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12:42

ETF范文篇1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ETF范文篇2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ETF范文篇3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

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ETF范文篇4

关键词:内幕信息;知情人;内幕交易

一、内幕信息界定

我国《证券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均对内幕信息及内幕交易作出规定。首先,《证券法》第75条第1款规定:“内幕信息是指在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的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第2款对内幕信息的内容进行了列举式规定,包括公司股权结构、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等,所列举内容均为证券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有关自身经营、投资或资产变动等信息。其次,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2条第十一项,期货交易中的内幕信息除了包含上述所提及内容,还包括期货交易相关的政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两个法律规定中,内幕信息内容的规定都运用了“口袋条款”,即《证券法》第75条第2款第八项以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2条第十一项“口袋条款”可由证监会灵活解释,适用于新型或复杂案件,事实上,证监会就是以“口袋条款”为依据对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做出行政处罚。我国立法对内幕信息的界定借鉴了美国经验,判断内幕信息是否成立主要参照以下两个标准:非公开性与重大性。非公开是指信息不为市场公众所知悉。信息是否公开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认定,一是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公布信息,二是该信息是否为市场、公众吸收。重大性是指信息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另外,根据《证券法》,内幕信息的界定还需考虑相关性,即信息与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本身的关联性。从《证券法》第75条第2款对内幕信息情形的列举可知,除了最后一项“口袋条款”外,其他每一项都强调了“公司”,即内幕信息是指与上市公司本身密切相关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换言之,《证券法》始终强调,内幕信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强调的是内幕信息的上市公司本身。综上,从我国证券法条文对内幕信息的规定,可以得出我国判断内幕信息是否成立的标准应为非公开性、重大性和相关性。

二、错单交易信息性质分析

错单交易信息主要涉及的主体是光大证券公司和180ETF证券所属的公司。因此,讨论错单交易信息是否构成内幕信息,应分别从光大证券和180ETF证券所属公司角度分析。(一)以光大证券公司为主体。1.证券法法律分析光大证券公司因为错单交易持有大量180ETF证券,成交额高达70亿元,这可以理解为光大证券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与光大证券公司经营、财务有关联。根据《证券法》第75条第2款第一项和第67条第2款第二项,本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属于内幕信息范畴。因此,笔者认为,错单交易信息对光大证券公司而言属于内幕信息。2.“三性”分析“三性”是判断内幕信息是否成立的标准,即非公开性、重大性和相关性。从中国证监会做出的《市场禁入决定书》中可知,光大证券错单交易造成沪深指数大幅振动,对证券市场有重大影响,巨量申购和成交可能对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而该信息在光大证券自身实施对冲交易前,未按规定合法披露,属于非公开信息。在相关性评估上,光大证券公司错单交易的成交额高达70亿元,可以理解为光大证券的重大投资行为,与光大证券公司经营、财务具有相关性。从光大证券投资这一角度出发,错单交易信息符合内幕信息的“三性”标准。根据法律分析和“三性”分析,错单交易信息是光大证券公司的内幕信息,且为光大证券公司本身知晓,但光大证券公司是否利用该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仍需商榷。(二)以180ETF证券所属公司为主体。1.证券法法律分析首先,错单交易信息不属于证券法具体列举的内幕信息情形。错单交易是光大证券内部操作系统故障而发生的事件,所以,对于被购买证券的上市公司而言,该影响重大的信息并非由其公司内部决策引起,而是由外部人引起。根据证券法具体列举的内幕信息情形,相关内幕信息应当是被大量购买的证券所属的上市公司自身做出的决策或信息,而非光大证券所造成的信息。简单而言,内幕信息应由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本身做出,而非其他主体。对180ETF证券所属公司来说,错单交易是外部信息,而非内部信息。因此,证券法对内幕信息的具体规定不能直接成为判断错单交易是否为180ET证券所属公司内幕信息的法律依据。其次,错单交易信息适用“口袋条款”不适当。根据《市场禁入决定书》、《证券法》第75条第2款第八项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2条第十一项,即“口袋条款”,是证监会认定错单交易信息为内幕信息的法律依据。换言之,证监会通过解释适用“口袋条款”,判断、认定错单交易信息为180ETF所属公司的内幕信息。但是,尽管“口袋条款”可作为证监会灵活适用法律的依据,“口袋条款”的解释仍需遵守一定规则:(1)预先规定原则。依据“口袋条款”,经“口袋条款”授权后,被授权机构应先出台相关“规定”,然后依据“规定”才能对未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解释。即便“规定”制定时难以框定具体事项,但至少要预先建立兜底解释的标准。而证监会对前述《证券法》“口袋条款”下授权解释的相关规定目前还未出台。(2)逻辑一致原则。成文立法中“口袋条款”往往紧随之前的列举条款,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规则体系。在没有明确的兜底识别标准的情况下,其解释路径不应超越前面列举各事项所隐含的范围,以保持规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前述两项“口袋条款”应当是对公司相关性信息可能构成内幕信息目前不确定情形的概括规定,而不应超越现有规则的一般逻辑,将其扩大解释至他公司做出的与本公司具有相关性信息。本案中,证监会依据“口袋条款”做出处罚,把内幕信息范围扩大至非发行人、上市公司自身做出的与本公司相关的信息。而上文提到,前七项规定的内幕信息均为发行人、上市公司自身做出的对自身经营、财务有关联的信息,此处“口袋条款”的解释明显与前七项规定相悖,适用于本案有不正当之嫌。2.错单交易信息是180ETF证券所属公司的外部信息美国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交易范围逐步扩大,在信息获取主体和实施主体上突破了“内部人”,同样,我国证券法对内幕交易的规定也突破了“内部人”的限制,即获取内幕信息和实施内幕交易的主体不限于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其亲属或相关的公司。但是,内幕交易是否能突破“内部信息”至“外部信息”,目前美国证券法和中国证券法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界分是以某特定的上市公司为参照系,外部信息是外部人对本公司实施的将对本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信息。显然,本案错单交易信息对180ETF公司而言是外部信息。目前为止,我国证券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未曾出现内幕信息认定突破“内部信息”至“外部信息”的先例,所以,外部信息不属于内幕信息。综上,以180ETF证券所属公司为主体,错单交易信息不是内幕信息。

三、对冲交易指令认定为内幕交易证据不足

ETF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消极投资策略基金;MSCI指数;ETF;金融风险;对外开放

