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2 05:35:52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1

与此同时,近年来,安徽省联社带领全省83家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始终把践行普惠金融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把支持扶贫脱贫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走出了一条符合安徽省情和行业实际,具有安徽农金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目前,全省农商银行系统资产规模已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存贷款余额位居全国农信第八位,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七年位列安徽省同业首位,在安徽的金融服务体系中,特别是在农村金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时值安徽省深化农信社改革暨安徽省联社成立十二周年到来之际,本刊对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专访,以期深入挖掘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精髓,以及其改制和金融创新的先进举措,供同行业参考借鉴。

《》:国务院要求全国所有的农信机构尽快完成股份化和银行化改革,安徽是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全面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目标的,安徽省联社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

陈鹏:安徽作为中部省份,能率先在全国完成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并不是偶然的,最为关键的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改制攻坚期间,时任省委副书记李锦斌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亲自设计改革方案,亲自给改制难度较大的12家农村信用社所在市县主要领导写信,提出指导意见,并亲自督促协调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使得改制攻坚得以推进。各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各地农信社(农合行)改制。各级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部门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快审快批。省联社作为省政府授权的行业管理和服务平台,创新思路、加强调度,破解难题,在推进改制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对改制工作的协调推动。全面改制工作启动后,面对系统上下的“坐等观望”和畏难情绪,面对全系统几十家风险高、困难多的机构和200多亿元不良资产包袱,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进行统一,先后召开了改革动员会、调度会、协调会,凝聚改革共识;与此同时,加强统筹协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特别是在改革攻坚的2014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打破“不想改”的观念束缚,以大刀阔斧的闯劲冲破“不敢改”的思想禁锢,加强整体谋划,细化工作措施,提出“指标达标、筹建批复、募股到位、年内开业”的改制路线图,按照“一行一策”的要求倒排时间表。省联社班子成员与改制机构“一对一”挂钩(其中泗县等两家最困难机构由主要领导认领),压实责任、传导动力,统筹谋划改制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形成了改革合力。

二是探索创新改制工作机制。在攻坚阶段,省联社抓住充足资本和不良贷款达标两个重点,组织全系统33家实力相对较强的农村商业银行帮助11家最困难的机构,并建立了长期的重点帮扶机制,扶上马送一程,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先进带后进。以泗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改制前是我省出名的高风险机构,由于出现过大案,不良包袱沉重,已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为确保改制成功,省联社多次召开现场会,明确改制纪律,强力督导督办,并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帮扶牵头行选派董事长和工作组,落实改制责任,确保改制进度。目前,牵头帮扶的农商行以引资促引制,通过人员派驻、组织培训、建章立制等途径,帮助其引入新的经营理念,完善治理架构,转换经营机制,效果初显。

三是加强对改制重点环节的突破。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改制达标的最大“拦路虎”。在省政府分管领导直接推动下,全系统在改革中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创新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用清收一块,改制机构核销一块,优质资产置换一块,财税政策扶持一块,新股溢价购买消化一块等“五个一块”的办法化解不良贷款。有关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强有力的清欠组织,从党政干部、内部员工自借担保贷款和乡村两级及企业欠贷入手,依靠公检法司力量帮助改制机构依法清收不良贷款,打假打恶(依法打击假名冒名贷款和恶意逃废债行为),以“打”促收,先后出现了“太和经验”、“皖北速度”等好的经验和做法,效果显著。以太和联社为例,在县政府的推动下,仅4个月时间,由公安立案、法院执行的案件457起(件),共计清收不良贷款3.4亿元,提前达到组建标准。整个改制期间,全系统共剥离处置不良贷款187.23亿元,其中清收50.65亿元,核销42.49亿元,政府现金和土地置换48.84亿元,股东溢价置换不良贷款45.25亿元。

《》: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在2014年底安徽辖内法人机构的农商银行改革完成后,近两年来,省联社在持续推进改革上有什么新的举措和行动?

陈鹏:83家法人机构全部完成农商银行组建后,作为行业管理和服务的大平台,安徽省联社自身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省政府也明确提出了要探索实施银行化改革。为此,安徽省联社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工作组对省联社自身改革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先后同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省直有关单位以及兄弟省份机构和其他金融同业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按照坚持银行化改革的方向和有利于服务“三农”的宗旨定位不变、有利于切实维护行业体系不散、有利于守住风险底线的原则,初步起草了统一法人、金融控股和联合银行三种改革方案,并提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统一法人模式是最优选择,金融控股模式是次优选择,联合银行模式是改革底线的具体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此外,省联社还积极推动优质农商银行拓展业务领域,目前全系统已设立异地支行29家、村镇银行49家;有5家农商银行成功发行金融债,共筹资39.7亿元;推进农商银行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有72家农商银行已完成股权集中登记托管,16家农商银行启动上市(挂牌)工作(其中3家计划在主板IPO,13家打算在“新三板”挂牌)。

《》: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安徽省联社在普惠金融建设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及成效?

陈鹏:近年来,省联社指导和引领全省83家农商银行深入贯彻普惠金融理念,保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的战略定力,扩大支农支小服务覆盖面,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加大金融资源有效供给,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是主动下沉服务重心。重点打造综合性惠民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小微。目前,我们已经在3104个物理网点基础上,形成了由金融服务室和助农取款点组成的“自助银行网”,由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组成的“电子银行网”,由拎包银行和汽车银行组成的“流动银行网”,基本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化、全覆盖。“贷款申请不出户、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镇”在安徽已经成为现实。

二是实施专营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设立专营机构、专营部门、专营中心为载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方式,优化组织架构,简化业务流程,打造专业队伍,提高应变能力,保持专营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以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开发等薄弱领域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截至目前,我们已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231家,配备专业信贷人员达2000余人。至10月末,全系统涉农、小微和县域贷款余额已经达3296.72亿元、3373.92亿元和4818.62亿元,均占到全省银行业同类贷款投放总量的四成左右。

三是大力拓展电子渠道。累计发行金农借记卡5544.85万张,其中社保卡2681.43万张,约占全省发行量的60%。今年正式发行了杜鹃信用卡。在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的基础上,我们以“金农易贷・福农卡”为载体,推出了手机信贷业务,实现小额贷款“一次授信、自助办理、随用随贷、循环使用”,满足了客户手续简便、灵活方便的需求。目前,手机银行客户已达586万户,今年前10个月通过手机渠道自助办理贷款152.36万笔、666.29亿元,交易量占到全系统小额贷款总交易量的65%。

四是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推出了集生活消费服务与社区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社区e银行”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开发的扫码支付―“惠付”业务也已开始推广运用,不仅让客户买到放心产品,也为许多农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众多安徽各地的名优特色产品像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萧县苹果、砀山酥梨、潜山瓜蒌籽,还有土鸡蛋、山茶油等农副产品,都在这里找到了销路,让客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魅力。到10月末,社区e银行累计签约商户7.26万户,累计交易商品或服务345.29万件(宗)、2.42亿元。

五是积极推广“拎包银行”。研发推出携带便捷、功能丰富的“金农e助手”移动营销平台,针对偏远地区和部分行动不便的客户,推广流动银行服务车、“拎包银行”等服务模式,定时、定点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不仅现场为他们办理金融业务,而且还手把手地教会他们使用现代金融工具、掌握防范金融诈骗常识。至10月末,全系统共投入“拎包银行”新设备501套,30余家农商银行累计开展“拎包银行”3771场次,办理各项业务56万余笔,业务总金额超过2亿元,真正省掉了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最后一步路”。

《》: 自从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后,多家农信机构纷纷响应,我们安徽省联社的金融扶贫之路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陈鹏:农商银行生于“三农”、长于“三农”,支持精准扶贫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围绕中央和省里关于扶贫脱贫有关工作部署,我们主动推出了金融扶贫“三四五”行动计划,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首先考虑成本,积极扶助弱势群体、反哺社会,持续助力脱贫攻坚。

