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督导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5 22:11:02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人口 计划生育 统计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人口的转移流动,也使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不统一,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数据不一致现象也十分严重。根据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浅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现状与意义,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做好今后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

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统计主要是以多手段,多数据来对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确保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流动人口和下岗职工的增多,使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失真性越来越大,准确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对我国的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统计数据失真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的统计中,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在城市的人口计划生育的统计上,主要是以派出所和居委会,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在部门间数据的加工中易产生笔误一类事件的发生,造成数据失真。而在县乡的人口计划生育统计上往往受地方领导的制约,人口普查不被重视,上报数据蒙混造假而导致了数据的失真。在县乡的数据统计过程中,统计人员的个人业务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中统计人员往往会迫于领导的压力而对数据进行修改,造成数据失真,在县乡的统计人员变动中,频繁的更换统计人员,造成统计工作忙乱,也是数据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统计数据收集困难

在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数据的收集主要是以基层的上报数据为主分析数据。由市、县、区、乡、村各级的计划生育采集人员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相对较为复杂,工作效率也不高。在统计的过程中,数据表格的使用也延续以往的表格,这类表格过于陈旧,不能及时的反应出新形势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数据特点,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数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目前人口信息交换的方式也较为落后,数据共享相对较为复杂,这样就给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

三.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几点建议

1、建立监督机制,保障数据真实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监督是由多个监督机构组成的网络监督体系,主要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数据进行辨别,分析,整理,调控。监督部门主要是通过设立监督机构,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进行甄别和整理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统计数据汇总后,由同级的监督部门对数据进行验证确认,然后分级上报主管单位,即人口计生与公安部门的统计机构在业务上既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又接受同级统计部门的指导,由同级统计监督机构协调确认,以实现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的一致,确保数据客观准确。在统计后不是由政府进行调整确认,而是由监督部门确认上报,避免了行政干预,统计过程也要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透明度,确保统计数字客观真实。

2、改变方法,科学统计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过程中,要充分科学的界定统计指标。在我国的人口计生统计工作中,统计数据是从多个统计单位多个部门综合组织完成的,在各单位的统计过程中,统计范围,统计方向,统计方法,统计时间都不相同,这就使统计数据的结论产生了差异,比如人口计生部门统计的只是新生人口,而公安部门统计的是流动性人口或暂住人口,这就存在着数据重复统计的问题,所以统计方法上要部门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科学的统计,确保数据的唯一和真实性。在统计过程中要改进统计的调查方法,就现阶段的社会人口情况来看,所采用的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进统计方法,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我们统计部门进行的人口普查、人口登记,人口计生部门的报表和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制度等,虽然我们大量的基础数据要靠这些方法取得,但单纯靠这些渠道取得准确和全面的数据越来越困难。因为存在着“官出数字”的现象,存在着违法生育不敢报户口和报不到户口等复杂的情况,因而在原有的统计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再辅以其他方法作补充来获取信息和验证、调整经常性调查方法所取得的数据是非常必要的。

3、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统计分析

首先在人口计划统计数据时应加快计算机的使用。要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拓展信息化深度,实现省、市、县、乡、村联网,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创建数据库的时机,逐步实现常规统计报表业务处理与数据通信、数据管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等环节的一体化作业,这样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利用和分析。其次是改变以往数字论数据的上报形式,要以数据分析为主,结合现今的工作生活,把分析结果与生活联系起来。最后是统计数据的分析也要结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捕捉热点,深入开展统计调查,开发统计资源,撰写有参考价值的统计文章,对领导决策和地区今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2

督导处、审计处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督导处根据学校党政重点工作和新冠疫情前后上级部门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最新政策要求,积极探索、力求突破,主要在夯实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状态监测的工作机制、提升以质量督导助力质量教学的工作实效、加强运用数据报告分析研判的工作能力等方面全面开展本年工作。审计处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扎实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一)常规工作

1、制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从教学督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职责权限、工作机制待遇等方面细化规范相关条款,通过专题会议、督导提议等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前后进行了三稿修订,最终形成文稿提交学校审议。

2、完善校院两级协同督导工作机制

从统筹督导计划、协调督查任务、互通督学信息、督促整改情况等层面把校院两级督导力量互有补充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优化增强校级督导员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调动激发院级督导员的工作热情。2020年督导听课量885门次,覆盖专业教师327位,占专业教师人数的85.2%。规范常规教学巡查值班制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

从信息员培训、操作、考核、评优等方面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教育引导广大信息员做好学生层面由点及面地正向疏导和问题反馈工作。尤其在上半年居家学习期间,信息员在辅助学校线上教学管理监测与管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完成各类数据平台采集工作

随着数据平台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各类数据的采集与使用也越来越成为部门日常工作。一年来,完成“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教育现代化监测数据采集”、“精准扶贫数据采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采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各类数据采集5项,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细化研究分析,完成相关数据报告3篇。

5、编制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20》、《学校质量年报(2021)》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江苏省教育厅要求,要根据我校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我们按规范按要求编制形成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20)》,并在学校官网上对社会。

精心汇总挑选各院部各部门案例举措,编制我校《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1)》,选编15项典型案例报送省厅《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1)》,其中有2项案例入选省质量年报。

6、完成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

(1)内审工作:完成电气与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文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专业效能督查审计,完成审计报告2份;开展了卫生护理学院、现代制造装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等四学院9位中层领导离任审计。

(2)外审工作:为了提高送审项目的审计效果,审计处对每一个项目都组织审计事务所、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部门三方同时到场,进行现场查勘。2020年9—12月,完成了19个基建维修项目的外审工作,送审价共计5311366.86元,审定价共计5145421.73元,核减额共计:165945.13元,核减率3.12%,为学校节省了165945.13元。

(3)项目验收:参加了图文信息中心吕凤子数字图书馆、丹师幼教3个实训室、化材学院、电竞与交通学院、财贸学院、艺术学院等几十个项目的核查验收工作。

(4)学校围网核查:检查了学校四周的围网工程,督促其进一步整改完工。

(5)教职工食堂工作餐审核:审核了学校教职工上半年和暑假加班工作餐票情况,为学校节省了近5000元资金。

(6)物业和安保的督查工作:完成四个校区的物业和安保督查工作,到现场实地调查考勤表、工资表、报修记录等,督促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7)完成经济合同审核:对198份经济合同开展审计审核、备案,同时将合同内容报校纪委备份。

(二)特色亮点工作

1、“停学不停督”,疫情督教提能显效

上半年,督导处主要从督导评价、学情反馈、满意度调查三个维度统筹开展线上教学督导工作,全力匹配符合线上教学特点的督导与管理方式,在疫情突发期间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监测,保障了教学秩序,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三细”落实督导在线听评课,“三细”体现在:聚焦整体细规划、两级协同细对接(校院两级督导)、及时反馈细总结。一学期来,组织落实督导员听在线课程达450门次,被听课教师211位,占开课教师的51.2%。