主席在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总理在2018年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反复强调三大攻坚战的意义,表示打好三大攻坚战要精准发力、务实求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于三大攻坚战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不仅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而且把防控金融风险上升到治国理政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股票市场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化解股市风险就是我国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同时,我国也一直在强调要扩大对外开放,这不仅是出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国外资本一直有很强的动力要进入我国市场。因此主席多次强调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因此,我国在既要防控金融风险又要扩大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应着重吸引哪些国外投资者呢?现有文献尚未对此问题做出回答。MSCI(MorganStanleyCapitalInternational,即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在中国又称明晟公司)指数是目前大多数国际ETF(Ex-change-TradedFunds,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跟踪的股票市场指数,在国际消极投资策略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跟踪MSCI指数的国际ETF为例,采用案例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方法,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并且阐述A股加入MSCI指数对中国证券市场与投资者带来的影响与启示。

一、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压力与风险

既要对外开放,又要防控金融风险,是近期中国股市面临的重要问题。股市对外开放一方面是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在股市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也有来自国外的压力。首先,就我国来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开金融业,且近几年不断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初步分享到了金融、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扩大股市开放,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带来增量资金,激发股市活力,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会倒逼我国进一步规范股市监管、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从而加速我国与国外资本市场的接轨。此外,这也满足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对金融的需求。所以,股票市场对外开放是毋庸置疑的。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也强调我国在金融业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面临来自国外的压力。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如果要做到充分地分散化投资,就不能只局限于购买本国的证券,而应该购买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发达FRIENDSOFACCOUNTING友209年第22期金融财务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国外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些投资者迫切需要在中国分散其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股市对外开放也是正在激烈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2019年3月18日受访时称,中美贸易协议要达成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美国要求中美双方在公平和对等的基础上开放市场准入,这其中就包括金融市场准入①。所以,面对各种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我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是必然选择。主席在报告中强调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位于第一位的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且我国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本身就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1]。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境外投资者如果不慎重,就可能引发重大金融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部分美国机构投资者大量投资于金融衍生品及一些高风险业务是这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更使得这场危机蔓延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危害不可谓不大。所以若放任这类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则很有可能重蹈覆辙,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的前车之鉴。因此,我国要在扩大股市开放的过程中防控金融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慎地选择合适的投资者。理想的国际投资者不仅能给我国带来增量资金和管理经验,而且不会频繁地选择最佳交易时机进行投机来增大金融风险。在投资实务中,采用国际消极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如跟踪MSCI指数的国际ETF。

二、国际消极投资策略与国际ETF

消极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当指数基金的标的发生变动时,投资者只需要据此调整其投资组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极投资策略在国际投资领域也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消极投资策略,即进行国际指数基金投资,这其中发展最快的就是国际ETF。(一)国际消极投资策略。在证券投资领域,是否能够准确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走势,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但诸多学者发现证券价格并不能被投资者所预测,往往表现为随机游走。在此基础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Fama教授于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的条件下,证券市场能够及时地将相关信息反映到证券价格之中,投资者的任何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该理论虽然存有争议,但仍是相关领域的主要理论[2]。既然不能从证券分析中获得超过大盘的额外收益,那么,投资者就应该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即采用消极投资策略。实际上,消极投资策略的宗旨在于充分分散化投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该策略所推崇的购买指数基金的范围就不应该仅局限于本国市场,而应该购买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指数基金,这种投资策略就是国际消极投资策略。然而,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本国市场也难以获得超额收益,更何谈投资国外市场呢?行为金融学实证研究证明投资者存在熟悉偏好,这种偏好在地域上表现为本地偏好,即大部分投资者还是将资金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3]。这种偏好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本国和国外的证券市场熟悉程度不同,如果投资者要去投资外国市场,首先会面临语言、文化的不同,其次还有会计制度、股票市场管理等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4],所以投资者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去深入了解国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他们对新兴市场往往更加充满疑虑。因此,如果一个美国投资者要来中国进行投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投资于跟踪某个指数的指数基金。国际消极投资策略的意义在于,如果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而权威机构编制的指数又能够合理反映该国的经济,那么指数基金就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涨,投资者如果看好某国经济,就可买入并持有该国指数基金,这样可以低风险的方式分享该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所以,对于那些想要为自己的投资组合配置国外资产的投资者来说,其往往不相信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行编制的指数,因此一个极具权威的国际指数编制机构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指数编制机构就是MSCI,其旗下的诸多国际市场指数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高度认可,现有的国际消极投资策略基金中,以MSCI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占比高达85%。因此跟踪国际MSCI指数的国际ETF是快速进行外国资产配置的有力工具。(二)国际ETF的优势。国际EFT是指跟踪国际指数进行国际资产配置的ETF。在国际消极投资策略中,投资者往往选择国际ETF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指数基金。这是由于国际ETF本身兼具诸多优势。与国际开放式指数基金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如下:1.国际ETF可以像股票一样交易相对其他国际指数基金而言,国际ETF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双重交易机制,投资者不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实现国际ETF的申购和赎回,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像交易股票一样自由地买卖国际ETF,使得国际ETF比其他国际指数基金在交易时更为方便。2.国际ETF的交易费率较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二级市场上,其他国际指数基金的交易费率平均为2%,普通股票的交易费率平均为3‰,而国际ETF的交易费率平均仅为2‰。据此可以看出,国际ETF的交易成本不仅低于其他国际指数基金,甚至还低于股票,形成了投资者在交易国际ETF时的一大优势。3.国际ETF的跟踪更为准确一方面,国际ETF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在标的证券被投资者清晰了解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一般不会以高于这些证券自身价值的价格买入国际ETF,也不会以低于这些标的证券自身价值的价格卖出国际ETF,这就决定了国际ETF的市场价格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国际ETF的基金资产净值。另一方面,当国际ETF的市场价格偏离其基金资产净值时,由大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基本套利也会使这一偏差消除。Ivanov[5]认为也正因为国际ETF的这一优势,普通投资者更喜欢投资于国际ETF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国际指数基金。4.国际ETF具有较高的税收优势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现在的100元比未来的100元更有价值,理性投资者更希望把现在的税负转移到未来,从而获得税收收益。与共同基金相比,投资者在买入国际ETF后的持有期间不会买卖该投资组合中的证券,因此,持有期间不会产生资本利得,那么投资者也不会因此而缴纳资本利得税。只有投资者最终决定卖出国际ETF时,才会因转让收益而纳税,此时所纳税额的价值要低于投资者在持有期间以及卖出时所纳税额总和的价值,所以国际ETF的这一税收优势可以为投资者实现节税的目的[6]。5.国际ETF能够为投资者实现即时的资产配置与个股相比,以充分分散化为特征的国际ETF及其标的指数是更具有效性的投资工具。一个投资者若想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自己的预期收益,就应该做到充分分散化投资,也就应该合理配置部分外国的投资组合,买一个外国的指数基金,是很好的方法。国际ETF的一个特点是能做到即时资产配置,速度快并且方便,这是其他国际指数基金所做不到的。例如,由于英国脱欧公投事件,导致英镑大幅度贬值,美元指数大涨,一个国际投资者便可以通过即刻配置“美元指数ETF”从中获取投资收益,还可以通过投资“黄金ETF”等产品来规避风险并实现资产增值。正是由于这些国际ETF产品,使得投资者可以实现即时资产配置,进而抓住更多的投资机遇。

