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十篇

时间:2023-03-21 19:0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脉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血脉传承

血脉传承篇1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这是血脉传承,抹不去也改不了。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精神的烙印,是信仰的归宿。一旦选择,终生不渝。

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有着怎样的信念,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色彩。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毕生追求。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做好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政治素养和党对每一个党员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做合格党员,要从严以修身开始。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在成为思想引领者之前,都是从做“学者”开始的,通过广泛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积累,从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结历史经验,眺望光辉未来。全民阅读学习的“书香社会”,能让中华奋勇崛起,通过读书学习,也能用书香武装出一支信仰坚定、思路清晰、方法科学的党员队伍,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党员的新要求。在读书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不能追求数量,通读了事,要内外兼修,将书本中的理论运用到创造性开展工作上,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中去,在做到知行合一的同时,也让读书学习给党员带来更多“获得感”。

“党员鞋上有多少泥巴,只有人民群众心里最清楚。”做合格党员,唯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在,才能解群众之渴。基层的党员,要学习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同志的实干精神,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工作新思路,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缔结“鱼水”真感情。办公室里找灵气,而不去群众中接地气,这样的工作方法所取得的成绩永远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意,唯有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执行力,方能掌握基层实际,从而因地制宜,摸索出新的工作方法,让基层成为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是习总书记对青年人施展才华、奉献岗位、争创一流提出的殷切希望。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要充分发挥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刻苦钻研的特性,撸起袖子,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取得让组织和人民满意的业绩,方能青春无悔,谱写华章。历史的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让我们用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砥砺前行和开拓创造来书写新愿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七一生日!

血脉传承篇2

忠魂何在?仰望星空!是的,我相信。我相信理想的召唤能“燃起希望的烈焰”,信仰的力量将激发“永恒的炽热”;我相信,在璀璨的民族星空里,一定会有祖国的好女儿冯理达和她的父亲――爱国将军冯玉祥。

2008年2月8日,83岁的医学专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因病逝世。隔着整整一个甲子的遥远岁月,她追随父亲而去了。她的逝世,引发了全国众多媒体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浪潮。人们仿佛刚刚意识到,这位身世传奇的老人原来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她既是那样朴素,那样平凡,又是那样伟大,那样美丽,她生命的足迹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怀念和深长的思考。

信仰之源――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

冯理达的父亲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他一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早年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后追随孙中山,改所部为国民军。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兵潼关,会师中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数次致电南京政府,反对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编、整顿了察哈尔省的零散部队、义勇军,于1933年5月,在张家口正式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经过浴血奋战,察省失地全部光复,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1946年,因反对内战,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写下《》。1948年,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携带家眷准备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当“胜利号”航行到苏联敖德萨附近的黑海海域时,一场蹊跷的火灾突然降临,冯玉祥和小女儿不幸遇难。冯玉祥将军为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而献身,令一切进步力量扼腕痛惜。

冯理达的母亲李德全是河北通州人,1924年经人介绍与丧偶经年的冯玉祥结为夫妻。当时冯玉祥握有重兵,声名显赫,许多显贵都想和他攀亲。他却定了三条择偶标准:一是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二是会纺纱织布;三是要精心抚养前房子女。28岁的李德全当时正在贝满中学教书,冯玉祥听过她的课,对她颇有好感。李德全也十分赏识冯的人品。婚后,李德全一方面相夫教子,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冯玉祥遇难,幸免于难的李德全带领子女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一任卫生部长。后来,又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冯玉祥、李德全夫妇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达。夫妻俩特别疼爱理达,但要求她也非常严格。从很小的时候起,冯理达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练字,每周要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而且每天还要到室外耍大刀,即使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也不例外。父亲常常要求她给警卫员拆洗被褥、洗袜子。父亲对孩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当小姐,要自爱,要自强,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

作为长女,冯理达深受父亲爱国行为的影响。五六岁时,她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本厚厚的书递给母亲,由母亲念给父亲听。这本书的名字叫《资本论》。在家里,她还经常听父亲与同仁讲革命,谈共产党,她虽然不懂共产党的真正含义,但从父母的谈话中隐约感到共产党人是令人钦佩的。父亲还经常教她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教导她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要有志气、有骨气。将门之女的豪情、气节、忠诚,深深融入冯理达的血液中。

冯理达23岁之前一直与父母在一起,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冯玉祥将军所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父母爱国的言传身教中,从父亲对中国前途探索的坎坷经历和深刻反思中,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1945年到重庆进行国共谈判期间,曾多次拜访冯玉祥。为推进国共合作的进程,、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等共产党领导人经常到冯理达家中与冯玉祥共商国是,还为冯理达题词“艰苦奋斗,好好学习”。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精神和可亲可敬的形象,对冯理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她进一步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1946年冯玉祥因反对内战与彻底决裂后,冯理达跟随父母前往美国,一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学习,一边协助父亲进行反蒋救国运动。

1948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选择是回祖国还是留在美国。冯理达坚定地表示,“做爸爸一样热爱祖国的人,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回国途中,父亲和妹妹晓达不幸遇难,血的事实让冯理达体会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艰辛。回到祖国后,、、、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她的全家。党中央为冯玉祥将军隆重举行追悼会,、、等亲笔题写了挽联。不久组织又将她和弟弟冯洪达作为新中国首批留学生送到苏联深造培养,这使她更加坚定了终生追随共产党的信念和决心。

冯理达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每每总要谈及自己的信仰之源:“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对中国共产党从了解到热爱,再到执著追随,历经风雨不改志。”“献身给国家,不怕刀砍和枪杀,唯愿粉身碎骨。民族生存,我方生存。我身虽死,换得民族生存。国家自由,我方自由。我身虽死,换得国家自由。”这是冯玉祥的诗句,也是冯理达最珍视的父亲遗训。向往光明,追随共产党,建设新中国,从冯玉祥、李德全夫妇再到冯理达身上,有着一条百折不挠、历久弥坚的信仰传承红线。

事业选择――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1939年,冯理达的母亲李德全不慎将手臂摔伤,久治不愈。后来请来了著名中医杨济生先生,用针灸治好了母亲的病。从此,冯理达迷上了医学。她认为,医生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为他们“打开生命之门”。高中即将毕业时,她把自己想报考医学院想法告诉了妈妈,得到了妈妈的支持。李德全郑重地对女儿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

悬壶济世,福泽苍生。大仁大爱,斯心永恒。从青丝到白发,几十年奋斗之路,冯理达始终牢牢记着父亲《示女》的殷切嘱托:“真诚不虚,做人根基。勤俭耐苦,天助自助。自学有德,平民生活。小姐太太,害人自害。”

1949年,冯理达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与弟弟洪达一起被派到苏联学习。她在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列宁格勒冬季非常寒冷,加上当时物质匮乏,市民普遍营养不良,致使白喉病流行很严重。苏联医学界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效果仍不明显。冯理达主动请缨,担任该市白喉病防治工作负责人。她大胆研究探索,创造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针灸、中药一齐上,防治效果大为显著,最终使列宁格勒白喉病发病率降到了零。年轻的冯理达被授予“列宁格勒科学大奖”,为年轻的新中国争了光,一时间成为新闻人物。《真理报》《红星报》都曾报道过她的事迹,社会各界也纷纷寄来感谢信,感谢这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当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访问苏联期间,在驻苏大使馆接见留学生时,紧紧握住冯理达的手说:“你不仅有很好的学问,还有很深刻的思想,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专家而高兴。”

1958年毕业后,获得免疫学副博士的冯理达归心似箭。她毅然谢绝苏联有关部门的真诚挽留,回到祖国。作为年轻的西医专家,她怀着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挚爱,把探索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免疫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倾其所学,竭尽全力。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工作期间,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次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北京郊区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浮肿、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以及邢台地震中心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农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深入偏僻公社和生产队,挨家逐户防病治病。期间,她的14份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被国家卫生部转发用于指导全国防疫工作和被学术期刊转载,为我国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率先提出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建设思想,创立了免疫物理学、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和部队免疫学等基础理论,创造性运用电学、力学、电磁学等知识,进行机体免疫研究,取得一批开拓性成果。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两次到冯理达工作的免疫中心,与她一起探讨交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人体信息流的体会,并在给冯理达的信中对她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冯理达先后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3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冯理达属牛,不仅钻研业务有股“牛”劲,对待病人也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吃得了别人吃不下的苦,受得了别人受不住的累。她说:“我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

1973年,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的关怀下,冯理达调到海军总医院工作,当时她已经48岁。刚到医院时,被分配到传染科当住院医生,专业并不对口,但她拖地板、倒痰盂、救治患者,样样工作抢着干,从未叫苦叫累。有一次抢救一名肝病患者,整整五天没能回家,大家让她去值班室睡一会儿,她却说:“你们去吧,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年龄大了,睡眠够了。”1974年冬天住进来一位病毒性疟疾的病人。这种患者经常会把大便弄得到处都是,护士们多少有些畏怯心理。冯理达知道后主动要求负责这个病人。那天恰好护士李永妹值班,已经晚上11点了,她看到冯医生还在整理病案,就劝她赶快回家。谁知冯理达还是不放心病人,转身又进了病房。一开门,一股恶臭迎面扑来,病人身上、床上沾满了粪便。冯理达毫不犹豫地赶紧把病人抱起来,清理脏物,还打来热水,为病人擦拭身体。等收拾完,已是凌晨一点了。李永妹填好当天的病情日志正准备休息,却发现冯医生在洗手间正为病人清洗刚换下的脏衣服……

大爱无声。这种爱,冯理达给了第一次临床针灸不敢下针的护士王瑞,她后来成了免疫中心的针灸骨干;给了结核性脑炎患者王惠,本来被判为没救的女孩,经过冯奶奶精心治疗,奇迹般恢复了健康;给了畸形习武、燃烧着复仇烈焰的王玉洁,使她化解心结,走上正常的奋斗之路;给了大同散岔村的那些“党娃”,孩子们至今记着冯奶奶的话:“我们的社会没有丢下你们,你们一定要成为对党、对祖国有用的人啊!”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临终遗言――“妈妈是党的女儿”

在海军总医院设立的冯理达事迹展览馆,一张标有“中组部0002501”号的党费收据格外引人注目。收据上写着:“冯理达同志自愿多交党费计人民币一万元,特此证明”。时间落款为2008年4月22日。

冯理达的儿子罗悠真清楚地记得,2008年1月20日下午,妈妈病情恶化。她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说:“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之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

“妈妈是党的女儿”,冯理达的临终遗言凝聚了多少深沉的情感!“妈妈是党的女儿”,这句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冯理达毕生秉持的坚定信念!