“三”就是做好三个方面的精准对接。一是精准对接贫困户。对建档立卡扶贫开发类贫困户逐户上门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和落实扶贫金融需求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是精准对接农村特色产业。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户施策,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三是精准对接扶贫项目。如我们积极支持大别山区金寨、岳西等5个县自主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开办农家乐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四”就是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联动机制。省联社和农商银行层面,分别与扶贫办、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推进金融扶贫纵深发展。二是通报机制。实行旬报进度、月报小结,并通过扶贫《简报》加大信息和经验的交流。三是督查制度。2016年4月初以来,省联社包片领导和职能部门全部深入扶贫一线开展指导。四是考评机制。省联社把精准扶贫工作质量纳入经营目标综合评价和高管履职考评范畴。目前,省联社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接对帮扶活动,省联社在做好省里安排的宿州市桥区顺河乡宋桥村扶贫工作的同时,又主动选择金寨的斑竹园镇王氏祠村、岳西的白帽镇南庄村两个贫困村作为扶贫联系点,开展产业扶贫、兴建基础设施、捐资助学和送温暖工作。

“ 五” 就是实施五大扶贫计划。(1)产业扶贫计划。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支持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发展和利益联结。到2020年,计划累计投放产业扶贫信贷资金不低于150亿元。(2)创业就业扶贫计划。大力支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巾帼妇女以及因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创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从2016年起,每年新增创业就业扶贫贷款不低于20亿元,到2020年,累计投入创业就业扶贫信贷资金超过100亿元。(3)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计划。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能源电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到2020年,累计投放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超过150亿元。(4)民生保障扶贫计划。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贷款支持,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帮助改善居住环境。到2020年,注入民生保障工程的扶贫信贷资金总量超过100亿元。(5)普惠金融扶贫计划。着力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加大电子机具布放,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村村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共享均等化金融服务。

到10月末,全系统已对95.4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评级工作,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77.58亿元,其中向4.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3.22亿元;向1098户帮扶企业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0.25亿元,精准带动了1.8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发放农村路桥、农田水利、能源电力、农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78亿元;发放帮助贫困户就学、就医、搬迁安居、危房改造等民生保障贷款32.57亿元。通过信贷资源的投入,有力带动了广大贫困群体增收致富。

《》: 创新发展是中央“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驱动力。安徽省联社是如何开展金融创新的?

陈鹏:近年来,我们主要是以改善服务、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为前提,结合县域和农村市场实际情况,从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出发,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一是着力优化改进担保方式,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加大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力度,落实“4321”风险分担机制,全系统与113家担保公司合作发放贷款303.99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同时主动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开展合作,目前已经发放贷款6282万元,惠及105户涉农企业;加强银税合作,至10月末,79家农商银行发放“税融通”贷款余额48.86亿元,居全省银行业首位;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至10月末,已发放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09亿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9.72亿元,真正让农村地区的沉睡资源活起来,激发了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狠抓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以“客户有需求,农金有产品”为目标,制定了产品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将省联社打造为服务全省农商银行的“产品工厂”,将83家农商银行打造为服务全省客户的“金融超市”,相继推出了“金农・扶贫贷”、“金农・助学贷”、“金农・道德贷”等众多契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产品,初步形成了“金农+”系列信贷品牌。至10月末,全系统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180余种,在贷客户超过130万户。在亳州试点“金农易贷”业务,以48个政府部门提供的工资、社保、健康、住房等大数据为依托,采取外部模型进行授信评估和定价,一笔贷款从申请到资金进账仅需3分钟。试点3个月来已累计授信5.7万户、36亿元,实际发放23亿元。

三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面对经济下行,指导全省农商银行按照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不惜贷、不抽贷、不压贷,推出了多种周转贷、循环贷类信贷产品。仅2016年1~10月,就累计办理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续贷贷款等业务670亿元,受益客户超过10万户,有力保障了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成本降低。同时,探索非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方式,先后组织17家农商银行对接地方政府和城投集团,支持政府平台的高成本负债置换,积极认购县域城投债,目前已经投资33亿元,预计到年末投资超过80亿元。在岳西、利辛等地试点和推广扶贫基金,引进券商、基金、安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一起设计金融服务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基金认购投资19亿元,意向签约达到25亿元左右,预计年末将超过50亿元。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安徽省联社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是怎样的?

陈鹏:安徽省联社将认真贯彻视察安徽的讲话精神,积极落实省委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要求,用情用心谋服务 、用力用智破难题,扎实推进全省农商银行改革发展,坚守风险底线,全面提升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的能力水平,实现全系统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科学发展。

一是持之以恒用心支持实体。引导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更加关注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基建项目、新型城镇化重点工程、涉农产业等重点领域,准确把握当地经济的短板和调转促项目。继续扩大无障碍续贷政策范围,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定价机制,根据企业成长阶段、承受能力给予一定利率定价弹性,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客户,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更加注重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产品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流通链开发产品,推行投融贷一体化等新型模式,以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带动信贷投入。争取到2020年,全系统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居全省银行业第一、全国农信社前列,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5年净增1500亿元,总额突破5000亿元。

二是坚守初心用情服务“三农”。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种养和加工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立足覆盖城乡优势,支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做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创业、就业、消费等配套金融服务。努力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十三五期末涉农贷款总量突破4000亿元。开展金融扶贫,把产业带动、创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为扶贫战役的重要的着力点,抓好信贷投放、模式创新、惠民服务。进一步加大下岗再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助学贷款等公益类贷款的发放,帮助广大弱势群体增收致富。到2020年,全系统计划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0亿元、创业就业扶贫贷款100亿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0亿元、民生保障工程扶贫贷款100亿元。拓宽服务渠道,在巩固提升物理服务网点功能作用的同时,以发展电子银行为着力点,助推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打造专业化、多元化、便民化的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2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3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一

20xx年,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全市首创了金融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该行主要采取五项措施着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搭建扶贫架构。为切实做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创新了“1234”金融扶贫模式,即制定一个规划——《镇安农商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六年规划》;开发两种产品——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产业贷;探索三种模式——“基金+贴息”保障模式、“公司+农户”担保模式、“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完善四项机制——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政银联席定期磋商机制。为扶贫工作搭建了架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至2015年12月末,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45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金融富民农户贷1466笔,金额 6199.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精准扶贫金融富民产业贷157笔,金额4250万元,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捐助民生工程,着力做好面上大扶贫。2015年,向包扶的丰收村捐资3万元修建公厕,捐电脑6台、太阳伞45把、石桌石凳5套、宫灯60对,制作旅游标识牌、宣传牌8个,增设助农取款点1处、安装无线POS机具1部、配备点钞机1台、灯箱1个,分发雨伞、水杯等宣传品1000余份;争取资金33万元支持丰收村饮水净化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做好面上大扶贫。

四是驻村联户扶贫,着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首先是制定规划及措施。2015年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制定《包扶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贫困户调查及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驻村工作队职责及任务》等;其次是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向包扶的腰庄河村25户“亲戚”捐赠价值14万元的铡草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44台;再次是创新模式开展信贷扶贫。农商行以丰收村为试点,为该村36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84.7万元。为丰收村汪和春服装加工厂贷款25万元,增设备扩规模,解决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最后是确定产业开展项目扶贫。工作队帮助成立“丰收乡村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刘长卫等15户移民户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通过该行的政策宣讲、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捐赠物资等多种途径帮扶,解决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群众致富信息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自发奉献爱心,着力帮助弱势群体。2015年8月23日为丰收村16名小学生捐赠学费、学习用品价值1.28万元。后期计划对因病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职工捐款,对他们实施爱心捐助,帮助弱势群体。

镇安农商行倾情致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关注、县委政府通报表彰和群众好评。这是镇安农商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镇安农商行要持续推进金融支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发展”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献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4

