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合作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22:58

教师合作论文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1

(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这类基地的建设要力争引进先进的操作设备,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进而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目的。利用校企间的合作教育机构,共同商讨有关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问题,让双方互通有无。高职院校要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学校去进行实地操作指导,企业同时提供相关岗位供学生锻炼,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就能获得企业生产实践机会,得到切实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操作训练,并凭借所完成的生产任务获得工资等回报。

(二)与企业建立共享专业实验室

有效借助社会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社会资源的补充下,能够有效弥补本校在专业、师资、设备等方面的缺憾。与社会共建共享专业实验室,首要优势就是能够有效解决在产学研合作办学中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从学校自身来讲,既能够节省实验室建设开支,又能够为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环节,进而学习如何为产品质量把关的机会。校企之间密切合作,大型企业把实验室和科研所建立在学校里,让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及能力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重视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是首要环节,在校企合作时,就一定要让学生有大量充足的实践机会。此外,还必须要增大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的考核次数,提高学生对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另外还要借助激励手段,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和更新,去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让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最后,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以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为前提,老师的教学态度是第一位的,他们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实践方式的改进。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必须尽可能的满足所有的物质条件,让硬件和软件共同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二)改革教学内容,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适当的教学方法最为重要,关系到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早已过时。尤其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研讨教学法”、“调研法”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以项目为单位,如在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中,把班级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实践,划定实践内容、阶段性工作目标。“实验教学法”,如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把从相关企业学到的实践运用到课堂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解读试验结构,让他们更多的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展实践,并积极的汇报实验结果。“研讨教学法”借助研讨班的框架组织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们和学生进行各类专业交流报告和演讲,每隔一定周期开办专业学术交流会等。

(三)教师联合企业知名专家,传授技能型知识

聘请相关企业专业领域的专家来校传授各类专业性强的技能型知识,如此,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行业本领的能力,还能够加深教师对行业现状的学习,及时与行业保持沟通。因此表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必须重视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以及专业深层次实践等三个阶段的技能学习,促进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另外在基础实践环节强度学习和掌握的关联,低级实验和高级实验的衔接。

三、结束语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合作教师教育;反思能力;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在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意义上来说,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许多教师教育课程受到抨击,是因为其理论探讨的问题与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认为课堂上接触到的问题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和现实问题毫无关联。

科萨根(Korthagen,2001)提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模式,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认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在学校担任实习教师的实践经历作为出发点来促进学生对教学经历的系统性反思。学习被看作是社会性的、互动的过程,教师教育旨在从整体性、纲要性和理论性的高度来促进学习②。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学生被看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并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自主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我们格外关注的是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我们审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

一、合作模式——来自国际的激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单位和学校积极开展合作教师教育。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尤为如此。很快,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各种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本文通过介绍英国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来探讨合作模式的内涵,并将挪威科技大学(NTNU)教师教育系所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项目作为具体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教师教育受到了多方面的抨击,人们指责教师教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受学术化的影响而远离社会现实。当然,这种状况也不仅限于英国,好几个欧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Hopmann&Hopmann,1997)。因此,在90年代的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和实习学校构建合作关系成为关键的一环。英国对合作教师教育的界定也由此更前进了一步,即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不仅是平等的伙伴,实习学校及其教师在教师教育中还应起到领导的作用。这样,在英国逐渐发展出三种合作模式(Furlonget.al,1996)。一种是教师教育院校主控模式,由这些院校负责合作。第二种为分权式,其中教师教育院校和实习学校达成协议,相辅相成地对教师教育各司其责。第三种为合作模式,以双方平等合作为基础。

实习生需要在实习中运用他们在教师教育系所学习的理论,这种意识催生了合作教师教育的理念。实习生从教学实践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们在大学里通过理论学到的学术知识有质的不同。基于学术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可表达的;而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则是无形的、直觉的、难以表达的。实习学校里的教师和大学里的教师虽然拥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师教育的情境中却同等重要。

只有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为未来的教师提供平衡的教育。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了各合作方的密切合作,使教师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复兴的重要领域。

二、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主要特点

要想使合作教师教育取得成功,实习学校的教师和教师教育院校的教授必须有机会一起工作。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以合作、互利的形式体现对学生的责任。很重要的一点是,实习学校的教师能够和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在一起规划课程并参加教师教育系的学术活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经常走访实习学校,和那里的教师及实习学生讨论实习课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实习生如何进行课堂观摩。最后,对实习生的评估是一个各方合作的结果,包括对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评估。

三、挪威科技大学的合作模式

挪威科技大学的教师教育系的教师教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教育学科和研究生学位连续进行的五年制学习。另一种是为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利用ICT辅助提供的两年在职学习的研究生课程。第三种是一年脱产的研究生学习。下面要讨论的是第三种情况。在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开发合作教师教育项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过程。1998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完善这个模式。我们与学生实习的学校一起制定项目的构思、目标、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包括合作内容和方式的项目计划书。

1.目的

该模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实习学校与教师教育系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合作范围不能涉及太多学校,另一方面又应尽量包括各类学校。合作不仅涉及实习生的实践培训,还兼顾了实习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等工作。整个项目应该帮助实习生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使其实践知识能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从长远的意义来说,这种合作项目能够帮助实习生发展专业教师的自身职业特色。

2.组织

NTNU的合作理念是通过实习学校和大学教师教育系的合作来组织教师教育。这种合作模式有这样两项原则:

(1)教师教育系与其合作的学校必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项原则对保证实习学校和教师教育系的平等关系至关重要。

(2)合作学校应该自主结成伙伴关系,实习生分配到相应的合作班级。这项原则对形成工作团队、促进实习生的社会归属感很重要,并有助于实习生就实习学科进行讨论。

每个合作组负责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学校,并负责跟踪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参加他们的终期评估。合作组有一定的自由对一些相应的实习课进行理论研讨。

有30所学校与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合作进行教师教育。每个学校从该校教师中聘任一个专业指导教师③,负责计划和实施一部分培训工作。在传统意义上,这部分工作是由大学教师教育系单独执行的。专业指导教师原来的教学工作量将减去15%,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师教育项目。每周二下午,所有专业指导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休课,以便于他们到大学参加各种研讨活动。

这30所学校分为6个合作组,每组由5个学校组成,每所学校有自己的专业指导教师。教师教育系的三至四名有各种教学经历的教授参加合作组的工作。每个合作组接纳30个实习生。合作组所包含的学校尽可能不同(小学、初中、高中,小学初中连读学校、10年制学校、开放学校、传统型学校、普通高中或是职业高中)。合作模式请参阅图1。图1代表一个合作组。总共有6个合作组,即第一组到第六组,都由相似的方式组成。

3.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合作教师教育模式采取各种方式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构思和目标。通过合作组,实习生可以得到多种实习经历。参见图2。

这些活动的细节可以参见附录2。简言之,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学。深入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并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通常,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一起开会来规划一学年的学习和实习。一年中,合作组碰头6次,评估实习生的学习,保证跟踪到每个实习生的情况。

在学生们开始第一阶段的实习之前,他们必须完成系里安排的微格教学,在由4~5个学生组织的基本组里进行。每组有一位合作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或是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是教师教育系的教授)。

所有学生在一个合作组的各个学校进行实习,每所学校通常会“领养”这个合作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这个合作组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承担起这个学校所有的课程任务,有时还包括课外活动。按照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所有学生的实习都应该得到指导。因此,合作组的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授对每一位学生在这一年研究生学习中至少要给予三次指导。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和一位合作组指导教师进行三次发展性谈话④:第一次在第一阶段实习之前,第二次在第二阶段实习之前,第三次在最后实习阶段结束之后。学生经常与合作组指导教师一起参加研讨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把他们实习中发展成长的资料整理成教师成长档案。这些文件将作为课程的评估材料。专业指导教师或大学教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促进和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合作教育侧重于找出每位学生作为教师的潜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发展。教师教育系也有责任确定某位学生不适合做教师,并不为其颁发教师证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系的教授要负责提供必要的材料说明理由⑤。另一个明确的要求是,每一个合作组都要开展一个研究和发展项目。这种项目在2003至2004年进行了评估(详见附录和注释)⑥。在下一部分,我们将阐述这种项目是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个重要目标的。

