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小事激励着我十篇

时间:2023-03-28 06:33:26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1

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有许多的烦恼让人不如意但是始终有件小事激励着我,鼓励着我,陪伴着我一起成长但在成长中也有过迷茫,消极……但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有所感触,这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

有一天,比塞尔在肯。莱文到来之前是沙漠中一个贫穷的村子,几乎与世隔绝肯。莱文到比塞尔后发现,这里的人们从来只凭感觉走路所以从未走出沙漠,于是莱文教这里的一名青年认北斗星终于走到沙漠边缘,后来比塞尔成了一个旅游者常去的沙漠村庄

由此说明,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不能成大器的,一个人在成长中首要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找到方向,正如比塞尔村庄,倘若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无法走出去就是这件小事他激励着我,在我遇到困难时,只要想到它我就对自己有了自信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要相信未来很美好

当今,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不论困难还是幸福,在成长的过程中激励着我,积极的心态,才能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朋友,在成长中,当我们已是一只在蓝天中快乐翱翔的天鹅时别停下,我们更需要积极的心态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2

茫茫人海中,那瘦小的身影愈来愈大!正覆盖在我的心灵上。两年前的一件小事还是忘不了,不知为何?它一直激励着我,引导我前进…

清晨的阳光正照在窗户上,我极不情愿地告别美梦,被妈妈连托带骂地来到附近的一条小街!要说这条小街,变化还真大:以前臭气熏天,冷泠清清;现在却变得干净整洁,热闹非凡。我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晃头晃脑地问妈妈:“妈,你昨想起带我来这儿啊?还有这怎么像变了个地方似的?”“小欣,你不知道,自从市长决定整顿一下市区环境,派了许多清洁工到这里来打扫,所以这里才会改头换貌啊!”“哦!”我点了点头。随手将面包皮扔在地上,毫不在意的走去。突然一个细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大姐姐,你的面包皮掉在地上了,快捡起来吧!”切,一个身高不到一米的小孩就想教训我,管她呢!我心里暗暗想。径直走去,眼角不经意的瞥了一下那个角落,只见她嘟囔着:“大姐姐一点都不会保护环境。”一边说着,一边捡起面包皮,我的心触动了一下,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我配做大姐姐吗?

以后,每当看到别人乱丢垃圾时,我都会上前制止。或许是那个小女孩打动了我,我要呼吁大家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

广东汕头潮阳区潮阳市城南中学初一:郑欣纯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3

希望。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燃起了点点希望之火,希望是激励我们努力前进的动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许多往事亦如云烟,但唯有那件事如雕刻般印在我的脑海中。记得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步入六年级,学习的课程和压力不断增加,使大家都忙碌了起来。接连不断的考试相继而来,使人对考试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情感,特别是拿到分数以后。

我清楚的记得那次考试,我的成绩下滑很多,很不理想,而这时也即将面临小生初的考试,父母对我的期望也很大,为我定下了目标——邯郸市二十五中学。对于目前成绩下降的我来说,似乎很遥远,没有希望。我如实诉说了我的想法,本以为会受到责罚,可是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而是用那充满希望的眼光看着我,说:"不,只要你怀有希望,哪怕一缕,也要去努力和尝试。”随后我在母亲怀里哭了。

经过与母亲的谈话,让我心中有一丝一缕的希望,虽然很渺小,但我想去努力和尝试。就这样怀着希望我开始了奋斗,与时间比赛将实力不断提高。夜深后,看着那窗外的灯光渐渐熄灭,却只有月光的陪伴,但我并不感到劳累与辛苦,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燃烧起的希望。它不断的激励与鼓励着我努力奋斗,让我不怕困难与挫折,它是支撑我为目标奋斗的动力。

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我没有失败,在希望的激励下,我那到了录取通知书。满怀希望地进入了一个我将要继续奋斗的校园。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4

我家的孩子果果很羡慕那个邻居的孩子。他们正好也是同班同学。每次考试后,果果看到小强有了游戏机,有了喜欢的滑板车,就缠着我诉苦。但我认为,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那次我对果果说:“你考好了,爸爸给你钱有什么意思?如果考不好又怎样呢?你到底在乎什么?”孩子想了下,说:“爸爸,我不是为了钱,我还是在乎我学了多少,学得好与坏。”我说:“是啊,学习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再大的奖赏没有能力行吗?如果目标达不成,我们只有放弃,放弃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果果是个有思想的孩子,从此他再也没有向我提过奖励的事情,看得出。他也不再羡慕小强了。

