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十篇

时间:2023-03-25 06:43:46

骨肿瘤

骨肿瘤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Bone Tumor and Bone Diseas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971

国内刊号:11-4033/R

邮发代号:82-75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骨肿瘤篇2

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癌症的治疗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远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俗称骨癌)的治疗仍是困扰人们的疑难问题之一。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等相比,骨肿瘤恶性程度高,且多发于青少年,转移发生较早,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骨肿瘤外科治疗方法的探索。时至今日,对80%左右的病例而言,传统的截肢术已被保肢技术所代替。现有的骨肿瘤保肢外科治疗方法,基本上是“瘤段截除加结构重建”模式。但是,一些特殊部位如骨盆、脊柱的肿瘤,“截除”尚无法达到“外科安全界线”;“重建”后肢体功能亦不能尽如人意。不少患者最终失去肢体和生命。在与骨肿瘤斗争的过程中,为避免种种悲剧,特提请病人、家属以及骨科同道正确认识骨肿瘤、正确诊断骨肿瘤、正确治疗骨肿瘤!

一、正确认识骨肿瘤

广义而言,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组织结构的、既可多组织起源又可多部位发病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包括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纤维组织源性肿瘤、骨髓源性肿瘤、血管性肿瘤、神经性肿瘤、脂肪性肿瘤、滑膜性肿瘤、骨转移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等同其他癌症一样,骨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恶性骨肿瘤的治疗虽属不易,但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亦绝非全属不治之症。经正确处理而得到良好预后的病例比比皆是。因此,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广大患者,均有必要了解以下情况。①与其他常见多发肿瘤相比较,骨肿瘤似属少见罕见病,但中国人口众多,发病群体基数庞大,每年新发生的骨肿瘤病例绝对数并不少。大多数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多发生于青少年。病程进展较迅速,远位器官或脏器转移发生较早,预后欠佳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不仅意味着局部复发、截肢,还预示着癌肿转移。②骨肿瘤多发生于肢体邻近关节部位,并对肢体结构造成破坏,进而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发生于骨盆及脊柱的骨肿瘤,由于部位特殊,解剖复杂,极难达到切除肿瘤的安全界限。③恶性骨肿瘤虽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组织结构,但病变的危害决不仅限于病变局部。骨肿瘤实为全身性恶性病变,可谓“病始于局部,祸及全身”④骨肿瘤是较为罕见的一类疾患,不少的基层骨科医生缺乏对骨肿瘤基础理论、基本实践的专门训练,致使误诊、漏诊、乱治、错治屡见不鲜。如果将恶性骨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或骨结核、骨髓炎等,并实施错误的治疗,就会导致不得已的截肢并促进肿瘤转移、⑤完善的骨肿瘤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化疗及放疗等仍属辅助手段。特别应注意手术时机的把握,一旦失去手术时机,即意味着失去切除骨肿瘤局部病灶的机会,骤增肿瘤转移的风险及不良预后。

二、正确诊断骨肿瘤

癌症,包括骨肿瘤的诊断,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临床、放射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并突出强调病理检查或活体组织检查诊断的重要意义。对一些临床常用的或特殊的检查方法,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对待。

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穿刺活检、切开活检等)对明确肿瘤性质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带来的不利影响亦应引起足够重视。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骨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均会与周围正常组织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的外被膜。这层外被膜或称肿瘤外层间隔,是机体限制肿瘤生长的自然屏障。活检操作是个双刃剑,穿刺或切开活检可造成肿瘤细胞播散、污染,甚至转移入血循环系统。就此而言,活检破坏了,手术时本应达到的“安全界限”,而不恰当或错误的活检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活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放射影像学检查主要指x光检查、CT扫描、磁共振检查、同位素扫描等。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诊断骨肿瘤愈早愈好。恶性骨肿瘤尤如一团火,应争分夺秒地扑灭它,否则它会将人体化为灰烬!切记:首诊难以确定的应严格随访;不打算作最后治疗者,轻易不用有创检查。

三、正确治疗骨肿瘤

百余年来,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传统方法均为截除肢体,近20余年来,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手术由两部分组成:瘤段骨的节段截除及对截除后遗留的大段缺损实施各种重建措施。最常用的重建方法有人工假体置换、异体骨移植和瘤段骨体外灭活后(酒精浸泡、开水煮沸、放射线照射等)原位再植等。应用这些方法虽然挽救了不少原本要截去的肢体,但就总体而言,有许多困难的问题尚未解决,如人工假体的早期和晚期的松动、断裂;异体骨移植造成的疲劳骨折和膝关节高度退行性变及其他并发症,如复发、感染、骨折等。有相当一部分骨肿瘤发生于骨盆部,骨盆也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骨盆切除后不做重建会导致高度的残疾。目前的各种骨盆假体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第五届国际保肢大会上提出的迫切任务是:保留的肢体应具备良好的关节功能!