4.从经验中学习

(1)合作组会议。每学年开始,合作组教师召开会议规划整个课程,通常跨度是两个学期。会上对如何在合作组内实施课程计划达成协议,并为各位合作组成员分配任务。在学生第一阶段实习中期,合作组再次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帮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教师,如何给予学生们最好的指导。学生有成长为教师的不同潜能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实践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有些学生在实习开始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组织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技巧,另一些学生可能在实习初期就能够接受要求较高的教学任务。还有一项任务是发现哪些实习生不适合当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和他们讨论,并找出其它更适合他们个性特色的工作取向。第一阶段实习结束后,合作组再次会面,总结每个学生的实习成效,讨论下阶段实习应采取的措施和应给予的指导。在一年期间,合作组会面六次,讨论每个学生的进步。每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围绕着如何安排实习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实习经历⑦。

(2)专业发展。课程开始时,每个学生要写一篇自我介绍(称为“教师成长档案1”)。需描述是什么促使自己走上教师之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自己的长短处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特殊指导;以及对这门课程的期望。

教师成长档案成为合作组教师对学生第一次个别辅导的基本参考资料,这次个别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实习前进行反思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总体目标和每个学生的具体目标。第一阶段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再次面谈,讨论这阶段实习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并讨论出下阶段实习的目标和可行性策略。最后一次面谈是在完成第二阶段实习之后。在这次会面中,学生对自己在整个课程中的发展进行评估,并讨论在他们开始第一份教师工作时应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师发展策略。这次会面还帮助学生撰写“教师成长档案2”,表达他们通过一年实习课程和实践所得到的提高和收获,找到哪些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以便更好的发展,以及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⑨。

(3)微格教学。另一种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准备的措施是微格教学。它可以使没有教学经历的学生有机会在小范围内初步进行教学尝试。在课程初期,学生分成4~5人的基本组进行微格教学,即每个学生选一个主题作8~10分钟的报告。报告后,组里每个学生和教师对报告提出评论、意见和建议。这种微格教学意在为他们在学校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⑩。

(4)实习阶段。学生有两个实习阶段:秋季和春季学期各7周。实习中,一半时间学生是有指导的独立教学,一半时间是团组教学,比如说小组教学或双人教学⑾。各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在合作学校中为学生选出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帮助他们认识实习理论,提高教学能力。

(5)学校接管。在整学年中,合作组的学生和老师会正式接管该组中某所学校一次,这种接管意味着所有合作组的学生都在这所学校实习。实习期间,大部分该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在第一实习阶段,实习生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熟悉,并了解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教学辅导设备、学校课程、教室布置等等)。3~4周后,该校教师离开学校去别处参加培训或进行考察,合作组的教师和学生就接管该学校⑿,实习生实地教学和组织学校的各种日常活动,指导教师观摩、指导,努力使实习生们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当学校教师返校后,重新接管学校事务,并继续对实习生进行指导⒀。

5.该模式如何提高实习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

(1)基本合作组。在学年开始时,合作组的实习生就被分成固定的基本组。教师教育的教师向学生讲明基本组的学生需互相对各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负责。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这些基本组都会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两方面遇到各种挑战,这种经历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团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是他们深刻认识自己在系统互动中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实习指导,双人教学实践,学校接管。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和几个人一起工作,他们最重要的联系人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通常会接触到四位指导教师(每实习阶段两个),他们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基于学生对自身教学的看法,很根本的一点是,指导教师在实习初期不要以专家的身份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学校、学习和教育的理解,以及了解他们自己关于教学实习的理论⒁,并和学生们讨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他们的实习效果。但是,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和他们的指导教师交流,还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合作,特别是在他们对某学科进行双人教学和参加学校代管时⒂,更需要团队协作。在前一种情况下,两位学生对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估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对学校的代管也需要众多学生和指导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合作,通过集体协商来解决问题⒃。

(3)大学里的理论熏陶——研讨会。合作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加的研讨会。在这些研讨会上,我们力求将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在整个学年中,每个基本组都要负责组织一场学生主持的研讨会。对主题的选择、研讨会的组织以及对研讨会的评估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合作组的学生必须事先做好确保研讨会成功的铺垫工作。其中一个重要而困难的任务是找出和该主题密切相关,但又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文章来激发大家的讨论。研讨会的一个目的是从不同角度阐明某个主题,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也经常遇到需要基于不同考虑甚至是相反考虑来对某问题作出决策的情况。研讨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⒄。

(4)通过小组工作和反馈对教师成长档案进行评估。当学生开始第一阶段教学实习时,每个基本组利用5~8小时在一个或多个班级观摩教学。他们对观摩中的重点、观摩方式以及个人责任达成协议,并将观摩收获合作写成报告。学生还通过访谈、从学生中获得学习记录、向有关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等方式作为课堂观摩的补充。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运用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式⒅。这意味着学生在档案中积累了整个课程中所做的各项工作成果,有些可能是他们写的书面材料,有些可能是他们拍摄的录像。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每项成果都会得到来自两个渠道的反馈意见:一个来自对该课程负责的教师教育系的教授;另一个来自一起实习的同学。对同学所作的评估同时也是自己教师成长档案中最终需要提交的材料之一。这些反馈意见给学生很好的机会来改善他们的个人成长进程,对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估也使自己在此过程中有很多收获⒆。

6.合作模式对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作用

交流和社会交往对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合作组中的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授一起进行的各种活动为学生进行反思提供了园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控制和自主两个过程得到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师之间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谈、会议和交往,还有在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师们之间进行的基于网络的反思,也发展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通过多方合作,可以避免学生们产生关于教和学的幼稚观念,避免他们基于常识而不是基于有效的理论来作决定,从而避免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低估。

(1)研讨会。当研讨会进行到最佳境界时,就会对学生的整体意识作出挑战,他们会将自己的实习理论(以小写t代表的理论)和基于研究的理论(以大写T代表的理论)进行对比。实习过程中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使学生们有机会讨论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相应理论寻求解决方式。通过这些讨论,他们会形成对于该主题的系统认识,并由此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在准备研讨会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具有不同观点和视角的文章。整个实习过程中不断组织这样的研讨会,为学生发展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当评估教师成长档案时,需要结合关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每个学生在实习中肩负多重任务,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在如下方面的发展⒇: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合作能力,职业道德,变化发展的能力。

如图3所示,一个合作组的研究项目是考察课堂教学的录像能否用作教师在职教育的基本素材,从更理论性的角度上说,它可否用作实习生的指导材料。专业指导教师同时还负责该学校其他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合作组中的其他两名教师来自教师教育系。这个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建构出教师

在评估学生的教师成长档案时,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通过教学实习和理论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同时,他们还需要写一篇总结性文章,证明他们为何选这些资料接受检查和评估,并阐明成长档案中各部分资料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对自己所写材料的具体指导。教育系教授负责他们的学科提高,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同学们也应担当起这方面的工作。

(3)研究和发展工作。研究和发展工作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⒇。在教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将研究和发展工作扎根在学生所取得的教学实践经历中。

合作教师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合作组要进行一项研究和发展项目。在项目进行中合作学校和教师教育系尽可能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专业培训的更大的框架。

四、结论

教师教育中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培养独立的、专业化的教师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教师教育一方面具有控制和认同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自主、挑战、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同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又必须满足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需求。实习生应着力发展的专业能力,包括学习其他教师组织的课程,这可以通过实习来获得。同时,实习生还应在一定指导下构建和发展其自身关于教学实践的理论。通过实习中的教师指导和研讨会上的经验交流可达到这个目的。另外,实习生还应具备对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和审视的能力。举例来说,个人学习的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在现实中如何保持平衡、和谐,最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进行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对象的课本研究,并和其他同事一起从事以学校教学和生活为对象的校本研究和开发。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所开发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对“现实的教师教育”发挥作用(Korthagan,2001)。对该合作教师教育项目进行的评估(2004)清楚地表明,该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将教师教育的各项活动和组成部分与教学实习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实习中的目标控制要求,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发展。但是,要想完全实现我们设定的“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目标,还有一点必须做到:理论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才能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更具自主性。目前,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正在展开的最重要的讨论是,实习生应怎样通过合作教师教育在实习学校更广泛地参与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自己的专业发展理论。这对于促进他们职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在有限的一年时间内来实现包含大量教师教育内容的“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目标看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在终身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另一个教师教育模式是为取得教师资格第一年的新教师选派指导教师,并由教师教育系选派教师跟踪其成长和发展,这种方式看起来是进一步发展“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最佳途径。

