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05

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3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3]蒋笃运.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9.

[4]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4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5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响应省教育厅提出的开展“师德建设年”的部署,促进我市师德建设工作的深化,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决定征集师德论文,为举办中学(中职)教师“师德论坛”活动作准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时间:2007年6月15日~9月15日。

二、征文对象:中学(中职)领导、教师;县(市、区)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

三、征文内容:征集师德师风建设、中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实施和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研究、探索与实践的论文,或调查报告、或经验总结。

以下论题,仅供参考,但不受此限。

1.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2.学校师德建设刍议

3.师德师风现状调查

4.浅论师德修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5.师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6.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7.对教师师德评价的几点思考

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之我见

9.端正师风,从我做起

10.论教师的职业理想

11.浅谈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

12.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做法

13.教师师德规范的检查与考核

14.“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点滴谈

15.教师心理健康初探

16.对“有偿家教”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7.师德建设与学校发展

四、征文要求:论文必须突出“师德”这一主题,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严禁抄袭剽窃;每篇字数4000字以内,作者单位应写全称;正文使用三号仿宋体,用A4纸打印;文末标明联系电话或手机号码。

五、报送方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学会和市属中学(中职)认真做好论文征集组织工作。应征论文于9月15日前寄至县(市、区)教育学会。县(市、区)教育学会组织初评后,按以下分配的篇数,即:新罗、永定、上杭、长汀各10篇,武平、连城、漳平各8篇,各县(市、区)应按分配篇数送交,不得多报。每篇一式3份,于9月20日前向市教育学会报送。市属学校每校各送1—2篇论文,直接送交市教育学会。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6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理论基础扎实,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拼劲足,掌握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手段,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青年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之后便重返校园担任教师工作,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责任心不足,职业态度不端正高校扩招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压力大大增加,有的人选择回到学校当老师作为权宜之计,因此这些人并不是真正地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不是真心为了教育事业而选择的高校,缺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缺乏责任心的老师,在教学中会缺乏教学积极性,仅仅注重课程的数量,并不看重教学的质量,上课枯燥乏味,缺乏教学激情,下了课就走人,与学生的沟通很少,照本宣科,也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把教书育人仅当作赚钱的工具。

1.2缺乏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具有表率作用的,其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非常注重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但是有的青年教师存在行为散漫、组织纪律性差、上课迟到、不注意课堂用语、对学生不够尊重等情况。有的青年教师穿着很随意,在追求时髦性感的同时,却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存在。有的青年教师对社会的某些现象存在不满,或对自己在学校的待遇抱不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言论充满了负面的、消极的情绪。

1.3学术作风不端正很多高校盲目追求科研成果,老师在评定职称的时候也很看重科研和教学成果,因此有些青年教师在做学问时急功近利,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稍作修改便纳为己用,严重损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浮夸之风蔓延,有的老师根本没有进行任何的实证调研,随意捏造一些数据以迎合其论述结果,这有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当今很多高校重科研,轻道德,对青年教师的衡量标准以教学和科研成果来进行考核,而忽略了师德方面的衡量标准,导致一些青年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上,反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青年教师存在以上所述的师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2.1青年教师的压力过大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职称普遍偏低,收入水平也相对落后,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展绩效工资改革,将收入与职称、教学及科研等多环节相挂钩,对于这些环节都比较薄弱的青年教师来说,收入低是必然的结果。但面临结婚、买房、育儿等多重压力的年轻教师来说,低收入无疑是加大了他们的压力,和资历较深的教师收入差距较大,必然会对这些青年教师的心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教学积极性。

2.2受成长环境影响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多是70后、80后,这些年轻教师都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相对于老一辈来说,这一代的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个人意识明显增强,自身观念也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而这些年轻教师一路走来其实都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市场经济冲击、大学扩招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无一不是在考验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70后、80后会更多地从自身切实利益出发,考虑经济利益,而容易将道德层面的内容忽略。