第二,“多维”开展学情问卷反馈,“多维”落脚在:学期初教学秩序日报反馈、学期中各类抽样及专项反馈、学期末师生评学评教汇总反馈等。

第三,“分段”调研师生体验满意度,“分段”意旨在:分阶段实时了解师生线上教学的获得感及满意度,通过数据汇总及时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提升质量。

期间共发放各类问卷38类次,收到答卷数据73194条,汇总形成《(开学初期)线上教学日反馈表》15份、各类《数据汇总报表》若干、《督导通报》5份、《线上教学学情分析报告》3份等,学校微信推送学情报告(部分)3次。各类数据的分析汇总,全面展示出我校线上教学的良好面貌,为学校有效读取线上教学状态、精细掌控线上教学动态、合理校准线上教学势态做出了有力支撑。

2、以“质量督导”促“质量教学”

下半年,按照《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草案)》,牵头协调校院两级督导广泛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对校院两级督导员提交数据进行分析通报,规范教学督导工作程序、提高教学督导评价质量、提升教学督导工作效能,通过“高质量”的督导数据诊断推进常规教学的“高质量”提升。

第一,对督导员工作量进行分析通报,从督导听课及督导巡查的总量和人均两个维度进行比对,纵向督促督导员的工作进度。下半年督导听课总量435门次,巡查总量224人次,超额完成预期任务。

第二,对督导员评价结构进行分析通报,从督导员评分结构和学院部得分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比对,横向校准督导员的工作态度。一是对普遍满分、高分的评价提出预警,二是对院校两级评价明显不平衡的部分提出预警,严格规范和要求督导员把好个人督导评价的“质量关”。

第三,汇总编制《教学督导工作报告》1份,竭力在数据规范性、结论科学性上思考提升,以期逐步提升学校教学督导的质量和能效。

3、扩展数据分析板块,提升数据应用实效

研究梳理各类数据在指标范畴、逻辑校验、排名运用等方面的规律规范,灵活展现各项数据在学校、院部不同层面的量级结构,在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审核上报、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等重要专项工作中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参考数据,不断提升各类数据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实效。

(三)取得的成绩

1、督导处质量管理科被学校评为2018-2019年度“三全育人”示范岗;

2、部门一位同志被评为学校2018-201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管理数据平台建设

整合优配管理数据平台,从基础数据、逻辑设计、工作流程、分析运用等维度重新架构科学适用的数据系统,提升教学督导数据的质量和意义。

(二)协同开展教学督导的常规与专项工作

继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地修订出台,规范常规教学督导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加强专项教学督导的工作指向和效果,促进教学督导常规与专项工作协同发力,切实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精研分析各项数据纵横对比情况,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审计制度

完善我校原有的审计制度,制定内审、外审、项目验收等严格完整的工作流程。

(五)内审方面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继续开展第二批和第三批院部和职能部门中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完成领导布置的相关专项审计工作。

(六)外审方面:继续开展各项基建维修项目外审工作。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违法建设监督管理体系

一、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研究的背景

(一)天津市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现状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监督共同构成了规划管理工作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规划监督作为规划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对于优秀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以及维护城市健康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活动全面铺开,传统以人力密集型为特点的执法监察手段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违法案件查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制约了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对执法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近期,各类规划违法行为的数量有上升趋势,一家单位多次违法以及恶意不履行处理决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鉴于此,当前亟需针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调整现行以人力密集型为特点的执法监察方式,建立一整套适应新形式发展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现行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存在的问题

1.违法案件处罚标准不统一。在全市范围内,各区县规划主管部门在处理违法建设案件时,对案件违法性质相似的判定及行政处罚标准存在差异,自由裁量权较大;

2.执法监察人员编制不足。部分区县辖区广大,而执法监察工作人员编制不足,面对辖区内为数众多的建设活动,采用传统方式开展执法监察工作,现有的人员配备显得捉襟见肘,为违法建设案件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带来一定困难;

3.信息化程度低。传统的违法案件查处工作长期采用人工方式,信息化程度不高,违法案件查处信息无法共享,各区县规划主管部门缺乏横向的沟通、联系,导致;

4.监督环节相对薄弱。当前,市局对区县违法建设案件查处工作的监督、检查只能通过定期的统计报表及半年或年终片会抽查案卷的方式进行,大部分案件的具体办理流程及处罚标准则难以全面、及时的掌握,致使市局对区县(分)局的业务监督和指导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调查分析我市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借鉴其他兄弟省市在查处规划违法建设案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

(三)研究制定违法建设监督管理信息化工作方案,建立违法案件查处系统辅助执法监察工作;

(四)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划违法案件处理制度,构建符合天津实际的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

三、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我市规划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现状,了解现行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

2.分析研究:对现行违法案件查处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制度根源。

3.完善制度:针对现实问题,修改、完善城乡规划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制度。

4.沟通协调:形成初步成果,通过座谈等方式,与有关专家和基层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改善成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联系兄弟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了解当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流程及制度建设情况;同时,通过与区县(分)局的座谈,摸清基层单位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现实做法,并掌握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2.跨学科综合研究:依托法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研究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

3.对比研究法:采用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比较我市与其他省市在城乡规划违法建设查处工作方面的异同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借鉴,构建符合我市需要的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

四、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探索

(一)研究细化行政处罚标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在提高行政效率、调动行政机关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为行政权力的滥用和异化提供了空间,往往成为引发行政争议的重要诱因。为避免由于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不透明引发的法律风险,有必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原有的违法案件处罚标准进行细化:

1.明确违法主体

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个人全部囊括进来。

2.违法性质的确定

按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的不同,对违法行为性质进行区分:

(1)按照建设单位或个人违法建设“永久建筑”和违法建设“临时建筑”分为两类。

在违法建设“永久建筑”类中,可根据项目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进度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已取得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或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尚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尚未取得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平面设计方案”和“已取得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平面设计方案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个小类。

在违法建设“临时建筑”一类中,可进一步分为“未经许可进行临时建设”、“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临时建设”和“超过许可使用期限不拆除”三个小类。

(2)对设计单位或个人:违法性质可以其承接的建筑项目规模或市政线形工程长度作为分类依据。

(3)对施工单位或个人:违法性质可分为“为违法建设项目施工”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施工”两类。

3.关于违法情形及违法事实的确定

(1)在细化处理标准中可将违法主体是否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调查工作、是否及时停止违法行为作为判定违法情形主要的类别。

(2)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违法行为发生时常会形成违法建设实体,可按照其是否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或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作为划分违法情形及违法事实的首要类别,并可继续细分为“停止违法行为”和“拒不停止违法行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和“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无法拆除”和“可以拆除”三类。

对建设单位或个人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形,可依据常见的违法建设情形予以细分。例如,“建筑面积超出误差允许值”、“改变规划许可位置”、“间距、退线距离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等。

(3)对设计单位或个人,在是否“配合调查工作”可进一步细分为“承接未取得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的项目进行设计”和“未按照规划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设计”两类。

