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支教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05:50:27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公共 财政/乡镇财政/地方财政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地方基层财政问题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强烈关注。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和中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的努力联系在一起的。1994年,中国对中央和省的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全国实行同一的分税制体制。这个改革一方面将税务和财政分开,明确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另一方面在事权的划分上也更为具体: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防、外交、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 投资 等全国性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地 行政 管理 、公共安全、基本建设、城市维护和建设、 文化 、教育、卫生等地方性公共事务。不难看出,在事权的划分上这个体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原则。从支出方面来看,中央无疑减少了对地方支出的限制,财政支出更加分权了①。但是,分 税制改革 仅仅是明确了中央和省的财政关系,那么在省以下,尤其是县乡两级基层财政中分税制改革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比分税制改革的前后,至少县级财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县级财政的职能开始从办企业、发展 经济 转移到教育、地方安全等公共品的建设方面来,尽管问题还比较多(黄佩华,1999;世界 银行 ,2002)。

但是,乡镇财政作为中国各级财政体制中最为基础的一级,其公共财政建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则缺乏实证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情况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则是发生了和公共财政原则相比较为严重的“偏离”,甚至干脆就是“吃饭财政”,且 债务 缠身,陷入困境,根本谈不上公共财政(周飞舟,2002;谭秋成,2002;汪涣生、彭先发,2001)。

那么,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运行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乡镇财政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第二个原因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造成农民负担屡减不下、越减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和分税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赵阳和周飞舟,1999;张军,2002;陈锡文,2003)。

总结 现有的研究,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和严重后果已经显得较为突出,但是这其中对于乡镇财政运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换句话说,对乡镇财政困境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够,笼统地将其归因于分税制或者经济转型,都不能切实指中乡镇财政运作中的要害。而只是一般性地讲“中央财政喜气洋样,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之类的流行 语言 就更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对于理解乡镇财政的实际状况并无实际的帮助。

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 部在全国三个县(湖北xy、河南yl、江西tt)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农村基层财政状况 调查 ,积累了大量这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相关数据。本文就是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的三个方面:收支结构、运转流程和困境成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读者在读完本文后,能够对乡镇财政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支出和收入,看看乡镇财政的收支结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展示一个乡镇财政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将显示乡镇政府如何捉襟见肘、拆拆补补地过日子;最后一部分探讨乡镇财政何以会落到这个地步。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用一个乡的数据和资料做分析的基础,以图简明清晰,必要的时候结合其他乡的 材料 作对比和辅证。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

乡镇财政的收入规模在地区间差异极大。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可达几个亿,而西部地区许多乡镇则只有几十万的水平。笔者调查的几个乡镇财政收入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代表了中部地区一般的乡镇财政收入水平。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乡镇财政收入的分析,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乡镇财政收入以什么部分为主?在过去的10年间这种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组成

一般说来,乡镇财政总的收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对于后两个部分,有些地方将其统称为预算外收入,而有些地区则只将收费部分划为预算外收入。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做概念上的解释。

(1)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这是由乡财政所在县财政局的监督和 指导 下通过正规的 税收 入帐的资金。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乡财政的最主要部分;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返还和补助收入。

(2)乡镇统筹资金。这是由乡农经站入帐管理的资金收入,又被称为“五项统筹”①。

在多数情况下,统筹款是按人头从乡内农民摊派收取的。在许多乡镇,农民的劳务负担(义务工和积累工)也被换算成钱按人头从每个劳动力收取,所以除了统筹资金,乡农经站还有一笔所谓的“民工建勤”收入。

(3)部门收费。这是乡镇的各个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时的有偿性收费,如土管所向土地开发商收取的服务费;学校向学生收取的杂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收入有些是乡政府可以支配使用的,有些是乡政府不能支配的,由部门收取而部门直接使用,属于列收列支的范畴,如卫生院和学校的收费。

那么,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本文以江西tt县ms镇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0年ms镇的乡镇收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了接近3/4(包括预算内和返还补助),这是税的收入,而费的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非预算收入)超过了1/4.其他几个县的情况也与此接近。由此看来,在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主①。

(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的结构

那么预算内财政的收入结构如何?一般而言,乡镇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部分: 农业 税收、 工商 税收和其他收入。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契税,又称“农业四税”。其中,农业税反映粮食产量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而其他三项则反映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产业带来的增长;工商税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与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税收,包括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类税收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繁荣程度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另一类是杂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筵席税;最后一大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从非预算收入中调入的收入。此处以2000年tt县ms镇为例分析税收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四税比其他三类税费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与主要依赖工商税收的县级财政不同,乡镇财政主要依靠农业四税。这是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又一个特点。

(三)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结构的变化

这种严重依赖涉农税收的收入结构并非自来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仍以tt县ms镇的数据为例,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年来的变化情况。

图1列出了预算内总财政收入和其四类组成部分在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出,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3年。这一阶

段 农业 税收 同企业和个体户税种的总量相当,都是乡镇预算内 财政 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一期间总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 工商 税收的增长,而农业税收几乎没有变化;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农业税收的高速增长。1993年农业四税共34万元,到1996年迅速增加到106万元,净增72万元,增幅达212%;而在同一时期,总财政收入也由75万元增长到146万元,净增71万元,这期间工商税收总额有所下降,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完全是靠农业税收的增长取得的。

第三个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业税收的增长重新出现一个平台,企业和个体户税种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业税收在第二阶段的增长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自1993年到1995年,粮食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从373.9上升到707(以1978年为100),上升了89%,而同期这个乡镇的农业税从31.1万元上升到56.3万元,上升幅度81%,几乎与农产品上涨价格幅度相同。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在1993到1996年几个年度中,这两种税收分别从2万元和0.8万元增加到7.2万元和16.1万元。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按照税法规定都是应该据实征收,即按照每个农户的实际 经济 作物产量和生猪出栏头数征收,但是根据这次的 调查 ,这些税收在实际中有些是按人头摊派的。实际上这也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①。从当地的文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二是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存在平均摊派的现象。检查发现,我县仍然有一些乡、村干部迫于税费任务的压力,图省事走捷径,将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按 人口 或面积分摊到农户。“(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这种摊派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农民的负担。所以可以由此判断,在1993到1996年间,乡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完全是自农业四税而来,而农业四税的增长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外,靠摊派增加的农民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

如果观察图1的第三阶段,就会发现,在各类税收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总财政收入还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这个问题。

二、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

在论证了案例中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之后,本节考察乡镇财政的支出。应该说,这是考察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多大程度上变为 公共 财政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本节的分析中,将努力把人员工资支出(“吃饭”)和公共品提供、公共建设支出(“办事”支出)区分开来,以考察乡镇财政“公共财政化”的程度如何。

(一)乡镇财政的支出

乡政府的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预算内的支出部分。预算内支出部分主要是指乡财政所在年初所做的预算内的支出,主要包括乡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

(2)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部分。除了预算内的支出,乡政府实际上是将所有可支配的资金汇到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使用的。这个大盘子包括乡统筹资金和可支配的部门收费。按照相应的文件规定,统筹资金以及部门收费都有严格规定的支出用途,如乡统筹必须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部门收费必须用于在本部门中的支出,但是卫生和 教育 部门的收费除外。所有这些资金虽然在名义上各有归属,实际上是放到乡政府这个“大盘子”里统一使用的。这也正是搞清楚乡财政运转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各县各乡都不太一样,仍以tt县ms镇为例,2000年预算内加上非预算支出共341.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即发工资的部分为257万元(占总支出的75%),而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即“大盘子”为96.3万元(占总支出的25%)。如此看来,用于“吃饭”的钱占总支出的75%,乡镇财政还有25%的钱可以用来“办事”,还不能算作完完全全的“吃饭财政”。但这只是从帐面划分上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吃饭的钱根本不够,还必须把一部分“大盘子”里办事的钱用来“吃饭”。

