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教学法十篇

时间:2023-03-16 04:18:30

实例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篇1

【关键词】大学法律 教学案例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22-01

在法律教学课程中,为了提高法律教学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充分的法律知识,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和设计一定的案例,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法律知识。因此,在大学法律知识中广泛应用教学案例,可以以此提高教学水平。

一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法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

高校在设置法律专业时,开设许多法律课程。面对庞大的法律知识,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和理解。

2.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都要积极主动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案例所表现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及总结,积极找寻资料,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得到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二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法律中的应用

1.选择适宜的教学案例

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重:(1)选择针对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掌握法律条文和规定;(2)选择典型性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案例的认知。(3)选择综合性案例。尽量保证案例涉及较多的法律知识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2.做好准备工作,合理分工

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课前做好资料查找工作,为发言做准备。在明确案例后,合理分工,创建小组,各组员有各自的任务和工作,如查找资料人员、草拟发言内容的人员、课堂发言人员,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并促使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如在学习刑法知识时,各组员合理分配任务,找寻学生忽视刑法,对法律意识淡薄的案例,强调刑法知识淡薄的危害性,以此总结和归纳问题所在,并通过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

3.积极交流、讨论案例

教学案例在法律教学中应用时,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案例的交流和讨论当中,并有序讨论问题,按照一定顺序,有序发言。如在讨论1291次列车农民工致死案时,需要陈述自身的观点和理由,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如车长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等,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交流、陈述和讨论。

4.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做好设计和引导,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要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和忽视的内容重点提及,以此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并对讨论中不正确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出正确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三 在大学法律教学中做好法律案例的准备工作

1.教学前精心选择法律案例

在教学中,教师需选择典型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教学案例学习,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对法律案例适当加工

在法律案例应用时,需适当加工,使法律案例分析可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适当简化案例情节,突出重点。

3.预先讲解法律案例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需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预先讲解,使学生做到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四 结束语

为了使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运用,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案例,选择典型、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案例,积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能够重视法律知识,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实例教学法篇2

关键词:Maya;实例法;三维动画技术

《三维动画设计》是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随着动画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革新,Maya软件成为三维动画制作的新宠。Autodesk Maya 2012是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功能完善、制作效率高、渲染真实感极强,在动画表现力和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方面表现突出,在专业的影视广告中、角色动画、电影特效、优秀美术等方面应用及其广泛。因此,《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应该将Maya软件操作技术作为课程的主要媒介和内容。

《三维动画设计》重点研究三维动画制作,是按照动画设计制作流程,为完成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教学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课程依据制作过程划分为学习模块并形成完整的项目制作工作链条,将课程分为八个模块进行教学,分别是:Polygon(多边形)建模,Nurbs(曲面)建模,材质与贴图,灯光与渲染,角色绑定,角色动画制作,高级动画效果,综合动画实训。

面对动画企业的需求,我们设定的动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操作熟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的动画设计制作人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只选用一个课本或者只选用标准教材是不够的,我们应集各家所长,从各中教材和教学范例中找到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对学生来说存在着逻辑思维较差,英语基础薄弱,这在Maya这款英文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将产生许多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标明并反复强调英文菜单中文含义的对照,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第一,课本上的动画题材单一,艺术特性不够灵活,学生容易对所讲的内容失去兴趣,设计思路不够创新等。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可以选择让学生临摹一些他们喜欢的动画作品,一方面可以提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教学案例法在《三维动画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我们采用的主要手段。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所以,实践案例的选取将成为教师课程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

1.对于教学案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

(1)难度适宜,突出动画制作的思路及流程方法。对于专科学生来讲,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选取实例时需要考虑到难度,过于复杂的角色和场景制作由于制作和教学周期过长,导致学生思路混乱并且失去耐心,因此在选取实例的时候,教师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可以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积累,选取难度适宜的教学案例作为实训内容。

(2)案例有特点,并且贯穿多个知识点,反映一些动画制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动画制作的一般思路和规范流程。

(3)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模型,可以是游戏中的角色,也可以是知名动画作品中的角色。建模阶段可以选择pixar小台灯的案例和游戏角色案例,毛发处理阶段可以选择《怪物公司》的角色等等。一方面学生喜欢这样的角色,就有兴趣和动力完成这些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观察和对比,不断完善自己的模型,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能够完成和大公司一样的动画角色出来,可以增强自信心。

2.编写教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案中应包括案例实施的效果、制作思路、具体步骤。同时在教案中应体现出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总结与对比。

3.教学的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旧课复习,引入新课。这是教学环节中传统也是重要的内容,我们选取的实例在难度上和技术上都是有衔接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过的命令和方法的总结有助于新课的开展。

(2)案例效果展示,命令提示,思路引导。案例的呈现过程就是教师把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的过程,包括案例效果、准备资料等。不同课程内容选择的案例所包含的组成部分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案例之作的方法,提出案例之作的思路,同时将本次课程中运用到的命令做好归纳。

(3)操作演示。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应采用分步演示与联系的结合,时刻注意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演示的速度,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出特殊强调,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