五、附录

1.教师教育中专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1)专业指导教师:

在实习学校里应是经验丰富、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

应是教师培训机构所聘任的占岗位总数15%的教师教育者。

应在教师培训机构与实习学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应该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以及专业指导教师所在学校的全部实习生的学习活动。

(2)专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负责实习生在所在学校内的教学计划及质量保证。

指导实习生在所在学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所在学校内选择合格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实习生。

带领并指导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

参与校本研究和发展项目,并使实习生也参与到这类项目中。

参加教师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比如:计划及评估课程的合作组会议、研讨会、与实习生的发展性会谈、微格教学、学校接管、实习生评估。

2.合作模式中的活动

(1)合作者计划会议。很显然,这个术语指合作组里专业指导教师及其他合作组成员制定学年计划的会议。在一年期间合作组成员会面六次,计划、评估学习活动,并确保对每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2)微格教学。学生开始第一阶段的教学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一项由教师教育系安排的微格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在基础合作组内进行,包括4~5名学生和一个合作组成员(专业指导教师或者是大学教授)。

(3)教学实习与学校接管。在同一个合作组里,所有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实习。正常情况下,每个合作组在一个学年内会进行一次学校接管。这意味着所有合作组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对一所学校或一所学校的某类科目的教学工作全权负责。根据《教师教育全国课程》的规定,必须对所有的实习活动进行监督。与合作组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与大学教师有责任对这种监督进行调查。大学教师需要对实习生在校实习期间进行访谈,创设教学环境,并根据对实习生的观察对其进行指导。在一个学年期间,学生要与合作组的一名教师成员进行三次发展性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在第一阶段实习开始之前;第二次谈话在第一阶段实习之后;在最后实习阶段之后进行最后一次谈话。

(4)研讨会。实习生定期在研讨会上会面,合作组专业指导教师和大学教授都要参加该研讨会。

(5)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记录下他们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发展。这些记录将作为课程评估的组成部分。学生都必须接受关于如何很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发展档案的指导。通常,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大学教授给予这种指导。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整个实习阶段进行指导和监督。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合作教师教育;反思能力;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在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意义上来说,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许多教师教育课程受到抨击,是因为其理论探讨的问题与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认为课堂上接触到的问题似乎来自不同的世界,和现实问题毫无关联。

科萨根(Korthagen,2001)提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模式,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认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在学校担任实习教师的实践经历作为出发点来促进学生对教学经历的系统性反思。学习被看作是社会性的、互动的过程,教师教育旨在从整体性、纲要性和理论性的高度来促进学习②。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学生被看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并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自主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教师教育系和实习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探讨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种理念。我们格外关注的是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的机会,是否增加了学生与各个合作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互动的过程。最后,我们审视该模式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反思能力的机会。

一、合作模式——来自国际的激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单位和学校积极开展合作教师教育。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尤为如此。很快,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各种合作教师教育模式。本文通过介绍英国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来探讨合作模式的内涵,并将挪威科技大学(NTNU)教师教育系所进行的合作教师教育项目作为具体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教师教育受到了多方面的抨击,人们指责教师教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受学术化的影响而远离社会现实。当然,这种状况也不仅限于英国,好几个欧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Hopmann&Hopmann,1997)。因此,在90年代的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和实习学校构建合作关系成为关键的一环。英国对合作教师教育的界定也由此更前进了一步,即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不仅是平等的伙伴,实习学校及其教师在教师教育中还应起到领导的作用。这样,在英国逐渐发展出三种合作模式(Furlonget.al,1996)。一种是教师教育院校主控模式,由这些院校负责合作。第二种为分权式,其中教师教育院校和实习学校达成协议,相辅相成地对教师教育各司其责。第三种为合作模式,以双方平等合作为基础。

实习生需要在实习中运用他们在教师教育系所学习的理论,这种意识催生了合作教师教育的理念。实习生从教学实践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们在大学里通过理论学到的学术知识有质的不同。基于学术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可表达的;而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则是无形的、直觉的、难以表达的。实习学校里的教师和大学里的教师虽然拥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师教育的情境中却同等重要。

只有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为未来的教师提供平衡的教育。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了各合作方的密切合作,使教师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复兴的重要领域。

二、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主要特点

要想使合作教师教育取得成功,实习学校的教师和教师教育院校的教授必须有机会一起工作。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以合作、互利的形式体现对学生的责任。很重要的一点是,实习学校的教师能够和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在一起规划课程并参加教师教育系的学术活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经常走访实习学校,和那里的教师及实习学生讨论实习课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实习生如何进行课堂观摩。最后,对实习生的评估是一个各方合作的结果,包括对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评估。

三、挪威科技大学的合作模式

挪威科技大学的教师教育系的教师教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教育学科和研究生学位连续进行的五年制学习。另一种是为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利用ICT辅助提供的两年在职学习的研究生课程。第三种是一年脱产的研究生学习。下面要讨论的是第三种情况。在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开发合作教师教育项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过程。1998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完善这个模式。我们与学生实习的学校一起制定项目的构思、目标、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包括合作内容和方式的项目计划书。

1.目的

该模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实习学校与教师教育系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合作范围不能涉及太多学校,另一方面又应尽量包括各类学校。合作不仅涉及实习生的实践培训,还兼顾了实习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等工作。整个项目应该帮助实习生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使其实践知识能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从长远的意义来说,这种合作项目能够帮助实习生发展专业教师的自身职业特色。

2.组织

NTNU的合作理念是通过实习学校和大学教师教育系的合作来组织教师教育。这种合作模式有这样两项原则:

(1)教师教育系与其合作的学校必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项原则对保证实习学校和教师教育系的平等关系至关重要。

(2)合作学校应该自主结成伙伴关系,实习生分配到相应的合作班级。这项原则对形成工作团队、促进实习生的社会归属感很重要,并有助于实习生就实习学科进行讨论。

每个合作组负责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学校,并负责跟踪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参加他们的终期评估。合作组有一定的自由对一些相应的实习课进行理论研讨。

有30所学校与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合作进行教师教育。每个学校从该校教师中聘任一个专业指导教师③,负责计划和实施一部分培训工作。在传统意义上,这部分工作是由大学教师教育系单独执行的。专业指导教师原来的教学工作量将减去15%,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师教育项目。每周二下午,所有专业指导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休课,以便于他们到大学参加各种研讨活动。

这30所学校分为6个合作组,每组由5个学校组成,每所学校有自己的专业指导教师。教师教育系的三至四名有各种教学经历的教授参加合作组的工作。每个合作组接纳30个实习生。合作组所包含的学校尽可能不同(小学、初中、高中,小学初中连读学校、10年制学校、开放学校、传统型学校、普通高中或是职业高中)。合作模式请参阅图1。图1代表一个合作组。总共有6个合作组,即第一组到第六组,都由相似的方式组成。

3.这种合作模式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

合作教师教育模式采取各种方式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构思和目标。通过合作组,实习生可以得到多种实习经历。参见图2。

这些活动的细节可以参见附录2。简言之,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学。深入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并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通常,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的教授们一起开会来规划一学年的学习和实习。一年中,合作组碰头6次,评估实习生的学习,保证跟踪到每个实习生的情况。

在学生们开始第一阶段的实习之前,他们必须完成系里安排的微格教学,在由4~5个学生组织的基本组里进行。每组有一位合作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或是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是教师教育系的教授)。

