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基金十篇

时间:2023-04-03 06:17:51

水利建设基金

水利建设基金篇1

第二条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由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组成。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维护和建设。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和跨国河流、国界河流我方重点防护工程的治理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第三条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

(一)从中央有关部门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港口建设费、铁路建设基金、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中央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

(二)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可用于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

第四条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

(一)从地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养路费、公路建设基金、车辆通行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地方交通及公安部门的驾驶员培训费、地方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业管理费、征地管理费、市政设施配套费。

(二)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要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建设。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包括:*市,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

(三)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用于水利工程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各项基金(资金、附加、收费),统一纳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

第五条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划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计委、水利部另行制定。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划转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划转办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六条水利建设基金首先要用于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具体使用范围:

(一)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大江大河重点治理工程维护和建设;大江大河防汛抗洪设施维护和水毁工程修复;大江大河的清淤除障及流域内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全国性防汛抗旱通讯和信息系统维护和建设;其他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局性水利工程。

(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地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方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地方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设;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地方水利工程维护;其他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利工程项目。

第七条水利建设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29号)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列收列支。每年年初分别由中央和省级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建设规划,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年度基金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资金。其中,用于现有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水利建设基金,要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水利建设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可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八条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基金的收支核算和日常管理制度;计划部门要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年终,中央和地方水利部门应按财政隶属关系,分别编制水利建设基金收支决算报表;属于基本建设的支出,还应按规定编制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任意提高水利建设基金和征收标准,不得扩大使用范围,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各级财政、计划、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建设基金的监督检查,违者要严肃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自*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0年12月31日止。

水利建设基金篇2

第二条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由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组成。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维护和建设。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和跨国河流、国界河流我方重点防护工程的治理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第三条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

(一)从中央有关部门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港口建设费、铁路建设基金、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中央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

(二)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可用于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

第四条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

(一)从地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养路费、公路建设基金、车辆通行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地方交通及公安部门的驾驶员培训费、地方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业管理费、征地管理费、市政设施配套费。

(二)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要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

,用于城市防洪建设。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盘锦、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郑州、开封、济南、合肥、芜湖、安庆、淮南、蚌埠、上海、南京、武汉、黄石、荆州、南昌、九江、长沙、岳阳、成都、广州、南宁、梧州、柳州市,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

(三)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用于水利工程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各项基金(资金、附加、收费),统一纳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

第五条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划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计委、水利部另行制定。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划转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划转办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六条水利建设基金首先要用于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具体使用范围:

(一)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大江大河重点治理工程维护和建设;大江大河防汛抗洪设施维护和水毁工程修复;大江大河的清淤除障及流域内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全国性防汛抗旱通讯和信息系统维护和建设;其他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局性水利工程。

(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地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方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地方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设;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地方水利工程维护;其他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利工程项目。

第七条水利建设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列收列支。每年年初分别由中央和省级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建设规划,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年度基金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资金。其中,用于现有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水利建设基金,要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水利建设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可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八条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基金的收支核算和日常管理制度;计划部门要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年终,中央和地方水利部门应按财政隶属关系,分别编制水利建设基金收支决算报表;属于基本建设的支出,还应按规定编制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任意提高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标准,不得扩大使用范围,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各级财政、计划、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建设基金的监督检查,违者要严肃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0年12月31日止。

水利建设基金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工程造价

水利水电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领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好这笔资金的经济效益,对促进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是项目正确决策的重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要害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工程造价。其核心新问题就是价格机制新问题,它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进步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新问题。工程造价管理中涌现的众多新问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巧进行改良,并且可认为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供给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为更好地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强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掩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二要理顺各种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各部门定期的和谐接洽制度,使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好地连接、配套。从政府组织管理逐渐过渡到行业协会管理,勉励设立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国家部门对政府和非政府投资离开管理。

2.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建立了当地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一般都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来划分工程分类、材料分类、材料编码以及指标和价格等,对全国的应用者来说存在众多不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工程类别划分,统一信息采集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口径内容,统一数据库解决方案,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信息技巧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利用的必定产物,也是造价工作者们所期待的。该网站应供给全国各地的工程造价信息,包含建材价格信息、造价指标、行业动态以及文件法规等等。它不但有利于应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履行统一的管理和和谐,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

3.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打造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

利用信息技巧建立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在网上建立虚拟的建材市场,网络管理,开辟网上定购等电子商务利用。从世界领域来看,推动建筑业管理网络化、主动化、电子化和全而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网络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各单位的器重,因而实现网络招投标工作也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在这个操作平台上,可按照这样的程序实行摘要:招标公告、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随机抽取专家评委、网上递交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管理。这样不但做好了招投标工作,而且加大了管理的公平性、公平性、透明性,更利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4.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

