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十篇

时间:2023-03-31 07:38:16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建设问题对策建议

在2006年年末,国家银监会同意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批准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个省(区)初始试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之后,各地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之风盛行,按照银监会的申请,经国务院同意,决定扩大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范围,将试点省份扩大到全国范围。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的建立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截止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只有杜尔伯特润生村镇银行通过初审,上报黑龙江省银监局审批。在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立的初始阶段,如何总结、归纳试点省(区)和其他已建立农村村镇银行的先进省(区)的经验,在建设过程中规避各种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其他省市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立的具体环境,提出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的具体办法,力求减少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阻碍,进一步强化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的试验性成果,开辟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的良好局面。

村镇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起人商业性质浓厚

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农村村镇银行主要发起人都是银行机构,在截止到目前已成立的36家村镇银行中,除6家银行机构持股比例不详之外,30家村镇银行中银行机构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22家,34家村镇银行中不存在自然人持股的有16家,可比较的自然人持股比例超过企业法人持股比例的只有6家,可见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撤并网点、采取收缩经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农村经营的利润率比较低,经营风险又偏大,不如在城市中经营效果好,因此才采取撤出农村金融领域的做法,依照银监会的规定发起组建农村村镇银行可以被视作“重走旧路”,虽然规定了在今后情况允许的时候银行机构要撤出,但银行机构持股比例过大,在撤出时势必会影响农村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对于存、贷款客户的维持稳定都可能产生影响,这些在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的时候都未加以考虑,但需要在今后的农村村镇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加以预防。

(二)农村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性质远未体现

农村村镇银行应该是立足于农村社区,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的,也只有这样,农村村镇银行才能够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真正的扎根农村。

但进一步仔细分析目前的36家农村村镇银行,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设立在重庆经济圈,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设立于随州市区,其贷款的对象目前还只限于小企业,并没有起到任何服务“三农”的作用;在其他试点村镇银行中,很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也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农村经商人员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而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资金却很少能顾及。

另外,注册资本金偏少也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成果,在36家试点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金少于1000万的有甘肃武都金桥村镇银行、四川富民村镇银行、内蒙古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甘肃汇通村镇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等五家,注册资本金的偏少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目前的农村金融领域,资金缺口很大,急需大量资金,农民贷款的热情很高,但同时农民的存款能力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很多村镇银行都是在靠着股东的持续注入资本金来维持经营,即使是这样也存在着贷款占存款比例远超75%限额的情况,以上种种情况的存在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性质远未体现。

(三)外资银行的潜在威胁

农村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势必会对原来的农村金融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外资村镇银行,根据汇丰银行的计划,准备在3年内开设30家外资村镇银行,假如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汇丰银行在全国每个省(市、区)都建立几家村镇银行,特别是在其他银行业机构无法提供服务的老、少、边、穷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建立了大量的村镇银行,在适当的时候连成网络,势必会造成外资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独大”局面,考虑到其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较低竞争力,会对其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最终有可能掌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绝对控制力,甚至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而在粮食主产区,根据贷款质押条款和农户联保协议,如果存在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向外资村镇银行抵押贷款,在存在巨大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不排除土地经营权被外资村镇银行收回的可能性,假如这种情况大量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对外资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加以足够的审查,注意肃清各种潜在的威胁。

(四)没有理顺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关系

众所周知,以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由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共同提供,在银监会同意开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之后,这三股新势力必将打破原有的势力划分格局,从目前试点的成果看,村镇银行由于其可以开展更加广泛的业务,在试点工作中居于领先地位,各界对村镇银行建设的热情也比较高,在此先不考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考虑村镇银行与其它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目前的村镇银行处于试点阶段,从各地已成立的36家村镇银行来看,除两家是外资全资之外,34家村镇银行发起人中有3家是信用合作社、作为信用合作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如何处理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之间呈竞争关系,在发起设立之初没有明确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但由于各地村镇银行都是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存在一些偏差在所难免,但应该在今后加以杜绝。

(五)激励性与约束性相融的薪酬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制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村镇银行高管以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和承担债务责任,因违反法律、法规或或村镇银行章程,超出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授权范围作出决策,致使村镇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第三十七条同时指出,“村镇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可见,虽然监管部门意识到了对银行经营者和职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等重要,但具体可操作模式尚未有经验可循,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促进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限制银行机构持股比例

黑龙江省在实施农村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中,要注重严格限制银行业机构持股比例,最低要求是将银行业机构持股控制在50%以下,最好是能将其进一步限定在30%-40%之间,并且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应该明确进一步增资扩股的相关规定和银行业机构持股撤出的大致时间及条件,当然这个时间和条件可以设置地相对宽松一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按照银监会规定的银行业机构持股撤出时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保障村镇银行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

同时考虑到36家试点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状况,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注册资本金较少的村镇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即吸收存款较难,黑龙江省在建立村镇银行过程中,要注重鼓励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对村镇银行增资,起到逐步稀释银行业机构持股比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村镇银行的营运资金,在这方面要加强对于村镇银行建设方面的宣传,要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村镇银行和其他银行业机构一样,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商业性银行,并不是所谓的“私人银行”,消除农户储蓄的恐惧心理,增加农户储蓄的积极性,保障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建设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二)坚定服务“三农”的创办宗旨

针对试点的36家村镇银行在行使服务“三农”职能时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更应该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来牵头,改变其他省(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格局,因为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更贴近于村镇银行的创办宗旨,更能保证在黑龙江省这种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全的省份顺利地开展村镇银行建设试点工作。

同时,黑龙江省在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之初,应该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在具有特色产业或其他农村金融组织无法有效提供服务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保证村镇银行在设立之初就能有良好开展业务的可能,严格限制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保障尽可能多的资金都投入到“三农”领域,还要求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雄厚一些,黑龙江省财政和省银监局要向村镇银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来促进其发展、壮大,具体应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的周转贷款、初始设立时的人员抽调与培训、存款保险制度等。有些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可能目前还不具备,例如,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等社区银行发展较好的国家存在,但在我国还是个空白,因此要抓紧时间尽快出台地方性保障措施,来降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保障其服务“三农”的宗旨顺利实施。

(三)摒除外资村镇银行的潜在威胁

黑龙江省这种粮食主产区省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工作是压倒一切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限制外资村镇银行在黑龙江的设立,这种观点不是单纯的排外思想,而是根据黑龙江省的客观实际状况提出的,由于黑龙江省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大,特别是黑龙江垦区生产经营规模更大,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大,如果外资村镇银行进入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领域,在接受农户存、贷款业务的同时,也势必会涉足农业保险领域,相比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相关领域更有实践经验,将会填补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领域的空白,这是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要注意到,连成网络的外资村镇银行在提供优质的农业保险之后,将会获得更多黑龙江农户的认可,外资村镇银行将会压缩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生存空间,黑龙江农村金融领域有可能会出现外资村镇银行“一枝独秀”的局面,没有了竞争也就形成了垄断,因此有必要在一开始就加以杜绝,彻底摒除外资村镇银行的潜在威胁。

(四)正确定位与其他金融服务组织的关系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发展状况,特制定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组织的关系示意图(见图1),可以认为过去在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无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民间金融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可能,但同时要认识到对于民间金融,法律监管和权益保障是一个难题,即使通过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来开展民间金融,所覆盖的范围还很有限,特别是从试点工作的成果来看,农村资金互助社并没有在全国大规模的建立起来,特别是在黑龙江省这种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全的省份,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难度更大,所以相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组织,村镇银行无疑更具优势,对于民间金融组织更应该引导其投身于村镇银行,吸收民间资本作为村镇银行的股金,壮大其力量。

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关系。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状况,农村信用合作开展的并不好,可以考虑在村镇银行设立的初期采取既联合又竞争的原则,在一些地区可以考虑以发展良好的村镇银行来取代经营效益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更广泛的竞争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对于二者可以采取“适者生存”的原则,以最终胜利者作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提供者。

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少放贷或根本不放贷,将大量农村资金投入到城市发展中,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邮政储蓄应该严格限制其资金投向,甚至取消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吸收存款资格,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堵上农村资金外流的缺口,这也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资金必须全部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提法的具体实施,所以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是绝对竞争关系,只有邮政储蓄彻底退出农村金融领域,才能有效地保障村镇银行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建立激励性与约束性相融的薪酬管理体系

考虑到村镇银行的多元化出资来源及不同持股份额的股东表决权力大小不一,且法定股份持有人享有的收益权、财产权和决策权依法不可剥夺,因而在建立内部激励和约束性薪酬体系上可按切块分配及权责统一的思路进行。

对不持股普通员工从净利润切出一定比例按各自岗位价值和个人业绩的贡献比例综合实施模拟股份制分配,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没有业绩或业绩为负也代入下式进行计算。员工收入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Rn?Rn×(1-r)+(Pn/∑Pn)×r.Rn挶硎灸吃惫な杖敕峙渎剩琑n表示与地位、级别相关的固定分配率(如固定工资率、岗股比例或法定股份比例),Pn/∑Pn表示员工业绩率,r为贡献分配率(0≤r≤1)。r加权计算公式为:r=∑(tn×rn)=∑(α•k+β•Rn)×rn.α+β=1。一般来说,r值越接近1越公正。但由于r值并不是预先确定每年不变,而是由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来形成,最后达到一个较稳定结果时,各方利益就实现了均衡。所以,通过对r值的调节实际上就能很方便地调节各方利益。

