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十篇

时间:2023-03-13 15:28:49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篇1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常规)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 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3)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们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中国最早的宫殿之一建于3700年前的商朝,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例如汉朝在长安的三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唐代建都长安后,兴建了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可惜这些宫殿皆已不存在了。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了,其中保存得最完好,而且规模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宫殿是北京故宫,俗称“紫禁城”。

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周围有十多米高的宫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宫墙的四角矗立着造型精巧、风格绮丽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外貌层层叠叠,异常美观。南面正门是中轴线的起点——午门。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

进午门,过金水桥,两侧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穿太和门走过东西宽200米,南北深190米的庭园,便是紫禁城中的主体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说的“金銮殿。这是举行最隆重的朝会大典的地方。该殿建于八米高三层重叠汉白玉石殿基之上,每层殿基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檐下彩画与图案使用龙凤题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太和殿高居众宫殿之上,仰望宏伟的殿宇,背后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更加威严无 比,造成一种威慑天下、惟我独尊的气势,使递次增强的空间序列达到了最高潮。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比三大殿略小,整体布局很相似,又依次列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供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即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 坤宁宫后是御花园。御花园中“弯曲的甬道,玲珑的叠石和秀丽的亭台,加上栏中花木”,所“造成舒缓、和谐,富有生活情趣的空间氛围”,突出了皇帝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不远处矗立着50米高的景山,形成山环水抱之势,为这宏伟壮丽的紫禁城画上了重重的句号。

宫殿建筑篇2

关键词:大明宫含元殿;栖凤阁;翔鸾阁;倒凹字型平面布局;匡亚明楼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05

自汉代以来,在城门两侧建造双阙的倒凹字型平面布局就已出现,到了唐代,不仅在城门建筑中更成熟地使用(如东都应天门),而且也被长安宫城大明宫正殿含元殿采用和发展,因而使含元殿成为中国历史上殿堂建筑的经典之作。这种平面布局以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极强的中心感和视觉吸引,从而起到烘托建筑的纪念性气氛。通过对倒凹字型建筑平面布局的理解,我们在建筑实践中进行借鉴,取得了良好的建筑立面效果。

1 大明宫含元殿

含元殿为唐长安大明宫的正殿,1959-1960 年,中科院考古所对含元殿遗址进行的斟察和发掘基本搞清了殿址及两阁的形制[1],1995-1996 年,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队的考古发掘对含元殿的柱网布局、大台形制、龙尾道位置、殿前广场、含元殿与朝堂的相对位置等问题有了新的了解[2]。含元殿地处龙首原高地南缘,史载,龙首原上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中轴顺次序列由南及北依次抬升,至蓬莱殿及太液池则为平地矣。含元殿遗迹清楚地显示含元殿堂和栖凤、翔鸾二阁。而发掘揭露的殿前龙尾道“并不像明清太和殿御路踏跺设在殿南正中,而是设在殿堂的两侧,龙尾道起自殿前广场的平地……经三层大台,迂回登到殿上”。发掘报告的结论与史料吻合。龙尾道位于殿w两侧的设计,更加突出了殿堂高大,保证了殿前广场的完整。根据杨鸿勋先生对含元殿平面的复原(图1)和含元殿复原透视图(图2)[3],我们可以初探创造者当年的用心,其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据高址为基,以达“终南如指掌,坊市俯可窥”的得景之利。营造大尺度殿前广场,形成大尺度前视空间。二是殿身宽大,二阙与主殿倒凹字平面布局,“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以为翼”,成为隋唐以后倒凹字平面宫阙通例。三是龙尾道左右起自平阔广场,两阁前拾级而上,广场开阔,主殿突凸而更显气势逼人,收人视线。

2 倒凹字型平面布局建筑――唐代宫阙风格的再现

含元殿使用并发展的倒凹字型平面布局方式对大学建筑的影响更大,倒凹字型平面造成的中心感和视觉收缩效果、建筑对景效果乃至透视效果在校园特定位置下的中心建筑物中的应用均有极佳的建筑美学意趣。吉林大学唐敖庆楼(也称为理科综合实验楼)、吉林农业大学教学行政主楼都是很好的例证。

