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十篇

时间:2023-04-03 11:40:45

球蛋白

球蛋白篇1

1、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的血清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又称免疫球蛋白。当人体的免疫球系统遇到外来的入侵物时,会根据入侵物的特性产生不同数量的球蛋白,如果入侵物比较难以消灭,它就会刺激淋巴系统产生更多的球蛋白直到入侵物被消灭为止。

2、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发现,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二硫键相连的4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其中两条分子量较大的链,称为重链。两条分子量较小的链,称为轻链。

(来源:文章屋网 )

球蛋白篇2

[关键词]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6(b)-0095-0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 Sphe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GAO Hong-guo, LI Lu, CUI Y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General Hospital of Daqing Oil Field, Daqing,Heilongjiang Province, 16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6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 the same period 6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tection of urin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and beta 2 microglobulin, test content and posi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beta 2 microglobulin, urinary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detection was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of beta 2 microglobulin in urine.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positive rates were 5%, 15%, 10%, lower tha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73.3%, 61.7%, 66.7%,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 Beta 2 microglobulin, and the content of urinary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G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has a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rinary albumin; Immunoglobulin G; Beta 2 micro albumin; Aged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代谢性疾病,是因胰岛素作用缺陷或分泌异常造成,病发率高。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血脂异常等疾病。患者病发常伴随疲乏无力、肥胖、多食、多饮、多尿及消瘦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明确。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患者体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损害患者的神经、血管、心脏及肝肾等器官组织,导致器官组织功能下降,从而引发病变或衰竭,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3]。临床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检查结果易出现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变高现象。该研究为论证上述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查,并分析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2±4.8)岁。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例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5.3±4.6)岁。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合并症及药物过敏史,且对该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处于空腹及静息的状态下,采集两组患者晨起后的首次小便尿液,作为尿液标本,并利用免疫学实验法检测所得标本。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统计两组人员阳性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蛋白尿的诊断标准为:尿液中尿β2微球蛋白含量≤154 μg/L,免疫球蛋白G含量≤5.45 g/L,尿蛋白含量≤14.8 mg/L,若检测结果显示高于正常值范围,为检查阳性。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出率对比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15.0%、10.0%,低于观察组患者73.3%、61.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对比

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健康人员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患者因长期血糖偏高,对其心、脑、肾、眼睛、足及周围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是造成糖尿病病发的主要原因[5]。胰岛β细胞分泌与合成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患者体内的各器官组织的靶细胞与特意性受体结合,增强细胞内物质代谢作用,若整个作用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会引发糖尿病[6]。且当患者病情应激或加重时,易引发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症状,可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病发率与致死率高。故及早发现糖尿病病症,及时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至关重要[7-8]。

代谢紊乱症状群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视力模糊、肢体无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因传统检测的血糖值常为瞬间血糖状态,故临床诊断需检测患者的静脉血浆,操作不便。该研究采集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的尿液标本,检测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与含量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检测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指标,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孔爱菊.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9):95-96.

[2] 谢岚,毛欣. CysC与β2-MG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意义[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1):8-10.

[3] 王金英.血清C反应蛋白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检测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7):23-24.

[4] 李艳萍.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110-111.

[5] 代丽娟,朱晓明,宋立群.胃肾养阴汤对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型患者UACR、UAER、尿β2-MG、hs-CRP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31(3):111-113.

[6] 薄利红.106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32-33.

[7] 代矗徐焱成. 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诊断和评估[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6):342-345.

