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作文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9 23:25:31

高段作文教学

高段作文教学篇1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更多时间放在文本教学上,在作文教学中多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写作,学生因素材缺失,体验不丰富,写起作文来也就感觉困难重重。改革小学高段学生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要从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指令性作文”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作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多讨论,丰富其写作素材。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出讨论任务引导学生讨论,以此来明确当次作文的要去,而不宜以布置要求的形式进行。如在五年级上册“秋天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以秋天的美景主题图导入主题后,提出了如下任务引导学生讨论:1.你见过秋天的哪些树叶?2.秋天的树叶在颜色、形状等方面有什么特点?3.秋天的树叶给你什么感受?学生根据任务展开讨论交流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秋天的树叶。

二、加强写作方法引导,让学生多操练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写作,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作文批阅和讲评过程中,而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却较少。其实,写作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方法也是关键。在写作中,只有写作方法得当,才能让作文质量更上一层楼。而从小学高段学生的写作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写作都较为“主观”,多是凭借经验写作,方法不到位。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在作文结构方法进行引导。作文结构是作文的骨架,少了结构,内容再丰富的作文也会显得零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提纲式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即先构思好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和结尾,然后再丰富内容。其次,要针对具体的作文进行方法引导。如六年级上写作一的“假期生活”的教学为例,本次作文是记叙文,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就写人而言,要将人物融入到事件中,且要借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来进行刻画。如动作描写,写作中可学生根据事件而多采用动词来表现。

三、读写结合拓展应用,丰富学生体验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整合起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以写作方式来拓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首先,注重在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写作。采用这种方式在形式上要讲究多样化,如拓写、缩写、读后感等。如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可围绕文本中的人物或主题或事件而谈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在《变色龙》的读后感中就写出了变色龙变色是环境所需,也是变色龙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去体验。如根据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观察而写作。但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都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而进行,要求不宜太难,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能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才会有效。

四、总结

高段作文教学篇2

关键词: 小学高段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更应优化习作教学策略,让习作融于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自主写作、爱上写作。现将作文教学策略小结如下:

一、计划与制度同步,贯彻与落实同行

开学初,我便统一要求学生用8K稿纸,装订成每人一个习作本,并与学生协商每周两篇独立习作,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用习作制度约束同学,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习作,从行为上动手习作,形成了全班习作的浓厚氛围。坚持每周一节习作课,习作内容周周有创新,习作方法次次有新意,习作质量篇篇有提高。习作与课堂教学是同步的,习作和学习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习作成了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内读写结合,积少成多

高年级语文课,主要进行阅读教学,而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堂是主渠道,也是主战线。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读写结合和习作指导、训练,从而形成扎实的习作技能。

(一)以课文为载体的片断写作。课文是文学的精华。课文中的许多句式、段式、篇章更是语言的精粹。在课堂上,我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句式,理解段式,掌握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类表达技巧,继而进行仿写,从仿到创,反复实践,最终获得习作的方法、技巧和灵感。文学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课文,是对课文的吸收内化,也是对语言的积累运用,更是对思维的梳理拓展。通过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图式和技巧,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和路径,敢于也乐于积极地进行习作创作。

(二)以生活为依托的情感习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习作方式写作。”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我恰当地利用活动,竞赛,班级小事,天气变化,节日等,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从而将思维、感受、表达密切结合写习作,这种习作不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情感的反映,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我手写我心,我心思我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稚嫩的情感思维,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以提纲为引导的师生合作。写什么?怎样写?是学生习作的重难点,大多数头疼习作的同学,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此时,老师的习作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这学期,第一单元《马》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的马或有关马的一件事,或想象中的马。虽然习作要求宽泛,但学生根本把握不住,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生活中极少见到马,更不了解马。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历史、有关马的故事等。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我和学生一起列出了习作提纲:(1)马的总体印象;(2)外形:头、鬓毛、身体、腿、尾巴;(3)马的作用(穿插故事)从古到今;(4)有关马的成语、传说;(5)马的精神概括;(6)抒发个人感受。以这个提纲为引导,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习作,然后师生互相评比,我的写作行为激励了学生,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启迪了我,“老马识途”、“茶马古道”等记录历史岁月的词语,被学生细心感受品味,激发了探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欲望。在习作时,老师就要先“下水”,试试水的深浅,引导学生摸索着走;就要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写,让写作不再孤独无依;就要蹲下来,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用欣赏的眼光向孩子学习,用激励的眼神伴他们前行。

(四)以场景为契机的即兴习作。孩子的眼睛不是照相机,孩子的脑袋不是复印机,小学生写不出回忆性的文字,只有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当场习作,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有效的习作。如《一次精彩的××比赛》、《一件难忘的事》等叙事类作文如何写好?老师需要巧妙地创造契机,在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说、想、悟、写……如:我在六年级上的一节作文课,我不声不响地拿着一个月饼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先让学生写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想不想吃?”

