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9:36:26

暴利范文篇1

[关键词]垄断暴利原因对策

*序*

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暴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对这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经济现象,国家正在采取一些措施着手解决,如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部分行业试行价格听证会等。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有些学者也发表了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和建议。归纳起来看,一是对暴利问题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宽泛,如曾繁华先生《暴利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所述那样。但是,对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行政垄断及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暴利问题,在研究遏制其发展方面还欠深入、具体,还没有一个比较详细、深刻、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二是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抨击,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但是没有对之进行系统、深入地揭示。三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部分措施,如对一些垄断企业从组织上进行分解、重组,在部分行业试行价格听证会等,但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暴利现象的发展态势,大有变本加厉之势。问题不在于垄断组织是否存在,而在于垄断企业是否攫取垄断暴利,垄断企业获得的利润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垄断企业所获利润用于何处。鉴于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应该系统地分析产生暴利现象的原因,并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遏制此现象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措施,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垄断企业暴利现象产生的原因

1、行政垄断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

①行政垄断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及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在转型期内滥用职权,排斥、限制、妨碍或消除企业间的合法竞争的不正当行为。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突出表现,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②行政垄断之所以是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行政垄断主要集中在原来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由于转型、特别是体制改革而被取消后新组建的企业。这种“变脸”来的企业,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面的、唯一的的行政性垄断,今天仍然霸占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排除或阻挠其他经济成份的介入,限制了竞争或者根本不允许竞争。经营利润和收益全部留置本行业内部,不许其他企业分享,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

2、政府管理失职,是造成垄断暴利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垄断企业,大都是原先政府有关专门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转变而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企合一”部门,既有企业的性质,又有政府的特征。这些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暴利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有措施进行制裁,只不过是有关政府部门碍于情面,推三诿四,听之任之。明知其丰厚的暴利已经激起众怒,但就是不采取行动进行管理。更有甚者,助纣为虐,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保护垄断企业的暴利的实现,并使其合法化。这是暴利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政府部门人为地提高市场门槛,对部分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垄断企业垄断经营,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介入,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这是暴利产生的又一个原因。

3、法制不健全,反垄断、反暴利立法滞后是产生垄断暴利现象的社会原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就是依法治国,特别是在维护相对公平竞争方面,有比较完善的反垄断法、反暴利法等,有健全的执法、司法程序,对暴利现象的制裁力度很大,从而维护了市场经济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秩序。相比之下,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反垄断反暴利的法规。虽然有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条文中对垄断于暴利问题涉之不多,也没有可操作性,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再加上原来计划经济模式的运行惯性,很容易使垄断企业失去约束,进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即便做得过甚,也无须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吗?!),当然更受不到相应的惩罚与处理。政府也只能在舆论压力下,向垄断企业提出软弱无力的整改要求。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社会原因。

此外,垄断企业的不合理定价机制是产生垄断暴利的直接原因;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产生垄断暴利的主观原因。

二、垄断企业攫取暴利的方式和途径

“垄断高价”是摄取暴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1、垄断高价是行政垄断企业为其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所制定的远远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2、垄断高价之所以能够成为攫取暴利的方式和途径,其得益于:一是垄断企业经营的业务是独门生意,别无它店,某些产品和服务目前仍然是紧缺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二是《价格法》执行不力,违法定价也无人追究。于是就胆大妄为,乱定价、乱提价。三是价格的制定没有标准,一般都是利用行政手段定价,这是形成垄断高价的又一条件。四是在不合理、不合法、随意定价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文件,强制推行,这使垄断高价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掠夺性。

3、强制消费者在接受其商品和服务的同时,捆绑、搭配销售其他商品和服务,是垄断暴利产生的又一渠道。多数垄断企业在独占自己经营业务的同时,还要以捆绑、搭配的方式向用户推销其它产品和服务,而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用户一旦提出疑义,就以停止主营业务相要挟,强迫用户接受。这是垄断暴利形成的又一途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强盗逻辑在在市场上的表现。它严重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反垄断的公然挑衅,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

4、利用垄断地位,收取不合理的费用,是产生垄断暴利的手段之一。我国的部分垄断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之前,先向消费者索取相当数量的不合理费用,如电信部门收取的电话初装费、选号费,电力部门收取的线路改装费,热力公司、煤气公司收取的初装费,等等。还没有向消费者提供任何服务,就先索取费用,实际上就是借助垄断地位强行勒索,为小团体攫取暴利。

三、遏制垄断暴利的对策和思路

1、调整结构,强化市场机制,限制和消除行政垄断。①真正地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从行政机关的附属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彻底打破政企合一、官商合一的行业垄断状态。还企业以本来面目:企业就是牟利组织,它不能既是企业,又代表政府;既行使政府职能,又要超额利润。②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允许非国有的其它资金投资于垄断行业,消除人为的市场壁垒与限制,建立多元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体制和结构上形成竞争态势,达到抑制行政垄断的目的。③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市场经济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只承认实际效果。因此,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要反对垄断。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第79页)。保证每个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公平、合法的竞争,制裁打击不正当竞争。

2、短期内,在对垄断企业进行分割和拆除前,加强对垄断企业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的监督和控制,堵塞漏洞防止暴利的产生。首先,建立针对垄断企业商品和服务的监控系统,对其定价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既成事实,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其次,明确垄断企业商品、服务的定价标准尺度,必须以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作为其市场价格基础,然后再加减反映市场供求波动的幅度,形成最终的价格。制止垄断企业毫无依据的乱提价。再次,严格执行“价格法”。垄断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必须合法,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的规定,同时依法制裁垄断暴利行为。

3、政府依法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理,加大对垄断暴利的整治力度。①近期来,政府对垄断企业加大了管理力度,并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从体制和结构上进行了重组和改革,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差太远。应该继续深入地进行改组、分割,使之不再具有垄断地位。②依法严惩垄断行为。从体制上对垄断行业进行重组只是反垄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垄断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依法没收非法暴利,并处以双倍的罚款。这样,才能够在惩发垄断中,真正地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统一市场体系。

暴利范文篇2

序言

一、垄断企业暴利现象产生的原因

1.1行政性垄断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

1.2政府管理失职,是造成垄断暴利的重要原因

1.3法制不健全,反垄断、反暴利立法滞

后是产生垄断暴利现象的社会原因

二、垄断企业攫取暴利的方式和途径

2.1垄断高价是攫取暴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2.2捆绑、搭配销售是垄断暴利产生的又一渠道

2.3不合理收费是产生垄断暴利的手段之一

三、垄断的再认识

3.1垄断与竞争行影相随

3.2市场性垄断

3.3自然垄断

3.4强权垄断(行政性垄断)

3.5反垄断的认识障碍

3.6结论

四、遏制垄断暴利的对策和思路

4.1调整结构,强化市场机制,限制和消除行政性垄断

4.2强化监督和控制

4.3依法管理

4.4健全法制

五、参考文献

附:课题组成员简介

正文

序言

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暴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对这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经济现象,国家正在采取一些措施着手解决,如颁布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部分行业试行价格听证会,正在研究制定反垄断法等。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有些学者也发表了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和建议。归纳起来看,一是对暴利问题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宽泛,如曾繁华先生《暴利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所述那样。但是,对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行政性垄断及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暴利问题,在研究遏制其发展方面还欠深入、具体,还没有一个比较详细、深刻、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二是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抨击,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但是没有对之进行系统、深入地揭示。三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部分措施,如对一些垄断企业从组织上进行分解、重组,在部分行业试行价格听证会等,但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暴利现象的发展态势,大有变本加厉之势。问题不在于垄断组织是否存在,而在于垄断企业是否攫取垄断暴利,垄断企业获得的利润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垄断企业所获利润用于何处。鉴于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应该系统地分析产生暴利现象的原因,并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遏制此现象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措施,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垄断企业暴利现象产生的原因

1、行政性垄断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

行政性垄断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及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在社会转型期内滥用职权,排斥、限制、妨碍或消除企业间的合法竞争的不正当行为。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突出表现,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具有垄断地位或特征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基础产业中,这些产业具有前期投资大、沉淀成本高、回收期长等特点。80年代以前,这些产业本身就是由政府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改革开放初期,这类企业还被赋予“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当我们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这类企业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地利与成熟的关系网,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开始在市场上追逐“利润最大化”。如果以平等、公开、合理、公正的手段与方式获取利润本未可厚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企业的资本是国家无偿拨付的,流动资金是靠国家优惠政策从国营商业银行借贷的,其产品或服务是靠国家政策特许获得的;这些企业拥有国家赋予的行业管理或监督管理其他企业的执法权、市场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或国外同行业的平均价格,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内需求不旺、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垄断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却逆流而上,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速度增长!加大了其他行业的运行成本与负担;垄断高价抑制了市场需求,限制了居民购买力;垄断暴利转化为内部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使基尼系数提高;脆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地遭到来自垄断企业的破坏与威胁。

客观地讲,我们并不想把垄断企业说得一无是处。从历史上看,这些企业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在今天他们却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的羁绊。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些民营企业能够很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都应当由民营企业来搞;而那些民营企业不愿干、干不好或不应干的领域才是国家或政府垄断应当发挥作用的地方。开放竞争性市场,不但有利于打破垄断,而且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效廉洁的政府都有着重要意义。

