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2 13:10:24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三日不思茶肉味,疑是仙乐下凡尘。

――沈云新

手艺:葫芦丝

简介:又名葫芦箫,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行于傣、彝,在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盛行。

手艺人:沈云新

自己种葫芦

葫芦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风,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一样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十分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你制作葫芦丝的葫芦都是自己种的吗?”我问今年62岁、制作销售笛子近40年的沈云新。“以前是。因为买的葫芦不放心,要自己栽种的才踏实。那些年,我承包的七分地全都用来种葫芦了。

种葫芦农历二月初就要点籽,一直要到八月,等瓜藤全枯死以后才能收成。七分地大概能产四五百个葫芦吧。”沈云新说完,便要带我上二楼去看他收获的那些葫芦。

谈起葫芦丝的制作,沈云新如数家珍:

制作葫芦丝是全手工技术,别看一只葫芦丝的成本才七八元,专业型的葫芦丝成本也才不过十余元,但要求特别精细,非喜爱此行业者难以为之。制作葫芦丝首先要具备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吹奏水平。其制作工艺的具体步骤大致如下:

选竹子――烘烤――划线打眼――打孔――选葫芦――攒葫芦――簧片的制作与安装――装吹嘴――磨吹嘴――安装铜箍――喷漆。

经过这一道道半点也马虎不得的工序后,一支葫芦丝便制作完成了。“当然,以上这些工序的介绍是相当简略的,还可以细分。应该说,要制作完成一支葫芦丝,大概要经过30多道工序。”

葫芦丝“疯魔记”

25年前,沈云新就迷上了葫芦丝优美的声音,还产生了制作葫芦丝的念头。于是回家小心翼翼地把葫芦丝的主管拆开,发现葫芦里竟空空如也,主管上部贴着一个小小的铜片,铜片上开了一个形似三角形的上下活动的簧舌。原来葫芦丝就是以葫芦作为音仓的簧管乐器嘛!后来沈云新才发现,葫芦丝的制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先是寻找铜片材料。听说铜片材料是用子弹壳磨制的,于是,沈云新托人从靶场找了一些弹壳并千方百计制成片状。弹壳的材料异常坚硬,好不容易打磨到合适的厚度,谁知打磨出来的铜片弹性很不理想。沈云新绞尽脑汁,最后才发现铜材市场有厚度各异的铜皮,弹性不错。材料来源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发音舌的打制却又成了一个难题。于是,沈云新自制了一些工具并进行手工操作。刚开始的几个月,沈云新全采用这种原始的工艺,铜片经打制后严重变形。“我只好再慢慢细心地敲打,尽量恢复铜片的平整。但敲打本身便会破坏铜片的平滑,这样的材料又怎能磨出发音正常的簧片?这个难题困扰了我数十个日日夜夜。”

从前教过沈云新音乐的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张宝庆成了“雪中送炭”的人。沈云新得知几年前张教授就开始制作葫芦丝了,他也遇到了相同的难题:磨制簧片时总是受阻。当得知沈云新也在制作葫芦丝时,张教授告诉他一个研究结果:“发音舌必须用模具、机器压制。”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沈云新回来后马上找专业人员制作模具。果然,机器压制的簧片十分平整。沈云新在制作葫芦丝的道路上又迈过了一道门槛。

“最难的还是磨制,每磨几下,就要放到主管上试音。这样不停地磨制――试音――磨制――试音,要反复几千次几万次。在炎热的夏季,我坐在工作台前,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落也全然不知,常常接连数日不眠不休。亲友、家人都说我‘整个人着魔了’。磨簧片时,手指磨出了血,我缠上胶布继续磨。爱人看我制作葫芦丝实在太苦,劝我:‘人家教授都没有做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再钻牛角尖了。’但我就是觉得,别人能成我为什么就不行?”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民族竹制乐器对云南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民族竹制乐器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在昆明,一个以制作推广葫芦丝为龙头,带动多民族乐器制作推广的民乐产业正在兴起、形成。制作葫芦丝、巴乌和各种民族乐器的私营企业已达上百家,从原材料的种植、乐器的制作、销售到教材的发行,教学的开展和演奏活动的频繁展开,形成了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竹制乐器成为连接竹子从竹产业到文化娱乐产业的桥梁。乐器作为生产、传播娱乐文化产品的载体,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它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使用,使文化产品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并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极大地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扩张力,与传统产业结合,增加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它不仅带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推动了生产和技术的创新,培养了人的创造性。再次,多种产业的产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机会。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创造出了巨大社会财富;此外,它还为大众创造了休闲娱乐、养生健体的机会,满足和提升了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动下,民族乡土文化也越来越体现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竹制乐器在产业链中处于基础地位,在文化产业中也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云南在我国享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伴随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云南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迅速发展,势必会辐射到竹制乐器的运用上,从而促进竹产业的发展,民族竹制乐器开发利用的新兴朝阳产业,一定会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市场前景。

2.民族竹制乐器的发展促进了竹类资源的培育据云南省葫芦丝协会筹备委员会的资料显示,目前云南省乐器制作作坊到工厂规模大小不等至少有400多家,最小的作坊年生产销售葫芦丝在1000只以上,“哏德全葫芦丝艺术工作室”生产的“哏德全”牌葫芦丝年销量在1万只以上,而且是供不应求,通常购买该品牌要提前半年打款定货。还有大一些的乐器厂年销售葫芦丝在数万只以上。保守估计,每年云南生产销售出去的就葫芦丝这一种乐器至少是60万只。一根紫竹一般可以做2~3只葫芦丝的主管,60万只葫芦丝就至少需要20万株紫竹;而1根紫竹只能做一对葫芦丝的附管,也就是说60万只葫芦丝就需要60万株紫竹。加起来60万只葫芦丝总共就需要80万株紫竹。这仅仅是葫芦丝一种乐器,像巴乌的制作对紫竹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葫芦丝。由此可见,以葫芦丝为代表的民族竹制乐器需求的节节攀升,加大了对竹类资源的需求,促进了竹林资源的分类经营和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培育步伐。

二、加快民族竹制乐器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008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加大旅游和环保的结合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给云南民族竹制乐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竹制乐器造型奇异、美观大方,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民族竹制乐器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造型各异的风格,使其成为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旅游印象产品,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所钟爱,如葫芦丝、巴乌等。然而,云南民族竹制乐器行业低水平建设问题十分严重,无论是人员、设备、技术、管理,还是产品质量都是参差不齐,而且低水平同质化、家庭作坊式的乐器制作企业不断涌现,在给乐器制造业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降低行业整体水平和行业集中度,艺术水准和科技含量降低,大量浪费资源,加剧了市场不规范及价格竞争,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降等。此外,我国乐器工业的标准化水平低、体系不完善也制约着乐器行业的长远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我国乐器制造业中高水平的工艺设计、科研开发和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懂音乐、熟悉乐器制作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十分缺乏,而且,从长远来说,也没有形成人才培育机制。大部分乐器生产企业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此种模式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相对便宜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成本就会增加,竞争力就会随之减小。那么如何实现规模化,以音响学、律学标准和提高制作科技水准,来进一步规范乐器的品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没有行业标准的民族乐器生产将会阻碍竹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竹制乐器的企业建设迫在眉睫。

