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十篇

时间:2023-03-30 05:49:32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篇1

能浏览网页的眼镜,可收发信息的手表,有GPS定位功能的鞋,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设备,随着科技发展正来到我们身边。今年2月底,谷歌公司公布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发明的智能眼镜的最新研发进展。近期,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传闻也被密集曝光,已经有华尔街分析师宣称这将是下一个iPhone,或将为苹果公司带来60亿美元的收入。此外,三星、盛大、Vuzix等巨头也在纷纷传出正涉足这一领域——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对可穿戴设备也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无论怎样,可穿戴设备的确让那些疲于应对传统智能手机吸引力下滑的科技业巨头有了新的期待。一些与之相关的细分领域,也正在跃跃欲试,从操作系统到可穿戴设备应用材料,甚至是电池,厂商们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然而,如若冷眼旁观,可穿戴设备最吸引人的并非设备本身。众多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设备只是数据采集的入口,结合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王道。

市场庞大

无论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亦或是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究其实质都属于由物联网引发的智能消费终端革命。国际上公认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加拿大的Steve Mann教授认为可穿戴计算机是这样一类计算机系统:“属于用户的个人空间,由穿戴者控制,同时具有操作和互动的持续性”。百度百科将其描述为,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并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

2012年,调研公司Forrester在一份报告中称,可穿戴计算技术将引发“新的平台大战”。另一家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计,2013年,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15亿美元。据IMS公司的研究报告称,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在美国,已有众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云笔记应用公司Evernote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正着手研发无线手表、心率监测仪以及谷歌智能眼镜等应用。Evernote的CEO菲尔·利宾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会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

在中国,可穿戴设备早已悄悄到来。2011年12月5日,浙江嘉兴统捷科技研发了一款手表式健康检测远程跟踪监护器。这款专门针对中老年人手表式监控器,名为“腕宝”,可称其为智能手表的雏形,是中国第一款传感物联网的应用产品。近来,该公司又相继推出jWotch腕宝系列产品,并通过网销及直销的模式开拓国内市场。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目前腕宝系列产品因自身产品因素,销售状况并不乐观。“起步早却不够精细,监测数据存在误差;腕带设计偏欧美化,没有考虑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产品后期服务乏力”一位腕宝产品的使用者介绍到。

作为一位学软件、搞技术出身公司老总,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咕咚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司建铭冷静地判断道:“相较于美国市场对可穿戴设备的高市场预期,此类新兴产品在中国市场前景也很大,但怎样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大的价值值得思考。”一位国内从事可穿戴设备产品销售人士也表示,如何与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结合,实现产品“互融”才是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捷径与出路。

健康“切入点”

2013年5月,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耗资上亿美元,对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 Media进行了收购。市场普遍认为,这笔天价收购或许暗示保健产品正成为可穿戴设备最早的切入点。而且,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手腕已经成为厂商们最先关注的位置。

咕咚网总裁申波说:“手腕是最合适的部位,用户使用时会更便捷。”咕咚网做可穿戴设备时,早期的产品类似一个MP3,用夹子夹在身上,内测时大家都觉得不方便,经常忘记带。经过团队研究认为,戴在手上的如手环,用户不仅不容易忘佩戴,而且丝毫不会打扰到生活,咕咚手环才最终成型。“加入科技元素的手环,本身还是时尚的运动装饰品,年轻人乐于接受。”司建铭说。

康诺云联合创始人郭辉也认同说,部分用户有手表、饰品等的佩戴习惯,在这里增加一个设备,容易被用户接受。此外,手腕上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等人体重要的值都能被监测到。

在盛大果壳CEO顾晓斌看来,“这是一个公众的兴趣点,从此下手风险相对小。”他说,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果壳刚开始预售的Geark手表,也加入了利用手表进行睡眠、心跳、体温、血压监测等的功能。

而在美国,有一款名为Fitbit One的计步器,它不仅刮起了一股运动健康热潮,而且还获得了一笔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12年,Pebble智能手表也通过众酬平台获得了高达千万美元的融资。2013年5月,名为Jawbone UP的手环在中国开售后,也受到空前的追捧,一直处于售罄中。以上种种,足可见可穿戴产品切入健康领域的可行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层面不断扩大,对柔性电路板的需求将会更加精细。在追求微小、轻便、耐折性的产品优势同时,低辐射、更健康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腕宝”产品为例,此类可穿戴产品实际是靠“小物件”施展“高科技”的一个过程,将价值上百万的专业健康设备检测功能,微缩于手表状的方寸之间。其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科技则是心血管柔性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GPS技术,即所谓的现代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背景

“咕咚网把自己定位成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一个硬件公司。硬件只是可穿戴设备整个流程的一小部分。”司建铭说。天使投资人王利杰也说,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业务逻辑和价值都在云端,即对大数据的挖掘,然后服务。反映在盈利模式上,虽然咕咚手环、果壳Geark手表、Jawbone UP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已经价格不菲,但服务才是未来真正具备潜力的市场。

事实也告诉厂商,如果只关注可穿戴设备本身,会带来诸多问题,持续使用度低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解决可穿戴设备的持续使用度低的问题,Jawbone收购Body Media就是最好的答案。”郭辉说,Jawbone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很多人佩戴手环不超过三个月就会放弃,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手环收集的数据没有被整理,分析和处置。“可穿戴设备不仅仅要随时采集体征数据,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并给予建设性建议。”