但我并不是没有奖励过孩子。有次语文测验,果果在班上考了第一名。我特地坐车买了一件小礼物,那是他最喜欢的笔挂——爱好书法的他,路过一家书画店停留了好长时间,做爸爸的看得出,他非常喜欢那个笔挂。当时,我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但我想,我要找个适当的机会,让孩子惊喜一下。现在机会来了,孩子当然高兴得不得了,那眼神晶亮晶亮的。满是幸福。

而我给果果更多的奖励,则是给他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拥抱。那天孩子书法作品获奖了,在同学面前,我将果果拢在怀里,同学们羡慕得不行,都说果果有个好爸爸。至于双休日到公园玩,是我们一家早就计划好的,这些在孩子眼里都是常规的活动。虽然是在孩子考试以后,但孩子根本没有觉得这是爸爸的奖励,而体会到的是我们对他成长的关心。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有时也用金钱“收买”孩子,但数额很小,一两元的事情。果果适应了我的一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他的预期和行动。一般的考试一两元,大的考试三五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板着脸孔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只是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孩子看我不答应,就降低了要求,但他的热情根本没有减退。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要用很大的成本来表达,不仅以后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

现在孩子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總是在为别人的激励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5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由此揭开了我国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序幕,而当时受机器条件的限制,教学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小学主要选择BASIC语言和LOGO语言两种。但是,前些年因为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编程比赛的举办,很多小学采用不同的形式,仍延续着BASIC语言的教学。直到2008学年,随着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的新编,LOGO语言被编入选修教材。事实上程序设计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自己在程序教学中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状态,是能使孩子愉快学习的重要力量。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我校并没有将BASIC语言纳入到正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而是从参赛的目的出发,一般在中高年级挑选出拔尖的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方面在教学时就采用竞赛的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法定期评比,以不同的等第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我时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小游戏,并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自己也能编出一些好玩的游戏。开始学生将信将疑,直到学完随机函数后,我要求学生编一个简单的猜数小游戏,尽管很简单,但是编出来的学习都非常有成就感,这大大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将计就计,保持兴趣

小学生年纪小,知之不多,对于事物的兴趣程度不能够保持长久。因此,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程序的学习,比起其它的,如动画、网页的制作等要枯燥很多,怎样才能让学生长期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观察,要多鼓励,要肯定学生的创造。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在一次上机练习的过程中,两个学生打了起来,当时,我非常的生气,把两人叫到跟前准备要狠狠的批评一顿,可是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改变了想法。事情是这样的:一个男孩气鼓鼓瞪圆眼睛跟我说:“老师,他用箭射我,我很生气,所以就打他了!”我一听,这还了得,上课居然带“凶器”来,而且还敢伤人!于是,我也气鼓鼓的对另一个男孩说:“把箭交出来!你把箭藏哪儿带进机房的?你还敢射人,万一把人给伤了怎么办!”话刚问完,两个孩子异口同声的说:“老师,不会的!”第一个孩子解释了:“老师,刚刚我们在做题目时,他偷偷地编了一个程序,让一把箭追着我的名字满屏幕跑,他还在旁边笑!”听完后,看着一边的“肇事”者正忐忑不安,我决定将计就计。我把这事跟班里的学生说完后,让大家想着处理的办法,学生们七嘴八舌一通后,我趁着大家“群情激愤”时,出了个主意,让大家在三天之内,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帮着那位同学“报仇”,可以利用一切能想到的“武器”进行攻击,当然,这只允许通过编程来实现。听了我的建议后,三天内大家的学习情绪高涨,经常看到学习结束后,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讨论着,但是却再也没有第二位同学编出来。这时,我把那位学生叫到全班同学的面前,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编的程序。经过三天的思考,大家都绞尽脑汁而未得结果,因此所有的同学,包括开始告状的同学都听的非常认真,当看到程序中还用到了当时没有学过的语句和函数时,大家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看到这里,我又适时的引导,问了那个孩子,这些大家都不知道的语句和函数他是怎么会用的?他经过三天的“过街老鼠”的生活后,终于挺直腰板自豪的解释道:“我是预习了后面的内容,而且在图书馆里借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看到的”。听完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批评了他错误的做法后,肯定了他的编程能力,表扬的他的自学能力和爱钻研的精神。这件事之后,这位同学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不仅自己经常“加餐”,还主动的当起了小老师,在练习时帮起了那些有需要的同学。结果,那一年在比赛中,不仅