起点在哪里?或许定格于父亲《》发表之际,或许就升腾在“胜利号”一片火海之中。冯理达从青年时代就追随父亲,向往光明,渴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坚定追求,无怨无悔。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她始终坚定对党的信赖。即使在“”期间,家庭受到严重冲击,母亲被批斗,自己被污蔑为“双料特务”,失去了工作权利,甚至被软禁,她依然痴心不改、执著如初。冯理达把加入党组织看得比生命还重要。1949年赴苏留学刚到苏联,就向时任驻苏大使的王稼祥提出了入党要求,并向中国留学生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51年回国探亲时她又向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安子文提出入党要求,以后每年都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1973年到海军总医院工作后的一年多时间,就先后五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当时她的入党介绍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要坚持入党。她饱含深情地说:“我母亲62岁加入党组织,我比母亲年轻多了。我只要活着,就要入党。”她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总要谈及自己的入党认识:“我亲身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所以,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只要我活着,就要入党,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1975年12月23日,冯理达得知组织批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消息后泪流满面,激动地说:“我终于入党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26年的夙愿。”这一年她整整50岁。

冯理达是党的女儿,她一生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主义”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出来人们也许不大相信,冯理达对党忠诚老实,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入党后更是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本《选集》书中夹满了用纸条做的书签,书页上写满了心得批注;一本《邓小平文选》不知翻阅了多少遍,书的边缘都磨破了……她用毛笔正楷恭录党的十四大以来历次全文,15次用毛笔手书“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她把向党组织汇报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每年主动向组织递交自我鉴定,如果外出,时间超过一周,都以书面形式汇报,从1949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去世从未改变。

这些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形式吗?回答当然否定。难能可贵处在于它承载着冯理达坚定的信仰,坚强的党性,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常态。认识冯理达的人都说共产党好,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风范和为人民服务的作风。1983年,冯理达担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虽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为党工作的匆忙脚步从未停歇。

她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对孤残儿童、贫困学生、重病患者、受灾群众和困难家庭,总是不遗余力地关爱帮助,被人们敬称为“爱心妈妈”“爱心奶奶”。

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20年。20年间,她进工厂,下农村,深入基层搞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围绕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提出议案155项,书面发言53份。

耄耋之年,她潜心研究健康健美长寿学,撰写大众健康读本,进行辅导讲座,总是那样信心百倍,充满活力。然而,她一辈子为他人奉献,惟独忘记了自己。2007年12月18日,她积劳成疾住了院,只住了一周时间,病情刚有好转就要求出院。出院后,又像往常一样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终于,2008年1月11日,因老年间质纤维化改变伴感染,病情严重,她倒下了。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她每天的工作仍排得满满当当:1月13日,修改健康健美讲课稿;1月14日,听取北京市抗癌乐园工作人员的工作汇报;1月15日,接待广东从化市市委书记,联系广州中医药城落成签约仪式;1月16日,与衡水市委书记商谈社区健康健美活动开展情况;1月18日,去领“迎奥运科学健身奖”证书……

然而,这位年逾八旬的“党的女儿”再也不能去完成这些任务了。2月8日,她离别我们而去,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

人生境界――“80岁的小姑娘”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理达不是这样,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却将微笑常挂在脸上。

豪情万丈的冯理达,也是柔情万端的冯理达。

历经坎坷的冯理达,也是笑面人生的冯理达。

一位记者写道:“她不是一块毫无表情丰碑伫立的奖章,也不是一个散发光芒却高高在上的光环。她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生动的老人,生活中充满魅力的女性。她爱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个不折不扣的女高音;她爱兰花,更愿意亲手画兰花之美,悟兰花之神韵;她喜欢听新闻,床头永远放着一台收音机;她年逾八旬,像所有健康的老人一样,骑自行车上下班;她疼爱自己的孙子,共享天伦;她也会任性,和老伴拌嘴,而后释然一笑。”

儿子罗悠真切地感知冯理达、罗元铮夫妇携手相伴50多年的笃爱真情,外公当年送给一对新人的对联是“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他们用一生相爱来守护这祝福与期望。罗悠真这样讲述父亲去世后母亲对父亲的怀念:“每天早上出去妈妈都和爸爸说话,说再见,跟在的时候一样,回来的时候也是先问候爸爸。晚上把爸爸的被子给撩一截,拖鞋放上,然后到那个骨灰盒前,就和爸爸轻轻地说话,好像爸爸还没走一样那种感觉。”

同事潘晓雯回忆说:“冯理达最不欣赏把工作身份带回家了。她自己就是一个特别有女人味的人,真的是不笑不说话!她说起话来声音特别甜、特别柔、特别年轻,根本不像一个80多岁的老人。”“我曾经应邀到她家吃过西餐,那天她亲自下厨,我记得那天吃的是黄油果酱面包、牛排,喝的是红菜汤。她是个非常有情调的人。”

同事陈淑英解释:“院长的工资是公私不分的。她的工资也是我们免疫中心的经费。就拿非典我们整理的那个资料来说吧,我们收集了4447条,A4纸摞起来43公分高。这一个东西就花了一万多块钱,这个全部都是院长出的。另外,她看见谁有困难,就送钱给谁。她的工资说起来也不少,一个月一万多块钱,但她的生活非常简朴,买衣服大部分都是100元以下的,一般都是几十块钱一件,一条毛裤穿了20多年,两边都磨得这么大窟窿了,还穿着。她对军装特别珍惜,参加哪儿的活动,全穿军装,平时穿的便装非常简单。”

1949年,冯玉祥遇难后第二年,按照他的遗愿,李德全将丈夫和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了国家,包括京郊和通县土地151.33亩,北京西城井儿胡同求知中学全部房屋地基等。“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爱国爱家,自立自强,60年前冯玉祥为冯理达留下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如今,冯理达也已离我们而去,她留给儿孙的又是什么?是一张仅余85.46元余额的建行工资卡,是一腔深爱祖国、深爱亲人、深爱人民、深爱事业的情怀,是一种“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目光和蔼、心地纯洁的“80岁的小姑娘”的美丽风采。高尚而纯粹的她,以坚定的信仰、平民的心态、踏实的作风塑造起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冯理达人生境界可谓高矣!

她在日记里写道:“思想不服老,气度不老,志趣更不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她为患者留言:“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画出的是彩虹,擦去的是眼泪。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她对我们说:“正直是幸福,信赖是幸福,劳动是幸福,爱情是幸福,贡献是幸福,知识是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是幸福。”

她还说:“只拥有事业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亲情、友情是生活的基石,是人性光辉的一面。”“要小心,要谨慎,学吃亏,学让人,遇事能忍,生活勤俭,不自夸,不骗人,诚诚恳恳,厚厚钝钝,乃是根本。”

血脉传承篇3

关键词:桃核承气改良方;血管内膜剥脱术;血管内皮;STA13;VEGF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1022-04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心血管领域积极开展了介入治疗,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lnal coronary angiplasty,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较成熟的手段,成功抢救许多患者生命。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ls,RS)率已经从PTCA时代的20%~30%降至目前药物支架时代的5%~8%,但是Rs仍是影响介入治疗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常规西药防治过程中出现对肝功、肾功损害及大出血等的严重问题仍未能解决,因此PCI术后RS的中医药防治的研究成了人们关注的新热点。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桃核承气改良方对血管内皮损伤后sTAT3(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的影响来预防PCI术后RS。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体重2~2.5kg雌雄不拘。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家兔普通饲料、家兔高脂饲料(基础饲料79%、蛋黄粉15%、猪油5%、胆固醇1%)均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加工。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OX-2(GT201202),购自Gene公司。封闭用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总RNA提取试剂异硫氰酸胍(Tfiozol Reagent):美国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公司。反转录酶(AMV),RNA酶抑制剂,dNTP混合液,Oligo(dT)15,TaqDNA聚合酶,目的基因引物均购自日本TaKa-Ra公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IgG,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CR扩增仪(德国Biometra),Chemi Imager5500凝胶电泳成像分析系统(美国Mphainnoteeh chemi Ima-ger)。恒温水浴箱、SmartView2001生物电泳图像分析软件等。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分组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将动物分模型组(n=10)、中药组(n=10)、西药组(n=10)、空白组(n=10),将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模。术后3组正常饲料喂养,中药组予桃核承气改良方4.5mL/kg灌胃4周,西药组予舒降之、阿司匹林混合液4.5mL/kg灌胃4周,模型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4.5mL/kg灌胃4周(给药量按人和动物间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计算)。

1.3.2 药物制备 中药:桃核承气改良方(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肉桂15g,桃仁15g,水蛭25g,金银花20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药物用水浸泡0.5h,先武火再文火煎1h,倒出药汁,共煎3次,将药汁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00mL,4℃冰箱保存。西药:舒降支40mg/片,批号:国药准字J20040032,由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提供。阿司匹林100mg/片,批号:BTA6015,由拜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研磨后,双蒸水溶解,4.5mL相当含舒降支1.8mg、阿司匹林4.5mg,4℃冰箱保存。