2008年设计的吉林大学匡亚明楼(图3),其规划地址在计算机楼西侧,出于规划对位关系方面的思考,匡亚明楼的长向(南北方向)应与计算机楼红线拉齐。但是,由于匡亚明楼建筑面积只有20000平方米,且功能上又以小型学术研究室为主,所以,我们与设计人商议,决定采取倒凹字型平面布局,与计算机楼围合出一个较大的广场空间。建筑主立面朝东,大量规整的小面积研究室以东西朝向规矩地布置成为主楼,层数为六层,供学校若干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分层使用;大开间的会议室、资料阅览室等用房布置在南北两翼作为裙楼,层数为三层,各基地共享使用。

主楼窄而长,立面沿长向采用“五段式”分隔,与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含元殿透视图中“鼓楼-观象门-含元殿-通乾门-钟楼”的“五段式”趣味相投,但尺度未尽模仿古人,面是通过虚实对比、线条分割等手法实现;主楼中央高挺,两旁以竖线条为主的立面被二至四层的水平色带穿越,灵动秀美,南北端部是较大面积的实体墙面,厚重收敛。两侧裙楼高三层,面向庭院一侧,立面以竖线条为主且通过镂空与退台的处理,以轻快的手法衬托主楼,也取法含元殿东、西侧飞廊的神韵(图4);在两侧裙楼的端部,厚重的实墙、出挑的玻璃幕墙盒子(图5)恰似含元殿栖凤、翔鸾二阁,收住视线,且与主楼中央部位呼应,更是取法含元殿整体上主殿与两阁的主从关系。匡亚明楼体形舒展,主楼采用两层基座、裙楼采用一层基座的处理手法,主入口在主楼正中,通过室外台阶直达二层,稳重大气,有含元殿“据高址为基”之喻含[4]。配楼凹向主楼的深度从比例上讲较含元殿更大,进深感更强;楼前广场开阔完整,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坐像安置其中,画龙点睛,大尺度前视空间的中心感和吸引力更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J].考古,1963(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5-1996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7(03).

宫殿建筑篇3

关键词:道教;永乐宫;建筑形制;艺术特色;建筑装饰;园林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083-03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源于民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初期,道教的传教场所只是洞、堂、舍、石屋等民间建筑,经魏、晋、南北朝的改造,接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转变为皇家道教之后,才有了建造宫观之待遇;唐、宋、金、元得到充分发展,宫观的建设也达到极限。永乐宫便是在道教得势的元朝所建造的一所气势恢弘的道观,较之宫殿式的建筑虽然缺少了几分皇家灵气,但却添加了不少生活气氛。

一、永乐宫总体建筑概述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纯阳而建造的。吕纯阳,名岩,字洞宾,相传吕洞宾弃儒归隐,修道成仙,自号“纯阳之子”或“回道人”。他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道门导师,被全真教派奉为五祖之一,出生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

吕洞宾死后,人们把他的故居改建为吕公祠,金末又改建为道观。元太宗三年(公元1244)道观被野火烧毁。此时,正是道教文化传播得势之时,外加师祖吕洞宾倍受尊崇,所以元太宗四年(公元1245年),敕令“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并派全真教邱处机的门人潘德衡主持在其旧址上重建。从元宗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到元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三清殿、纯阳殿的壁画为止,用时长达110年之久。永乐宫与天长观、终南山重阳宫构成了全真教的三大“祖庭”,同享盛名。据永乐宫中碑刻和殿壁题记所示,历代都对其有所修葺,明代的洪武、嘉靖、崇祯,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和光绪等皇有所不同的建筑活动。

永乐宫从所处地形地势看,建立在一条长500米的纵轴上,依序布列: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建筑。从龙虎殿至重阳殿的三进院落、三座殿堂,由宽阔的甬路相连。三座大殿前,均设有宽广的月台,加上各殿的立面造型、屋顶装修、色彩纹饰,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当其时名挂天府,奉敕建宫,鲁班匠手,道子画工,殿阁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罗列;道院森森,照地下之八卦而排成……”可见永乐宫依道教义理、象征而布列。

原永乐宫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规模为南北434米,东西宽200米,连同周围绿林地带,共占地约200亩,分东、中、西三个院落,其中中院为主体建筑。后来,因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