2.3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我国仍处于发展时期,社会体制的很多方面仍然不够健全,而在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和言论的影响,从而产生如拜金主义等思想,不利于青年教师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4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不管是年度考核,还是职称评定,通常多以科研和教学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并有配套的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收入直接挂钩,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为了提高收入,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当中。而作为考核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师德考核,却没有非常系统化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其考核结果也未真正纳入到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实际考量范围,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高校中对教师的管理通常是多部门并进的形式,人事处负责管理教师的工资福利、人事档案等,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科研处负责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等工作,思政部则负责教师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多部门式管理,能够将管理工作细分,但不利于整体管理,尤其在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管理方面甚为欠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机制,不利于新进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3发挥高校工会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高校工会是高校教师的坚实后盾,作为广大教职工的教工之家,工会担负着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协助学校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工会应当积极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常抓不懈,健全和完善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体制。

3.1切实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个人困难青年教师会出现思想上的一些问题,这与他们所承担的极不对称的压力是分不开的,工会作为联系教职工的纽带,代表的是广大教师的实际利益,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对教师个人问题的关心、对教职工个人困难的解决,是工会应尽的义务之一。青年教师往往容易面临着科研、教学压力,住房问题等,工作量大、工资收入偏低,种种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给青年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和落差,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工会应当积极配合学校,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为教师解决了个人问题,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进而激发他们积极肯干的意愿,让他们对工会产生归属感。同时工会应当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部门,通过网络匿名咨询等方式,既能够有效保护教师的个人隐私,又能够及时发现教师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问题。工会应当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体检,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很多学校的现状是,在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才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定期体检,而问题在于很多青年教师所承担的压力非常大,加上不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导致一些青年教师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因此,应当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纳入到健康体检的范畴,并定期邀请医生到学校进行义诊,为身体不适的教师出具医疗意见。

3.2协助建立规范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工会应发挥其纽带作用,与各管理部门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的师德评价体系,并将该评价体系纳入到青年教师的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范畴当中,从制度层面来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约束。

3.3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能够以多角度的教育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有的学校会开展专题沙龙,定期举办不同话题的沙龙活动,邀请校内外的一些老师和专家,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主题设置可以是教学体会、中华文化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的多样性有助于吸引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内容贴近实际,与教师密切相关,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将积极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位老师。活动结束之后,工会应当及时进行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活动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教师的偏好,以便工会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增加其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

3.4注意树立模范典型,有利于说服教育工会可以通过评选青年育人标兵、先进集体等形式,选出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典型教师和部门,通过对模范的宣传,为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相关的师德培训,正确引导新入职的教师,同时辅以老青两代教师的“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其道德素养和觉悟。对于有学术上造假、学历造假等不良行为的老师,应当严惩不贷,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取消其评优考核的资格。如果拒不改正的,应当报批相关领导部门,按照违纪行为处罚。

3.5充分发挥分工会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建设发展,每个二级学院或系部均设有分工会,因此,作为工会的子部门,各分工会也是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中坚力量。各分工会对自己所属的青年教师情况掌握更为清楚,更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及专长,因此,分工会应针对这些青年教师的特点,组织如文体活动、教学竞赛、分工会之间的联谊活动等,通过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助推师德建设。

4结语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7

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自身修养的提升,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选择

师德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其言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教学风气等多方面都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学高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品质以及由学术成就所带来的思想深度和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教师师德不尽人意的现象,使人们对教师素质的优劣颇为忧虑: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小学教师性侵幼女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高校教师学术造假事件等,一时间教师的威信降至令人担忧的地步,个别突出事件抹杀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人们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学校的需要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而一个大师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典范,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既体现了一个大师的道德素质,也彰显了一所高水平学校的素质,因此,教师的师德典范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尤为明显。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唐代的韩愈,在著述《师说》一文中,阐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夸美纽斯也强调说明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模范道德形象,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为教师其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要为人师表。这些古今中外的文献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不容忽视性。

(三)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树立良好教育形象的必然要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师德优良的队伍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办出更高更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让人民满意了,教育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公认。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拔尖人才稀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科研水平明显不足,思政课被看作党和政府政治言论的“传话筒”,在高校他们面临着“鸡肋”似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都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聘任门槛低,“拉郎配”现象 时有发生,普遍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专业技能“含金量”不高,一些行政岗人员和辅导员也成为思政课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学历相对偏低,这些现象正是某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政课的结果,思政课教师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处境和“二级公民”的感受。科研能力弱,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领导眼中他们无法为学科建设做贡献,有些专业课教师也认为思政课是讲“政治的”不应该占用太多课时,建议压缩乃至取消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被轻视以及所处的教学困境依然无法摆脱。“外在环境的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无法自拔的自卑心理。他们自认低人一等,对自身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危机”。

