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行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1:26:5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1

摘要:自助旅游是相对于团队包价旅游而言的一个概念。目前,旅游市场上活跃着很多旅游目的各异消费行为个性化的自助游者;另外,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自驾车游也方兴未艾。行家预言,深具个体审美旅游目的的自助旅游方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主流,自助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及传统的旅游供给体系将产生影响,本文对此作了浅显探讨。

自助旅游是指旅游者不通过旅行社等旅游机构来安排形成的旅游活动。自助旅游(independenttourism)是相对于团队包价旅游(packagetourism)来讲的一个概念。国内目前较为认可的自助旅游的另一种称谓是背包旅游,与之较适应的旅游者被称为背包客;此外,作为新兴的另一种特色旅游形式的自驾车也被包括在自助旅游范围中。国外自助旅游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背包客,而且欧美发达国家的自驾车游市场也已形成规模。中国当代旅游起步时也以入境旅游为开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欧美背包客活跃在具备全面旅游资源的滇西北,阳朔,川西、青藏高原等地区。目前,中国的自助旅游已经初步形成在时间上空间上有特征的旅游流,自助旅游者的旅游线路也已经基本成熟。对于自助旅游行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细分与管理,掌握自助旅游者的消费规律和实际影响,能对潜在即将形成的自助旅游群体的消费行为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区域旅游的中长期规划。

1自助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1.1自助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

1.1.1自助旅游对旅行社产品的影响

随着交通和旅游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助旅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日渐兴起的自驾车业务对旅行社业务冲击也较大,旅行社在应对自驾车游时应该在线路设计上下功夫,旅行社应从引导游客消费向辅助游客消费的角色转换,因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们的消费也具创造性,他们希望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和精神享受能得到发挥。针对自驾车城市周围休闲游增多的状况,旅行社要着重中长线游、长线一地多日游、出境游等产品,可以组织自驾车团队业务来发挥其本来在住宿、餐饮、景区门票预定和折扣的优势,这种方式相当于自助旅游中的“半包价”或“小包价”旅行方式类似;旅行社还可以和汽车俱乐部联合,实行会员制。旅行社还可以跟据自助游客的“订单式”要求服务,对自助游客自行设计的线路有针对性地协助策划与咨询,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依然享受没有陪同的服务。

1.1.2自助旅游对饭店产品的影响

对自助旅游来讲对饭店产品的需求基本上属于派生性需求,尤其是对自驾车旅游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自助游者中的背包族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带帐篷的旅行者;自驾车游客也很少有事先预定住宿的。这种状况导致景区周围出现住宿紧张无序的状态。随着自助旅游市场的扩大,饭店业将会随之做出响应改进,例如:景区饭店要建立完善的自助游自驾游预定系统并给与拥有预定者优惠价格;对自驾车游客饭店方面提供泊车维护服务;兴建汽车旅馆。

1.1.3自助旅游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

自助旅游和一般组团旅游不同之处在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自助游者往往追求新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从而避开已开发或者过热景点;随团旅游者到的地方往往是这个地方的旅游产品正处在产品的成长期、成熟期。这种旅游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热点地区的接待压力,对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当自助旅游者流向温冷景点时,景区景点要作相应的改进,比如:纯自助游者的安全问题和自驾车游者的交通安全问题;自驾游的停车管理问题;景区内导游问题;景区内文字介绍要准确并体现旅游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增设问题。针对自驾车旅游设计的点状旅游路线要结合公路交通体系状况,在旅游规划上要考虑景点景区的营销问题。

1.1.4自助旅游对旅游购物的影响

自助旅游者购物比例少于团体旅游者,因为团体旅游者购物活动中导游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使得自助旅游者的购物选择趋向理性消费;自助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受到的诱惑要少一些,自助旅游者购物消费趋向于工艺品,而自驾车购物则注重实用性,尤其倾向于购买土特产这类没有很多纪念意义的商品。

1.2自助游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1.2.1自助游和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感观而言,个体反应优于团体作用,自助旅游优于参团旅游。尽管参团旅游时导游的讲解有助于旅游者对某处景点的理解又帮助,但真正的旅游审美和体验是旅游者自身的个体体验,是旅游者自身和旅游资源之间的特殊审美关系,是旅游者和自然的对话。自助旅游者在旅游审美过程中的收获是步调一致的团队旅游者所不能比拟的。

1.2.2自助旅游和旅游文化

孤独的旅行者、探险者、环保旅游家、摄影旅行等专业自助旅游项目是团队包价旅游没法实现的,很多自助旅游目的地也是团队旅游没法抵达的,传统的团队游尤其是观光团的审美形式单一而且模式化。自助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旅游文化,它体现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和谐统一。自助旅游者尤其是专业自助游者对审美客体的旅游景观的美感度问题决定了他们选择旅游景观时趋向于高质量的、带有极大审美价值的旅游景观而不是低俗化、人工化痕迹严重的旅游景观。这是自助游者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自助旅游者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往往使得他们避开人头攒动的团队游的热点景区。

1.3自助游对多元文化的影响

1.3.1自助游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

人们出游方式的变化带动了一种新型的图书品种--自助旅游图书的发行与销售,自助旅游图书的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出版带有的信息失效、资源浪费、缺乏互动等弊端,结合了网络出版的优势。自助旅行图书和网络出版使得传统图书出版和网络出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相对完美,自助旅游图书出版是网络出版业的市场成功范例。[1]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团旅游类图书销售状况良好;而近几年,自助游图书销售稳中有升。目前市场上自助游图书基本上是用来"阅读"加"指南"型的,这正是实用性自助旅游图书受青睐的原因。携带这类书出游,就如同多了个帮手。据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销售统计自助游类图书销售量较以每月2%的上涨幅度。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藏羚羊自助旅行手册》的广泛发行。

1.3.2助旅游引领时尚文化的传播

鉴于自助旅游是一种较具深度审美并带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消费行为,加之自助旅游源于西方,青年人又有探究最新时尚的心理,这种旅行方式毫无疑问地带动了中国的自助游市场。据析,上海年轻人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年收入高于3万元的“白领”旅游消费决策深受时尚网站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助旅行网站获取信息,自助出游(仲红梅2005)。城市人群中受《时尚》《时尚旅游》《旅行家》《环球旅游》等杂志的影响而选择自助旅行方式的也有相当数目(蒋荣昌2005)。

1.3.3自助旅游促进了自立精神的传播与发展

大多数的自助旅游者拥有自立精神,DIY(Do-It-Yourself)的习惯通过自助旅游这种方式得以实现。通过自助游,增强自立精神,使

青少年拥有挖掘自己潜力的价值取向,完善青少年的独立人格并使其拥有人的自由进取精神、人的创新精神等价值观,避免了金钱万能观。如,成立于1932年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NTERNATIONALYOUTHHOSTELFEDERATION,简称IYHF),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自己生活哲学的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天堂”,是一个所有的年轻人交流思想、了解大自然的场所。