1.3.3 动物造模 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模:25%乌拉坦每100g0.4mL腹腔麻醉家兔,于右侧腹股沟部进行脱毛消毒后利多卡因少量局麻,切皮拨肉分离股动脉,两动脉夹分别夹住股动脉近心远心端暴露2cm左右,剪开动脉周长1/3口,用6F穿刺针刺破动脉壁,经导丝导入直径1.5~2.0mm球囊导管(依血管直径大小而定),至肾动脉下方,盐水充盈球囊(压力为4~6kPa),缓慢回拉导管至切口处抽空球囊内液体,使压力降至零,重复上述过程3次,达到剥落腹主动脉内皮的目的。撤出导管,结扎股动脉,缝合皮肤,术后3天连续肌注青霉素每天80万u/只,预防感染。

1.3.4 实验取材 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后4周处死家兔,切开腹壁暴露腹腔,将肠管翻至一侧,见到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并行于脊柱旁,分离腹主动脉,截取2cm长腹主动脉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于10%的中性甲醛溶液中~20℃贮存。

1.3.5 Trizol法抽提总RNA 参照Tfizol说明书采取一步法提取总RNA。取0.1g组织剪碎置于组织匀浆器中,加入Trizol lmL,在冰浴中迅速匀浆15~30s以充分研碎组织,置于室温中5min,后加入0.2mL氯仿摇振15s,置室温3min,以12000r/min 4℃离心15min,吸取上清液加入0.5mL异丙醇摇匀,室温置2h,再次离心,条件同上,弃上清,以75%乙醇清洗1次,弃上清,加Nuclease free water50μL。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OD值。

1.3.6 半定量RT-PCR取实验兔的血管内皮组织200mg。测定mRNA;参照说明。引物COX-2和β-actin内参对照引物由中国医科大实验室提供。(1)eDNA的合成:参照RT-PCR试剂盒说明书。(2)PCR反应条件:参照RT-PCR试剂盒说明书。(3)PCR凝胶电泳:取5v,LPCR产物与2μL上样缓冲液混合,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120V,45min),电泳结束后,凝胶成像仪成像分析。

1.3.7 数据处理 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图像经Smart-View2001生物电泳图像分析软件(上海复日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RT-PCR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家兔血管内皮中STAT3的mRNA半定量RT-PCR结果

在不同试验组兔子血管内皮中,均可见到STAT3的mRNA表达。其中,Mark 2中STAT3的mRNA表达上调;Mark 3中STAT3的mRNA表达被抑制;Mark4中STAT3的mRNA表达被抑制。见图1。

2.2 家兔血管内皮中VEGF的rnRNA半定量RT-PCR结果

在不同试验组兔子血管内皮中,均可见到VEGF的mRNA表达。其中,Mark 2中VEGF的mRNA表达上调;Mark 3中VEGF的mRNA表达被抑制;Mark 4中VEGF的mRNA表达被抑制。见图2。

3 讨论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记载:“心痹者脉不通。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金匮要略》所言: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PCI术后Rs属于中医“血瘀证”范畴。其发病理论涉及瘀、痰、虚等多个方面,病机为脏气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治法理论则主要是以活血化瘀、豁痰去浊、兼以扶正等方面。因PCI系为外源性创伤,导致血脉受损,瘀血内停,毒邪壅于局部,与外科的创伤过程类似,并根据病变局部的感染因素和炎症反应,提出PCI术后RS的中医发病机制不单纯是痰瘀和虚,局部特点应为瘀毒互结,兼以正气亏虚。由于新旧病因的综合作用。再次心脉闭阻的可能增加,这可能是Rs形成的另一主要机制。《血证论》指出:“刀伤乃是气分之血,故宜补气以生血,气达患处乃能生肌,气充肌肤乃能行血。”《景岳全书》亦云:“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故在活血化瘀、豁痰去浊的同时兼以补气之药则效果更佳。而本研究运用伤寒方《桃核承气汤》为基础的改良方中大黄、芒硝为软坚散结要药防治毒邪壅于局部,防止增生,预防RS共为君药;桃仁为活血祛瘀之药,水蛭为破血逐瘀之药,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药共为臣药;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为佐药;炙甘草人心经,能补益气血以鼓动血脉,又有调和诸药之功效为使药。该方的组成特点是:活血化瘀,通下瘀毒兼扶正气,使蓄血去,瘀毒清,诸证平。

冠脉再狭窄是一种医源性疾病,通常在PCI术后3~6个月发生,单纯球囊扩张后发生率30%~50%;冠脉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10%~40%的患者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仍有5%~10%。研究表明,PCI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主要为: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增殖、细胞外基质及胶原纤维过量增生、血管重塑等。上述各环节互相影啊,最鳋导致再狭窄。

目前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血管外膜的重塑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同时也是防治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发现,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与VSMCs增殖密切相关,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1993年B romberg等首次将STAT3确认为癌基因以来,STAT3信号通路已成为调控细胞增殖、凋亡新的研究热点,STAT3表达产物为一核转录因子,当细胞外信息分子刺激该通路后,STAT3的酪氨酸基团被磷酸化,通过其SH2功能区相互作用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识别特异DN段并与之结合,作用于Cyclln D1、Bc12xL等下游靶基因,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

STAT3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参与细胞生长、恶性转化、凋亡等生理功能的调控。STAT3与心肌细胞的发育、调节心肌收缩性及血管生成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活化的STAT3可促进心肌保护因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TAT3可调节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心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心肌的代偿性肥大中起到重要作用。STAT3不仅是血管生成的一种调节因子,还能诱导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提高一氧化氮量,以及介导抗凋亡基因bcl-x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生成提高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的存活能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簇结构上具有同源性并富含半胱氨酸的糖蛋白。VEGF的生物特性: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胎盘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促生长因子相比,VEGF是最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生长因子,它是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促有丝分裂原,并不广泛作用于其他组织细胞,而且VEGF同时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又被称为血管通透因子。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均可分泌VEGF。VEGF通过与其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在人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中VEGFr21和VEGFr22

在体外培养发现,心肌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表达的VEGF及其受体在缺氧条件下均可上调。在人体内的观察试验发现,急性心梗后早期血浆VEGF水平开始上升,心梗后1~2周时上升至高峰值,能够达到促使内皮细胞增殖的水平。这意味着VEGF可能是各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为关键的生血管因子。

有实验表明VEGF的表达与STAT3蛋白呈正相关。许多癌基因的活化都可以上调VEGF的表达,最近有人认为激活的STAT3信号能诱导VEGF的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Niu等用显性阴性的STAT3蛋白及STAT3反义寡核苷酸阻断STAT3的信号转导,均可下调VEGF的表达,且VEGF启动子上STAT3结合位点的突变会使v-Src介导的VEGF启动子的活性丧失,因此他们认为VEGF基因是直接通过STAT3蛋白来调节的,并且认为STAT3在阻断由多种信号途径介导的肿瘤血管生成策略中是一个共同的分子靶。

已知VEGF能通过多种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如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一激酶、蛋白激酶c等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信号通路STAT,也参与了VEGF的信号传导,这在心肌细胞、主动脉内皮细胞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得到了证实。

血脉传承篇4

【关键词】  黄疸 血 中医发展史

    现代 中医黄疸理论以血为病因病机的枢纽,如关幼波先生称:“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又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都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见《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当代医史学者对黄疸与血相关理论的发展 历史 研究 尚少,仅黎德安先生有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从来的黄疸病因,均重视邪气性质与脏腑位置,对气分、血分,则一般不涉及。尽管黄疸中也有蓄血一说,但那只是属于黄疸病理转归中的一种变化而已。时至清末,西学已经东渐,中医学界受西学影响,也开始出现不同于传统医学的某些观点,黄疸的血分说即出现于清代末年。”[1]

    笔者在考察相关史料后,得出与黎先生不同的看法:黄疸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末西学影响之下,而是在明清之交从传统黄疸蓄血理论中被阐发出来。

    黄疸蓄血理论建立与发展历程

    黎德安先生认为:在清末之前“尽管黄疸中也有蓄血一说,但那只是属于黄疸病理转归中的一种变化而已”。事实上,传统中医对蓄血发黄认识相当深刻,已经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齐备的完整理论,并非简单的“病理转归中的变化”。

    早在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中即指出身黄与血有关:“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隋·巢元方在此基础上提出“黄病候:……七、八日后,壮热在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豚肝状。”“因黄发血候:此由脾胃大热,热伤于心,心主于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故因名为发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巢氏认为因黄而动血,黄在先而血在后。宋之前的医家延续巢氏观点,简单将血当作黄疸的病理产物,治以下法。

    但到了宋金时期,这种认识有了重大变化。朱肱《活人书》(1108年)载:“然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2]刘完素《伤寒直格》[3]明确指出前一种为湿热发黄,后一种为发黄瘀血证。此二人将湿热发黄与发黄瘀血证并提,与巢元方的认识有别,突出了蓄血发黄的重要性。

    再考察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4年):“若瘀血在里发黄者,则可下。”[4]《伤寒明理论》(1156年):“一或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抵当汤下之而愈。”[5]粗看似与仲景无甚分别,但细究则可发现:前一句称“瘀血在里发黄”,是说瘀血在先,发黄在后,而后一句更为明白:“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即蓄血为因,发黄为果,这种认识恰恰和巢元方相反。因此,可以说成无己最早提出蓄血也是发黄之因。中医黄疸蓄血理论的真正独立发展应从成无己开始。

