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十篇

时间:2023-03-19 06:11:25

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篇1

北京 庞博

庞博读者:

在医院的门诊中经常有一些老年人或儿童在家人的陪同下,要求医生为他们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他们认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人血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含有丙种球蛋白的生物制剂。由于制成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原料来源不同,故其作用和用途也不同。那么,人血丙种球蛋白有哪些用途,如何使用呢?

1.体弱多病的儿童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

2.正常人在与甲肝患者接触7―10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甲肝的作用。

3.体弱多病的儿童,在与水痘患儿接触3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4.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儿童,在与脊髓灰质炎患儿接触后,尽早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作用。

虽然,人血丙种球蛋白有以上作用,但不可滥用。原因:(1)人们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后产生的抗体是从别人身上借来的。此种免疫力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就会在机体内消失。(2)经临床证实,人血丙种球蛋白对预防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毫无作用。(3)滥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会抑制人体自身免疫力的产生。(4)人血丙种球蛋白对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异体蛋白,故人们在多次注射此药后,易出现过敏反应。总之,体弱多病的老人或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年轻人早搏就是心肌炎吗

我今年80岁,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听说身体虚弱的人可以通过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来增强免疫力。请问,应怎样正确使用丙种球蛋白?

北京 庞博

庞博读者:

在医院的门诊中经常有一些老年人或儿童在家人的陪同下,要求医生为他们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他们认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人血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含有丙种球蛋白的生物制剂。由于制成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原料来源不同,故其作用和用途也不同。那么,人血丙种球蛋白有哪些用途,如何使用呢?

1.体弱多病的儿童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

2.正常人在与甲肝患者接触7―10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甲肝的作用。

3.体弱多病的儿童,在与水痘患儿接触3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丙种球蛋白篇2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101-01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个月~2.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6个月~2岁,诊断亦符合MCLS研究委员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①阿司匹林每天30~50 ml/kg,热退后减为每天3~5 ml/kg,持续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加用Vit E每天20~30 ml/kg;潘生丁每天3~5 ml/kg,用至冠状动脉内径<3 mm;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0.5 ml/kg,15 d为1个疗程。②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治疗组的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 mg/kg,连用5 d,于发病5~6 d应用最好。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2.2 合并症、死亡率发生情况

治疗组有冠状动脉扩张1例(占10);无1例死亡。对照组有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1例,心肌炎1例(占33%);死亡2例。

3 讨论

既往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对抗生素治疗无效[1]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CD4+增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增高;由于淋巴因子分泌增多,促进B细胞分泌多种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IgM、IgG等增高,即克隆B细胞活化。还发现血液循环中免疫复合物IC以及IgM-IC增高,而IgM-IC可促使巨噬细胞释放一种炎症因子(Cytokine),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血管内皮损伤;由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其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6(IL-6)亦增高,而NAF-α不仅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且抑制蛋白C活化途径,加强了血栓形成的机制。另外,IL-6活性增加与肝脏产生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有关。血小板增高合成的血栓素A(TXA2)亦随之增高,而TXA2有强烈的缩血管和诱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因此本病的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形成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2]。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与免疫反应相关,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机制是:①抑制内源性致热源并中和毒素;②提供高浓度特异性抗体;③丙种球蛋白和网状内皮细胞的Fc结合,减少免疫复合物作用;④抑制B细胞多克隆化,进而抑制抗体生成,同时还抑制B细胞活化,使淋巴因子减少。阿司匹林虽被认为其抗炎及抗凝作用对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及防止动脉内血栓形成有肯定疗效,然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仍有20%~30%病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滴注,使病程明显缩短,且能减少冠状动脉病变,降低死亡率,故两药合用疗效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瑞萍,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82.

丙种球蛋白篇3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重症心肌炎;临床效果

急性重症心肌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起病即可表现为碎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导致急性期死亡,急性期死亡率达10%~20%[1]。本研究选取我院成人重症心肌炎患者,对比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及常规治疗对患者存活率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及急诊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33例,按当时治疗方法分为丙球组和对照组。丙球组: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2.6±10.6)岁;对照组: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1.0±1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应用广谱抗生素,给予辅酶Q10、磷酸肌酸钠等治疗,心律失常者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给予临时起搏器治疗,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吸氧难以维持者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2]。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心力衰竭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丙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泰邦)2g/kg,2~3d静脉滴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应用大量激素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粘膜。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未用药时检测血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钠肤(BNP),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大小(LV)、左室射血分数(LVEF)],2w后复查;随诊期间于治疗1个月、6个月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心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实验室指标 丙球组治疗2w后cTnT、CK-MB、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心脏彩照结果 丙球组治疗后1、6个月LV、LVE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成人重症心肌炎作出明确诊断是关键,诊断后及时地治疗更重要。丙种球蛋白已成功用于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对于成人重症心肌炎应用不多,而早期大量糖皮质激素疗法以广泛用于治疗成人重症心肌炎,效果尚可[3]。本研究证明: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较单用激素的效果好,存活率高,心肌损伤的各项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首先是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感染后病毒进人心肌细胞并大量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或功能丧失.其次是免疫反应介导的对心脏的损伤,免疫反应发生晚。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可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免疫损伤和细胞毒性作用,有利于局部炎症和水肿的消除[4]。而丙种球蛋白有抗病毒作用,其内有中和病毒的抗体,可以将病毒清除,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此外,还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弱氧化应激反应,改变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免疫反应介导的对心脏的损伤。故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本研究也证实了其疗效,为临床医师对重症心肌炎的诊断及诊断后作出正确的治疗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证实的力度还达不到。因此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孙明月,马晓静.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症心肌炎的临床观察[J].医学与哲学,2011,32(14):29-30,41.

