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12:08:52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一、现阶段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和人才需求分析

1.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据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统计,在527个职业中有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等10余个IT行业职业。其中在占职业总数2%的IT类职业中,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员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职业已占到所有新出现职业的10%。这一数据说明,IT行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快速形成规模,对社会形成了新的人才需求。

2.我国IT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2003年以来,一方面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各种社会培训力量急速扩张,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一直呈现供大于求。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2006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类职业需求人数仍排前十位,中职层次需求量高于高职。

另据追踪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国家和省内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表明:在国内市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省内市场,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电子商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本市,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岗位需求紧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1999年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专业课程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织,其中必修课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涉及数电、模电、工程数学,专业课汇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传统课程,实践技能课仅涉及中英文录入技术、工具软件等浅表性技术课。

可见,该课程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表现突出,课程数量多且杂,实践教学活动分散,数量不足,学科性强,职业针对性差的缺陷非常明显。

2.2002年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本次改进秉持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强专业技术课,淡化学科性,适应职业性的专业改革思想,为保障教育效果,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借鉴社会上成功培训机构的经验,对岗位特点明显的专业技术课在开课学期,专门增设该课程相应的专项综合实训,如:图文排版实训、计算机组装维修与组网实训、多媒体制作实训等,从时间和训练程度上保证课程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选修课的重新定位,将原来课程方案中摆花架子或美其名曰“扩大知识视野,加强素质教育”的有选无修的选修课统统拿掉,应对社会需要岗位按管理信息和多媒体方向设置相关职业课程模块,学生一旦选定,其实也是重要的必修课。

(3)舍弃学科性,强化职业性。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动画设计制作等学生可学会做课程取代学生学不懂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模电课程。

3.新的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推出。纵览改进方案,主要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方案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过渡,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总成绩平均提升10分和学生参加省内职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大奖得到佐证。但是课程设置求大贪全以及未引入职业认证考核,导致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影响就业的关键关隘并未突破。

如何从课程体系上破解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难题?

前两个课程方案都有试图将尽可能多的IT职业岗位所需课程纳入囊中之嫌,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个人承受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小区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除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只有按职业性质和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考核,模块化打包岗位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包学习,才能既精准学习,又降低就业竞争风险。按照这一思路,实验课程方案按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三部分组织。其中文化素质课包含文化课和职业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录入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少量公共技术课,专业模块课按照职业岗位细分为办公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软件技术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计算机维修模块等,岗位各模块全部设置岗位技能所需操作课程和岗位考证训练实践课。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特点

1.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注重技术操作性而非学科系统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生定位于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这一定位已经揭示了其课程体系必须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而非以科学理论为中心。实验课程方案已无《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模电路》等一批完整学科课程的踪影就是回归定位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就业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进入21世纪以来,IT业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扩张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如果不能随变而变,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对口就业率裹足不前就是最好的答案。实验课程方案多个职业模块的出现正是因应变化的选项之一。

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引入国家职业考试制度。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具在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能考试,其考试成绩一方面作为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学生有关课程的结业成绩,大大节约学生学习成本。实验课程方案中模块课程设置全部基于这一思想。本实验方案引入了计算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OSTA)系统,完全覆盖目前国家公布的所有计算机行业职业领域,具有实用、简洁、高效的特点。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三维一体;班组建设管理;调控中心;专业管理;“2333”模式;四大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79

1 管理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

调控中心紧紧围绕“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的年度目标,以全面推进班组建设“四大体系”有效落地为重点,坚持分级管理、量化考核、统一规范、科学评价,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各岗位、各班组的积极性,切实减轻班组负担。通过“中心联动、专业齐动、班组互动”的立体模式推进,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谁来干,干什么;落实标准,确认怎么干,如何干;以对标促管理,落实干得怎么样;强化考核,进行总结评价,扎实推进“四大体系”。将专业管理与班组建设相融合,切实提升班组工作质量、运行效率和员工素质,确保班组建设取得实效。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专业管理的范围:调控中心所属方式计划室、自动化室、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配网抢修指挥班。

专业管理的目标:完成“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四大体系”落地,提升“三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班组绩效水平、提升班组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确保班组健康发展。

2 主要管理做法

2.1 强责任,抓执行

2.1.1 经纬交织筑合力。建立纵向“1+1+1”工作法,由一名中层干部和一名专工结对一个班组,抓专业融合;横向实施“班组共建”,实现班组团结互助,重班组协同。

2.1.2 专业指导激活力。“1+1+1”工作法采用“双循环”机制,实现管理和业务的互补融合,专业与班组的同频共振。中层干部顺时针指导监督、专工逆时针协助,实现专业重心下移,工作责任明确、监督责任动态跟进的良性循环。

2.1.3 五环相扣聚动力。横向“班组共建”结合调控中心五个班组业务特点,树立班组互助、共同服务、团结共赢的理念,自动化班提供技术支撑,监控班实现动态反馈,配调与配抢互相支持、快速指挥故障处理,地调与配调上下联动、高效应对电网事故。

2.2 重管理,抓体制

2.2.1 变革管理机制,“四值竞赛”促绩效。针对运行班组的“四值三运转”工作模式,开展“四值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强化了班组绩效管理。