三、MSCI指数在国际ETF标的指数中的特殊意义

作为一种指数基金,不论是跟踪国内指数的ETF还是国际ETF,都与其所跟踪的标的指数密不可分,没有标的指数的存在,也就不会出现相应的ETF产品。如果投资者不能很好地了解相关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意图,那么投资者将选不出最合适的ETF产品,极为严重的后果可能是投资失败。指数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一方面是由于指数(例如市场指数)可以作为证券市场的风向标,反映市场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指数可以作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基础,投资者通过买入以指数为标的的产品,如ETF或其他指数基金,以实现指数配置[5]。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各个国家及地区都成立多家指数编制机构来编制本国市场的指数。表1列举了美国和中国的主要指数、指数的编制机构以及以这些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虽然我国的指数编制机构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股市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所以国外投资者在我国买入并持有ETF时,还是会选择国外权威机构编制的指数,最常见的就是MSCI。MSCI指数作为国际ETF主要跟踪标的指数,表1予以单独列出。MSCI编制的美国市场指数起步相对较晚,但在进行跨国投资时,MSCI却有其独特的地位。美国及许多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如果要投资于某个国外市场,常常采用消极投资策略(即投资于目标国家的ETF或其他指数基金),在标的指数选择问题上,往往都采用MSCI指数而非目标国家自行编制的指数。由于MSCI发达市场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涵盖了全球很多国家和区域,且现有的国际ETF中以这些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占比高达85%,因此跟踪国际MSCI指数的国际ETF是快速进行外国资产配置的有力工具。2017年6月以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并未包含中国市场,那么,这一指数就没有为中国市场赋予权重,因此,国际投资者就无法借助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来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然而,由于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一颗耀眼之星,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缺乏中国这一重要的新兴市场是有缺陷且不具有代表性的。为弥补这一缺陷,MSCI希望可以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加入中国A股,同时,中国为了更好地开放市场、吸引外资,也希望能够加入该指数。2013年6月12日,MSCI首次提出计划把中国A股纳入MSCI指数,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6月21日,中国222支A股的大盘股成功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②,使得中国A股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由0变成了0.73%,这将对中国市场产生重大利好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则是为中国金融市场引入大量跟踪MSCI指数的国际ETF。根据消极投资策略,A股成功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必然会使得该指数的成分股和相应权重发生变化,对那些试图想要快速配置中国资产的国际投资者而言,中国A股的加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投资对象的国际消极投资者必然会重新配置他们的投资组合,这就使得大量国际ETF资金必然会流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一转变必然会为其引入大量外资,初期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中期规模将超过30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好影响已初步表现出来。2019年春节后的A股市场成交量逐步放大,上证指数直逼3000点,这背后,外资的流入功不可没。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日报》就有相关报道表示外资进入A股迹象明显,已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③。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表示,2018年有一个奇怪现象,即内资不敢买中国股票,而外资拼命买。2019年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达1270.50亿元,成为A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证监会2019年年初就预计,2019年外资流入中国股市规模预期将从2018年的3000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整整增加一倍。《证券日报》有报道指出,这种现象不仅有我国扩大开放的原因,而且有A股加入MSCI的影响④。

四、A股纳入MSCI指数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与启示

A股纳入MSCI指数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的最突出影响就是在股票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既引入了增量优质资金,同时又不增加总体风险。2019年3月1日,MSCI再次宣布,未来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从现有的5%增加到20%,完成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预计成分股中将有253只中国大盘A股和168只中国中盘A股(其中包括27只创业板股票)⑤。继MSCI后,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FTSERussell)也在2018年9月27日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分类为次级新兴市场,2019年6月开始生效⑥。这些举措势必会吸引更多跟踪MSCI的消极投资者流入我国,这类投资者进行国际分散化消极投资,他们并不寻求短期套利,而是意在分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红利。所以,在我国目前既要扩大股市开放又要防控金融风险的环境下,优先吸引国际消极投资策略基金有利于我国股市健康发展。从近期我国股市情况来看,这一影响已初步显现,因此应总结经验,欢迎类似投资者进入我国市场。首先,从吸引海外投资、防控金融风险方面,积极吸引海外消极投资者。A股纳入MSCI指数有利于吸引国际消FRIENDSOFACCOUNTING极投资策略基金,从而有效帮助我国在扩大股市开放的同时兼顾对金融风险的防控。由于近年来我国资本账户的资金流出量曾经远高于资金流入量,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资金流出压力,会导致人民币面临贬值的压力。如前所述,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大量海外资金,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尽管中国证券市场此前也对合格境外投资者(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简称QFII)开放,但是QFII是主动策略投资者,如周友梅和王晖山[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QFII更倾向于短期进出市值规模较小、市盈率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采用“高抛低吸”的策略。因此,我国担心QFII会带来市场过度波动,所以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这实际上是对外资有限度的开放。此外,我国也进一步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MB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简称RQFII)开放,但其根本目的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在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之后,由于主要吸引了采用消极投资策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并不追求频繁地选择最佳交易时机进行高买低卖,而是买入并持有ETF,不会增大金融风险,且我国目前只允许MSCI利用中国交易所的数据有条件地创建一些金融衍生品工具⑦,即限制高风险金融工具,如杠杆基金进入我国,因此对防控重大金融风险是非常有利的。其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方面,应积极发展面向海外市场的指数基金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并且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不仅不符合投资的分散化原则,而且效率较低。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这些外汇储备,部分专家建议购买海外市场的股票,但是单一股票的风险较高,相应而言,购买海外的指数基金,特别是ETF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目前MSCI指数涵盖了足够多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如果利用部分中国外汇储备购买以MSCI国际指数为标的指数的相关外国指数基金(如跟踪MSCI指数的国际ETF),则可以在较低的可控风险水平下,从海外股票市场获得相关分散化收益。最后,可以考虑由中国证券机构逐步编制国际指数。虽然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对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MSCI指数毕竟是由美国公司编制的,从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来考虑,应该倡导由我国的证券机构编制与MSCI指数相类似的国际指数,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保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安全性,使我国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

