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小事激励了我十篇

时间:2023-03-19 13:35:58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1

“这个不仅关系个人的信誉问题,而且关系到个人的良心问题??”

暑假,在外教书的姐姐带着她的男朋友回家了,姐姐和哥哥都是老师。所以,在学习方面,他们是德高望重的。于是,爸爸就趁这个好时机把我送到了姐姐家,好把学习好好的恶补一下。

在爸爸的精心安排下,我也就顺理成章的住进了姐姐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哥哥姐姐为了我的学习,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上午讲课,下午做题或背书。

一天早上,姐姐想煮面条吃,可是家中已经没有了面条了。她嘀咕着。却被我听见了。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向姐姐提出了帮她买面条的请求,姐姐也爽快的答应了。我急忙向抽屉跑去。随意拿了几个硬币就慌慌张张地走了。不一会儿,便到了商店,精心挑选着面条。很快就挑好了。正准备去结账。才发现,自己由于慌张,只带了2元钱。根本不够付面钱。(还差3元)我犹豫着,到底是放下面条还是向老板说明情况呢?老板看我一副忧郁的样子,关切的问:“怎么啦?小丫头,是不是没带够钱啊?”我点点头,诚恳地说:“老板,我走的急,才没带够的。您能先让我把面条先带回家吗?家里正等着用呢,等会儿一定把钱给您送来。”老板听了,摆摆手,爽快地说:没事,你去吧!”

在心里,我很感激这位老板对我的信任,在这样一个贪慕虚荣的社会中,他竟然能相信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说的话。我怀着敬佩之情向他道谢,并再次承诺,钱,我一定送到!

回到家,我将面条递给姐姐,并向姐姐说明了一切。不巧,却正好被回家的二爹听到。二爹坚决地说:“这钱,我们不给。他又不认识你。这钱,你不用给了。”在一旁的姐姐默不作声。我很失落。我感觉我的胸口一阵痛,犹如针扎的那样痛。想到那位老板如此的相信我,但是,二爹在家里是长辈,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是敬重她的。爸爸把我送来时,叫我听二爹的话。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我再也高兴不给来了,情绪一直低落着。细心的哥哥发现了我这一反常的举动,便向我问起了缘由。我只好实话实说,并把自己所想的也告诉了哥哥,哥哥知道后,立即对我说了句话,那句话是我记忆犹新。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不仅关个人的信誉问题,而且关系到个人的良心问题。这钱,我给!”说着,便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3递给我,说:“去吧!”顿时,我的心就像丢掉一个大包袱一样,轻松了许多。欢快地向那家商店跑去。那老板看见了我,慈祥的笑了,大声地说:“小丫头,真把钱送来了,谢谢你啊!”我高兴极了,像是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一样。

从老板地话语中,我感受到了老板从心底发出的感激。而我,却也从心底发出向哥哥的感激。

如果没有他那天的举动,也许今天的我,还像往日般的行尸走肉。如果没有他那天的举动,也许,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长大了??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2

关键词: 鼓励 幼儿教育 激励教育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赏识教育受到了教育者的密切关注。激励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当孩子受到鼓舞的时候,他们的心境就会保持喜悦,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

一、激励对幼儿的作用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通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幼儿的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当由于自己的努力得到奖励,那么在此之后幼儿会为获得奖励而使自己的努力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之相对应的,如果他人获得了奖励,那么对于幼儿来说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向榜样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幼儿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得到教师的惩罚时,会通过教师的负强化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部分地决定人们对活动和特定社会环境的选择,决定他们面对困境的努力程度,还决定他们行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由于幼儿的自我认知水平比较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对教师强烈的依从性和被动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和态度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幼儿极强的“向师性”,使得幼儿教师成为影响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人物。当幼儿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此时教师对幼儿给予一定的认可和合适的奖励将使幼儿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通过对比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发现二者都是通过塑造幼儿的某些方面刺激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二者的不同之处是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探讨奖励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强化理论趋向于通过教师使用奖励与惩罚使幼儿的正确行为得到重复发生,而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次数;自我效能理论则主要依靠幼儿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通过得到教师的认可刺激幼儿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二者相辅相成,使奖励在幼儿教育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二、激励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班上有个小朋友因为体质比较差,经常感冒发烧,所以常常会请假,导致他一段时间请假再来幼儿园的时候就会不适应,早上来幼儿园经常会哭,每次都是奶奶抱进来。奶奶对于他每天都哭很苦恼:“老师,晚上他留在这里,我不来接他了,每天都哭。”虽然是气话,但是从中看出面对每天早上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是很头痛的。于是,我跟孩子说:“如果明天早上不哭,就奖励一个小苹果。”果然他第二天早上没有哭,当然我履行了承诺,奖励了他一个小苹果。

豆豆吃饭很慢,而且总是吃不完,吃到一半就会跟我说吃不下。如果我跟她说:“不行,快点吃。”她是抗拒的,不但拒绝老师喂,而且不愿意继续吃。但是如果鼓励鼓励她:“豆豆很棒的,加油,一定能把它吃完的。”豆豆就会大口大口地吃完。

小哲是个内向的男孩子,每次画画他总是拿着笔一动也不动,其他小朋友都画满了,他还是一张白纸。记得有一次他拿起笔画了一半,而且画得不错。当时我表扬了他:“小哲小朋友进步很大,现在他不止开始画画了,而且画的很棒,如果下次把它全都画满那就更好了。”同时我奖励了他一个小贴纸,当时他可开心了。从那次以后,他开始尝试动笔绘画,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动不动。