2.2.2 坚持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班组能力。针对供电方式薄弱的情况,中心专工优化制定《电网应急处置专项预案》,降低了电网运行风险,减少现场操作121次。

2.2.3 重视专业管控,强化专业技术指导。制定《35kV及以上用户站设计建设标准》《新建变电站调控中心验收标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调度技术标准》等标准,召开继电保护安全分析会议,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卡”。

2.3 筑基础,重标准

2.3.1 强基固本,实现管理规范化。编制《调控中心人员停送电到岗到位标准》《调控中心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加强电网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等11个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全覆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2.3.2 建章立制,实现工作标准化。结合智能配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莱芜电网10(6)-35千伏系统接地故障处理规定及试拉顺序》《加强配电线路送电过程管理》等工作标准,为地调、配调调度员提供了制度保障。

2.3.3 专业协同,实现预案最优化。协同方式、保护、调度和自动化4个专业共同编制了《2014年莱芜电网事故处置预案》和《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分析电网运行状况,“三算三查”排查电网薄弱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整改措施。

2.3.4 追根溯源,建立专业技术库。从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收集整理涵盖调控运行、保护管理、新能源等专业技术标准,建立了国标、行标、企标三级技术标准库,为班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2.4 抓创新,重实效

2.4.1 开展课题研究,以技术支撑电网。研发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使故障巡线区域由面到线、由线到点,提高故障定位准确度。针对配电线路拉手率较高的现状,开发《配网合环安全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配网负荷转供更加稳定。

2.4.2 创新求突破,工作得实效。坚持在工作中寻求创新点,发散思维、大胆构思,完成由“苦于创新”到“乐于创新”的转变。《一种便携式远动信息核对装置》《分类工具盒辗转抬升于不同象限的工具箱》等五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专利方面的新突破。

2.5 提技能,强素质

2.5.1 拓宽培训模式,“四轮驱动”提技能。坚持开展“四堂课”活动,即现场培训讲解课、“人人为师”理论课、故障分析提升课、课题研讨实践课,充分发挥“全员备课、人人自学、抽签讲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员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2 专业班组上下联动,夯实电网安全防线。坚持开展“安全周周回头看”活动,分析电网异常情况及处理过程,探讨优化方案,并建立事故档案。指导班组重点学习故障案例,定期组织调度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6 促业绩,争先进

2.6.1 班组良性竞争,比学赶超促提升。为防止班组建设“两张皮”,结合班组评价、班组对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成效等方面,制定《调控中心班组建设竞赛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班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6.2 深化成果应用,提升工作效能。加强统计分析,坚持每月组织优化AVC调控策略会议,实现全部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修改AVC控制参数8项,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3.1.1 技术提质。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度,减轻了工作强度,巡线工作量减少了65%,故障巡线时间缩短了117分钟;优化AVC调整策略,实现了46座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人工遥调遥控操作由每月1916次减少至321次,降低遥控操作量83%;“监控信息优化”加快了监控信号的分类及优化,将日监控信息量由8185条减少至目前的945条,同比下降88.5%,提高监控效率。

3.1.2 管理提效。安全管理实现风险减负,通过对电网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整改措施;专业管理实现工作减负,制定“标准作业卡,减少保护人员工作量;风险管控实现压力减负,结合公司月度停送电计划,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措施;优化流程实现人员减负,理顺班组的各项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认真总结和全面评估,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3.2.1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亟需加强。在管理措施、技术创新领域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对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

3.2.2 班组大讲堂形式单一。目前,班组大讲堂的形式需要拓展,在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加强。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4

2017年个人的技术工作总结【1】 一、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

根据公司制定的打造节水技术集成系统应用推广商,成为节水行业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编制了公司20xx年年度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责任人、考核到位。通过一年的努力年度科技创新计划完成率达80%以上。其中完成了新产品开发4个、专利申请8个、企业标准备案4个,同时承担了一项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承担了一项自治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培养技术人才10人、技术工人30名。

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了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制度、研发人员 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分别与与自治区水科院土肥研究所、自治区农科院及新疆农业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聘请自治区水科院、农科院及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在技术引进方面与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美国约翰迪尔灌溉技术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装备引进方面与意大利AIT公司、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洽谈。公司广泛开展各种产学研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构建技术联盟,打造节水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平台,共同开发农业节水灌溉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

公司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讲解。为了稳定技术队伍,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技术人员的报酬逐步与市场劳动力价格接轨,公司自20xx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各项科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中心拥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实验室有转矩流变仪、耐液压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落锤冲击试验机等仪器

设备符合产业科技创新需求

三、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1、新产品研发方面

20xx年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有4项。研发投入资金260.61万元。其中给水用高抗冲改性聚氯乙烯(PVC-M)管材的开发,产品已在伊犁河南岸国家土地整理项目给水工程10000亩、精河县大河沿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4000亩、哈密巴里坤荒山绿化灌溉工程5000亩中得到应用,用户使用情况良好。