1.3.4自助旅游促进语言学习

中国当代旅游起步时以入境旅游为开端,最初欧美自助游客的到来,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跨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自助旅游推动了语言的学习。熟练的英语或者其他目的地语言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和被接受程度。在旅游过程中将英语用活对从小就学英语的人来讲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在国际化的趋势影响下,短期海外游学及接纳外来游客使人们在兼顾休闲及工作状态下通过旅游这种媒介学习英语,或在了解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当地居民交谊中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

1.3.4.自助旅游增进环保意识

由于前卫的自助旅游者所到达的地方尚属没有完全开发的旅游景区,他们环保意识较强,主张纯原生态方式的旅游行为,旅行时一般倡导除胶片外不带走什么,除脚印外不留下什么。很多环保组织有通过自助旅游者开展环保活动的先例,如,《中国国家地理》数次通过组织读者会员的旅游活动进行环保行宣传。“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等公益环保活动也是由腾讯网发起。

2自助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自助旅游的直接影响

自助游者出游一般避开高峰旅游期,往往选择一地多日游的方式,且消费水平较高。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2003年平均每个背包客在澳大利亚境内的逗留时间为68晚,平均支出为$5319,而旅游团队游客的支出为$2549。联邦旅游大臣JoeHockey对此做了比较:一位背包客消费额度等于出口17吨小麦或者出口77吨煤炭,背包客的生意是如此繁荣以至于整个旅游业都在调整为他们服务2。青藏铁路开通后,大量自助游客进入,他们常入住的经济型旅馆已经供不应求,这势必刺激当地经济型旅馆的发展。目前拉萨经济型旅馆床位占拉萨床位总量的30%,经济型酒店有其市场的高额利润,较大的客流量保证此类旅馆的薄利多销。

2.2自助旅游和体验经济

旅游产品的本质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丰富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广阔的消费前景。作为顾客的自助旅游者在寻求旅游愉悦时,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在云南滇西北地区,由于背包客的到来,家庭旅馆业便兴旺发达起来。

2.3自助旅游和科技发展

自助旅游的兴起和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助旅游促进了旅游休闲类网站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已有352家旅行社在Internet上建立网页,有独立域名的有2l家;7000座宾馆酒店招待所中建立网页的有1035家,28家有独立域名,能够实现在线订房的有18家;370家旅游景点中建立网页的有348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2家;广东的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11个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3。专门的自助旅游网站为自助旅游者提供信息的同时,获利颇多,很多小型旅游行业生意通过网站宣传自己;自助旅游者设计自己的网页,交流旅行信息,分享图片,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自助旅游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将美景定格在一瞬间,风景摄影家很多就是自助旅游爱好者。

3自助旅游的负面影响

3.1自助旅游和文化保护

自助旅游者到异文化状态中去体验的旅游行为,使得地方旅游、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兴旺。但是,也有形形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由于变为旅游商品从文化意义上已经丧失其原有的内涵。在有些地方,民族形式被当作“地方文化色彩”搬上舞台,游客通过付费来观看表演,民族文化的真实性逐渐的丧失,表演者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也变得冷漠。文化问题受到侵蚀,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商品化的过程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带来冲击。

3.2自助旅游市场的管理难度

由于自助旅游的不可控制性,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和目的地政府的有效控制,自助旅游者常常落脚的经济型酒店的盈利能力被削弱,因为家庭旅馆等小业主将压低市场价格以获取短期利润,导致整个旅馆业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参差不齐的家庭旅馆质量也将影响客人出游体验,有很多自助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会随之下降。

3.3损失内需的出境自助旅游

出境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内需损失,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33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为4711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257亿美元,旅游业对内需的总贡献为6844亿元。2004年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对内需贡献的一半。在我国内需即消费不足的状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需要继续发展国民旅游来扩大内需。近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有时甚至下降到7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在80~90%。4说明我们内需依然不足,再继续发展出境旅游的话意味着扩大其他国家的内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本应利用我们的服务多赚取外汇,但实际上我们却大量进口服务,继续发展出境旅游,将造成服务项目的更大逆差,所以,从经济平衡角度,发展出境游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暂不能提倡出境旅游,尤其是富有阶层的出境自助游。

参考文献:

[1]易晓春.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J].编辑学刊.2004,(6):22

[2]TheWeekendMagazine,Oct.P14,2003

[3]记者万国春中国旅游信息报.2006年6月12日

[4]舒伯阳.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33

[5]石洪斌.旅游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35-39

[7]陈俊鸿,宋军,王会斌.论城市的自助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1998,(1)

[8]吴巧新.长江三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1)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2

关键词:旅游 动态消费 模式

旅游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消费模式是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反映既是个体的消费方式,也是群体的消费特征,是一定时期旅游消费的综合体现(龙江智等,2012)。本文研究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式描述的是适合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的过程。通过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在探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从旅游者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现代消费需求几个相关因素入手,综合考虑时间、环境、表现形式及旅游者心理,将旅游消费行为分为静态消费和动态消费两种模式(林增学,1999),如图1、图2所示。

旅游静态消费是在不考虑消费行为的过程和变化的基础上,对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方式的各种因子和消费行为本身的状态进行的分析。

旅游动态消费模式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到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一消费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进而作为信息重新反馈影响旅游者,即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前期消费行为的影响,而本期消费行为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从而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旅游动态消费模式是整体把握了旅游消费行为的概况和规律,它不仅仅是“购买决策过程”,而是基于传统的“E-K-B模式”消费行为理论,结合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变量和指标,并关注于“整个行为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动态消费行为理论体系

为了应对个体的旅游行为的转变,景区必须超越现在自身的功能,提供体验上的竞争,即由功能型的跟随经营向情感型的引领经营导向转变,从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出发,开发符合需求的产品,而核心就是创意化、服务化、娱乐化。

对旅游者而言,景区优良的原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多元文化的“境界”以及优质的服务产品将影响和改变旅游者旧有的被动消费习惯。对消费的旅游产品而言,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转移性以及生产交换消费的同一性,旅游消费在旅游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性尤为突出,对旅游消费及消费效果评价具有更重要意义(钱林晓,2000)。可以看出,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建立“旅游消费信息收集―决定旅游消费购买―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效果评价―再次消费可能性”的动态理论研究体系,充分重视旅游消费效果评价,才能让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指导旅游经营者改进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游客的重购率,真正形成再次消费的良性循环(李小芳,2008),如图3所示。