一、乌蒙昭通片区基本情况

(一)扶贫开发规划及贫困人口概况

昭通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生态脆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辖内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10县区为:昭阳区、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县(占片区38个县的26.32%),国土总面积22585平方公里,是乌蒙山片区的腹心地带。2011年末,总人口515.54万人,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扶贫统计标准,辖内还有贫困人口174.94万人,贫困发生率38.57%,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依据2011年新10年《纲要》2300元的新标准,贫困人口有309.99万人。10县区还有5.2万户贫困群众居住茅草房,近30余万人生活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有工程移民需异地搬迁人口近20万人,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革命老区、高寒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等。片区内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条件性贫困十分突出,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解决此类问题困难大、成本高。

(二)经济金融发展简况

2010年,10县区生产总值完成350.0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71.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8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76倍、4.75倍和4.2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093元和2745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0.97倍和1.93倍,城镇化率由11.5%增长到20.7%。10县(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小贷公司20家,金融机构网点110个,从业人员2890人,金融空白乡镇3个,201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520.35亿元和286.34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5.6倍和3.1倍。几年来,昭通片区经济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贫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突出,片区内经济金融发展仍然缓慢,困难重重,农业、工业等仍停留在传统的自然半自然状态,产业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不高,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收步伐缓慢,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二、乌蒙昭通片区的金融扶贫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片区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加之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规划为昭通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新机遇,乌蒙昭通片区的金融扶贫工作也得到积极推进。一是成功推出农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公司+农户”的组合贷款模式,积极开办了适合贫困区需求的巾帼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贷款、小额农户构建房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贷款,从资金供给层面上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二是推广金融扶贫服务新方式。如: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点,缓解贫困片区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瓶颈。农行、农信社在抵押足值的情况下,让有信誉能力的贷款人办理生产经营贷款,最高可突破100万元,贷款人可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举办了小微企业融资超市“无缝”对接活动,促进辖内9家金融机构与28家小微企业现场签约,融资额达2.04亿元。推出“补1奖2贷3”政策(即根据贫困户发展需求,先由地方政府补助资金,发展情况较好的政府再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如还存在资金缺口就由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地方财政给予贴息),成功将“农户、金融、财政”三方资金聚集,调动了各方参与扶贫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为贫困地区80多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向50多万农户颁发了信用证,评定信用农户近32万户,建立了454个信用组和60个信用村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性。四是推出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辖内永善县务基乡组建扶贫互助社,在互助资金发放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户担保,一户贷”担保模式,即以2户联保的方式进行放贷,一户农户提出贷款,提供财产抵押证明,另一户农户为其担保,从而降低金融机构面对千家万户的市场交易成本,架起大银行与小农户的信用桥梁。

但金融扶贫工作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缺乏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配套的长远规划。目前,各金融机构的扶贫措施还比较分散、步调不一、进度不同,未统一制定长远的扶贫规划。从调查了解看目前的金融扶贫工作只是改善贫困群体最起码的生活生存问题,而解决贫困群体的发展及小康建设问题仍需要更多有关金融领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二是金融机构扶贫开发存在局限。一方面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在体制改革中,纷纷从贫困县市撤并,目前昭通辖内纳入扶贫开发规划的10县区中就有7个县没有工行,5个县没有建行和农发行,9个县没有中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受上级行信贷规模的控制,有限的承贷能力难以满足众多贫困农村中小企业和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再者扶贫贴息贷款金额小、时间短、涉及面广、贷款农户居住分散,金融机构在办理过程中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缺少相应的担保机制,扶贫贴息贷款缺乏可持续扶贫的活力,且目前辖内只有农信社一家机构开展扶贫贴息贷款业务,缺乏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2011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55.6亿元,扶贫贴息贷款3.83亿元,仅占贷款比重的1.08%,扶贫贷款总量也远不能满足昭通数百万计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和项目建设的需求。三是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信用环境脆弱。贫困片区群众信用意识淡薄,加之金融知识、法律、法规普及力度不够,金融债权维护难,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加之信用中介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资本金不足,没有有效发挥担保作用。四是贫困地区金融网络建设滞后,支付结算工具单一,服务效率不高。贫困片区仍以支票、电子汇兑和个人账户转账结算为主,商业票据、网上银行结算等未开通使用。自动存取款机、POS刷卡机等产品农村推广使用较难,银行卡业务发展较慢。有关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咨询、市场经济信息提供等服务少,此类相关业务在片区开展明显滞后。

三、深化金融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探索建立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科学编制金融帮扶长远规划

金融机构应制定符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强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政策衔接,探索出一套适合片区长远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抓紧制定片区优惠信贷政策,构建多元化金融扶贫供给体系,要把支持扶贫开发与加快金融自身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扶贫开发和金融区域发展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效果。

(二)不断深化片区金融服务发展的能力,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

片区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练好内功,提升资本资产质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完善片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尽快实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来片区设立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积极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片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POS机、ATM机具的布放力度,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使用范围,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在片区的应用,提高资金汇划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要加快片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经济特点,进一步扩大贷款担保抵押的财产范围,探索发展林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用设备等担保方式,切实解决贫困片区融资抵押难的瓶颈;要重视和鼓励片区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立小额保险保费补贴扶贫机制。同时,要发挥惠农支付服务点贴近农户的优势,将惠农支付服务点作为非现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反假知识宣传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阵地,不断拓展助农惠农功能。

(三)建立金融扶贫的正向激励机制

应鼓励和支持片区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留在当地使用,督促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的落实。鼓励片区金融机构增加投放当地的信贷比例,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贫困片区。要降低门槛,提高贴息贷款额度和使用范围,真正让贫困农户都能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优惠。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片区金融机构支持和落实扶贫政策的情况监督,做好综合评价,并纳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两管理、两综合”考评。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5

一、金融优惠政策及落实情况

根据《规划》及其他相关文件,武陵山片区现有金融优惠政策主要有:一是贷款贴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民品、民贸贷款优惠利率,即民族县民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享受比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利率优惠政策,由中央财政给予贴息;中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等。二是新设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即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供一次性定向费用补贴20万元。三是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四是针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与激励政策。

从调查情况看,执行面广、对金融机构激励扶持效应较为突出的: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如益阳安化农合机构近两年得到5万元以下小额涉农贷款营业税免税、所得税优惠,全部贷款营业税优惠以及呆账贷款核销所得税优惠等各项税收优惠共计8451.18万元,相当于同期拨备前利润的21.3%,对其消化历史包袱,增强发展能力起到了很大支持作用,两年来农合机构以利润弥补资产损失1.9亿元。二是新设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为鼓励银行业机构到边远金融空白乡镇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逐步解决金融基础服务空白问题起到了良好导向和激励作用,2011年全省共设立65个空白乡镇金融网点,片区新组建村镇银行6家。三是涉农贷款奖励政策,2012-2013年片区共14家机构获得奖励2480万元。其余政策各地区执行差异较大,落实情况与效果受当地经济环境、产业基础等影响较大,具体原因与问题分析如下。

二、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无实质性落地举措。《规划》虽要求对片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给予贴息,但各级政府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实际执行中,基础设施贷款适用的贴息政策仅有国家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范围限定在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农林水利、西部铁路、军工等领域。调查显示,仅有在张家界发放的基础设施项目贴息贷款19.86亿元,获得贴息3312万元,其他贷款因不符合中央财政贴息申报要求而未能获得贴息。又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与奖励政策,除娄底市外,其它市州未出台相关文件。