2、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方面

公司借助专利事务所的力量,及时完成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有《内镶片状迷宫式滴灌带》实用新型专利、《喷滴灌用低密度聚乙烯管材》实用专利新型、《聚乙烯(PE)输水软管》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层迷宫式滴灌带》实用新型专利、《UPVC地下通信用蜂窝式直埋管》实用新型专利、《大棚滴灌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地下滴灌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自动化灌溉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为确保公司注册商标在主要领域获得保护,积极完成了西部节水牌商标的复审;为使公司产品逐步由屯河牌商标向西部节水牌商标过度,重新设计了产品合格证及PE产品外包装,目前已投入使用。

制定了企业标准。通过技术人员走进市场、调研市场,咨询起草标准的协会专家和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形成了企业标准4项,《环保型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塑料节水灌溉器材 非复用型内镶式滴灌带》、《地埋式滴灌带、管》、《防鼠型滴灌带》等。

3、项目情况

20xx年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高效节能滴灌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的分课题《节能管网、抗堵塞内镶贴片式滴灌带产品产业化》;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小流量节水滴灌带产品开发及示范推广》。与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签订了协助完成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申报的合作协议,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按照计划完成了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项目资料的编制。在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方面。先后申报了20xx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项目、自治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自治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和重点项目、昌吉州新型工业化重点及技改项目、昌吉州科技计划、昌吉市科技计划等项目。

4、公司资质办理与管理。

为配合公司营销业务开展,先后完成了国家灌溉工程AAA信用施工企业及政府放心、用户满意十佳优秀施工企业、昌吉国家现代节水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等荣誉;完成了公司节水产品认证年度监督审核及滴灌带增项认证、获得了节水产品认证证书。还通过了PVC及PE给水管材卫生许可批件现场及资料审核,并获得了证书。

四、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

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和建设工作,保证技术中心的信息建设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企业信息交流系统。完善了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了企业网站。企业网站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平台,而是可以提出意见,互相交流的场所。不断更新和完善《西部节水行业资讯》,让员工更好的掌握行业信息动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各类产品检测信息。密切关注塑料管材产业和相关行业动态,积极参加各类行业交流会,了解塑料管材最前沿科技。

公司在生产过程混料系统采用了自动化的控制,自动计量装置的精确称量,减少了配方材料的误差,提高了混料的质量。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17年个人的技术工作总结【2】 20xx年,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网络技术中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面向发展、面向经营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经营发展这一中心,加快科技兴邮步伐,抓管理、抓服务、抓创新,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为全局邮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前几年,各个生产系统都经过了整合、数据的大集中,为以后的生产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大好的前提下,我们团结奋进,全面完成了年初上级制订的重点系统的维护工作。

1、20xx年全年设备维护中心完成了孙楼、刘王楼、欢口、师寨、史小桥、向阳路等支局设备与台席的搬迁、改造、回迁工作;在刘王楼、孙楼、史小桥支局网点搬迁工作中,适逢夏季7、8月份,我局工作人员不叫苦不叫累,积极做好台席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协调电信局和监控公司单位做好了线路接入、监控安装的工作;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证了网点业务不中断、新网点当日回迁次日营业的要求。

2、20xx全年设备维护中心完成了支局营业厅多媒体电视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了支局五小家庭计算机的安装配置工作,完成了支局电子化营业台席袋牌打印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了支局电子化营业台席终端的更换调试工作,完成了县局及支局生产用机的远程安全套件的安装和监控工作,完成了丰县内部网邮箱的数据双向备份及服务器的更新更换工作。

3、配合做好了苏邮惠民系统上线及打印机安装工作。作为我局11年重点工程,整个工程项目工期紧、工作量大,我中心积极做好了技术支撑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为整个系统工程的限期上线,超额上线,完美的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电源供给设备的维护。汇接点机房、支局网点UPS不间断每月进行正常放电一次,并定期进行检测保养,以延长其

寿命。雷雨多发季节即将来临,我中心对支局单位的避雷设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及维修,保证避雷设备的稳定运行;备用发电机定期清理、更换机油,随时待用,确保停电网点能够及时供电。保证网点正常营业。

5、积极推进邮政金融计算机安全运行年竞赛,为保证我局金融业务在全年内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保证我局在全区乃至在全省的金融安全运行竞赛中名列前茅,设备维护中心人员积极主动对我局金融单位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及设备检修,保证设备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结合金融计算机安全运行年竞赛的的要求,对竞赛考核的重点加大力度。争取在11年储蓄系统安全运行年竞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xx年工作思路:继续紧密在以局党委领导班子周围,积极做好业务支撑与技术支撑工作,保证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实现预定目标打上完美的句号。

一、认清形式,转变观念,增强做好邮政技术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努力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思考并解决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为经营发展服务支撑问题,努力打造适应邮政各项业务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平台。随着邮政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维护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维护人员更大的责任心,是维护工作上一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管理。1、加强网络线路的维护。协同电信局定期对汇接点机房、支局网点线路进行检测保养,确保线路的畅通。在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对支局的避雷设施进行仔细的检查,以保障设备的安全,免遭雷击。汇接点机房核心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有备份,确保不出现重大线路故障。2、加强电源供给设备的维护。汇接点机房、支局网点UPS不间断每月进行正常放电一次,并定期进行检测保养,以延长其寿命。备用发电机定期清理、更换机油,随时待用。3、加强重要系统的维护,特别加大对ATM机维护和管理。