那一位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里的好多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 与数学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6

注重经验知识的积累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像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以帮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我们还要求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给她准备一个摘记本,让她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

保护孩子好玩和好奇心理

孩子的创意,并不那么中规中矩,我们都抱以了宽容的心态,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想象。比如一次吃饭,她不乖乖地吃,而用勺子往饭碗中央使劲一压给,弄出一个小坑,并把汤舀进坑里,说是水池,是乘凉的人群,中央的那些饭粒就是那些感到热而跳到池子里的人。对此,我没有干预或打压她,而是在肯定她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求她加快吃饭速度,把玩想象力游戏耽误的时间追回来。

欣赏孩子的奇思妙想

对于她那些奇思妙想,我更是及时予以了欣赏和赞扬。一个周末,家里的玩具玩腻了,雯子出了个主意说办报纸,又写又画又找资料,好不忙碌。报纸办好后,图文并,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我当时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建议她把报纸带到班上去。老师和同学看过后都说好,老师还提议雯子带领同学们办月报。这对她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促使她以后拿出更多更好的创意来。

激励孩子多进行创造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7

作者简介:奚恺元,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

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而是来自于精神。那么在不增加财富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程度呢?本文将给你介绍八种幸福准则。

幸福准则一:小奖不如不奖

一般人总认为要让别人做点事情,就应该给他们奖励,不管多少、不论大小,有总比没有的好。但其实不然。

现在某个地区发生了地震,许多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急需有人献血。有两种有关献血的方案:

A.无偿献血;

B.每人每献200cc补助10块钱。

请问你在以上的哪情况下更愿意参与献血呢?请圈出你的选择:

AB

比较这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纯粹依赖于人们的内在动力,第二种则与经济利益挂钩。那么这两种比较而言,哪种方式起到的效果更好呢?第一种方案中,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人们愿意在这个时候做点贡献,会自愿参加献血。而第二种方案因为有物质激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献血看成一种经济行为。10块钱的补助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数目实在太小,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为了拿到10块钱去卖血。所以,没奖要比有小奖更能引导人们做好事,或者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当然,如果献血给的钱特别多,比如1万元,那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去献血,但我们比较的不是给1万元和不给钱时人们献血的意愿,而是给10元和不给钱时人们献血的意愿。

同样,这个道理用在激励员工上也很适合。当我还在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经常需要找一些学生帮我做问卷。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付不起多少钱。我发现如果我请别人帮我做问卷然后给他们1美元的报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帮我做。后来,我索性就不给钱了,直接请他们帮我做问卷,这样反而有比较多的人愿意帮我的忙。

也就是说,要激励他人积极地做事,除非给予和这件事情相匹配的外在激励,否则小的外在激励还不如没有来的效果好,因为小的外在激励会抹杀内在的动力。

幸福准则二:小罚不如不罚

反之,如果是用惩罚来避免某些事情发生,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即“小的惩罚不如没有惩罚”。

我再来举个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例子。有个幼儿园通常下班时间在下午3点,因此老师们总希望家长们能在3点之前接走自己的孩子。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家长每次都姗姗来迟,弄得老师们都无法按时下班。后来幼儿园了一条规定,对于超过3点晚来的家长,每晚到15分钟罚款5块钱。没想到规定实施后,晚来的家长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原来家长们觉得这真是件划算的事情,迟到15分钟罚款5元钱,意味着花上20元钱就能让幼儿园多照看孩子1小时,这是多划算的事情啊。不久,幼儿园也意识到了这点,马上撤销了原来的规定。规定撤销后,晚来的家长更多了,理由是,原先花20元钱可以多照顾孩子1小时,现在分文不花就能为我照看,不是更好吗!

因此,不论是奖励也好,惩罚也罢,都请记住:人们做事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一旦与奖惩挂钩,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所以给小奖反而不如不给奖,小的惩罚反而不如没有惩罚。

幸福准则三: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当一个公司准备奖励员工时,假设可以让员工去度假旅游,也可以送他们每人一台高清晰度的数码电视机,并且两者是等值的。究竟应该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好呢,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呢?