(二)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一是财政贴息资金分配较为集中,扶贫贷款业务开办面较窄。根据《湖南省扶贫贴息贷款改革实施方案》,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区域为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8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调查显示,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43个县中,只有17个县获得扶贫贴息资金,近三年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2.2亿元,安排贴息资金5857万元,83%的贴息资金集中在湘西州和怀化市的10个县,而一些“国贫县”和“省贫县”已经多年未获得过该项贴息资金。二是多数扶贫贷款“造血”功能不足,政策执行效果差异较大。调查了解,有优势产业、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的地区扶贫贷款发放情况较好。如麻阳先试先行,改扶贫资金到户为集中设立担保基金,引进产业项目,以订单农业、金融机构提供扶贫基金担保贷款的方式走出了创业扶贫之路,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但更多地区由于产业基础匮乏,生产经营分散,到户扶贫贷款多被用于消费,或盲目投资生产造成亏损,扶贫效果不佳,贷款风险高,严重挫伤信贷投放积极性,参与扶贫贷款的银行机构也逐步减少。三是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根据相关文件,扶贫办、财政、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扶贫办负责项目审批和认可,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确认和贴息资金的拨付,操作中基本上与金融部门脱节,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没有直接参与项目审批和运作管理,贴息申报凭借据和利息清单由企业或农户自行提交。多数基层银行对扶贫项目信息不明、贴息贷款操作程序模糊,贷款审批只能按照商业化标准进行,致使达不到商业信贷条件的扶贫项目无法获得贷款。而其他财政贴息资金也存在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如林业贴息项目由林业厅审批,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批,民品民贸贴息资金由民委审批,各种来源的财政贴息资金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三)地方财政补贴未完全到位。基层反映,各项财政奖补政策中,由中央财政补贴的部分基本到位,而由地方财政配套支持的部分经常难以到位,使政策激励打了折扣。如2013年末,邵阳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3亿元,应到位贴息1952万元,实际到位237.65万元,到位率仅12.17%。常德农合机构作为市政府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定点机构,2013年应获财政应贴息1018.41万元,实际到位796.63万元,到位率78.22%。又如洪江农商行2012年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8033万元,至今仍欠财政贴息300万元,由此带来了银行与客户的矛盾突出,该行2013年只得停放了财政贴息贷款。

(四)部分政策存在操作障碍。2013年,仅有张家界、邵阳两地发放民品民贸优惠贷款24.4亿元,获得贴息2127万元。其他地区金融机构发放的民品民贸贷款,但由于操作限制和障碍,无法获得贴息。如目前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具备贴息行资格的机构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农发行、城商行、农合机构、招商银行,而在其他机构(邮储、村镇银行等)申请贷款的企业则无法获得贴息。同时,民贸民品企业的申报与认定由民贸县所在地的民族工作部门牵头,会同县财政部门、县人民银行审查。也造成部分非民贸县的相关企业无法获得贷款贴息。据常德市反映,该市9个区县市因不属于民族贸易县(市),2013年发放的0.59亿元民品贷款未能享受中央财政贴息。

(五)定向费用补贴政策长效激励不足。新设机构受贫困地区经济环境影响,业务发展缓慢,运营成本高,一次性财政补贴难以覆盖开办费用和营业亏损。2011年全省新设的65个空白乡镇网点,2012年几乎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达2705万元,单家网点亏损最多的达160万元。据保守测算,这些网点年运转费用超过45万元(包括人员薪酬、安保和办公支出等),而年收入不足15万元,每年亏损30万元以上。另外,一次性财政补贴标准也不能有效覆盖开办费用。如岳阳市新设的6个乡镇网点,共投入227万元,而财政仅补贴120万元。

(六)部分政策与片区实际契合度不高。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仅适用“县域”,而不含市属区,部分城区支农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奖励。如张家界永定区的农业人口和涉农贷款均占70%以上,仍只因地处城区而无法获得奖励。另外,常年涉农贷款比例保持在90%以上的农村信用社,继续保持每年增长15%以上,已有相当难度,未免对于以往支农贡献较大的老机构有所不公。

三、政策建议

《规划》出台以来,片区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致力于有关金融支持政策的推动落实,保持机构准入政策向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逐步优化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布局,稳步提高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对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增速“两个不低于”的考核,鼓励督促加强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等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切实加大对武陵山片区的信贷倾斜和金融支持力度。我们期望通过金融监管政策与片区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但调查显示,金融优惠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要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仍需有关方面合力,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一)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完善政府银行间协调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应通过定期分析形势、传导政策,加强对银行机构的信息传递,形成抓好发展规划、企业挖掘、项目运作的合力。对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应建立企业和项目信息库,并制定指导性补贴政策名录,明确各类项目适用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管理部门、申报条件、路径等,及时向社会和银行机构披露,以便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信贷支持。同时加强项目规划的统筹整合,尽量争取中央财政补贴,建议推动国家层面或省先试先行制定出台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推动政策落地,引导银行加大投入。

(二)落实扶贫开发配套政策,推动财政金融资源向片区的实质性倾斜。建议推动国家层面建立支持武陵山片区开发的专项基金,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解决扶贫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奖励等资金不足、落实不够的问题,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服务的正向激励。扩大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覆盖范围,与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战略相适应,修订相关管理办法,将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重点支持范围从以往的扶贫开发重点县推广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酌情调整财政贴息标准和条件,适当提高片区农户贷款、中小企业贴息标准、比例,甚至全额贴息。

(三)完善工作机制与流程,消除政策操作障碍。一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流程,提高金融部门参与程度,确保扶贫贷款发放到位。扶贫部门负责贫困户核准、项目库建设和项目认定后,应向银行机构推荐,银行综合考虑信贷管理要求和政策扶持因素确定支持项目和贷款额度,贷款发放到位后,由借款人和放款银行提出贴息申请,提交扶贫办盖章确认后,报送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至放款银行。建议将人民银行纳入管理流程,由其负责扶贫贷款和贴息数据的统计与共享,并建立对地方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执行效果、贴息资金管理等有关情况的动态评估、考核机制。二是完善民品民贸贷款管理办法。建议财政部、人民银行稳步扩大贴息行范围,逐步将村镇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支农、支小作用日渐突出的机构纳入进来。完善民贸民品企业的申报与认定工作机制,建议放宽民贸企业的地域限制,将非民贸县的相关企业也纳入贴息政策范围。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6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邮储银行扶贫工作总结》,供您查阅。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自成立以来,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打造一流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一系列金融扶贫惠农的创新探索在巴中、广元、达州等全省多地大胆试水,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今年6月,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在全省88个贫困地区个人信贷业务结余金额已达123.36亿,增速为6.75%,高于全省个人信贷平均增速0.44个百分点,在落实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已率先取得成效,并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的高度评价。

据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负责人介绍,该行在省内有3111个网点,居省内银行业首位,与农村结合也最紧密,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

加大扶贫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扶贫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邮储银行与“三农”结合最密切,在扶贫惠农工作中,更应该发挥重要影响力。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服务“三农”能力,该行出台了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原则上不予以限制等优惠政。同时,为及时发放扶贫贷款,还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实行优先审批,针对贫困人群生产生活的贷款实行优先发放。

结合实际情况,该行还建立差异化的业务考核机制,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同时,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通过适度宽松的考核政策,提高市、县级银行对贫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积极性。

拓展创建新模式,扶贫服务化

一是服务拓展渠道多样化。为了实现扶贫工作信贷额度规模化、扶贫对象化,该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寻找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先后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委农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协等部门陆续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该行结合国家以及省市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

三是着力信贷模式创新,全力扶贫促双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该行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推广“核心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加农户”的信贷模式,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基础,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该行十分重视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开发,挖掘涉农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设计开发适合的产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新希望集团、通威公司、四川驰阳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与新希望集团合作贷款结余5084万元,与通威公司合作贷款结余983万,与驰阳农业合作贷款结余1136万元。

该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四川省科协牵线搭桥,创新了“银会合作”模式,截至2015年5月末,通过科协、农技协渠道,全省已累计发放贷款7412笔,金额8.26亿元,结余4.55亿元。