师生一起观察月饼,学生再动笔写看到的月饼,期间我指导说明顺序;接着分月饼,先说如何分,再请同学实际操作,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步骤,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然后尝月饼,慢慢尝,说感受,细细嚼,品味道,写下来;最后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吃一个月饼?在解惑中归纳主题――团圆饼、同学情、中国心……一次次撕纸、跳绳、抢豆子等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说笑中感悟、在玩耍中写作,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把切身感受化成文字,习作教学在老师睿智的引导中变得轻松自如。

三、课外欣赏品味,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似泉水叮咚,沉静中透着灵气;习作似小溪奔流,欢快中和着旋律;习作又似波涛汹涌,凶猛中带着动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课文、美文、经典、名著的熏陶,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在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课外引进课内。每天课前3分钟的美文欣赏、成语积累、猜谜语、对对联等,虽用时不多,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欣赏的水平,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进行背古诗比赛、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河流中精神愉快、情感充沛。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资料本、资料袋等,像一条条溪流,把课外知识系统、有层次地引入课堂,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架起了桥梁。

(二)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有限的课内时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渴望,我就在课堂上推荐好书,好电影、资料让学生到课后有目的地去看。与此同时,读书笔记也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伙伴,同学们的阅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厚厚的读书笔记见证了阅读的分分秒秒,明亮的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孩子们淳朴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三)从阅读口号到行为。很多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为了轻松娱乐,他们把肤浅的口袋漫画、娱乐搞笑当成了阅读,没有领悟到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为此,我特意和学生约定周末一起去书店、图书馆,然后和他们一起找书、看书、买书、讨论感受,鼓励他们说一说读书的乐趣,写一写读后感悟,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用细腻地感受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用人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把阅读真真切切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四)从读者到笔友。我爱好写作,喜欢每天用笔在纸上写一段,然后把笔记本给学生看,他们是我的最忠实的读者,或评论、或续写、或感悟,然后选择喜欢的篇目就帮我敲成电子文档。文字建构的平台,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舞台,许多孩子触景生情,感同身受,也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学会了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思考、用笔抒情,我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的读者和笔友。

四、评价与激励结合,短期与实效互动

习作训练强调学习创新,一题多练,注重独立写作,但更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习作态度的培养,因此评价激励的机制就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书面评语和实物奖励互为补充。每一次批阅习作本,我总是以等级分评定,对优秀习作划出其亮点,评个A+,以作文书、学习用具作为奖励;对有进步但还欠佳的习作,多做修改,在评语中给出不足,多加鼓励。从而形成了优秀者得奖,后进者明确方向的习作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详略有方。每学期,我们练写的习作加片段有四十多篇,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只有八九篇,其余的让学生互批自改,这样有重点地批改,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为师生沟通架设了桥梁,学生在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中发现不足,得到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改和互批的过程中,端正了习作的态度,获得了经验和方法,了解了他人的思路和创新手法,学会了合作和鼓励,认真写出了自己的习作并反思感受,积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下次习作做好准备。

(三)讲评鉴赏与反复修改取长补短。小学生不只在乎老师的等级评定和物质奖励,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赏识与称赞,在对习作进行批阅修改后,我已胸有成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上进行讲评习作时,讲评作文不是念作文,而是选取其中的亮点片段,供大家品读学习。每一次习作讲评,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展示,更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累的好机会,他们带着期盼的眼神,带着满意的笑容修改、认真誊抄,渴望下一次讲评的作文是自己的,写作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

(四)封面表格与展出发表相得益彰。开校初,我让学生在作文本封面画表格,每次习作批改后,便认真填写成绩,定期进行评比奖励。封面表格中的成绩一目了然,既能让学生纵向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又为学习园地的“文采飞扬”栏目进行佳作展出提供了依据。每当有同学的佳作被展出时,他是多么兴奋、激动。长期、连续的评比展出,调动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写作的积极性,他们都爱用纸笔书写心中最美的愿望,最真的感受,都期望在文字中写出一个优秀的自我。