(二)乡镇财政支出中“大盘子”的使用

现在来看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大盘子”里的资金的。表3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乡政府先将可控制的“大盘子”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填补预算内缺口和维持日常运转(54.9万元),另一块用于教育(41万元)。教育的钱主要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和校建;在第一块中,因为预算内的开支不够发放工资,所以将12.4万元(占非预算支出的13%)调入预算内(a ),用于“垫付”预算缺口,以维持预算内的收支平衡;另外,编制外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差额补助单位(教育和卫生部门除外,其差额部分靠自己部门列收列支)的差额工资也要从这一块中出,这些工资额共25.6万元(27%)(b ),只剩下16.9万元(18%)(c )去维持日常运转。

换句话说,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将“大盘子”中共38万元(a +b )的钱用于填补缺口、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吃饭”的钱将“办事”的钱挤占掉了38万元。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吃饭”和“办事”财政的比重,这个比就变成了86%:14%,用于发工资的“吃饭”钱占掉了接近90%的乡镇财政总支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剩下的14%的“办事”的开支只是维持日常运作,并不是兴办公共事业。具体到ms镇来说,维持日常运作的开支包括人头办公费、招待费、报刊订阅费、车子维护费、水电费等。也就是说,这些“办事”的钱其实只是用来维持乡政府日常运作、用来开门上班的费用,称作“开门费用”更为合适,真正办事要花的钱则没有着落。如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上讲,本文分析中的案例谈不上有什么公共财政,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公共品建设的开支。但是乡镇财政果真一点事情也不做吗?

(三)公共品建设:“办事”的钱从哪里来?

本报告不打算详细探讨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基本全部用于“吃饭”,要办事和进行公共建设,除了从农民手里收钱之外,就要举债。所以本节简要描述一下乡政府的 债务 情况。在此仍以tt县ms镇为例。

ms镇政府自1995年以来开始欠下债务,1997年后更是频频举债,到2000年共欠下债务221.3万元,表4列出了其债务的明细情况。

镇政府借款的债主包括 金融 机构 、上级财政部门、私人老板和专款,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借款用途则明显大部分都是为了经济建设,办厂、建房的欠款共192.2万元,占借款总数的87%.根据访谈 材料 得知,这些建设大都是“跟着风向走”①,经济效益差, 社会 效益也不显著。

其中,只有建设农贸 市场 、学校建房、办公用房和扶助贫困地区借款等几项算得上公共品建设的内容,约占债务总额的43.1%.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两笔债务是“借款过年”和“垫付税费”用的,这说明了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沦落到“吃饭”也要靠借款的地步,但愿这在全国不是普遍现象。

(四)乡镇财政的运转流程:层层挤占

乡镇财政支出的这种运作结果,就形成了预算内资金对非预算资金、工资支出对公共支出的挤占现象。这里用两个挤占来加以概括:一是预算内的工资支出“挤占”了非预算收入。

在2000年,乡政府用12.4万元填补了预算内支出的缺口;我们可以称之为“跨预算挤占”;二是非预算中的编制外和差额补助工资部分入不敷出,“挤占”了统筹经费。这个挤占达25.6万元。由于是挤占部分和被挤占的部分都是非预算收入,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预算挤

占”。

笔者用一个流程图(图2)将ms镇的 财政 运转展示出来,图中清楚地表明乡镇财政在实际运作中“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乡镇财政的现状:(1)乡镇财政是地地道道的“吃饭”财政,如果要细分一下,政府总支出中有80%~90%的钱是发工资的“吃饭费”和10%~20%的“开门费”。(2)

要维持“吃饭”和开门也并不简单,乡镇政府需要用心良苦地将非预算财政的一部分调入预算内,又必须寻求另外的资金去填补非预算财政支出的缺口,简而言之,就是预算内挤占预算外,工资支出挤占乡镇统筹支出,而统筹和 公共 建设的支出便形成农民负担和 债务 。

(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财政主要依赖 农业 四税,而90年代后期,乡镇财政的缺口就主要靠借债和“空转”来真真假假的填补了。(4)挤占的结果就乡镇财政所能够提供的一点公共品建设都要靠借债来进行。

三、乡镇财政困境的成因

(一)支出方面:财政供养 人口 过多、机构臃肿

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以河南许昌yl县为例:在1996年,yl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数总共为487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数为6130人;到2001年,机构总数减少到158个,但是编制数却增加到7108人。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政府对于上级施加的财政压力(例如紧缩人员工资预算)实际上有灵活的资金调配手段(以上分析的“挤占”)来缓解。这些手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高额的工资支出和臃肿的“财政供养”群体。另外,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也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减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下面将 调查 的三个乡镇(江西tt县ms、河南ylmf、dm)工资支出的比重(平均数)用图3列出来以备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工资支出的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有一个比较迅速的增长,由1992年的75%增长到1994年的85%以上。可见减不下来的人头费开支确实是乡镇财政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是,这些工资开支的增长是否是因为 农村 开展“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 )而使教师队伍增大、教师开支增加导致的呢?因为在乡镇财政的人头费中,教师工资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些减不下来的人头费是否都是给教师发的工资。

图4列出的是教师工资在总的工资支出中的比重,同样是三个乡镇的平均数。图4和图3作为对比,结论就清清楚楚了。教师工资支出的比重并没有随总工资支出的比重而上升,反而有轻微的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乡镇政府中除教师之外的人员工资开支的确自1994年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超过了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经过笔者对这三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是: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6%;工资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4.6%;其中教师工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0.9%.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工资支出即人头费开支的确是乡镇财政的一个包袱,而教师的工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头费的快速增长呢?换句话说,乡镇财政之所以惨淡经营至此,就是因为不停地增长“财政供养人口”所致呢?

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口的主体仍然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开支就占了工资总额的60%~70%,而他们的工资增长并不快。除教师之外其他供养人口的工资增长虽然较快,但是其比重较小,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很难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

(二)收入方面:税源分析

本文在分析乡镇财政的收入构成时,指出了乡镇财政收入在过去的1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 工商 税收 ,第二阶段靠农业税,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5年收入增长来源不明确。没有税收来源而总收入却依然在帐面上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因为将非预算的收入调入充当正常的财政收入,也就是本文前面分析过的挤占行为。但是挤占总要有东西可“挤”

才行,没有可“挤”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个部分最终就是一笔空帐。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层层挤占的最终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空转”,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空转”,就是将一笔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资金(许多情况下是乡镇统筹收入或者干脆就是借款)归入正规的财政收入帐户,然后再设立一些支出项目将这些资金提出;然后再纳入收入帐户,再支出,同一笔资金循环往复,魔术般地将收入和支出总量增大①。一般来说,“空转”的总量就是被“挤占”掉的资金数量。

另外一个弥补“挤占”资金的办法就是征“探头税”。所谓“探头税”,就是向尚未开张的商业机构征收营业税,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乡镇之一———ms镇也不得不靠这些办法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在2000年度,乡财政所就征了15万元的“探头税”以弥补缺口。这些“虚”的收入自1996年来就开始存在,以后逐年增多。将这些水份“挤掉”之后,重新计算这个乡镇在过去11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得出图5.

可见在过去10年间乡镇财政的增长呈现一个“阶梯形”的状态,在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用于地方财政的稳定税源,农业税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不足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税源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 ,农民增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要维持正常运转,必然要从其他税收尤其是工商业税收上取得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类税收的增长是缓慢的,至少比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速度慢得多。

以ms镇为例,1990年到2000年,工商业税收增长了130%,但同期总财政收入增长了257%,两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和25.7%,后者正好是前者的近两倍。那么工商税收的增长速度为何相对较慢呢?