所有学生在一个合作组的各个学校进行实习,每所学校通常会“领养”这个合作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这个合作组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承担起这个学校所有的课程任务,有时还包括课外活动。按照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所有学生的实习都应该得到指导。因此,合作组的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授对每一位学生在这一年研究生学习中至少要给予三次指导。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和一位合作组指导教师进行三次发展性谈话④:第一次在第一阶段实习之前,第二次在第二阶段实习之前,第三次在最后实习阶段结束之后。学生经常与合作组指导教师一起参加研讨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把他们实习中发展成长的资料整理成教师成长档案。这些文件将作为课程的评估材料。专业指导教师或大学教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促进和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合作教育侧重于找出每位学生作为教师的潜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发展。教师教育系也有责任确定某位学生不适合做教师,并不为其颁发教师证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系的教授要负责提供必要的材料说明理由⑤。另一个明确的要求是,每一个合作组都要开展一个研究和发展项目。这种项目在2003至2004年进行了评估(详见附录和注释)⑥。在下一部分,我们将阐述这种项目是如何实现“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这个重要目标的。

4.从经验中学习

(1)合作组会议。每学年开始,合作组教师召开会议规划整个课程,通常跨度是两个学期。会上对如何在合作组内实施课程计划达成协议,并为各位合作组成员分配任务。在学生第一阶段实习中期,合作组再次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帮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教师,如何给予学生们最好的指导。学生有成长为教师的不同潜能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实践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有些学生在实习开始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组织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技巧,另一些学生可能在实习初期就能够接受要求较高的教学任务。还有一项任务是发现哪些实习生不适合当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和他们讨论,并找出其它更适合他们个性特色的工作取向。第一阶段实习结束后,合作组再次会面,总结每个学生的实习成效,讨论下阶段实习应采取的措施和应给予的指导。在一年期间,合作组会面六次,讨论每个学生的进步。每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围绕着如何安排实习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实习经历⑦。

(2)专业发展。课程开始时,每个学生要写一篇自我介绍(称为“教师成长档案1”)。需描述是什么促使自己走上教师之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自己的长短处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特殊指导;以及对这门课程的期望。

教师成长档案成为合作组教师对学生第一次个别辅导的基本参考资料,这次个别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实习前进行反思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总体目标和每个学生的具体目标。第一阶段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再次面谈,讨论这阶段实习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并讨论出下阶段实习的目标和可行性策略。最后一次面谈是在完成第二阶段实习之后。在这次会面中,学生对自己在整个课程中的发展进行评估,并讨论在他们开始第一份教师工作时应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师发展策略。这次会面还帮助学生撰写“教师成长档案2”,表达他们通过一年实习课程和实践所得到的提高和收获,找到哪些方面需要特别的关注以便更好的发展,以及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⑨。

(3)微格教学。另一种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准备的措施是微格教学。它可以使没有教学经历的学生有机会在小范围内初步进行教学尝试。在课程初期,学生分成4~5人的基本组进行微格教学,即每个学生选一个主题作8~10分钟的报告。报告后,组里每个学生和教师对报告提出评论、意见和建议。这种微格教学意在为他们在学校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⑩。

(4)实习阶段。学生有两个实习阶段:秋季和春季学期各7周。实习中,一半时间学生是有指导的独立教学,一半时间是团组教学,比如说小组教学或双人教学⑾。各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在合作学校中为学生选出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帮助他们认识实习理论,提高教学能力。

(5)学校接管。在整学年中,合作组的学生和老师会正式接管该组中某所学校一次,这种接管意味着所有合作组的学生都在这所学校实习。实习期间,大部分该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在第一实习阶段,实习生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熟悉,并了解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教学辅导设备、学校课程、教室布置等等)。3~4周后,该校教师离开学校去别处参加培训或进行考察,合作组的教师和学生就接管该学校⑿,实习生实地教学和组织学校的各种日常活动,指导教师观摩、指导,努力使实习生们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当学校教师返校后,重新接管学校事务,并继续对实习生进行指导⒀。

5.该模式如何提高实习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

(1)基本合作组。在学年开始时,合作组的实习生就被分成固定的基本组。教师教育的教师向学生讲明基本组的学生需互相对各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负责。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这些基本组都会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两方面遇到各种挑战,这种经历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团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是他们深刻认识自己在系统互动中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实习指导,双人教学实践,学校接管。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和几个人一起工作,他们最重要的联系人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通常会接触到四位指导教师(每实习阶段两个),他们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基于学生对自身教学的看法,很根本的一点是,指导教师在实习初期不要以专家的身份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学校、学习和教育的理解,以及了解他们自己关于教学实习的理论⒁,并和学生们讨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他们的实习效果。

但是,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和他们的指导教师交流,还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合作,特别是在他们对某学科进行双人教学和参加学校代管时⒂,更需要团队协作。在前一种情况下,两位学生对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估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对学校的代管也需要众多学生和指导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合作,通过集体协商来解决问题⒃。

(3)大学里的理论熏陶——研讨会。合作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加的研讨会。在这些研讨会上,我们力求将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在整个学年中,每个基本组都要负责组织一场学生主持的研讨会。对主题的选择、研讨会的组织以及对研讨会的评估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合作组的学生必须事先做好确保研讨会成功的铺垫工作。其中一个重要而困难的任务是找出和该主题密切相关,但又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文章来激发大家的讨论。研讨会的一个目的是从不同角度阐明某个主题,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也经常遇到需要基于不同考虑甚至是相反考虑来对某问题作出决策的情况。研讨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⒄。

(4)通过小组工作和反馈对教师成长档案进行评估。当学生开始第一阶段教学实习时,每个基本组利用5~8小时在一个或多个班级观摩教学。他们对观摩中的重点、观摩方式以及个人责任达成协议,并将观摩收获合作写成报告。学生还通过访谈、从学生中获得学习记录、向有关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等方式作为课堂观摩的补充。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运用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式⒅。这意味着学生在档案中积累了整个课程中所做的各项工作成果,有些可能是他们写的书面材料,有些可能是他们拍摄的录像。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每项成果都会得到来自两个渠道的反馈意见:一个来自对该课程负责的教师教育系的教授;另一个来自一起实习的同学。对同学所作的评估同时也是自己教师成长档案中最终需要提交的材料之一。这些反馈意见给学生很好的机会来改善他们的个人成长进程,对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估也使自己在此过程中有很多收获⒆。

6.合作模式对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作用

交流和社会交往对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合作组中的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授一起进行的各种活动为学生进行反思提供了园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控制和自主两个过程得到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师之间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谈、会议和交往,还有在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教师教育系教师们之间进行的基于网络的反思,也发展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通过多方合作,可以避免学生们产生关于教和学的幼稚观念,避免他们基于常识而不是基于有效的理论来作决定,从而避免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低估。

(1)研讨会。当研讨会进行到最佳境界时,就会对学生的整体意识作出挑战,他们会将自己的实习理论(以小写t代表的理论)和基于研究的理论(以大写T代表的理论)进行对比。实习过程中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使学生们有机会讨论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相应理论寻求解决方式。通过这些讨论,他们会形成对于该主题的系统认识,并由此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在准备研讨会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具有不同观点和视角的文章。整个实习过程中不断组织这样的研讨会,为学生发展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当评估教师成长档案时,需要结合关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每个学生在实习中肩负多重任务,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在如下方面的发展⒇: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合作能力,职业道德,变化发展的能力。

如图3所示,一个合作组的研究项目是考察课堂教学的录像能否用作教师在职教育的基本素材,从更理论性的角度上说,它可否用作实习生的指导材料。专业指导教师同时还负责该学校其他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合作组中的其他两名教师来自教师教育系。这个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建构出教师

在评估学生的教师成长档案时,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通过教学实习和理论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同时,他们还需要写一篇总结性文章,证明他们为何选这些资料接受检查和评估,并阐明成长档案中各部分资料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对自己所写材料的具体指导。教育系教授负责他们的学科提高,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同学们也应担当起这方面的工作。

(3)研究和发展工作。研究和发展工作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⒇。在教师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将研究和发展工作扎根在学生所取得的教学实践经历中。

合作教师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合作组要进行一项研究和发展项目。在项目进行中合作学校和教师教育系尽可能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专业培训的更大的框架。

