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计算十篇

时间:2023-03-16 03:15:16

密度计算

密度计算篇1

一、设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小组,指定计算机信息保密安全员负责本办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抓好有关规章制度建设,切实落实领导负责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信息定密审批制度,信息载体和机房管理制度等,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三、凡被确认为计算机或网络,应加贴“标识”或标明“标记”,严格按保密工作要求管理;凡与政务内网联接的计算机和处理单位内部工作事务的计算机也应按计算机加强管理,严防国家秘密(含内部工作秘密)信息泄漏。

四、处理国家秘密信息或内部工作秘密信息的计算机绝不能上国际互联网,如确需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安装经国家保密部门批准认定的物理隔离卡;做到内外网分开使用,有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不能处理国家秘密或内部工作秘密信息。

五、认真落实“谁上网,谁负责”和“上网信息单位领导审批制度”的规定,凡向政务外网、互联网提供或信息,其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且应事先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查批准。

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对存储、处理、传递、输出的信息,要有相应密级标识,密级标识不能与正文分离;存储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媒体,应按所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标明密级,并按照密级的要求进行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国家秘密信息,应采取密码加密办法保护;存储过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媒体,不能降低密级使用,不再使用的媒体应及时销毁;存储过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的维修,应保证所存储的国家秘密信息不被泄漏;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文件,应当按相应密级文件进行管理。

七、严禁计算机及其网络与互联网连接;严禁将存有秘密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在互联网(政务外网)上使用;严禁上网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内部文件资料;严禁非移动存储介质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使用,严禁将原计算机变更用途作为可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使用,确保与非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严格分开使用。

八、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计算机管理应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应认真做好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测杀毒、及时故障排除,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和保存单机资料、备份文件以及整理硬盘等项工作,确保机器正常使用;对重要信息处理场所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未经批准,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入内;对计算机信息要进行定期的保密技术检查,及时消除各种泄密隐患,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

九、认真做好计算机及其网络情况统计上报工作。每年元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计算机变动情况汇总报送区国家保密局。

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二)

1、和非移动存储介质要坚持“统一购置、统一标识、严格登记、集中管理”的要求,严禁公私交叉混用。

2、严禁移动存储介质在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中交叉使用。

3、严禁使用除光盘外的移动存储介质从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直接拷贝文件、资料到计算机上。

4、私人移动存储介质不能用于存储处理信息。

5、移动存储介质要统一管理编号,要专人使用。

密度计算篇2

为加强计算机(包括笔记本电脑,以下同)及其网络的保密管理,确保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国家保密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一、建立涉密计算机登记备案制度。各部门应根据实际用途和所处理信息的密级,将计算机分为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对涉密计算机实行统一编号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专机专用,并在计算机显示器的左上方贴上相应的密级标识。

二、涉密计算机必须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非涉密网络物理隔离。

三、涉密计算机要设置开机密码和屏幕保护密码,密码长度不少于十个字符。

四、加强涉密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建立涉密存储介质的使用登记制度。凡储存了涉密信息的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等,应按所存储信息的密级,实行统一编号,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底交由校办公室集中保存于铁质文件柜中。

五、涉密计算机系统进行维修时,需告知校保密办,并保证所存储的涉密信息不被泄露。对涉密信息应采取涉密信息转存、删除、异地转存等安全保密措施。安全保密人员和涉密计算机系统维修人员必须同在维修现场,并对维修人员、维修对象、维修内容、维修前后状况进行监督并做详细记录。

六、凡需外送修理的涉密计算机等设备,必须经校保密办和本处室领导批准,并将涉密信息进行不可恢复性删除处理后方可实施。

七、涉密计算机的报废由校保密办专人负责,定点销毁。

八、处理涉密信息的数字复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的维修、外送修理和报废参照本规定之第五条、第六条和第七条执行。

九、加强对涉密计算机及其网络工作人员的保密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保密知识的教育,提高保密意识,定期组织检查。

十、任何人在互联网上信息必须做到“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严禁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软件传递涉密信息。

密度计算篇3

1、必须遵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不得利用计算机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

3、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向外提供网站信息和资料。部内内用于联网的计算机,其用户名、口令及联网方式、技术、网络系统要严格保密,不得对外提供。

4、网络设备必须安装防病毒工具,具有漏洞扫描和入侵防护措施,并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检测和杀毒,确保计算机安全、正常运行。

5、文件禁止保存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禁止通过网络传递,U盘、软盘和光盘等存贮介质要由相关责任人严格保管,除需存档和必须保留的副本外,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样品、纸张等必须立即销毁。

