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歌十篇

时间:2023-03-14 08:07:22

重阳节诗歌

重阳节诗歌篇1

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解琬

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





重阳山居

司空图

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



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





踏莎行

辛弃疾

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





瑞鹧鸪

葛立方

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

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黄楼作

苏轼

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校本作“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校本作“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重阳节诗歌篇2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传统的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一我的思念

是一双温暖的手

乌黑的盖头

遮挡住我的眼泪

我的回忆从那个冬天开始

续集延续到现在

每一个怀念都是我沉默的慰藉

我是无法放弃

你的那个拐杖

就触在我的心旁

我想念啊

每个夜晚

安歇的祝福就像你在我的身旁

轻轻地看着我

不敢打扰的梦

是否时间太旧

许多回忆被扔掉

你的颜色就在我的脑海里

深深地挽留着

一些我没说过的话语

你听不懂啊

像你的故事

就是我写不出的一处黑白

那场景时而模糊

时而纠结

我的眼泪就莫名的脱落

再见了

老人 我的生活没了你

就像你坟前的枯草

被风留下的种子

发芽

却散发出孤独的味道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二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三这一天太阳格外明亮

这一天老年人神清气爽

这一天是老年人的节日

这一天是九九重阳

远山在召唤

召唤老年人来登高

让生命燃起新的力量

不再为老去而叹息

不再为夕阳而悲伤

菊花在张扬

张扬这秋天的丰收

张扬这生命的顽强

不言秋后无情

不言饱经风霜

年纪越大

越要像菊花一样在深秋里迎风绽放

重阳重阳

老年人的节日

老年人的吉祥

让我们用老去收获丰富的人生

让我们用老去演奏生命不朽的乐章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四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靠近,热谈,朋友的心怀不负厚望

独受一方唯美的净空

会意的笑开放春花的灿烂

相约重阳,登高望远

胸窝勃发一股朝气

意志的绳索仍旧坚硬如钢

啊,生命。啊,朋友

我们因幻想的心态

再给生命添几多美丽

秋阳温馨胸怀,老泪洒向红叶

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踏着不老青春的火轮

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五当茱萸更替着这里的风

当天空再次阴沉下来

当我的思念停息的时候

当菊花的花瓣也随着纷飞着

我的思念是你所不知道的

带去你所不知道的

深邃是我的深伤

寂寞与我为邻

在深沉的高峰下

冷月被雾遮盖了

只有旁边的北极星

在幽幽的招摇着

像眼泪一样的刺眼

路旁的枫树又红了

路上的行人渐多了

我沾着等不到的苦水

在九月九日

登上高峰

给你最好的

最好的静默

当然

还有思念

重阳节诗歌篇3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重阳节诗歌篇4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意象 唐诗

一、引言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意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图像,又包括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我们才有了想象和讲话的能力。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其内涵丰富,意象深沉。意象的营构是唐诗创作的核心,唐诗的意象非常丰富。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帕尔默(Palmer)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之――意象作为其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帕尔默看来,语言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play of verbal symbols),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imagery)为基础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体验决定的,意象、文化和语言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了解语言必定离不开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和不同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诗歌翻译时,了解源语、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原诗意象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歌翻译本质上就是处理者意象、文化和语言关系的语言活动,这三者均已物化在源语文本之中,因而把握源语是成功翻译的前提和关键。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原诗中的意象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如果译文只满足于表层信息和基本内容的传达,和原诗比较起来,译文的美学价值就大打折扣。译诗而不传达意象,就好比画龙而不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译者将原诗中的意象进行解码、重组的过程。

意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具体的诗篇中,意象往往不止一个,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意象构成一幅场景,此时,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意象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忠实于原文。同时,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翻译诗歌更对译者的审美能力、把握意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夕阳”在唐诗中的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典型意象,唐诗更是如此。如“月”可象征边塞悲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关山月、楼兰”多表达思乡人或建功立业的心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然而,如同一意象对应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则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夕阳”代表的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包含有对一切流逝之物一去不可返的慨叹和遗憾, 又有对新的未来的无限憧憬, 其蕴含十分丰富, 耐人寻味。由于诗人的心境差异, 产生了对夕阳的不同感受,“夕阳”这一意象就传达了诗人对人生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夕阳以不同的特点在诗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诗歌。

夕阳意象主要用“夕阳” 、“ 落日” 、“残阳” 、“斜阳” 、“落霞”等词表示,夕阳意象的意蕴十分丰富, 古代文人不仅是通过它写景绘图, 而且写意传情, 尤其将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寄寓其中, 从而使其意境悠远, 回味无穷。夕阳更多的是一个场景描写, 是具体的象, 具有特定的空间感、色彩感。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展示出一幅辽阔、壮丽的景象。“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唐前,唐朝国力强盛,诗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他们有着豁达的胸襟、气度和抱负,反映在诗歌上便是情绪高昂,即使面对即将西下的太阳,看到的也是落日的余晖、金色的大地。他们豪情万丈,激情四射,妙笔生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夕阳诗作。李白(登太白峰――西山太白峰,夕阳穷登攀)面对太白峰高峻的山势,却要攀登到顶峰,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到了中唐以后,“夕阳”开始频繁出现在诗歌中,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或象征怀乡念人,或象征国家的衰微,等等,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又与诗人自己迭遭眨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三、《乐游原》中“夕阳”、“黄昏”评析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晚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他的诗用多种方式抒写了伤时忧国之情和个人怀才不遇之感。他的诗抒情婉转,造意含蓄,深情绵邈,但由于当时牛、李竞争激烈,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也多隐晦曲折,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层迷惘感伤的情调,寄托极深。