实例教学法篇3

关键词:眼科学;实验课;案例教学法;效果

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其涉及众多的医学概念和方法,眼科学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近年来层出不穷[1],而眼科学实验课却鲜有介绍。案例教学法(CaseStudyBasedLearning,CBL)是近年来国内外经常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及提高现代医学生的能力,是许多教师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C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查阅、思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教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原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CBL已经广泛地在国内外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3]。根据目前我校眼视光学学生的现状和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实验课中应用了CBL,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校眼视光学90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0名,女50名,年龄19~22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名。实验组中男22名,女23名,对照组中男18名,女27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应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实验组应用CBL教学法,实施地点为我校附属眼科医院实验室。1.2.1LBL教学法:单纯应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教室中听课,配以临床上的图例进行讲解,随即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实施。1.2.2CBL教学法: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学习思考价值的实验课资料,选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各种临床相关疾病材料,组织相关教师充分论证及筛选,取其有精华和有深刻内涵的材料,发现其中所隐含潜在的临床问题,精心整编成适合眼科学实验课CBL的教学材料。以案例为导引,让学生阅读、查阅、思考、分析、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3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针对L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加强团队协作、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通过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评价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在疾病诊断、治疗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应用能力,分析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远期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眼科学期末试卷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技能操作考试中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应答比较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回收率100%。两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应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讨论

实例教学法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Maya;教学实践;三维动画;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多开设了《三维动画设计》,而Maya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该软件易操作、工作界面灵活,一直是从事三维视觉艺术大师们首选的对象,也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从事动画设计、影视特效、游戏制作、广告设计等职业必须要掌握的技术。

一、Maya三维动画课程概述

Maya作为先进的三维动画软件,其功能完善、易学易用、制作效率高、渲染真实感极强,作为一款优秀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在专业的影视广告中、角色动画、电影特效、优秀美术等方面应用及其广泛。

《三维动画设计》重点研究三维动画制作,是按照动画设计制作流程,为完成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教学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课程依据制作过程划分为学习模块并形成完整的项目制作工作链条,将课程分为六个模块进行教学,从而体现模型、材质贴图制作、动画制作、动力学学特效和后期制作不同的层面问题。

二、Maya课程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份子其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出特殊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导,以培养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单纯通过课本的运用是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基础薄弱,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结构,脱离实践性的操作,学生只能停留于教师教的内容,对外界事物了解过少,使得动画题材单一,艺术特性不够灵活,对所讲的内容失去兴趣,设计思路不够创新等。对于中职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设施方面,仅有投影仪和教师电脑设备是完全不行的,还应有学生配备的学习电脑,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沟通,引导学生解决疑难疑问,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中职院校培养目标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动画技术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使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具有先进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Maya课程中的应用

Maya三维动画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使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呈现案例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情现场,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质疑。同时,教师从中引导学生去完成思考,逐步渗入应学习的知识和规范要求,形成多向交流和互动机制模式,建构自己的知识。

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首先必须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要从工程的实践中选择,与传统教学中的举例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在“Maya”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其原因如下:

(1)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通过案例内容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调动学生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贯穿多个知识点。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案例为序曲,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教案的编写原则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在选择和编写教案时,应依据一下原则:

(1)选择的案例必须从现场生产实际中来。

(2)选择的案例必须典型。

(3)案例必须适时,就是具有现实性。

(4)把案例的引入和课堂的教学情境统一起来。

(5)寻求答案和讲评。

3.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基本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应掌握的知识,运用和掌握有关的软件和设备,锻炼动手能力。实施教学案例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优选案例。对于Maya教学这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进展,针对每一个教学情境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对课程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

(2)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过程就是教师把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的过程,不同课程内容选择的案例所包含的组成部分也不尽相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各异,但中心思想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进入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

(3)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案例,而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先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课堂讨论。

(4)总结和评价案例。案例教学必须进行案例总结和评述,对整个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提升。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每个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结束讨论的时候,授课教师都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价课堂上讨论中出现的偏差,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分析讨论整个过程,提炼讨论结果,加深印象,掌握正确答案。同时,也能让教师了解本次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四、结语

动漫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时刻保持与市场有密切联系,关注市场动向。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等地位,少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使他们可以大胆的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在讨论中学习。在相互辩论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互动,加上教师的引导,充分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和教学效果。最好,希望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制作模型的水平,为以后的三维动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巍.浅谈maya动画制作流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2]刘娜.浅谈高职maya课程的教学改革[J].信息教育,2008

[3]付洪萍.高职教育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孟红霞,段蕾.浅谈maya三维动画教学改革与实施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实例教学法篇5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带来的是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案例教学则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改变地理课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多采用“注入式”,使学生对地理兴趣寡然。而案例教学法则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精彩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海水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洋流运动规律是一个难点,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15年前,一艘来自中国的货船上装载的2.9万只塑胶小鸭子在太平洋因为事故沉入海中。一直追踪这些玩具的一名科学家预测,经过多年的海上漂流,这支鸭子‘舰队’将于今年夏天抵达英国西海岸。”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学生此时疑惑不解,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科学家究竟是凭什么预测到了小鸭子的行程呢?从而展开教学,讲完原理之后,由学生解释这一事实的原因。用事实来验证原理,让学生折服了。