[2]张清友,杜军保.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在重症心肌炎救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459-463.

丙种球蛋白篇4

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小剂量替代疗法和大剂量免疫调节疗法两类[1]。小剂量替代疗法主要用于以下疾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B细胞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HIV感染。

大剂量免疫调节疗法主要用于以下疾病:(1)血液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细小细胞病毒B19相关的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第八因子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2)神经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CIDP)、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兰伯特-伊顿综合征、僵人综合征;(3)风湿性疾病:川崎病、ANCA阳性的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抗磷脂综合征、反复自然流产、类风湿关节炎和费尔提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4)皮肤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自身免疫性皮肤的起泡疾病、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激素依赖严重的过敏性皮炎;(5)其他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脓毒症综合征。

1?丙种球蛋白的给药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采用。

小剂量替代疗法:主要预防免疫缺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及其并发症,推荐剂量为300~500 mg/kg,每3~4周1次。大剂量免疫调节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系统和炎症性疾病,推荐剂量为2 g/kg,每4~6周1次。

2?IVIG的临床应用

2.1?细菌感染性疾病

2.1.1?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2]?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引起,在细胞因子介导下机体内的免疫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引发的疾病。其发生过程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级联反应。过去,总是旨在提高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及围产期与新生儿的护理水平,但败血症的治愈率却并未显着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体内免疫失衡这一重要因素的认识。应用IVIG治疗败血症,不但可以杀灭病原体,还可以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水平。新生儿败血症:500 mg/(kg·d),每周1次,共4次。早产儿败血症:500~750 mg/(kg·d),每两周1次,共3次。

2.1.2?新生儿溶血症?(1)预防新生儿溶血: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避免或减少新生儿溶血病对新生儿的危害,降低婴儿致残和病死率,提高围产期质量。有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溶血病早期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取脐带血做血清学检查以判断新生儿溶血病,对脐血总胆红素达25.5 mol/L以上的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常用剂量:800 mg/(kg·d),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连续1~2 d。(2)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是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患者可以出现重度黄疸、贫血及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具有显着疗效。常用剂量:0.5~1.0 g/(kg·d)。

2.1.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其治疗时间长、病死率高,治疗不当往往留有后遗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显示了肯定的疗效。常用剂量:0.4~ 0.6 g/(kg·d),1~3 d 1次,共5次。

2.1.4?新生儿脓疱症?新生儿脓疱症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发疱性疾病,由识别基底抗原的自身抗体所导致,常规治疗主要为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治疗。IVIG可得到迅速但短暂的疗效,与类固醇联用则其效果较佳。常用剂量:400 mg/(kg·d),每3周1次。

2.2?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 h内IgG水平下降,主要与IgG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常用剂量为400~750 mg/(kg·d)。

2.3?结缔组织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2.3.1?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早期使用IVIG能有效地降低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并能显着减少发热及急性期反应的实验室异常指标,有迅速的全身抗炎作用。常用剂量400 mg/(kg·d),连用5 d,或2 000 mg/(kg·d),只用1次,如无效可追加1次,追加剂量为1 000 mg/kg。

2.3.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SLE是一种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在环境、性激素及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参与下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诱导T、B细胞活化、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形成及其在各组织的沉积,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IVIG对严重急性期SLE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使病情得到持续的缓解,但对慢性病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常用剂量为150~400 mg/(kg·d),连续2~5 d。

2.4?呼吸系统疾病

2.4.1?毛细支气管炎[5]?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导致的小儿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气喘,伴有严重的全身性缺氧显着的迹象,往往引起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病毒抗体,可直接对抗病毒,抑制病毒及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并能改善宿主防御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疾病修复。有报道称,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有效,无毒副作用。应用时间不同临床疗效有差异,早期应用疗效显着。常用剂量为400~500 mg/(kg·d),连用3 d。

