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快乐的人十篇

时间:2023-03-18 05:12:53

一个快乐的人篇1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渴望快乐。那么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其实,快乐很简单,不用去学,不用去想,只要忘掉烦恼就可以了。忘掉烦恼,不去追究鸡毛蒜皮之类小事的是与非;忘掉烦恼,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生活;忘掉烦恼,以真诚的爱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忘掉烦恼,发自内心地去叫,去跳,去喊;忘掉烦恼,充满自信地去拼,去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才能尽享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快乐。

那一次数学考试,特别顺利,因为我认认真真地做好了最后一题。开始的时候,我看着题目,在草稿纸上不停地东拼西凑,希望能借此得到某些灵感,就是这种灵感,让我突然之间似乎知道了答案。有了这些的推动,我拼命地算着,草稿纸上布满了我解题的过程与思路,这些都成为了正确、成功的垫脚石,猛然之间,我做出来了。快乐随之即来,不会停留一分一秒。这些用努力换来的成功,靠勤奋实现的目标,它们都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源泉。

快乐之中,有理想,有目标,有奋斗,有拼搏,有汗水,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有毅力,有信念,有勇猛的斗志,有无限的热望。前进的路上有磐石,不畏惧,搬掉它,在搬掉磐石的同时,你就获得了快乐。生活中,困难时时在身边,只要与它抗争,快乐就蕴含在其中。只要用心发现,快乐时刻在我们身边。身处快乐的世界,拥有快乐的生活,挑战快乐的目标,充实快乐的心扉,感受快乐的音符,憧憬快乐的未来,实现快乐的梦想,这就快乐人的宣言。快乐乃人生之本,让我们拥有快乐,并将烦恼拒之门外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精彩,快乐会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多一点色彩,会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缤纷。相信我,做一个快乐的人吧!

一个快乐的人篇2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快乐的人,那么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快乐的人——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头小身子大,头发乌黑,有时候还会戴一副眼镜。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在家中会制造快乐。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准备下五子棋,我迫不及待地把五子棋拿出来,在地面上铺好棋盘,摆好阵势,准备向妈妈宣战。妈妈却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把一张白纸变成了许多白色的小纸条了。我不解地问:“下棋为什么需要用这些白色的小纸条呢?”妈妈笑着说:“我们今天来点儿创新,如果谁的棋下输了的话,就在输者的脸上贴上一根这样的胡子。”我心里想还有这种下棋的方法?带着疑惑,我们开战了,在第一局下完的时候,我取得了这局的胜利,于是,我右手拿起胶水,往小纸条上涂抹,然后拿起纸条顺势往妈妈的脸上一贴,可我生怕贴得不牢实,双手用力往下按,贴上去了。“哈哈哈!”我说:“妈妈的脸上长了一根白胡子了!”妈妈并没有服输,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发起挑战,但是每次都被我打得落花流水。看一看,妈妈的脸上贴满了胡子,这些胡子把妈妈的脸遮得严严实实,除了可以看见两只眼睛眨呀眨,就连鼻子上也被我贴上了几根胡子。她呼吸的时候,那些胡子也随着一次次呼吸而一起一落,搞笑极了。突然“吱呀”一声,门被爸爸打开了,他看见了妈妈这副“熊样”忍不住捧着肚子哈哈大笑。爸爸好不容易控制住脸上的表情,说:“我们家什么时候出现有一位白胡子老头了?……”快乐的笑声在回荡,快乐的音符在奏响,快乐的心情在放飞。妈妈就是这样喜欢制造快乐,这种快乐可以相互感染,它使我们的生活没有烦恼和枯燥。这时我想起一句罗兰的名言: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心情愉快,而且可以感染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

这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我的妈妈,她用开朗的性格制造快乐,创造生活中的美。

五年级:仁宇

一个快乐的人篇3

2015年5月18日

今天我的好朋友非常开心,我很好奇得问她怎么了,她跟我说她家的栀子花开了,家里处处香气弥漫,她的心情自然也好啦。

说着她变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静静的躺着两朵栀子花,一打开盒子,空气中满是栀子花的香味,闻着都令人心情愉快,她把盒子给我,说要送给我,并且跟我说,如果我的心情不好,就打开盒子问问花香的味道,心情会好很多的。

回家的路上,我都忍不住拿出朋友给我的栀子花,虽然花有些蔫了,但是它的香味却一直在,我深深地呼吸一口,心情立马变得好好的。不知道这栀子花有什么魔力,脚下的路像棉花一样软,我几乎是蹦蹦跳跳得回家的。

有些时候,我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对自己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还伤害了大家的和气,我们对待事情要全面,身体是自己的,对自己好一点没有什么不好的。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以乐相对,这样友谊之花才能处处开放,做一个快乐的人,让生活处处充满阳光!