三、积极推进邮政金融计算机安全运行年竞赛,为保证我局金融业务在全年内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保证我局在全区乃至在全省的金融安全运行竞赛中名列前茅,设备维护中心人员积极主动对我局金融单位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及设备检修,保证设备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结合金融计算机安全运行年竞赛的的要求,对竞赛考核的重点加大力度。争取在11年储蓄系统安全运行年竞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加强技术培训。目前生产系统越来越多,设备也各式各样,给维护也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数据库的应用开发,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ATM机、邮资机、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的维修,我们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也希望局内能计划安排这方面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支局小维护员的培训和管理,有奖有罚,最终能够做好设备的保养及简单的维护工作,来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及设备的维修费用。

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定期对办公系统进行升级、打补丁,并在机房安装网络管理软件,监控所有在线微机的运行情况,建立网络防火墙,屏蔽恶意网站,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

五、加强管理、强化责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确保邮政设备和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管理运行维护工作达标。依照《邮政设备和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管理运行维护指标体系》细化项目,分解内容,根据指标体系条目,逐条对照,逐条落实。

六、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多元化,信息迅速化,数据集中化,管理方便化,更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数据;SDH;MSTP

1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特点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是电力系统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之一,而电力系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面广: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五个环节;

(2)专业化程度高:除一般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之外,还包含众多的电力系统专业业务知识;

(3)各地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各国、各地区在电网运行、经营管理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在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系统上,更难做到完全标准化、产品化;

(4)受国家政策保护,国产化是主要方针。

2 信息业务分析

2.1 调度电话及行政电话。属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是电力调度及行政工作的重要通信平台,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快速接续速度。

2.2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为了对“四遥” 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多采用TCP/IP与10/100Base-T网络接口方式。

2.3管理信息系统(MIS)。提供日常业务查询功能,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信息联网均基于电力信息通信专网。

2.4 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其作用为调度控制中心采集实时数据,可靠性要求高,并需要较小的时延。

2.5 继电保护信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可以通过PCM设备的G.703/64kbps接口接入SDH传输平台。

2.6 视频会议业务。基于H.323的运行在分组交换网络的IP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逐步被电力企业用户所认可。今后将更多采用TCP/IP的接入方式。

2.7 通信支撑网及通信监控信息等附属业务可以通过TDM或IP两种方式进行承载。

上述各类业务的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网正在由基于TDM的语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承载越来越多的IP数据业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基于TDM的重要业务仍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3 信息技术体制分析

随着国家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很多县级电力企业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基于SDH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但是, 目前通信网的网架结构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此外,随着网内的IP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以支持单一TDM业务为主的SDH技术体制也难以高效地支持此类业务。

3.1链状网络,可靠性低目前的电力通信网网络拓扑整体上依赖于输电线走向,大体上呈星形或链状拓扑结构,其可靠性很低。根据电力通信网络目前的状况, 只能采用线路保护倒换,无法实现环形网保护。

3.2不支持IP业务,在电网系统中,传统的SDH体制主要传输语音等TDM业务。SDH是一个以复杂的集中式供应和有限的扩展性为特征的体系结构,难以处理以突发性和不平衡性为特点的IP业务,无法满足IP业务的需要。

4 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的技术需求,为了在将来的网络中更好地支持比重日益增加的IP业务,县级电力系统运营者在建设自己的通信专网或对现有的SDH网络进行扩容与升级时,均把目光投向以下的技术体制,即DWDM波分复用技术、RPR弹性分组环和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等。此外,纯IP宽带网络、NGN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于已经建成SDH网络的地区,从保护投资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以现有设备与技术体制升级到适合承载IP业务的通信网络,寻找一种方案,从现在的静态TDM复用模式过渡到动态IP网络模式;对于尚未建设本地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的地区,应该充分结合业务需求,选择一种适合的技术体制。对几种较多采用的技术体制的分析与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MSTP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既需要传输TDM业务,又需要处理数据业务的矛盾。它是在大多数县级及以下电力分公司已经建设了大量SDH网络,而且语音业务(尤其是电力系统实时调度语音信息)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优化的较好选择。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1atform)技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数据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在传统SDH设备上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功能。它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因此,MSTP既能够兼容目前的TDM业务,又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的要求,同时采用了SDH成熟的组网和保护技术。可以说,MSTP体制为电力通信专网建设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5 电力信息数字化的展望

随着我省电网的不断发展,总公司相关领导提出加强电网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进行电网建设,以提高大电网的驾驭水平。深入开展配网自动化技术研究运用,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各级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2011年底前,主要城市核心区域实现配网自动化。

到2013年,佛山等重点城市的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82小时,城市配电网综合线损率低于4.5%。其他地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达到南方电网公司有关技术导则要求。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守率2012年达到100%。