诗歌《乐游原》是李商隐一首优秀的五言绝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是当时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中描写了诗人面对黄昏时分的壮丽景色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在某一个黄昏时分感到“意不适”,想要驱散心中的郁结,于是驱车登上乐游原,见到了夕阳斜照,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由此诗人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感叹,但立即诗人又感到“近黄昏”,原先心中的不快不仅没能排解,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及光阴之叹中。

诗人李商隐有着强烈的家国责任感,他渴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振兴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梦想,但很不幸,他生逢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社会政治极为混乱与黑暗,与王茂元之女的结合,又使诗人不自觉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处处受到排挤,深感寂寞、孤独。从此诗人辗转于各个幕府之中,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即使有时出现一些曙光,但终究是短暂的。可见,诗人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及人生道路上的缺失体验、孤独体验使诗人有了一种少年迟暮,美好事物不会长久的感叹。所以,当他登上古原,面对夕阳斜照的壮美之景时,即使立刻感到“夕阳无限好”,也“只是近黄昏”,使一幅壮美的夕阳图染上了浓浓的感伤,凄凉的色调,使全诗透着一种身世之悲。

然而《乐游原》诗不仅是一首伤己之作,更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诗人处于中晚唐之交,国力衰退,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个人的不幸已经糅合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反映到了诗歌创作上,便曲折地反映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只是一瞬即逝,和没落的大唐帝国如此相似。

诗人不幸的人生遭际及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给予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得诗人在《乐游原》一诗中将家国之悲,身世之感与光阴之叹熔为一炉,赋予诗歌丰富的意蕴和深沉的感伤情调。

四、《乐游原》英译评析

许渊冲在所著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英汉对照)》中是这样翻译的:

At dust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gloom;

I drive my cab to ancient tomb;

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

But it is near its dying time.

诗歌有诗歌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含蓄、洗练、简朴、明快、自然,与遣词用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中,要想力求反映原诗的神韵,所选词语的恰当与否同样至关重要。

原诗中,这一个个图景渲染了作者无尽的羁旅惆怅,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借助不同的句法手段,但遣词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译者的词汇选择、诗歌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原诗和诗中所体现的意象的基础上,必须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被动、机械地接受并投射原文的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解码编码过程中,其创造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适”一词体现的是作者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情,译者将之翻译为gloom,准确描述了郁闷的心情。“黄昏”一词可以有多种译法,如dusk, eventide(用于诗中)等,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是抓住了“黄昏”在原诗中代表的含义,用“dying time”翻译“黄昏”,准确到位,反映了唐朝摇摇欲坠,即将瓦解的政治局面。 “sublime”与“dying tim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局势。

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在保证译文保持原诗风格和意境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遣词,还要在形式上讲究韵律(meter)和韵脚(rhyme)。 一般而言,中国古典诗歌重音韵,而英诗则重节奏,英诗的押韵格式趋于多元韵式,即同一首诗中,可连续换用若干个韵脚或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汉语在表达上更富有表现性和美感性。无论是中诗的音韵,还是英诗的节奏都有助于诗人抒发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独特的意境。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还原诗歌的艺术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诗中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虽然并没有形成押韵,但翻译时译者却注意到了音韵和节奏,翻译的四句话都以[m]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译文抓住了核心语义,结构齐整,音韵优美,在语义方面损失不大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本文从意象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一则唐诗,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翻译出诗歌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还原诗歌的意象,译出诗歌作者的情感;译者不仅要做到用词精确,还必须做到形式工整,格律一致,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

参考文献:

[1]陈敬宣.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7.

[2]龚光明.意象翻译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

[3]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2002(2).

[4]许渊冲译.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许渊冲.文化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重阳节诗歌篇5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作家协会和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诗歌节于 2014年7月15日至 19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优雅的形式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韵律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教化启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中国诗歌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大型文化活动,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前三届中国诗歌节于 2005年、 2009年和 2011年分别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陕西省西安市和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办。通过举办中国诗歌节,一方面推动了我国诗歌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发展,促进了当代诗歌创作研究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诗歌艺术更广泛地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促进了诗歌节举办地的文化建设。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以“中国梦想,华夏诗情”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让人民共享文化创新发展的成果。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多项诗歌文化活动在 2014年4月至 7月期间在绵阳市陆续举办,其中主体活动有开、闭幕式及文艺演出,诗歌论坛,诗歌专场演出,诗歌主题文化活动,校园诗歌活动,采风交流活动六项。举办中国诗歌节,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诗歌文化传统,展示当代诗歌创作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诗歌反映时代、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途径、新形式,推动诗歌艺术繁荣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重阳节诗歌篇6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诗词 音乐 结合