勇于首创,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成效

该分行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建立合作关系,在巴中市南江县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得到广大农户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巴中,市县两级邮储银行与扶贫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试点。自去年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与巴中市各县扶贫移民局紧密配合,创下“五个全市第一”:与市扶贫移民局第一家签订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出台了第一个《巴中市扶贫惠农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和《村级风险管控小组职责》、第一个“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成功在南江县栗园村挂牌、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

针对贫困户个体特点,该行量身打造了“四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最简的手续、最灵活的使用周期、最低的成本、的可获得性,为贫困户个体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他们的脱贫加油助力。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深入到巴中,在该行“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视察,详细了解小额信贷产品要素、流程和运作模式后,对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十分赞赏,高度肯定了邮储银行创新“扶贫惠农”小额信贷、开辟“银村合作”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巴中市委、市政府对该行精准扶贫工作高度认可,同时,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市政府已组织建立担保基金1000万元。

落实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全面高效完成目标任务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7

残疾人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残疾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多数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返贫。残疾人由于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

进一步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而步入小康,关系到国家扶贫工作的全局,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xx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明确要求:“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也对残疾人扶贫提出了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残疾人的关怀,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视。

为了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制定本计划。

一、任务目标

尽快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继续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十五”期间,扶持12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尚未解决温饱的基本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的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二、基本方针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领导,把贫困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列入工作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扶贫,通过“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

3.坚持扶贫开发到户到人。以增加贫困残疾人户经济收入为目的,针对残疾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式扶持到户到人。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残疾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途径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贫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的中心任务是扶贫开发工作,集中了中央和地方的扶贫资金,有逐级分解的扶贫计划、完善的扶贫工作体系、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贫困残疾人纳入其中,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贫困户。

其它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的地区,贫困人口多数是残疾人,扶贫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这些地区,当地政府要针对残疾人特点,制定计划,安排资金,开展残疾人扶贫;同时,中央将继续安排扶贫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残疾人扶贫。沿海发达省市,残疾人贫困问题主要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要根据贫困残疾人数量和实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四、资金

国家扶贫重点县的残疾人扶贫资金在当地的中央和地方扶贫资金中统筹安排,并视情况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其它地区,国家继续安排和增加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残疾人扶贫的投入。

1.XX至2011年中国农业银行继续安排康复扶贫贷款,主要用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地区的残疾人扶贫。康复扶贫贷款在农村扶贫开发贷款中安排,年度计划数额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银行、中国残联共同协商,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农业银行根据确定的康复扶贫贷款计划,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后自主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根据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和项目安排资金。康复扶贫贷款在确定的贴息期限内,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财政据实补贴。

2.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大用于残疾人扶贫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残疾人实用 技术培训。

3.积极争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人对残疾人扶贫的支持,通过募捐机构划拨、社会募集、各界捐助等途径筹措残疾人扶贫资金。

4.扩大与国际社会在残疾人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

五、方式与措施

继续坚持以直接扶贫为主,把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努力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到人;努力开拓新的有效的扶贫方式。

1.认真选择残疾人扶贫项目。残疾人扶贫特别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要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化为重点,选择覆盖面大,效益到户到人率高,与直接提高贫困残疾人收入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如各种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业等。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机构直接参加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残疾人贫困户收入的目的。 1

2.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扶持方式上,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最有效的扶贫方式。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组织贫困残疾人从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通过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残疾人脱贫。

小额信贷是直接扶贫到户的一种有效方式,投入小,见效快,覆盖面大,回收率高,特别适合扶持残疾人就地就近参加生产劳动。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持项目到户,并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3.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是残疾人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要将培训作为残疾人扶贫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广泛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残疾人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基层残联和残疾人服务社做好残疾人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组织科技人员或科技能手进村入户现场指导。

4.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扶贫。积极倡导、动员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其它社会热心人士,开展扶贫结对活动,单位包村、个人包户,帮助筹措资金、落实优惠政策、选项目、学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5.制定落实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贫困残疾人负担,为其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6.完善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为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县残疾人服务社和乡镇残疾人服务分社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调查掌握本地区农村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生活状况;加强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合作,协调有关部门,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依托农技、科协等部门,组织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配合财政、农行等有关部门,落实残疾人扶贫资金;承担残疾人扶贫的日常工作。建立定期巡访制度,对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定期访问,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防止返贫。

残疾人服务社要注意吸收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地方根据残疾人服务社工作需要,落实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六、组织领导

——残疾人扶贫开发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

——坚持以省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贫到户,效益到人。

——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政府领导和残联一把手一定要亲自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帮助、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责任。要把残疾人扶贫开发进展的快慢、效果的好坏作为考核主要责任人政绩的重要依据。

——各级残联作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与扶贫规划的制定、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扶贫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确保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没有扶贫领导机构的地区,要尽快成立残疾人扶贫领导机构,健全组织,全面开展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制定本地的残疾人扶贫工作计划,由残疾人联合会和扶贫办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七、统计、监督

——认真做好残疾人扶贫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效益分析和总体评价。中国残联统一制定了残疾人扶贫年度统计报表,各地应按要求做到项目齐全、数字真实、及时报送。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8

一、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

1.做实规划,找准产业脱贫主攻方向。为找准陕西省金融脱贫主攻方向,精准发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印发了《陕西省“十三五”金融扶贫规划》、《陕西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支持产业脱贫作为金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明确各地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重点工作及任务。如要求宝鸡要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铜川要做好工业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榆林要做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安康要做好生态循环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金融支持。

2.优化政策,发挥产业脱贫合力。一是在政策设计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金融办等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20条意见,印发全省执行。二是在扶贫再贷款使用上,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推出了“扶贫再贷款+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扶贫再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三是产业金融融合上,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已通过股权形式向安康市10家企业股权投资2亿元。

3.创建试点,发挥产业脱贫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创建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区内全面实施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1。二是创建“电商+金融”产业扶贫示范点,在皋县成立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由中国县域电商孵化联盟和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县农商行按照不超过1:10的比例向加入孵化中心的涉农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企业签订认领带动扶贫协议作为贷款合同附件,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创建金融扶贫主办行,将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确定为扶贫开发主办银行,要求其创新产品、加大投入,确保扶贫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4.加强创新,实现产业脱贫信贷政策产品化。省内金融机构按照“简便申贷程序、弱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扶贫信贷产品创新三原则,分类施策,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提高产业脱贫政策效果。针对贫困户资金需求小额高频的特点,推出了“精准脱贫贷”、“红色老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特点,推出了“产业脱贫贷”、“企业吸纳就业脱贫贷”等信贷产品。自2016年以来,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共推出50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这些产品以通俗易懂的名字,简便高效的程序,统一规范的标准,受到了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流动。

5.信用重建,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一是在信用培植方面,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户信用建档全覆盖、信用评定全覆盖、贷款授信全覆?w。二是在信用重建方面,针对不少贫困户因有不良信用记录,无法在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信用普惠助推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对贫困户的贷款流程再造制度,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但因历史原因被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户,适当实施豁免政策,进行信用重建和信用救济。

(二)典型案例: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为加快革命老区的脱贫步伐,2016年以来,延安市通过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等政策措施,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电商+农产品”等三大产业脱贫方式,打造了金融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1.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形成农业产业扶贫“212”模式。“212”模式即建立2个体系(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和银政企对接体系),搭建1个平台(沟通合作平台),实施2项监测(金融支持贫困户台帐监测和金融支持贫困户效果监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积极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积极投放扶贫贷款,扶持林果、棚栽、草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市场拉动、再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格局。2016年,共扶持72个农业企业,辐射带动4220个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支持6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覆盖贫困户2506户。

2.实施“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方式,形成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潜力,力推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文化生态旅游扶贫模式。黄龙、黄陵、宜川、宝塔、延川等县区金融机构,依托当地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加大对生态绿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延安128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累计发展52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典型。二是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当地金融机构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产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围绕“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第三产业脱贫致富。