建立业务系统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业务部门为主体推动业务系统的应用率和实用化,提高信息化系统实用化水平。加强通信主网网络结构,提升主网光通信环网率;综合数据网覆盖全部地区局,主干网千兆到地区局,地区局百兆到分县局;建设光传输B网,与地埋光缆、卫星通信系统构成立体化通信网。建设配电GIS、DMS和配电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配电生产管理信息化。2011年底前,110千伏及以上站点、新建35千伏变电站和分县局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逐步实现双环网;光通信网络覆盖全部35千伏变电站。”

6 结束语

电力通信专网最新发展趋势是:在保证可靠传输TDM业务的前提下,支持IP和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对于已经敷设了大量SDH网络的县级及以下电力分公司,MSTP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从而在保护了原有的SDH设备巨大投资的同时,保证了电力专网的可持续发展。第3代MSTP已经针对不同的应用融人多种接人功能,可以根据农电通信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功能的综合应用,对网络实现低成本优化,同时保持其高可靠度。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6

论文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输变电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电网安全愈发得到重视,节能减排日益受到关注,电源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电力设施陆续新建、老设备也不断得到更新改造,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电力调度与管理已经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加强电力调度与管理,就要先了解其内容与功能,针对其内容和功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电力调度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

①采集数据

由rtu收集站端(变电站or电厂)的电气参数,包括开关位置、保护信号、电压电流等遥测数据。

②传输信息

将rtu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可靠的通道传送至主站系统(前置机、服务器),并传输主站下达的控制命令到战端。

③数据处理

收集到的信息要经过处理、筛选、计算。

④人机联系

将处理过的信息经由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并实现遥控、遥调功能。

而其电力调度系统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时监测供电系统电压质量

②实时监测电网谐波电压分量

③对供电电压、谐波分量进行整点和分时段统在线监测和采集电力系统供电电压质量、谐波电压分量和失电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电压质量管理专责人员提供有关运行数据。

针对于上述所提到的内容和其功能,我们也提出了有关电力调度的科技规划目标。

1 电网运行与安全稳定控制

1.1 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及落实西电东送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电网资源和电力资源,适应电力市场环境,实现全国电力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合理划分电网的控制区域,建立先进的互联电网频率和联络线控制模式,制定相应的规定、规范。

1.3 提高电网安全分析及运行控制水平,力争全国500千伏、330千伏主系统不发生调度责任的稳定破坏、系统瓦解等特大事故。

1.4 根据电网的具体情况,配置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继续发展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2 电力市场运营

2.1 研究掌握部级、大区级和省级电力市场的运营技术,直辖市三级电力市场的运行。

2.2 研究开发、适时建立完善的商品化的发电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报价处理、交易计划、安全校核、阻塞管理、辅助服务、考核结算、合同管理、市场预测、信息及报价辅助决策等功能,保障发电侧电力市场公平、有序地运营。

2.3 开展输电市场和售电市场运营方面的研究。

2.4 所有开展电力市场的省级以上调度机构均应投运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3 电网调度自动化

3.1 完善国调、网调、省调ems系统的互联与数据交换。

3.2 全国网省调agc功能全部实现实用化,并能适应大区电网互联和电力市场的要求,使频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3 网省调全面应用负荷预测、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dts等应用软件,由经验型调度发展到分析型、智能型调度。

3.4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电力数据网络(spdend),逐步形成完善调度系统实时控制专用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连接各级调度中心及各直接调度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完善国家一级网,完善建成所有大区二级网,90%的省建成三级网。按照国家安全部门的要求,必须实现该网与外部公共因特网及内部公用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隔离,以保证实时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3.5 继续完善调度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国调、网调、省调三级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的互联和相互访问。

尽管目标很明确,但是由于电力改善不到位,“十一五”期间应进行的输配分开改革试点工作也还没有进展,电网企业依然高度垄断市场,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后,追逐额外利润是其作为垄断企业的本性。隶属于电网企业的电力调度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电网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工具,使得调度扮演的角色与其公共管理职能之间出现了偏差。

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物理规律要求供需保持瞬时平衡,但由于机组物理特性约束,网络阻塞限制以及负荷波动,水情不确定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电力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电力供需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可能危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 针对电力系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各级调度的科技发展规划是各级电网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中心的一把手总体负责,总工负责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率已纳入调度系统达标创一流考核范围,同时作为对调度中心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

4.2 加大科技投入,保证每年科技项目费用的落实,集中解决调度生产中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

4.3 积极促进电网调度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可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力倡导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电网实际的技术和产品。

4.4 调度系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系统,支持民族工业,但不保护落后,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4.5 建立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吸收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应用体系,实现电网调度系统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4.6 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各专业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满足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高度重视吸纳掌握高新技术人才,有计划地培训现职人员,制定培训规范,提出各级调度专业设置人员编制及人员资质标准。定期培训专业人员(包括境外培训);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公司)考察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

4.7 鼓励工程技术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每两年评选表彰“全国电网调度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4.8 对电网调度系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在各单位自愿的基础上将重点项目适当分工,确保及时完成。

4.9 制定年度计划,定期检查。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中国电网调度运行会议”相结合,召开电网调度系统科技工作会议,检查项目完成情况,讨论新的研究课题。