五、不足与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我满怀激情地教过后,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心中不免有些暗自内疚。

(1)作为语文老师,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提高学习的时间太少,对深厚的文学知识记不牢固,不深不广。在一定程度上,眼高手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扩展。

(2)教学准备有时不充分,没能多层次、多侧面地为学生提供资料,训练的内容不够丰富,方法过于简单,使用多媒体时,往往因字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3)大多数时候,我渴求全班习作的整体效果,用一个提纲、一个要求框住了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感受主宰了学生的思维,整体习作水平有提高,但缺少个性和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并非照猫画虎,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在给我作指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写作是我每一天的功课。我要全身心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功用、语文学科的本性、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用丰富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孩子们行文习作的困惑,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帮助,让写作成为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高段作文教学篇3

一、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由于农村小学大多位于偏远地区,路程遥远、教学资源落后,导致多数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逐渐下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多加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情况。对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应加以改善,与农村教师一起讨论如何完善农村小学的相关教学资源,并加以实施。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针对不同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要加强城乡交流,引入城市优良的师资力量,对农村教师加以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加强作文教学指导

中高段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认知能力也正逐渐形成,此时教师应加强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而且要采用强而有力的作文教学方法。由于以往农村小学教育条件不高,教师只能采用示范教学法、或者讲评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在现今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对写作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写作方式。

三、优化学生语言环境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多数学生不会用普通话交流,自然写作时也就会出现用词不规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优化学生语言环境,让学生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其他同学交流,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不规范之处,以保证学生作文的质量。

四、注重作文讲解评价

高段作文教学篇4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远程教育的介入,无疑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有了远程教育资源,枯燥的作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在作文课堂里,学生不仅用笔写,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动手操作,这样在教学活动调动国学生在各个感官,激发了学生习作在兴趣,写作课堂呈现出双向互动、和谐民主在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表现在:

1.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

学生总说作文没得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搜集材料;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指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只要它能够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我们都应把它视为现代教育技术。我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收听广播、看报纸,开阔学生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材料。有条件的上因特网浏览、查找资料。

材料共享;以前,我经常在班内召开“故事大赛”、“说话训练”等类似活动,使学生个人积累的材料能被更多的同学获得。随着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远程教育专用教室的建立,我鼓励学生在学生电脑上建立电脑日记本,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方便、更仔细地浏览他人的资料,互相学习。从而避免了以前班内展示时不全面和走马观花的不足。当学生需要资料时,只要进入别人的资料夹,就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抄,不是毫无体验地拿来就用,对于好的材料可以让搜集材料的同学详细介绍,还可以制成幻灯片或排成小话剧演一演,为学生创造出习作的情境。 转贴于

2.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

学生完成草稿后,我们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经常尝试着在电脑上进行。学生通过学生电脑首先欣

3.写后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习作展示园地

习作完成后,同学们可利用学生电脑大家共享,或在因特网上发表,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广,同时也能浏览学习别人的佳作。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使之能科学地为习作教学服务,我除了鼓励学生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大胆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可见,网络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园地,使同学有用武之地,更能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通过远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的作文观有所转变。

习作应成为学生的需要;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提供替代的经验,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甚至不说不行,从而主动地习作。

习作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爱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也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习作。因为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是科学研

习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习作可以是一个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但不应是一个个体唯一孤立而封闭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及因特网的运用无疑使这种交流更及时、更广泛。

高段作文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高段;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获得及时的帮助;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获得广阔的展示空间;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分担老师的教学压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追求教学方式的华丽花样,而是追求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的小组成员结构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成绩层次不一,学习兴趣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同学情感有亲疏。老师在构建小组成员时,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第一,情投意合原则。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了然于心,生生之间的情感有大致了解。在小组成员中,同学之间的情感要和谐融洽,要让学生在学有所得时能尽情地与心中的伙伴交流和分享。切忌把有矛盾的几个同学分配到一个小组里面,这样会影响彼此交流的欲望,导致只有形式没有效果的小组构建。

第二,学科互补原则。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构建时,要对学生各科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能力知此知彼。教师在组建小组成员时,要注意他们学习的互补,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真正在小组内找到帮助的伙伴。