6、网络管理员对计算机系统要经常检查,防止文件丢失或漏洞。对网络内储存的信息要每天检查,防止文件和其它需要保密的内容进入网络。

7、对重要数据要定期备份,定期复制副本以防止因存储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备份介质可采用光盘、硬盘、U盘和软盘等方式,并妥善保管。

8、使用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邮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9、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网络管理员必须做出及时处理。需要报案的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

10、网站有关信息,要严格遵循网络媒体特征,必须由分管领导审核后才可,并认真登记,以原始件存档。

密度计算篇4

例1一铝块的质量为2.7千克,切掉14后,求它的质量、体积和密度分别是多少?(ρ铝=2.7×103 kg/m3)

分析与解答:

本题已知质量与密度,物体切掉14后,其质量为原来质量的34,其密度应保持不变.另外只要运用V=mρ,即可求出体积.

m=34M=34×2.7 kg=2.025 kg,

V=mρ=2.025 kg2.7×103 kg/m3=0.75 m3.

二、关于冰、水的问题

例2一杯水当它结成冰以后,它的质量将,它的体积将.体积为

9 m3的冰化成水的体积多大?

分析与解答:

冰熔化成水,虽然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冰和水的密度是不相同的,则冰熔化成水时体积要发生变化,由于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体积变小.

冰的质量 m=ρV=0.9×103 kg/m3×9 m3=8.1×103 kg

冰熔化成水时的体积

V=mρ=8.1×103 kg1.0×103 kg/m3=8.1 m3

三、关于空心、实心的问题

例3一个体积是40 cm3的铁球的质量是158 g,这个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

分析与解答:

解法1:密度比较法,求出球的密度,并将其与铁的密度相比较

ρ球=m球V球

=158 g40 cm3

=3.95 g/cm3=3.95×103 kg/m3.

因为ρ球

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2:质量比较法,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铁球的质量,再将其与铁球的实际质量相比较.

m实=ρ铁・V球=

7.9 g/cm3×40 cm3=316 g

因为m球

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3:体积比较法,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铁球的体积,再将其与铁球的实际体积相比较.

V实心=m球ρ铁

=158 g

7.9 g/cm3=20 cm3

因为V铁球>V实心,

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四、关于同体积的问题

例4一个空杯子装满水,水的总质量为500克;用它装满酒精,能装多少克?(ρ酒=0.8×103

kg/m3)

分析与解答:

同一个空杯子,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则水的体积与酒精的体积相同.

V水=V酒

而V水=mρ=0.5 kg1.0×103 kg/m3

=5×10-4 m3

M酒=ρV=0.8×103 kg/m3×5×10-4 m3

=0.4 kg

密度计算篇5

云计算为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的同时为用户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需求,然而云计算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用户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难题。确保数据安全可以采取为数据加密的方式,数据加密常用的算法有对称算法加密和非对称算法加密两大类,但各有利弊,本文建议采用对称加密算法与非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的加密方式。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 传输存储 安全 策略研究

云计算是关于互联网络的计算技术,它为广大用户提供高速度计算的同时为用户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需求,云计算成本低、部署快、规模可以灵活调整,将计算机作为效能工具,近年来已快速发展成为新兴研究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有效地整合互联网的计算资源,用户不需要考虑复杂管理,只需利用宽带网络访问虚拟的计算机存储系统,就可实现资源共享。云计算有效地实现了虚拟服务,整体提高运算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度及计算速度。

2 云计算数据存储的安全难题

云计算用户与云计算平台之间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交互,用户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问题成为云计算需要解决的事项。有一项调查显示,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数据存储和安全完全由云计算供应商负责,而数字资料是公开的,用户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中,存在安全隐患。如何保证用户数据不被泄露,有人建议实验搭建云计算系统,建构安全模块,这需要加密云计算服务器上存储的数据,但是现用安全的加密方法效率不高,如何实现安全与高效的加密方式保证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存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云计算数据安全存储策略

本文试对用户使用云计算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安全存储数据并尝试加密的做法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安全与高性能兼得的适用于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存储策略。

为确保用户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可以采取为加密数据的方式确保安全。数据加密算法常用的有对称算法加密和非对称算法加密两类。国内对于对称加密的研究学术已经比较成熟,对称加密、解密速度快,应用成熟,使用到大量数据传输时,其算法是,用户使用同一个钥匙密码进行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具有算法高效率、公开性、快速度的优点,不足之处是使用同样的钥匙密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使用较为困难。非对称的加密方法是将原来相同的钥匙密码切分成加密钥匙和解密钥匙,以便与灵活处理加解密,钥匙密码具有灵活多样的体系,对于复杂的大量的计算能够首先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但是系统的负担较重,计算量以及复杂度增加,不适用于大数据量的加解密。其中加密钥匙设置的可靠程度主要依赖于解密时候的难易程度。

