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12:37

帮扶机制

帮扶机制范文篇1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某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某,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某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某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能所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今年8月份全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社会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不太重视,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非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群众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并鼓励士气,振作精神,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等党内制度,村党支部要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帮扶机制范文篇2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

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每名党员都需要党组织的关怀关心,只是因工作岗位、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让党员以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获得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

为准确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丹东市近年来建立健全了党内定期走访慰问和谈心交流制度,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党员无故不交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必访;“六必谈”,即党员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力争及时掌握每一名党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疙瘩。这么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

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一个部分。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政治关怀集中体现为在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同时,充分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运行的基础,也是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八项权利和八项义务,《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细化规定了八个方面的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不健全,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不够通畅,党员与组织之间、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都不利于调动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积极性。因此,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应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把党员最广泛地组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党的性质表明:我们党是一个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本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志愿组成的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政治组织。因此,党的执政活动决不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实践行为,党员是党的执政活动的主体。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通过千千万万个党员在具体生动的执政活动中去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和影响群众,进而来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应以生活上的帮扶为重点,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品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党内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相应的救助帮扶机制,缩小党内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是促进党内团结和谐的最直接的途径。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增强党的凝聚力。

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各级党委(党组)应加强领导和指导,系统设计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责任主体,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分析党员思想动态,研究具体的服务措施,积极解决与党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出台和推出就业帮扶、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等政策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形成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工作合力。应牢固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谈心交流等制度,加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常态化、长效化,真正重视、真情关怀和真心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

帮扶机制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与浙江长兴、安吉接壤,全乡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2.1万。下辖6个行政村,有6个村级党总支和27个党支部,党员596名,其中70岁以上的老党员65名,党龄满50年的党员32名,农村因病因灾导致生活困难党员有24名。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激励引导,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抓载体在服务农民党员上形成合力。加强与信用部门的联系,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创活动。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对那些想发展、缺少启动资金的农村党员优先提供不用抵押、不用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3-5万元。对50岁以下无致富门路的党员通过开展“党员学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等活动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科技培训,使他们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在企业、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的手段,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把生产能手培养成党员,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抓民主,畅通党员行使权利渠道。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对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党的干部考察任免、发展党员、后备干部培养、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方面内容,分别通过会议、公开栏、公示报告等形式进行公开,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对重大事项通过举办党内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听证会的形式,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养老公积金制度。

抓考核,创造争优竞先的良好环境。重视党员的工作表现,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通过年初党员承诺和村干部创业承诺,年终“双评”建立重优奖先、“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机制,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得到明显提高。对那些政治思想过硬、带动能力强的党员优先推荐为党员中心户,为党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我们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每月编发《今日*》刊物,每年编制《今日*》特刊和电教片,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宣传新理论、新思相、新人新事,使党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提高素质,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骨干力量。

(二)着力关怀服务,不断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建立关怀机制。一是建立了谈心交心制度,在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每年至少谈心2次以上,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季度至少与支部内党员谈心1次以上,谈心以“面对面谈心”、“一对一谈心”为主,以会谈、电话谈为辅。通过谈心,加强了解,沟通思想,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增进团结,在谈心交心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对一时难以沟通理解的问题,适当增加谈心的次数,力求在谈心中化解矛盾。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后进党员,党组织安排专人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化思想,既让被谈话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又能使其感到组织上真正关心自己。二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定期走访与平时走访相结合,除平时走村串户进行慰问外,在每年的七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前夕,对长期患病的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进行走访慰问。并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措施,定期了解进展情况,以达到尽快解困的帮扶效果。走访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全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本村、本单位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都上门对老党员、老村干部以及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代表党组织送去关怀和温暖。三年来,全乡共走访慰问贫困党员300人次。

搭建服务平台。在乡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全程室,全乡6个村均设置了代办点,明确专人办公,负责受理和群众办事申请,开展党的政策咨询、接转组织关系及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三年来,共受理各类事项1395件,办结1367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100%。全面推行流动党员联络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确定专人联系流动党员,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

(三)重点帮扶支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实施结对帮扶。乡党委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村、机关干部联系户和村干部联系党员制度,即:乡党委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每个村干部扶持一名党员和一名发展能手;每个机关干部分别联系一名党员、一名发展能手和一名贫困户。形成了“一帮一”、“一扶二”、“一联三”的齐抓共管机制。