3.实施“电商+农产品”方式,形成互联网助推农产品销售扶贫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推动“互联网+”的扶贫方式,加大对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广泛推广宜川、洛川、子长、甘泉、富县等县电商扶贫经验,参与创建电子商务网点平台,带动贫困户经销苹果、核桃、花椒、土鸡蛋、蜂蜜、小杂粮等土特产。全市有10个县区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设立淘宝、京东、邮乐网、苏宁易购等村级服务站点152个,创建电子商务平台7家、网店4000多家。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2300户、6800人。

(三)“延安模式”的主要经验

从“延安模式”看,要使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在风险防范、政策应用、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

1.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根本保证。延安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每个县均筹措300-500万元作为贫困户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财政连续贴息三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发放免抵押扶贫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截至2016年底,全市全部县区均建立了风险担保基金,共筹资4200万元向银行提供担保,可贷款规模扩大到4.2亿元。按照每户投放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已投放贷款2.8亿元,扶持1.9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47个互助力资金协会规范运行,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借款5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支持产业的重要手段。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能够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是“延安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力地满足了产业脱贫的资金需求。

3.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有效抓手。为助推产业脱贫,延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如延川县推出了五类信贷产品,即推出“企业帮扶贷”,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出“惠农贷”,助力打造产业脱贫带头人;推出“创业贷”,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产业富农贷”,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推出“文化旅游产业贷”,助力旅游扶贫出成效。

二、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中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在金融业层面、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制约了金融助推产业脱贫的进程和效果。

(一)金融业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直接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企业和合作社的资金占比不大;直接面对贫困户的金融组织较少,村镇银行的扶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金融创新程度不够。目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扶贫信贷产品主要是上级行设计的产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缺乏自主研发信贷产品的能力,产品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多,与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匹配不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以及投资项目研究还不够,过于强调有效担保和抵押,且贷款手续过于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将扶贫成效与工作绩效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扶贫合作机制的作用有待发挥。目前,扶贫部门与金融部门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精准,不利于金融部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到位。如扶贫贴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如贴息政策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等。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获取政府扶贫项目资金来源与使用渠道信息不畅,财政扶贫与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形成协作效应。

(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体较为狭窄。贫困地区信贷产品创新总量仍然较少,而且主要是依托财政资金设立基金提供担保手段,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二是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较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多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由于涉农企业风险高、公司治理不规范、有效担保不足等原因,较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大多是现代农业或与农业观光相关的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多处于成长阶段,积累少,实力弱,抵押担保不足,小、弱、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扶贫带动效应弱。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财政脱贫与金融脱贫有机结合

财政和金融是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通过财政设立担保基金弥补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不足,通过财政贴息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通过财政奖励与风险补偿,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贫困地区。

(二)完善扶贫贴息政策

一是统一扶贫资金划拨政策,减少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带来的扶贫贷款违约风险,尤其在贴息指标计划执行中,要考虑农业生产周期,避免贴息指标或资金不及时对金融扶贫的影响。二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或分担机制,由政府按年度建立扶贫基金补偿账户,对扶贫贷款投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适当给予奖励;对形成的扶贫贷款风险实施省级、市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对发生的贷款损失允许在规定比例内实行风险代偿。三是加强对扶贫资金账户的管理,既要发挥账户资金的作用,利用账户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又要防范账户资金扣划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用好扶贫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政策

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将扶贫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非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优先支持当地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合理确定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加点水平。

(四)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对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要简化手续,充分利用创业促就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提供额度适当、期限灵活、利率优惠的贷款,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要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果。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9

一、扎实推进,扶贫成效显著

2014年,保定市扶贫攻坚取得了机制、难点突破,是机制创新亮点最明显的一年,22万人实现了精准脱贫,减贫人口数全省第一,是历年来减贫最多的一年。

(一)实施精准扶贫

顺利完成新一轮建档立卡,经过户(村)申请,村(乡)审核、县录入和两公示、全公开的程序要求,9个重点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31.7万户、91.1万人,1082个贫困村,分布在118个乡镇。全年用于发展到村入户产业项目的资金达2.6亿元,占到了资金总量的73%,重点扶持了476个村、11.2万户,做到精准扶持,精准脱贫。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行业资源,倾斜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在教育扶贫实现突破,按照山区全覆盖的原则,规划建设山区寄宿制学校68所,已经启动47所,开工27所;新建、硬化各类道路1350公里。各重点县所有行政村都通过了水泥(沥青)路和客运班车;所有贫困村都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贫困地区安全用电、通信保障等能力全面提升;新建成了2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小区21个,搬迁1101户、4269人。

(三)市场化扶贫实现突破

引入平山葫芦峪公司、北大未名集团等各类工商资本6.5亿元和一批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通过土地租金、打工收入和入股分红,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年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比列达到78%,共流转土地2.8万亩,涉及的1.1万户贫困群众仅地租收入就户均增收2000多元。

(四)实施山区综合开发

实施太行山绿色产业带发展实现突破,当年综合开发面积超过6万亩,葫芦峪模式山区开发从阜平县扩大到5个贫困县,规划面积超过50万亩,已经启动实施6万亩,整理出土地1.5万亩。曲阳县又发展了孝墓、郎家庄等片区,涞水县赵各庄、白涧等山区乡镇形成了食用菌,长毛兔等种养片区,易县南款香菇片区扩大一倍,唐县利用荒山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玫瑰等新兴产业。

(五)典型培树实现突破

发掘、推广了一批在国家、省排名挂号的典型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扶贫工作整体提升。党委一把手亲自抓扶贫、一县一策探索扶贫新机制等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现场观摩活动在保定举行,曲阳县成为光伏扶贫示范县。全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研讨班和国务院扶贫办第9期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先后到保定参观。

(六)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

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调整了市级领导扶贫联系点,组织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163个单位,组成29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与79个省直工作队(分包119个村)、973个县直工作队一起,实现1082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和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做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探索机制,创新扶贫思路

坚持以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在创新扶贫工作上下功夫,着力打好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扶贫总体战。

(一)支持家庭手工业项目

家庭手工业占用场地少,就业方式灵活,是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贫困地区人多地少,可利用资源少,人力资源正好是家庭手工业的需求,在这样的地方搞手工业,能够为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同时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为推进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保定市扶贫办通过成立家庭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家庭手工业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各县发掘原有的手工业项目,对涉及范围较大的布鞋加工、箱包、汽车饰品、服装等加工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出台推动新型家庭手工业发展的文件,各贫困县根据本地实际,制订了本县的家庭手工业发展规划。安排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搭建交流平台,进行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举措,对全市贫困地区家庭手工业工作进行指导。按照每个贫困户2000元的标准,对加工带头人或加工户购置设备、组织或参加培训给予补贴,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村发展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搭建贫困村同加工企业的合作平台,组织收集发不了家庭手工业推荐项目和有外加工项目的企业;在白沟组织贫困村与企业的项目对接会。目前,新增手工业村162个,加工户5000多户,预计人均年增收达万元以上。

(二)实施电商扶贫工程

通过多年来对扶贫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多数贫困村都已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物流、道路、网络)。同时贫困村普遍偏僻落后、缺乏工业产业,客观上确保了农副产品的绿色生态特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开拓市场方面存在现实困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也可逐步转化贫困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保定正面临京津冀协同的国家战略出台,使保定的电子商务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将贫困地区优势农副产品与互联网经济联姻,从无到有逐步培育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探索贫困开发新路子。

