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的雕刻艺术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1:53

葫芦的雕刻艺术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1

[关键词]兰州刻葫芦 ;工艺美术;写意葫芦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60-02

在我国的葫芦市场上,北京有纸模葫芦(也叫范制葫芦)、天津有押花葫芦(也叫砑花葫芦)、山东有烙葫芦,而兰州有雕刻葫芦。兰州雕刻葫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虽然它与牙、玉、木、石雕刻所用的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他雕刻逊色。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雕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兰州雕刻葫芦的历史渊源

兰州雕刻葫芦也称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许多说法都提到一个姓王的裁缝,说他是兰州第一个在葫芦上刻画图案的人。而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艺人王鸿平等人在葫芦外皮刻画戏剧人物脸谱。也有人说,王裁缝就是王鸿平,但真情现已无据可考。到了民国初年,有几个人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雕刻以刀马人物和风景名胜为主的情节,作为儿童玩具销售,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至张广建督甘时期(1914~1921年),由于张广建的提倡和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兰州雕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艺术珍品。

说起兰州刻葫芦的历史,第一人应是王裁缝,但从有记录的真实姓名的人中说开来,则首推李文斋。据说当年“李文斋刻得好的,一个葫芦能卖一个大洋”。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佳,他将“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渊明赏菊”、《桃花源记》、《兰亭集序》、《赤壁赋》等故事、传说和诗文变成刻葫芦作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引起了工艺美术界的瞩目,从此使兰州刻葫芦得以名扬天下,登上了工艺品的大雅之堂。

二、兰州刻葫芦三大家族及其艺术成就

从李文斋时展到现在,兰州刻葫芦的艺人队伍日趋庞大,最有名的是以陈家、阮家和王家为代表的三大家族。

(一)陈氏家族及其成就

兰州刻葫芦以甘肃省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唯一先生为代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工艺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陈唯一在刻葫芦业的贡献值得推崇,他发明了三角刀刻的技法,可谓独辟蹊径。他与人合作的《红军长征万里图》一面世就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91年,他在两个直径不到4厘米的葫芦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书法作品《道德经》,轰动了当年甘肃工艺美术博览会。1995年,他又和女儿陈红同台献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陈红,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得第4届、第6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陈红从小随父陈唯一学习书画、雕刻葫芦,17岁开始从事雕刻葫芦的设计与制作,擅长雕刻刀马人物、动物、古典题材、寓言故事、敦煌壁画题材、佛教故事等。

陈氏刻葫芦第二、三代后继有人,陈唯一的两个女儿陈红、陈兵等都是甘肃省名列前茅的艺术人才,和父亲一起被业内誉为“三陈”。目前陈家三代计有15人从事微雕葫芦的创作和经营。他们打破以往刻葫芦只有单色的古老模式,大胆创出多彩葫芦,使画面更加丰富。

(二)阮氏家族及其成就

阮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阮光宇,它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个书画世家。他把高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他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使刻葫芦这一民间工艺更臻完美。他还组建了兰州特种工艺社,推出专业刻品,使兰州刻葫芦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被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介绍。史志称他为“刻葫芦专家”。

其子阮文辉,多才多艺,善中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20世纪80年代,阮文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把阮家微雕葫芦推向了高峰。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将雕刻工艺分为“描写”与“雕刻”两种。所谓“描写”,是在葫芦的外表用特制钢针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所谓“雕刻”,是以小刀将葫芦硬壳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他在雕刻上独具匠心,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多种方法,将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画葫芦上,仿制出历代名家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其作品《敦煌飞天》,在直径5厘米左右的葫芦上,刻有120位飞天,有的吹笛,有的抱筝,有的反弹琵琶,人物个个弯眉秀目、樱唇含笑、婀娜多姿,就连飞舞的丝带和婀娜多姿的纤手也楚楚动人。《东坡赤壁夜游图》,是在l枚直径2厘米的椭圆形葫芦上,刻有一叶扁舟,舟中6人神情迥异,栩栩如生,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同时还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秀媚、工整清丽。阮文辉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功力,创造“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个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120身”及“桃源行”、“夜游图”、“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芦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也被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的微雕葫芦被列为部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手捏民俗泥人获全国一等奖,均被称为中国一绝。其美术和工艺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他还长于诗、词、散文和随笔等写作,著有《冷余诗草》、《走人风雨》、《艺术随笔三百题》等。

阮氏微雕葫芦也后继有人,其子女阮琦、阮琳、阮力和弟子吕崇辉都是其中佼佼者。

(三)王氏家族及其成就

王家即王德山一脉,这也是直承李文斋技艺的唯一一个世家。王德山祖籍山东,清末时其父辈移居兰州,以种地为生。王德山没上过学,但他喜欢画画,且很有天赋,在李文斋死前一两年才拜师学刻葫芦,后来技艺大进,留下了不少传世珍品,因其不识字,其作品刻好后,通常都是别人代为题款。王德山继承了李文斋遗志,博采中国传统画技之长,仿刻出历代名家的名画作品,使雕刻葫芦工艺更臻完美,题材更加广泛,雕技更加精良。王德山刻葫芦开始从民间走出国门,畅销西欧各国。王德山的作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刘胡兰》等被国家永久性收藏。20世纪70年代,王德山与其师兄陈唯一合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刻葫芦《桃园问津》(诗配画)也被国家收藏。

王德山有四个儿子,长子王家弟攻书画,后来失踪,下落不明;次子王玉山即王小弟的父亲,在刻葫芦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三子在北京,也以刻葫芦为业,唯第四子脱离了祖上的技艺。“写意葫芦”即是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小弟的独创技艺。近年来,王小弟的创作情况和作品屡屡见诸媒体。他的作品《张果老倒骑驴》,笔力拙朴,简单意幽,用的就是“写意”手法。以前的刻葫芦只用针,全是线条组成的图案,他既用针又用刀,线面结合,把中国画的画法和意境糅合在雕刻中,如一幅写意水墨画。

三、结语

兰州刻葫芦其实并无门派之称,这几个葫芦世家只是几代人从事雕刻或者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并不代表其中某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水准一定能够开宗立派。众所周知,家族传承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艺术上的成功与否除了要勤奋努力外,还要看个人自身的艺术天赋及创新能力。目前的兰州地区,雕刻人员数量并不多,兰州是刻葫芦的发源地,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很多年轻人们都不愿意从事手工艺这个行业,导致雕刻人员的数量在锐减,兰州的几位大师的后代从事这个行业,虽然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品意境已经不如前辈,多局限在模仿前辈、没有创新的境地,这门手艺面临着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参考文献]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2

刻葫芦是一门诞生于兰州,而后风靡全国的民间技艺。从清末到今天短短100多年时间中,兰州刻葫芦不仅赢得了全国各地人的喜爱,而且传向了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文化大使”。

葫芦谐音“福禄”,加之葫芦多子,在民间往往被看作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时,传说中伏羲和女娲遇到大洪水后,是躲在一个大葫芦中才得以逃生。故此,民间视葫芦为长寿健康的象征。

在葫芦上雕刻图案使之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达官贵人相互赠送的礼品,因始于兰州,故称之为“兰州刻葫芦”。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民间传言,当时有个姓王的裁缝,最先开始在葫芦上进行雕刻。那时的裁缝和现在的裁缝不一样。现在的裁缝,大部分依靠机械加工,清末的裁缝有着很强的动手创作能力,用句时髦的话说:美术功底很扎实。

