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3:35:37

教师育人论文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1

现将20*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2号文同时废止。

二*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省属中专学校,厅机关各处室。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多出人才,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中专教师队伍建设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自主聘任,聘任的的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三、中等专业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为:讲师、高级讲师。

四、本评审条件中所指"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是指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五、本条件由申报条件、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考核、外语、计算机业绩成果等要求,属资格审查范围,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等内容,主要由学科组和评委会负责审查和评审。

分则

申报条件

六、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承担工作任务,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岗位职责。

七、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任职期满。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根据不同地区,暂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一类地区取得相近专业双大专学历的可申报高级讲师职务,大专学历并进修1年以上的可申报讲师职务;

(二)在二、三类地区中专学校任教,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三)中专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取得中专和高中学历,具有特殊技艺并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外语暂不作要求。

(四)取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可认定助理讲师教师资格;

2、取得硕士学位或等二学士学位,从事教学工作3年以上,可认定讲师教师资格;

3、取得博士学位,可认定高级讲师教师资格。

八、正常晋升人员在任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申报。

九、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须获得职称外语、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免试人员按青劳职改字474号文和青人专字[20*]167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评审条件

十一、讲师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本学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任助讲期间,辅助讲师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工作经学校考核,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公认;

(三)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教学成果、教学竞赛二等以上奖可同等对待,下同);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教育专业学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类教师担任主要指导,其辅导的文艺节目或体育代表队参加省级比赛、汇演(汇展)获得前三名成绩;

3、完成校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和评审并为主要贡献者)或取得专利1项;

4、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5、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在内部刊物2篇或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讲义、教材在3万字以上,经主管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在内部刊物1篇,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二类地区:

1、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2、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次。

3、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内部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

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地区连续任教12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奖称号;担任基础课、公修课、实验课、体育(艺术)课的教师,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2、参加地(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十二、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学科带头人,能指导中、初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三)任现职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获得地(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并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3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获一等奖;

3、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或在核心刊物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篇。

附则

十三、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专业理论、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与成果、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十四、评审条件中所指的论文、成果、专著、教材必须任现职以上来获得的,获奖项目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十五、学校对各类教师所规定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须报省教育厅备案。

十六、近三年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推荐:

(一)受过警告以上处分者;

(二)造成重大教学事故者;

(三)有抄袭、剽窃他人论著、成果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谎报业绩成果正式成立

(四)严重渎职,造成较大事故或较大经济损失者。

十七、本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

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1、所有业绩、成果(含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获奖证书、任职年限)的使用时限,按省人事部门的规定掌握。专著(含译著)、论文(含译文)以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核心期刊以期刊版权页标注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主要参考依据。

2、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完成或获奖者的排名以政府主管部门所发证书及所载定人员名为准;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政府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证书为准。

3、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申报人参编或担任主编的著作以前言或后记中注明的章节为准,只认定本人实际参加撰写的内容,其编写数量无法确定的,以编委会或出版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出版部门采用申报人论文并编入书籍出版,同时授予获奖证书的,只认定其论文,证书不作为参考;论文出版发表同时又参加省以上(评审条件认可的范围)论文比赛并获得奖励的,只记其中一次奖项等次高的,其余只作为参考,论文也不再重复计算;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发表,只记刊物级别高的一篇,不重复计算。下列文章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1)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稿;

(2)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无关的文章;

(3)科普文章、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导、通讯、讲话、报告(不含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课题实验报告);

(4)学位论文;

(5)参编各类辞书中的辞条;

(6)编写的供师生使用的练习册及考试说明。

4、在著作(译著)、教材中参与编写的文科2万字、理科1.5万字可折抵1篇论文。从事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的教师编著的教材,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的,可按公开出版对待。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2

现将20*年《*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0*)23号文同时废止。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厅直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多出人才,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实际和特点,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经济信息水平和能力,其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自主聘任,聘任后的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三、中学中、高级和小学(幼儿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四、本评审条件所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指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含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专职督导人员、教研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

五、本条件由申报条件、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考核、业绩等要求,属资格审查范围,主要由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负责审查;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等内容,主要由学科组和评委会负责审查和评审。

分则

申报条件

六、中小学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镇压业务,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七、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任现职期满。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暂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高中岗位任教,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二)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初中岗位任教,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中专学历的可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必须取得合格学历。

(三)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小学岗位任教,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并具有高中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四)职业高中实习指导教师取得中专学历或有特殊技艺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按正常晋升对待。

(五)取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取得中专学历,在小学任教,见习期满,可认定小学二级教师职务;

2、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见习期满,再从事教学工作2年,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职务;