这主要和国内的宏观 经济 形势的变化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经济进入国有经济向股份制和民营经济改制的时期,县乡两级的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纷纷改制。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企业的征税 成本 急剧上升,同时有些地区也从长远考虑,不想对新成长的民营经济征收太高的税收以出现“杀鸡取卵”的后果。根据目前的分税体制,国税受影响较小,因为只要企业没有倒闭,国税是基本得到保证的。但县乡两级政府支配的地方税收则大受其苦(详细的分析参见赵阳和周飞舟,1999)。县级政府在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下移”到乡镇财政,这在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考察这类情况,就要考察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即基层政府的财政体制。

(三)财政体制和县乡关系

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是转移支付的措施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善,到2000年,转移支付的总量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张立承,2003)。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滞后,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财政状况的差距。按照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标准,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返还收入,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返还收入较少而变得比较困难。在这些不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其所辖市县的财政体制而在一定程度上

将困难下移,这就出现了许多讨论 财政 体制的文献中所说的“收入上收”和“支出下移”的效应。乡镇财政因为位于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最底一层,无法再将支出责任“下移”而变成了 税制改革 后果的最终一级承受者。下面仍然以乡镇财政的具体 材料 来看财政体制的连锁效应。

仍以江西为例,随着分税制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展开,tt县的县级和乡级财政之间也进行了改革,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县乡之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分税制,而是采用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分税制和以前的“财政包干”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的财政体制。

与分税制要求大力度的配套转移支付的特点相比,这种体制对转移支付的要求比较小,但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乡镇不利。换句话说,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增收速度缓慢的乡镇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就ms镇而言,改革以前在“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一直是一个财政上解乡镇。

在改革之后,由于其税种结构的原因,被定为体制补助乡镇,这主要是因为 税收 中被划为国税的部分比重较其他乡镇大的缘故。新体制使ms镇在改革之初得到了较多的补助收入,但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ms镇面临的体制压力越来越大。

图6显示,1995年ms镇得到了29万元的体制补助收入,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8%,但是在新体制下,体制补助收入迅速下降,而财政收入要保持连年增长,到1999年,ms镇要向县财政上解5万元了。毫无疑问,这个图显示出ms镇的“日子”在1996年以后还是变得越来越难过。结合前面讨论的两个原因———“吃饭”财政和税源枯竭,财政体制的这种“收入上移”的效应无疑是严重的。为什么?下面我们将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 总结 一下。

从支出上说,以工资支出为主的“吃饭”财政具有很强的刚性特点,即不能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从收入上来说,主要依靠 农业 税收以及“挤占”、“借款”的手段取得收入无疑是非常不稳定的,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不能保证下一个财政年度取得同样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往往使得工资支出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这种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特点使乡镇财政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况。借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何乡镇干部一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收取上缴税费,说得极端一些,这是一个乡镇干部靠从农民手里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的财政体制。

这种尴尬的状况本来有待于靠县乡间稳定、可靠的财政关系加以缓解和弥补缺口,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无法期望这些乡镇在短期内有繁荣的 工商 业和由此带来的稳定税收。但是人们在个案中看到,乡镇财政恰恰是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乡镇财政处于危险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独立财政核算单位,本来应当担负起发展地方 经济 、处理 公共 事务和维护 社会 稳定的责任,但是从以上分析的乡镇财政的运转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乡镇财政主要依靠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农业税收,所以使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地方工商业的动力有所减弱。实际上,在大部分中西部的传统农区,人们也不能期望地方的非农产业能够支撑一个乡镇政府和 教育 的巨大开支。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对提供公共品服务、建立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经常是有心无力。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干部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项是计划生育,另一项就是收钱给自己发工资。收钱给自己发工资一旦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非常容易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影响地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种各样的 农村 的不稳定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为何本来就是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地方部门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所以从乡镇财政的现状来看,乡财政不但没有在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分权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反而因为“挤占”和加重负担、负债等现象而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改革财政体制入手,这也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弱化乡财政职能甚至取消乡财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角度出发,乡财政无疑又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取消乡财政必然会给以后

》,《

〔11〕张立承:《“九五”时期 财政政策 及其对基层财政的影响》,《县域 经济 观察》2003年总第2期。

〔12〕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13〕赵阳和周飞舟:《农民负担和财税体制:从县、乡两级的财税体制看农民负担的制度原因》,《香港 社会 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第17期。

〔14〕周飞舟:《 工业 化地区的利益分配和财政关系》,2002年,未刊稿。

〔15〕tiebo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vol 1.64,1956.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2

首先,我代表xxx乡党委、政府及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向不辞辛苦前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xxx乡概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学习情况、“五好”村支部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我乡基本概况

xxx乡位于xxx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西部与xx县相邻,南部与我县xx镇相连,东部和xx镇与xx乡相连。总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总户数4826户,总人口25230人,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所辖13个行政村,79个生产小组,全乡共有中小学校15所,我乡现有党员791名,其中妇女党员120名,“三老”党员共188名,新党员25名,入党积极分子共62名,共有33个党支部,其中党总支1个,乡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18个,学校党支部7个,站所支部6个。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学习情况

今年以来,乡党委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乡范围内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号召和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网群众全面贯彻王乐泉同志考察阿克苏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自治区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乡经济跨越式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全乡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和推动我乡经济持续超常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为抓好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乡党委、政府将此列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xx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工作由镇党委副书记xx同志负责,各村、站所和学校也都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小组对全乡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确保全镇学习活动进展顺利。二是制定下发了学习培训方案,重点是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狠抓学习制度的健全,做到“五有”、“三落实”:即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考勤、有讨论、有交流;内容落实、时间落实、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县党校培训班的基础上,乡党校分七次对机关、站所党员干部及村级干部进行了培训,授课工作由乡领导担负。培训乡干部总数384名,培训村干部133名,每期培训不少于3天,总共培训天数24天。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做笔记384本,写心得体会700多份。三是在全乡掀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由精神文明办牵头组织宣讲团到各村、学校进行巡回演讲53场次,同时印发学习提纲537份,悬挂横幅160余幅,张贴标语700余条,机关干部驻村入户实行“三同”,以各种方式开展宣传,使十六大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五好”村支部建设情况

加强以“五好”村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既是事关全乡的、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又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这是乡党委一班人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后达成的共识。年初,我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张屹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五好”村支部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乡党委的做法总结起来是“一个中心,四个结合”

(一)、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带好队伍为中心。

1、组织调整与素质提高并重。乡党委对六个村的班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逐个分析,制定配强支部书记的具体办法,本着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认真面对个别村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对那些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支部领导班子,进行了适当的组织调整。今年以来,乡党委明显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村级干部除参加县党校的培训外,乡党委以我乡开展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等活动为契机,先后九期政治理论、农村税费改革知识、《统计法》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达人,切实提高了我乡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坚定了政治立场,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保证使党性强、作风正、有文化、能力强、群众满意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全乡各村党支部及成员始终站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最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强化党员电教质量。今年,我们制定了电教工作发展规划,落实党员电教经费,规范电教片播放收看制度,在抓好日常播放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电教科技工程的推广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乡党委定期对播放的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电教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3、加强村党支部配套组织建设

X乡建设“五好”村党支部情况汇报第2页

。除了加强村党支部这个核心建设外,乡党委还高度重视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其他组织的建设,一年以来,这六个村配套组织建设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1、建设“五好”村支部同学政策、学典型经验结合起来。除了参加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外,乡党委还重点组织这六个村的干部外出学习兄弟县市发展经济、依靠科技致富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2、把建设“五好”村支部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今年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村干部主动深入到农牧民中,根据每家的具体情况,通过算细帐,明确告诉农牧民调什么,怎样调,干什么,怎样干,养什么,养多少,切实引导农牧民主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这六个村农民的在面对市场经济时的主动性。乡党委始终把村支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加快整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现在这六个村的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由原来的人减少为现在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把建设“五好”村支部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认真在这六个村中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达标活动,促进了村貌转变。在乡党委指导下各村都建立了宗教事务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两项”联系制度,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对重点人员进行集中办班教育,限期转化,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今年以来,全乡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治安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3