一个快乐的人篇4

想当一个快乐的人,首先要学会宽容、爱护他人,为别人照亮心底的黑暗,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大家快乐的事儿吗?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玩耍,大家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乐乐是个淘气的小男孩,小朋友们都给他取了个绰号:马大哈。他做起事来毛手毛脚,只见他“蹭”地跳起来,“看我的飞毛腿!”乐乐叫道。真是乐极生悲啊!只见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还踢脏了一旁兰兰的花裙子。旁边其他的小朋友们围了上来,大家叽叽喳喳地,“乐乐,看你干的好事,那可是兰兰刚买的新裙子呢!”……乐乐站起来,拍拍他的屁股,看着兰兰裙子上那清晰地黑乎乎的脚印,吓了一跳,他打了个哆嗦,心里慌慌张张地想:坏了坏了,这下可怎么办?他挠挠后脑勺,低下了头,吭吭巴巴地说:“对……对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兰兰听了乐乐的话,眯着眼睛笑起来,她拍拍乐乐的肩膀,甜甜地说:“没关系,我回家洗干净就行了。”看着兰兰那双真诚的大眼睛,乐乐不禁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我弄脏了她的裙子,她反而不生气呢?许多女孩可是动不动就爱哭呀?

又有一次体育课,老师让同学们自由活动,还没等老师的话说完,乐乐和几个同学便追着玩了起来。由于一不小心,乐乐手上的木棍挂断了兰兰新买的橡皮筋。“乐乐,怎么又是你捣乱呀!”一个小女孩气乎乎地走了过来,乐乐立刻撒住脚,一下子慌了神,他咬紧嘴巴,红着脸说:“你千万别哭,我赔,我赔!”真没想到,兰兰走过来,她并没有责怪乐乐,而是弯下腰拿起橡皮筋,笑嘻嘻地说:“没关系,橡皮筋断了接起来还可以用,要不然的话,浪费了多可惜呀!”说完,兰兰接好了橡皮筋,又和小伙伴们开始跳了起来,瞧她们玩得多开心呀!乐乐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他又回忆起上次踩脏了兰兰的花裙子的事,想着兰兰说过的话,反复思索起来。

今天下课了,兰兰从书包中拿出一幅画儿,同学们看见了,大家一下子涌到了兰兰身旁,争着看画儿,不时羡慕地赞叹着:“兰兰,你真是太有才了!”“兰兰,你的画儿真漂亮!”……不一会儿,大部分同学把兰兰的课桌围得水泄不通。这时,乐乐走进教室,看见一大堆人都挤在一堆,看上去挺热闹的,这种事怎么能少了乐乐的份儿呢!大家围在那儿干嘛呢?他好奇地想着,就往人群中钻去。“我看看,我看看!”乐乐一边大声叫着,一边凑上前去伸手想去拿画儿,可是一不小心,画儿被撕破了,那一瞬间,所有的人都呆住了,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好一会儿大家都没出声。终于,等大伙儿反应过来,责怪的声音此起彼伏,“乐乐,兰兰的画儿马上要拿去参加比赛了,现在可怎么办呀!”“你把画儿撕破了,你赔!”“真是个害人精呀!”……乐乐低着头,看着面前的画儿,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呀!也许班上没有人再可以画得出这么美丽的画来。要知道,兰兰放弃了看书和玩耍,把所有的课外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画这张画儿上,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班级和学校争光啊!她可是画了好几个晚上呢!听着同学们的责怪,乐乐像个泄气的皮球,全没了刚才的兴奋劲了,他后悔地说:“兰兰,我不是故意的,这可怎么办呢?你的画儿我画不出来,怎么赔你呀!”兰兰望了望他,又看了看其他同学们,笑着说:“我再画一张就是了,大家别再责怪乐乐了。”尽管大家因为乐乐而不太开心,但听了兰兰的话后,大家都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一次,乐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自己捅了“马蜂窝”,兰兰却从不责怪自己,因为她是一个懂得宽容、爱护别人的女孩子。

是啊!只有学会宽容、爱护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一个快乐的人篇5

时光荏苒,回首来时路,自己的头顶上没有太过耀眼的光环,记忆中只有些晶莹的点点在闪烁着,那或许是曾经洒下的汗水和流下的泪水吧,写下来以鞭策自我、与大家共勉……

一、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绝不相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就看你怎样去做。一件事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件事情,那么做完就可以脱手;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你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天的每一步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你就会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就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了,你就会自觉加大工作的力度和情感的投入。

二、有一种语言无声却力大无穷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教育者要教育别人,首先要使自己具有完善的人格,注意自身的形象教育。”言传不如身教,可见,良好的人德人格人品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

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弯腰捡起那地上的纸片;动手摆放扫除工具;低头整理讲桌上的作业本……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细致的动作,学生看了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其实,学生平时不是用眼睛来看教师,而是用心灵在感知。每个学生都会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之际在心中产生集体的责任感,这种教育效果远远胜过无数次严历的指责和批评。

三、用热爱、宽容、理解托起明天的太阳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作为一名教师,因为爱,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也因为爱,让一个个单纯而真实的孩子懂得了爱,也懂得了回报爱。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校园,就必须固守属于自己的一份清贫,宽容学生,爱护学生。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成功的喜悦。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名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在班级管理中,我从未歧视过也从未轻易放弃过任何一名学生:学生刘某从高职班来到我们普通班,以为普通班学习不用很累,换一个环境可能会很适应……来到班级,不一样的课程、紧张的技能训练,让他再一次失去了信心!有次上学期间竟然在网吧呆了三天两宿,家长知道后很生气,他自己也很惭愧,他决定退学帮父母弄大棚!那几天我一天给他打数个电话,联合原来的班主任一起劝他,可他退学的意向还是很坚决,后来干脆不接电话……在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试试的时候,拨通了他家电话,他奇迹般地告诉我,他想回来上学……回来以后,他知道我为他保守了他不想让同学们知道的秘密,很快和同学融在了一起,只是学习和技能方面比以前努力了!他是被劝的学生之一,也是回来以后情况最乐观的一个……