在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的歌词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引用原词或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填充和变化,使古诗词与所创做的音乐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古今中外的《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内容和形式及词作与音乐的有机构合和极具个性的特色之“三叠”创作手法的分析,对于借鉴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创作方法,促进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琴歌,有唱有奏。歌词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歌曲共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商调式)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感怀, 感怀”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依依苦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等处的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在曲式结构上,《阳关三叠》大体上是由相互重复的三叠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些小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每叠的后一小段。在后一小段中,由前至后,从第一叠至第三叠情绪逐叠有所发展。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化之段,不仅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使用了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使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该乐曲在曲式和调式的使用上,都为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几种演唱形式,有用弦歌和琴歌的形式,也有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使这首歌曲在体裁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歌曲曲调变化发展似乎已成规律,但王维的原词由于演唱情境的不同,已经经过了数次的变化,具有多种唱法。

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做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我们从苏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阳关三叠》已经有了多种叠法。

叠法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另据明朝《浙音释字琴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更为复杂多样,与前又有差别。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渭城……故人”作歌词,其余六段分为(1)解木兰舟,(2)辞黄鹤楼,(3)迢遥去路,(4)恨逐来潮,(5)风吹杨柳,(6)月照汀洲。第4段里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凛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那)阳关第四声”。这里很显然《阳关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所载,更是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一叠。唱词大概有“(一)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二)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三)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

所以概括来说,三叠的解释有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内,另一类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发展。

在现存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歌词的“三叠”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

(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l000多年来,人们就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所以“阳关”二字,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词汇中,实际已成了“别离”的同义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伤离别”演绎出了一段段美丽的人间佳话。从古至今,“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与歌曲《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及其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文学是借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它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上,更在于歌词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上。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以古香古色的诗词,无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阳关三叠》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类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它的艺术成就可以证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10.

[2]梁茂春.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重阳节诗歌篇7

每回提起那段糗事,殷欣(化名)都会傻笑,“贼拉有意思。”那是一次春节联欢会,他给全厂工人师傅表演节目,诗朗诵:《再别康桥》。

“不是片段,是全本儿,老带感情了!”他至今忘不了,朗诵结束,底下半天没动静,工人师傅们都张着嘴,傻呆呆地瞅他。“完,砸了。”他低头开溜。掌声在他背后响起,一声,接着是一片。“那是师傅们照顾我情绪,你哇啦哇啦半天了,挤眉弄眼带比画,够累的,安慰安慰你。”

工会主席过来拍他肩膀,“不错,挺带感情的,词儿也美。”到底是工人出身,好话说完偏要带个小尾巴,“谁写的?你呀?咋听不懂啊!”

殷欣后悔死了,“整了篇徐志摩的,整郭小川的也行啊!祝酒歌,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跟联欢会多合牙。弄个刘文超的也行啊!”

殷欣承认自己是在显摆,“那时文学青年都显摆。”为文学梦而显摆,说得诗性点,颇似“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

在“后悔说”里,殷欣提到3个人:诗人徐志摩和郭小川;刘文超是谁?也是诗人。当时,刘文超在沈阳金杯公司任职,殷欣在公司下面的轿车四分厂当铣工。那时殷欣20岁出头,酷爱诗歌;刘文超名气已经很大,跟晓凡、刘镇、高东昶、乔魁才等并称为沈阳的工人诗人,是殷欣的偶像。

现今,50岁的殷欣供职于沈阳一家大报;出生于1941年的刘文超在颐养天年。笔者手里至今保存着刘文超分别在1991年和1992年,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和香港新天出版社出版的两本诗集,《兄弟二重奏》和《飞天》。这是刘文超送给笔者“指正”的。那时,殷欣和笔者同在一家小报当记者。

从受追捧到寂寂无名

“汽车王子的精髓注入你飞翔的骨架/开拓岁月的撞击更使你的心胸豁达。”这是刘文超工业诗《雕像》的头两句,赞的是金杯公司原老总赵希友。这是那个年代工人诗人共同的诗风,如乔魁才的《焊枪》:脑中源源输氧气/口里熊熊喷薄火光/烧沸金浆和玉液/绣出彩图一张张……

很多人不知道刘文超是谁。乔魁才也不为人所知,他已去世多年。

从颇受诗歌爱好者追捧的著名工人诗人,到今天的寂寂无名;从一名诗歌爱好者,到一名跑文艺圈儿的大报记者,刘文超和殷欣各自的人生轨迹,以不同的抛物线,分别并集中地呈现着诗与工人的起落和离合。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堪称新中国最红最火的文学季,那是一个随意碰上某个年轻人,就等于碰上文学青年的时代。走红作家的名字让他们如数家珍,著名诗作也被他们细细研读。文学是那个季节最神圣的图腾,诗歌是这个图腾里最优雅的飞天。沈阳人也在追逐这带韵的优雅,工人诗歌从1950年代末起步,到1980年代,成为沈阳一道别致的风景。

沈阳日报副刊老编辑解明跟殷欣回忆当年沈阳工人诗歌时说:“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沈阳涌现出了高东昶、刘文超、郎恩才、徐光荣、乔魁才等一批工人诗人;晓凡创作的《车间风雷》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作家茅盾就曾特意来到沈阳,了解工人诗人的创作。”