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的功效,不能仅限于运用造价软件、套定额、做预算,还应开发后台对各类信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初步处理的功效;管理终端数据库应具有全而收拾、综合处理的功效;前台应利用wed服务器、路由器连接到互联网上,能够分门别类地各类信息。即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是以实现建筑产品从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到运营全过程主动化为目标的,而工程造价管理是作为贯穿建筑产品过程各层面的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应遵守统一原则、标准化原则、网络化原则、智能化原则。由于专业性、政策性强,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应由国家成立专门组织,由其牵头,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开发。统一对系统进行开发、掩护、信息更新,制定网络章程,要打破部门和处所界限,互相支撑,科学分工,减少重复,施展整体优势,建立健全网络服务机构。

水利建设基金篇4

关键词:水利基建;资金管理;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对于人们生活、各个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自建国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随着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数量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财务政策的不断改革,外部环境给水利基建在财务管理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问题逐渐累积,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急需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加强。因此,探讨关于水利基建资金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方案,对于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资金管理对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

面对新一轮的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和国家给予的巨大投入,相关部门需提高对水利建设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加强资金管理,避免资金的挪用、滥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保证水利基建资金落实在工程建设上,以确保工程质量。

(一)资金管理是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

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的内容涉及了水利基建资金预算、资本控制等各个环节,是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提高认识,加强水利基建的资金管理,监督资金依法、按规定使用,才能推进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这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综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管好、用好水利建设资金。

(二)国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

由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许多是部级项目,资金预算额巨大,其顺利的展开以及其建设的质量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强调要对于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严格要求,提升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专项化,减少资金的滥用,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对于挪用资金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治,以保证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在项目的工程建设上。

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也随着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日趋完善,系统性和规范性都有所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水平也相应提升。但由于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涉及的水利基本建设的全过程,范围大,时间长,专业性强,一个环节没有跟上,就会影响整个资金的管理与运作,最终导致水利基本建设资源的浪费[1]。

(一)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预算不严

预算,即资金用款计划,它对于项目每个环节的实施与资金管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国家对于水利基本建设呈支持鼓励的态度,申请的项目也比较容易批下来,因此相关部门往往不重视资金预算,没有将资金用款计划与实际的项目进程相关联,资金预算不够细化,只在项目资金申请时起到作用,无法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的采购依据,到了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时就成了一纸空文。最终导致了报表报送不及时、财务报表与工程实施进度不相符、报表编制质量差等问题[2]。

(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相关政策不到位,制度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政策和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政策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由于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涉及的范围大、环节多,而我国财务管理政策和水利行业政策各自独立运行,在不同的政策体系下,且改革进度和发展进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制度超前有的政策落后。最终使得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在政策上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程序,无法统一规划和监督,难以有条不紊的展开。

(三)水利基本建设领导不重视资金管理

水利基本建设从申请立项到工程竣工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还可分为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由不同的施工单位负责。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追赶施工进度、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而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领导甚至完全不了解财务工作,也没有跟上国家财务方面的政策变化,很少参与财务相关部门对于资金管理的预算评估过程,使得财务工作只起到项目核算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对于资金走向是否正确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3]。

四、增强对水利基建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应加强资金管理意识

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应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资金管理意识,并将这种思想传达下去,不断强调,逐渐深入到工作中。一方面,使水利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进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预算、资金监督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这部分工作,而不是只重视账目核算工作。另一方面,保证水利单位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不要只顾赶进度、督质量,使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协调一致,鼓励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从而保证财务部门对于其他部门的资金预算、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资金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同时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效率,保证树立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合理,按时到位。

(二)提升水利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利单位应设立独立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财务部门,注重选配合格的财务工作人员,拥有任职资格证书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利单位应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资金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熟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于水利基本建设财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变化要及时了解和贯彻。财务工作人员应熟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项目整个过程的步骤、进度等,从而保证自身的工作与项目进度同步。水利单位应注重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资金管理是一项重要同时也非常艰巨繁琐的工作任务,只有财务工作人员具备耐心细心的品质和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使部门内各个工作人员加强配合,同时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保证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

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会计法》、《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结合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实际状况,建立和完善单位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和可行性,建立统一的资金拨付原则,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同时依据资金管理制度的原则划分资金管理任务,分配给财务工作人员,明确责任主体,保证资金管理工作有责可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须有对应水利建设单位统一核算,如果有多个水利建设单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则要成立凌驾于各单位之上的总财务部门,做好资金计划与分配,在此基础上,每个水利建设单位单独核算,然后及时将报表上报给总财务部门,严禁水利建设单位私设“小金库”,使每一笔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都能公开透明,可以查到去向,保证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都能有效的用在水利基本建设上。此外,还需建设资金管理反馈制度,实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工程价款结算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也是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凭证,对于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水利建设单位没有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在合同签订时不够详尽。水利建设单位应注重合同的拟定,每一笔资金的数目、支付时间等内容都必须体现在合同中。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认真商讨和核对,签订之后即产生法律约束,不能轻易修改。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结算时,严格按照合同中规定的条款支付,同时也要严格按照合同缴纳保证金和罚金等等。对于合同条款没有规定的款项,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支付。