3、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资格;

4、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从事教学工作3年可认定中学资格;

八、晋级人员任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申报。

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评审条件

十、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研究并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深入钻研教材,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进行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经学校考核,教学效果好,师生公认。

(二)具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三)具有承担公开课的能力。任职期间承担公开课4节以上,其中优质课2节以上且有1节为学校考核小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员参加共同认定的优质课。

(四)任现职以来,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教学成果、教学竞赛二等以上奖可同等对待,下同)或获得县(区)级优秀教师奖2次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2次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专业学会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地(市)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公开报刊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有2篇论文在内部刊物发表;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海东地区、大通、湟源、湟中县的乡及乡以下学校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次。

二类地区:

1、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县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有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奖。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内部刊物1篇;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2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校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并获奖;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4、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十一、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必修课或其它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学科带头人,能积极培养和指导中、初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三)在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

(四)任现职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3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一等奖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教学竞赛奖2次以上;

3、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篇,其中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二类地区:

1、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二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8年以上或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在内部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三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3年,或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附则

十三、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考核、专业理论、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十四、评审条件中所指的业绩必须是任现职以来获得的,获奖项目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十五、学校对各类教师所规定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须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认可。

十六、近三年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推荐:

(一)受过警告以上处分不满2年者;

(二)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教育教学事故者;

(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

(四)有抄袭、剽窃他人论著、成果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或谎报业绩成果者;

(五)严重渎职,造成较大事故或较大经济损失者。

十七、本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1、所有业绩、成果(含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获奖证书、任职年限)的使用时限,按省人事部门的规定掌握。专著(含译著)、论文(含译文)以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核心期刊以期版权面标注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主要参考依据。

2、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完成或获奖者的排名以政府主管部门所发证书及所载定人员名为准;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政府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证书为准。

3、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申报人参编或担任主编的著作以前言或后记中注明的章节为准,只认定本人实际参加撰写的内容,其编写数量无法确定的,以编委会或出版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出版部门采用申报人论文并编入书籍出版,同时授予获奖证书的,只认定其论文,证书不作为参考;论文出版发表同时又参加省以上(评审条件认可的范围)论文比赛并获得奖励的,只记其中一次奖项等次高的,其余只作参考,论文不再重复计算;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发表,只记刊物级别的一篇,不重复计算。下列文章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1)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稿;

(2)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无关的文章;

(3)科普文章、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导、通讯、讲话、报告(不含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课题实验报告);

(4)学位论文;

(5)参编各类辞书中的辞条;

(6)编写的供师生使用的练习册及考试说明。

4、在著作(译著)、教材中参与编写的文科2万字、理科1.5万字可折抵1篇论文.从事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的教师编著的教材,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的,可按公开出版对待。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3

*同志现为*市七中数学组教研组长。该同志教风端正,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教十五年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她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做到备教材和教学生和谐统一,尤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找出适合学校校情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做到常规教学常教常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教研上她积极钻研,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积极参加教改实验,认真学习新课标。把学生教好,使学生成功,是她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教学工作中,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善于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到学习的愉快,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优秀。

她也是七中教研上的骨干分子,作为数学组的教研组长,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数学老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充实和更新科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引导反馈法及当前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实验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所教学科深受学生喜爱,历届学生评教名列前矛,在全校教师中有较高威信。所教数学成绩各项均年级第一,历年中考成绩总是居年级首位,能高质、圆满完成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2004年业务考评全校第一,历年A等。近年来先后被认定为“*市优秀教师”、“*市教研先进个人”、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后到滑县、内黄县送课下乡,所授的课受到当地初中数学教师的一致好评,多次为前来七中参观学习的外省、外校教师及本校教师做观摩课,受到广泛认可。

*同志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课程改革实验,并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能撰写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经验论文和教改实验报告,是学校承担的“十五”期间部级课题EPD项目子课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的综合研究》中心组成员。《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等论文在《科技风》、《学人论丛》等期刊发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尝试》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级研讨会上获奖。她先后四次荣获“省优秀辅导员”称号,特别是2005年辅导的学生周霖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贰等奖,打破了本校十多年来未有学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任何奖项的纪录。2001年,参与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她早来晚归,呕心沥血,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了教育培养他们身上,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力求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探求、竞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从实抓起,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通过班会、集体活动等,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良品德的培养溶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总结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班级工作管理经验,尤其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使整个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建立了拼搏进取、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无论平时还是最后中考,班级学习成绩都名列年级前茅。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论文;本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面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人才和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就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创新型汉语国际推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国际汉语推广人才应当能够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类型教材等因素,制定适合各类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并能根据外国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汉语教学。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应该按照高教新40条的要求,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毕业论文的改革,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能紧随时代步伐,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并需加以解决的问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5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6