球蛋白篇3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检验科,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变化。方法 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100例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的比较上t=4.7116、4.1889、3.4300、3.3634、3.6761、2.3176,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具有相关性OR=2.391、2.433、3.613,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等密切相关,其比值越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

关键词 ] 脑梗死;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50-02

[作者简介] 赵开雷(1974-),男,本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安徽,宿州人,宿州市立医院检验科,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各种炎性细胞及炎症介质;白蛋白(A)是血清负急性期蛋白的一种类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其中一种为红细胞的聚集性升高,然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升高与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和高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相关,虽然早期资料中有提示A/G的值可能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但是国内外相关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G值的研究报道较少[1]。本文对脑梗死患者及具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展开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究A/G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现进行如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在45~87岁,平均(61.8±6.8)岁;合并糖尿病35例、高血压55例、冠心病38例。另选取100例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在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在46~88岁,平均(62.2±6.9)岁;合并糖尿病38例、高血压52例、冠心病36例。脑梗死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明确感染、消耗性疾病以及恶病质状态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经肘静脉采集空腹血液约5 mL,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浆,采用由美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AU5400)进行总蛋白(TP)、白蛋白(A)、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以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测定,同时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BS)。检测所用试剂均为上海复兴长征试剂,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运用中位数( 四分位数) 表达,组间比较运用非参数 Kruskai-Wallis 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白球比相对减小,研究组患者的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明显上升,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改变。具体分析见表1。

2.2 研究组患者的分组标准

研究组患者根据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值的50.0%为临界点将其分为两组,即: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为一组,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为一组,两组患者白蛋白/球蛋白值低的组与高的组相比脑梗死发生的OR为3.18.

2.3对各检测指标及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作用进行比较,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及颅外动脉中出现闭塞性的病变,拖延了侧支循环的及时供应,最终导致脑组织血液供不应求。临床大量的文献研究报道[3]: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太大的关联。张珊珊等人曾经推测高血脂患者中纤维蛋白原等对内皮造成损伤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作用[4]。已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液凝固性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对照组)相比较,其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均较高,但是经分析后二者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无相关性,与上述结果一致。

目前,糖尿病是公认的会造成脑血管微病变的因素,但是空腹血糖值是否已经成为脑梗死的直接影响因素仍未明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只能说明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较高,并不能直接反应出其对脑梗死的直接作用。也有可能是因为脑梗死的发生而造成血糖的升高[5]。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白球比较对照组低。通过分析可得白球比的降低对脑梗死的作用明显(OR=3.613,P<0.05),充分表明了其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球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其在合成的过程中会受到转移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张珊珊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上升,可能与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有关[6]。现代研究发现,白蛋白、白球比水平的下降和球蛋白水平的上升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球比水平显著下降,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血清中蛋白的类型会发生改变[7]。因为红细胞沉降率和球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呈正性相关,与白球比成负性相关,球蛋白水平的上升对血黏度也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白蛋白、球蛋白以及白球比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属于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应密切注意其水平的变化,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

参考文献]

[1]王文闻,黄旅黔.脑梗死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变化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0):1023-1026.

[2]孙睿,苏泽,赵芳,等.血清白蛋白异常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91-92.

[3]魏勇,费民忠,贺茂荣,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23-25.

[4]张珊珊,张兆辉,汪宁,等.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21-2523.

[5]Jiang, Z.,Sun, J.,Liang, Q,et al.A metabonomic approach applied to predict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Talanta,2011,84(2):298-304.

[6]李爽,刘畅,张弘,等.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12,40(1):10-13.

球蛋白篇4

(一)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温度低于30时易自发形成沉淀,加温后又可溶解的免疫球蛋白。不包括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一类具有类似特性的血清蛋白质。当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时便称为冷球蛋白症。这种病理状态多继发于某些原发性疾病,例如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某些免疫增殖病。

冷球蛋白血症可分为3型:①Ⅰ型为单克隆型,约占总数的25%,主要是IgM类,偶有IgG,罕有IgA或本周蛋白。多伴发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蛋白血症。②Ⅱ型为混合单克隆型,约占总数的25%,其冷球蛋白是具有抗自身IgG活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类风湿因子),偶有IgG或IgA.这些冷球蛋白常与自身IgGFc段上的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呈IgG-IgM等复合物状态。多伴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淋巴增殖疾病和慢性感染等,也有少数的自发性混合冷球蛋白血症。③Ⅲ型为混合多克隆型,约占总数的50%,其冷球蛋白为多克隆、多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混合物,例如IgM-IgG或者IgM-IgG-IgA等。常伴发于以下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与心内膜炎、麻风、黑热病等。