水利建设基金篇5

一、整合意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八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实行项目整合,建设示范区,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效集聚各类资源、推动形成示范区建设合力的重要行动,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项目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整合原则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形成项目立项科学、资金配置规范、规模效益突出、工程运行安全、示范作用明显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项目建设管理新机制,使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为中心,以整合项目资金为主线,以新村建设规划、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为依据,以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统一规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避免重复建设。

(二)整体推进。积极整合涉农相关资金,与新农村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打破乡(镇)、村界限,坚持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三)示范带动。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产业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通过项目整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示范带动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跨越式发展。

(四)创新机制。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为平台,在国家投入的引导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明晰产权,推行协会管理、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的农民参与机制,探索村民自建模式。

三、建设目标与重点

(一)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5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1.5万亩以上。

(二)建设重点。按照“成片连线、逐步推进”的建设要求,每个县(区)每年至少打造一个市级示范区、一个县级示范区(县级示范区由各县区自定)。市级示范区每个不小于5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000亩;县级示范区每个不小于3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不少于1000亩。年、年市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的重点是名山县、汉源县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年至年(上年7月至次年6月)实行申报制度,各县(区)每年6月底前向市委农工委、市农建指挥部上报市级示范区基本情况。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成立整合涉农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督办和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审定示范区规划、争取示范区项目资金、协调处理项目整合中的重大问题、督导示范区的实施情况和示范区建设的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委。各县(区)可参照市上设立领导小组。

(二)明确责任。各县(区)政府是涉农项目整合和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市级示范区规划由县(区)政府完成,报市整合涉农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县级示范区规划由县(区)整合涉农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水利建设基金篇6

【关键词】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现状;投资机制

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加强其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稳产高产。与大型水利建设相比,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小,多分布于田间地头,辐射范围窄,投资少,回报率高,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具有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另外,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也依赖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因此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特别重要。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综合反映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从目前状况来看,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研究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现实状况,对解决当前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抵御农田干旱与洪涝灾害、保障粮食持续增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省大中小蓄水工程年末蓄水总量177.4亿立方米;全省年供水总量和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均为322.3亿立方米。全省乡村筹办水电站4158个,装机容量512.8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74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243.9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188.9千公顷。全省有水库13321座,总库容量387.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56千公顷,占全省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0%,除涝面积384.4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77.9千公顷。其中大型水库16座,有效灌面30.1万hm2;中型水库232座,有效灌面53.9万hm2;小型水库13073座,全国有效灌面积81.58万hm2,受灾面积(09年)1825千公顷,旱灾753千公顷,涝洪灾558千公顷,成灾面积626千公顷,旱灾305千公顷,涝洪灾168千公顷。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个层面的投入不尽相同。一直以来,国家对防洪发电、江河治理、跨流域调水等大型防洪水利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对水资源工程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水电及其它专向工程的投入一直较少,投入力度有限。此外,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内部的各个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差别也很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具体可以分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投入、防洪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具体如下而言:

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湖南省一方面加大了整合资金的力度,按照“规划整合项目,项目整合资金,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用于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2011年地方财政共支出3943亿元,省一级通过整合农发、国土、烟水、以工代贩等部门的涉水资金,整合资金达7亿元左右,省级资金的整合为市县两级整合资金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几年来市县两级力度也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也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组织受益群众投资投劳,确保配套资金尽量落实到位,项目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截至2011年全省拥有水库13351座,容量4300615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塘坝2640处,各类农田水利设施达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2745.56千公顷。建国以来的前30年,湖南省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长8.67万平方米,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幅度趋缓,平均每年增长2.66万平方米。新增蓄水量8314共万方,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共15万亩。全省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07,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

防洪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方面。2011年湖南省已建成126处重要堤坝,19座大型防洪水库、241座中型防洪水库,防渗整修渠道1787公里,堤防长度达6162公里,覆盖全省41个重点防洪县(区),52个易旱县。中央负责715座小Ⅰ型病险水库,中央财政3年投入32.1亿元,平均每年10.7亿元。地方负责355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方投入按省级财政负担50%,市(州)和县(市、区)共同负担50%的比例分摊。同时以12个市(自治州)水情信息分中心为汇集点,建设了355个报汛站,基本实现雨量、水情信息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自动数据采集和传输,30分钟内可将水情信息传递到国家和省级水情中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投入方面。一是政府推进以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流转为重点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全省已有129.73万处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起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引导和扶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避免流于形式,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2010年全省122个县均成立了用水户协会,总数超过1100个。三是积极开展“一事一议”,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按照投资额度实行“民办公助”,不断在议事原则、议事程序、议事方法上对农民进行指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大干农田水利的热情不断高涨;对积极性高的地区,对群众早日受益的项目开口子,提高民办公助比例。

