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2 13:32:44

毛纺调查报告

毛纺调查报告篇1

2011年3月30日,“中国面料之星”用户最满意产品调查活动会顺利召开,为本次调查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纪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陈伟康、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克莉等协会领导以及来自面料企业、服装用户企业、新闻媒体的嘉宾共同见证了“中国面料之星”的诞生。此次调查最终共有36家企业分享包括中国面料之星最佳纤维应用奖、最佳工艺技术奖、最具市场潜力奖、最佳织纹图案奖、综合奖以及优质服务奖等6个单项奖的荣誉;45家企业获得中国面料之星入围企业称号。

“中国面料之星”用户最满意产品调查活动是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下,由《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发起主办的行业调查活动。活动得到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等协会以及天虹纺织集团、全球面料商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中国面料之星”用户最满意产品调查活动旨在反应行业现状,搭建产业对接的桥梁。整个调查历时7个月,包括众多行业百强企业在内的79百家面料企业选送的近500块面料产品,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调查服装用户企业百余家。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为会致开幕辞,发言传达出协会领导对中国面料行业的殷切希望。获奖企业代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清与服装企业代表皮尔*卡丹女装中国总营销总监关明分别发言,陆清表示,“中国面料之星”奖项是对企业产品的充分肯定,企业会在此激励下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面料产品;作为用户代表,关明则从服装企业的视角对活动进行了积极评价,并对国产面料产品的研发创新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推动产业上下有效对接的方式,该调查活动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

主办方的调查报告显示,参评本次调查活动的企业地域分布广、数量众多、覆盖面广,既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也汇集了一批成长型企业,很好地反映出了行业特点和现状。调查报告还将从百余家用户企业获得的众多有价值的反馈建议与评价综合、汇总传达给与会的面料企业,为面料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提供有力的参考意见。

毛纺调查报告篇2

一、生产平稳增长,产销基本平衡

1-2月份,呢绒生产与上年同比增长较快,增幅明显高于上年水平,毛纱线生产累计同比增长3.37%,增幅略有下降(-2.78个百分点)。毛纺制品中的针织人造毛皮、毛毯、地毯生产1-2月份累计同比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1-2月份规模以上毛纺织、毛针织和毛纺制品业累计产销率分别为96.35%(+3.63个百分点)、99.49%(-1.67个百分点)和96.18%,产销基本平衡。

二、固定资产投资

初步统计,1-2月份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毛制品制造、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均有较快增长,显然随着两个市场的复苏,行业投资升温。

三、内外销市场

1、内销稳步回升

内销是毛纺行业走出困境,提高自身应对能力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初步统计,1-2月份全行业内销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好转,规模以上毛纺织企业、毛纺制品企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均有明显回升,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34.85和29.86个百分点,显现出较好回升势头。其中,毛纺织业销售产值增幅略高于纺织业增幅。毛针织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1.7%,比上年同期增长6.59个百分点。分行业产品的内销比重进一步提高,内销市场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观察1-2月份主要毛纺产品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情况,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的男西装销售同比提高3.12%,比上年提高了41.49个百分点;羊绒衫及羊毛衫销售同比下降.56%,回落.54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

2、外销明显复苏上年一季度毛纺产品出口形势极为严峻,出现了严重下滑,因此,与较低基数相比较,今年1-2月份多数毛纺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呈现明显回升。规模以上毛纺织、毛纺制品企业1-2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5.58%和13.5%,但仍低于同期纺织业出口交货值平均增长17.6%的水平。据海关统计,1-2月份毛纺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3%,提高41.57个百分点。各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均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总的来说,由于上年基数较低,1-2月份出口相比去年同期的困难局面有显著的好转,以羊绒为主要原料加工的服装类上下游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幅度尤为明显,只有羊毛地毯等个别品种出口数量出现下跌。毛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增长7.84%,回落了19.43个百分点,单价同比增长32.46%。梭织服装及毛织物出口单价继续下跌。1-2月份毛纺产品主要出口市场除日本外,出口金额同比提高显著,欧盟、美国主要毛纺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上涨24.17%和26.61%。

但主要出口市场出口份额萎缩,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总份额为54.57%,比上年下跌了近1个百分点。从出口地区观察,出口额排在前五位、总额占比达67.26%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出口额均出现增长,其中浙江省回升速度最快,同比增长45.64%。

四、全行业效益

1-2月份规模以上3841户企业共实现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11.25%,高于纺织业83.14%的增幅,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2亿元,同比减少了22.8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99个百分点,亏损面为27.2%,仍高于同期纺织业亏损面2.2%的水平。

1、毛纺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1499户毛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7.97%;利润总额5.71亿元,同比增加2.89亿元(+12.12%),效益明显提高。

2、毛针织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14户毛针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8.54%;生产与销售增长较快,相应的企业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产成品同比下降了1.29%,应收账款同比减少了2.9%,资金周转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亿元,同比增加1.54亿元(+92.13%),行业运行质量同期显著提高,回升势头进一步增强。

3、毛纺制品行业

1-2月份规模以上238户毛纺制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亿元,同比增长32.51%;利润总额.6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147.9%。该行业复苏并恢复快速增长,效益提高。

五、毛纺业原材料市场

今年1-2月份国际市场羊毛价格增长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主要羊毛出口国汇率走高,也助长了羊毛价格上涨。据海关提供数据,1-2月进口羊毛4.94万吨,同比增加29.48%(+49.24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旺盛。

六、上半年行业运行走势展望

1、利好因素

1)内外销市场回升向好。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明显复苏,一季度全行业运行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上年同期。2)围绕《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关于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指导意见得到推进落实。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3)企业积极应对危机,增强了自身的应对能力。企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营销渠道建设、科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注重提升内涵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2、不确定因素

毛纺调查报告篇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酝酿创建天山毛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毛)是在粉碎“”后不久。我当时是乌鲁木齐市工业局的干部,有幸参与了天山毛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公司投产后,我担任了副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筹建补偿贸易专厂

1951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总工会调我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总工会工作。我在工会先后任宣传部干事、劳动保护部副部长、生产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革委会工业处的三大组之一的生产指挥组(后改称生产技术科)工作。

1978年6月,为发挥新疆原料资源优势,发展新疆经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委、外贸、轻工等部门向区党委提出与外商合作,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兴建羊毛衫、羊绒衫出口专厂的建议。区党委高度重视,指示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发展“两衫”生产。所谓补偿贸易就是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当年9月,区计委、外贸局、轻工局联合向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上报了《关于开展羊毛衫补偿贸易的报告》。当时,区党委、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政府以及区计委领导设想的是在乌鲁木齐利用现有企业组建补偿贸易的小项目。12月2日,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下文,正式批准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同意与香港有关厂家开展补偿贸易,并指示与香港华润公司(中资企业)联系办理。

1979年1月,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的第一次会议在天山大厦召开。会议由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主持。会议首先传达了国家计委等部门和区党委、政府的批示意见。会议决定在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市针织厂和人民针织厂原有的基础上筹建“两衫”补偿贸易专厂,确定由丁兆琪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不久,以丁兆琪为组长的补偿贸易领导小组成立。我于1978年12月开始担任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副厂长,因此参与了“两衫”补偿贸易专厂的筹备工作。

根据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的批示意见,经国家外贸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区经贸局联系香港华润公司牵线搭桥,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翔千先生作为合作伙伴,于1979年1月中旬到乌鲁木齐对新疆的资源进行综合考察。

考察团主要成员是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翔千、香港国际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孝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王明俊、香港华润公司纺织品公司经理张庆福等陪同。这是我们和香港公司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初次谈判。考察团住在当时乌鲁木齐最好的外宾接待宾馆――延安宾馆。参与接待工作的新疆方面的人员主要有: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外资负责人陶河滨、区轻工局副局长张力波、工程师李汝诚、区外贸局书记、局长张义德和纺织品公司杨进科等。

经过洽谈,双方初步商定在乌鲁木齐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先进的毛纺织针织企业,由香港方面负责提供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新疆则用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逐步偿还。

1979年4月下旬,区轻工局副局长张力波和区外贸局、天山染织厂等方面的领导前往香港考察,进行第二次洽谈。经过洽谈,双方签订了《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协议书》和备忘录。在这次洽谈中,关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毛纺织设备的问题,经唐翔千先生介绍,张力波等与日本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进行了接触,该会社社长小林龙三家族搞羊绒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技术水平比较先进。当时,唐翔千先生的半岛针织有限公司在针织方面与之进行了合作。此前,唐翔千出于开发边疆的爱国热忱,为引进东洋纺丝的先进技术,曾先后两次到日本邀请小林龙三先生为羊绒分梳和毛纺技术合作人。5月下旬,我们邀请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组团来新疆考察。在唐翔千先生的弟弟唐仑千的陪同下,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考察团对新疆的资源、建厂条件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引进羊绒分梳和粗梳毛纺技术及购买设备等问题与我们进行了商谈。

与此同时,为落实拟建的工厂厂址,区革委会副主任白成铭、区革委会副主任兼计委主任张思明和乌鲁木齐市委书记任戈白亲自察看了天山染织厂等三个相关的工厂,还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实施方案。经过考察,天山染织厂原是新疆在“”时期修建的生产建设兵团行业,其厂房为窑洞式,破旧并有漏雨、漏雪现象,需要掀顶重建,不适于新的生产,而被否定。其他两厂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可以作为备选。随后,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重新选择厂址。初选的厂址有延安路、鲤鱼山路、九家湾等处。其中,靠近九家湾一带还开始了测量、推土工程,后来发现该地处于地震带,不得不放弃。后来,几经分析比较,才选定了现在的厂址,并确定了基建施工单位。

1979年7月,我被任命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筹建处副处长,伊犁毛纺厂副厂长谷贻涛被调来任处长,并挂职天山染织厂厂长,他担任这些职务大约有半年多时间。当时,筹建处在乌鲁木齐市委办公楼办公,主要是从区计委、区外贸局、区轻工局、乌鲁木齐市工业局等几家单位抽调的干部,负责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原计划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以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市针织一厂、人民针织厂为主开展。由于以上三个厂都隶属乌鲁木齐市工业局,因此我作为市工业局的代表参加此项工作,主要负责补偿贸易的调查研究、文件起草等工作,后来转为合资经营后又负责公司章程、合同的起草、可行性报告研究、项目审批等工作。

新疆羊绒衫、羊毛衫补偿贸易项目的实施需要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在这方面,区有关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技术人员由区轻工局提出名单,在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门的协助下,先后从伊犁毛纺厂、七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等单位调来大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大专院校纺织专业的毕业生。

从补偿贸易到中外合资

1979年7月1日,正当新疆羊绒衫、羊毛衫补偿贸易专厂进入紧张实施阶段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了。这就为“两衫”补偿贸易项目建设带来新的契机。这年7月,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到北京向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和中国银行副行长卜明汇报“两衫”补偿贸易项目的进展情况。两位领导听了汇报后,都建议将补偿贸易转为合资经营。