四、结论

教师教育中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培养独立的、专业化的教师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教师教育一方面具有控制和认同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自主、挑战、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同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又必须满足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需求。实习生应着力发展的专业能力,包括学习其他教师组织的课程,这可以通过实习来获得。同时,实习生还应在一定指导下构建和发展其自身关于教学实践的理论。通过实习中的教师指导和研讨会上的经验交流可达到这个目的。另外,实习生还应具备对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和审视的能力。举例来说,个人学习的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在现实中如何保持平衡、和谐,最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进行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对象的课本研究,并和其他同事一起从事以学校教学和生活为对象的校本研究和开发。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所开发的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对“现实的教师教育”发挥作用(Korthagan,2001)。对该合作教师教育项目进行的评估(2004)清楚地表明,该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将教师教育的各项活动和组成部分与教学实习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实习中的目标控制要求,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发展。但是,要想完全实现我们设定的“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目标,还有一点必须做到:理论学习究竟应该学什么才能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更具自主性。目前,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正在展开的最重要的讨论是,实习生应怎样通过合作教师教育在实习学校更广泛地参与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自己的专业发展理论。这对于促进他们职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在有限的一年时间内来实现包含大量教师教育内容的“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目标看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在终身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另一个教师教育模式是为取得教师资格第一年的新教师选派指导教师,并由教师教育系选派教师跟踪其成长和发展,这种方式看起来是进一步发展“贴近现实的教师教育”的最佳途径。

五、附录

1.教师教育中专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1)专业指导教师:

在实习学校里应是经验丰富、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

应是教师培训机构所聘任的占岗位总数15%的教师教育者。

应在教师培训机构与实习学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应该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以及专业指导教师所在学校的全部实习生的学习活动。

(2)专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负责实习生在所在学校内的教学计划及质量保证。

指导实习生在所在学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所在学校内选择合格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实习生。

带领并指导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

参与校本研究和发展项目,并使实习生也参与到这类项目中。

参加教师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比如:计划及评估课程的合作组会议、研讨会、与实习生的发展性会谈、微格教学、学校接管、实习生评估。

2.合作模式中的活动

(1)合作者计划会议。很显然,这个术语指合作组里专业指导教师及其他合作组成员制定学年计划的会议。在一年期间合作组成员会面六次,计划、评估学习活动,并确保对每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2)微格教学。学生开始第一阶段的教学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一项由教师教育系安排的微格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在基础合作组内进行,包括4~5名学生和一个合作组成员(专业指导教师或者是大学教授)。

(3)教学实习与学校接管。在同一个合作组里,所有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实习。正常情况下,每个合作组在一个学年内会进行一次学校接管。这意味着所有合作组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对一所学校或一所学校的某类科目的教学工作全权负责。根据《教师教育全国课程》的规定,必须对所有的实习活动进行监督。与合作组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与大学教师有责任对这种监督进行调查。大学教师需要对实习生在校实习期间进行访谈,创设教学环境,并根据对实习生的观察对其进行指导。在一个学年期间,学生要与合作组的一名教师成员进行三次发展性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在第一阶段实习开始之前;第二次谈话在第一阶段实习之后;在最后实习阶段之后进行最后一次谈话。

(4)研讨会。实习生定期在研讨会上会面,合作组专业指导教师和大学教授都要参加该研讨会。

(5)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记录下他们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发展。这些记录将作为课程评估的组成部分。学生都必须接受关于如何很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发展档案的指导。通常,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大学教授给予这种指导。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整个实习阶段进行指导和监督。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4

摘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就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共同体验。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具有合作意识才能完成。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也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新课程的实施,靠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因此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学会合作,就必须科学高效地合作。

一、教师合作的必要性

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来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者的深刻变革,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必须变革。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基石。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而忽略了教师的合作。教师被人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中,由于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的差异,与学生产生了隔离。我们还经常与学校中的其他老师、我们的同事隔离,在教师休息时,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谈及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互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只能导致冷漠的竞争,却不能从彼此身上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而新课程克服了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强调综合性。从课程综合的程度看,有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必须与之适应,教师必须从孤立走向合作。

二、教师的合作对象

1、与学生合作

新课程强调师生相互合作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那种"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深入理解课改精神,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巧妙地吸收他人之长,实施一套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师生协调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思维创新。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也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此相适应,教师应该抛弃师道尊严,作为小组或团队中的一员,与学生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集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和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同学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教师作为一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2、与教师的合作

在学科相互渗透、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极为重要。过去那种教师个体独立、单独行动的教育方式已显得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时代要求教师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广阔天地"。同科教师间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不同学科教师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广大教师应形成一个教育整体,用群体优势去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网络、通讯、书信等方式,实现不同地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互通信息,共同探索,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学校及教师必然会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共同公关。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问题,教师个体或小集体无法解决,或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需要集中学校的优势兵力,打整体战,进行系统的、有步骤的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间的合作。

合作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合作的互惠性,教师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综合课程里面的交叉课程、融合课程等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人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相同学科的教师合作,与相关课程的教师合作,与其他任何一科的教师都要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

3、与家长的合作

对家长,教师有责任解释教育的新观念,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言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同商讨教育问题,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所不具备的资格,但是,它又是一项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又是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桥梁,担负着将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向家长解答和将家长的想法向学校转达的责任,以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旧观念的冲突,评价标准的不一,必然带来一个冲突又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与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抗干扰的能力。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沿,教师要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和教育管理者积极协商,获得他们对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

三、教师合作的益处

合作就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共同体验,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些知识和技能是能够传承的,但有些知识是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获取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而在活动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行的,或者说是难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

1、与学生合作的益处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离校前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当前大部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流做法,基本还是沿用了本科高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侧重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而轻视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综合应用与创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愈发凸显,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成为部分学校的一大顽疾。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内涵,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思想上重视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工作都是放在最后一学期,刚好最后一学期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忙于校外的顶岗实习、找工作、上岗培训、学历提升等。学生忙于这些工作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而且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个过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无所谓,最后学校都会让通过的。所以学生都想着等到毕业返校之前甚至返校后,利用在校10天左右的时间匆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甚至有个别学生找人毕业论文。这样匆匆忙忙中赶制出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实际脱节。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凸显一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并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商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然后在能完成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只求能通过论文答辩,所以会选择图书馆或网上参考资料较多的、比较大众化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展。像笔者所在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选题多是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等这类教师上课的经典教学案例,并且学生的作品一直没有突破和创新,仅仅是将教学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综合,缺乏实用价值,与实际严重脱节。3.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全程指导。由于对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要求较高,要求其至少是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这类教师的数量与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是较为不足的,往往一个教师要指导至少10人左右的毕业设计(论文)。一方面,指导教师平时还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班级管理等各项其他工作,这类工作占据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逐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求能按基本规范督促学生完成论文各个阶段的要求,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就行。另一方面,因学生是在外出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只能“遥控”,即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这类方式显然没有面对面的指导来得准确和有效,有时甚至学生都不一定能及时联系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对策分析

1.加强引导,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从学生上专业课开始,就应不断向学生渗透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校教学的必修课程,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明确而严肃地告知学生,论文抄袭、代做等学术不端行为会受到相应处分,让学生知道诚实守则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按要求、按规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从严要求,狠抓几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使学生意识到随意“拼凑”出来的论文是不能通过论文答辩的,是不能正常毕业的,这不仅对应届的毕业生是个警示,也是对后面几届学生的重要提示。只有从严要求,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思想上重视了也才会在行动上做出调整,认真查阅资料,积极与教师沟通,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重在平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显著缺点是专业性、实践性不强。虽然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学校教育要凸显实践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学生学完之后普遍反映,就某门课程而言,学生是掌握了相关技能的操作,但像毕业设计(论文)这种综合性的“工程”,就欠缺整合各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专业设备先进、行业动态鲜明的平台,以高规格的实训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应用所学所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引入企业真实的、典型的且有应用价值的案例资源,将其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在每学期的期末开设专业实训周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不同主题的小型项目实训,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留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和素材。3.校企合作,丰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能够体现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综合能力。在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一方面尽可能将学生安排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教师和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岗位来商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和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顶岗实习,也便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除了让学生赴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外,校企双方应在平时就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集成,鼓励教师将所研课题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加入自己研究的课题,平时就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此外也鼓励教师和学生提前广泛搜集兼顾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如结合各类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一步丰富论文选题范围。4.优化队伍,建立“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外出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而校内教师因各种原因,无法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选择一些专业对口度稍高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也可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便利。校企合作单位的技能专家不仅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教学活动,还可选派他们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离校前的选题确定、下达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以及答辩前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核等,定期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与学生联系,跟踪学生的论文中期完成情况。而在学生离开学校赴企业顶岗实习的这段时间内,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则可利用工作的便利,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校内外教师的双管齐下,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

三、小结

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检验,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要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各种途径,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文.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7(16).