重视选派工作。落实党委主要领导联系选派村工作责任制,在乡党政主要领导联系的基础上,同时为选派干部确定了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联系乡领导,实行一对一帮助指导。3个选派干部村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为群众办实事上都有项目、都有亮点。

加强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想方设法改善村级活动场所条件。近年来,通过自筹、结对帮扶、争取外援等方式,已建成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5个,*村村部正在建设,基本能满足党员的活动需求,解决了党员活动困难的问题。其中高峰村的党员活动室位于全县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和谐*建设夯实了基础,但在帮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政府财力限制,不能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扶助困难党员中,对党员的帮扶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二是党内帮扶多、社会帮扶少。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普遍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费、党员捐款。

四、几点建议

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才能保障党内关怀服务长效机制长期有效运行。

(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领导重视是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才能长期、有效、健康运行。

帮扶机制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共产党员8243名,其中有在岗职工党员3468名,女党员2106名,少数民族党员3491名,预备党员540名,农牧渔民党员3587名,离退休党员850名。全县共有410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支部366个,党总支21个,有基层党委21个,有2个工委,另有22个县直机关党组。低于全县平均生活水平的党员有350名,其中生活较为困难的党员79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把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作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措施,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和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制度。近年来,**县把帮助村队、社区困难党员群众作为发挥党的先进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城乡党组织互动”、“城乡党员互动承诺”等党性实践活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农村、社区困难党员群众,通过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促进农牧民困难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促进社区困难党员群众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目前,全县已结成各类帮扶对子2000多个,帮扶党员群众累计4000多人,已有85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50余户困难家庭走上了靠舍饲喂养、屠宰、贩销等发家致富道路。

2、认真落实“三老”人员生活补贴制度。**年底全县有“三老”人员680名,**年新增“三老”人员50名。截止**年7月初,享受“三老”人员待遇为711人(部分新增“三老”人员未到享受时间),其中自治区级老党员有553名,老干部有100名,老模范有7名,自治州级“三老”人员51名。自治区级“三老”人员每月享受85元生活补助金,51名州级“三老”人员,每月享受50元生活补助金。近年来,自治区每年向**县补贴28万元,自治州每年补贴17万元。同时,**县财政每年还要拿出30万元用于发放“三老”人员生活补贴金和困难党员群众慰问金。

3、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党员,县委组织部及时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并在全县各党(工)委,成立服务站点21个,党员服务分站123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党员服务中心于**年成立了党内帮扶资金专户。截止目前,专户共收到全县党员捐款7.1万元,县管党费向专户中拨付16万元作为补助资金,使资金专户累计收入达24万元。党员服务中心先后对22名困难党员帮扶对象进行资金帮扶,其中3名困难党员直接救助资金累计2.17万元,19名困难党员无息借款资金累计达20.1万元。经帮扶先后有11名困难党员脱贫。自**年以来,经党员服务中心组织,慰问困难党员200余人次,慰问金额达13.08万元。县委组织部于**年底与农村信用社签订了《**县关于将困难党员帮扶资金专户转换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担保资金专户》的协议,使现有的资金能够担保出2倍以上的资金用于帮扶困难党员,进一步扩大了困难党员帮扶面,使帮扶效果更为明显。

4、开展了“党员义工”活动。**年印发了《**县社区党员义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全县共组建“党员义务服务队”21支,共有3251人党员参加,其中有1440名申请特长类服务的“党员义工”党员,通过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技术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开展春耕秋收、面对面为群众讲解法律法规等知识、指导科技种植、养殖技术等活动形式,为群众无偿提供帮老助残、助学维权、健康保健、环保护绿、法律援助等17个义务服务项目,构建起新的党员服务群众平台。同时,县财政拨专款建立了《**党建网》,并通过《**党建网》向社会公开服务电话、服务邮箱、服务地点及相关责任人,构建了流动党员服务网络。

三、当前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认识上的片面性。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情况看,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上,存在认识上的片面化问题。提到党内关怀首先想到的就是困难党员,而对其他党员的关怀不到位,在工作对象上,往往只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其他党员,缺乏全面性。

二是工作上的简单化。从近年来已经开展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情况来看,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季节性的慰问或给钱给物解燃眉之急,轻常态化的关怀、帮扶,缺乏长效机制。

三是内容上的单一化。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缺乏系统性。

四、对党内激励帮扶机制的思考

1、明确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我们应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获得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