    明清时期瘀血(蓄血)发黄得到了进一步重视,相当多的医家将瘀血(蓄血)发黄与湿热发黄并列而论,如李《医学入门》、董宿《奇效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订补《明医指掌》等。

    从诊断看,《伤寒论》称蓄血发黄为“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成无己补充为“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脉症描述清晰。从因机看,成无己认为是蓄血下焦而发黄,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年)认为“伤寒瘀血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疸”,明代刘纯认为蓄血发黄是“邪热传于太阳之本,小便先淋而黄,其人暴狂,内有血也,为太阳发黄本病也”,何京《文堂集验方》(1775年)[6]认为瘀血发黄“起于伤力,或因跌扑。身体发热,小便利,大便黑,脉芤涩者是”,将瘀血发黄与外伤相联系。

    从治法方药看,宋元仍多以张仲景抵当汤破血逐瘀 治疗 蓄血发黄,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认为“有血必狂,宜抵当汤;如黄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陈无择则首创以麻黄醇酒汤治疗瘀血发黄。明清瘀血发黄治法方药发展较大,《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疸》(1853年)引《本草经疏》:发黄“忌破气、闭气、下、咸、滑利、滞腻、润、燥热,有瘀血者兼忌酸寒,宜清热、利水、除湿、养胃气,有停滞者宜消积滞,有瘀血者宜行血”。龚廷贤、王肯堂、吴昆等改用桃仁承气汤治疗瘀血发黄,沈金鳌、何京等亦用此方,可使“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随泄减”;《医学传灯》[7]用加味柴物汤半补半消;李枝源《医学指要》(1848年)“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明清医家特别指出茵陈蒿不宜用于蓄血发黄。如《本经逢原·卷一·山草部·茵陈蒿》(1695年):“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沈金鳌《要药分剂》、凌奂《本草害利》等亦持此论。

    元明之际的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8]首次点明女劳疸与蓄血的关系,喻昌、吴谦、张璐[9]、王子接等人对此有发展。如喻昌《医门 法律 》对女劳疸、酒疸与血关系的 分析 与赵以德一脉相承:“女劳疸……正指蓄血而言也,故不治。……酒疸之黑,与女劳疸之黑,殊不相同。女劳疸之黑,为肾气所发。酒疸之黑,乃荣血腐败之色。”[10]论及硝石矾石散,喻昌认为:“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为难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尽满,而成血蛊,尤为极重而难治矣。”[10]必须用硝石“石药之悍”咸寒走血为君,才能消逐其热瘀之血。

    宋代官医大量使用清热凉血的药物,犀角在《圣惠方》黄疸158方中被使用多达33次,鳖甲(清热滋阴)、羚羊角(平肝息风)等使用亦大幅增加。现代汪承柏先生认为:“历代医家对瘀热交结发黄的治疗,多有主张用犀角散等凉血活血之剂治疗者,但近世医家报道不多。近几年来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收效较好。”[11]

    蓄血发黄的理法方药自宋元至明清愈加齐备,是中医黄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血分说创立的母体。

    黄疸血分说的创立

    明代吴有性在《瘟疫论》(1642年)指出:“发黄一证,胃实失下,表里壅闭,郁而为黄,热更不泄,搏血为瘀。凡热经气不郁,不致发黄,热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因随减。尝见发黄者,原无瘀血,有瘀血者,原不发黄。所以发黄,当咎在经瘀热,若专治瘀血误也。”[12]他明确用气分、血分解释蓄血发黄之病因病机,着力论证“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这是对巢元方观点的回归。可以说,至迟在明末,中医已经对黄疸血分说有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这种热入血分之说,得到了清代医家喻昌、唐容川等人的继续阐发。喻昌在《医门法律》论黄疸“湿热中重加燥证”:“然燥有气血之分,猪膏煎借血余之力,引入血分,而润其血之燥,并借其力开膀胱瘀血,利其小水,小水一利,将湿与热且俱除矣。其五苓散,原有燥湿滋干二用,今人颇能用之,本草言茵陈能除热结黄疸,小便不利,用之合五苓以润气分之燥,亦并其湿与热而俱除矣。制方之妙,夫岂思议之可几哉?”“盖女劳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药,必不能开。仲景取用虻虫、水蛭、矾石,无非此义。”但他认为不宜简单以气血分辨黄疸:“今人但云阳疸色明,阴疸色晦,此不过气血之分,辨之不清,转足误人。……夫女劳疸者,真阳为血所壅闭,尚未大损,瘀血一行,阳气即通矣。阴疸则真阳衰微不振,一任湿热与浊气败血,团结不散,必复其阳,锢结始开。”

    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1803年)引沈自南注:“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盖疸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13]

    从气血角度分论黄疸,以清代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最为透彻:“按‘瘀热以行’。一‘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为黄。”[14]他以湿热遏郁脾土为基础,更多强调了热陷血分乃发黄,血瘀才能发黄,对吴有性等人“非蓄血而致发黄”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观茵陈汤、硝石、栀子、猪膏,正治黄之方,皆治血分。惟五苓、小半夏,是治气分,然皆变法也。若茵陈诸方,乃为正法,可知黄属血分矣。”唐容川的工作是传统中医黄疸血分说最重要的 总结 。

    从明·吴有性直到清·唐容川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中医对黄疸病因的气分、血分分析是相当明晰的。 事实上吴有性、喻昌等人的论述都是从传统蓄血理论中阐发而来,并未受到西学之影响。唐容川在论及女劳疸、酒疸时称:“知酒疸在血分,益知女劳疸亦在血分。酒疸腹满与女劳疸之腹满,皆是瘀血。”此正表明唐氏之论从蓄血发黄理论中来!

    故黎德安先生所称“黄疸的血分说即出现于清代末年”似值商榷。

    以血为因机枢纽重构中医黄疸 理论

    郭雍之毒血相搏说  宋代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1181年):“巢氏黄病一论,未为该通,而诸家伤寒论中多从之。夫致黄之由非一,或误下,或火熏,皆能成黄,非止寒热谷气而已。大抵寒邪中人,久不能去,变为热毒。……郁而在里,终不能散,淫邪泮衍,血脉传流。其毒之重者,遇血相搏不能胜,为之变结。或如豚肝,或如墨色,此为邪气所败之血也。无以泄其邪,则血枯而人死。其轻者鼓血而上,随衄可出;涩者因促滑气而下,随溺可去。既不能与血相搏,又不能开腠理而生汗,上不可出,下不可去,乃散于毛窍之际,已失所舍,而无可定止,进退不能,郁为至黄之色,以待汗与溺而后通。”[15]

    郭雍对巢元方“有血当下之法如豚肝状”的黄病论提出质疑,阐发自己的观点,关键是指出黄疸的黄色来自邪气所败之血,并据此创立了毒血相搏致黄的病因、病机。所谓邪气,强调了黄疸的外感性和传染性,而邪气化为热毒通过血脉传流,并败血郁结成黄。这完全是一种天才的想象,比成无己、陈无择等走得更远,是以血脉为基础重构了黄疸因机理论,如果这种观点出现于近 现代 ,也许又会被误认为是受到了西方医学理论的 影响 。但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观点竟未得到后世的重视和继续阐发。

    周学海以血为中心重构黄疸理论  周学海《读医随笔》(1891年)对发黄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乱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湿热熏蒸,肌理缓纵,脉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渗出,与液相杂,映于肤,泄于汗,而莫不黄。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燥,佐入行瘀之品,为摄血分之湿热而宣泄之也。湿热去则脉管复坚,血液各返其道,而清浊分矣。……夫血之所以旁渗者,以血既为湿所停凝,而前行有滞,气又为热所逼迫,而横挤有力,加以肌理松弛,而血因之旁渗矣。蓄血发黄,亦此理也。”[16]他依此理对阴阳黄和黑疸进行了重新阐释:“阳黄色深厚者,热盛则津液蒸腐,化为黄粘之汁,与血相映,故色厚也;阴黄色暗淡者,无根之热,不能蒸腐津液,尽化稠粘,而水多于血,故色淡也。”黑疸乃“脾肾浊气,淫溢经脉,逐日饮食之新精,亦皆为浊气所变乱,全无清气挹注,周身血管,不得吐故纳新,遂发为晦暗之黑色矣。”

    周学海提出:“治中焦者,清胃疏肝,滋肾利水,即小柴胡、茵陈五苓是也;阴黄者,黄连枳实诸理中汤主之。治下焦者,滋肾补肺,不得清胃,更不得利水,滋肾丸、大补阴丸加参、芪可也,必待肺气已充,肾阴已复,始从清胃利水;若阴黄者,茵陈四逆主之。总须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为其已坏之血不能复还原质,必须化之,而后无碍于新血之流行也。”

    周学海学贯中西,将西医解剖学融入到传统中医理论中去, 发展 和推广了蓄血发黄和血分说。他完全以血构建黄疸理论体系,认为所有发黄都与血和血脉有关,把血与黄疸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黄疸证治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近现代医家以肝胆血为中心重构黄疸理论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多用胆汁溢于血中解释发黄:“此乃肝中先有蕴热,又为外感所束,其热益甚,致胆管肿胀,不能输其胆汁于小肠,而溢于血中随血运遍周身,是以周身无处不黄。迨至随血运行之余,又随水饮渗出归于膀胱,是以小便亦黄。至于大便色白者,因胆汁不入小肠以化食,大便中既无胆汁之色也。”

    关幼波先生提出黄疸 治疗 的首要准则应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他对黄疸与血的关系有极深刻的理解:“内蕴湿热与外界湿热、疫毒相搏并非全部都出现黄疸。若湿热仅停留在气分,甚至弥漫上、中、下焦,虽有恶心、纳呆、脘胀、身重胁痛、乏力,甚至发热等证,但一般多不会出现黄疸。而湿热瘀阻血脉才会出现黄疸。”关幼波认为:“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亦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的药物。”从他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到受唐容川、周学海的影响。