2.4.2?重症肺炎[6-8]?小儿重症肺炎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患儿是死于各种肺炎并发症。系肺部严重感染的基础上合并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严重疾病。IVIG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能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且对婴儿的精神运动、体格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均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常用剂量:200~300 mg/(kg·d),连用1~3 d。

2.4.3?支气管哮喘[9]?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气道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管高反应性,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哮喘的治疗原则以抗感染为主,辅以支气管扩张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上述方案的同时加用丙种球蛋白效果显着。常用剂量:IVIG:2 g/kg的负荷剂量后,400 mg/kg IVIG 每3周,持续3个月。

2.5?血液系统疾病

2.5.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症,是由于血液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出血性疾病。IVIG通过干扰对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脾脏Fc受体介导的免疫清除过程而起作用,其 他作用机制包括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免疫修饰的抗特异性抗体。常用剂量:400 mg/(kg·d),连用5 d。亦可1 000~2 000 mg/(kg·d),用1~2 d。

2.5.2?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12]?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细胞自身抗体使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所致。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成人少见。临床呈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表现(粒细胞减少至少持续6个月),使患者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IVIG通过阻断FC受体及减少抗中性粒细胞抗菌受体的合成而起作用,IVIG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对抗抗中性细胞抗体。常用剂量:400 mg/(kg·d),用1~3 d。

2.5.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是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由IgG型溶血性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效果尤为显着。常用剂量:1 000 mg/(kg·d),每2天1次,共2次或400 mg/(kg·d),连用5 d。

2.5.4?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慢性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多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转化,淋巴细胞分化受阻于未成熟阶段,易伴发自身免疫病和低丙球蛋白血症。IVIG能有效的降低感染,改善出血和贫血症状,使病情得到好转。常用剂量:400 mg/(kg·d),每隔3周1次,共6次。

2.5.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急性再障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大剂量IVIG可起到清除侵入骨髓干细胞及微环境中造成干细胞生长抑制的有关病毒的作用,并有可能清除造成部分再障发病的病毒感染,并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杀伤某些抑制干细胞生长的淋巴细胞克隆,与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结合,去除对干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常用剂量:1 000 mg/(kg·d),每4周1次,显效后延长间隔时间,共4~10次。

2.6?神经系统疾病

2.6.1?格林-巴利综合征[13]?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由细胞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所引起的免疫损伤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炎性疾病。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着,颅神经瘫、球麻痹、肢瘫痪、感觉障碍及感觉过敏用药后2~3 d开始恢复,特别是对呼吸肌麻痹及球麻痹效果明显,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使患儿尽量减少气管插管之痛苦和危险,缩短病程,促进康复,降低死亡率。常用剂量:150~500 mg/(kg·d),共3~5 d。

2.6.2?癫痫[14]?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子类型癫痫综合征与不同免疫机制异常有关。IVIG通过其广泛的免疫调节机制对免疫相关的难治性癫痫起到调节作用。低温乙醇处理后的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补体结合物质的FC段,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常用剂量:400 mg/(kg·d)分别在第1、15、21天静滴,多数病例在治疗2个月内癫痫发作完全控制。

2.6.3?重症肌无力(MG)?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因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阻碍抗体的循环,阻塞乙酰胆素感受体在突触后神经肌的接合点而导致的神经肌的疾病,引起肌肉颤动、软弱及容易疲劳。其治疗包括用抗胆碱酯酶和延长运动肌终板的信号以及免疫抑制疗法。临床研究,IVIG可导致神经方面的改善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降低。常用剂量:150 mg/(kg·d),每日1次,共3~5次

2.6.4?重症病毒性脑炎[15-16]?原发性病毒性脑炎多由病毒直接引起,而脱髓壳性病毒性脑炎则是因为免疫机制的改变而发病。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早期应用可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并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病毒抗体,中和反应致脑内病毒抗原与释放的有害物质,减少脱髓鞘的程度;及早缓解高浓度病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同时,人血丙种球蛋白所含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通过以上作用可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脑水肿,有效地促进神经系统的复苏,保护了脑功能,缩短了病程,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降低了其合并症和后遗症。尤其在重症脑炎的急性期治疗有重要价值。常用剂量:400 mg/(kg·次),连用3 d。

2.6.5?多发性硬化(MS)[17-18]?MS是一种以神经纤维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因受累的神经纤维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IVIG治疗MS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且无严重副作用。可使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得到迅速好转。IVIG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1)通过抑制T细胞或NK细胞而降低病理性免疫反应;(2)在抗独特型反应位点上发挥竞争性抑制抗髓鞘IgM抗体作用;(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中和或封闭巨噬细胞膜上F段受体以抑制巨噬细胞在免疫发生过程中的活化调节作用;(4)IVIG中包含的抗基因型抗体结合及下调抗原的B细胞抗体,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5)有促进修复神经髓鞘的功能。常用剂量:150~500 mg/(kg·d),每周1次或4周1次。