五、结论

ETF范文篇6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

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公务员之家: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ETF范文篇7

2.从投资者身份或组织结构出发,将机构投资者限定为与个人相对应的一类投资者即法人,(注: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具体体现是开设股票账户的法人,包括三种类型: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从事股票交易权利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可以参加股票交易、但操作受到限制的“三类企业”,即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在能否参与股票交易及参与股票交易的方式上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或权利义务不具体的法人,如“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未上市的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社团法人,等等。

3.在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定义为:符合有关条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对比上述关于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各种含义,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最明显地体现在业务活动的专门性上,即国外强调机构投资者的主营业务应主要集中在证券投资活动方面,而我国几乎未能对此加以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的机构投资者隐含有在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有丰厚的理性判断能力和操作技巧等先决条件,而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比较模糊的。

二、中外机构投资者运作实践的比较

从运作实践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机构投资者的起源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最典型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其始祖是1868年诞生于英国的“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18世纪末英国由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而出现资金过剩,使得许多人将资金投资于海外以谋取更高的资金报酬,但国际投资知识的缺乏以及投资国证券市场风险的不时爆发,致使这些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遭受到比较大的损失,这样就产生了由政府出面组建基金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基金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顺理成章。紧随其后发行的几家基金,如1873年苏格兰人创立的“苏格兰美洲信托”、1926年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金融服务公司设立的“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公司”等,都是基于市场需要的原因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不难看出,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投资者的需要,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行为。

反观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政府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推动的,是一种明显的政府行为。这些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证券市场迅速扩容相适应,期望机构投资者扩容带来市场资金的迅速增加。如深圳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1年、1993年作出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决定,1999年准许三类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等,都是基于上述原因。另外,认为行情低迷、需要市场资金进入也一直是管理层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始动力。早在1994年7月,针对市场情况,管理层作出的三大政策中最核心的就是:“发展共同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在当时市场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管理层出台这类措施,很明显地表明了其希望借此刺激市场的意图。另一方面,希望机构投资者能够达到稳定和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且这种意图在有关的法规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如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其宗旨之一。为达到稳定和规范市场发展的目的,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政策待遇,其最主要表现在新股申购方面,如在2000年5月18日前新股发行时可以单独向基金配售,其后基金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或一般法人投资者申请预约配售等。

2.机构投资者的运作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国外机构投资者的产生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而且其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是由政策推动,缺乏适应的生存空间,以致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了揠苗助长的产物。

首先,国外机构投资者不仅有规模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供其运作,而且在投资组合理论扩展到国际范围的背景下,可以不断将其他国家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纳入其投资组合,从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单个国家证券市场的风险。如在英国资产管理业中,对国外投资占其总比例的20%。反观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其能够投资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国内,我国资本市场情形发展的势头即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而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使其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而且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呈现出的“数量多、流通盘小”的特征进一步制约了其投资运作。

其次,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比较普遍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获得更广泛的投资机会,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如欧盟国家61%的养老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或通过外部基金管理者使用衍生工具,其中75%使用衍生工具是为了有目的的资产配置,50%是为了规避现金风险。(注:李季、王宇编著:《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系统性风险占据了总风险的大部分,甚至达到80%左右,分散化投资对于风险规避的作用十分有限,而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推出,致使机构投资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

最后,国外机构投资者运作空间的日益扩展,为投资者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投资对象。仅以投资基金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金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品种,主要包括:个人股票计划和个人储蓄账户。PEP和ISA都是可以享受一定免税优惠的个人储蓄和投资计划;伞型基金与分割资本投资信托。伞型基金主要通过运用“雨伞”架构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其下可设立多个子基金,每个都有特定的投资目标和特征,投资者可以方便且低成本地在各子基金之间转换。而分割资本投资信托则是投资信托中的一个种类,通过发行对资本增长和收益具有不同权利的股份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偏好;风险投资信托VCT,主要包括创业板VCT、高科技VCT和一般VCT三种类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一种创新的基金品种,即“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一揽子股票转托凭证”在近期获得了迅速发展。ETF的投资者既可以在交易所像封闭式基金一样转让ETF,也可以要求赎回ETF获得其所代表的股票,因而ETF兼具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成为颇具生命力的被动投资品种。同样,曾经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对冲基金,也被纳入普通投资者的组合。(注:陈少波,《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三只零售对冲基金》,人民网2002年11月8日。)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能够供投资者购买的基金品种十分有限,不仅缺少在国外市场非常完善的三大基金即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同时债券基金也极其稀少,而且即使是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股票基金也有很大缺陷,集中表现在这些基金公司操作模式雷同,没有形成各自的独立风格,无法得到普通投资者的认同。

三、对我国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几点思考

中国加快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推出适应市场并且已经成熟的基金品种。我国目前已经允许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现在需要相应地推出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应制度,即QDⅡ。QDⅡ的原理大体与QFⅡ相同,是在资本项目下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往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向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人士,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的监管。在我国居民调整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和对外投资的欲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既符合货币管制原则,又能疏通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渠道的机制,显然QDⅡ机制的推出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其次,在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在二级市场减持的背景下,场外市场将成为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战场,在国有股最终可能上市流通的预期下,投资国有股必然可以成为一个获利非常丰厚的选择。实际上,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在近期成立的一些投资公司大肆吸纳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其最终的预期在相当大程度上就包括转让国有股甚至是直接上市流通以获取超额利润。基于此,可以顺应客观形势需要,推出针对市场公开募集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减持基金,吸纳对此有着强烈预期的资金。最后,风险投资基金和期货基金也可以适时推出,以适应一些追求比较高的风险收益的投资者的需要。

2.进一步扩大市场。首先是扩大目前的股票市场的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要特别将大型蓝筹股的发行放在重要地位,以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使得机构投资者有比较充足的投资对象。其次,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包括可转换债券市场,为机构投资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市场。最后,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证券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步伐。虽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为小国创业板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借鉴作用。