在文明礼仪月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礼貌好宝宝的评比,给有礼貌的小朋友送上了奖状和礼物,没有得到的小朋友都很羡慕。借此机会,鼓励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早上向老师问好、学说“请”、“谢谢”等词语。在小奖状、小礼物的刺激下,其他小朋友都开始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一下子很多小朋友都变得有礼貌起来。

孩子是需要奖励和鼓励的,而不是一味地命令、指挥他们,那样会让孩子有抗拒感,不愿意做。比如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做得比较慢,或是不会做还在探索中,如果这时我们大声地说“太慢了,快一点”,可能孩子内心就会产生紧张感,甚至可能会放弃。

适当激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可能言语上、行动上的赏识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只是很简单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却是最大的肯定,他们能够在被人肯定的情况下树立自信心,勇敢地表现出来。所以,激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有时候需要一些肯定和强化,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给孩子多一点的鼓励,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无穷的潜力,激发他们朝更好的方面努力。

既然激励对幼儿有那么大的影响,那就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有时不仅仅是一句话,更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微笑、一个小小的拥抱、一个轻轻的抚摸,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他们会从老师、家长的言语和行动中感受到力量,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

然而,激励需要适当,不能盲目。对于经过奖励之后表现得更好的孩子,说明对他们有很好的作用,以后也可以继续进行用这种方法激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进步。但是如果孩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些骄傲自大,那就要考虑鼓励是否对他们有作用。

有时一句“你真棒”、“加油”、“相信你”会让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甚至会改变他们。所以,不要再吝啬一句简单的话语,鼓励孩子,让他们更自信勇敢。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教育中激励教育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网.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3

〔关键词〕孩子;成功心理;激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0-03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也常常接触到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而苦恼。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呢?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其实,孩子不想学、不爱学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成功心理的激励。

一、成功心理是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爱学习的,学习是人的一种求生本能。从小到大,人要学会许多东西。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从认知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学习史、探索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史。

我们对孩子小时候总是夸奖的。从孩子学习说话、学会走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到学会玩玩具、滑滑梯、荡秋千、骑小自行车,都伴随着大人的鼓励和夸奖,孩子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很少遇到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孩子不想学、不爱学的现象了呢?是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这时候有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任务,有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压力,有了孩子之间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于是孩子受到的鼓励和夸奖渐渐少了,批评和指责渐渐多了,在批评和指责与日俱增的同时,孩子对自己学习力的自信与日递减,二者呈反向变化。

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少批评多鼓励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告诉他(她)“你能行”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样做也许对某些孩子能产生激励效果,但不能解决全部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因为孩子学习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上,而在于他得不到成功的内在心理激励。想想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学吃饭、学穿衣、学玩玩具……是一个个的成功让孩子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上学以后,技能学习的比重相对少了,知识学习的比重迅速增大,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得到。而且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由个体到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即使自己感觉学习成功了,在家长和老师的横向比较中也未必得到认可,成功的心理激励作用渐渐减少,孩子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也自然表现出相应的下降,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就会很难恢复。

由此可见,孩子爱学不爱学,想学不想学,说到底是成功心理在起作用。自信是成功心理的外在表现。当孩子许久都未得到成功心理体验的刺激,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产生了怀疑,就会产生不自信。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他(她)真的不爱学习了,而是他(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生怀疑,他(她)的成功心理被失败心理所代替。在这种时候,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也就越严重。

我们常常给孩子们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以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结果效果各异。孰不知“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故事中的学者主动所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行为,是他们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谋取成功的心理激励而产生的结果,而非完全由外力教育所致。由此而言,一个人做事离不开其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来自于人的意识。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成功积累,也是伴随成功心理一次次体验的过程,孩子们从每一次自我成功中获得心理激励,这种成功心理激励产生的兴奋感、愉、幸福感和自豪感,又会让孩子们去主动追求下一个成功。

所以,成功心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成功心理才是让孩子主动学习、产生刻苦精神的源动力。

二、帮助孩子成功

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这与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对孩子表现不满意且经常持批评态度的家长和老师认识中的“成功”,往往只有不断追高的成绩。孰不知,成功是多层次的。考试优秀是一种成功,取得竞赛好成绩是成功,考入一所心仪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是成功。但是,正确回答了一次课堂提问,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做了一份自己满意的作业,考试成绩较前有所提高,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这也都是成功。成功,就是突破了自我,超过了原来的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这种突破多了,成功多了,自然就有了一份持久的自信和学习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人生中的大成功,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的小成功铺垫起来的。

师者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学生搭建其获取成功的平台,铺设其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获得哪怕是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师者的失职。只有不断创造出使孩子获得持续成功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快乐、满足、骄傲和幸福的心理体验,继而产生再度争取成功的内在冲动,并最终从成功中获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成功心理,逐渐使成功成为他(她)的一种习惯。当孩子习惯于成功(当然是各种标的的成功),当成功变为孩子的一种常态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自信、勇敢、坚毅、刻苦、主动,都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原因不是别的,是成功心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发挥了作用。