第三,学生层次相近原则。在进行学习小组构建时,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尖子学生和一个后进生在一起,尖子生能带动后进生。在实践的教学中,这种理想往往是个“泡影”,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解水平不同,理解层次悬殊较大,造成了尖子生想到的,讲出来的后进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尖子生就会觉得与后进生没有什么可交流的,渐渐地关上了和后进生交流的话匣子。反过来,后进生对同一问题没有什么深刻理解,自身觉得和尖子生交流有障碍,慢慢地淡化了交流的欲望。这种层次悬殊太大的小组结构往往不利于小组的真正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学习小组,必须是一个学生乐于共同相处,彼此可以互助,常常有话可说的团体。通过小组学习,小组成员都能共同提高。

二、分配适宜的学习任务

根据小组成员构建原则,在一个班级中的多个学习小组中,会出现不同团队力量的学习小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困难,不同小组能解决的学习内容亦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组建好学习小组后,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要结合学习任务,分配好难易相当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小组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小组体验成功,感受小组成员团结后的强大力量,为他们树立团队信心。在以往的小组学习中,教师通常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所有的小组都来讨论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教师为了照顾每一个小组都能收获学习成果,就会在一些小组获得学习成果后继续留时间给还未出成果的小组。这样就导致花了很长时间,投入了很多人力,却没有收到多少成果,造成了学习效率低的结果。由此引发了一些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怀疑,他们认为“小组学习会浪费时间,讲不完内容”,转而选择传统教法。对于我们在进行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不能回避,要正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当下的关键之处不是放弃小组学习的方式逃避讲不完内容,而是想办法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分配成几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每个小组团体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配,交给他们在同一时间里分工解决,这种“并列式”的时间分配比“串联式”的时间分配更节省时间,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也照顾了所有同学的学习参与。

三、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

高段作文教学篇6

【关键词】写作;小学;初中;连通

【作者简介】吴勇,南京市上元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写作教学。

在基础教育界盛传这样的段子:初中语文教师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说,请将小学里学的语文知识丢掉;高中语文教师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说,请将初中里学的语文知识丢掉。笔者长期身处小学,对初中和高中教师的说法不敢妄言,仔细揣摩,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小学、初中、高中在语文课程和教学层面一直互为“壁垒”,缺乏呼应和通联,形成了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鼎立局面。当然,写作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三段隔离的“境况”尤为严重:高中教师指责初中教师没有教好写作;初中教师指责小学教师不会教写作;小学教师指责初中、高中根本没有写作教学,学生上了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吃小学的“老本”。如何走出学段之间的隔阂,走向彼此理解和贯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在小初写作教学的衔接上迈出第一步。

一、学段隔离:写作教学小初衔接的瓶颈

“盲人摸象”的故事,其实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写作教学隔离的一个极佳隐喻。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其实各自摸到的都是“写作课程与教学”这头“巨象”的某个部分。对于其中任何一方来说,他们触摸的都是“局部的正确”,如果就此作出 “象”的整体性论断,片面和失误就无法避免。而导致“局部的正确”的根源在于当下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教材编排的“断章”。目前,各种主流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有的出版社只出小学教材,有的出版社只出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有的出版社3个学段教材兼顾。不同出版社所出的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之间没有衔接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同一个出版社,各个学段的教材主编也各有其人,编写人马各有一班,各管一段,“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彼此之间也缺乏交流。教材审查部门对于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往往关注较少,或者成了盲区。因此,写作教材在内容、教学内容上,学段之间的“断裂”是先天性的缺陷。

学段教学的“悬置”。理想化的写作教材,应该从小学开始,拾级而上,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线条。事实上,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写作教学已自成体系,甚至在有些学段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系。当初中写作教学不以小学写作教学为逻辑基础展开;高中不以初中为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各学段的写作教学都“悬置”在空中,随意性成了家常便饭,重复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学生的书面言语发展是有其逻辑基础的,它需要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可写作教学却偏偏这样“不靠谱”,所以当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是个体的随意“习得”,而不是依靠课程与教学的自觉“学得”。当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写作课堂“劳作”欣然自得时,殊不知如今的教学可能不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重复”,就是与已经建构的知识系统“冲突”。教师原本以为“教过”的,而学生却素未谋面;而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或许学生之前已经耳熟能详!从而导致许多学生高中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作上学到了什么,甚至连基本的“语用”文体都不会写作。