另外,对高管层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也可改进完全按法定股份比例分配导致的激励约束上双重不足,即个人业绩好不能实现同比利益,业绩差也不能使收益同比降低。这样,分红只与总体业绩相关而与个人业绩无关,作为经济人本性流露搭合作者便车也将成高管们理想选择。按照亚当斯公平理论,这也是赏罚不公。而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以所有股东的法定股份为基础,在内部再按各自决策效益和其他贡献率重新分配是完全可行的,从而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融的机制,使银监会对村镇银行应完善相关分配管理机制的规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佼,杨烨.村镇社区银行: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的选择[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

2.郑艳丽.构建农村社区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

3.陈秀花.社区银行—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J].山东经济,2007

建设银行篇2

大家好!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我作为负责建设银行支行全面工作的行长,在市分行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分行行长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领全行干部员工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使业务经营得到了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述职:

一、主要工作成绩

1、坚持勤政廉政,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作为建设银行支行的党总支书记、行长,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保持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德和品格,思想过硬,作风正派,清正廉政,积极发挥好支行领导作用。我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得益于政治思想的牢固,日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是做到认真组织和参加每月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深刻领会上级党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二是做到认真学习并贯彻好党的两个条例,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谋私利。三是做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始终放在首位,切实在落实上下工夫,在实际行动中求成效。

2、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推动业务经营快速发展

2015年,我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攻坚力度,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共实现经营利润Xx万元,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新增Xx万元,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下降Xx万元,新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发展,新增不良贷款率为Xx。

储蓄存款市场得到开拓。积极推进个金战略转型,制定了《个金工作战略转型工作指导意见》,初步形成了全行大个金服务格局,成立了个人理财中心,并将原有个人信贷中心与其进行功能整合,理顺了个人金融业务对外服务的关系,逐步加强。

为了对以理财金帐户为主的高端客户档案的建立以及对优质客户一对一的服务。加强组织和推动个金业务营销活动,先后开展了2015年个人金融旺季劳动竞赛活动和个人金融产品集中整合营销活动,由于组织有力,措施到位,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特别是旺季劳动竞赛获得了市分行组织二等奖。在全行开展了三个一挂钩活动,紧抓储蓄源头部位,狠抓挖转他行存款工作,大力组织功关营销。强化全员营销意识,发动全员争存揽储,有效地对机关及二线人员进行揽存考核,年末吸储金额达Xxx元。

对公存款发展迅速。奋力抓好稳定型、拓展型及挖转型等三类客户的市场拓展工作,制定了客户攻关目标,明确攻关责任人,对重大客户行长自身也作为客户经理带头攻关营销,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抓好新开户,努力寻找市场资源,及时发现掌握新的客户,上下联动,全力跟踪服务。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分行5户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市场调研,确定以机构客户、三资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的目标客户,找准定位,进行有质量有效益的营销,全年共实现新开户Xx户,新增存款Xxx万元,其中存款达5万元以上的Xx户,占新增对公存款的Xx。抢抓时机,奋力攻关,利用当前Xx拆迁改造的有利时机,及时与拆迁企业取得联系,争取到单位存款近Xx万元。切实加强同业合作,加大对同业的服务攻关力度,及时了解同业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贴身的金融服务,成功地与中信实业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信贷业务有所发展。一是在公司类信贷客户营销上,我行继续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严格把握上级行信贷投向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全年办理打包贷款Xx万元,开办低风险贷款业务Xx万元。加大了信贷退出力度,对信用等级为A-的Xx厂成功退出流动资金贷款Xx万元。

二是继续加快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坚持做到数量、效益、风险的三统一。大力开办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业务以及存单、保存质押贷款等业务,全年累计发放个人消费贷款Xx笔,累计发放额达Xx万元,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Xx万元。在大力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同时,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加强贷前调查,强化贷后管理工作,加强了贷款到期前提醒、贷款间隔期检查、优质客户贷后回访等工作。

中间业务发展成效显著。切实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领导,制定了《2015年中间业务管理指导意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由业务管理科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充分发挥结算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结算业务,促成市分行与中信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填补了我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空白。依靠网点优势,大力发展业务,全年共销售基金Xx万元,发行国债Xx万元,保险Xx万元。充公利用中间业务平台,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业务,发动全行员工开展委托代扣营销活动,利用Xx公司取消柜面现金交易的良机,主动上门营销我行银证转帐产品,实现新开户Xx户。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Xx万元,比上年提高Xxx,新增Xx万元。

新业务发展迅猛。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用个人金融产品集中整合营销活动契机,积极宣传营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扩大交易额,把网上银行发展成为吸引重点公司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品牌产品。至年末,全行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新开户及交易额均超额完成市分行下达的任务计划。大力宣传我行汇款直通车业务,加快储蓄异地通等结算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促进个人汇款业务迅猛发展。加强银保通、金融@家、灵通?e时代等新的业务品牌的推广。国际业务得到发展,全年实现国际业务结算量Xx万美元,外汇资金交易量Xx万美元。

3、坚持从严治行,努力强化内部管理

全面加强内控建设。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内控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以制度为中心的管理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开展了内控文化教育月以及 集中整治案件隐患月活动,通过内控谈话、我为内控献一策、签订执行业务规章制度承诺书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教育,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使全行内控管理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二是整章建制,切实提高内控水平。制定了支行《2015年扫雷及案件防范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开展了全行内控达标上等级和基层网点内控达标活动,全行内控达标总分达到8分以上,有个网点内控达标达级。继续推进扫雷工程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三是切实做好案件防范工作,从源头上防范操作风险。定期专题召开案件防范分析会,进一步落实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与各网点负责人签订了案防工作责任状。规范了网点在机具定位、操作定型上的要求,杜绝业务操作中的随意性,切实防范风险。

二是抓好文明服务工作,着力营造大服务格局。加强对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各营业网点签订服务工作责任状,与员工签订了优质文明服务承诺书,切实做到二线为一线,一线为客户的服务承诺。制定了《2015年服务工作意见》,提出了全年的服务工作目标及工作措施。积极开展迎行庆、抓旺季优质文明服务百日竞赛活动以及文明服务推进月活动,提高全行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软环境。加大服务工作检查力度,改进服务工作检查方式,加大奖惩力度。

三是加强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了行长例会制度、联系挂钩网点制度、职能科室工作对照会议制度、每周三的班后学习制度以及中层干部每周工作报告制度。建立了员工行为档案,对其服务奖惩、规章制度检查处罚、奖励及表彰等情况均记录在册。增收节支,制定了支行《网点水、电、电话费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开源节流,节约费用。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

一是不断改革激励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全方位的分配体制。在实施分行《营业网点及柜面员工考核分配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支行实际,制定了网点员工考核补充意见,保证了考核的合理性、公正性、透明度。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建立了《客户经理考核管理试行办法》,形成了客户经理的营销费用及收入分配办法。对全行两个十强网点的负责人进行了公开竞聘、考核,对十强网点的员工实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了主任、员工的积极性。充实了客户经理队伍,不断增强市场拓展的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制定了支行《2015年度党总支工作意见》,坚持围绕全行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调动全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员中开展了学习两个条例心得体会交流活动、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以及创争规划回头看活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氛围。

三是努力为员工办实事。通过举办员工新春联欢晚会、三.八妇女爱国主义教育、七.一党员重温入党誓言、八.一转退伍军人聚会等活动,极大地激发其爱党、爱国、爱行、爱岗的工作热情。切实关心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全行员工进行了常规性体检和女工妇检,继续做好给员工生日送蛋糕、结婚送鲜花礼品、员工生病探望、特困员工救助等事项,尽最大可能送去组织的问候和温暖。

二、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尽管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但我感到有些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业务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计划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学习很不够,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2、面对业务经营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缺乏足够的耐心,有时情绪不够稳定,工作方法也有所欠佳或欠妥;

3、深入一线调研以及与员工直接谈心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员工的思想状况了解得还不够深入。

建设银行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流程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8-0065-07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金融脱媒化和利率市场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产品和业务交易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实施流程再造工程,重塑面向市场、客户导向、高效运作的业务流程,日渐成为国内银行业应对市场竞争、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业务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2005年,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首次提出流程银行的慨念,此后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开始进一步反思传统部门银行体制的弊端,以组织重构与流程优化为核心,以追求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为目标,纷纷加快了流程银行建设的步伐。本文将以流程银行的管理模式为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流程银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以对我国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进行深入探讨。

二、流程银行的理论背景和先进经验

(一)理论背景

从理论层面而言,“流程银行”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和保罗・阿伦的银行流程再造(Bank Process Reengineerin曲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了银行流程管理的改革思路和方法;1990年,Michael Hamm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彻底摈弃》一文,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思想:企业再造就是为了业绩的显著改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来迅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文中提出企业再造的本质就是摆脱过时的规则和基本假设,并归纳了企业再造的七项原则;1993年,Hammer与James Champy合作出版了《企业再造》一书,书中给出了经典的企业流程再造的定义,即“对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的戏剧性变化”。此后,企业流程再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发达国家的多个产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并开始进人金融领域,流程银行理论逐步形成。

“流程银行”彰显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它要求银行的各项主要业务以“流程”为中心纵向开展,而不是在专业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进行。一个流程由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体现于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减弱了职能部门的意义,合并了多余及重叠的部门,提高了效率、消除了浪费、缩短了时间,不但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而且还降低了整个流程成本。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欧美银行的流程再造使其经营管理模式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更高的管理效率,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了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中、后台分离及类似工业企业的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据Paul(1997)统计,在1980年到1996年间,美国每年平均有13家大银行实施了银行流程再造,而1996年底,美国的主要大银行总共才270家。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银行业,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也同样经历了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大规模转变的过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排名前1000家的大多数欧洲银行也都开展了银行再造运动。这意味着,流程银行模式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共同趋向。