行政垄断之所以是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行政垄断主要集中在原来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由于转型、特别是体制改革而被取消后新组建的企业。这种“变脸”来的企业,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面的、唯一的的行政性垄断,今天仍然霸占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排除或阻挠其他经济成份的介入,限制了竞争或者根本不允许竞争。经营利润和收益全部留置本行业内部,不许其他企业分享,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

2、政府管理失职,是造成垄断暴利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垄断企业,大都是原先政府有关专门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转变而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企合一”部门,既有企业的性质,又有政府的特征。这些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暴利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有措施进行制裁,只不过是有关政府部门碍于情面,推三诿四,听之任之。明知其丰厚的暴利已经激起众怒,但就是不采取行动进行管理。更有甚者,助纣为虐,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保护垄断企业的暴利的实现,并使其合法化。这是暴利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政府部门人为地提高市场门槛,对部分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垄断企业垄断经营,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介入,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这是暴利产生的又一个原因。

3、法制不健全,反垄断、反暴利立法滞后是产生垄断暴利现象的社会原因。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就是依法治国,特别是在维护相对公平竞争方面,有比较完善的反垄断法、反暴利法等,有健全的执法、司法程序,对暴利现象的制裁力度很大,从而维护了市场经济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秩序。相比之下,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反垄断反暴利的法规。虽然有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条文中对于垄断暴利问题涉之不多,也没有可操作性,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再加上原来计划经济模式的运行惯性,很容易使垄断企业失去约束,进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即便做得过甚,也无须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吗?!),当然更受不到相应的惩罚与处理。政府也只能在舆论压力下,向垄断企业提出一些软弱无力的整改要求,避过了风头又恢复了老样子,谁也奈何他不得。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社会原因。

此外,垄断企业的不合理定价机制是产生垄断暴利的直接原因;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产生垄断暴利的主观原因。

二、垄断企业攫取暴利的方式和途径

“垄断高价”是摄取暴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1、垄断高价是行政垄断企业为其经营的商品或服务所制定的远远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是垄断暴利产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垄断高价之所以能够成为攫取暴利的方式和途径,其得益于:一是垄断企业经营的业务是独门生意,别无它店,某些产品和服务目前仍然是紧缺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二是《价格法》执行不力,违法定价也无人追究。于是就胆大妄为,乱定价、乱提价;三是价格的制定没有标准,一般都是利用行政手段定价,这是形成垄断高价的又一条件;四是在不合理、不合法、随意定价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文件,强制推行,这使垄断高价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掠夺性。

2、强制消费者在接受其商品和服务的同时,捆绑、搭配销售其他商品和服务,是垄断暴利产生的又一渠道。多数垄断企业在独占自己经营业务的同时,还要以捆绑、搭配的方式向用户推销其它产品和服务,而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用户一旦提出质疑,就以停止主营业务相要挟,强迫用户接受。这是垄断暴利形成的又一途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强盗逻辑在在市场上的表现。它严重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反垄断的公然挑衅,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

3、利用垄断地位,收取不合理的费用,是产生垄断暴利的手段之一。我国的部分垄断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之前,先向消费者索取相当数量的不合理费用,如电信部门收取的电话初装费、选号费,电力部门收取的线路改装费,热力公司、煤气公司收取的初装费,等等。还没有向消费者提供任何服务,就先索取费用,实际上就是借助垄断地位强行勒索,为小团体攫取暴利。

三、垄断的再认识

我们对垄断的最初认识完全是贬义的,是从那些空洞的政治教科书的说教中得知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垄断只可能发生在“贫穷”、“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社会。那种肤浅而又偏激的认识影响了我们许多年。当我们切身感受到行政性垄断带给我们的不便、不快、以至于愤怒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垄断问题。

1、垄断与竞争行影相随

客观地讲,垄断与竞争是两个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就有垄断,有垄断就会有竞争。竞争的基础就是垄断。如为了竞争首先要占有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竞争是从高度分散的竞争走向高度垄断的竞争,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垄断的根本原因就是竞争。随着一种垄断地位的确立,人们就会发明或发现新的替代品、以及新的观念、新的需求和新的供应,进而威胁到原来的垄断者直至替代其垄断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永远的垄断者,只有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完善与繁荣,价格的持续降低,社会公正不断实现。

然而,事实上垄断与竞争并非总是形影不离。一种是竞争抛弃垄断:完全竞争。完全的竞争在西方经济学中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另外一种情况,强权会造成垄断与竞争的分离,垄断抛弃竞争。前者产生效率而可能不顾公平;后者往往借口社会公平、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其他一些高尚的意识形态口号人为地配置资源,到头来既缺乏效率又失去了公平,还浪费了资源。事实证明,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形态中和现有的技术水平上,任何对市场中的竞争与垄断的人为割裂都是徒劳的。

垄断是一种排他性的占有。这种占有能够给占有者带来超额利润或回报。只不过这种占有还具有区域性、部分性及暂时性等特点。垄断的区域性是指某种垄断在此地具有垄断地位,异地、或放置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却不具有垄断性;垄断的部分性是指某个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只是在某些生产要素或某些产品、服务上具有垄断性;垄断的暂时性是指一切垄断都有其时限性,不可能永久占据垄断地位。君不见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有多少达官贵人、王朝好汉一次次地宣布这块土地所有权归他们;然而那些达官贵人、王朝好汉们一个个地都化做了泥土,这块土地也不曾增加一分或减少一分,而所有权却不知几易其手!从垄断的形成机制上看,垄断可以划分为三类:市场性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

2、市场性垄断是各个市场主体经过拼搏后而获得的暂时性地位。“商场竞争的胜出者可能凭实力和策略,一时之间将所有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周其仁《竞争,垄断和管制》)。例如抢先注册的发明、专利技术,以及著作权、版权、品牌、商标等工业产权和合法取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等,都属于市场性垄断。这种垄断非但不应反,在一定时期内还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经济发达国家,正是政府保护了这类垄断才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当然这种保护也是有限的,以不影响他人的主权行使为前提。比如某个客商在其拥有经营管理权的路段上为了增加收费而随意地埋设地雷,这种行为不但不予保护,而且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保护市场性垄断,实际上就是保护各个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不但要保护供应者,更要保护消费者;不但要保护国有企业,更要保护非国有企业。政府或法律倾向或偏袒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3、自然垄断是由于行业自身性质“自然”决定的,在经济学中必须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来定义它。传统经济理论用平均成本持续下降定义自然垄断。在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单个企业随着产量的增长,其生产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先下降后上升,存在一个最佳经济规模。自然垄断行业则不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持续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长持续下降,以致于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如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多个生产厂商,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所以,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最有利的状态是一家企业垄断地提供所有产品和服务。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鲍莫尔和威利格(1982)用部分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多种不同产品,多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大坝、灌渠、公路、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等具有自然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前期投资高、沉淀成本高、回收期长、以及相对较低的可变运营成本、较低的边际成本,持续增加产量可以不断摊薄固定成本,从而持续降低平均成本等特点。

然而人们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自然垄断行业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垄断性的基础网络和竞争性的服务。如信息网络、电力网络、铁路网络等。依附于基础网络的服务部分,是完全可以市场化的。

自然垄断性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发生变化。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可能使单个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相形见绌,从而使自然垄断行业失去自然垄断性。第二种情况是技术进步能够扩大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使原本竞争性的领域产生垄断。第三种情况是替代技术或替代品的出现使细分的行业之间出现竞争。

自然垄断行业可以通过将垄断性的网络部分的剥离而增加市场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例如,将电信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剥离出来,由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专门从事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与更新。电信运营商与网络只是一个赁租关系,定期按其所提供服务的流量大小交纳租赁费。所有运营商的租赁费形成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基金。任何一个商人都可以租赁网络向消费者提供电信服务。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降低门栏,便于开放电信市场,提高竞争,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目前的电信运营商仍然是自己建设网络、经营网络,因而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既有原电信局架设的电话线路,也有网通公司新架设的通信电缆,还有铁通公司架设的通信电缆,有线电视公司架设的电视线路,联通公司也在积极准备铺设电缆。再加上电力公司架设的电力线,真可谓线路密布,形同蛛网。而实际上各个公司的网络利用率都不是很高。除了有线电视的利用率在80%左右外,原电信局的线路利用率大约60%(架设较早),网通的网络利用率不足40%,铁通的网络利用率不足30%。这些网络和网络技术并没有升级,只是简单的重复和资源浪费。有些线路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年久失修即将报废。

实际上能够称为自然垄断的行业是很少的。

4、行政性垄断又可以称为强权垄断。它可以分为非法强权垄断和合法强权垄断。前者指利用武力在市场上的强买强卖或收取保护费,由于它的非法性很快就会遭到其他市场主体的反对和政府的打击,因而只能发生在阴暗的角落里。而后者是利用合法的行政权力决定对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的进入,并决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甚至产量所形成的垄断。行政性垄断的管理职能都非常强,并且拥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手段以实现其职能。比如民航总局,拥有规定机票价格的权利,审批营运航线以及投入运力的权利,并对直属航空公司有人事权;信息产业部,有发放牌照的权利,有定价权;石油、电力等部门都是行政性垄断公司。行政性垄断的通病是政企不分,机构庞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至于由少数厂商的合谋行为导致的行为垄断,我们认为可以归属于强权垄断。具有相当市场力量的寡头企业生产该行业的大部分产量。寡头市场的潜在危险是寡头企业通过形成卡特尔组织或默契合谋联合操作市场,提高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扭曲资源配置、阻碍创新、服务质量改善和技术进步。尽管在一次性博弈中,企业间的卡特尔和默契合谋是难以维持的,但在多次重复博弈中,卡特尔协议和默契合谋是可以维持的。寡头市场的另一种可能是,少数占主导地位的企业通过“价格战”消灭竞争对手,最终实现对市场的垄断。寡头企业也可能通过设置进入障碍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寡头企业反竞争行为的可能性与市场的集中度有关。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卡特尔协议和默契合谋越容易维持。因此,反不正当竞争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通过限制单个企业的规模来降低市场集中度。不过,限制企业规模也可能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