骨肿瘤篇3

老张在社区的小诊所坚持做了半个月的按摩治疗,腰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阵阵腰痛牵扯着左下肢痛得就像刀割一样难以忍受,有时还能感到坠胀,早晨起床稍稍活动后也不能缓解。

看到老张每天做治疗,腰痛不但不减,反而逐渐加重后,老伴很担心,她强行带着老张来到了一家大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医生确诊老张患的所谓的“骨质增生”,实际上是癌症转移到了腰椎所致。

在老张老伴面前,大夫将老张的发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骨质增生是指骨头或关节发生增生、衰老而引起的病症,其主要表现是疼痛。在活动大、负重多的部位多发(腰椎是最好发生骨质增生的部位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上升之势。按摩、牵引、理疗是治疗的常用方法,绝大多数骨质增生患者经过正规非手术治疗都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就像老张早期的腰痛经诊所治疗有效一样,而后来治疗无效,甚至腰痛加重,就不是单纯的骨质增生了,可能合并有更严重的病症,腰椎转移性肿瘤就是其中之一。

腰椎的骨转移性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腰椎椎体,并继续生长,形成子瘤。脊椎骨具有造血功能,血管丰富,血流速度缓慢,甚至可停滞或逆流,当癌细胞进入循环后,可超越肝、肺等脏器或直接从肝、肺肿瘤达到脊椎,形成脊椎转移癌。

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主要表现为腰痛,约有70%的患者有腰骶部疼痛史。在早期,疼痛较轻,呈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此时往往不被重视,只有在症状严重加剧后才引起注意。疼痛常有多变的特点,经制动处理多无效,疼痛严重者服止痛药也无效。腰椎转移性肿瘤发病后很快就可出现脊髓、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压迫,出现下肢痛、感觉减退、下肢无力、麻痹,有近一半的患者因大小便功能障碍而被发现。

骨肿瘤篇4

关键词:手术 原则 步骤

【骨肿瘤手术的原则】

(1)高度重视: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诊的医生和首次进行手术的骨科医生。把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复发、转移、恶变治成为不治之症的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骨科医生必须具有充分的肿瘤学知识:正确的活检及肯定的组织学诊断;丰富的术中肉眼观察经验;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一定病例预后的认识、熟悉辅助性治疗知识。例如,如果需要放疗,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活检(小切口,远离骨、避免过分取材损害骨的强度,正确的缝合);既不能进行骨移植,在一定范围内也不能植入人工假体(感染的危险、移植骨不愈合及由金属引起的继发性放射线照射)。

(2)安全界线:即手术时,切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界线。安全界线不是根据肿瘤边界被切除的正常组织的厚度来定,有时安全界线厚度仅2cm,但可能是根治性切除;而有时切除的正常组织更厚,但肿瘤可能只是广泛性切除。同样,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质量与它的厚度同样重要,沿着薄薄的肌膜、腱膜或关节囊外切除肿瘤,比髓腔内或间隙外的更厚的脂肪组织或反应性组织更安全。通常所说的安全界线为5cm,当超过5cm时,即为根治术。发生在间隙内,以深筋膜为界的皮下肿瘤,当切除包括深筋膜及肿瘤周围少于5cm的皮肤及脂肪组织时,这种边缘为广泛性。

(3)无瘤技术:手术过程中,尽量在肿瘤外操作,如果肿瘤组织未覆盖,摩擦破溃或被穿通,则伤口被污染,周围所有的组织都有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如果不清除这些组织,手术仍为病灶内切除。如果清除了这些组织,手术属于广泛切除或根治切除术,但组织已被污染。

(4)慎重对待活检手术:活检手术虽然可以达到确诊的目的,有助于肿瘤的进一步治疗。但是,活检也可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肿瘤播散转移,影响肿瘤彻底切除,为肿瘤复发埋下隐患。曾有1例肢体肿瘤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发现肿瘤沿针道向外生长,呈串珠样。所以,活检手术穿刺或切口入路要仔细设计,最好与下次手术切口相一致,在手术时将活检通道与肿瘤一并切除;另外,尽可能安排活检与手术同时进行,在切口范围内对肿瘤充分暴露后,无瘤技术下取活检,等冷冻结果进行进一步手术。