当大家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为了形成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众多企业已经在行动,咕咚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自2010年咕咚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完善数据采集的模型算法,现已经申请适用于各种运动类型的4项专利。司建铭说:“在运动检测来说需要建立大量的运动模型来匹配,有三年的积累,算法模型已经比较完善。”

可穿戴装备厂商也深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据司建铭介绍,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后,咕咚网会与健康管理等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当用户有减肥塑身等需求时,专业公司结合该用户数据,配合后台健身教练的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增值服务。以糖尿病为例,设备可以监测到用户的血糖变化数据,咕咚网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治疗建议等。

可穿戴设备篇2

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源于简单的计步器,它最初只是功能单一的电子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类似计步器的产品纷纷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一下子激活了这些“古老”产品的活力。随着可穿戴在身上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一个新名词一一可穿戴设备,和它代表的产品一样迅速流行并走红。

元年:2013年的纷争

你可以没有手表,但你必须穿戴一款电子产品一一这句极客们的口号在2013年终于被大众所接受。年轻人穿戴起了各种各样的智能腕带、智能手表、智能服装和智能鞋,穿戴电子产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

在这一年中,巨头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就有三星的Galaxy Gear、苹果的iwatch和索尼的smart Watch 2。各类智能腕带更是层出不穷,Fitbit公司推出了Fitbit Flex可穿戴健康腕带,Nike公司推出Fuelband SE智能手环。老牌的Jawbone公司不甘示弱,推出了Jawbone UP2智能手环。连百度公司也赶潮流,推出了百度咕咚手环。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眼镜的问世。它是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GPS导航,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因此可以把谷歌眼镜看成是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或电脑,它应用的想象空间不可限量。

正是这些眼花缭乱的纷争,使得2013年被业界称为“可穿戴设备”的元年。在这一年中,人们确立了对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把它看成是可直接穿戴在身上,或者可以整合到衣服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感知和交互功能。可穿戴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转变,人们正在接受并适应它带来的便利和麻烦。分水岭:2014年或爆炸式增长

各大巨头在2013年以抢滩方式推出了各自的可穿戴智能产品,虽然它远没有像手机一样普及,但专家预计可穿戴设备将在2014年出现爆炸式增长,并在当年形成分水岭,一些产品将被市场淘汰,剩下的则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赢家。未来,穿戴智能设备将变成一种流行文化,人们都希望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体验,智能设备甚至将成为“人体机能”的一部分。

2014年以前,可穿戴设备是大公司的专有领地,小公司难有能力插足。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改变,技术上的壁垒已经被Intel公司打破,它在2014年1月举行的CE$2014展会上,推出了一款专门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芯片Edison(爱迪生),这款芯片只有SD卡大小,是一台超微型计算机。这在技术层面为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打破了大公司的技术垄断,而且使可穿戴设备间的兼容互通成为可能。创新型公司可以凭借想象力开发更具特色的可穿戴产品,比如基于Edison芯片的婴儿连体衣。这种连体衣可以检测婴儿的体征数据,一旦婴儿尿湿、啼哭或者体温、呼吸异常,都会将信息立刻传到父母的可穿戴设备上。

市场方面,可穿戴设备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可穿戴设备市场,这个行业已被激活。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价值可达8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可达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可达到178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59.2亿元;预计到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69.4亿元。

问题:光鲜下的阴影

当下面市的可穿戴设备,大多看上去精巧可爱,可是一旦你戴上它后,就会发现问题多多。首要问题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我们知道,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轻易地获得穿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和体征数据,并且通过移动网络存储到手机、电脑甚至云端服务器,形成大数据。如何保障个人隐私,避免大数据泄露个人数据呢?这需要通过信息立法和建立行业规范来约束。

其次是伦理问题,如果人人都佩戴了可穿戴设备,就好比人人都植入了电脑芯片,这个东西会时时刻刻记录你的数据。比如你一直戴着谷歌眼镜,就会记录一些你不想记录的内容,给你带来痛苦和精神压力。可穿戴设备是为了释放穿戴者的潜能和自由,但不幸它可能成为人类新的精神桎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我们无法拒绝可穿戴设备对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当可穿戴设备收集了所有人的健康数据,告诉我们哪种健身、饮食方式是最佳的时候,我们也就同时丧失了对自身健康的自,并最终会改变我们的行为。

可穿戴设备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克服,如电池续航时间太短。苹果iwatch的续航时间是4至5天,是业内做得最好的,但与传统的电子腕表相比还是时间太短了些。此外,可穿戴式设备必须与智能手机或移动设备配合使用,很少有独立的设计。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有人认为,既然它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为什么它不能独立使用,而要依赖别的设备?