2.7?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早期主要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后期则主要是由病毒或受损心肌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且免疫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主要机制。静滴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生素、能量合剂、VitC按常规使用,能迅速缓解症状和防止复发。其主要副作用有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呼吸急促、体温增高等表现,通常发生在输液早期,应用时须密切注意滴速,初始以2~3mL/(kg·h)滴入。静注丙种球蛋白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相比,疗程短,起效快,副作用小,因而更安全有效。它为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提高了治愈率。常用剂量:40 mg/(kg·d),连用5 d。

2.8?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开始时血清中出现胰岛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IVIG可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的辅助疗法,可使病情得到长时间的部分缓解。常用剂量:150 mg/(kg·d),3~5次为1疗程

2.9?艾滋病

艾滋病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艾滋病患儿因机体抵抗力低下,IVIG可起到预防严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作用,使败血症发生率减少,存活率上升。常用剂量:400 mg/(kg·d),每3周1次。

3?丙种球蛋白的预防作用

3.1?预防麻疹

自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3.2?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 d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3?预防脊髓灰质炎

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疫苗接种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宜尽早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后1周内发病者症状较轻,2~5周内不发病者可认为已获得保护。被动免疫可维持3~6周。

3.4?预防风疹

孕妇患风疹后胎儿可能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早夭及多种先天性畸形),故孕妇接触风疹后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效果,不能制止感染,仅使症状减轻。

3.5?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恢复期血液丙种球蛋白或特制的高效价丙种球蛋白有效,维持时间2~3周。

3.6?预防水痘

对一般水痘无可靠保护作用,但对体质较弱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白血病患者如与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两次,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7?防治百日咳

未经预防接种的幼婴和体弱儿童,或已患严重百日咳的婴儿可用人血高价丙种球蛋白或百日咳丙种球蛋白注射,有一 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价值。

3.8?防治破伤风

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保护效果较破伤风抗毒素强100倍,每次肌注250~500 U,保护效果在21 d以,又不会引起血清病,故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代替了马血清制剂的破伤风抗毒素。

3.9?防治狂犬病及治疗免疫缺陷病

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在狂犬病毒疫苗免疫前使用,一次肌注20 U/kg。

4?IVIG疗法的副作用与对策

4.1?副作用

4.1.1?过敏反应?发生率:1%~15%,若用量>1.0 g/kg,副作用增多。表现:多在输液30 min内出现,表现为暂时性发热、畏寒及皮肤潮红、胸闷、心悸、恶心或呕吐,极少数发生哮喘与过敏性休克。在原发性IgA缺乏症患儿,因其血清中存在IgE和IgG同型抗IgA抗体,IVIG中多少含有IgA,故静点IVIG时易导致严重过敏性休克,故此类患儿不宜使用IVIG。

4.1.2?并发感染?国外报道应用IVIG可产生丙肝、非感染性脑膜炎、艾滋病、急性溶血和肾功能减退,国内尚无如此严重的副作用报告。

4.2?对策

4.2.1?控制IVIG的输注速度和剂量?推荐静脉点滴2.5%浓度的IVIG溶液以0.5~5.0 mg/(kg·min)为宜。每天剂量为400 mg/kg。如病重与病情需超大剂量[>1.0 g/(kg·d)]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随时调整点滴速度与剂量,必要时用地塞米松2.5~5.0 mg/次静注缓解。

4.2.2?预防过敏反应?对有各种过敏史患儿,用IVIG前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或地塞米松预防十分重要

4.2.3?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了解该病发病机理基础上,选择性地应用IVIG。在常规治疗该病有效时,亦不首选IVIG,因该药价昂贵,无原则的应用,也增加副作用的机会。

5?IVIG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丙种球蛋白篇5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60-02

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 pneumoniae,MP),其不仅可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并可致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危害性很大。尽管多数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MP)是通过吸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过氧化氢损伤以及免疫机制紊乱而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1],但目前医学界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难治性及重症性病例越来越多,而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倾向于应用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支原体肺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均符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且住院治疗的MP肺炎患儿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分布为3个月~1岁4例,2~3岁13例,4~6岁25例,7~14岁38例。征得家长同意后分为两组:单纯应用阿奇霉素40例作为单纯治疗组,人血丙种球蛋白辅以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40例作为联合组。所有患儿均查肝功能、心肌酶谱、拍胸片。经检验,两组患儿年龄、发病时间、心肌酶同功酶(CK-MB)、肺不张和肝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合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肺部体征等见表1、2、3。

由表1、2、3可知,单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在性别与年龄分布上无差异,且在治疗前其肺部体征无差异。