丁兆琪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区领导,区领导也都认为这个意见非常好,还明确指示说,具体的问题一定要同唐翔千先生商谈。唐翔千当时是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也引起了他的密切关注和思考,他也在考虑把补偿贸易转为合资经营。他认为在新疆投资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领导特别热心和大力支持;二是新疆的纺织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三是新疆原料比较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新疆虽然比较偏远,交通也不发达,条件肯定不能和沿海地区相比,但为了发展祖国的经济,开发建设大西北,在新疆投资办厂的意义非常巨大。

经过和唐翔千联系沟通,我们很快决定把补偿贸易转为合资经营。正是这个转变,使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纺织企业在新疆诞生了。

1979年8月,丁兆琪率谷贻涛、李汝诚等工程技术人员前往日本考察毛纺设备。9月上旬,在途经香港时,又与唐翔千、周孝先洽谈,草签了一个合资经营的协议书。在国内,我们则分批分区域进行考察:由谷贻涛带队,主要考察珠海的香洲毛纺公司;我带队主要是到内蒙古、天津、兰州等地,重点考察内蒙古东胜毛纺公司(即现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整理者注),经过比较后最终确定从日本引进羊绒分梳和纺纱设备。

关于合资经营公司的合同、章程,由于当时没有蓝本可以借鉴,经我们起草后,上报到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审批。当时,国家外资委刚刚成立(1979年8月成立,谷牧任主任,汪道涵任副主任,其中汪负责中外合资项目),缺乏经验,对我们的合同、章程进行了逐条逐句的研究。同时,还开具了一个征求意见单位的名单,要我们向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外贸部、财政部、劳动部、中国银行、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10多个部委登门拜访,征求意见,确保公司章程等文件的全面、准确。

就这样,我们在北京跑了大概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方面,丁兆琪起了主要作用,因为他曾在北京工作过,对北京的环境和单位较为熟悉。当时北京还没有出租车,交通条件差,我们就挤公交车往返于各部委之间,还随时向国家外资委汇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例如从日本引进的设备,需要及时通关和专列运输,为解决这个问题,海关总署和铁道部分别下文特批,优先放行。

1980年5月,国家外资委由汪道涵主持对我们的合资项目进行了审核,丁兆琪和我参加了这次会议。6月23日,国家外资委以外资审字〔1980〕5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中外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

合资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1980年4月17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基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区计委指派滕志荣为甲方代表,抓质量、抓进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4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1981年3月底,基建施工基本结束转入员工培训,5月设备开始试运转,7月全面开始试生产,10月1日正式开工投产。仅仅18个月,一个崭新的毛纺企业就建成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日本和香港合资公司以及区领导的肯定。

1981年1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外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成立,并颁发了营业执照。当时,公司下设天山毛纺厂、乌鲁木齐针织一厂、人民针织厂和驻香港办事处等机构。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成立,创立了四项第一:全国首批中外合资企业、纺织系统第一个合资企业、西北第一家、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期获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还有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北京建国饭店、北京长城饭店、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等。

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成立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都给予了报道。香港《大公报》和其他报纸、日本的新闻媒体也报道了这一消息。

1980年7月12日至15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丁兆琪、唐翔千、小林龙三等10位董事和特邀董事出席了会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王明俊应邀列席会议。公司成立以后,丁兆琪为第一任董事长,他在开完第一次董事会后即因工作需要调回北京,由区副主席兼计委主任张思明接替担任第二任董事长。后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祁果出任第三任董事长,并在公司上市前后一直担任名誉董事长。第四任董事长是唐翔千。现任董事长是张自强,其前任是滕志荣。

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开业后,在合资各方真诚合作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由于是初创,在公司成立初期,即前两年,公司是亏损的,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质疑,比如有人说“中外合资是肥水外流”等。其实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由于有关政策还不到位,购买原料要付外汇,税收政策也不够优惠,再加上开业初期,管理薄弱、汇率双轨制、物价等因素,1981年公司亏损近百万元。

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区领导的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曾在一份关于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遇到的困难情况反映上批示:“请经委财贸会同财政、银行、物价、税务等部门研究一下,提出建议,使这个合营企业改变亏损状态,有利可得。”谷牧、王震等也曾多次过问公司的情况。

不久,因全国首批合资企业效益均不佳,国家有关部委派人下来调查,从而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1983年9月20日由国务院――整理者注)。这也说明我们当初是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正,并以法律形式给予约束,保证了合资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为后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毛纺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欧盟 纺织品服装贸易 特保措施

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纺织品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贸易摩擦。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欧洲服装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拉肯曾公开指出,欧盟有多种限制手段,“具体使用什么贸易保护手段,需要看具体的情况”。[1]欧盟对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可以采取的贸易保障措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一般保障条款和特保条款都是WTO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通过限制进口以保障WTO成员国的产业安全。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欧美正在频繁援引的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特别保障条款。

一、特保条款的来源及比较

总体而言,特保条款是指WTO体制内除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定》规定外的一般保障条款外的所有特殊保障条款的总称。特保条款是一种过渡性保障措施,特保条款分为适用于所有成员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和适用于特定成员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与“纺织品过渡保障措施”条款。[2]

现在,欧盟可以援引用来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条款有两种途径:(1)依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下简称为《工作组报告书》)第241-242段的规定实施过渡性保障措施;(2)依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简称为《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这两种条款都适用于原产地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其主要对比如下:

1.可以援引特保条款的截止期限

《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措施应截止于中国入世后12年即2013年12月10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中关于实施纺织品服装特保措施的截止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

2.采取特保措施的前提条件

《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了可以对中国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两种情形——“市场扰乱”或“重大贸易转移”。《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只规定了“市场扰乱”作为实施限制措施的前提条件。这两种条款中所说的市场扰乱是指进口的快速增长,从而构成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①这里说的增长包括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从中可以看出,市场扰乱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何为‘实质损害’, 何为‘一个重要原因’, 很可能被有关主管机关以过去曾经采取的予以确定。从而为其他WTO 成员实施特保措施大开了方面之门。[3]这两种条款的援引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而言也更加困难。

3.采取限制措施的严厉程度

《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第(c)款规定: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同意将所涉及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的装运货物,“控制在不超过高于提出磋商请求的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进入该成员数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 如果磋商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根据(c)款对磋商涉及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根据这项规定“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一年,且不得重新实施,除非有关成员与中国之间另有议定”,而且,“不得根据本规定和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对同一产品同时适用措施。”也就是说,两种特保措施不能同时使用。[4]

《入世议定书》第16条第3款和第8款规定:受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市场扰乱”和“重大贸易转移”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显然,这是一项原则性的规定,有相当大的空间,似乎可以理解为如果WTO成员认为有必要,可以在特保措施条款使用期限内自行决定应当采取何种限制措施。[5]

4.中国采取报复的权利

《工作组报告书》没有规定被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的成员方是否以及如何采取报复措施;《入世议定书》规定了相关的报复措施:如果市场扰乱是进口的相对增长造成的,且针对该相对增长采取的措施超过两年,则中国有权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如果市场扰乱是进口的绝对增长造成的,且实施的措施超过三年的,则中国有权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②二、欧盟采取特保措施的程序及其与美国的比较

1、欧盟特保措施的实施程序

2003年1月21日,欧盟根据的《工作组报告书》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增加和“第十条a款,针对中国的特保条款”。 完成了把WTO协议转变成为可以实施的内部法的过程。2005年4月6日欧盟委员会又根据相关的和协议,了“对出口欧盟的中国纺织品采取保障措施的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safeguards on Chinese textiles exports to the EU)”,作为对中国采取特保条款的实施细则。指导方针中详细地说明了欧盟对华的纺织品和服装实施特保措施的程序和依据。

(1) 特保调查的申请人

指导方针中规定的启动特保调查的申请人主要有三类:欧盟委员会,各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③(“parties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market disruption”)。 决定是否进行特保调查的是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建立了一个监控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是否造成欧盟市场扰乱的预警系统(见表一)。如果某一类产品一旦超过警戒线,欧盟委员会就可以自行发起市场扰乱调查,成员国也可以请求欧委会发起市场扰乱调查。欧盟委员会也可基于请求特保调查的产业所提供的情况和可接受的证据发起市场扰乱调查。

表一 欧盟决定磋商的规则

2004年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占欧盟进口总量的份额(数量上) 2005年2005年比2004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④ 2006年2006年比2005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2007年2007年比2006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2008年2008年比2007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7.5% 100% 100% 100% 100%

大于7.5%≤20% 50% 50% 50% 50%

大于20%≤35% 30% 30% 30% 30%

大于35% 10% 10% 10% 10%

资料来源:“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safeguards on Chinese textiles exports to the EU”,europa.eu.int/comm/trade/issues/sectoral/industry/textile/memo060405_en.htm

(2)适用的前提条件

欧盟特保条款的适用条件和第一部分中讨论的使用范围基本一致。欧盟在这次的特保调查公告中对《工作组报告书》的相关部分进行了解释⑤。在这个解释中欧盟认为,特保措施针对的产品必须是中国生产的而且必须是ATC覆盖范围之内的,确认中国生产采用的相关的原产地证明,而且不论这些产品的进口是否直接从中国进口,都作为中国的产品计入特保范围。另一方面,欧盟还强调了特保条款适用的条件的是对贸易有序的威胁,认为“阻止贸易有序发展”和“市场扰乱”都是采取特保措施的标准。这样做不仅使得特保条款的援引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争取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程序

a 特保调查的申请

如果是成员国政府或利益相关者根据初步的数据(prima facie)要求对一种、多种或者个别(inpidual products)进行特保调查,欧盟委员会会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拒绝还是接受的决定,如果拒绝将给出相应的理由。

b 特保调查的开始及非正式磋商

欧盟委员会在展开特保调查时,将首先在欧盟的官方杂志(Official Journal,OJ)和贸易代表团(Directorate-General)的网站首页⑥上进行特保调查的公告(notice)。一般来说,该公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发起特保调查的基本原因的简要介绍;邀请相关方在21个工作日内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相关的真实信息;详细确定相关方参加整个过程的程序和时间表。

公告之后欧盟委员会将在60天内展开调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调查还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要求与中国进行非正式的磋商,并寻找所有其认为有用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欧盟委员会也会把其发现通知相关的团体,并且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特保调查中所依据的数据是成员国海关提交给欧盟委员会的实际进口数据。评估将基于一年期的平均单价和进口模式(import patterns),或者基于根据原则上不少于三个月的数据所确定的比例。

c 做出决定

根据最终获得的调查信息,欧盟委员会将会做出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决定。假如欧盟委员会做出运用特保条款的决定,其将立即与纺织品委员会(Textiles Committee)召开会议,就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征求纺织品委员会的意见,并把相关资料提供给纺织品委员会。这些资料包括:详细的原因和理由陈述,数据显示的市场扰乱及其与进口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之间的关系。假如欧盟委员会做出不运用特保条款的决定,其将告知原告并给出作出这样决定的原因,这些同样要在官方杂志上公布。

d 正式磋商

根据特保条款规定,中国应该在接到正式的磋商请求之后,开始限制出口,以便将出口量控制在不超过高于发起调查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的出口总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假如在接到请求之后的15个工作日内,中国仍然不能采取出口限制措施,那么欧盟委员会将立即通知纺织品委员会,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将进口量限制在上述水平之内。