保定市重点在阜平探索电商扶贫工作,协调阿里巴巴集团与阜平达成合作意向,顺利引进电子商务落地运营商,现已建成阜平县第一家电商实体店――“特色中国阜平馆”,完成特色商品品类收集和包装宣传设计,共将阜平县农副产品梳理出13大品类、180多个品种。阜平县与阿里巴巴合作,采取“1+1+1”模式(政府+企业+农户),建设了实体店展示、电子商务培训、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将提供从产品展示、产品摄影、后期处理、包装设计、店铺设计与美化、单品托管、店铺托管、营销推广、数据分析、分销渠道网店运营培训、仓储物流等全面的系列化服务,成为县内农产品电商的孵化与运营基地。其他贫困县也结合本县实际开始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利用扶贫资金给予扶持。

(三)推进进入扶贫富民工程

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新机制,拓宽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和机制。从2016年开始,保定市9个贫困县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这是扶贫资金使用的一项重要改革方式。金融扶贫工程主要包括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款、和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方式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以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省扶贫办确定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级、河北省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为我省金融扶贫合作单位(以下简称“合作银行”),并签订协议,就金融扶贫进行全面合作。合作银行要每年安排县域扶贫专项投放,投放资金原则上不低于风险补偿金的5倍。

省安排每个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示范县风险补偿金600万元、每个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示范县风险补偿金300万元,市、县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涞水、涞源、易县及阜平县,每县从1.5亿元担保基金中拿出2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示范县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之外的其他县,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金融股票富民产业贷、农户贷项目。各县要将风险补偿金存入合作银行进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合作银行签订风险补偿协议。

(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

保定市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光照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日照26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发展地面光伏电站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能满足光伏电站基本需求。为发挥贫困地区的这些优势,从2012年重点在曲阳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几年来,曲阳、阜平、涞源、唐县等县已陆续与多家企业合作建设光伏电站。2015年国家提出了光伏扶持扶贫政策,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主要是通过建设光伏电站产生的电费收入给予贫困户,解决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的增收问题。扶贫电站主要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模式,集中式光伏电站主要建在荒地和山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通过接入电网向外输出电量。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建筑物屋顶、墙壁等,建设的小型光伏电站,一般为自发自用,用不完的电量也可通过并网实现外送。

河北省今年实施6个试点,曲阳县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较早,规模也较大,是试点县之一,分配扶贫电站2万千瓦,每个贫困户分配10千瓦,由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目前,2万千瓦扶贫电站计划建设入户光伏130户,每户10千瓦,涉及小木箱、齐村乡、东旺乡3个乡镇。集中式电站2000户,目前正在选址。省计划按照每人10千瓦电站规划修建,年电费收入3000元,连续分红15年。贫困户通过入地流转收取租金,同时通过在项目区打工获得工资收入。电站的建设采取政府资金+市场资金的模式,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是光伏扶贫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利用对企业建设电站的贷款进行贴息的模式,同时企业建设分布式电站可以享受集中式光伏建设指标。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调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脱贫的步伐,使贫困地区在京津冀协调发展受到影响。

(一)定点帮扶力度有下降趋势

目前,保定市直各单位除承担着驻村帮扶任务外(158个市直单位帮扶285个贫困村),多数还承担着美丽乡村建设等任务。一方面随着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帮扶资金缺乏稳定涞源和合理之处科目(单位帮扶资金不能列入预算),另一方面多方向、多批次帮扶,分散了帮扶投入,弱化了帮扶效果。鉴于此种情况,可统筹各项帮扶任务,合理分配帮扶力量。更大的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对环首都示范区县(阜平、涞源、易县、涞水的)支持,在京津冀一体的背景下,安排京津地区的区对口帮扶我市示范区各贫困县。

(二)县域经济薄弱,自我脱贫能力弱

保定市9个贫困县都是省财政直管县、市级财政投入能力有限。特别是阜平县作为燕太片区试点县,对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目标”,9个贫困县财政收入低,自我保障能力差(2014年有6个县全部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2014年我市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万,其中扶贫对象72万,占79%,扶贫对象数量和贫困人口总数比例为全省最高。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对涞源在交通路网、造林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补贴标准;对其他县应按照贫困人口数量比例安排扶贫奖金。另外,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家庭手工业、山区综合开发等机制创新工作成为全省示范点,应给予相应配套的专项资金支持。

(三)部分贫困村增收脱贫的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

交通银行扶贫工作计划篇10

这与我们多年来的扶贫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扶贫模式为粗放型、模糊型的扶贫,在关于“该扶谁”、“谁来扶”、“怎样扶”、“扶多久”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十三五”期间,中央提出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要实施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继续加大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国的制度优势,推出优惠政策措施,广泛调动全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去,以确保到2020年中国7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顺利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此同时,党中央创新提出实施“互联网+”计划,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的导向,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型扶贫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带动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人民脱穷致富,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扶贫模式拥有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带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接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由于缺乏对贫困本身的认识以及无法量化并收集指标数据,所以长期以来,公众包括学界对贫困的认知狭义化,使其仅仅停留在物质匮乏的表层现象,忽视其作为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往往会随着其程度的加深以及持续性的动态变化,会产生一系列教育、就业等社会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对之前人类贫困指数(HPI)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提出了多维贫困指数MPI(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具体测度了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这三大纬度及附属的十个具体量化指标。而世界银行也在2003年将贫困定义为特定群体逃避现实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伴随着收入水平较低,缺乏医疗保障、长期失业、缺少受教育机会以及其他权利和自由的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因此,贫困作为一种长期的生活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缺乏社会福利享受的心理,长久以往,便会由个体现象引发其他社会矛盾,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首要前提。

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举措还是要从改善个体收入状况着手,从这个层面来看,收入增长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点来说,更加强调其内部自发、能动地增加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贫困群体单方向、被动地接受国家政府的无偿物质资助。于是产业扶贫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旨在运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导向,在贫困地区推行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并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当地农村人均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标。那么金融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资金枢纽,建立农村金融扶贫平台便成为了整个农村扶贫工作的核心。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其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落后,因此,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主要地区,甘肃省农村经济的长期滞后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相关金融服务和创新激发甘肃省农村金融市场,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资金对接是当前甘肃省扶贫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甘肃省精准扶贫开发为例,分析农村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研究。

根据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理论分析,金融活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资金需求者要有资金的需要,资金需求者要有一定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资金的供给者愿意将资金借出。于是,基于以上金融活动的三大条件,结合甘肃省农村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农村金融扶贫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侧重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以甘肃省农村金融现状为例,分析农村去制定互联网金融扶贫的对策。

三、甘肃省农户金融需求分析

农户是整个农村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最基本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农户的信贷需求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状况。根据研究表明,农户个体的金融需求与农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当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较低的发展时期,其农村金融需求往往集中在生活性消费支出资金短缺,而当农村整体收入得到提升时,农户个体的金融需求逐渐由生活性消费支出转变为生产性资金短缺。研究农户个体的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布局的优化以及企业处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市搬迁至郊区或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农户家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见表2)。2016年年底,甘肃省农村人口1510.94万人,占甘肃省城乡总人口的58.32%。作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和生活单位,随着农村就业人数的增加,农户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减小,这使得农户的信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农户信贷需求的用途来看,主要大致分为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但根据相关农村金融调查,目前农村金融信贷机构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区分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

根据甘肃省农村具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相应的每一个乡镇对信贷资金的规模和数量也有不同的需求。在以农产品加工较为发达的定西市以及以养殖业相对发达的张掖市,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主要集中于生产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大的农业生产领域。这类行业资金需求一般要求在一年期限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支持,而根据不同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条件,所需的信贷资金规模大小也不相同。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的传统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其生产经营及金融需求,同时存在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生产性金融资金并不能快速、准确地进入农村的生产领域。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地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资金汇划的金融需求越来越高。