所以,家长和老师与其去批评和指责孩子的不成功,不如去帮助孩子获取成功。随着孩子们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成功、从小成功走向更大成功,教育也就从外来输入转向了内在需求,“输血”变成了“造血”,内在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习惯于成功,会不会使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呢?通常不会。因为激励他(她)获得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他(她)内心的渴望和冲动,以往的成功已经建立起他(她)对自身能力的较好把握和较高的自信心。如前所述,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遭遇多次挫折,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也会有孩子在遭遇连续失败或一次重大的、关键性失败后,表现得很沮丧,自信心也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想方设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让孩子再次获得成功,使其成功心理重新得到激发。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应该努力为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激励平台。从这一点上说,教育的意义决不是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激励成功。

三、通过激发成功心理将孩子的潜能转变为优势

成功来自于优势。什么是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做一件事比其他的人做得都好。一个人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自然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先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做强做大,直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方取得成功。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孩子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中的自信力,很大程度上是他(她)还没有发现或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自然也就谈不上发挥优势,获取成功。师者、为人父母者,要善于发现隐藏于孩子自身中的优势,并激发出他(她)的优势,然后因势利导,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不难:当孩子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会表示出不屑一顾或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当孩子无师自通地做成了某件事情;当孩子在得到你的表扬时表示下一次会做得更好;当你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时,他(她)表现得十分出色;当孩子对某一类事情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关心、用心时,那也许就是他(她)的优势所在。

优势通常是天生的。在天生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成功,远比白手起家要容易得多,孩子获得成功的机率也会大得多。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发现孩子的优势,采用正确的方式予以激发,然后引导其走向成功,要比苦口婆心讲一些“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劝其刻苦学习以提高自己较差的学习成绩,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方能出效果,成功心理的激发,要因势而为。

在成功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来揭示其思想的精髓:为了和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开学典礼的第一天,来了许多动物,有小鸡、小鸭、小鸟,还有小兔、小山羊、小松鼠。学校为小动物们开设了五门课程: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当老师宣布,今天上跑步课时,小兔子兴奋地一口气在体育场地上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再看看其他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搭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子蹦蹦跳跳来到学校。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小鸭兴奋地一下子跳进了水里。小兔一见傻了眼,天生恐水,祖上从来没人会游泳。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以后发生的情况,便可以猜到了,学校里每一天的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成功心理学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

帮助孩子成功,是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建立起孩子学习进步的内在激励机制的一种积极的方法。而相对容易取得的成功,是孩子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有优势,就会有兴趣,就会产生动力,就会不断得到成功的激励,就会有自信走向更大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的优势不明显,或者表现为各个方面都不如人,然而这些孩子绝非没有优势,只是尚未激发出来。优势处于潜在形态,在适当的时候、存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也许他(她)们的优势会突然爆发出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功心理的激励作用,会有助于发现孩子们的优势,会促使这种潜在的优势加快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因此,努力去发现孩子的潜力,创建优势,使之获取成功,是师者和父母对孩子施予教育的正确所为。

参考文献:

[1][美]马库斯・白金汉、唐纳德・克利夫顿.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马成功编译.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之心态的激励.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查尔斯・哈奈尔.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4]吴舒丹.知识价值的本质与计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4

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机制;重要性

学校管理中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学校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是当前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需要探究的课题。而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激励机制能够利用一些方式与方法创造特定的条件,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与动机,能够实现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的有效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工作热情。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整体应用现状。

一、学习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的重要性

所谓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创设满足个体需求的诸多条件,用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让员工能够为实现工作目标而不断努力的一种行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激励机制的过程是融合动机、需要、行为以及目标四个因素,其出发点是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在激发出相应的动机之后,能够发奋努力的一种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自身目标的有效结合。

1.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般而言,如果人长时间从事同一份工作,会导致工作热情缺乏,并且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小学教师在长年累月地从事教育事业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如果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数量比较多,那么小学教学就会缺乏活力,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质量则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从根本上克服这一致命弱点,则需要利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士气,积极培养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状态。

2.激励机制能够强化教师的积极行为。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所饰演的反射原理可以得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对他有利,那么这种行为会得到多次出现,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不利,那么其行为则会有所消失。在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学校管理利用激励的方式对教职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且适当地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的积极行为得到强化,并且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总而言之,激励机制的应用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教职工的有限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教学管理之中利用激励机制能够满足教职工的个体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激发起工作潜质,能够实现工作、生活的双赢。

二、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方法与途径

1.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目标激励。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所谓的目标主要包括了目的与对象,是一个组织系统,目标激励利用设置相应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让学校与教职工形成密切的联系,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般情况下,在当前小学学校管理中采用比较频繁的便是物质奖励,常见的物质奖励便是奖金、奖品,而精神激励则主要包括了信任、表彰以及荣誉等。在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中,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这样能够让教师产生光荣感。绩效激励与榜样激励。现如今,小学学校管理中绩效激励是比较常见的,绩效奖励利用教师的教学结果以及贡献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评价,绩效激励具有一定的说服性,能够让教职工明确与他人的差距。而榜样激励则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营造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教职工在形象性、感染性中得到发展。

2.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的主要途径。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5

关键词:股权激励;事件研究法;超额累计收益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ock option motivation effects of China's equity market based on the 90 listed companies in 2010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ock option motivation with a time window of 26 day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stock market has significant stock option motivation effect and the price of stocks increase before and after the announcement day of stock option motivation effect.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some investors got the information and buy first,therefore gain high returns,while ordinary investors buy on and after the announcement day,therefore gain low returns but take high risk.