一、德育方面

1.学校健全网络,完善组织,充分发挥党、政、团、工、队各组织的作用,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工作的局面。同时加强与学校以外有关单位的联系,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2.学校领导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定期召开校务会议,重大问题由三委四长讨论决定,坚持“两公开、一监督”。今年下半年对校务工作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管理,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学校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家长、教师的监督,整个工作受到好评。

3.校党支部定期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发展新党员,做到成熟一个吸收一个。下半年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参观了大寨,感受了大寨人艰苦创业,踏踏实实的作风,回来后,老师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教育工作。

4.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制度。按照*教党字〔20*〕19号文《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中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的意见》和〔20*〕17号文《中共*市*区教育局委员会关于预防和治理教育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真抓好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活动,切实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和完善我校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进行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区党代会精神、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暑假还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由书记作专题讲座。平时结合具体工作,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5.发挥青年团员的模范作用,让他们在组织中得到锻炼,让他们勇挑重担,成为教学骨干。学校还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定期为养老院等机构及社区服务,受到了广泛好评,学校团支部还被省国防工办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省青年文明号”。

6.坚持每周一次升旗制度,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近、现代史教育,各班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素养。

7.重视学校安全卫生教育工作。学校编写了《安全卫生教育》校本教材,经常进行有关交通安全、防火、用电、游泳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学校加强对学生骑车管理的管理。多年来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确保了安全。学校还定期举办卫生讲座,包括疾病防治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自编小报进行交流学习。

8.为丰富教职工生活,工会每年都会组织跳绳、踢毽子及棋类比赛。使大家的业余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9.学校自办小报《校园风》(分教师版与学生版),以此来促进教师、学生的不断学习及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10.和*社区密切配合,踏实开展关工委工作。从20*年开始,我们与*社区努力共建,在社区申报省、市、区以及部级先进社区的工作中,学校鼓号队,鲜花队,文艺队不遗余力、努力配合,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学校开展的关工委工作中,社区鼎力支持,使我校关工委做到了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全员育人,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二、教学方面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教导处加强管理、督查,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坚决杜绝乱订乱发学生学习资料,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

2.重视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素质。我校承担有部级“十一五”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有20多人次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多人论文获奖。学校编有教师论文《知行集》三册,汇编有《桃李自春话知行》一本。我校的青年教师论坛与希望出版社《新课程》杂志合作,每期实录刊发,我校的校本教材也被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它出版社也非常看好我们的书。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信息摘记,记教学日记等,许多教师从中尝到了甜头,获取了教改信息,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驾轻就熟,收效明显。促进了教师走“学术发展”之路。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举办了教师赛讲、多媒体课展示,青年教师课件制作比赛,说课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收效甚好。

4.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管理工作,抓紧业余训练工作。学校成立了音美教研室,加快了特色办学的步伐,体育组利用下午两节课后进行了“大众广播操”培训,并且每年都要组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比赛。

5.特色教育颇见成效。我校鼓号队克服资金不足、场地狭小的困难,坚持训练,在山西省鼓号比赛中获二等奖,在国防工办比赛中获金奖,在*区鼓号比赛中获二等奖。我校美术教师始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成绩。他们定期举办画展,不时为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六一”期间,我校都要举办“艺术周”,这一周,师生吹拉弹唱,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三、文明创建工作

1.每年学校党支部都把切实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和谐学校作为支部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在抓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从正面教育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每年开展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比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添了光彩。

2.加强“6S”管理,争创文明和谐校园。早在20*年,*公司就提出“6S”管理,即1.整理(SEIRI),2.整顿(SEITON),3.清扫(SEISO),4.清洁(SEIKETSU)——,5.素养(SHITSUKE),6.安全(SECURITY)。学校也把“6S”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校园文化工程。

3.为了使我校创建文明校园活动规范有序,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健全了运行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合力,工作实现了“四化”,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

4.一年中,教师遵纪守法,没有发生打架斗殴、和搞封建迷信活动,无一违反计划生育。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7

中心小学为原中学所在地,紧临临(城)石(城)公路,坐北朝南,属地界。占地面积101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卫星地面接收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中心小学辐射原乡的17个行政村,8000多人口。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为341人,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除本村学生外,学生全部住宿。专任教师26人,中职6人,比例为23.08%。大学本科学历10人,专科14人,中专2人,学历全部达标,并全部参加继续教育。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县级优秀教师多名,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心小学以徳为首,五育并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有唱歌、折纸等活动小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普及程度