1.从制度层面重视民族乐器保护与传承乐器成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给乐器行业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为民族竹制乐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乐器作为为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和设备已经全面纳入到国家以及地方各省市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范畴之中。在推行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素质教育,活跃城乡人民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类乐器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除各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类学校外,普通理工科综合性大学也建立了音乐艺术类学院(科),学校中的器乐教育除用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以外,被大量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等综合能力。近年来,云南省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目标和“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口号,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计划,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的论著《文化产业发展论》的发表,这标志着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探索的重大进步。继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云南又成功举办了多届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南省持续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有力地促进各民族歌舞乐的收集整理、有效保护、加工提高、扩大影响和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云南省歌舞乐展演”的品牌特色和个性,充分发掘了云南省丰厚的民族民间歌舞乐文化资源,为云南省民族乐器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并创作出众多的群众文艺作品,培养出各民族群众文艺人才,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2.从社会层面加强民族竹制乐器普及与传习云南是“歌舞的海洋”,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会说话就会唱歌”,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地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许多人还会演奏各种民间流传的乡土乐器。2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娱乐,已经成了新的旅游景观,民间歌舞乐文化得到很好的普及和传习。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认识与实践的深入,各地纷纷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乐文化资源,逐渐形成民族歌舞文化产业,以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把民间歌舞乐文化推向市场,有的还打造出了品牌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在红河县,著名哈尼族艺术家、民间乐器制作、演奏大师吴志明先生创办了“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专门从边远的山区挑选爱好音乐的小孩集中封闭式培训,全方位学习红河民间歌舞乐以及民族乐器的演奏、制作。目前已有学员30多人,2007年在云南省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一展身手,为业内专家所看好。在西盟等地也有类似的“传习馆”发展比红河还好,最小的学员只有五六岁,由政府出资请民间艺人传承技艺,学员于2007年亮相中央电视台原生态盛典。目前这些“传习馆”正在为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器、民风民俗的普及与传习默默奉献着。

3.从市场层面创新文化产业思路与模式云南民族乐器以多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云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异质性特点,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符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文化娱乐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费的特点在于,文化娱乐消费不是迎合需求,降格以求,而是引导消费、培养消费、创造消费。而民族乐器被应用到出版业、电影业、娱乐业等,使得这种文化产品廉价地被大量复制,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品。影视界对少数民族乐器的运用,对影视艺术的表现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如获奥斯卡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卧虎藏龙》的配乐中使用了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配乐使用了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芦笙恋歌》的配乐中使用了芦笙。继影视界对民族乐器的运用后,诸如葫芦丝、巴乌、芦笙等民族乐器频频登上专业的艺术舞台,让人耳目一新,省内外艺术家受此启发,甚至推出了改良的巴乌及创作出相关作品。近年来《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云岭天籁》开启了云南民族歌舞乐资源美好的明天,乐器作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随着云南经济的稳定增长,文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普通消费者乐器消费需求的释放,竹乐器以其低价格轻便易携带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

4.从资源层面实行竹林定向培育与经营竹制乐器的品质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和制作加工工艺水平,竹子的质量标准下降,导致竹制乐器价格会进一步下降,质量标准进一步降低,乐器的市场需求将会更加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竹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云南民族乐器制作用竹使用最多是紫竹,云南的紫竹大部分是来自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市场上云南本土的紫竹根本满足不了云南民族乐器的用竹量,产家每年都得从自福建、安徽等地购买大量的紫竹用于乐器制作,这与云南这样一个竹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资源大省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在云南开展乐器用竹的定向培育研究和乐器用竹的生产基地的建设是竹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增强竹产品竞争力的需要,是竹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云南民族竹制乐器的制作以手工劳动为主,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下,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的乐器少。大部分乐器制作工厂不注重科技投入,工艺流程不合理,乐器制作品种单一,原材料浪费大。目前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竹制乐器成为旅游产品的一种,乐器制作工厂众多,产家盲目投资,争抢原料,人为造成原材料的紧张,竹资源的破坏也在加剧。为摆脱这种局面必须加强竹资源管理,适度控制采伐竹林,将营林与加工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广先进的营竹技术,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竹材加工利用企业有自已的原材料基地,逐步实现竹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竹资源的利用率。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上半年工作目标:

1.坚持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兴趣特长普及性活动。重点抓好围棋、跆拳道、中国武术、小模特、民族舞、拉丁舞、街舞、酷吧机器人、航模、沙画、葫芦丝、钢琴、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非洲鼓)、相声曲艺等18项专业的培训工作,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促进广大青少年特长的提升。

2.坚持免费开展公益性活动。利用寒假等节假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与学校联合组织研学活动。继续打造“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品牌活动,充分挖掘“彩虹”公益活动特色文化,做实做优“四点半彩虹学堂”、“彩虹围棋学堂”等公益学堂,招收一批家庭贫困、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免费学特长。

3.发挥校外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城区“学校少年宫”优秀师资带动“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4.办好家长学校总校,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完成情况:

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很多的工作计划没有得到实施。到5月下旬中心才开展了“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和周未特长班。

利用疫情这段时间,中心主要做的工作有:

1、 对新科技馆进行规划、设计;

2、 修缮了中心房屋渗雨的问题,楼顶重新做了防水,对中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3、 对中心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规划下半年工作任务。

存在问题:

做为公益性培训机构,无教学管理人员,无专业艺术老师,建议局领导能优化师资给予配置。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开展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课堂和活动。联合学校做好校外教育的组织联络工作。开展公益讲堂,邀请孩子、家长免费听各种知识讲座;开展多样的校外活动,带孩子拓展社会实践,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中心将继续开展好“四点半”彩虹课堂、国学课堂、家教沙龙、才艺沙龙、出彩少年郎等公益活动。同时我们利用中心艺术教师积极、义务地为有需要的学校打造特长兴趣社团。

2、做好机器人科技馆的改造建设

下半年建成机器人工作室,与宿迁学院机器人创客项目合作,做好机器人的教育培训,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搭建、编程及参加比赛,培养孩子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真正认识智能机器人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3、建立新的运营管理机制

今年中心将开设舞蹈、美术、书法、围棋、葫芦丝、竹笛、“四点半”课堂等项目。特长班采用分块化管理,主要分为舞蹈组、书美组、“四点半”彩虹学堂组、器乐组、棋类组,每个组由一名工作人员做组长,负责该组的特长班教学管理、考级和各项活动及比赛,让项目都有团队,让团队管理让他们课程出彩,办出特色,塑造精品。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4

一方面,“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等乐器,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或教师却未能落实好“课标”要求。笔者所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八十所,开展器乐教学的学校仅四分之一左右,器乐教学缘何成为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难道让学生学一件简易乐器真就那么难吗?器乐教学难以开展的“症结”在哪儿呢?作为基层教研员,观察到问题后须设法改变这一状况。为此笔者走访了很多学校,认真开展咨询、调研工作,深入了解教师的想法与困惑。经过多方调研,我们提出了推动器乐教学的初步构想,并制订了《禅城区推进中小学器乐教学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推进方案”),即从2010年至2013年,三年内全面推进我区学校器乐教学。