Key Words:stock option motivation,event study methodology,accumulated abnormal returns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73-05

一、引言

企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创新、创造的能力,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上市公司中,管理层和股东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然而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善,股东和管理层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行为。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形式给予激励对象(主要是高级管理人员)一定的经济权利,将经营层与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使他们能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更加尽力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2006年1月5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标志着股权激励在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股权激励作为引入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变革,已经受到上市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热切期待和热烈追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实施5年来,沪深两市已经有240多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而推出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受到投资者的格外青睐,往往会形成显著的超额收益,被市场人士称为“股权激励效应”。

股权激励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常现象,是指当上市公司公布股权激励方案前后,其股价和交易量往往会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从而在指数调整时形成套利机会,进而增强投资者对股权激励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强化股权激励效应。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重要范畴,了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推出对其股票异常收益率的影响,对于理解证券市场的运行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很有裨益。

股权激励效应是研究股票市场运行机制和股票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重要事件,也是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事件。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以沪深两市2010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90家上市公司股票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激励效应,以及股权激励效应带来的异常收益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制度发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70年代开始在欧美股市上市公司中盛行,并于90年代后在各国资本市场上得到迅速发展。Jenson和Meckling(1976)通过系统研究委托理论,提出为了降低经理人的成本,可以给予管理层一定的公司股权,从而使其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Bhagat、Brickley等(1986)以及Tehranian、Travlos(1987)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与管理层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正相关,具有长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的股价表现要优于那些没有的公司。Defusco、Johnson等(1990)研究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的效果问题,认为在股权激励计划得到董事会通过后,股票的回报率会明显增加,并得出股票期权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明显的股票价值的上升以及债券价格的下跌,由此,会导致大量的债券持有人向企业股东的转移。Yermack(1995)发现上市公司通常在股票价格上涨期间授予期权奖励,股票的价格在股票期权授予高管的当天大体都会有迅速的上涨过程,并且得出结论:股权激励计划通常会在公司利好报告公布前。Chanvin、Shenoy(2001)发现股票价格在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之前的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持续的下跌过程,高管层倾向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布前一些不利的公告以使其获得最低的执行价格。Morgan、Poulsen(2001)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市公司1992―1995年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的事件窗口中,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正,证明了股权激励计划确实能够促进股东价值的增加,特别是当这些计划主要针对高层管理者时,股东价值增加更为明显。但是,Martin、Thomas(2005)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分析了1998―1999年美国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认为在[-3,+3]的窗口内,股权激励产生了负的超常收益。此外,Seppo、Anders等(2007)以1988―1998年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芬兰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授予管理者股权的激励计划的公告有积极的市场反应,但授予员工股权的激励计划的公告却有负面的市场反应。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效应在各国资本市场广泛存在。

由于我国引入股权激励较晚,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股权激励推出带来的对公司价值和公司股价的影响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冯金华(1997)首次详细介绍了欧美国家股票期权的含义、具体实施手段和激励作用等,此后,孙军(1999)等也在这方面也作了初步的探索。吴云风、赵静梅等(2000)从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魏刚(2000)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的关系,研究结果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货币收入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它仅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许承明、濮卫东(2003)运用托宾Q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表现,发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周建波、孙菊生(2003)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治理特征、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公司的经营者存在利用股权激励机制为自己谋利掠夺股东利益的行为。顾斌、周立烨(2007)以剔除行业影响后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不明显。崔明会、张兵(2008)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国股票市场上采取股权激励方案的6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选定的时间窗口内总样本的股权激励活动会引起显著的股东短期财富效应变化。李曜(2008)从权利义务、估值、会计、税收等多角度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具有正面反应。李明清(2009)从市场反应角度出发对2006年以后中国沪深A股市场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49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对股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股权激励效应。

上述研究成果对全面理解股权激励效应具有指导意义,国内学者也将国外理论运用到中国股票市场上,验证了指数效应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存在。然而,国外学者对于股权效应的实证研究存在很大出入,结果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国内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大多是定性的介绍股权激励方案以及探讨我国实行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以及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等,对于投资者非常关心的股权激励在资本市场环境下的公告效应是否显著,股权激励效应带来的超额收益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国内鲜有学者进行详细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引入事件研究法,选取沪深两市2010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90家上市公司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激励效应,以及股权激励效应带来的异常收益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确认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前后的公司股价反应,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为监管部门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提供政策借鉴,同时还可以为投资者在对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提供分析依据。

三、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方案事件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非首次股权激励及事件期内发生其他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的样本后,总样本为90家,其中既包括精工钢构、二重重装等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又包括美邦股份、神州泰岳等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从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文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日定义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5天到后20天定义为事件窗口,本文数据全部来自沪深交易所网站以及国泰安金融数据库(CSMAR)。

四、事件研究方法步骤及指标构造

事件研究法是探讨事件(如兼并、收购、剥离或再融资行为等)发生前后标的公司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反应的经验研究方法,它以特定事件日为基准,通过研究事件日前后股价报酬的变化,衡量标的股票价格因为该事件所受的影响。一般而言,事件研究法均利用事件期中样本的报酬率是否有显著异常的情形,来探讨该事件是否具有信息内涵。