4.关于处理标准的确定

违法行为处理标准可依照不同的违法主体进行确定,并在法定范围结合其违法性质和违法情形分类划分出不同的比例,对自由裁量权予以细化:

(1)对建设单位或个人,规定了“限期改正”、“限期拆除”、“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罚款”。同时,为了达到对违法主体的警示和教育目的,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增设“暂停审批该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建设项目”的处理手段。

(2)对设计单位或个人,可设定“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停止单位在本市承担规划设计”、“对直接责任人员,警告”、“停止直接责任人在本市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罚款”。

(3)对施工单位或个人,可设定“责令停止施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二)研究违法建设单位制裁措施,编制规划违法单位名录

随着近年来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类规划违法行为的数量有所上升,一家单位多次违法,并且恶意不履行处理决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对同一单位违法行为未处理完毕前再次违法的情形缺少法律依据,导致规划执法工作处于被动。为扭转这一局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确立“前事不清、后事不办”的工作原则,可通过对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梳理,编制出规划违法单位名录,将拒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单位或个人全部纳入其中,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可以暂停审批该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建设项目。以此,进一步加大规划违法行为的执行力度。

1.适用范围

违法单位名录属于规划管理部门的内部使用文件,作为规划管理部门在核发规划审批、许可文件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违法单位名录在局域网系统内进行公布的,区别于规划违法行为处理结果履行情况在外网上的公开。

2.规划违法行为的界定

违反有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规定的建设行为、设计行为和城乡规划编制行为均可视为规划违法行为。因此,与之对应的规划违法单位包括:违法建设单位、违法设计单位和违法施工单位。

3.停办规划许可、审批的要求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行政处理决定后,违法单位或个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或逾期拒不履行决定的,为树立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措施:

(1)对下达限期改正或限期拆除决定的违法行为,书面报告违法行为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由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并责成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2)对下达行政处罚决定的违法行为,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由于违法单位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做法,将导致执行环节、执行周期和执行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违法单位的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停止办理该单位在办项目和其他项目的规划许可、审批申请。

此种途径在有效的遏制违法单位拒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做法的同时,也达到了对违法单位的警示和教育目的,树立起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并可对违法单位未来的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

市局在2008年已实现了全市域范围内的规划业务联网审批办公,具备了推广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的网络、平台基础。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掌握违法建设项目的处理进度,改变传统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作业方式,提升工作效率,遏制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1.系统建设内容

(1)实现违法案件查处的网上办公;

(2)实现在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中共享业务系统的各种信息;

(3)实现对违法案件查处的查询和统计;

(4)实现数据共享:区县数据共享、业务数据共享、违法案件查处数据共享、违法单位名录数据等,并达到数据的一致和唯一;

(5)实现违法案件查处的系统督办和人工督办;

(6)形成监督管理业务的市局、分局两级互动办公、信息共享;

(7)由业务处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

2.系统设计框架

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由违法案件查处和系统管理两大部分组成。系统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系统总体框架

主要涉及的数据包含: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数据、业务系统数据、GIS数据。利用webservice集成了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数据及业务系统数据的数据访问及业务逻辑处理。GIS图形数据利用最新的ARCGIS 9.3进行系统整合,叠加违法案件查处带图作业图层及数据,开发相关功能,利用现有的城乡规划业务空间信息平台,实现与项目不同审批阶段中的各相关图层进行叠加比对的功能。

整个系统用户界面采用Flex+相结合的方式,利用Flex页面展现灵活、美观、无刷新的特点,为用户提供美观方便,可用性高的用户界面。

图2系统功能框架图

图3业务关系图

执法监察人员通过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中直接提取“一网通”业务管理系统中当前正在办理的项目信息。

通过对“一网通”业务管理系统中违法单位名录(“黑名单”)功能的修改,可以直接与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系统实现数据交互。若某项目确认存在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且项目责任单位或个人拒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则其将被列入“一网通”业务管理系统中“黑名单”当中,该项目也将被冻结,无法办理,该责任单位或个人的其它项目也将不再被受理,待该违法行为处理结束后,方可从“黑名单”中移除,但违法历史记录将会被系统保留。

3.系统建设功能

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大的功能模块:违法案件查处子功能模块以及系统自身的管理模块。 违法案件查处子模块:主要实现系统内办公工作流的发起、流转及结束功能,并实现对正在办理案件的督办管理功能,实现与“一网通”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并与我局现有的城乡规划业务空间信息平台进行图形交互,利用实测图与审批图集的叠加比对,核查项目实际建设情况与规划审批情况之间的差异,更直观的发现违法事实。除此之外,该功能模块,还负责对本系统内案件的查询、统计等付诸决策功能的实现。 系统管理子模块:为了提高系统日常维护效率,开发了系统日常管理功能模块,其中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表单定制管理、节假日管理、数据管理七个管理模块,分别针对用户的增删、所属角色、权限分配、流程定制修改、表单定制修改、节假日时限、数据维护七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工具开发,使得维护管理人员最大限度的脱离代码和底层数据库对系统本身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结语

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后,对规划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效率的提升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规划违法单位名录的制定,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一并纳入规划管理范围,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停止办理涉及该单位的其他在办项目的规划许可、审批手续,能够达到对规划违法单位的警示和教育的目的,从而树立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在违法案件处理方面:基于原违法建设查处标准,实现了案件查处标准的统一,减小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对维护城市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系统集案件查处、黑名单管理、图形操作、查验提醒及督办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业务系统、图形系统与违法案件查处的数据共享,能够为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提供高效、实用、稳定的管理平台,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大幅度提升了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

姜慧(1971―),女,天津人,天津市规划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管理本科;

陈曦(1980―),男,湖北武汉人,天津市规划信息中心工程师,武汉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

刘庆文(1969―),男,河北定兴人,天津市规划局执法监察处副处长,天津师范大学法律专业本科;

袁鹏(1982―),男,天津人,天津市规划执法监察总队指挥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互联网+;工作计划;可视化;安全管控;风险管控平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069-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33

1 概述

电网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愈发复杂,社会对供电的稳定性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停电事件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这些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电力设备可靠性的提高,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因失误已经成为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如何进一步加强作业人员信息数据管理及作业安全管控,提高电力作业的安全管控水平,尽可能减少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或重复性发生是目前电力安全管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2 分析现状

电力施工作业具有点多面广、施工环境复杂、外施工单位人员流动大等特点,且施工作业人员存在各类违章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措施经常落实不到位(物的不安全状态)。目前,电力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监督主要采取人盯人、固定视频等方式,监督人员不足,未能及时监控作业现场信息,缺乏对施工人员和单位动态监督,安全风险管控相对粗放,存在监督盲点,监督效率不高等弊端。同时,缺乏对监督到位情况、违章数据系统分析和应用。鉴于此,需搭建一个安全风险管控可视化平台,实现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可视化。