乍看之下,好像是给出更多的选择是对员工好,绝大多数的员工也希望可以得到选择,以为那样可以更加满意,其实不然。在让他们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了度假的员工会感到自己是放弃了实用的电视机作为代价来参加旅游的,旅游回来后看到同事家的那台电视肯定心中不悦;而选择电视的人,在家里看到电视中的那些度假胜地,想到其他员工也正在尽情游玩的时候,一定要顾影自怜了。因此,当你知道两件事情都是对方喜欢的时候,就不要给对方选择,免得导致他患得患失。

送礼不该给出选择,虽然人们会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效用的礼品,但很多时候这种选择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有些情况下,选择还会带来负面效应。当几件礼物优劣差异不大时,单独给任何一种东西都比让别人在两种甚至几种东西里选一样让人得到的满足感更大。不要在送礼的时候,把患得患失也送给别人。因此,奖励或送礼的时候最好不要让接受奖励或礼物的人自己选择。

幸福准则四:坏事没选择不如有选择

如果一定要对方接受一件他不太愿意接受的事情,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他的不高兴程度降低呢?这个时候,如果给他自己选择,从两件同样是不好的事情中选择一个,这会让他的感觉好一点,觉得到底是自己作出的选择。

有一个学校的商学院院长要求学院给学生开一门关于管理伦理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第一年,学院开出了这门课,名字叫管理伦理,由两个老师来上,每个老师上两个班,一共四个班。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来上这门课。一般的学生对于管理伦理方面的课程本来就不太感兴趣,现在被规定去上课自然不太乐意。于是每次上课学生都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认真听讲,四个班级的学生期末给两个上课老师的评分也非常低。到了第二年,学院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开出了两门这样的课程。这两门课叫不同的名字,一门叫做商业伦理概论,一门叫做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分别由那两个老师来上。但是其实这两门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就是去年的管理伦理。学院宣布学生可以在这两门课当中任意选择一门来上。当然,学生对这两门课都不太感兴趣,就随便选了一门。结果却发现学生上课情况比去年有了好转,期末给老师的评分也比去年更高了。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虽然对这课没什么兴趣,但好歹也是自己选的。

这样的办法同样可以运用到企业当中。如果你的企业要利用周末给员工做培训,你知道大部分员工都不太愿意来参加这种培训。那么你可以设计两个类似的培训让员工从中选择一个来参加,这就给员工一种自己选择的感觉,培训的效果会比企业硬性规定更好。

幸福准则五: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如果你有无限的资源,当然可以给周围的人都送最好的礼物,可惜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送很重的礼。而且除了一些特殊的对象和场合,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贵重的礼物有时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事实上,轻礼有时会比重礼更显得慷慨大方,情意深厚,而人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好几年前,正常的傻瓜给两个朋友送礼物。他买了一条价值400元的羊绒围巾送给一个朋友,还买了一件价值500元的羊毛大衣送给另一个朋友。两者比较而言,围巾相对便宜,大衣的价格更加贵。但是后来正常的傻瓜从别人那里听说,接受围巾的朋友觉得正常的傻瓜很大方,她认为正常的傻瓜为她这个朋友挑选了那么高档的围巾,可见他的确是把她当真正的朋友了。而收到羊毛大衣的人呢,她似乎并没有收到围巾的人那么高兴,反而觉得正常的傻瓜挺小气的,不够朋友。正常的傻瓜听到这些以后觉得非常纳闷,他想自己明明在后面这个朋友身上多花费了100元钱,为什么她反而觉得自己小气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每个东西都有它所属的范畴。围巾是一个比较便宜的范畴,而在当年一条400元的围巾是一个便宜范畴中间比较贵的东西;大衣是一个比较贵的范畴,一件500元的大衣是一个贵范畴中比较便宜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送礼物的时候,一个礼物到底值多少钱虽然重要,但你更要关注的是,这个礼物在它所属的类别里面是不是昂贵。送礼的时候,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收到的效果更好。对企业,这种方法同样能够一举两得,既能激励员工,又可以节约成本。

幸福准则六: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最近有一个朋友刚搬了新家,正常的傻瓜得准备着去祝贺朋友的乔迁之喜,而这总不能空手去吧。到底送给朋友什么礼物呢?正常的傻瓜绞尽了脑汁还没有拿定主意。送花?画框?餐具?还是干脆算了就送钱省点心?