本症临床表现多变,主要涉及冷球蛋白类型,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部分病例(50%的型和15%的Ⅱ型和Ⅲ型患者)可无症状,其他患者常有因为冷球蛋白遇冷沉淀所引起的高血粘度、红细胞凝集、血栓形成等病理现象。常见症状包括雷诺现象(即寒冷性肢端紫绀)、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关节痛、感觉麻木等,以及深部血管受累时所涉及的肾、脑、肝和脾等器官损害。

(二)淀粉样变性

球蛋白篇5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眼外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共同性斜视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辐凑和分开兴奋不平衡有关,还可能与解剖因素、遗传因素等有相当的联系。视动功能需要快速而有力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视静功能需要肌肉长久维持一种姿势张力。本研究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和正常人眼外肌的收缩蛋白和快慢纤维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中心2006年1月至2006年11月共1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作为实验组,其中内斜视7例,外斜视5例;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25岁,平均14岁;于斜视矫正手术中取其缩短的直肌为标本。收集同期无眼肌疾患行眼球摘除的患者6例作为对照组,于手术中取其直肌为标本。所有标本在离体后用显微手术剪剪成2部分,均为4×4×2mm大小,一份立即置于10%甲醛中性固定液中,石蜡包埋,待用;一份速存于液氮速冻后-80℃保存,待用。

1.2 主要试剂: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 产地美国,购自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鼠抗人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公司);鼠抗人骨骼肌肌球蛋白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公司); PV9000二步法检测系统(美国GBI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杉公司)

1.3 肌球蛋白及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步骤:取包埋好的肌组织沿肌肉长轴及纵轴连续切片2张,层厚约为5 μm,脱蜡和水化;3%H2O2去离子水孵育10分钟, PBS液冲洗;滴加一抗 ,37℃孵育一个小时,PBS液 冲洗; 滴加 Polymer Helper, 37℃孵育20min,PBS液冲洗;滴加二抗,37℃孵育20分钟,PBS液冲洗;DAB显色;自来水冲洗,苏木素轻度复染,自来水冲洗返蓝;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4 观察方法: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放大200倍下对热点视野以OLYMPUS BH2显微摄像系统对切片进行摄像,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取100个肌纤维作形态学图像分析(JEDR 801D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6.0软件,福建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提供),取平均光密度值,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肌动蛋白的表达 光镜下棕黄色颗粒为肌动蛋白阳性染色,表达在肌浆中 (图1,图2为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DAB染色, 苏木素复染,×200)。

对照组切片可见明显的棕黄色颗粒;共同性斜视组切片可见棕黄色颗粒表达明显减弱,表明对照组较共同性斜视组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平均光密度值较高。两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以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肌球蛋白的表达 光镜下棕黄色颗粒为肌球蛋白阳性染色,表达在肌浆中 (图3,4为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DAB染色,苏木素复染,×200)。

对照组可见明显的棕黄色颗粒;共同性斜视组中可见棕黄色颗粒表达明显减弱,表明对照组较共同性斜视组肌球蛋白表达明显,平均光密度值较高。两组光密度结果以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眼位偏斜不能被融合机能所遏制,眼球运动无障碍,各种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保持恒定者,称为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学说不一[2],主要有:1.调节学说;2.双眼反射学说;3.解剖学说;4.遗传学说。各种学说均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尚无一种学说能够解释所有的共同性斜视的问题。

骨骼肌负责运动功能的蛋白质主要是收缩蛋白质,即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它们存在于肌原纤维中。肌球蛋白是粗肌丝的主要成分,具有二个生物学作用:一是具有ATP酶活性,能裂解ATP,释放化学能;二是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能力。它决定了肌纤维收缩的速度和力量,是肌纤维收缩特性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肌动蛋白结构及功能相对简单,分子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 [1]。关于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异常性疾病国内外报道较多的是选择性肌球蛋白缺失性肌病,这种肌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无力和麻痹,是肌肉组织去神经化所致的肌肉源性肌病[3], 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光镜下肌球蛋白三磷腺苷酶阳性物质减少或消失[3];电镜检查可看到大范围选择性的肌球蛋白粗肌丝丧失,较少累及肌动蛋白丝和肌纤维Z区[4]。