本文笔者主张采取加密对称得方式与加密非对称的方式相结合的策略解决云计算中数据安全存储问题。在对用户数据加密码时,先加密对称拥有大量用户的数据,再非对称加密其中对称加密法的密码钥匙,然后将包含密码钥匙的密文资料与用户的加密信息一并存储在系统的用户端,对上述过程反复操作几次,一直等到最后一个数据包加密处理完毕发送到用户端,加密工作就完成了。用户只保存解密密钥和非对称加密算法,不需要存储用户数据,大大减少用户存储数据空间,降低了存储成本以及传输成本,密钥管理困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解密存储数据时,首先使用加密非对称算法解开密码钥匙解开加密对称算法的钥匙密码,对密码钥匙进行还原后,根据密钥加密对称算法完成对数据包的解密,将原文全部完整还原,数据包就完成了它的解密过程。接下来让上述过程再重复操作,一直到全部完成解密所有的数据包,用这样的方式得到加密之前的原始数据。

采用这种策略(加密的对称算法与加密的不对称算法相结合的加密、解密过程),解决了加密的对称算法大运算量、不太合适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的困难,妥善解决了加密的对称算法中管理钥匙密码的课题,加密开始时,从密钥库中用户提取出用户接收数据的加密对称算法公共钥匙,由加密对称算法公共钥匙生成器随机性地生成括验校信息的钥匙密码,这种带有校验信息的密码钥匙经不对称加密算法加密。用这种双重加密的办法保证了密钥安全,当在加密处理过程中,用对称密钥对整个数据加密,利用速度较慢不适合对大规模数据加密、本身安全性高的非对称密钥的特点,加密数据非常小的校验信息。经加密算法处理后的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的数据信息和密文一起成为保存于云端的数据包。再次对上述过程进行重复操作,一直等到数据包加密发送完所有的,对数据的加密过程就整个完成了。

以上数据在实现加密的过程中,数据量大的用户数据使用加密对称算法,小数据量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不对称算法,把两个加密钥匙密码与密文数据一起存储在云存储中心,用户端只保存加密不对称算法和解密得钥匙密码。用这样的办法有效避免加密对称算法存在采用同一密钥管理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不对称加密算法不适合对大量数据加密,存储效率低的问题。

对数据解密时,解密的一方可以利用不对称加密算法的解密钥匙对加密对称算法的密码钥匙解密,将密钥还原,再依据密码钥匙利用加密对称算法解密数据包,把原文还原,完成解密数据包的过程。重复操作上述过程,一直到完成所有数据包的解密进程,这样就有了加密之前的原始数据。目标用户获取储存于云端的传输密文数据,用自己的不对称加密算法钥匙将数据解密,使数据实现了双重加密,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安全。用户各自持有不对称加密算法得密钥,对应的公共钥匙收藏在云端特定的仓库当中,如果需要交换数据,那么用户就可以从云端下载。

4 结束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主要特征是向用户提供大规模数据集的服务。为保证可靠经济可用,云计算必须实现对存储数据安全保障,用加密对称算法与加密不对称算法相结合的策略,攻克了加密对称算法管理密钥和加密不对称算法大运算量、不适合对大量数据加密的难题。用户获取数据用加密不对称算法密钥解密数据,完成了对数据的双重加密结果,从而使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宋可为.云计算在电信业务平台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2]郭怡.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中资源提供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毛黎华(1976-),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化建设。

密度计算篇6

电子密级标识与传统纸质标签不同,它能够为信息设备中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并且还能够为信息设备中信息数据的存储与交换创造十分安全的环境。电子密级标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密功能:能够有效的在信息设备中对密级进行设定,管理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的密级属性比较方便,保密检查也很便利。2)视觉辨识功能:能够清晰地辨识信息设备是不是处于状态,还能够辨识信息设备的密级程度。3)访问控制功能:监管与控制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还有计算机间以及信息设备安全区域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4)自动读取与辨识功能:计算机能够对密标进行自动读取,还能够根据自动读取的内容对信息设备中是不是处于状态以及密级程度进行区分。5)自我防护功能:实时监控与严格管控,避免对电子密级标识进行任何违规操作,如果监测到电子密级标识出现非法操作现象,立即终止操作系统,保证电子密级标识处于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防止信息流向控制机制出现被绕开现象。6)权限管理功能:严格禁止移动存储介质与非计算机设备出现接入现象,严格禁止密级程度高的移动存储价值与密级程度低的计算机设备出现接入现象,严格禁止密级程度高的信息数据流入密级程度低的移动存储介质与信息设备中。