专业训练的“狭窄”。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基于自己所在的学段铺展的。通识培训之外,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都是各自为政。小学教师不知道初中写作教学何为,初中教师也不知道小学、高中写作教学教什么,高中忙于升学和应试,更无暇关注下游写作的教学动态。加之各种教育研究期刊办刊思路的调整,刊物出版越来越走向“精细化”,面向的读者越来越具有“精准性”,一份语文教学研究期刊常常分为小学刊、初中刊、高中刊,原本可以相互了解的一扇窗户也就此关上了。因此,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段之间的教学和研究几乎处于“双盲”的境地,彼此都因为“不熟悉”而敬而远之。如果写作教学的上下游之间已经“断流”,那么从事写作教学的各学段语文教师几乎自成“王国”,圈地为“牢”,各自称“王”。

“隔离”造成了陌生,“隔断”产生了陌路。小学、初中、高中写作教学成了3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可以看见但不能相遇;成了3块身处异极的“磁铁”,可以遥望但不可以近观。

二、构建“连通”:写作教学小初衔接的基本样态

小学初中写作教学贯通,应当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是如何衔接?这是一个客观而现实的命题,同时也是小学主动与初中衔接。根据初中写作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小学在高年段主动与初中进行对接;或者初中主动与小学对接,根据小学写作教学内容和儿童已有的写作知识经验,以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不合适。小学处在初中的“下游”,小学无论如何去对接,都会充满着焦灼和辛苦;初中处于小学的“上游”,初中对接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就会面临“水往低处流”的尴尬,如果没有课程和教材直接支撑,老师们往往难以俯下身段“屈就”小学。

“连通”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讲“几个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小学要和初中自然衔接,必须将其放置在同一个逻辑起点上,好比大象的“耳朵”“鼻子”“腿”“身子”,它们分别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各自承担着相应的功能:小学写作教学立足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初中立足于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高中以文体为基点,走向个性的写作。小学写作教学弘扬的表达兴趣弥散在初中和高中,并且程度在加深;初中倡导的文体写作规范在小学已经“入格”,到高中已经“出格”。就这样,小学、初中、高中的写作教学都能平等而立,拥有各自应有的“深刻”和“高度”。

教材连通。教材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抓手,更是打通各学段隔阂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写作是一个包含“停顿――回顾――开始――重新开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沟通,以写作的本义为基础,去挖掘和发现各学段可以对话和融通的内容。小学和初中在这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是同一课程标准,应当更容易找到互通的逻辑起点。对于现行的各学段教材,我们可以站在“用教材教”的角度,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进行“连通”――可以是写作动力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内容方面;可以是写作评价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通过梳理就会发现,原来小学和初中写作课程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相同之处,在本质上都是指向人的交往需要,都是在激发人的写作欲望,都是在培养人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智慧。小学写作教材在一个话题和教学内容上“开始”,在初中常常是可以“回顾”,并且“重新开始”的。

文体连通。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淡化文体训练。但是,淡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文体教学。“文体”可能是小学和初中衔接最好的“中介”。对于“文体”,在小学和初中有着不同的话语呈现方式:小学侧重于言语内容,形成了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和实用文体等文体类型;初中则从言语形式角度来分出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类型 。其实,他们在言语表达的本质上是相通的:记人叙事可以归纳到“记叙”,写景状物可以纳入“说明”,实用文体其实通向“议论”。小学的写作教学常常是从“写什么”出发的,而初中的写作教学一般是从“怎么写”出发的,在各自的教学中,其实互为“镜像”,相互“映射”,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循环渐进、曲折前行的过程。看到这样的文体“连通”,我们不难发现,小学写作教学走的路,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初中而言,绝不是毫无意义,而是充满着宝贵的感性认知价值。

教学连通。有了衔接的初中小学写作教学,应当有一个重要的“地平线”,那就是在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彼此照应。在小学阶段,教学内容选择、知识技能的训练都应当注意“留白”――不能教得太全面和细致,宜“粗”不宜“细”,不要试图做出突破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跨越;在初中阶段,不能漠视已经发生和经历的小学写作教学,应当和学生一起整理出小学曾经的“终点”,从而找到当下的教学“起点”;同时,初中写作教学不能教得太死板和绝对,宜“聚”不宜“散”,不要忘记给后面的高中写作教学留下空白。各学段的语文教师都要确立本学段适切的“教学高度”和厘清本学段明晰的“教学边界”,既要有“各扫门前雪”的责任和担当,也要有“为他人做嫁衣”的胸襟和气度。