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只存在被动性做空,做多与做空难以形成良性发展,致使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现存利益格局有进一步加强这种不平衡的趋向,主要是因为:券商及其他中介机构基于收取更高佣金的想法会诱使投资者做多;上市公司为了维护市场形象、通过配股及增发新股筹集更多资金也有引导投资者做多的意愿;管理层希望股票市场上涨以表现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动向,以及股市上涨会带来更多的印花税等原因,也有维持市场向上的政策意向;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也只有在“牛市”的大背景下才能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因而内心也希望市场呈现持续的“牛市”,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往往会表现过激的反应,以至于提醒市场风险的言论经常受到恶意的攻击。(注:笔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以来,“海归派”受到市场各界的强烈批评,可能是这个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改变这种状况,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予机构投资者良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做空机制的引入已经具备基本条件的市场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错误的观念还主导着市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是,做空机制的引入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的进一步增加。实际上,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而反对引入做空机制,本质上就是认为,目前的市场本身就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市场价值仍然处于被高估状态,因为做空机制的有效实施只能在价值高估的背景下进行。

4.革除证券投资基金的各种不良行为,完善基金治理结构。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基金准入方面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作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法人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打破现有基金公司的寡头垄断格局,实现基金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基金充分流动起来,基金持有人有权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或变更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和基金托管人,使不合格或不作为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基金托管人完全退出市场。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尝试组建公司型基金,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季、王宇编.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耀华.21世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贺显南.中国证券市场焦点问题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ETF范文篇8

2.从投资者身份或组织结构出发,将机构投资者限定为与个人相对应的一类投资者即法人,(注: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具体体现是开设股票账户的法人,包括三种类型:(1)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从事股票交易权利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可以参加股票交易、但操作受到限制的“三类企业”,即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3)在能否参与股票交易及参与股票交易的方式上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或权利义务不具体的法人,如“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未上市的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社团法人,等等。

3.在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定义为:符合有关条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对比上述关于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各种含义,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最明显地体现在业务活动的专门性上,即国外强调机构投资者的主营业务应主要集中在证券投资活动方面,而我国几乎未能对此加以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的机构投资者隐含有在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有丰厚的理性判断能力和操作技巧等先决条件,而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比较模糊的。

二、中外机构投资者运作实践的比较

从运作实践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机构投资者的起源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最典型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其始祖是1868年诞生于英国的“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18世纪末英国由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而出现资金过剩,使得许多人将资金投资于海外以谋取更高的资金报酬,但国际投资知识的缺乏以及投资国证券市场风险的不时爆发,致使这些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遭受到比较大的损失,这样就产生了由政府出面组建基金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基金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顺理成章。紧随其后发行的几家基金,如1873年苏格兰人创立的“苏格兰美洲信托”、1926年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金融服务公司设立的“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公司”等,都是基于市场需要的原因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不难看出,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投资者的需要,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行为。

反观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政府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推动的,是一种明显的政府行为。这些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证券市场迅速扩容相适应,期望机构投资者扩容带来市场资金的迅速增加。如深圳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1年、1993年作出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决定,1999年准许三类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等,都是基于上述原因。另外,认为行情低迷、需要市场资金进入也一直是管理层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始动力。早在1994年7月,针对市场情况,管理层作出的三大政策中最核心的就是:“发展共同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潮。在当时市场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管理层出台这类措施,很明显地表明了其希望借此刺激市场的意图。另一方面,希望机构投资者能够达到稳定和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且这种意图在有关的法规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如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其宗旨之一。为达到稳定和规范市场发展的目的,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政策待遇,其最主要表现在新股申购方面,如在2000年5月18日前新股发行时可以单独向基金配售,其后基金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或一般法人投资者申请预约配售等。

2.机构投资者的运作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国外机构投资者的产生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而且其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是由政策推动,缺乏适应的生存空间,以致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了揠苗助长的产物。

首先,国外机构投资者不仅有规模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供其运作,而且在投资组合理论扩展到国际范围的背景下,可以不断将其他国家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纳入其投资组合,从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单个国家证券市场的风险。如在英国资产管理业中,对国外投资占其总比例的20%。反观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其能够投资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国内,我国资本市场情形发展的势头即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而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使其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而且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呈现出的“数量多、流通盘斜的特征进一步制约了其投资运作。

其次,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比较普遍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获得更广泛的投资机会,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如欧盟国家61%的养老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或通过外部基金管理者使用衍生工具,其中75%使用衍生工具是为了有目的的资产配置,50%是为了规避现金风险。(注:李季、王宇编著:《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系统性风险占据了总风险的大部分,甚至达到80%左右,分散化投资对于风险规避的作用十分有限,而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推出,致使机构投资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

最后,国外机构投资者运作空间的日益扩展,为投

资者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投资对象。仅以投资基金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金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品种,主要包括:(1)个人股票计划(PEP)和个人储蓄账户(ISA)。PEP和ISA都是可以享受一定免税优惠的个人储蓄和投资计划;(2)伞型基金与分割资本投资信托(SPLITS)。伞型基金主要通过运用“雨杀架构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其下可设立多个子基金,每个都有特定的投资目标和特征,投资者可以方便且低成本地在各子基金之间转换。而分割资本投资信托则是投资信托中的一个种类,通过发行对资本增长和收益具有不同权利的股份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偏好;(3)风险投资信托VCT,主要包括创业板VCT、高科技VCT和一般VCT三种类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一种创新的基金品种,即“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一揽子股票转托凭证(XXDR)”在近期获得了迅速发展。ETF的投资者既可以在交易所像封闭式基金一样转让ETF,也可以要求赎回ETF获得其所代表的股票,因而ETF兼具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成为颇具生命力的被动投资品种。同样,曾经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对冲基金,也被纳入普通投资者的组合。(注:陈少波,《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三只零售对冲基金》,人民网2002年11月8日。)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能够供投资者购买的基金品种十分有限,不仅缺少在国外市场非常完善的三大基金即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同时债券基金也极其稀少,而且即使是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股票基金也有很大缺陷,集中表现在这些基金公司操作模式雷同,没有形成各自的独立风格,无法得到普通投资者的认同。

三、对我国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几点思考

中国加快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推出适应市场并且已经成熟的基金品种。我国目前已经允许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现在需要相应地推出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应制度,即QDⅡ。QDⅡ的原理大体与QFⅡ相同,是在资本项目下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往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向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人士,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的监管。在我国居民调整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和对外投资的欲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既符合货币管制原则,又能疏通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渠道的机制,显然QDⅡ机制的推出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其次,在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在二级市场减持的背景下,场外市场将成为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战场,在国有股最终可能上市流通的预期下,投资国有股必然可以成为一个获利非常丰厚的选择。实际上,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在近期成立的一些投资公司大肆吸纳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其最终的预期在相当大程度上就包括转让国有股甚至是直接上市流通以获取超额利润。基于此,可以顺应客观形势需要,推出针对市场公开募集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减持基金,吸纳对此有着强烈预期的资金。最后,风险投资基金和期货基金也可以适时推出,以适应一些追求比较高的风险收益的投资者的需要。