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主动消费的形成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的丰裕程度、旅游消费技术的完备程度、旅游产品信息的完全性程度是影响其消费控制权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产品供给越丰裕、旅游者所掌握的消费技术越完备、旅游产品信息越充分,则旅游者所拥有的消费控制权越巩固,主动消费的意愿越强。旅游者通过自由选择找到符合自身目的的丰富、个性化需求时,就形成了主动消费,即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旅游,并通过旅游产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旅游消费行为。

(二)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对象

主动消费是基于好奇心,为了得到愉快而进行旅行,而旅游者的消费对象就是能够激发人们产生猎奇心理,诱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进行旅游活动并获得身心享受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称。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对象就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主体

主动消费是每个旅游者的潜在需求,旅游者是构成旅游主动消费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消费活动就无法实现。

(四)旅游主动消费实现的方法

从景区角度来说,景区的刺激会对旅游者消费前的选择产生大的影响,目的地负责传送信息,以高质量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赢得旅游者信赖,才能促成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者需要识别搜寻信息,只要能达到自身的满意程度,就能激发主动消费的良性循环,这也为旅游者的选择提供了良好途径。

旅游动态消费对旅游格局演变的影响

(一)推动旅游产业空间集聚

由于旅游动态消费的不断细分和复杂化,其市场范围和结构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划分。同时,旅游动态消费需求的个性化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促进了旅游企业经营策略的转变,促使其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有特色的小集聚区,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随着旅游消费经历的丰富,旅游动态消费正在向综合性发展,旅游者期待综合型旅游地和旅游活动项目,享受规模性的旅游体验,旅游动态消费的这种变化会引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旅游企业根据这些变化选择更加优越的区位和更加合适的合作者,这也成为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主要动力。

(二)逐步完成旅游方式从单一观光到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而旅游动态消费是一个变化的消费行为过程,需要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心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因此,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即从“观光式旅游”成长为“体验式旅游”,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变为观光休闲旅游并重,实现旅游方式的国际化,达到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三)实现旅游经济模式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静态的“门票经济”是旅游市场初期发展的表现,以观光为导向的旅游选择门票这种直观的经营回报方式,助推了门票经济的发展。而旅游动态消费追求的是以品牌为导向的综合服务,也许旅游全程没有出现一张景区门票,但游客的花费可能大大超出景区门票的支出,与此同时,游客也获得了门票经济条件下无法获得的满意游程。因此,旅游动态消费实现了旅游经济模式从静态“门票经济”向动态“产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以休闲度假为背景和重心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充分满足了游客的心身愉悦和体现了精神价值的旅游方式,也形成了良好的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动态消费的优化方案

(一)基于精神和价值观诉求建设的旅游品牌

由于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消费心理呈现动态游移的变化特点,因而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诉求必须紧跟旅游者的购买偏好,旅游品牌的诉求策略和消费心理的动态变化相结合,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迎合细分市场的消费心理,发挥品牌文化层面的促销作用,同时旅游品牌的诉求策略应立足于旅游消费市场博弈的长期动态性,避免短期行为。

(二)实现旅游者与相关企业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旅游方式是单一的、缺乏互动的,旅游者只能被迫接受,只有实现旅游者与相关企业的互动交流,才能使旅游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消费行为获得释放。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景点、酒店、交通等,由旅行社进行报价反馈,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验设计旅游线路,使自身参与到品牌运作的整个过程,最终达到脱离过于规范化与程式化的出游方式。

(三)打造独特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景区发展模式升级和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实现多功能、多业态的旅游项目集聚,推动区域旅游从景区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全力打造河北省旅游综合体建设,才能形成旅游动态消费的良性循环。

(四)塑造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意境美

旅游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旅游消费行为,是实现旅游动态消费的一种有效途径。旅游业必须转换思路,创新服务,集合多种感官刺激,调动旅客的参与性,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与价值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动态消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消费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且逐步推动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旅游消费中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因此需要适度转变旅游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旅游消费模式,推动我国旅游消费结构的完善。旅游动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是一个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的研究过程,本文关注的只是现阶段的旅游市场状况,随着旅游消费行为观念的良性培育,旅游动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条件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朱莹.文化与自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杨丽萍.我国消费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

4.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1997,12(1)

5.娄世娣.旅游动机及其激发[J].经济经纬,2002(1)

6.李舟.深圳华侨城2000年游客调查分析研究―兼析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J].旅游学刊,2001,16(1)

7.郭亚军.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2(4)

8.龙江智,李恒云.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

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消费 居民收入 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一)旅游消费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下的定义是: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是基于建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需要而做的技术性定义。我国不少学者也对旅游消费下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明义(1998)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从类别的角度强调了旅游产品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特征,旅游消费被看成一种消费的总和,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结果。林南枝、陶汉军(2000)指出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为和活动。从社会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产品的行为和活动,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过程。邹树梅(2001)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而对各种产品、劳务使用和消耗的行为与过程。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又把旅游产品分为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而且强调旅游消费不但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个过程。宁士敏(2003)指出旅游消费是指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环境和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行、住、吃、游、购、娱等旅游客体的购买、享用和体验过程的支出(收入)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了消费目的、性质和层次;指出消费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与一般消费存在共性,体现了消费主体、客体和介体在同一个时空。从资金开支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客体所支出的(货币)总和。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定义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旅游消费是消费者的社会角色转变为特定的“旅游者”时发生的消费,强调旅游消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全部旅游产品所产生的花费。因此,旅游消费既是社会现象又是经济现象还是文化现象。

(二)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

Balaguer研究了西班牙旅游对其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并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旅游对总体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影响,并提出了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Balaguer J,Cantavalla-Jorda M,2002)国内学者通过对我国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也认为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张晨,2009;张丽峰,2008)

Chi-OK Oh对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提出了质疑,指出西班牙之所以符合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西班牙旅游收入占到本国GDP的5.9%左右,而韩国却不符合上述理论假说,经过检验发现韩国则是一种经济带动旅游业增长的相反模式,其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Chi-OK Oh,2005)国内大部分学者通过对经济增长和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进行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认为,国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武春友,谢风媛,全华,2009;吴国新,2003;刘长生,简玉峰,2008)

二、实证分析

(一)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内旅游花费及收入情况

由上述数据和趋势图可见,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在旅游这一项消费上都是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消费差距明显的特点不难看出,且差距成增大趋势,这与我国多年以来的经济二元性有关。所以在分析旅游消费这一问题上,要将农村与城镇分别研究。

由上述数据和趋势图可见,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都是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收入差距明显的特点不难看出,且差距成增大趋势。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上述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存在着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均旅游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分别存在着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不存在明确的双向因果关系。