沈阳晚报原高级编辑王传章曾在沈阳铁西文化馆任职,是工人诗歌创作组织者之一。“1980年代,沈阳工人诗歌创作迎来第二春,出了一批优秀青年诗人,有刘振明、齐世明、栾国康、苏开、王海轩。等等。”

对当年工人诗歌创作的繁荣,王传章归因为6点:以老带新,诗人晓凡、刘镇等活跃在青年工人中,引导他们创作;自办诗刊,文化馆创办了《五月》、《绿野》等刊物,专发工人作者作品;组织小组,文化馆有“泥土”、“绿野”、“铁花”等6个创作小组;定期活动,周三和周五,工人诗人下班后,会骑车赶到文化馆参加活动;举办诗会,工人诗人朗诵新创诗歌;推荐作品,向《鸭绿江》、《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推荐、发表。

是工人也是诗人

王传章是从诗歌创作框架内寻找成因;从大背景看,供需机制也在起作用。这是笔者与殷欣的共识,“诗歌毕竟也是产品,精神产品。只要是产品,就有供需,没有需,就不会有供;没有供,需就得不到满足。”

所谓供,是指那批老工人诗人当年乐于、勤于创作;如郎恩才,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创作诗歌千余首;他们的作品多已结集出版,如刘文超,2009年,他的第5本诗集《刘文超歌诗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工人诗人”是一个复称,他们既是工人,也是诗人,刘文超当了24年工人;乔魁才在沈阳味精厂工作50年;郎恩才在沈阳轴承厂当学徒、焊工。1980年代新生代工人诗人中,齐世明做过8年工人……从他们身上,你看不到所谓诗人的酸腐、乖张;他们的言行举止透射着工人的粗粝和坦荡。笔者曾与刘文超一同参加过作协组织的笔会、向他约过稿、跟他喝过酒。他粗门大嗓,热情四溢,只消一会儿,就跟你整得像熟人一样。

一女诗人讲过某老工人诗人的一件趣事,某次聚会,一青年向他讨教创作经验,他劈头一句,“诗嘛,整个郎……”众人大笑。“整个郎”是东北俗语,“整个”之意。谈诗能用“整个郎”吗?可他就敢这么用。由他们写出的诗歌,有些或许不会离工人很近,但多数不会离工人太远。

所谓需,是指那时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对诗非常需要。

1980年代一天,殷欣和笔者同去沈阳马路湾新华书店,每人买了一本诗歌集。回去时,我们约定,马上从诗歌集找各自喜欢的诗背,背得少的请客。从书店到家的十几里路,我们边走边背,不觉劳累,只有快意。

同年代某天,殷欣、笔者和另两位朋友帮其中一位朋友收拾婚房。忙完已是半夜,四位没有回家,挤在一张床上。睡不着,我们便联七绝:你拟第一句,他接第二句,第三人接第三句,第四人收尾。如今,这“沈阳四大美男子”均已知天命,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那诗意浪漫的一夜。“沈阳四大美男子”是我们戏谑式自封,不过是4个还算看得过去的一般男。

当时,对很多青年人来说,诗歌是我要看、我要读;我愿意参加诗歌朗诵会、愿意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去买诗集、愿意尝试着拿起笔……

这样的青年遍布沈阳各个单位――多壮观的需求!

“供刺激了需,反过来,需也刺激了供,沈阳工人诗人这才如雨后春笋,沈阳工人的诗歌创作才呈现繁荣。”殷欣的归纳不无道理。

酒淡如水

生活是一杯水/也是一杯酒/有平淡/有烈性……这是沈鼓集团朱连强的诗《人在旅程》中的一句。诗也在旅程,也有如酒,有如水。

正如殷欣在报道中写的那样,进入1990年代,工人诗歌突然从沈阳淡出了,工人诗人出现断代。酒味已逝,平淡如水。殷欣在文章中分析:“没有几个人再想看诗;诗歌似乎也成为诗人自己把玩的私人器物。”

近几年,沈阳两代工人诗人多已出了自己的诗歌集,并做了宣传,开了作品座谈会。但是,再没有多少人像那个年代那样关注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无论诗还是诗集,无论座谈还是朗诵,几乎都是诗人在自娱自乐。

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诗歌供需可能还要继续分道扬镳。供方依旧存在,但在买方那里,诗歌不再是我要看、我要读;不再是我愿意参加诗歌朗诵会、愿意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去买诗集、愿意尝试着拿起笔;在诗人即卖方那里,工人诗人正在对自己的诗歌作品做着式、促销式兜售。

殷欣忘不了,一天,他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前的广场,见一30多岁的女人摆摊,卖的是自印的诗集。路过的人瞥一眼,嘀咕一句:“现在还写诗,谁看哪!”殷欣跟她聊了一会,问多少钱一本。女诗人淡淡地说:“你要想买,看着给。”殷欣掏出50元,塞给她,拿起一本诗集,默默地走了。