二、永乐宫建筑各部分浅析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整座宫殿为木构架结构,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壮观。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叉着,四周的装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永乐宫内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处建筑物。(见图1)永乐宫的整体布局方式与一般寺庙完全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惯,与皇宫的建制很相近,殿与殿之间用宽阔的甬道相连,两侧不设廊庑或配殿,四周砌筑围墙两道,显示出道教的神圣与威严。可见当时的全真教的宫观建筑已有一道特殊的营造制度,是按照道教的象征意义而设计的,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所供奉神灵的尊重,同时宫殿建筑的特殊性也能显示出道教地位的高贵。

宫门是永乐宫中唯一的清代建筑,其它建筑物都为元代所建,宫门前的台阶也为永乐宫主体建筑中唯一的台阶。整座宫门面宽五间,由四根柱子并排撑起,柱子上方为单檐结构。宫门内两旁为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

无极门(见图2、图3、图4)

宫门内院有宽阔的甬道直通无极门。无极门又称“龙虎殿”,是永乐宫原有的宫门。面宽五间(20.68米),进深两间六椽(9.60米),单檐庑殿顶。十四根露明柱均用素复盆柱础,无雕刻装饰。从工艺手法上看,建筑构件多用圆木做成,断面无一定比例,肥瘦不一,加工粗糙,仍沿用唐宋以来“草袱的制作手法”。砖砌台基高1.80米,下出2.29米,台面收分10厘米,富有稳定感。屋顶正脊两端各有龙形鸱吻,高约2米,怒目卷尾,姿态威猛,具有较高的雕刻水平。门内当中悬匾额一方,榜书“无极之门”四个大字,为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所制。整座建筑造型古朴大方,梁架简洁,但在建筑结构上有一些大胆创新。

三清殿(见图4、图5)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整座建筑屹立于2.4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设大月台,宽15.6米,深12.15米,月台两侧各设朵台一个,上下各设踏道四条。殿前台基,月台两侧,全用姜磋坡道而不设台阶。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道教中“人皆平等,无等级分化”的思想,二是为了表现对殿宇中供奉的老子(即三清)的尊重。相传老子一气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天尊。

大殿面宽七间(34米),进深四间(21米)。殿内为了扩大空间采用减柱法、移柱法,后半部不用柱子,两稍间及前桷的柱子也减去不用,并且在殿内中央后部形成一组内圈柱,三面砌三面墙,以设神台及三清像。

屋脊用黄、绿、蓝三彩琉璃镶边。两只高达三米的大龙吻,连为一体构成一条盘旋的巨龙,红泥胎,蓝釉使整条巨龙生动,活泼又有威猛之感,并配以龙王、雨师、流云等雕饰题材,为元以后的龙吻形象的发展开创了先锋。四檐角各有神雕一塑,瞠目张望,威猛庄严。这种琉璃屋脊装饰物,耐高温,硬度强,不易风化、磨损;釉色艳丽,耐腐蚀,经得起日晒,风吹,雨淋。

殿内的斗心扇形墙外壁和殿内四壁保存着大型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共画天神289身。壁画内容为《朝元图》,是大型仪仗朝拜阵容。三清殿壁画有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的美称,它与三清殿的建筑特点一同构成元朝艺术史上的奇葩。

三清殿的藻井(见图6)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在室内运用的一种木构穹顶。三清殿内部的藻井造型独特,构造精美,堪称一绝。它是利用斗拱托举,内收的效果,从井口的三十六朵七铺作斗拱逐渐上收,共三层,斗拱八藻井内三十二朵,呈圆顶形十二朵,共用木制斗拱八十朵,井口的天花板处绘有以龙为主题的圆光。藻井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做工细致,图案装饰性强,藻井的绘画色调鲜明,线条流畅,这些都是当时彩画艺人的精心杰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纯阳殿(见图7)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或称吕祖殿,殿内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它的地位仅次于三清殿。前有月台,中间以甬道与三清殿相连。面宽五间(20.35米),进深三间八椽(14.35米),单檐 歇山顶。殿内仅有四根柱子支撑,大梁跨越四面,所以殿内较空旷。纯阳殿木架结构较为简洁,使殿宇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

纯阳殿内壁画有203平方米,主体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描绘的是吕洞宾从降生于世间到仕途得道、云游人间、度化世人等传说故事。画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共绘组画52幅,以连环画形式向众人讲述吕洞宾的生平。