如果在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此时,欧盟委员会可以对其认定的满足了实施特保前提条件的产品强制设限。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应立即与纺织品委员会进行协商,征求纺织品委员会关于对磋商涉及产品进行强制设限的看法。

相关产品的数量限制是“控制在不超过高于提出磋商请求的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进入该成员数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 这个限制⑦将执行期自提出正式磋商请求之日起至提出磋商请求当年12月31日,或如果提出请求时该年只余3个月或更少的时间,则在提出磋商请求后第12个月的月底。根据欧盟委员会和部长理事会的程序,所设的限制也会在欧盟的“官方杂志”上公布。特保措施到期之后,这些程序仍然适用于相同产品。⑧

e 紧急情况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在经过初步认定进口会妨碍贸易的有序发展之后,欧盟委员会有权在向纺织品委员会咨询过之后,不经过调查或者在调查结束之前,直接要求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例如,进口商品的数量非常大,可以明显地判断出贸易的有序发展受到了威胁,而且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将对欧盟的产业形成严重的实质损害。

2、欧美特保措施的比较

欧盟继美国之后对中国展开特保调查,虽然欧美依据的协议都是相同的。但是又有各自不同的实施细则,表二对他们之间不同点进行一个比较。 两者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基于与中国签署的特保条款,而不同点则考虑了其运用特保条款的方便和平衡各自的内部势力。

由于欧盟是具有特殊性一体化组织,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既要维护集体的利益,又不能伤害到成员国的利益。为了维护这种平衡,欧盟在相应的领域都设置了相互之间的制衡。在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申请时,既可以是代表集体利益欧盟委员会,又可以是自身利益代表的成员国,就是这种制衡的一种反映。而美国则不会考虑让各个州提起特保调查的申请。

欧盟在实施特保措施之前先公布了决定磋商的规则,而美国则没有。可以说这是欧盟在美国实施特保措施之后的一个改进,为欧盟对中国进行纺织品服装贸易实施特保提供了明确的数量依据。

表二 欧美纺织品服装特保实施细则比较

欧盟 美国

特保调查的申请人 成员国政府;欧盟内的相关产业;欧盟委员会 美国任何实体,包括行业协会,个别厂商,工会,类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相关零部件的生产者;纺织品执行委员会

调查、裁定和磋商机构 欧盟委员会 纺织品执行委员会

公众评论期 21个工作日 30天

用来评估的数据的来源 成员国海关 美国海关

的相关公告 欧盟委员会接受特保调查,则在欧盟的官方杂志和贸易代表团的网站首页上公告无论欧盟委员会是否援引特保条款,相关的原因或措施都会在官方杂志上公布如果中欧达成协议,则相关措施的实施也会在官方杂志公布 CITA接受特保调查的申请,则在联邦公报公布该申请;无论CITA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磋商,都要在联邦公报公告该决定、理由或者措施;如果中美双方达成协议,CITA也将在联邦公告上通知

是否公布决定磋商的规则 有 无

资料来源:根据欧美的特保措施条款整理三、相关事件评析及结论

1、相关事件

欧盟于2005年4月6日就出口欧盟纺织品服装数量激增出台了《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4日就与意大利纺织行业代表和欧洲纺织服装组织(Euratex)讨论运用针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措施,4月22日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就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激增展开调查,4月29日启动正式的调查,5月27日就要求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6月1日中国取消了共81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税,6月7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对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发表演讲,6月10日到11日中欧双方在上海进行磋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签署备忘录。欧盟承诺停止对原产于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十类纺织品的调查。中国则承诺进行自我出口限制,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内,对上述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欧盟承诺在2008年底之前,克制援引《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在2008年之后,完全对中国开放内部市场。至此中欧之间的这段纺织品贸易摩擦基本完结,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详见表三)

2、事件评析

中国早在2001年10月1日就签署了《工作组报告书》,欧盟也早于2003年1月21日根据《工作组报告书》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但是,在欧盟内部就是否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使用特保措施产生过很激烈的争论,因为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得利益的相关方认为这有悖于自由贸易的原则,所以欧盟迟迟没有使用特保措施。在美国使用过特保措施之后,欧盟内部另一部分在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利益受损的相关方提出欧盟只是一个追随者,道义上的风险很低。同时又因为《欧盟宪法条约》相继在法国和荷兰受挫,为了向公众讨好,欧盟委员会最终决定使用对华纺织品特保措施。

表三 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相关特保措施的事件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1日 欧盟根据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增加了“第十条a款,针对中国的特保条款”。

2005年1月1日 中国对148项纺织品开始征收出口关税

2005年4月6日 欧委会《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澄清在何种情况下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行动

2005年4月14日 欧委会调查(examined)欧洲纺织服装协会(Euratex)提请的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并表示将在4月25日表明立场

2005年4月22日 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就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激增展开调查

2005年4月24日 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授权他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9种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

2005年4月29日 欧盟委员会启动针对九种中国出口纺织品的特保调查

2005年5月12日 曼德尔森在欧洲议会的一个讨论上,表示欢迎中国将进一步采取行动控制向欧洲出口纺织品的水平的迹象

2005年5月17日 欧盟建议WTO与中国就T恤衫和亚麻纱进行磋商,磋商将紧急讨论如何更好地限制中国这两种产品的出口。

2005年5月23日 纺织品委员会正式批准,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与中国正式磋商。

2005年5月24日 曼德尔森会见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寻求达到限制这两种纺织品出口的一致协议(agreement)

2005年5月27日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来自中国的T恤衫和亚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

2005年6月1日 中国对征收出口税的81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

2005年6月6日 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发表演讲说,希望通过协商找到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案。

2005年6月9日 欧盟了一个关于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的原因和理由的声明

2005年6月10日-11日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就中欧纺织品贸易举行磋商并签署了备忘录

2005年6月14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2005-2007年输欧10类纺织品出口数量安排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mofcom.gov.cn/,欧盟对外贸易部门主页europa.eu.int/comm/trade

针对可能被提起的特保调查,中国也做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到期之后,中国就开始实施出口税,但是欧盟并不认同这些措施,欧盟认为出口税对控制中国向欧盟出口纺织品的作用不大。

在开始特保调查之后,欧盟迅速进行了相关程序,在这之中不可否认有行业协会的作用,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欧盟委员会的作用。欧盟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迎合成员国的人民,有助于《欧盟宪章条约》的通过,也有助于欧盟内的纺织产业应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进口,而且,欧盟认为中国必然会采取妥协的政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欧盟就T恤衫和亚麻纱向中国提出正式磋商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强硬措施——取消了81项产品的出口税,以表明维护纺织品服装自由贸易的立场。欧盟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立即表明态度。在经过一周的考虑之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对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发表了主题为“中欧纺织品:寻求改变和调整,而不是阻止贸易” ⑨的演讲,曼德尔森认为十年之内中国将会有两亿五千万欧盟高档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者,希望欧盟的生产者不仅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预示着欧盟将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促进双方的贸易。最后备忘录的签署则是上述一系列调整和妥协的产物。

就这次谈判的结果而言,欧盟取得了实质性的数量限制,而且延长了限制的时间,节省了再次调查和谈判的费用,可以说是达到了其本来的目的。对中国而言,这次并没有按照《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要求的那样增长率控制在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虽然8-12.5%的增长率改善有限,但是表明纺织品服装贸易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避免了中欧纺织品贸易的不确定性。

3、结论

纵观此次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可以发现,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调查是相当随意的,这次提起特保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内部的矛盾。虽然欧盟已经承诺会克制援引特保条款,但这是一种没有一点效力的空头支票。今后,欧盟肯定还会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根据这次的经验可以发现,欧盟也明白中欧之间自由贸易是主流是趋势,也不希望同中国展开贸易战,因为在贸易战中欧盟的损失同样巨大。而且,欧盟内部同样有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的集团,例如零售商,高档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这些团体也是特保调查中的相关方,只要合理运用他们的力量,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是可以实现的。

在今后应对欧盟的贸易冲突中,中国不仅要仔细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增加国内关于特保条款的立法,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以应付特保条款;而且,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相关事件中,政府机构要明确国际贸易规则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本着公平、透明、互利的原则积极维护本国的利益。,针对美国对我纺织品服装采取的特保措施,我国政府正在制定应对措施,并明确表示,中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综合性安排意见。

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的互补性大,互利性强,只要中国据理力争,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不能因为欧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对欧盟的市场形成了扰乱,中方就一定要为此负责。欧盟没有严格按照ATC协议,分阶段开放内部市场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此外特保条款的援引是有时效性的,不能无限期援引,如果欧盟希望尽量维护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合理发展,那么与中国的合作对话就不可避免。只要我们把握形势,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争取自己的利益,积极对话,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就会持续健康发展。

[1][ 5]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2]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毛纺调查报告篇5

系别: 纺织工程系

班级: 商检0701班

实习单位: 项城市纺织有限公司(原棉实验室)

单位评语:该生在调查过程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勇于一线,发现问题,并积极调动脑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踏实求效,勤奋自律。?

人人都说大学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为了充实自己,更好的了解社会,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大学的第一个社会实践实习里,我走出校门,调查了纺织方面的情况,作此报告。

公司把我安排到了原棉实验室实习,和他们交流学习中发现我国棉花检验的方法是:以感官检验为主,仪器测试为辅。品级、长度、异性纤维和棉结以感官检验为准,马克隆值、回潮率、杂质和短纤维率以仪器测试为准。检验的顺序是:取样—检回潮率—检含杂率—检品级—检长度—检马克隆值—检异性纤维—检棉结—检短纤维率。

接着我由指导员带着深入第一线,了解纱线的生产过程,流水线.由此我总结之:

几种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的加工整理方法

1、抗静电织物?