3 设计蓝图

基于“互联网技术+工作计划”,以签到、定位、上传图片及留言等形式管控现场风险,以查询统计功能为管理提供有效输入,依据安全监督管理业务流程及人员到位标准,设计可视化平台功能界面(表1),搭建可视化平台整体蓝图(图1),实现安全风险管控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

4 平台开发

4.1 平台结构

设计开发可视化平台。平台结构由电脑客户端、手机微信端两部组成。电脑客户端通过网页设计开发“现场安全可视化管控平台”;手机微信端依托微信企业号功能接口开发并接入“中山供电安全管控平台”。

4.1.1 电脑客户端现场安全可视化管控平台包括计划管理、违章管理、查询统计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

第一,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包括检修计划和临时计划,基于工作计划开展现场监督工作。每天通过工作票管理系统导出当天检修作业清单,评估作业风险、电网风险和设备故障后可能导致电网事件等级,形成当天工作计划并导入可视化平台,按照工作单位、风险等级等属性推送至手机微信端。临时计划主要针对现场临时增加作业任务、临时抢修作业等,实时新增并推送至手机微信端。

第二,违章管理。违章管理用来登记违章作业信息,为违章查询统计提供基础数据,数据来源于电脑端后台导入和微信端违章登记。

第三,查询统计。查询统计主要是对监督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包括计划查询统计、现场管控信息查询统计、违章查询统计和作业人员信息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计划查询统计模块用来统计分析年月日计划作业类型、风险分布等。现场管控信息查询统计模块用来监控监管和督查人员到位情况,为到位标准的修编提供实践数据。违章查询统计模块用来统计分析违章类型分布、违章人员和单位情况及形成违章历史数据库为现场监督提供依据。作业人员查询模块用来查询现场作业人员“三种人”资质、安规考试情况及历史违章记录,识别作业人员资质。

第四,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包括部门管理、账号管理、角色管理、安规考试和“三种人”管理,主要是为可视化平台运行提供用户数据管理和作业人员资质信息管理。

4.1.2 手机微信端中山供电安全管控平台。包括计划管理、个人中心、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

第一,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包括检修计划和临时计划。检修计划可接收由电脑客户端推送的当日工作计划;临时计划可新增临时增加和抢修计划,也可接受电脑客户端推送的临时计划。

基于工作计划开展现场监督,包括签到、定位、一键拨号、水印、上传图片、留言及违章登记等安全管控信息,用来记录监督人员到位标准执行情况,共享现场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留言提醒关键作业步骤和注意事项;登记现场违章作业行为等,促使现场安全管控信息可视化。

第二,人中心。个人中心主要是用户个人信息管理,包括姓名、部门、手机号码及功能设置等。

第三,查询统计。查询统计主要是对监督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包括计划、现场管控信息、违章等查询统计模块,功能同电脑端相同。

4.2 技术要求

4.2.1 基本功能。能够满足监管和督查实际业务流程需求;能够准确计算各类数据输入输出。

4.2.2 用户界面。页面结构(包括菜单、背景、颜色、字体、按钮)和页面风格符合可接受标准,能够保证用户界面友好性、易用性、合理性、一致性、正确性,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4.2.3 安全性和访问控制。设置用户、管理员、权限限制,使用用户账户和密码登录;用户只能操作其所拥有权限能操作的功能,符合应用程序级别的安全性;只能具备系统访问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符合系统级别的安全性。

4.2.4 兼容性。可在不同版本浏览器(IE8.0、IE10.0、IE11.0、火狐、遨游、搜狗、360浏览器)、不同分辨率(1024×768、800×600)及不同操作系统(WIN XP、WIN 2003)等组合使用、确保系统在不同的软件和硬件配置中运行稳定。

4.2.5 稳定性。核实系统在大流量的数据与多用户操作时软件性能的稳定性,不造成系统崩溃或相关的异常现象。

5 试点应用及取得成效

落实好本地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资源,按接入方案落实本地化安装工作,做好平台软硬件间的设置和联调测试工作。选取主、配网单位开展试点应用,测试可视化平台软硬间运行环境,电脑客户端和微信企业号端各功能模块运转情况,以及信息通讯和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试点应用不断完善可视化平台功能,有效验证可视化平台可操作性和适宜性,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以下成效:

可视化平台是工作方法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改变以往人盯人等相对粗放的管控方式,解决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可视化问题。

基于工作计划,风险可视。基于工作票系统作业任务,并完善作业任务风险等级,包括作业风险等级、电网风险等级及设备故障后可能造成的电网事件等级,形成以计划为龙头的基于风险安全监管和督查管理模式,做到作业风险信息心中有数,提高了安全风险管控水平。

加强过程管控,到位留痕。基于工作计划开展现场安全监管和督查,过程中完成签到、定位、一键拨号、水印、上传图片、留言及违章登记等安全管控信息,将获得的现场信息转换为可以存储的数据,上传并存储到云端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中。促使现场安全管控信息可视化,不到作业现场即可做到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心中有数,掌握各级人员到位标准执行情况,留言提醒关键作业步骤和注意事项,释放管理资源,提升了作业风险管控工作效率和安全监管效能。

数据统计查询,管理提升。应用计划管理、现场管控信息、违章管理和作业人员信息查询等监管和督查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实时统计计划完成情况、监督到位情况和查询作业人员的资质、历史违章记录等信息,为风险精益管控提供有效输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6 结语

基于互联网技术+工作计划的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可视化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于风险管控领域中,将智能手机与电脑设备、云端服务器、现场作业情况、风险管控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作业现场安全管控流程化、标准化、可视化和信息化,M一步提高了风险管控水平,有效防止人身事故事件的发生,中山供电局将继续借“互联网+”技术之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希平,蔡大成.人的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的原因及

对策[J].电力技术安全,2007,(4).

[2] 郭召松.发电企业人因事故分析与控制[J].中国电

力,2009,42(5).

[3] 羊绍军,罗婉婷.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J].电

力安全技术,2010,12(11).

[4] 林杰.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D].贵州大学,2006.

[5] 毛海峰.有意违章行为动因分析与控制对策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2).