王裁缝在操劳之余总喜欢写写画画,一来练习动手操作能力,二来可以放松心情。王裁缝就找了一些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进行雕刻。

“鸡蛋葫芦”外表呈现出土黄色,光滑圆润,状如鸡蛋大小,形状椭圆,老兰州人称之为“鸡蛋葫芦”。

起初王裁缝尝试在鸡蛋葫芦上雕刻一些兰花之类的花花草草,没有想到却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这种刻葫芦的技艺也就慢慢引起了人们的仿效。

到了民国初年,民间艺人来银娃、王洪儒(有人考证叫王鸿平)在葫芦上雕刻刀马人物和戏剧脸谱,并且逐渐进行销售,这是兰州葫芦的起步阶段。

也就是此时,一位叫李文斋的秀才,出现在刻葫芦的行列中。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秀才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人活着总要吃饭,李文斋为了谋生,开始钻研起葫芦雕刻技艺。

李文斋饱读诗书,他雕刻葫芦的主要内容自然也离不开他熟悉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各类掌故。李文斋把刻刀当作笔,把葫芦当作宣纸,开始进一步的探索。

李文斋刻的葫芦,完全套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特别讲究线条。

这样他雕出的葫芦受到文化人的喜欢,兰州刻葫芦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把玩之物,也就是现在收藏界说的“文房清玩”。

1914年,安徽人张广建控制了甘肃政局,在张广建的提倡下,刻葫芦开始逐渐走出兰州,成为甘肃官员进北京办事的见面礼,并进一步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礼品。市场需求推动了兰州刻葫芦的创作和进一步发展。这成为兰州刻葫芦腾飞的一个契机。在兰州刻葫芦的兴起中,李文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属于承前启后的人物,可以称之为“葫芦大师”。

李文斋刻葫芦时,进行了多次试验,起初先剔去原生表皮,再涂上用镪水调制的红、黄两种颜料,等到葫芦中渗入颜色,晾干后才开始雕刻,这样雕刻出的葫芦,色彩鲜艳,然而市场的反应并不理想。刻葫芦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倾向于典雅、清爽、大方,对大红大绿有着特有的排斥感。

看到市场反应平淡,刻葫芦最后又回到了白描这条路上,也就是行内人说的本色葫芦。

这一时期,兰州刻葫芦主要的雕刻方式是线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白描的手法,深浅浓淡,大小远近都通过一把刻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十八种线条,也被大量引入到葫芦雕刻中了。

不同的线条被赋予不同的用途,游丝描线条纤细悠长,适合表现仕女,钉头鼠尾描短促而有力量,适合表现佛像。

工具仅仅成为手的延伸,一把刀子就是毛笔,有万千种变化,而葫芦则是一张宣纸,任凭大师的思想肆意流淌。

如今,李文斋雕刻的葫芦非常罕见,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价格自然是居高不下。兰州有人收藏了一对李文斋雕刻的春宫葫芦,2008年,一家性文化博物馆欲出价5万元收藏,被藏家婉言拒绝。

然而,这样一位“葫芦大师”的结局却异常凄惨。时任兰州警察局局长沈觐康让李文斋刻葫芦,但却不愿意掏钱,遭到李文斋拒绝。不久,李文斋就被警察局以“私贩大烟”的罪名逮捕入狱,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死于非命,年仅50多岁。这段情节,本世纪初在甘肃省话剧院排练的话剧《兰州老街》中给予非常充分的表现,成为旧时代民间艺人遭遇的一个缩影。

市场的看好,也逐渐带活了民间艺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兰州刻葫芦涌现出了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等高手。这些人和他们的传人,基本上构成了今天兰州刻葫芦的艺人分布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刻葫芦从民间单人摸索,开始转向了集体研究创新。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1959年兰州刻葫芦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年出口量达1100多件。期间,兰州刻葫芦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渐渐恢复了生机。

时至今日,兰州刻葫芦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老一辈的艺人有阮文辉、以及已经去世的陈唯一等人,年轻的有陈红、张红、齐鸿鸣、王小弟、吕崇辉、张伟厚、齐鸿枫等人。

其中阮文辉创造了针、刀并举,用刻、铲、刮、磨相结合的技法,来表现勾勒、点剁、渲染、皴擦等中国画的画法,进一步丰富了兰州刻葫芦的表现手法。张红和齐鸿鸣是年轻一代葫芦艺人中的佼佼者,张红长于线刻技法,而齐鸿民则在面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齐鸿民等人受到复印机激光打印方法的启发,大胆在葫芦创作中率先采用了“点雕”方法,用轻重浓淡不同的点来展现物体的远近高低。

在传统民俗中,葫芦往往是生命的象征。故此,福禄寿三星都在葫芦上出现。这是兰州刻葫芦能够逐渐壮大的文化因子,再加之民间艺人的巧妙雕刻,体现出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微雕技艺。

从雕刻手法上来说,兰州刻葫芦有两种形式,最流行的一种是白描,就是用线条在葫芦表面上表现出各种山水、花卉和人物,再涂上墨,让线条的走向充分地显示构成的画面,业内称之为“描写”。其二是镂空,这种技法使用的比较少,主要用在蛐蛐罐等上。究其原因,受葫芦自身的条件所限制。葫芦最好的保存状态是自然真空状态,业内都不赞成在葫芦上打眼,因为葫芦的自然真空状态被打破后,非常容易摔碎。如果到了南方,因为天气潮湿非常容易生霉菌感染,葫芦不易保存。

如今兰州刻葫芦的表现手法大大超出了线描手法。受过现代美术熏陶的兰州刻葫芦艺人,不仅大量引入了现代美术的表现手法,而且更善于利用葫芦的自然外形来渲染所要表现的内容。

葫芦是自然的产物,形态各异,总体上有的长得比较清秀,有的长得比较平稳,有的长得比较富态,有的长得比较厚重。在雕刻葫芦时,民间艺人依据视觉效果,辅之以相应的内容,比较饱满的葫芦就雕刻喜庆内容,如《百子图》《欢天喜地》等;长得比较清秀的葫芦,就雕刻上仕女等内容,如《金陵十二钗》等,有些葫芦长得比较小巧,吉祥如意的内容就比较适合,有些葫芦比较有个性,适合佛教题材,如疙瘩葫芦上雕刻的《五百罗汉》。

一个好的匠人往往可以因材施雕。把中国文人画的清雅和自然结合在一起。人工技巧和自然造化结合的非常巧妙,起到巧夺天工的作用。

发展到今天,兰州刻葫芦基本上形成了“线刻、素描、点雕”三种表现方式,一些民间艺人更是触类旁通,充分发挥葫芦的线条,把国画的工笔和写意融合进去,给葫芦以强大文化感染力和表现力。

中国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抛开诗以外,考验葫芦艺人的只有书画印三个方面,书画的功底直接决定艺人在雕刻基本工方面的差异。

收藏兰州刻葫芦就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挑选:首先,要看材料,葫芦要上眼,外形要端正,品相要好,皮质要求无伤,也就是外形上要没有缺点。比如外形不正,或带有伤痕的葫芦都不能挑选。其次,要看艺人的美术功力,也就是要求从一个作品的书、画、印三个方面来衡量。

第三,从细节上观察,看书法作品中有没有误笔,刀工是否细腻,造型是否准确,场景布局是否巧妙,葫芦的外形和所雕刻的内容是否浑然天成,自成一体。

挑选葫芦时有一个诀窍:看雕刻功力主要看头发、眼睛、嘴巴这些细部的表现如何。好的匠人雕刻出的人物头发丝丝不乱,而手艺差的匠人雕刻出的人物头发是黑糊糊一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龙点睛”不论是人物雕刻还是动物雕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眼神,眼神雕刻也是衡量一个艺人手艺高低的标准。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3