2、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一个部分。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应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把党员最广泛地组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应以生活上的帮扶为重点,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切身利益。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增强党的凝聚力。

帮扶机制范文篇5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再珠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怀亮,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盛德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端水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去年8月份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许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重视不够,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等党内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帮扶机制范文篇6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最近,我们调研组走访了县直单位和部分乡村,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设计了三个调查表,分别发到各单位,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三老”困难党员。形成原因主要是:一是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力,生活十分困难,他们中有的过去是英雄好汉,现在老了,没能赶上致富的班车,生活状况并不比一般老百姓好,有的甚至更差,并且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二是生活缺少保障,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搞养老保险,只能在每年春节领到县委组织部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资金的党员。形成困难原因是:一是文化程度偏低,有70%至8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斗大字不识几个,更谈不上科技素质,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怕这怕那,种田沿用传统的那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什么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一定资金,生活上都入不敷出,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信用社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患病造成困难的党员。形成困难的原因是:一是他们年龄也相对大些,很多人患有肝、肺、癌、高血压、冬瓜脚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二是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

4、企业下岗困难党员。造成困难原因是: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只能在家里受穷,靠政府的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建立困难党员帮扶长效机制的对策

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这支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始终是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门面临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近年来,**的思路和实践是,坚持多措并举,对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积极探索和建立困难党员长效帮扶机制,使全县贫困党员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做法之一:建立困难党员台帐,为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提供依据

一是界定帮扶对象标准。农村家庭年收入在865元以下的特困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困难的家庭;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建国前老党员。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根据上述标准,我们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和走访慰问对象。调查中,特别注重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即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困难党员名单及有关家庭情况在各自所在村(居)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台帐类别分明,情况清晰,组织部实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

做法之二:对因缺资金、缺技术造成贫困问题的党员,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和开展技术就业培训加强帮扶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县委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从**年起,采取财政助一点,各基层党委筹一点,留存党费划拨一点,机关单位党员募捐一点的措施,筹集资金20万元,加上组织部“农民党员福利基金”7万元,共计27万元,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进一步完善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从今年开始,决定每年以10万元的速度筹集资金,通过三年努力使帮扶基金规模达到60万元。尔后以这60万元为目标,采取“鸡生蛋,蛋生鸡”的办法,借贷给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力争每年创收5—6万元,从而使每年帮扶基金达到10万元左右。同时,县委成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监督小组”,负责帮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基金的帮扶方向有两种:一种是无偿救济,即每年的定期与不定期走访慰问,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的创收部分;另一种是有偿扶助,即利用基金以借贷形式扶助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实现滚动使用。我们紧紧围绕效益目标,坚持“党内帮困、有偿使用、两年还本、滚动利用”的扶贫原则,今年确定扶贫党员50名,突出抓住资源开发和发展“短平快”项目,以“短”突破,实现当年脱贫;以“长”稳定,帮助他们上1—2个长期项目,增强“造血”功能,保证困难党员脱贫后仍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如今年初,我县采取党员申报、党委批准、组织部实地考核、乡(镇)政府财政担保的办法,对潭溪乡文青村困难党员李金明养殖三元杂交猪扶持5000元,年终按银行贷款利息带本返还组织部。并按同等条件,又向社苹乡、熊村镇、中田乡、日峰镇、宏村镇等地50户党员家庭按其发展烤烟、食用菌、特种水产养殖、经商等,各扶持3000——5000元(投入资金即**年底的帮扶基金27万元)。仅此,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基金预计可增收近2.5万元。

为加强基金扶持项目的监督管理,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分别建立了被帮扶党员家庭台帐,设立了项目建设进度表,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发展情况。县委组织部每半年检查一次,乡党委每季度检查一次,切实抓好跟踪管理,保证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开展技术就业培训。在农村,实行扶贫对象轮训制度,即以乡镇为单位,对600多名农村困难党员进行了以发展食用菌、烤烟、特种水产养殖和畜牧业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邀请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到14个乡镇巡回讲课。对其中的23个大户进行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提高了扶贫对象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发展后劲。通过开展基金扶贫,100余名被帮扶的党员家庭年人平纯收入由**年的不足1200元上升到现在的1500元,平均增长100元以上,较好地实现了预期帮扶目标,使一批党员贫困户脱贫致富,提高了贫困党员带头富和带领富的能力,推动了党员“双带工程”的深入。在城镇,由组织部牵头,劳动部门和社区党校积极为下岗职工党员进行免费培训,无偿提供再就业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下岗职工党员,帮助他们早日就业,走出困境。日峰镇社区党校对企业下岗党员举办了食用菌栽培、家用电器维修和陶瓷工艺、建筑工程、电脑等实用技术培训。对有意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党员,利用扶贫基金、再就业基金和帮助申请小额贷款等形式,为他们解决资金筹措困难,使其实现再就业。至目前,我县已举办各类再就业技能培训班16期,其中培训下岗职工党员102人次,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再就业岗位42个,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党员26人。