(一)事件定义

事件研究首先要进行事件定义,即须选定事件日、估计窗口、事件窗口。文章对三者定义如下:事件日,本文以股权激励公告日(AD)作为事件日,即0天;估计窗口,文章以公告日前6天至公告日前105天为估计期,共100天,以此估计期来计算标的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窗口,文章以公告日前5天至公告日后20天为事件期,以此观察股票价格在股权激励推出前后的反应,共26天。

(二)异常收益率的估计

由于投资者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收益,收益可分为正常收益和异常收益,正常收益是指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预期合理收益;异常报酬是超出正常收益的投资收益部分,即异常报酬等于实际收益率减去预期收益率。一般个股收益率可通过式(1)衡量:

五、检验结果及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的样本股票样本进行检验,如表1和图1所示,样本股票组合股权激励效应的表现稳定。从股权激励公告日前3个交易日开始,股权激励股票组合波动加大,出现明显的正异常收益率,累计异常正收益逐渐增加,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市场对上市股权激励公告存在超前反应行为,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存在漏洞,部分投资者已经提前获悉上市公司即将推出股权激励的内幕消息,因而提前建仓,拉高股价;公告当日,股权激励股票组合异常正收益率显著放大,当日出现正的平均异常收益达到2.35%,为整个事件期中最大异常收益,截至公告日当天累计异常正收益已经达到7.79%。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投资者一般将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视为股价利好消息,公告当天普通投资者纷纷买入公司股票,从而导致成交量和收益率的显著放大;公告日后,股权激励股票组合累计异常正收益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处于[7.1%,10.1%]之间,且统计检验显著,这表明在股权激励公告后,投资者仍看好公司股价的未来表现并买入股票,导致异常收益率继续上升,然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累计公告日当天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已经达到7.79%,而公告日后最高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只增加到10.1%,并且在公告日后若干天中甚至会出现负收益,这表明股权激励效应带来的异常收益大部分被掌握内幕信息而提前买入的投资者获得,而普通投资者在公告后才买入股票最多只能获得2.31%(10.1%-7.79%)的累计超额收益,却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可见普通投资者与“消息灵通”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和承担的风险并不匹配。

六、小结

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方案事件为研究对象,以股权激励公告日前5日至公告日后20日为事件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股市的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股市呈现明显的股权激励效应,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前后股票具有显著的正价格效应,会产生持续的累计异常正收益,然而,由于我国股市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部分投资者通常会提前获得有关股权激励的内幕信息并提前买入,并以此获得可观的超额收益,而普通投资者在公告后买入只能获得一小部分的超额收益并且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的监管,防止内幕信息提前泄漏,以杜绝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现象的发生,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的当天买入股票,以分享股权激励效应带来的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Jenson M C,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oics,976,3(4):305-360.

[2]Bhagat S,Brickley J A,Lease R C. The authorization of additional common stock: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86,15(3):45-53.

[3]Tehranian,H.,Travlos,J.F.Market reaction to short-

term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lan adop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7)131-144.

[4]Defusco,R.A.,Johnson,R.R. and Zorn,T.S. The effect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lans on stockholders and bondholders[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617-627.

[5]Yermack,C,David,J,C.,Do corporations award CEO stock options effectivel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1995,(39):237-269.

[6]Chanvin,P,Shenoy,T,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

ucture,owne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Finance,2001,(28):253-284.

[7]Morgan,A. and Poulsen,A. Linking pay to performance: compensation proposals in the S&P 500[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2):489-523.

[8]Martin,O,Thomas,J,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ock performance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J]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5,78:435- 461.

[9]Ikaheimo,Seppo,Kjellman Anders,etc.Employee St-

ock Option Plans and Stock Market Reaction:Evidence From Finland,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J]. 2007,(10):234-258.

[10]冯金华.从短期报酬到长期激励:奖金股票化方法[J].经济前沿,1997,(9).

[11]孙军.股票期权与上市公司人激励[J].管理现代化, 1999,(4).

[12]吴云风,赵静梅. 期权、期股与企业激励机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1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14]许承明,濮卫东.内部人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

[15]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5).

[16]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17]崔明会,张兵.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落下帷幕,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明确以及更大范围的推进。自1986年职称改革工作开展以来,职称评聘问题就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关心的“头等大事”,在职称评聘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的现状下,职称评聘工作更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度,而职称评聘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激励效果更是事业单位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角度出发,结合自身职称评聘工作经验,对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及其激励效果开展研究,发现影响职称评聘激励效果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职称评聘激励效果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职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

1.事业单位职称评聘与人力资源激励现状

1.1事业单位职称评聘现状。全国现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在编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我市有事业单位75个,7640名在编人员,无论单位构成或是人员组成,都以教育、卫生、城建系统为主。我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文件要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已于2011年底全部完成。我市职称晋升工作一直严格执行上级“按岗评聘、评聘结合”的工作方针,对于有空岗且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有效竞争的事业单位,按政策批复其职称晋升计划,进而组织开展后续工作,对于满岗、超岗或无符合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人员的事业单位,不予批复职称晋升计划。