一、诊断“症结”,给出

困扰器乐教学的治疗处方

(一)诊断“症结”

1.教师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器乐教学,一些教师普遍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非考试科目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心理,还有的认为如果开展器乐教学则先要自学,无疑会给自己增加负担。

2.教师专长各不相同。音乐教师在艺术技能方面不同,大多具有声乐、键盘或舞蹈专长,而擅长器乐演奏的教师比较少。况且许多教师教龄已有十年以上,习惯目前的教学现状,重新学乐器演奏难免有畏难情绪。

3.“收费问题”成为不开展器乐教学的“借口”。开展器乐教学首先学生手中要有乐器,帮学生代购乐器违反国家有关《学校收费标准》政策,为此,学校担心因“乱收费”遭到家长投诉和上级批评,而在器乐教学面前打“退堂鼓”,当然这也是较体面的借口。

(二)给出 “诊治处方”

根据以上查找出的困扰学校正常开展器乐教学问题的“症结”,给出诊治处方:

1.学习“课标”,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利用各类教研活动学习“课标”,加强教师对器乐教学的深刻理解,提高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意识,克服“怕麻烦”的思想,规范教学行为,明确目标,教师应学会一件乐器的演奏技能,勇于探索实践,将器乐教学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变成常态。

2.分项培训,互帮互学,全员提升。口风琴是吹奏键盘乐器,音乐教师都具有键盘乐基础,便于自学。而竖笛与陶笛、葫芦丝指法相似,需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学习项目,并采取分项培训或互帮互学,可以使教师先学会竖笛与葫芦丝的演奏方法,逐步达到教师演奏技能全体升级,为开展课堂器乐教学练就功夫。

3.按章办事,杜绝收费,排除忧虑。教师只能确定乐器品种名及规格,但不允许指定品牌、生产厂家和商店,更不能收钱代买。这样就排除了学校对“不合理收费”而遭投诉的忧虑。例如,学校选用竖笛教学,指明F调、六孔或八孔竖笛即可,采取由学生自己购买、班委会统一购买、由家长委员会协助购置或采取网购等方式,既按章办事,又妥善解决了学生使用乐器种类不一致、规格不统一的关键性难题。

二、推进方案,催化器乐

教学园圃繁花似锦

(一)器乐教学之花含苞待放

“推进方案”分步推进:第一,选择乐器。各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和教师专长,自主选择乐器,小学一至二年级使用打击乐器;三至九年级选用竖笛、口风琴和葫芦丝等。第二,教师培训。根据乐器品种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开展互帮互学和自学口风琴,提高教师技能基础知识。第三,教学实验。用心上好起始课,注重兴趣培养,不求教学进度。第四,纳入常规。将器乐学习与歌唱、欣赏等教学相互结合,丰富教学手段,使器乐教学常态化并融入表现与实践。第五,课外拓展。各学校成立“课堂乐器合奏队”,聚集热衷演奏的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演奏能力。第六,艺术实践。开展学校“课堂乐器队”训练培养学生的合奏水平,并且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组织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按照“推进方案”总体部署,全区近八十所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园圃,在这个大园圃里各学校承担各自“器乐教学”的项目和任务,用心培育“课堂乐器教学”这一艺术幼苗。在课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打好器乐演奏基础,使学生的演奏逐步提高,为表演团队储备人才;在课外,各学校课堂乐器合奏团队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吸纳各年级演奏“高手”,园丁们悉心呵护,精心培育,不少学校课堂乐器表演队短期内就能登台表演,小乐手们恰似园圃中一朵朵花蕾含苞待放。

(二)器乐教学之花绚丽多姿

“推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将一些学校积累的宝贵经验、先进典型及时推介,通过“器乐教学与合奏训练经验交流会”予以呈现,使之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如佛山市华英学校、三中初中部、佛山实验学校、南庄中心小学、佛山同济小学以及元甲、白燕、铁军、槎小、大富、绿景和霍藻棉等一批学校在开展器乐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有的在校本教研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怡东小学探索“小钟琴”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张槎中心小学课内器乐教学扎实有效,课外合奏训练精彩纷呈,学校民乐团快速发展,“文化立校,特色办学”理念下,民乐成为学校的教育品牌,近年来屡获佳绩,多次在省、市、区荣获金、银奖,为本地区树立了典范。

学校“课堂乐器合奏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各学校学生合奏水平快速提高,区域内中小学器乐教学呈现出良好态势。教师器乐演奏技能的提高直接带动了课堂教学和乐队训练水平的提高,小小的乐器如同兴奋剂令音乐课堂更充实活跃,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的乐器品种和各学校的教学成果令本区的器乐教学多姿多彩。石湾一小尝试将“陶笛”引入课堂,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全校性的陶笛演奏常常活跃在校园和对外展示的舞台上;荣山中学、湾华小学把部级非遗项目“佛山十番”运用于课内外教学,使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得到继承,多次参加“佛山秋色”大型表演,受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普遍赞誉。

这些在器乐教学推动下孕育而生的全区各学校的器乐队,如同一簇簇鲜花精彩绽放,丰富和深化了音乐教育的精神内涵。

三、构筑平台,展示学校

器乐教学师生风采

(一)课堂教学平台,器乐教学显魅力

根据“推进方案”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促进一大批教师观念得以转变、技能快速提高。以往认为是很困难的事情,如今通过大胆学习、大胆实践,一些从未接触吹奏乐器的老师,现在竖笛、葫芦丝吹奏得像模像样。教师们主动将演奏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引领学生既学习技能,又能细致感受音乐,丰富学习内容。音乐课堂如同充满魅力的平台,在不同规模、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的学校,音乐教师成为主角。堤田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器乐教学推动下,该校魏老师成为器乐教学第一人,也让农村孩子有机会吹响竖笛;张槎中心小学朱老师借助于器乐教学获得广东省现场教学比赛二等奖;佛山实验学校吴老师从教多年,但一直很少接触乐器,在区教研室为她组织的公开课中竟然也熟练地吹响了竖笛,引起关注。她课后说,在器乐教学推动下她鼓起勇气学会了竖笛,并常运用于教学。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器乐教学催生了本区音乐教育教学的多品种、特色化发展。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喜爱,选择了多品种的课堂乐器,满足学生的兴趣。汾江中学将葫芦丝与系列阮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石湾一小陶笛教学在全校普及,人人会吹陶笛,为这所“陶文化”特色学校增添了“有声”的艺术气氛;华英学校、实验学校初中部、小学部的“八孔陶笛”,高中低音层次清晰丰满、和谐且显露出高雅气质;怡东小学的小钟琴增添了具有“音乐性”的敲击乐器并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题的引领下,环湖小学曾老师,怡东小学文老师、黄老师,敦厚小学林老师等多位教师设计的器乐特色课例获奖和展示,先后应邀到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及广州等跨区异地教学,教师队伍得以历练,彰显教师才艺和器乐教学魅力。