2.进一步扩大市常首先是扩大目前的股票市场的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要特别将大型蓝筹股的发行放在重要地位,以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使得机构投资者有比较充足的投资对象。其次,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包括可转换债券市场,为机构投资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市常最后,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证券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步伐。虽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为小国创业板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借鉴作用。

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只存在被动性做空,做多与做空难以形成良性发展,致使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现存利益格局有进一步加强这种不平衡的趋向,主要是因为:(1)券商及其他中介机构基于收取更高佣金的想法会诱使投资者做多;(2)上市公司为了维护市场形象、通过配股及增发新股筹集更多资金也有引导投资者做多的意愿;(3)管理层希望股票市场上涨以表现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动向,以及股市上涨会带来更多的印花税等原因,也有维持市场向上的政策意向;(4)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也只有在“牛市”的大背景下才能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因而内心也希望市场呈现持续的“牛市”,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往往会表现过激的反应,以至于提醒市场风险的言论经常受到恶意的攻击。(注:笔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以来,“海归派”受到市场各界的强烈批评,可能是这个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改变这种状况,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予机构投资者良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做空机制的引入已经具备基本条件的市场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错误的观念还主导着市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是,做空机制的引入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的进一步增加。实际上,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而反对引入做空机制,本质上就是认为,目前的市场本身就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市场价值仍然处于被高估状态,因为做空机制的有效实施只能在价值高估的背景下进行。

4.革除证券投资基金的各种不良行为,完善基金治理结构。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1)在基金准入方面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作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法人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打破现有基金公司的寡头垄断格局,实现基金业资源的优化配置。(2)让基金充分流动起来,基金持有人有权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或变更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和基金托管人,使不合格或不作为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基金托管人完全退出市常(3)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尝试组建公司型基金,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李季、王宇编.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耀华.21世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贺显南.中国证券市场焦点问题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ETF范文篇9

2.从投资者身份或组织结构出发,将机构投资者限定为与个人相对应的一类投资者即法人,(注: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具体体现是开设股票账户的法人,包括三种类型:(1)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从事股票交易权利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按照《证券法》和相关法规,可以参加股票交易、但操作受到限制的“三类企业”,即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3)在能否参与股票交易及参与股票交易的方式上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或权利义务不具体的法人,如“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未上市的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社团法人,等等。

3.在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定义为:符合有关条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对比上述关于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各种含义,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最明显地体现在业务活动的专门性上,即国外强调机构投资者的主营业务应主要集中在证券投资活动方面,而我国几乎未能对此加以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的机构投资者隐含有在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有丰厚的理性判断能力和操作技巧等先决条件,而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比较模糊的。

二、中外机构投资者运作实践的比较

从运作实践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中外机构投资者的差别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机构投资者的起源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最典型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其始祖是1868年诞生于英国的“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18世纪末英国由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而出现资金过剩,使得许多人将资金投资于海外以谋取更高的资金报酬,但国际投资知识的缺乏以及投资国证券市场风险的不时爆发,致使这些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遭受到比较大的损失,这样就产生了由政府出面组建基金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基金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顺理成章。紧随其后发行的几家基金,如1873年苏格兰人创立的“苏格兰美洲信托”、1926年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金融服务公司设立的“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公司”等,都是基于市场需要的原因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不难看出,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投资者的需要,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行为。

反观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政府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推动的,是一种明显的政府行为。这些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证券市场迅速扩容相适应,期望机构投资者扩容带来市场资金的迅速增加。如深圳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91年、1993年作出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决定,1999年准许三类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等,都是基于上述原因。另外,认为行情低迷、需要市场资金进入也一直是管理层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始动力。早在1994年7月,针对市场情况,管理层作出的三大政策中最核心的就是:“发展共同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在当时市场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管理层出台这类措施,很明显地表明了其希望借此刺激市场的意图。另一方面,希望机构投资者能够达到稳定和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且这种意图在有关的法规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如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其宗旨之一。为达到稳定和规范市场发展的目的,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政策待遇,其最主要表现在新股申购方面,如在2000年5月18日前新股发行时可以单独向基金配售,其后基金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或一般法人投资者申请预约配售等。

2.机构投资者的运作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国外机构投资者的产生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而且其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是由政策推动,缺乏适应的生存空间,以致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了揠苗助长的产物。

首先,国外机构投资者不仅有规模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供其运作,而且在投资组合理论扩展到国际范围的背景下,可以不断将其他国家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纳入其投资组合,从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单个国家证券市场的风险。如在英国资产管理业中,对国外投资占其总比例的20%。反观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其能够投资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国内,我国资本市场情形发展的势头即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而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使其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而且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呈现出的“数量多、流通盘小”的特征进一步制约了其投资运作。

其次,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比较普遍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获得更广泛的投资机会,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如欧盟国家61%的养老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或通过外部基金管理者使用衍生工具,其中75%使用衍生工具是为了有目的的资产配置,50%是为了规避现金风险。(注:李季、王宇编著:《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系统性风险占据了总风险的大部分,甚至达到80%左右,分散化投资对于风险规避的作用十分有限,而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推出,致使机构投资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

最后,国外机构投资者运作空间的日益扩展,为投资者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投资对象。仅以投资基金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金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品种,主要包括:(1)个人股票计划(PEP)和个人储蓄账户(ISA)。PEP和ISA都是可以享受一定免税优惠的个人储蓄和投资计划;(2)伞型基金与分割资本投资信托(SPLITS)。伞型基金主要通过运用“雨伞”架构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其下可设立多个子基金,每个都有特定的投资目标和特征,投资者可以方便且低成本地在各子基金之间转换。而分割资本投资信托则是投资信托中的一个种类,通过发行对资本增长和收益具有不同权利的股份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偏好;(3)风险投资信托VCT,主要包括创业板VCT、高科技VCT和一般VCT三种类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一种创新的基金品种,即“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一揽子股票转托凭证(XXDR)”在近期获得了迅速发展。ETF的投资者既可以在交易所像封闭式基金一样转让ETF,也可以要求赎回ETF获得其所代表的股票,因而ETF兼具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优点,成为颇具生命力的被动投资品种。同样,曾经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对冲基金,也被纳入普通投资者的组合。(注:陈少波,《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三只零售对冲基金》,人民网2002年11月8日。)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能够供投资者购买的基金品种十分有限,不仅缺少在国外市场非常完善的三大基金即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同时债券基金也极其稀少,而且即使是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股票基金也有很大缺陷,集中表现在这些基金公司操作模式雷同,没有形成各自的独立风格,无法得到普通投资者的认同。