不知道朋友收到什么礼物会最高兴?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你的答案是什么?请写下你的回答:

其实,朋友结婚送钱是一种很差的送礼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很俗气,而且新人们往往不会记得张三李四们都送了多少钱,唯一有可能的是当你送的钱比别人少的时候你会被记住。

送礼最好是送“四不掉”的东西,即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扔不掉的东西。这样的礼物最适合表达你的心意,也最容易让收礼的人产生愉悦之情,从而对你感激倍增并久久难以忘怀。能吃掉的礼物的作用会随着消化系统作用的结束而消失,能用掉和扔掉的礼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现实中,我们有时更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境遇,一个月前送给别人的礼物过了一个月又重新转回到自己手中。收你礼的人估计早就记不起有谁送过他这样的东西了,而你自己心里肯定也不怎么受用。

那么什么东西才是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扔不掉的呢?往往是能够体现个性的礼物。所以在朋友搬新家的时候,送给他一幅他的画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而且画像上的他最好比他本人还好看一点,不是他现实中的样子,而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样子。画像显然是吃不掉的,也用不掉的,他也不会将自己的画像拿去送人,毕竟还没有那么伟大,当然,他也不会舍得把自己的画像扔到垃圾桶里。朋友看到自己的画像,并且画像上的自己还是那么的美丽,自然很开心。于是,他肯定会把你送的画像挂在新家客厅的墙上,每天都会看到它,也会想起来这是你送的礼物。有其他朋友到他家参观,他还会得意的把画像介绍给朋友们看,告诉他们说这是你送的礼物。这样有个性的礼物一定会让对方长久地记得你这个朋友。

送礼的时候,有用的东西往往不如无用的东西。从接受礼物的人的角度来讲,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能让他们高兴的东西;而从赠礼人的角度上来说,送礼的目的不是要给接受礼物的人带来多大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让他们感激你,记得你。

幸福准则七: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快要过年了,正常的傻瓜负责的部门的业绩还算不错,他想送一份礼给他手下的员工慰劳他们一下。他现在有两种选择,要么直接给员工1000元钱,要么给他们价值1000元的高档法国餐馆的用餐券。正常的傻瓜又一次拿不定主意,他想还是像以前一样,问问员工,让他们自己挑吧。于是他就逐一地问了手下的员工,绝大多数人都说要1000元现金。正常的傻瓜心想,既然大部分都这样选择,那么就给他们现金算了,这也是最方便的办法。

如果问员工的话,他们往往会选择1000元现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现金的流动性大,同时人们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得到1000元的现金既可以选择去高档法国餐厅就餐,也可以买其他喜欢的东西。

然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况就不这么简单了。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有类似的实验研究可以证明,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收到1000元高级饭店餐券的员工高兴程度高于收到1000元现金的员工。这些从来没有去过那么高档餐厅就餐的员工会永远记得老板给他们提供的那次特殊的高贵享受,而那1000元钱放进自己的钱包中之后,人们往往忘掉了他们是怎样花掉了这些钱,当然这个礼物就慢慢地失去了它代表的意义。

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限制自己去购买一样自己很喜欢的东西,有时是经济上的限制,有时是社会习惯的限制(比如成人不该经常买儿童漫画),有时是家人和朋友的约束(比如有些女孩子不喜欢男朋友在节假日买球票看球)。我们上面的例子其实就是这样。员工要在1000块现金和在高档法国餐厅就餐之间进行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到高档法国餐厅去体验一回,可是他们又会觉得没有借口说自己想到高档法国餐厅奢侈一回,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1000元现金。“说要的不如想要的”说的就是要送别人很想买却没有理由买的东西,或者不好意思买的东西,有时这些礼物的价值虽不大,但其效果却是极佳的。

其实送礼的目的并不应该是真正为了使收礼的人得到最大的效用,而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在收礼人的心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对公司激励员工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你应该把人们想买却不舍得买的东西或者想买却不好意思买的东西送给别人做礼物或作为奖励。对方越高兴,越能记住自己,能受到的激励就越好。而事实上,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用大并不代表心理学上的高兴程度大。

幸福准则八: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有些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公开。从管理透明,避免作弊来讲,这可能是好的。但从员工的开心来讲,则不然。对于员工而言,公开还不如不公开好。

首先讲讲不公开有些什么好处。一方面,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的强,因而在工资水平不公开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要拿得多。这种过于自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满意感,因而对公司来说,也能起到安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公开也就没有比较,也就无从知道分配是不是公平。