(二)器乐演奏舞台,艺术教育彰风采

“推进方案”第三阶段是举办“禅城区首届中小学生课堂乐器合奏比赛”活动展示学生才艺,以合奏比赛形式为学生搭建器乐演奏的舞台。这个器乐表演的舞台属于每位学生,让他们逐步懂得展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验美。每支参赛队伍均为60至80人,经过各学区选拔共有三十多个团队进入全区比赛。所展示的节目多数是由教师编创。归其特点:突出课堂乐器特色,各类人才参与,表演形式创新,演出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无论是合奏水平,还是节目创意都大大超乎预期。

诚然,比赛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展示学生艺术风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为了检验本区推进器乐教学这一构想与实践的具体成效。许多校长和老师称赞道,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展示师生风采,又能够促进音乐教育教学。

成功的实践使器乐教学由单一品种衍生出多种类乐器合奏团队,不少学校纷纷成立民乐团、管乐团、弹拨乐团、葫芦丝队和古筝队等艺术社团;元甲学校和白燕小学的葫芦丝队参加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在香港举办的“国际中国竹笛与葫芦丝团体展演赛”荣获金、银奖;多彩的器乐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区域性音乐教育水平。随之,禅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考核方案》,将“学具乐队合奏比赛”成绩列入学校考核与奖励项目,政策上给予保障,并且为扶持学校艺术教育,划拨专项资金,鼓励部分中小学校建立民乐、管乐学生艺术社团,提供资金支持。

四、课程标准,引领学校

音乐教育一路前行

“课标”指出“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禅城区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构想与实践正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实施推动器乐教学的有效措施,从通过调研查找问题,到构想办法积极突破,解决了一直存在的“收费难”、“推进难”等一系列问题,本区“推进方案”的三年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有人说,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笔者认为,没有器乐的教学是不健全的音乐教学。在今后课程改革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面对中小学器乐教学,老师们不要“喊”困难,而是要甩开膀子,积极落实器乐教学,并将器乐教学与歌唱、欣赏和表演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探索未来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永无休止符,让“课标”引领禅城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一路前行。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5

此次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厅、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共青团西南林业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共邀请纳西族东巴画、剪纸、面塑、滇式风筝、阿乌制作技艺、彝族撒尼刺绣、汉字书法(指书)、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葫芦丝制作技艺、银器制作技艺、白族扎染制作技艺、通海豆末糖、糖画、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水酥饼制作技艺、宝洪茶制作技艺等16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2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为期2天的展览展示活动。

“这刺绣太美了!”“我喜欢那个扎染扇子的风格。”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游走于非遗展位前,有的跟传承人学起了葫芦丝、阿乌的吹奏,有的被面塑所表现的童年游戏所吸引,有的d致勃勃地向传承人请教东巴画的含义,有的购买水酥饼、豆末糖一饱口福……一位从北方省份来到西南林业大学求学的女学生拿着糖画传承人所制作的“大龙虾”,说:“我觉得这次展览活动非常好,我原本以为只有北方才有吹糖人,原来云南的传承人也会做这个。”此次展览不仅让她领略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底蕴,也勾起了她的童年回忆。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面塑,什么是非遗。”面塑项目的省级传承人梁俊丽说。今年,她在昆明市的四个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授课。“学生们学习面塑,未必从事这个行业,但当他们长大以后回忆来,会觉得面塑给他们带来了快乐,我觉得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6

南通非遗工坊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项目,2011年下半年规划设计,2012年春节期间试运营,2012年6月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市民和游客可以了解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一些保护项目的制作工艺;通过参与互动,游客还可以体验其制作手法,动手制作一些艺术品,体会互动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

创作灵感的迸发地

南通非遗工坊,地处军山脚下,环境清幽,景致优美,每个工坊的布置都因地制宜,匠心独运。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们在此有独立的创作空间,这里将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天堂。

我们一行人最先抵达的是5号楼,这幢二层小楼里,有瓷画、葫芦工艺、缂丝和烙画四个项目。在一楼最东边的一间屋子里,我们见到了75岁的陈宝龙老先生。他是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慈祥的老人,乐呵呵地为我们介绍起屋内的陈设。“这是我写的楷书,这个是我画的雄鹰,那边的是百寿图、百廉图和百福图……”工坊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的书画作品,特别是正中一幅书有“猛志常在,威振四方”的猛虎图,神态惟妙惟肖,尽显老先生的美术功底。中间的橱柜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葫芦,这些葫芦有的刻着十二生肖、名胜风景、百寿图、百福图,有的则经过剪切拼接制成造型别致的艺术器皿。老先生手上雕刻的一只葫芦,图样已经描好了,他正在一笔一画地刻着一个“福”字。他说,他现在年纪大了,眼力不太好了,从构图到一笔笔地雕刻,制作一只工艺葫芦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如果说,以前从事葫芦工艺对老先生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的话,那么从海门市天补中学美术教师岗位退休后,它就成了老先生的专职事业。如今,老先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非遗工坊内度过的。非遗工坊距离老先生海门的家很远,现在他很少回家,只一心在这里搞创作。

参观完5号楼,我们来到了与之紧邻的6号楼。此刻,有着“江东船王”美誉的红木雕刻艺术家——朱宇正在一张图纸上用墨笔描画图案。朱宇说他从事红木雕刻完全是兴趣所致,是玩出来的。19岁时,因为对红木雕刻的喜爱,他就开始自学。20岁时,他进入了南通市红木雕刻厂,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从事红木雕刻30多年来,他已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一级民间艺术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朱宇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一楼最西边的这个房间是他的工作室。在这间工作室里,各种制作工具摆放了大半个屋子。每天,朱宇就在此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安静地创作。其余的房间,朱宇用来陈列自己的作品,如:镇海宝舟、渔家乐、龙凤吊灯、清明花舫等,每个作品都雕刻精细、形神兼备,有的富丽堂皇、精妙绝伦,有的则简约质朴、玲珑剔透……

此时,隔壁4号楼里的灯彩艺人何林祥,正在一丝不苟地扎着一只花灯,只见他一脸的气定神闲。从18岁开始学灯彩技艺,何林祥从事灯彩创作已经有40余年了。刚刚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他,如今已迈入了花甲之年,看上去却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大概是因为他总有一颗乐观的心。何林祥擅长工笔画,且手极巧。他手下的灯彩作品多以动物为造型,有兔子灯、鱼灯、老虎灯等,它们无不形态传神而生动活泼。

艺术之花竞相绽放

非遗工坊内,各种艺术作品在这里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依据每个项目各自的特色做了精心的布置,这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艺术奇葩在工坊内交相辉映。

南通仿真绣被安排在非遗工坊的3号楼,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幅图片。图片上,主席正在为奥巴马总统介绍沈寿艺术馆出品的仿真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首次访华的奥巴马总统一脸的惊讶,他大概是在惊叹竟有这样精巧的手艺,能将他们一家四口如此逼真地刺绣出来……看到我们好奇的目光,仿真绣工坊的顾问李春荣先生为我们细细讲解了这幅作品。原来,这幅作品是根据外交部提供的奥巴马总统一家在白宫的一张全家福和一些生活照,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精心设计而成的。后又经从事沈绣40年的3位部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携4位工艺美术师,历时半年绣制而成。因为这幅作品会被作为国礼赠出,所以从制作到最后抵运北京中南海,都是秘密进行的,唯恐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作品以熟练的用针和准确的用色,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当主席将它赠送给奥巴马总统时,主席花了十多分钟亲自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赢得了奥巴马总统的连连赞叹。在李春荣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仿真绣工坊,其布置十分精心,力求一个“雅”字。除了仿真绣作品的摆放,还配以具有古典韵味的书桌、橱柜等,俨然是一个文人的“雅室”之所在。而无论是以花鸟、人物,抑或是以书法作为题材的仿真绣作品,都精妙无比。当年,仿真绣的创始人沈寿,曾在传统的刺绣技艺基础上,吸收西方油画的色彩理念,并使二者加以融合,以此摆脱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缺陷。李先生指着墙上的一幅关公像说:“你们看这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看关公身上的红色长袍颜色是不一样的,有明有暗,很有立体感,这是普通绣法所不具备的。”