1.2 方法

联合治疗组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联合阿奇霉素10 mg/(kg・d),连用3 d。单纯治疗组只给予单纯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平喘、雾化等处理。

1.3 结果判定

无效:症状、体征和X线片3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好转:症状、体征缓解,体温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吸收;痊愈: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片均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和核查数据,剔除不合格病例,调查资料在EPI info 6.04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经逻辑检验无误后,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情况包括恢复情况、疗效、有无并发症,具体结果见表4、5、6。

由表4、5、6可知: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所需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胸部X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都大为减少,同时痊愈与显效者明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发病率在婴幼儿中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也是学龄儿童和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是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顽固阵发性咳嗽,病程难以控制,而且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可累及肺外多脏器而致并发症的发生[3],如心肌损伤、肝损害、肺不张等。部分患儿病情重、病程难以控制以至于迁延不愈而引起多系统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

本研究中,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的联合治疗组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总有效率达100%,与单纯应用阿奇霉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胡皓夫.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7-1205.

[3]韩旭,辛德莉,李靖,等.难治性支原体肺炎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4):289-290.

[4]何增洪,张建婷,孙亚峰.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孙亚峰[J].华西药学杂志,2010,25(4):504.

[5]孟宪芳,耿秀娟.丙种球蛋白佐治支原体肺炎疗效观[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2):86.

[6]钱卫疆,张双船,刘筱萍,等.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宁夏医药杂志,2005,27(5):313.

[7]栾桂珍,高彬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2164-2165.

丙种球蛋白篇6

【关键词】手足口病;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1~4岁的幼儿。近年在全国许多城市暴发流行,呈现出“早发病、来势猛、病情重”的特点,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其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病毒71型[1]。主要临床表现有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般症状较轻,患儿可顺利恢复,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重症病例有较高的病死率[2]。我科采用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3例,是我院2007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足、口腔及肛周,口腔内的表现为舌、硬腭、软腭、颊黏膜等处散在的疱疹或溃疡,伴有口腔疼痛及流涎;手、足和臀部表现为斑丘疹或疱疹。持续发热3 d以上48例,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39例;频繁呕吐32例;神经系统病理征阳性3例。将93例患儿按治疗用药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0.6~10岁,平均(3.4±0.9)岁;对照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0.5~13岁,平均(4.4±0.7)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皮疹程度、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炎、抗病毒、补液、退热、疱疹处外敷药物等一般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0.5 g/kg/d静脉滴注。观察记录治疗后的热退,头痛、呕吐、神经系统病理征缓解、住院日数指标变化。辅助检查:(1)血液生化学检查:WBC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心肌酶谱;(2)脑电图;(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头颅CT等。

1.3疗效评价用药后48 h,体温正常,疱疹开始结痂,无新皮疹出现;有效:用药后48 h,上述症状及体征改善;无效:用药后48 h,上述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显效及有效4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1%,平均住院天数6.3±3.5天;对照组显效及有效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36%,平均住院天数7.2±4.7天。2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的常见病之一,可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根据病程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Ⅰ期为普通型病例,Ⅱ期、Ⅲ期为重症病例,Ⅳ期为恢复期。绝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可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进而发展为呼吸衰竭为主的全身多脏器功能综合征,可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短时间内导致死亡[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大多数为肠道病毒,属RNA病毒,大多数为EV71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生命体征支持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供体混合血浆中提取出的, IgG占95% ~99. 5%,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患儿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调整功能。它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可与病毒颗粒表面上有活性的部分结合,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失去了感染力,抑制了病毒繁殖,减少了排毒量与排毒时间,同时通过多个途径下调免疫应答,封闭了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了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4]。IVIG不仅参与体液免疫亦参与细胞免疫,能迅速提高血清IgG水平,具有中和病原体、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吞噬功能,能有效地抵抗严重感染[5]。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病毒抗体,中和脑内病毒抗原与释放的有害物质,减少脱髓鞘的程度,及早缓解高浓度病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丙种球蛋白所含独特型抗体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故静脉丙球能增强身体抵抗病毒,使手足口病发热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敬华,刘双林.肠道病毒71型与儿童手足口病[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336-33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S].医药导报,2009,28(2):404-405

[3]杜杰,丁振涛,万俊峰.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血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3):256-257・