重阳殿(见图8)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或称袭明殿,因供奉全真教师祖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而得名。位于三清殿,纯阳殿以北是永乐宫中规模最小的,面宽五间(17.46米),进深四间六椽(10.86米),单檐歇山顶,殿内四根柱子分布于稍间,承托整个殿宇。屋顶用瓦条垒脊,轮廓秀美。梁架的结构简单,处理手法灵活,用料比较经济。殿内两山和后檐墙上绘有王重阳传教组画49幅。总计150平方米。

三、从永乐宫建筑看元朝建筑特点

(1)元代木架结构方面保存着唐宋以来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又继承着金的传统,并且在结构上作了一些创新。元代许多殿宇的柱子排列灵活,往往与屋架做不对称的联系,这就出现了元代木构殿宇的一种独创风格,即“大额式”。在殿宇中表现出前檐大额法、后檐大额法、前内大额法、后内大额法,这样做达到了扩大殿宇内空间的作用,同时产生了减柱、移柱的方法,使殿宇显得庄严,肃静。

(2)永乐宫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这是根据宗教建筑的功能要求设计的。但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古建筑多为对称的,都有一个贯穿于中心地对称轴,这也许是源于中国人喜爱好事成双,所以在建造房屋时,总要将房屋左右前后建造的完全一样,甚至小饰品都要一边一个。

(3)永乐宫每座殿宇都筑有高大的台基,一条笔直的甬道连贯成一气,周围布置以参天古柏,颇有“道观森森,殿阁巍巍”的肃穆气氛。由此可见,元代道教建筑已有一套特殊的营造方式。

(4)元代时的建筑物已有一些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们需要,更多的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永乐宫各个殿宇屋脊上的彩釉装饰,就是一种建筑中的纯粹的装饰物,它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美观。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以木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建筑外观。建筑物虽都为木架构造,但自从阶级出现后,不同等级的建筑物其结构有很大分歧。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任何一个朝代,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只能在宫殿、寺庙及一些重要建筑物上才允许在柱头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永乐宫的建筑也不例外,其设计者虽不在宫殿中建造台阶,似乎想传达道教中人人平等的思想,但从永乐宫整体建筑中仍然存在阶级思想。如,在空间感的处理上,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及殿宇的规模逐渐缩小;建筑材料的应用、花纹图案的雕刻精细程度各有所不同,都显示出因供奉的主人公地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

四、永乐宫园林区位的艺术特色

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设计,借用山地的复杂变化,巧妙的布局了一个以神庙为主题的自然活泼的整体环境。雅典卫城固然雄伟秀美,中国的方位布局文化又何尝不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和精炼,典型地再现了自然界山水风景之美;同时又高于自然,讲究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蕴涵,力求自然美和建筑美的融糅谐调,体现了一种“天人谐和”的哲理。道家建筑园林应定位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间,它没有私家园林的内向、亲切和小巧,也没有皇家园林的富丽奢华,但它确是精致的,充斥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又不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永乐宫处于“山川蕴秀,土膏林郁”之地,面临黄河,背倚中条山,气候良好,背风向阳,气流通畅,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神奇幽静的神仙气氛。

宫殿建筑篇4

2、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3、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4、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宫殿建筑篇5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其中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

太和宫,俗称金顶,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会大殿。

南岩冒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南岩宫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棋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棋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险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南岩宫建筑群总体布局上独具匠心,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布局和模式,将整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与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紫霄宫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宫观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其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紫霄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复真观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师们顺依山势的同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誉为“九曲黄河墙”。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王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充分体现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内涵。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太和剪影”的奇观。

宫殿建筑篇6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

宫殿建筑篇7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北京来作客,我叫方芳,大家可叫我方导。今天我将带领各位去游览世界闻名的故宫,希望我们能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故宫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在世界上堪称最为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己有近600年的历史。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故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其中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分立两侧。内廷是皇上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嫔妃及幼年的皇子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

故宫共有9000多间宫殿,雕梁画栋,殿宇辉煌,极尽华丽威严。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和能工巧匠非凡技术和丰富相象力的结晶。如:太和殿中有72根支柱,其中6根支柱是镀金的,上有金龙盘绕。透过栏杆往大殿里瞧,你们会瞧见大殿里金碧辉煌。宝座是镀金的,扶手是镀银的,4个香炉是用香木做的,真是富丽堂皇。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最让你们惊叹的是保和殿后的一块石雕。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有200多吨重。上面雕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腾云驾雾的飞龙。故宫真不愧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呀!