价格昂贵是它的现实问题。目前谷歌眼镜的售价高达1500美元,除了IT发烧友和土豪,很少有人为了显摆而出手。如果它的售价降低到了普通手机的价位,那它的普及将会带来视觉和记忆革命。可穿戴设备目前的价格还很贵,佩戴起来有时还不太舒服,但未来,它们的价格一定会平民化,佩戴起来也会更加隐形、更加舒服、更加时尚。

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如果你想拥有蜘蛛侠、金刚狼、读心人一样的超能力,可穿戴设备也许能在未来帮你实现。不过,最有前途和应用潜力的是个人健康服务。市场上很快会开发出各种专业的或综合的健康监测智能设备,人们穿戴在身上,就像请了个人健康医生,随时随地帮你检测心跳脉搏、睡眠质量、情绪变化、生活习惯等,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还可以给出恰当的保健或治疗建议。这类产品有望在老年人和孩子身上得到广泛应用。

年轻人感兴趣的是娱乐和社交,在这方面,可穿戴设备也大有用武之地。游戏玩家已经将鼠标和操纵杆视作古老的装备,他们已经开始将游戏装备穿戴在身上,可以用肢体动作来控制游戏的进程。如果再配上升级版的谷歌眼镜,那么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一起玩经典的cs游戏,并且达到虚拟与现实交替错乱的程度。

还有一个有趣的应用是拓展感官机能。人类的视力和嗅觉很差劲,肢体的能力也有限。如果让人们戴上一副智能眼睛,瞧一眼别人就能发现对方是否发烧,不用闻就能嗅出几百种气味,近视远视能自动变焦,这样的东西是否很酷?脚穿上智能鞋能自动导航,嘴能通过语音控制穿戴在衣服内的有机硅柔性电脑。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是哺乳动物一个新的进化方向一一体外进化。导盲犬穿戴上智能设备,它的能力将出现意想不到的提升,把这看成是进化也不为过。虽然可穿戴设备目前还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但这样的未来不会太远。

Tips:

何为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可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智能设备。它不仅是一种硬件装置,更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和互联网应用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巨大的影响。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有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谷歌眼镜等,通常可穿戴设备都要与智能手机或移动设备配合使用,通信的方式一般有蓝牙技术、wifi或直接数据线连接。选购可穿戴设备时,最好能支持蓝牙4.0、Wifi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这能大大提高与手机通讯的效率。

可穿戴设备争鲜斗艳

智能手环:智能手环是一个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它轻便简洁,但功能不少,可以运动记步、睡眠监测、事务提醒,还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和软件应用为佩戴者提供进一步的健康情况分析,是一个贴心的移动小护士。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的外形类似于电子表,它由电子显示屏、摄像头、麦克风、操控按钮和腕带组成,通过蓝牙技术与手机连接。佩戴者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接听或拨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和消息、存储和传输数据信息,以及跟踪或管理个人信息。它是手机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可免除手机达人频繁摆弄手机的烦恼。有些智能手表还具备类似于智能手环的功能。

电子袜子:Sensoria Smart sock的电子袜,在给用户带来舒适的贴身体验之外,还可以提供精准的跑步数据,而且还能像普通袜子一样机洗。它由软织物传感器编织而成,这些传感器能实时追踪用户跑动时的足部活动,并生成精准的数据,为用户分析自己的跑步技术提供有力的依据。不过,Sensoria Smart Sock还需要搭配一个磁性脚环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该脚环的功能是记录和测量动力供应以及加速度等信息。

可穿戴设备篇3

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把原本带着满满自信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一下打回原形,第一代售价690元的Bong智能手环,竟然在小米手环上市的两天后,推出售价仅99元的第二代产品,第一代用户们立马破口大骂,直叹“心都伤透了,累觉不爱了”。如果说Bong跳楼价的做法是“成功”地证明了可穿戴设备的暴利,那么消费者的声音其实则反映出这个行业未来的危机。

暴热表象

自Jawbone、Fitbit等第一批智能手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索尼MN2、咕咚手环、华为荣耀手环、三星Gear等各大品牌纷纷跟进,连苹果的iWatch都放风了很久一段时间,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出货量近1000万部,2014年预计出货量将翻一倍,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预计到2018年可达1.1亿部,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78%。一些投资机构的分析数据更为乐观,预计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60亿美元。

在2013年,整个IT行业都极其看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大量的国内厂商跟风模仿国外产品,用户的话题讨论及关注度也到了峰值。在大多数调研数据里面,用户普遍认为可穿戴设备是新鲜有趣的时尚产物,70%以上的年轻人均有意愿购买可穿戴设备,当中愿意购买智能手表的人比愿意购买智能手环的人要多。至于购买的原因,主要是聚焦在运动监测及健康监测这两大功能上,也是当下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主要卖点。

但是从这些数据上,厂商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只是表面的现象,是用户喜欢尝鲜的特点所致。运动和健康监测是毫无技术含量、没有太大黏性的应用,既然用户可以因为有趣时尚而把它戴在手上,就可以因为厌烦单一无聊而把它摘下来。所有快时尚的东西,就如流行的当季衣服一样,不用很久就会被遗忘在衣柜的角落里,正如当前很多类似脸萌这样的应用,以及像“围住神经猫”这样的社交小游戏一样,“大热”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谈、都在用,“大冷”是因为没有什么核心价值让用户有兴趣继续用下去。

实际上,可穿戴设备的真正问题在于用户体验。查看每日行走步数、消耗的卡路里、夜间睡眠质量等这些数据到底有什么用?这能改变健康水平吗?不能。这能建议更合理的运动方式吗?不能。这能告诉你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吗?不能。那它除了收集这些无聊的数据以及让你炫耀自己跟得上潮流之外,还有什么用?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谷歌眼镜上,戴着个高科技眼镜除了被别人觉得很另类之外,并没有任何方便而言,因为智能手机可以实现眼镜的所有功能,且体验更佳。

未来之路

有“危”必有“机”。在大数据时代,不管最终怎么发展,可穿戴设备一定离不开对数据的智能化处理这一功能,目前而言,仅仅做到了对数据的采集,且统计数据还需要通过手机或PC端的软件,用户就会觉得意义不大。就像大部分用户调研的声音一样,面对便宜的小米手环还有一半的人觉得没什么意思,这充分说明了可穿戴设备目前所处的“鸡肋”境地。