2表现方式

电子信息方式是信息设备中电子密级标识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移动存储介质与计算机的密级标识。计算机的密级属性在划分之后,主要包括:内部、机密、秘密、绝密、公开,而移动存储介质的密级属性与计算机的密级属性相对应。这五种密级在计算机屏幕上主要分为几种不同的颜色。其中主要包括责任单位、保密编号、责任人以及密级属性,警示性非常强,辨识度高,保密检查十分方便。密级属性值、密级名称、密级标识Hash值,这三个参数可以对计算机的电子密级标识进行表征。移动存储介质的密级标识,主要在介质控制芯片的内部,将移动存储介质与极端相连接的时候,移动存储介质中的密级标识可以自动读取与辨识,还会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在管理端中对全部计算机设备的密级标识建立相应的登记表,定期对计算机密级标识进行查询,对于计算机中的动态密级标识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如果发现计算机密级标识与登记表中的密级标识不一样,则及时地发出警报,管理人员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是哪一台计算机中的密级标识出现了异常情况,并且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3监管电子密级标识

3.1存放电子密级标识。密级标识管理中,电子密级标识的存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操作系统中存在的注册表,在注册表中对多个键进行建立,然后将建立的以不同的名称分别进行存放,把这一系列密级标识中的Hash值进行Hash运算,计算出相应的Hash值。当附有密标的特殊移动存储介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的时候,MBman在检测到这个特殊的移动存储介质后,可以从注册表中提取密级标识,然后采用穷举方式对密级属性值交予移动存储介质控制进程进行计算,最后将这一密级标识存储于移动存储介质的控制芯片中。

3.2修改电子密级标识。电子密级标识的修改,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设备中的密级进行变更操作,特别是取消密级与降低密级,因此必须严格对管理电子密级标识进行修改。所有需要变更密级标识的信息设备,首先要由上级部门对其进行审批,在审批通过之后必须使用专门的密级标识管理工具修改信息设备中的密级标识。密级标识管理工具主要使用的是双因子认证原则与双因子控制原则,双因子认证原则主要指指纹身份认证与硬件,双因子控制原则主要指专门软件与专制硬件。

密度计算篇7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防范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避免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要合理选用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技术。但是从现阶段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来看,还有很多漏洞没有解决,导致频繁发生各类型的盗窃案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尽快将安全屏障设置在各计算机终端上,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损失。

1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与防范管理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还有很多泄密隐患与渠道,为不法分子窃密提供了途径与目标。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泄密与窃密事件,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和防范管理已经势在必行。现阶段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加快了电子政务网络与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步伐,为计算机内秘密信息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是泄密者的主要目标。新时期在开展保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中的窃密和反窃密工作,但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而言,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安全隐患,如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用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处理内部信息和信息,且经常出现介质交叉使用的情况,极易导致出现泄密问题。

2计算机信息系统泄密风险分析

2.1计算机信息辐射泄密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用到相关电力设备,但是在电力设备运行期间,会发出谐波和寄生电磁信号,如此一来将造成电磁辐射。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取这些辐射的电磁信号,在做出相关处理以后,可以让这些信息得到恢复,从而产生泄密的问题[1]。网络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数据在网络中具备共享性特点,且主机与用户也有着密切联系,容易出现泄密的风险。

2.2计算机网络泄密

网络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数据在网络中具备共享性特点,且主机与用户也有着密切联系,容易出现泄密的风险。一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面临着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黑客通过计算机存在的漏洞,可以窃取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二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法分子会采取网络技术窃取国家安全信息。而在信息管理工作上,未实行对信息系统的物理隔离,从而造成了泄密的风险。

2.3内部人员泄密

内部人员泄密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工作人员未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不重视黑客攻击行为,操作不当引起漏洞,让黑客有了可乘之机,让计算机内数据与文件出现丢失。二是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设备出现故障以后,工作人员未落实制定的保密制度,没有及时做好消磁处理,造成修理期间数据被窃取。

3常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

3.1防火墙技术

常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较多,而防火墙技术就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在计算机上应用非常广泛,是人们比较认可的一种保密技术。当前能够在所有网络环境中设置防火墙,利用多种代码系统让各种网络内容得到防护。防火墙可以有效拦截各类病毒和木马,从而让计算机网络得到实时监护,在将要发生病毒入侵的时候能够自动拦截。采用防火墙技术,可以预防网络病毒入侵,对恶意信息进行屏蔽,避免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威胁,为其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2加密技术