2010年5月25日下午,郎恩才诗歌朗诵会在沈阳市文化宫举行。这是他在获得“沈阳五一劳动奖章”后,当地官方组织的一次活动。

2013年12月5日,为纪念东北振兴10周年,“车间朗诵”在沈鼓集团举行,主办方是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广播电视台、沈阳市文联。

殷欣曾在报道中写道:2009年4月28日,在北方重工集团盾构机车间,沈阳工人诗人商国华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工人师傅规规矩矩地坐在塑料凳上,侧耳倾听;在远端作业的师傅忙里偷闲朝舞台瞅几眼……

笔者对殷欣说:“你似乎是说工人和诗重修旧好了。但若没有相关部门组织,能否有这么多观众?工人们在朗诵会上的表现,是真的喜欢诗歌,还是在整日单调劳作后,仅仅表现出一种新奇?”殷欣无言。

一种精神产品,就这样在供需断裂中品尝着尴尬。“三十余年的长途跋涉/如今悄悄地躺倒睡下/不,它还醒着/这燃烧着生命的火花。”这是刘文超的诗《桥》中的两句。诗,还会成为连接工人和生活的桥吗?

还好,新苗在泛绿。2011年,殷欣在沈重集团采访,看到在他们的企业内刊上,载有韩伟的《中国制造劳模礼赞》、韦韦的《东北大酸菜》。

老树也在发新芽。2013年,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停刊20年的《绿野》复刊,并由油印改成激光照排,小开本变成国际流行大开本,每期刊发50位作者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作者中70%来自铁西的各大企业。

重阳节诗歌篇8

关键词: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和创作;政治功利性

唐代中晚期,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蔚为大观,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和创作了多篇优秀的诗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删中晚唐文人入幕和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之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原因。

一、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原因

唐代科举新进士守选制和官员铨选制的严格规定和多不能按期实现是促使中晚唐大批文人入幕的直接原因。所谓“守选”,是指新进士获得做官资格,但不立即授官,而是居家等候吏部铨选。《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云:“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新进士守选年限一般三年,而且不一定在期满后授官,以致“半生守选,始遂一官。”唐代六品以下官员“凡居官必四考”,即在下一轮升迁改转前要经过四年四考。到中晚唐,很多官员即使考核满意也不能立即再任,而是要等吏部铨选。所谓“铨选”,是指吏部对守选期满的六品以下官员进行考选然后再任命职位。由于选人多,官位少,中唐以后,吏部铨选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竞争更加激烈,“国朝旧制,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以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由是选人停选,其数猥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调者。”

唐代官员奏荐制是解决守选期的进士和官员政治出路的主要途径。所谓“奏荐”,是指地方人员如节度使等推荐优秀人才到朝廷做官。中唐以后,朝廷限定奏荐的次数和人数,奏荐由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咸通十二年(871)规定奏荐人数每道每年不得超过两人,河东道等大道不能超过三人,同时采用考试办法。朝廷虽然加大了对奏荐的严格限制,但中晚唐方镇势力扩大,不仅可以自辟僚佐,而且可以自主奏荐幕僚,即使布衣也有机会被奏荐授官。

河东府(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和河中府(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是北方的两个雄镇,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北抵制回鹘,西与朔方节度使成犄角之势抗拒吐蕃和突厥,东对河北三镇形成制约,朝廷往往派重臣镇之。笔者统计,以高官身份出镇河中府的有郭子仪、李怀光、浑瑊、张弘靖、崔铉、郑光、杜审权、王重荣和朱全忠等。出镇河东府的有:皇室成员信安王李祎;宰相李暠、杜暹、辛云京、张弘靖、李程、康承训、郑从谠、萧邺、李蔚、张说、王缙、裴度;由河东节度使升至宰相的张嘉贞、马燧、李克用等。节度使为培植势力、播显声名,往往乐意奏荐攀附他们的优秀文人。因为河东和河中两雄镇可以比普通方镇多奏荐一个名额,仕途失意的文人趋之若鹜,期望借助府主声名实现政治功名,所谓“士君子之发令名,沽善价,……盖视其府之轻重耳。”

正是守选、铨选和奏荐制度促使大批新及第进十和守选官员及落第文人选择了入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因而,抱着政治期盼入幕的文人的交游和创作就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

二、幕府文人交游和诗歌唱和的政治功利性

幕府文人府事之余诗歌唱和,在文化精神生活娱乐的同时,也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盟。

出镇河东府的朝廷重臣多选拔优秀人才充幕僚,在太原形成一个个文人集团。如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张弘靖节度河东。“公府政多暇”(韩察《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全唐诗》,下同),某日与幕僚登太原某一山亭。张弘靖首作《山亭怀古》一诗,随从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察、节度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崔恭、观察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崔公信、节度判官、监察御史高铢、节度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及给事中陆瀍、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尚书左臣张贾均有和诗。张弘靖“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诗表达了自己不能归隐山林,只能寄托于山水的心声,幕府文人的和诗也纷纷表达了隐逸的雅趣,如“轩冕迹白逸,尘俗无由牵”(韩察)、“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崔恭)、“於焉悟幽道,境寂心自怡”(陆瀍)、“兹焉得高趣,高步谢东山”(高铢)、“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李德裕)。幕府文人“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的行为正是他们寻求政治出路的功利性创作活动。