应该说,“健康”和“便捷”也许是可穿戴设备最终可以带给用户的两个终极目标,在这两个方向的指引下,可穿戴设备一定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方便的手段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所以试想一下,当你外出运动、旅游或出差时,会选择左手手环、右手手表、头戴眼镜、包里还有一个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还是会选择只带一样可以满足所有功能的东西呢?答案不明而喻,也许用户只是需要增加一部功能更强大的、便携式“手机”,至于它应该长成什么模样,可想象的空间很大。

苹果的iWatch之所以迟迟未能面世,实际上也是看到了目前这样的窘境,近期频繁传出ios 8将内置可以监测健康的Healthbook应用,除了收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以外,还可以在统一平台分享数据,并通过整合谷歌和苹果在大数据方面的资源,使数据变得更有价值。这也说明了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其本质就应该是用户身边最方便、靠谱的“信息顾问”,就像siri一样有问必答,直接可以解答诸如“为什么我这个月的体重增加了?”“你建议我下周的食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可穿戴设备绝对不是廉价的货色,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时尚产物,甚至严重一点说,可穿戴设备会是另外一种高科技的奢侈品,只有具备健康意识或经济实力的用户才有可能把“私人顾问”随时带在身边。所以,谷歌和苹果这样的巨头不可能让自己的可穿戴设备走低端路线,他们更希望为这个产业定下标准,生产出可以直击用户“痛点”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篇4

他们看好的市场与其说是和人体健康、运动等相关,不如说是,软件和硬件以及大数据这三种不同的领域互相碰撞而激发出来的新蓝海。简单讲,就是技术驱动了全新的市场,未来不仅和人体健康等相关,还会和个人娱乐、数据分析、个人安全等一系列市场都相关,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但是在这片火热的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误区,就是在这个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真正需要可穿戴式设备。

看看Jawbone UP的例子。它的智能手环虽然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但是一些渠道还是能买得到,售价也不算太贵。使用的人大多数是白领或者喜欢赶潮流的人。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使用Jawbone UP智能手环的人,并非如同使用手机一样,时刻不离身。多数情况是,带上几天,然后摘掉,如果记起来就继续带,记不起来,可能就搁置几天——这完全不是一个有刚性需求产品应有的状态。同样的情况也将会发生在Fitbit的智能腕带身上,这家公司宣布将在近期正式进入中国,而目标用户也依然是白领居多。

更明显的例子是,可穿戴式设备中最神秘、功能最强大的产品Google Glass,还在测试阶段,但是你能想象消费者整天带着这个奇怪的眼镜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吗?这和每分钟都离不开的智能手机,完全不是一个使用频率。

这背后的问题就非常明显,几乎所有人都需要手机,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可穿戴式设备。但可穿戴式设备这么火热,那到底谁最需要呢?

答案可能只有两个:需要时刻照看的幼儿和老人。

如果可穿戴式设备的核心是,通过产品和人体组成共用的网络,随时抓取人体体征的数据,然后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反馈到人体,让使用者进行调整,那么这两类人群就有天然的刚性需求。

通过对幼儿的随时监测、护理,父母可以知晓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而做出下一步照顾的判断。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也能知道同年龄段其他孩子的情况,从而做出分析对比。这样的道理同样适应老人。

这样一来,可穿戴式设备关乎的就不仅仅是健康这样的数据,而是关乎成长、关乎护理。这些都是不可掉以轻心,并时时需要使用的。在这两类人群中,对可穿戴式设备的使用频率肯定会比白领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换句话说,他们是真正的需求方。

这对可穿戴式设备的生产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大多数可穿戴式设备都还是属于消费电子领域,而针对幼儿和老人的,属于消费电子+医疗护理领域,需要在医学方面有更加专业的投入。这对大多数生产商来说,都有巨大的门槛。

可穿戴设备篇5

被称为”新桌面”的微软 HoloLens护目镜又怎么样?谷歌Glass的表现如何?

Google Glass

今年年初,谷歌推出了Glass的开发者版本,但该公司一直称这是一个实验。不久,谷歌停售了Glass,并停止了谷歌眼镜项目。

Glass是一款增强现实设备。与笨重的头戴式设备和护目镜不同,Glass是最小巧的一款设备。它只是一副眼镜架,加上一个小小的显示器。它的显示器可以将图像投射到佩戴者的眼球上。

Glass的价格高达1500美元。但是,最大的争议是,用户可以用它来录制视频,但没有红灯或其他指示来表明用户正在录制视频。有些人对此非常不安,以至于甚至对Glass佩戴者进行攻击,并禁止他们在酒吧和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使用它。

Glass虽然已经停售,谷歌显然还没有放弃它。据报道,谷歌正在研发支持虚拟现实设备的Android系统,任何想要开发虚拟现实设备的公司都可能得到其授权。

Vive VR

Vive VR的开发商是著名手机制造商HTC,但其基础技术是由游戏技术公司Valve提供的。

Vive VR能干什么?它是一个虚拟现实耳机。当你戴上它,你似乎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就像生活在十分逼真的视频游戏中。

最酷的是,它有手握式两个控制器,当它们握在你手中时,你的手可以出现在虚拟世界中,你可以在其中进行挥手或者射击等动作。BI记者史蒂夫・科瓦奇( Steve Kovach )将其称为“有史以来最令人兴奋的虚拟现实体验。”