目前,我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日益突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8%,小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仅为标准的60%左右,小型机电泵站设备只有50%可以出力,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5。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年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2011年8月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旱情,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不过关,基础薄弱的现状未根本扭转。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湖南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

由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农业这样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从而决定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单纯依靠建设灌溉排水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排水服务难以获得利润,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应纳入财政补助的范围。改革后,投融资形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减少和退出建设的“借口”。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工程等级低,难以争取到上级的补助,几乎全部要由乡镇一级财政和群众自筹来负担。我国政府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支出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从1978年的56.0%下降到了1990年的24.6%,下降了约31个百分点。1996年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投资,但是其投向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基金,启动了“民办公助”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试点。但是,水利设施财产经过多次村组合并、乡镇合并变动,资产底数长期不清,所有权模糊,资产关系紊乱,水利工程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难以为继”的问题。近年来国家财政资金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移交给乡镇管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是承包了的,产权和责任主体很难明确。有些中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维护规则,工程的整修和维护费用无可靠来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而且由于中央政府补助的比例较低、农民承担的比重较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对资金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缺口,限制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作用的发挥。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已运行三十余年,由于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加之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费用,导致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水利工程效益日益衰减。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

(1)项目建设投入的不平衡

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总的来说是以政府为主体,其他主体虽然占有一部分比例,但作用相对弱小。事实上,这种投入项目的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同时伴随着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影响,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完全根据农村自身发展需求决定。政府倾向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与组织考核密切相关的水旱灾害防治工程、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却忽略了对己有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对节水技术推广、水体治理等方面缺乏积极性。湖南是水库大省,有各类水库1.3万多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部分水库防洪标准不高,安全隐患多,是防洪保安的薄弱环节。将近存在着20%病险水库率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库工程效益也得不到有效发挥。而这种投入项目建设不平衡侵蚀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人为地拉大了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

(2)区域投入的不平衡

如果说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项目不平衡,投入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那么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公平使得本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境遇“雪上加霜”。在中央财政对各地区水利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对各地方水利投入的多少。从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涝抗旱等角度讲,区位优势好、地方财政富裕或者乡镇集体企业多、经济效益较好的一些地区(就湖南省而言主要是长株潭地区),地方政府或村集体组织有能力提供较为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呈现短缺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匾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经济发展,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要统筹区域经济与水利的共同发展。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效率低下

(1)集体决策的低效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中的主体决策行为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规模、投入方式及效率。农民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就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分析,一方面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程度,或者在决策过程中听取农民意见的程度还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中缺少表达意识,是影响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决策过程而言,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效率的是程序化和透明度。同时基于部分决策人员素质不高、决策体制尚待完善、决策监督不时缺位等原因,决策过程客观存在着程序不科学,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决策的效率较低。

(2)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由于消息不对称、预算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公共资源支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专项资金管理混乱,公共资金被一层层“过滤吸收”,滥用和挪用现象严重,致使建设效率低下,出现了一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工程。例如2010年12月13日湖南省道县的滨河路二段防洪提发生严重垮塌事故,垮塌全长80米,垮塌宽度10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20万元。事故的原因除了防洪堤设计不合理,部分填充材料以次充好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洪堤建设资金被挪用甚至贪污,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

(3)管理维护的低效率。

管理维护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保证。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维管主体的政府,在一些方面存在只建不管的问题,使得部分水库带病运行、泵站设备严重老化、渠道设施损毁严重、防洪大堤没有硬化等现象普遍存在。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法有效运作。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管理制度不完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其资金投入来源多元化。从国家到地方并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融资制度。地方政府重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忽视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村集体、村干部没有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渠道做一规划和管理。地方企业只顾自己发展,没有投入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意愿和积极性。税费改革至今,县乡政府的制度外筹资渠道消失,自身创收能力下降,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能力减弱。税费改革后农户对土地产出具有完全的占有权,农户在土地上的投资行为与其从土地经营中能获得的收益高低密切相关。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不同农户对与土地经营密切相关的地方公共品需求出现差异并逐步加大,投入意愿及强度也出现差异,使得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滑坡。同时由于主要用于村内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每年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村提留和乡统筹也被取缔,造成地方财政十分困窘而中央财政又没有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来填补地方财政的空缺,以致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形势更加严峻。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机制不合理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但建造、维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投入的不足,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收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使用者收取的水费(使用者付费),二是利用农业基础设施从事其它多元化经营所取得的收益。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投资收益机制,既可以维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又可以促进其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机制不够合理,将会影响水利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当前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大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费用是从收取的费用中支付的,但是部分地区收缴水费缺乏力度,连供水工程的简单运行都很难维持,无法提取折旧费、大修费,以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工作不到位,使工程老化失修,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灌溉效益低下,形成了灌区靠吃工程过日子的恶性循环局面。