5、反垄断的认识障碍

反垄断妨碍发展规模经济。

生产过于分散造成的过度竞争和生产过于集中导致的垄断,对于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都是不利的。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力求在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反垄断和防止过度竞争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在我国,由于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在许多行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市场的集中度和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自然成为有关政府部门的优先选择,发展规模经济也因此成为某些人拒绝讨论反垄断问题的“挡箭牌”。规模经济由于其具有较低的投入和较高的产出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规模经济来自经济规模,但是只有在生产分工的专用性、生产经营的不可分性、维度效益、服务设施的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经济规模,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我们也不反对有意识地引导促成规模经济,但是我们始终反对不顾经济规律的拉郎配、乱撮活。我们前面谈过,反垄断实际上是反对强权垄断,反对利用垄断地位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暴利,我们不反对企业的垄断地位。事实上反对强权垄断、反对行政性垄断,将更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化重组,真正地形成规模经济。

反垄断妨碍国有企业改革,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性竞争。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反对强权垄断、反对行政性垄断正是为了国有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摆脱政府的翼护与羁绊,以一个独立法人的姿态,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之所以产生这种糊涂认识,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存在深层次矛盾有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是指体制性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作为宏观层面的政府改革,反反复复,时进时退;还是作为微观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尚未突破,其体制性的结构矛盾都起主要作用,并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国经过20年的渐进式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这主要表现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框架已基本形成。例如:第一,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已确立为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第二,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无论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第三,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方法已发生重要变化,政府职能在逐步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这充分表明,过去20年我国以着力塑造市场经济主体和形成市场机制为重点的基础性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已发生实质性变化,并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进入市场约束的新阶段。由于以往的基础性改革并没有解决旧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使得新旧体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和矛盾十分突出。这主要是:第一,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和行政性垄断还占有一定比重;第二,与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相适应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还严重滞后;第三,尽管在某些体制方面有所突破,但体制结构性矛盾还仍然十分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从现实情况出发,体制性的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最为突出的因素。

6、结论:

市场性垄断是市场经济中秩序的一种表现,它体现的是社会公正,应该受到法律和政府的保护;具有自然性垄断的行业实际上是少之又少的,即便是具有自然垄断性,也应该将垄断性的基础设施部分与依附于其上的服务性部分分开,促进市场化竞争,以拓展经济空间;而行政性垄断或强权垄断,不论是现在或者是将来,都是舆论抨击和法律制裁的对象。

四、遏制垄断暴利的对策和思路

1、调整结构,强化市场机制,限制和消除行政性垄断。

①真正地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从行政机关的附属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彻底打破政企合一、官商合一的行业垄断状态。还企业以本来面目:企业就是牟利组织,它不能既是企业,又代表政府;既行使政府职能,又要超额利润。政企分开一直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政企不分仍然是目前改革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国有企业改革或整个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都同政府管理经济的制度模式相联系。在进一步的改革进程中,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还是放松行政管制,打破行政垄断,使政府从以直接干预经济为主的职能,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职能目标转变。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就很难有多大进展。在当前,打破行政性垄断对扩大国内需求有特殊作用。如,近两年,与许多工业品价格下降相反,服务品价格不断上涨,幅度超过10%。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服务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垄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服务业改革的步伐相当缓慢。实践一再说明,无论是国有公共部门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是同政府体制的职能转换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强调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不解决各种党政行为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的干预,这种治理结构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建立的。

②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允许非国有的其它资金投资于垄断行业,消除人为的市场壁垒与限制,建立多元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体制和结构上形成竞争态势,达到抑制行政垄断的目的。我们应该借WTO的强劲之风,同时对内对外扩大改革开放,尤其是近期内要加速对内开放,降低或放弃市场准入方面的所有制限制,扩大国内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各大产业市场的范围。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并使之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却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如,产权保护问题、市场准入问题、融资渠道问题等。近两年,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投资未能明显地带动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民间资本尚未真正启动。例如在1998年,国有投资增长19.6%,私人投资仅增长6.1%,集体投资则下降3.5%。这说明,发展非国有经济,根本的出路在于克服制度性障碍,为非国有经济发展创造空间。这在我国即将兑现加入WTO的承诺下,更具迫切性。

③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市场经济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只承认实际效果。因此,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要反对垄断。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第79页)。保证每个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公平、合法的竞争,制裁打击不正当竞争。

2、短期内,在对垄断企业进行分割和拆除前,加强对垄断企业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的监督和控制,堵塞漏洞防止暴利的产生。首先,建立针对垄断企业商品和服务的监控系统,对其定价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既成事实,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其次,明确垄断企业商品、服务的定价标准尺度,必须以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作为其市场价格基础,然后再加减反映市场供求波动的幅度,形成最终的价格。制止垄断企业毫无依据的乱提价。再次,严格执行“价格法”。垄断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必须合法,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的规定,同时依法制裁垄断暴利行为。

3、政府依法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理,加大对垄断暴利的整治力度。①近期来,政府对垄断企业加大了管理力度,并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从体制和结构上进行了重组和改革,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差太远。应该继续深入地进行改组、分割,使之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必须对原来行政性垄断的产业部门,首先由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重组,形成一个大体可操作的竞争性框架,然后再经过市场性重组的手段,实现改革目标。没有政府主动充当第一推动力,打破既得利益的传统格局、形成竞争性市场的过程将极其漫长。用行政手段重组行政性垄断产业部门的时候,还要防止:本来为了达到彻底消除市场禁入而实施的行政性重组,反而由于行政性手段本身的问题而造成新的行政性垄断。

②依法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从体制上对垄断行业进行重组只是反不正当竞争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依法没收非法暴利,并处以双倍的罚款。这样,才能够在惩罚不正当竞争中,真正地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统一市场体系。

4、健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依法治理垄断暴利行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然要求能够反映市场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及时出台,从而保证市场经济能够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时至今日,我们虽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但是,保证市场参与者平等竞争的法规,尤其是建立在平均利润率规律基础上的“反垄断法”、“反暴利法”却迟迟不能出台。这是造成市场垄断、缺乏竞争、垄断企业凭借其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攫取暴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尽快出台“反暴利法”和“反垄断法”,为有效遏制垄断暴利现象提供法律武器,以便在对垄断暴利行为进行惩治时有法可依。

五、参考文献

1、曾繁华《暴利问题及对策研究》(1998)

暴利范文篇3

那么殡仪馆(火化场)确实暴利吗?我作为殡仪馆的一馆之长,根据我馆四年来的经营状况,可以坦诚的说:“本殡仪馆无暴利!甚至无利润!”据我所了解,全国也只有少数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殡仪馆略有盈利,大多数县级殡仪馆均无利润甚至亏损。君不见许多县级殡仪馆房子坏了无钱修,设备老旧无钱更新,不是欠财政、银行的钱,就是欠客户货款还不上。因此,现在有许多县政府已将火化场转让给个人进行扩建、改建直至经营。另外,根据“暴利”必定在短期内制造出“暴富”的经济规律。那么,殡葬改革已经40多年了,殡葬进入市场机制也有不少年了,有几家殡仪馆或个人称得上是殡葬业的“暴富”户呢?

当然,单就殡葬用品销售的某一个项目来说,纸花、寿衣、骨灰盒等价格确实存在虚高,可以说是“暴利”的。但由于殡仪馆一般都远离市区,所以除骨灰盒外,殡仪馆大都是不经营纸花和寿衣的。

那么,为什么既然骨灰盒有“暴利”,而殡仪馆却无暴利甚至亏损呢?