工坊内的7号楼,是南通柞榛家具和南通木版年画的展示天地。柞榛家具,其用料为柞榛木,材质坚硬、木纹优雅华丽,活节处常常有变化多端的“鬼脸纹”,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柞榛木虽广泛分布于江苏沿江水网地带,但是以南通地区的种植数量最多。近年来,南通地区的柞榛树也日渐稀少,且一直以来都有“十柞九空”的说法,所以柞榛家具的木料尤为难得,也因此十分珍贵。南通的柞榛家具不但做工精美,而且木纹优雅华丽,加上岁月的磨砺,更增添了迷人的光泽。屋内展示的柞榛桌椅、凳子、床、小花几、宫灯等作品,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且分为多种工艺,样式大都仿照明清家具,皆透露出大气、从容和沉稳的气质。此外,在7号楼内展示的南通木版画作品,它们刻绘精美、色彩艳丽、人物仪态温和。经过民间艺人们口传身授,世代积淀,这些作品中蕴涵了南通地区审美观念、乡俗民风、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极具南通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参观时,南通铜香炉浇铸技艺传承人张志伟,正在屋外加工他的仿明宣德炉,屋内整齐地摆满了他的作品。他采用失蜡法工艺技术仿制的明代宣德炉,质地晶莹,分量沉重,制作精细,极得其神韵,深受收藏人士的喜爱。自从张志伟和他的铜香炉入驻非遗工坊以来,纷纷有人慕名前来购买。就在前一天,他的一只铜香炉,以188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名远道而来的游客。

技艺的传承基地

沿路而至,我们见到了在4号楼的扎染艺人,龚建军和刘云均老先生。两位老先生,一见面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待我们说明来由,他们便介绍开了。对扎染技艺不甚了解的我们,也有幸获得了一次普及扎染知识的机会。刘云均老先生说,以前人们将自己织就的土布送去作坊染布,染完色,布匹就区分不开来。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每匹布的布头,写上名字,然后用棉线扎起来,如此做好记号,再染色。染完色,人们就发现在棉线扎起的地方除了清晰可见的名字,还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花色,很是好看。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染色,取名为“扎染”。如今,两位老先生一起在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授课,教那里的学生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在一张长条桌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盛着蓝色染料水的盆子和一个塑料筐子,筐子里面放着许多动物形状的小板块。龚建军老先生说,他们准备在这个区域教人们制作扎染作品。这些夹板是用来教儿童进行扎染的。扎染是一种流传多年的技艺,不同的纹路有不同的扎染手法,看似简单却有很多技法,成人掌握起来就有难度,所以他们就让儿童体验这种简单的制作方法。龚老先生边说边现场演示起来,他找出两块牛儿形状的夹板,用一块白色的丝绸夹在两块夹板中间,把夹板对齐后,用夹子固定好。然后,又将布的四角用棉线简单地扎起来。最后,将扎好的丝绸再投进染缸里。不一会儿,一幅童趣十足的扎染作品就出现了。龚老先生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儿童学习。

同样,2号楼的板鹞风筝项目,也有一个儿童互动区。除了精品风筝的展示和板鹞风筝部级传承人郭承毅先生的现场演示,互动和传承也将是这个项目的一大特色。这个区域的布置,色彩活泼鲜亮,墙的两面挂着儿童的习作,中间是一张大的操作台,正对面的墙上是投影仪,用来讲解风筝文化和它的制作工艺。据郭承毅先生介绍说,这里将配合非遗中心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文化,学习它的制作过程。他还说,对板鹞风筝的传承,单纯地依靠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板鹞风筝文化传播给学生,传播给各个年龄层的人,让他们了解它,喜爱它。

除了扎染和板鹞风筝,8号楼的色织土布工坊内也摆放着旧式的纺纱机、织布机,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在现场利用古老的纺织工具,纺一回线,织一次布。在4号楼的剪纸工坊内,人们可以在工艺师李海烽的指导下,尝试着剪一幅剪纸作品。整个工坊内还有很多项目,都为前来参观和学习的人们准备了互动的环节。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收获快乐,同时也能更加亲近这些南通传统技艺。

共同的愿望

在非遗工坊内,传承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其中很大一部分传承人已经上了年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工坊内的南通彩锦绣传承人王建华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1972年,18岁的王建华进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彩锦绣技艺,而后,她结识了研究所的设计师黄培中,二人结为伉俪。这四十年来,她从事彩锦绣艺术从未间断过。丈夫负责画稿的设计,她则将其一针一线地绣到画布上去。配合默契的他们,创作出的精品接连不断。而今已经58岁的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视力越来越不好了,绣得时间一长,眼睛就又酸又疼。她说,绣了这么多年了,说实话很难割舍。这些年来,王建华也在不断尝试着去传承这门技艺,她带过徒弟,还在南京艺术学院授过课。她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彩锦绣技艺,只要有人一心一意地跟我学习,我就一定好好地教她。”如今,王建华的女徒弟,南通市第三中学的美术教师葛话晴,在三中专门成立了彩锦绣工作室,带领学生们学习彩锦绣制作技艺。王建华教授过的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周娇,也已经留校任教,并在那里播撒南通彩锦绣的艺术火种。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南通一个地区,也是全国各个地方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原本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技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生存和发展正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如何留存住这些乡野间的璀璨艺术,人们正在不断探讨着、不断解决着,南通非遗工坊的创立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范。不久后,人们便可在此观赏学习、亲身体验。我们愿这些民间传统技艺文化能够永葆生机!愿南通非遗工坊打造成永不落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南通瓷画

瓷画,即将绘画、书法等作品通过高温烧制在各类陶瓷上的一种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特点是烤制于瓷器上的诗画书法作品不但可保数百年不变,且拓上去的作品能在布局、色彩上永远保持与原作一样,甚至表现得更生动具体。南通瓷画将中国瓷、书法、国画完美的组合并融于一体,每件工艺品均运用匠心独运的创作方法和最科学的烘焙技术及纯手工拓图技艺制作而成。因南通的特殊气候和环境,致使通派瓷艺的创作方法不同于其它瓷画类作品,工艺流程和要求也相对比其它瓷画类作品更高。