同志们:

×月日上午,县委召开了本县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的动员会,征得县委督导组的同意,并报县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批准,我乡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任务已顺利完成并转入到整改提高阶段。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总结分析评议阶段情况暨转段动员会,传达部署县委此次动员会上的有关精神。县委领导非常重视,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县委督导组××同志,乡党政两套班子成员。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机关党支部、事业单位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各基层党支书记、区乡人大代表以及各村、企事业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等。今天的会议有四项议程:

×第一项,请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三个党支部作交流发言。

×首先,请××党支部作交流发言,大家欢迎。

×接下来,请××党支部作交流发言,大家欢迎。

×下面,请××党支部作交流发言,大家欢迎。

×第二项,请乡党委副书记张未劼同志总结长兴乡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情况,并部署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大家欢迎。

×第三项,请乡党委书记施永根同志作转段工作动员,大家欢迎。

×第四项,请县督导组副组长钱荣祥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刚才三个基层党支部就分析评议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体会作了交流发言,未劼书记总结了分析评议阶段工作,对整改提高阶段作了详细的部署,永根书记对转入整改提高阶段作了重要动员讲话,县委督导组副组长钱荣祥同志对我乡第二阶段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党员学习讨论转段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市委、县委和乡党委的各项工作要求上来,要认真研读有关文件,结合实际,精心组织,进一步提高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重要意义,围绕三个环节的工作要求,精心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落实整改措施。下面,我提三点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增强整改的自觉性;二是紧密结合当前长兴改革发展稳定,从构建和谐长兴社会的高度抓整改,要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各党支部要切实加强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组织领导。

×同志们,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正进入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力争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确保顺利完成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4

自查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欢迎阅读!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一

一、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进展及成效

20XX年,省农办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帮扶要求,联系项目,落实资金,认真做好与竹垟畲族乡和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上垟镇五都楼村(以下简称一乡两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较好实现了帮扶乡村产业有新发展,面貌有新改变,收入有新提高的目标。20XX年,上垟镇五都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9元,同比增长18.6%,八都镇安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65元,同比增长13%;竹垟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6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工作谋划,着力提高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效

1、制定落实帮扶方案。省农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结对帮扶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XX〕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函〔20XX〕98号)精神,及时制定《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具体分工、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指导帮扶村制定了《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产业发展规划》、《龙泉市上垟镇五都楼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分别落实综合秘书处和机关党委具体联系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和上洋镇五都楼村,帮助理清结对村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项目。

2、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结对帮扶任务,使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民族乡(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省农办始终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放在全办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0XX年,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3次到龙泉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到“一乡两村”走访,与基层干部座谈、体察村情民意;办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一乡两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情况,指导结对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各处室结合各自业务及特点,分批到“一乡两村”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现实状况、农民增收、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精准帮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XX年,我办共赴龙泉市开展帮扶43人次,其中办领导7次,走访低收入农户225户。

(二)抓资金统筹,着力推动“一乡两村”项目建设

1、统筹资金扶贫帮困。按照《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办里计划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每个结对村的项目帮扶;每年根据竹垟乡提出的帮扶需求,由办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处落实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竹垟乡兴办1-2件实事。经过努力,20XX年,省农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累计帮扶龙泉市“一乡两村”1044.5万元,其中竹垟民族乡537.5万元,帮扶两个结对村507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等方面。

2、指导帮扶项目建设。在推进帮扶过程中,我办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指导和帮扶“一乡两村”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和产业项目。八都镇安田村:完成产业扶贫坞垟村茶叶基地道路硬化600米,建设农田机耕路500米,协助竹林机耕路硬化。完成对村部分危房、旧房拆除修建,硬化各自然村道路2565平米(包括结对户);指导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上垟镇五都楼村:新建村内排水渠800米、农田小桥1座、奶牛养殖基地道路1公里;完成部分农房改造项目,硬化村(组)内路面1000平方(包括结对户)。竹垟民族乡:建立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2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机耕路1500米,修复观光游步道600米;帮扶改造畲乡文化体验区(罗墩村)加宽硬化道路150米,建设排水渠500米。

3、职能处室倾斜帮扶。按照省农办结对帮扶方案,每个处室联系1-2个村,发挥职能处室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社会发展处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济发展处在山区经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和举措;基层建设处帮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扶贫开发处重点围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项目实施。

(三)抓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1、破解低收入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在“一乡两村”开展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和推广工作,分别为“一乡两村”安排扶贫资金互助会项目14个,其中村级互助会12个,乡级互助会2个,124名低收入农户入会,借款金额58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户入股,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办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沟通,反映竹垟乡交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协助竹垟乡争取八都至竹垟乡县道改造工程,投资约460万元。目前,该项目初步达成意向。同时,针对两村要求,安排资金帮助两村启动并建设出行道路和生产道路项目,使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3、注重提高低收入农户素质。乡、村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要持续增收,人员素质是基础。为此,我办在引导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等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乡镇和村从业人员及低收入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乡两村”安排赴台考察民宿和现代农业培训班1期,牵头联系赴磐安、永嘉等地考察农家乐1期,为全面推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处室人员利用到基层调研时间,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业务方面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四)抓合力帮扶,着力营造扶贫结对帮扶良好氛围

1、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单纯依靠省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和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办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优势,强化合作,整合各单位力量助推“一乡两村”发展。省交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省级单位纷纷发挥优势,为“一乡两村”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支持。龙泉市农办、农业局、交通局、旅游局等也纷纷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帮扶村发展条件。

2、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龙泉市帮扶团组组长单位,组织加强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各成员单位结对帮扶进展情况,通过扶贫信息网、简报等总结推广结对帮扶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为成员单位相互之间提供和借鉴好思路、好举措、好办法,使帮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指导评估,着力落实和使用好帮扶资金

1、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为了确保帮扶工作高效、高质完成,把项目决策与事中检查、事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结对乡或村定期自查项目进展情况,直接向省农办汇报或由市农办向办领导汇报。

2、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办领导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各方面情况,并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负责的处室,多次直接到点、到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帮扶项目有效实施。

3、规范帮扶资金使用。规范结对帮扶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程序,确保帮扶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加强帮扶项目效果评价,推行项目实施效果好坏与下一年度帮扶资金是否增加挂钩;充分发挥扶贫工作积极性,在结对村范围内统筹使用项目资金,以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益。

二、20XX年工作打算

20XX年,我办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重点,继续做好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团组牵头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扶贫办〔20XX〕12号)等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龙泉团组会议,继续做好团组帮扶的协调服务工作,搭建好服务平台。同时,及时将各成员单位报送的好做法与经验进行宣传推广,推选先进单位,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帮扶重点。20XX年,省政府将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列入民生实事。20XX年,省农办、扶贫办将在农村改革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培训、山区经济、农家乐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支持,尤其将结对村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作为帮扶重点,将帮扶资金更多地用于促进这部分人群的增收。

(三)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根据扶贫重点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和支持“一乡两村”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造血型”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进合作扶贫,力争让尽量多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参与进来,促进4600元以下农户收入持续加快增长,逐步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根据“一乡两村”发展规划,我办将认真梳理结对帮扶具体项目情况,整合资源,加强协调,搭建加快发展新平台。探索帮扶资金帮扶新举措,强化项目资金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一乡两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早实施,尽快产生效益。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二

一、工作方案

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中,教师结对及帮扶工作为老师的成长搭起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在他们的指导和关心下,我有幸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为了扎实有效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拟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对象分析

1.师德方面:姚成琳老师能够爱岗敬业,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较强;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特别是承担了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兼学校电脑课教学,工作却从不落下,服从学校的安排,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并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

2.业务方面:姚成琳老师,从教多年,已逐渐熟悉初中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认知一般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特别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经验不足。曾参加过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善于学习,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较少。