我校2011年6周岁儿童共计33名,小学一年级招生33名,入学率达100%。上学年初学生人数为328人,学年末学生在校生数为328人,巩固率为100%。

2、学校布局

学校占地面积1017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9.84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宿舍建筑面积为798平方米。住宿生均面积5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卫星地面接收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3、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教学仪器达到教学要求标准,微机室电脑32台,基本满足学生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室1个,为推进现代化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4、机构队伍

我校教师全部有合格的教师资格证,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全部取得普通话合格证。学区校长、副校长、中心小学校长培训合格,全部持证上岗。

5、教育管理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对教师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理评价。对小学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办法进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均得到提高。

6、课程实施

自2002年8月以来,我校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开齐开全课程,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逐步推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在实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来,我校以创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写字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使我校地方课程开设工作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我校师资力量较雄厚,基本能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小学三至六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以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为契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包括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科学、美术、品德)四个教研小组进行,力争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组织、有内容、有措施、有成果。近三年来,先后有12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其中2人获部级优秀奖,9人论文获省级奖,8人论文获市级奖。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大兴教学研究之风,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用“六心”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即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位学生,悉心研究一个课题,为教育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注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办学目标:校园优美、校风优良、队伍优化、教学优质;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健美,有责任感、有协作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有一定特长的合格学生。向管理要质量,以素质求发展,有力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印制了《中心小学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塑造整体形象,“修师德,强师能、筑师魂”。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骨干老师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后,制定了《中心小学师德建设实施方案》、《中心小学教师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全体教师共同遵守、执行。

(三)、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学习。各班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

(四)、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从领导班子做起,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课程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教学新理念。规定每周一、二、四上午第四节课为全体教师学习时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加强培训,开展有特色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们重点抓了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的培训。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多元化发展,努力实现与新课程体系的顺利对接。我们先后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比武、作业设计展评、教学评价展等系列校本研训活动。此外,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发了《临城民风民俗》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2、广泛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扎实开展校内外“实施新课程交流”活动。以学科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建立校本教研档案,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做到每次校本教研有组织、有主题、有针对、有实效;活动前有计划、有方案,活动后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有总结。定期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导学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力求使校本教研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引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体卫及安全工作管理

1、体育工作。注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体育教师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选出1名专职教师管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坚持教研活动,坚持上好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还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定期活动,使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学校体育代表队,在体育教师的辅导下,常年坚持体育训练。为了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广泛开展好群众性的快乐健身活动,学校举行了跳绳、拔河、乒乓球等趣味体育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2、卫生工作。努力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提高卫生工作质量,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预防“常见病”、“多发病”、预防近视等措施。学校在没有专职卫生课教师的情况下,由体育教师牵头,各班主任共同参与,利用体育课、班会、晨会等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传授。学校为做好卫生工作的管理,制定了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坚持了经常。

3、安全工作。

中心小学坚持“三全”、“四规范”的原则,倾力打造平安校园。“三全”就是一要全面落实教文体局安保会议精神,形成共识,凝成合力。每学期召开了“四会”即:班子会、全体教职工大会、全体师生大会、走读生家长会。搞好发动宣传,形成安保工作的舆论氛围。制定《中心小学安保工作实施方案》、《中心小学安保工作应急预案》、《中心小学教职工安保工作责任书》;二是全面排查。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对学校的宿舍、食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学校周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将存在的问题明确人员,限定时间,及时处理、及时存档。三是全面督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安保督查小组,对学校的安保工作的落实情况、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校通报。同时形成长效督查机制,将安保督查工作与学区的日常督查合二为一,纳入中心小学评估系列。

“四规范”:规范了值班行为。要求值班校长、主任、教师在上下学前10分钟,必须在大门口导护学生。并且与值班人员签订了《中心小学值班人员责任书》,将值班的情况纳入个人考核体系;规范了门卫工作。要求门卫做到24小时在岗,开大门有人守着,进门卫室大门锁着,来人入校要跟着,学生出入要检查,切实做好来客登记;规范了重点部位的管理。为各值班室、门卫室配备了应有的器械,防患于未然;对食堂、宿舍、楼道等重点部位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卡死责任,规范了安保工作制度。对学校的各项安保工作如措施、预案、责任追究、职责等集录成册,并且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

学校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每周都对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电路等进行一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利用晨会、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道路安全、防火、防电、防溺水、防伤害、防煤气等安全教育,提高了全体师生安全意识,近几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创办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以“自主”文化为主题,以课程改革和各种特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自立、自理、自强、自律、自尊、自信、自省”的核心意识,实现“六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发挥优势,精心打造综合实践特色课程