2.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缩短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划分了四个小组,分别成立了服装厂、面包厂、集成电路厂和海盐厂。让每组推选一人担任厂长,给他们5分钟左右的“会议”时间,由学生讨论决定每个工厂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布局的区位,之后由老师作出评论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广发言论,积极踊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娱乐中理解了知识,运用了地理原理,掌握了地理的学习方法。

3.注重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规律这一原理时,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十分抽象,理解起来十分吃力。针对这个难题我展开了“由点到面”的学习方法,用真实的生活事例,由抽象到具体来简化知识难度。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饭盒和一个吸管当工具。在课上,让学生将饭盒倒满水,撒上碎纸片,用吸管在一端吹,之后由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分组讨论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作出回答。再由学生推而广之,把这个微小的案例扩大到整个地球的话,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通过刚刚做的小实验和已有的知识,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饶有兴致地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和讨论,并能够完成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地理的学习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讲透;另一方面,应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

2.案例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实例教学法篇6

关键词:《法律文书写作》教学实践实例教学应用效果

目前,传统的《法律文书写作》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法律文书写作》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法律文书写作》的实例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可以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实例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在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实践实例教学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实践实例教学,是把法律文书写作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以实体的身份参与其中进行学习。

我们把重点放在按实体的实际需要制订计划、寻找素材、起稿、修改、应用等写作过程和技能上,突出强调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写作行为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目的非常吻合。实践实例教学进行写作的模式是:1.建立学习集体;2.定题、小组讨论写提纲;3.写初稿;4.教师反馈;5.应用、反馈、讨论、修改(反复);6.最后定稿,即学生边学边用,老师边改边教,使学习、写作、应用成为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主要是:1.课程组织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应用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学写相互融合,最终得到完整的作品,做到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教学模式,加大实例实践课开放力度,提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外部条件;3.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目标:1.对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写作技能训练相互合理衔接,以及研究如何保证实践内容的综合应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独立性;2.精心设计典型“实例”,融判断、分析、应用等技能学习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以下尝试。

(一)组织学习小组实践实例教学。

实践实例教学学习法律文书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组建模拟实体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自由组合,建立模拟实体并自主运作,搭造一个法律文书写作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征、性格兴趣相投等因素,将其组织为若干模拟实体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5至7人。学习小组以实体出现,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的专业信息,加深对法律文书写作的认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交流,小组之间模拟社会上的社会活动开展法律文书写作学习。

(二)学习小组以实体出现,通过模拟运作,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教学活动。

通过接、办不同类型的案件学习公、检、法及律师文书的制作与应用等。写作学习的过程如下。

1.写前活动。写前活动包括定题、小组讨论、调查和写提纲。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设立主题,使小组讨论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在全班进行。在讨论完成之后,学生列出写作提纲、注意事项。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指导者,监控整个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帮助学生收集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

2.写初稿。通过定题讨论,学生的写作目标明确,也有了较丰富的内容积累。学生将获得的信息根据需要拟稿。拟稿本身是个应用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注意细节,如各文种之间的区别。这一阶段是写作的主要阶段,教师要精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小组讨论改写初稿。学生完成初稿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伴之间讨论和修改,使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成品”。在这一阶段,学生讨论的重点还应在文章的形式内容上,例如: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文章格式是否标准等。

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一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小组讨论—作者修改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几次,这样文章的形式内容能逐渐完善。

4.教师反馈并指导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及指导修改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应贯穿于学生实践实例教学来进行写作的全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全过程,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有利于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

5.应用、修改并最后定稿。同学们不仅要以作者的身份看自己的作品,而且要学会以使用者、实践者的身份“用”作品,通过实践应用体会写作的细节要求,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定稿。这比传统的单向学习要立体可感得多。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能也得到提高。

(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

1.明确学习具体目标。明确学习具体目标,这是学习思路上轨的重要一步。如“起诉书”这一章,要帮助学生理出学习思路,明确三个学习具体目标:(1)认识起诉书的涵义和作用;(2)掌握起诉书的特点和内容结构;(3)学会写作常用的起诉书。

2.提取学习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是一种学习“浓缩法”,利于学生领会课程内容的知识内核。教师对本章教学内容,可提取出十个知识点:(1)起诉书的涵义;(2)起诉书的作用;(3)起诉书的特点;(4)起诉书内容结构特点;(5)起诉书开头部分的写法;(6)起诉书正文部分的写法;(7)起诉书结尾部分的写法;(8)起诉书的难点;(9)起诉书的法律责任;(10)起诉书的写作要求。

3.导入实践学习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类写作课程特点,以讨论、应用为主,各个小组通过共同讨论及模拟应用,提高对起诉书的认识,共同分析研究起诉书的细节要点。学生自主参与模拟实体运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自发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应用效果。

事实证明,实践实例教学在课堂上灵活应用,不但能提高法律文书写作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它的优势在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可以进行优质的双向转化。学生学以致用的体会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单纯课堂讲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通过对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角度的研究,明确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描述,建立写作实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设计法律文书写作实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对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重组,建立相应的实例实践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写作技能训练相互合理衔接,研究如何保证实践内容的综合应用性、时间的灵活性、操作的独立性。融判断、分析、应用等技能学习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京霞.大学写作系统讨论教学法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01,4. 