    汪承柏先生重视血热血瘀之病机:“正如《张氏医通》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症,血瘀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主要病机。”胡希恕认为:“因肝喜疏泄而恶郁滞,肝病则气郁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祛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而肝炎亦治。”徐仲才认为:“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大便反呈灰白,目、皮肤、舌苔、小便均为黄色。”任继学认为:“机体内脏肝失疏泄之能,胆失通降之力,脾失上升之性,运化无权,邪气内潜,破坏气化之枢,胆汁内瘀,渗入营血,致营血内含胆汁运行于全身。”[11]等等都是以肝胆血为中心重新构建黄疸理论体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现代医家用药则更为灵活:如关幼波先生用凉血活血(用药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等)、养血活血(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等)、温通血脉(附子、桂枝等)三法。杨志一经验:“太阴阳虚血弱,归芪建中汤;厥阴阴虚血燥,滋肾养肝软坚用三甲复脉汤,调理肝脾用加味逍遥散。”这些都是对前人经验的系统化和新的重要发展。

    结  语

    传统黄疸理论是建立在脾胃为脏腑、湿热为因基础上的,而对血与黄疸关系的认识经过漫长时间逐步深入:从最初《伤寒论》将身黄与血联系起来,到宋金元代因注解《伤寒论》而使得瘀血(蓄血)发黄理论从湿热论中独立出来,到明清医家吴有性、喻昌、唐容川等对血分说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医学传入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不能无视中医理论本身的发展,抹杀前代医家的独立创造能力。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代末年,而是由明代吴有性等人从蓄血理论中发挥而得,其发展并未受到西学影响。最早以血为中心重建黄疸病因病机理论的是宋代郭雍,而非中西汇通医家。但无疑,西学传入在清末以来黄疸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学海、张锡纯等近现代医家受其影响,以血脉、肝胆为中心完成了对黄疸理论的重构。血在黄疸证治中的重要性被大幅提升,成为因机治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血脉传承篇5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在术中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择期手术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平面内技术组(A组,n=62)和平面外技术(B组,n=60)。A、B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每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首次穿刺成功例数及首二次穿刺成功例数,并分别于穿刺前(T1)和拔管后0.5h(T2)测量穿刺点桡动脉内径、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及穿刺侧的无创动脉血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长于B组、首次成功穿刺例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超声引导;平面内技术;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4-046-03

DOI:10.11876/mimt201704019

Ultrasound-guided in-plane and out-of-plane approaches for intraoperative artery cannulation NIE Minghui1,ZHANG Xiaoxia2,LIU Huiling1,LI Yixue1,WANG Xiaoyan1,WU Wenying1,FENG Peiming1. (1.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in-plane and out-of-plane approaches for intraoperative artery cannulation. Methods: A total sampale of 12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surgery from July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plane group (group A, n=62) and out-of-plane group (group B, n=60). The patients of group A and group B underwent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with ultrasound-guided in-plane and out-of-plane approaches. The length of ultrasonic positioning, the times of cannulation attempts, the total duration of cannulation, success rates at first-time attempt and the first two attempts were recorded. The radial artery diameter and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non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puncture side were measured at the points for cannulation before cannulation (T1) and 0.5 h after extubation (T2).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otal duration of cannulation and the times of cannulation attemp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length of ultrasonic positioning of group A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 the success rate at first-time attempt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in-plane approach; out-of-plane approach; radial artery

动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有创穿刺技术。成功的动脉穿刺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基础,通畅的动脉通路不仅可以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动脉血气而且可以进行血液透析等治疗操作[1]。桡动脉是动脉穿刺的常用部位之一。传统的桡动脉穿刺技术通过盲探触摸桡动脉搏动进行穿刺,常因定位不准、进针角度方向的差异而导致穿刺失败[2]。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3]。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技术主要包括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在术中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为临床麻醉中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的择期手术患者122例,18~65岁,ASA I~II级,随机分为平面内技术组(A组,n=62)和平面外技术(B组,n=60)。排除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尺动脉疾病、Allen试验阴性者等不适宜行桡动脉穿刺的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清醒进入手术室后,吸氧2L/min,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动脉血压,开放上肢外周静脉,镇静镇痛。患者穿刺前均进行Allen试验,结果为阳性者选择左手进行穿刺。所有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手掌向上平放于搁手板上,手腕背侧垫纱布卷背伸30°~60°并固定,常规碘伏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皮肤,铺巾,穿刺部位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Sonosite Micromaxx便携式超声仪(美国,Sono Site公司),探头频率选择6~13MHz,超声探头涂上耦合剂后采用一次性无菌保护套套扎。A、B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在手腕横纹处探查桡动脉,选择最佳穿刺点,具体操作方法如下。A组:将探头与桡动脉走形垂直采用短轴切面确定桡动脉的位置,并移动超声探头使其处于画面中间,再将探头与桡动脉平行以长轴切面再次确定桡动脉的位置,左右移动超声使其对准桡动脉的中间位置,右手持动脉穿刺针以30°~45°向超声和皮肤交点处穿刺,当超声图像中出现完整的进针声影后缓慢进针并观察穿刺针尾端若见回血后,边向近心端进针边退针芯,待套管进入桡动脉后固定接压力传感器监测血压。B组:以短轴切面确定桡动脉的位置,将桡动脉调整至画面中点,以同样角度进针穿刺,见穿刺针回血后置入套管并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器监测血压。两组患者均由相同操作者进行桡动脉穿刺,穿刺两次不成功者则更换操作者并交替采用平面内、外法改变引导方式,四次不成功者则为操作失败。进针一次未成功则记一次穿刺。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拔出动脉导管并以加压包扎按压15min。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穿刺前和拔管后0.5h测量穿刺点桡动脉内径、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及穿刺侧的无创动脉血压,记录每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首次穿刺成功例数、首二次穿刺成功例数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血肿、桡动脉后壁穿透)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比、体重、桡动脉内径和皮肤到桡动脉距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及桡动脉指标

两组患者总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长于B组、首次成功穿刺例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组内比较:T1时刻的桡动脉内径均大于T2时刻且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均低于T2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A组患者血肿2例、桡动脉后壁穿透3例;B组分别为9例、12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桡动脉穿刺常采用盲探触摸桡动脉搏动的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4]。对于肥胖、心律失常、低血压以及桡动脉解剖异常的患者,桡动脉穿刺常存在较大的困难[5-6]。反复穿刺会引起桡动脉痉挛和血肿的形成进一步加大穿刺的难度[7]。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不仅可以清楚分辨血管和穿刺针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在直视下调整进针的角度和方向,减少盲探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8]。

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是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常用的技术,二者各有优劣。平面内技术中,穿刺针和血管长轴在同一平面且在穿刺过程中可以动态观察二者的关系,能够减少穿刺针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8];平面外技g中可以直接观察进针的方向和血管腔之间的关系,提高穿刺的速度[9]。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桡动脉内径和皮肤到桡动脉距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长于B组,表明平面外技术更容易找到桡动脉,这是由于平面外技术引导下腕部横断面超声范围较宽,更容易发现桡动脉的搏动,而平面内技术下超声范围小,只能在短轴法下找到动脉然后再旋转超声探头寻找[11-12],因此需要时间更长。A组首次成功穿刺例数少于B组,可能的原因有:平面内技术引导下由于超声断层图的切片厚度的影响,声像图上可能存在临近靶区结构的回声,干扰操作者的判断,误认为穿刺针在血管内,反复穿刺操作时间延长[13];平面外技术下能够清楚的判断进针方向和桡动脉最大径角度的关系,随时调整进针方向,避免临床上动脉穿刺时常出现针尾喷血而置管不畅的情况[14],减少操作时间;由于桡动脉位置较表浅以及穿刺针穿刺过程中的推挤等均可能引起平面内技术下图像的移位,影响穿刺的效果和时间。A患者首二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是由于在平面内技术引导下穿刺失败时,交替使用平面外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桡动脉截面与针尖的相对位置,稍微调整角度则可以顺利进行[15],而平面外技术由于针尖和超声探头垂直,当针尖进入皮下后调整超声探头后仍难以分辨[16],所以首二次穿刺成功率低。由于平面外技术失败后超声影响难以分辨,需要多次调整穿刺针多因此也会引起桡动脉的多处损伤,所以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高于A组。由于穿刺损伤可能引起患者血管痉挛、局部血肿挤压动脉、局部血管内膜增生以及新鲜血栓的形成,使血管内径减小,所以T1时刻的桡动脉内径均大于T2时刻,而为了满足远端肢体的血供,血液流速代偿性增加,所以两组桡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低于T2时刻。

之,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引导动脉穿刺置管对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相似;与平面外技术相比,平面内技术超声定位时间长,但其首二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参 考 文 献

[1] Stone MB, Moon C, Sutijono D, et al. Needle tip visualization during 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access: short-axis vs long axis approach[J]. Am J Emerg Med, 2010,28(3):343-347.

[2] Velasco A, Ono C, Nugent K, et al. Ultrasonic evalu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diameter in a local population from texas[J]. J Invasive Cardiol, 2012,24(7):339-341.

[3] Shioh AL, Savel RH, Paulin LM, et al.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hest, 2011,139(2):524-529.

[4] Ganesh A, Kaye R, Cahill AM, et al.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in children[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9,10(1):45-48.

[5] Troianos CA, Hartman GS, Glas KE, et al. Guidedlines for performing 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cannulation: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J].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1,24(12):1291-1318.