HoloLens

HoloLens护目镜的开发者是微软。自2010年以来,微软一直在秘密地研发HoloLens,终于在今年一月推出了一个原型。

可穿戴设备篇6

>>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 超智能的宠物可穿戴设备 走进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何去何从?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可穿戴设备的误区 时尚的可穿戴设备 里斯:破局“可穿戴智能设备” 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新商机 三问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汽车联姻 智能可穿戴设备:下一个营销战略主平台 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模式:留下智能摆脱设备 当广告“可穿戴” 智能计算让你更健康运动中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 唯有智慧,再无设备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数字化未来 揭秘可穿戴式的智能生活 被小看的智能可穿戴 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 当下最热门的可穿戴设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1-15/2016-3-31.

[2]中国报告大厅.苹果智能手表关注度暴跌 搜索流量距上市时下跌六成[EB/OL].,2015-8-13/2016-3-31.

[3]Canalys.2015年11月Apple Watch出货总量为700万块[EB/OL]. ,2015-11-5/2016-3-31.

[4]威廉・阿伦斯,迈克尔・维戈尔德,克里斯蒂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1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6-97.

[5]2015上半年可穿戴设备报告[R].速途研究院,2015.

[6]2014-2019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R].智研咨询,2014.

可穿戴设备篇7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芯片层加密;多模加密;双向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38-02

Abstract: Wearable devices as a new forc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ith unlimited potential.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devices, its security risks will become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Wearable device security issu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of data, equipment and software. In response to the strategy, through the hardware chip layer encryption, access control and mutual authentication, data multimode encryption and other core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wearable devices.

Key words: wearable device; chip layer encryption; multimode encryption; mutual authentication

可穿戴设备出现在公众视野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已经成为了一支最火热的科技新势力。它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如今也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2014年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元年,其市场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各大IT界巨头如苹果、索尼、三星、谷歌等公司,纷纷可穿戴产品,将目光投向了可穿戴设备这片蓝海市场[1]。

近三年来,在全球闻名的CES国际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成为了绝对的主角。经过这几年的创新与发展,可穿戴市场虽然火热,但普及时代还未来临,人们关注更多的不仅仅是功能和质量,而是令人思索的安全问题。

1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可以穿戴在人体上的智能化的交互式产品,它通常融合了无线传感技术、多媒体、GPS定位、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于一身[2]。可穿戴设备的种类繁多,典型的代表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这三大类,另外智能内衣、智能头盔、智能戒指、智能跑鞋等类型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在可穿戴产品中,谷歌公司在2012年的“拓展现实”的Google Glass最具影响力,该眼镜集智能手机、相机的功能于一体,实现全球首款支持“脑控”完成操作的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微型传感器通过与人体的无缝连接,支持手势、眼动操作,实现身体数据(如心率、步数、体温、卡路里、睡眠等)的采集。通过云服务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最后上传到云端存储或者通过智能手机反馈给用户,帮助用户管理身体和设计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报告,在2016年国内的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大关,其中智能手环的销量最高,第五位为智能手表。从国内的消费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只是作为智能手机的一种补充和延伸,需要结合使用,而可穿戴设备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作为独立产品的形式存在,释放人们的双手,提供智能化,健康化、人性化的生活。但在短期以内,可穿戴设备是很难取代智能手机实现大爆发。究其原因,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生代产品,在吸引了无数关注的同时,突显的安全隐患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当可穿戴产品日夜与人体无缝接触,它也必将成为下一个信息安全隐患的重要源头。在2015年5月被证实,我国军方发出禁令,禁止军人使用可穿戴设备,原因是这类产品很可能会泄漏国家军事机密。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索,当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愈加丰富,逐渐摆脱“鸡肋”角色时,它所潜在的安全问题终究会不会成为令人望而却步的“拦路虎”呢?

2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

智能穿戴产品颠覆性地改变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新的社会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以及软件安全这三方面。

① 数据安全:可穿戴设备采用了各种类型的生理传感器、甚至配备了摄像头,通过与人的无缝连接,隐私数据的感知能力更强,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也大大提升[3]。而目前简单的穿戴设备都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GPS定位等等。当用户佩戴的时间越长,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用户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喜好均被数据化呈现。这些隐私数据通常会上传给云服务器端进行处理和存储,或者反馈给智能手机进行数据共享。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将会变得更加透明化。如果云服务器被攻击,用户的个人隐私将毫无安全可言,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户的人身安全也将会是极大的威胁。

② 设备安全: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势必与物联网联系更为紧密,将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汽车驾驶的关键“钥匙”,一旦可穿戴设备被非法控制,那么关乎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安全性,更是有关用户的住宅和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会长时间接触人体皮肤,饱受质疑的是其设备本身的化学安全,人体辐射、电池安全等问题是否符合安全需求。

③ 软件安全: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平台的可穿戴设备需要中间软件拓展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但这些软件一旦被恶意病毒感染,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就无从谈起了。

3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风险

3.1 操作系统的开源性

可穿戴设备为了结构和操作方式的灵活性,方便与其他设备的兼容对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往往会采用的是开放性操作系统[4]。2014年3月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操作系统,这是一个专门提供给第三方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开放平台,免费开源,并且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强大。基于Android的系统的开放性,提供方便的功能扩展的同时,更会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如黑客的攻击,恶意代码的植入等等。