(二)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

(1)树立依法执教,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我们的教育活动要依法,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细则,依法治教。其次,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的从事的职业是服务性行业,我们教学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谁不珍爱自己的岗位,谁就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面对学生;要敢于争先创优,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日新月异,我们将时时注重学习,同时要勇于从旧的教学思想中跳出来,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争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互帮互带,取长补短。有经验有成绩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教育教学方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将通过重温《课程标准》及解读,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发展观,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2)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上完每一节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3.自身素质方面

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多学习。我们要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2)多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

(3)多琢磨。继续贯彻赏识教育,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得很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愉快,才能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还要多琢磨班级管理的办法,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还要在班上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二、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结对帮扶农村教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挥结对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加深教师关系,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我俩紧紧围绕市关于结对帮扶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及区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在已取得帮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帮扶方案,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我俩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交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本人担任初中数学学科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的结对教师,指导结对帮扶对象姚成琳老师用新理念处理旧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使其投入到课改的实验热潮中。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在这堂课上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人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挑战自我,勇挑重担,承担各级对外公开课;并通过电话、信息传送给她,让她早做好调课准备,前往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之,展示了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她受益匪浅。

(三)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我俩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我俩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电话联系,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送短信联系,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为载体,来提高我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接收邮件联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资料:教育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题组设计、数学试题等形式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样,建立结对帮扶互助互学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受与启发

我俩开展结对帮扶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俩的感受和启发较多。一是姚成琳老师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二是姚成琳老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向教育的公平发展迈进了一步。五是对认识《新课标》的新感受,突出“数学味”教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师德修养,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三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学校结对帮扶总结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结合**试验区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在XX年秋学期就下发了叶教XX81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并一举成功。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六教人XX39号文件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XX年市局文件和会议要求,**试验区成立了由试验区分管干部人事和文教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组织人事部和文教局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并在文教局人事股设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安排,组织实施。XX年文教局又下发了叶教XX45号《关于开展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措施和目标,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XX-XX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全区有19所中小学担负结对帮扶任务,共安排129名教师到比较偏远、条件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现已进行了四年三批轮岗支教达107人次。由于我区范围较小,校数较少,所以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其意义有了外延,范围有了扩大,不仅城区中小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农村完中、初中、乡(办)中心学校及区级农村示范小学也要开展结对帮扶村级薄弱小学,不仅要从师资和教学管理上予以帮扶,而且要从资金和物质上予以帮扶,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既是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又是结对帮扶的支援学校。例如,三元中学是**中学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又是三元乡梓园小学的支援学校。另外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要结对帮扶2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例如**实验学校在师资上结对帮扶平岗中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孙岗乡段岗小学;**中学在师资和教学上帮扶三元中学,在资金和物质上帮扶桥店中学;**二小在师资上结对帮扶三元乡龙塘小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平岗办事处龙冲小学。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支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早在XX年11月12日上午,镇区办事处教辅组门前彩旗飘扬,鼓乐阵阵。文教局和镇区办事处选派14名小学教师赴孙岗乡小学支教的欢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文教局负责同志、镇区办事处领导及镇区教辅组成员、镇区办各小学校长和镇区中心小学学生参加了欢送会。镇区办分管领导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镇区办党委政府对踊跃报名、主动申请赴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的老师表示谢意,要求支教老师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把镇区办严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格的学风带到孙岗乡学校。支教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镇区办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希望选派支教的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加强两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孙岗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欢迎会结束后,14名支教教师在师生的热烈欢迎下,乘坐支教专车开赴孙岗乡,沿途所经学校,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中午,孙岗乡党委、政府对新到任的支教教师给予热情接待。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孙岗乡党委政府对镇区办顾全大局,关心支持孙岗乡薄弱学校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对支教教师舍弃城区优越环境,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精神表示敬意。并表示,孙岗乡将会尽其所能地解决这些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了优化支教措施,收到帮扶实效,促进全区支教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欢送活动。此举促进了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过去那种乡镇之间教师派不动、调不出、分不进的局面,为今后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必将对全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教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作为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我们多次召开了全区支教工作动员会及支援、受援学校协调会,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把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要求城区学校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评聘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导向,广大中青年教师能够理解支持,各校教师都能按计划安排如期到受援学校支教。开展结对帮扶的各校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如**中学在本校高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教学工作量加一点,对相关专业的教师压一点,支教教师兼一点的办法,为支教教师提供方便。XX年秋期一次性派出7名高中骨干教师赴三元中学支教,并把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和在本校承担的工作量实行累加计算,来确定超课时奖的发放标准,另外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费补助,保证了支教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实验学校支教教师在活工资分配上,将受援学校工作量作为本校实际工作量计算,所需经费由本校支付,其他方面的津贴也仍然正常发放。

三、共同提高,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中学与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开展结对帮扶,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为三元中学争示创办市级综合示范高中提供软件设施帮助;镇区办选派省级“教坛新星”焦健同志到孙岗乡竹园小学为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受益匪浅。尽管我区人口少,面积小,但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年来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支教学校向受援学校捐助帮扶资金达29万余元,还有衣物、文具、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文体器材、树木花卉等,总价值达17万余元,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支教学校与受援学校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区级示范学校进行每月一周的教学培训,以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四是学生互访。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19号)和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县级政府对各乡镇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等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县农村义务教育负有重要责任。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制定全县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农村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的人事管理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安排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指导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对乡(镇)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中小学实施奖惩。

2、乡(镇)政府义务教育主要管理职责是: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承担实施布局调整学校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中小学乱收费治理工作。

3、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参与、支持和监督村小教育工作并为改善本地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力所能及的投入;组织动员本行政村内的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积极协助做好学校学额巩固工作,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积极主动配合所在区域内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改革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4、撤销乡(镇)教育委员会。原乡(镇)教委人员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妥善安置分流,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充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原乡(镇)教委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的原则,所属资产全部划拨给中心学校,原乡(镇)教委保管的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档案资料和财务管理职能全部妥善交至中心学校。

5、成立中心学校。目前我县有13个乡镇教委,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我县实际,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13所中心学校,其中11所中心学校设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管辖本区域内的小学;两所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设在初中,既管辖区内的初中,又管辖区内的小学,中心学校设校长一名,副校长2名。中心学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中心学校是法人单位,主要管理职责是:负责全乡(镇)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全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6、全县5所农村初中和两所县直中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农村初中同时接受所在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是:负责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本校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本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校的教育统计工作。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它行政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7、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管理作用。乡(镇)教委撤销后,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政府在行政编制内确定专人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监督和指导本乡镇初中、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

8、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依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确保教职工工资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地方性津补贴的发放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教师工资与县直机关工作人员一致,不低于本县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9、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县政府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按规定收取学生杂费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逐步偿还农村中小学债务,保证不因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10、保障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县为主”,县政府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3年内完成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工作。县政府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危房改造。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加大对师生安全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的跟踪督查、督办和查处力度。

11、强化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各中小学作为法人单位,校长是法定代表人,依法享有财务资产管理权。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和中小学预算外资金“校收、县管、校用”原则要求,成立“**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业务上接受县财政部门的管理,县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依据《中小学财务制度》以及现行有关规定,对全县中小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和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核算和管理好中小学校的各项收费收入。

12、强化审计制度。组织力量、集中精力,对全县乡(镇)教委财务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摸清乡(镇)教委资产构成情况,债权债务情况及其成因。对乡(镇)教委的所有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实登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3、严格管理全县中小学编制。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学生数、班额变化等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并报县编制部门备案。县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发人员经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全部归队。擅自离岗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14、加强中小学人事管理。成立“**教育人才,业务上接受县人才中心的指导与监督,主要职能是关系代管、信息咨询、市场交流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对全县初中和中心学校的校长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和管理,并将逐步完善校长选拔考核办法。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教体局、财政局、人事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教育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承办具体事务)。同时,县教育局成立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承担方案实施指导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四、时间步骤