(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且具有重复性,导致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

根据、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专任思政课教师配备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至400,可高校师生的现实比例却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个思政课教师要身兼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年平均工作量在300课时以上。因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工作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无暇顾及充电学习,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的考核和职称评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这又让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导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在盲目地以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来满足评职称的需要,往往闭门造车,学术论文华而不实,这种缺乏实践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必然难以做到教学相长,从而使思政课教师陷于教学与科研的两难境地。

(三)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政课优良教学效果的不明显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政教育在学生对于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27-29。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高校思政课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道德宣教式的教育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产生应有的实效。“目前,中央及上级部门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训和实践,并为其提供了相关批次的培训,但相对于庞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言,这种培训的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导致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进展十分缓慢,与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23-124。由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无法真正有效开展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体制机制发展不完善,使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缓慢

各高校应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也是教育部所要求的。但是,现实却是思政教育部门未独立,发展的空间有限,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缺乏经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难以系统化、长效化,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缺乏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继承与现实脱节。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部署。这打破了仅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和评职称制度,并完善优化了师德考核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是新时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教师本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使其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因此其理论水平的高低对思政课教学实效必然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其影响而日趋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具备深厚广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才能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锻造和提升其灵魂,进而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校应通过有效机制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学部,并在经费、机构、人员配备及教师待遇方面给予保障

在机构上,使其具有独立性,剥离其与其他机构、院系以及其他专业的混合设置;在人员选拔上,应严格政治标准,选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经费上,学校应给予保障,不低于生均经费20元的标准,把教师外出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支出作为常设性单列经费,并随着学校的发展,经费应该逐年增加;在教师待遇上,应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关爱,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比人文素质更为重要,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更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关注学生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步伐,切实有效地改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学校应建立统一的指导方针,联合校团委、各系部和思政课教学部共同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思政课的功效。

(四)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各种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不断涌入,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交流来大力推行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使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占据了头脑,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对担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

1.2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

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奉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一些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再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受利益的驱动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或者因职称问题“潜心”科研而无心教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副业。

1.3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教书育人,它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一概置之不理。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漠不关心,育人意识淡薄。

1.4为人师表意识相对淡薄

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的教师不太注重仪表,平时不修边幅;有的上课迟到,课上抽烟,接听手机或发短信;有的在课堂上讲课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发牢骚,观点偏激;有的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以自己的片面知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1.5学术道德的缺失

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请他人文章,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2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缺失,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改善高校师德状况。

2.1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新时期教师肩负着培养政治思想上合格之学生的艰巨任务。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立场、观点对学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也就是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即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最突出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努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2]。

2.2领导和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良好的师德师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精神、人文情怀和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缺少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与风尚。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力。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情操、健康精神的培养均具有较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2.3建立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二、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三、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5做好三个结合,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切实注意关心教师的实际利益,将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为本,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好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创造条件,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的顺,成长快,使之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第二、思想素质要求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做到又红又专。所以,无论是考核、职务晋升,还是日常的培养教育,要较好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第三、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素质。另外,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更高的责任和应当具有更高的人格境界。因此,要注重抓学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优良的学风和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促进学风和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是对教师的期待,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只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自觉进行自我修炼,通过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6):75-76

[2]翟国静,杨莉.加强师德建设推进以德治校[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59-61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9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文”与“道”在教学实践中,可谓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终身从教、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知识社会,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师范精神的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尝试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个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操行,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文教师必须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确保科学性,力求正确性、准确性、清晰性、严密性。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有鲜活的长流之水才能不断地滋润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应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奋发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此看来,既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热爱学生,才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情感。因此,教师的爱心奉献,是一种终身的奉献,是教师之“大爱”的充分体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爱所有的孩子,可谓是“神上神”。这就把教师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教师就应当向着这一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爱家等情感都倾注于热爱语文教育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充满朝气。

热爱学生,是语文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工作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胜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也别于男女之爱,是一种人类社会充满科学精神的神圣之爱。语文教师对待全体学生,要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同时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在掌握新的思想、提高人格魅力和职业情感修养等方面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做到不断吸取源头活水,与时俱进。这样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这样的教师越多,我国的语文教改的前景就愈加光辉灿烂。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篇10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