[6] Yildirim V, Ozal E, Cosar A, et al. Direct versus guidewire-assisted pediatric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technique[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6,20(1):48-50.

[7] Levin PD, Sheinin O, Gozal Y. Use of ultrasound guidance in the insertion of radial artery catheters[J]. Crit Care Med, 2003, 31(2):481-484.

[8] Shioh AL, Savel RH, Paulin LM, et al.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hest, 2011,139(3):524-529.

[9] Chittoodan S, Breen D, O’Donnell BD, et al. Long versus short axis ultrasound guided approach for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nnula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Med Ultrason, 2011, 13(1): 21-25.

[10] Quan Z, Tian M, Chi P, et al. Modified short-axis out-of-plane ultrasound versus conventioanl long-axis in-plane ultrasound to guide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esth Analg, 2014,119(1):163-169.

[11] Brzezinski M, Luisetti T, London MJ.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cent anatomic and physiologic investigations[J]. Anesth Analg, 2009, 109(6):1763-1781.

[12] Nie B, Zhou YJ, Li GZ,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arterial anatomic variations for trasradial coronary proced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J]. Chin Med J, 2009,122(18):2097-2102.

[13] Mahler SA, Wang H, Lester C, et al. Short- vs Long- axis approach to ultrasound guide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acces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Am J Emerg Med. 2011,29(9):1194-1197.

[14] Ball RD, Scouras NE, Orebaugh S, et al. Randomiz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imulation study comparing resident’ needle-guided vs free-hand ultrasound techniques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ccess[J]. Br J Anaesth. 2012,108(1):72-79.

[15] Moon CH, Blehar D, Shear MA, et al. Incidence of posteriar vessel wall puncture during ultrasoung-guided vessel cannulation in a simulated model[J]. Acad Emerg Med, 2010,17(10):1138-1141.

[16] Michaedl B, Cynthia Moon, Darrell Sutijono, et al. Needle tip visualization during 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access: short-axis vs long-axis approach[J]. American J Emerg Med, 2010,28(4):343-347.

基金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606A027。

血脉传承篇6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社科名家莫砺锋如何留住文脉的根?

什么是文脉?文脉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也是沧海桑田中打造出来的民族发展的根本。文是江苏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脉就是江苏人的生命。

中华文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许多灿烂的古代文化例如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已经消失。中华文化一直屹立不倒,是因其内容蕴含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像凤凰涅一样不断获得新生。

今天,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出现,中华传统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生长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众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等都不如文化来的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邬书林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传承文脉应该与时俱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脉传承推动创新发展自觉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去考量。为我们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传承文脉、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传承文脉要推动创新发展,聚焦经济技术革命进步的领域,利用新的技术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前新型技术革命性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云技术的应用,使文脉传承的创新吸收古今中外精华,为文脉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只有创新成果才能成为文脉的一部分,文化成果只有创新才能作为成果,只有创新才能传承。中华书局总经理、中国出版协会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徐俊

用文脉工程构建时代话语体系

文脉既是文化传承、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的文化程序。我以为文脉主要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的文化遗产;第二是文字记载的古代典籍;第三是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观念、思维、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

将古代典籍整理放在文脉传承与创新背景下,文脉工程为江苏文化历史进行全面整理,是一项基础工程。通过系统梳理江苏的文脉资源,保存江苏集体记忆,从而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彰显江苏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文脉工程既要对江苏历史文化典籍进行集中整理成卷,又要对江苏文化历史精神做系统提炼和挖掘,凸显江苏文脉的主体。文化传承必须建立当代文化建设,否则不能实现传承意义。

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应当实现我们的目标。能够全面把握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最能体现江苏文脉丰富性的新的文献体系.能够从时代高度构建最能表达江苏文化系统的话语体系,为研究传承江苏文化确立新的学术标准。

知名作家、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葛亮

东方气质、精神可与西方文化对接

近代性的价值需要放在中国经验中加以检验,反之也是一样,对传统的吸收、消化、反刍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过程,对中西方都是互相借鉴的,对当下时代的变动构成一个全球化实验场。这个场包括中国和西方文化相互间的历史。在小的层面,东方以及东方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作为东方人怎么界定?在当下有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

中国美感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西方有所不同,东方人是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中国作品具有中国人长期所自知的东方精神。中华名片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当中,东方气质和精神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对接,不仅仅在于语言,也是构造民族家国稳定的所在。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和中国艺术中心主任、教授,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丛志远

要自信地把中国文化对外发扬光大

江苏的文化在历史上很能令我们自豪的.在史记里面曾多次提到江苏,从宋元明清以来,很多的名家都来自江苏,在中国艺术史上江苏一直是文化大省,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我们自己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这么深厚的文脉,更应该认真整理、研究和宣鳌

谈到文脉,这几年在西方,例如现代艺术也在整理他们自己的文脉和创作背景。西方没有传统,但是他们要整理传统,西方有识之士同样注重整理西方文脉。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几千年的文脉延绵不绝,我们要把自己的艺术往海外推,要自信地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对外发扬光大。要积极传承我们的文脉,把中国的艺术推向世界。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

文化传承本质在创新

创新这个概念,进入经济学,最早是1912年,哈佛大学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概论》中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其周期。熊彼得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在当今时代,我们正看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传承如同火炬接力,文化的火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奔跑,才能持久传承。在这样的接力中,每一代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其本质就是创新。无论是哲学、文学、科学、艺术,还是其他学科,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留下自己的历史年轮。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文化和文脉,所以能传承到今天,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历史有多悠久,而在于我们一直保持有文化创新的活力。回顾中华文化史,我们一直存有着保守与变革的争论,而这种争议并没有禁锢我们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双螺旋结构,通过波浪式的振荡,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向新的时代高峰。

创新和传承重要的是价值观,艺术和文化作品所承载的品格、理想、担当、爱国主义精神等。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在传道与问道的过程中,应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为人类文化做出持续的贡献。

创新和传承植根于教育,发展于传承。江苏地处大江人海的平原,历来经济富庶,文教昌明,江南才子成为江苏的独特名片。江苏人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江苏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继续勇猛精进,涌现出一批文化大家、精品力作和文化企业瘭团。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新生生不息的源泉。

当前人类正进入精神经济时代,文化业态面临重大变革,文化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也有需要进一步转换。如何实现文化创新,是关乎江苏文脉生生不息的关键,也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关键。文化创新在于低姿态,不懈努力和扎根于生活与大地。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毕飞字

文学的奇迹源于生活

大批80后乃至90后的新锐作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以及一批老作家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春天。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周梅森,把江苏的文学带^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赵本夫年近七旬,却令人出乎意料地再次完成他的叙事变革。在新作《天漏邑》里,在坚实的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带上了魔幻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多重格调。

范小青新作《桂香街》的创作历程可以借用老话来表达: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里的“下去”,不是走秀,而是作家的内心动态和价值取向,以及作家的自我要求。范小青的叙事策略自《女同志》开始变得厚实而从容,这是脱胎换骨的。有两件事是她做得极为出色的:一是小说的现实感;二是小说的时代性。

黄蓓佳这样一个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对自己依然是不满意的,她在一次会议上说:“我越来越不喜欢把儿童文学作品写得过于儿童,把孩子简单化、脸谱化。”与其说黄蓓佳对自己的写作有愿景,不如说,她对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有愿景,对生活自身有愿景。

周梅森睦淳筒皇且桓鍪檎里的作家,他是双栖的。他的一只脚在书房里,另一只脚在寻找大地的脉动。一部《人民的名义》宣告了20版的周梅森满血复活,告诉我们一件事:文学的奇迹从来不能靠文学去创造,只有生活才可以让文学变得不可思议。

刘海粟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刘海粟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蟾

艺术家应当有追求、有理想、有担当

我的父亲刘海粟是一个教育家,他一直提倡美术史方面的传承和创新。他虽然不说希望我来继承他的事业,但他看到我绘画的时候,是非常高兴的。

他说,做一个艺术家,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完美的品德,要追求真善美;第二要有理想,有志向;第三要有担当。

走进南艺的校园,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教育传承的底蕴。百年南艺,是中国艺术教育开先河者;更应是文化创新的排头兵。教育,不仅是教室里的授课,更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熏陶。南艺已经培养出非常多的优秀画家、音乐家,但是这条路还很长,希望南艺在现有的成绩上更上一层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文化传播需要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

创作有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首先要有中国文化的自信,这自信来自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当代文化。

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创作作品的核心。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基于深厚传统文化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的追梦精神。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精神为理想,必定有底气、有骨气、有正气、有大气。

中国气派作品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因为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传播需要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这张脸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别度很高的脸,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气派的脸;―颗心指的是包容心、真诚的心、温柔的心;一个魂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气派是融入在作品中、深入在灵魂中、概化在形象中、体现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中国自信。―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再涌入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发艺术创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傅抱石之女,水墨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益瑶变古择新才会千年不衰

血脉传承篇7

病房曾治一女病人,因时常头晕入院治疗。自述经常头晕,没有规律,身体劳累时容易发作,整日全身乏力,没有精神。患者说话时声音很轻,无力,身体瘦小。查房诊其脉,两手脉长而弱小,血管壁软,整个脉搏上升支短小,血流温度低,脉上热辐射不明显,血液质地偏稀,脉过指下顺滑感明显。摸到这样的脉,我对学生说,这是特殊体质的脉象,大家要细细体会,牢记这样的脉象特征。患者听到后,开始抬头听我讲话,我继续说,又因为有思虑过度的脉象,头晕是因为操心过度,肝阳上亢引起的。