获得抗静电织物的方法主要有嵌织导电纤维法和织物表面整理法。采用嵌织导电纤维(与金属丝共织)的方法可增强织物的抗静电性,而且效果持久,同时还能改善织物的吸湿性以及防污性等;

织物表面整理法是对合成纤维织物进行抗静电树脂整理,这些抗静电剂覆盖在织物表面,通过吸湿增加纤维的导电性能。

2、防水透湿织物

防水透湿织物的开发主要有高密度织造、织物涂层和微孔薄膜层压复合3种方法,其中以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湿层压复合加工最为典型。由于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具有一定的接触角和微孔半径,故有一定的耐水压和透湿性能,采用双向拉伸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生产的层压织物具有防水性、防风性和透湿性等功能。

3、抗菌防臭织物

抗菌保健织物可采用共混纺丝法和后整理加工法进行生产。共混纺丝法是在聚合阶段、聚合终了或纺丝喷口前以及纺丝原液中将抗菌剂加入纤维中的方法;后整理加工法则是将抗菌剂热固在纤维上,从而达到抗菌防臭的目的。

4、阻燃纺织品

通过将阻燃剂单体与高聚物共聚或在聚合体中加入阻燃剂经混溶加工制成共混纤维,再织成阻燃织物;另一种方法是将阻燃剂用喷涂、浸轧或涂层的方法对织物进行处理,当遇到火种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阻燃效果。

毛纺调查报告篇6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的30年,同样波澜壮阔,同样惊天动地。经过挑选的35个标志性事件,虽然并不全面,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思想,他们的创新性、带动性和影响力,基本描绘出了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历程。

1、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香港永新集团董事长曹光彪因为经营毛纺生意,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陈诚忠常有联系。“”后,陈诚忠希望曹光彪能帮助中纺公司向外国市场推销国产毛衫。但当时的国产毛衫,花样古板、质量欠佳,很难推得出去;同时,地工厂生产管理落后,工人积极性不高,产品出了次货也无人负责。于是曹光彪表示不如由他到国来办一个工厂试试。为此,曹光彪草拟了一份建议书,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门的地方投资开办一间现代化毛纺厂,由地负责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负责提供机器设备、厂房图纸、建筑材料和人员培训,工厂建成后专门为永新进行羊仔毛、兔毛的加工生产。原料由永新进口,产品亦全部由永新外销。合作为期五年,机器设备费用以加工费作为补偿。建议书送出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曹光彪就接到通知,请他到澳门去出席毛纺厂协议书的签订仪式。

1978年8月31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与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香洲毛纺厂。1979年11月7日,香洲毛纺厂正式在珠海落成。

曹光彪成为1948年以后第一位重返中国经济舞台并颇有建树的香港资本家。曹光彪由于一举投资数百万美元,在珠海开设了香洲毛纺厂,并由此而开创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一系列先河,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补偿贸易在全国正式推广了。曹光彪的成功,香洲毛纺厂的先例,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热潮风涌大地,“三来一补”为中国沿海省份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曹光彪本人随后又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主要是纺织、染整、成衣以及电子、化工等行业。

2、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

1979年3月,皮尔・卡丹来到了中国。他是第一位来到这里的国际级服装大师。这位兼具艺术家和商人双重气质的法国人,率领12个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会。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内部观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起的一个T型台上,8名法国模特和4名日本模特的台风流畅自然,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皮尔・卡丹这次来华表演,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而皮尔,卡丹就是20世纪8C年代街谈巷议的世界名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皮尔・卡丹确立了他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知名度第一的外国服装品牌,它还一度成为了高档服装和奢侈消费的代名词。“先入为主”的品牌效应,在它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重新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

3、1980年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办法。

经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以局为单位试行全系统利润全额留成。试行办法规定:上海纺织系统必须在1979至1983年的五年中,以1978年为基数,确保生产每年平均递增8%,五年累计利润135亿元,五年净增利润26亿元,外销创汇1983年达到17亿美元。在此期间,全局创造的全部利润,上缴国家90.5%,留给企业9.5%。其中:40%为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各30%。从而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上海纺织工业局等单位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取得成效。国家经委、财政部于1981年12月颁发了《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郝建秀同志在1982年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说,利润留成的办法,从国家对企业来说,以实行地区纺织工业局或公司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比较适合纺织行业的特点,它可以集中一部分生产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统一安排全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措施和集体福利事业。实行利润全额留成在全行业推行开来。

4、1980年,纺织工业部组织扩大企业自的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在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改革,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1980年10月,纺织工业部组织调查组到四川纺织企业进行扩欠企业自的调查,于12月24日,向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四川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情况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同志批示:“这样不断研究新情况很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批示:“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是个好报告,请研究应转发一下。”刚刚恢复出版的国务院《参阅文件》第一期即作了转发。并加了按语,指出:“纺织工业部调查组的报告说明了扩大企业自、对于把企业搞活,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值得一阅。”“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办法逐步完善起来,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在这年底的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和贯彻实施。

5、1981年,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在改革开放的国策逐步明朗的形势下,东南沿海省市纺织系出现了合资办厂以至办外资(独资)企业的新现象。1981年,香港唐氏家族(唐翔千)与上海纺织局在浦东合资开办“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沪方投资60%,港方投资40%。一期工程引进了三套粗毛纺梳毛机,4508锭毛纺走锭,并配100台国产电动横机及相应的染整设备。年生产高档兔羊毛纱90万磅、兔毛衫10万打。企业成立五年,就获利人民币2039万元、创汇1347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1112万元。

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纺织行业实践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次创举,为利用外资积累了经验,使纺织行业发展“三资企业”得到良好起步。其后,“三资企业”

越来越在纺织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及外商资本占到37.24%。

6、1981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成立。

1981年,我国刚刚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进行改革,研究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八十年代初,受国际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成为当时我国企业发展的关注热点。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正是在国家进行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情况下成立的。企业管理协会成立后,深入到各省市纺织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在如何开展协会工作,如何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粱、纽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先行了一步。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不仅在推进纺织企业改和管理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所运用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咨询、交流研讨、信息工作方法等,都是现在“大纺织”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开展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和手段。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是纺织行业成立最早的协会,也是中央各部委中最早成立的行业企业管理协会。

7、1982年,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通过中信公司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开辟了借外债办大企业,谋求发展的新路。

80年代初,国家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原设计能力为年产聚酯切片50万吨(纺丝后所得涤纶,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总产量),总投资为10亿元人民币。在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国家已投入3亿元资金购买设备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建设资金难以为继,工程将要下马的重大难题。在钱之先老部长亲自向国务院充分反映情况后,争取到工程由“停建”改为“缓建”。而续建所需的巨额资金由钱老部长找到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同志(后任国家副主席)商量出路。荣毅仁领导的中信公司,顶住“不理解”、“不合算”、“不赞成”等种种压力,作出了由中信公司出面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的决策。1982年1月中信公司如期发行100亿日元债券,很快就在日本销售一空。中信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80%投入“仪征化纤”,作为中信公司的股金(占30%的股份),从而顺利解决了仪征化纤的续建问题。纺织工业部和中信公司联手办成的这项“借债建厂”的创举,一时被誉为“仪征模式”,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利用外资建人工厂的先河。

8、1983年,广东新会涤纶厂引进全国第一套涤纶长丝高速纺丝生产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纺织工业迅即快速发展起来,对纺织原料的需求人增,特别是化学纤维的需求。但当时,我国化学纤维生产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不高,品种不多。1981牟全国化纤产量只有52万吨,其中涤纶17.6万吨,涤纶长丝仅仅34s5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81年广东新会县政府组织到德国等地进行涤纶项目考察,并在1983年全套引进全国第一条万吨涤纶高速纺生产线,快速建设,成功投产。

新会涤纶厂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的意义在于,他们当时解放思想,大胆突破计划的束缚,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趋向,积极追逐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套引进,规模化生产。为国树立了典范,在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9、1983年4月、11月,《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关于浙江省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的报道,他的改革精神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学习。

1980年,步鑫生担任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当时全厂300多名职工,年产衬衣40多万件。然而,质量问题、产品积压问题、吃“大锅饭”问题……一一摆在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步鑫生“离经叛道”,以改革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解决。在打破“大锅饭”上,学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在抓质量中,实行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在打响自主品牌上,敢在上海最繁华的马路上做广告,“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为打开衬衫销路,主动加强与商业部门联系,召开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百货公司负责人来,吃住行全包……仅两年时间,海盐衬衫厂年产量达130万件,跻身全国著名衬衫厂行列,两年实现利税164万元,在当时的中小企业中实属不易。

步鑫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先行者而名闻全国的新闻人物,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6日发表“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的报道,并以编者按的形式披露了当时中央领导的批示内容:“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步鑫生的一套充满改革精神的经营管理办法,诸如“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不断创新”的生产方针等,使广大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尽管步鑫生后来由于投资失误等问题企业失败,但是,他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他所起到的影响带动作用,至今仍值得肯定。

10、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

在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为进一步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研究和探索新的历史时期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经验,推动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成立。

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全国首家成立的行业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体,开创了探索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先河。25年来,中纺政研会在行业乃至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由总书记题写报名的全国唯一的一份政工专业报――《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创办了国首份政工类刊物――《纺织政工研究》,薄一波、邓力群、钱之光等中央领导为创刊号题词;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工研究机构――中纺政研会华东研究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该所成立五周年座谈舍的讲话中高度肯定了纺织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了全国纺织职工演讲团,先后到全国纺织集中城市演讲39场,直接听众6万余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郝建秀在中南海接见演讲团成员,对演讲团的演讲予以高度评价;发起国务院21家部委联合主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大赛”,全国各行业参赛职工达300万,共中纺织职工20万

人,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吴邦国作了重要讲话。

11、1983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京举办。

1983年6月15日~7月15日,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行。从新产品共1.1万余件中,选出4000余件,分棉、毛、麻、丝、色织、针织、复制、工农业生产用品、少数民族用品、装饰用品10大类进行展出。展销会开馆29天,前来参观的共达4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共880多万元。展销会期间,还有学术交流活动4C多次。当时的全国人大、国务院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并作指示。

此次展销会开创了由工业部门组织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先河,是纺织企业从统购统销的土产计划型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生产经营型转化的重要事件,在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日后各类专业展会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消费和外贸出口。

12、1983年7月,纺织工业部设立“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的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振兴纺织业再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把整个纺织系统的调研力量组织起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纺织业的新思路、新政策。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迅速得到国务院编委批准,进入纺织部直属事业单位序列。以部办公厅原有调研力量为基础,加上从各业务司局抽调的一批专家,组成以研究纺织业实际问题见长的研究队伍,而由办公厅主任吴鹤松和资深经济专家俞鲤庭主其事。并由部领导出面,聘请马洪、于光运、陶力、卢绪章、陈立、苏星、季崇威、郑戈恒、张彦宁、吴俊扬、张磐、董辅 等三十来位经济学家为顾问。

“中心”成员单位,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厅局的相应调研机构,纺织系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经济研究机构,以及纺织工业部门的经济类学术团体。

“中心”的研究领域涵盖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经济体制、经济法规。

在这样一个颇具实力的研究、咨询机构积极参与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部陆续出台了若干影响深远的全新的产业政策。特别是:

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深加工,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人类最终产品”,使之成为纺织业的三大支柱。

整个纺织系统实行“三个转移”: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转移到保证国市场的同时,着重抓出口创汇上来;出口纺织品要从以量取胜尽快地转移到以质取胜上来;一切生产围绕发展最终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抓住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发挥“大纺机”优势,推动服装成为内销和出口纺织品中都“挑大梁”的角色。

充分肯定乡镇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下半年,就依据深入调研对国内纺织品市场供求关系作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的判断,并通过媒体广为宣传,使纺织系统的生产与销售较早地适应卖方市场新形势,取得了主动。

13、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处于短缺经济状况,特别是纺织品一直限量供应。刚刚改革开放几年时间,我国纺织工业就有了快速发展。1983年四季度,面对国城乡纺织品市场连年供过于求的新局面,纺织工业部在认真分析纺织品产、供、销、库存的现状和趋势后,因势利导,提出停收布票,促进纺织品商业零售的政策性建议。与商业部等有关部委会商,并迅即取得共同认识。随即由商业、纺织两部共同上报国务院,形成中央决策。陈云同志为稳妥、审慎,决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商业部通告”中,将停收布票的时间先限制在“1984年”。以商业部名义在1983年12月1日的通告,最后的完稿本,提法极为谨慎:“从本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票。”