1.2职称评聘激励现状。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职称评聘的负激励状态,职称评聘系列问题在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事业单位矛盾较为凸显。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抱怨高级别职称晋升是“难于上青天”,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教育卫生系统更是反映高级别职称晋升数额僧多粥少,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压力较大,必须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物力,他们认为这有悖于“职称促进专业技术工作”的初衷,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根据对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激励效果调查问卷中显示,职称评聘激励效果为1.75(5分为满分),显示激励效果较差,而在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激励效果调查中,“论文和奖励”选项得分最低为1.8(5分为满分),显示受调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条件中的“论文和奖励”要求有负激励情绪。

2.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存在影响激励问题

2.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太合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文件作为指导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其对基层事业单位意义重大。以教育事业单位为例,目前我省高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为25%,初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为15%,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只有3%,从2012年我市严格按照“评聘结合、按岗评聘”政策以来,我市近1500名的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中。

2.2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有指引性作用,某种意义上,职称评审任职基本标准条件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努力的方向,如果其任职基本标准条件制定的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其导向性就会出现问题,同样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激励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例如中小学教师群体对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中论文、获奖相关要求较为不满,认为其严重挫伤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而对学历、农村任教相关要求较为认可,认为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可见科学化、合理化制定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势在必行。

2.3事业单位职称聘任管理须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职称必须做到评聘结合,按岗评审。之前职称评聘管理存在误区,有些事业单位领导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上了就万事大吉了,岂不知评审之后的聘任管理才是职称评聘工作的最重要环节。

3.事业单位职称评聘激励建议

3.1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设岗工作必须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推进,针对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校,有关部门有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对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校进行岗位设置的政策倾斜,以激励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工作者和吸引教育人才城乡合理流动,最终促进农村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3.2结合岗位条件和专业属性,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上级部门要重视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领指导作用,要重视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论证过程及优化程序,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条件,优先考虑采用操作性强、区分度大、公平合理、激励效果好的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并充分考虑基层受众的意见建议,从而确保其科学性和激励性。

3.3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工作。为了让高级别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重视本单位职称聘任管理工作:一是要积极严格开展高级别岗位竞聘工作,以管理促竞聘,以竞聘促竞争,以竞争促效能,以效能建设来促进事业单位长效发展;二是严格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完善岗位“善者能上”政策,更要执行岗位“庸者能下”政策,对于完不成岗位绩效考核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敢于低聘甚至不聘,以反向激励单位人力资源效能建设。

4结语

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涉及到众多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较高;具体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敏感度也较高。合理利用职称评聘相关政策可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从而推进单位服务效能建设。笔者从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角度开展激励研究,发现现阶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比例、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等影响人力资源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衍周.试论职称的激励机制[J].石河子科技,1995,(4).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7

其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人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在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期望理论可用公式来表示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这也可以理解为被激励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多大.这个公式的含义就是:当一个人对某项结果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获得这项结果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用这项结果来激励他就非常起作用.因此,要使被激励对象的激励力量大,效价值和期望值也必须高,只要效价值和期望值中有一个的值很低,这件事对被激励对象来说就缺乏激励力量.也就是说,如果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的成功几率越大,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效果就越大.例如,小学即将毕业的孩子都面临小升初的择校问题.当然,要考上名校非常难,首先在报名时就需要出示你获得十级证书和学生优秀艺术人才选拔赛一等奖的证书等等,这样才具备报名参考艺术特长生的资格.尽管要同时达到以上的目标非常不易,但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条件而又缺乏自信的学生,如果教师让其坚信,只要通过认真努力和全力以赴的准备,那么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成功率是非常大的.所以,以此作为激励目标,让学生严格地从认谱、分手练、合手练、慢练、快练、分小节练、分段练、抽重点练、抽难点练、听各种音响资料……一环又一环反复练习,学生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如笔者的一个女学生,其具备冲击名校人能力,但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过放弃的念头,笔者不断地鼓励她,耐心地给她分析所有的情况以及她所具备拿下这个目标的实力和成功的几率.正是在这样的期望的激励下,最终该学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中学.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激励的力量不可小视.期望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在该女生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其二,目标理论.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激励积极性.人的行为的特点是有目的性的行为,有没有目的性,其行为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由诱因诱发动机,再由行为达成目标的过程就称为激励过程.如,大四的学生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我要不要考研究生?”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有更好的前途,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这条道路.从笔者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来看,有明确的目标设置激励的学生,其考研的结果与没有明确设置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今年先去试一试,明年再好好考”的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树立了“今年必须要考上研究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目标来考研.只是抱着“试一试”态度的学生,由于考研的目标设置不清晰,准备工作做得也不是那么充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在有些可以去拼一下或可以放一下的环节,他们往往会不自觉或下意识地选择放一下,而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第二年.由于总想着不着急,还有第二年,所以他们就很难百分之百地完全投入进去,其考研的结果上也往往不太理想.而另一类的考生,他们在考研这个目标的激励下,把今年当成惟一的机会,考研的目标设置非常清晰,准备非常充分,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考研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他们都拼尽全力、全力以赴,抱着只能往前、不能退后的态度,整个考研的准备过程与整个考试的状态都非常好,当然考研的结果就会好很多,成功的几率也会高出很多.由此可见,有明确的目标设置激励的和没有目标设置激励的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效果也很好.