葫芦器制作是明末出现的一种工艺,而押花葫芦则是葫芦艺术中的又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于康熙。押花葫芦,又叫掐花、砑花葫芦。是用坚质纯刃的工具,在葫芦表面通过按押产生浮雕般的花纹。押花工艺不同于一般的雕刻,雕刻是将葫芦的皮质刻去,而押花却没有刻损皮质,纹理的产生并不见丝毫的斧凿痕迹。以这种变化丰富的印痕便可表现各种人物、花卉、走兽、山水。现在所见实物有少量带“康熙赏玩”款识的,但真正形成流派,名家辈出,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押花葫芦首先是图案的组织,一只完整的押花葫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精美的山水图;一幅精致的花鸟鱼虫画;一帧惟妙惟肖的人物风情画。即使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及线条,也都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其次是按押的技法,因为是浅浮雕,既要有层次感,有立体感,同时又不能伤皮。因此要用玛瑙刀一遍一遍的押、砑、赶、挤、按葫芦表面,使之呈现浮雕花纹。线条既要流畅更要有传统艺术的韵味,葫芦造型更是要与图案匹配。一只好的押花葫芦其造型与图案总是相得益彰的。

沈志均,浙江慈溪人,自幼就喜欢研习水墨山水及篆刻。这为他后来的葫芦押花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和构图基础。一次偶然机会在花鸟市场上见到一种装鸣虫的葫芦。葫芦表面的图案犹如浮雕,甚是好看。经询问得知名为押花葫芦,是由民间艺人们用玛瑙刀或牛角刀采用按押技法制作而成。他拿着这种葫芦仔细欣赏,心中暗暗揣摩制作方法后,不禁产生了尝试制作的欲望。从此他便与葫芦器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曾经想拜沪上某制作葫芦器名家为师,但却因某种原因而失之交臂,于是经朋友的介绍北上天津,与天津押花名家楚姐有缘,从她那学到了不少押花技艺。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上他悟性极慧以及对押花艺术的不断追求,沈志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押花风格,如今的沈志均已成为沪上押花葫芦的名家,其作品被沪上收藏家们争相收藏,并获得“沈押花”的雅号。

葫芦押花在制作过程中一般先要双钩物象草稿,再持刀沿边线按压出呈斜面的凹沟,两侧凹陷,则中间纹饰凸显而出。在很小的幅度内区分高低、深浅、虚实,层次分明,实际上,花纹并未高出表皮,这种欲阳先阴的技术极为巧妙。押花的原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绝非易事,尤其是复杂精致的图案,气象万千的山水画等,心高气盛的沈志均刚上手时经常一不小心就划破了葫芦皮,不知押坏了多少葫芦,一件耗费心力的作品往往因最后的一押就要因此而作废,但如今他的押花葫芦的葫芦表皮甚至可以薄到1mm以下也能毫发无损。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4

文/蔡国声

葫芦在民间又称之大吉,即大吉大利的意思。而用葫芦制成的品皿如瓢、勺、碗、盆之类,包括草虫盒,葫芦节扎,葫芦雕刻等等多类工艺美术品也都大受欢迎,能入古玩艺术品的收藏之列。甚至连用陶瓷、珐琅、竹木牙角等材料制成的葫芦造型亦是各呈其巧。于是葫芦制作的各门各派、时代风格和地区风格产生了。

图中是一对甘肃兰州刻葫芦,系现代名家骆石华先生所作赤壁赋。图文并茂、造型奇特,能玩赏于掌股之中,堪称刻葫芦艺术中的精品。

说起甘肃兰州的刻葫芦,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兰州有个民间艺人叫王鸿平,在葫芦上刻画古装人物侠士、秦腔脸谱等。刻画之后,刮去表皮上剩余的空白部分,使葫芦分成两色,丰富了画面的效果,这是兰州刻葫芦的始创阶段。嗣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在刻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刮、晒、磨等加工工序,以特制的钢针和刀具在葫芦的表皮镌刻并涂以松墨,画面出自“芥子园”等画谱。兰州刻葫芦以笔墨、刀法并重,驰誉京津,成为人们手中的。兰州刻葫芦除创始人王鸿平外,名手相继有李文斋、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骆石华等人。

该对葫芦造型奇特,呈现圆珠状,大小若健身球,皮质光滑细嫩。呈色如老桔的黄杨木,亦如煮熟之鸡蛋黄色,匀润光洁。显然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其上作坡夜游赤壁图,一只刻的前赤壁赋,另一只刻的为后赤壁赋。正面是平面微雕刻画,其布局精微,线条粗细浓淡如国画中的白描,明暗、远近一任自然。其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尽管不加渲染,亦层次井然,章法上有晚清之山水人物画风味。背面有整篇的前后赤壁赋全文,用单刀隶书刻成,结体匀称扁方,蚕头燕尾,圆润秀美,有汉隶中“曹全”“史晨”(碑)的风韵和书卷之气。该葫芦属平面微雕的范畴,对于平面微雕来说,无论是雕刻家还是书画家,必须要有深厚的书画底蕴和临摹功夫。同时雕刻时须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雕刻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奋战数小时,一气呵成。

该对葫芦精品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刻葫芦者,是因为上面有浓厚的书卷气、扎实的中国书画和文学根基,微雕者不是为小而小。以小媚世者,粗看之叹为惊世骇俗,多看之则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一般的兰州刻葫芦题材皆是晚清戏文,古装人物,而东坡夜游赤壁则是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将它搬上兰州刻葫芦的舞台当是一个不可小嘘的转折,即兰州刻葫芦的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了民间艺术与文人、书画家相结合的艺术道路。

人见人爱康青花

卢伟帅

“吆!这只康熙青花瓷罐真不错!”笔者一见眼前那只制作精细,如亭亭玉立般少女那样令人心仪的青花瓷罐,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康青花瓷罐高27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为18厘米,底圈外撇,直径达15厘米,为较大器形的瓷罐。该瓷罐器身为青花满绘通景式山水人物图:在那群山环抱的山林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有依山势而建的水上亭榭;山石近水处,面对碧波荡漾的江水,两位知己在谈吐间倾诉自己的满腹经纶,又似陶醉在远离尘世后的怡然。这一种幽雅美丽的景致,以画面的形式真切地道出了人们寻求悠然闲逸生活的真谛。

纵观整个画面,不仅布局合理,而且构图精巧,看上去气势恢弘,并且在重山叠嶂中展现飞瀑流泉的山野景色,更有那“渔夫泛舟”与“文人漫游”共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使画面既展示了构图繁复的程式,又体现了笔法灵活的特点。尤其是画中山石采用清代康熙朝流行的斧劈皱法绘成,层层涂染,阴阳相背,使山石质感明显,人物神态自若,线条硬朗流畅,艺术格调高雅,既造就了一幅典型的康熙山水图,又完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文人画。

青花罐上的画出自晋《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相固与大笑”。此类画面笔者在康熙朝的各种瓷器上见过,如笔筒、棒槌瓶等。清代之所以流行此画,暗示文人高士相聚之乐。