上述所述的与电力调度相关的措施,只是整个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而实施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要想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抓好电力调度尤其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类事情的发生,我们会有更好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7

论文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输变电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电网安全愈发得到重视,节能减排日益受到关注,电源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电力设施陆续新建、老设备也不断得到更新改造,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电力调度与管理已经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监测、控制与管理手段。而它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加强电力调度与管理,就要先了解其内容与功能,针对其内容和功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电力调度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

①采集数据

由RTU收集站端(变电站OR电厂)的电气参数,包括开关位置、保护信号、电压电流等遥测数据。

②传输信息

将RTU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可靠的通道传送至主站系统(前置机、服务器),并传输主站下达的控制命令到战端。

③数据处理

收集到的信息要经过处理、筛选、计算。

④人机联系

将处理过的信息经由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并实现遥控、遥调功能。

而其电力调度系统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时监测供电系统电压质量

②实时监测电网谐波电压分量

③对供电电压、谐波分量进行整点和分时段统在线监测和采集电力系统供电电压质量、谐波电压分量和失电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电压质量管理专责人员提供有关运行数据。

针对于上述所提到的内容和其功能,我们也提出了有关电力调度的科技规划目标。

1 电网运行与安全稳定控制

1.1 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及落实西电东送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电网资源和电力资源,适应电力市场环境,实现全国电力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合理划分电网的控制区域,建立先进的互联电网频率和联络线控制模式,制定相应的规定、规范。

1.3 提高电网安全分析及运行控制水平,力争全国500千伏、330千伏主系统不发生调度责任的稳定破坏、系统瓦解等特大事故。

1.4 根据电网的具体情况,配置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继续发展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2 电力市场运营

2.1 研究掌握部级、大区级和省级电力市场的运营技术,直辖市三级电力市场的运行。

2.2 研究开发、适时建立完善的商品化的发电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报价处理、交易计划、安全校核、阻塞管理、辅助服务、考核结算、合同管理、市场预测、信息及报价辅助决策等功能,保障发电侧电力市场公平、有序地运营。

2.3 开展输电市场和售电市场运营方面的研究。

2.4 所有开展电力市场的省级以上调度机构均应投运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3 电网调度自动化

3.1 完善国调、网调、省调EMS系统的互联与数据交换。

3.2 全国网省调AGC功能全部实现实用化,并能适应大区电网互联和电力市场的要求,使频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3 网省调全面应用负荷预测、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DTS等应用软件,由经验型调度发展到分析型、智能型调度。

3.4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电力数据网络(SPDEND),逐步形成完善调度系统实时控制专用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连接各级调度中心及各直接调度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完善国家一级网,完善建成所有大区二级网,90%的省建成三级网。按照国家安全部门的要求,必须实现该网与外部公共因特网及内部公用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隔离,以保证实时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转贴于  3.5 继续完善调度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国调、网调、省调三级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的互联和相互访问。

尽管目标很明确,但是由于电力改善不到位,“十一五”期间应进行的输配分开改革试点工作也还没有进展,电网企业依然高度垄断市场,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后,追逐额外利润是其作为垄断企业的本性。隶属于电网企业的电力调度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电网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工具,使得调度扮演的角色与其公共管理职能之间出现了偏差。

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物理规律要求供需保持瞬时平衡,但由于机组物理特性约束,网络阻塞限制以及负荷波动,水情不确定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电力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电力供需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可能危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 针对电力系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各级调度的科技发展规划是各级电网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中心的一把手总体负责,总工负责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率已纳入调度系统达标创一流考核范围,同时作为对调度中心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

4.2 加大科技投入,保证每年科技项目费用的落实,集中解决调度生产中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

4.3 积极促进电网调度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可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力倡导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电网实际的技术和产品。

4.4 调度系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系统,支持民族工业,但不保护落后,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4.5 建立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吸收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应用体系,实现电网调度系统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4.6 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各专业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满足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高度重视吸纳掌握高新技术人才,有计划地培训现职人员,制定培训规范,提出各级调度专业设置人员编制及人员资质标准。定期培训专业人员(包括境外培训);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公司)考察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

4.7 鼓励工程技术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每两年评选表彰“全国电网调度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4.8 对电网调度系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在各单位自愿的基础上将重点项目适当分工,确保及时完成。

4.9 制定年度计划,定期检查。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中国电网调度运行会议”相结合,召开电网调度系统科技工作会议,检查项目完成情况,讨论新的研究课题。

上述所述的与电力调度相关的措施,只是整个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而实施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要想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抓好电力调度尤其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类事情的发生,我们会有更好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8

摘 要:在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为了学生能准确快速定位工作岗位,高职高专必须重视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就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本文是郑州电力高专教研项目“高职高专网络专业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该成果已经在郑州电力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验证,效果良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型;网络专业;人才培养;高职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就业进行。为了学生能准确快速定位将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就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该课题将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就业岗位,重点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实训与岗位实习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本项目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专家专题讲座等多种手段,目的是培养网络专业工程实践型人才,研究和实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为学生就业拓宽路。把企业引进学校,根据某个具体企业的岗位需求,有针对的培养学生,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调研。