(3)“一事一议”制度难以有效实行

“一事一议”制是指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内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的筹集、使用、监督管理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数量、种类和质量都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加大了“一事一议”制实行的难度。从目前情况看,湖南省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一事一议”面临很大的局限,突出表现为“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则,所议事项必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应有本村过半数村民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但由于外出打工人数众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根本达不到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若要开会,往往以村级干部会代替,但这种会在程序上不合法,村民会以此为理由抵制会议结果。另外,所议之事必须经三分之二多数表决通过才有效,然而一个行政村中,不同位置的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倾向是不同的,所议之事难以统一,即使有时可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规则确定所议事项,赞成的村民愿意交钱,不赞成的村民不愿交钱,所议之事也无法付之行动。另外,“一事一议”中15元的筹资上限也限制了集体的筹资总额,导致许多农田水利设施无法正常投入和运行。

三、加强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创新投资模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公共产品属性、自然垄断性、外部经济性和投资资金聚集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较大,这就需要通过集体选择来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尽管政府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但事实上集体选择并不止意味着政府选择,集体选择也可以以非政府组织即市场组织或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出现。这是由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目前我国政府提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范围过宽,提供形式过于单一的客观状况决定的。因此构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机制,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引导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1)加强政府在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强度,增设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政府既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国内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和国外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表明,国家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承担一定的建设任务,应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人力支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效益表明,完全靠受益农户自建自营水利设施,难以获益,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总量。在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预算资金供给额的同时逐步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渠道和机制,重新调整县乡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确保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农投入成为这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体。

第二,整合农田水利建设支农资金。政府应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贩资金、扶贫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明确整合主体是县政府,明确整合平台是综合规划,明确整合程序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投其资、促进发展、各记其功”,同时坚持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明确投入重点,加强投资管理。要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优先解决突出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首先是在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要重点对斗渠、农渠和难以实施承包租赁塘坝的资金支持,对机井和适宜承包租赁塘坝的建设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其次是在资金投入的地区选择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内财政运转困难的县和乡。确保中央和省级建设资金占资金需求总量的50%以上。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筹资和管理制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效益。

(2)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行产权改革

首先因地制宜地实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实行分类指导,多种形式并举: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哪种形式效果好,群众能接受就采取哪种形式。中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要纳入依法治水的轨道。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的水利项目都要服从水行政土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其次健全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流转制度。允许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合法的进行转包、转让、转租等,力争使农田水利设施资源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其使用率。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后,水资源供给的单位或个人具有较大的经营自,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人化。为了实现其利润最大化而努力改善供水的设施环境,加强经营管理。

然后进一步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建项目库。对每年各级政府各农业部门急需解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合理布局,按轻重缓急别类排序,纳入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科学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打井审批制度,对水利工程实施单位加强监管,施行过程中实行全程监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使水利工程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最后加强政府对产权改革的资金引导。对适宜实行市场化供给的机井和塘坝,为保证其产权改革顺利进行,保证经营者能够获利,政府和受益农户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劳务支持。

(3)积极建立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参与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示招标。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竞争,使私人成为投入主体,有利于降低水利基础设施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同时公示制度有利于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预算情况的公开,能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便于社会监督。

民营化。根据公共管理学原理,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由于民营化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具有示范效果等优点,可以通过民营化的方式由市场来提供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以将有关自来水供应等基础工程,以发放特许经营证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提供。

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补贴或奖励制度,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组织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来提供所需基础设施,利用农民用水协会参与投入的形式来完成投资小,见效快的水利基础设施,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涉农资金,还能加强村民间的凝聚力,有利于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自身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2、变更土地制度,促进农田水利发展

土地分散弱化了农户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和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调整现有的承包制度来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放开承包经营权,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和能力。

第一,继续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积极放开土地的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法规,鼓励土地流转。允许农户通过重新划分承包地块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农田水利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大大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农户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契约,促进土地正常合理流转。扩大农户士地的经营规模,降低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外溢性。因此,为了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国家应允许类似于划片承包这种农民自愿的重新划分土地的行为。