如果没有肿瘤切除和保肢经验时,活检手术也最好不做。

(5)多科协作:骨科医生必须与放射科、病理科、肿瘤内科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和执行手术计划前需要放射科医生对放射线、CT、MRI、骨扫描及血管造影有正确的解释,术前的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肿瘤血管栓塞,可以使肿瘤缩小,减轻肿瘤周围水肿,利于手术。术中冷冻活检、标本切下后的检视、肿瘤切除范围的判定,都需要病理科医生的协助。当需要开胸开腹、需要分离或缝合血管及内脏器官、需要血管移植、需要软组织覆盖时,应该请普外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和显微整形外科医生共同手术。

【通常的手术步骤】

(1)术前准备:术前除常规检查外,有条件的应行血管造影,了解肿瘤血供,同时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肿瘤血管栓塞,使肿瘤进一步缩小和减少术中出血;术中要准备充足的血源,特别是骶骨肿瘤有时出血难以遏制;术前要准备好重建的材料和器械,要有术中临时改变手术方式的准备。

(2)肿瘤显露:依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切口,根据肿瘤广泛切除原则,将软组织内的肿瘤整块切除。但应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对肿瘤段骨进行不同的方法显露和切除。切除肿瘤时,必须考虑有足够的皮肤和软组织覆盖重建物。软组织重建在保肢手术中十分重要。可选用带筋膜和带蒂的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或肌皮瓣转移,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转移。操作方法以下肢保肢手术为例,按广泛切除操作游离肿瘤及病骨,股骨达粗隆下,若为胫骨则至胫骨下端。切断膝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而使膝关节解脱,彻底显露肿瘤及病骨,用适当的方法切除或灭活肿瘤组织。用任何一种可行的方法重建骨缺损,选用髓内针或钢板固定。在操作过程中,若有病骨断裂,应以骨水泥或钢丝加固。修复关节韧带,软组织覆盖。

骨肿瘤篇5

关键词:胚胎骨移植;骨肿瘤;骨缺损;临床分析

骨肿瘤术切除后一般会造成骨缺损,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当前的治疗方法有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物理疗法、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法等方法[1]。但是自体骨来源有限,对自身也会造成不确定的损伤和增加并发症的危险。而同种异体骨往往有较大的排斥反应,愈合时间长,同样存在骨源来源问题[2]。随着胚胎骨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其鲜明的优点,胚胎骨移植受到临床应用的青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7年-2011年间的施骨移植手术的骨缺损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抽取30份胚胎骨移植病历资料,以及30份情况相当但是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病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其中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骨囊肿各8例,骨巨细胞瘤和内生软骨瘤7例。抽查研究胚胎骨移植的病历资料显示,治疗骨肿瘤骨缺损都是使用5月龄以上胎儿或新生儿尸体在极其严格无菌的条件下取骨和保存备用,一般四肢骨多用,骨源紧缺时可用颅骨等,用生理盐水以及适量的抗生素溶液,一般浸泡于75%酒精并且每天换液,容器封闭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胎儿的各部位骨骼均可应用。一般采用传统植骨方式[3],除了骨源方面,其他手术方法与胚胎骨移植术操作步骤和方法类似。

1.2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住院记录和各类检验结果使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可以详细分析骨肿瘤骨缺损的具体情况,通过判断讨论其中的问题所在和总结规律以及临床应用价值,使用SPSS 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P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记录进行分析,包括病人愈后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术后一周内平均体温、术后疗效和复发,对比胚胎骨移植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两大组结果分析,其中在排斥及并发症和愈合情况,胚胎骨移植仅仅出现1例情况,与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有显著性差异,体现了其优越性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胚胎骨移植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术后情况