三、对我国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几点思考

中国加快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推出适应市场并且已经成熟的基金品种。我国目前已经允许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现在需要相应地推出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应制度,即QDⅡ。QDⅡ的原理大体与QFⅡ相同,是在资本项目下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往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向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人士,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的监管。在我国居民调整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和对外投资的欲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既符合货币管制原则,又能疏通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渠道的机制,显然QDⅡ机制的推出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其次,在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在二级市场减持的背景下,场外市场将成为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战场,在国有股最终可能上市流通的预期下,投资国有股必然可以成为一个获利非常丰厚的选择。实际上,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在近期成立的一些投资公司大肆吸纳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其最终的预期在相当大程度上就包括转让国有股甚至是直接上市流通以获取超额利润。基于此,可以顺应客观形势需要,推出针对市场公开募集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减持基金,吸纳对此有着强烈预期的资金。最后,风险投资基金和期货基金也可以适时推出,以适应一些追求比较高的风险收益的投资者的需要。

2.进一步扩大市场。首先是扩大目前的股票市场的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要特别将大型蓝筹股的发行放在重要地位,以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使得机构投资者有比较充足的投资对象。其次,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包括可转换债券市场,为机构投资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市场。最后,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证券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步伐。虽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为小国创业板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借鉴作用。

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只存在被动性做空,做多与做空难以形成良性发展,致使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现存利益格局有进一步加强这种不平衡的趋向,主要是因为:(1)券商及其他中介机构基于收取更高佣金的想法会诱使投资者做多;(2)上市公司为了维护市场形象、通过配股及增发新股筹集更多资金也有引导投资者做多的意愿;(3)管理层希望股票市场上涨以表现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动向,以及股市上涨会带来更多的印花税等原因,也有维持市场向上的政策意向;(4)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也只有在“牛市”的大背景下才能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因而内心也希望市场呈现持续的“牛市”,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往往会表现过激的反应,以至于提醒市场风险的言论经常受到恶意的攻击。(注:笔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以来,“海归派”受到市场各界的强烈批评,可能是这个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改变这种状况,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予机构投资者良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全面引入做空机制。在目前做空机制的引入已经具备基本条件的市场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错误的观念还主导着市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是,做空机制的引入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的进一步增加。实际上,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而反对引入做空机制,本质上就是认为,目前的市场本身就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市场价值仍然处于被高估状态,因为做空机制的有效实施只能在价值高估的背景下进行。

4.革除证券投资基金的各种不良行为,完善基金治理结构。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1)在基金准入方面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作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法人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打破现有基金公司的寡头垄断格局,实现基金业资源的优化配置。(2)让基金充分流动起来,基金持有人有权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或变更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和基金托管人,使不合格或不作为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基金托管人完全退出市场。(3)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尝试组建公司型基金,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季、王宇编.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耀华.21世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贺显南.中国证券市场焦点问题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ETF范文篇10

(一)国家避险工具

历史上,作为财富的象征、综合国力的标志、纸币发行的基础、国际收支的支付工具和所谓“最后的保障”,黄金长期成为世界的特殊货币。1976年牙买加会议取消黄金的官价以后,黄金不再充当国际货币,黄金在官方储备中的地位降低。尽管如此,由于黄金的长期价值稳定可靠,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仍然是最有效的避风港。就连曾经激烈批评金本位制“已经成为野蛮的遗物”的凯恩斯先生也不得不承认,黄金“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求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黄金是“最终的支付形式”。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得尔也认为,对不使用欧元和美元的国家来说,黄金仍然是重要的储备资产。万一美元或欧元大幅下滑、通货膨胀加速,或战争爆发,黄金就会成为很好的避险工具。

同其他国家一样,黄金在我国的国家储备中曾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上也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帝国主义封锁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和“六四”以后的制裁时期,都曾用黄金换取外汇以解燃眉之急。例如,1958年,政府用黄金储备换取美元,进口国内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1960年用黄金换汇购买粮食,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用黄金换取外汇救灾、1989年用黄金换汇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等等。

从国家储备多元化的角度看,黄金可以很好避免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不管是内部风险(通货膨胀)还是外部风险(对冲其他货币风险)都很有效。在外部风险中,黄金特别被视为是规避美元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货币政策工具

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是一国货币供给的支柱和决定不同货币汇价的基础,也是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976年之后,黄金不再是纸币发行量的基础,不再决定各国的汇价,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逆差。但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黄金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特定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吞吐黄金调节基础货币,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1988年我国发生全国性抢购商品浪潮、通胀率居高不下之时,中央银行向珠宝市场投放近百吨黄金,回笼了大量货币,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同时,黄金的价格还是货币政策的一项敏感的领先指标。美国的经验证明,金价对货币供应量增减的反应,远远大于其他商品。从这种反应中,货币当局得以了解市场对于货币供应松紧程度的预期,并作出货币供应水平的判断。

(三)投融资工具

在国际市场上,经过与信贷、证券等相结合,黄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黄金贷款、黄金股票、黄金抵押等金融工具,不仅成为投资者保值获利的手段,而且也是融资者的有效融资工具。此外,黄金是世界上最好的抵押品种。由于黄金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物品,根本不愁买家承接,所以一般的银行,都会给予黄金90%以上的短期贷款(住房抵押贷款通常不超过房产评估价值的70%)。在很多国家,通过黄金的融通,中央银行不仅得以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而且为金融市场创造新的投融资工具提供了支持。

二、黄金在官方储备中地位的演变

在数千年物物交换的历史中,黄金由于其稀少、耐久、价值量高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可兑换任何商品的货币。到19世纪,金本位制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制度,黄金也因之而成为最重要的储备资产。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协定”建立了以黄金和美元为本位的“金汇兑制”。在这一制度下,黄金不再对汇率起自动调节作用,由美元而不是黄金充当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资产,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受到一定限制。此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但黄金仍然是美元的最后保障。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美元贬值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接连爆发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金价与美元完全脱钩。1976年达成的“牙买加协定”正式废除了黄金官价,以特别提款权取代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金,取消以黄金清算各国债权债务的义务。至此,黄金在各国汇价决定过程中不再发挥作用。