丙种球蛋白篇7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共7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1~2 d,对两组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体温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2.9±1.46)d、(6.03±1.44)d、(3.87±1.37)d、(3.08±1.14)d,对照组分别为(4.86±2.67)d、(8.43±2.92)d、(6.09±2.33)d、(4.51±1.9)d,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100%,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7.1%和7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症状及体征,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丙种球蛋白;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in the 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Methods:From March 2003 to May 2007, 75 patients with SSSS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the control group, 35 cases had used antibiotic, and other 4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 and IVIG as treatment group,with IVIG 1 g/(kg·d) for 1~2 days. Then the time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skin erythema and herpes stopping growing and to dry, and their duration in hospital were comparied.Results:The time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skin erythema and herpes stopping growing and to dry, and their duration in hospital were (2.9±1.46) days,(6.03±1.44) days, (3.87±1.37) days,(3.08±1.14) day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le (4.86±2.67) days,(8.43±2.92) days,(6.09±2.33) days,(4.51±1.9)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rate of excellent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100% and 80.0%, but 71.4% and 37.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Effective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 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新生儿与婴儿的少见病,成人罕见。皮疹多从头颈部起红斑,迅速蔓延至驱干四肢,口周放射状裂纹,表皮大片剥脱,皮疹处触痛,尼氏征阳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40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的SSSS住院患儿75例,均符合SSSS诊断标准[1],临床均有突发皮肤红斑及水疱疹,部份有渗出性浆痂,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外观[1]。男34例,女41例,年龄6天~5岁8个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主要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全身抗感染,局部以阿米卡星喷雾,紫草油、百多邦软膏外擦,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病程1~3 d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成都药业有限公司)1 g/(kg·d),连用1~2 d。对患儿治疗后第2天、第4天、第6天进行疗效观察,观察内容包括体温、皮肤红斑、水疱疹、表皮剥脱等情况。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体温、皮肤红斑、水疱疹、表皮剥脱等情况明显消失(≥90%);有效:体温、皮肤红斑、水疱疹、表皮剥脱等情况明显改善(60%~89%);无效:体温、皮肤红斑、水疱疹、表皮剥脱等情况无明显改善(20%~59%)。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症状体征比较

结果见表3。两组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呈一谱系,即从局部的大疱性损害到广泛的表皮剥脱。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由可产生松解毒素的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该型葡萄球菌可产生表皮溶解素,发现Ⅰ组、Ⅲ组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表皮溶解素,该毒素对皮肤有特异性,即使小剂量粉状毒素足以使新生鼠皮肤发生剥脱[1],本病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组SSSS主要发生于6岁以内的婴幼儿,婴幼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对细菌抵抗力低下也为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在治疗时首选β-内酰胺酶半合成青霉素和(或)一代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在此基础上对40例SSSS患儿予以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显示,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住院天数均缩短(P

本文结果显示,抗生素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应用的患儿比单纯用抗生素组可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缩短皮肤红斑疱疹发展时间及皮肤疱疹干燥时间,疗效显著。因此,应用抗生素同时应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是辅助治疗SSSS较好的方法,可缩短病程,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在本组临床应用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有关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成本-效果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 辨.临床皮肤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8-339.

丙种球蛋白篇8

[关键词] 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重症手足口病;脑炎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088-02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较为频发的流行性疾病,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发生率不断提高,死亡数在我国逐渐增加。在当前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还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根据2010年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意见,重症手足口病累及神经系统的患者可以进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1]。大剂量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在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与感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110例,其中,男49例,女61例;年龄8个月~4岁,平均(2.58±0.71)岁。根据患儿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诊断标准以2010年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为依据[2]。重症手足口病累及神经系统的诊断标准,包括(1)精神不振,头痛,容易受惊,嗜睡,呕吐,昏迷,肌肉阵发性痉挛,肢体抖动,眼球颤动或运动障碍;惊厥,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肌肉无力。患者体格检查存在脑膜刺激征,肌腱反射减弱。巴彬斯基征等阳性。(2)脑脊液检查存在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增多,主要为单核细胞,脑白轻度增多或者正常。(3)MRI检查:累及神经系统主要是存在脊髓灰质与脑干损伤。(4)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可能表现为棘尖慢波。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颅内压控制、小剂量甲强龙治疗、清热解毒等,降颅压与减轻脑水肿:甘露醇、呋塞米等;苯巴比妥、10%水合氯醛镇静。合并呼吸衰竭者给予脑炎等鉴别。机械通气等治疗,合并肺部感染者予抗感染及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剂量为1 g/(kg·d),连续使用2 d。2 d后停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继续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后的退热时间、惊颤控制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时间与总住院天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体征与症状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小儿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以及手、足、臀、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等。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致死[3]。我国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4]。手足口病属于全球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多数国家。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本病常呈暴发流行,流行期间幼托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也有家庭聚集现象。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近年来每年均有流行[5]。人血丙种球蛋白又名丙种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用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健康人采集的血浆分离提取,经处理后制成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为IgG)。剂型分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临床常用静脉注射剂型。可用于治疗各种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和重症感染等疾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悸、恶心等反应。