一:因为全国的殡仪馆都被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其经营原则是:“保本或微利”经营。政府对殡仪馆建设及设备基本不予投入。新建、迁建、改建、扩建、更新设备,动则都是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投入。殡仪馆既要偿还建设资金,又要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利息(间接成本),经营成本无形中增加。

以我馆为例:我馆于2002年集资加贷款500万投资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年火化量为950具遗体。如果这笔资金全是银行贷款,那么,每年将向银行支付利息45万,而摊在每具遗体的利息成本(间接成本)就近500元之多。

二:因为,油、电、煤价上涨、工资上涨引起火化直接成本大幅上升,可是收费标准却未提高。骨灰盒的利润都被火化项目的基本收费不足所抵销。所以未见利润,反见亏损。

业内人士都知道现行的火化收费标准,大都是沿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收费标准,十五六年来各地基本未做大的变动,即便个别地、县作过一些调升也只是十元、二十元的幅度,远远跟不上物价及工资上涨的幅度。例如1990年180公斤的一桶柴油才100元,而现在已涨到1050元~1150元一桶,涨幅为10倍之多。电费已涨到了每度1元多,涨幅为5倍之多。工资已升到1000多元,涨幅为5倍之多。由于煤价上涨,北方地区的殡仪馆的取暖费用也成倍增长……

现火化一具尸体成本,以我馆为例:

(一)、用柴油平均20公斤以上(由于我馆火化量少炉温低,又处寒冷地区,所以油耗稍高些)。按现油价冬夏平均油费约为120元左右。

(二)、电费约20元左右。

(三)、火化炉折旧,维修费约90元。

(四)、工人工资、保险费等每一具尸体平均在250元以上。

(五、殡仪馆正常开支的各项费用:如办公费、旅差费、招待费、职工医疗费、职工福利、职工食堂生活费、生活用电、相关行政单位收取的有关费用等每具尸体应摊150元以上。

(六、取暖费用(包括办公楼、职工宿舍、车库、火化车间、休息业务厅)每具尸体应摊80元。

(七、厂房设施设备折旧维修、庭院维护,每具尸体应摊380元。

以上七项为殡仪馆(火化场)平均火化一具尸体的直接成本约近1100元(但不包括运尸车折旧、油耗、维修费用及银行贷款利息;也不包括殡葬用品的进货成本。)

现我馆的三项基本服务收费与殡仪服务收费是:

(一、运尸费150元~500元。(是盈利项目,扣除运尸车辆折旧、油耗、维修费用、驾驶员出车补助等,每具约盈利100元。但因运尸业务已部份被市场分割,使用率一般约在50%左右)

(二、火化费收费标准是中档炉180元。(只够火化燃料、电费及部分火化设备折旧磨损费,属严重亏损项目)。

(三、骨灰寄存的约每年180元。(是盈利项目。但使用率一般只在20%左右,因我区在殡仪馆建成后各农场又相继建了四个骨灰堂)

(四、殡仪综合服务收费共计360元。

暴利范文篇4

字数:4668字

内容提要:暴利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是明确禁止的,却对暴利的界定还没有合理有效的解释,也缺乏广泛适用的应对措施。本文从经济学层面对暴利的形成进行案例分析,在法律层面对暴利加以尝试性的界定,继而提出暴利的市场和法律应对措施。本文认为判定暴利的关键是过程不当而非目的不当,暴利行为的根本特征是违背市场交易的自由原则,产生暴利的主要行为是欺诈和垄断,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市场途径或法律救济做出应对。

关键词:暴利过程不当意愿价格欺诈垄断

一、作为出发点的实例分析

《价格法》第14条第(七)项将“暴利”一说明确写入。然而,暴利是什么,现行法律和法理均未给出确定合理的解释,这势必带来执法上的困难。在去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首都国际机场商品价格暴利事件中,虽然外界一再对其离谱的定价大加批评,相关行政部门也介入干预,但价格仍难以平抑,一重要原因即由于现行法律限制,价格主管部门只能对国际机场商家未明码标价等不正当行为勒令改正,而对其自主定价行为没有适当办法协调。出于这样的疑问,本文试图对商家暴利的法律认定做一探讨。

通常,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一般用利润率衡量暴利,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利润率达到50%乃至100%以上就可能被称为暴利,而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10%的利润就已属高利润。从这样一个经验性标准出发,进入以下实例分析。

2002年7月4日,有顾客在杭州某大型超市店购买唐纳兹牌268g规格高钙西湖藕粉一袋,标价为一般价格10元,会员促销价7.2元(即持有会员卡的顾客可按此价格购买)。第二天打电话至生产该种西湖藕粉的厂家,问明该产品出厂价为5.5元。售价几乎是其采购价的两倍,如此大的差价,即使再考虑其相应的运输、库存等成本,其成本利润率也应在50%以上。是否据此就能判定该商品的定价存在暴利呢?要明确的是尽管前文屡次提及暴利,但这种“暴利”更多意义上是日常的夸张说法,并无严格的经济学和法律依据,仅仅用利润率这样的表面数据判断暴利存在与否显然是不严谨和不合理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定价是否存在暴利或者即使存在暴利是否就需法律干预和禁止,需要对价格形成的内部结构进行经济学层面的分析和法律层面的判定。

对该个案价格做一些初步的经济学分析,就会对暴利之说产生疑问。一个大型超市往往有着优雅的购物环境,提供停车场和免费客车接送等较健全的配套服务,再加上清洁、保安等相关费用,其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固定成本和费用都会计入商品价格的核算中。而对是否平均摊入所有种类商品企业则有不同做法。假如平摊也产生如此大差价,即所有商品定价都很高,就表明经营成本过高,难以为继。在经营成本适当的情况下,如果商家初始定价时通过一定方法确知某些类商品是畅销品且价格弹性较低,从而在成本核算时将这些成本和费用更多地摊付在这些商品上,其定价便会相应提高,若摊付商品相当集中,这些商品价格就会显得过高;另一方面,那些非畅销品和价格弹性较高,因摊入的成本费用较少甚至没有,价格降低,有助于扩大销售。这种会计方法在成本并无提高的情况下增加了利润,其中来自高定价商品的利润是否属于暴利和合法的呢?

当然,接下来要问的是,高定价是否能成交?大卖场型超市销售量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为采购大量商品者降低搜寻成本。如果大卖场能提供足够多品种、规格、品牌的商品,使消费者在不增加搜寻成本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目标商品,并且消费者对品质的看重胜于价格,前述高定价即可成交。从另一角度可认为是为消费者节省的搜寻成本转化入商品的价格。

然而,是否合法的问题仍没解决。法律和政策设计者往往会抱着公益的目的,比如,倒卖黄牛票在美国一些地方就被认为是违法的,门票经纪人常常被警察逮捕和罚款。至于法律的干预是否有效率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包括法律应该介入哪些地方,如何介入,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措施。

二、暴利概念的法律认定

《价格法》有如下规定:

“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

(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与此相关的主要法规是国家计委颁布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对暴利的界定是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水平不得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差价率不得超过平均差价率的合理幅度,利润率不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否则所获利润即为暴利。

需要说明的是,《规定》颁布于1995年,其后未做过修订,而这八年来我国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时效性和法律效力明显滞后。

除了国家计委颁布的《规定》和部分省市制定的基本相同的这类规定,再加一部由国家计委颁布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外,《价格法》第14条第(七)项的配套法律法规显得相当不健全,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对经营者定价行为的规定与市场经济原则不是很融洽。市场经济中商家定价的基本依据是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利润最大化,只要能找到价格的自愿接受者(不是受到欺骗)并且获得预期水平利润就可维持高价;在成本核算上,虽然《会计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有禁止“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的规定,但在定价行为上(如上例),即使不做那样的会计处理,同样可以高定价,每种商品成本价的处理只是为了财务上的清晰,除非涉及到偷漏税问题才是明确违法的,而事实上其总成本并未虚增,而利润增加,纳税反会更多。总之,价格形成的内部机制是复杂的,通过价格、利润率这样的指标界定暴利是不合理的。

根据《价格法》第14条第(七)项,法律明确禁止的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而非对获取暴利本身禁止。市场经济中商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竞争性市场上形成的“暴利”法律一般不应干预。而这种合理的“暴利”也不应称为暴利。因此,对暴利的认定应该是由过程不当,而非目的不当。法学界对暴利界定的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逻辑。它认为暴利的形式要件有价外索价、价格欺诈、哄抬物价、强迫交易和其他价格欺诈方法五种,但同时认为实质要件是《规定》中市场平均价格、平均差价率或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变动幅度的标准,暗含的关系即实质要件必然是形式要件的各种行为导致的,最后判定暴利的关键仍是所谓的实质要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价格法》第十四条禁止了数种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包括相互串通操纵价格、散布虚假消息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等,《规定》第八条也列举了几种非法牟利行为,这些行为都可能产生很大利润,这些利润就属于暴利。而垄断作为产生暴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价格法》和其他现行法律法规中均无明确条文规定,我国至今未出台反垄断法,这使得对当前许多垄断导致的暴利行为缺乏执法依据。

除垄断之外,尽管某些法律、法规禁止了一些会产生暴利的非法行为,但不可能列举出所有的非法牟利行为,有些行为也许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合法本身却极不合理。要对暴利的内涵加以严格的法律认定,需要清楚暴利行为的特征和危害。以此原则对暴利做出如下定义:

暴利是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对交易对方进行欺诈,诱使其接受某一价格,或者依据某种强势地位包括对权力、地位等稀缺性资源的占有,强制性地抬高销售价格或压低采购价格,使交易对方被迫接受该价格,从而获取的高于某一水平的利润,致使消费者剩余被掠取,社会福利水平和市场运行效率降低。

暴利的实质要件在此体现为价格作为市场交易合约的约束条件非双方自主形成,其中一方的意愿价格被强制扭曲,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性的①。但仅满足实质要件仍不足以判定为暴利,仍要求形式要件的满足。形式要件是达到一定的利润水平,这在不同行业存在不同标准。很多情况下,行为过程本身就是非法的,即根据“本身违法原则”判定,如欺诈,无论是否获得暴利,都需要法律干预,获得了暴利则危害更严重。另一些情况下,行为本身合法,如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如果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则可能造成糟糕的结果,这就要根据“合理的原则”判定。再如出租者收取很高摊位租金,经营者定价高得离谱,消费者因为无其他选择对象仍不得不接受。可见,即使行为过程合法,也需要对这种暴利进行干预。

三、暴利的市场和法律对策

暴利问题的应对,很大程度上依靠价格的调控和监督。我国向来对关系国计民生、自然垄断性强或对社会、人民群众关系重大的商品和服务及公共事业服务的价格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管制,对市场价格则赋予各级物价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价格检查监督权及相应的行政处罚权,《价格法》还规定了新闻单位价格舆论监督、行业组织价格自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及消费者对价格行为监督举报。但总体而言政府行为过重,而在一些领域执法部门又显得无能为力。下面将根据暴利定义分情况讨论暴利的对策。