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密技术应用较多,能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主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数据采取各种方式的加密,避免出现不法分子窃取信息的情况。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密技术有公开性与私用性两种,不过都有着一样的性质,主要利用数据转码的方式限制信息使用者的权限,使用者必须拥有信息密钥,方可得到正确信息。在应用加密技术以后,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恶意窃取信息的情况。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对信息作出保密处理,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防止出现非法盗取与修改信息的情况,从而提升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3入侵检测系统

现阶段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攻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只有加大入侵检测力度,才能提升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加强对非法登录者的检测,从而通过防护的方式,让系统运行得到安装保障。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技术相比,是一种主动防护技术,可以发挥出主动防御的作用。

3.4媒体介质技术

计算机信息系统媒体介质主要有硬盘和软盘等,在存贮和传递信息的时候,极易出现恶意窃密的情况,并引起泄密问题,对此要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媒体介质技术,加强对媒体介质的管理与控制。在整个计算机里面,计算机信息系统媒体介质属于比较薄弱的部分,很多存储的信息极易遭受各种恶意的操作,如修改与破坏等。对此进行安全防护的时候,应分类标记各种安全等级的媒体介质,并做好区分储存,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性。

3.5杀毒技术

一般来说网络病毒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威胁很大,不仅传播速度很快,感染范围也很广,只要计算机受到病毒的入侵,将出现巨大的损害。对此要重视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杀毒技术,能够及时消除计算机内部潜在的隐患,防止计算机被病毒感染[2]。使用者对计算机作出各种操作的时候,要定期做好杀毒工作,并及时对病毒库进行更新,确保可以第一时间杀灭各种类型的病毒。此外还要将最新的杀毒软件安装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全面开展杀毒工作。

3.6数据库安全技术

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库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库安全技术,能够为数据存储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当前很多企业都建立有数据库,目的在于提升数据存放的安全性。当前企业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库安全技术,以此提升数据安全性,让数据库内信息存放更加有效。

4计算机信息系统防范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为让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需要尽快建立起与计算机保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让制度有更高的执行力。在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制度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视程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此外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而言,需要将具体的责任明确到个人,防止因内部工作人员因素造成的泄密情况。还要实时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保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做好抽查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4.2注重宣传教育

为切实提升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需要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让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得到提升。一是以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传播形式,扩大网络信息安全宣传的范围与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二是相关部门要对民众做出正确的指导,发动更多人参与到安全防护工作之中,创设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氛围,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水平。

4.3完善信息安全立法

为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泄密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法律等形式,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文件,对制造和传播病毒等违法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需要尽快在立法上进行完善,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将安全责任界定和赔偿问题等准确确定下来,不断提升执法力度,对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打击。

5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发展很快,也产生了很多安全的隐患,容易造成信息泄密的问题,为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对此,要结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加密技术,并加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力度。这样才能避免重要信息出现丢失、泄露的问题,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平,任勇.探讨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及其安全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131.

[2]叶子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技术防范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6(18):70.

密度计算篇8

根据

**

市保密局《关于转发

储、处理、传输涉密和内部办公信息的紧急通知

>的通知》

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

对电子邮箱保密管理工作进

行了专项检查和认真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领导保密职责,高度重视计算

机网络保密管理工作

作为政府机构,我局领导对计算机网络尤其是电子邮箱

保密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

副组长,信息中心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的计算机网络

保密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工作

纳入我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将责任明

确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局形成了“主要

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抓落实”的工作格

局和覆盖全局的工作网络,为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工作的顺

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电子邮箱保密管理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一)以宣传教育为主导,强化保密意识

为加强计算机网络特别是电子邮箱的保密管理,防止电

子邮箱泄密事件发生,确保国家秘密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网

络管理人员以及操作计算机的领导干部、涉密人员中强化计

算机保密安全意识,我局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对计算机保密

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将《信息系统、信息设备

和涉

密载体使用管理严重违法违规“十七条”

》予以转发至各责

任科室,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自查。二是进行警示教育,对近期发生的电子邮箱泄密事件,我局要求各责任科室以此为

鉴,汲取教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电子邮箱的保密管理,确

保计算机网络安全。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严格规范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保障。为

了构筑科学严密的制度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计算机网络尤其是电子邮箱的保密管理,我局主要采取

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保密部门文件的有

关规定和要求,严禁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办理业务,存储、

处理、传输涉密和内部办公信息,严禁将涉密存储介质和内

部办公网络接入互联网及其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严禁在未采

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

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不断增强电子邮箱保密管理能

力。二是严格涉密信息流转的规范性,弥补电子邮箱使用管

理上存在的空挡。三是及时制定涉密信息审查制度,要

求对上网信息严格审查、严格控制、严格把关,从制度上杜

绝泄密隐患,做到“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

(三)以督促检查为手段,堵塞管理漏洞

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尤其是电子邮箱保密管理工作各项

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电子邮箱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