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含有正常人表达的抗独特型抗体及广谱的NAA,当其作用到自身抗体结合位点后:(1)中和病理性自身抗体,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循环自身抗体滴度;(2)中和超抗原,使超抗原引起的T细胞激活被抑制;(3)通过与自然反应B细胞相结合而调节自身抗体的合成。来自人和实验动物的证据表明,正常免疫球蛋白可以选择骨髓和外周淋巴组织中的前B细胞群体;给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或人输IVIG可以恢复血清NAA的水平,同时观察到与疾病相关的病理性自身抗体受抑制的延长效应,远远超过所输入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输注IVIG还可引起血清IgM浓度的增高,使表达与IVIG抗体可变区互补独特型的特异性B细胞克隆选择性扩增或抑制[6]。

近年来经临床试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健康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简称人丙球)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搞清。国外学者认为大剂量人丙球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而降低病理性免疫反应,也可能在抗独特型反应位点上发挥其竞争性抑制抗体鞘IgM抗体的作用;还有人认为,大剂量人丙球可饱和巨噬细胞膜上的Fc段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在免疫发生过程中的活化调节作用。临床实验表明,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对受累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疗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曹跃增,冉鹏飞,高飞,等. 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并脑炎的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79-80.

[2] 王炳秋.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61-62.

[3] 杜淑珍.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1):46-47.

[4] 董玉斌,曹亚芹,郭秋芬,等.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35-36.

[5] 尹绪凤. 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16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11.

丙种球蛋白篇9

Aim: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 on 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Methods: We enrolled those infants (n=68) with ABO hemolytic disease who were admitted to Zuny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8) was treated with IVIG as soon as diagnosed with ABO hemolytic disease. The control group (n=30) wasn’t treated with IVIG. Both of them were given to phototherapy, oral phenobarbitone, nikethamide, fluid infusion, albumin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then compared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s: The hemoglobin(HGB) level of only one infant(2.6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nder 100g/L while there were five(1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duration of admission, and the duration of phototherap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value of total serum bilirubin(TSB) decreased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en accepting the same duration of phototherapy. The level of HGB in the 7th da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use of IVIG in the newborns with high risk of ABO hemolytic disease can cut off hemolysis, decrease TSB rapidly to avert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jaundice, guard against anemia, avoid or reduce the chance of exchange transfusion.

【关键词】ABO溶血病;丙种球蛋白;新生儿;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溶血病的预后,所以新生儿ABO溶血的关键是控制溶血,治疗主要为光疗、白蛋白、肝酶诱导剂、支持及对症,对于重症溶血者常需用一次或多次换血,而换血对机体内外环境影响很大,容易出现贫血、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1]。RUBO等于1991年首先提出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来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减少交换输血的次数这一假设[2]。我院新生儿科对ABO溶血病高危患儿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8例ABO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其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3]:母亲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早期有病理性黄疸出现;总胆红素值不低于220.6μmol/L;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抗体释放试验均呈阳性。所有患儿均无其他合并症。其中38例患儿在明确诊断为ABO溶血病后即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纳入观察组,男18例,女20例,胎龄(38.5±1.6)周,出生体重(3245±356)g,A型血22例,B型血16例;30例未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纳入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胎龄(38.2±1.9)周,出生体重(3258±366)g,A型血17例,B型血1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确诊后,其中观察组使用丙种球蛋白,对照组未使用丙种球蛋白,其余治疗均采取纠正酸碱平衡,补液,口服黄疸茵陈颗粒(剂量为5g,每日2次),苯巴比妥及尼可刹米(剂量分别为每日5mg/kg,分2次服用及100mg/kg,分2次服用),对于白蛋白水平低于25g/L的患儿,静脉注射白蛋白(剂量每日1g/kg)等治疗措施。对于确诊为早期病理性黄疸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对于符合换血指征的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在住院期间,每天使用新生儿总胆红素测定仪监测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全程进行血红蛋白监测,若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g/L,则要立即进行输血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胆红素峰值及下降情况、血红蛋白值、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治愈情况。黄疸消退判定标准: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102.6μmol/L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可见,胆红素峰值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光疗72h胆红素下降值、光疗时间、住院时间、7d血红蛋白水平等对比差异显著(P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胆红素峰值等比较()

项目

观察组(n=38)

对照组(n=30)

t

P

胆红素峰值(μmol/L)

光疗72小时胆红素下降值(μmol/L)

光疗时间(h)

住院时间(d)

7d血红蛋白水平(g/L)