[2]尹梅,苏志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7(2).

[3]徐荣丽.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8(34).

[4]张俊茹,贾清水.高职高专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案例式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5]徐阳,李冕.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3).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6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外籍教师”为检索词,以“教学管理”为并含词频,经过模糊检索,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章126篇;以《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期刊)为检索统计源,以“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经过模糊检索,得到310篇文章,经过筛选,去除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重复及无效的文章,得到有效文章92篇。资料年代自最早发表的文献年份1990年8月起,到2013年1月止。通过认真对比原文内容和综合性分析大量文献,对所检论文进行了分类,从而对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有了大致了解。

二、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概况

(一)研究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

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年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显现出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一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快慢通常可以通过对该领域期刊的时间分布分析反映出来。关于“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论文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通过表1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论文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论文主题中包含“外教”字样的论文首次发表于1990年,在其后的十四年里这方面的的也不多,到2004年以后,关于“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论文数量才逐渐开始有所增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就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来说,从1990年至2013年,有关“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研究活动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十年(1990年———1999年),可以认为是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探索阶段,本阶段只有零星的;第二阶段为2000年———2004年,这五年期间的数量已逐步有所增加;第三阶段为2005———2012年,这八年的数量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历史高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问题从无到有,已经开始逐步受到关注,并且渐渐变成研究的热门问题。

(二)论文的期刊分布

从某种程度上说,论文所发的期刊集中程度与期刊分布不仅能够反映出相关学术刊物对于该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能为文献的对比和搜集提供一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了解到各刊物的办刊特点,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据统计显示,所选的218篇文章期刊分布比较分散,不仅仅发表于外语教学及教育的各种期刊上,还大量的分布于政治、经济、历史、科技、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杂志及校报中,共发表在57种期刊上,这表明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个问题的学科归属不明晰,许多学科都在研究,但又都研究的不深。表2列举出了发表文章篇数量较多的21种期刊,载文总数为68篇,占论文总数的31.2%,是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尤其是前7种,刊载论文共34篇,占论文总数的15.6%。最多的期刊为《科技信息》,共发表文章7篇。这表明,目前各种期刊对这个领域的文章发表的都不是很多。学术界和出版社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十分有待加强。而在这排名前21的期刊中,只有5种是核心期刊。这表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个方向尚未形成大面积的核心期刊热点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方向并未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仍处于关注阶段,想要引起高等教育界权威人士的重视和认可仍有待时日。

(三)论文的引证情况

在218篇论文中,被引用的论文有82篇,被引用的文章次数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如表3所示。表中排名第一的是《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这篇论文的引证次数最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最大,学术参考价值最大。其余四篇也被多次引用,亦可以看作是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学分析值的论文。此外不难发现,被引证最多的两篇论文都是两位作者合著,这也说明合作研究的论文质量要更高一些。

(四)作者分布及合著情况

“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程度,常用合作度和合著率两个指标。合作度就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而合著率则是研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1]通过对218篇论文的统计,在这些关于“外籍教师教学研究”的研究论文中,单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共有168篇,占论文总数的77.1%,合著撰写的论文共有50篇,只占到论文总数的22.9%,其中2人合著的论文有41篇,多人合著的论文有9篇。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在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中,合作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缺乏交叉合作和研究团队。这就要求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通讯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学科之间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共同合作发展,有更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加入到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领域的研究中,提高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就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来说,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遍及了全国的23个省、市、自治区。作者地域分布广泛而又不均衡,发文最多的9个省市如表4所示。陕西、吉林、河南、江苏、浙江、河北等9个省、市共88篇,占发文总数40.4%,其中,陕西省以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发文较多;吉林省的吉林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发文较多;河南省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文较多;江苏省以淮阴工学院发文较多;浙江省的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财经学院发文较多;河北省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发文较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通职业大学也发文较多,这说明以上高校在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发文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发文最多的几个省份为中西部以及东北等并不发达的省份;这表明,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已经趋已成熟,达到饱和状态,相反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外,从检索到的218篇论文当中也不难看出高产作者的分布。其中,第一作者人数是207人,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有197人,这充分说明多产作者过少,且研究相对分散,远低于其他领域的的多产作者发文量,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发文量较高的研究团体和学术队伍。3篇的作者只有袁小陆1人,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9人,分别是吴文琳、陈雁、张奕、张园园、王辉、曾真、陈秋英、应文欢、罗新星。以上发表2篇以及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可以看作是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高产作者,但大部分作者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还不成熟和完善,未形成统一协调且合作度高的研究团队。

(五)论文的主题分布

主题的分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归纳论文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点、重点内容以及薄弱环节,掌握研究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规律以及不足,为其以后的研究发展指引方向。如表5所示,本文经过对文献的反复筛选、归类以及总结,将检索得到的218篇文章大致分为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方式与特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与概述等七个方面的研究主题。从研究主题来看,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献主题几乎涵盖了它所应涵盖的所有方向,尽管如此它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即我国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特别重视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普遍现状与问题概述等一般性、概括性文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占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总成果的75.7%。相对而言,对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外籍教师教的跨文化差异管理等具体实施性、措施性强的研究不足,仅占总成果的24.3%。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的等实例研究,以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运用更多的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出发,了解他们的习俗和困难,给予外籍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外籍教师更好的服务中国学生。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近些年来发展稳定并且日臻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不菲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有效的推动的高校外籍教师的管理与发展,并且为以后的研究者也创造了好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研究起步较晚且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着手开展初步研究,直到2004年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数量才明显增多,直至2010年达到发文高峰,研究主题也随之丰富起来,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也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因此,要想推进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就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积极致力于合作研究,这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方式。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面对一些跨学科、跨地域、高难度、大规模的复杂问题,科研合作就尤为重要。科学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科学家的成果产出能力,而且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而关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方面论文的合作度和合著率还很低很低,亟待改进,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的期刊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高

有关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期刊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高,且核心期刊较少。这表明相关期刊对外籍教师管理这个问题不够重视,亟待提高。就学科归属而言,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属于公共管理学和高等教育交叉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既是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论文既可以在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也可以在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刊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种学术刊物对外籍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专业学术刊物如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刊物(教育与职业5篇、上海教育5篇、教育探索5篇、教学与管理4篇)也总共发表了为数不多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论文。其他较多的刊物也主要集中在各个综合性大学的学报及外国语学院的学报。因此,要想推进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更好的发展,提高各相关领域学术刊物对此研究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这是推动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必经之路”。

(三)研究主题通论性研究过多,缺乏实证研究

研究主题通论性研究过多,内容重复,且缺乏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的一般性、通论性研究最多,占总数的18.3%,对外籍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其次,占总数的17%,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方式和特点的研究也居多,占总数的15.1%,注重对外籍教师的聘请和利用的研究(占总成果的13.3%),但是对于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以及跨文化分析问题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所发表的成果仅占成果总数的15.1%。实际上,研究统计应当更注重研究的实证性与应用性,而不是仅仅摆出几个表格、数据在这里,更应该注重这些表格和数据所显示的问题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一些重复讨论的主题,后来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吸收并运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该领域更新颖的、更深刻的问题,推动该研究的持续发展。

(四)研究队伍和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因剖析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1]。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提升科研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自不待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抄袭严重、质量低下的现状,有必要从学生、企业及学校三方面进行深度原因剖析,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并加强质量监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一、学生角度