实例教学法篇7

【关键词】建设法规案例教学成人教育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对于案例教学,章友达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实证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推断、演绎、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战性和针对性。”[1];傅永刚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通过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来以案说理,模拟再现仿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掌握其内在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2];曾莉认为案例教学是以“过去或现在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的讨论为核心,通过仿真环境的创设来使学生学习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利用理论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3]。他们的核心观点都是表明案例教学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的特质来加深学生对原理概念的理解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全过程案例教学法的构建和实践

《建设法规》全过程案例教学设计遵循了“需求分析—设计构想—实证检验—效果验证”的研究思路,构建了从案例开发到案例课堂教学,再到案例评价的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一)需求分析在2017年对浙江电大开放学院、金华电大、丽水电大等教学点的成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研学生的年龄、性别、初始能力、就业状况、学习目标、学习需求等信息。此次调研共收回问卷164份,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有近80%的学生都从事土建行业或者跟土建相关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土建行业经验,工作经历和专业背景差异大。对于案例教学,半数以上的学生认可教师先阐述相关知识再进行案例讨论的方式,56%的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可以提高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2%的学生希望可以培养和掌握理论知识,综合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较少学生关注。学生比较喜欢在课堂上交互询问型讨论,对学生自身主导性比较强的角色扮演或者对抗与合作的讨论方式比较冷淡,这也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征比较符合,成人的学生在课堂表现或者交流的欲望较低。

(二)设计构想

全过程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的提升,围绕职业情境的构建和学生中心地位的转变来体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真实职业的融通和对接[5]。全过程案例开发遵循工程项目建设流程,涵盖工程建设从可行性研究到物业管理全过程。案例内容建立在客观、真实的素材之上,并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供学习、推广的。

1.课前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先期知识的建构

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前的准备阶段中,辅导教师先在网上学习平台上提供课程知识点和案例信息等资料,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主要熟悉案例及相关知识点,便于理解和进入情境并进行分析思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工作经验和专业认知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初步的观点。这个过程是学生率先进入情境并进行思维先期整合的过程。

2.课中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知识整合和深度建构

在面授环节主要开展课堂讨论,辅导教师根据案例邀请学生表达观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每一种法律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导演的角色,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和讨论的引导者,激励学生思考,调动讨论氛围。而学生处于具体的案例情境要通过思辨来锻炼倾听、表达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3.课后讨论答疑总结升华:知识的深度建构和整合最后是课后总结评价阶段,要求学生在网上学习平台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学生经过先前的自我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交流和教师点评后最终形成的分析结果,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整个案例分析过程的全面梳理和回顾,进而巩固和补充先前建构的逻辑路线和寻求答案方式的能力。通过上述三个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多次的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每一次建构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表象到本质的过渡。如下图1所示:图1全过程案例教学流程图

(三)实证检验

教学实践选择了浙江电大开放学院、杭州电大、金华电大、丽水电大四个教学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串连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案例情境,通过相应的学习资源,如学习网的视频、课件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完成第一次的知识建构。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学生发言、对各种看法进行点评、给出参考答案、解答学生疑问,完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建构知识。课后则让学生在线上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来完成学生进一步的知识建构。

(四)效果验证

全过程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充分地激活学生担当决策者的职业意识,不断强化职业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用化和能力结构实践化。在对四个教学点教学效果追踪分析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案例教学对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线上讨论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为了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选择了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五项指标进行分析:说明:表中的百分比为对能力的认同度(“作用很大”和“作用比较大”的合计比例)从上表结果可以证明采取全过程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三、教学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

1.案例设计的成熟度

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案例编写的难度层次把握不够,成人的学生层次差异明显,大部分学生很难分析综合性的案例。案例中知识点的布局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教学大纲和案例知识点的融合有待完善。

2.教师的能力与背景

教师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中涉及到实际问题并不是很了解,相应地法律法规实际应用也不是很熟练,导致教师对部分案例的驾驭能力较弱,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广泛讨论,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

3.学生的能力与背景

案例教学需要学生提前阅读案例,搜集资料,但是成人的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很难保障,课前准备不够,搜集资料的能力偏弱。此外对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在分析案例的时候比较直接、本能,并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高度。