在瓷器上绘山水图最早是在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上,到了明代晚期景德镇窑则开始广为流行。到了清代无论厅堂还是坊间,盛行不衰。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青花之后制作质量最高的品种。可以这样说:康熙青花是清代青花瓷器中最为优秀的。《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花之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由此可见,康熙青花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所介绍的这只青花瓷罐,不仅画面清新宜人,而且青花发色鲜丽,色调青翠,成色稳定,釉色白中泛青,柔和淡雅,胎骨细腻坚实,康熙青花大多使用国产浙江料,但笔者以为,本瓷罐上面的青花颜料使用的可能是极为纯净的国产料:云南珠明料,它呈纯蓝色,享有“宝石蓝”的美誉。加上分水法的运用,使青花能分出五色,营造了一种色调浓淡深浅总相宜的氛围。

因此,我们能在瓷罐上清楚地分辨出山水画的浓淡层次感。所以,收藏界对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器评介很高。

神秘的人头彩陶瓶

文/陈百华

本文介绍的这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人头彩陶瓶是该文化时期的佼佼者,其艳丽纹饰的构思、绘画艺术的表现、造型技法的工艺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先人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超人一筹的艺术天分。

这是一只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人头彩陶瓶,它采用镂刻、塑雕加彩绘等工艺把人的脸部五官的比例及神情表现得均匀恰当、富有活力,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向天仰望的一双眼睛更是生动传神。而器身上的红黑相间的纹饰又增添了这只彩陶器庄重与神奇的色彩,更令人注目的还有圆塑的人头顶上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简洁的彩色图案,其流畅的笔法绘出的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产生丰富想像的变化“寿”字纹,尽管那个时期还可能没有发明这等文字。

中国的古陶特别是新石器时期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器,呈现给我们后人的是绚丽多样、千姿百态的风格:或秀美;或绚丽;或明快;或柔和;或刚健;或精致;或粗犷。无论是何种特色,但它总是有一个表达内涵的主题思想,从中向我们透露的就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等等信息。这只人头彩陶瓶不只是简单的人形,实际带有直接取法葫芦的造型特征。在我们所见的古陶器中,直接取象仿造植物的器型很多,而以葫芦造型的也有不少。葫芦是当时广泛种植并在古陶器诞生前就大量使用的天然容器。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女娲与(夸包)(夸瓜)实是葫芦的化身,“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此相比拟。”

在远古时代的彩陶上绘就的鱼纹以及用葫芦作为陶器的造型等,都是比附和崇拜繁殖力旺盛的巫术实践和主题表现的象征,并有着明显的生殖崇拜的痕迹。古时仿葫芦型制作的陶器除了用于瓮棺葬的瓮钵盆以外,主要器形都是人们生活所需的炊具和食具。这其中蕴含的是一个普遍的巫术信仰,意欲通过葫芦状的饮食器皿的使用,将其旺盛的繁殖力传递和生长于人类身上。

另外,人形陶器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物,她替代的不仅是人,更主要的也许是神或是被神化的图腾、巫术道具等。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人形陶器始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人首口瓶”。众多陶罐和陶壶的器形被人格化,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尤为显见。其造型类似人头并将两耳下部器形拉长及内收,体现对称均衡的美感。从甘肃地区已发现的不少以陶器造型来塑造和表现人体的方面观察,当时似乎已产生了对人类自身的某种崇拜意识,也许有着由图腾崇拜向人格神的祖先崇拜过渡的意义。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是装饰艺术空前繁盛的时代,因此联想到本文所述的这只人头彩陶瓶上的纹饰,笔者一直坚信是蛇形象生纹,但翻阅众多资料发现当时的象生纹仅限蛙纹、人纹和鱼纹,没有蛇纹的发现记载,所以对于这一点笔者虽有自己的主见,但又怕误人误己,真的不敢也不应妄下定义,还是采用时间换空间的稳妥方法,等待历史掀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天吧。

姿态横生扇面画

颜文扇面画赏析

文/玲珑

这是一幅名为《野趣自高森》的扇面画:浓浓的秋意伴随着湖光山色留下一片盎然,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载着一对情侣泛游其间,乡间小路,茅屋、石桥、树木,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田野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那种“谁不忆江南”的怀旧情怀顿时呼之欲出。而用透视法作的整个画面则洋溢着其乐融融,野趣横生的风味,深深地吸引了文人雅士的目光。

它是著名油画家颜文先生1947年的作品,颜文(1893-1988)出生于苏州一个画家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熏陶,1912年自行试制油画颜料创作出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1919年发起组织苏州美术赛画会,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1952年,颜文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油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刻画真实、细致,色彩明快,善于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以民族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论著。

扇子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的,被称作“羽扇”。所以,今天的“扇”字中就有个“羽”字。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丸扇等,并开始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使扇子成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据说,明永乐年间流行纸折扇,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扇面书画作为书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因其轻巧便捷,颇受书画家、文人乃至百姓的喜爱。而且,扇画之清逸、诗文之雅秀、扇骨之精致,被雅玩者称为扇之“三绝”,令人玩味无穷。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工艺品。在书画投资中,很长时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手卷,二册页,中堂第三,条屏第四,楹联第五,扇面第六,因而扇面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为市场所重视。但是从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扇面却令藏家刮目相看。

颜文的扇面画正是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走向社会的。而且他作为第一代油画家中对透视学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位画家,其扇面画有他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一般地来说,品评画意,最看重的就是那用线条笔墨构成的作品间蕴蓄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情味。《野趣自高森》这幅扇面画正好不缺乏这些元素,画面着重写实,结构合理,笔法细腻,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和人文景观。更由于作者对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研究精深,因此,他在作品中注重远景和近景的光色变化,近景颜色明朗浓艳,远景光线明晦错综,整幅作品是作者的精心佳作,是用手中的笔一笔一笔地堆塑起来的,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平的立体感。柔和迷离的光线让人看不清远方景物的轮廓,虽然没有用坚实的轮廓线进行细部描绘,但仅仅用色彩的勾点就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反映了画家对光源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以及注意统一由画面构成的主次关系、明暗对比和画面主体的强化,体现了糅合东西方作画艺术的精华。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5

“这种烫画葫芦最低五千,绝对不能便宜。那种雕刻葫芦更贵。这些工艺葫芦是名家名品。贵不是没道理的。人家的心血在里头呢。”夏日清晨,北京十里河文玩市场,一位工艺葫芦的卖家似乎硬气十足,丝毫没有接受砍价的意思。而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玩葫芦高居橱窗,光洁,色泽优雅静穆,身价不菲。

近几年,葫芦收藏在各大古玩市场或收藏品市场中是炙手可热的话题。据了解,葫芦的价格开始上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来十分常见的葫芦摇身一变成为文玩后,价值也水涨船高,甚至“身价百倍”。 那么,一个小小葫芦凭什么能卖上千元,乃至上万元?