(一)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按期保质完成。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将直接导致其毕业设计(论文)粗制滥造,客观原因在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年,此时学生往往面临着实习、考研和就业的多重压力[2]。囿于现实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主观原因是一些学生心存侥幸,认为只要考研或求职顺利,学校对其毕业设计(论文)定会“宽大处理”,于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敷衍了事,使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肤浅、格式混乱、逻辑不清、结构松散。此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资料检索和查询能力欠缺、科研训练不够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新不足,研究价值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生不了解专业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及行业需求,草率选题,使研究内容陈旧过时。有些学生虽然查询了大量资料,但不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是将已有的数据简单堆砌或是将前人研究过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虽看起来不算抄袭,但内容相近,结论相似,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均缺乏创新。大多数学生实验实践经验不足,未能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和工作实践密切关联,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其毕业设计(论文)多以验证性实验和实验性报告为主,调研型论文和设计型论文数量较少。(三)抄袭问题严重。抄袭问题严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部分学生高度依赖网络资源,将下载的相关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整合成一篇新的毕业设计(论文),对粘贴复制的资料缺乏理性思考,把已有的资料东拼西凑,使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漏洞百出,格式混乱,惨不忍睹[3]。反抄袭机制不健全也加重了学生抄袭之风,如现有的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分析毕业论文的重复率的确对抄袭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至少杜绝了大篇幅直接抄袭的情况,但是计算机分析的重复率虽能分析词句的差异,却无法检测出思想和观念的“复制”,只要对词句稍加修改,完全可以降低复制比。此外,受到利益驱使,一些机构人员向学生进行有偿并提供检测报告,学生根据检测报告对论文进行局部修改便可以成功规避复制比问题,致使学生论文抄袭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二、企业角度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依然唱独角戏,未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导致企业未能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未能根据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应要求制订详细的工作部署,使企业在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企业未能结合行业特征和行业需求以及企业工程实践项目为应用型本科学生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参考,使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应用性不强,成果转换率不高[4]。三是企业难以为在企业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提供齐全的研究设备、数据及图书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资源配置不全且利用率不高。四是企业指导教师往往属于能工巧匠,实践经验丰富,却缺乏专业领域内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师范技能,不能结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其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灵活的教学指导,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5]。

三、学校角度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8

一、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讲解议论文基础知识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议论文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在高中阶段,学生学过很多议论文,但缺乏对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高中教师应当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论点、论据,使素材和论点契合,使议论有理有据。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支架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丰富素材积累,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师说》这篇文章为例,采用支架式教学,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了解议论文写作的多种论证方法。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参照翻译书或者文章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做好支架准备,先问问学生写作的文体有哪些。这时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回答“记叙文”,教师可以再问学生有没有喜欢用议论文写作的,对议论文文体了解多少?肯定有学生回答:会用议论文写作文,但是对议论文的了解不太具体。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进入正题,告诉学生这节课要教给大家一些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负责给议论文下定义,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并结合《师说》这篇文章找出三要素。第二组负责寻找《师说》当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举出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进入情境,并利用支架来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进行分享和展示,比如一组的学生找出了《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组的学生发现师说这篇文章大量采用了对比论证等。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帮助下,学生学习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加深了对议论文的理解。

二、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审题立意

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仔细读题,根据题目信息进行立意。但是很多学生不认真审题,不能根据题目给出的材料确定核心论点,而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的评分首先要看学生的立意,一旦偏离主题,写得再好也拿不到理想的分数。议论文是高考中学生经常选择的文体,而就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写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强,作文命题日趋生活化,因此,教师应当以高考作文为风向标,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能力。利用支架式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把握立意的方向,提取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从而掌握立意的技巧,使作文更有层次感,更有深度。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多角度立意。比如,这个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歌德说,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写一篇文章。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面对这个作文题目,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本小组的作文立意,然后与另外的小组分享。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确定作文立意。如有的学生说,人不可能一辈子依靠别人,自己独立才是真本事;有的学生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等。在小组分享完各自的观点以后,教师再分析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多角立意:1.学会独立;2.自己的路自己走;3.自立才能自强;4.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利用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能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能力。

三、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作文评改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外语类专业;毕业设计;双导师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衡量各校教学水平、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历来重视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育部办公厅曾《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也面向全省各类高校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可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大致经历了照搬本科院校论文模式到总结体会式,再到毕业实践设计的变革,体现出毕业设计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不断改进的历程。那么,历经多年改革之后的高职院校现在又是如何要求并规范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总体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调研了外语类专业部分毕业生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18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现状

调研发现,这些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统一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名称除2所院校仍沿用最初的“毕业论文”,其他16所都使用“毕业(实践)(调查)设计”的名称;毕业设计时间都安排在第5和/或第6学期;学生都有专门指导教师;设计字数全部要求3000字以上,近50%院校要求5000字以上;都有答辩要求,其中7所则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答辩。综合来看,各院校相比以往有了更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改进之处

与初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比,目前无论从设计内容要求、指导教师配备还是过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

1.强调基于工学结合的设计范式。调研发现,18所院校中仅有1所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来源于所学知识,以理论为主;14所来源于“学校所学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另3所院校设计内容则全部来源于岗位实践。可见,沿用本科学科体系的论文写作模式已基本由工学结合下的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方案设计范式所取代。

2.毕业设计计划更加周密而详细。调研发现,各院校为每位毕业生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有近一半以上院校另外配备了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从教师配备到设计选题、开题论证以及最后的答辩等,各院校都有较之前更周密详细的计划安排。

3.监督与管理更加多样化。相比以往单一的管理监督方式,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了更多样化的方式,主要有指导教师的抽查、校院两级督导的抽查和网络平台辅助下的毕业设计管理等。多样化的管理和监督方式,帮助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随时把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展,相比以往更趋合理。

(三)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同时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得以改进的同时,尚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仅有在校专任教师真正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有近41.2%由校内指导教师指导,近58.8%配备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但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往往仅由校内指导教师真正参与指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通常一人指导多名学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实践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毕业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认识不足以及相关报酬待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对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而校内指导教师则往往因自身岗位实践欠缺、教学任务繁重、指导学生数量过多等原因,导致实际指导也不甚理想。调研部分指导教师发现,有61.1%的指导教师认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一般或较差。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容乐观。

2.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抄袭现象较普遍。毕业设计时间都安排在第5或第6学期,该时间段多数学生急于就业,一些找到了工作的学生忙于适应新岗位,导致学生没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1]加之一些院校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对于已签约学生往往放松毕业设计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轻视,导致抄袭现象的存在。调查发现,近61.1%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近41.2%的学生毕业设计一半以上内容直接来自抄袭。

3.毕业设计只重视点的监督,缺乏全程性的监督和过程性管理。调查发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学生选题、开题和设计完成等几个点上给予指导监督与管理,缺乏过程性管理与监督,导致一些学生在老师要求上交材料时临时拼凑,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4.对毕业设计审核不够严格,答辩环节把关欠严。调查发现,一些院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就业签约率和毕业率等,导致对学生毕业设计把关不严,要求放低。此外,在答辩环节,近83.3%的院校只有校内指导教师参加,缺乏岗位指导老师的把关。校内指导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答辩效果欠佳。这些现象反过来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持不重视态度,也直接影响其质量。

二、双导师协同下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

基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探索更趋科学合理并具创新的设计模式,以进一步全面优化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为此,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分析与论证,笔者提出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协同下全程监控管理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思路。

(一)落实校企合作双导师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配备应该从单一在校老师转变为“岗位指导师傅+在校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协同合作指导方式。[2]双导师既全程参与内容指导,又参与全程的监督与答辩考核工作。双导师通力合作,在校指导老师更多从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性方面给予指导;岗位指导师傅则从设计的实践操作和实用价值方面给予辅导。这样,双导师协同指导下的毕业设计既能保证设计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提升了整体质量。

(二)合理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

从调研的院校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很多主客观原因都导致学生无法重视毕业设计。为此,有必要提前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在学生实习的同时,就安排毕业设计。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提前关注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措施。这种由实习任务所驱动的毕业设计既能更多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往往提高了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规范点、面结合的全程式监督和过程管理及考核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点监督管理的方式所导致的学生临时拼凑材料现象,有必要采取双导师合作下的点、面结合的全程式监督和过程管理考核方式。有网络服务平台的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全程化监督管理。双导师分工合作,从不同的侧重面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全程监督指导,实施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方式。这样势必会引导学生全程认真对待设计,也将更好地保障设计整体质量。