实例教学法篇8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导 教学方法

0 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备选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良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获取解决途径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到客体”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①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案例教学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原理和规则的掌握。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基于公共政策的特征,该课程天然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难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形成,例如怎样发现与分析政策问题、如何提出政策建议、如何执行具体政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当于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它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政策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教学案例多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本土化程度低,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景,不利于学生将公共政策理论与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联系。另一方面,“灌输―接受”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缺乏课堂置疑和辩论的热情,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并适合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根据案例自主选取和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分析案例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案例教学法多为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讨论,再总结得出结论。而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提供参考案例,组织讨论与点评,将大量的资料筛选,案例分析与讲解,分析报告的撰写,分组课堂汇报等工作交给学生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以及当众发表演讲等能力。

2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恰当,设计程序是否合理,既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科学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2.1 前期准备阶段

2.1.1 分组和评分方式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更加强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分组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环节。考虑到讨论效果,分组方式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但人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每组大约4至6人比较合适。组长由学生自荐然后共同推选出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较大,不仅要完成自身任务还要整体协调、安排其他组员的任务。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共同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分(满分40分),还要按照个人对小组的贡献给每名成员打分(满分10分),这两部分的分数总和就是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分数,占本课程最终成绩的50%。这样的评分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肩负着提高小组成绩的共同目标,在分析案例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小组就会进行明确的分工,积极地讨论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按照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避免小组合作中最易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2.1.2 公共政策案例选取

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案例与特定政策分析基本知识点的关联性、案例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案例的总体难易程度来考察所选案例的适当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通常是对课程教学有用处、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关性、能引发争论和探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因此,考虑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效果,综合以上因素,此次教学实践选择将怒江水电站开发建设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方向,向学生提供了四篇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以此方向为切入点,自主查阅相关案例,进行小组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2.2 教学实施阶段

2.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具体实施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应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详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处理公共政策案例的充分理论知识储备。④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所选案例,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运用政策分析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2 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组讨论之前应先确保每名学生都充分学习和理解案例,因此布置四篇阅读材料的读后感为课堂作业。然后选取“从怒江水电站开发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化”、“中国政策网络适用性考量――基于怒江水电站开发项目的案例研究”两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理论撰写案例分析小组报告。要求先简述案例背景,再介绍所用的理论,然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学生根据案例讨论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可提炼出全面、深刻、见解独到的分析报告。

2.2.3 小组展示与汇报发言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共有四个班级,101名学生参与,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为19组,每组4~6人。由于各小组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最后的案例报告展示是学生相互学习、互动讨论的一个平台,因此小组陈述的顺序也就不重要了,各组可以自由随意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民主、活跃。与以往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不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对自己在小组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表对案例的个人见解,与其他学生分享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感悟。这种小组汇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

3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成效。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101名学生,课程及格率100%,其中成绩优秀(90分及以上)的有17人,优秀率为16.83%;成绩(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5页)良好(80~89分)的有53人,良好率达52.48%;成绩中等(70~79分)的有29人,中等率为28.71%。总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3%,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通过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每个步骤,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材料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撰写、课堂汇报等教学环节,学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点都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此外,该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为主角,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的积极倾听、因势利导和及时对有争议观点进行分析,是学生对案例问题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更易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陶.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② 杨芳.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公共政策学》教学实例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47-148.

实例教学法篇9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案例教学法;生物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1-02

一、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作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1]。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数学原理,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选择正确的方法分析试验结果以及解释分析结果。传统生物统计教学方法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统计学理论,课后学生做作业;因为教师可以控制课程的内容和进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听课,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生物统计能力的提高[2]。同时,《生物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相互联系、高度结构化,公式多而难记忆,思维方法特殊[3]。研究表明,运用传统方法讲授《生物统计学》,许多人学习了生物统计学的公式和原理,却不会应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能正确地描述数据[4]。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在课程结束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学生会忘记《生物统计学》课堂中学过的大部分知识,在实际问题面前一筹莫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生物统计课教师只能讲授有限的、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实践中学生可能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课堂中不可能全部讲授,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生物统计能力,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生物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解决传统生物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法教学实践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习过程能够与知识应用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则人们会在未来应用时更容易回想起学过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强[5]。学生通过解决与生产实践相近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增加学习欲望,通过认真学习,提高生物统计能力,形成正确的统计思维[6]。作为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一种,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cture)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案例,把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从2006年起,我们尝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与课堂组织。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学生通过案例解决方案的学习,使他们知道哪些问题是生产实践感兴趣的,如何利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案例设计是影响案例法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案例要紧密结合实践、生动有趣,才会唤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认为课程“有用”,值得认真学习。设计案例时,我们注意做到两点。第一,案例均来自对生产实践的科学研究结果,其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实践发现,有些研究结果的数据量过多,用于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对数据量进行了删减。第二,因为课程是由一系列案例构成的,所以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案例,做到知识内容和案例之间前后关联。在案例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可以只向学生提供案例,由学生查找解决案例所需要的知识,并找出解答案例的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有两个假设,第一,根据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第二,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学会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7]。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掌握了某领域的知识,可以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对某领域没有任何背景知识,或者理解错误,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8]。生物统计学的特点[3]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统计学背景知识,才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统计的初学者,还缺乏生物统计学的思维,而且课时数较少,如动物医学类《生物统计学》的课时只有32学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让学生自己查找解决案例的相关知识,而是在上课前就把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材料都交给每个学生。我们也试验了只交给大学生案例材料而让学生找出解决案例的方法,结果几乎没有发现有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案例的正确解决方案。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解决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环境,使学生通过想、做和说学习《生物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弄清楚应该采用哪种统计方法分析问题,采用该方法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没有其它替代分析方法等。