现在我给大家两个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面对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文物时,要格外珍惜,小心,不要损坏,大家可以用照相机照下自己喜欢的部分。还有,除了照片,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身影,你什么也别留下。

我们该回去了,希望大家喜欢北京,有机会再来北京参观其它20处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二 大家好!欢迎游客们到故宫观光游览。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故宫,希望游客们能喜欢我!

游客们!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紫禁城占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是清代宣统皇帝溥仪,统治全国长达491年。所以说故宫的历史非常悠久呢!

游客们,请往上看,这就是午门,在古代,杀什么人都要在午门前杀呢!从午门进去,我们就可以看到内金水桥。从内金水桥过去,过一个太和门,就可以看到宫廷原状陈列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听政的地方,宏伟之极。从保和殿出来,过一个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传说修故宫时,是为了能天下太平,才修的这三个地方呢。过了坤宁门,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景色秀美,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遇到这些石头时,记住留影纪念喔!

再过了顺贞门和神武门,我们的故宫之游就结束了。回头看看这雄伟的故宫,是不是有些舍不得呢?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三 欢迎各位游客加入阳光之旅行列。我是这里的小小导游,现在,我带领大家共同游览,希望各位遵守秩序,不要拥挤,禁止照相。祝愿你们快乐地度过这美好时光!

明清的两代皇宫,也叫紫禁城。它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有600年了。经过多个朝代的建造现在这故宫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故宫,也是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我说完历史,现在来说说它的布局吧。故宫南边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边是东华门,西边是西华门,是结构精美的角样。多面的城墙有10米多高,护城河宽52米,长800米,既壮观有美丽。

文华殿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会见大臣的地方。坤宁宫和乾清宫是皇帝、太后正式居住的地方,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后三宫和东西六宫。故宫在196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介绍完了,我相信大家对故宫也有些了解了吧。祝大家玩得开心!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四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故宫观光旅游,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北京故宫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

现在展示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中心,又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位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在1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大殿和天安门,宫殿四周围着高10米、长340米的宫墙,墙外引人注目的护城河有52米宽。

宫殿建筑篇8

视建筑为艺术的观点源起于西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就提出了建筑的三大原则“坚固、适用、美观”。[1](P16)在建筑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方比较早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属性,虽然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包含较多的物质内容,因而处于艺术发展系列的最低层次[2](P8),而罗杰·斯各拉顿也承认,建筑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形式”[2](P9),但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当中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比如谢林、歌德、黑格尔、叔本华等,都有关于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论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西方学者对建筑艺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易经·系辞下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宫室”是中国古代对房屋的通称,泛指建筑。这段话揭示了建筑产生于人类最初遮风避雨的居住需要,带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而这也是早期人类营造建筑的初衷。

关于建筑,墨子有一段名言:“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辞过》)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人类社会早期建筑的物质功能。大概中国古代人对建筑的理解,总是首先从其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方面切入。对墨子的这段名言,大多数人理解它是讨论“便生则止”的建筑节俭原则,实质上它更重要的内容在“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句上。墨子一贯主张节用,认为营造宫室便生即可,反对铺张浪费,而在这里却提出“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作为与“便生”相提并论的建筑原则。在中国古代,“礼”的含义非常广泛,既是礼制、礼法,又是礼节、礼仪,而不管是作何种理解,“礼”所具有的政治意义都是不容否定的。“男女之礼”是礼之大本,是一切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别男女之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伦常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制定一切政治制度的伦理原则。墨子把“别男女之礼”与“待雪霜雨露”相提并论,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营造原则,可见,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政治功能与经济原则是相伴而生的,建筑被纳入政治领域。

《大戴礼记·朝事》云:“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三公之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规定中,“宫室”(即建筑)与“国家”、“车旗”、“衣服”、“礼仪”,同属国家仪典的范围,其重要性是在宗法礼制的基础上被承认的。

据佛莱彻尔的看法,“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但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与其他纯艺术不同,建筑一般都具有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受到材料、结构等物质条件的限制,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建筑艺术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而且,根据建筑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结合的紧密程度,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也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低层级是“坚固、适用”。这是与物质性紧密相关的,建筑首先必须符合其物质功能,带给人安全感与舒适感。中间层级是“美观、悦目”。这就“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在达到上一层级的建筑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3](P6)这一层级注重建筑的外在形式,如维特鲁威所说:“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1](P16)