本研究对肌纤维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鼠抗人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骨骼肌肌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对两组标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共同性斜视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光密度值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根据这一发现,我们认为眼外肌收缩蛋白表达下降在共同性斜视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一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了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中的肌肉源性因素。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了正常人和共同性斜视病人弱侧眼外肌的肌纤维分型分布和两种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阐明肌纤维分布和收缩蛋白表达情况在共同性斜视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从两个方面证明了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中的肌源性因素,为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而关于亚型肌纤维的存在与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Pelouch V. Molecular aspects of regulation of cardiac contracti on. Physiol Res,1995,44(1):53

[2] Massa R, Carpenter S, Holland P, et al: Loss and renewal of thick myofilaments in glucocorticoid-treated rat soleus after denervation and reinnervation. Muscle Nerve 1992; 15:1290-1298

球蛋白篇6

【摘要】

目的:应用新型工艺制备阿霉素人血白蛋白微球(ADRHASMS),并优化其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阿霉素(ADR)、人血白蛋白(HAS)为材料,采用超声雾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ADRHASMS;并应用正交设计法确定其制备工艺。结果:所得微球光学显微镜观测呈球型,圆整,粒径分布范围为2~5 μm,平均粒径为2.165 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3.174±0.137),(75.11±3.127)。结论:本法工艺可实现连续地、批量化生产,既能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又可保证产品批量间的稳定性,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阿霉素人血白蛋白微球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

白蛋白微球(albumin microsphere)是由人或动物的白蛋白制成的粒径为微米级的球状物[1]。早期的白蛋白微球研究主要集中在放射医学领域,用于检查肺循环异常[2]。后来人们发现白蛋白微球不仅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和抗原性,而且对亲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很适合用作药物载体,于是将其应用于药物制剂尤其是抗癌药物制剂的研究中[34]。本实验利用“白蛋白微球制备仪”,采用超声雾化化学交联剂法制备肝靶向制剂ADRHASMS,可通过控制粒径实现靶向性。以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等为考察指标,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对影响ADRHASMS制备的各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从而确定了其最佳处方工艺。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20%人血白蛋白(哈尔滨世亨生物工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ADR)(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戊二醛(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分析纯);氢氧化钠(北京化工厂);磷酸二氢钾(汕头市西陇化工厂);胰蛋白酶(1∶250,宝泰克);十二烷基硫酸钠(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冰醋酸(北京化工厂,分析纯);色谱甲醇、色谱乙腈;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501型超级恒温器(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JR051型及JR031型超声波投入式雾化器(北京东方金荣超声电器有限公司);HH1数显恒温水浴锅、852恒温定时磁力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江南仪器厂);A3S水流抽气机(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XSPBM生物显微镜(上海彼爱姆光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LS13320MW激光粒度分析仪(BeckmanCoulter);KQ1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TL5.0台式离心机(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Waters 2487600高效液相色谱仪。

2 实验方法

2.1 ADRHASMS制备 超声雾化法是一种制备ADRHASMS的新方法,在超级恒温器中加入丙酮溶媒,在50 W的超声雾化器中加入与阿霉素为一定质量比的某一浓度的白蛋白水溶液,超声雾化后,采用在1 500转磁力搅拌器下缓慢滴加一定浓度的戊二醛交联剂,固化搅拌60 min后,用蒸馏水反复离心洗涤,即得红色阿霉素白蛋白微球。

2.2 微球性质考察

2.2.1 形态、粒径及分布测定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制微球色泽、形态、圆整度、表面等;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

2.2.2 浓度测定 利用计数板,采用白细胞计数法测定微球浓度。

2.2.3 载药量测定

2.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阿霉素标准品适量,用流动相作溶剂,制成浓度为1 mg/mL的标准贮备液。将其制成浓度为20、40、60、80、100、120 μg/mL的标准品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54 nm处测定峰面积(A),与浓度(C)做线性回归。