泄密隐患,堵塞管理漏洞,我局十分重视对计算机及其网络

保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

的落实情况、

涉密网络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涉密计算机、涉密网络采取

的管理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近期,我局对全局

电子邮箱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通过检查,查找

电子邮箱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整改到位。

通过专项检查,我局的电子邮箱保密工作能做到制度到

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电

密度计算篇9

关键词 计算机;密码保护;信息加密;密钥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080-01

计算机是数字信息存储与传递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拓展,数据信息特别是某些重要的、私密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受到了多方面的威胁,为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使用加密技术对其进行重新编码以实现隐藏真实信息的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需要使用到密钥,为进一步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能,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技术来保证密钥安全,避免密钥信息泄露。

1 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概述

对计算机存储和传输的数字信息进行加密主要是指利用适当的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将明文信息转化为不可识别的、随机性较强的密文信息,而解密则是加密的逆过程。对于同一组数据而言,加密与解密之间的转换是唯一的、可逆的。

对计算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考虑。

1)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未授权用户获取、查看甚至是泄露用户的私密信息。

2)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避免非法用户对用户信息进行恶意篡改或删除。

3)防止特权用户利用管理特权或技术手段查看私人文件和相关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的获取渠道和途径越来越灵活,数据加密作为一种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对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常用的计算机加密技术

根据加密与解密密钥的性质可以将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式加密和非对称式加密两类。其中,对称式加密技术使用同一个密钥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处理,非对称加密技术则分别使用公钥和私钥来对数据进行加密与解密。

2.1 对称式加密技术

这类加密算法具有加密速度快、密钥简单、破译较为困难等优点。在使用对称式加密技术对信息加密需要执行如下过程:加密时,使用加密算法将原始的明文信息加密为密文信息;解密时,使用对应的解密算法将密文信息还原为明文信息,整个加密与解密过程所使用的密钥是相同的。

对称式加密技术的代表技术为DES加密算法。该算法使用一组长度为56位的密钥配合附加的8位校验位共同组成DES算法下的加密与解密密码。应用该密码对信息进行加密时其会将需要加密的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子密钥进行循环迭代,迭代完毕后与另一部分做异或运算,之后对另一半重复该过程。这样既可使用64位加密密钥完成对数据信息的DES加密。

2.2 非对称式加密技术

该加密技术具有加密性高,应用场合灵活等优点。其使用两个密钥配合使用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相较于对称式加密技术,非对称式加密技术的加密算法和公钥是可以公开的,而私钥则需要由用户保管。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信息加密保护的安全性还能够有效拓展加密算法的应用灵活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公钥与私钥是成对使用,且公钥是公开的,但是用户是无法根据公钥信息来计算出私钥信息的。

非对称式加密技术的代表技术为RSA加密算法。该算法主要利用计算机在因数分解方面存在阻碍来实现信息加密的。假设n为加密与解密密钥的来源数字,对其进行因数分解可以分解为p和q两个素数,n的二进制位数长度用于描述密钥的长度,此时选取e1和e2两个相关的数作为加密算法的参数,e1和e2的选取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即e1与(p-1)*(q-1)互质,(e2*e1)mod((p-1)*(q-1))=1。此时利用计算机在素数分解方面的不足来生成密文信息即可实现对信息加密的目的。

3 密钥的管理与维护

相对而言,获取密钥的成本要低于获取加密算法的成本,由密钥破译信息的难度要低于暴力破解的难度,故在做好数据加密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密钥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重视维护密钥的安全性,避免因密钥泄露导致数据信息的泄露。

为提升密钥的管理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避免密钥长度过短。通常来说,密钥长度越长,加密与解密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对应的密钥空间也就越大,被破解的难度也就越大。故在对信息进行加密时可以根据数据使用需求尽量选用可适用的、较长的密钥。与此同时,密钥随机性越好,被破解的难度越大。

2)做好密钥的分发工作。密钥分发时应该尽量选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密钥分发的可控性,还可以有效避免密钥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密钥泄露。特别是采用对称性加密算法加密的数据,其所使用的加密与解密密钥相同,故其对分发工作的开展要求性更高。

3)密钥验证。密钥传输过程中可能因网络因素、人为因素篡改等出现比特位错误,此时可以使用纠错等功能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密钥与密文的前2-4字节同时发送,接收端执行相同的操作,此时两者如果能够匹配则说明密钥正确。