为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掌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回访08和09级毕业生的工作及顶岗实习情况,2011年12月郑州电专电子信息系组织教师对苏州国际科技园进行调研。

苏州国际科技园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欧美软件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和中国留学人员苏州创业中心,也是国内唯一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骨干成员,截至2011年,园内累计注册企业达1034家,已成为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和就业基地之一。学校电子信息系2011及2012届毕业生已有近30位毕业生在这里从事网络开发、测试及信息技术外包等工作。

调研期间,教师们先后走访了江苏富士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同程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朗拓锐软件有限公司等12家IT企业,与企业专家及学校电子信息系毕业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了解IT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工作情况,并与神箭数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恒泰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搜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苏州龙的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城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本次调研,进一步增进了校企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

二、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多方面考察就业市场,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该项目将利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电子信息系就业工作,跟踪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明确各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开设对应课程,对专业课制定课程标准,引入企业员工的考核方式。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6月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中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推动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河南中瑞科技公司充分肯定了学校毕业生为公司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项目专题实训

为了本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践项目,我校电子系联合郑州软创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为学生开办“软创科技项目开发实训班”。对参加实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提出高要求。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全程参与,努力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要严格按照项目实习计划和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参加培训的学生体验到了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提升个人实力,为将来就业提供了工作经验。在项目专题实训中,成果与产品向结合、学生充当员工角色、教师充当师傅角色、教师和工作环境互换,如图2所示。

四、职业技能大赛

为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专业教师积极指导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技能。搜集历届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参观,为新生形象化未来职业,使学生目标明确,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从每年一度的校级职业技能比赛的获奖学生中抽取优秀参赛者,参加省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进入部级职业技能大赛,如图3所示。比如,2011年第二届“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我校电子信息系获得网络软件开发高职高专组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优秀奖一名的好成绩。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并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五、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培养工程实践型网络技术人才离不开实际工程的参观实践,专业教师联合我校科教信息部组织学生成立校园网管理协会,协助科教信息部完成校园网的日常管理维护,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实践。2012年5月,我校科技信息部组织学生网站管理员前往河南商都网进行参观学习。在座谈会上,网站总经理给大家讲解了网站发展的现状,建议在学习专业课时要抓重点,针对一种网站设计语言不仅要会更要精,同时还建议学生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学会人际交往的能力,丰富知识面,在毕业之际做好自身定位。

通过组织类似的参观学习,学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自己的择业也有了重新定位。

六、结论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打好基础,进一步完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适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提升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实施培养方案,为后续网络技术专业新生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配电网;管理;经验

1 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结合“大规划”体系建设的要求,将配电网规划纳入电网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覆盖各个电压等级的规划管理体系,做到配电网规划与主网规划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变化,及时将配电网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以打造坚强的智能配电网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适度超前的配电网规划,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建立健全配电网规划的组织体系,明确配电网规划的管理职责

结合“大规划”体系建设,明确发展策划部是配电网规划归口管理的责任部门,经研所是配电网规划编制的责任主体。由发展策划部牵头成立配电网规划工作小组,人员由发展策划部规划专职、经研所规划设计专职、运检部配网运行和检修专职、调控中心配网调控专职和县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专职组成,配网规划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配电网规划的编制,并明确配网规划工作小组各成员的职责。

(1)发展策划部规划专职,负责配电网规划的统一管理、组织和协调,负责组织电网规划的内部审查和上报评审,负责配电网规划项目库的建立和维护,负责落实省公司和国网公司有关配电网规划标准、规范和导则在规划过程中的贯彻。

(2)在发展策划部的指导下,经研所规划设计人员具体负责配电网的诊断分析和规划设计,负责配电网规划选址和规划选线,负责工业园区配电网规划专项规划编制。

(3)运检部和调控中心专职,负责收集和提供配电网的现状、运行参数、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

(4)县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专职,负责收集和提供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与地方规划、城建和国土部门,联系和沟通配电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2.2 在编制前,组织开展配电网规划设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配电网规划的专题研究和分析,明确配电网近期和远期分阶段的发展目标。

2.2.1 发展策划部组织经研所规划设计人员和县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专职,参加省公司举办的配电网规划培训,初步学习和掌握配电网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要求。并邀请省经研院电力规划专家,就配电网规划的具体编制以及配电网规划编制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和导则进行讲解,通过对《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配电网规划设计指导意见》和《县级配电网“十二五”规划报告编制大纲》等标准、规范和导则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掌握配电网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

2.2.2 组织召开配电网现状分析会,由运检部、调控中心和县公司分别介绍配电网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配电网近远期分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明确配电网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2.2.3 组织规划设计人员与当地经济管理综合部门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发展规划,以便使配电网规划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

2.2.4 组织开展配电网规划的专题研究和分析,就配电网规划编制的技术原则、配电网规划的分区、典型供电方案和接线方式、城市电力通道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于配电网规划的实施。

2.3 配电网规划设计初稿完成后,在配电网规划的技术采用、接线方案和项目安排上,征求配电网运维检修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配电网的项目选址和线路路径方面,征求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意见,对电网规划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配电网规划规划为配电网运维检修服务,配电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