这一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的改变,实际执行后效果超过预想。全国城乡纺织品市场风平浪静。由此不仅终结了实行整整三十年的凭票购买棉布、棉絮的供应制度,而且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结束“短缺经济”、人民群众过上温饱生活、小康生活最早最有力的佐证。

14、1984年8月12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第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转向城市。工业改革(企业改革)成为中心。在国务院第‘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十条规定的基础上,纺织工业部做出先下放七项权限的决定。七项权限即:(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计划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订、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关于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关于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审批权限。(6)关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这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其中“商品经济”的提法,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曲折的表达。从这一年开始,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和主攻点,计划经济的清规戒律开始被退步打破。

纺织工业部提出先下放七项权限,是纺织工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樊篱的标志,代表性的是将过去纺织工业18个指令性计划指标,一下缩减为只剩化纤用聚合物、化学纤维和纱3个,并明确指导性计划产品,地方和企业可以按照计划指标,结合市场需要和原料资源安排生产。

15、1984年,创办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新形势下更需要相应政治思想工作人才。1984年11月,纺织工业部、中纺政研会在北京召开了创办“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筹备会议。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长邓力群在给部长的信中指出:“为提高纺织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创办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是十分必要的。”1985年1月学院正式创办,1986年3月,获国家教委正式批准,纳入国家教育函授系列,定名为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学院成立十年,培养大专毕业生十万三千多人。

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的创办,不仅为纺织行业增加了一大批具有大专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才,改变了企业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启发

和带动了其它行业,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6、1984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55次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纺织工业部关于纺织工业改革问题的汇报,决定在十天之内制定并发出关于纺织品进出口问题的文件。

20世纪8n年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竞争激烈,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严重考验。要在竞争中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重要的一环是对原来不合理的外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及时掌握信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改变纺织品出口结构。因此,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纺联)的试点。“青纺联”走出了工业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经营进出口贸易,自负盈亏的新路子,国务院十分关注纺织品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第55次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放手搞工贸结合,肯定“青纺联”的形式,并提出,鉴于纺织品出口问题复杂,要求由田纪云、张劲夫同志召集计委、经委、体改委、经贸部、纺织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十天之研究决定并发出具体办法的文件。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决定》。

55次常务会议在行业外引起强烈震动,这次会议决定的外贸体制改革内容,不仅促进了工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快速扩大了出口的步伐,而且更看到了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工作效率。

17、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

1982年5月9日,总书记在一个文件上,对国产1.5万吨/年涤纶抽丝设备的试制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这可以算一项先进设备的攻关项目。这套设备明年成功以后,应考虑公开表扬,长志气,鼓干劲。”批示有力地推动了这套先进设备的研制工作。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的大型涤纶短纤成套设备,在江苏仪征化纤公司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这套设备设计合理,运行稳定,产品质量和主要运行指标都达到了当代国际水平。”

这次攻关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纺织工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化纤设备国产化的信心。去年我国化纤产量已达2414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全部国产化的聚酯及配套的长短丝工艺、装备、工程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化纤产能占到总能力的70%。

18、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服装工业划归纺织部实行行业管理。

解放以后,我国对工业实行工业行业管理。纺织是个独立的部门,而与纺织密切相关的服装行业则在轻工业部手工业局管理,纺织服装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同时决定,把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国务院办公厅11月29日发出通知,从1987年开始,服装行业计划转到纺织部门,轻工部所属服装工业总公司成建制地移交给纺织部,各地轻工系统所属的服装工业公司和企业单位的移交时间,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国务院认为,将服装行业归,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这一体制上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全行业的综合优势,对提高我国纺织品加工深度,扩大纺织品出口和满足人民需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国务院这一决策的正确。服装工业与上中游的棉、毛、麻、丝纺织以至化纤工业,逐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显著的多赢局面。实行“大纺织”行业管理对提高服装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促进面料行业发展,扩大服装出口,满足国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19、1987年,国营西北五棉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1987年,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针对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围绕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建立国第一条生产床上用品面料生产线为目标,实施了棉纺织重点技术引进改造项目,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从日本、比利时引进227台2.8米及3.6米宽幅喷气织机及配套设备,同时从德国、瑞士引进织前工序的关键设备――祖克浆纱机和贝宁格大卷装整经机,一举形成了国最大规模的宽幅织物生产基地。

西北五棉此举,开创了国内棉纺织行业大规模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织造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工程的先河。不仅使该厂在产品结构上实现了重大调整,为增加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纺织技术装备引进树立了典范,加快了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速了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还对国应用研究喷气布机相关技术,促进消化吸收和装备国产化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0、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服饰水平的提升以及出口的不断扩大,使得对服装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为适应服装工业的蓬勃发展局面,经国家教委同意(1987年10月),纺织工业部将已有二十几年历史的部属院校北京化纤学院改建、扩建并更改校名,建成“北京服装学院”。1988年5月10日举行命名典礼大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和陈慕华等领导同志出席命名典礼大会,纺织工业部部长在大会上敌辞。

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足纺织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具体部署。二十几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培养出大批从事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事业的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纤维材料、纺织品加工、服装企业管理等)的专家、科学家、企业家。由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完全符

21、1988年7月,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引发了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相继创设服装院、系、专业的热潮,很好地解决了服装工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上百个高等院校中设立服装及其相关专业。

由纺织工业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田纪云、宋任穷、廖汉生、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幕式。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家厂商,带来了510多台先进的纺织机械和仪器参加了展出、我国也有60多个纺机厂展出了60多台设备。展览会在纺织行业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展会是改革开放以后,纺织行业首次举行的大型国际展,它不仅使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了国际先进的纺织机械,体会国际纺织先进水平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还使我们感到通过举办这种大型国际专

业展,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充分进行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开阔思路,还可以结成贸易伙伴,开展贸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后几年,纺织行业的各类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纷纷开始举办。

22、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1989年,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叶继红夺冠,并评选出了十佳模特。当时正在珠江开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带领十几个部长前来参观了比赛。这让欠赛成为中国模特发展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实际意义上的全国性模特大赛,是国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正在奔向小康的中国社会已开始追求时尚、流行。

23、1991年12月21日,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始了两机项目的技术引进国产化工作。

90年代初,我国纺织品一度大量积压,全行业进行限产压库,同时开展了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定在提高纱、布质量,迅速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国产化水平。朱基副总理在1991年11月1日听取纺织工业部技术进步工作汇报时说:“现在的纺织设备不行,我再次讲,纺织工业部要把纺织机械制造工业摆在突出的地位来抓。要成立一个联合机构搞这项工作。把有关的工厂、部门、科研系统都吸收在一起。请经贸部、机电部、航空航天部、科委、中国银行等参加。”12月21日,国务院生产办副主任扬昌基同志宣布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以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为重点开展技术引进国产化、技贸结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92年,先后有德国赐来福公司、日本津田驹公司、丰田公司、瑞士苏尔寿公司、意大利萨维奥公司等与申方企业签订了转让设计制造技术合同。

两机项目实施技贸结合,搞技术引进国产化,为我国加快提高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打开了一条路。1997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只有1.49亿美元,2007年出口已达15.28亿美元,增长了九倍多。

24、1992年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等挂牌上市。

1990年12月19日,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纺织行业也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尝试。1991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组建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嘉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翌年,先后正式挂牌,并发行股票,为纺织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迈出了第一步。企业上市融资,成为纺织放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截止2007年末,我国A股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达87家(扣除主业转型的公司)。

25、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极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总厂破产。

重庆针织总厂始建于1950年,曾经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拥有4000多万元资产,近3000名职工,在全国十大针织联合企业中排名第三。该厂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岁月,也曾经为国家建设和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该厂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应变能力日益减弱。当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重庆针织总厂也就暴露了机制、体制痼疾,管理混乱、市场竞争不力等致命弱点。从1986年起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到1992年申请破产时亏损已达2000多万元,负债80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191%,被迫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重庆针织厂的破产,是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步的标志性事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企再次松绑,国企改革深入产权制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通过明晰产权和实施关停并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开始理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1995年起,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工作出现了高潮,1996年,全国破产试点城市扩展到56个,1997年达到111个城市。2000年,企业破产工作基本全面推开。

26、1993年5月15日,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

1998年5月14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CHIC)由经贸部和纺织工业部批准在北京开幕。主席在CHIC开幕的第二天,就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等,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接见国际服装界人士。在这届集国际上吏易模式、服饰文化模式、引导模式三位一体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三位世界大师展示力作,倾倒观众。已经有500年历史的天坛祈年殿第一次被灯光打亮,“世纪风”大型服装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时空跨度大,文化反差强,令中外观众震撼。

主席接见三位服装大师,表明纺织服装业在产业界中的地位,设计在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充分得到我国领导人的认可。

27、1996年,杉杉集团花百万元高薪聘请设计师。

90年代,服装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服装产量已经超过百亿件。设计、时尚、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1996年4月,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时任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的杜钰洲在会上提出了名师工程。下半年,杉杉集团在全国的一些报纸上以百万元重金向全国招聘优秀的设计师,并成功地聘到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张肇庆和王新元,全资设立北京杉杉法涵诗时装有限公司。为两位设计师提供了300万元/人,年的设计经费,被业人士认为“杉杉为他们设立的设计总部,投入的设计资金都堪与国际大企业媲美。”

杉杉此举在产业界掀起波澜,一些名企纷纷响应,一批时装设计师涌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时尚设计氛围,推动了国时装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师价值的提升。

28、1997年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情况愈来愈突出,全国工业国有企业处在极为困难的时期。仅纺织行业国有企业1996年亏损额达106亿元,全行业处在危机之中。199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进行调研,并于11月1日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三省一市负责同志的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当前,国有企业再不改革后果非常严重。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找一个突破口。这就是纺织行业。因为国有企业当中最困难的行业是纺织行业,如果能把纺织行业的改革和脱困解决好的话,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次上海座谈会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不久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怀下,纺织行业开始了三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纱锭,分流1211万职工,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的攻坚战、并且全面启动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战略大调整,使中国纺织工业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加速出口、实现全面进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9、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业协会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舞台。

按照加强综合管理,取消专业管理的改革思路,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前,国务院_提出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经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等九个专业管理局,组建行业协会。