3 讨论

3.1 排斥反应及并发症

移植器官中,组织不相容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普遍存在着,而且随着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更加确定了胎儿在母体内存活机制属于一种免疫现象,胎儿本身的免疫学特性也是很特殊的,不少研究证明脐带血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比成年人要多得多。而且胎儿特有的机制也可以防止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的攻击,也由于与外界抗原接触少,胚胎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移植尚未发现排斥现象。本研究结果发现排斥反应及并发症在胚胎骨移植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之间有着统计学上的差异,这是因为自体或异体骨移植的骨源大多分化程度高,缺乏基质成分,组织相容性比较弱,引起比较大的排斥反应[4];但是胚胎骨移植因为其特有的优点使得几乎没有排斥反应和并发症。胚胎骨移植的主要优点有:组织相容性较好,结构为非板层骨,骨小梁中央吸收腔大,含有较多的基质成份,极其有利血管和细胞的进入,有较强的骨诱导能力,恢复快,同时也因为分化程度低而具有旺盛的生长能力,有一定的抗肿瘤能力[5]。除了上述,骨源来源方面也较其他类型广,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应该注意一下特别的情况,例如胚胎母体不能有可经母婴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以及注意观察不良反应[6]。

3.2 骨移植后愈合

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相比较,胚胎骨有良好的愈合效果。胚胎骨有机质含量较多,骨基质中有被誉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物质,近年来其价值不断被证实[7],具体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的强大功能。这些物质在胚胎骨移植术后起了重要的作用,加快愈合速度,能使植入骨愈合完全,说明胚胎骨诱导成骨的作用十分明显。而且胚胎骨本身的组织学特性决定了间充质细胞的进入,减少了重吸收时间,加快了愈合效果。促进骨移植有三个因素:①植骨的骨细胞分化成的新骨;②植骨的组织学结构为新血管的生长和成骨细胞产生新骨提供基础;③骨诱导,通过植入骨对特定细胞的诱导分化成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通过临床的证实,胚胎骨由于具有生命力的细胞较多[8],适应能力强,而且有一定韧性和其组织学结构特性,融合性较好,所以完全具备这三方面的特点,愈合很好,可以使得上述成骨方式相对完美地发挥作用,胚胎骨移植后骨活动活跃,成骨过程更加顺利和完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胚胎骨在来源方面也较自体骨等骨源广,其优点不断受到临床上的认可[9],以及其优秀的临床疗效,使得其在临床上有着广阔的前景。对胚胎骨移植的研究更是有助于其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Nishida J, Shimamura T. Methods of reconstruction for bone defect after tumor excision: a review of alternatives. Med Sci Monit, 2008, 14(8) : RA107-113.

[2] 刘继中,等.内锁髓内钉并异体骨植骨治疗肱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8:745~747.

[3] 顾雄华,高建章.应用胎儿骨移植法治疗良性骨肿瘤.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18(5)∶484

[4] 侯希敏,陈德喜,唐胜建,等.同种异体胎儿骨临床应用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0;10(6 ):411

[5] 杨克强,等.大段异体骨移植愈合及替代的影响因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6:574~577.

[6] Gidberg VM. Bone transplantation. In: chatterjee Sned. Organ transplantation[M]. Bonston: John Wright PSG,1982. 529.

[7] 孙 磊,王利群,王玉清,等.成人骨与胎儿骨的骨诱导活性实验比较.中华创伤杂志,1997;13(3):147

骨肿瘤篇6

患者,男,5岁。右上臂疼痛不适1周,患者于1周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臂疼痛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为右肱骨肿瘤。患者无畏寒发热等症状,休息后右上臂疼痛减轻,精神良好,睡眠佳,二便正常。专科检查:右上肢肿胀不明显,局部未见皮肤溃破、红肿,右上臂压痛明显伴轻叩痛,右肱骨纵向叩痛(-),皮温不高,右肩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右上肢血液循环良好,感觉正常,双下肢等长。

2影像学检查

3术中所见

术中见右肱骨中上段有3×2、2×1的病灶。近端病灶较小,偏向前外侧,中段的病灶偏外侧,部分骨质变薄、骨折,骨膜无明显增生。周围组织未见破坏反应,肿瘤为淡黄色肉芽样组织,囊壁硬化,有多个腔室,近端病灶位于骺线下方,未突破骺板,肱骨后外侧骨质完好,未见骨折。

4病理诊断

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可见丰富的血窦,局部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偶见多核巨细胞, 灶性骨坏死。

5讨论

5.1动脉瘤样骨囊肿又名出血性骨囊肿,动脉瘤状巨细胞瘤,非典型巨细胞瘤,膨胀性血管瘤,骨膜下巨细胞瘤等。

该病为一种含血性囊肿。因患骨外形类似动脉瘤的囊状膨胀而得名。本病本质为一种囊肿,并非真正的肿瘤。

病因不明,Lichtenstein认为可能由于局部持续性血液动力的障碍,引起静脉压极度增高,导致血管扩张的结果。

本病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多有外伤史。好发在四肢长骨的肌腱附着部及脊柱、骨盆,但四肢长骨中的肱骨和股骨上端并不多见。