我校自2003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在体验中提升”的课程理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校本课程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期初综合实践教师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主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实践活动。已经完成的活动主题有《环境污染调查》《节日故事》《科学在我们身边》等。每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从小组实践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小组活动的制定,到教师的阶段性指导,到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及最终的效果评价我们都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

(三)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学校

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开展全员读书活动,校长、教师实行读书“四定”:定书目、定数量、定时间、定结果,坚持星期一、二、四集中学习制度,教师办公室开辟了教学反思和读书心得专栏。各班级开设图书角、读书心得专栏,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建立了文学社、读书会和校广播站等组织。以打造欢乐校园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唱歌、绘画、剪纸等兴趣小组,实施了阳光体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存在问题

1、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对照邢台市标准化小学评估细则,共缺教室及各种用途室22个及教室15间,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

2、教育科研不够深入。教学对比实验等科学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较差,群众对教学质量要求高方面的压力很大。教研方面,应该说目前我们的教育科研是低层次,我们正努力创造条件,以改变这一状况。还有部分教学设施有待改善。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定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战略的关键力量,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等环节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一直都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能起到导向、激励的积极作用,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凝聚学科优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教育政策环境、高校自身特点、管理者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职称评审存在程序复杂、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而且还影响到高校职称评审体系的科学性评判。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必须要加快高校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尽快破除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深刻转变。2017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这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高校自主办学的重要举措。高校对职称评审的自主权得到明确,根据岗位结构和学科发展规划自主组织职称评审、按岗聘用。这让高校在选人用人上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效果更加显著,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之而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江苏省从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职称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湖北省进一步向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高校自行组建相应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及评委会办公室,并按管理权限逐级备案。针对传统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长期积累、潜心研究。笔者认为,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职称评审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逐步取消外语水平、出国经历、任职年限等条件之后,申报职称门槛随之降低,原有职称评定制度和方法不再适用,人事部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改革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根本目标,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评价与评审体系,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手段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与办学质量。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激励的效果。很多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传统、指标单一,往往忽视了学科、岗位、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差异,造成评价体系不科学,结果不客观,效果不明显。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学科差异大、岗位类型多、发展不平衡,职称评审工作显得尤为复杂。有很多大学将教师岗位制定的比较细致,根据教师工作性质和岗位任务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几个类型,有的学校还分出艺术设计型和国防科技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成果评价差异性很大,制定职称评审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各种差异,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细化评价标准,结合各学科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审体系。(二)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为使教师职称评定尽量公平公正,大部分高校采取量化形式来设置评价标准。在教学方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实际教学工作难以量化评价,如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活动等,难以制定合理的量化标准。老师们只是片面地追求完成工作量,而没有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上下功夫,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有悖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科研方面,评价标准主要看论文、专利、项目,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些人论文数量多,但内容东拼西凑,学术含量低,对学科发展的意义不大,这种量化考核方式一旦固化,相反制约了对教师的全面选拔与培养,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高校人事部门来说,每年的职称评审都是个庞大的工程,很多高校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来处理审批数据,然而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数据不准确、内容重复,影响到评审工作效率。随着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学院的评审权利将逐渐由学校收回,在学校评审环节,出于对评委人数和投票程序的要求,往往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事实上,同一领域的学科分支有很多,不同学科的评委对于跨学科领域不一定有相同的认识和一致的评价标准,容易造成“外行评内行”的局面,造成评价结果差异很大。由于时间安排紧、评审材料多、指标要求严,评委们没有时间将申报材料认真审阅、详细比较,只能粗略翻阅、凭印象打分。评委们因为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思路