这次机构改革,标志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一直沿续52年的专业部门管理结束,原来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管理体系也不复存在,而1998年建立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改建,并且组织起已经建立的各专业协会、综合性协会及相关事业单位,形成一个部级纺织协会体系,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这个部级产业协会体系以服务为宗旨,构建纺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代言人。随着这次改革,地方各区域纺织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纺织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形成网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30、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政要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承认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现实性,决心全方位融入这一必然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也表明中国准备好了将在经济体制和机制上同世界接轨,接受世界市场经济制度的共同规则和竞争政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纺织工业关系重大。从1948年缔结的“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直把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列为重要议题。早在1973年,各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和出口国就在“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内达成《多种纤维协定》。1993年12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与“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日同步。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深受配额限制之苦的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大大得益。先是赶上“分阶段取消配额”的最后三年,在2002年-2004年间得以初步释放能量(出口能量);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三年中增长83%,2004年达到974亿美元,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后(虽然对美国、欧盟仍有过渡期),又得到新一轮大发展。2007年出口达到175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80%,比2001年的533亿美元增长2.3倍,平均年增长22%。

31、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

计划经济年代的纺织工业,主要靠计划布点发展,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城市里。改革开放以后,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快速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集群逐步形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纺织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集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尽管有些集群很不错,但总体上讲,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提升集群地区产业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战略性地进行了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2002年12月24日,命名了19个县(市)、19个镇为试点地区,得到了集群地区的热烈响应。6年来,试点地区扩大到了14s个(67个县(市)、78个镇),这些地区共有17万户纺织企业,800万职工(基本是农民工),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是中国纺织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生产地,通过试点方式将集群地区组织起来。从服务的角度,进行引领、指导、协调、帮助,对摸清行业脉搏,反映行业情况,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32、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上海长宁区合作建立的上海时尚园正式开园。

在上海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利用原上海汽车集团离合器厂闲置厂房,建立起时尚产业园区。这个园区主要是利用上海优越的都市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国际商务资源,以设计师为核心创造先进生活文化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原创品牌和都市时尚产业发展。上海时尚园围绕“原创品牌孵化、生活文化创新、职业技术培训和时尚信息”四大功能建设,一期工程7800平方米,已有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电脑动漫设计、工业品设计、成衣设计、面料设计、形象设计和时尚传媒、职业技术培训、知名品牌公司等几十家机构入园。

上海时尚园开园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李长春、俞正声、陈至立以及五十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先后参观视察、指导。在都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尚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时候,上海时尚园给大家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33、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纺织行业推广试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外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格外被国外关注。由于我国纺织行业企业众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不一,国家又没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许多纺织企业常受国外厂商重复验了之苦,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下,把加强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当做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制订过程中,得到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成为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4、2006年4月,杜钰洲会长提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必须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

2006年1月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总结“十五”纺织工业发展时说,“十五”期间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最快、步于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质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五年,也是中国纺织行业融入全球化倍受国际关注的五年。同时指出,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十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运行实践,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纺织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薄弱……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提,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问题来分析,其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把纺织经济切实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杜钰洲会长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

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35、2007年1月19日,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

2007年初,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代表汇集广州,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毛纺调查报告篇7

肯定与否定哪一个更真实?

2006年3月7日,飞亚股份了一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公告。公告称,飞亚股份将不再实施《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剩余的4683万元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约占募集资金总额的35.68%。公告给出的变更理由是:这三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是在2000年12月份之前形成,至现在,纺织行业市场变化较大,根据市场调查,以上三个项目如果继续实施,高投入将可能得不到高回报。而在同一天的2005年年度报告描述《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情况表格中,在“募集资金项目可行性是否改变”一栏里,赫然标示着“否”字。

同一天出现的两份报告中,一个否定了《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另一个肯定了这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这是怎么回事?即使制作2005年年度报告和募集资金改变投向的报告存在时间差,那么市场在一二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吗?中国第一纺织网行业分析师樊敏表示,早在飞亚股份于2005年上市之前,市场其实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亚股份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做法,樊敏认为:“不可想象”。他表示,2000年以来,棉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变数,行业竞争变得尤为激烈,棉纺行业几乎一年一个样。2005年时,若以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为蓝本,其结果自然令人担忧。在他看来,棉纺行业在二三年内的变化都是巨大的,而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棉纺行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在分析飞亚股份变更资金投向的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时,樊敏表示,《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高档提花面料技改项目》、《纱线烧毛丝光技改项目》是业内普遍技术改造项目,以2005年市场情况来看,这三个项目可以维持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但很难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缘由,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解释称,飞亚股份原本在2000年就开始筹备上市,当时聘请了一家研究机构制作项目可行性报告,但是由于“历经波折”,直到2005年才成功上市,所以,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实施就一直拖到2005年。

为何没与时俱进?

2005年4月8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以“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等五个项目为标的募集资金,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描述,五个募集资金项目税后内部年收益率的预期均超过了15%,其中对“高档面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的年收益率预期最高,达到了30.38%。华泰证券的行业分析师王佩艳表示,“一般情况下,棉纺行业的毛利润如果达到10%,已经算高了。”在当时看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项目的收益预期,颇能让人动心。但事实并不如预计的那么顺利。

2005年4月27日,飞亚股份正式上市,并募得资金13124万元,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笔资金的收益率并没有达到预期。2005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的年收益总额315万元,未能达到招股说明书中年收益率15%以上的预期;2006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年收益总额为-314万元;而2007年度年报的数据更耐人寻味,募集资金项目收益总额为-900万元。

针对“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已经建成的两个募集资金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原因,飞亚股份在相关年报中分别给出了解释,并且两种解释都不约而同地包含着同一个理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于2000年12月以前,由于现在市场变化大,因此达不到预期收益。那么,这两个项目在上市之初是什么情况?据樊敏分析,“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这个项目的初衷符合棉纺行业发展高端精品的大趋势,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革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该项目对工艺和设备等因素要求较高,从当时的行业情况来看,发展空间有限;“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在2000年以此为募集资金项目无可厚非,当时行业内的无结头纱尚未完全普及,但在2005年,行业内各企业的无结头纱已经普及,这时候“100%无结头纱”就没有优势可言。

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为项目可行性报告“过时”。那么,飞亚股份在2005年上市之时,为什么不重新制作一个“与时俱进”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对此,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给的解释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好项目,所以就沿用了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国泰君安的行业分析师李质仙对这种判断并不赞成,他表示,“对棉纺行业来说,任何时候都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好项目’。”

在2005年上市时,飞亚股份是否已察觉,依据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投资很难达到预期效益?针对上述问题,电话联系了飞亚股份的董秘董黎明,董黎明以“前一任董秘已经离职,自己还不熟悉情况”为由,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上市是怎样的契机?

实际上,飞亚股份也曾辉煌过。据飞亚股份的招股说明书描述,飞亚股份的前身是安徽淮北纺织二厂,实际控制人是安徽淮北市国资委。在纺织行业出现多年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飞亚股份曾在1986年到2004年期间,创造了连续19年盈利的佳绩,并连续十年获“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上市前,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为安徽省纺织业龙头企业,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排头兵企业”,根据统计,公司2003年度实际纳税在棉、化纤纺织加工业中排名全国第六名。而上市后的飞亚股份却让人大跌眼镜。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度飞亚股份净利润总额587.96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66.06%;2006年,两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建成没能阻止飞亚股份的业绩滑坡,净利润总额63.00万元,同比减少89.29%;2007年,4683万元的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也没能挽救飞亚股份。2007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亏损5811万元。上市短短两年多,企业的业绩与上市前形成了巨大反差。

毛纺调查报告篇8

藕初捐款,投身边区新开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穆藕初坚决主张抗日,因而对政府的妥协政策日益不满。1932年1月,他发表了《我国纺织业之两大任务》一文,认为“非改良政治不足以抵抗帝国主义列强之侵略,不足以保护我尚在幼稚时期之纺织工业”② ,表明了他对政权开始有所怀疑,发出依靠实业界自己力量来参与改良政治及监督政府的号召。1932年3月,穆藕初与平汉津沪国难会员代表熊希龄、王造时等赴南京见,与政府谈判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和抵抗日本侵略问题。汪对穆藕初等提出的意见大为不满,甚至扬言:“诸位如果不满政府的办法,去革命好了。”此后,穆藕初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要求“刷新政治”,争取民主自由,这些言论与当时的中共认识十分接近。1936年8月14日,致函冯雪峰,指示冯与穆藕初等联系,说明穆藕初的言行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穆是中共统一战线中重要的团结人士之一。这一切,为穆藕初日后与董必武等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一支重要的抗日生力军,边区政府的巩固和经济建设刻不容缓。陕甘宁边区又是一块贫瘠之地,多年以来由于内战、天灾,农村经济凋敝,大批农民破产。1938年,穆藕初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包括边区在内的后方农业建设工作。1939年8月,穆藕初向陕甘宁边区捐款53000元。当时延安《新中华报》9月5日特地报道此事:

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号召在全边区已获得了伟大的成绩,延安各机关及民众在实际工作中热烈的响应,在大家的艰苦努力之下,开荒播种锄草已经顺利完成。此种艰苦奋斗精神,给予全国很大的兴奋和鼓励,并获得全国各界的资助,全国闻名之工商巨子穆藕初先生特慷慨捐助我生产补助费五万三千元,现已先行汇来二万元,此种关心生产事业,帮助边区克服困难,开发西北之精神,实可敬可佩。③

同年,农产促进委员会在陕甘宁边区保安﹑神府﹑庆阳县设纺织工厂3所(包括织毛毯机2架﹑织布机42架﹑手拉木织机57架,织袜机22架,织毛巾机5架,织毛衣机2架,弹花马力机7架,七七棉纺机105架,手纺纱车60架等),容纳学工303人;在延安﹑延长﹑延川等县设手纺织合作社114所,社员967人,内女性为多,“出品颇能供市上急需”。同时还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兽疫防治﹑肥料﹑蚕桑﹑牲畜等方面,以及训练人才﹑研究实验等工作取得很好成绩。穆藕初的捐款与农促会扶植边区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对于边区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实际上穆藕初已投身于陕甘宁边区的新开发。

当时,陕甘宁边区与农产促进委员会的联系是由中共南方局驻渝办事处董必武负责。因此,穆藕初与董必武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黄炎培日记》中就多次提到与董、穆等一起聚餐、会谈等情形。上述捐款及农促会措施,无疑与董必武有直接关系。

延安计划,送抵重庆农促会

1940年三四月间,穆藕初由重庆赴成都,筹设棉毛纺织训练所。据3月30日《大公报》报道《农产促进会推进棉毛纺织,在蓉设训练所》的消息云:“农产促进会为促进后方生产起见,即于蓉筹设棉毛手工纺织训练所10所。该会主任委员穆藕初已来蓉积极筹备。据谈:棉纺机之铁件多套,正在渝赶制中,木质部分,由蓉仿制,并已采购棉毛甚多,将于5月初开班训练。每月可训练学工千人,对于农民生计,实大有裨益。”在成都期间,穆藕初于4月11日致函董必武,通报农促会拟拨陕甘宁边区农业用款,嘱补送详细计划书。函云:

必武先生大鉴:

林祖涵先生提出之增加农产计划,已经本会核定补助六万元。兹送上审核报告一纸及规程调查表等四种,请转交林先生查照办理。并请补送详细计划及估计可以增加生产数量若干,赐函示知,以便编入本会预期效果报告书。专此。即颂勋祺。