谐音“福禄”葫芦受追捧

葫芦与“福禄”谐音,古称“瓠”、“匏”、“壶”,汉代以后,则称为“壶卢”、“蒲卢”、“葫芦”。据传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六七千年的种植历史。葫芦自原始母系社会就因母亲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就有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祛病消灾、万事如意、保平安送健康等吉祥寓意。历代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如唐李白的《赠饶阳张司户遂》、杜甫的《除架》、宋杨万里的《葫芦》、近代吴昌硕的《题画葫芦》、齐白石的《葫芦》诗词画作等。

葫芦根据分类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范制和本长两个种类。范制葫芦是指在葫芦生长过程中用不同的模具控制葫芦的外形,而本长葫芦则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成熟的葫芦。因为人为的操控,就艺术性与观赏性来讲,范制葫芦的价值要高于本长葫芦,但在几百年文化积淀中本长葫芦也不乏精品出现。

根据葫芦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砑花(也称掐花)、火绘(也称烙画)、针活儿、漆画、镶嵌等等。目前,我们所说的收藏葫芦,主要是砑花和烙画两种形式。所谓砑花是指以葫芦为材质,通过砑花刀在葫芦上砑出图案。砑出的图案深浅有致,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非常漂亮。火绘葫芦则是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在葫芦上作画,控制烙铁的温度及与葫芦表皮接触的时间形成明暗有致的画面。

收藏价值和价格齐升

目前,就古玩收藏的形式来看,据一位葫芦收藏爱好者回忆,葫芦的价格开始上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些年葫芦收藏的圈子很小,种植的规模也不大,一直都是很小众的消费。也就这几年,大家都开始玩收藏,像葫芦这种本来没什么人玩的品种也开始热门。2008年,一个不错的雕刻葫芦售价也就几百元,如今同样的商品则可轻松卖到上千。火绘葫芦的价格更是不得了。”

那么是不是任何葫芦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呢?目前,一般来说,未经加工,而且种类比较常见的葫芦价格不高,也就三五十元,形状好一些的可以卖到百元左右。这样的葫芦收藏价值一般不高,可作为私人喜爱购买。而雕刻葫芦或火绘葫芦最好选择名家制品,升值和收藏潜力大。

除了名家制作的工艺葫芦,高品相的本长葫芦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天然葫芦讲究形、皮壳、龙头和脐。造型以端正或奇妙见胜。“肌肤”光洁,色泽优雅静穆,能体现出葫芦的本质美。它得天独厚,和珠、玉、象牙、紫檀、竹材一样,质色美乃自然赋予。脐的标准为小、圆、凹。形状和皮壳的标准都比较难把握。摸起来明显舒服的,手感光滑有质感的,叫“吃手”。另外,带有“龙头”的“齐全”葫芦,由于外形藤蔓绵延,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

据介绍,文玩葫芦越小越好,8厘米(不含“龙头”)以下可称为手捻葫芦,3—5厘米的手捻葫芦堪称精品,2.5—3厘米的称作“草里金”,而小于2.5厘米的就相当稀有。

越“盘”价值越高

玩葫芦玩的是什么?一个字“盘”。自己“盘”的“本长葫芦”才是文玩葫芦的精髓所在。季先生是文玩葫芦的爱好者,自家收藏的各式葫芦就有几十个。“一个葫芦,首先得是‘本长’的,就是天然长出来的,用模具约束就没劲了;你买回来之后,每天用手去摸它,就叫盘,葫芦在几年后把玩出漂亮的枣红色,这种成就感也是别处找不到的。”有经验的收藏者花费两到三年盘出的葫芦,以千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一般极受市场欢迎。

那么怎样才能盘出高品相的葫芦呢?据北京华夏友缘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EO王鹏伟介绍,葫芦玩的就是皮,要的就是在长期把玩中其表皮逐渐由白变成紫红,色泽越来越光润可爱的效果,葫芦制品最忌讳上色。除了某些特殊工艺葫芦以外,无论是在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经常把玩摩挲,或用细布擦拭,以防在葫芦表皮留下划痕。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6

云天宫位于广西玉林市区江滨路,是一座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巨型仿古艺术建筑,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它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楼体建筑21楼,高度108米,牌坊高30米,大大小小的建筑错落有致,完全称得上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塑精美,气魄雄伟。

下面让我从外面和里面为你介绍一下云天宫吧!

首先,让我们先从正面看一看云天宫吧!映入眼帘的是云天宫的大门,它是一个大牌楼,有三个门:一个正门,两个侧门。正门气势庞大,像一个人的大嘴巴,侧门小巧玲珑,像人一对眼睛。每一个小门上都有两条铜铸的龙,每一条龙都是张牙舞爪、威风八面,而且有四个爪子,每个都抓着宝物或武器:利枪、旗子、宝石、火炉。——这就是云天宫的门。

从门口进到庭院,引人注目的首先是一根根冲天的石柱龙表。每一根龙表都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龙。我估计最大的龙表高有10米,宽有1米吧——我都抱不过来呢。我们看到的还有一只金鸡和金葫芦——这就是“金鸡踩葫芦”,金鸡代表着中国,葫芦就是地球,这表示中国永远昂首挺立在地球上。还有一匹飞驰的骏马在“地球”上飞奔,也许就是说明我们欣欣向荣的祖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中华民族正在飞快的崛起!

我们再到里面去看看吧。云天文化城主要包括雕塑艺术品展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珍奇异宝及国宝展示区三大部分。雕塑艺术品展馆将分为四大系列:石雕、木雕、铜雕及景泰蓝百色龙。石雕部分有一对18.1米高的龙表、一对5.8米高的麒麟、一对4.7米高的凤凰、一百零八条石雕龙、十二生肖、十二月花及花神、以及石雕路灯。铜雕艺术品有30米高的铜像、广西铜鼓、金鸡、葫芦、铜龟、凤凰、铜灯及景泰蓝百色龙。牌楼、单体结构、华表高度谓全国之最;精雕麒麟、凤凰、景泰蓝工艺五龙托葫芦等高大居世界之冠;壁雕飞龙,精雕细琢堪称世界一绝;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民俗文化博物馆,设中国56个民族民俗文物展示室及文化图书室。收集、展示中国各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文物及文化。56个民族文化文物总汇一处创全国先河。珍奇异宝及国宝展示区:收集及展览世界各民族之收藏品,如古玩、雕塑、文物、玉石、珍珠及玛瑙等。

最后我们从远处看云天宫,它整体呈一张椅子状,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它又像一位古代出巡的皇帝,旁边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建筑就像是一排排保护皇帝的卫兵!

这就是我家乡举世闻名的中国建筑——云天宫!朋友,你来玉林玩的时候千万记得过来看看云天宫,它必定会使你大饱眼福,收获匪浅!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7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标识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其中对象征符号的解释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普遍观念与具有形象意义内容的结合。建筑独有的雕饰纹样向人们传递着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讯息,当符号学方法被引入建筑设计中,人们十分关注建筑装饰图案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既是构成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建筑纹样在某个时代下形成的图像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代表了幸福、平安、长寿、高贵等美好愿景。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主要用于外装修,雕刻形式有浮雕、线雕等,图案为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红砖厝文化也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融于一体,石雕中的鱼尾狮可以看出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山花艺术透出伊斯兰艺术的气息。“饰中有意、意必吉祥”是建筑纹饰内在的发展动力,同样体现了纹饰符号象征意义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二、多彩绚丽的红砖古厝图饰

1、墙身图饰。红砖在烧制的过程中侧表面会规律性的烧出两到三条黑色纹理,称为“烟灸砖“。这是建筑图案的一种代表性符号,使得人们第一眼就知道这是闽南红砖古厝独有的视觉形象。空斗墙的组砌方也是闽南红砖厝的一大特色,是用红砖的侧面和平面交替筑成空心墙体,具有省料、隔音性强等优点。用空斗组砌的手法,配合两种色彩且规格不同的红砖组成的吉祥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特点,红砖组成的符号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砌成的几何图形有六角形、八角形、钱币形、葫芦形等图形,六角形符号代表“六六大顺”;八角形符号代表“八方如意”(图1);钱币符号代表着富贵财运;葫芦与“福禄”音似,葫芦图形又有福气的意思等等。砌成的文字图形有“福”、“禄“寿”(图2)等,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大小不同的红砖砌成的福字,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图案的符号代表物是“福”,诸如此类的墙饰符号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多变效果。