当然,因为留下这些学生,失去了很多成绩和荣誉,可是能看见学生“一个都不少”地坐在教室里,我还是觉得很值得!一个孩子正常的未来,不至于走上歧途的人生,或许比成绩和荣誉更重要……即便是这种值得会伴着很多泪水、失落、焦虑甚至是疼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剂“良药”,宽容也是一种幸福,饶恕学生,不但给了学生机会,也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学生在幸福中会马上改正错误:

我班有一学生孙某,在上学期打了一场群架,由于情节严重,本人受到了处分和对对方的经济赔偿……他本人觉得事因他起,处分不能免,但钱他一个人出,然而他不敢对家长讲,他竟然想出了,从同学那里齐钱……后来班里的线人告诉了我这个情况,我知道后非常气愤,班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好一点的5元、10元的不太在乎,可贫困的孩子一天也花不上10元,于是我找到他,他说明了原因,很义气很诚实……看着他当时的样子,我从自己的包里掏出钱,告诉他把同学的钱先还了……以后再也没发生过这样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要承受外部的种种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太多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去理解,不如换位的想想,如果那个人是你,你会期待别人怎么样对待你……

在我们学校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单亲孩子,这些孩子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不愿和人交往,自卑异类,天长日久成为班上的所谓的“后进生、坏孩子”!

班上的一名学生董某,从小父母离异,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对父母恨之入骨、对生活无所谓……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伤害他妈妈,他妈妈最害怕什么,他就去做什么:他妈妈没有太高的要求,就是希望他每天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就行!而他偏偏很叛逆,跟他妈妈有一点儿矛盾,就会早晨照常出门而不上学了……我每次打电话告诉他妈妈,孩子没来上学,他妈妈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最严重的一次,他走了一个星期,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后来我去网上班级的群里找他,当时他不在线,然后我去看他的QQ空间,发现他在日志里写到:我在哪里都是多余,活着好没有意思……我就给他留言:怎么能这么说呢,妈妈在等你回家,老师在等你上学!看到他回来上学,我真的好高兴!

有人说老师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初为人母的我,对那种感情深有体会——对他们的一切,不觉厌烦、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的……

一个快乐的人篇6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只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只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打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忙得无暇顾及其它时突然来访。”

其实,谈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幸福或快乐既不是一个存在物,也不是一件发生的事,就其根本特征而言,幸福或快乐只是一种自我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它不可能用某些相应的尺度来进行衡量与描述。

但是,有人也许会说,幸福要以物质为基础。的确,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这个命题是成立的,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究竟应该占多少物质才能够作出明确的回答。原因很简单,一旦我们说月薪达到千元是幸福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达不到的就一定不幸福,而超过的就一定更幸福么?很显然,回答只能是否定的。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带浴缸和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电话、小汽车等许多美国公民看成幸福的标志,可是没有多久,这样的看法便消失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每餐差不多必须具备天下的美味佳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常从一些文献中看出,许多皇帝仍然觉得食之无味,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从中感到丝毫的快乐。据说有一位皇帝问他的近侍,天下还有比这些更好吃的东西没有?这位近侍很幽默也很深刻的回答说:有的,那就是“饥饿”。所有这些都说明,用以衡量幸福的物质标准是无法确定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皇帝还是平民,都有自己不同的幸福感。

这样看来,我们如果要寻求获得幸福感受的途径,就必须抛开单纯的物质占有另作思考。在这方面,德国学者莱辛所做的探索也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莱辛认为,幸福存在于追求理想的进程中,追求理想比实现理想更有意义。他的意思是,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理想,人一旦这么做了,理想的实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因为对理想的实现只能是对理想追求的结果。因此,人应该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可是奋斗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至少可以使人获得充实的人生,这种人生的充实感在心理上便会转化为一种幸福而快乐的感受。

毫无疑问,使得一个人能够通过对它的追求而获得幸福感的生活目的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也许十分渴望能够吃好、穿好、住好并且玩好,有些人也许连做梦都希望能够得到某件稀世的文物珍品,还有一些人则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事业有成,声名远播。这些生活目的的实现,对于这些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然而,同是通过对某种生活的追求而获得幸福的感受,就其内容和性质来看,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有些人的人生境界较低,因为他们为自己所设定的生活目的关系到他们一己的利益,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去侵害别人的利益,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幸福其实算不得真正的幸福。有些人的人生境界则较高,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成自己的利益或者高于自己的利益。