乾符中(874—879),北塞受到阴山府沙陀都督李国昌部族的虎视和侵扰,为安定北塞,僖宗诏命宰相郑从谠制之,并允许“自择参佐”。郑从谠本身是弘文馆大学士,所选幕僚多为文人,“乃奏长安令王调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崇龟为节度判官,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赵崇为观察判官,前进士刘崇鲁充推官,前左拾遗李渥充掌书记,前长安尉崔泽充支使。开幕之盛,冠于一时。时中朝瞻望者,日太原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他们形成的文人集团免不了时常诗歌唱和。郑从谠在河东府“知人善任,性不骄矜”,如重用大将张彦球,“累奏为行军司马。及再秉政,用为金吾将军,累郡刺史。”中和二年(883)郑从谠离开太原时,提拔书记刘崇鲁知观察留后事。郑从谠对幕僚的重用和提拔对其幕府文人而言具有极大的政治成功可能性。

河中府地处关中与河东交界,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在军事地位上与京师唇亡齿寒。

建中二年(781),赵惠伯为河中节度使,在鹤雀楼与幕僚展开了一场诗歌唱和。幕僚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于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宁文邈,前栎刚郡郑鲲,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邠,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于前轩。”可知当时畅诸首唱《登鹳雀楼》诗,众人相继和之。李翰序即就是对府主政绩和礼贤行为的称颂,同时也赞美了同僚的文名和佳篇。

兴元元年至贞元十六年(784—800),浑以相位节度河中。浑瑊常在重大节日与幕僚游历宴饮。“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其时为河中元帅府判官,是浑瑊幕府文人集团的主将,写有大量奉和诗,《全唐诗》收录有10首。这些诗歌或歌颂浑碱平叛功勋,“玉筵秋令节,今钺汉元勋”(仇日奉陪侍中宴白楼》)或写宴饮场面的歌乐,“艳艳风光呈瑞岁,泠泠歌颂振雕盘”(《春日喜雨奉和侍中宴白楼》);或向府主敬酒表达谢意,“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仇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围绕在府主周围的幕僚“俨然冠剑拥成林”,他们一起饮酒观舞,赋诗助兴。“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描写的就是宴饮中诗歌唱和与歌舞表演的欢乐场面。卢纶是在位居下僚的情况下入河中府的,他的奉和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功利性。

三、幕府文人政治得失间的个人咏叹

中晚唐文人入幕意在寻求仕宦升迁,但入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异日入为大大公卿”。事实上,入幕给文人带来的往往是期望和失望的双重压力和巨大失落。长期滞留幕府,怀才不遇的感叹难免通过诗歌创作宣泄出来。诗人卢纶的遭遇、心态及创作就是这类幕府文人的典型。

卢纶一生命运多舛,宦海浮沉。约大历六年(771)卢纶受到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大历十二年(777),元载被赐死,王缙被贬,卢纶受累去官。兴元元年(784)入河中浑瑊幕为元帅府判官。贞元十三年(797)秋,被超拜为户部郎中,约第二年卒。”在河中府十三年的军幕生活中,卢纶创作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一个幕府文人在政治上的期望和失落的起伏心态。

卢纶河中府早期诗歌主要是歌颂军幕生活。如《且昔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卢纶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浑瑊部下娑勒擒豹的全过程:“舍鞍解甲寂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歘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以夸张和反衬的手法突山娑勒的神勇:“万大失容千马战”;想象中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乐观向上的豪情和对军幕生活的歌颂。

卢纶初入河中府充满豪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军幕生活的枯燥,诗人发出“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酬灵澈上人》)的悲苦吟唱。这种悲苦情绪常常流露在卢纶此期的宴饮、游历、送别诗中,诗人多以对比手法赞美酬唱对象显要发达,悲叹自己年老多病和长年蜗居军幕。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和《晚秋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卢纶以仰羡之情分别赞美了浑瑊之子浑炼和浑镐出身富贵又立官朝廷;《孤松吟酬浑赞善》把浑瑊子浑赞善比作“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自己则“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这三首诗卢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浑之子的飞黄腾达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诗歌还有《送崔邠邻拾遗》、《和阳崔侍郎游万固寺》、《同薛存诚登栖岩寺》等。“荒松枝”、“衰木”、“白头人”、“愚天”、“尘泥”、“蒲柳老人’等就是诗人对自身的形象写照。

卢纶河中府期间,“大历十才子”死的死,贬的贬,诗人联系自己年老多病又不得志,不禁悲从中来,写下《得耿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一诗,“鬓似衰蓬心似灰,惊悲相集老相催。……尘容带病何堪问,泪眼逢秋不喜开”,句句含悲,字字流泪。几年以后当十才子只剩下卢纶与夏候审时,畅当写诗“感怀前踪”寄于卢纶,卢纶回寄《……畅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侍御审侯仓曹钊》诗“以申悲旧”,诗歌前半部叙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后半部追述昔日诗友的才情风流,今昔之比让诗人无限悲叹。