国内关于流程银行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多停留在对银行再造理念、必要性、内容等方面的描述和总结上。2005年10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流程银行”的概念,并指出:“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重大弊端,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这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的限制,出了问题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难以查处”。2006年12月7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形成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完善、风险控制严密、后台保障支持有力的业务运行架构,并可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减少管理层级,逐步改造现有的“部门银行”,建立适应金融创新的“流程银行”,实现前、中、后台的相互分离与有效的协调配合。虽然从流程银行的内容看,它不是全新的东西,但“流程银行”的提出,为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二)国外先进经验

1.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通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实施流程再造,改善成本、服务、销售乃至合并整合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而争取客户并提高营业收入和利润。美国银行的流程再造以客户满意度为核心内容,各项工作的制定和实施都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紧密结合。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划分主要业务条线。美国银行有4个业务分部:全球个人和小型企业银行、全球公司和投资银行、全球财富及投资管理以及其他业务,并实行扁平化垂直管理。二是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分工明晰。业务条线按照产品制造和销售服务进行专业化分工,中后台等支持部门集中化管理,充分发挥专业能力,以实现规模效益。三是矩阵式管理和分层管理相结合,前中后台各垂直条线内分层管理,前中后台之间实现矩阵式管理,同时强调前中后台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四是强调各级主管的责任和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大小、业绩表现以及业绩取得所需的条件,决定各级主管责任范围的大小。

2.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于1992年出台“哥伦布计划”,以将银行改造成英国最好的零售银行为目标,历时5年,对银行组织结构、产品、服务、职位和任务、培训计划、技术及市场营销进行彻底改革。哥伦布计划包括六部分内容:一是新理念,改变严重的官僚结构和管制,银行业务结构从过分强调地理上的分离转向按客户群来划分;二是新技术,在新技术上投入1亿英镑以上的资金,通过网络对各项服务进行整合;三是新设置,改善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服务水准,结合客户情况,设置五种不同的分支机构模式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四是服务网络,分离前后台,由专家中心和服务中心承担后台职能,对分支机构给予相应支持;五是信贷流程,再造信贷流程以提高信贷流程和自动管理的速度,保持信贷政策和决策的连贯性,达到高效率与信贷政策和决策的一致性;六是人力资源与团队合作,依靠全体职员的支持实现再造目标,以业绩和能力作为晋升标准。

3.瑞银集团

瑞银集团一直坚持“一个基础、三大支柱”的业

务发展模式:即以本土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基础,以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三大核心业务体系为支柱。在此基础上,瑞银集团实施了一系列流程整合举措:一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组织架构,采用一体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同一个UBS”的发展战略;二是剥离非核心业务,以事业部形式的垂直管理为主,加强和巩固三大核心业务的全球市场地位以及零售商业银行、公司银行在瑞士国内的市场地位。

三、流程银行的内涵和特点

流程银行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环境和实现发展战略,按照最有利于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原则对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基于流程对组织架构、流程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及文化理念等进行系统变革,在质量、效率、成本、风险、客户满意度、应变能力和公司价值等方面获得质的突破,由此形成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银行模式。它强调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经营目标必须围绕服务于客户的需求。

相对于传统的银行模式,流程银行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客户中心观念是流程银行架构的基础

客户中心观念是客户创造市场、创造利润、创造质量、创造机遇和创造形象等多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工具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业务的综合化以及信息披露的日益完善化使得在银行和客户的博弈关系中,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客户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选择空间的日益弹性化,使得客户营销失败或流失风险越来越高。所以,流程银行的架构应首先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银行模式中过于精细的劳动分工羁绊,从生产或产品导向彻底走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时刻围绕顾客价值考虑“客户需要什么”,而不是“银行要卖什么”。要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进而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最终在市场末端和决策高端架设起一切为客户着想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二)业务流程重塑是构建流程银行的切入点

业务流程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是银行实现经营战略的具体载体,也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流程银行的构建是以流程重塑为“核心”的,而业务流程的再造则是构建这个“核心”的切入点,以此来引发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其中的机理在于流程银行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在此种导向下,业务流程是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只有从这里切人,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服务。

(三)扁平化管理是流程银行的重要特征

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有效运转的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要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客户选择银行,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体验和服务流程的效率。这客观上决定了银行组织架构的设计,必须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尽量减少管理环节和层级,通过简化和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直接贴近市场,直接贴近客户,由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转变为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套餐式”、全方位服务的扁平化组织。扁平化管理通过减少管理环节,提高价值链管理效率,以实现贴近市场、快速应变、增强战略和管理执行的能力。内部结构层次少,决策高端与市场末端之间端口对端口距离短,信息传递链较短。扁平化结构体系的外缘,是模块化集成系统,每个子模块都保持一致的战略方向,同时又可以独立于主系统而运行,根据市场变化而自主创新,使得组织整体运行效率和子模块运行效率均达到最优。

(四)流程银行是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后台业务集中处理

流程化运作的国际领先银行普遍采取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式运作和管理的方式,以达到节约处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统一管理风险的目的。前台是负责业务拓展、直接面对客户的部门和人员。包括风险管理、计划财务、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等职能部门,主要承担制定业务发展策略、防控业务风险、分配内部资源、提品和渠道支持等责任,为前台部门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管理。后台主要是业务和交易的处理,以及其他资源性共享服务,包括会计处理、IT支持、呼叫中心等,集中处理贷款的审批中心也可以纳入后台范畴。

(五)信息化支持是实现业务流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流程银行的构建离不开不断创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业务流程改造的核心在于应用流程合并、调序、删减和分解等复杂的优化工艺,以实现业务流程的便利化、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提高业务整体运作效率。基于信息集成的流程化架构,实现了数据来源和输入的统一以及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大幅度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并以电子化方式强化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的智能化作业程序,也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分析和决断,排除个人的主观臆断,避免差错和减少操作风险。

(六)业务流程的再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与传统的“部门银行”相比,流程银行在客户服务和风险控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好的流程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合,诸如员工素质、观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组织转型及其与流程的粘合度等等。相同的流程与这些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不同搭配。形成不同效率、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以及对不同客户需求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速度,因此,流程整合必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四、国内商业银行流程建设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也进行了打造流程银行的尝试,它们聘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设计整体规划,然后诊断银行薄弱环节,根据我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提出银行流程再造方案,重视信贷流程的再造,强化风险管理。在再造时,重视成本管理,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再造和组织结构的再造,还有一些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后改变银行原有体制。近几年来,在银监会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流程银行构建的新阶段,各家银行在公司治理和业务流程优化设计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按照业务要求,建立战略单元的管理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已逐步认识到自身在管理流程上的不足,并开始根据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建立以管理流程为主线的多个业务单元,实行从服务内部客户到服务外部客户的服务流程体系和以独立核算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例如,工商银行按照资产、零售、新兴三大业务板块改造其上海分行的业务管理体制;中国银行对一级分行业务线和产品线进行改革,推行了板块和条线管理,对业务线和产品线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调整,强化条线管理,重组为公司与金融市场、个人金融、运营服务等几大板块;又如2001年,招商银行与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合作,在上海设立了国内首家按照国际标准实行全成本核

算的信用卡中心,率先突破了部门银行模式;包头市商业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等先后引进德国IPC公司小企业融资技术,成功塑造了微小企业融资核心业务流程等。

(二)精简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主要是实行二级分行对城区各分支机构和网点的直接管理。比如,中国银行取消了原城区管辖支行;深圳发展银行在新桥进入后取消了分管副行长管理层级,建立从总行信贷风险执行总监到分行或业务线高级信贷主管的授信垂直业务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通过建立授信、稽核等区域管理中心贴近或连接市场,实现垂直化管理,减少了管理层级,加强了二级分行的管控能力。

(三)推行集中化管理,实现前中后台分离

集中化管理是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大量占用人力和时间的各种单证、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后台流水线作业,对风险控制、不良资产管理等集中到总行或区域管理中心进行控制,极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了风险并减少了运营成本。目前,国内银行也开始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加强对资金清算、放款、资金配置、授信等进行集中化、专业化的运作管理,如中国银行设立了独立的授信执行部门,负责对授信发放环节的审核以及授信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贷中、贷后风险控制。

(四)依托信息科技建设,构建差异化流程

流程再造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按照客户服务的需要,建立最有价值和有区别的流程,剔除低价值的操作环节,精简相对繁琐的管理环节。信息化建设作为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之一,是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重要依托。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都在结合业务流程的改造,重建IT架构,凭借先进的核心银行系统,建立起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模式,满足了灵活的产品、贴心的服务要求,使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客户服务水平有了新的飞跃。

五、国内商业银行流程再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体系才建立不久,国内金融业对于银行流程再造和流程银行的研究相对落后。银行变革的范围主要在业务部分,缺乏对银行资源进行基于流程的全方位深度整合,这种变革是在部门银行模式上的改良,大多数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定位上,离真正的流程银行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未完全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