2.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在生物统计学习过程中,应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解决案例过程的学习,真正实现通过实践学习《生物统计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端正对学习生物统计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成绩[9,10]。生物统计教学用软件好求易学易用,功能完备,SAS软件符合上述两点要求,而且SAS软件占统计市场的份额约为80%,使用人数较多,因此,我们选择SA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应用了统计软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解决案例的过程而不是解决案例时具体的计算过程,一旦学生理解了案例的解决方案,解决具体案例所花费的时间很少,生物统计课后作业也不再是一个负担,从而使学生生物统计的兴趣大幅度提高。

3.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研究表明,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它课程,如果教师在问题讨论中给予学生较多的指导,有较高的教学热情,则教学效果较好;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把解决案例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拓展学生对学生生物统计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解决案例的热情[3]。但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解答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解决案例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把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则平时成绩加分。可能其它课程都是传统授课方法,个别学生上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以及教师提供的生物统计学背景知识材料,因此课堂中表现被动。因为一旦有其他学生清楚了案例解决方案,总希望有表现机会,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对这些学生格外关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发言,使他们也有进步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个别同学不认真思考案例的解决方法,但为了增加平时成绩而主动发言,我们采取了对案例解答偏离正确方法的学生只加分、不表扬,而对给出正确案例解答方法的学生,加分的同时予以口头表扬,有效地抑制了这种风气。

三、案例法教学效果评估

我们利用课后作业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既发现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也找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更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要求学生作业写出解决案例的完整报告,内容包括解决案例的SAS程序,SAS运行结果,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总结,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样地,期末考试既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解决案例的能力,考试内容有解决案例的相关《生物统计学》概念、SAS过程的语法及SAS运行结果的解读等。近年来,期末考试基本上杜绝了不及格现象,试卷成绩平均超过85分,说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对课程和学习效果较好。

以前本科大学生毕业前夕,《生物统计学》任课教师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处理毕业论文的数据资料,应用案例教学法后没有了这种现象。毕业论文审查中也没有发现论文中有统计分析方面的错误,而且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说明大学生生物统计的应用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学生对教学的评估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具体感受,2012年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中,认为“教师的教学使我理解和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我觉得有收获”的学生占90.4%,“教学内容充实,安排合理,重点突出”的占92.9%,“教师授课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占93.6%,“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的占94.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农业教育.2000,(12):62-69.

[2]Boyle CR.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biostatistics.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1999,7(1).Online:/publications/jse/secure/v7n1/boyle.cfm.

[3]Budé L,Imbos T,vd Wiel MWJ,Broers NJ,Berger MPF.The effect of directive tutor guidance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of statistics on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achievement.Higher Education 2009,57:(23)-36.

[4]Olsen CH.Review of the use of statistics in Infection and Immunity.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3,(71):6689-6692.

[5]Dochy F,Segers M,Van den Bossche P,Gijbels D.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568.

[6]Tiwari A,Lai P,So M,Yuen K.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education.2006,(40):547-554.

[7]Dolmans DHJM,De Grave W,Wolfhagen IHAP,Van Der Vleuten CPM.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Medical education.2005,(39):732-741.

[8]Kirschner PA,Sweller J,Clark RE.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discovery,problem-based,experiential,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75-86.

[9]Garfield J.How students learn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1995,(63):25-34.

实例教学法篇10

关键词:教学情境;实际情境;法院调解;价值

作者简介:刘保升(1975-),男,河北保定人,河北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二级法官。(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93-02

案例教学(case-based teaching)源于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和MBA的大行其道,为案例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的培养。在悠久的法学教育中,尤其西方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为优秀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并锻炼了法律专业人员的实际分析处理能力。但现实中,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学知识全部用现场观摩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其他案例教学模式中,如何做到贯通教学情境和实际情境,将案例概括和引申,成为案例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这其中,一方面既有对抽象知识表达所作的案例准备,又有对案例进行抽象概括和表达的引申。本文就以一则法院调解案例,来说明对案例进行抽象概括和引申表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一则案例导出法院调解程序的价值分析和概括