(四)结论

城镇居民自发性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为547.73元,农村居民自发性旅游消费为-560.13元。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进行国内旅游消费,旅游消费对他们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与人均国内旅游花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则会有0.018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国内旅游消费会有97.66%。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旅游业发展

综上结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旅游消费的基础,所以增加工资、减税、补贴等有效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措施的实施是增加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也存在这长期稳定关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也是促进农村居民将收入用于旅游的一项措施。目前,我国居民已经基本能保证温饱,当收入提高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支出要高于用于吃穿等的增加支出,所以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应保证旅游消费的持续增加,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才能带动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有条件发展为我国核心产业。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带动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我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业相对于工业等产业低碳环保。我国可以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核心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市和农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加都是人均收入的格兰杰原因。这就说明,旅游花费的增加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

在2008年,杭州、广东、洛阳、南京、北京、菏泽、湖南分别先后发放了各种形式的旅游消费券。对于旅游消费券的发放,各方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我看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所以增加收入对于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所以发放消费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当有效规范景点门票、餐饮、住宿等相关价格,不能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旅游消费属于经验性消费,一旦消费者体验到的不是美景与文化,而是上当与被宰,口口相传,旅游消费券就成了废纸。旅游是高雅的文化消费,带有社会公益性质。鼓励公民出游,既是文化享受,也是感悟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能激发老百姓的爱国情怀,因此,在控制规范景区的同时,政府补贴旅游,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周文丽、李世平,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0(5).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4

[关键词]旅游发展;居民消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20—0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77元增长到2008年的20541.4元;人均国内消费水平由184元增长到8183元,增长趋势明显。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期,节能减排与效率优先成为关键因素…。从整个产业结构变迁角度考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特殊行业性质与发展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要素。在此背景下,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深化程度,以此推动国内居民消费水平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并具有动态持续性。由于区域经济增长结构的差异性,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脉冲响应和长期协整关系意味着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也存在着地域性。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引起旅游资本要素的区域流动,而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则带来地区财富的持续积累,两者共同影响整体旅游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资本要素配置的交叉循环流动形成“新钱”来构建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传导机制。就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旅游活动即是一种显性的居民消费活动,不同的旅游需求层次结构对旅游消费水平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旅游者在目的地所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具有延展性,旅游消费体系通过多个产业部门的相互合作扩大了旅游消费面,同时也增加了目的地旅游消费行为的复杂性。相关理论研究表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旅游消费、地区收入增加和动态持续效应是旅游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缘由。特别地,由于旅游发展能够增加目的地居民的福利效应,并且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这意味着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同时具有经济社会价值属性。由此,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鲜有文献对二者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事实上,旅游发展与居民消费同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先验理论认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高贡献率,从而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从旅游发展深层次上分析,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如同有形贸易品的国内出口,地区财富增加对汇率造成上升压力,进而影响到本地区商品价格水平,所以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创新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我国分省面板的旅游发展指标数据,从整体上分别实证检验了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旅游发展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的效应差异。

二、理论分析

(一)旅游需求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具有生成机制

旅游需求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时的必然表现,由最初的旅游动机上升为旅游需求,并最终转化为现实消费活动的旅游决策过程也体现出了居民对收入与消费的理性认知。旅游需求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的生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冲动、行为选择和场所依赖。具体解释为以下4点:①旅游需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居民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能力程度,旅游需求强烈程度反映了居民目的地消费水平的高低。②旅游需求结构的复杂性意味着居民目的地旅游消费行为的偏好与多样性,差异化的旅游消费行为选择共同构成了居民目的地旅游消费网络,拓宽了旅游消费面。③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消费效用会产生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依赖,旅游忠诚度的后效行为推动了居民目的地的旅游消费惯性。例如,旅游者对目的地所具有的重游动机所激发的重复旅游行为,必然对居民目的地消费产生影响。④根据产业变迁结构理论的恩格尔法则,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会更多地消费收入弹性比较高的产品。旅游产品作为一种体验产品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属性,更能成为居民消费的身份象征,所以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收入弹性呈一定正比关系。

(二)旅游收入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具有协调功能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5

关键词:旅游消费;二元结构;差异

一、消费主体的二元结构

旅游消费主体即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两个条件:消费主体的可支付能力;消费主体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中外二元

入境游与国内游市场消费的旅游者构成了旅游消费主体的中外二元,即国内游客与外国游客。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游人数与收入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国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外二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消费能力的差异。即经济水平的差距是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而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民消费能力还十分有限。通过表1所示,这几年间的中外二元主体的人均消费比较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消费偏好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方旅游消费观念的不同。从传统观念来说,中国人的说法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且这种远游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而是游学交友。现代那种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式的旅游则普遍被认为是不求上进,浪费钱财的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在比较富裕的今天,旅游也多少让人有奢华之感。而西方人则把旅游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两者的不同虽有经济条件的差异,但中西方对旅游消费的不同认识是更本质的原因。

3、消费内容的差异。这主要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作为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上,还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实施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文化是有关差异性的,特别是在以服务为主体的旅游消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举例来说,中国的东道主往往忽视游客的期望,他们陪同客人去所有的地方,给客人安排非常紧凑的路线,而没有给客人留下私自体验中国生活方式的机会,但中国的东道主相信他们这种做法是向其宾客表示了殷勤的礼貌。但是对美国的旅游者而言,这种热情好客却可能被视为一种侵犯和缺乏信任。这种消费方式是他们所不喜欢的,当然也就不会选择这种旅游消费。

(二)城乡二元

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两种生产方式与产业部门的差异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人们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明显差异,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用于基本生活资料以外的消费很少,所以就很少有人选择他们看来是奢侈品的旅游;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需要就愈加明显,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旅游这种休闲方式。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有8亿多农村人口而城镇居民只有4亿多的中国,城镇居民的出游比例以及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且不说农民的旅游动机还大都是以探亲访友、购物、宗教活动和观光为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民收入偏低,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产品两个环节,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成为旅游者也可作为旅游产业是否成为发达产业的标志。

意识到消费主体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各个主体市场的消费潜力,更好地细分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如低消费、中等消费、豪华消费)。

二、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高品位旅游资源和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旅游消费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必备条件。旅游消费环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环境条件、卫生设施、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还包括一整套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及以此支撑的旅游市场。人们出门旅游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一个清新、舒适、安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城乡二元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最主要的消费环境,由此形成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两大主要旅游形式。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接待条件的差异。城市往往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交通的枢纽,聚集着大量商业、金融、工业以及生产服务的设施。如高档的酒店,各式交通工具,方便的通讯设施……所以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接待能力和条件最好的地区;而乡村是区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各种服务设施较少,档次也不高。而且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故与城市接待条件形成明显差异。