2.2.3.2 测定方法 酶解法降解ADRHASMS溶液,取阿霉素白蛋白微球混悬液加入酶解介质(内含0.1%胰蛋白酶的pH 7.4磷酸盐缓冲液),于37℃恒温水浴中温育,经裸眼观察混悬液完全转变为透明溶液,由显微镜验证所有微球完全消失,降解液过滤,取40 μL进样,记录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得的峰面积,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阿霉素浓度。载药量(%)=测得微球中药物重量/微球重量×100%[6]。

2.2.4 包封率测定 处理同2.2.3.2项下操作,测定微球中和丙酮溶剂介质中的药物含量[6]。

2.2.5 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处方工艺 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数据略)得出,化学固化剂戊二醛浓度(Glutaral)(A)、搅拌速率(Stir Rate简化为S.R)(B)、阿霉素与白蛋白质量比(ADR:HSA)(C)及白蛋白浓度(HSA/%)(D)是影响ADRHASMS主要因素,按L9(34)进行正交设计,以粒径(R1)、载药量(R2)、包封率(R3)为考察指标,进一步筛选制备ADRHASMS最优工艺[7]。

2.3 数据分析 用SPSS10.0进行综合评分。

3 结果

3.1 微球形态、粒径及分布结果 4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均匀圆整,表面较光滑,分散性好;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球粒径分布范围为2~5 μm,平均粒径为2.165 μm,95%的微球粒径落在5 μm内。

3.2 微球浓度测定结果 3个批次微球数目,计算得微球浓度为(1.2~1.5)×1015个/L,即(1.2~1.5)×1012个/mL(n=3)。

3.3 载药量测定结果

3.3.1 ADR线性回归方程 根据实验数据及线性回归,得到CA标准回归方程为C=25318A-3030.3(R2=0.9999,r=0.9999),结果表明在20~120 μg/mL 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

3.3.2 ADR回收率、精密度 经方法学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9.57%,日内变异、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

3.4 正交设计结果

3.4.1 正交设计因素水平表 见表1。

表1 正交设计因素水平表(略)

3.4.2 正交试验结果 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结果(略)

3.5 Z值综合评价法分析结果 对实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极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是:C>D>B>A;最优处方:白蛋白浓度为5%,与阿霉素质量比为12.5∶1;化学交联剂戊二醛的浓度为0.25%,搅拌速率为1 500转。

4 小结

在微球的制备中,需要同时考察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外形等指标,以往的文献报道多是针对其中一个指标进行考察,往往单靠一个指标不能优选出兼顾多者的最佳工艺,本实验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不仅得到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的最佳工艺,同时为其可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Kratz F,Fichtrer I,Schumarcher P,et al.Autitumor activity of acid labile transferring and albumin doxorbin conjugates in vitro and in vivo human tumor xerograft models[J].Eur.J.Cancer,1997,33(8):175.

[2]邹东娜,张典瑞,杨海峰.白蛋白作为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J].食品与药品,2007,9(1):5457.

[3]王 恺,马光辉.白蛋白微球的制备、改性和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30(6):366371.

[4]Omelyanenko V,Kopeckova P,Geniry C,et al,Targetable HPMA copolymer adriamycin conjugates;recognition,internalization,and subcellular fate[J].J control,Rel,1998,53(13):2537.

[5]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优选实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24626.

球蛋白篇7

【关键词】内科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合成及分泌大量单克隆LgM蛋白的淋巴样浆细胞恶性增生、积聚为特点,临床表现为高黏滞综合征,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似。本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溃传、慢性感染及一些肿瘤疾病有关。

一、临床资料

10例病例中,男2例,女8例,发病年龄70~75岁,平均年龄72岁.发病开始至确诊时间最短时间2个月,最长10个月.4例均以贫血为主要症状,2例以发热为首发表现,明显消瘦2例.肝脾肿大1例,眼底出血、渗出1例。