《工作方案》实施从20**年3月开始,到20**年8月底结束,分启动准备、宣传部署、组织实施、总结完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召集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方案》,县政府审定后,报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

第二阶段:宣传部署。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按照县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要求,上报本乡(镇)的具体实施方案至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教委,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宣传实施方案,统一思想认识。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根据各乡镇上报的实施方案和现有的乡(镇)教委工作人员结构状况,拟定人员分流方案,组建乡(镇)中心学校,考察校长人选,聘任中心学校校长,配备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清产、核资、审计、划拨原乡(镇)教委财产和资金,资料移交,实现平稳交接,中心学校试运转。原乡镇教委公章及财务专用章上交县教育局封存。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6

一、创建目标:

使我乡80%的村成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所有站所被评为群众满意的站所。

二、总体要求

(一)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和乡党委的总体要求

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坚强有力,成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火车头”。乡党委书记真正起到“班长”作用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责任人”的作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两委”职责明确,工作协调。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班子结构,继续推行村级小学党员校长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制度。村党支部书记能带头致富,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走市场,发展经济,共同致富。

2、党员干部队伍好。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干部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培养发展党员工作经常化。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普遍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和预审制。每年举办四期业余党校培训班,其中含二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建立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业余党校的阵地作用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组织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完善乡、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考核评价学习效果等各项制度。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自觉行动。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每年把农村基层党员轮训一遍。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培训,重点抓好45岁以下具有初中文化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村后备干部的中专学历培训工作。在村党支部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工作,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设立参政议政岗、财务监督岗、科技致富示范岗、民事纠纷调解岗、民情民意收集岗、治安防护岗、村规民约执行岗、计划生育监督岗等不同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通过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乡党委加强干部管理措施得力,无违法违纪现象。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发展1个致富项目,帮带2户群众;50%以上的党员户成为科技示范户,并考取“绿色证书”;90%以上的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3、工作机制好。健全和完善乡党委工作制度,重点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发扬民主,加强团结,形成合力。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定期审计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党支部“”制度,制订“”质量评价标准,完善管理考核制度。着力提高“”质量和效果。积极推行农村党支部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以及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村委会主任。进一步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准排查后进村,加强教育整顿,推行“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任用村党支部书记。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调整报告制度,调整村党支部书记事前要向市委组织部报告。

4、小康建设业绩好。经济发展速度快,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小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均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农业、农村、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明确的发展项目和具体措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律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干部和党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明显成效。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安定,群众安居乐业。财政收入、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5、农民群众反映好。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实绩群众满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注重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按客观规律和群众意愿办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风切实转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真正体现“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二)创建群众满意的站所的总体要求

站所是乡党委、政府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窗口单位,所有站所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目标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采取创建“青年文明号”,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意见箱、意见簿,佩带党员标志牌,举办“群众接待日”、“便民服务日”、开展上门服务,发放“便民服务卡”等活动,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切实树立站所的良好形象。站所由乡党委采取组织服务对象进行考核打分、问卷调查、村“两委”和村民代表投“满意票”等形式对站所进行考核评价。

三、创建措施

要把深入开展“五个好”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形式多样的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确保取得实施。

1、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开展“五个好”活动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年度措施,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要切实履行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分管党务的领导是“具体责任人”的职责。要把“五个好”活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乡党委每季度对农村党的建设进行1次专题研究。党员领导干部要联系1—2个先进村和1个贫困村,每季度到联系点调查研究不少于1次,每次住村不少于2天。把开展“五个好”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对领导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2、以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大力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全面推行“两推一选”的制度,重点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回村的党员中选拔党支部书记。对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的村要采取外派、下派等组织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通过民主选举、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有条件地方,提倡通过法定程序选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要建立一支素质较好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特别要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人选培养,做到一职一备的要求,每个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以上,并加强教育管理,落实培养措施。

3、运用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要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围绕“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运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的成功经验,创新“五个好”活动的形式,要大力推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双带”、“党员联系帮扶农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五个好”活动的深入开展。

4、以实施“双带致富”工程为重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深入开展“双带致富”工程示范点建设,要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力的推进我乡“双带致富”工程的实施。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加强指导。二是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双带致富”工程的发展规划。要找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市场体系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来。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在大力实施“物质支农”的同时,加大“科技支农”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要加强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要抓好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利用农经信息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向广大群众公布农业市场信息,帮助群众掌握市场动态,调整生产布局。三是利用实施“双带致富”工程的契机,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从管理和经营好集体资产,组织好生产服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入手,采用承包、租赁、抵押、入股、拍卖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也可以利用非耕地资源进行绿色产业开发,同时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有能力的群众领办村级企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5、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严格执行文件精神,着眼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努力实现“三个50%”的目标(即: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要占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50%,发展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党员要占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50%,发展有“双带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要占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50%)。力争到2008年全乡35岁以下农村党员达到村级党员总数的20%,妇女党员达到村级党员总数的1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达到村级党员总数的18%,彻底清除三年不发展党员的村。要建立“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领导责任制。重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将不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村民组组长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发展入党;同时要重点发展科技示范户、致富能力、乡乡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切实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对发展党员严重滞后的村,将采取党委成员包村或选派优秀青年党员到村任职等方式,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每个村要长期保持有5名以上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6、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安排专项经费,落实培训规划。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发,做好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业余党校、村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图书室、村级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确保每个村都能成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场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的机会,进一步促使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建立培训管理体系,要明确分管领导,健全党委督学制度,建立干部学习培训档案。进一步严肃培训纪律,把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考核、评比、使用相结合,与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发展党员工作相结合,激发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坚持和完善党建扶贫工作制度。继续实施“12345”工程,着眼于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加大项目、科技帮扶力度,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步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有钱办事”水平。

8、加强督促检查,乡党委定期对开展创建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对照目标,查找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加强指导,确保争创目标的实现。

四、严格考核审批,确保创建质量

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公开,群众公认,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四川 农民收入 现状

一、四川省城乡教育现状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在2012年年末,四川省人口达到80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96%。其中,四川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6.4%,乡村人口比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比较严重。同时,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达490.8万人,另外,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占的面积为全省的62.4%,四川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也就决定了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的缓慢,也就成为四川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关键。具体来说,城乡教育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

(一)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乡村高

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四川省城乡教育的有关数据,四川省农村小学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46%,初中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38%,农村处于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居民就占了总人口数的84%。2010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3%,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占到了总人口数的16%,高中教育程度的居民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占到 了21%。由此可知,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比较乐观。

(二)城市教学资源配置与农村差距较大

四川省教师分布与配置水平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从教师分配上来看,城市分配教师数量远远超过农村,城市小学生师比为17.15: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06:1;城市小学生校比为776.9:1,农村小学生校比为670.77:1。根据城乡小学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城市教师的数量远远大于农村教师,但是农村小学生数量多于城市学生数量,但农村小学生校比小于城市小学。对于中学来说,城市中学数量大于农村,中学学生数也是城市相对于农村多一些,由此能够得出一些结论: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与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还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教育支出情况不同

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4.8%,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8%,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在2011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5.9%,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在2012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6.1%,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5%,由此可见,虽然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幅度大于城镇,但是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小于城镇,并且增加幅度也小于城镇,从这一点上来看,城乡教育支出对于城乡教育差距有一定的影响。

二、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增加了10957元/人,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增加了3999元/人,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过程比农村居民要快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原因是四川省大部分农民收入靠的是农业生产,获取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城乡城乡居民收入与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正相关,而城乡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城乡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是城乡居民教育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政治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种种的差距,也是导致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对工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农业,因此,国家的发展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农村,这种情况使得农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支撑着工业的发展,而农村也支援着城市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加重了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目前,农村的教育落后与城市也是农村为城市作出巨大牺牲的结果,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农村的开发和建设。