[6] 宋守信,武淑平,翁勇男.电力安全管理概论[M].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5

1 加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措施

1.1建立健全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很多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因此,不断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可以建立起包括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和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技术监督深化扩展的技术研究部门的管理体系。其中,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可以由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团队来担任;而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由电力企业的发电运营部、项目管理部和技术监督管理的归口部门来承担,主要任务是理清三级技术监督网络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监督管理标准监督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技术监督的研究部门主要有企业的研究部门来承担工作任务。

1.2科学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标准,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按标准进行。任何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管理工作,所以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电力的技术监督管理更是应该按照具体的标准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提倡电力企业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管理标准。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标准应该对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的界定,划清技术部门的各项职责和权限,并对企业技术监督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实现。

1.3推动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众多企业技术监督管理都向着信息化迈进,为应对时展的趋势,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也应该向着信息化发展,不断推动技术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体系建设。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结合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模式,在企业实行按照级别管理的责任制,实现数据的有效及时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在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指导下,促进企业技术监督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持。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即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两个层级的主要工作任务各有不同,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结果进行管理,而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则主要是完成对过程进行管理。

2 加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建议

2.1坚持全过程技术监督。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参与规划设计,变电工程重点审查设计图纸,设备选型等工作,落实“十八项”反措和家族缺陷治理等要求。线路工程重点审查防雷、防污、防冰等技术措施落实,加强对线路路径选择、地线保护角选取、外绝缘配置、防雷辅助措施选择等环节审查。要加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技术监督,隐蔽工程必须提前进行跟班验收。运维检修阶段,对新投运设备一个月内应开展、三个月内应完成带电检测和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期间。

2.2强化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提高保障与支撑能力。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责与基层单位专责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各专业主导本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细化、分解、下达本专业技术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全过程指导、督促、检查、评价本专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市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负责组建该专业团队,完善三级技术监督工作网络,充实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通过月度协商制度,加强工作网络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动态。

2.3提升设备安全监督能力。(1)继续升华周计划对生产作业的管控,将设备带电检测、专业化巡检要求纳入周计划管控,并及时跟踪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好设备。(2)要求各专业上报年度、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完成时间。市公司将利用月度会议实时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同时开展不定期PMS中数据抽查,对发现上报数据不真实的将给予通报。(3)强调对关键指标的上报,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变跳闸、断路器运行损坏、线路跳闸等重要指标,要求发生故障应第一时间上报市公司,对发现主设备故障未及时上报的单位给予严厉考核。

2.4细化指标,提升技术监督管理水平。各专业加强监督基础管理,细化日常工作开展,对PMS中台帐数据准确性、缺陷消除率、设备反措执行情况等应给予日常督察整改,市公司将结合技术监督检查、月度协商会、不定期下现场督查等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评比考核参考。要求班组建立健全的基础管理制度,按要求落实人员至具体设备,档案管理、原始记录要建立规范的记录本和归档流程。对各单位设备试验报告录入及时性、报告准确性、报告审核率、异常报告分析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试验缺项、漏项的要加大考核力度。

2.5深化状态检修。深入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设备状态检修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定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管理。结合状态检修工作,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加大状态检修复查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做到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能闭环。全面清理绝缘、化学、保护试验计划,与检修计划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完成。全面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的健康水平。

2.6加强现场监管力度。一是加强检修现场监管力度,各检修单位加强管理人员管控现场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下现场督查、督导,提升设备检修、试验质量,确保人员设备可控。二是加强现场作业总结和分析,对现场出现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现象组织相关人员专题分析和交流,提高班组人员现场处理和故障分析能力。严格执行设备异常分析和跟踪制度,坚持故障设备7个工作日完成设备分析,异常设备跳闸等做好每月分析,严格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确保异常设备跟踪不超周期。

2.7健全工作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质量。结合电力企业要求,完善技术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各专业工作情况直接与各专责考评挂钩,每季度就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考核;定期开展指标考评,以“小指标”管理,促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将技术监督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以各专业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纳入电网运行管理考核。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教育 行政管理 职能策划

一、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职能的策划与设计在组织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下”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框架,即承当各项管理职能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职务和岗位。

1.加强计划职能策划,增强管理的预见性

计划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为有效地使用资源条件、把握发展方向所进行的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是制定计划的管理过程。具体而言,计划职能策划的步骤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估量机会;②建立目标;③确定计划的前提;④确定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并择优;⑥制定派生计划及相应的预算;⑦计划的执行。

2.加强组织职能策划,注重管理的实效性

工业经济中,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从机械官僚制占统治地位到特别专案制日益普及的进程,其实就是组织的正式化程度不断降低,等级的垂直分布不断减少的过程,也即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逐步失去市场的过程。

金字塔型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许多弊端:①过度集权化;②组织的中间管理层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③无法根据工作所需灵活机动地调整组织的营运方向。要克服这些弊端,组织结构就应趋向扁平化。

随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行政效率成为了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①结构精简,组织能轻松上阵。②决策权分散到员工手中,一方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自主地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重新配置组织提供的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组织因而既有效率又有效益。③普通工作人员得以摆脱“金字塔”的重负,从工作中体会工作的意义,感受工作的乐趣,并由此激发无穷的创新精神,使工作常做常新,进而营造出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3.加强控制职能策划,降低管理的风险性

正如法约尔曾指出的:“在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的指示以及所确立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控制作为对计划实施的监督和保证,贯穿在计划执行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因此,实施控制职能是每一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虽然管理对象千差万别,但控制的基本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确定控制标准;②衡量实际成效;③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二、关于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几个建议

1.坚持教育督导“督政”制度,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教育督导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对其所属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督政”是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征。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教育行政监督手段,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是教育督导本质和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命令和布置任务,淡化了监督和调控。在整个教育管理的运作中,“计划”占据主导地位,“指挥”、“执行”环节得到了较充分的强化,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决策上的偏差和执行效果的不理想,也助长了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之风。开展“督政”,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以防止和纠正教育行政工作在决策、指挥、管理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同时,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许多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对教育的管理必须从以指令性为主的领导模式转变为以指导性为主的领导模式。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宏观上加强管理,以强化反馈、监督功能为前提。建立教育督导“督政”制度是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督政”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某些缺陷的有效措施。由于在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教育部门与同级政府的其他部门之间、与下级政府之间,不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也不是一种隶属关系,因而教育管理中的有些工作,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职权,就可以与同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与下级政府形成一种正常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法定的教育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2.促进教育行政职能的重心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虽从静态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行使着较为相同的职能,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由于各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造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之间教育行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这也正是教育行政职能历史性发展的重要表现。由于在那些现代化比较早的国家,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数量到质量、由精英模式到大众模式的过程,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遍达到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因而,教育效能(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这些国家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各国为此在政策上调整了自己的工作重心。美国自从1983年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质量调查报告书之后,首次全美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标准的全国统一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教育质量委员会、全国共同教育目标委员会的成立等改革无一不在强调:在21世纪,美国的教育政策要进行从机会平等到提高效能的重新定位。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国家审计 监督 全覆盖 路径

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家审计监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计监督的范围始终伴随着国家治理的需求和目标设定。党的十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的目标推向了高潮,同时,国家审计监督也列入了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针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提出了实行审计全面覆盖的要求。中央两办联合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审计内容、审计资源的统筹整合、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在新发展形势下,根据实际发展现状,了解发展的不足,探索实现全覆盖的有效路径,是推动国家审计事业转型发展的前提,也是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措施。

一、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概述

国家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后,进一步扩展了审计的外延,并且重新定义国家审计。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容囊括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分配、管理、流动、使用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实现审计全覆盖,要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一)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