再来看看公开工资或奖金有什么坏处。由于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比别人的贡献大,如果两个人拿的钱一样,两个人都不满意。如果有一方拿的钱比较多,拿钱比较多的那个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拿钱少的那个肯定非常不开心,说不定还会暴跳如雷。大家都要求公司为自己涨工资,结果是公司不得不为所有的人涨工资,最后大家仍旧觉得自己拿的钱应该比别人多,所以还是不开心。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经理参与了一个项目,从总经理的角度看,这两个人的贡献是一样的,所以给了他们同样的奖金。如果说这两个经理不知道对方拿了多少奖金,他们会开心,觉得自己贡献应该比对方大,所以自己的钱应一定比对方多,自己也挺满足的。但是,如果总经理一旦把奖金金额公开,事情就麻烦了。甲经理觉得自己的贡献比乙经理大,怎么会和他拿一样的奖金,他跑到总经理那里要求提高给自己的奖金金额。乙经理呢,他也觉得他自己的贡献比甲经理大,拿的奖金应该比甲经理多,他也跑到总经理那里要求给自己多一些奖励。总经理好生为难,只好给两个人的奖金都涨了一成。结果呢,两个经理还是觉得对方凭什么拿和自己一样的奖金,尽管奖金都多了,但是两个人还是不满意。最后公司多发了奖金,却没有提高任何一个经理的满意度,真是吃力不讨好。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8

93年,我们和日本三菱公司合资搞了一个三菱牌空调机有限公司。93年海尔的势力不是今天,所以在合资的时候,日本三菱公司的高层人员到了海尔找到张瑞敏说:我们想用日本的管理方法。张瑞敏说:怕不行。他说:怎么不行?张总说:你不信,你到马路上去看一看,看到红灯亮了以后,我们中国人仍然勇往直前,誓死如归。他这个总经理半信半疑,他说:我还想用我这个办法。于是,他用了三个月,不行了,玩不转了。管理人员是日本人,干活的是中国人啊。最后,他找到张瑞敏说:哎呀,真不行啊,还用你海尔的办法吧。所以,直到现在,这七、八年他用的是我们“日清日高”的管理。“日清日高”管理不是很复杂,有时用的时候也挺简单。比方说:到年底了,要评先进,我这个部门给一个指标,很简单,由我这个部门的做工资的小姑娘把我们几个月的分数加一加,一年12个月,第一名就是先进,交上就行了,不用请示,十几分钟就做完了。所以,集团奖励的先进没有人闲谈。我们认为,先进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考核出来的,考核出来的先进大家心服口服。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也评先进,那个时候有的部门的领导他领着员工干活不发愁,就是发愁年底评先进。有的部门还评出一肚子意见。八十年代我这个部门的先进一般都是我的,因为数我年纪大,其他都是年轻的。这些年轻的,你评这个,那个有意见,评那个这个不服气。最后,领导一看,把年龄大的评上去吧。不是我做得最好,是他们不好意思对我有意见。到了九十年代,部门按考核评先进,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考核,我一年先进也没当上。经过考核,年轻人的分数都比我多。先进都成他们的了,我也很服气。

第三个系统: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象一个杯子底一样,杯子没有底它盛不住水,所以说激励机制是日清控制系统的保证系统。也就是说,激励机制搞好了,才能保证日清控制系统顺利进行。我们认为,考核和激励是一个企业的黄金法则,一个企业如果考核不到位,激励不到位,管理怎么能搞好。我们日清控制系统里面讲究的是怎么样作为控制,怎么样考核,考核的结果进入激励机制,表现好的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差的该批评要及时批评,该罚款要罚款。现在我们的奖励不叫奖励,叫正激励,罚款不叫罚款叫负激励。正激励是鼓励你向前走,负激励是推着你向前走,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向前。在员工的激励上,我们很注重一种及时激励。及时激励就是激励要讲究时效性,假如说及时激励,它的效果能达到80%的话,滞后的激励他的效果20%都不到。