当前,我国银行尚处于业务条线垂直化改革初期,还远未达到国外银行按战略业务单元组织经营活动的层次。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仍没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往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以大型银行为例,虽然与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比,都采取了矩阵式的组织架构,但花旗银行主要是按业务条线管理,而我国大型银行目前仍主要是按地域管理,仅做到了“块中带条”。除了信用卡等少数业务条线外,还未全面对各业务条线进行利润分析、成本和预算控制,利润核算仍以分行为中心。而部分小银行把流程银行改革简单理解为内部组织重构,仅在职能调整、部门整合和人员配置上做文章,或者陷入“先部门后流程”的改革误区,未能以客户为中心设置岗位和配备工作人员,未能使营业机构工作重心向面向客户的服务营销转变。在格局设计方面,未能根据客户在网点的行走路线,按照“先自助后人工”、“先低柜后高柜”的顺序,优化网点内部格局,营造温馨、人性化的营业环境。在柜台服务上,未能按照客户流量的分布规律灵活调节柜台供应,减少客户等待时间,降低客户的交易放弃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归其原因,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

(二)业务流程横向协调性不足,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低下

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矩阵管理模式强化了各垂直管理的业务条线权限,分支行管理权限则被大大削弱,协调和平衡分支行与业务条线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阻力。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向其他业务条线移植过程中就遭遇了巨大困难,最终只能采取渐进式改革。又如,商业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商业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三)产品设计能力弱,渠道发展策略缺乏与产品、定价、促销策略的整合

在产品设计方面,国内银行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缺乏吸引客户的组合产品以及个性化产品;产品设计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和投资回报分析,客户满足度和产品盈利水平不高;产品定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

产品设计推广与渠道发展无法实现一体化推进,难以产生集约优势。虽然各银行大都陆续建立了营业网点、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服务渠道,但是各渠道基本是独立运作,渠道之间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也未能充分发挥各渠道的互动功能;渠道设计未能充分细分目标客户,缺乏将客户引导到合适渠道上来的能力;服务渠道功能简单,基本上无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考核与激励方面出现偏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大部分现行的考核机制均没有考虑营业机构所处的区位及客户群分布特点,考核指标单一,片面要求各项业务均应持续增长等,导致营业机构苦乐不均的情况。同时,营业机构内部考核机制尚不健全,没有体现奖勤罚懒的激励原则。未能分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将网点的整体目标分解到不同岗位的员工,如网点经理对销售、服务和内部管理全面负责,网点副经理主要对服务和内部管理负责,个人业务销售员主要负责销售产品,柜员主要负责服务效率和质量,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状使得员工的消极怠工或抵触情绪时有发生。营销与服务岗位的分离没有有效实施。

(五)流程文化和银行营业网点销售人员数量和

素质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银行的流程再造需要有相应的流程文化做支撑,其主要内容包含效率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合规意识,要求每位员工具备对客户、市场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成本和风险管理的高效率,在工作上做到团队精诚协作,具备创新意识和合规意识。但长期以来银行内部存在的低效率以及“官僚文化”的改变还需要较长时间。如深圳平安银行仅用12个月就完成了流程银行“硬件”建设的大部分工作,而“软件”(文化)建设则较为漫长。

同时,各大型银行分支机构普遍存在员工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素质偏低、专职客户经理数量不足、前台人员流失较多,与流程银行改革要求的全能型的人才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另外,原有体制下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部分后勤服务等非业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流程银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减员分流,这也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六)没有充分研究国内实际情况,照搬国外经验

我国的金融环境以及银行业发展情况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适用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流程再造措施不一定适用于国内银行。而且,国际先进银行流程再造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建设流程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树立明确的再造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计划,如此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国内某些商业银行在建设流程银行的过程中,不对国内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差异化评估,而是完全照搬国外模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建立的新流程却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并未起到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七)在银行监管方面提出新挑战

我国银行监管构建模式主要适应于传统部门银行特点,监管资源配置是“自下而上”的。而流程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导致的营运中心分散化、后台处理集中化、资金在总行的直接管理与统一调配等,对监管部门法人监管途径和模式、属地监管原则以及分支机构监管方式和内容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我国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的对策

我国流程银行建设应坚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原则,根据各类机构自身业务特点、市场细分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推进方式,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业务条线功能,优化人力结构,打造流程银行文化,构建IT信息平台,并通过监管方式的变革,为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管理的组织架木幻

西方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再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长期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使其认识到:银行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就是指能解决客户问题的办法、措施和手段等,以客户为中心,努力地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商业银行的成功之路。

流程银行的核心是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的流程,一切工作都以流程的通畅高效为出发点,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和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流程的终端面对客户满意度,流程中每个人的工作应由客户作出评价,而不是“领导”,每个环节的员工都要对此负责。组织架构主要围绕核心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建立,要消除传统的部门边界。部门之间高度分工合作,对内分工严密,对外是一整体。当一笔业务需要涉及不同的部门和不同层次的机构,客户只需面对一个部门。

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客户层次,从市场和客户角度进行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制定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同时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完善售后服务和金融产品缺陷弥补机制。

(二)应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渐进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产权制度、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与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流程银行与部门银行并存的混合模式、渐进式的推进方式将是中国银行业流程银行建设可行的选择。因行定策,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业务特点选择改革模式。流程银行建设没有统一模式,事实上,部分在华外资银行也进行了业务流程的本土化改造。如东亚银行的香港母行是纯条线运作模式,但其内地子银行强化了区域管理行“块”的作用。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政府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银行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也有较大影响,全国性银行在强化垂直业务条线运作的同时,宜选择“条块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中小银行则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业务特点及核心竞争优势来决定流程再造的模式选择,以保持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三)推进服务流程标准化,促进网点转型

对客户服务流程进行优化、标准化就是要把服务的重点放在从客户服务预约、进入网点、面对柜员、完成交易、离开网点、售后管理、跟踪服务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本着“缩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防范化解风险”的原则,积极优化网点流程。一是明确各岗位服务流程,将从接触客户到完成业务的整个流程细化分解,科学、合理设置,在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中,突出银行网点的服务特色,实现对客户服务的提升;二是优化柜员业务处理流程,区分高、低柜业务种类;三是要优化离行式自助银行设备、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界面和菜单模式等业务流程,提高电子渠道使用效率,缓解柜台压力。

(四)从价值链着手,抓核心业务流程建设

银行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实际上,银行在参与价值链的活动中,并不是在每个环节上都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是某些特定的活动。因此,为了实现银行和顾客利益的最大化,流程银行在设计流程时,必须从有利于创造价值、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流程人手。核心业务流程,即是那些最能体现银行竞争优势和产生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同时,银行应把那些成熟的、标准的、不能体现自身领先优势的活动外包出去,如非金融业务、后勤、员工培训、非核心系统的科技开发等。如美国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10%的自动取款业务处理均是由外部服务公司来做的,美国最大的储蓄账户处理中心也不属于银行,而属于非银行的信息技术公司。

(五)遵循系统观点,实现银行组织和文化再造

建立流程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也包括银行组织和文化再造。组织和文化再造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的保证,业务流程再造又推动着组织和文化再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庞大,部门之间存在重叠严重、责任不清、相互推诿责任等现象,构建流程银行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在设计中要遵循组织结构因流程而定,职能、人员配置要也因流程需要而定的基本原则。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以客户满意和忠诚为经营宗旨,同时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倡导一种协作共赢的

文化。

(六)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流程银行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业务流程的梳理与整合、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只是为建设流程银行提供了硬件基础,流程银行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转根本上还要依赖体制机制来提供动力,充当剂的角色。一方面,在业务流程中要嵌入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双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业务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诸如建立在管理会计和精细核算基础上的战略业务单元考核评价、资源配置与薪酬分配机制;与清晰的流程环节及责任主体相配合的岗位考核体系;完善的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支持前中后台有机协作的收入分成、成本分摊与服务计价的机制和具体标准等等。

(七)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与文化理念的培育,是建立流程银行的保证

人是变革成功之本,流程银行建设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有了队伍,还需要培育起共同的流程银行文化理念,使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得以顺利开展。我国银行业许多落后的传统文化理念根深蒂固,部门之间画地为牢、揽权推责的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官本位”思想一时难以根除,这些都有悖于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亟须建立起一种岗位职责基础上的流程式文化,在组织内达成共识,保证流程银行建设的顺利进行。

(八)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配套工作平台

流程银行运作强调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进行垂直经营管理,并对大量中后台业务进行集中式处理,客户关系管理、贷款风险监控等又需要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来实现,因而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同时,流程银行内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和处理。

流程银行的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运用计算机操作代替手工操作,以及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而是应该建立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集成、数据流清晰、信息共享。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将串行的工作流程改造成为并行的工作流程,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对于任何数据的录入,应根据授权的口令,做到责任明确到人、数据来源唯一、格式规范,在减少重复劳动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差错,提高效率。集约化的信息系统,使得银行总部可以通过与各业务单元的信息系统接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便于集中决策。通过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明确的权限、数据库技术、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等,来约束管理者的过大权力、实施风险控制。

七、流程银行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要关注管理层的决心

“流程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导层,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动的根本保证。对各商业银行而言,流程再造不仅仅是对总行各职能部门的一次利益重新调整,更是对一级分行及以下各级分行行长的重新定位。商业银行原来总行和分行之间实行授权一转授权体制,流程再造后将削弱甚至取消分行对分行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转授权,从而削弱了各级行长的权限,与之相适应,业务协调的权力也将从强调横向协调转变为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并重。因此,流程再造考验着管理层的抱负和领导艺术。

(二)关注“流程再造”中的“流程”

通常而言,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在设计总行、外部组织形式以及对接这三个层次上的业务流程后,再根据流程的实际需要,整合或撤并职能重叠或有悖于流程银行要求的部门,最后才配置人员和设定职能。

(三)关注相关配套制度的实施

流程银行并非万能,尽管与传统的部门银行相比,流程银行在控制风险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一个好的流程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合。相同的流程与这些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不同搭配,将形成不同效率、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以及对不同客户需求作出不同反应速度的流程银行。