5.2临床表现长骨受累时,常以局部疼痛及肿块为主,可合并病理性骨折。可有邻近关节功能障碍,听诊可闻及杂音。化验检查无任何特殊发现。

5.3病理改变患部为一薄壁向外突出的囊腔,囊腔由大小不等的血池组成,其中充满血液。囊腔的周边被纤维组织包绕,将其囊腔分隔成蜂窝状。此外,还有骨样组织,成熟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少数动脉瘤状骨囊肿的基质中可见含铁血黄素、组织细胞及炎症细胞。

5.4鉴别诊断

5.4.1单纯性骨囊肿囊肿为邻近干骺部中心性病变,其长轴与骨干方向一致,其横径往往不大于骺板,易合并病理性骨折,出现“碎片陷落征”表现。

5.4.2骨巨细胞瘤对发生在骨骺融合后的成熟骨的骨端,表现为偏心性骨质破坏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与周围骨缺乏锐利的边界而显模糊为其特征。其向横纵方向扩展程度差不多,有时甚至横向扩展超过了纵向扩展。

5.4.3单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囊状透亮区内由于充盈着纤维组织及钙化不良的骨组织,不会出现明显的囊性间隙,其X线透亮度不如骨囊肿明显。

骨肿瘤篇7

什么是骨转移瘤

骨转移瘤是晚期肿瘤的恶性表现之一,临床上80%的骨肿瘤是由其他肿瘤转移来的。什么是骨转移瘤?顾名思义,就是肿瘤通过某种方式扩散到骨头处,民间俗称“骨头被肿瘤吃掉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肿瘤科主任林丽珠教授指出,发生骨转移瘤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原发肿瘤细胞脱落释放进入血液和淋巴等脉管系统,随着人体循环,停留在骨髓内的血管壁,再透过内皮细胞逸出血管, 继而增殖于血管外,建立转移癌病灶内的血运, 最后形成肿瘤骨转移。

腰椎、骨盆是好发部位

骨转移瘤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腰椎、骨盆是骨转移瘤的最好发部位。林丽珠指出,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可以产生骨转移。

据了解,在肿瘤患者中,大约有10%-20%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肾癌等。其中,鼻咽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

严重可致瘫痪

“实际上,骨转移瘤并非威胁癌症病人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其症状却常常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是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林丽珠说,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骨转移瘤临床表现是骨骼的骨痛。持续的钝痛,钻心的疼痛,常常令患者非常痛苦,其发作缺乏规律,以夜间明显,许多患者常常在睡梦中被痛醒。

同时,肿瘤分泌的各种物质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令人痛苦不堪。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骨肿瘤细胞“吃掉”,转移的骨骼很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甚至发生了脊柱不稳、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和骨髓衰竭等并发症,加速了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则可造成瘫痪。

及时排查很关键

骨肿瘤篇8

关键词: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临床

恶性肿瘤对人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若不加以控制,恶性肿瘤逐渐向人体的其他组织转移和扩散,则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也会加剧患者身体上的痛苦[1-3]。而恶性肿瘤转移通常会以骨为主要部位,其发生率在30%~85%,其伴随的主要临床症状则为疼痛。因此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目前采用治疗方法以放疗为主,该治疗方法旨在减轻患者疼痛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4-6]。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此次本院主要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实施放射治疗的8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实施放射治疗的8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和观察对象,患者均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并且已经发生骨转移。依据内放射治疗和外放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5例和41例。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为43~65岁,平均年龄为51.6±2.9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为45~71岁,平均年龄为53.8±3.2岁。在86例患者当中,乳腺癌6例、宫颈癌5例、肺癌12例、肝癌13例、胃癌12例、前列腺癌18例、甲状腺癌5例、大肠癌6例、喉癌4例,鼻咽癌5例。两组资料对比及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1.2方法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放射治疗方法,以及在放射治疗当中采用不同的放疗剂量、分割方式,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对照组采用外放射治疗:每周实施3次放疗,常规分割每次2Gy,放射治疗的总剂量为55Gy/4W;(2)观察组采用内放射治疗:主要采用89SrCl2内放射治疗,每周实施5次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每次2Gy,放射治疗的总剂量为60Gy/5W。1.3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实施的放射治疗效果,设有三个评价指标:(1)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肝功能等情况;(2)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主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分级法进行评价,其中0度表示无疼痛,Ⅰ度表示轻度疼痛,Ⅱ度为中度疼痛,Ⅲ度为剧烈疼痛;(3)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以评价放射治疗的效果。1.4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86例患者实施治疗和效果评价后,得出以下结果:2.1化验结果根据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生化、肝肾功能等的检查和资料显示,治疗期间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变化并未出现异常变化。2.2疼痛评分结果根据观察和统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分别为7.12±2.6和6.91±2.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并无显著差异。经放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2.45±1.3和2.61±1.4,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下降。由此可见,经放射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有所减轻,两组疼痛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3生存结果在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情况调查和统计当中,调查和统计时间为1年,因此86例患者的生存调查结果如下:患者3个月后死亡1例;6个月后死亡2例,患者生存1年83例,1年内患者的生存率为96.51%。