更进一步,通过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见图3)来获取甘肃省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及其未来的变动趋势。仅次于占整个消费支出35%的食品消费,居住消费所占比例达17%。这意味着甘肃省农村地区对居住住房信贷资金还有很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尽管如此,通过参考1989—2012年甘肃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状况(见表2)可以得出,甘肃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与全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而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扩大,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面积成为甘肃省农村地区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成分。从这个方向来看,农户的生活性金融需求逐步由短期的基本生活需求转变为长期的住房、交通等外延产品的需求。

四、甘肃省农村金融供给表现

目前,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其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除此之外,根据甘肃省金融统计部门的调查发现,其农村地区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高利贷、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

存差占存款比例=存差/农业存款

(一)扶贫专项资金供给

参照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总体思路,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大致可分为民族区域扶贫和产业扶贫两大类,笔者通过查找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数据获得甘肃省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规模在402059万元,从扶贫资金的分配去向来看,其中定西马铃薯产业专项资金为1000万元,占比0.25%;藏区专项、甘南尼江专项和两州一市专项资金合计为6000万元,占比1.49%。

(二)金融信贷资金供给

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银行在5年时间里安排贷款10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700亿元、甘肃银行300亿元。贷款执行国家同期基准利率,期限3~5年,专项贷款全部用于发展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工程具体实施范围为全省58个片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并逐步扩大到全省。虽然当前所投入的贷款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但是对于甘肃省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来说,仍然需要更多资金上的帮扶以及新型互联网金融创新平台的引入。

五、甘肃省农村金融主要模式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金融供给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借助互联网渠道和电子化手段降低涉农交易成本、减少“三农”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开拓县域蓝海市场,已成为近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热点之一。

传统银行、电商巨头、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新兴互联网公司等各大参与方,纷纷以移动支付、网络理财、P2P、众筹、在线供应链金融等开展布局。虽然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但从业务模式看,大致可分为以农业服务平台+农村金融为代表的模式,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农村金融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农业企业+农村金融模式,以商业银行基于P2P模式为代表的信用贷款+P2P网贷金融模式四大类。

六、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

(一)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形成

甘肃省农村长期以来产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大部分农村依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市场信息、供求信息、政策导向等来自外界的信息难以传递到甘肃省农村生产内部层面,同时还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长期固化影响,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经济难以建立,市场参与者缺乏动力或不具备参与能力。甘肃省大部分属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形成的不注重经济发展的思维习惯造成广大村民金融服务与理财意识不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银行业为主,对农村保险、农村期货和证券等利润较高的产品服务创新不足。甘肃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和全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普遍存在功能错位和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从金融机构分布来看,大部分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地市级或县级城市,乡镇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大机构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分布较少,金融机构网点服务还没有完全覆盖行政村。从保险业发展来看,甘肃省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保险机构设立数量较少,缺乏保险从业人员,农村保险体系不完善,这与《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提出的2020年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缺乏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在甘肃省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过程中,结构性贫困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甘肃省农村的贫困群体普遍存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贫困户属于文盲、半文盲,信用意识淡薄,农户在并不宽裕的经济压力下自觉、按期还款的意识不强,导致农村金融信用贷款扶贫容易造成金融机构的坏账情况,风险较高,所以除政策性银行和农信社,一般商业银行出于资金营运角度和企业盈利角度不愿意面向农村的农户和乡镇中小企业提供长期、大额信贷资金,近而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甘肃省广大贫困农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靠天吃饭现象较为普遍,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增加农户获取各类贷款的渠道,从而扩大资金获取便利性,为摆脱农业靠天吃饭、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提供资金支持。但甘肃省农村大部分县镇无信用担保公司,缺乏有效的分散担保机制,联合信用担保机制尚未形成,导致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难以形成合力,降低了资金运作效率。由于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农村金融机构按照《担保法》中关于金融规避不良债务的规定,难以开展信贷业务,造成扶贫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粗放且单一

在甘肃省农村,县乡一级的金融服务机构面向广大农村的金融产品主要以办理传统的信贷和存款为主,其他业务所占比率较少,而且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村金融不发达,金融产品需求欠佳,没有必要对农村地区推出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事实上,广大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没有真正被激发出来,如农业保险在甘肃省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的脆弱性更需要保险业的支持与维护。由于金融服务机构和人员没有深入乡村进行应用普及和讲解,导致金融服务产品的粗放单一。网上银行、信用卡、承兑汇票覆盖范围有限,涉农资产证券空白化突出,现实生活中现金交易与支付比重高,金融服务取款点业务发生率低,“一刀切”的金融服务策略导致很多金融产品在广大甘肃省农村出现水土不服。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甘肃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中的一部分,其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撑区域发展的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有一定的带动力,但对农村发展影响较弱。商业服务业不发达,造成地区金融资源承载力较弱,金融发展缺乏好项目,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未实现良性循环互动。在信用基础方面,没有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体制,金融司法维权执行难,扶贫贴息贷款资金存在很大一部分赖账,在金融辅助基础上,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登记服务在甘肃省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和林权承包经营抵押创新贷款难以推广,省级金融机构向下授权授信不足,造成基层网点信贷金额不足,难以为扶贫开发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此外,甘肃省的农村金融市场在地域分布上较为零散,主要根源在于甘肃省农村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贫困村寨和贫困户分散,加之大多贫困户资金需求额度小,开展面向贫困群体的服务成本较高。

(五)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相对较低。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54.6%,而农村网民规模仅为1.36亿,占整体网民的26.5%,占农村总人口的20.7%。对比历史数据可知,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逐渐加大,进而使得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范围有限。同时,网络覆盖率偏低也造成了农村与外界信息传递的滞后,产业供销信息不对称,对农户农业生产及创业创新造成了一定限制。所以,推行以“互联网金融”为思路而实现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首先就是要在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

七、“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接农村扶贫策略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其交易成本低、支付方式便捷、信息处理效率高、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优势,可以较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综合成本高、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不断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方式,助力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构建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多种金融服务渠道,降低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逐步向农村金融市场渗透和移动。对商业银行的贴息贷款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覆盖面多元化的信贷产品。针对小额贷款发放到贫困户个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建议对农村贫困人群实施有补贴的小额贷款,避免金融市场的排挤。由于扶贫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国家对银行的补贴在事前进行较为妥当,银行根据国家补贴适当进行利率的评估;对农户补贴的激励则最好在事后进行,激发农户的还款积极性,同时对农户进行金融知识宣传。

二是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组织发挥大数据和云计算降低成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和金融服务便捷高效等优势,迅速扩大微型金融的服务便捷性,实现“支农支小”,真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信息管理,为农户建立电子扶贫档案卡,定期对贫困户的状况进行回访和登记,实现扶贫信息的实时性共享,让精准扶贫政策切实有效地改善贫困地区的农户生活状况。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客户个人体系,以防止农户或农村中小型企业出现呆账、坏账的现象,保障金融机构资金的及时回笼。

三是跨界战略联盟的实现需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这是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的根本要求。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金融需求。农村服务网络现代化,才能实现农村数据信息化、电子化,为农村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另外,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账户、平台等聚集产业的业务、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实现资源和资金的整合,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的资金运行效率,近而提升扶贫政策资金的运作效果。

四是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实现跨界战略联盟的基础。在这种体系下,农村资金供求市场主体间可以相互匹配,多方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得到充分体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获得支撑。同时要深入农村偏远地区,通过上门拜访或统一培训的形式,主要针对金融常识、银行信贷政策和征信知识以及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进行宣传普及,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9-103

[2] 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01):68-75+111

[3] 朱光远.农村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应用[D].山东财经大学,2016

[4] 贾立,汤敏.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发展形态[J].西南金融,2016(09):7-11

[5] 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宋利亚,郑桂华.县域精准扶贫的金融需求与有效供给——株洲实证[J].武汉金融,2016,(11):63-66

[6] 杨海燕,普荣.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滇西北的探索[J].经济论坛,2017(02):55-58

[7] 李志恒.互联网+特色产业”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可行性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7(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