国家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是要实现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全面覆盖。有步骤:即审计全覆盖需要统筹规划和安排,需要有计划的层层推动,点、线、面有步骤的发展;有重点:即掌握好审计工作中重点内容与全面覆盖审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民生问题来确定审计的重点;有深度:即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查出问题的深度,不能因为被审计单位的数量多而只做表面功夫,浅尝辄止,必须要查深查透;有成效:即国家审计全覆盖必须有质量有成效的展开和完成,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审计发现问题要真正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被审计单位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公共资金以及干部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等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其目标在于通过审计全覆盖,以关注国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主要的经济领域为切入口,推进我国重点发展领域的整体性改革,利用审计深化各方面改革的战略措施,将我国的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向现代化。

(二)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外延

审计工作现发展的主线在于资金、资产、资源。公共资金包括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政府部门管理或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资金。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有监督权和知情权,这也是必须要接受审计的原因。国有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水域、森林、草原、海域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一切的自然资源和辖区的公共资源。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国有资源行使有偿转让和使用制度开展活动的过程需要接受审计监督。国有资产即是属于国家的所有财产和财产权益的总和,与国家审计相关的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含金融企业)等管理、使用和运营的境内外国有资产。企业的国有资产,即是政府部门对企业投资、融资等产生的权益。境外的国有资产也在全覆盖的范围内。

二、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制约因素

(一)审计监督体系没有有效衔接

按不同主体划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发展较弱,监督功能弱化,三种监督体系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国家审计监督压力加大。加之三种监督体系长期处于泾渭分明的状态,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尤其是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参与到国家审计中的程度化较低,无法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缓解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同时,在国家审计机关内部,中央审计机关(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之间的体制关系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需要需要进一步改革,各级审计机关内部的高层审计人员和中低层审计人员之间的整合与衔接也亟需完善。在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现实背景下,审计资源无法整合导致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审计监督和强化审计的保障监督作用及健全审计工作保障机制作出了新规定,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但是,在法律层面还没有进行修订完善,只在行政法规的层面明确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另外,新兴的审计类别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及时完善。如,目前审计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固化和明确。

(二)审计资源缺乏

1、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现有审计力量不足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这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审计机关缺乏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需要面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还需要对计算机和信息化应用程度非常高的金融、保险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亟待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虽然目前审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既精通财会和审计知识,还掌握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等相关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2、缺乏审计信息资源

审计信息资源主要来自审计机关对内部信息的整理、累积,对外部信息的利用、共享。以金融、税收、财政等审计项目为例,审计机关在长期的发展中累积了充足的资源,对于预测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针对充足的审计信息资源缺乏相应的整合、管理和利用措施。同时,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其他政府监督部门的信息与审计机关没有形成即时共享机制,相关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加强审计监督,不利于审计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现有的审计管理水平与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不协调

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下,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内容和对象更加复杂,审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大项目审计、大数据审计的趋势愈加明显。而审计机关当前普遍存在审计方式单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滞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薄弱等问题。就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而言,还存在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审计项目现场管理薄弱,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审计整改的意见建议无法落实等问题,这些都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极不协调。

三、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探析

在审计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因素制约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的推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本文针对制约的因素提出对应的措施路径。

(一)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加强审计相关法律和实施条例的修订,使审计监督全覆盖在法律框架范围内展开。其次,要尽快对新兴的审计类型如资源环境审计、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等从法律层面明确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2008审计署出台了审计工作的五年计划,将环境审计正式列入了国家审计内容,2009年审计署又了相关加强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导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但是,在法律层面并未赋予审计机关开展上述两项工作的职责。在具体的业务操作层面,也没有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指南。如资源环境审计,全国各地审计部门陆续探索出台了一些评价指标和标准,但是这些评价指标和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具备推广和普遍借鉴的的条件和水平,导致审计评价结果参差不齐,影响了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合理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各地还属于探索阶段,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审计规范。所以,需要针对新兴的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出台相应的操作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指导和规范新兴的审计领域。

(二)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1、整合人力资源

一是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结合目前全国七省市开展的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统一管理,强化审计部门之间的上下级领导关系,集中力量展开大项目审计,保证审计机关内部的人力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整合。二是加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指导与联系,国家审计机关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提高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和监督水平,以此逐步减轻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压力;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力量,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被审计行业和单位特点,有针对性的抽调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充实国家审计力量,以此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帮助内部审计协调发展。三是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可以采取外聘专家或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国家审计项目,这种方式运用简单灵活,并且容易控制,适合专业审计项目和小型审计项目;也可以采取审计项目或审计内容外包方式,这种方式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有效的社会审计机构准入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社会审计机构,并与社会审计机构签订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等相关约定条款合同,由社会审计独立展开审计项目,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等由国家审计机关出具,这样能够缓解国家审计机关的压力。

2、整合信息资源

一是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审计对象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同时加大对数据库数据的综合分析及应用。二是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信息,实现数据资源不受空间、时间、地点限制的共享。同时充分利用各行业的数据,加强数据信息的分析与运用,有针对性的扩大审计范围,以此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效果。

(三)优化审计项目管理

1、提升审计项目计划统筹性与科学性

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审计全覆盖范围问题。首先,要探索年度统筹和开放相结合的审计项目管理体制。根据领导交办事项、经济工作重点、各级项目建议以及公众的意见征集等渠道开展开放式的项目管理,全面考虑项目计划。同时,可以试点成立独立的审计计划部,专门负责审计计划的调查、拟定、实施、调整等,保证计划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和统筹性。其次,根据不同的项目、被审计单位特点制定长期项目计划,使审计监督形成常规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的多种审计方式达到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的。

2、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全覆盖的深度由审计项目质量决定。审计质量控制不仅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还需要从审前准备到审计结论文书出具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现场管理办法等要求开展审计和进行审计取证,在审计项目复核阶段,要严格按照各级复核和审理的内容和重点层层把关,逐级分解和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意见审定阶段,要严格遵循业务审定会议的程序和规则,按照依法审计的原则进行审定;在审计整改阶段,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落实整改审计意见建议,促使审计监督不留空白和盲区,实现全覆盖的要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结束语

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进,不仅要从国家审计的法律制度、机制体制的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还要加强外部审计环境的营造和改善,更要从审计机关内部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顺利展开,才能有效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治国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花,王莉莉.国家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审计抽样法[J].财会通讯,2016,4(16):86-89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8

从管理过程来看,财政管理能力包括财政决策能力、财政计划能力、财政执行能力、财政协调能力、财政控制能力和财政监督能力等。财政管理能力关系到整个政府的执政水平、政府理财水平、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深远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我国财政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我国财政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在理论界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1.在提升财政决策能力方面

①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不足;②决策程序规范性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不高;③长官意志决定决策结果;④决策机制不健全且过于封闭等问题的阻碍。

2.财政计划能力方面

①财政计划科学性、严格性不够;②计划本身的准确性太差;计划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计算;③没有中长期的滚动计划;④财政计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规划和财政政策关系不紧密等问题的阻碍。