(三)文化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四川省农村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很多农村学生选择了辍学,“越学越贫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让很多农村学子对于进一步深造学习退而却步,农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比较保守,只是期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便回家帮忙农务或者进城打工赚钱。而且在农村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一部分农村家长不希望女孩子继续学习,而在城市里这种现象比较少,这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之一。

在农民工进城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留在了农村,这些子女的抚养任务自然而然便落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2013年,全国妇联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其中,大部分儿童是通过隔代抚养。然而,农村祖辈的教育程度一般都比较低,无法给与农民工子女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而且农村的祖辈对于孙辈大部分都比较溺爱,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进行正常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一部分农村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在城市,大部分子女都随着父母一起生活,城市教育环境也比较好,因此,在城市的学生一般都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三、缩小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城镇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39.3%,农村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96.2%,由此可看出,四川省农业户口的人数占到总户口人数的一半以上。户籍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的时阻止了农村居民像城市流动的趋势,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民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很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无法在城市入学,即使进入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升学的时候也面临着户籍的限制而无法升入高级学校。

正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才有了城市与农村这两个概念,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首先打破户籍制度,但是户籍制度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可能性不大,我们只能先从一部分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开始实施,一步一步的来,先对一些地方进行户口改革,再逐渐扩大到全省,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加大政府对四川农村教育的投入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四川省和全国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比较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劣势,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四川省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财政保障,如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大投人比例,以确保四川省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问内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建立适合四川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

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人口比较分散,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四川这种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四川省应该采取“以省为主”的管理模式,制定办学标准,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全国多个省份已相继推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四川省也应该尽快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未达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的相关建设。对于已经达标的义务教育学校,也要发挥其优势作用,建立其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交流制度,从整体上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合理化配置进程。

(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农业,为农民进行免费培训,让一部分在城市无法立足的农民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运用专业的知识,让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极大推进农业发展。这一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失业的现象,对一些城市人口过多、增加过快的现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农村居民在家就业也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对于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收入较低的农民进行补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对于在城市的农民,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相关企业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勤劳肯干的农民工相应提高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杨胜男.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华章,2013,(1):141.

[2]王梅清.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8):53-55.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8

会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李副县长首先回顾了全县教育改革工作的历程:

1、一中试点,改革启动。年6月,县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了深入广泛的调研,通过充分论证,7月,启动了腾一中改革试点工作,9月,腾一中按新机制运行。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学校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通过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广大教师想干事、争干事、抢干事、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为年中、高考成绩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2、,成功嫁接。为进一步探索提升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新路子,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组成教育考察团赴考察学习,成功借鉴保山中学的经验,引进优质资源对教育进行“嫁接”,促成了腾八中与双寅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办学。6月19日,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实行国有产权不变前提下的“托管”,成为了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模式的新突破,从根本上触及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这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3、三乡两园,推进改革。年6月底,完成了乡、乡、乡及县一幼、二幼试点的校(园)长选聘工作。各试点学校根据《县教职工聘任方案(试行)》制定了相应的方案,成立了乡镇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并实施本乡镇的教育改革工作。9月“三乡两园”已按照新的机制运行,半年来,各乡校的工作运行正常。

4、县直校园,平稳实施。年7月17日,县委、政府召开了全县推进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对全县的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下步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全面推进全县教育改革工作。7月20日,县直校园校长面向全县公开招聘,8月12日教育局法人代表给竞聘成功的校长颁发了聘书,与校长签订了责任书,局领导在阶段总结会上做了讲话,认真分析总结了阶段工作的经验、成绩、不足之处,并安排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5、乡镇学校,全面铺开。年11月,县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遴选组以及组织考察组对33所乡镇学校分北、中、南三片开展选聘工作,报名、专家面试、组织考查等工作穿行。校长选聘工作按规定程序于年12月28日全部结束。

接着副县长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激活了办学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自进一步落实;通过校长选聘制的推行,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构建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推行了校长任期制度,对竞聘选聘的校长,严格执行任期和试用期制度,改革后校长的任期为三年,试用期为一年。教育局与各校长签订了三年任期目标责任书,对各学校制定了目标考核责任制,细化了不同等级学校校长的目标任伤,建立了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与科学性,真正让实绩考核结果成为调整使用校长的重要依据。通过教职工聘任制的推行,形成了在教育工作第一线考察识别校长和教师,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中倡导以教育教学成绩论才能,凭贡献摆位子的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腾一中改革程序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后,学校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勇于改革创新,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更加先进,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工作合力。监督机制更加健全,班子和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明显提高。学生养成教育得到加强,教学成绩稳中有升,今年高考再创佳绩,总上线达91.63%,一本上线率为32.%,高考600以上(不含照顾分)67人。中考总分600分以上有41人,居全县第一。

二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的“嫁接”。中学的正式挂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优质的教育资源总量得到增加,更多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合作办学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教育改革核心问题,对我县教育改革工作全面推进产生了良好效应,激发了全县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三是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教育改革普遍持肯定态度,更加关注校长和教职工选聘工作。通过教育改革,赢得了很多私营企业家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如:明光乡实行乡财政与企业支持相结合的办法,强化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了代课教师和学校临时工的待遇。年9月,兑付教育教学绩效奖14.95万元,对代课教师,除县财政每月核拨250元/人外,乡财政每月再核拨350元/人,年底明光矿业公司以3600元/人实行代课教师绩效奖。临时工工资也在县财政250元/人·月基础上,乡财政再以200元/人·月的标准核拨,达到了450元·月。

四是促进了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推行了校长的年轻化、专业化和交流制度。通过教育改革,全县的校长平均年龄年轻了4.8岁,支书平均年龄年轻了8岁,有17所学校校长学历在本科以上,有14所学校校长实现了异地交流。强力推进了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这次改革中,改任非领导职务的校长共14人。

同时副县长还指出了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校领导由于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抱有观望的态度,阻碍了教育改革工作。2、个别校长在领导岗位时间太长,工作中产生了惰性,不思进取,产生了能上不能下,不服从组织纪律的情绪,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不良影响。3、一些参与竞聘的对象,对所竞岗位或学校没有做深入的了解认识,演讲脱离乡校实际,好高骛远。更有甚者,纯属照抄照搬别人的材料,或到网上下载,人云亦云,缺乏创新。4、在民意测评打分中,民意代表们存在排外思想,在打分时出现偏向本校竞聘者的倾向,缺乏公正公平的思想。

最后副县长对下一步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做了具体要求:1、在下一阶段乡镇完小教育改革工作中,各乡镇中心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工作,让更多有才能、有思想、有品德的教师参与到竞聘中,力求能选拔到更多贤能之人走上完小校长和中学二级班子岗位。2、在乡镇完小校长和中学二级班子的竞聘选拔过程中,各乡镇中心学校、初级中学要制定出适合本乡校的改革实施方案,从实际出发,对工作的每一环节程序再过细,确保不出纰漏,使教育改革工作顺利进展。3、新校长就职上任后,抽调人员到学校督查,指导好校长对二级班子的组建,力求每个学校都配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队伍。4、年3月,全县所有学校全部按新机制运行,各学校必须在3月底制定出《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保证配套的绩效工资到位,争取更多的支持。在7月底制定出《教职工聘任方案》,新学年就按照方案实施聘任。5、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校长监督管理。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如大事报告制度、离任职经济审计制度、年终考核制度等。强化校长们的监督意识,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对校长的监督,对重在决策、思想作风、任用干部和廉洁从政等主面加强管理。6、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改革氛围。严肃纪律,谨防个别同志借教育改革之机,为一己之私利,造谣生事,诽谤中伤。对故意阻挠改革,搞不正之风者,将严肃处理。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9