在他们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人类有所贡献。比如,那些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的人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会丢开原本十分富裕安乐的生活,抛妻别子,离乡背井,冒着被关进监狱以至杀头的危险,去从事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革命活动;同样,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宁愿被送上绞刑架也不肯放弃对真理的探索与传播;当然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许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甘愿忍受贫困的生活呕心沥血地为人类进行创造;他们似乎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雷锋这样的“傻子”,心甘情愿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感到幸福无比……把这种种无法理解说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许不很恰当,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上,的确存在着狭小浅近与宏大高远的差别。诚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机会或者可能像英雄人物那样,通过非凡的行动,作出非凡的贡献,但是人们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并且从努力当中获得幸福的感受,进而赢得平凡而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哪个不是起早摸黑,少看电视?面对一本本的作业簿,哪个同学没有皱过眉头?学得好的同学尚且叫苦不迭,学习困难的同学还能快乐?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毕业了的师哥师姐们一回母校都说:“当学生那会是最快乐的!”就连已为人父为人母的老校友都会诚恳地说:“若能再进一次学校坐在课堂里上课,不知会有多兴奋。”……

这又怎么解释?海涅说过:“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事物的意义有时愈往后愈明晰。学习也如此吧……

在人生不断变化的社会角色中最快乐的身份应该是学生!你看,学生除了学习任务外,没有其它任何负担和压力,经济上有家庭支持,生活上有父母呵护,学习上若成绩下滑,老师比你还着急。现在实行“减负”,作业也比以前少多了,何“苦”之有?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吃喝玩乐,无所事事?这充其量只能算活得轻松,谈不上快乐。因此,应该说做学生是最快乐的,学习着是最快乐的。这快乐体现在——看到自己的本事一天天见长,懂得的知识一天天增多,昨天还不会做的习题通过学习今天会了!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能掌握自己的未来,造就富有意义的人生。

一个快乐的人篇7

善良,是一个共产党人品质修养的道德基石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国时刘备临终前叮嘱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这些与人为善的思想和理论,教育、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铸就了我们炎黄子孙的可贵品格和美德。

善良,更是共产党人不可缺少的品质修养。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会上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要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必须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好人。要讲良心,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整人害人,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的先进性。王鸿举市长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这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太普通,标准不高,然而,我觉得这个要求非常实在。

因为,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感受总书记大年三十走进贵州贫困山村与少数民族同胞过新年的那一片真情;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懂得总理在死难矿工家属面前夺眶而出的那一腔热泪。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焦灼的目光集中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五大民生热点上;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舟山市委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决策的果敢。同样的,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态度再热情一些、服务再周到一些,才会对我们基层学校的老师再关心一些、爱护一些,才会发自肺腑地去帮助、解决那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

有用,是一个共产党人奉献社会的价值所在

曾经懵懂年少时,仰望历史的天空星汉璀璨,多么希望自已也能成为一颗永恒的光亮。而今年近不惑,遥不可及的英雄伟人梦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逐渐清晰,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党的先进性。

许久以来,在我的心中一直矗立着两座丰碑,一座是张思德,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张思德没有创造过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他为人憨厚老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革命的利益默默地奉献。但是,主席却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另一座丰碑就是雷锋,他短暂的一生也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只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着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就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连美国的西典军校也挂着雷锋同志的巨幅画像,成为美国军人的典范。

作为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几年来我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每到岁末年初,也实在总结不出多少成就或收获。但我觉得,只要我能够像张思德、雷锋那样,立足岗位,认真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对舟山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这何尝不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快乐,是一个共产党人精彩人生的风采展示

生命的真谛,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让全人类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一个快乐的人,心中首先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在过去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无论面对的环境怎样险恶,面临的困难多么严重,他们始终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进行顽强的战斗,因为他们坚信《国际歌》中的那句话,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英特耐寻耐尔一定会实现。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血战沙场,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让我们热血沸腾。

一个快乐的人,还要有一份宽阔的胸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放下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把自己的事业与大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就会觉得阳光原来这么温暖,空气原来这么清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人们原来这么可爱。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一个快乐的人篇8

关键词: 职教人 认识自我 定位准确 脚踏实地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往往处在一种心理极端不平衡,没有着落感、归属感的状态。教与学双方或多或少存在着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看不起自己的学校,看不起自己的心结。这种思想表现为教师千方百计地寻求更好的工作,学生用尽精力想通过转本等途径离开职业教育。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没有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好高骛远所致。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教师团体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只有意识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付出是值得的,才能愉快地工作。心意顺了,或许许多奇迹会不可思议地出现。

二、职教人必须树立的观点

1.明确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职业教育的规模来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职业教育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率提升。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需要职业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说将社会职业按层次划分形成金字塔的话,那么处于职业金字塔的最底层的就应该是各级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劳动者。在这个层次需要的劳动者的人数是最多的,规模是最大的,有最大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以培养有用人才为己任。

我们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以培养优秀人才为职责。”这里提到的培养“优秀”人才似乎不太适当。对于职业学院来说,目前的生源还是在高考的末层次,进校的学生一般智力能力均有限。要把这样的学生个个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人才,优秀人才是天方夜谭。这种要求对于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两方面都是过高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我认为这个提法应该改变。改为“尽心尽职,以培养有用人才为己任”,将“优秀”改为“有用”,就务实了。要将入学的学生,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因材施教,都要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在祖国建设的大厦中,栋梁之才是优秀的,一砖一瓦是优秀的,但只有这些优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有用人才。