3.2 无线网络连接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普遍采用的是蓝牙、WiFi这样的逻辑设计来连接智能手机,通过手机端的APP或者GPS定位实现数据的同步和共享,在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遭受到网络攻击[5]。在未来,可穿戴设备采用NFC短距离传输技术实现门禁解锁与移动支付也将会成为潮流和趋势,而这无疑将会变成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无线网络连接相比于有线连接更容易受到射频干扰,传输的数据容易被非法截获,造成信息的泄漏。

3.3 智能硬件的自身漏洞和缺陷

可穿戴产品为了保证形态小巧精致,外观时尚,会采用较小体积的传感器,有的设备甚至连芯片或系统都没有,就其本身的硬件结构上看,缺乏一定的硬件层安全保障。在软件层次上,各大生产厂商为产品设计越来越多的中间层软件,拓展丰富的功能,但这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在2015年Hack Pwn安全极客狂欢节上,有黑客展示了通过小米手环的漏洞成功获取了控制权,这实际上也不是个例,大多数穿戴产品都会存在一些硬件漏洞或者缺陷。

3.4 网络恶意攻击

可穿戴设备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种安全措施均不够完善,极容易遭受到不法攻击。黑客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不仅仅是对设备进行攻击,更会上升到整个应用链中。网络中的攻击主要体现在对设备的远程控制、隐私数据的窃取以及物理设备的破坏等。

4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可穿戴设备在目前阶段的安全系数并不高,针对于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随着可穿戴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在提高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同时,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攻克的一块“致命短板”。

4.1制定统一规范的安全技术标准

由于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各大厂商设计和开发的可穿戴产品在质量上、功能上层次不齐,形态各异。尤其在网络安全技术标准这一块,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没有权威的安全监管机制,导致安全问题成为众多产品的一大“硬伤”。另外,可穿戴设备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也需要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所体现,针对于敏感信息采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需要法律化规范。最后,在可穿戴产品的安全检测上,需要制定一套可靠的权威的认证机制来规范行业产品的发展,让用户能够更简单化、有效化地评估产品和购买产品。

4.2 硬件厂商对芯片层加密

大多数可穿戴产品都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依附于智能手机或者云服务器端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处理。硬件生产厂商在对芯片层进行设计时,增加安全硬件模块,植入厂商独立自主的底层安全架构。可穿戴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智能手机或者云端进行数据交互时,数据会被加密,秘钥存放在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芯片中。当需要查看手机端或者云端数据时,必须身份认证和秘钥都匹配通过才能实现操作。这种芯片级的加密处理,可以大大提高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4.3 接入控制与双向认证机制

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联网时,启用接入控制机制,首先需要进行对连接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并采用WPA2加密机制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性[6]。在与其他终端进行交互时,必须先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确保通信实体之间身份的合法性。在身份识别上,采用基于生物特征的增强型认证,如指纹、心率等。生物特征很难被复制和窃取,用于用户身份认证上安全程度是非常高的。

4.4数据的多模加密

用户使用智能产品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数据的安全性。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不在于硬件,也是在于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多模加密是由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结合组成。对于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环境安全需求,采用不同的加密模式,从本源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用多模加密的同时,为了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应使用高强度的加密方式,秘钥的长度不少于256位。针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数据挖掘时,采用匿名原则,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并去掉用户识别程度高的数据,保护用户的身份和隐私的安全。

4.5日志审计和入侵检测

在可穿戴产品安全模块上,集成日志审计和入侵检测功能。入侵检测是对进出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具备安全风险和入侵企图的流量进行拦截,防止网络入侵的发生。对于设备的常规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包括连接的网络属性、设备状态,操作详情,与其他设备的交互等。通过日志审计和分析,能够做到全面而详细的设备监控。

5 结语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终究能不能得到一个爆发,安全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障碍。在可穿戴设备的持续发展中,需要国家政府、生产厂商、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多方努力,来推动可穿戴市场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根.可穿戴设备[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7-18.

[2] 王倩.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情报探索,2016(3):122-128.

[3] 张晓睿,张世奇.可穿戴设备发展趋势及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84.

[4] 落红卫,魏亮徐,迎阳.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J].电信网技术.2013(11):9-11.

可穿戴设备篇8

目前,可穿戴设备仍旧属于小众圈的。从整个行业看,可穿戴设备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仅为0.4%,未来可穿戴设备用户攀升必然是要突破科技爱好者、极客、粉丝等小众圈子,继而转向普通大众群体。从可穿戴设备类别看, 智能手环以61.2%的渗率透遥遥领先,小米手环以价格上的绝对优势远超Fitbit、jawbone手环,而主打儿童安全的360儿童手表则以差异化的定位超越包括Inwatch、Smartwatch、Geak watch等在内的综合设备。同时,华为和三星依赖其智能手机线上和线下渠道营销赢得用户关注,进入top3。其次是智能手表,用户占比达38.6%,现阶段智能手环在价格上的优势使其比智能手表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所以除了产品因素,渠道能力也是影响市场渗透的关键因素,未来拥有强大渠道分发能力的厂商势必会对一些独立厂商带来冲击。

依据Himobile的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在主流可穿戴设备中,Jawbone up活跃度最高,超fitbit flex/one、小米手环, Jawbone up在设备操作简便性、应用设计体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为其赢得了一批忠实用户。另外,360儿童手表用户活跃度要高于三星Galaxy Gear,这主要是由两者定位差异所致。