首先是利用信息优势诱使消费者接受高价,主要是价格欺诈,撒布虚假信息哄抬物价和非垄断基础上的价格歧视等行为,因为它们都利用了信息不对称,隐性扭曲了价格接受者的意愿价格。《价格法》对价格欺诈有明确规定,国家计委去年公布了价格欺诈的十种表现形式。然而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辨别价格欺诈,尤其难以知道成本等生产信息,常常“被宰被骗”。价格欺诈普遍发生于普通商品和服务交易中,波斯纳认为消费中的欺诈比商业交易中更严重,原因是在利害关系小的领域中更难设计出有效的法律救济措施,若等价格欺诈发生后再做调查和处罚,会造成资源很大的浪费,效率往往也不高。所以较好的方法是打破信息不均衡,增强消费者自我辨别价格欺诈的能力。

暴利范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暴利寻租土地产权

1房地产暴利的根源

先看商品房价格。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过热,通过治理于1996年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开始进入紧缩期,加上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阻,整个产品市场低迷,物价总水平一路下滑。商品房市场也不例外,空置率很高。为治理经济紧缩,政府宏观调控的总方针是扩大内需,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启动房地产市场,政府采取了取消房地产开发中的部分收费并降低贷款条件,对购房户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并实行首付按揭等优惠政策,刺激住房需求,收到了明显效果,逐渐出现购销两旺的景象。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房价上升已超出了需求等正常因素拉动的合理范围,成几倍的疯涨,一路飙升到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不可能承受的程度。究其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结成的利益联盟的利益追求导致房价疯涨。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少数官员的“寻租”动机是最主要原因,它使房地产暴利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包括房地产商在内的投机性和投资群体是推动房价狂涨的核心力量,并成为暴利的主要获得者;商业银行是房价高位运行的支撑力量,它不仅向自购住房者提供了按揭贷款,而且为许多炒房者以综合消费贷款等形式提供首付款,从而造成一个庞大的炒房族,在房市上兴风作浪。

再看商品房成本费用。商品房开发成本,主要是建筑材料费用和土地购买费用。建筑材料购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承建商不太可能由此获得很大好处。但是,土地这个基本要素却使开发商大获其利。在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中,除国家掌握一些国有土地外,绝大部分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联系,农民个人只有使用权。长期以来,当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征地时,就由市、县、乡政府出面,只与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即村委会交涉,农民个人完全被排除在外。这一作法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房地产开发征地中,出于前面所述的原因,征地实际上就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易,由于部分官员“寻租”,土地价格被压得很低,使开发商以较少的费用获得了土地。四川省自贡市的红旗乡,从1992~1999年征用农民土地7700多亩,当时失地失业农民所得到的补偿费用仅按每人8000元计发,这些以国家建设为名征用的土地又基本上转手到一些政府官员主持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4年4月有一块71亩的土地竟然以每亩60万元的起价拍卖出去。由此例可以推断,仅靠土地买卖,就有大笔财富流入开发商手中。而且征购土地的资金绝大部分不是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而是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由于这种贷款的实际利率很低,又可以使开发商聚集一笔财富。有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约88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2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2%。抛开房价疯涨不说,从2002年以来,我国通胀率约为4%,开发商贷款的银行利率仅5%~6%,其实际利率还不到2%,这种资金成本是极低的。因此,每年就有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通过银行转移到开发商手中。总之,由于土地购价低和资金成本低,使得房地产开发总的成本费用较低,与商品房价格畸高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种收益成本状况下,房地产暴利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了。

2房地产暴利的危害

首先,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进入房地产领域,多则十年少则几年就成为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事实上他们原来并无多少资本,但为什么能在短期内暴富呢?有的学者归纳出一个“暴富流程图”:制定圈地计划→摆平土地批租方→最低首付资金→取得可套取银行贷款的土地手续→用承建单位资金做到正负零→获取银行抵押贷款→预售期货房→基本完成收益周期。正是在这个暴富流程中,开发商摄取大量社会财富,成为最富有的群体之一。在房地产商暴富的同时,社会有关群体的利益必然受到严重损害:一是失地农民,他们得到很少的补偿费,其中少数人可能从事其他营生,而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因为失去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被拆迁的城市居民,他们得到的拆迁补偿费远远不够支付高房价,要么无限期租房过度“坐吃山空”,要么到远郊购房受车马劳顿之苦;三是现在住房条件很差急于购买新房的城市工薪阶层,他们的收入有限,在高得离奇的房价下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维持现状望房兴叹,要么咬牙交纳首付后在还本付息的重压下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在中国,房地产被公认为是造就富人最多的暴利行业,也是引发民众上访最多、损害国家利益最多的行业。我国计划经济时推行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是一种以政权形式实行的不平等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但其目的是为了积累国家工业化建设资金,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但是,现阶段住房与土地的价格“剪刀差”却是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社会财富流入少数人手中,而失地农民以及城市自住购房居民与被拆迁居民则处于受掠夺的境地,这是当前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群众上访集中的八个问题中就有农民失地和居民拆迁这两个问题,群众反映征地纠纷、违法占地等问题的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0%以上,国家信访局2002年受理土地征用信访4116件,大部分聚集在失地失业上。

其次,浪费土地资源,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据新华记者2004年6月24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向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时说,全国开发区多达6015个,规划面积3.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310多万亩,其中相当数量是耕地,而且有的还是高产农田;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超过现有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总和。截止2003年初,在建和拟建的大学城46个,占地面积超过40万亩,到2004年6月在建和拟建的高尔夫球场306个,遍及全国26个省市,占地48.8万亩,其中也占用了不少耕地,有的地方以建大学城和高尔夫球为名,大搞房地产开发。另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几年因建设用地、房地产开发和结构调整等共占用优质良田1300万亩。这条消息,使笔者想到三个问题:一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大学城、高尔夫球场和商品房吗?在目前我国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有多少人可以享受打高尔夫球这种奢侈消费?这不是在浪费资源吗?二是我国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总人数22%的人口,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但却有大片良田被无理占用,实在令人不解。我们就以1300万亩来计算,至少造成1300万农民失去土地,每年少产粮食品店130亿斤,相当于3600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果任占田之风发展下去,那么,我国粮食还有安全可言吗?三是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在内的利益联盟的逐利行为什么会毫无顾忌呢?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资料显示,从1999~2002年,每年平均有13.7万件土地犯罪案件,不到一年工夫,2003年11月就上升到16.8万件。但是,前4年中平均要有1512个,2003年要有1787个土地犯罪案件才有一个人受到刑事处分。也就是说,被作为刑事犯罪判决的概率还不到两千分之一。这种收益很大而风险很小的勾当自然使那些暴利获得者感到值得一搏。最后,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致使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坏的市场经济,中国应当建好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何来好坏之分?但实际上就是有好坏之分,拉美一些国家在经济转型中由于权力介入市场,导致腐败盛行,贫富分化,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停滞,的确已经陷入坏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由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央政府始终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并不断强化对腐败的惩治和对贫困群体的扶持,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基本上在健康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市、县、乡政府的执政能力,的确令人堪忧。少数官员借用政府权力寻租,与一些不法商人结成利益集团对弱势群众进行掠夺。坏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掠夺经济。我们已明显地看到掠夺的迹象,近几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大量国有企业低价出售致使农民失地和工人下岗等现象就说明社会财富和国有资产被少数人掠夺了。这种掠夺导致的主要结果,一是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近几年各地屡屡发生的群体抗争事件和京城中信访村的规模只增不减就是佐证;二是贫富分化加剧,使得经济效率低下,发展到十分严重程度时可以摧毁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扩大内需的种种努力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问题。

3房地产暴利的治理

首先,完善国家调控政策,降低商品房出售价格。目前国家出台的房价调控政策矛头主要指向投机性炒房者,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商,只注意到交易过程控制,而未管住两端。因此,国家应制定商品房最高限价政策,以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控制某种产品或劳务价格不合理上涨,政府采取限价政策是一种通常的做法。如二战以后美国旧金山市政府就对房屋租金实行限价长达45年。至于最高限价如何确定,则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而定。总价格主要应该包括土地购置费、建安费用、政府规定的税费与合理的利润额。实施限价政策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对开发及交易过程发生的费用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否则定价又会过高,审计和监督成本应从开发商上缴税费中列支,不应增加购房人的负担;二是利润率的确定要合理。房地产业的利润率究竟有多高,一些开发商公开声称只有10~15%。但据新华社2005年5月25日报道,有的开发商自曝“实际利润率都在25%以上”,并继而坦言:“没有高利润,谁做房地产”。由此可见,说房地产暴利并非冤枉,可压缩的利润空间还很大。笔者认为,房地产业平均利润率维持在10%比较合理,即当前房价下调15%是可行的。因为中国居民对商品房的潜在需求很大,降价后这种潜在需求就能变为现实需求,使市场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这样一来,满足了购房户的需求,地方政府追求的GDP至少不会减少,开发商也可获得正常的利润回报。也就是说降低房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形成“多赢”局面。公务员之家