穆藕初启

四月十一日④

同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本年生产计划致林伯渠、董必武转穆藕初电,送交边区农业发展计划书。延安计划书送抵重庆农促会穆藕初的手上,有关档案已作记载。此后,农促会与延安方面又有过几次交道,现存1942年1月3日董必武致穆藕初的信就是明证。函云:⑤

藕初先生大鉴:

惠示敬悉,前接贵会驻蓉办事处寄来卅年度事业效果报告表四份,当即转寄延安填办。去年十二月二十日接得林伯渠同志复函、附表四份,亦将表四份照转,直寄贵会驻蓉办事处,如邮筒无阻,应早到达。耑此奉复。敬颂勋祺。

林君来函附上并请察鉴。

弟董必武再拜(印:董必武印)

元月三日⑥

不久,董必武就边区生产计划及预算之事又致函穆藕初:

藕初先生大鉴:

前奉大函,承索陕甘宁边区三十一年度生产计划及预算书,业已遵示电转边区政府。去后兹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梗电一份,特此抄陈,敬请鉴察为荷。耑泐。顺颂

勋祺。

弟董必武再拜(印:董必武印)

二月廿五日⑦

董必武定期向穆藕初报告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建设情况以及生产计划等,穆藕初则对边区所取得的成绩甚感欣慰。即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也竭力提供帮助。1942年4月7日,穆藕初致函董必武云:

董必武先生大鉴:

二月二十五日大函暨林、李两公梗电一份均已收到。本年度本会经费未增,支配为艰,经勉力筹措,拟协助陕甘宁边区林垦费三万元,分四期拨付,每期七千五百元。兹附上第一期三联领款书壹份,即希转知,并望速令计划一并寄下,以便汇款为荷。专此。即颂勋祺。

穆藕初启

四月七日⑧

这在当时国共关系日益紧张之际,穆藕初超越党派成见,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支持边区生产的措施,实属难能可贵。董必武收到后不久即回信穆藕初,云:

藕初先生大鉴:

四月七日大函敬悉,承蒙补助陕甘宁边区三十一年度林垦事业费叁万元,不胜感荷。至计划一项,业已遵示电转矣。兹接林伯渠、李鼎铭两同志感电一件,特此抄陈。敬请勋祺。

弟董必武谨启(印:董必武印)

四月三十日⑨

上述信件真实地记录了董、穆俩人的真诚交往和友谊,值我们后人敬颂。

星夜长谈,鼓舞被撤职病中人

1942年12月,穆藕初突遭“撤职查办”。至于撤去农本局总经理职务的背景十分复杂。我们认为,其中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一种是当时在重庆有“穆先生自己不想发财,妨害他人发财”的传说,因此得罪了官僚阶级;另一种是“穆藕初和黄炎培很要好,黄炎培在抗战后期是反对的,他的文字当时重庆各报都不登载,他的诗文便送到农本局来交《农本副刊》发表……这大概也是穆总经理被撤职查办的原因之一吧。”据穆藕初女儿穆恂如回忆说:“当时任父亲秘书的倪兼涵先生对她说,在父亲‘撤职查办’后没几天的一个晚上,董必武同志到农本局,两人谈了很久,至于谈些什么内容没有人知道。”⑩虽然谈话内容不得而知,但董必武在这个时候去看望穆藕初,肯定表达了中共对穆藕初遭受政府不公正待遇的同情,给予穆在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穆藕初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对时任农本局职员的倪传钺说:“农本局总经理做不做无所谓,农促会事关后方经济建设,这个职务我要一直做到死。”其实当时穆已疾病缠身,体质虚弱,但他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呢。

1943年3月,穆藕初被查出患肠癌,但是,他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中仍坚持工作,奉命将农产促进委员会改隶农林部管辖,即为工作之一。他与董必武也保持着通信联系。同年5月20日董必武致信穆藕初,商讨本年边区生产补助事宜。函云:

藕初先生大鉴:

顷接林伯渠、李鼎铭两先生致贵会公函一件附计划书一份,特此奉上。前接四月十四日大函已悉。贵会自改隶农林部后,计划有所变更,当经转知林、李二先生。查照此次所赍计划似在未接大函以前即已投邮,故文中仍有请酌予补助之语,实则无关重要也。本年边区生产以增加农业为主,需款较大,自当勉力筹措,以应急需。惟因边区农业历蒙贵会补助,稍有进展,陕北军民同声感荷。今年如何进行,示盼台端不吝指导,俾便遵循。用是不揣冒昧,仍将原文转达,尚祈鉴原是幸。耑泐。顺颂勋祺。诸维鉴照不备。

弟董必武拜启(印:董必武印)

五月廿日

5月24日,穆藕初在病重期间复函董必武,对边区农业生产计划十分佩慰,他至死仍念念不忘边区的生产建设,这种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敬仰。函云:

必武吾兄大鉴:

久违教言,时深企念。顷奉二十日惠书并附函乙件、农业生产计划书一份暨附表二份,均敬收悉。吾兄等关怀民瘼,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工作,成绩斐然。本年计划尤能兼重衣食需要,且辅以水利、造林等大计,对于农业建设前途裨益正多。拜诵之余,无任佩慰。专此布达,至希亮察为祷。顺颂公绥。

弟穆藕初谨启。

五月二十五日

1943年9月19日,穆藕初在重庆寓所病逝。《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在9月21日头版刊登了《民族工业家穆藕初先生逝世》消息,《新华日报》还发表了《悼穆藕初先生》短评称:“穆先生不及亲见抗战的胜利,民族工业的发展,而赍志以殁了,我们国内的民族工业家,应当继承他的遗志,在荜路蓝缕之中,替我们国家建下一个工业国家的基础。”次日,董必武致穆家属信慰问,信中称穆 “宅心公正,执事勤劳,以俭约持躬,以和平处世,允宜为国人矜式。”并表示穆的逝世乃是“全国之损失”,表达了他与其他共产党人对穆藕初逝世的悲痛心情。10月6日,董必武亲自出席穆藕初追悼会,并送上挽联,寄托哀思。挽联云:

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

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昏浊日,独留清白,堪作楷模。

董必武

这是一位产党人对穆藕初一生事业与道德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董必武与穆藕初之间深厚的友情。

穆藕初与董必武的交往,可谓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共合作的一个典范缩影,对研究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统治时期,以及抗战时期的思想衍变轨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愿今后在这方面史学界能有更多的史料发掘出世,为深入研究这段历史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穆伟杰为穆藕初之曾孙,柳和城为文史学者)

注释:

①李震瀛,后堕落为叛徒。

②《纺织周刊》第2卷第1期。

③原报。

④⑧均来自《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

⑤⑥⑦⑨原件,均来自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毛纺调查报告篇9

中纤局棉花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性能实现大幅提高

日前,3台银色网络安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标志着中纤局棉花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初步防病毒和防网络攻击性能已经实现。这些网络安全设备可时刻监控互联网危险信息,运行10日来,日平均监测到各类危险信息800余条,可以有效地抵御互联网黑客侵袭和恶意进攻,避免系统数据受到恶意篡改。

棉花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国务院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建立的一套棉花公证检验数据自动采集、监控、传输、反馈、、统计系统。其中中纤局部署了系统的中央数据库、抽验数据库及网站。随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化,棉花公证检验数据在国家宏观调控、贸易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国储棉收储期间,有关部门的服务器遭受攻击,国储棉竞卖数据遭盗改的案例提醒我们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势在必行。为此,中纤局参照国家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制定了系统安全保障建设方案,系统安全加固将分三期完成。此次已完成的是第一期建设内容。按照方案规划,2011年将进行二期建设,使系统拥有更高级的防护,并对现有路由器底层VPN建设进行有效优化。(来源:中纤局)

中国毛纺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召开 彭燕丽当选会长

2010年12月18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江苏宿迁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彭燕丽当选为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作了关于“十二五”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秘书长杨纪朝对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祝贺。彭燕丽在谈到今后的工作规划和设想时表示,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将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节能减排,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继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行业引导水平;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组织建设,保持协会的生机与活力。(来源:本刊)

监督・服务

北京市纤检所加强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

两节前夕,北京市纤检所领导组织相关科室召开“保平安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布置会”要求执法室强化两节期间执法打假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维护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执法室制定了相应的检查计划,并对北京超羽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北京馨亭家具用品有限公司、北京中纺艾丽格纺织品有限公司等8家絮用纤维制品生产企业及北京卡迪布丹制衣有限公司、北京玛亚诺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北京蓝地一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棉服生产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来源:北京市纤检所)

上海市纤检所积极处理羊毛衫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举报

1月30日,上海市纤检所接市局12365申诉举报中心转递的举报信息,有消费者举报2家服饰有限公司和1家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羊毛衫产品质量不合格。春节上班后的第二天,该所执法部门即派员前往举报企业经营地址进行了执法检查。在2月10日至11日的两天内,该所执法人员先后赴闵行、徐汇、长宁、静安、浦东新区等地开展现场摸排和检查。尽管目前对举报中所述3家经营企业的销售地址和厂址暂无从查实,但为切实维护百姓利益,积极落实“双打”行动方案,该所执法人员将继续对此项举报案源进行深入调查,待弄清涉嫌假冒厂名厂址的情况后,予以严厉查处。(来源:上海市纤检所)

淮安市纤检所对医用棉制品进行专项检查

日前,淮安市纤检所对全市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购买及使用的医用棉制品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过程中,大部分医院都能理解并积极配合,但仍有部分医院拒绝接受检查。本次专项检查共抽取样品脱脂棉7批,合格5批,不合格2批;脱脂纱布5批,合格3批,不合格2批。本次检测不合格的脱脂棉、脱脂纱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酸碱度、原料、吸水性、重量等指标不合格。医用棉制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作为当前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防止不合格医用絮棉制品流入医院,以净化医用棉制品市场,维护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来源:淮安市纤检所)

图木舒克纤维检验所进行絮用纤维制品监督检查

近日来,图木舒克纤维检验所工作人员放弃了新春佳节休息的机会,对市辖区内的絮用纤维制品市场进行突击检查,在20多家销售棉被、棉胎的摊位中,发现有5家涉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絮棉用品,执法人员共查处“黑心棉“军用棉被44条、褥子9条、网套67条、棉大衣4件,并对现场查获的”黑心棉“全部依法异地封存,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检查中,执法人员要求销售者今后一定要明确进货渠道,保证货源质量,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絮棉用品时一定要识别清楚,不要贪小便宜,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的安全。(来源:图木舒克纤检所)

宿迁市纤维检验所“保两节”免费检验在行动

1月20日,宿迁市纤维检验所在沭阳县社会福利院开展救灾物资免费检验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民政、福利院领导的好评。救灾物资免费检验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质检总局部署切实做好春节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一个举措。宿迁市纤检所为民所想,首先考虑的是弱势群体,为了确保五保老人、低保户和受灾群众的救灾物资的质量安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救灾物资免费检验工作。目前已经免费检验救灾物资8个批次,确保了30000件棉被、棉衣的质量安全过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源:宿迁市纤检所)