高段作文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小学高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一、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人生的少年阶段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是 12 岁之前,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高段阅读教学尤显重要。同时,培养良好语文阅读习惯,小学高段也是最佳时期,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时期,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费时、费力、费心。小学高段是衔接小学与中学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不仅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状况,也影响着小学生进入中学以后的学习表现。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不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发展。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小学低段开始,就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段得以巩固,小学高段在保持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升。所以,就习惯的养成来说,小学高段更需要改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处于小学高段时期的学生,性格不稳定,可塑性极强,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更有利于为未来的学习之路奠定基石,保持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跨入新的学习与生活。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1.培养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才能够自己主动钻研,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段时期阅读的有效性。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不断提升自我。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具体的阅读教材找出最佳方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做出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视阅读为自己的喜好,在阅读过程中,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教师的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提升。比如:笔者在讲解《草原》这节课时,笔者不仅给学生介绍了作家老舍的人生经历,带领学生仔细分析作品,还在课的末尾进行了拓展,将老舍的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介绍给学生,在介绍作品时,还加入对作品的赏析,学生在倾听笔者的赏析时,渐渐的对作品也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继续阅读的欲望。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以及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先把课本吃透,当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有了进一步了解,熟悉了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慢慢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阅读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进行预习,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预习的阅读习惯养成以后,就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要做好阅读笔记。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内容有所感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对于提升阅读效果有更大的帮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灵感与共鸣记录下来,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好的句子,不仅要细细品读,还要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对于作品的品读,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使更多的人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内涵,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避免由于阅读方向过于片面,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多方面赏析,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每周选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不仅引领学生阅读,还要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高端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从细节入手,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手段,通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

[2]明晶.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34.

[3]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高段作文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重要性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3-01

语文学习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始终,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语文学习一直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但可以实现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的愿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表面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语文是高中课程设置的一门主干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是高中三大主干课程。语文教学工作在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自由、更加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高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渠道,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还比较差,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赖资源。通过语文教师的帮助以及指导,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感觉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更加抽象,在难度上也增强了,因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一种抵触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老师的讲授活动可以使学生坚定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通过老师积极的课堂教授活动,使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建立学习乐趣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即语文是高中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很多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的作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的学习技能,这些技能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具有工具的价值,能够增强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不足

(一)语文教学工作过分地强调其工具价值

语文是高中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在各个地区的高考中语文均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均过分强调了其工具价值。应试教育观念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考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指挥棒,现实阶段语文教学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是向学生单纯的讲授语言、读音、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章写作等考试重要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导致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因为学习而学习,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也不知道问怎么学习。语文教学只是被当成应对考试的一种工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被忽视,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方式安排不够合理

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现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采取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在课堂教学时老师是主要的演讲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不能根据具体学生的差异安排教学方案,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足以应对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式安排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学校的正常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老师进行的,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得不到积极地开发。老师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忽略了对已经学习知识的温习,学习的连贯程度不够。老师的教学工作主要的立足点是课堂,课下的学生学习状况被忽视,学生课下语文知识学习的状况比较差。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语文学习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建立起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的讲授应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的气息,通过精彩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就是高考,一切的学习和教学工作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是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的关键。高考语文知识的考查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上,在题型的设置上应该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出题的方式以及内容更加灵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在改革高考内容以及形式的基础上,对学校日常的诸如期末、期中考试的形式以及内容上进行同样的变革,通过综合系统的考试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上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与讨论中。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景玉.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技术.2004(7).

[2]宋文雅.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6).

高段作文教学篇9

因此,笔者认为到了高三第二、第三轮复习阶段,英文写作训练不仅丝毫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加强指导。本人在教学中采用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强调过程的写作教学模式

过程教学法,就是将写作视作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成品。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支持性写作氛围的同时,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写作活动,如写前准备、写初稿、小组讨论和修改、改写初稿、教师评改、最后定稿等,在写作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让他们在反复的写作与修改中开拓思路,完善文章内容,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成文。

二 强调过程的写作教学模式,在高三英语复习阶段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过程教学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就某一项写作任务而言,应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仅仅是写作结果。过程教学法的步骤应是:写前活动(小组讨论、写提纲),写初稿,小组讨论(内容、语法、拼写),改写初稿,教师反馈,修改定稿。(2)就整个写作教学阶段而言,应重视写作训练过程,并将写作训练与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语言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将整个写作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积累阶段、巩固阶段、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侧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策略的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处理好各种问题,对学生习作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发现其进步的轨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1.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是写前准备阶段,老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学生扫除写作中的障碍。