当期望通过府主而升迁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卢纶开始寻找另一条道路,写诗给官位显赫的韦氏舅舅,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这样的诗作有《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呈上西川尚书舅》、《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四舅》。卢纶写诗给舅舅韦渠牟,韦回寄《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已暗示出韦有举荐卢纶之意。卢纶回微酬太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郗公怜戆亦怜愚,忽赐金盘径寸珠”感激韦渠牟对又“戆’,又“愚”的自己的关心,“径寸珠”美誉韦诗,“忽赐”,二字表现出诗人受宠若惊之感。“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露”般的喜悦,果然卢纶不久被超拜为户部郎中。

纵观卢纶河中府期间的诗歌,可清晰地看到其心态经历了一个“期盼—歌颂—悲苦”的过程。透过卢纶的幕府经历和心态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晚唐文人入幕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

四、寻求政治出路而游历幕府的文人创作

中晚唐文人游历幕府,期望得到有影响力的府主的提拔和举荐,河东府和河中府作为北方重镇,是中晚唐文人游历的首选地之一。

这类幕府文人的诗作,往往首先是上诗府主进行一番称颂。如鲍溶,元和四年(809)进士,守选期间游太原严绶幕,上诗《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赞美严绶受帝王之托保卫北门,使之出现一派和平景象:“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幡”,明确表达了诗人期望入幕的思想。张祜,举进士不第,有《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诗上河东节度使裴度,诗云:“一镜辞西阙,双旌镇北都。”后又上河东府一李姓府主《投太原李司空》一诗,诗云:“位压中华险,功排上将荣”。这两首诗都极力赞美河东府的战略地位,歌颂府主的功绩。“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冬日并州道中寄荆门舍》)表达了诗人想在太原建功立业的愿望。欧阳詹,泉州晋江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守选期满,未授官职。贞元十五年(799),欧阳詹游河东李说幕,向府主献诗《咏德上太原李尚书》,赞美府主身处重地显职,诗云:“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锵玉半为趋阁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其次是沟通与幕僚的关系以期被引荐。如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幽蓟,次年(732)春到达太原,与信安王李祎府的幕僚饮酒作诗,曾作三十韵诗赞美诸位幕僚“并秉韬钤术,兼该翰墨筵”。《信安王幕府诗并序》云:“开元二十年,国家有事林胡,诏礼部尚书信安王总戎大举,时考功郎中王公,司勋郎中刘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监察御史崔公,咸在幕府,诗以颂美数公,见于词凡三十韵。”高适游历河东府并作诗颂美诸幕僚,盛赞中寄予着被引荐的期望。高适此次入河东幕没有成功,他离开太原前往幽州节度使(治所今北京市)张守珪幕府继续寻求出路。

欧阳詹,上诗河东府主李说后,又致力与幕僚的交游,和他们游美景进行诗歌唱和。如欧阳詹与河东行军司马郑儋登汾水一高阁,郑儋作诗《登汾上阁》感叹欧阳詹从南到北游历的辛苦,欧刚詹和《陪太原郑中丞登汾上阁》,诗云:“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欧阳詹还陪郑儋和行军司马严绶登龙兴寺阁,有诗《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和《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诗云:“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欧阳詹与幕僚唱和的诗歌往往抓住最动情之词“断肠”、“自怜”、“独恨”等表达其奔波仕途的辛酸惆怅以打动幕僚引荐之心。欧阳詹又陪严绶游童子寺,有诗《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还写《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诗于两位河东节度从事薛芳和齐孝若。“升堂有知音,此意当如何”,诗人直接向二人表达了希望他们向府主引荐自己的愿望。

重阳节诗歌篇9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

今天,恰好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从此,将告别冬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在这个吉祥喜庆的日子,咸阳市作家协会、咸阳市文化促进会、几于道茯茶共同携手,在这里举办《春在咸阳》诗歌朗诵会。

这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活动,也是认真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文化下基层的具体措施。

今天到会的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骏民、市文联主席王民安、市作协主席杨焕亭、几于道茯茶董事长李玉生。欢迎你们!

有咸阳市各位作家、诗人、朗诵家和文学爱好者,欢迎你们!

有咸阳师范学院和陕西中医学院文学社团的师生们,欢迎你们!

今天,是《春在咸阳》诗歌朗诵会。我们欢聚一堂,歌颂祖国、歌颂青春、歌颂春天。

首先,请欣赏诗朗诵《致春天》,作者杨焕亭,朗诵江河。

春天,是心的梦想;春风,是季节的骚动;小草绿了,听见春的脚步;花儿开了,闻到春的气息;蝴蝶来了,唱着春的歌谣。请听诗朗诵《踏着春天的舞步》,作者董信义,朗诵王静。

母亲,是伟大的,她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哺育我们成长;太阳是伟大的,它给了万物生命,并且让万物生长;母亲,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太阳,始终是万物的自豪。感恩他们,就要爱他们,爱,就要大声的歌颂。请听诗朗诵《太阳,我的母亲》。作者陆子,朗诵陈芳。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最美的是母亲,最亲的是故乡。忘不掉的故乡人,剪不断的故乡情。如果说文字,是诗人的春天;那么故乡,就是游子的春天。请欣赏我市著名诗人宁颖芳的诗歌《故乡》,朗诵霍小平。