患者听后有些不解,我接着解释道,患者先天体质不强,平时容易有不好受的症状,但这一生有个特点,身体病病怏怏,但却一般不会得大病。有这样脉象的人,全身脏腑是低代谢状态。从小不耐疲劳,重体力活干不了,操心多了也受不了。脾胃是弱的,容易吃撑,吃肉多了消化不了,吃水果多了又会腹泻,容易阴虚,也容易阳虚、气虚。心情多数时候比较平静,一般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所以给这样的体质用药,要精准、兼顾要全面,养阴清热的时候要注意防护脾胃,补气温阳的时候要兼顾清热。总体来说就是,先天体质不强,不耐寒、不耐热,不耐补、不耐泄。大家一定要掌握这种特殊体质的治疗。我讲话期间,患者连连点头称是。

每个人健康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求一个好身体,并不是为了追求能耐受多大强度的劳动量,而一味补养。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全面、客观的认识问题。

抑郁:心懒体不虚

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出门坐车,很少徒步,真正种田耕地的人也很少了,但大家总是走不了多远距离,干不了多少活就感觉身体疲劳了,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曾调理一女士,退休后渐觉身体乏力,精神困倦。自述一天到晚,头昏昏沉沉,没有精神,脸色也差,只想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不想动弹,老觉着身体虚弱,很疲劳。听患者说话的语气,语声低微,似没有气力,面色确也是萎黄,没有光泽,但说话的语调给人一种憋闷感,声音好似从胸膈以上发出,越到话末,声音越低,还喜欢叹气,这种说话语调,是气郁于胸的特征。

果然诊其脉,并无虚像,脉缓且尺脉沉,气血慵懒,同时有孤独和郁闷不舒的脉象。于是对她说,身体并不虚,只是长期的抑郁情绪,心里老觉着不痛快导致的。和别人说心里话少,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所以情绪稍有些低落,这样时间长了,心理上就没劲。换句话说就是你的疲劳是因为心理懒了。患者听后,想想说,“这样的身体疲劳确实是从退休在家开始的。大夫您说的是对的。”我又说,你身体内火大,身体干,虽然觉着身体没劲,但还容易上火,口干。心志强,脾气急,做事坚持己见,执着,是事业型的女性,退休后,突然无所事事,心懒了,身体自然就懒了,但火可憋住了。患者听后,会意的点了点头,少有表情的脸,露出了笑容。于是开药,振奋精神,清热养阴泻火,同时嘱咐她,多参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多和大自然接触,改变这种抑郁的心境是最关键的。下次再来诊,面色、心态已有改善,随后坚持调理,自述比同龄人年轻很多。

脑供血不足与生闷气

门诊曾治一病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白天容易犯困,全身乏力,头脑昏沉。患者来就诊,表情漠然,弓着背,自述觉得身体困顿,双腿很沉,最痛苦的是记忆力减退厉害,往往抬手就忘,本身是干秘书的工作,身体这种状态,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诊脉,脉退,寸脉软,无力,整个脉形短,脉搏到最高点速度迅速减缓,指下血夜流量少,心中明白,这是脑缺血的脉象。于是问晚上打鼾么?患者说,有,很严重。再诊脉,满手是生闷气后的郁涩波,尺脉又有心理敏感,脾气急但能忍耐的脉象。于是患者病情,了然于胸。我对他说,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脑供血不足造成的,晚上睡觉打鼾就是脑供血不足的一个表现。打鼾又影响到夜间脑部氧气供应,白天的困倦又是夜间脑供氧不足的表现。所有这些症状的病根在于你生闷气后,忍着,不发脾气,造成气机下沉,气血都郁在身体下部,所以上部脑缺血,而身体下肢沉重。患者听后,心中豁然,原来紧绷的心理,放松下来,说,确是如此,因为工作的不顺心,一直在生气,生气后无法排解,从一年之前开始,记忆力越来越差,精力越来越差。于是开药,升提气机,解郁、安神、养心、活血化瘀治疗。下次复诊,病情好转不少。

身体的疲劳,原因很多,虚实混杂。身体的调理,要切忌急功近利,大剂温补。察明原因,才能治疗有方。

血脉传承篇8

本版专家支持: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医师 杨轶

静脉曲张裤可以瘦腿?

“明星分享秘诀,权威强烈推荐静脉曲张裤,无需吃药,无需打针,健健康康穿出漂亮,快乐过夏天,各种优惠中!”看到这样的微博,配以非常诱人的穿着前后腿韦对比图,不少女性都是怦然心动。记者在淘宝网键入“静脉曲张裤”搜索,发现卖得最好的一家店铺里,售价为60元一条的瘦腿裤在1个月内卖出了2700余条。而在不同的店铺,这类静脉曲张裤的差价达到了60多倍,从13元到800元不等,囊括了国产品牌到美国代购、日本代购等各种类别。买家们的评价也说法不一,有人说:“确实非常有效,我的大腿变细了!”也有人说:“没有达到瘦腿的效果,只能当秋裤床在里面。”还有买家表示:“太紧了,每次穿都要10分钟,勒得难受。”记者发现,买家们多数是抱着想要瘦腿的态度购买这种连,只有极少数买家是真正的静脉曲张患者。

>>>链接:什么是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一种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长期保持站立或坐位,导致静脉压力升高,从而令腿部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明显凸出皮肤,呈团状或结节状曲张。由于静脉曲张的病症为不可逆的一种病变过程,所以患者需要接受压迫性治疗,即穿戴医用的弹力袜,减轻下肢血管壁膜及静脉压在血液循环中承受的压力。静脉曲张裤(袜)即是用来治疗静脉曲张的医疗器械。

丹尼只是个传说

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医师杨轶告诉记者,所谓“静脉曲张裤”,在医学上的学名应该叫做“循序减压静脉弹力袜”。这种医疗器械治疗静脉曲张的作用来自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弹力袜自下而上压力逐渐减小,这种压力的变化可以帮助下肢静脉血正常回流,从而减少静脉血淤滞,使腿部各种不适感及症状得以消失或缓解;二是弹力袜的周径小于人腿的周径,早上起床下地前,一般患者的静脉血管是平复状态而不是凸出的,这时穿上弹力袜,坚持穿用一天,弹力袜的压力保证静脉血管始终不凸出皮肤表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再脱下来,如此长期坚持穿用弹力袜,凸出的静脉血管可以逐渐萎扁平复。

市面上热销的静脉曲张袜型号多是通过D来分别的,如220D、380D、620D等,网络卖家大多这样描述这一单位――D指的是丹尼数,是计算布料纤维粗细的单位,一般来说,丹尼数越高厚度和紧实度越强。然而,杨轶医师告诉记者,医疗使用的循序减压静脉弹力袜并非以所谓的丹尼数区分。“循序减压静脉弹力袜根据其压力的由弱到强,一般分为3个等级,分别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程度不同的患者。”一级压力是保健型,压力相对较低,主要是预防静脉曲张为主;二级压力主要是治疗型,主要针对轻度静脉曲张的治疗和静脉曲张手术后恢复治疗;三级压力较大,主要用于淋巴水肿的治疗。”

杨轶医师强调,选择弹力袜和对症下药一样,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腿围来挑选合适的级别,而且不同患者需要连身袜、到膝盖长度的弹力袜或者露脚趾的弹力袜等型号也不一样,如果选择不合适的话,不仅不能起到缓解静脉曲张的效果,反而还会压迫腿部血管。

没病不要乱穿袜

本是凭医生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的医疗器械,却成了网店随处可以购买的产品;本是用于治病的弹力袜,却被商家宣传成了减肥利器;本是售价在几百到千元不等的医用弹力袜,却成了十几元即个购买的“大白菜”。

杨轶医师告诉记者,静脉曲张袜穿久后会因长期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还会引起血栓,血栓形成就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正规的静脉曲张袜都不能私自盲目使用,更别说是网上廉价的徒有其名的产品了。医生提醒广大爱美女性:“循序减压静脉弹力袜是医用器材,如果你没有患静脉曲张,最好不要购买来随意使用,以免让自己的血管受到压迫,导致远端末梢血管供血不足,没病反倒因为乱穿袜而得了病。“

另外,除了静脉曲张裤可以瘦腿外,网络上还流传着“睡觉也要穿着静脉曲张袜”的说法,称这样“瘦腿的效果更好”。对此,杨轶医师指出,即便是有静脉曲张的患者,睡觉时也不需要穿着静脉曲张袜,因为睡眠时腿部和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腿部静脉压力几乎消失,24小时都穿着弹力袜根本不符合治疗原理,对人体更加无益。

>>>链接:明星们的瘦腿袜传说

血脉传承篇9

[关键词] 股静脉穿刺术; 肿瘤病人; 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49-01

恶性肿瘤病人常需多疗程化疗,长期静脉输液,且化疗药物毒性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大,易发生静脉炎,血管堵塞,药液外渗导致皮下组织、皮肤坏死;部分病人由于四肢严重水肿,导致外周静脉血管不易穿刺。为保证患者化疗顺利进行,我们多数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化疗。深静脉穿刺可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2010年度,我科对上应用刺激性较大化疗药物患者、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合并有肺气肿或不愿承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患者,开展了187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化疗。现将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操作方法及护理要点简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7例病人,男性115例,女性7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鼻咽癌82例,肺癌48例,乳腺癌27例,食管癌15例,喉癌10例,恶性淋巴瘤5例。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西他赛、紫杉醇、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