其次,管住土地源头,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房地产开发的基础要素是土地,近些年房地产市场混乱,暴利得逞,首先是因为政府没有管好土地这个源头。由于土地尤其是耕地是极为稀缺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要把土地管理作为整顿房地产市场的重中之重来抓。第一,要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一切必须建设的项目用地的审批权收归国务院;第二,立即停止兴建大学域、高尔夫球场,在建的下马,拟建的取消。商品房建设原则上不再新征土地,尤其不准征购耕地,以改造老城区为主,而且不准破坏文化遗产和古城风貌;第三,进一步规范土地征购交易行为,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目前,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国有土地已基本上纳入规范管理,土地批租已实行挂牌、招标、投标程序,因而比较公开透明和公正。但是,农村中归农民使用土地,一旦被开发商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就会丧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由村官、乡官们“代表”他们“处置”给开发商了。因此,要想保住农民的土地,或是要让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收益,必须赋予农民所有权。但是,这是涉及立法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界这也是一派之言,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

最后,追查“原罪”,彻底根除房地产市场“蛀虫”。以上所讲的是今后应该怎么办,对近些年已经发生的少数官员贪赃枉法和一些开发商行贿拉干部下水的丑恶行径应该怎么办呢?是下不为例还是彻底清查,笔者认为应该追查“原罪”,绝不轻饶。其原因:一是若不这样做对那些失地农民和被拆迁未得到妥善安置的城市居民就很不公平,是掠夺来的财富应该归还被掠夺者,此乃天经地义;二是平息民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三是消除卖方垄断,重建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提高经济效率。当前房市价格虽然涨幅下跌,买卖双方都持观望态度,就足以说明房市卖方垄断十分顽固,利益集团对巨额垄断利润的追求,使他们敢于蔑视公众的抱怨和对抗政府的政策。因此,若不追查“原罪”,依靠法律手段来打破这种卖方垄断和利益联盟,任何市场手段都是难以凑效的。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主要取决于各级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李华罡.土地制度不能承受之重[J].经济学

消息报,2005(1)1

2吴敬琏.要建好的市场经济[J].深圳商报,

2003(10)

3刘建华.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若干问题

的探讨[J].中国物价,2005(7)

暴利范文篇6

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旅行社——阳光下的“暴利”行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行社的数量增长迅速。(如表1所示(注:戴斌、杜江:《旅行社管理》[M],2001年。))

表11991年~2001年旅行社的发展状况

旅行社总数各类旅行社组成情况

时间

(家)一类二类三类

1991170972729908

199226491708671612

199332381647032371

199443842697163399

199538263606652801

199642523596183275

时间旅行社总数(家)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

199749863995991

1998622249101312

1999732660701256

2000899377251268

20011071693971319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旅行社的数量只在1995年、1996年时稍有下降,以后都呈迅速上升趋势,以至到2001年时旅行社数量达到了1万多家。旅行社数量上升如此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旅行社是一种“暴利”行业,受其高额利润的诱惑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全民办旅行社”的热潮,旅行社成为各行业投资的热点。但1997年以前旅行社的数量还不是特别多,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竞争还不太激烈,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旅行社的利润率比较高,成为人们所共知的“暴利”行业,那么旅行社的“暴利”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1.较高的旅游报价是其“暴利”的主要来源

在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下旅行社的报价都很高,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都是公费旅游,旅游者也就不考虑它的价格问题了。有些旅行社的短线一日、二日游的利润能达到10%左右,中长线的旅游利润会更高些达到20%左右,经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利润则更大,有的竟能达到40%~50%。

2.旅行社从虚假宣传中牟取“暴利”

有些旅行社为了招徕更多的客源就降低某些线路的报价,但旅行社在宣传时只宣传了价格,并没有标明住宿标准和服务标准,因此旅行社在降价的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标准,欺骗了旅游者。一些门票价格比较高的旅游景点改成了自费项目,降低服务标准还体现在苛扣餐饮标准和住宿标准上,原来15元/人的正餐却被旅行社自订为10元/人,那5元/人的差价自然就装进了旅行社的腰包。在住宿上也由二星级酒店的标准间改为了住农家,这样每晚每人30~50元的住宿费省下了。

3.旅行社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景点门票的折扣上寻求“暴利”

旅行社由于长期为铁路和航空公司输送客源,因此他们之间在车票、机票的折扣上也达成了协议。铁路和航空公司根据每年旅行社为其输送的客源数量制定一定的折扣标准。有些旅行社能得到六折、五折的折扣车票,有的旅行社甚至能得到三折、四折的车票。而旅行社报给旅游者的票价则是全价,这当中巨大的差额又成了旅行社的利润。

各饭店也在餐饮和住宿上给了旅行社一部分折扣,这些折扣也一般在三~五折徘徊,相比来说景点门票的折扣不算太大,一般都为五~八折。这些折扣旅行社起初都没有让利给游客,而把它作为了旅行社的一项收入,因此旅行社的利润大增。

4.旅行社从旅游景点、住宿、餐饮、购物中获取大量回扣

一些旅游景点、旅游饭店和旅游商店为了招徕顾客,除了给旅行社一定的折扣价格外还根据旅行社为其提供的游客人数和游客的消费能力给旅行社或导游人员一定比例的回扣。另外旅行社为了以较高的报价争取到客源就把利润的一部分以回扣的形式付给旅游组织者,以刺激旅游组织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客源,以便其获得更多的回扣。(注:苗学玲:“对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反思”[J],《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二、“暴利”对旅行社业的负面影响

如此多的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的行为必然会对旅行社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有限,影响了旅游社的发展

“暴利”使众多的人认为旅行社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赚钱行业,又由于旅游市场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调控体系,因此开办旅行社的门槛比较低,对人员素质要求也不太高,所以旅行社大量涌现。相当多的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他们大多对于此行业没有很深的了解,不熟悉相关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大多旅行社业主对旅游业的认识不全面,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因此成为旅游批发商的旅行社为数有限。大多数旅行社处于无明确自身特色的状况,只能和只想根据其所具备的条件做点业务,能收容就收容,能组团就组团,而不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注:方红:“国内旅行社为何‘暴利’转‘微利’[J],《旅游管理》,2001年第5期。)

2.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体系

随着旅行社数量的增加出现了许多为谋取暴利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如:黑车、黑社、野导、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虚假旅游业务广告、私拿私授回扣等现象。有些旅行社部分经营收入不入账、不开发票等,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巨额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旅行社的正常、健康发展。

3.旅游线路单一,形成了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

目前,旅行社的数量虽不断增加,但缺乏管理人才,也不注重对新产品的开发,所以现有旅行社对外销售的产品几乎都是团体包价观光旅游这一种产品。线路大多限于几个热点城市,档次除选用的饭店、交通工具有所差别外其他项目基本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旅行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把降价作为主要手段。还对旅游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造成了旅游者的不满,影响到了组团的选择。因此虽然旅行社的数量大增,所占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少。旅行社的利润也在不断下降,“暴利”的最终结果使各旅行社进入了大打价格战的“微利”时代。

三、进入“微利”时代的旅行社的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都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末的法国,紧随新边界旅行社,知名度、营业额位居第二的是一家叫德格利夫的旅行社。它深知吸引客户的首先是价格,其次才是质量和内容。德格利夫销售的产品价格比普遍的市场价格一般要低30%~40%。其价格如此低的原因在于这家旅行社销售的是别家旅游企业在指定时间段内尚未售出的产品,如剩余机票、剩余高档饭店房间等。他们与客户达成低廉的价格协议,然后通过其电脑网络向旅游者进行再度销售,旅游者可以在最后时刻购买它的产品,同时在价格上也享受了较大幅度的优惠。试想一下,住五星级的酒店付三星级的价钱,坐头等舱却付公务舱的价钱,这种吸引力有多大!德格利夫充分利用旅游者对价格的敏感,成功地促成了旅游产品的二度销售。

我国也有众多旅行社为争夺市场份额把降价作为主要手段。有些入境游接团费竞定为零团费,有的甚至不收费还有钱退还。2002年冬季,上海旅游市场突然刮起了强劲的“海南双飞”降价风。自12月中旬以后其价格连破1600元、1500元、1400元大关,甚至跌破1300元的行业公认最底线。要知道一张去海南的单程机票就要1520元,后来有所调整,但也在1360~1400元之间徘徊。虽然价格大幅下降,但接待标准却和以前完全一样,致使许多市民纷纷投团游海南。引发这一价格大战的原因是淡季客源急剧下降,航空公司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加大市场促销力度。上海一些有实力的旅行社利用“包机”的特殊政策,以最低的“包机价”拿下机票,同时与海南的饭店、车队、景点、旅行社达成一致协议各方让利。导致了这一轮空前的“低价”战和海南旅游热潮。所谓旅行不打没有利益的战争,1300元也肯定有赚。其奥秘就在:海南旅行社不在“接团价”上打算盘,而是全部让利给游客,来回的包机机票打到三四折,旅行社实行“跑量”。宾馆、用车也可享受半价,甚至更低。旅行社把这部分“优惠”全部让利给游客。如此算来即使1300元的绝低卖价也仍有“微利”可图。海南旅行社这一做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从“大旅游”思路出发,对宾馆、车队、景点大有好处。游客潜水、海上游艇、观歌舞、去夜总会歌舞厅得自行掏钱,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当地旅行社从“定点商场”购物的客人消费中也有“好处”可得,这样就算“接团价”上赚不到钱,在其他方面也是有“财路”可进的。(注:孙一飞:“1330元真能游海南吗?”[N],《中国旅游报》,2003年1月12日。)