最高层级是“赏心”。它“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性质的环境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以达到渲染某种思想倾向性的效果。”[3](P6-7)进入到精神性的这一层级,建筑艺术才能真正超越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范畴,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成为艺术学和艺术美学的关注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就像维特鲁威所理解的建筑原则,也是至“美观”即止。从以上对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由于建筑艺术被政治化、伦理化,所以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这不但无损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维特鲁威对建筑学的分类有明确的说明:“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做日晷;制造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另一则是建造私有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第二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防御用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祇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1](P16)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公共建筑物,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建筑:实用性建筑(防御功能亦属实用功能,因此防御性建筑物亦可看作是实用性建筑物)和宗教性建筑。根据前述建筑艺术精神属性的三个层级,实用性建筑因其与物质性的紧密相关程度而处于精神属性的较低层级,而宗教性建筑则可以看作是处于建筑艺术的最高层级的,因此,宗教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重心,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占主导地位。

而必须承认,“与西方相比,中国宫殿建筑在艺术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不少艺术史家说,西方建筑是以教堂、寺庙为主体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串起来的。的确,在中国古代,宫殿始终是建筑舞台上的主角,从未出现过时间上的断裂……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能存在并发展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实在是很罕见的。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4](P78)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宗教建筑从未取得其独立地位,更毋庸说“主导”了。占据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帝王宫殿。宫殿虽是帝王的居所,但却绝对不是纯粹的私有建筑物,而是具有普遍政治象征意义的纪念物,是国家政权和君主统治权的象征。在中国这个具有两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历史的国度,帝王宫殿在建筑体系中的主导性是无可置疑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其壮,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在汉初国力羸弱、国库空虚之际,萧何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遭到了汉高祖的斥责,但萧何以“非壮丽无以重威”对应,高祖方转怒为喜。“重威”是壮其宫阙的根本目的,是王权至尊的象征。正是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汉高祖和萧何才能不计较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思想,堂而皇之地营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中国历代关于建筑的记载,以皇宫建筑的资料最为详尽,皇宫的营建是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的。

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萧何一句“非壮丽无以重威”,就足以令汉高祖转怒为喜,庄严雄伟的宫殿虽然未必住得舒服,但却绝对能壮君威。统治者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出则见巨阙巍然,入则见高堂数仞,后车千乘,食前方丈,何等威风的排场!不由得统治者不自信自己确是高人一等,高贵威严的气质油然而生。而群臣百姓在宫阙连绵、鳞次栉比的壮丽景象面前,也很容易被其排山倒海的气势所威慑,敬畏臣服之心顿生。因此,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等学说,极力倡导经济原则和节约美德,甚至在宫殿建造问题上还有过关于节俭与侈靡的激烈争论,但历朝历代的“高台榭、美宫室”之举只有变本加厉而从无稍息,皆“重威”之政治考虑所致。

诚然,“高台榭、美宫室”并非中国古代宫殿的专利。西方建筑史上比中国皇宫建筑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比比皆是,古希腊建筑就以“高贵的庄严,静穆的伟大”著称。比如,中西方建筑史上都有关于营造“通天之台”的传说。《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人类营造“巴别塔”的故事,说是上古时候,人类对变幻莫测的天空充满好奇心,于是商议着竭尽全人类的力量,协作建造一座能通往上天的“巴别塔”。后来,塔越建越高,连上感到震惊了。为了阻止人类这个计划的实现,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产生误解,终于使这场人类联合向自然挑战的行动半途而废了。这就是西方关于“通天之塔”的传说。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新序》曰:“魏王将欲为中天之台,许绾负插而入曰:‘闻大王将为中天之台,原(愿)加一力,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九千里,其趾当方一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为台趾。’王默然,罢筑者。”传说魏王想建一座中天之台,大臣许绾对魏王说:“我愿意助大王去建这座中天之台,但听说天地之间相距一万九千里,那么这座台光基址就要方圆一千里,大王您的国土还不够建这个台基呢!”许绾的劝谏终使魏王放弃了荒唐的念头。这是中国古代“中天之台”的传说。由此可见,中西方建筑史上,其实都有过“高台榭”之类的相似的建筑观念,但仔细分析可知,西人营建巴别塔的意图是通过建筑的手段,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多少有着张扬人类理性和力量的意味;而魏王欲建中天之台,却纯粹是出于帝王的一种奇思狂想,其目的只是想展示帝王的权势和力量,两者的含意还是有区别的。而如我们所见,历代帝王一方面倾其国力“高台榭、美宫室”,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搜罗天下奇花异草,用以营建秀美优雅的皇家园林,而许多帝王更加是不愿意居住在庄严宏大的皇宫中,只要有可能,就到皇家园林中颐养身心。可见,要说“高台榭、美宫室”是为君王居处所需,毋宁说它最主要是服务于“壮君威”的政治目的。