尽管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黄金仍在发挥着重要的货币功能,尤其在石油价格大涨,西方工业国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黄金的保值作用益发突出。但是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金逐步退出了舞台。黄金的价格尺度功能已经基本消失,贮藏、清算和流通功能也日益削弱。一些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始降低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例,一再抛售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黄金供给不足以支撑世界经济发展而用“特别提款权”来替代黄金。为了削弱黄金作为货币资产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处理了大约1/3的黄金。其中有一半归还给了成员国,另一半以拍卖形式卖出,收益用来为“信托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低收入国家的优惠借贷政策。70年代初期,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平均比例为近40%,而20年以后这一比例已经降至18%左右。欧洲中央银行则在成立伊始,就将黄金储备定位在占总储备的15%的低水平上。

黄金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第一,美元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强势,成为更加安全有效的外汇储备。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扩张时期,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速增长。美元汇率也随之保持坚挺的态势。另一方面,在脱离了美元-黄金的本位制度后,美元的货币功能更加完善,在保值、清算等方面的作用较黄金要高得多。而欧元的面世则加强了区域货币的地位,黄金的清算和稳定货币的功能更加弱化。

第二,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压力减轻,黄金防范通货膨胀的作用削弱。黄金历来是人们保值贮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心理是刺激黄金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低通胀时期,各国便不再倚重黄金作为对付通胀和保持币值的手段。

第三,相对其他投资品而言,黄金收益较低,流动性差,远远低于国债、股票和其他金融商品的收益率。特别是在黄金价格下滑、证券市场火爆的情况下,黄金储备面临较大的缩水风险。同时与国债等金融商品相比,黄金的变现能力较差,流动性较低,持有成本也较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货币当局也更愿意持有收益率高、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强的股票和国债。

但是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进入21世纪之后,情况出现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集中表现在:

第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黄金的稳定性使之再一次成为政府对付金融危机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工具。1997年下半年起,韩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韩国的国际清偿力受到国际市场普遍怀疑的情况下,韩元汇率持续下跌,外汇储备迅速减少,股市动荡加剧。同时大量外债即将到期,许多韩国金融机构和大企业面临不能偿还到期外债的威胁。为了拯救告急的外汇储备,韩国政府鼓励公民将黄金首饰和金条卖给银行换取韩元,全国上下开展了黄金收集运动。当时收集上来的黄金约250吨,价值超过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银行抛售,有效地缓解了外汇储备危机。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黄金也是重要的避险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增加。特别是一些区域间政治、社会和民族矛盾激化,恐怖主义活动增加。在世界仍然面临安全威胁的情况下,不排除某些严重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出现,因此黄金的最终保障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美元开始走弱,作为储备货币的价值下降。特别在2002~2004年的三年间,美元大幅贬值,汇率下降了14%。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美元今后还会继续贬值。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次级债风波只是一个信号。如果美国房价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更大幅度的调整,将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抑制消费和投资、提高失业率、美元贬值等。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优势将难以持续。

第三,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1998年以来,美国M2的增长速度持续超出GDP与GDP平减指数的增长速度,出现了美元的超额供给。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美国为恢复经济增长而维持低利率,向市场供给大量货币。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通过收购美元,相应扩大了本币发行,导致世界性流动性过剩,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尽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但并没有消灭周期性通货膨胀。目前,一些因素正在推动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继续上升,其中包括能源价格飙升、一些商品价格上涨和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不断传出加息的消息,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

第四,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以实物黄金为基础的纸黄金、黄金ETF等新型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并逐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黄金的投资作用得到增强。2003年4月,黄金ETF在澳大利亚证交所率先上市,在短短的几年中,这个新兴投资品种迅速风靡全球。2006年在世界各地交易所上市的9个黄金ETF品种的投资量累计增加了260吨达到648吨。2003年3月,中国银行在上海试点推出以人民币为报价单位的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纸黄金买卖,2004年,经银监会批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项交易。经过几年的发展,纸黄金业务正以其方便、门槛低、操作简化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总之,随着形势的变化,一度被大大削弱的黄金重新被作为货币资产而得到国际组织、主要国家政府、消费者和投资人的重视。欧洲央行的黄金储备早已超过成立之初设定的15%达到24.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黄金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认为黄金作为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支平衡的基本要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继续持有相对大量的黄金储备。

三、世界主要国家官方黄金储备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完全解体后,美国、英国、欧盟主要国家、日本及东南亚主要国家的黄金储备有巨大的差距。已知的黄金有78%由当时的经合组织国家持有,因为这些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控制了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九十年代的黄金储备产生了更多的变化,由于一些国家储备中黄金比例很高(主要是西欧国家),加上中央银行更加注重储备资产的收益情况,因而希望减少自己的黄金储备。但是还有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坚持购买黄金。2006年,世界黄金市场上约有104吨的黄金购买量,其中大部分涉及到未公开的黄金储备。

[@图头@]表:各国黄金官方储备情况

由上表可见,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在官方储备中黄金比例都很高,这是由于金本位制的历史造成的。由于近年来金价攀升导致黄金在储备中的比例上升等原因,一些黄金储备比例很高的国家希望能减少黄金持有量,使储备多元化。一旦各国削减自己的总储备,也会减少黄金持有量。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实体,欧元体系的各国央行仍然会持有较大比例的黄金,以防备世界金融体系出现难以预料的危机。根据有关分析,在未来5-10年中,西欧主要国家的央行会在额度控制下继续出售黄金,美国和日本的黄金储备持有量将保持基本稳定,俄罗斯及非欧元区一些黄金储备比例偏低的国家会买入黄金。

四、黄金在国家外部储备中的合理比重

如何合理确定国家外部储备中黄金的比例,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不同,黄金储备的差异也较大,因此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合理标准”。同时历史上各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经常发生巨大变动。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从6300吨上升到19000吨以上,是原来的3倍;1948年到1971年,又从21000吨骤降到9000吨,其中大部分黄金转移到了欧洲国家。1958-1965年期间,六个欧盟创始国的黄金持有总量从6000吨增长到13000吨。

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金融教授GordonGemmill,曾运用过去30年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对一个普通国家来说,黄金持有量为10%最合适。美国可能是10%到20%,欧洲国家是5%到10%,而日本是5%。但若未来50年或100年可能出现货币崩溃,则黄金等实资产在储备组合中占的比例应该更高。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看,美国黄金储备的总量达到8千余吨,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76%,欧洲国家黄金储备的占比多数达到40%以上,均远远超出了GordonGemmill教授提出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一直为1929万盎司(600吨),如果按照2007年8月外汇储备1.4万亿美元计算,外汇储备的占比已经不足1%,不仅低于10%的理论水平,甚至低于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水平,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明显不符。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黄金在其中的占比还将越来越低。笔者认为,参照国际经验,我国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应达到5%-10%。因此,适度增持黄金储备,应当成为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