2、梁架图饰、闽南红砖厝梁架装饰以木雕为主,从精致的雕饰可以反映出木雕技艺之高,当然梁架雕饰的多少跟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地位有关。斗拱、柱头、梁架、门楣这些部位雕饰的主要内容是花、鸟、龙、凤等等,中国自古就以各种吉祥符号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并融入自己的文化。民间多以喜鹊喻喜气吉祥之事,“喜上眉梢”又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喜”是喜鹊,“眉”与“梅”谐音,因此喜鹊与梅花这种图饰在梁架处常见。龙凤是富贵、祥瑞的象征,龙有喜水、征瑞、示威的神性,凤有喜火、秉德、示美等神性,将两种神物雕刻在梁架处,便是“龙凤呈祥”,寓意一派祥和之气。鱼有富足之义,在檐边经常可见雕刻精致的石鱼,(图3)张着嘴巴,表情凶猛,身上雕花装饰,也有赈灾辟邪之义。这种装饰同时具有功能性及是一种排水系统,雨水可以通过鱼嘴排出,防止雨水淤积在高处。

3、规尾图饰、闽南红砖厝屋脊多为马鞍脊和燕尾脊,燕尾脊主要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马鞍用于护厝,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红砖厝独特的视觉风景线。在屋脊下鸟踏线以上的山尖称为“规尾”,规尾的装饰多为灰塑做成的浮雕,灰塑古称灰批,原料以石灰为主,是汉族传统的装饰工艺,色彩丰富,装饰题材广泛。灰塑的装饰呈对称性,图案较为复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见的有八宝图纹:元宝、珍珠、如意、葫芦、书卷、花篮、灵芝、云龙。从规尾的装饰图饰可以反映出居民的家况,如果一家规尾的图饰分别为书卷和长琴,可大概判断这家为书香门第,若规尾的图饰为元宝、云龙,大可断定此宅为官氏所居。规尾的图案装饰性极强,多有火纹、云纹为次,突显主体,有的时候会用长丝带将对称的图饰连结起来,复杂又不失美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红砖厝的规尾装饰图案繁多,雕刻精美,是闽南装饰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

4、门窗图饰、门窗雕饰形式多样,按照材质来分主要有砖构、石构、木构。宅内面对庭院的窗子,一般为圆雕形式的石构窗,也称作什锦窗,有扇形、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式,这些石窗可以使宅内空间层次丰富,装饰图案多为花卉符号,花卉藤蔓缠绕在石窗的柱子上,象征园内如春,一派生气。一般普通的民居会在院内设置砖构窗,也就是通过错落地摆放红砖,使之透气、透景,红砖本身具有黑色纹理,因此这种方法垒成的窗户也具有装饰效果。砖构窗在马鞍脊建筑多为存在,和居民本身的经济状况也有关。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民众集体智慧,适应社会生活是“非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在“非遗”保护中,让“非遗”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再好的文化艺术都要走向消亡,任何保护都无济于事”。

困境:非遗艰难度日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对“非遗”提出了“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概念。“我们不仅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既存形式,也应该保护它的发展特征和它传承创新的基因,这一切才构成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元素总是要变的,变则会有新的生命力、新的生存空间。”

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目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激励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给予荣誉来实现。地方则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给予重点项目传承人每年几千元的扶持资金,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以来,山东省各地直接投入到传承人保护的经费超过1000万元。各地通过提供传习场所、资助传承设备等方式,加大了对各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然而,更多的“非遗”项目还无法得到保障传承和保护的资金支持。对于资金投入遭遇的瓶颈,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遗”项目开始进行生产性保护,年画、剪纸、泥塑……纷纷走出单纯的艺术殿堂,尝试在市场中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价值。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在社会化大生产浪潮的冲击下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再也没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年销售量数千万张的盛景。抢救、挖掘、保护!潍坊市寒亭区制定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长远规划和保护措施,让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2006年,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日销售数千张的“业绩”,令来自省内的参展者大为震惊。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走向市场,一些“非遗”在开发中被毁坏,文化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究“生产性保护”,是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市场中保护,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在生产中才能体现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东昌葫芦雕刻,一个传承于聊城的雕刻艺术,正遭受着发展的危机。虽然片花工艺、烙画工艺以及异形葫芦等工艺葫芦占有50%的国内市场,葫芦加工量占全国的70%,年销售额近3亿元,并出口到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但是雕刻葫芦由于技法复杂、生产周期长等原因,价格不菲的葫芦雕刻艺术作品市场低迷。传承人李玉成为了便于销售,不得不制作简单的雕刻葫芦,以便宜的价格卖掉维持生计。

如何让这些艺术作品实现应用的价值?

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认为,应该走高端路线,让精湛的技艺加上合适的材料共同铸出精品,实现经济效益。比如传统红木家具,生产讲究质地精良,技艺精湛,一辈人用完了,下一辈人还可以接着用。在这种生产性保护中,企业的产量虽低,却达到和现代家具生产同样的经济效益。

出路:非遗“钱”途无限

一位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认为:“把一件民间艺术品卖掉,它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某种手段再去发展,它的价值就大了。”

在“非遗”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下,山东省为适宜的非物质遗产项目进入市场开辟多种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3700多个,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了85余人。

一个个“非遗”在市场的磨砺中成长为文化大产业。

部级项目嘉祥石雕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派石雕艺术风格,古朴浑厚,线条刚直简洁,造型凝重、端庄,与南派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风格各异其趣,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两大流派代表之一,是历代官府向朝廷进贡之精品。嘉祥县依托石雕艺术,推动产业发展,现已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石雕产业。目前有石雕从业人员5万余人,石雕企业200多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韩、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雕、石材业产值占到了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在潍坊,部级“非遗”风筝正在树立起潍坊的世界品牌。王永训是风筝界的名人。在潍坊风筝大部分还处在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经营状态时,王永训第一个为自己的风筝注册了商标“飞鸢”,第一个跑出去办风筝展览会,走上了风筝产业化之路,成为潍坊的风筝产业化带头人。王永训的风筝品种目前达100多个,年创收300多万元。其中70%出口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风筝经营者以品牌在市场中立足。潍坊风筝经过无序竞争的混乱期后,市场日渐成熟,为潍坊树立起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品牌。

寒亭区利用区内丰富的“非遗”,开发出了以民俗旅游为主的杨家埠旅游,民俗游成了寒亭的金字招牌。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风筝博物馆、年画展览馆、嫦娥奔月台等一个个“非遗”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过去的历史。

“我们现在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走,如何更好地进行发展和创新。”肩负着部级“非遗”项目一一茂腔的传承重任,茂腔剧团团长刘宗涛在思考保护传承与市场开发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他的思路,茂腔可以借鉴“刘老根”表演艺术的运作模式。与影视剧、网络平台相结合,加大茂腔戏剧作品的受众面,甚至向全世界进行推广。目前该剧团的场出场费已升至4000元,全年将筹备演出300场。但为了有更好的卖点,剧团也在尝试着把茂腔融入到现代剧中,加入更多的舞台元素。把茂腔段子演绎得现代和时尚一些,让年轻人也喜欢看。

“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徐艺乙认为,“非遗”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建立起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利润分配体系,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

探索:给非遗更大的舞台

“如此多的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必须探寻科学有效的方式。”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要求山东文化保护打破常规。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山东省