第一,熟练掌握英语五大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让学生口笔头造句,并扩展句子。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其根据某一基本句型造一个简单句,再将该句扩成多个句子,教师还可结合所学的课文让学生逐句辨别其属于五个基本句型的哪一种。这一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写出正确的句子。

第二,归纳总结出英语中50个常用句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每个句型至少造两个正确的句子,教师认真批改,直到每个学生弄懂弄透为止,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直接给出例句,让其模仿记忆。在这一环节一定要保证人人过关,并会灵活运用这些句型。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五大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才能灵活地进行写作。

第三,为了使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必须要恰当使用过渡词。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英语中常用的过渡词,如表示时间、空间、顺序、递进、列举、比较、因果、总结等关系的连接词。

第四,点拨写作技巧。积极有效的句子具备统一性、连贯性、简洁性、强调性以及句式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可设计一些改错练习,帮助学生写出好句子。

好的段落应具备统一性、连贯性以及过渡性三个特点,高中阶段写作一般首句为主题句,段与段之间有过渡性短语或句子连接,使前后浑然一体。

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比较和对比、因果、先分后总、分类法等,按一定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显得紧凑连贯,意思才能表达得清晰明了。

2.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是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积累进行大量写作训练的阶段。

第一,分体裁训练。英文体裁有书信、电子邮件、日记、口笔头通知、看图表作文、开放式作文、缩写、改写、续写等。不同体裁文章常要求不同的习惯表达和行为格式。让学生在考前对不同体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练得多了,高考时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第二,限时作文。此时已进入了高三复习阶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培养写作速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过程写作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师先给学生5~8分钟时间集体讨论献计献策,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重要词汇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在打草稿阶段,学生需要组织整理思路,然后写出提纲,并在提纲的指导下写作。由于时间有限,可建议学生在心中拟出提纲,或在草稿上将关键词或短语简单列出,或仅拟出开头、结尾等关键句子,此过程需要8~10分钟。“小组讨论——作者修改”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2~3次,这样,文章内容渐渐丰富完善,然后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由作者检查语法、拼写等错误,最后认真誊写定稿。

第三,及时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高三阶段学生训练较多,如果教师每篇文章必改,每错必纠,结果只会是耗时耗力,却不能及时评讲,等教师改好了,学生对写过的作文已生疏,甚至遗忘,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批改、评价学生习作一定要有策略,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以及教师评价部分或全部习作等不同形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又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批改后,可以口头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和进步学生,有时学生习作比参考范文写得更好,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让其他学生模仿,所以学生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选作范文。教师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其实,即使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习作也常常有闪光点,此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写出优美的句子,增强写作自信心。

第四,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成果展示;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校报或市报上发表;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成长记录袋,将满意的作品及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意见收集到自己的成长袋中。

第五,教师反馈。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将评改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结环节,贯穿于学生写作的全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而不应把学生的初稿当作定稿作出一次性评断,对于某些典型体裁或学生完成得不尽如人意的文章,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两次、三次,直到满意为止。学生在重新审读、润色、加工自己以前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带有一定典型性的学生习作,全班共同批改纠错,并从中获得启发;可以设计“小小啄木鸟”活动,将学生习作中的普遍性错误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当“啄木鸟”,自行找出最恰当、正确、地道的表达方式。

3.提高阶段

写作至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知识储备,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教师的指导、点拨是分不开的。

第一,归类总结,背诵记忆。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常写文章进行分类:热点类,如奥运会、海啸、保护环境等;观点类,如对某一现象调查讨论后形成不同观点;生活类,如睡眠缺乏,拥有手机、汽车带来的问题等;图表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总结出各种体裁所要求的相关短语和习惯表达让学生记忆,另外,学生也可对每种类型文章选两篇典型范文进行背诵,增强自己对正确表达的掌握,学英语的方法就是先理解后记忆,在记忆之后加深理解,在记忆之后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二,正确掌握书面表达的做题方法,精益求精,不漏要点。高考书面表达一般为控制性写作或指导性写作,对体裁、内容、篇幅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学生平时训练时要琢磨表达的内容及顺序。一般高考书面表达的顺序与所给提示的顺序一致,不要跳着写,不能漏掉所给出的要点,如果遇到不会表达的词句,可以绕道走,间接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词数要求为100~120个词,学生一般要写出9~10个句子。

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过渡性词语,以加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紧缩句子,增强信息量。有的学生所写的句子虽长,但有效信息不多,文章显得呆板拖沓。因此,句子要简洁紧凑,有语用价值。