3.财政执行能力方面

一是依法及时、足额地筹集到财政收入的能力;二是依法高效率、有效地、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第一,在税收征收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①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违法执行;②随意减免、随意调整税收计划、按地方或部门需要来征税;③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偷税、漏税、骗税、税收的恶性竞争问题比较严重。第二,在非税收入方面:①各级政府、部门收费法律依据较缺乏;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第三,在财政支出安排方面:①随意突破预算,唯领导意志而支出的问题仍然严重;②财政支出浪费严重、效益低下;③随意挪用、滥用问题到处可见;④财政支出行为的规范化、透明化和责任问题还没解决;⑤政府采购的管理水平较低、集中腐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4.财政协调能力方面

①与中央在财权、事权划分上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彼此间互相博弈、互相讨价还价;②省内地方财政之间苦乐不均;③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不和谐,财政无法通过财政收支手段来有效调节与缓和彼此间的矛盾。财政监督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①财政监督法制建设滞后,财政监督缺乏权威性;②财政监督的形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监督效率不高;③财政监督与具体的财政管理制度相互脱离;④财政监督缺乏连续性;⑤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问题较严重;⑥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⑦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二、问题解决思路对于以上影响

我国财政能力提升的若干障碍一般的解决思路有如下几个:①改革和健全财政决策机制,推进财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健全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的基础;③要把法治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贯穿于整个财政管理工作中;④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扩大信息公开,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从以上解决思路中笔者提炼出四个财政管理能力提升的原则即科学原则、法制原则、透明原则、体现公民意志原则。在财政决策能力、财政计划能力、财政执行能力、财政协调能力、财政控制能力和财政监督能力等若干财政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科学、法制、透明、公民意志这四个原则始终贯穿其中:科学的决策、计划是财政管理的前提条件;依法执行、协调、控制和监督是财政管理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增加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新时期对财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大多数的理论文章将问题分析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财政管理能力提升的四原则如何落实理论界鲜有研究,落实的难度主要在于定量分析的不足。由于缺少有力的数据支持使得财政管理的科学与否、透明程度的高低、法规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公民意志的代表程度这些问题变得很难回答。这样也很难证明由定性分析所制定的财政管理能力提升方案的好与坏。对于定量分析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定量分析的方法;二是定量分析的原料—数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来源于数学、统计学、信息学、财政学等多个学科,而作为定量分析的原料的数据特别是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其来源更为广泛复杂。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9

为提升全系统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防范监管风险,推动基层巡查监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监督管理工作意见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统揽、协调、指导全局的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副组长按照各自分工抓好业务范围内的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全体成员具体负责落实相关的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

各职能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经济户口管理的相关工作:

1、办公室负责统筹部署各职能科室提出的专项检查计划;信息中心负责经济户口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监测经济户口机读信息质量,指导相关职能科室开展机读信息的维护,保障网络畅通、网络安全,进行数据备份等工作;

2、人教科负责将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并组织考核;

3、监察室负责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效能监察;

4、法规科负责对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法制监督与指导;

5、注册科负责登记时重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的特别标注,管区代码的赋码工作,以及对市场主体登记工作的指导、督查;

6、监督管理科负责对流通领域危化品经营市场主体、商标印制、广告经营、无照经营查处工作的指导、督查;根据监管需要、政府及上级部门专项检查要求,对有关专项检查进行指导、督促;提出有关检查计划,将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具体检查项目,并指导、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

7、市场合同科负责对商品交易市场及商品交易市场内的市场主体、农资经营、合同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根据监管需要、政府及上级部门专项检查要求,对有关专项检查进行指导、督促;提出有关检查计划,将专项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具体检查项目,并指导、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

8、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负责对流通领域的食品经营及其他商品经营质量检查工作的指导、督促;根据监管需要、政府及上级部门专项检查要求,对有关专项检查进行指导、督促;提出有关检查计划,将专项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具体检查项目,并指导、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

9、经检大队负责对直销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根据监管需要、政府及上级部门专项检查要求,对有关专项检查进行指导、督促;提出有关检查计划,将专项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具体检查项目,并指导、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

10、工商分局负责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根据登记机关的委托办理市场主体的登记、年检、验照手续;按规定和监管需要对辖区内市场主体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依法以自己名义或根据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按照《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退出督查制度》的规定,对列入警示和退出督查的企业,实施监督管理;对辖区内无照经营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三、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

1、对重点行业的市场主体,每年对其实施不少于1次的实地检查。在每年的11月30日之前要完成当年检查任务。

2、对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每年实地检查比例为辖区热点行业市场主体总数的35%,每三年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全面检查一次。在每年的11月30日之前要完成当年检查任务。

3、以下市场主体,必须实施实地检查:一是新设立企业(核发营业执照后六个月内);二是警示(三级警示第三、八、九、十项)或年检中要求实地检查的企业;三是责令限期改正期限届满的市场主体;四是案后提示需要回查的市场主体;五是有投诉、举报线索或上级交办线索的市场主体;六是商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的市场主体;七是广告监测涉嫌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八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组织的专项检查所规定的市场主体;九是退出督查中要求实地检查的企业(《企业退出督查制度》第四条第二、三、四项)。这类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要在法律法规规定、二版提示信息以及检查计划规定的任务时间内完成,严禁应检查而不检查或逾期检查。

4、对无照经营的检查录入,按照上级要求,2013年常规工作中上报的无照数据要与二版软件里面查到的数据基本相符,各分局在平时对无照经营进行查处、抄告、疏领、关闭、限改、检查时,有意识地从监督检查模块录入无照经营信息,确保上报的数据在二版软件中能够得到确切反映。加强无照经营软件的录入工作,坚持“应登尽登、应录尽录”,用数字化的模型反映无照经营的动态,用电子化的手段保存监管痕迹,用信息化的工具推动无照经营处置方式的创新。继续深入推进无照经营处置留痕化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并保管好无照经营处置档案、无照经营底册(或无照经营处置清单)。每月25日之前要上报本月的无照经营处置情况统计表至监督管理科,并对照无照经营处置规范对未纠正、未回查的无照经营数据要进行全面梳理,及时录入回查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并保存好书式资料。

5、对分期出资的外商投资企业,要按照《市外商投资企业出资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履行职能;对分期出资的内资企业的监管,参照外资企业出资的监管办法进行。

6、对列入退出督查的企业,要按照《企业退出督查制度》实施监管。对该制度规定的第四条第二、三、四项所列企业在一年内实施一次实地检查。

7、除上述规定须实地检查的市场主体外,对其他市场主体的检查,由各工商分局根据监管需要自行规定和实施。

四、工作要求

1、有关职能科室要依据《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在年初制定各类市场主体的专项检查计划,由办公室统一部署下发,将各类检查计划和专项整治计划进行有机整合,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切实增强监督管理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基层重复劳动。