南通竹艺

南通的竹刻工艺小品,以发挥竹的材质美、形态美、色泽美为基点,选材与工艺相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避开了竹竿单纯的直线形态对工艺的制约,将竹的干、枝、梢、节、根和须视为统一的整体加以构思,巧妙地按着竹的干、枝、梢、节以及根须的生长形态,依形就势地取舍成型,使其形象生动且意趣盎然。其制作工艺以“简”为要,并以“弯、削、刻、镶、拼”五种技艺作为主要的加工手段,从而形成了南通竹艺的技艺特点。南通竹艺作品造型多变、功能各异、技艺精湛、手法灵活;现代与传统兼容、实用与艺术并重、借鉴与原创融通、自然与人工交合。

南通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就有用铁器、青铜器在火上加热后于竹木器上烫烙纹样者,此为烙画起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民间工艺的倡导使烙画在南通应运复苏。南通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通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南通缂丝的历史应该追寻到北宋时期,是中国缂丝原生态的再现,是中国缂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缂丝的发展历史,是缂丝演变的基石源泉。南通缂丝传承和研发了中国本缂丝的技法并予以发展,研制和复现了缂丝技法,并已完美地运用到各种作品中。

南通色织土布

南通土布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古式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插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宝贵历史遗存。南通土布中的色织土布是南通土布工艺中的上品,染织工艺精湛、图案造型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民间流传的花式品种多达六大类数百余种,代表了南通土布的精华与最高成就。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工程制图;快乐学习;尝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126-01

一、顺藤“引导”识制图――认识课程从专业方向上开始

《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与识读规律的一门课程。在工程技术中,根据投影原理及国家标准规定表示工程对象的形状、大小及技术要求的图,称为工程图样。工程图样是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是工程界表达、交流的语言。工程图样是现代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文件。在工程技术中,工程图样不仅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因而有“工程界的语言”之称。图样的绘制和阅读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程,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教学要求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新生进校及入学教育之后,就开始正式上课了,对学生来说一片空白,有很多问号在脑海中出现。《工程制图》是什么?怎么学习呀?学这门课程很重要吗?同时,在校生反馈的信息是:这门课很枯燥,不愿学;这门课很难懂,不想学;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了,不用手画,等等。针对各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课很重要。

以铁路桥梁专业为例,学习制图从认识专业开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所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能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监理及养护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就业方向来分析,学习铁道桥梁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多数在土木建筑领域从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车站及民用建筑等方面的现场施工及管理工作,主要是工程项目的施工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试验员、工程概预算员、安全质量员和制梁厂的技术人员等,可以说从事这些工作每天都要跟图纸打交道,依据施工设计及工程图样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学会识图即学会看工程图纸,是中职生最基本的要求,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二、创设“情境”学制图――传授知识在快乐学习中进行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营造紧张又快乐、竞争又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就是要学生喜欢这门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结合章节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首次上课讲《绪论》可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引导学生了解该课程,明确学习目标一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基础;二是为今后能胜任本职工作创造条件,为培养绘图、识图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带领学生认识教材、熟悉教材的重点章节,武汉铁路桥梁学校用的是《高职交通运输与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标准高,实用性强。要鼓励学生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思想,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和高职生达到相同的水平;第三,将课程内容形象地串起来,把每一章比作原材料,比拟成一个有趣的“糖葫芦”。通过“课堂互动”,请学生品尝“糖葫芦”的味道,学完后品尝出新的味道吗?最后哪位学生的“糖葫芦”个头大味道足?第四,要培养学生敢于展示的习惯,从“说一说”开始;第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观察课堂变化,多激励、多输送正能量。

教学精彩在课堂,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快乐”的学习者,是笔者追求的教学目标。

三、教后“反思”品制图――培养学生往品质素养上渗透

上好一门课,除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授业、解惑”外,还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传道”――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

1.培养职业意识。学好工程制图课,首先要求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线条、长度、角度一点马虎不得。课程学习要求可概括为:①严格遵守国家标准;②画图时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③善于观察、多想善断;④加强实践、反复练习。①和②要求学生树立遵守国家标准、培养高度责任心、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意识;③和④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多学多练。正如俞敏洪先生所言:“智商一般的人往往也能够做出一些事情,那是因为他坚韧不拔。一个单词重复三遍、五遍、十遍,你还能记不住吗?最后也就慢慢地背出来了。”学习制图也是一样的道理。案例一:曾有一个校友,毕业后从事黄河上某公铁两用桥的测量工作,给桥墩放线时把图纸标注尺寸的单位弄错了,桥墩的中心线偏离了线路的中心,导致这个墩子建成后被炸掉,损失了20多万元。以上事实说明,如果不细心看错了图纸,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应首先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认真仔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培养审美意识。学好工程制图,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品德情操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大有裨益。为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笔者将建筑艺术鉴赏活动渗透到制图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拓展,给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建筑艺术,或者校友主持的建筑工程案例,如海南省三亚市“美丽之冠”酒店、青岛海上皇宫、北京南站、天津于家堡火车站等建筑工程,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产生无限感慨,在建筑大师巧夺天工的构图美中享受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

3.培养竞争意识。在学生的课业评价中,引入竞争评价模式。结合《工程制图》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各占50%,在平时成绩中设立课堂加分项目,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加分,并在总评分数中体现。创新课业评价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竞争意识。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锻铸人格为己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从课文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如何做人是必要的,浅显认识如下;

一、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为人

小学语文第八册《万年牢》一文,要求孩子们认识8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习文中“ 父亲”认真做事,实在做人的优秀品质。“父亲”做糖葫芦前精挑细选上等好料;制作糖葫芦时一丝不苟,不偷工减料;做生意时不掺假,不做亏心买卖。因为这样,”父亲”的产品生意成为“万年牢”。虽然,我们无法品尝到“万年牢”的糖葫芦,但是我们能感受到“父亲”认真做糖葫芦的景象。如果孩子们学习时认真仔细,就会学业有成,做人脚踏实地,就会有所收获。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一份丰厚的收获。鼓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搞好每一次卫生。从现在养成认真做事,实在为人的良好品质。那么未来的日子里,人们不就会更加和谐安康了吗?

二、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小学语文第八册《永生的眼睛》一课,讲述琳达一家祖孙三代无私捐献眼角膜的动人故事。琳达一家用眼角膜延续光明,用爱心延续生命。他们留下的仅是一副眼角膜吗?他们留下的是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触动。每个孩子不可能都是第一,但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唯一。国家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也需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平凡人家。学了这篇课文,孩子们知道人活着要学会奉献,不能只索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帮助老人,弟弟和妹妹,同学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从借支铅笔钢笔做起,对生病的同学多一份关心。让孩子们幼小的心底埋下一颗善良无私的种子。

三、讲诚信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小学语文第八册《那天》,篇中讲了一件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家里的故事。“我的父亲”幸运中了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牌汽车,“我”异常兴奋,可“父亲”却神情严肃没有半点喜悦,最后却让富有的库伯先生开走了。原来中奖的那张是“父亲”帮库伯先生买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把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虽然,“我”家失去了一大笔财富,可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诚信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诚信,即使一时拥有财富,最终还会一无所有。诚信是做人之本,爱因斯坦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狼来了》里面那个孩子因为失去诚信,最后被狼吃掉。当今社会,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信奉“我诚我在”,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诚信。班上有个孩子以前总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拿过去就说是家里人帮他买的,同学们因此怨声载道,没一人愿意跟他玩。老师没少跟他做工作,可没见多大成效。学这篇课文时,老师有意引导诚信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讲诚信,不弄虚作假就会有很多朋友。于是,这个孩子的“问题”慢慢没有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随之,社会上的诸多诱人因素也多起来了,诱惑着学生们。所以,在新时代,要管好学生就极为不易。我认为要管好学生,不是一味地注重教学,而应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常把“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挂在心头,经常给学生的心灵“洗个澡”。那该怎样更好地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呢?