二、诊断

(1)临床表现:①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②有高黏滞综合征表现(视力障碍、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或雷诺现象;③肝、脾、淋巴结肿大。

(2)实验室检查:①血清中单克隆LgM>10g/L;②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③骨髓、肝、脾、淋巴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该细胞胞浆及表面含1gM;④血液黏滞度增高;发病年龄、血清中单克隆LgM>10g/L及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依据。

三、治疗

无症状的患者病情常可保持多年稳定而不需要治疗,但应严密随访。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和高黏滞综合征应进行治疗。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调节治疗,当疾病隐匿、IgM水平较低或没有器官浸润、缺乏高黏滞综合征表现时可不治疗或给予小剂量烷化剂药物,以使患者维持在无症状的状态。如果疾病的唯一症状是高黏滞综合征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术,如血浆置换频繁,可加上化疗药物。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有效率约50%,IgM的降低速度较慢,需观察几个月才能确定其疗效。抗代谢药物氟达拉滨(FludambLne)和CladrLbLne治疗巨球蛋白血症的有效率在70%以上,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超级秘书网

四、预后

多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为2~6年,约20%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10年。影响预后的因素尚不清楚,发病年龄、血象、白蛋白量及巨球蛋白的性质都与预后有关。1997年Morel等根据232例巨球蛋白血症的观察结果,提出了一个积分方法,根据其积分把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1分)占27%,5年生存率占86%;中危组(2分)占27%,5年生存率61%;高危组(3~4分)占46%,5年生存率26%。该病晚期可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出血、血栓形成、溶血性贫血、反复感染、极少数并发淋巴瘤和白血病。

参考文献

球蛋白篇8

【摘要】目的 总结2006年至2010年麻疹流行期间,人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应用情况。方法 对3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2例患者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缩短疗程,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死亡率(仅二例死亡)。 结论 麻疹病人特别是重症麻疹患者早期、合理应用人免疫球蛋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人免疫球蛋白;麻疹;临床应用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呈全年散发,主要发病季节仍为冬春季。2006年5月-7月哈尔滨及周边县市发病率明显升高,呈大规模流行趋势。至2010年3月,每年都有散发病例。哈尔滨市传染病院自2006年5月以来共收治麻疹患者380余例。本文主要介绍人免疫球蛋白在治疗麻疹中的应用,现报导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380例均为哈尔滨市传染病院住院患者。男200例,女180例;年龄为13天~54岁。6月龄以下有19例,占5%,6月龄~5岁有180例,占42%, 6岁-18岁有55例,占24%,18岁以上有126例,占29%。380例患者中,农村患者多于城市。

1.2临床诊断标准麻疹诊断和重症麻疹的临床分型参照传染病学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病人有麻疹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急起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等即可诊断。重症麻疹分四型。

1.2 流行病学资料

1.2.1 发病季节:以春季为主,发病高峰有所推迟。

1.2.2 预防接种:8月~6岁婴幼儿普遍接种疫苗,城市高于农村。成人接种比例小,仅有10人接种,占10%。

2临床资料

2.1临床表现:380例患者中均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有咳嗽、流涕、流泪、结膜充血,前驱期可见麻疹黏膜斑,成人持续时间较长,但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典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2.2并发症:85%合并肺炎或支气管炎,2%合并心衰,4%合并脑炎,10%合并心肌损伤。成人并发症少,但中毒症状重。

2.3临床分型:分普通型、轻型、重型(包括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和疱疹性麻疹),以普通型多见。重型麻疹12例。

3辅助检查资料

3.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血小板可降低

3.2胸部正位片:85%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或肺炎,2%胸片有心脏增大表现。

3.3肺CT扫描显示20%有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混合感染。

彩色脑电地型图:4%有改变,一般为轻至中度广泛异常。

3.4病原学检测:90%麻疹IgM阳性,发病6-21天,抗体阳性率较高。发病时间短,抗体检查可为阴性,再复查后阳性率明显提高。

4治疗和预后

患者入院后即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在抗病毒、抗炎、强心、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有52例出现合并症的患者应用人免疫球蛋白,200―400mg/kg,3-5天,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仅二例死亡,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有3例母婴垂直传播的新生儿病例,应用小剂量的人免疫球蛋白,有效的防止合并症的发生。