4)定期更新密钥。同一密钥使用时间越长其安全性就越低,被破解的几率越大,因而为提升密钥的安全性可以定期对密钥进行变更。当然为简化密钥变更的程序可以使用特定的单向函数在原有密钥的基础上更新出新的密钥。

4 常见的加密技术应用

目前使用加密密码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SSL加密、VPN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

SSL是一种可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与管理的电子证书,数据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输时会被SSL使用相应的加密密钥进行加密与解密,其可以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来保证信息的传输安全。

VPN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安全性能相对较高的加密保护技术,其允许在数据收发端建立一条虚拟的专用数据传输链路。这样,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都是以加密的方式实现的,只有信息到达接收端后才能够使用相应的解密路由器对其进行解密处理。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文件使用的前提下在发送端生成一个可识别的数字签名。接收端在接收到文件时首先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和识别,若确认签名正确则说明该文件是完整可信的。

5 总结

总之,使用密码安全防范相关技术对计算机相关数字信息进行安全保护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数据信息被识别和破坏,还能够在发生信息窃取或拦截时保证信息的完整性,避免信息被识别。

参考文献

密度计算篇10

关键词:计量自动化;误差核算;加密算法

中图分类号:R363.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计量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继续推动系统发展,除保证了系统本身的正常运行外,还有利于解决远程遥控与预付费的安全问题,采用硬件加密机制以及足够安全的加密算法后,设备与信息的安全有了保障,对于将来在智能电网下建立双向互动的用电方式,也同样适用。

1电能计量装置安装的技术问题探讨

1.1 安装技术分析。

①安装条件。

对于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首先要确定安装的周围环境清洁,没有灰尘,环境中没有明显的热源,若有,则电能计量装置应距离热源至少1m,这是出于对电能计量装置安全防护需求而考虑的;同时环境中不应含有腐蚀性气体,空气不能过于潮湿;其次,电能表的安装应该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尤其是居民用电电能表,一般不应低于1.8m,且电能表安装必须垂直安装;最后,为了实现后期的维护维修、周期检定,电能表与电流互感器之间的连接线应该设置接线盒,以方便后期带负荷操作。

②接线方式。

对于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电能表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如互感器需要区分正负极性的端子,接线一定要注意区分极性;第二,对于地线的联接,不仅要确保所有的地线都接地,同时还应该让电气装置的外壳也要接地,防止因为雷电等灾害损坏电能计量装置;第三,对于电能表和电流互感器之间的连接线,如果采用两只电流互感器,则二次绕组与电能表之间必须采用4线连接,如果采用三只电流互感器,则二次绕组与电能表之间必须采用6线连接,不得采用简化的单线连接或者双线连接。

③安装的技术步骤。

在实际的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技术步骤实施。第1步:首先合理计量装置配置准确度级别,根据用户使用电能量级大小和准确度级别需求,从I类至V类中合理选定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级别。第2步: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根据电能计量的电流大小,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确保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第3步:安装时要先认准相线和中性线,并注意互感器的极性,三相电能表要注意按正相序接入;第4步:按照电能表、一次绕组接线、二次绕组接线、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顺序,依次对上述各电气单元接线,接线时要注意区分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或者注意区分正负极性;接线结束用电笔和万能表检测一次,确保没有发生错误接线的现象;第5步:接线结束检查电能表等装置的电气螺丝是否拧紧,按照电气施工图从头到尾彻查一遍,最后完成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确保流变二次回路不能开路、压变二次回路不能短路。第6步:最后需要对电能表、接线盒和计量箱(柜)加装封印,以确保计量装置的安全和防止随意被人打开及拆卸。

1.2 安装完送电前的检查注意事项。

电能计量装置安装结束,在送电之前以免发生短路或者其他不该发生的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①检查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能表的安装是否牢固,螺丝是否拧紧,安全距离是否留足等;② 检查所有需要区分极性的接线装置,注意区分一次绕组、二次绕组接线的正负极性之分,以及电能表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区分;③ 检查地线连接是否完备,很多设备不仅有地线需要连接,有些设备还要求其外壳也要接地,因此送电前一定要注意检查;④ 将相关电能计量装置的起始码和资料信息抄录下来,以供后期对电能计量误差的核算、追补电量和检测;⑤检查电能表的安装是否紧固,避免由于松动而发生电能计量偏差;同时还要检查电能表的接线盒内螺丝是否全部旋紧,确保其线头不外露。

1.3 安装完送电后的检查注意事项。

① 送电后,用电笔检测地线端子以及相关装置的外壳,看是否存在电压,若存在

电压,则应立即断电,并详细检查原因;②送电后检查电压值、电流值以及相序是否正确,检查电能表运行是否正常,轮显内容是否正确,检查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相应保护端子是否带电等;③ 结合电力施工图纸,重点检查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保护元件的带电工作状态,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稳定可靠。