第二,采用逐级补贴的方式来弥补土地级差收益,促进农地流转。可适当考虑按照地块的常量作物产量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可考虑根据农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米实行“多贡献多补贴”,消除土地极差收益对地块流转集中的影响。

3、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监管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部管理工作的关键。对我省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绩效评价机制严重缺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积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作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1)逐步完善农村基建资金拨付管理责任制

资金拨付应该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达到设计所需。严格执行“拨款管理责任制”,预算确定后对各项基建资金要做到规划早制定,项目早落实,资金早分配,效益早发挥。对于防洪抗旱、水污染治理等季节性、时效性、敏感性强的资金,对于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基建项目资金,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2)强化农田水利基建资金拨付使用跟踪制度

定期调度、认真分析、及时通报财政基建预算执行情况。防止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用到实处、用出成效。对于多头开户、虚报进度冒领资金,挤占、挪用或转移专项资金的部门,严格采取缓拨、停拨、收回资金等相应处罚措施,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还要追究违纪人员的法律责任。

(3)建立农田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是检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试金石”。要认真设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要严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的程序标准,确保考核报告准确全面;要严格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确保绩效考核有力有用。只有建立农田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建设资金监督全力一位、监管无缝隙。

参考文献:

[1]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4).

[3]钟玉秀.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8).

[4]孙东乐,朱永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民营科技,2009(2).

水利建设基金篇7

一、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相应的法规和规章

近几年,我国对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逐年增加,为确保管好用好这些资金,财政部、水利部先后出台了许多的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出台,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规范性的法规和规章。因此,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认真地去学习有关的水利基本建设法规和规章,熟知这些法规和规章,并且在自身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广泛的宣传这些法规和规章,使人人都熟知,个个都了解这些法规和规章。同时,人人都能自觉地去执行和遵守这些法规和规章,那么对于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也就自然地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二、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必须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法规和规章

对于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财政部、水利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但这些法规和规章出台只是确立了规范,是不会自动地去发挥作用的。要发挥其功能就必须认真落实这些法规和规章。这种贯彻落实必须是层层细化的,必须是明确职责的,必须是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的。如果不这样,即便你出台的法规和规章再多,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又如何能够加强呢?

三、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必须参与水利基本建设的全过程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无论是前期工作,还是最后的竣工验收,都与财务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就会使财务管理产生脱节,这是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决定的。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协助,重要的是监督、是管理,是熟知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是精打细算地合理运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使这财务部门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如果脱节了,就无法参与监督,那么就难免会有挪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现象发生;如果脱节了,就无法参与管理,那么也就无法精打细算,资金就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运转,管好、用好这些资金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必须加大内部监督的范围和力度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管好用好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果。财务审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有其特殊的运转方式,它涉及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并且和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简单的年度财务审计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根本无法满足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要求,这两项审计都属于事后监督。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不仅要加强事后监督,更应该加强事前、事中监督。但事前、事中监督则主要依靠内部监督。所以,要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效能则必须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的内部监督。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督,才能保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规范有序的运行。在扩大内部监督范围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事前、事中内部监督应该广泛宣传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方面的法规和规章,提醒办事人员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必须按照程序和规范办事。事后的内部监督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检查必须全面、彻底,监督必须加大力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查出的问题,必须根据情节的轻重、损害的大小,对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和当事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水利建设基金篇8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实现路径

一、引言

在现代农业中,农田水利设施是重中之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2011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体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2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点。但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化解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实现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张家界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的现状

(一)张家界灌区基本情况

张家界灌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澧水干流为纽带,水库为源头,7座中型水库和2座水轮泵站为骨干水源,灌区内小型水库和山塘为辅助水源,以长藤结瓜的形式形成的完整的灌溉系统。张家界灌区现有7座中型水库和84座小型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为国家所有,小型水库可以租赁、拍卖。整个灌区控制耕地面积54.5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1.4%,实际灌溉土地32.1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22.69万亩,受益人口30.4万人,灌溉2区2县36个乡镇。据《2015年度张家界市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张家界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万处,投入各类资金6.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亿元、省级投资0.8亿元、市县级配套0.9亿元、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0.5亿元),投入工日309万个,投放机械10.84万台,完成土石方800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744处,新修或加固堤防20.01公里,疏浚河道15.01公里,清淤沟渠191公里;完成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7处,整修堰塘451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12座,整修病险水库14座,新增蓄水能力245万方。同时,全市还将加快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计划投资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项目7355万元,新增水电装机13685千瓦①。现阶段张家界灌区资金来源基本上是靠政府财政作为资金支持,银行业提供贷款仅占一小部分,而民营资本或是外资资本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二)张家界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机制与融资形式