其三,归因理论.归因就是寻找已经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归因理论是由行为的结果来推断行为的原因的过程,通过已成定局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找出最佳的激励途径.这种通过反推方式寻找有效激励措施与方法的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念之一.如,笔者教过一个刚学习钢琴的小学生———调皮好动的羊羊,这个小男孩注意力不易集中、坐不住,给他上课时,他常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且往往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笔者刚给他讲到一点儿钢琴知识,他马上就会联想到其他事情上去,思想非常跳跃.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我静下来仔细地思考问题的症结及解决办法.原来,羊羊学习钢琴困难,是因为他觉得学习钢琴枯燥、无聊、坐得久、没兴趣.应该说,调皮、好玩、坐不住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自觉自愿来上课和练琴,所以我们不能一来就对他们推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等“硬框框”,不能一味地硬要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上课,也不能因为他们不专心、不集中就一再对其进行批评.这样的做法只会打击他的积极性,让他更灰心,对钢琴更没兴趣.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比对其他孩子更有耐心和信心,不断地鼓励他、激励他,让他先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琴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那么无聊,让他相信他完全有能力把钢琴学好,然后再慢慢地培养他的兴趣,让他逐步地喜欢上钢琴.为此,在上课时,笔者对羊羊更加有耐心,反反复复地给他解释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并照顾到他好动的特点,在他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后给予其一些休息时间,从精神上先缓解他的压力.只要他好好上课,课后笔者还会视情况对其进行鼓励或给予其一些小的奖励.在上课的节奏安排上,笔者也做了调整,对他提出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和问题并不着急打断他,而是尽量结合要讲的钢琴知识和他一起交流,这样上课的气氛变得轻松和融洽起来.而每当他弹好比以前好时,就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觉得更开心,没有压力,觉得自己很棒,于是越弹越有劲头.后来,羊羊不仅可以顺利地上完每一节课,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二、结语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8

关键词 理答 有效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101-02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理答行为主要包括积极反应行为(如表扬和鼓励);消极反应行为(如批评和不赞成)、转问(同一问题向另一个同学发问)、探问(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课堂教学中的理答环节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可以及时理清教学线索,调整教学流程,修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关注教学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和启智,及时调控课堂,确保教学的高效顺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点拨引导,智慧理答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教师推波助澜的引导点拨必然会起到中流砥柱般的作用。如果说答案就像隐藏在曲折暗巷中的一件宝物,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每个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识。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之时助其一臂之力。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反之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为学生探索和交流创造条件。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要进行筛选点化,有效理答。

二、教师追问,深化理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加以指导,达到理解问题应有的深度。

某老师教学《散步》时提出疑问: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某生回答: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老师说:你说得很概括,但是事情交代得还不够清楚,能不能再说得清楚一些?老师的这次理答准确地发现了学生回答上存在的问题,马上做了引导性追问,属发展性理答。该生思考后回答: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老师说:你的这次回答加了“初春时节”这个时间,交代比上次清楚了。同学们一起来看,他的这次回答说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事情就交代清楚了。老师的这次理答实际上从中渗透了一个知识点,就是我们在概括讲述一件事的时候,应该把记叙的这四个要素先交代清楚。但是这位老师不是干巴巴地生硬地直接讲知识,而是通过再组织的理答,让学生领会应该怎样入手讲述一件事。

老师接着又说:不过具体讲述一件事,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因为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同学们就说,还要具体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老师说:对,记叙要素都要交代清楚,当然,如果要把故事讲得深入,还应注意事情的一些波澜。这位老师的理答是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深入,引导学生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于是有一个学生做出了一个完美的回答:“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本想遵循母亲委屈儿子走大路,但后来还是母亲怜爱小孙子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于是一家人向小路走去。遇到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就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幸福地走在初春田野的小路上。”这个时候,老师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你的讲述既具体又完美,太棒了!大家掌声鼓励!

该老师的这一激励性理答既有语言性激励,又有非语言性激励,真正起到了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的作用。

三、激发热情,激励理答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理答语言大体就这么几种:“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简单的评价有可能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教师的理答用语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回答的具体分析,并能指明努力方向。比如,当学生读课文后,我们可这样评价:“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没有读错一个字,没有加字漏字,真是不简单!”“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所以,有了疑问,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啊!”别看这种理答只针对一个人,其实它引导了全体学生。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9

一、树立信心,给他们勇气。

孩子们刚开始写的字在我们眼里可能显得七扭八歪、不规范、不协调,但我们要有从鸡蛋里挑骨头般得细致来发现他们的优点与进步。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把写字作业递到你面前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其优点所在,当学生听到表扬时,其情绪肯定是高兴的,兴趣也随之而生,此时再适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容易满足,每次应挑出一些主要的毛病让他们加以改正,但毛病指出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当然,光有兴趣还不够,严格要求是写好字的保证。这个“严”,不是说一定要写多少遍,而是要写,就要写规范、端正、整洁。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把每个字写到位:这一横写在格中什么位置,那一撇写多长,那一提有多高等等。我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并给予细致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

二、讲故事激励学生。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收集了书法家练字的奇闻逸事并讲给他们听,如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吃,王献之练字用尽十八缸墨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等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这些书法家持之以恒的毅力也成为激励他们刻苦练字的动力。

三、精心制作课件,课堂生动多彩。

我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课件中运用生动有趣的动态笔顺和音响效果,让学生在有声世界里仔细观察,反复体味。课件的直观和生动,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又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学生既巩固了汉字的笔顺,又掌握了笔画的变化,使原本枯燥的练字变得生动多彩起来。