一代人中不可能人人都是优秀的。如果将人群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层次,职业教育就是希望消除不及格人群,让每个人都成为合格人才。手伸出来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不可能每根手指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一流大学培养栋梁之才,职业教育培养有用之才。

三、怎样做一个快乐的职教人

1.做一个正确的向导。

在学生的职业求学路上,做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向导。引导他们认真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追求;认真确立自己的社会定位,不好高骛远。对于一个民办职业学院的大专生来说,若将在学校三年时间追求的目标定得过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结果往往会一事无成。既没有实现转本等目标,又放弃了学校精心设计的职业技能系统课程,等到毕业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可已经浪费了三年大好的宝贵青春时光。如果说在定目标时,能得到老师的因人而异的指导的话,或许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社会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界、用人单位及青年人都曾经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就读的学校。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小,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在能力,比较务实地选拔适合需要的专业人才。社会正在由片面追求学历向注重追求能力的社会转变。职业学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2.与学生成为朋友。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的路,做正确的向导,就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时时关注他们的成长。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喜好也各不相同。对待不同的学生不能用相同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不但要充满爱心,而且要善于爱。

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地形成自己的主观喜好,更不能加入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点滴善行、点滴成绩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甚至对于他们犯错的事实,也要用宽宏大量的心给予包容和原谅。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

关爱学生,要从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予以关注。主要是要有更多的精神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在交流过程中相互信任和理解。

当然,关爱学生并不等于放弃原则。在尊重、理解、宽容、原谅的同时,仍然要在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他们。要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原则的严格要求是必需的。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一个快乐的人篇9

花白头发的陈嘉上导演看起来温文尔雅,似乎是一个很难发怒的人。言谈间可以感觉到他的自知和笃定,他好几次强调“你无法欺骗观众”,而对自己的电影所处的位置和自己要面对的观众群看得很清楚,对于自己的电影“影评差”亦释然。他说自己的人生观是“我只追求做对,不追求成功,成功很无聊”。

作为资深影人的陈嘉上却没什么架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在片场从来不严厉,我是一个随和的人。”正因为过于温和,容易对工作人员心软,而使得他的电影不那么完美,而他也愿意承认和接受这种不完美。谈到电影本身他滔滔不绝,谈到自己的过往经历则减缓了语速,被迫自我审视的他陷入了思考,但即使这种思考有些艰涩,但他依然选择袒露自身。而这些交谈,也让我们悟到,一个人从哪里来,他的性格是什么样子,都将影响他作品的样貌。

片场长大的男人和他的武侠梦

陈嘉上是香港电影工业一手养育出来的导演。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片场的生活,而片场生活的随遇而安、快捷、不讲究也养成了他随性的性格。做完采访,我们在为他拍摄封面大片做准备的时候,他在原地不作遮挡就把服装换了,工作人员询问要不要去更衣室,他低声回答:“没事,片场长大的男人,不怕。”

明年1月,这个片场长大的男人即将在内地上映他的又一部电影《四大名捕2》,而《四大名捕3》也将随后推出。这部“3D新魔幻武侠巨制”保持了原班人马:邓超、刘亦菲、邹兆龙、郑中基、吴秀波、江一燕、黄秋生。陈嘉上坚持用统一的演员阵容来拍完这个系列,“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意义,这不是我的电影而是我们的电影,团队对我来说很重要。”

大部分华语片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陈嘉上亦不掩饰自己的武侠情怀。早年他就作为编剧跟随徐克导演做电影,如今在横店拍《四大名捕》,恰巧徐克也在旁边拍《狄仁杰》。“每天背对背的,在片场都打招呼,我就去那边现场看徐克导演怎么拍,我学了好多。我们不停交流,但是是我偷学他的比较多。”

陈嘉上坦言自己一直在学习。先是放下过去一些固有的概念,再去吸收新的技术和理念。他说,“放下”是自己的强项。他放下港产动作片惯用的镜头语言,去适应3D技术带来的电影语言革新。他去接受3D专家的培训,并开心于团队对他的表扬“学得很快”。他坦承53岁的自己确实难以摸准年轻观众的喜好,“我对世界的看法或一些解读不可能装成一个年轻人”,但他通过保持自己整个团队的年轻化,来接近年轻人的步调。像《四大名捕》,他就希望用“奇诡的故事”去吸引年轻观众,“我说故事的方法有我自己的风格,你会觉得出其不意、竟然如此。”

《四大名捕》第一部曾取得2亿票房的佳绩,但同时也遭到一些诟病,虽然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但偏离了传统武侠路线,这种翻新是否成功,一些人是持着批评怀疑态度的。面对质疑与讽刺,陈嘉上的态度平静而接纳,“有一些爱好传统武侠电影的人觉得我把武侠电影搞烂了,可是我会说武侠世界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往前走,你可以继续爱传统的武侠小说或武侠电影,我觉得也很好,只不过那不是我的目标,我想把武侠这个圈弄大一点,让它的方法多一点”。他直言自己愿意做一个实验者,不停研究新产品的可能性,而发掘的过程对他而言要比结果更加重要——“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功,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很爽。成与败就承受吧。”