1.2 物品准备:中心静脉穿刺包、备皮刀、安尔碘,2%利多卡因1支、稀释肝素钠液(内含125U/ml),无菌手套,无菌敷料贴、5ml注射器1支、输液装置等。

1.3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穿刺一侧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先选右侧穿刺,若右侧失败再改为左侧。外阴备皮,安尔碘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消毒范围上下半径15cm,左右至大腿内外侧中线。术者戴手套,用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在腹股沟中点下方摸得股动脉搏动后,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侧0.5~0.8cm处,用5ml注射器吸2%利多卡因5ml作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用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抽吸稀释肝素钠液2ml,经麻醉穿刺点,与水平面成30°~45°角,针尖朝脐部方向,斜面向上(很重要),缓慢进针,边进针边回抽,一般进针深度2~4cm,当有大量暗红色静脉血吸入注射器,抽吸顺畅后证明穿刺成功,下压针柄10°~15°,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导丝推进装置,将导丝由穿刺针侧孔缓慢推进导丝20cm,卸下导丝的塑料套管,压迫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套上导管,将导管送入股静脉内约18cm,退出导丝,肝素帽封闭导管末端,用注射器抽吸10ml稀释肝素钠液封管。外科缝线固定静脉导管,局部覆盖无菌敷料,连接输液装置,妥善固定。

2 结果

本组187例,其中右侧股静脉穿刺143例,左侧股静脉穿刺4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72例,成功率92%。本组有12例误穿入股动脉,局部压迫10分钟后,11例在同侧把针尖偏向内侧重新穿刺成功;1例穿刺不成功,另选对侧穿刺成功。3例选右侧穿刺,因找不到股静脉致穿刺失败,改左侧穿刺获成功。平均置管时间10天,其中53例超过2周,最长置管时间26天。11例穿刺口有少量渗出,用外科缝线予以穿刺口缝扎后无液体继续渗出。全组病人在留管期间及拔除导管后穿刺点均未出现感染,无局部血肿、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发生。

3 讨论

3.1 股静脉穿刺技巧:⑴股静脉穿刺的要点,关键在于找准动脉搏动的位置,左手摸到股动脉位置后,穿刺时左手不宜压迫动脉过紧,以免在左手的压迫下使静脉移位。⑵股静脉的穿刺点旁开股动脉0.5cm即可,如旁开1cm,有时易导致股静脉在穿刺点近动脉侧,如此进针易穿到动脉。⑶如遇到肥胖者,适当加大一些穿刺的角度或把穿刺点更靠近腹股沟韧带一点可能会好一些。⑷股静脉穿刺时,切不可盲目用穿刺针向腹部方向无限制地进针,以免将穿刺针穿入腹腔,引起并发症。⑸股静脉穿刺的关键是找准部位,只要找准部位,边进边吸,一般都能做出来。找部位的简单方法:在腹股沟稍下方,紧贴腹股沟,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顺动脉方向并排摸准股动脉走向,然后左手中指及食指与动脉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动肪卡在中间,然后沿中指(股动脉内侧)指尖穿刺,一般一针见血。⑹穿刺三次不进时,心情比较烦燥,特别是在病房时,还有其他床病人或家属在旁观看,最好换人穿刺或等心情平静后再穿刺。⑺有时患者血压偏低或休克血压时,回血较慢,不要以为没有穿刺入股静脉。患者贫血较重时,回抽入注射器中的血较鲜红,不要误认为穿入股动脉。

3.2 股静脉穿刺注意事项:⑴定位很重要,必须触及股动脉搏动,确定穿刺点后再行穿刺。⑵局部必须作皮肤清洁,严格消毒。⑶穿刺时不要过浅或过深,穿刺针进入血管抽到顺畅回血后,要有效固定针头,防止滑出血管外,可用左手的拇指、食指握住针栓,用小鱼际肌和小指固定在穿刺局部皮肤上,并注意左手不能悬空的固定针头,以免针头滑出血管外。⑷操作动作要轻柔,遇到推送导丝不畅时,可稍转动针头,或稍送进针头,或退出少许针头,一般均能顺利送进导丝。⑸误穿到动脉时,立即拔出穿刺针,迅速持纱布压迫局部10分钟。⑹如在一侧穿刺3次不成功,可另选对侧穿刺。

3.3 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

3.3.1 误穿动脉:股静脉穿刺过程中,误穿股动脉时有发生,多由定位不准确,多次反复穿刺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局部巨大血肿。本组12例误穿股动脉,经局部压迫后无血肿发生。预防方法:穿刺前找准股静脉走形方向,确定好进针点和进针角度。初学者可先用细针试穿,穿刺成功后牢记穿刺方向及角度,再换穿刺针穿刺。误穿股动脉后,应立即拔出穿刺针,迅速持纱布压迫局部10分钟,防止出血导致局部皮下血肿。

3.3.2 感染:股静脉穿刺点靠近会区,如处理不当则容易引起感染。处理方法:如穿刺点局部发生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全身感染时,应做血培养及导管顶端细菌培养,以指导临床用药。预防方法:操作前局部必须作皮肤清洁,操作时皮肤严格消毒,操作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术后穿刺处应定期换药,隔日1次。

3.3.3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因输液装置密闭不严、插管脱落等情况所致。预防方法:导管末端用肝素帽封闭,避免导管与大气相通;快速加压输液时,应严密观察,专人看守,及时换加液体,以防止液体滴空导致空气进入血流。

3.3.4 导管堵塞及局部血栓:置管后局部循环可形成障碍,血液粘稠度增高,可导致局部血栓形成。预防方法:选用优质导管,定时冲洗导管及封管,除持续输液外,均应在每次输液前及输注化疗药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输液完毕用稀释肝素钠液封管。如出现输液不畅,可改变同侧下肢,用肝素钠盐水反复抽吸,不可强行推注,以免形成血栓。为减少堵管,祝传华等[1]认为,封管时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以负压将针尖退出管外,堵管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封管操作不当会导致血液反流堵塞导管。

3.4 股静脉穿刺的优点:股静脉管腔大,血流量大,解剖位置固定、走行较直,穿刺成功率高;其次,股静脉周围无重要结构组织,远离心脏,为正压静脉,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股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系数高,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少,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承担的治疗风险相对较小。

3.5 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一个疗程,通常需要静脉输液5~10天,用化疗药物通常为2~5天,不需要长期留管。对于使用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静脉推注时,使用深静脉管,可防止药液渗漏至皮下导致组织严重坏死。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病人承担风险低。谭孟仁等[2]认为,短期留管一般不会发生血栓及感染。本组全部病例无血栓、感染等现象发生。病人比较乐意接受,特别适用于思想有顾虑的病人。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防止化疗药物所致的静脉炎,相对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风险小,可避免血、气胸的发生。是一种很好的静脉化疗途径,应在临床上,特别是肿瘤内科加以开展。

参考文献

血脉传承篇10

1 概 述

肠痈,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以腹痛为主症,痛在天枢穴附近为大肠痈,痛在关元穴附近为小肠痈,绕脐而痛者为盘肠痈。肠痈可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2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饮食不洁,寒温不适,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忧思抑郁,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糟粕停滞,化湿生热,湿热与肠腑气血壅遏;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或妇人产后,体虚血停肠胃瘀而化热。在其病程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相争,决定着热毒的局限与扩展、吸收与蔓延。故气滞血瘀是肠痈的病理基础,瘀滞化为热毒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其病理变化的关键。《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炎系阑尾管腔梗阻(如:粪石、异物、食物、寄生虫、炎性狭窄、肿瘤等),腔内压力上升,血运发生障碍,使阑尾炎症加剧;由于阑尾管腔梗阻,细菌繁殖,分泌内、外毒素入侵阑尾基层导致阑尾缺血坏疽,形成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穿透则形成化脓性全腹膜炎。

3 辨 证

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酷似胃痛发作,几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初始有恶心呕吐,随后便消失,便秘或者腹泻,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数有力等症。此属肠痈初期,脓未成气滞而湿热互结。若病势加剧,症见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触及肿块,壮热自汗,脉象洪数等,则属重证,为气滞血瘀,瘀滞化为热毒,提示脓肿形成。一旦穿孔后,阑尾腔内容物流出,疼痛似有减轻,但范围却扩大,则形成化脓性全腹膜炎。或治未彻底,损伤正气,肠胃腑气运行不畅,而出现右下腹经常的、较轻的固定性压痛。形成慢性阑尾炎。

4 治 疗

肠痈脓未成时,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金匮要略》:“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时当属气机壅塞,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糟粕停滞化湿所致。治当行气导滞利湿。故笔者常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承气汤治疗。大黄12g、厚朴10g、枳实10g、芒硝10g、薏苡仁20g、附子6g、败酱草15g。水煎服。同时配合西药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环丙沙星等抗生素之中的两联使用,常常有效。但该法对粪石梗阻的阑尾炎几乎没有效果,当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在未形成脓肿前,尽快在持硬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手术。以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

肠痈脓已成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高学山注“脉紧。为聚痛之应。气方阻而尚在聚痛。故知脓未成耳。可下不可下。非谓下文之大黄牡丹汤。当指大承及桃核承气。或抵当丸而言。盖初起而痈势未成。大承下之。则实去热消。而痈固可散。即痈成而未脓者。犹可以桃核、抵当等方下之。泻血以泻气。而痈亦可除故也。若夫洪为阴虚。数为火炽。痈脉阴虚。非营血内溃而何。痈脉火炽。非热毒外搏而何。内溃之势已欲外搏。故知脓已成矣。脓已成者。不特大承之徒下实热不可任。即桃核、抵当之单下瘀血。亦不可任。故曰不可下。犹言此不得以寻常之例下之耳。主大黄牡丹汤者。”此时湿热与肠腑气血壅遏或气滞血瘀,瘀滞化为热毒。治宜活血化瘀除湿解毒。笔者常以大黄牡丹汤加薏苡仁、败酱草治疗,后期热退后兼以扶正,效果甚佳。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15g、芒硝10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后期去芒硝,逐步减轻大黄用量,加党参15g、白术15g。但在该法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如果肿块不减小反而增大,病情加重,应立即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加用抗生素和尽快手术切开引流。以防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