5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前50年,世界各地均有麻疹流行,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由于人群的抗体保护率逐渐降低,仍有阶段性的流行发生。6月-5岁婴幼儿易感,主要合并症为喉炎、肺炎、心衰、脑炎等,重症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

麻疹病毒为副黏液病毒单链RNA,经飞沫到达人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有二次病毒血症。发病机制涉及到两方面因素,一方面病毒直接侵入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另一方面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宿主免疫细胞通过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在抑制病毒感染的同时亦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病变。免疫损伤占主导地位。

由于病毒感染一般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对症、支持,尤其免疫调节的治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重症麻疹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过强的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的大量损害。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是由健康人混合血浆制备的免疫球蛋白。用胃蛋白酶处理,经析滤、超滤、层析等方法处理制成,专供静脉注射用。一般用于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及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但在病毒感染中的应用经验不足。通过这几年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个病人的使用情况,总结出合理的用量及疗程。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血者血液中的IgG水平,IgG有中和抗原(如病毒毒素)和抑菌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能明显改善中毒症状,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大大缩短住院时间。

对麻疹患者合理、恰当地使用人免疫球蛋白,一方面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死亡率(仅死亡二例),另一方面也开辟了一条联合用药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球蛋白篇9

【关键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IgM;COP;COAP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obulinemia Waldenslxo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殖性疾病,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2%,临床上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 为特征。异常增殖的细胞可浸润肝、脾、淋巴结及骨髓等系统,骨髓出现淋巴样浆细胞异常增生。同时病变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大量巨球蛋白,使血中IgM浓度升高,致血粘滞性增加,并可在肾脏沉积。因此,临床上本病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高粘滞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索性溶血性贫血、外周神经病变、淀粉样变及肾小球病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 46~76岁,平均63.2岁。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视物不清、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或意识障碍等血液粘滞综合征7例。眼底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静脉充血8例,其中5例伴有血管“节段状-腊肠样”改变及视水肿。胸闷气急4例。周围感觉异常2例。不同程度的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肝或(和)脾肿大3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4例。1例骨髓中可见高雪细胞。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

1.2 检查及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贫血。平均血红蛋白为(65.50±19.91)g/L。中度贫血3例,重度贫血5例,均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骨髓象淋巴细胞样浆细胞从32%~67%不等。血粘滞度增高8例。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带可见高而尖峰或密集带。血清免疫电泳呈IgM沉淀线增粗、隆起,单珠峰改变。IgM均数为(31.76±16.18)g/L,≥44 g/L者4例,10~30 g/L者6例。本周蛋白阳性6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平均(124.50±41.42)mm/h。球蛋白增高,平均为(48.29±16.44)g/L。所有患者X线检查均无骨质破坏。肾功能不全1例。血清中单克隆IgM >10 g/L,骨髓中出现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浸润,无骨质破坏。除外IgM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B细胞淋巴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性单克隆巨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综合征和淋巴浆细胞肿瘤。

1.3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CR):血清中M 蛋白成分消失,IgM 定量正常。体格检查、骨髓象及血清粘滞度均恢复正常。部分缓解(PR):血清中单克隆IgM减少50%,淋巴结缩小50%,血清粘滞度降低50%。

2 治疗和结果

5例行COP、COAP等联合化疗,3例CR,1例PR,1例无效。2例用瘤可宁加血浆置换治疗,l例PR,1例无效。l例瘤可宁加干扰素治疗获得PR。2例单用瘤可宁治疗,l例PR,l例无效。2例死亡,分别死于脑血管病(1例)及心血管病(1例)。失访3例,7例存活,病程最长达9.5年。