3讨论

在恶性肿瘤当中发生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在骨转移过程当中,疼痛是伴随的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乳腺癌、肺癌等发生骨转移伴随疼痛的情况达到80%。所幸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针对恶性肿瘤有比过去更先进的治疗技术以及治疗设备。就治疗恶性肿瘤而言,可以采用放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方法、化疗方法等等,其中放射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但是在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以及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7]。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当中,放射治疗具体涉及到外放射治疗和内放射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外放射治疗主要通过加速器发出的高能电子束及高能x线杀伤肿瘤细胞,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肿瘤病灶和减轻患者疼痛,同时也降低骨转移可能带来的骨折等情况,这种治疗方法的缺陷是每次治疗为局部治疗,有效治疗区域有限,并且对患者其他正常组织的照射量大;(2)内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核素放射线实施治疗,其中核素产生的β射线可以减少骨转移带来的周围神经的压迫,同时核素可有效抑制疼痛。这种治疗方法相对外放射治疗其对患者其他正常组织的影响比较小,但是治疗的费用会比较高。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当中的外射治疗和治疗在剂量、分割等方面实际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放射的剂量等。就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具体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马建光等[8]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实施放射治疗的研究中,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达到92.13%,且治疗后患者没有出现病理性的骨折等情况;董柱清等[9]对患者进行的近期观察中,患者采用不同分割治疗下的疼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4.8%(2Gy)、90.9%(3Gy)、100.0%(5Gy),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就此,本院也进行了研究和观察。此次研究主要是以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实施放射治疗的8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为对象开展。在86例患者当中有45例采用的是内放射治疗,41例采用的是外放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的具体方法中,观察组采用89SrCl2内放射治疗,每周实施5次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每次2Gy,放射治疗的总剂量为60Gy/5W。对照组则每周实施3次放疗,常规分割每次2Gy,放射治疗的总剂量为55Gy/4W。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化验结果并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疼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疼痛有显著减轻,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分别为7.12±2.6和6.91±2.5,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对比分别为2.45±1.3和2.61±1.4;1年内患者的生存率达到96.51%。综合本院此次研究以及文献资料,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控制病情恶化。综上所述,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感,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0-12]。因此,该治疗方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军荣.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1(12):2113+2115.

[2]王季华.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6(07):56.

[3]路爱丽.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3):53,56.

[4]白伊凡.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两种放射治疗分割方式及疗效评估[J].实用医技杂志,2016,21(09):1007-1008.

[5]张继宝,刘桂英,郭春辉,等.不同分割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6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17(33):68-69.

[6]张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7,24(09):86-87.

[7]王培术,刘建军,何正秋,等.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5,12(02):32-33.

[8]马建光,齐立星,郭洪涛,等.放射治疗89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06(05):8-10.

[9]董柱清,彭强,吴传高,等.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止痛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02(34):40-41.

[10]杨军荣.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36(12):2113+2115.

[11]张继宝,刘桂英,郭春辉,等.不同分割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6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17(33):68-69.