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是官本位思想的根源,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从建筑方面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最宏大、最威严、最有气派的,有鹤立鸡群之势,这就是“高台榭、美宫室”的流风遗韵。

也许皇宫作为建筑体系的主角,还不能充分证明中国古代建筑淡于宗教而浓于政治伦理的建筑艺术特色。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集权政体的最高统治者无不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而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宫殿建筑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某些帝王宫殿,其富丽奢华程度,甚至较之中国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象征物——路易十四的宫殿凡尔赛宫,就是绝佳的例子。但是,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即使宫殿建筑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宗教建筑始终是其主导,圣索菲亚大教堂、圣马可教授、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亚眠主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数不胜数的著名教堂构成了西方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历程,它足以令宫殿建筑相形见绌。而中国历朝历代的佛寺、道观虽然为数众多,但其建筑艺术成就及其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与宫殿建筑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在西方建筑艺术史上,带有政治秩序象征意味的建筑除了帝王宫殿这一条主线之外,还存在着公民大会堂、议会和政府机构这一条副线,尤其在18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数相当多的元老院、巴西利卡和市政厅,其建筑艺术成就不逊于皇宫。而在中国古代,作为政治权力象征的宫殿建筑,自古辉煌,持久延续。无论是秦朝的阿房宫还是汉朝的未央宫,无论是唐朝的太极宫、大明宫还是明清北京的紫禁城,都是代表当时最高艺术成就的建筑物,作为官方建筑艺术支流的政府部门建筑和各地衙署建筑,则是处于宫殿建筑的绝对从属地位,无论在规模、在艺术水平上都无法与宫殿建筑分庭抗礼。

其三,最重要的是,帝皇宫室虽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角,但与其说它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不如说它是庞大的都城规划艺术组群中的一个部分。正如汉学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评价:“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正好相反,例如凡尔赛宫,在那里开放的视点是完全集中在中央的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的一种物品与城市分隔开来。而中国的观念是十分深远和极为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百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5](P91)

宫殿建筑篇9

北京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1朋友们好!我是火柴人俱乐部的会员,我姓许,大家就叫我许导好了。在故宫有些地方不能照相、甚至连摸也不行、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

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

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

今天的游览该结束了。欢迎你们再来北京故宫玩。记住,我是火柴人俱乐部的会员许导。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2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名叫成思瑶,欢迎来自济南的朋友来到北京参观故宫,我会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故宫,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我。

故宫建于公元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63米,面积约723600平方米,大小院子有90多座,房屋有980多座,共计7078间。故宫的前半部分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的,以象征皇上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分叫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事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现在我们马上就到乾清宫了。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高20米,殿的正中央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批阅奏折、选派官吏和召见下臣。请大家注意,在解散之后,不要随便触摸这些古老的文物,以防破损。

下面我们要去御花园,请大家排好队。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叫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注意事项:如果大家有垃圾,请及时扔到垃圾箱里,不要丢在故宫里。

谢谢大家今天的参观,再见!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3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4亲爱的旅客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这次旅程的导游,我姓张,你们可以叫我张导,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北京故宫。

现在我们在的位置是在故宫的门口,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为‘故宫博物院’。

现在请大家顺着我的右手往这边走,这里是故宫的宫殿建筑。你们知道吗?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九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

这建筑群气魄宏伟,富丽堂皇,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体效果,都是无与伦比的。现在大家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拍下照片,过个30分钟再走。

好了,大家跟着我继续向前走。故宫由一条中轴贯通南北,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故宫的角楼,角楼建造精巧美观。角楼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大家仔细地看看。