申请人王某之妻于2007初到保定市某食品公司上班。第三天下夜班途中被一机动车撞死,因机动车车主赔偿能力有限未能足额全部赔偿,王某遂请求其妻所在单位保定市某食品公司予以赔偿抢救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十万余元。保定市某食品公司则认为死者来到公司上班刚刚三天,连试用期都没有过,且根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形成劳动关系,所以拒绝了王某赔偿请求。王某在数次索要未果之后请求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并认定工亡。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仲裁后,王某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王某与被执行人保定市某食品公司之间诉辩差距极大,矛盾激烈。被执行人认为仲裁认定事实存在错误、适用证据不当,欲对仲裁依法请求撤销,同时该食品公司聚集了大量社会人员对申请人施加压力。申请人一方亦不甘示弱,认为一方面有法院强制执行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妻子已经离世,自己活在世上也没有什么意义,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心理准备。鉴于双方当事人各自心理因素,法院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当事人终于同意调解,被执行人一方不再申请撤销仲裁并暂时遣散社会人员,申请人一方终于透露了心理底线,申请人也理解到妻子刚刚上班三天未对食品公司做出多大贡献且致死原因系肇事司机第三方所为,第三方已经尽其所能赔偿了数万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执行法官首先做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讲明法律规定,阐释清事实关系,终于被执行人表示念在自己公司员工死亡这一事实,从人道主义出发可以补偿申请人损失,王某在经过多次思想工作后亦认识到妻子死亡事实虽然法律规定可以叠加赔偿,但是目前在一些省已经就此规定作出细则解释——适用填坑原则进行赔偿,即肇事方赔偿不足部分由劳动单位再赔偿。最终申请人同意了调解方案,至此一起对抗性极强的案件得以调解结案。[1]

在上边的案例中,双方各执一词,情绪对立,矛盾激烈,险些酿成执行案件之外的流血事件,如果被执行人申请撤销仲裁再诉讼,法院再判决,判决后再申请执行,执行过程中再对抗,这样下来耗费财力和时间不说,随着程序复杂化双方矛盾会越加尖锐,甚至造成流血伤害等情况发生。因此,无论从直接还是间接效果,从法律本身效果抑或社会效果来看,调解程序在该案中都发挥了最大的有效性和最好的作用。

1.调解程序的直观效果

第一,法院的调解程序,首先使得诉讼双方达到了物理隔离,不再产生直接情绪对立,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诉讼秩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说:“调解结案更符合司法公正的实质要求。只有当事人最清楚纠纷的真相和自己的利益所在,经过自愿选择的处理结果应当最符合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最接近当事人追求的实体公正。”随着新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不断出台和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诉讼的可预见性增强,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相当多的民商案件调解的结果与判决的结果基本相同。本案中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医院接收患者进行治疗即形成医疗合同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与水平原因,医院一方处于强势地位,患者则居于弱势地位。基于此,医院应当尽到高度注意义务,对患者病情应基于当地医疗水平认真诊治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相反由于医院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患者权益受损,则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调解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在查明是非的基础上,依照合法的原则对案件进行疏导、化解。这样更充分体现出双方当事人积极促成案件的审结,从而达到输了官司的不输面子,赢了官司的得到权益的真正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造。

第二,法院调解对营建宽松、和谐的诉讼氛围有利。紧张的氛围易导致剑拔弩张,不利于案件的解决。民商纠纷当事人之间通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案中,医院也是当地百姓比较认可和大多数情况下就诊的医院,并且他们间的关系也不会因诉讼的结束而终结。这种关系一方面提供了调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对诉讼提出了要求。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开诚布公,摆事实,由法官来讲道理进行调解。不再是诉讼中的争诉情形,特别是调解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协议的内容可以超出诉讼请求范围,参加的当事人也可以不限于案件的诉讼参加人,能更充分表达,也有利于促成一并解决诸多相关事项,彻底化解矛盾,为当事人案后的继续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这种诉讼氛围比判决更能体现和谐。

第三,法院调解更能体现法官居中裁判的作用。英美法系国家中的法官也对当事人有进行建议和解的功能,但在我国法制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法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处于一种更有可为的状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调解的方法,有利于发挥法官在诉讼中对当事人积极引领、疏导的作用,促使当事人走出对法律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而有助于案件圆满的解决。

第四,法院调解有利于执行。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我国诉讼的“瓶颈”,一些案件虽然下了判决,但根本无法执行。因而即便一方胜诉,胜诉方根本得不到应有利益。“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而调解是一种双赢,双方当事人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调解下,分清了是非,明确了得失,因为是双方自愿选择的结果,因而一般会主动执行,从而省去了执行费用,节约了司法资源。

此外,调解还能弥补立法滞后,法律适用不能的不足,避免法律为鉴定结论所左右,充分发挥法律化解纠纷的作用。

2.法院调解的经济成本及效率价值

经济成本原则是美国著名法学家迈克尔·D·贝勒斯所认为的程序法的首要原则,即“我们应当使法律程序的经济成本最小化。[2]从经济角度分析,法院调解具有节约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的价值意义。

第一,在没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情况下,调解制度使当事人以最小的诉讼代价获得最大的诉讼效益。对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来说,通过调解方法将案件化解,相对来讲可以花费比较少的时间、费用获得纠纷的圆满解决。