从智能手机活跃度看,可穿戴设备的开机率并不低,人均月度启动次数为12.6次,而人均月度使用天数为8.5天。用户活跃度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有别,受假期及天气影响较大,可穿戴设备的一周活跃度大致呈斜N字形分布,通常在工作日内达到高峰,而在周末也会迎来小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可穿戴设备用户活跃度受假期及天气影响较大,难得的假期会让人彻底放松下来,而天气好坏则直接影响到出行。

智能手环人均24时段活跃度集中在晨起和睡前,而智能手表人均24时段活跃度则相对分散,小高峰出现在晨起和晚饭后时段。所以说现阶段运动和健康应用是维持可穿戴设备用户活跃度的主因。可穿戴设备用户对于购物、理财、科技、出行、新闻、交友等关注度显著高于智能手机用户,对于通信需求也并不低,对于娱乐、游戏关注度与智能手机用户相近,而对于健康关注度两者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依据HCR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可穿戴设备用户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而且用户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区域集中度高于智能手机。Himobile分析指出,虽然可穿戴设备的男性用户比例超过女性用户,但女性用户在可穿戴市场上的潜力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女性用户在细分领域有着很强的自身群体诉求,从服饰搭配、美容、减肥、生理期、孕期、安全防卫到仪态调整、情绪管理等都是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进行细分发展的领域,Himobile将与各位共同密切关注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动态。

可穿戴设备篇9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表示,2013年深圳颁布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而正在颁布规划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制造设备产业,都将成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链条。“未来,深圳将每年投资10个亿来支撑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天我们的宣传手册和名片很快派完了,晚上回去,6名同事都要吃金嗓子消火,”优微健科技市场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全球最全产业链

此次高交会上,与可穿戴设备有关的企业展区不下100家,而集中在由组委会特定的1号馆可穿戴设备展区就有30多家。如瑞士SWISSGEAR SARL智能可佩戴手表、优美通讯的智能可佩戴手表、Fitbit Flex睡眠智能蓝牙腕带手环、九安医疗的血压测量设备、博冠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泳镜、CNVSYSTEMS的穿戴智能手环和手表、韶音科技的骨传耳机等。

其中,作为深圳本土可穿戴设备企业,优伴推出了第二代手环,其未来定位是打造健康管理平台;优美科技推出了卫小宝儿童手表,通过手表与配套手机APP连接,实现双向通话、智能定位、一键SOS等功能;而映趣科技推出的inWatch手表、Omate公司推出的“TrueSmart”手表,都已经实现了手表智能化,可以与网络系统链接。

此外,2号馆村田制作所推出了一系列可穿戴元器件的设计解决方案。而在8号馆一些比较边远的展位,有三家从手机行业转型为可穿戴产品的企业也在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的智能手环和手表,虽然价格和性能都稍逊于专业展区的同行,但这几家企业联合挂出“深圳可穿戴联盟”的标牌,足见进军可穿戴领域发展的劲头十足。

“权威预测全球今年出货量大致超过4000万设备数,未来可能达到50亿美元(到2018年的产值规模),深圳应该是一个发展的热点,会造成很大的产业链机会。”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张国新认为。

优微健科技CEO Paul Harris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其公司来自加拿大,因看中深圳未来良好的产业环境,才将发展重心迁至深圳,目前研制出的可测试心率的可穿戴产品已经面世。他坦言,“深圳是新的硅谷,很多大公司都来这里发展。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去加州赚钱,到深圳来生产。”

而Laurent Le Pen则从手机行业转型,在香港成立了Omate科技公司,发展重心也在深圳,其推出自主研发智能手表,已经远销国外40多个国家。像Laurent一样,以往华强北市场上的一大批手机生产商都开始转型做可穿戴设备,誓要争抢一块产业蛋糕。

据深圳市宝安区投资推广署副署长卢基贤介绍,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深圳已经形成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模具制造、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等各环节完整的可穿戴产业链条。

“全球的可穿戴产品中80%左右是在深圳生产制造的。”业内知名的可穿戴设备运营商西莓科技联合创始人孙大伟介绍说,目前总体而言,尽管美国有很先进的技术、创意,但最后的硬件生产制造基本都在深圳,“深圳是硬件制造、研发比较领先的城市”。

运动和医疗成主要领域

在高交会的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论坛上,卢基贤说,“深圳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而仅宝安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就占据深圳的三分之一。”尤其近两年来,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逐步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可穿戴设备更是闪亮登场。于是,宝安区等深圳官方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观察便与市场不谋而合。

另外,今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智能可穿戴技术之年”,而IDG也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2014年年底,全世界范围内将运送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是2013年数量的3倍。

“原来做手机的人现在都在做(智能可穿戴设备)。”孙大伟称,“比如‘中华酷联’(即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华为之前推出了智能手环,还准备做耳机、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联想则推出眼镜、手环;酷派做出了蓝牙手表;中兴也有了手环……

孙大伟说,“其实,现在大企业和小的创业团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企业也并非领先很多,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中一些不错的方案还是来自小的创业团队。”他呼吁在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创业团队更多机会。

当然,对于可穿戴行业而言,其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公司也是虎视眈眈。以高通为例,其未来便是希望将相关业务拓展到可穿戴终端。高通公司高级经理郭鹏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说,有报告预测显示,智能手表是增长最快速的细分市场之一,从2013年到201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70%,他预测,未来排名前三的领域将是信息娱乐、健身和健康、医疗和保健。