1、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

优生常会因自己的优势而产生骄傲心理,中下生常会产生自卑或自暴自弃心理,所以作为老师,应该爱学生,细致观察学生,揣摩他们的心理动态,在班上或者与学生个别交谈,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班上的优生,我对他们严格要求,当他们表现好时,我会当场表扬他们,但也针对他们的不足,提一些有意义的建议,或者说说其他班优生的表现,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于中下生,我常常利用名言来激励他们,教育他们不对自己的学习悲观失望。如“淘汰昨天的自己,才有可能击败对手,得到今天的面包。”“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的表现都比较积极,我就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叫组长给他们加上奖励。

2、教育学生有恒心、毅力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三色课程

一、开发背景

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小学地处河西万达金街中心,毗邻和平广场,95%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践行阳光教育,以培育模范公民、打造阳光少年、追求形神兼备、实现阳光形态、铸造阳光神态为目标,着力高标准、高品质、高品位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为实现以上办学目标,学校积极建设阳光学堂,整体规划学校的各类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或开发的资源,以提高文化素质和发展个性、发挥特长为核心,以教务处策划、年级组组织、教师申报、学生自愿相结合为形式,开展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从而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建邺新城教育的阳光,让儿童自由生长!

二、体系分类

我校阳光学堂课程设置实际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底色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课程;二是主色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后的课程;三是亮色课程即节日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等。

(一)底色课程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本学期,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五严”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学校开足开齐全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严格执行体育艺术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主色课程

主色课程是发展的、自主的、游戏的拓展性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设了系列课程。

如围绕语文开设了《快乐悦读》,包括三种阅读课程。(1)经典诵读课程。学校规定了系统的一至六年级学生必备的经典诵读内容:《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经典宋词》等。在统一要求以外还要求各年级、各班级针对自己学生特点精选诵读内容,在开学初制订经典诵读计划,翔实说明诵读内容及计划完成时间。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特点,各年级、各班级的经典诵读内容包罗万象:《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等。每天的早读和每周的经典诵读课上,各班级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x、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2)主题阅读课程。主题阅读课程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主题素材;在单元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一次材料展示交流的机会;在展示交流中,利用素材聚集效能,完成学习积累,达到聚小流而成江河之效果。(3)整本书阅读课程。读书论坛是我们训练学生读整本书的一种策略,是指在教师的调控下,让全班(或分组)同读一本书,学生借助于论坛,就某一话题展开有效的讨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激发读书兴趣,引发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立体感知,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围绕数学开设了“小博士”课程,具体做法如下:(1)课程补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觉得较难的内容、易错的内容、易混的内容,教师适当补充一些例题、问题、习题,甚至补充课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这样补充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教师对课本中的难点、易错点、易混点,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教的内容太难,教学进度太快,会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学基本无效。通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讲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宜太大。如果教学内容的难度,对学生而言比较大,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内容,多制造几级学生跳得上的“台阶”,引导学生往上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课程拓展。课程拓展与课程补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课程补充是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目的是让中差生学得会;而课程拓展是将教学内容延伸拓展,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将知识综合运用,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3)课程改编。课程改编就是将课本或资料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后,再用于教学。最常用的,一是将“拿来”的试题进行改造,再印发给学生考试或练习。如将超出课标的题删去,将太难的题换成较容易的题,调整某些题的序号和分值等。二是将课本上的某些问题或例题的情境,改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围绕英语开设了“快乐英语阅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因为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复现,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强化听、说的语言材料并加以拓展。简单机械的复现和输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放到新的情境中,放到新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特编写了《小学英语快乐阅读》,本书所选短文内容幽默、新颖,难易程度适中,题型多样,涵盖了小学阅读理解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同时在文中的适当位置依据文章的内容配有精巧幽默的插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音乐课程中开设《葫芦丝演奏》课程,同时一、二年级利用“快乐周三”时间,三至六年级利用两周一次队会时间全校学生进行葫芦丝吹奏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用葫芦丝演奏一首歌曲;每班会演奏班曲;每年级会演奏年级曲;全校会演奏校曲。

我校本着“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学校毗邻奥体中心的地域优势,一、二年级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冰上运动课程,并成立冰球队;三、四年级开设了每周一次的乒乓球运动课程。这样可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坚强性格,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以促进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精心创编《少年拳武术操》,利用体育课渗透进行。充满活力而整齐划一的动作,丰富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育了学生的英雄气质。

(三)亮色课程

1.社团活动

我校利用“快乐周三”时间,通过社团活动形式进行。根据教师特长开设,全体学生自主选择,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分为六大板块,人文素养类包含拾贝滩、成语智多星、经典诵读等;科学素养类包含思维训练、趣味数学、科技航模社、梦向蓝天俱乐部等;生活技能类包含小小红十字、剪纸等。身心素质类包含足球运动、棋类、健美操、中华武术花样跳绳等;艺术修养类包含竹乐团、合唱团、舞蹈队、少儿书法、涂涂社(儿童画)、吹塑纸版画等;信息技术类包含:电脑绘画制作、机器人等。

2.德育生活课程

我校的德育生活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环境,体现在室内的三角建设(图书角、锦言角、植物角)和橱窗,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人管理不到的地方有制度在管,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有文化在管。二是主题德育活动,通过班队会活动、升旗仪式、流动红旗评比、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三是仪式教育活动。一年级有“我上学啦”新生入学仪式和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四年级有“我十岁啦”十岁成长仪式教育,五年级有“铭记1937"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六年级有“我毕业啦”毕业典礼仪式等等。通过仪式教育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

3.文化实践课程

(1)系列节日课程。我校已经形成校园文化节的优良传统,每学年都会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等文化主题节日活动。每到节日来临,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贴出海报,公布节日的系列活动,每个学生都会参加其中一项甚至多项,观摩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2)角色实践课程。①校园小义工实践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将春游、秋游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整合起来,形成实践课程。如开展校园小义工实践课程:每周一和周三上午第四节课,都有一个四或五年级班的学生分布至学校各个岗位,由任课老师、家长义工或者社区义工带领着去做各项服务。等他们服务完以后,各岗位的指导老师会给他们的《小义工手册上》盖上相应的章,证明学生每次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及表现。通过这样的岗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艰辛,让学生懂得感恩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收获助人之乐。②文明小读者课程。开设“文明阅读课”,拍摄文明阅读视频,让所有学生观看,使学生知晓到图书馆阅读的规则,然后每班轮流进入学校图书馆实践,力求让每个学生做文明小读者,学会阅读。在文明阅读的基础上与好书为友,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以文明阅读引领成长,让优秀的阅读习惯滋养孩子的心灵,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三、实施评价

1.学校评价。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明确课程要求、改进过程管理。

2.教师评价。学校要求教师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要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同时要求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人业务档案。