朋友们,因为时间仓促,这次对故宫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详细的参观。谢谢合作!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5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来到举世闻名的故宫。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这次由我全程为大家讲解和服务。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持景区清洁。

大家往前走,你们的正前面就是故宫了。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看,我们的正前面就是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汗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约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大家继续往前走,马上到达的就是保和殿了。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保和殿高29米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不要用手触摸。

请游客们随我走,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大家可以在这里休息会儿,不要乱扔垃圾。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参观马上就要结束了,愿这次旅途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谢谢各位配合!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6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田导游。今天我会带大家参观国家五A级景区―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城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十五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有九千余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呢。紫禁城由一四零六年开始建造,到一四二零建成,共十六年才建成。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太妃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到此行问安礼。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到太和殿。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位置,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建在高约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面。台基四周矗立着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头上雕刻着云龙云凤的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的石阶上雕有蟠龙,衬托着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肩,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各位游客,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紫禁城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接下的时间请大家自由观赏,六十分钟后在这里来集合。请各位旅客不要乱涂乱画,也不要乱丢垃圾。请各位家长朋友看好自己的小孩,不要让孩子攀爬假山、破坏文物,折断花草。

啊!没想到这么快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如果有朋友还来参观北京故宫,下次还来找我哦!希望大家在回家的途中注意安全,再见!

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350字7大家好,我叫陈吉知惠,大家叫我陈吉就行了,这次去参观北京故宫,我就是大家的导游,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参观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我重点为大家讲一下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故宫建筑丰富多彩,仅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比如故宫的正门“午门”又叫“五凤楼”,为什么叫“五凤楼”呢?因为在十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城楼,楼顶屋檐翘起,从上面看就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又叫“五凤楼”。

故宫内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宫殿,据说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完所有房间以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宫殿建筑篇10

中国古代建筑早已蜚声中外,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未有记载的建筑神话,都以视觉形象呈现于眼前。

建筑伦理化、秩序化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悠久发展史上,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其间等级制度留下了特有的印记。无论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还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寻到建筑等级制度体现其中的痕迹。

欧洲的建筑,不同时期都带有很强的颠覆性,古罗马建筑和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的变化起伏非常大,各个时代的建筑语言极其鲜明。但是,中国建筑不同,历朝历代为维护其正统性和合法性,在“礼制”的核心体系下,进行着细节上的改变。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社会。《礼记・坊记》便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又清代《朝庙宫室考》中说:“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

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以礼制为规矩准绳,建筑概莫能外。如《礼记》中便有多处记载: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此等级森严,一丝不苟的规定,使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各有不同,这样的建筑风格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为极致。在这样的等级制度下,就不难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的深意所在。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象被人们与政治和人伦规范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级制度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建筑的“内在”要求,不可违背。

长者为先 主从有序

长者为先、主从有序的礼仪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布局中极为常见,相沿传承已达千余年之久。

尽管古民宅、寺庙的旁院数量和设置方位有所不同,但尊崇主体、旁侧从属的礼仪文化却早已形成。在保存至今的古建中,不难发现辽金、元宋及明清等历代建筑多是如此。

比如佛教寺院,供奉释迦佛、弥陀佛等的殿堂始终位居中轴线上的主要部位,同时体量偏大。而菩萨殿、罗汉堂、天王殿和韦驮殿皆为从属,或偏于前沿或置于两侧,体量多次于佛殿。至于方丈、僧侣、道人、居士、宾客和信徒等,除参拜和诵经,一般习经、坐禅、筵宾和生活起居多不占据寺庙中轴线以内的地盘,而是在寺院两侧设立附属小院,规模、体量亦显著缩小。

再如道教建筑中,三清殿或老君殿始终位居至尊。玉皇庙中昊天玉帝殿,泰山庙、岱岳庙、东岳庙中的齐天大帝殿,后土庙、女娲庙、碧霞元君庙等女神庙宇中的圣母殿,以及关帝庙中的崇宁殿,纯阳宫、纯阳观、吕公祠中的吕祖殿等,主神殿堂皆占据庙宇中的主置,体量、高程和等级皆处于极品状态,而其他神祗多居于前沿、两侧等从属地位。

各朝代建筑等级的演变

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清代与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不容僭越的权威和等级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和历代帝王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同时,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建筑。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