第二,调解一方面解决了当事人的纠纷,另一方面又是对司法资源的节约。由于社会矛盾激增,新类型案件不断增加,民事权益之争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使我国现有的司法资源不堪日益膨胀的纠纷所带来的重负。审判制度是一种成本很高的制度,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司法业务经费,如严格依照诉讼程序办理每一起案件,法院将在送达、庭审、评估、鉴定、拍卖等环节花费大量时间及金钱。相比而言,调解案件比判决案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且从整体来看,一起案件调解结案后,双方当事人都不会上诉、不再上访,消除了案件审理结束之后的隐忧,既稳定了社会,又节约了司法资源。在一个国家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调解的广泛运用可以使更多的当事人享受更好的司法服务,获得更多更好的司法救济,有效克服因诉讼对抗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司法效率的体现。

3.法院调解体现的社会价值

调解,既说理,又讲法,如此,当事人更容易接受调解结果,更能自觉主动履行生效法律裁判文书,这对于化解当事人矛盾、彻底解决案件纠纷具有特殊的作用。法院调解有着与审判制度不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在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双方意见分歧很大,经过庭审,有理有据者获胜,完成案件审理诉讼程序,但双方当事人隔阂往往进一步加深。而调解制度在双方当事人心态稳定的情况下实施,通过法官的工作,使双方当事人互相妥协,达成一致,在法律上彻底解决争议,也消除了心理矛盾;调解的结果,也增强了法律的公正性,成为当事人以后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这从社会层面体现了调解的价值。

古代法学家认为法律源于自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某种凭借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是自然之法。西塞罗就强调法律是正确的理性,源自人的本性。约定俗成的氏族习惯是法律最初来源,一旦人民与国家达成了相互的约定,那么人们心中的对于善的信仰就成为了法律。所以站在普世价值的立场上,法律是社会成员的一种信仰,而社会的共同信仰本身也就成为了最初的法律。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与我们的理性和社会性相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3]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正义,法律的制定和运行只有符合人类内心对于善的渴望和道德诉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良法,才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去遵守,成为社会成员的信仰。法院调解程序恰好利用和实证了这一点。

但对当今广大的法律工作者而言,法律的生命更在于实践,法律的价值最终要在法律实践中体现。公平正义是支撑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社会公平是一个“测温计”,它客观地测量着社会的和谐度。法院调解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民事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可以增强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方便群众诉讼,减少诉讼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切实维护和实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案例教学中的情境贯通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采用一个故事作为背景导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启发学生的智慧。法学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表现出的实际情境非常生动,也容易留给学生深刻的直观印象,但案例本身往往没有知识结构上的缜密体系和理论上的层次,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材料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能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把这个案例演变下去,并把要掌握的理论融入案例的思考中,则可以形成“情境贯通”,点燃灵感,激发思考,聚集智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采纳的案例是实践当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分析看到了法院调解程序在实际情形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由点到面、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拓展法院调解的价值层次,将法律格言和法学基础理论融入到案例当中。

1.先从实际案例的直观印象分析概括

案例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授课,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做好对案例有效信息的提取。其次,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提供的案例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案例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通过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具体实施方法表现为: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出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延伸内容,也可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变动或反面假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相近事实情况的处理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正反假设的方式对其进行定性,同相反结果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国外实践经验,为分析法院调解程序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在现行法体系内的价值等问题提供论点依据。

陶行知先生认为“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4]没有经验,不能达到知识的增加和深入。奥苏伯尔①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5]其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法学案例教学正是如此,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与已有知识的契合,完整剖析案例的直观印象:法院调解程序把剑拔弩张的庭审现场变成和谐的情感倾诉,把严肃对立的原被告关系转换成开放自然的乡里关系,而得出的结论也恰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印象相契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2.对直观结论的抽象和向更高价值理论的引申

本文案例中,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正反假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查阅资料,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与我国现阶段法律实践中的胜诉不胜利的现状相对比,形成自己对法院调解程序价值的认识,在课堂上予以讨论,通过讨论采纳不同的意见,形成有价值的见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能够锻炼文献查阅、分析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既熟悉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和意义,也对国外法律的规定、历史和意义加深了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既学到了法学知识,又提高了法学素养,增进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分析本文案例情节中,不断剖析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而不断演绎发展法院调解程序的功能和价值,使其向更抽象、更高的层次发展,效率与公平和法院调解程序的价值分析贯穿于整个案例教学中,如此,学生很容易在分享案例的故事情节中理解知识,增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如前所言,对于案例教学方法,理论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模式和方法,但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其实不应太局限于采取某一固定模式,教学的方法要灵活,法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并在走向社会实践时能够尽快适应法律实务的法律人才,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将生动的案例同严谨的法律知识体系相结合教授给学生,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的。课堂教学要将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深入,由点到面铺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就会有一个生动案例在不自觉地引导自己,并将案例同所学基础知识联系,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避免在灌输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单纯理论学习产生疲乏心理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注释:

①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2008),美国心理学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1940、1943、1950年相继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曾任侯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教授,并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协会和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等组织机构的成员。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法院王连喜申请执行保定市家家乐餐饮有限公司劳动纠纷一案执行卷宗[Z].

[2][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 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李庚香.法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