近两年,在现代题材中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古装动作大片却遇到了瓶颈期。陈嘉上认为,从投资的角度看,本小利大的事他们无疑是更愿意做的。而他选择这个片种,因为成本高,实际上是风险性更大了,票房的压力一直都有,可是——他顿了顿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很多人都在找一些比较容易做的题材,而你继续做自己的时候,你的对手就反而小了,所以我反而觉得不一定……武侠电影给了我一个空间让我天马行空,这也是徐克导演一直握着拳头坚持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对于我来讲也是如此。”

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陈嘉上试图不断地寻找电影的可能性,从1988年执导影片《小男人周记》到现在,他的电影风格一直在变化。初入行时,他拍摄小人物电影,描写中产阶级爱情故事的《吴三桂与陈圆圆》、《小男人周记》及其续集《错在新宿》颇受白领好评;1991年,他又迈入喜剧领域,“实验”出了香港最卖座的影片《逃学威龙》;之后,又相继有《武状元苏乞儿》、《真假威龙》、《天地雄心》、《精武英雄》、《野兽刑警》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香港商业电影圈中的地位。从小人物电影、喜剧片、动作片,到现在的奇幻武侠片,陈嘉上的电影风格是跳跃的,有人说,“你什么都懂?”,陈嘉上也依然是那句话:“尝试新的可能性是我的乐趣。”

当被问及近年在内地拍摄的电影中,哪一部是自己最满意的,陈嘉上犹豫了一会儿说:“说实在没有一部是非常满意的,但就对个人的重要性来说,《画壁》对我而言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部电影我说了一个非常难说的故事,说了一些一般人不敢说的话。这个故事是有一点反爱情的,但却以爱情为主题,它告诉你爱情多不重要,这是极难干的事情。”这个答案确实令记者吃了一惊,因为《画壁》在坊间的口碑不佳,可是,陈嘉上解释道:“口碑是延续你下一部作品的票房而已,可是口碑不等于作品对你的重要性。”

每一个电影人,都有对于自己作品的定位与坚持,在这一点上,陈嘉上自嘲地说,“我只是一个‘摆摊者’而已”。面对记者的疑惑,他甚至又肯定地说了一遍:“我常说自己只是一个‘摆摊者’,可相对而言我是一个有良心的摆摊者,我会摆一些比较好的东西、把它变成比较平民化的然后传给大众。”

他欣赏张元、贾樟柯,会偷偷去看张元新作《有种》的首映,并被电影所震撼,但他也感到无奈,感叹这个市场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些导演的作品,遗憾佳作只能流于小众。可他也同样为王晶这样“替产业赚钱”的导演感到委屈,对于商业电影,他的看法是:为观众拍电影,这就是香港精神,每个导演面对的观众群不一样,可是他们会老老实实想方设法找到自己的观众,选择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而陈嘉上坦言他很早就认清了自己的这个位置,他可能永远拍不出张元式的小众艺术片,他也不像王晶一样对票房有过高的追求。“票房只是我生存的手段而已,我生存了我才觉得我还有其他要做的,还有其他要表达的。王晶导演就是产业的,完全是往最高点走。所以这是没有对错的,要把电影产业做起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

他也透露,希望过几年可以筹备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有关自己从海外回到香港再辗转内地的人生历程。他要去坦白一些话,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提炼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将自己的解读呈给观众。“我希望能拍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人,傻瓜还是很开心的。”

被推到高处的“摆摊人”

在导演之外,陈嘉上还贵为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且不说拔高自己,陈嘉上似乎是更乐于将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对于这些头衔,他的说法是“只是他们尊重我这个‘摆地摊’的人做事比较公平,我这个人从来不太追求利益,我是大义工头,在香港电影界很多义工的事情都是我去干,这不跟我的艺术成就有关”。

能够坐到这个位子,他说并非他争取的结果,“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没有一个位子是我争取回来的……从我当道具到特效、特效主管、编剧、场记、副导、导演,都是别人推我上去……我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是我最重要的经验”。

这样一个被人“推上去”的经历似乎在别人眼里看来是顺风顺水的,可只有陈嘉上自己知道,这其中也有迷途的时候。从加拿大肄业回到香港,看过章国明《边缘人》的陈嘉上被电影行业吸引,追随着章国明的脚步决定去考邵氏公司,而幸运女神也眷顾了他,在五百个人只取四个的情况下考进了邵氏。初入行,他并没有要做导演的雄心壮志,只是想着能够帮帮忙就好,可是人生却出乎意料地将他带领到了导演的位子上。

“可是越成功的时候越危险,稍不留神,你会发现你走错了路。”他坦言,也有为赚钱干过一些非自己所愿的事,那是1984年,年轻的陈嘉上虽然做着一家大电影公司的总经理,但他却不想再搞电影了,他说那时候,因为利益所趋做了一堆烂作品,“只是一群很贪婪的人在干一些很贪婪的事”,觉得没有意义,就想离开了。最后在陪着老板赔光了钱之后,他带着仅剩的6000块钱,独自一个人由香港到新疆,去了丝绸之路。当时他已经预备了要转行,“比如说做报纸,什么都可以”。