2、游览内容的差异。城市旅游在内容上是以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所提供的服务为主题,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资源为主要内容,旅游者的原始动机多是对宁静田园生活和美好乡间环境的双重回归。

3、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人口和较强的消费能力,物价相对较高,往往是城市越发达物价也就越高。正所谓“京城米贵”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农村无论是在旅游实物产品还是在劳动力上都是比较廉价的,由此也造成了城乡二元消费环境的消费水平差异。

(二)中外二元

国内游和出境游构成了旅游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与消费水平上。

首先,由于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很多人会把出国旅游看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身处异国他乡会在心理上产生陌生和不安全感,因为对当地的很多信息不了解,又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如果发生带有强迫性的旅游消费,就常常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其次,出境游客一般不会在旅游花费上含糊。中国游客出国后往往都会大量消费,平均每日1千多美元。2003年中国的旅游业支出达到152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10。考虑到大约目前只有2%的中国人出国旅行,这数目充其量也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游客看上去好像比较偏好价格上有竞争力的机票和住宿配套,但只要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他们就会将绝大部分的人民币花在购物(71%)、娱乐(13%)和观光(11.6%)上。中国富豪的境外奢侈消费也是早有耳闻的。日前安利万人团赴台旅游消费逾6亿新台币,游客声称“钱不是问题”。

意识到消费环境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各个消费环境的特点,建立相配套的体制体系来构建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使游客的旅游消费物有所值、满意超值。

三、消费对象的服务与实物二元

(一)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

实物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有形产品,如住宿用品、餐饮用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实物消费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生理需求,当然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得到需要和满足。服务消费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服务,如饭店服务、导游服务、交通服务、餐饮服务等。它是旅游消费的重要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贯穿整个旅游活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消费属层次较高的精神性消费,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旅游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二)二者的时空统一性

旅游消费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是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统一。人们对餐饮用品的消费必然伴随着餐饮服务,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购买服务也在同时进行,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常常相伴发生,所以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同时得到满足时旅游消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常常存在着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第一、二产业占优势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认识到消费对象二元的差异性及时空统一性,可以提高旅游从业者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消费价值、顾客旅游满意度,影响顾客旅游行为意向。同时也可以全面分析人们的旅游消费状况,合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劳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组织旅游需求导致旅游行为与消费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这时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行为与旅游效果都与组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组织的旅游需求极易导致消费行为和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首先,组织旅游一般会以组织的需求即工作任务为主,个人的需求只是一个附属物,并不占主要地位甚至是不予考虑。所以组织旅游不会满足组织中所有人的旅游需要,这就会导致个人和组织的旅游目的不一定一致,产生二元。

其次,组织旅游中是个人代表组织实施了旅游行为。

最后,旅游效果方面。如某人被公司派去上海出差,他代表组织实施这个旅游行为。假如他正好有去上海旅游的需求,那么这个人与组织的旅游需求一致,个人与组织的旅游效果都会很好,达到一致。如果这人多次去过上海,或者并不喜欢这个城市,则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不一致,个人的旅游效果不好,就会导致在旅游效果方面产生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旅游,它的食宿消费通常是由企业或者别的单位公费支付,那么个人游客就不会对价格很敏感,而且可以在购物和消遣上花费更多的钱。所以公务旅游是一种很有消费潜力的旅游形式。由于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很难人为达到一致,那么就要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比如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娱乐设施,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强化城市的整体形象,以此来吸引公务旅游者增加旅游消费。

从旅游消费中的二元结构出发来分析旅游消费,意识到二元的差异性,是对旅游消费理论的进一步探索,目的是有助于指导实践,达到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8(5).

2、沙绍举.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7).

4、田里.旅游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6.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6

摘要: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条重要的线,运用无差异曲线进行消费决策是旅游者行为选择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所在,以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旅游消费新思路。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者经常会面临一些行为选择间题,需要作出理性的决策,使得效益最大化。多数旅游消费者都具有这种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倾向,但就行为选择过程来看,其依据往往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判断,因此,行为选择的过程一般缺乏一种标准,过程与结果之间容易前后矛盾,效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难以实现。比如,一对恋人准备购置下周去新疆旅游的物品,在采购物品的过程中两人对购买零食和CD碟片产生了不同看法,喜欢吃零食的女士认为,这次旅行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当火车在大西北黄土高原或大沙漠中行驶时,嘴里一边含着话梅,一边眺望车外的风景,这才可以消除旅途的单调;若买CD碟片还要带上CD播放机,太麻烦了。而喜欢音乐的男士则提出另外看法,因为旅途中的时间较长,带一些流行音乐(或歌曲)的CD碟片,可以消磨旅途中一些时间,并且法国流行歌曲和大西北的风景融和在一起,其效果将是精神上、物质上双重收获;况且,更重要的是,新疆有的是水果,到时你吃都来不及,还是CD碟片的效用较大。

究竟是按照女士的偏好还是依从男士的看法来决定花费呢?这是在旅游前购物决策中常见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如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以及住宿条件的选择等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旅游消费行为。

一、序数效用理论与无差异曲线

旅游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消费行为归结为旅游者对各种选择的效用分析与比较。效用是旅游消费行为理论的基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商品本身存在的有用性。效用与有用性或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主观感受,而后者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不同,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效用不同。不同的人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亦不同。因此,用来体现消费满意度的无差效用就产生了,无差异曲线也就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工具。

利用无差异曲线研究旅游消费的前提是序数效用论,即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因此,用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基数效用论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的说法。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感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是消费者主观嗜好的几何表现。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且斜率为负的线,因此,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一个旅游产品消费的增加,必然是另外一种旅游产品消费的减少。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了曲线的凸性。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不相交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旅游产品组合量越大,满足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这种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这时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选择,只有先后次序间题,没有大小问题。

二、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作用

社会越发达,人们就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消费者一旦受到了“心理伤害”,是很难靠金钱等物质赔偿手段来进行弥补的。因此,消费心理决定了消费行为,为了能更加有效地满足自身的消费心理,旅游者的消费行为通常是由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决定的,其中,无差异曲线是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偏好、性格、家庭角色等一系列自然的和社会的属性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对于黄山和泰山两种类似的休闲观光旅游产品的不同组合而言,科学考察和休闲度假两种类型的旅游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旅游心理,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无差异曲线比科考型旅游者的无差异曲线要更远离原点,效用更大,满意度更高。进而,在同等条件下,度假型旅游者选择此组合的可能性就更大。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商品的组合是消费者在既定支出水平上所能实现的最大化效用。如果两条曲线相割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低的满足程度;如果不相切不相割则是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实现不了既定的满足程度,没有意义。因此,在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时,要在消费可能的前提下,即找到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点。