在职称评定改革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观念,聚焦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来进行规划和布局,与此同时,职称评定内容与形式也即将发生一系列转变,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意义和重点,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相应的变化。(一)突出教学地位。在教师晋升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到论文和项目的限制,达不到晋升的要求,但是他们在教学岗位上潜心教书数十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怎样满足这部分老师的晋升需要、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2018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大计,本科为本”,高校逐渐在资源配置、考核机制方面要向本科教学倾斜。为了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工作,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提升教学地方式方法,有些高校制定分类管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型的老师单独建立岗位评审体系,一方面引导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为他们规划合理的职业晋升途径,让他们的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知识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传承优良的师德师风,弘扬教书育人的工匠精神。(二)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评价指标化和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前者列出各种申请条件,以及教学、科研等业绩的等级与标准,其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成果数量、缺乏差异化,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而代表性成果评审机制则是构建以质量为主的评价体系,围绕某一领域的重要创新、关键性突破、重大成果等,组织校内外同行业专家开展评审,能反映出教师的代表性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真实水平。需要充分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量化评价的同时凸显代表性成果的意义,让职称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三)加强激励与管理。职称评定的目的是让教师获得应有的激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在获得晋升之后安于现状,工作热情降低,其工作业绩与职称待遇并不匹配。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招生、科研、课题申报方面具有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推动学科发展,相反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阻碍。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发挥绩效管理的驱动力,将职称管理与岗位聘用、绩效考核联系起来综合评价,采取职称灵活聘用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制定升降级制度,提升职称岗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职称晋升不仅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判,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种激励机制,高校需要建立良好的师资管理制度,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保持一定的水平,这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历经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新时代,应着力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务,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目的,认真分析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出改革方案,让职称评定体系真正起到“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在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宝,武毅英.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科研业绩条件的弹性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17(2):82-86+98.

[2]刘紧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逻辑、变革与瓶颈[J].中国高教研究,2017(7):81-86+93.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9

高校师德状况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的自我修养。但个人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单纯良心的蜕变,而是各种外在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高校管理制度是师德状况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些制度主要表现为学校所设置的各种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利于高校教师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促进师德塑造;而片面、有失公正的评价制度则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妨碍良好师德的形成。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四个方面。其中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评价与师德建设间接相关。如注重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加上强调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和模式化的测算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强调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可能放大人的“经济人”属性,而忽视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造成部分高校教师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功利主义”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教师思想品德和工作态度的评价与师德建设直接相关,对教师道德素质的全面评价与考核能够规范教师行为,引导其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并激励教师的道德践行。首先,通过师德评价,教师中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会受到裁决与谴责,道德的行为则会得到褒奖和鼓励,从而促使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准则。可以说,没有师德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维护就没有基本保障。其次,师德评价不仅通过外部力量的作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而且可以深入到教师的精神世界,作用于感情和良心,形成一种道德的内在尺度和自我约束。失德之人会由于负面的评价和惩戒而感到不安、羞愧,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德之人会由于积极的评价和褒奖,感到安慰,受到鼓舞,激发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从而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努力成为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二、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及其对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重业务、轻师德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一般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力图全面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但这四个方面只是一级评价指标,各个高校往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二、三级指标。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应把师德评价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由于能、勤、绩这些硬指标易于进行量化操作,既有说服力,又容易见效,绝大部分高校直接将教师业绩等同于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无论是新进教师的选拔录用、教育教学考核,还是教师的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及所发表的刊物级别都是硬性条件和主要指标。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业绩的权重过大,导致广大高校教师不得不整日埋头科研,他们无心或有心而无力从事好教学工作,更没有时间、精力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以及各种思想困惑。如今的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集已经缩小到一般课堂教学那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了。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师生关系冷漠是教师职业道德弱化的最明显表现。对科研成果的过分偏重,还造成了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道德下滑等问题。

(二)重业务、轻师德的评价制度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性障碍

1.片面的评价内容造成教师对师德修养的漠视

重业务、轻师德的评价制度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师德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对教师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由于师德评价对教师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不大,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评价并不关心,或者只关心评价等级,而对于评价过程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则关心甚少。他们更多地将主要时间和精力在科研论文撰写、课题申报、学历提升等能够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方面。其结果是教师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师生关系淡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缺失。更有甚者,片面的评价制度还对高校教师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引导,部分高校教师对学术的钻研沦为投机钻营,造成学术腐败成风,论文抄袭、剽窃、请人论文等现象普遍存在。

2.功利性的评价标准不利于高尚师德的养成

重业务、轻师德的评价制度造成的结果之二是,师德评价标准过于功利化导致部分高校教师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为发挥教师评价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大多数高校将教师评价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等挂钩。这种做法固然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助于他们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这种评价制度无不渗透着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致使高校教师产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给钱不干活的信条,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另一方面,这种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方式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但也引发了不当竞争的现象,影响了高校教师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高度量化的评价方式妨碍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

重业务、轻师德的评价制度造成的结果之三是,日益加剧的量化考评忽视了教师主体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难以发挥教师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不可否认,量化的评价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将高度量化的评价方式只是作为一种管理技术和治理手段,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看似科学的评价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人文关怀,由于侧重于外在的制度约束,高度量化的评价方式造成对教师主体性的漠视,挫伤教师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教师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之间有着能力、学识、兴趣、爱好等个性方面的差异。高度量化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教师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型。而教育事业是关注人的心灵的事业,只有充满个性特点和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教育对象,解决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促进师德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回归