342.0±72.8

166.8±54.1

67.1±14.2

6.8±2.2

140.3±11.6

337.6±72.4

243.9±41.3

89.7±20.9

8.2±2.8

126.8±24.9

0.2481

6.4570

5.299

2.310

2.964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中有1例(2.63%)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g/L,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g/L者有5例(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5,P<0.05),均给予输血治疗。对照组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342μmol/L者2例,经蓝光照射治疗无效,后行换血治疗。经积极、有效的治疗,68例患儿无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从表可知,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光疗相同时间胆红素下降显著快于对照组,7d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之一,重者常合并胆红素脑病,其一旦发生,常留有脑性瘫痪、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低下,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在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4]。丙种球蛋白的大剂量静脉用药可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被阻断,而使巨噬细胞无法破坏致敏红细胞,以达到阻断溶血的目的[5],另一方面,丙种球蛋白还能快速提高血浆中的IgG水平,迅速清除体内的血型抗体,从而减轻溶血反应,促使胆红素水平降低,让部分患儿免于换血治疗。虽然丙种球蛋白治疗溶血病的疗效确切,但对于已被破坏的红细胞,则无法挽救,其并不能清除胆红素,所以使用时间较迟,则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因此,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应用丙种球蛋白示应大剂量、短疗程、冲击治疗[6]。通常来说,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h内应用效果最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观察组中有1例(2.63%)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g/L,对照组有5例(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相同光疗时间胆红素下降比对照组更快,7d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针对ABO溶血病高危新生儿,早期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阻断溶血、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缩短黄疸病程、防止贫血、避免或减少换血治疗的疗效,故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进展、加快病情康复、改善预后。另外对于丙种球蛋白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有的学者提出质疑,它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车明,杨华姿,商建慧,等.不同途径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及其对内环境的影响[J].小儿急救医学,2001,3:146.

[2]于文红,刘瑞霞.新生儿免疫与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27(1):81.

[3]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77478.

[4] 曹 云,邵肖梅.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新生儿溶血病[J].中华妇主科杂志,1997,32:638.

[5] 张新红.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6):443444.

丙种球蛋白篇10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小儿重症肺炎

2009年以来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治疗组患儿42例,男27例,女15例;38天~3个月23例,6~10个月15例,10个月~1岁2例,2岁2例;腹胀16例,烦燥40例,喘憋32例,嗜睡5例,高热20例;病程1~14天,平均3.2天;毛细支气管炎25例,支气管肺炎17例,合并心衰35例,惊厥3例,X线胸片检查出肺纹理增强6例,片状阴影36例。对照组患儿40例,男26例,女14例;38天~3个月22例,6~10个月11例,10个月~1岁3例,2岁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症状的轻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诊断标准[1]:①伴有心力衰竭者;②伴有呼吸衰竭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与缺氧症状明显,给氧后不易改善或血气指标:PO2<5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③有明显中毒症状(如肠麻痹、嗜睡、抽搐、昏迷等);④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病;⑤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败血症等。凡肺炎患儿具有上述诊断标志1项或1项以上者,均诊断为重症肺炎。

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如:给氧,雾化吸入,改善通气,抗感染,抗病毒,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心力衰竭者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3天。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8.4%和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6%和83.3%(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日期10.8±2.1天,对照组12.5±2.5天(P<0.05)。对两组患儿在咳嗽气促明显缓解、热退、湿音消失、血气分析恢复正常、胸片炎症明显吸收等6方面时间比较,见表1。

讨 论

小儿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小儿重症肺炎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化脓性链球菌和肠道革兰阴性菌也能引起重症肺炎。由于病原学的发展,各种病毒感染所致重症肺炎有增多趋势,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部分重症患儿存在混合感染[2]。重症患儿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病情进展迅速,常成为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特异性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婴儿呼吸道分泌型IgA含量极少,且不能下达肺泡,而IgM不能通过胎盘,所以防止肺部感染主要依靠IgG。巨噬细胞在肺部感染的早期炎症反应及消灭细胞内病原体方面均起重要作用,而婴幼儿巨噬细胞的产生和储备均极少且杀菌活性差。丙种球蛋白是从大量供体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IgG其抗感染作用可能是:提高血清和呼吸道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抗细菌的黏附、有助于排出细菌;中和病原体或激活补体而溶解病原体;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促进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并对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患儿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反应。因此,对于重症肺炎患儿,应立即给予综合治疗,如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加强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心力衰竭者及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除此之外,本文治疗组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除了对病毒抗原直接起免疫封闭作用外,同时可通过IgG分子的Fc段竞争性结合巨噬细胞表面IgGFc受体,使巨噬细胞不能再通过Fc片段结合自身抗原-自身抗体Fc片段,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此外丙种球蛋白中存在大量的抗人类TNF-α、IL-1、IL-6自身抗体,通过直接中和这些细胞因子起到快速消除炎症的疗效[4]。本文42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显示治疗安全,有效。与周小琴等的报道一致[5]。

参考文献

1 李万镇.危重急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5-120.

2 王立凤.小儿支原体肺炎31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203.

3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5-1195.

4 王永午.现代小儿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