三、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因此,在人们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如何使用有限的收人获得最大效用就成为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序数效用论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如图所示,既定的预算线I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均衡点E上,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购买数量的组合为。在旅游消费行为决策中,消费者均衡可以指导旅游经营者认识到潜在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其积极地做出相应促销和准备工作。

假定某旅游者的假期只有7天,可供选择的目的地是上海或杭州,上海、杭州的旅游消费各为80元/天、50元/天,该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总额为500元。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旅游消费可以用时间限制线X十Y=7来表示,如下图所示JK线;以费用为限制条件的旅游消费可以用预算线50X十80Y=500来表示,如图所示的CD线。

预算线和时间限制线相交的区域,如下图所示OCEK,双重限制线为CEK,CEK与坐标轴之间的区域OCEK表示既满足收入和价格的限制,又满足时间的要求和消费组合。而区域JCE表示只满足时间限制并不满足价格、收人限制;区域EKD只满足价格、收入限制,但不满足时间限制。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策略;渠道

我国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消费,同时还能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优美,天然形成的地理优势为乡村旅游业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将乡村景区的特色宣传出去在全国闻名,是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的重点。乡村旅游营销,不仅是景色观光,还体现在乡村特色。例如,农家院、采摘园等,从而去促使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营销理论

(一)产品整体概念理论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需要考虑产品整体概念理论。对于旅游产品的打造,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从而去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整体概念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对于旅游景观、景点、辅助项目的建设,需要具有独特的风格,使得消费者可以耳目一新,从而去吸引更多旅游顾客。产品整体概念理论,除了重视旅游景观的打造之外,还需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塑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去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二)体验营销理论

乡村旅游景区的营销,需要采用体验营销理论。体验营销理论,是通过观赏、品尝、聆听、体验等方式去让消费者了解产品,从而去促进消费的过程。通过体验营销理论,消费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产品的特点,能够产生最直观的影响结果。若是体验营销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其收益效果会十分明显。体验营销理论,需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同时需要引起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去完成营销的过程。

(三)整合营销理论

整合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景区营销中比较适用,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利用各种营销工具,将有关营销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去达到预期目标。整合营销理论,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广告宣传等方式,去开展营销计划,从而去扩大乡村景区的影响力,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整合营销理论,包括为游客提供售后服务,在游客能够承担的旅游成本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去提高服务质量与游客达成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乡村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

(一)传统营销策略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可以从传统营销模式入手,与大型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共赢协议,从而去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型旅行社能够帮助乡村景区带来更多的顾客,其能够扩大客户群体,提高乡村景区的知名度,有助于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通过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的营销模式,可以将被动营销转变成主动营销,成为旅行社固定的旅游景区,旅游社会自主向消费者推荐乡村旅游,从而去实现营销的目的。传统营销策略,包括对景区的营销,可以结合乡村景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门票打折的营销策略,或者是部分景点免费的营销策略,从而去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策略,是乡村旅游景区营销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散客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诸多游客采取自己旅游的方式,而不是跟随旅游团。散客旅游可以随心所欲,具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根据调查可知,散客旅游的人数占总旅游人数的50%以上,并且都是通过网络去获取旅游资源。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必不可缺的营销策略之一。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渠道,旅游信息与资料图片,通过网络使得消费者可以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色,从而去扩大客户群体,提高知名度。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站,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渠道,为客户提供旅游信息指导平台,设置不同的旅游专栏,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乡村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包括旅游项目、旅游景点、文化背景、食宿指南、购物指南等,同时提供电子购物打折券,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票,从而去提高乡村旅游营销的效率。

(三)构建景点推荐点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可以选择联合经营的方式,建立景点推荐点,从而去提高知名度,拓宽客户渠道。例如,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与各地区的超市、饭店、酒店等进行合作,将自身旅游产品信息布设在合作点,从而去拓宽客户源,提高乡村景区的营销效率。同时可以对旅游信息进行深加工,在合作点售卖旅游产品,增加增值服务,解答顾客的咨询,从而去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旅游景区推荐点,需要选择城市的中心区域,确保交通便利、客流量大,从而去提高营销效率。

(四)充分挖掘游客价值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需要与游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游客的推荐去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从而去促进市场营销。游客资源是免费的传播渠道,通过游客可以去挖掘潜在的客户,游客的推荐可以提高乡村景区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是朋友组团旅游,若是体验效果好,游客会将旅游景点推荐给朋友,从而去帮助乡村旅游业进行营销。

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对乡村旅游景区的营销理论进行介绍,并对乡村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传统营销策略、网络营销策略、构建景点推荐点、充分挖掘游客价值等方面的营销,去拓宽乡村旅游业的客户源,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知名度,从而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邰鹏飞.山东省部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11):161-168.

[2]杨帆.铜梁区乡村旅游市场卷烟营销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6,33(11):12-1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8

关键词:零团费 负团费 旅游消费者权益 旅游市场规范

1、零负团费现象浅析

1.1、零负团费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但及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出现诸如“零负团费”等侵害旅游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零负团费”主要发生在游客较集中的国内和出境旅游情形中。

与零负团费这种虚低价格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泡沫出境旅游市场。研究各国经济与出境旅游发展关系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0美元向10000美元以上过渡时,是该国出境旅游发展的爆发期。而这个阶段一般跨度10年左右。而我国出境旅游爆发之初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境旅游爆发阶段的经济特征相去甚远。然而,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却是持续15年的迅猛增长,由此可见零负团费现象在我国出现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对于该现象,媒体给予的仅仅止于片面的游客权益受侵等内容的曝光。至于“零负团费”现象何以产生,何以至此以及何以解决等问题,便是笔者本文论述的旨趣所在。

1.2、零负团费模式的扭曲性

零团费是指组团社和地接社之间发生的一种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为某些旅游目的地的旅行社采用,已经固化成为一种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地接社为获取大量客源,牺牲自己的前期盈利,而先让渡给组团社(表现为减或免收取接待费,甚至反向给付组团社盈利);但这并不是说地接社自始至终不为盈利目标,恰恰相反,地接社的此举目的正在于后期的暴利。

为了更加详细了解地接社与组团社之间的盈利模式,有必要将两社间的“正常接待模式”与“零负团费接待模式”加以比较。两社正常的接待模式应当是由组团社全额收取旅游费,然后再依据地接社的协议进行利润分配;在这种模式下,旅游地购物与自费活动均为游客自愿选择的消费对象,且地接导游由于收益直接来源于地接社的分配,因此可想而知,地接导游当然会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质量而尽心尽力。与正常接待模式相对应的零团费接待模式和负团费接待模式则不如是。零负团费模式下,组团社通常只收低成本的费用;该费用一般仅包括自己单方的盈利成分,负责玩往返交通运输后,便不再与旅游过程的其他具体事项挂钩。