连云港市纤检所对赈灾救济用品开展质量检查

连云港市纤检所于近日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四县三区的民政部门和连云港市红十字会所采购的棉衣、棉被赈灾救济用絮用纤维制品开展了质量监督检查。共抽样检查棉被5批次6400条,棉衣2批次1700件,抽样合格率达100%。近年来,该所强化对赈灾救济用絮用纤维制品的监管模式,联合当地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对赈灾救济用絮用纤维制品的采购实行全过程监控,切实将质量监管职责履行到位,有效地保证了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源:连云港市纤检所)

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项目通过验收

东华大学“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项目近日通过上海市科委专项验收,多学科集成、产学研用结合,开发的集舒适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系列“抗菌高感服饰”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据悉,在即将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以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应用已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列。但是纳米技术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有两大难点亟待突破,一是前期多采用将成衣或纤维浸入纳米溶液的方式,提升衣物的纳米功能性,但其效用较短,很多还舒适性欠佳;二是很多成果局限在实验室,与工业化脱离,很难在市场中看到受欢迎的“纳米衣”。(来源:中国纺织报)

纤维・研发

光触媒纤维窗帘问世

日前,浙江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和家纺企业近日共同开发出一款光触媒纤维窗帘。该窗帘在可见光的作用下,能对居室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并自动分解,是一款环境友好面料。据了解,该窗帘的原料蜂窝光触媒纤维是采用50nm的二氧化钛和高技术复合材料,结合掺杂技术及高复合技术制成光触媒材料,然后与具有蜂窝状微孔结构趋势的聚酯改性切片通过熔融纺丝而成。该纤维制成的窗帘不仅外观亮丽,而且质地轻薄,重量一般在每米50g~90g,价格也符合市场要求。(来源:中国纺织报)

天津工大研制成功智能储热调温纤维

天津工业大学科研人员日前研制出一种智能储热调温纤维。智能储热调温纤维是一种自动感知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并智能调节温度的高技术纤维,曾被评为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21项革新之一。天津工业大学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的智能储热调温纤维是我国纤维、纺织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工艺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产品已经在新型飞行服中得到应用,在民用运动服装和军用、特种保温、隐身伪装领域具有市场前景。(来源:中国化工报)

日本帝人开发瘦身纤维“NANOFRONT”

日本帝人开发出具有瘦身效果的“NANOFRONT”纤维。该纤维的截面面积仅为头发的1/7500。日本帝人公司宣传负责人称:“全球只有帝人等少数日本厂商拥有这种高端技术。”由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较大,采用这种纤维的服装可紧贴身体,不易错位。公司方面介绍称:“由于活动时要消耗体力,产品还具有瘦身效果。”海外的内衣厂商在生产文胸时采用了这种纤维面料。帝人正在向日本内衣厂商推销这一产品。(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美国研制热管理聚酯纤维 可制成功能性内衣

美国Outlast技术公司(Outlast Technologies)宣布推出Outlast空调聚酯纤维。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开发之后,Outlast成功创造出首个热管理聚酯纤维,其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市场非常广泛。Outlast空调聚酯纤维是一种双组分纤维,由相变材料(PCM)和聚酯组成。其他空调纤维包括PCM空调粘胶纤维和空调丙烯酸纤维。目前Outlast公司在市场上首次推出涤纶短纤维,接下来将推出长丝。据了解,空调聚酯纤维在具备普通聚酯纤维低吸水率、抗皱、防撕裂、耐磨损等优点的同时,还具备独特的热管理功能。它非常适合生产功能性服装以及其他紧贴皮肤的服装,包括T恤、袜子、运动服、内衣等。2011年1月,空调涤纶短纤维在户外零售商市场首次亮相,地点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盐宫会议中心。(来源:中国纺织报)

兰精公司推出美肤纤维

在本届法兰克福家纺展上,兰精公司推出了新型纤维――TENCEL C。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如今,美容功效可以在具有亲肤性能的天丝纤维上完美体现。从木材中提取加工的天丝纤维拥有出众的呼吸特性和水分调节性能,在与壳聚糖这种来自海洋的天然产品结合后,天丝纤维产品具备了美肤功效。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兰精的研究学者采用专业技术和创新的生产工艺,可以保证TENCEL C制品在机洗50次后,其美肤功效不受损伤。(来源:中国纺织报)

美科学家用蚕丝制成隐形斗篷

据美国《新型材料》杂志近日报道,美国塔夫茨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从蚕丝中提取出的物质并在其表面上涂抹了一层黄金涂层后得到的新型材料,制造出了一件穿着之后能使人隐形的斗篷。这一发明使这个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有可能出现的事物走向了现实。(来源:中国化工报)

产业・市场

辽宁省绒山羊行情看涨

据辽宁省各县(市、区)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统计,2010年全省绒山羊饲养量和存栏量有所减少,但绒山羊及其制品的行情看好,涨势明显。去年,辽宁省绒山羊产绒量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辽东山区绒山羊改良项目的实施也推动了绒山羊羊绒质量的提高。 今年,辽宁省绒山羊的饲养数量将稳中有升,质量继续提高。受羊绒价格上涨的影响,辽宁省绒山羊的存栏量会有一个小幅度的增加过程。(来源:辽宁日报)

专家观点:多重因素助推化纤原料价格大涨

近期化纤原料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二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和投资渠道较少,使得资金大量进入期货市场;三是市场需求依旧相对旺盛是此轮化纤及其原料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后市展望:1.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将使棉花及化纤原料高位震荡; 2.化纤产品的价格重心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上移;3.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化纤企业可能需要消化大部分的成本上涨压力;4.聚酯涤纶企业的微利、亏损以及原油价格的回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上游原料价格的上涨势头;5.国内PTA期货市场还不太成熟,市场炒作等投机力量较大,对化纤行业运行有一定不利影响。

针对目前高棉价、高原料价格,我们化纤行业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一方面加快原料产业发展,提高开工率。特别是加快化纤主要原料如PX、PTA、MEG的产业发展,同时提高原料及聚酯涤纶企业的开工率,尽快增加市场供给能力,部分缓解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棉花的替代产品。近两年来,行业已经在加快推动棉花的替代品开发。(来源:中国纺织报)

蒙山蚕农销茧收入超亿元

养蚕提高了蒙山县农民的收入。最新统计表明,该县2010年蚕农销茧收入1.1亿元,蚕农人均收入达1200元。去年,蒙山县把桑蚕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来抓,进一步提高了蚕茧的质量和销量,全县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该县以丝绸产业园建设为轴心,努力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劲拉动整个桑蚕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丝绸产业园区完成投资6500万元,先后有5家纺织公司入园建厂或投产,园区产值超过1亿元,安排350多人就业。(来源:广西日报)

日本帝人将重组碳纤维业务

日本帝人公司近日称,将自2011年4月1日开始将旗下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业务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碳纤维和复合材料业务集团,加速发展其高级复合材料业务。高级复合材料业务是帝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组建的高级复合材料业务将由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八木成男直接管理,通过整合,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业务的盈利能力将增强。(来源:中国化工报)

重庆市纤维检验局授牌仪式隆重举行

2011年元月18日,重庆市纤维检验局授牌仪式隆重举行,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副局长,重庆市政府谢小军副市长,重庆市政府涂经平副秘书长,中纤局陆阳局长、王乃华书记,重庆市编办刘永全副主任,重庆市质监局张宗清局长、王戈阳副局长、何清泉副局长以及党组成员邓文同志等出席了授牌仪式,并由蒲长城副局长和谢小军副市长亲自授牌。仪式上,中纤局王乃华书记、重庆市质监局张宗清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来源:重庆市纤检局)

纤检・建设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与福建省纤检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应福建省纤检局邀请,1月24日上午,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王瑞院长一行专程来到福建省纤检局参观访问。在王明葵局长的陪同下,天津客人参观了省纤检局实验室,并对该局能为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和在校学生提供行业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支持表示赞赏。交流会上,王明葵局长对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王瑞院长一行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介绍了省纤检局的基本情况,双方就工程硕士培养、专业硕士创新基地建设、合作申报科研立项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并表示希望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涵。(来源:福建省纤检局)

山西省纤检局开展全员业务技能培训活动

从2月10日至3月2日,山西省纤检局在全局范围内开展纺织纤维的业务技能专项培训。此次培训一把手亲自抓,成立了专门的活动筹备组,认真分析目前队伍的素质和技能现状,了解大家培训所需和所愿,制定出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方法和4项35个考试测评要点,统一标准、统一尺度。(来源:山西省纤检局)

广州市纤检院荣获2010年度标准化工作特殊贡献奖

2010年12月13日,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2010年度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会上,广州市纤检院荣获“2010年度标准化工作特殊贡献奖”。(来源: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

毛纺调查报告篇10

乌斯特集团是纺织业质量控制和认证领域领先的高科技仪器制造商,提供一系列的监测仪器、系统和服务,用于对纺织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进行质量优化和认证,从纺织纤维原材料(如棉花、羊毛或合成纤维长丝)到最终的织物成品。乌斯特集团提供的质量基准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同质量级别纺织品进行贸易的基础。

自40多年之前首次开发USTER? CLASSIMAT 以来,该仪器所测量的参数在全球纺纱厂和纱线交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尺寸和长度将纱线瑕疵分为23个标准类别,广泛用于认证纱线质量,帮助控制纺纱工序并优化络筒工序的清纱作业。与此同时,质量要求也显著提升。虽然,基于粗细节分析的纱线分级仍然是基础,但还需涵盖更多关键的质量参数,例如异纤、纱支变异、周期性纱疵、不匀度和毛羽等。对一致质量以及绝对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于质量管理而言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为大规模生产提供关键的新工具,用以评估质量规范的极端偏差,简称为“异常值”。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USTER? CLASSIMAT 5提供所有传统的分级标准,同时扩大其范围以包含各种异常值,通常是导致索赔和纱线质量不一致的根本原因。除了关键的粗细节之外,USTER? CLASSIMAT 5第一次检测并量化了周期性纱疵、不匀度、常发性纱疵和毛羽等异常值。值得一体的强大的异纤检测工具,可用于检测有色异纤和植物异纤,并首次实现了对丙纶异纤进行检测。

凭借用于检测并对各类纱疵进行分级的领先传感器和优质硬件,我们可为客户提供诸多优势。有史以来,USTER? CLASSIMAT 5的测试首次独立于机器或测试速度的变化。这个独特的安装模块包括用于防止灰尘和飞花进入测试区的特制清洁工具,同时,导纱器和张力控制的机制排布也确保异纤分级能够达到最高精确性。

乌斯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Geoffrey Scott博士,谈道:“能够为纺织行业提供新一代CLASSIMAT?,我们感到十分自豪。USTER? CLASSIMAT 5引入了无与伦比的新特性和新功能,将质量保证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对于纱线生产商和用户而言,它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精密工具,同时它也在改变整个行业。”

目前,中国纺纱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大多数挑战只能通过有限的方式予以控制。首先,棉花价格一直很不稳定且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此外,2011年原棉的污染、粘性和籽皮碎片水平有所上升,中国位列与原棉污染水平较高的国家中(ITMF棉花污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