一支新绿悄悄走过窗前,一道印痕是那远去的爱恋。不要你成就时的桃红杏黄,只要你未嫁时的一抹新妆。盼你再次走过我的窗前,驻足回眸那怕一瞬。请欣赏诗朗诵《春》,作者吴晓琴,朗诵李卉。

是的,春天应该有花,有新芽,有绿叶,以及暖暖的风。它是播种和希望,它是孕育和喜悦,甚至可以是婴儿的哭声和哭声里满满的清泉。请欣赏诗朗诵《在春天》,作者胡伟群,朗诵胡伟群。

春天是迷人的,她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谈笑风生。咸阳湖是迷人的,她像一个美丽的女神,静卧在渭水之滨。讲不完千年秦都的神韵,道不尽渭城朝雨的深情。咸阳湖的春天,就是咸阳的春天,长在北国,却是秀美的江南。请欣赏诗朗诵《咸阳湖的春天》,作者赵博,朗诵赵淑红。

春天来了,春风吹过,绿了田野、清了渭河。它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它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让我们敞开胸怀,拥抱春天,让我们抬头仰望,放飞梦想。请欣赏诗朗诵《春在渭河岸边走过》,作者郭忠凯,朗诵刘铭。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咸阳,有这样一位小女生,8岁开始发表作品,12岁加入省作家协会,14岁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在《诗刊》《美文》《绿风》《延河》等发表作品100多篇,多次荣获全国征文比赛大奖。她就是渭城中学学生高一宜,请欣赏她的诗歌《知名不具》,朗诵者高一宜。

重阳节诗歌篇10

本文由中国教育文稿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由来。

2、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重阳糕的由来。

4、会读一、二首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知识目标】

1.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礼物送给老人,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查阅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及参考工具书,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

2.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

3.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 印发邀请函、做好宣传准备工作(施蕾、贾燕琴、高亭等)

(2) 布置班级文化墙(各班班主任)

(3) 排练节目:

一1班 诗朗诵 负责老师:艾黎英

一2班 快板 负责老师:戚翊淼

一3班 英语儿歌 负责老师:季新六

年级节目 歌舞 负责老师:孟晓蕾

队列训练 负责老师:张睿琪

(4)活动用品准备

*折纸活动:

爱心树——庄敏霞

爱心折纸(180张)——施蕾

活动裁判:施蕾 庄敏霞

*喂蛋活动:

白煮蛋(36只)、小碗(12个)——施蕾

课桌椅(12套)布置——孟晓蕾

背景音乐——孟晓蕾

活动裁判:施蕾 孟晓蕾

*“赶猪”活动:

赶猪棒(8根) 球(4只)——贾燕琴

活动裁判:贾燕琴、季新六

2.学生准备。

(1)通过采访或查阅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等。

(2)会读一首重阳诗

收集重阳节的诗文,选一、二篇读熟,以备展示。

(3)自制一张敬老卡

写上两三句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心里话,并会美化。

(4)说两三句敬老话

一定要当面对老人说,注意配上肢体语言。如果有些老人住得很远,没有办法在重阳节这天相聚,也可以通过打一个热情洋溢的尊老电话来表达敬意。

(4) 敬一杯敬老茶

先备好一小撮茶叶、几粒枸杞、两小片陈皮,用开水泡好后双手奉上,配上几块五香豆腐干当茶点

(6)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给老人表演节目,敲背、按摩或者盛汤添饭等;陪老人聊天、下棋打牌、看电影等,也可以陪老人外出散步、赏花,放风筝给老人看。

三、活动时间:2011年10月5日(周四)上午

四、活动过程:

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

主持稿:陶夏珠

一.

生(合):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好!

田林小学《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彩云追月,桂花飘香,秋高气爽胜春光。” 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来到了。小朋友,那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

生(男):知道,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师:你真聪明。

生(女):老师,我还知道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师:没错,因为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老人节”, 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你们看,今天我们邀请了那么多的家长来到田林小学做客,和小朋友们一起庆祝重阳佳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鼓掌)

二.

生 (男):1.重阳佳节就是好,

(女)2.民俗民风气氛妙。

(男)1.敬老爱幼美传统,

(女)2.文明和谐风格高。

(男)1.重阳老少聚一块,

(女)2.欢天喜地乐陶陶。

生(合):祝所有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

生(女):我们的同学也学到了很多本领,他们也要表演给爷爷奶奶看。

师:哦,原来小朋友们特地为爷爷奶奶准备了节日的礼物,那让我们快点欢迎他们出来。

生(男):好,下面,请欣赏一(1)班小朋友表演的诗歌朗诵

一(1)班表演

生(女):除了诗歌,我们还学会了别的本领,下面,请一(2)班小朋友为我们表演快板

一(2)班表演

生(男):一(2)班小朋友表演得very good

生(女):你的英语说的真好,我们再来听听一(3)班小朋友带来的英语儿歌

一(3)班表演

《上学歌》音乐响起

生(男):你听,这是什么音乐?

生(女):这是我们都会唱的《上学歌》。让我们一起给家长们唱支歌。

(全年级合唱)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老师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看了直竖大拇指。

别看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他们的身体可棒呢!让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