3.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有三条。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展望未来,觉得至少应从三方面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一是优化。针对现在开设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优化整合,要合并和分解,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课程,服务于学生。逐步加大精品社团数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改善静态校园环境文化,渗透创新求索精神,让校园充满浓郁厚重的文化意蕴。

葫芦丝教学工作计划篇10

校长到任近一年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硬件投入、校园环境建设,到人性化管理,乃至教师的精神面貌,都呈现了喜人的景象。老师们私下里说咱们感召来一位好领导,能够舒心安心地工作,效率高,心情也愉悦。遇到一位好校长,是一校之福。在这里工作,更是一种幸福。

新校长的一举一动,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是一位精力充沛、雷厉风行、有思想有行动,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且凡事喜欢亲力亲为的好校长。在市督学检查工作时,一位老教师高度评价她是“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极少见到的肯弯下腰捡垃圾的校长”。真的,每天见到她单薄瘦弱的身影,总是低头弯腰捡起飘落着甬路上的纸屑、垃圾;走进我们办公室,见到没有镂刻的美术字,拿起来边谈工作,边刻字;若是地面脏了,桌子堆着杂物,她一准儿拿起笤帚扫地,拿起抹布擦桌子。那动作特别娴熟,特别麻利。我们要抢过去干,她总是笑着说:“我边思考工作边刻字,挺好的。没准儿能想出什么好点子呢!”“我性子比较急,恨活计,看到了就想干。慢慢你们就习惯了。”校长的话朴实中带着真诚,总让人心里暖暖的。满是感动。

美化校园,校长带领中层领导和美术老师加班加点布置走廊文化。老师们自己动手打字、刻字、粘贴,节省了大笔经费。校长非常节俭,把几乎被淘汰的旧泡沫板捡回来,重新粘贴墙壁纸,二次利用,连一小块边角余料都舍不得丢弃。她说自己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废物利用。她个人衣着总是得体大方,朴素简约。古人云:“俭以养德”。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往墙壁上粘字,双手弄得黏糊糊、脏兮兮的,她也毫不在意。她喜欢传统文化经典,在一楼走廊墙壁上,精选了《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名句,二楼打造成葫芦藤为背景的文化墙,选择了《孝经》、《礼记》、《战国策》等名篇,还自编了一副对联悬挂在中厅墙壁上:怡自然强体能身心两健,重国学诵经典德智双全。横批是两个大大的字:平和。一次校长和我面对面坐着,边刻字边解释她的对联:上下联第一句是培养学生的出发点,第二句是方法途径,最后一句是育人的终极目标,而横批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还把她的一些创意和对学校愿景构想讲给我听,我在心里由衷赞叹:这是一位实干的好校长,一位为教育负责的好校长。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当今,肯静下心来做教育,平和心态育人才,还乐意把自己的想法与普通老师分享,这样的校长算是稀有难逢。在三楼走廊,校长设计了班级特色展区,背景是竹子,她说做人当如竹子,虚心而有气节。一楼至三楼侧面走廊,布置了有助于引领师生思想的以“有理想、讲道德”等“七有”“八讲”为内容的走廊文化,这些都是她亲自创意,带领部分领导、老师利用休息日加班干的。现在,走廊的墙体文化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师生驻足欣赏,也得到了上级领导、来宾和家长的高度赞扬。

学校操场春季翻浆渗水,校长思来想去,想出了既实用又省钱的妙招:挖渗水坑。好几个周六,领导老师义务献工,挥汗如雨地相继挖了三个大坑,填埋了砖头瓦块等建筑垃圾,还真缓解了积水泥泞情况。无论是挖坑还是填坑,或是除草,校长都冲锋之前,第一个拿着工具出现在劳动地点。不怕脏,不怕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她的感召下,就连学校里从来不参加劳动的老师,都主动走出楼,加入到劳动的队伍中去。这不能不说是榜样的力量。大家在说说笑笑中干活儿,气氛温馨祥和,没有丝毫的拘谨和做作。此时此刻,大家的心和校长紧紧贴在一起,那么近,那么近……

春天的时候,校长开始规划校园建设。她说要把学校建设成真正的园林式校园,打造成山葡萄、葫芦基地,栽种各种果树,让学校成为“百果园”。校长喜欢葫芦,她说葫芦的谐音是“福禄”,是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象征物,希望学校里每一个人都福禄双全,安康吉祥。好几次开会,她都引领大家畅想未来的校园花团锦簇、硕果累累,拱形长廊挂满了紫葡萄、绿葫芦,引得老师们发出一阵阵会意的笑声。前几天,她又说马上要栽种一种苹果树,明年就可以开花结果,到时候,整个操场西侧,就变成了苹果林,树上缀满苹果,老师们可以随便摘。大家听了,笑得更开心了。倒不是为了摘几个苹果,而是校长的心打动了大家的心。

教师会上,校长多次谈到,要为孩子一生负责,为教育负责,多做积德行善的好事。她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疾苦,嘘寒问暖,真正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亲自参与期末批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积极参加学科教研,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带头承包帮扶家境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和学生谈心,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激励学生。还设立了“一角钱捐款箱”,号召大家聚沙成塔,都来献出一份爱。孩子们都喜欢这位年轻漂亮、和蔼可亲的校长,有一次五年级同学参加上级组织的征文比赛,写写身边的好党员,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写了校长。有个性格粗犷的男孩子竟用细腻的笔触写下这样的语句:我们的校长,说话声音特别好听,简直就像从古筝曲里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他的班主任惊讶得很,动情地对我说:“没想到这孩子观察细致,形容得很贴切,看来校长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班同学写的几乎都是校长,校长真的做到位了。要不是怕别人说我溜须拍马,就连我也有夸夸校长的冲动呢!”老师说得很真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有人问党的群众路线在哪里体现,我们校长身上触手可及。

一桩桩,一件件,校长做的实事可圈可点。开通校园电视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风采,增长见识的平台;诵读中华古诗文,让古圣先贤的智慧浸润孩子心灵,教导孩子们做有根的人,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生底色;每周四中午电视台直播,经典文化诵读品析,德育故事讲述,孝道歌曲传唱;校园艺体节、科技节、读书节、开放式家长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塑造好习惯好品格,也带动家长关注教育,提升素质,共圆学子成才梦。注重德行教育,润物无声。校长经常引用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名句“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来诠释自己的教育梦想。“为每个孩子负责,就是为每个家庭负责。孩子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三十分之一,但对每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她常常说:“作为校长,我要为学校留下点儿什么?留下一个发展中的学校,一个前进中的学校。这样在我退休或者离开的那一天,我会问心无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她那简单质朴的话语中,我分明听到一颗为教育事业砰然跳动的赤子之心,分明听见一声声为百年大计摇旗呐喊的铮铮誓言。

校长为人低调谦和,从不张扬,从不居功自傲,只是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她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中多次提到:学校取得的成绩和今天的发展,是在多位校长的经营引领下取得的,是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手中,如何继承、发扬、再提高,如何选准工作突破口,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容不得半点懈怠,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为把学校建设成有精神、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校而不懈努力……一种教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她血脉中流淌,从她坚毅深邃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