骨肿瘤篇9

王老太今年65岁,平时身体没啥毛病,一直积极参加晨练、登山等老年体育活动。近半年来发现右小腿疼痛,x线拍片检查没发现什么,就按照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给予药物治疗。但疼痛越来越重,尤其是夜间痛得非常厉害。经过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在胸椎、腰椎和腿部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病灶,原来是乳腺癌晚期发生了骨转移,小腿痛是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

骨痛是肿瘤骨转移所致的症状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有时,原发肿瘤仅以转移性骨痛为首发症状,并不伴其他症状。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骨转移发生率的高低排位,依次是前列腺癌(85%)、乳腺癌(80%)、甲状腺癌(50%)、肺癌(44%)、肾癌(30%)。疼痛特点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日渐加重,难以忍受,尤以夜间为重,有时有压痛、叩击痛,严重时甚至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早期可无全身其他表现,虽全身多处转移,但只有一处骨痛;晚期会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乏力等。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上了年纪,难免出现腰背痛。但是腰背部出现顽固性骨痛时,要认真对待,因为肿瘤转移性骨痛80%发生在脊柱。一般腰背痛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部肌肉和骶髂关节劳损、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大多由外伤、负重、受凉潮湿引起,患者腰背部活动受限,久坐或较长时间弯腰疼痛加剧;经休息、理疗、按摩、外用药、口服止痛药物、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后,症状会明显缓解。但肿瘤转移引起的骨痛,经上述治疗不能缓解或短暂缓解后仍进行性加重。这时要高度警惕,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x线拍片没有发现异常?这是因为早期x线平片诊断肿瘤的转移病灶较为困难,只有当脊柱破坏达1~1.5厘米以上,而且骨质脱钙50%~70%时,才能观察到骨损害。怀疑是癌转移性骨痛,要x线、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CT等检查方法相结合。同位素骨扫描是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可早于x线检查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当发现转移病灶时,可进一步行磁共振、CT检查。磁共振发现骨转移的准确性在90%以上,可观察到脊柱骨、脊髓、神经和软组织遭肿瘤侵害的情况。CT检查可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破坏。最后可通过骨穿刺活检,明确骨转移癌的病理类型。

转移性肿瘤的侵袭性高,及早诊断、治疗是最佳方法,不要因为粗心大意耽误了病情。此外,即便患了癌症,只要正确对待、树立信心,配合医生正规系统的治疗,同样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骨肿瘤篇10

骶骨肿瘤因为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加之就诊时一般体积较大,手术有较大的风险。并且术中大量出血、伤口感染、神经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给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6例骶骨肿瘤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进行了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2.4岁。其中脊索瘤5例,转移性肿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囊肿7例。本组病例均术程顺利,无术中休克或死亡。1例肿瘤转移死亡;5例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3~6个月后恢复,其余术后无异常情况发生。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骶骨肿瘤患者往往因手术风险、肿瘤性质未明、治疗费用、预后顾虑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我们采取了个别交谈、成功病例介绍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指导,通过他们的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压力。对于个别知晓病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把握好与其沟通的方式和技巧,使用温和、亲切的态度,避免使用直接、刺激性的语言和用词,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患者,使其用较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对于因家属要求隐瞒其病情的病人,应帮助家属保密,但充分对家属进行宣教和指导[1]。

2.1.2肠道准备[2] 术前2日给予无渣流质饮食,术前1日给予20%甘露醇口服导泻,术前晚和术晨常规禁食并进行清洁灌肠,严重便秘者入院即清洁灌肠,予普食,直至术前3天给予无渣流质饮食。

2.1.3DSA栓塞术护理 为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常规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术前给予常规会备皮,指导其床上大小便及练习术后。术后平卧24小时,腹股沟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6小时,观察穿刺点出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该手术范围较大,出血量大,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1小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记录,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本组5例术后出现低血压,最低至85/48mmHg,血液实验室检验提示血容量不足,经快速输血输液,氧气吸入,患者病情稳定。

2.2.2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引流液的质、量、色,保持管道的通畅及负压状态,并准确记录。如引流液量大并稀薄呈淡红色,应考虑是否出现脑脊液漏;出现脓性分泌物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应警惕出现伤口感染。引流管连续两日24小时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管。本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最长达15天。

2.2.3伤口护理 观察伤口敷料的渗血和固定情况,术后第二天即可取左右侧卧位,以免压迫伤口影响伤口血运及脂肪液化[3];因肿瘤压迫及术中分离骶神经等原因,部分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所以应做好会护理,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术后常规留置尿管,用一次性尿布垫在床下,便后及时处理,保持会及伤口的干燥清洁。

2.2.4神经功能的观察 观察患者会及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指导患者做提肛肌收缩运动,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做膀胱训练,膀胱区有胀意再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华,朱建英,张婧然.骶骨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2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