇。

11、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自主创业的,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性收费。免费为去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服务,符合条件的可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

12、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在公办学校免费自主择校;投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50%以上的,可根据本人意愿为项目冠名。

13、成立创业就业辅导中心。凡有市场主体培育准入职能的市直、区直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年内分别成立创业就业辅导中心和培训中心,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业务培训、项目开发、信息咨询、政策指导、手续办理、资金扶持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并每年结队帮扶创业者不低于20个。

14、降低进城入市门槛。进入新建市场的经营者,前2年免收工商管理费,后3年减半收取工商管理费;税收实行先交后奖的政策,由同级财政按年度结算,前2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奖励,后3年奖励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

15、增强开发区的城市功能。

鼓励在开发区设立银行营业网点、ATM机、POS机,因业务发展需要建设自用营业或网点用房的,土地按政府零收益出让,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对在开发区设立支行的银行机构,办公用房土地出让金按政府最低保护价减半收取。

鼓励在开发区内以3000户以上为一组团,建设教育、医疗、购物及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增开市区到开发区的公交专线,公交班车亏损经费由开发区财政会市公交公司给予定补。

16、积极鼓励发展物流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托幼业、养老业。5年内免收教育费附加,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先征后奖。

17、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投资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3年内免征营业税。

18、鼓励企业吸纳“4050”下岗失业人员。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4050”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经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三、增加就学就医人口

19、加快推进两区农村高中进城。*区、宿城区的所有农村高中学校,2年内全部集中到市区,优先享受民办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

20、鼓励引进人才和学生。

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中级职称以及我市紧缺型和具有特殊技能的各类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的,按人才派遣管理办法实行人事。

鼓励市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扩大对市内三县和市外、省外招生。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中介机构和经纪人队伍,从市外每招收一名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奖励50元;设立教育中介服务特别贡献奖,连续3年每年从市外招生1500人以上或连续3年累计从市外招生5000人以上来我市就读职业学历教育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一次性奖励8—10万元,奖金由同级财政支付。对到我市职业学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边工作边学习,达到一定学分后,发放毕业证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适当降低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

21、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市、区财政分别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对创建成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省重点职业中学、省合格职教中心、部级重点职业中学和省示范幼儿园的民办学校,按等级给予20—6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2、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在确保农村成人教育人均0.5元经费全额拨付的基础上,各级在安排使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把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职业院校紧缺型人才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创建等方面,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23、优先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就近安排,并享受市区户籍学生同等待遇。

24、鼓励各类资本在中心城市办学、办医。达到一定规模的,政府零收益出让土地,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四、增加购物休闲人口

25、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区、宿城区参照设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新创办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饭店、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税收实行先交后奖的政策,由同级财政按年度结算,前2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奖励,后3年奖励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3年内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争取建设省级骆马湖疗养度假基地,吸引市内外离退休干部和单位职工到宿迁疗养度假。

26、大力发展会展业。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申办省级、部级部门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对在我市举办各种省级或部级会议、展览、竞赛等活动,每次由同级财政奖励主办单位或个人2-10万元。单位和个人举办上述各项活动向参观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业”征收营业税。大型展览馆的建设,免征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

27、迅速增加客运、货运线路数量。招标开辟除边远省份以外的直达长途客运和货运线路,对新辟线路免征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对亏损线路由同级财政会交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给予补贴。

28、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中心城市每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不低于12次、广场文化活动不低于30次。

29、延长公交车运营时间和拓展线路。

自2006年6月1日起,城区公交车在5:30—21:30,其中夏季5:00—23:00之间保证正常运行,因延长营业时间而发生的亏损由同级财政会交通部门予以补贴。

*区和宿城区内所有农村公路通达的行政村和居住点,都要开通通往市区的公交车。

30、延长经营场所营业时间。市区各商场、超市、新华书店晚间营业时间延长至21:30。

五、增加入城居住人口

31、进一步放宽户籍政策。

凡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固定就业岗位,或求学培训人员,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均可在所属城区登记入户。

对在市区购房居住的本市农民,凭房屋产权手续可直接办理家庭成员户籍登记手续。

32、继续鼓励房地产业发展。

市区经营性用地出让实行净地挂牌,契税由土地储备中心缴纳。国土部门可根据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比例,办理相应的土地手续。

鼓励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集中发展高层建筑(8层以上),并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凡开发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开发建筑面积60%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50%奖励给投资者;凡开发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开发建筑面积95%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80%奖励给投资者。

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渣土,实行分类管理。拆迁渣土按标准减半收费,地基渣土外运的按标准减半收费,不外运可以回填的不收费。

市区范围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行政规费,可延缓至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前缴纳。

凡取得《土地使用证》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办理房地产项目贷款。进一步放宽商品房预(销)售限制条件,凡项目取得《土地使用证》,商品房基础出正负零以上,即可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33、鼓励到市区购房、租房。

凡在市区内购买的住房,不受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和成交价格在同级别土地(同类区域)住房均价1.44倍等条件限制,契税一律按1.5%征收,商业用房按3%征收,与国家规定税率的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齐。不具备产权面积的车库不缴纳契税。

市区范围内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转手交易的,缓征营业税。

支持、鼓励居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出租自有闲置房屋和空置商品房,房产税3年内享受先征后奖政策。

34、积极鼓励发展私家车。

对私家车的购置附加、养路费用、证照办理等费用的征收,按淮海经济区最低标准执行。

对无法及时办理牌照的新购私家车,凭临时牌照均可办理车辆移动证,车辆移动证的有效时间延长至6个月。

35、完善配套功能。年内完成城区公厕、公共活动场所等专项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开工建设市区第二水厂,引进骆马湖优质水源。

六、强化组织领导

36、健全领导体系。市里成立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小组成员。*区、宿城区、市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增强对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