此后,消费者进入旅游景点,便进入了地接社的盈利“猎取”目标范围。而导游扮演的角色,则取决于其收入来源于哪方。在正常模式下,地接导游由地接社发放薪酬,而在零负团费模式下,地接社不但不再给与导游薪酬,反过来地接导游一般还要向地接社交费;因此导游便会积极“引导”旅游消费者食宿娱乐消费,销售点获取的利润便用来补足地接社的盈利。

2、导致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的原因

2.1、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欠缺是根本原因所在

如上文所述,当国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美元左右时,便会爆发旅游消费的高潮。但我国旅游消费主体中一部分消费者往往不具备充分的旅游消费所要求的经济实力,根据需求诞生市场原理,旅游企业便推出各种模式以吸引这部分消费者前往购买“旅游套餐”。最终甚至出现诸如零负团费等现象,使得消费者受骗。这不仅仅是旅游企业自身的问题;宏观而言,旅游市场的运行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机制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信赖的消费保障,由此产生的缺陷给了“零负团费现象”可趁之机。

2.2、旅游企业恶性竞争,成为始作俑者

可以说,旅游企业是“零负团费”的始作俑者,尤其是旅游社。追求利润的盲目性,驱使旅游社推出超低价产品以引骗游客,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量,挤压同行。善意的旅游消费者却无法得知,隐藏在“低价”后面的,是一连串的“高价强制消费”。待消费者意识到受骗时,却苦于无救济途径以维权。比如,旅游地的饮食费用一般高出普通市场的几倍,消费者没有其他商品可选,于是只能忍受这种变相盈利模式。零负团费现象与地接旅行社的主导地位密不可分。一方面由于种种地方保护政策,组团社不能直接与当地接待部门发生业务关系,其所组织的旅游团队必须交由地接社来接待;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客源地组团社“小、散、弱、差”,不具备直接与当地接待部门发生业务关系的实力,而不得不交团。因而组团社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地接社。

2.3、导游合理追求收入的无奈之举

在这种模式下,旅行社企业普遍对导游实行低工资乃至零工资、导游上缴人头费竞价买团和垫付旅游团款等一系列转嫁亏损的做法。作为旅行社企业的弱势群体,导游人员合法享有的劳动报酬权受到影响。导游虽然一定程度上是旅游市场运行不规范情形下的受害者,但是苦于生计,也只能无视消费者权益受侵,而选择继续受雇与地接社或者与地接社合作,“引导”消费者购物消费,“导游”俨然变性为“导购”。这主要是导游在旅游市场中同消费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而导致的。

3、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3.1、《民法通则》要求民事活动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所谓民事活动,即指平等主体发生的财产关系或者人身关系;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企业作为民法上的平等主体,自当一切民事活动不得违背《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因此旅游社应当基于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的基本精神,在法律限制范围内经营,在追求双方主体利益平衡的前提下追求利润。

3.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与消费者双重保护

旅游消费者是否作为适格的法律主体而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不待言。该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这是通过赋予消费者权利的措施来给予消费者更高的法律地位,同时,也科予经营者一定的义务,来使得消费者在参与市场活动时,能拥有更高的法律筹码,对抗经营者的不诚实经营等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垄断对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因此关于产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法律科予经营者更高的义务以督促经营者尽到诚实信用行为,不得基于不法目的而对影响消费者利益的可披露信息加以任何形式的隐瞒;对于商业秘密的保密性则不予要求,经营者可正当保留。对于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款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即“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日期等有关情况”。

此外消法还科予经营者真实标识义务、质量保证义务、禁止经营者以告示等方式免责、禁止侵犯消费者人身权等义务,对于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可谓充分。

3.3、其他法律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对制作虚假广告的行为明确予以禁止:“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设计、制作、虚假广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1)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2)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

(3)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以上两条规定旨在通过促使经营者尽最大义务使信息披露程度最大化,以此达到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4、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议

基于上文阐述的原因分析,综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保护机制,笔者最后总结并提出建议:

首先,我们注意的应当是我国目前漏洞百出的旅游市场规范机制,社会秩序既是社会的黏合剂,也是社会的助动器,更是社会的引擎。鉴于《旅游法》已经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因此,应当切实的将旅游市场纳入《旅游法》的有效规范控制下,促成旅游市场秩序的正常化、合法化。《旅游法》确立了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和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制度,但由于初行不久,实践检验不够,需要法律工作者的跟进研究,以不断完善《旅游法》。

其次,应当通过法制宣传等途径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经营者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收益,他们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侵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越来越越严重,如虚假宣传、误导消费、服务缩水等等。经营者之所以敢侵害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过于淡薄,不知自己在旅游中享有的诸如旅游安全权、旅游信息知情权等基本权利,也不注重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就为经营者大肆侵害其权益提供了相当大可能性。

最后,构建消费者协会与旅游协会协调机制,共同引导旅游消费者正确安全消费。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作为由政府部门发起的社会公益性团体组织,其宗旨在于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广大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中国旅游协会是由中国旅游行业的有关社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全国综合性旅游行业协会,其宗旨为:遵照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代表和维护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开展活动,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重在立足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向经营者“讨公道”;而中国旅游协会则偏向于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因此二者协调机制的建立将有益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

项目编号:2013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XZ―BZX―095).

参考文献:

[1]赵海瑞.中国真实城镇失业率的估算及奥肯定律的再检验[M].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贾跃千.零团费现象剖析及治理措施[J].社会科学家,2004.(6).

[3]廖善康.论我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特区经济,2010.(2).

[4]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2).

[5]杨春福.论法治秩序[J].法学评论,2011.(6).