(四)关注银行监管模式的转变

建设银行篇4

一、建设银行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以决策和控制为基本职能,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内部管理为目标。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外银行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已成为事实。在内争外挤的现实条件下,加快建立我国建设银行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以提高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建设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

1、管理会计可以提高建设银行效益。建设银行提高效益,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依赖于管理会计。建设银行作为企业,也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管理会计正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管理会计中成本分析、本量利分析以及预测、决策、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各种方法的应用,将效益作为全行管理体制的一条主线,贯穿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2、管理会计可以为建设银行提供科学决策。建设银行科学决策依赖于管理会计。建设银行的经营面临着多种选择,要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可行,必须运用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方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它对建设银行的财务信息按企业管理要求进行加工处理,生产出系统化的、可直接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预测性,使得推行管理会计成为建设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管理会计可以提高建设银行竞争力。建设银行之间的竞争实力直接决定着建设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建设银行能否产生更高的效益。基于此,我国建设银行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角色的转变,转向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评价经营绩效等重要作用,挖掘内部潜力,从而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竞争实力。

二、加强建设银行管理会计建设的途径

1、明确银行市场战略定位。竞争优势理论告诉人们,一个企业如果能同时拥有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一点战略三种战略优势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同时采取这三种战略,能采用其中一种战略拥有其相应的优势,也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进行竞争优势(SWOT)分析,明确自己在产品、服务、管理、客户、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具有哪能些优势,据此确定自己明显的竞争优势,避免不必要的业务交叉、重叠竞争。由于银行管理会计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实现银行发展战略而进行的,因此,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发展战略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步骤。银行的发展战略一经确定,就必须有一个内部机构来负责推行与实施,并将银行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化,使各个部门都清楚认识到围绕银行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哪些工作、如何完成、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一个与银行发展战略相吻合的个人工作目标,知道他在实现银行发展战略中起到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员工的工作努力方向都能够与银行发展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以保证银行战略计划的实施。这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倡科学发展观,实行“人本管理”的要求。

2、建立必要的制度。银行管理体系虽随竞争战略的改变而不断调整,但“两权分离”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因此所带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照样无法回避。从财务的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将所有权落到实处。在对西方银行的调研中会发现,银行所有者拥有的所有权具体到财务管理上表现为资金权和会计信息权的集中管理问题。我国银行内部金融犯罪现象和银行资产质量的管理不善,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近年银行资金权下放过度、控制不力、会计信息权因缺乏顺畅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流于形式,致使银行内部信息不透明(尤其是银行内部横向信息不沟通)。在西方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实行集中控制、统一高度的管理制度,确保总行对资金的有效控制,防止恶性金融犯罪的发生。

建设银行篇5

【关键词】渠道建设;渠道经营;渠道力量下移;渠道关系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00-2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盈利性机构,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业务的经营与管理是和其它一般工商企业一样借助各种渠道实现的。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第12版)》中提到,成功的价值创造,需要成功的价值传递。因此银行的营销渠道是银行的价值传递过程。商业银行是一个提供金融服务价值的机构,商业银行的价值需要通过银行的渠道来进行价值传递,因此渠道是银行经营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科特勒认为,营销渠道不仅仅要服务于市场,更要创造市场。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营销手段的加强,银行间对渠道的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性企业“渠道为王”的竞争性,在银行业的竞争中也能感受到。国内商业银行亟需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经营渠道、客户群体和业务产品之间实现资源的合理布局,推进银行网点转型、电子金融渠道及客户经理渠道建设,真正发挥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如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效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课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渠道大致包括实体网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客户经理渠道等,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渠道自身的优势,怎样有效的将这些渠道整合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银行创造更大的效益变得尤为重要。

一、渠道力量下移趋势下的实体网点建设

唐·E·舒尔茨(2001)的提出了渠道对角线(channel diagonal line)转移理论:在渠道从建立到成熟的过程中,渠道权利从生产者向中间商,再向消费者转移。这在银行渠道发展中有些明显的体现,银行业的竞争激烈,客户的话语权逐渐加大,迫于竞争压力,银行必须加强渠道的建设,以更好的服务顾客。

实体网点是银行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直接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也是银行业的传统、迄今最重要的一条渠道,包括银行的分支机构和网点。随着渠道力量的下移和渠道的扁平化,渠道的格局发生变化,渠道逐渐提上银行的议事日程。沧州建设银行作为当地金融机构之一,其网点占绝对优势,遍及整个市区和县域,具有较强的覆盖度,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点布局上的不合理、部分网点服务功能及盈利能力差的问题。实施多元化、立体化的渠道管理,逐步加大对网点的撤并、整合和业务功能转型,提高不同类型网点的功能整合,提高网点资源与自动化服务手段的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沧州建设银行为例,银行实体网点的调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撤并效益低下及布局重叠的网点,逐步整合并压缩网点规模,尤其是市区部分网点,虽然网点在整个销售渠道中的交易量占比不断减少,但网点的资源成本价值趋向最大化。同时要加强渠道的扁平化,减少网点的管理层级,提高网点的服务效率,通过网点的合并、增效,将网点建设成为客户拓展的堡垒。通过对网点的精品化建设,提高网点的服务能力。

2.要根据沧州整体经济情况、业务战略等因素进行新的选址和布局,适当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县域(如黄骅、渤海新区、青县等)的网点建设,在全市特色产业集群区加设网点功能,抢占优质资源。在金融资源丰富农村市场,整合优化物理网点,向新兴商业区、县域产业聚集地、财富集中区域转移,加快网点选址和建设。

3.网点转型和功能重塑:打破网点资源配置同质化,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网点现状重新设计网点功能,推行社区理财站等多样化功能网点,增强网点的营销力量和差异化服务力度,提升服务品位。巩固网点二代转型的成果,提升高端客户的服务能力;要开展星级网点评选活动,促进营业网点服务内涵和外延的共同提升,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

二、技术驱动下的电子渠道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银行界关注的焦点。网络的兴起也对渠道重新定义。渠道不但是物品流动的渠道,而且是消费者完成交易的中间方式(intermediary)。各种渠道力量加强了对电子商务时代网络渠道的争夺。如阿里巴巴通过建立阿里银行和提供“余额宝”业务,已经对传统银行业的金融领域进行蚕食。

电子银行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已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有力支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战略性渠道,已经得到许多银行的重视。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起到渠道分流,缓解柜台人员压力的作用,还可以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电子银行分流和业务延伸的作用,全力打造一个强大的、虚拟的“建设银行”,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充分发挥电子银行对网点业务、服务的延伸功能,通过电子银行与物理网点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渠道优势,缓解柜台压力。具体措施:

1.要充分发挥广告功能,利用媒体、电视、网络、报纸等有效途径大力宣传我行电子银行业务,让更多的人熟知我行的产品,选择我们建设银行。以县域为重点,复制先进经验,扩大县域的电子银行规模;在全员推广“每个柜员一人一天营销一套电子银行业务”。

2.突出拳头产品,如大力发展转账电话业务,加快布放,深入区县产业集群、商贸市场、专业村镇、各类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强化宣传推介,依托转账电话进一步提升县域网点的服务辐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网点柜员和大堂经理要强化学习,做到充分了解和把握我行电子银行的业务功能及优势,积极向客户推广应用,通过加强对客户的解释和宣传,将存取款、汇款等低附加值简单业务引导到自助渠道、电子渠道,有效提升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使用率。设立和完善电子银行服务区,强化售后服务,增强客户体验,促进客户办理业务向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转移,提高电子渠道账务易占比。

4.应加强对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提高电子支付的服务质量,并实行优惠手续费率,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我行签约并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提高业务离柜率,缓解网点柜面压力。

5.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交易和营销功能,丰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缴费项目;在网上办理消费信贷、购买、办理保险缴费、代交水电费等业务,强力推进电子银行分销渠道建设,使电子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项。

6.提高网上银行等产品的买单价格,并加大对基层行领导的KPI考核,充分调动基层行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大力营销我行电子银行业务,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助渠道在客户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客户渠道迁移,减少柜台压力,促进我行电子渠道建设。着力提高自助设备运行效率,在金融资源丰富区域增设自助银行,将低效无效自助设备调整到业务量大、需求急迫的机构。

三、渠道关系视角下的客户经理渠道建设

银行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是通过银行员工实现的,这其中客户经理是代表性的渠道。客户经理渠道是建立银行与客户间渠道关系的重要方式。吴礼助,秦辉,邱宏亮(2009)认为通过关系增加渠道成员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减少强制性权利的使用,减少渠道冲突,增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提高渠道绩效。

为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加强客户经理渠道建设变得尤为重要,谁能抓住机遇并尽快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素质水准,谁就占据了业务发展的制高点和主渠道。客户经理渠道将成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银行盈利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客户经理渠道建设,这是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抢占市场和取胜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断选拔高素质、有业绩、专业化人才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强化人员素质的提升,切实打造一支优秀的客户经理队伍。完善机制、细化管理,按照专职专业的标准,将客户经理的配备纳入规范化管理,落实技术职务。要定期组织客户经理业务培训,提升客户经理业务能力及营销技巧,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力保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要求,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着眼战略发展要求,努力强化客户经理岗位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客户经理队伍优化淘汰机制。通过岗位优化和人员淘汰,给每位客户经理一种危机感,促使客户经理加强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激励客户经理不断取得进步,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升客户对我行的满意度。