3 讨论

WM的发病率以白种人较高,而在非裔后代则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患者的5%,且本病以50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及性别因素可能在本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组研究中,男性患者为8例,其中50岁以上男性患者为7例(87.5%),而女性患者仅为2例,男:女为4:1,证实WM是一种老年男性好发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环境因素在WM中的作用尚不确定。早先有研究发现,丙肝病毒(HCV)及人疱疹病毒-8(HHV-8)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及特殊职业性暴露时慢性抗原的刺激与WM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本组患者中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4例,提示慢性感染可能与本病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此外,WM患者中血清IgM升高明显,多>30 g/L,同时其他免疫球蛋白易受抑制。而其他可引起IgM增高的疾病中,IgM增高多

WM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疗法为烷化剂(瘤可宁),或加类固醇或加川血浆置换。α-干扰素也可用来治疗WM,疗效有待于观察。近年较多报道,用嘌呤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达拉宾(fludarabine)和克拉屈宾(cladribine)治疗WM,总有效率分别为79%及88%,并已证明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如CD20阳性,可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报道骨髓移植治疗较年轻WM患者2例(其中l例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另l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无病生存分别达3年及9年。

总之,对于出现高粘滞综合征的症状如疲劳、虚弱、皮肤和黏膜出血、视力障碍、头痛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的神经症状,并伴有单克隆IgM增高的老年患者,应高度考虑WM,及早行WM的相关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如进行传统的化疗方案疗效不佳时可尝试采用单抗、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反义Bcl-2单用或联合化疗。一般认为血清单克隆蛋白较低、血清白蛋白正常的CD20阳性WM患者采用美罗华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差的患者则可考虑采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化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年轻或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考虑骨髓或PBSCT治疗,以HDT后继之以PBSCT疗效较好,且移植相关性死亡率较低。

参 考 文 献

[1] Okuda M,Okuda Y,Ogura T.Primary Lung involvement with amyloid deposition in Waldonstom,s macnc,lobulinemia:0bservaiions from over 20 years.Respirology,2004,9:414-418.

[2] Foran JM,Rohatiner AZ,Coiffier B,et al. Multicenter phaseⅡ study of fludarabine phosphate for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lymphoplasmacytoid lymphoma,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and man tle-cell lymphoma.J Clin Oncol,1999,17(2):546-553.

球蛋白篇10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新生儿;ABO溶血病;胆红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262-01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 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44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4例均为出生5天内的新生儿,不伴其他疾病,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ABO溶血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5例,女19例;日龄3天8例;24小时内出现黄疸16例,~48小时25例,48小时后3例。母亲均为O型血,患儿A型24例,B型20例,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4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42例,游离抗体阳性8例。回顾性选择1998年1月~2003年12月和2004年后家长不同意使用IVIG治疗患儿共42例作为对照。两组患儿胎龄、发病日期、体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双面蓝光光疗,茵栀黄5 ml静脉滴注,口服酶诱导剂,期间给予足够的液体、热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予IVIG 800~

1 000 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严重者连用2日,住院期间每天或隔天抽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均未予换血,并记录黄疸消退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各项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组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及黄疸消退时间的比较见表1。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黄疸出现时间及治疗前总胆红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第四天,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蓝光照射使胆红素异构化,从而促使胆红素排出以减轻黄疸,但不能阻止红细胞的破坏。IVIG是一种经过纯化冻干的人血免疫球蛋白,保持了天然完整的蛋白质结构,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功能,静脉应用大剂量IVIG后患儿IgG含量迅速上升,可与新生儿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起到封闭作用,从而阻止了致敏红细胞上的IgG与单核巨噬细胞Fc-IgG受体结合,也阻止了红细胞被破坏,故能迅速阻断溶血,可预防晚期贫血。有报道[2]静脉应用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33例,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中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治疗组患儿退黄时间小于对照组,与王玉梅等[3]相符,提示大剂量IVIG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有抑制红细胞破坏、延缓血清胆红素上升、减轻黄疸、避免换血、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作用,并可缩短病程、防止感染。但治疗时应注意,由于IVIG只能阻断溶血,对已破坏的红细胞无效,因此宜早用,且剂量要大,同时结合光疗等治疗,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4.

[2] 齐 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3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