张家界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历年来,政府投资占了张家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大部分。2015年,中央计划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169万元,实际投入资金3100万元,占比76%。除了中央的投资之外,社会中的资金、地方配套和群众个人筹集的资金也是张家界小型农田水利投资机制中的资金来源。张家界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形式以金融租赁为主。除了中央财政投入以外,张家界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例如,在87个水库中,大峪湾水库拍卖给了私人,大部分小型水库则通过租赁的方式融资建设。

三、张家界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张家界市小型农田水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仍然停滞不前。张家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部分是使用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另一部分是由农村个体或集体筹资兴建的。一方面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虽然国家从2007年开始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制定了8批计划,但“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总额达1.8万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仅占20%,为3600亿元。2015年,张家界市水利局实际到位资金305万元,但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维护、续建、改造方面仍缺少资金。另一方面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各部门的项目多,每个项目有各自的配套比例,最终导致配套资金的投入不足。

(二)管理制度落后

张家界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的主要瓶颈。一是“一事一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该制度主要指的是村民通过代表做决策,并且村集体自主管理。从张家界市的情况来看,一事一议制度在大多数乡镇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该制度随意性很大,且没有强制执行力,许多项目工程,只要有少数村民不支持,那些本应该通过的工程便没有获得通过,因此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民对出资建设、维护水利设施响应不大[1]。二是水管单位没有行政职能,管理手段落后,“多头管理”的问题严重,主要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靠人管理,管理经费不足,信息化程度低,设施分散且老化严重。三是供水协会有名无实,实际上并未运作。

(三)金融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充足

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可以惠及许多人,它带有一部分公益性的色彩,由此决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有性与商业银行的营利性之间存在矛盾。仅仅通过提供灌溉和排涝服务而建设的水利设施难以获得利润,低利润抑制了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热情[2]。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而且风险较大且没有完善的保险机制,因此降低了金融平台参与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部分的非公益性和自利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缺少资金投入,政府、村集体和金融平台也无法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只能靠村集体和农户进行筹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3]。

四、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的实现路径

(一)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筹集资金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的主要目的,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政府财政占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点,因此可纳入财政补助的范围,政府应当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投资力度,稳健的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逐渐填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4]。政府的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关注重点应放在设施老化、环境恶劣和资金不足的地区。政府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出要符合财政增长的水平,增加对资金不足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适当降低或取消配套资金比例要求,从而避免“假配套”、“零配套”,如果配套比例太高,会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无力争取资金进而产生虚假项目。二要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地方投资的重点,做好相关预算保障水利建设。在土地出让收益中取出一部分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让土地转让收益作用于水利建设的发展中,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5]。三是广泛吸收民间资本,规范和支持民间信贷组织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实行奖励制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村基层自筹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和拍卖等形式取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发展养殖业、收取水费电费等方法,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四是适度放开外资资本进入农田水利领域。由于国家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限制外资的进入,这限制了外资进入水利领域。因此,可以通过转变外资进入形式的方式,适度引入外资。例如在绝对控股为前提下,适度引进外资,让国内企止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在项目完成后按合约给外资投资人部分投资收益。

(二)优化管理体制,实现部门机构合并

优化管理体制是突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瓶颈的关键因素。一是明确水利项目的管辖权、监督权和建设权,简化水利项目的申报审批手续与时间,降低水利项目的申报成本和时间成本,使水利项目投融资概算透明化、简单化。二是精简水库移民管理局、水利局等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职能重复的部门机构,减少人们对于水利项目投资的疑虑,同时也降低政府和水利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压力。三是提升村社自我管理,提高基层建设管理水平,针对点多面广的“五小水利”(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小水池、小塘坝)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积极发动项目受益村民参与项目监管,设置监督举报电话,鼓励农民担当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工程验收让群众当裁判,工程验收卡可实行至少5个受益农户签字同意。

(三)合理制定投融资政策,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平台

从金融方面看,小型农田水利有出色的发展潜力,小型农田水利投融资政策和金融市场金融平台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银行或其他金融平台以贷款的形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一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平台对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支持作用,在农村以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等为平台,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的通畅和资金来源的稳定[6];另一方面,政府建立专项基金避免财政资金闲置或过度使用,同时也可向受益区征税,让受益区的企业或群众参与到水利投融资建设中。二是发动群众支持水利企业的发展,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竞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承贷主体不明的问题,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入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入创造条件。对于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对于农民自用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应归个人所有,由政府颁发产权证[7]。三是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保险体系,它会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为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保险体系。一方面扩宽政府资金来源,使政府旗下的担保公司能够成为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担保主体,降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风险。在政府的担保公司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建立部分民间担保公司分担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在有政策和资金双保险的前提下,建立良好的保险机制,其中以农村政策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农村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良好运作保证了资金的投入,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巧义,刘启生.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12):53-54.

[2]李洁.关于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产业观察,2013(05):160-162.