旅行社在削价竞争的漩涡中利润率越来越低。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的平均利润率为11.79%,到1996年时竟下降到了2.72%。2000年全国旅行社的平均利润也不到3%,到2002年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现象。旅行社之间为了争夺利润,早期通过降低消费标准,减少景点数目等来弥补损失,后来旅游者投诉的压力使旅行社只好采用较为隐蔽的手法把损失转嫁给游客,如向导游收取人头费、减少停车过高速路费的报销金额、从购物点索取按人头计算的联营费、取消或压低导游的工资。

另外旅行社的经营成本主要由酒店、交通、餐饮、景点门票组成。这些服务的价格由合作单位决定,旅行社本身无法控制,但合作单位都是根据旅行社的年订购量来制定价格的,订量越高,价格折扣就越大。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组团成本也就越低,降低价格使组团量大增,规模效益也就应运而生了。

四、“微利”对旅行社业的负面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价竞争有利于净化旅行社市场目前多、小、散、乱、弱的局面,造就一批大企业。这种降价竞争也能给游客带来一定的实惠。但对于旅行社来说在降价的同时为保住利润只能采用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旅游时间、增加购物次数等经营方式,或靠各种回扣和人头费来充当利润率,甚至部分社还通过苛扣旅游保险费来增加收入。这种无序的价格竞争会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一些旅行社的地接价常常亏本,他们只能从购物中来补亏了。有些有实力的旅行社还可以在包机中有一定的利润,而小旅行社只能单靠购物了。于是一天走三四个购物景点,或者加一些有高额回扣的景点。导游和司机为增加回扣把一天中的最佳时间用在了跑购物点上,景点只是走马观花地大致看一遍,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接待质量,使服务大打折扣。

有些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聘请无底薪的临时导游,这就很难保证导游员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些导游素质低,服务意识差,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容易引起客人投诉。

无序的价格竞争使旅行社停留在较低的服务水平上,无法满足人们对度假、探险等旅游的高级需求。低价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人们对旅游服务企业的不信任,“无利”、“微利”只会让旅行社永远停留在保温饱的水平上,不可能投资培训员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不可能留住高素质人才,严重影响了旅行社业的发展,那么,旅行社的出路在哪里呢?

五、旅行社良性发展的出路

目前中国旅行社数量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手段比较单一,以价格竞争为主,非价格竞争手段为辅。旅行社地区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旅行社业的平均利润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旅行社对外依存度较高,对旅游服务供应部门缺乏调控能力,旅游社业内部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旅行社必须走出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把工作中心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多开发一些新的旅游线路,扩大客源市场,加强人才储备等手段上来,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走出单一的价格竞争误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旅行社的总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了团体、全包价、文化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各旅行社挤在团体业务的独木桥上大打价格战已走进了死胡同。旅行社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对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农业旅游、保险旅游、探险旅游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产品继续加快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产品。

旅行社在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的同时也要在服务及营销策略上不断创新,同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人才的储备。人力、人才是旅行社业最大、最主要的资本。入世后国际旅行社的进入,在高薪、高新科技的吸引下,留住人才对旅行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下更好地生存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另外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2.深化旅行社的体制改革,加强与市场经济接轨

旅行社要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加强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数量发展型模式,不断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改变国有旅行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国有旅行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合资旅行社和私营旅行社。转换经营机制、激发活力、壮大实力,否则旅行社将没有出路。同时还要加强对一些黑社、野导的打击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维护旅行社业的正常秩序。

3.旅行社应实行网络化、电脑化经营

目前我国旅行社仍固守着一部传真、两部电话在做生意,仍然在翻着商情广告,发着传真报价,其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对旅行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搞网络建设,而新世纪的中国旅游市场需要旅行社高效、准确地满足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旅行社要争取走电脑化、网络化经营的道路,这是未来旅行社发展的趋势。旅行社经营手段的电脑化、网络化已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不管食、住、行、游、购、娱,也不管大、中、小型旅行社,以至两三人的小型代售处都必须将电脑化、网络化作为刻不容缓的一种基本设施。旅行社要在很短的几分钟内就能为散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组团、出游等服务。没有电脑,旅行社的运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电脑网络运作将大大提高旅行社招徕客人、开拓市场的能力,能组合成“网络舰队”,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正确的定位,保证快捷无误地运作。

近年来,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内旅游业绩连续4年居全国同业第一位,这是和其建立全国性的电脑网络分不开的。2001年它又投资在30多个大城市建立了全国性的散客网络,在解决散客出游难方面又一次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这一网络可使从不同地方出发的个别散客,能够在同一旅游地组成同一团队。到目前为止,春秋国旅已在全国140多个城市电脑联网、联合经营,其中有产权联系的已达到了20多家。与其他国家一样,未来的中国旅行社将凭借网络化、电脑化得以更快的发展。(注:尹德娟:“入世在即,旅行社以便应变六法”[J],《旅游管理》,2001年第4期。)

4.建立旅行社行业协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晰,特别是入世后,旅行社企业无论是继续扩大市场还是争取企业自身的发展,都难以通过企业的单打独斗来实现。因此,惟有各旅行社在合作中共求发展才能一同将市场做得更大,形成多赢局面。而建立联合体,如旅行社行业协会则是当前企业紧密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全国性的旅行社协会,它不仅可以在规范协会成员从业行为,维护全体旅行社的合法利益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全行业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自律、自护机制发挥积极的作用。行业协会组织是旅行社行业成长和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质是介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市场中介组织。协会对外加入世界性的旅行社联合组织,对内使各级协会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并对其会员社提供信息、培训、协作、代表企业向政府反映其利益等项服务,以增加对其成员旅行社的吸引力。

5.实行企业联合与资产并购

企业联合与资产并购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资本运营手段,它能实现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之间传递和在企业之间协同效应下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旅游企业采用横向并购能够使生产规模扩大,获得规模效益。

在旅行社结构升级、大中小型旅行社联合中,大型旅行社要进一步发挥它在旅行社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而实现优势的途径是要明确与中小型旅行社的分工,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由大型旅行社负责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社。这样大型旅行社就可以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整体接待质量,同时可以避免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过度竞争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通过旅行社的结构调整,大中小型旅行社的联合经营最终改变整个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的局面。

在资产并购方面中国旅行社总社走在了各旅行社的前面。中旅总社将坚持以旅行社为主业的投资原则,以旅游产品经营为根基,通过强化员工培训、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产品经营工作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中旅总社自身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和重组上市的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做强做大。同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打造中国旅行社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能够实现与国际跨国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比肩抗衡。截至2002年10月,中旅总社已相继完成对河北、大连、内蒙古、江苏、湖北、广西中旅等国内13家旅行社的控股、并股、重组及改制,同时在境外对瑞典中国旅行社完成整体收购,并已与德国TUI旅游集团就在北京设立合资旅行社达成初步协议。近两三年来,中旅总社并购、重组、改制的13家旅行社使中旅总社的营业收入增长了70%,利润增长超过30%。(注:陈映璇、钮键军:“中旅掀起并购潮”[J],《中国旅游报》,2003年2月12日。)

暴利范文篇7

(二)第十七条:“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对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和牟取暴利案件的审理,按照原国家发计委《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执行。”

(三)将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合并作为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第二十条:“经营者对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五)**第二十三条。

二、**市外地驻肥机构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

(一)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外地驻肥机构是指下列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含三县)设立的行政性办事机构: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二)第三条第二款:“本市质量技术监督、税务、公安、劳动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能,配合市经协办做好外地驻肥机构的管理工作。”

(三)第四条:“新设立的外地驻肥机构办理户籍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制、人员招聘及广告等相关手续时,相关部门需要出具证明的,可持市经协办出具的备案证明办理相关手续。”

(四)第五条:“外地驻肥机构到市经协办办理备案证明时,须提供以下材料:1、主办单位关于设立驻肥机构的公函原件(公函的内容包括:拟设立驻肥机构的名称、职责任务、业务范围、隶属关系、人员编制等);2、主办单位对驻肥机构负责人任命书原件;3、驻肥机构负责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4、主办单位有效证照复印件;5、固定的办公场所证明(房屋产权证正本复印件或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等)。对已审核备案的办事机构,市经协办应当在3日内颁发外地驻肥机构备案证明。”

(五)**第六条。

(六)第七条作为第六条,:“外地驻肥机构备案证明应注明下列事项:1、机构名称、地址和性质;2、负责人姓名;3、业务范围;4、主办单位名称及地址。外地驻肥机构上述登记事项变动,应及时向市经协办办理变更手续。外地驻肥机构因故撤销,原主办单位应做好清理工作,并到市经协办等有关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缴回公章和备案证明,停止一切业务活动。”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市经协办应当定期将已备案的外地驻肥机构向社会公告。”

(八)第八条:“外地驻肥机构应当依法维护其聘用职工的合法权益;无法与在本市聘用的职工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由本市劳务派遣组织与其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九)第九条:“外地驻肥机构应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关心支持本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地区间经济联合与协作,协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外地驻肥机构为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由市政府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十)**第十条。

(十一)**第十四条。

三、**市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

(一)第二条:“本市市区(含开发区)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以及职工享受国家优惠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安居房、解困房、集资建造的住房(以下统称已购公有住房)首次进入市场交易的,适用本办法。”

(二)第四条:“**市房地产管理局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工作。国土资源、财政、地税、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工作。”