村田科技总经理邓绍能则指出,目前医疗领域的需求比较突出,主要是健康监测,因为无线技术取代以往导线方式获取人体生命体征能够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家庭用仪器的便利性也被看好。此外,安防、军事、体育、宠物等领域的可穿戴市场也值得关注。

关键技术待攻克

“目前,手机和手环是可穿戴产业里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一个细分市场。”Laurent Le pen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公司在创业时都是一批原来做手机的技术人员,而现在公司为突破技术瓶颈特别招录了一批手表行业的专业人士。

“这涉及到智能电器和手表两个产业,另外还涉及了时尚产业。一边是手机,一边是手表,你需要融合两者,做到手表技术、电子产品技术以及时尚元素的多元融合。”Laurent Le pen表示,当前产业已经大范围展开了跨界融合。

尽管如此,这一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的事实是难以改变的。孙大伟认为,现在总体市场容量都不大,“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起来,消费者对这些产品还没有太多的认识,市场仍旧处于一个培育和教育的阶段”。

可穿戴设备篇10

可穿戴设备需要新思路

今年6月4日出版的《今日美国》中引用了一项由云计算运营商Rackspace发起的调查结果——在2000名受访的美国人中,82%的人认为可穿戴设备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其中,67%的受访者认为这项技术让他们生活得更健康,超过半数的人说佩戴这些东西增强了他们的自信,甚至还有1/3的人认为可穿戴技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职业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可穿戴设备寄予厚望,但同时也说明了可穿戴设备和其他产品在应用上的极大不同。那就是,人们不仅关注技术,更重视设计。一台电脑,长得再难看,只要它够快、够强、够好用,总有人会喜欢它;但可穿戴设备不同,它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要愿意穿戴。

出品可穿戴记录器的Fitbit公司互动部门的副总裁Tim Roberts就认为,时尚的力量在可穿戴设备上现在是被低估的。在黄连生看来,可穿戴设备不仅要够轻够薄够柔软,还要够酷。“现在大多数厂商都在考虑功能性,实际上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吸引人们穿戴。它功能性再强,也强不过电脑。人们没必要为了这些功能,让自己变得累赘或看起来很难看。”

项立刚则认为,现在各大厂商已经或者酝酿中的产品,包括名声在外的谷歌眼镜,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依旧采用了智能手机的思路。如何把手机做小,能放在眼睛里或手表里。实际上,一个新的产品,要重建体系,要有新的思路。“就如同前几年大家开始做智能手机的时候,思路都是把电脑缩小。实际上,苹果、安卓一出现,人们恍然大悟这是一个体系,需要新的思路。”

在张向东看来,可穿戴设备需要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人们看重可穿戴设备绝不会是因为硬件,而是因为它的服务。把互联网服务思路注入产品的可穿戴设备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前景。

黄连生认为,在研究领域,足够小的芯片、足够强大的电池等硬件都已经都研制出来了,关键是看企业如何呈现出一个明星产品。“从当前来看,谷歌眼镜在可穿戴设备的地位,远远比不上iPhone之于智能手机、iPad之于平板电脑。所以,厂商门摩拳擦掌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生产出一个明星产品,重新定义可穿戴设备。等这个明星产品一出现,在企业领域如何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带来了隐私担忧

伴随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毕竟当机器与人又走近一步的时候,人类的很多信息又被摆在了台面上。

利用语音交互技术来控制的谷歌眼镜,就是一个偷拍利器。用户只要说声“take a photo(照相)”,便能将眼前的一切收入画面之中。美国西雅图的一家酒吧为了保护客人隐私,明令禁止佩戴谷歌眼镜的人在酒吧消费。

说句话来拍照,还是有些麻烦。一款“无节操”的应用“Winky”被开发出来。使用这个应用,谷歌眼镜的佩戴者只要眨眨眼就能进行拍照,可谓防不胜防,偷拍简直易如反掌。

在云计算运营商Rackspace发起的调查中,人们总体而言认为可穿戴设备能帮助他们管理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分享数据及信息和隐私泄露有一定担心,45%的人称这些设备太像政府监管着人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一些主打健康的可穿戴设备,它追踪和记录下来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医疗所用。当你的饮食起居、心率血糖等数据被转给你的保险公司的时候,很可能,它会调整保险金额。

当然任何一种科技产品都会是双刃剑,在项立刚看来,不能因为负作用就放弃可穿戴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有弊端,只不过可穿戴科技离人更近,泄露隐私的风险更大。同时,如何规避负面作用也会是可穿戴设备将来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可穿戴设备泛滥将挑战人伦

对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隐私问题,“可穿戴之父”史蒂夫·曼恩不以为然。相反,他认为可穿戴设备对于个人隐私的泄露对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曼恩认为,你能用谷歌眼镜偷拍我,我同样能够偷拍别人。相比较一些监督机构,人人都能偷拍,反而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平衡。人人都有记录能力,反而能够威慑犯罪。

在曼恩的“安全网”构想中,穿戴式计算机也是一种个人安全装置,像“黑匣子”一样。他认为,如果采用生物传感器记录人的心率和步伐,当心跳加快而步伐不动时,一定是在做什么紧张之事,比如掏枪。根据这种迹象,他认为可以通过网络让其他人产生一种危机信息,从而避开有威胁者。加上相互采用自动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构成一种像小城镇一样的全球虚拟监视能力,从而减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