前几天,《青岛晚报》登了一条消息,说海尔的一个汽车司机勇斗歹徒,配合公安干警使歹徒束手就擒。张瑞敏看到消息后,一个电话打到文化中心,叫我们查一查这个司机是谁。我们这个司机做完好事后,他没留姓名,开车就走了。海尔的车是兰色的,上面一些圆圈,人家一看,噢是海尔的车。我们接到电话后,在青岛市区里面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查到这个司机是谁,最后,扩大范围,是在离青岛一百多公里的胶州市把这个司机给找到了。他是我们下边一个很小的塑料加工厂,给我们配套塑料件的,也是我们的一个厂子。找到司机后,我们摄像记者,文字记者马上到位,总结了材料交给张瑞敏看,张瑞敏接着就写嘉奖令,第二天就马上开大会通报表彰。以后,市里知道我们把这个司机找到了,他们就把我们整理的现成的材料拿去了。日报、电台开始宣传了。所以一个领导他想让员工怎样做,他就应该向那个方向激励他。张瑞敏就愿意让员工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勇斗歹徒。所以,现在青岛市别人不敢斗歹徒,海尔人敢斗,这是企业员工的一个精神境界,也是企业的一个社会形象。激励要讲时效性,领导不要吝啬语言,你有一句话,对员工也是一个激励。张瑞敏在激励员工上确实有一些独到的地方。以前,他在冰箱厂任厂长,我就发现,他在发奖金这件事上,与其他领导不一样。比如,年度的总结表彰大会1月8日开,1月7日下午发奖金。假如我们半年的总结表彰大会7月6日开,7月5日下午发奖金,以后就有人问他:张总,你为什么头一天发奖金,第二天开大会呢?张瑞敏说:头一天发奖金了,员工兴高采烈地,第二天开大会,我在会上说什么,他们听什么。如果开完了大会再发奖金,效果就不一样了。海尔的这种管理得到了朱基、邹家华、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并且在全国进行推广。我认为,推广的效果不是那么十分显著,我自己谈几点体会:

第一、管理无定式,目标无止境。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出任电冰箱总厂的厂长,他到任的第一天,先到车间里去看,发现工人是8点上班9点到,10点有睡午觉的,他闻闻车间的味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尿尿的,臭臭的,回去他就写了一个管理十三条,其中一条写着,不准在车间里面大小便。当时员工没有活干,在车间里打扑克,下象棋,车间离厕所比较远,遇到刮风下雨,他们就地方便,所以管理一片混乱。张瑞敏制定的这十三条,非常有针对性。存在怎样的问题,我就有怎样管理的制度。他不是一来到企业就抄上一先进的制度,他不这样,他是联系实际,所以,最好的管理办法不一定是最实用的。这十三条制度出台后,许多员工没当回事,因为84年前12个月,我们连续换了三任厂长,这三任厂长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我认为他们都是好人,如果提个缺点的话,他们太是好人了。他们自己搞的管理制度,自己却不能执行,有法不依。张总这十三条出来以后,许多员工就想了,你这十三条比起原来的规章制度,太简单了,有的没拿当回事,就吃亏了。有一个工人偷厂里的东西,10点被抓住了,11就贴出布告了:开除厂籍,留厂察看。处理了这一个工人,再没人敢违犯了。这些工人一看,这个姓张的厂长和其他的厂长不大一样,他的管理条例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严格,他有法必依,所以十三条都遵照了。逐渐的管理条例多了,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比较完善的一种管理制度。所以说,管理无定式,管理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管理知道容易,做到就难,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抓,就难上加难了。管理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但是有一点对各个企业来说是相同的,目标无止境,管理目标你要不断地提升,如果海尔只停留在原来十三条管理的水平上,那就不会有今天。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9

摘 要:在班级管理,特别是在后进行转化过程中,激励教育是一种特别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本文主要结合一则后进生转化案例,阐述了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教育转后班级后进生。

关键词:激励教育;转化;后进生

激励,是根据某具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愿望、兴趣、情感等需要,通过有效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使之充满内在活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明确的管理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班主任只要能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人的特点,运用激励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就会让激励教育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下面我结合一名后进生转化案例谈谈激励教育的实践应用:

场景一:调班事件

2004年8月30号,我迎来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届弟子和我的第一堂课。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之后,我郑重宣布:同学们,下课了!

正当我陶醉于下午的完美表现时,一名皮肤黝黑的女孩向我走来。“老师,我不想待在这个班,我要调去1班!”。作为班主任,报到第一天,就有学生不想待在自己的班里,心里肯定不乐意。

“为什么要调去1班?”

“那里有我的小学同学。”

“从小学升入初中,本来就是个全新的开始!”