2终端设备安全加密

2.1 加密方式

终端设备的加密可以采用硬件加密技术实现。即在终端和电能表侧加装采集专用安全认证加密芯片,在系统主站侧配合采集设备配置密码机,通过硬件方式实现采集终端和电能表的安全认证机制,并对访问数据实现明的加密和解密处理。采集专用安全认证加密芯片完全受控,由专门机构管理、制作和发放,并采用经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加密方式、密码算法和密钥管理技术来增强安全保障。应用层密码系统可采用对称密钥算法与非对称密钥算法相结合的混合密码系统。对称密钥算法计算速度快,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加解密; 非对称密钥算法计算速度慢,密钥管理方便,主要应用于密钥的分发及广播命令的下发。应用层的数据加解密实现方式都应采用硬件加密的方式实现,不允许使用软件加解密方式。建议采用国密算法或3DES 算法。

2.2 加密机制

在计量自动化系统中,所有数据的加解密都应采用硬件加密的方式实现,不允许使用软件加解密方式。主站侧应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密码机设备实现数据的加解密。负荷管理终端和集中器中应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硬件安全模块实现数据的加解密。负荷管理终端和集中器采用的硬件安全模块应采用同时集成有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对称密钥算法和非对称密钥算法的安全模块。智能电能表中应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硬件安全模块以实现数据的加解密。智能电能表采用的硬件安全模块内部应至少集成有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对称密钥算法。

计量自动化系统中主站系统的前置机应配备有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密码机设备,以实现数据的加解密功能。前置机通过应用层功能码(AFN) 来判断哪些数据需要进行加密,把需要加密的数据送密码机,密码机将加密后的密文数据及密文数据长度送前置机,前置机将加密后的密文进行数据打包,再将打包的数据下发; 不需要加密的数据不经过密码机处理,直接将数据打包、下发。图1 为主站系统的报文加密过程。

图1主站系统报文加密过程

负荷管理终端、集中器等采集设备中应嵌入硬件安全模块,通过安全模块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安全模块应嵌入COS 操作系统,且集成有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对称密钥算法和非对称密钥算法。

对称密钥算法的加解密过程如图2 所示。安全模块的加密过程: 将明文数据送安全模块,安全模块进行密文+ MAC 运算,返回密文+MAC 数据包。安全模块的解密过程: 将密文+MAC 的数据包送安全模块,安全模块首先进行MAC 验证,验证通过再将密文数据进行解密,返回有效的明文数据及数据长度。

图2对称算法的数据加解密

非对称密钥算法的加解密过程如图3 所示。

图3非对称密钥算法的数据加解密

负荷管理终端的MCU 首先从安全模块获取公钥,并将公钥发送给发送方。发送方利用专变采集终端的公钥对要传递的明文数据进行加密,并把加密数据发送给负荷管理终端。负荷管理终端的MCU 将接收到的密文信息发送给安全模块,安全模块利用对应的私钥进行解密获取原始的明文,并将原始明文发送给负荷管理终端的MCU。

2.3 加密算法

常用的算法包括对称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及杂凑算法。

对称密码算法一般选择采用密钥长度为128位的SM1、SM7、SF33、AES,这几种算法的产品形式除SM7 是非接触式逻辑加密卡以外其他的都是CPU 卡,安全性较高; 另外还包括安全性一般的密钥长度为56 位的DES 及密钥长度为48 位的Mifare。对称密码算法由于仅有一个密钥,加解密速度快( 数百~ 数千倍非对称) ,通常用于数据加密。

非对称密码算法一般选择采用密钥长度为192、256、384 bit 的SM2,密钥长度192、256、384bit 的ECC,以及密钥长度为1 024 ~ 2 048 bit 的RSA。这几种算法的安全性都较高,产品形式都为CPU 卡,有公私钥对两个密钥,加解密速度比较慢,通常用于密钥传递、数字签名。杂凑算法一般选用SM3 和SHA-1 两种类型,通常用于数字签名、动态令牌数据加密等。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层采用对称密钥算法与非对称密钥算法相结合的混合密码系统。对称密钥算法计算速度快,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加解密;非对称密钥算法计算速度慢,密钥管理方便,主要应用于密钥的分发及广播命令的下发。

3结语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同时, 对电能计量人员的检定质量水平、工作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场合所安装的电能计量装置因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强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计量装置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是减少检验误差,提升数据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AP2003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仪[J].中国科技产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