(三)**第六条。

(四)第七条作为第六条,:“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的,买卖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买卖合同,并向房屋所在地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交易过户手续,凭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五)第九条作为第八条,:“职工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在按房改政策规定补交成本价与标准价的差额过渡为成本价后出售、出租的,按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有关税费后,出售、出租所得收益归职工个人所有。”

(六)第十条作为第九条,第一款:“出售、出租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在按本办法规定缴纳有关税费后,所得售房款或租金收入由职工和原产权单位按各自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原产权单位应得售房款和租金收入部分,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代收并于30日内退给房屋产权单位。原产权单位撤销的,交市房改部门在市财政国库中心开设的售房款账户。”

(七)第十三条作为第十二条,:“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后,原提取的住房维修资金转移至新房屋产权人名下,用于该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

(八)第十四条作为第十三条,:“职工出售、出租已购公有住房,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实行以下优惠政策:1、按安徽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建设厅《关于个人所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法字〔1998〕419号)和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地税〔2006〕129号)的规定享受税收政策照顾;2、按照每平方米6元的标准缴纳交易手续费,买卖双方各半;3、出售方暂按成交价的1%向市人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4、出租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租赁手续费。”

(九)第十九条作为第十八条,第二款:“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后,除购房面积未达标准部分可以继续享受房改优惠政策外,本人及其配偶不得再按房改政策或者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购买公有住房。”

(十)第二十条作为第十九条,:“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将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的情况逐月抄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十一)**第二十五条。

四、**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94号)

(一)第四条:“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按下列范围征缴:1、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及其专职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2、基本医疗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户口的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3、失业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编制外人员、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4、工伤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及其专职人员、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5、生育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二)第六条:“缴费单位养老以及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单位缴费基数以本单位上年度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确定。个人缴费基数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单位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全部参保职工当期个人缴费基数之和。”

暴利范文篇8

开发商维持房地产高利润的“手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做假账、巧避税。

一些开发商对记者说,房地产商手上往往都有猎头公司招来的资深会计,深谙开发商做假账的需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可以轻车熟路地将楼盘账目上的成本金额加大。明明赚一亿元的楼盘,可以处理成只赚万元或者更低,给外界造成楼盘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提高售价的假象。

一些开发商还告诉记者,房地产商很善于利用城市高新区、开发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销售新的楼盘前往往都会在这些地方注册一个新的公司,以享受高新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新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据介绍,做一个楼盘也就几年时间,恰好和新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周期相一致,“仅这一项就可以省下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二是调高楼盘容积率。

调高容积率是压缩楼盘成本的重要砝码。据一位李姓的房地产商介绍,目前规划和城建部门批准的市区内楼盘的容积率一般不超过(也就是说,房地产商可以开发不超过倍于土地面积的商品房)。而有“实力”的房地产商会通过特殊的途径,打通主管部门的关系,以“做城市标志性建筑、政府重点工程或其他多种理由”把楼盘的容积率调高到或者,有的甚至调到或,这就意味着在同样一块土地上可以开发倍、倍甚至倍于土地面积的商品房。“平地拔高楼,利润马上成倍增长。”

这位开发商对记者说,当然,能做到调高容积率的房地产商必须很有“实力”,往往都是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相当熟络的“业内通天大腕”。其中的环节大都是暗箱操作,不为外人所知。

他说:“房地产商做得成功不成功,看他的繁忙程度就知道了,有的周末节假日也忙得见不到人,去哪儿了?很多时候陪领导干部钓鱼去了,旅游去了。关系不到位、实力不够雄厚的开发商想陪还轮不上呢。”

三是差价空转。

暴利范文篇9

在《2003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调查报告中,殡葬业第一次露面,跻身三甲,殡葬业被定位暴利,一度引起社会各界较大震动。所以,有必要对殡葬业的市场特性及相关的暴利问题做些指指点点。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是找不到“暴利”这个概念的,我认为对暴利也很难进行科学量化定义,因为暴利是内在蕴涵着很浓烈的主观感情判断的一个词汇,不太适宜用于科学的分析。所谓暴利行业在老百姓印象中一般来说可能就是:这个行业来钱太快、太易,行业的利润率太高。因此,所谓的暴利说白了就是高额利润或高额利润率。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暴利行业的产生是市场功能失灵的表现。我不能无保留地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的成立有区域限制。在一般的有关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中都可以查得到如下或类似的词句:市场按其在决定价格方面的作用不同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从长期看来,除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行业外,其它情况下都可以出现超额利润,在短时期中,完全竞争行业和垄断竞争行业也有可能存在着超额利润。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对应到,垄断竞争市场倒是一种较常见的市场形态,所以,在现实世界里,垄断一直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要彻底肃清垄断是不现实的。

一个行业或市场具有完全竞争的性质,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人数很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2)产品是同质的;(3)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4)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垄断竞争行业与完全竞争行业的唯一重要差别在于第二点,即垄断竞争行业中的每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存在着差别,但这些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又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寡头垄断或寡占行业的特点是一个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几家垄断厂商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寡占行业是生产高度集中的一种行业。当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时,不存在丝毫的竞争因素,这个行业被称为完全垄断行业,对应的市场被称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权力的基础,一般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某些产品需要大量固定设备投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大规模生产可使成本大大降低;(2)法律赋予某产品生产的专利权;(3)一家厂商控制了其产品的基本原料的来源。

那么,殡葬业市场是隶属于哪个类型的市场呢?这不是个一目了然的问题。乔宽元师曾点拨我说:对殡葬业市场类型的归属定位,应建立在对殡葬市场做细分的基础之上,信哉斯言。

据此,试依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对殡葬业作如下五个部分的划分:殡仪馆(包括火化场)、殡葬用品制造单位、殡葬用品销售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公墓。

首先来看殡仪馆(包括火化场)的市场特性。殡仪馆业的特性与铁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益事业非常类似,技术上要求有大规模生产才会有较高的效率,因此,殡仪馆具有自然垄断行业的性质。另外殡仪馆有很高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强化了殡仪馆业的垄断性。因为,殡仪馆业有很强的负外部效应,即乔师所提出的“负魅场成本”概念,所以居民群体会强烈反对在其周边区域建设新的殡仪馆,这个成本来自于社会、来自于风俗文化,不是来自于行政,这表达的是高进入成本;从退出的角度看,因设备资产的专用性,殡仪馆退出后,其设备资产很难转到其他行业,其土地资源也很难用于其他用途,所以退出的成本也很高。自然垄断的属性和高进入退出成本属性决定了殡仪馆业拥有较强的垄断属性,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双重属性的存在,要求政府所采取的最佳政策是直接规制企业价格。长期以来,政府对接尸费、火化费、遗体冷藏费等基本收费标准进行严格控制,费用的调整需要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批,据了解,至少就上海地区,这类收费对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殡仪馆来说是亏本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殡葬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按其市场类型应归属到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这两个市场垄断程度不高,也不应该高,若政府对这两个市场采用行政垄断手段,不仅将降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因此,自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取消了有关涉及殡葬的四个方面的审批,尤其是取消了对制造、销售殡葬设备、殡葬专用品的单位和制造销售寿衣、花圈的单位开业的前置审批,放开了这两个市场,这是明智之举。

但是放开了市场,是否就意味着不再存在暴利呢?也不是,因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也将导致暴利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源于殡葬用品消费的特殊性,该类消费基本是一次性消费,很难重复,或者说两次消费的间隔时间很长,这样的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殡葬用品知识了解、掌握得很少,进一步说可能就根本不愿意去掌握这些信息,因为付出的信息成本所换来的收益,很有可能并不能弥补信息成本。再加上消费的快速性特点和需求弹性低的特点,所以暴利存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殡葬中介服务业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那么,对于上述三类市场有可能出现的暴利,应怎么解决呢?我想根本的措施还是应加强市场的规范和治理。

暴利范文篇10

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依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和省发改委、市政府的紧急安排安排。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市于2010年6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全市农产品市场价格进行了重点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演讲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局十分重视,接到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部委局《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后。立即会同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统一部署了全市农产品市场监管工作。要求县区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监管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价格、商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认真组织好农产品市场监管,以确保农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维护农产品正常市场秩序,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市物价局于6月21日分别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确保价格基本稳定的通告》另外,各县区物价部门还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栏,以此来提醒、告诫各生产经营者要坚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检查期间,市还安排专人值守12358价格举报电话、12312商务投诉电话和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确保举报和投诉电话疏通,各部门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利益。

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等违法行为三、加大检查力度。

全市共组成检查组7个,截止6月18日。开展市场检查和巡查29次,出动检查车辆37车次,出动检查人员138人次,检查各类农产品卖场58个。6月下旬,依照市政府的会议布置,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部门还对各县区政府开展此项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这次农产品市场监管,着重检查了各商家是否存在下列行为:少数经营者利用一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少数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出现动摇之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的行为;市场旺销情况下,多进少售、只进不售或者囤积拒售,加剧市场供应紧张的囤积居奇行为;生产利息和经营利息没有明显变化,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相互串通,支配市场价格的行为以及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的行为。从全市检查的情况来看,市农产品价格水平总体平稳,市场交易秩序良好,市场货源充分,前期涨幅较大的如绿豆、黄豆、红小豆等品种价格均有所回落;大米、食用价格变化不大,蔬菜价格因其上市量的多少有涨有跌。市价格环境、价格秩序及价格水平均呈良好的态势,市民心态平稳,人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