文化厅对具有特殊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通过前期论证,目前已有4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在规划中,拟于年内公布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积极申报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长期以来,隐匿于民间的“非遗”缺少大众认知的机会和舞台。山东省通过举力、文博会、工艺美术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等活动,为“非遗”措建平台。近年来,山东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全省曲艺汇演、全省庄户剧团调演、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学校、社区等建立了12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收徒传艺的场所和重要渠道,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全民参与传承和保护之中,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全省共有417所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将一些地方特色浓郁、学生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到校园。高密市把部级项目“高密剪纸”设置为中、小学校乡土民间艺术教材,聘请民间艺人为特长生导师,进行指导讲课,让中、小学生从小做起,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借助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国家非遗博览园落户济南。博览园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中心将成为一个部级非遗培训基地,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班授课,让想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人到这儿来学习,进行更高层面、更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9

小 方

“为了我们的兄弟情谊,干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手捧酒坛,酒杯,欢呼他们在桃园结义,富有动感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杨秋宝先生的三国人物系列作品中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扇面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如此精美、传神的画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的特点!”笔者不由得感叹,在画坛上耕耘了40年的杨秋宝是个乐观、自信的人,他执着地在绘画事业上进行不懈地探索。由于他聪敏好学,无师自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心红瓜甜》(国画)便入选全国美展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后来,他又开始研究连环画,还潜心钻研取材自中国古典神话的大型壁画,自学陈老莲衣纹行云流水、铁划银钩,清圆细劲的白描笔法,并融合任伯年赋色浓重、传神写照的特点,形成了清新秀雅的风格。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在上海、香港、台北等地出版了《红楼梦》、《武松》、《金瓶梅》、《西游记》、《高风歌》等20多部几千幅连环画。

谈到连环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的杨秋宝感慨地说:“连环画是一个大工程,基础打好了,什么画都可以画得好。”确实,为人谦和的杨秋宝做起学问来是认真非常的,我们从他画的扇面中可以看到:画中人物无论动作还是表情,甚至画中的装饰摆件,无不惟妙惟肖;人物神态呼之欲出的感觉让你忘不了,从杨秋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蕴藏着的热烈、自然、热爱社会的和谐发展思维现。

对将于1月25日展出的《史海清风》画展,杨秋宝先生说:“一辈子能做一两件于国于民有意义的事情,人生足矣。”

高风亮节廉政歌

小 方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配合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活动,由本刊主办、汲古斋承办,市纪委、市监委作为指导单位的《史海清风――中国历代名臣廉政故事》画展将于1月25日在汲古斋(三牌楼路25号)举行。

从2002年起,杨秋宝先生用绘图艺术配合市纪委开展廉政教育的宣传,花了两年时间创作绘制了中国历代80位名臣勤政廉洁的连环画故事,目前,为了配合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史海清风――中国历代廉政故事》画展的需要,我们从中精选出两个廉政故事,以飨读者。

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今天,我们刊登这组报道就是为了弘扬“爱祖国、爱人民、重风骨、重气节”的精神。

原上海市委副书记罗世谦同志在《高风歌》《序》言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我们要继承古人的优秀品德,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它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精神财富,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

葫芦笔筒上的狮子教子图

邬久益

葫芦所制器物亦称匏器。占人常把尚处生长期的葫芦用外模加以约束,使之长成符合匠意的形状。匏器上的纹饰通常有镂雕在模具内一次范印而成或在成型的光器上直接施以压花、火绘与雕刻。清代人喜将葫芦制成虫罐、烟壶和碗盂等,而范制成文房笔筒的却不多见。3年前在上海大剧院由上海国际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只清代双狮葫芦笔筒引起了我的兴趣,喜欢文房用具的我,花了3000余元将其揽入囊中。

该葫芦笔筒高12厘米,口、底直径均为6.7厘米,被匠人范模成收腰长鼓型。紫植圈沿镶口,内壁黑漆脱剥龟裂,器表包浆棕褐厚润,透着岁月浸淫的光泽。筒身浅刻粟纹,其中精刀雕浮出一大一小两只栩栩如生的狮子和一绶带缠连的绣球,这大小双狮纹除隐喻着浅俗的太师少师、世世授仕、事事如意,时时吉祥之意外,更为意蕴深隽的足古人于中借述了教子之方法。父母自古被视作儿女的师表和第一任导师,古人借狮、师同音,常在器物中将狮子喻作狮子或师之,用图纹晓示教子之理。

该器雕饰图意乃一老狮正向幼狮传授生存之术。老狮牵滚绣球引领前跑,幼狮随后扑腾追赶,想必幼狮已曾数度腾跃扑向绣球,眼看“猎物”已成囊物,刹那间又被老狮牵走前激。屠试不逮的幼狮累得张口吐舌,大喘粗气,仰脸撒娇地欲罢不前(见图二),然老狮却并未将绣球投以怀抱,而是一脸威严,回首怒视着幼狮。毫无怜悯纵娇之情(见图一)。快快幼狮无奈撑起趴下的身躯再度随老狮奔扑窜跃而去。从双狮足后所生火火风势与空中飞舞的绶带来看,可窥老狮训子的强度,而双狮张合对语的口形中仿佛道出了严师出高徒和家严于孝的古训。这清代葫芦笔筒正的狮子狮子之道,仍不失为今人借之救子育女之镜鉴。

北京忆旧

杨 溢

京胡,是京剧音乐中的重要伴奏乐器,它声若金石,萦谷绕梁,优美如天籁之声,对爱好京剧及京剧音乐的人来说都有一股子魔力。在我的收藏品中,就有一把制作于民国时期的京胡。

说到这把京胡不得不说到我的爷爷,爷爷是个戏迷,专攻男里,开水我对他选择的行当不能理解,好端端的为什么男的唱女的戏呢?后来爷爷对我讲梅、尚、程、荀这四大名旦的故事,说到梅兰芳抗日期间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爱国豪情,我来慢慢懂得了爷爷反串旦角的初衷。给爷爷伴奏的是一位姓蔡的伯伯,他的父亲原来在江苏淮安城里是有名的乐器制作师傅,当时的作坊就在淮安城一条有百年历史的花街里,而蔡伯伯的那把京胡则是他父亲在民国初年制作而成的,在京胡的底郎还刻有名讳和年款。

爷爷在生前比较看好我,因为我足所有孙辈中唯一喜欢京剧的,所以往他的栽培下,我也爱上了京剧,爱上了京胡,并开始跟蔡伯伯学习京胡演奏。经过近五年的刻苦学习,我的京胡演奏技艺有了很快的悦高,整段的《贵妃醉酒》和《打渔杀家》的曲目我都可以一口气拉下来、蔡伯伯看我是个苗子,于是便把他那把传了八十多年的京胡送给了我,现在,每当我抚摩着那把老京胡,郝份对恩师的敬意和对京剧的爱好之心便油然而生。从此,这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京胡便成了我收藏品中最具意义的一件珍宝。

这把京胡在制作上相当有特点,它的琴杆是选自江西的凤眼紫竹,这种竹子是制作京胡琴杆的最好原料,其他诸如罗汉竹、龟背竹也是制作琴杆的上品,但都不能与凤眼紫竹相比。还有,琴杆的竹节一般都是奇数,些老京胡甚至“三节棍”、“七节鞭”、“十三太保”等雅号,而我手中的这把京胡却是五节。此外,琴简选自来自四川的毛竹,因为四川的竹子质地坚硬,竹黄且匀称。而蒙京胡的蛇皮则选白云贵地区的野牛勺鞘蛇皮,颜色以黑、灰为佳,据说选择皮子也有讲究,惊蛰后的蛇皮质量最好,夏天的蛇皮不宜采用,而且这蛇皮要花纹越