做法之三:对“三老”及因病、因残、因灾造成贫困问题的党员,则实行“党内互助”与社会保障并举加强帮扶

从今年开始,我县着手利用基金每年的创收,全额用于对“三老”及因病、因残、因灾造成贫困的党员实行定期与临时救济,确保逐年扩大救济面和增加救助额度。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工作,做好低保和医保工作,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有效促进“党内互助”,体现党组织关怀和温暖。

一是党员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县级、科级领导干部同困难党员实行“四挂二联一引一扶”制度,乡、村(居)党员干部实行“1+1”、“几帮1”结对帮扶制度。帮扶做到“四定”,即定帮扶目标,定帮扶责任,定帮扶项目,定启动资金,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每季度至少与困难党员联系一次,做到“四个必到”,即困难党员家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必到,党员欲立项发展生产时必到,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必到,春节前必到。近年来,我县累计结成帮扶对子639对,共投入帮扶资金206160元,提供致富信息300条,落实帮扶项目25个。通过帮扶已有142名党员脱贫。日峰镇十字村困难党员李发财,家有4口人,因找不到致富门路和缺生产资金,生活十分窘迫,村支部书记与其结成了帮扶对子后,每年亲自为他制定生产计划,提供资金为其购买种子、化肥,并经常指导其生产。经过几年的帮扶,如今李发财不仅能自己安排生产,利用良种良法种好责任田,而且还发展了养猪、养鸭等多种经营,家庭年纯收入已达8000元。

帮扶机制范文篇7

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

各级党委从帮助困难党员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入手,把扶困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治区党委着眼于普遍提高困难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从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党员全员大培训,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按照每位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3天、20个学时”的要求,组织广大基层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知识,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专题讨论,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认识困难,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要求,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为了把困难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全区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五必访”制度,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领导做到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及时解除困难党员的思想疙瘩和消极情绪,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战胜困难。通过扶困先扶志,一大批困难党员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坚持扶困与扶技相结合

全区有6.8万名困难党员,绝大部分在农村,普遍缺乏致富的知识和本领。为此,各级党委着眼于提高困难党员的致富能力,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在农村开展大规模、多渠道、全覆盖的实用技术大培训。2011年以来,每年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科技、司法、扶贫、劳动、国土等20多个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广泛开展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广大党员群众送知识、送技术、送良种、送服务,为困难党员重新就业、发展生产提供科技帮扶,帮助每位党员至少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仅今年以来,就举办各类培训班4.5万期,培训农村党员245.57万人次。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短扶与长扶相结合

帮扶机制范文篇8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房县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确定帮扶对象。从2006年底开始,对全县所有困难党员群众进行一次集中性的摸底调查,设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动态台帐,实行“七清”动态管理(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就业技能清、帮扶需求清、措施进展清、资金使用清、任务目标清)。帮扶的困难党员主要包括:因意外灾祸、患重病等原因,一时造成生活上严重经济困难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在创业、发展经济、开发科技项目等碰到困难需要帮助党员;其他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目前,该县已建立困难党员群众档案2600余份,结成各类帮扶对子2653个。

明确帮扶内容。在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五帮”活动,有针对性、分类分层统筹解决困难党员各方面的困难。帮思想。进行思想帮扶,定期走访帮扶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观念,通过自力更生逐步脱贫致富;帮生活。切实为帮扶对象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生产。对党员在创业、发展经济、开发项目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关服务;帮就业。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再就业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相关实用技术,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帮信息。多渠道为帮扶对象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及时为他们出谋划策,努力拓宽其家庭收入来源。