3.加大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力度,针对客户经理负责的业务类型制定更为合理的考核办法,规范客户经理的行为。客户经理渠道是关系营销的一种,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经理渠道的管理,避免“灰色营销”的发生。庄贵军(2004)将灰色营销界定为通过向买方人出让利益而销售商品的营销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对卖方有利,但在长期内会损害整个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经理渠道的规范,通过提高客户经理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来增强渠道的管理。

4.进一步改善网点发展客户手段、丰富经营内容,提高网点客户经理信贷业务拓展对分行价值创造的贡献度。要以信贷业务作为抓客户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拓展和有效维护客户。进一步强化客户经理的压力管理,提高责任心,明晰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系统性的研究针对客户经理的管理措施,要求基层机构负责人和客户经理增强信息的敏感度和把控度,积极行动,抢占业务发展先机。

四、加强渠道的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交易渠道仍以物理网点为主,客户经理为辅。电子银行是快速发展的渠道类型,也是未来发展的战略渠道方向,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形的传统的网点渠道在客户营销、拓展业务等方面承担着主要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居于基础性的地位。而电子渠道以其便捷性、低成本的优点,是对网点业务的有效替代,打造电子渠道是顺应电子化潮流,降低经营成本,增加银行渠道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各银行业以增强电子渠道的账务易量比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物理的网点和客户经理渠道是紧密联系的,客户经理职能的发挥,依托物理网点而存在,客户经理也克服了网点不能移动的缺点,拓展了网点服务的半径。电子渠道的拓展,依托与物理网点的营销推介与客户经理“走出去”的营销。电子银行作为优势产品,一方面分流了网点的业务,增强了效率,同时,优势的电子银行产品也是客户经理渠道进行客户和业务拓展的利器。银行业要加强对于渠道的管理能力。加强物理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三种渠道的综合筹划,进行统一安排,使其相互补充,推动银行业渠道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铁明.分销渠道变革中的渠道冲突及协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3]Hagiu,A.& Yoffie,D.B.What's your Googl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J].2009(4).

[4]吴礼助,等.基于私人关系的渠道权力战略使用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9).

建设银行篇6

关键词:银行;支付;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89-02

1 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不足

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不足:

(1)支付结算系统与联行往来往来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系统不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迟滞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速度。

从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功能分析,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是为商品的流通结算提供结算渠道,它以客户为中心形成收款人与收款人开户行、付款人与付款人开户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

通过两个层次的结算结构,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与联行往来系统“嫁接”完成本为一体的异地支付结算,实则是割裂了整体的异地支付结算系统。现行商业银行与客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两个层次的结算系统不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按照手工操作的模式,移植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上,形成结算业务数据与核对业务数据的双重发送。而且部分票据还使用信函传递,大大降低了联行业务监督的时效性,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速度的提高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形成票据满天飞局面,同一结算业务往返传递所需的票据近十张,甚至超过十张。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结算系统外传递票据速度慢,易丢失,保密性差,给不法分子提供的作案机会多。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延压资金的划拨时限提供了借口。

(2)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人员的管理和权限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上实现对从业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和操作风险的防范。

票据一经签发形同钞票,对于持有人形成资产,对于债务人形成真实的债务,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商业汇票可以充当资金融通的工具,成为商业银行贴现与再贴现金融工具,但是回首我国票据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票据信用业务的开展状况,不难看出,商业银行除对国内企业商品交易所使用的银行承兑票据开展了票据贴现业务外,商业承兑票据的贴现与流通难于开展,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除商业承兑票据信誉度低于其它票据外,商业承兑票据自身所应具备的信息,如业务的背景、票据的真伪的鉴定、企业的背景等各种环境要素信息不畅,也成为制约票据流通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票据的开发管理,严格支付结算系统各工作环节的权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没有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开发,对于我国商业信用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防范商业银行票据操作风险的重要举措。

(3)支付结算系统没有企业的资信评估与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共享。

创造良好的资金结算环境,杜绝虚假票据的产生,成为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机网络被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今天,各工商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企业形象,不应成为其开户的商业银行的独家财产,而应成为商业银行领域内办理相关业务的经办人员判断业务风险程度的共享资源。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按照业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开户银行通过建立工商企业资信档案,全程控制商品购销合同的签定、票据的签发、企业债务结算的进度,以及债务票据结算的历史,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权限有限开放这些信息,将是推动工商企业形象建设和商业票据流通、融资、贴现业务开展的前提。也是我国银行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商业票据贴现与票据流通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是票据的背景信息不畅,同时也成为产生票据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金融结算系统内,有限开放企业资信信息和票据背景信息,并将企业的资信评估纳入支付结算系统建设之列意义重大,同时也会成为推进企业资信建设的加速器,也是商业银行实时防范金融风险,拓宽商业票据流通范围和贴现范围,推进和监督商业信用的重要保证。

(4)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重要凭证管理纳入其中,银行内部重要往来凭证的管理停留于折角验印和密押的检验上,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能提供的内部牵制相差甚远。

在支付结算系统中,重要凭证是指能够构成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种空白传票,是企业重要的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二类:一是外来凭证,主要是三票:支票、汇票和本票,即银行受理业务时客户提供的支付工具。二是内部凭证,这是银行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产生或使用的凭证,如各种支付结算方式所产生的借贷方凭证。落后的凭证管理手段,使不法分子有机可承,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防不胜防,商业银行获取这些凭证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能从源头上证明这些凭证的合法性和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企业负债资信状况无从查找,也妨碍了商业银行的对外授信业务,不乏分子在结算渠道上无法得到遏制和信用惩罚,商业银行的内部牵制成为一纸空文。

(5)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会计核算系统纳入其中,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会计核算是清算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债权债务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系统的电子化和现代化,必须把会计核算系统纳入自动处理体系之内,这样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核算的精度,也加快了资金的清算速度。在中央银行总体调控金融行为的工作中,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既实现对商业银行账务的监督,即使该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威慑力也可想而知,将会计核算纳入支付结算系统迫在眉睫。

实践证明,近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连爆大案,与落后的银行系统密不可分。在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时代,我国电子银行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业务功能的改造和通讯硬件手段的现代化,整个银行系统业务软件系统的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务软件系统具有强烈的升级换代需求。解放思想,创新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与银行联行往来的有机结合,成为目前中央银行解决金融操作风险,遏制大案要案发生的重要举措。

2 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发展对策

2.1 升级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联行往来系统,实行流程再造

重新设计支付结算和联行往来的软件系统,根据金融电子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票据的传递流程、业务的组织、会计的核算、人员的管理、权限的设定等工作,健全银行信息共享、企业资信查询、票据查询等体系。支付结算和联行往来系统的生机换代可以吸收当前电子银行系统已经取得的成果,对应该纳入而尚未纳入电子银行系统的各种子系统重新设计,为了节约成本,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由中央银行牵头实施,商业银行上线出资的做法,笔者认为这一新系统可以有以下子系统构成:

(1)业务处理系统,再造三票即支票、汇票和本票和三种结算方式即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的处理流程,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处理的特点重新设计业务系统。

(2)会计核算系统,整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统一管理银行对外服务业务所使用的会计业务,重构商业银行电子化账务处理体系。

(3)资金清算系统,完成同城票据交换结算和联行往来结算以及存款帐户异地存取结算。实现结算业务在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横向业务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结算功能。

(4)信息管理系统,为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会计报表、企业资信管理、票据保证信息管理、票据信息查询等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管理信息。

(5)事后管理系统,完成支付结算所必须的事后检查处理,必要时可讲该部分内容并入业务处理系统,在流程再造时重塑内部牵制制度。

(6)凭证管理系统,主要对内外重要凭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凭证印制注册、请领发放以及凭证状态的查询。

(7)其它管理系统,主要是未包含在上述系统之内需要追加的各种管理措施,如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入网机构管理等。

通过流程再造,增强系统的开放扩充功能,强化银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功能,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商业信用时代的到来提供净化经济环境保证。

2.2 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开展票据创新

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有赖商业票据自身信誉的提高,票据联保制度也是提高商业票据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对企业签发的大额商业票据,可实行企业联保机制,既允许其它企业为票据签发企业所签发的票据出质、出保,完善票据保证的立法规定,保证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并经司法机构公证。票据的保证情况载行企业资信查询数据库中,为了推进商业票据的流通,还可允许企业签发附息商业票据,以保证债权人的权益。在此基础上,由商业银行提供承兑、授信、贴现为主的多种方式资金融通,以促进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

2.3 实行支付结算票据债务备案制度,以央行为中心,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区域企业资信评估制度