2.4 建立配电网规划项目的后评估机制,提高配电网规划的效益和适应性

为了提高配电网规划的效益和适应性,实现配电网规划的闭环管理,由发展策划部负责组织经研所、配电网运维检修部门,从配电网规划的供电质量水平、供电可靠性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等方面,对配网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并将后评估成果应用在次年的配电网滚动规划调整中,以提高配电网规划的效益和适应性。

2.5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配电网规划理念和成果,促进配电网规划水平的提高

发展策划部组织规划设计人员认真学习、分析和讨论了发达地区配电网,通过学习、分析、对比和讨论,将适合本地区配电网规划的理念和成果应用在配电网规划编制中,既提升了配电网规划编制的水平,又提高规划设计人员的技术能力。

2.6 主动与政府沟通,实现配电网规划的有效实施

配电网规划经省经研院评审通过后,发展策划部组织规划设计人员,分别召开配电网规划介绍会,邀请当地政府主管工业、城建的领导和规划、城建、国土、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一方面使当地政府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强对配电网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对配网规划实施时在站址和线路路径选择的支持。

3 评估和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

通过“大规划”体系建设的配电网规划管理,市(县)公司配电网规划管理基本实现了:县公司配电网规划向市公司集约,市(县)公司的配电网规划统一由发展策划部组织,经研所负责具体编制。做到了市(县)公司配电网规划编制的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和规划文本格式的统一,实现了直供区配网规划和县公司供电区配电网规划的统一,以及主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的有机结合。

3.2 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3.2.1 加快“大规划”体系建设的磨合进度,严格按“大规划”管理流程和标准落实配电网规划责任,并将配电网规划设计任务完成率纳入经研所年度关键绩效指标。

3.2.2 加强配电网规划设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明确配电网规划设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将配电网规划设计质量和进度指标纳入规划设计人员的年度关键绩效指标。

3.2.3 坚持和完善月度电网规划例会,解决配电网规划存在的实际问题,推进配电网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GB 50293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2]DL/T 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国网调度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

1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明确了“互联网+”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组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目录中明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范畴,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延续保留,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与“互联网+”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到2020年将为3%,将达到7.6-8.2万亿元。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的5年中,我国这部分人员的需求数量将增加2-4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信息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力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重案例式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如何借助企业力量,行业优势,尽快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类高职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几年,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职教育计算机类各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方案。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元素、五阶段、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模块、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推广,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只停留在相互参观、实训室设备采购合作等层面,进行专项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计算机类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长周期不稳定,有的企业在合作期会因经营问题而倒闭,有的企业项目团队流动频繁,均会导致合作终止或推进缓慢;同时,单一的信息化企业人员需求量不大,很难像营销类、物流类等商科专业寻求到稳定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法规制度不完善,没有硬性的管理和约束措施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行业、企业专家等访谈,我们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现状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技术熟练、能及时解决企业的项目需求、既能进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信息收集,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3“互联网+”校企合作改革思路与方法

3.1以大赛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8年开始,国家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赛项尤为突出,平均每年组织10个赛项,吸引近600所高职院校、1800名计算机类高职学生参加比赛,而在国赛之前的省赛、校赛,其参赛规模更大集训选拔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类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年为例,46个分赛项中,包含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电子信息大类的赛项。按一个赛项一个合作企业来计算,通过教育部的层层筛选,就有十几个优质企业供高职院校选择。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院通过大赛平台与H3C网络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大赛技术服务商在赛前、赛后进行深度合作,以大赛为契机,对接相关专业岗位群、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五年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企2个,教师工作站1个,网络学院2个。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5个。校企合作效益初显成效。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对接优质合作企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确立人才培养方向以赛促改,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赛促建。三层联动,同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3.2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虽通过多年“双师”型师资队伍项目建设,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职教学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但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培训很难满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就要发挥领头人的作用,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就在于专业带头人的任用与选拔,基于计算机类的行业需求,应推行“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即在本专业各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即一名校内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和一名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中遴选1名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g骨干作为专家型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把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服务。

推行“师企对接”政策,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依托“校中企”、校内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心,委派专任教师进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心作为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依托芜湖电视台与江南梦工厂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视工作室,把电视台正式项目引进到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年来,完成芜湖市人防办巡礼片、江南实验中学宣传片、康妮瑜伽广告片、田家炳实验中学宣传片、芜湖县检察院专题片,其中康妮瑜伽广告片已经在芜湖新闻频道播出,并作为院线广告在全市各大影院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进行播放。通过校企共建影视工作室,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也扩大了学院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了双方互赢。

3.3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学院层面应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计算机专业及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系统工作;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层面应与技术研发部共建项目部,共同组织教学、实训,共同进行考核和评价,共同组织科研项目;三是专业教师层面应与企业技术员共建工作室,共同进行教学实施、技术研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开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订单班,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中,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坚持从岗位需求人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和专任教师参加的实践专家座谈会,对调研中确定的专业培养针对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经过讨论疏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其能力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做到一年小修订,两年大修订,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