追求完美。要想使文章优美,让人喜欢读,不但语法要正确,用词要贴切,还要尽量使用较高级词汇和较复杂结构,并且要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单词,可用同义、近义词替换,还要注意变换句式,长短句结合。有的学生作文从头至尾都是简单句,每句使用的主语基本相同,这种作文虽然要点齐全,无语法、词汇错误,但也难以拿到高分,所以学生应该变换主语、语态或加上其他成分等方法来改变句子结构,从而提高得分档次,为作文增光添彩。

讲究书写。书写工整十分必要,首先,写作文要分段,一般按“总——分——总”的顺序可分为三段,层次分明的文章总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其次,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字母的正确书写,字体大小均匀,字迹清晰。整体美观的答卷应该是单词大小写适当,字迹清晰秀丽,文章整体布局合理,无涂改潦草现象。

三 强调过程写作教学模式的效果总结

1.过程教学法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相互探讨请教;构思时,3~5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拟好提纲后,各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又可进行小组互评,提出意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了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这种协作精神、团队精神也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2.过程教学法可使学生放松思想,树立写作自信心

由于有教师指导下的写前准备阶段和小组讨论话题,学生写作不再依靠单独的个体知识储备,而是从教师、同学多方面的积累中获取充分素材,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写作质量。

3.过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过程教学法的不断深入,“教学引领者”的角色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助手”,负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轮流担当“教学引领者”。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4.过程教学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一教学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局限,有些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如在写作的准备阶段、评价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指导写作技巧。此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得以充分的体现。

5.过程教学法要把握好时间的“度”

高段作文教学篇10

一、信息化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信息化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项既定目标不断实现,为整个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加入,加快了这一进程,提高了教育现代化的装备水平,这也是今后乃至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趋势。

2.信息化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信息化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具有较大帮助,这一点已在诸多地区与教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信息化手段成为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成效的得力助手,已经成为了整个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较大帮助。

3.信息化手段是教改深入发展必要手段

目前,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各地区、各学校教改经验硕果纷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基本上各种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都离不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配合与支持,其丰富的影音资料展示以及灵活的形式,为初中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生机与活力,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灵活和有效,可见其在教学改革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二、信息化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1.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许多教师并未充分注重这一点,在教学导入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导入,没有将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取间断的精彩片段作为引子,代替简单的口头讲述导入,从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紧扣住学生的心扉,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进行的学习之中。这样的方式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让学生的思维从课间回到了课堂,并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视频片段导入为契机,顺利敌衔接到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之中,这样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中都得到了有效尝试,有建筑类说明文,有科技类说明文等等,一段简短的视频演示能够让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自己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仿佛教材中讲述的景观事物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明显作用。

2.发挥信息化手段在丰富教学信息方面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巨大的信息量,但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无法有效地将这些信息展示出来,此时就需要借助于一种有效的载体进行穿插演示,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信息化手段承担了这一重要职能,例如在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内容的教材讲授中,学生会因为缺乏生活感知而觉得一片茫然,理解与记忆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课件,将这些学生原本不熟悉的内容以图像、文字、视频等形式综合演示出来,让学生面前的一段段文字转变为一幅幅图像、一段段视频,让他们图文并茂,加深理解。在这一环节,信息化手段的融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听信息,对于教学成效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发挥信息化手段在营造浓厚氛围方面的作用

浓厚的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成效,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还要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并不是教师简单的口头讲述,就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教师要借助于一定的内容载体、方式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教师可以在一些蕴含深厚情感的章节内容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典型场、景背景音乐的播放,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引领,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教育,信息化手段在恰如其分的氛围营造中加深了思想教育的成效,这样的教学手段也有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

三、信息化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意点

1.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永远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问题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只是辅助工具之一,切不可单纯地以信息化手段来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尤其是不能采取成品课件进行全盘使用的状况,以至于电脑指挥人脑。

2.信息化手段运用应当提倡自主

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配发了与初中语文教材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许多教师贪图省事,拿来即用,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对此,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在参考的基础上,倡导自主搜集素材,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制作出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学课件,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学软件的针对性。

3.信息化手段运用需要注意频率

那一节课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契机在哪里,使用的次数是多少,这些方面都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条件进行确定,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随意确定。语文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就应当思考这一点,并在教学活动中予以灵活掌握,以实现教学效应最大化为目标,采取较为恰当的频率,在最需要的环节予以运用,使其促进作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