建设银行篇7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传统模式制约;二是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难点;三是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制度推行难度。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困难;障碍高职教育(下称高职)推行“学分银行”制是大势所趋。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从这个意义看来,“学分银行”应该具备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构建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能够为具有学习能力并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任何社会成员提供终生修业与获取文凭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一种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教育部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并把这项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点。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总括起来是: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一些学校仍停留在诸女口核算学分、开设选修课等初始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学分银行”推进困难重重。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滞后,显然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作一剖析。一、传统模式制约“学分银行”的建设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一个社会历史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在过去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智慧。这样的传统不仅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影响着当下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当下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而且还制约着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有形或无形地左右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教育传统的种种压力,加剧了教育制度的传统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冲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式的新的教育制度。这是因为,教育制度无论其发展变化是多么迅速,它不可能与过去的历史完全断裂。教育的今天与昨天的历史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一种体现,它不是单凭一道教育法令就可以任意地创设或中断的。教育制度如果不保持与过去、传统的纽带联系,就一定会出现合理性危机,无法获得人们对教育制度的普遍认同。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银行”制度也不例外,它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因素影响。“学分银行”的推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学习。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提前毕业、中途就业或者是延期毕业。因受传统思维模式及教育模式的影响,社会甚至家庭对于这种现象存在着认识误区,对学生的就业和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分银行”的推行。另外,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的“选课制”是“学分银行”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学校应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物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课方式、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这样学校在为学生提供选课权利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鲜明的对比让教师看到了差距,会给他们带来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但是,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带有抵触情绪,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致使制度难以广泛实行。其实,“学分银行”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选课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众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可以说,“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作较大范围的改革,也难免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二、“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难点“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学分可以积累,不一定要连续修读,可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一定的社会经验折合成相应的学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自行选择修读各类课程的顺序,学完一门可算一门课的学分,只要累计学分总数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历。因此,这项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成为阻碍“学分银行”推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操作性难点:1.通兑、折算难题构建不同级别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虽然在2001年9月教育部在下发的试点意见中提出了公益活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分折算办法,为学分的折算提供了依据,但是制定一个普遍公认的折算办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兑更是如此,系数的制定所涉及的范围很大,难度也比较大,这不仅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参与和支持,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因此,要想把学生在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努力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甚至于在全国所有高职甚至于所有高校之间进行无差别的“学分通兑”,在短时间内可能比较难做到。

2.贷分难题贷分是“学分银行”体现银行职能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高职主要是实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普遍体现职业特性,一般不具备可替代性。试想,如果某位学生通过贷分制度通过了某门考试,他要如何“偿还”所贷学分呢?如果是通过再次参与该门课的考试“偿还”,那贷分制度与重考有何分别?如果通过别的课程的分数来还,那么如何选定还贷课程呢?选定的还贷课程是否代替原课程呢?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贷分制度所引发的学分借贷不过是一种信用模拟,虽然能够促进诚信理念的塑造和信用制度的建设,但是难以操作。3.管理难题“学分银行”的推行,对高职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意味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以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的学生为主体的变量管理。换句话说,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学籍管理档案及选课方式(假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都不同),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会导致高职生源与学制的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农民工,一线工人;夜大生、函授生,周末生等),这无疑会给资源已极度紧张的高职以巨大压力。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无限的教育需求,将是高职“学分银行”成功推行的操作性难点之一。三、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推行难度虽然我国现在引入市场经济,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就高职“学分银行”构建而言,政府配套措施和政策不到位也增加了“学分银行”推行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学分制是“学分银行”的基础,而要实现高校间自由畅通的选课,各高职课程资源无阻碍的共享是前提。但是,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而言,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立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无条件的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共享无疑损害了此类高校的利益,这也是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特别是难以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校共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出台政策以保障优质资源职业院校的利益,并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予以奖励,从而在促进高职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打造自身的课程品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为资源共享提供更好的平台。收费问题也是急需政府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要在高职实行“学分银行”,那么学费自然应该按照学分进行收取。然而由于财政局等物价管理部门没有下发相关文件、制定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所以学校只能继续按照传统学年制的方式进行收费。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重修还是多修课程,学校都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收费办法,学生修多修少所交的学费都是相同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自然导致混乱的收费局面难于避免。2.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为推行学分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1年9月就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于2004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全面,在政策层面上也更加灵活开放,为我国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据笔者所知,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仍然还是学年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到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必须辅之真正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及完善有力的监督办法,惟如此,良好的初衷才可能兑现为高校及其学生之福音。参考文献:[1]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田.中国职业教育,2005,(31).[2]熊惠平.谈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与障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李江源.教育传统与教育制度创新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4]邵敬浩.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剖析田.职教通讯,2005,(9).[5]陈曦萌.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与建议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6]潘陶.“学分银行”的启示田.中国远程教育,2004,(9).

建设银行篇8

银行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的原则正如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将有利条件用足,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关于外资银行法的制定

对于外资银行法的制定,要根据我国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充分兑现所做的承诺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税收优惠待遇,放宽地域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并通过实施严格的审慎性监管,控制和消除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以利于扶持、帮助本国银行业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立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审慎性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二是明确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三是建立对外资银行的日常运营的审慎性监管制度。四是明确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和处罚权。

2、关于境外中资银行管理法的制定

我国目前对境外银行监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1990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在效力层次和内容上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新形势,所以要制定规范我国境外银行的法律。其主要宗旨是鼓励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保证其安全、稳健地运行,提高国际竞争力。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慎性监管为核心,对境外金融机构的设立条件、设立地选择、设立程序、内部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管理、与东道国的监管协调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根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境外银行监管的规定,境外银行的所属国(母国)负有主要监管责任,所以我国必须协调好对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监管活动。

3、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的制定

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将商业银行置于市场的监督之下,使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和储户)只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就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状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开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因此,透明度的提高将促使银行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系统性法律制度。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与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信息披露原则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现在应该着手起草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法律性文件,以使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分阶段地逐步达到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有一个规范性依据和准则。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应以维护存款人利益以及确保商业银行的运营稳健性和提高竞争力为宗旨,规定有关信息披露的标准、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其中披露的内容应包括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盈利能力、资产安全性、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表外业务信息和特别风险(如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提示等。

4、关于存款保险法的制定

由于主要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和保证存款人的利益,所以西方国家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在吸引客户方面将占有制度性优势。这将导致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为了使内资银行也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条件,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内资银行安全、正常、稳健地经营,维护存款者利益,应该着手研究存款保险法的制定问题。存款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①关于投保方式和投保对象;②关于投保银行在资产规模、资本充足、风险控制比例的条件标准;③关于保险标的范围和保险金额;④关于保险公司所享有的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权利;⑤关于对有问题的商业银行的处理办法;⑥关于存款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营运方法等。

5、关于《商业银行法》的修改

《商业银行法》修改的宗旨是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竞争和业务创新,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制度性条件。修改的重点应该有:一是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开展的基金托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家庭银行、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应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二是明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的法律地位,允许国有独资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其中向包括国内非国有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内的投资者出售股权,以及公开发行股票和成为上市公司,使银行机构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要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不使之负担不应有的社会义务,而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

建设银行篇9

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员工的休闲文化,却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每一处细节;并不是短期行为,更需要有效载体的支撑和有效的创建措施。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同时是一项新员工激励的领导与艺术。

(一)激励方案设计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农业银行新员工年龄层次决定其要面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众多需要物质资金的情况,由此带来物质高水平需求的重要性,增加其薪酬和福利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另一方面,入行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也不停留在物质需求上,更渴望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认可和赞同,强烈的成长动机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使得仅有物质激励达到一定层次后就会遭遇瓶颈,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银行临柜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优化结合并协调运用,使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以共同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方案。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收效快且明显,但对于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性的程度有限。入行员工在胜任现行工作后,更加注重个人晋升和长远发展。银行工作的绩效短时间内难以衡量,需要长期客户的积累,因此长期激励能科学体现银行员工的工作价值,应作为更重要的激励手段。长期激励如培训或深造、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可以把新员工的个人目标与银行的目标相融合,充分体现银行与员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激励思想,可有效提高新员工的忠诚度。公平的基础上注意个性化激励。激励方案的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前提,尤其在银行提倡团队合作的特点下,应尽量减少评价员工知识绩效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激励不能用单一形式,每个新员工的个人潜质、自我价值倾向、个人目标和要求等个性特征均有差异,银行应对新员工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和考核,明确其特点和优劣势,最大发挥个人的优势,如对于调查发现对物质敏感的知识型员工更侧重物质激励,对于物质不敏感的员工,采取其看重的精神激励。因此,农业银行新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个性化激励,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合理、科学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新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及时调整激励措施。激励普遍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超前激励易使员工漠视反而弱视激励功能,滞后激励更可能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因此及时激励收效最佳,其保障措施在于激励的正确、明确与准确。另一方面,激励存在有限性和阶段性,新员工逐渐多为90后群体,个性需求和特点易变,相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行一定阶段后就可能失灵,需要实施新一轮的激励措施才能促进新一轮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等等。这都要求银行新员工激励策略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同时对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优化新员工薪酬福利政策实施

综合薪酬激励满足新员工的复合式需求,具体可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大类。外在薪酬为银行新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性收入,如基本工资、奖金、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银行纪念品、礼品等可见的薪酬和福利,以全面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住房条件等;内在薪酬则为新员工提供不可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待遇,如优先的培训进修机会、对个人成就的表彰会、工作轮换、多元化晋升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构成全面的薪酬体系。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效能

在优化薪酬福利可以起到即时激励作用的保障下,通过三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激励效能,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可分别对应农行的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物质层的细节决定成败。营业厅中可见的农行Logo、显示屏和灯箱等文化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各类规范和员工行为守则等书册,统一的制服、胸牌、笑脸等多种企业标示,以及农业银行落实的6S管理,各种细节均能在无形上带来员工的归属感并积极影响到员工的忠诚与信任,因此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工作环境美化、净化和现代化,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制度层的合规创造价值。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合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决定了新员工合规意识的充分必要性,表面上看来是在约束新员工行为以及减少其工作自主性和满意度。老员工以及领导层作为制度的阐释者和人,如果表率出的是负作用,则很容易束缚新员工。因此与制度文化息息相关的管理科学非常重要,“以人为本”原则下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如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制定的合理性及其结果的有用性是否与上述综合激励体系挂钩。员工行为准则落实到业务经营中的程度又决定了企业理念的践行度。因此,加强合规建设不仅是在普及合规知识以及形成合规理念上下功夫,更要求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精神层的责任成就事业。农行的品牌宣传“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体现的成就大业与造福于民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何让新员工先见证到老员工、客户与农行的共同成长;农行晨会上必喊的“爱我农行、追求卓越”,如何使新员工内化于心等等。这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于新员工而言,需要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见证到多彩的合作双赢实例以及达成与领导同事间的创意沟通,再比如在不定时的激励性培训中是否能让新员工深刻感受到农行的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四)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员工激励方案实施