[6]罗冬娥.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论要[J].求索,2004(7)1.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9

关键词:协同育人;成果导向教育;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学

中图分类: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34-04

随着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日益聚集于职业准备、强调实践能力的功能性知识的迅速崛起以及旅游行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强烈关注和问责强化等一系列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目标和本科毕业生职业准备的要求,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为代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重视学生成功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始兴起和渗透。成果导向式教学是强调教学活动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向性、效率与效益。

一、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学中应用之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代表的能力培养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肩负着引导学生以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理性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运用所学功能性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旅游消费者行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任务。成果导向式教学正是为适应本科生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而倡导的全新教学理论和模式,它强调教学活动以成果为导向,不以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性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为唯一目的,更加关注学生对所学功能性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解决旅游消费者行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成果导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旅游消费者行为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习效果以及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及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契合程度,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拓展。

(二)有助于重新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教学内部生态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处于单边传授与被动接受的“不平等”状态,两者在平等交流和沟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而成果导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等预期学习结果的合理设定,围绕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在成果导向式教学下,教师在角色上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提供者、信息者和唯一评价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多元评价主体之一进行转变,将课程教学由单纯的知识讲授的课堂向旨在实现“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平台进行转变,鼓励学生按照科学设定的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必要时给予有效的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学生在角色上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接受者、信息接收者和被考评对象,向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转变,与教师一道平等地参与整个教学环节,在受教育后实现“获得相应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学习成果。成果导向式教学充分实现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构筑平等民主、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新型教学内部生态关系。

二、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要求下,学习成果就是“某人给定的专业、职责或任务而言的综合能力,换言之就是适应就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和期望所有团体合作以产生成果的过程”。基于此,“何种知识、能力和素质才是适应就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为科学有效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成为在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明确的关键性内容。在就业导向环境的要求下,单凭学校这一主体显然无法准确有效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与企业、协会等校外主体一起共同解答。不仅如此,为保证成果导向教育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企业、协会等主体实际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评估等课程建设中来。为此,我们以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课程考核三个关键环节对成果导向式“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多元聚焦课程目标,为实施成果导向式教学提供科学有效指引

确立课程目标是应用成果导向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实施成果导向式教学,我们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于旅游消费者行为方面知识、技能等的掌握程度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江门当地有关旅游企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对于“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目标的意见反馈情况,围绕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岗位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概括设定为: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以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性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运用所学功能性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当地及周边区域旅游消费者行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夯实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环节

1.围绕课程目标调整优化传统理论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模块化、要点化和具体化。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实施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将原有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模块化、要点化和具体化。具体来讲,按照“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旅游消费者行为会这样?”――“怎么样识别、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这一逻辑顺序,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重点说明“从动态上明确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过程”――“从静态上深入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上述静态要素置于旅游消费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加以动态考虑,并探讨在这个过程定旅游消费者所表现的外在形式、行为结果及其一般规律”这三个主要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知识体系。

2.强化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实施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强化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体来讲,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两类:

第一类,体验性实践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实施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在以教师为主、以案例为工具的已有实践教学方式基础上,增设真正具有体验性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是案例体验,案例体验指根据现实旅游企业在实践中已发生的或提前设定的情境或问题所形成的案例设计旅游消费场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解决案例中的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生源地、文化背景等差异,案例一般宜选择当地或本区域范围内,提高学生在案例体验中的情境认同感。二是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指按照事先设计的旅游消费行为“剧本”,分别安排学生扮演旅游消费场景中的销售员、消费者、管理者等角色,模拟旅游消费环节、旅游消费决策过程、旅游消费购后评价等场景。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运用角色体验,从步骤程序上可先由教师设计旅游消费场景,对场景中旅游消费行为过程及其角色进行分析和界定,再由学生扮演旅游消费场景中的特定角色,并由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在旅游消费场景中所体验角色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议、给予建议。三是观察体验,观察体验指处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观察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过程,记录、分析旅游消费行为特点的方法。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运用实际消费体验,可事先确定观察体验主题,依据消费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等变量,在旅游企业指导老师带领下分组实地到旅游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消费行为实际发生地观察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将特定类型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体验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以便评估该项观察体验的学习效果。四是实际消费体验,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运用实际消费体验,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体验主题为每组分别设定体验内容和体验环节;在学生实际完成旅游消费体验过程后书面完成体验报告,并口头汇报在旅游消费中的实际体会,由教师结合相关理论并依据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指标对学生体验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类,应用性实践教学。应用性实践教学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选择研究方法、实施调查分析、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果的过程。应用性实践教学的题目由教师结合当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最新趋势、当地实际情况给出。应用性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办法是:将若干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并选题,并以研究报告的方式递交研究结果。

(三)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与成果导向教育相配套的学习成果测量模式

1.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运用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完善突出能力的考核主体。过去课程考核主要通过教师“一支笔”决定学生成绩的形式来进行,但受教师旅游行业实际从业经验的客观局限,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难以开展全面、深入、准确的评价。为此,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中运用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构建由教师、企业、学生等构成的多元化考核主体,特别是通过引入企业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与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主体上对教师、企业、学生赋予合理的权重。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10

[关键词] 旅游收入 人均GDP 旅游人数 物价水平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性的产业,其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国内学者也就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别在整体层面和省际(或地区) 层面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作为一种资金流入,旅游外汇收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提升了旅游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总体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1991年~1995年间,城镇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加之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是我国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时期。1996年~1999年间,新工时制度的实行、有薪假期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然而我国的国内旅游还存在问题,许多因素影响着旅游消费的实现。本文主要根据我国近几年来的国内旅游收入、人均GDP、旅游人数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我国的旅游收入进行研究,以期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二、数据及模型的构建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94年开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抽样调查统计方法。本文选择1994年作为分析的起点时间,1994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度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2007年)。

为了对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下面的计量模型:

其中,LS表示旅游收入,PGDP表示人均GDP,LR表示旅游人数,WS表示物价水平。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1.岭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改用岭回归估计方法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岭回归分析选择解释变量的基本原则有:剔除岭迹图上标准化岭回归系数比较稳定且绝对值很小的解释变量、岭回归系数不稳定且振动趋于零的解释变量以及标准化岭回归系数很不稳定的解释变量。对全部的3个解释变量作岭迹分析(如图)。其中横轴表示岭参数K,纵轴表示回归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岭参数K大于0.4以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趋于平稳,故取岭参数为0.5时的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注:***表示在α=0.01的水平下显著

2.岭回归结果分析。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旅游人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与国内旅游收入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国内旅游也到了历史上最旺盛的时期。为了发展旅游业,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入境旅游。中国国家旅游局在制订“十一五”全国旅游规划时,就把“大力发展入境游。规范发展出境游,全面发展国内游”作为主要内容。

四、结束语

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国内旅游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国内旅游的理论研究。真实全面反映国内旅游业的国民经济地位,是政府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激发居民旅游动机的内在迫切要求。

2.抓好旅游业内向型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首先,注重开发短程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郊游、近距离市场需求。其次,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3.调整居民收人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人,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刺激消费需求。

4.合理的休假制度是使我国旅游消费顺利实现的前提保证。通过对休假制度进行制度创新,使得旅游消费的顺利实现。

5.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口碑之后,游客的免费宣传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这种良性循环能促进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培育旅游消费意识。加大舆论引导、宣传促销、培育旅游消费意识既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必经过程,又是转变我国居民传统消费方式的关键。

7.健全旅游法规,保障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从规范旅游经营者经营行为和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这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旅游法制,以法治旅,对保障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旅游者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