制定帮扶方案。困难党员的致困原因各有不同,该县各党支部组织专班,对本支部内困难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生活状况、困难原因、有何特长、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并建档立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帮扶困难党员的年度计划,对帮扶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实施分类帮扶。根据党员的困难程度和帮扶要求,分类别、分层次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扶持。多方筹措资金30万元建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为救助特困党员困难提供资金帮助。对技能单一,就业素质偏低的困难党员推荐进行再就业培训,帮助其掌握1—2门职业技能;对生活困难党员(包括五保户、特困户、因灾致贫户等),实行结对帮扶、并建立帮扶档案,规定帮扶单位中的党员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采取单位出资或党员个人捐助的形式筹措资金或物资,为困难党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明确帮扶项目、帮扶任务和帮扶目标,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帮扶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责任落实到位。

据悉,2007年,该县2600余名受帮扶党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帮扶活动开展以来,该县累计开展困难党员培训3102人次,为困难党员提供各种信息5300余条,帮助协调小额贷款6000余万元。

帮扶机制范文篇9

一是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在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即在职党员领导干部与全乡农村党员贫困户结成“一对一”、“一对二”帮扶对子。结合“一联两包”(领导联系村、乡村干部包组包户)工作建立党员结对帮扶责任制。

二是建立帮扶责任机制。由乡成立农村党员贫困户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乡党员贫困户帮扶工作的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履行帮扶工作牵头抓总的职责;乡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为帮扶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该村党员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已和农村贫困党员结对的帮扶党员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要与帮扶对象联系1次、每年至少为帮扶对象办1件以上实事,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经济能力,为帮扶对象发展种植养殖项目。

三是建立帮扶教育机制。每月由帮扶单位牵头、乡配合、村支部具体办理,集中农村贫困党员上1次党课,每年举办2期以上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班,采取“支部+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党群致富联合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贫困党员的思想认识、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激发他们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四是建立帮扶保障机制。对无固定收入、男年龄在70周岁、女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农村贫困户中的老党员,民政部门优先解决贫困补助,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人每月给予一定的最低生活补助金;建立贫困党员救助制度和慰问制度,在“七一”建党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及抗灾救灾工作中,组织党员干部及时向农村贫困党员和受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问候、关怀和温暖。

帮扶机制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建立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重要意义

困难离退休干部在老干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是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工作,既是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我们老干部工作部门当前应当着力抓好的工作。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有助于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新方法、新途径,转变作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尽职尽责地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困难离退休干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老干部“双高期”的到来,离退休干部,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离退休较早的老干部,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离退休较早,离退休金较低,配偶多数没有工作,经济状况较差,生活上有一定困难;二是年龄偏大,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基本上不能参加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原单位组织开展的活动,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行动上有困难;三是居住农村,居住条件较差,生活极为不便,住房有困难;四是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不好,看病就医不方便,家庭困难,护理条件差;五是其子女下岗失业的较多,年龄普遍较大,大多处于“4050”阶段,求职就业普遍较难。

三、采取六项措施,建立健全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

针对离退休干部在生活、行动、住房、家庭、子女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走访慰问、推进社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认真做好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困难离退休干部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照顾。建立健全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认真做好帮扶工作,是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的好风气,为做好困难老干部帮扶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老干部部门要积极协调劳动、社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和困难老干部所在单位,统一思想,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尽快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落实好帮扶措施,确保困难老干部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是加强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切实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各级老干局工作人员和老干部所在单位领导要与困难离退休干部建立帮扶对子,坚持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了解老干部身体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参加工作早、离退休早、离退休金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干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本着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给予重点帮助、救济,冬送温暖,夏送凉爽,病送慰问,节送祝福。

三是推进社区管理,构建社区服务平台。随着离休干部高龄化的到来,身患重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日益增多,单靠所在单位和老干局的管理服务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需要。老干部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出行、活动也离不开社区,社区对老干部的情趣爱好、生活现状、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因此对年龄大、身体差、行走不便的老干部,在不改变原隶属关系和本人自愿的原则下,要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社区管理,将社区服务作为老干部服务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与老干部所在社区联合推行“四就近”服务,即就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就近参加老年文娱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让老同志们主动融入社区生活。

四是改善居住环境,让老干部们安度晚年。居住环境是老干部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准,妥善解决老同志的住房是认真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的重要体现。对家住农村和住房条件较差的老干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分别给予特殊照顾,努力改善老同志的居住环境,让老干部们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