(四)双导师协同监督和审核毕业设计,共抓答辩工作

针对重学生就业率而轻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审核方式,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设计要求。双导师分别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严格审核学生的设计过程和结果,在双导师都审核通过的情况下,才允许学生参加答辩。答辩过程采取双导师共同参与、分组交叉的办法,即学生自己的指导老师不参与所带学生的答辩,由其他组的导师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答辩。[3]学生一辩不通过,自动进入二辩,二辩不过,则延迟学业。严格的监督、审核与答辩制度势必直接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也必将极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五)利用系统杜绝学生毕业设计的抄袭现象

除了以上提及的双导师协同指导下的全程监督、管理与审核,为杜绝学生毕业设计的抄袭现象,不妨利用系统检测学生的设计。一经发现雷同率超过30%以上,坚决要求学生重新设计,否则不予毕业。严格的制度与监督管理政策可以有效杜绝学生随意抄袭现象。

三、实施双导师协同下毕业设计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双导师协同下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调动双导师的指导积极性,提高指导质量

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此,校企双方应该通力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合理落实双导师待遇、工作量和责任等问题,给予指导老师足够时间、精力和资金保障。同时,对双导师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指导培训。只有在保障了双导师的时间、精力和待遇,同时明确了指导的内容和要求等情况下,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指导中,从而提高指导质量。

(二)科学利用和管理网络平台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控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院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辅助。为此,需要配备专业的网络专家维护和管理该平台,以保障其正常运行。此外,需要对指导老师进行平台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服务平台真正服务于师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规范条例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规范条例,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针对不同专业要求的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规范条例。不同专业,甚至全校所有专业都参考同一份毕业设计规范条例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现有的条例多数缺乏校企双方的共同探讨与论证。因此,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尽快制定具备专业特色、经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和论证的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规范条例。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重要的一门综合必修课程,是联结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工作的纽带。如果双导师能够协同指导学生认真参与毕业设计,必将极大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从双导师的合理配备、协同合作、时间安排、监督考核的落实和高质量规范条例的制订等方面落实,以充分保障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娜,袁文光.浅谈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艺术,2012(1):191-193.

[2]王海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J].江苏高教,2008(6):55-57.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篇10

(一)学生方面

1.选题上存在较大问题。首先,选题范围偏大或偏小。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比如在探讨“我国公共治理机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分析”,“我国”这个范围太过庞大。另一种就是选题范围过小,比如关于“长沙市芙蓉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研究”这个范围又过于狭窄,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难以展开深入的调查,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就没有必要了。其次,选题重复。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是导师给一些选题范围,然后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来进行研究,由于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透彻以及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这个概念,往往不知从哪入手,有些同学仅仅只为完成任务,能够顺利地毕业就行,他们一般都选择较为简单或者时下讨论较多的话题来进行研究难免出现论,文选题重复。2.对专业课知识掌握不够透彻,抄袭现象较为明显。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们必须做到论文的写作主题鲜明、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要善于将所掌握的管理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呈现出一篇集聚知识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高质量管理学论文。大多高校的管理类学生很少做到课前去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上课时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的比例不多,课后去图书馆深入学习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更是寥寥无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走了过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缺少理论支撑,学校、老师又催得紧,这就致使一些同学利用网络大量的复制拼凑别人的文章,没有注入一点自己的观点看法,论文研究缺乏现实意义。3.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很多管理类学生在写论文时匆匆忙忙,并没有仔细阅读管理专业撰写论文的相关要求,致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较多;还有很多同学不能从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资源利用率低,对所要阐明的观点表达不清楚,过于口语化,文章缺乏管理类专业术语,重点不突出,文章说服力欠佳。4.写作时间与考研就业相冲突。由于现在本科论文的撰写大都在大四下学期开始,而这时也正是学生们找工作以及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分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不足,必然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由于现在高校的论文通过率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顺利拿到毕业证,致使学生们没从根本上把毕业论文写作重视起来。

(二)学校方面

1.相关规章制度严重缺乏。学校虽然也教导学生严禁抄袭,要独立完成本科论文的写作,但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鉴于是本校的学生,不想给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论文写作质量这方面把关不严。一般高校基本都规定论文的重复率必须在以30%下专门针对论文内容质量管,却没有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尤其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涉及领域较广,有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也较繁杂,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太透彻,再加上还要实现重复率必须达标这一目标,导致学生无法静心去钻研论文内容。2.缺少对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设立。管理类专业论文写作有其专业特色和撰写要求,文字描述居多,要求论文写作过程中逻辑思路必须清晰,语言的表达必须符合管理类的专业描述,但是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由于学校在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创新能力培养上没有注入太多的关注,导致即使有些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最终呈现出来的论文平淡如水。

(三)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的数量供不应求。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老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个老师分配了多名学生,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况且他们有自己的许多事情要做,大量的教案、课题要去整理研究闲暇时,没有太多间去认真修改每位学生的论文,部分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流于形式,修改意见是否落到实处并未被关注。2.2020指导过程较松散。受年疫情的影响,论文答辩普遍采取网上进行,老师基本上也都是通过网络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指导,机械式的网络指导必然没有当面交流来得更贴切、好理解,致使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哪方面欠缺,哪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缺少了解,知道些论文写作的具体流程就行,遇到问题不做太多的纠正,提交的论文质量肯定也就平平无奇。学生有时也可能没有理解指导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论文写作方向甚至脱离主题。受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老师也认为当下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找工作、考研才是学生们当前要专注的事情,对学生论文也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多方因素共同决定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构建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有关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实习设备,学校则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实战经验,培养出更多企业单位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在企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管理类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流程,为之后的就业制定明确的规划,同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课程学习中可以着重抓住教学的重点,更深程度地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确保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一批管理型专业人才。

(一)加强选题环节上的指导教育

首先校方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应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在确认选题时,题目大小、难易程度应与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匹配,尽量体现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色,尽量将学生所掌握知识与企业现实需求相结合。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参考老师所给定的选题范围内加以衡量,避免重复选题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真正想探讨的问题通过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一步凝练升华学生们对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积累,并且更好的运用到之后的工作中,为社会提供一批管理型专业人才。

(二)保障论文指导老师的数量和待遇

首先针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主要由企业所分配的指导教师和校内专家教授来负责学生论文的指导,学校还可以从外校聘请一些学术方面较强以及对论文指导有实战经验的教授等来为学生进行论文撰写的指导工作。其次学校可以给指导出高质量水平的论文的指导老师物质上的一些奖励或者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调动老师们教学指导的热,以此来情,使他们能够耐心的为学生辅导,指出其论文存在的缺陷、论据论点是否得当等,同时专门为指导老师召开一个培训会,使他们意识到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发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所学无条件的传授给学生,培养真正能给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提早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相关课程

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与高校联合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教学培养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可以在大二上专业课的同时给学生分配好论文指导教师,并要求老师平时多和学生互动,为学生灌输论文写作的必要性,不定时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管理类专业相关的优秀论文来赏析,激发学生们撰写论文的热情。教师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善于将课程专业教学与企业目标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企业文化理念中,提高学生对企业运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的了解,更好地发挥管理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指明方向。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专家到校进行教学,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其次在大三下学期可以专门开设一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们讲述管理类专业论文写作格式的要求、相关文献的查阅方法及其引用、写作的技巧以及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之后呈现高质量的论文写作做好扎实的基础。

(四)重新审视论文写作规范的规章制度,严格论文答辩过程管理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答辩组成员由校内高职称教师和企业专业的管理学者、资深专家等构成,这样既可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与企业资深专家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改进,并了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提高论文质量,为之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充分沟通,共同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加强对论文监督小组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定期整理汇报学生们材料上交以及论文完成的进展情况,严格按照论文写作进度安排,对材料审核不通过以及论文进展较慢的同学给予督促,使其能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学校必须严格论文答辩过程的管理工作,制定规范的成绩考评标准,采取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方式,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与企业现实规划、切实需求相匹配,答辩的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答辩评审成员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格式的规范程度、答辩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企业设计项目的融合度做出最后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核心设计的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