实施激励新员工首要的是注重创意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和反馈,有效的沟通可以迅速缩短两个陌生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良好有效的沟通能使双方产生很好的共鸣,可以让双方在心情舒畅中达成共识。新员工初入职场,又因其重视个性化激励,创意地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地沟通可以使工作变得有趣,无形中提升自我价值感,有效地达到自我激励。农行新员工往往是优秀的表达者,应培育同理心倾听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各自的情感账户里存款并承诺负责,例如可以在晨会时听听新员工分享今日的工作期待,看看有何特殊需要并及时予以适当满足。新员工又往往不一定是优秀的倾听者,应注意有亲和力地引导,也是帮助其培养客户服务与沟通技巧的过程。完善支持性工具。首要前提是保障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加强宣传和维护,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并发挥其激励效能,例如定时检查和定期更新大堂中的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也可以通过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考评和奖惩,依此激励或约束。设立知识共享平台。培育提倡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完善农行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为有效提升新员工学习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便捷新员工获取信息。例如在农银大学设知识共享专栏,通过完善群件系统、工作流系统、电子视频会议、BBS、群组决策支持系统,也可在原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有效的知识库、专家系统或知识地图,为知识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平台。这些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都应有专人定时注意对共享知识的动态循环审计,并注重持续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设立实体知识社区,通过内部刊物选登、情景模拟活动、年会、例会、专题讨论会、读书报告会等正式途径,还可通过举办兴趣团体、午餐会、茶话会、周末沙龙等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活动。这样在现实与网络中均可实现知识共享双方自由交流知识,并注意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知识共享与交流更为便捷。建立导师负责制。为每一位新员工搭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导师,负责日常业务知识与技能教授,培养其团队意识,帮助更快适应并可以胜任现职工作,当新员工有问题可以请教并可以及时得到答复。另一方面,导师更是要辅导其职业生涯管理,提升新员工激励认同和企业文化感知度,同时关注新员工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总结与展望

建设银行篇10

建设银行调研报告

(一)自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持扩大内需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行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具体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就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11月上旬,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积极支持扩大内需。由于项目准备工作基础扎实,因而迅速形成信贷投放。仅2012年后两个月就新增贷款1555亿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建行密切跟踪和分析实体经济需要,围绕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传统优势,大胆创新探索,采取了全面的服务措施。

(1)积极主动地为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除了主动帮助部门、地方和企业做好相关规划,搞好项目评估和造价咨询,还努力降低企业筹资成本,改善财务效益。2012年通过投资银行、信托理财、租赁等方式为企业融资2050亿元,比上年增加近900亿元。2012年前9个月,基础设施贷款新增3265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额的56%。

(2)努力为居民提供最好的住房金融和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928亿元,稳居同业前列;个人消费贷款达到1200多亿元,信用卡透支增速超过40%,有力促进了居民消费。

(3)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方法新手段。建立了120多家小企业信贷工厂,组建专门团队,实行标准化、流程化作业。结合小企业电子商务特点,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八个省市推出网上信贷,累计为XX多个客户发放48亿元贷款。为小企业推出循环额度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贷联保贷款等系列产品,近三年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幅20%以上,中小企业客户已占公司

类客户的85%,中小企业授信余额占全部公司客户的40%左右。

(4)切实改善农村、农业金融服务。总结新疆分行小额农户贷款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等农业大省,当年发放小额农户贷款26亿元。已设立5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村镇银行达到100家,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近两年涉农贷款平均增长率超过25%。

(5)破解出口加工企业产品转内销遇到的金融难题。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能够生产全球一流的消费品,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萎缩,国内消费者虽然有巨大需求,但苦于没有内销渠道。这些企业转内销,除品牌、渠道外,融资颈瓶也是主要约束因素。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建行推出了内贸通系列产品,累计向出口企业授信200多亿元,帮助一批加工出口企业走入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了多方共赢。

(6)帮助企业兼并、转型升级。目前,已发放并购贷款超过百亿元,不论在贷款笔数还是贷款总量上,都居国内同业首位。

(7)努力满足保民生的多重金融服务需要。专门推出面向教育、医疗、社保、环保领域的民本通达系列产品。2012年9月末民生领域贷款余额1851亿元,同比增长611亿元,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9.52个百分点。

(8)以金融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的原因,长期缺乏融资渠道。建行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大胆探索,文化产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00多亿元。为支持文化企业广辟发债等融资渠道,向文化产业客户提供担保249亿元。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大的文化企业集团筹备发起文化产业基金。

(二)坚持积极审慎经营方针,不断强健风险管理

2012年初建行确定了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所谓积极,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创新方式方法,将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透。所谓审慎,就是把风险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了解客户、理解市场、全员参与、抓住关键的风险理念,把握合规底线,避免出现一哄而起和萝卜快了不洗泥。

反复提示各分支机构要坚持有效发展,不盲目争夺市场第一。总行为此还调整了业绩考核体系,一反往年做法,不再考核分行的市场占比,

避免了盲目攀比放贷规模和月末、季末冲时点现象。2012年以来新增贷款由前几年的第一、二名变为第四名,市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同业平均慢5.37个百分点。监管部门对建行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和节奏把握给予了充分肯定

银行实习调研报告

统观深圳市工商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近期开展消费信贷的状况,具有以下特点:(l)以住房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早并不断完善,其他业务正逐步展开;(2)总的讲消费信贷业务虽有进展,但量小,拓展狭窄;(3)各行依据扩大内需的要求,均在加紧设计新品种,制订新制度、新办法,随之银行之间也进人了一个新的竞争阶段。

(一)当前开展消费信贷的难点

1.各层次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深圳市的人均收人水平虽然在全国各城市处于前列,但收入的分配差距极大。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具有工作性消费的性质,如买得起私车的人有公车坐,有钱作观光旅游的人往往有机会作商务旅游等;中等收人阶层是最具消费信贷潜力的消费者,但受公务员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因素影响,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购买福利房、微利房挖走了一部分收人,一般耐用品购置则无需贷款也能消费,高档消费品如汽车虽然极具吸引力,但养车费使贷款购车者望而却步;而低收入者为了生存和预防动机,极少考虑进行贷款消费。

2.未来预期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尽管银行利率一降再降,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却一增再增,而相反,消费增幅却低谷徘徊。住房改革、教育收费制度即将实行,都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再加上物价不断回落,人们买涨不买跌,持币待购,更不会热衷消费贷款。

3.消费者资信度难把握。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即没有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证明;个人账户、收人来源、个人可支配收人、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信用状况记录等,没有相应的评信制度。我国还没有实行存款实名制。家庭财产登记制、个人财产破产制,更没有个人资信状况适用等级的专业信用认定机构,银行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很难掌握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在此情况下,消费信贷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4.贷款保证难落实。现阶段尚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各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减少贷款风险,通常要求对申请人实行担保制度。银行一般不向也不敢向无担保的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找到满意和有效的担保形式。

5.资金流动错位。住房、汽车高额消费信贷业务数额大、期限长、客户分散、利率固定,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流动性问题,对住房金融普遍采取的是抵押资产的证券化。在我国目前信贷资产尚不能实行证券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显然是会受影响的。

6.相关法规不健全。我国关于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是针对生产性贷款而立的,针对消费性贷款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

所以,在消费信贷回收过程中,一旦出现贷款本息回收困难、涉及到担保保证的履行、抵押物的处理、质押品的拍卖等问题,缺乏强制性的法律保障,实际操作中极为困难。

7.人们陈旧的传统观念。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勤俭持家,量人为出,不可寅吃卯粮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当大多数人逐步摆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传统消费观念时,消费信贷才能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开办住房按揭业务中的一些问题:

(l)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楼市交易清淡。近几年深圳市商品房市场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但新楼盘仍不断推出,房屋空置呈逐年递增态势,价格却始终在高位运行。从统计数据上看,深圳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显然形成强有力的住房消费有效需求,价格与供求关系发生严重的背驰,说明广大市民住房商品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并未形成气候。在这种条件下,加大力度开办大量的楼宇按揭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

(2)国家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宏观调控薄弱。从近几年深圳房地产开发市场来看,豪华住宅、别墅、高层复式楼盘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普通住宅楼盘相对较少,房地产信贷资金的配置并不合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3)住房按揭业务抵押物处理困难。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按揭申请一旦违约,处理抵押物将成为银行非常棘手的事情。如果违约人与银行合作,可以通过在房地产中介机构挂牌销售和转接形式解决,但目前违约人往往不愿采取以上方式,只有通过法院裁定后进行拍卖,以此种方式处理,时间长、拍卖费昂贵、透明度低,银行费时费力,还可能达不到保全资产的目的。

(4)房屋产权交易缺乏渠道。在办理按揭业务中,个别银行遇到开发商在没有缴清地价款的情况下,国土局颁发了预售许可证,销售的住房不能办理房地产证,致使银行不能有效行使抵押权。一般银行在办理二手楼按揭中,也寻找不到一个正常的渠道来进行交易房屋的产权查询,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5)业主个人收人的调查操作难度较大。第一还款来源是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根本。但在楼宇按揭业务的实际操作中,因目前还没有推出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信贷人员很难准确地了解按揭申请人的实际收入,单位出具的收人证明常常大大背离行业的平均水平,使银行无法认定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