促进师德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回归,既需要“破”,也需要“立”,一方面要破除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性障碍,改革重业务、轻师德的教师评价制度,还师德评价以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制度,使高校师德建设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改革重业务、轻师德的教师评价制度

1.重视师德评价,引导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

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注重业务、轻视师德的评价制度必然导致教师只关心工作业绩及其带来的物质利益,沦为缺乏德性的经济人;而重视师德的评价制度,则会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践行师德规范,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因此,高校要重视师德评价的作用,就要适当降低对教师工作业绩,特别是对科研的要求;要把教师的关切点引向更加重要的方面,实现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育人效果的回归。尽管现代社会赋予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项职能,但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始终是教育和培养具有良好品质、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相应地,高校教师最根本的职业道德必然是教书育人。但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高校要在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中更加重视师德评价,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关心、帮助、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师德给大学生传递道德成长的正能量,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导者和引路人。

2.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探索“三轨制”的教师评价制度

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成了标准化的生产设备,用统一的、模式化的指标来训练富有个性的高校教师,而不管他们的学识、能力、特长和兴趣是什么。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带给教师更多的是无奈、压抑、倦怠等灰色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而沉浸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的心灵是不可能有道德感的”[1]33-38。因此,改革重业务、轻师德的教师评价制度必须将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作为一条普遍的教育和管理的法则。在遵守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应该尊重教师在教书和育人方面的个性差异,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非刚性的举措,如探索建立“三轨制”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所谓“三轨制”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指根据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别设置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和管理型教师三种评价制度,让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同类型的教师,其劳动成果与价值都应得到肯定,并获得大致相当的待遇。唯此,才能改变当前高校教风、学风、校风浮躁和部分教师道德失范的状况,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制度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篇10

一、毕业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毕业论文工作是历史系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工作,通过学校总体监控和系全程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并在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协助与配合下,共同完成这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工作。

(一)历史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由系教学委员会和分管教学副主任负责,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规范论文格式,统一质量标准;检查评估各教研室毕业论文工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全系的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负责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汇编工作;主持学生选题及成绩表的存档工作等。

(二)在每年的9月份,设立历史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论文指导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教学系主任负责本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审定、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开题指导、中期检查、成绩考核和答辩等工作;论文工作结束后,对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提交至教务处。在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系还应向教务处推荐优秀论文以汇编成多媒体光盘,推荐的篇数为1-2篇,基地班1-2篇。

(三)系办公室教务员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做好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组织学生登陆公共数据库系统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及认定与记录论文成绩。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计划及日程安排等工作必须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必须保证有八周的撰写时间,学分为6分。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在每年毕业生离校前一个星期全部结束。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用心地投入论文写作。每届基地班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相互配合,加强选题工作,注重学生个人兴趣、学术热点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重点与热点问题的结合,注意理论型与研究型的结合,并遵循以下四个的原则开展选题工作:

(一)保证论文的学科专业性特点。选题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

(二)深度、难度与可行性相结合。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应当尽量体现历史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向学科的前沿,从事边缘与交叉学科课题的研究。

(三)一人一题,注重创造性。要求每个毕业生选做一个题目,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撰写论文。如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应确保每个学生选题不同。

(四)考虑到历史系本科生均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学生在系论文指导委员会和基地班导师、辅导员的帮助下开展论文选题工作。选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指导教师审定;也可由教师直接确定。鼓励学生直接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并从中选择适宜的题目撰写。

三、毕业论文的指导

在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熏陶,并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工作思路。

(一)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师应尽的职责,各教研室应选用学术造诣较高、经验丰富、作风严谨的教师担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二)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特长,严格要求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发挥最大效绩。

2、根据选题,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或社会调查计划;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每周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培养学生较高的学术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4、指导学生正确撰写论文,认真评阅毕业论文,并写出评语;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

(三)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应计算一定的工作量:指导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相当于教学工作量6学时,为保证指导质量,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能超过6名。

四、毕业论文的撰写

要求每个本科毕业生都要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并独立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

(一)所撰写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版面清晰根据历史专业特点,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

(二)论文撰写应包括确定选题、调查研究、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数据处理、完成论文等各个环节。

(三)论文题目确定后一般不得中途变更,如确需要变更,须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报系主管领导审定;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

(四)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外文题名、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每篇论文正文字数应在8000字以上;参考文献和注释必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论文主体撰写过程要求参考两篇以上外文文献,并开列出所引用的中外文文献资料目录。详细要求见所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五)要求提前毕业者,必须在申请毕业的时间前完成论文的撰写,向系申请提前答辩,经系行政审批,由系组织答辩,论文成绩合格者,且提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核及格,可予以提前毕业,上报教务处备案。