对于陈嘉上而言,人生似乎总在给予他机会——在几乎要放弃电影时,徐克又伸出了手将他拉了回来。这一切好像都是幸运的,但又不仅仅是幸运。陈嘉上的人生就像他的电影。在谈到他所擅长的喜剧片时,他说:“无论怎么正的剧,都应该是带着喜感的,因为人生就是应该充满喜感的,我的世界充满了快乐。” 在后来的人生中,陈嘉上一直强调“我现在干的事情都是我觉得自己想干的、值得干的我才干,无论多少利益都跟我无关,要是值得干的,就算没有利益我也很乐意去干。”

他说他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乐观地面对一些悲剧的可能发生。“我总体是悲观的,可是我乐意去面对。”他用这样的解释来回应别人对他“顺风顺水”的评价。哪怕是对于在加拿大未完成学业的这段经历,他也是珍惜并感激的。他在上学时候修的是天文地理,虽然只学了两年,但是却觉得自己开窍了。学天文学到人的渺小,学到所谓永恒,学到时间,学到太多事情太无聊。学地理就光学把麦当劳摆在哪里都学到好多,要想好多事情,人是怎么活动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反应,然后就理解了很多问题……这两门学科从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他的世界观,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或许也就没有如今的陈嘉上了。“我是一个反成功、反利益的人”,虽然说自己是电影里“摆地摊”的,他也愿意做一个快乐的电影“摆摊人”。

做一座谦虚的“桥梁”

上世纪9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为昌盛的年代,这个弹丸之地因为电影的魅力集聚了华人圈甚至是世界的目光,至今,电影人对“香港电影”都有一种情怀,虽然时过境迁,不少人依然期待着金像奖的再次辉煌。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对此也有话说。

在他看来,香港电影金像奖只是一个风向标,其标准并非选艺术标准最高或演出最好的电影,而是港人最期望的电影。金像奖最珍贵之处在于真实和民主,因为它是民主投票。“我们要老老实实地保住这个东西”。

陈嘉上坦言,他何尝未曾听到这样的期待,希望“香港电影金像奖”变成“中国电影金像奖”,但是他会觉得,由港人来做“中国金像奖”是越俎代庖,“说实在的,我不敢做,香港电影金像奖本来就是一个地区的小奖”。他还曾跟任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的何平导演提及过此事,说“你们来搞,我来配合,我很愿意把我所有的经验来分享”。

浸淫在香港电影工业里的陈嘉上无疑对金像奖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说起这段话的时候,有不舍的感伤,也有敞亮的胸怀:“有人说,假如香港电影金像奖没了,你也就没了,我说这也是会发生的事情。可是要是在它在没有之前,能够推动整个中国电影的发达,那时候,把这个‘棒’交出去给中国电影金像奖,我非常的乐意。”

陈嘉上说,他一直在把在香港拍摄类型片的经验带到内地,也在把香港电影的精神带到内地。在他心目中,香港电影最珍贵的精神在于自由,在于它完完全全地为观众服务。在说自己是个“摆地摊的”的时候他强调,这就是一种尊重观众的精神。

陈嘉上身上流露出港人的务实,因为香港的商业电影环境不容他不务实,“我们就是商业电影产业的一部分,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人去补贴他们去拍主旋律,没有宣传费去拍电影。他们所有生存的空间就在于有多少观众,所以他不可能不服务观众、追求观众,这就是香港电影的特点。”

观众并不是容易讨好的。陈嘉上说,香港观众现在的口味非常好莱坞,他们来看电影就是来娱乐来消遣的,“但娱乐也是很难满足的”。他反倒觉得,内地观众相比较而言对电影的文化要求更高,比较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在这方面,作为香港人的他虽然感到“难懂、难做”,却也认为“很难得”。

北上拍片,对所有香港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他们文化不通、“水土不服”、捏不准内地观众的“脉”、穿不好体制的“鞋”,这些困难对陈嘉上而言同样存在,这也是他一直不敢碰现代题材的原因。谈及这些困难,他略带羡慕地说:“(冯)小刚随便说一句话就有感觉、就接地气,可是我们南方人说粤语的,就语言方法这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但每天都在认真听、认真看的他,相比不少其他香港导演,已经算能够较好把握内地观众心理的了,近几年他在内地拍摄的古装大片的票房成功就是一个佐证。而比起前几年在媒体上曾被吐槽“普通话太烂”,坐在记者对面的陈嘉上导演的普通话要比想象中顺溜得多。

不过,给导演拍摄大片的摄影师还是更熟悉他往昔的经典电影。摄影师热情地播放着粤语歌《皇后大道东》来调节现场气氛,陈嘉上则配合地摆出各种姿势。在镜头里,这位个子不高的港片老大哥竟俨然有点像“教父”——是的,那种沧桑感。比起他在内地吸金无数的那些魔幻武侠系列,摄影师似乎对他那些朴素但接地气的旧作更感亲切,边拍摄边跟他聊起了那些年他拍过的经典录像厅电影,毕竟那段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Q&A

香港电影最珍贵在于

自由精神

Q:《影视圈》杂志社

A: 陈嘉上

Q:您一开始是怎么对科幻武侠产生兴趣的呢?