要加强对基层工商分局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工作的培训和指导。自2013年起,在全系统建立经济户口管理交流培训例会制度,由监管科牵头,相关职能科室配合,定期组织基层分局巡查监管人员参加培训、交流。通过经济户流培训例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全面提升全系统巡查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2、各工商分局要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加强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要做到程序规范、过程留痕、结果真实、归档完整。对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举报记录、检查记录、限改记录、情况说明、处罚记录、抄告记录、反馈记录等资料要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形成有效监管的痕迹证据。

要科学整合内资监管、外资监管、食品监管、广告监管、商标监管等专业责任区,建立起权责统一、职责相当、符合现代监管需要的新型综合责任区。各分局要合理划分责任区范围、整合责任区职能、调配责任区人员。每年年初要根据各分局人员调整等情况对责任区进行重新明确。

要加强执法与监管的统一,用强有力的执法办案来支撑巡查监管工作,以巡查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案件线索的来源。

五、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责任

数据督导工作计划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责任,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为,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4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7〕150号)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和区应急管理局《2021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要求,结合实际,东塘街道制定2021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将简易处罚起数、处罚金额、问责人数等作为衡量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重要内容,督促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幅减少一般事故,坚决杜绝较大事故,为东塘街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编制原则

按照《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安监总政法〔2017〕150号)的规定,坚持按照统筹兼顾、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留有余地的原则。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督促街道(镇)各部门、各社区(村、筹)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各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督促街道(镇)各部门、各社区(村)全面排查和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提升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生产经营行为,强化治本攻坚;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

三、监督检查工作日测算

(一)总法定工作日:500天

目前,东塘街道安监站在编在岗执法人员为2人。2021年全年共365天,有52周,双休日104天,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法定假日共计11天。国家法定工作日=365-104-11=250天。

总法定工作日=国家法定工作日×执法人员数量=250×2=500天。

(二)监督检查工作日:448天

监督检查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500-170-100= 230天。其中:重点检查工作日140天,一般检查工作日90天。

(1)重点检查企业70家,检查工作日140天。

(2)一般检查企业45家,检查工作日为90天。

(三)其他行政执法工作日:170天

1、开展安全生产督查,共60个工作日。

2、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暗访、考核,共36个工作日。

3、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共10个工作日。

4、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预计需用30个工作日。

5、办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备案,预计需用10个工作日。

6、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预计需用12个工作日。

7、完成街道办事处或者区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安排的执法工作任务,预计需用12个工作日。

(四)非执法工作日:100天

1、机关值班:全年法定节假日10个工作日,特殊时期应急值守10个工作日,预计需用20个工作日。

2、学习、培训、考核、会议,预计需用8个工作日。

3、参加党群活动:预计需用12个工作日。

4、驻社区“三服务一线”网格工作日:预计需用14个工作日。

5、检查指导社区安全生产工作:预计需用16个工作日。

6、法定年休假、病假、事假:预计需用30个工作日。

四、重点检查安排

(一)重点检查单位范围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7〕150号)要求,重点检查单位范围为:

1、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生产经营单位:

(1)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

(2)涉爆粉尘生产经营单位;

(3)安全生产标准化未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不到位的生产经营单位。

2、近三年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

3、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

4、发现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

5、试生产或者复工复产的生产经营单位;

6、其他应当纳入重点检查安排的生产经营单位。

(二)重点检查单位数量、名称及检查频次。

全年重点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8家,占年度监督检查企业总数的60%。

(三)重点检查内容

依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关行政检查办法》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手册》分行业领域监督检查重点事项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重点检查内容,编制现场检查方案,开展监督检查活动。重点监察执法检查下列事项:

1、依法取得有关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情况;

2、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的情况;

3、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的情况;

4、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情况;

5、从业人员受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有关安全资格证书的情况;

6、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及按规定办理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的情况;

7、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情况;

8、对安全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的情况;

9、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和制定应急预案的情况;

10、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的情况;

11、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的情况;

12、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与对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情况;

13、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的情况;

14、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

15、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有关应急预案备案的情况;

16、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企业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兼职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以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配备、维护、保养的情况;

17、按照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

18、依法应当监察执法的其他情况。

五、一般检查安排

(一)一般检查单位范围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7〕150号)要求,一般检查单位范围为:

1、本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重点检查单位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

2、对街道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抽查所涉及的生产经营单位;

3、其他应当纳入一般检查安排的生产经营单位。

(二)一般检查单位数量及检查频次。

全年一般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0家,占年度监督检查企业总数的40%。

六、监督检查有关要求

(一)监督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东塘街道根据区应急管理局委托的行政执法职权,统筹考虑监督检查工作日数量、专业技术力量、执法检查装备力量等实际情况,以及行业(领域)阶段性安全生产特点规律,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

2、街道应明确每次具体监督检查任务,编制现场检查方案,明确被监督检查单位基本信息、检查内容及检查方式等内容。

(二)现场检查、现场处理和处罚

(1)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按照现场检查方案,开展监督检查活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隐患,应当依法作出现场处理决定。

(2)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3)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需要进行处罚的,应当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三)归档

监督检查结束后,承办人应当将现场检查方案、现场检查记录、现场处理文书等一并归档;对于立案调查,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还应当将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处罚落实情况等一并归档。

(四)备案、督办

街道应当严格执行既定的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由监督检查人员每月8日前将上月重点监督检查和一般监督检查情况在街道政务网站上进行公示(详见附件2),并做好街道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工作。

(五)调整、报批程序

经街道办事处批准的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因工作需要进行部分调整或者变更的,需提出具体调整或者变更意见,经主管领导同意,报请街道主要领导批准后施行,并形成正式文件。

年度监督检查计划重点检查单位的数量减少幅度超过计划10%,或者监督检查单位的数量减少幅度超过计划20%,以及重点检查单位的范围作出变更的,应当重新核定相应工作量,并经街道主要领导批准后,重新报批后向雨花区应急管理局备案。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开展监督检查活动,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和《**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明晰安全监管部门监督检查责任的有效举措。要加强组织领导,提前做好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事项,不能以人员、装备、时间不足为由影响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维护监督检查计划的严肃性。

(二)规范监督检查行为。

要深入分析全街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抓住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重点、难点。监督检查过程中,要严格依照现行有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市、区安全生产相关监督检查规定,规范监督检查的各个环节,做到程序合法、操作规范、自由裁量权使用得当、文书填写规范,持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质量。

(三)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行动。

依照程序、坚持标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规定,切实把好安全生产源头关。根据上级部署、行业标准、时段等特点制定危险化学品、工贸等行业专项整治方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行动。

(四)推动应急管理执法由专项执法向常态化执法转变。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把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建设、救护协议签订、应急装备配备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内容纳入日常的行政执法,做到有执法就必查应急管理。通过执法促进完善应急准备,切实提高企业应急处置能力。

(五)强化监督检查信息化手段。

明确专人负责东塘街道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编制,并报区应急管理局执法大队备案。每月8日前将街道上月重点检查和“双随机”一般检查情况在街道政务网站上进行公示,做到以信息化推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有效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