(六)免试直升硕士生者(包括三年级提前毕业免试直升者),必须参加毕业论文撰写,且论文成绩达到优或良。

五、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

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高质量完成必不可少的措施。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主要依靠教学督导与教学委员会的作用。

教学督导全程跟踪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质量,主要工作有:参与毕业的开题报告的评阅,保证选题的质量;参与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与定期检查,保证检查的质量;参与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考核,保证答辩的质量。

系教学委员会不仅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而且是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托力量。教学委员会应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的选题,负责初步审核学生的开题报告,参加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的组成人员。

六、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分

要求本科毕业生全部参加论文答辩,只有通过答辩,论文才能取得成绩。

(一)答辩工作在系领导下,由系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系答辩委员会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下设教研室答辩小组。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三位教师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一位可以是指导教师。

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统筹答辩工作,审查论文答辩资格,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审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并向学校推荐各历史专业质量上乘的论文1~2篇入选《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编》多媒体光盘。答辩小组的责任是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确定答辩成绩并写出评语。

(二)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应对毕业生提交的答辩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所撰写的论文需满足学校规定的格式要求且论文及相关材料完整者可以申请参加答辩。所提交的材料除论文外,还应包括封面、开题报告、考核意见表(包括论文答辩记录、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意见、盲检抽查意见、成绩考核等)。开题报告要求一式二份,一份与学生论文一起装订,一份作系存档用。

(三)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每篇论文在指导教师初评后,须经其他教师至少1名交叉评阅并撰写评语,最后由论文答辩小组根据《历史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综合评定成绩。论文成绩的评分、评语、答辩记录等一并记录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意见表》上,答辩委员会对考核意见表进行审核并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与评语。

(四)答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优秀毕业论文必须进行系级答辩,各答辩小组应严格掌握评分标准,优秀论文一般不应超过论文总数20%。

(五)经答辩委员会与指导教师认定,系答辩委员会将不受理答辩的情况如下:

1、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

2、指导教师初评成绩不合格,或论文交叉评阅成绩不合格;

3、“盲检”成绩不合格,且在规定时间内,经修改,论文质量仍不合格;

4、因任何原因累计缺勤时间超过毕业论文工作总时间的1/3。

(六)毕业论文答辩不被受理者或答辩成绩不合格者,毕业论文成绩一律以不及格计,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1、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期,由本人提出申请,系报教务处审批后可继续留校学习,重修期满毕业论文成绩合格,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可以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对申请作结业处理的学生,结业后三年内有两次返校补做毕业论文的机会,成绩合格,可以换发毕业证书,对结业生不补授学士学位。

3、学满6年后,毕业论文成绩仍不合格,不再延长学年,必须作结业处理。

4、重修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并按学校有关规定交纳一切培养费用。上述情况由系上报教务处备案。

七、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

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于实践的科学作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生如有下列违纪情况之一者,经答辩委员会与指导教师认定,毕业论文成绩一律以不及格计,必须重修,并上报教务处备案:

1、抄袭他人毕业论文(论文内容有40%以上与他人相同),根据《本专科学生违纪处分办法》,按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论文数据和资料造假,根据《本专科学生违纪处分办法》,按弄虚作假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3、请人或雇人论文,根据《本专科学生违纪处分办法》,按请人代考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八、毕业论文的经费使用

毕业论文经费从系教学业务费中支出,按平均每位应届毕业生50元计算,用于毕业论文指导、评阅、答辩及论文的装订保管等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九、毕业论文的档案管理

论文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论文工作发展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广大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完善的论文档案管理,有助于论文工作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后,其全部资料应由系教务员统一归档,集中保管四年以上。凡丢失学生的毕业论文,视情节轻重,对相关人员作一定的处理。教师查询毕业论文,须办理借阅手续。其他学生一般不得复印与保存毕业论文,有特殊需要复印者,需经指导教师同意,经院系行政审批。凡私自复印毕业论文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追究其责任。

(二)学校每年从各专业遴选1~2篇优秀毕业论文,编辑制作成《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编》多媒体光盘。此光盘除了作为重要资料予以存档及发给入选论文的学生与指导教师作为特别纪念之外,还作为毕业论文的质量示范,供新一届学生参考。同时,这些光盘也成为学校教学工作对外对内宣传的重要材料。

(三)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求每个毕业生必须登陆学校公共数据库系统提交论文及开题报告,在提交的基础上认定与记录论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