全区乡镇间接债务,总额为291万元,乡镇平均8.82万元。其中:为个人担保债务额172万元,占59.1%;为其他单位担保债务数额84万元,占28.9%;为所属企业担保债务数额35万元,占12.0%.乡镇债务构成:一是兴建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支出形成的债务,为756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57.4%.其中:学校建设欠债4875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64.4%;道路修建欠债2176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28.8%;民政优抚欠债91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1.2%;计划生育欠债57万元,占0.8%.二是弥补基金会资金缺口3015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22.9%.其中:历年乡镇政府借款1884万元,占62.5%,呆坏账1131万元,占37.5%.三是兴建政府办公楼、住宿楼等其它开支115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8.7%.四是借款兴办企业972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7.4%.五是弥补日常开支476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3.6%.(二)村级债务基本情况在村级债务总额5070万元中,直接债务为4959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97.53%,担保债务为111万元,占2.47%.村级债务分布。全区村级直接债务总额4959万元,村平均债务9.9万元。如果以乡为单位分类,村级债务最多的乡总额高达1070万元,最少债务的乡总额为4万元。表2是以乡镇为单位计算的村级债务分布情况。

表2以乡镇为单位的村级债务分布情况负债额(万元)50以下50~100101~200201~300301~4001000以上总额平均

乡镇数(个)10866214959万元9.9万元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10

一、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一)、“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乡属21个党支部及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公开承诺活动。乡党委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对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承诺前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乡党委对下属21个党支部的承诺事项进行审核把关,党支部对党员承诺事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承诺内容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在老干部党员中开展了“四心四好、争当四员”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深化“发挥五老优势”、进行四项教育”活动,重视老协,老科协,老体协工作。开展了“个十百”创先争优先进示范点创建活动。培植了腊元、石井、中星三个“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示范点,抓好了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三个村种烟均在200亩以上,其中腊元村支部带动桐古村支部打造了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片,全片种烟1200亩,预计交烟4500担,系全市的亮点示范片。二是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把“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知足感恩,爱岗敬业”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群众工作站建设和“加快邵阳新宁发展大家谈”活动结合起来,从乡机关及部门抽调28名,和县直机关单位派驻的7名,共35名党员干部组成工作小组派到17个行政村建立群众工作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党政班子成员和各工作队员深入农户体察民情,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把感情、资金,技术带到基层,帮助所驻村解决实际问题。县公安局驻柳山村工作组配合党委政府解决了双江口电站僵持一年多的农企矛盾,对星子岩非法开采锑矿进行了一次专门整治。活动期间,全乡共筹措资金2.6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20余人,解决实际问题42个,为民兴办实事35件,发展烤烟3800亩,落实双季稻面积1700亩,创办百亩双季稻示范点3个,维修水圳5100米,维护村道组道2500米,调处矛盾纠纷23件,落实女扎手术29例,并帮助所驻村规划了村级财务管理。全乡紧紧围绕全县建设旅游强县的总体目标,紧扣8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邵阳新宁__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征集 “金点子”60余个,论文30余篇,并按时上交县委宣传部,被县里评为先进单位。

(二)、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开展了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制订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按照支部自评,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评议,党委评议审定三个步骤认真开展该项工作,在分类定级中,全乡评为“好”的支部1个,较好的支部13个,一般的支部6个,较差的支部1个。评为一般和较差的支部,乡里安排党委班子成员和党建指导员针对存在的问题跟踪整改落实,切实指导支部工作水平,确保后进支部在下一阶段的分类定级活动中成功晋级。二是开展了支部能力建设和支部关爱党员党员热爱支部活动。在全乡开展加强支部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着力提升乡党委和各支部的“向心力”、“战斗力”、“服务力”、“执行力”和“保障力”五大能力,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要求,认真开展乡党委和村党支部 “五个好” 的创建工作,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开展支部关爱党员和党员热爱支部 活动,组织了支部书记到县和赴省学习及支部内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着力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__和20__两个年度下达的7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现已开工建设5处,另外2处已征好地,签好承建活动,天晴后马上可以动工建设。三是以远教为重点,狠抓党员教育工作。建立党政领导联系远教站点机制,继续实施远教工作业务指导员和远教保证金制度,开展了远程教育终点站点整治理工作,加强了远教站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规定每个村每年从村级管理费中拿出不低于1500元的经费用于远教工作考核、远教设备维护和解决远教操作员待遇,乡里全年拿出3400元用于考核远教指导员工作业绩。乡党委书记、组织委员每月定期对全乡17个站点设备运行情况一次检查,确保站点正常运转。由于措施得力,全乡远程教育红星视频点击量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培植了腊元、石井桐古3个远教示范点,由党委书记、乡长和组织委员挂点指导。全乡17个远教站点均开展了远程教育“双创双争”公开承诺活动。各支部利用远教设备教学直观的优势,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教节目,切实发挥远程教育作为培训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党员群众学习技能,增长知识,发家致富,通过教育培训,党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

二、抓干部队伍建设,“五抓”夯实执政基础

(一)、抓学习型机关创建,提升干部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倡导机关干部“一人学一技”,坚持每月月初组织党政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月底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集中学习时党政主要领导对前一个月工作进行小结,各片对片内工作进行小结,全体党员干部从政治思想和工作开展方面进行汇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学习,全乡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抓乡镇机构改革,规范站所管理。

在强化乡党委班子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推动力的基层,今年重点抓实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3月16号全县召开乡镇机构改革会后,17日我乡就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传达贯彻县文件精神并学习了机构改革操作指南;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各办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按照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__乡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充分宣传发动,开展了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涉改单位人员摸底和清产核资工作;强化部门干部管理,要求统一到党政办签到;研究并任命乡机关内设机构和“六个公益性站”班子成员。做到涉改单位改革后有人理事,工作能高效运转。

(三)、抓干部队伍管理,提升行政效能。

实行“两片两线”管理模式,实行片(线)长负责制,把各项工作分解到片,落实到岗,明确到人。各片、各线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年终待遇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干部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对全乡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责任分解,每项工作都明确了责任人和责任领导,使人人头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推行衡阳市“三有两评”工作法。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制度,做到了用制度管事管人。强化干部上班值班 “三制”管理。即上班实行签到制,每天上班、住宿实行当天签到,凡不按时签到者视为缺岗;出差、请假实行事前登记制,凡未登记的视为缺岗;督查实行当天考核制,每天由带班领导如实考核,考核结果月底汇总通报。全年以来,我乡干部职工出勤都达到了22天以上,住宿18晚的规定要求。由于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机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抓党风廉政建设,建设节约型机关

年初,乡党委与各村委、乡属各部门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书,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村级文明绩效考核一项重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全乡形成了良好的廉政教育氛围。加大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完善村务党务公开机制,开展了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一步强化了厉行节约工作力度,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乡机关和各部门严禁在外开餐,食堂开餐酒水自带,规范小车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实行财务月底会审制,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以招待费在上年的基础上下浮10%以上为目标,全面建设节约型机关。

(五)、抓村干部队伍培训和管理,确保农村繁荣稳定

重视对村干部教育培训,年内乡政府组织基层干部集中培训两次,组织支部书记参加县里和省科技职院组织的基层支部书记业务培训各一次,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干部综合素质。乡里制订出台了《__乡村干部管理办法》,规范了村干部的日常行为准则,坚持用制度管人,强化了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村干部引领农村经济建设和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能力,顺利处置了甘井水库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双江口电站农企矛盾和蒋天方、谢兴宏老上访户等重点维稳问题,确保了农村的繁荣稳定。

三、抓日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重视组织宣传和组工网评工作,在茶花村建好了一处高标准的组织宣传钢架栏,在乡机关制作一处永久组工宣传标语和组工宣传栏;实抓好了党务公开工作,全乡所有支部统一制作了高标准的党务公开栏;狠抓工青妇工作,按上级 要求抓好机关干部培训工作;开展了党的十代表侯选人推荐工作;开展了贯彻胡总书记的所作序言精神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工作;完成了流动党员的摸底;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发现与培养,为党的组织和村级组织培育新生血液。做好日常各类报表报送和组干信息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