A:其实我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只要还没有人干过我就去看。你去看我拍戏的历史的话会发现,我一直在变。我一开始就是拍小人物电影,我后来拍喜剧、动作片,大家就说我不懂,但我的乐趣就是在寻找新的可能性,我们创作人最重要的就是可能性。而且武侠也给了我一个空间让我天马行空,在武侠电影这部分我们有很多想象空间,它带给我们视觉上和感觉上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它也需要接地气。

Q:在尝试了这么多类型之后,您觉得自己最擅长哪一种?

A:我其实也没有擅长的。我像一个类型研究者,一直不停在研究新产品的可能性,研发这些可能性的人他不会是擅长很多东西的人,他可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他可能懂一定的规律,然后(研究)这些加起来可能有什么效果。我不一定知道它一定成功,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很爽。成与败就承受吧。幸运的是我过去成功的例子蛮多,而且成功了就可以送给大家,可以丰富类型,我享受的也是这一个。

Q:对于票房您是怎么考虑的?

A:票房只是我生存的手段而已,我生存了我才觉得我还有其他要表达的。所以我拍戏对于票房一直是希望对最低点有个保留,起码到达多少我就不管了。因为只要老板没赔钱我下次就有机会,没赔钱就说明我对观众的期待度估计没太错,说明这个戏还是能够吸引观众进去,口碑(好)才能够达到这个票房。当然我也会根据这里面的反馈来估计下一部该怎么做。所以一般(票房)达到一个点后我就不看票房了,而看口碑,我从来都觉得口碑跟其他东西比票房要重要。票房是一个不可预计的事情。

Q:您说您在意电影的口碑,如果观众对您的作品有差评,您怎么想?

A:创新总会有风险。许多行家都理解我在技术上的各种尝试,所以我也谢谢他们,可是实验就是实验,做实验的一般不是做最好的产品的人,所以我就说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而且也不会觉得委屈,我就是做实验的,有时候会失败有时候会成功。

我没纠结。有时候人家说你看你的评论多差,可是我会说我的评论一直都差,没关系。我从来不觉得某些事情、拍的电影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人有性格上的缺陷,让我不可能拍最好的电影,我这个人太宽容,一看见别人不开心我就心疼,对演员没有太大的强迫性,以至于有时候演员不一定在我手里头冲出去,尽管我还是很好地让演员的极致性发挥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我的好处也是我的坏处。我就是这样子的人,不可能完美。

Q:您觉得香港电影的精神是什么?

A:我认为香港电影精神最珍贵的在于自由,在于它完完全全地为观众服务。在香港电影这个产业里面,有王晶、关锦鹏、王家卫、许鞍华,但我们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观众,尽管我们的观众层不一样。而香港电影的成功在于过去一些导演明白了要突破香港的框框拍给全亚洲、全世界看,所以香港电影才会成功。为什么台湾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都爱香港电影,就是因为它不本土的精神,这就是自由精神,只要这个自由精神不变,它就是香港电影。

Q:对于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您是怎样看的?

一个快乐的人篇10

善良,是一个共产党人品质修养的道德基石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国时刘备临终前叮嘱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这些与人为善的思想和理论,教育、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铸就了我们炎黄子孙的可贵品格和美德。

善良,更是共产党人不可缺少的品质修养。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会上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要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必须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好人。要讲良心,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整人害人,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的先进性。王鸿举市长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这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太普通,标准不高,然而,我觉得这个要求非常实在。

因为,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感受总书记大年三十走进贵州贫困山村与少数民族同胞过新年的那一片真情;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懂得总理在死难矿工家属面前夺眶而出的那一腔热泪。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焦灼的目光集中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五大民生热点上;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舟山市委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决策的果敢。同样的,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态度再热情一些、服务再周到一些,才会对我们基层学校的老师再关心一些、爱护一些,才会发自肺腑地去帮助、解决那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

有用,是一个共产党人奉献社会的价值所在

曾经懵懂年少时,仰望历史的天空星汉璀璨,多么希望自已也能成为一颗永恒的光亮。而今年近不惑,遥不可及的英雄伟人梦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逐渐清晰,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党的先进性。

许久以来,在我的心中一直矗立着两座丰碑,一座是张思德,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张思德没有创造过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他为人憨厚老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革命的利益默默地奉献。但是,主席却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另一座丰碑就是雷锋,他短暂的一生也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只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着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就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连美国的西典军校也挂着雷锋同志的巨幅画像,成为美国军人的典范。

作为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几年来我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每到岁末年初,也实在总结不出多少成就或收获。但我觉得,只要我能够像张思德、雷锋那样,立足岗位,认真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对舟山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这何尝不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快乐,是一个共产党人精彩人生的风采展示

生命的真谛,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让全人类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一个快乐的人,心中首先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在过去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无论面对的环境怎样险恶,面临的困难多么严重,他们始终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进行顽强的战斗,因为他们坚信《国际歌》中的那句话,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英特耐寻耐尔一定会实现。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血战沙场,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让我们热血沸腾。

一个快乐的人,还要有一份宽阔的胸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放下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把自己的事业与大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就会觉得阳光原来这么温暖,空气原来这么清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人们原来这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