四、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课堂。

写字课上,我除了讲解写字的规律外,还经常在学生间作巡回指导。我让学生把我比作“汉字宝宝”,看到哪些学生字写得好,我会说:“谢谢你,使我变得这么漂亮!”短短一句话让学生高兴不已。看到哪些学生的字写歪了或大小不匀,我又说: “哇,好大的风啊,把我的身子都吹斜了!” “啊!我怎么变成巨人了,这个田字房屋太小了。”“咦,我什么时候变成蚂蚁了”……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非常乐意去改正那些写得不规范的字。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恰如其分的幽默语言,犹如给课堂加了一剂调味品,学生在欢笑之余又掌握了写字的技能。

五、开展评比,调动积极性。

经常开展一些小竞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我经常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在班中组织相应的写字比赛。赛后对入选作品进行张贴展示,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美的薰陶。写字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写字积极性,并触动了学生写好字的愿望,

其次在分析评价学生写字成绩时,我更注重多元性:采用自评,同桌互评,使学生在评比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我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有针对性的评语和有趣的晴雨娃娃图来评定学生写字等级。

此外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形式不一,但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年级时我有意识地让写字优秀的同学担任班级黑板报的书写员,让他们过把做老师的瘾。这种奖励机制不仅成为学生写好汉字的动力,也培养了学生出板报的能力。

小学生天性好胜,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采取展览习字本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写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练写之前,表扬上次作业写得好的学生,并把他们的本子在班上传阅;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发现书写差的学生有点滴进步,及时展示其取得进步的作业本,使差生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全班就会出现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我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情况每天都做小结反馈,对那些作业态度认真,字迹工整的学生进行表扬,及时用“校训通”向家长反馈、报喜。每月还组织 “写字之星”、“写字大王”等单项评比,给优胜者颁发荣誉奖状和奖品;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写字积极性,我还开展了“绿叶满枝头”的小组评比活动。

那件小事激励了我篇10

关键词:好奇心;保护;积极;探索

好奇心是创造的种子,好奇心是孩子勇于学习、积极探索的内动力,好奇心是打开万事万物之谜的钥匙,好奇心是孩子走上成才、成功道路的开始。爱迪生的故事众所周知,他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遇到事情就爱刨根问底,还喜欢自己动手探索。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连的,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

每个孩子对我们的世界都充满好奇,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那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呢?阿姆斯特朗在六岁时,一天他的母亲把饭做好,招呼他回来吃饭。孩子在房屋的外面玩得非常高兴,但是当时天气不是很好,在下雨,孩子在雨里玩了起来,把衣服弄得很脏,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责备他。过了一会他跟妈妈说:“我要到月球上去。”他的母亲对他说:“去吧,儿子,但是不要忘记回家吃饭!”就是妈妈这一句话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保护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热情,使阿姆斯特朗最终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当他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来了!”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想好每一句话后再说,千万别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杨利伟小时候也曾经跟他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长大了要登上月球!”杨利伟的母亲回答道:“好啊!孩子,那你要加油哦,但是你不要忘记飞回来,因为妈妈在地球。”妈妈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孩子积极上进。

试想,如果当孩子跟他说:“妈妈,妈妈,我长大了要像嫦娥一样去奔月,像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一样在月球上留下我的脚印。”孩子的母亲这样回答:“你反了你,不好好读书,胡思乱想,现在还想登天了?”这显然给孩子泼了冷水,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很可能就这样被抹杀了。所以,正确地引导对孩子很重要。

其实家长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孩子也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探险家……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就此丢掉先天具有的天才的创造力。比如,当妈妈看到刚买的新玩具被“肢解”时,生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刚买的新玩具,你把它拆了,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孩子的好奇心很可能就这样被扼杀了。孩子拆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孩子为什么喜欢损坏玩具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玩具里面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当父母的,不能不经过分析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扼杀了未来的人才。

所以,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不要把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一些行为视作顽皮、不安分的表现,对孩子的“研究探索行为”持否定态度,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一、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提出的问题

孩子年龄小,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会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他却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让人难以招架。对此,成人要有耐心,不可感到厌烦。一个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好现象,成人应为此感到高兴,要欢迎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好的问题要给予表扬,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注意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常鼓励孩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答案。

二、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孩子的好动有时会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这时成人要正确对待。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非常淘气,六岁时,就为满足“将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竟点火烧了父亲的仓库。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或厌弃他,而是把爱迪生的好奇心引向发明创造的康庄大道,使他最终成为具有1091件注册专利的发明大王。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因为他的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而责怪他,那么就会大大抑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拆坏玩具时,切不可训斥孩子,也不可以说不再给他玩玩具之类的话,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玩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这样不仅能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

三、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以激发好奇心。比如,水为什么会结冰,凉水怎么会烧成开水。孩子常常会从成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而提出问题。家长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也会促进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尤其是以游戏作为培养好奇心的手段,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的活动,如跟斗虫、会跳舞的乒乓球等,幼儿在观察和操作中发展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充满着好奇,孩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观察各种花草、动物等。孩子们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马为什么站着睡觉?”“小金鱼为什么不闭眼睛?”和孩子一起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小金鱼没有眼睑,原来……用心去发现、发掘孩子宝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许多天才的发明往往都来源于好奇心。孩子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问那,而这些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就像苹果落地一样,大家司空见惯,却只有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奇思怪想,这中间可能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

好奇心是人们获得智慧的关键,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一定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热情,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