大越好,发出的音质才能圆润饱满。而用来调音的琴轴则是用红木制成,一是为了增加京胡本身的稳定性,二来也是为了增加琴轴与轴眼间的摩擦力。

现在这把京胡仍可以演奏出完美的西皮原板和二黄慢板,从琴弦上流淌出的乐曲时如行云流水,时如万马奔腾,或泣或诉,可抑可扬,声似穿云裂帛之气,又有黄钟大吕之势。

所以,每当我演奏时,我的眼前仿佛显现出挥舞双剑的霸乇别姬,铁面无私的铡美案,以及那桃花马上威风凛凛的穆桂英。还有就是爷爷俊俏的扮相和祭伯伯那荡气间肠的琴声。收藏,让我在缅怀光人中温故而加新。

精巧玲珑的象牙笔筒

渐 鸣

我国象牙雕刻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那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业和尚业特别繁华,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也逐渐增强,而在社会的上层:宫廷和官府对牙角雕制品需求与日惧增,到了康、雍、乾三朝,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的象牙角雕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因此,涌现出大批的能工巧匠,许多格调高雅,精美绝伦的象牙雕作品纷纷问世。

本文介绍的象牙笔筒(高13.6厘米、口径8.2厘米,底座高2厘米)就是那时的作品,它包浆自然纯熟,雕刻细腻,刀法老练,笔筒画面上,两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面对着尺棋枰在运筹帷幄中各自考虑着战胜对方的方法,从这个,战火纷飞的画面上让我不由得想起不久前看到的傅抱石的《东山报捷图》,上面也是一幅对弈图,它把战事的紧张和残酷放到了画面之外,让观赏者在欣赏时进行充分的想象,东山报捷说的是公元283年盛夏,苻坚串大军110多万人举伐晋,这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仅有。万军队与苻坚相抗,兵力相差悬殊,名士谢安却沉着镇定,派侄子谢玄等去应战,自己则携亲朋好友一起游山下棋。镇定自若,当军士前来报告战事告捷时,身为宰相的谢安并没有因为取胜而显得喜形于色。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传统题材的魅力。

由此,我想到了古人下棋时讲究的“技、艺、道”三重境界,而且,在象牙笔筒上雕刻《老翁对弈图》这类题材不仅能在有形无形中塑造这三重境界,更让观赏者在欣赏中感觉传统文化的韵味,而且,笔筒上这一组画面中的六个人物的造型各具特色又生动活泼,尤其是那个观棋的童子,其全神贯注的神态与老者轻松自然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葫芦的雕刻艺术篇10

关键词:红砖厝;符号学;雕刻图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64-01

一、符号学与建筑装饰语言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标识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其中对象征符号的解释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普遍观念与具有形象意义内容的结合。建筑独有的雕饰纹样向人们传递着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讯息,当符号学方法被引入建筑设计中,人们十分关注建筑装饰图案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既是构成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建筑纹样在某个时代下形成的图像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代表了幸福、平安、长寿、高贵等美好愿景。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主要用于外装修,雕刻形式有浮雕、线雕等,图案为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红砖厝文化也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融于一体,石雕中的鱼尾狮可以看出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山花艺术透出伊斯兰艺术的气息。“饰中有意、意必吉祥”是建筑纹饰内在的发展动力,同样体现了纹饰符号象征意义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二、多彩绚丽的红砖古厝图饰

1.墙身图饰。红砖在烧制的过程中侧表面会规律性的烧出两到三条黑色纹理,称为“烟灸砖“。这是建筑图案的一种代表性符号,使得人们第一眼就知道这是闽南红砖古厝独有的视觉形象。空斗墙的组砌方也是闽南红砖厝的一大特色,是用红砖的侧面和平面交替筑成空心墙体,具有省料、隔音性强等优点。用空斗组砌的手法,配合两种色彩且规格不同的红砖组成的吉祥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特点,红砖组成的符号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砌成的几何图形有六角形、八角形、钱币形、葫芦形等图形,六角形符号代表“六六大顺”;八角形符号代表“八方如意”(图1);钱币符号代表着富贵财运;葫芦与“福禄”音似,葫芦图形又有福气的意思等等。砌成的文字图形有“福”、“帧薄“寿”(图2)等,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大小不同的红砖砌成的福字,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图案的符号代表物是“福”,诸如此类的墙饰符号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多变效果。

2.梁架图饰.闽南红砖厝梁架装饰以木雕为主,从精致的雕饰可以反映出木雕技艺之高,当然梁架雕饰的多少跟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地位有关。斗拱、柱头、梁架、门楣这些部位雕饰的主要内容是花、鸟、龙、凤等等,中国自古就以各种吉祥符号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并融入自己的文化。民间多以喜鹊喻喜气吉祥之事,“喜上眉梢”又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喜”是喜鹊,“眉”与“梅”谐音,因此喜鹊与梅花这种图饰在梁架处常见。龙凤是富贵、祥瑞的象征,龙有喜水、征瑞、示威的神性,凤有喜火、秉德、示美等神性,将两种神物雕刻在梁架处,便是“龙凤呈祥”,寓意一派祥和之气。鱼有富足之义,在檐边经常可见雕刻精致的石鱼,(图3)张着嘴巴,表情凶猛,身上雕花装饰,也有赈灾辟邪之义。这种装饰同时具有功能性及是一种排水系统,雨水可以通过鱼嘴排出,防止雨水淤积在高处。

3.规尾图饰.闽南红砖厝屋脊多为马鞍脊和燕尾脊,燕尾脊主要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马鞍用于护厝,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红砖厝独特的视觉风景线。在屋脊下鸟踏线以上的山尖称为“规尾”,规尾的装饰多为灰塑做成的浮雕,灰塑古称灰批,原料以石灰为主,是汉族传统的装饰工艺,色彩丰富,装饰题材广泛。灰塑的装饰呈对称性,图案较为复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见的有八宝图纹:元宝、珍珠、如意、葫芦、书卷、花篮、灵芝、云龙。从规尾的装饰图饰可以反映出居民的家况,如果一家规尾的图饰分别为书卷和长琴,可大概判断这家为书香门第,若规尾的图饰为元宝、云龙,大可断定此宅为官氏所居。规尾的图案装饰性极强,多有火纹、云纹为次,突显主体,有的时候会用长丝带将对称的图饰连结起来,复杂又不失美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红砖厝的规尾装饰图案繁多,雕刻精美,是闽南装饰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

4.门窗图饰.门窗雕饰形式多样,按照材质来分主要有砖构、石构、木构。宅内面对庭院的窗子,一般为圆雕形式的石构窗,也称作什锦窗,有扇形、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式,这些石窗可以使宅内空间层次丰富,装饰图案多为花卉符号,花卉藤蔓缠绕在石窗的柱子上,象征园内如春,一派生气。一般普通的民居会在院内设置砖构窗,也就是通过错落地摆放红砖,使之透气、透景,红砖本身具有黑色纹理,因此这种方法垒成的窗户也具有装饰效果。砖构窗在马鞍脊建筑多为存在,和居民本身的经济状况也有关。

三、结语

红砖厝装饰图饰是闽南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瑰宝,图饰形象凝聚和传承了传统文脉和智慧,红砖装饰文化也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传统图饰美的认识和再创作,创造出了具有闽南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也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