“老师,我真的很想去1班。我爸爸去年走了,我哥在这里读初三,要是他知道我被分到“十班”的话,肯定骂死我。”

噢!我明白了,我带的10班是初一年级最后一个班,她认为10班肯定是个差班。

凭什么说10班就是差班。我心里有一股无名的怒火,但还是耐着性子,告诉她,十个班都是一样的。

从她的眼神,我知道,她调班的念头并没有完全打消。

于是,我对她说: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十班绝对不会差,你留个电话,我跟你的家人解释!肯定的言语促使她点了点头。留下了她的名字和电话:潘晓湘。

回到办公室,我第一时间找出成绩单:晓湘:语文49;数学45;英语38;班级排名:38。

“单亲!后进!”。往后得给这个孩子多一份关心和爱护。

当晚,我给她妈妈打了电话。她们家里有三兄妹,一个哥,一个弟,都在上学,全家的家用、三兄妹的学费,全靠她妈妈打工挣得。

场景二:秋游事件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准备组织学生秋游。出游的前一天,班长告诉我,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报名:潘晓湘。

其中的原因,我非常清楚。课间,我找到她,告诉她:明天你准时到校。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补了一句,钱己经交了,明天一定要到。

那一天,她来的很早,和其他同学不同,她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塑料袋,里面装了一杯水,两个小面包。

那一天,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回来的路上,欢声笑语不断,晓湘也完全融入其中。

那一天,我暗暗对自己说,往后要让这孩子与其它孩子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场景三:崭露头角

11月中旬,学校运动会拉开了序幕。比赛的第二天,原本参加1000米的瑶突然生病了,按照大赛的规程,可以换人。但这是1000米啊!正当全班一片哗然,“我去!”我循声望去,是她DD潘晓湘。

“纭保∨子1000米比赛正式开始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运动员一圈一圈地迈进,晓湘始终保持在前五,看到了拿名次的希望,全班学生激动不己,“晓湘,加油!加油!晓湘!”她边跑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但是脚步没有减慢。同学们拼了命地呐喊,她成功超越一名又一名同学,第一个冲线啦!

场景四:期末完美休止符

在期末的最一天,在我的办公桌前:晓湘放了这么一封信:

分班考我在年级排394名,期中考300名,期末考176名,我的进步真的很感谢老师您。有时我在想,如果当时你真的帮我调去1班,那我可能就得不到那么多的关爱,也不会有这么美好的休止符了。

案例分析:

我尝试从激励理论去分析发生的一个个关键场景,之所以潘晓湘能够在短短的一年多里l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自己在实践中有意无意中应用了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

(一)“场景一:调班事件”中,自己“耐心的解释”,让孩子理解十班并非是最差的班级,当天晚上及时的电话沟通,让她的家长也理解了分班办法,明白她的孩子并非因成绩差而分到十班。自己的这些行动考虑了孩子感受,遵循了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

(二)“场景二:秋游事件”中,晓湘处在“想去但家庭拮据、不去又游离集体”的矛盾心理,笔者巧妙地促成她参加到这次集体秋游,让孩子在秋游中感受到集体温暖。马斯洛曾在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中提到,人类需要被爱,这类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感到孤单、空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特别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更应该让每一位孩子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爱。

(三)“场景三:崭露头角”中,在班级荣誉面前,晓湘挺身而出,担起重任,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与尊重。马斯洛理论“尊重需求”提到,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重视,相应地产生了威信、认可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与此相应的是适应、胜任、信心等情感,这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所从事的有益于集体与社会的活动。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造平台与机会,让后进生也能够为集体服务,为同学服务,让他们的服务得到集体的认可与尊重。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篇10

自从身体不适,离职在家休养,整个人浑浑噩噩,没有精神,也做不到所谓的自律,只是在心情的时候,尽可能地做些让自己及家人欣慰的活动,一时心理上很是迷茫。

昨天有位朋友让帮做一份表格,说实话,看着好像不是很难,也就没有推脱。恰好家里电脑卡的很,折腾了大半小时,才发现自己的文档格式和人家的不一样。

朋友说,你要下一个最新的文档格式。

说实在,在那一瞬间,我内心是抗拒,我很是奇怪,他为什么那么相信我会做这一类的表格,要知道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一块,即使上班有用到电脑,但这类的表格几乎就没有遇到过。

朋友说,再试试,不行就再问问我的朋友。

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有哪位朋友做这一方面的。

今天,硬着头皮在一台比较好用的电脑上再试着做表格,电子数据更新换代太快,我只好问度娘,恰巧看到一个技巧文档,怀着蛮尝试看看的心态点开。

一连窜的文字以及少许的图表看的我有点发困,一目十行的划拉着,就那么一瞬间,我无意中看到一个小技巧,心里琢磨着不知可不可用。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试一试。

凭着以前懂得的小经验,加上文档教的小技巧,没想到,不一会儿的功夫,我就做出了想要的效果。

发给朋友看,他很满意,而我就在这样的一件小事中收获了点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