[3]韩喜平,金运.二元结构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体系构建[J].理论探讨,2015(03):91-94.

[4]温立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49-50.

[5]王莉,孙小燕.小型农田水利财政投入机制研究[J].工会论坛,2013(05):97-99.

[6]连英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88-92.

水利建设基金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 基建项目 财务管理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2012 年中央水利项目投资1623 亿元较2011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141亿元增长42.2%,创历史最高水平。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政策性强、水利建设项目多、项目类型广、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建设周期长短不同等特点,对项目的财务管理提出了高的要求。项目预算、项目核算、竣工验收、项目评价是项目管理的周期,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组织资金供应;通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正确、及时反映和监督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情况;考核、分析概(预)算及基本建设计划执行情况,管好用好基本建设资金,维护国家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保证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现况

1、水利工程基建项目预算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以来,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三位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部门预算从只有行政事业项目纳入部门预算,到目前的将水利基金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012年水利部出台了《水利部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水财务[2012]498号),以超前谋划、统筹协调;规划先行、细化规范;科学论证、确保质量;绩效管理、透明公开为原则。项目申报、审查、入库以及项目库管理为项目储备的主要程序,明确了项目入库条件及项目管理体制,并作为纳入部门预算的必要条件。制度的完善、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编制要求,为项目的执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财务核算

水利工程项目财务核算,主要是建设成本核算、工程价款结算、待摊费用、基建收入、结余资金的核算工作,建设成本与工程价款结算是基建财务核算的重点。建设成本的核算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需要调整的项目批准后再执行,要区分建设期内与建设期外费用、区分项目建设成本与自用固定资产构建成本的界限。工程价款结算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基建工程价款结算首先由施工单位提交附有工程量的工程价款结算单,监理单位审核后签发工程款支付证书,建设管理单位签批;同时建设管理单位出具工程款结算支付单,有合同名称、施工单位、支付项目、合同总额、本次支付金额内容,建设管理单位技术部门、合同部门、建设管理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审批、金额超过30万元还需财务部门审批。以上资料齐全后,财务人员对发票的合规性,工程量与结算款的配比性,并依据合同签订情况进行账务处理,有效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为工程建设把好最后一道关。

3、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手续的依据。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财务决算编制是由财务部门主办,建设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配合,在一个月内完成,并报上级主管财务部门审核后,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在财务审核意见、审计意见出具后,从财务方面才具备项目竣工验收条件。

二、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财务人员的配备及对项目的参与度不深

有的单位水利工程基建项目往往是项目纳入预算后临时设立项目管理机构,财务人员临时指定,有些基层小型基建项目由其他财务人员兼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政策性的要求掌握不到位,核算不规范。

财务人员经常是在项目已立项批准,资金即将到位时,才被动参与。项目的有关内容在需要支付工程款时,财务人员才知道,造成财务管理被动,工程价款支付不规范,项目监督不到位。如合同的条款财务方面不合规或工程款支付手续不完备。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类型广,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等等,财务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情况了解不够,必然核算不准确。

2、基层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健全

基层单位基建项目的临时性,造成没有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健全,人员少且不相容岗位不分离,权限划分不明确,造成谁都管也就是谁也不管的现象,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审批手续、内部稽核制度的缺乏,增加财务管理的难度,势必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财政资金不能高效使用。

3、水利工程基建财务制度滞后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字[1995]45号)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是十几年前颁布的规章制度,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不相匹配,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实际。如固定资产价值标准1500元以上,有些偏低。为项目管理而购建的资产,项目完工后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等等。

4、水利工程基建资金来源渠道少、难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

水利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即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目前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日渐完善,对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已不能满足现实水利工作的需要。

三、完善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全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财务工作,在工作前学习相关的水利基本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新出台的《水利部预算执行考核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通过学习,增强对政策的理解,提高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

(2)财务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如概预算知识、工程知识、合同知识等。因为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类型广,就必须在工作前弄清要管理的水利基建项目的特性及核算的要点,工程概况、预算定额和费用开支的标准与范围,才能准确的对项目成本费用的归集。财务人员要深入到一线,不能只局限于核算、报表等会计工作,应对项目的各方面有所了解,要超越传统的财务管理,应为决策者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以及定量、定性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提供支持。

(3)财务人员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也就是企业和个人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财务人员要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理解和认可,调动起全体人员对手续的完备、资金的掌控、工程的监督等方面的责任感,形成相互理解、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加强内部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建立起良好的工作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的核心是“内部牵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层次、授权审批的程序、授权审批的责任。明确各单位、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职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以及“谁决策、谁负责、权责匹配”的原则,按照资金类别和流转环节,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监督作用,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式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制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到位,保证了资金合法、有效使用,规范和加强中央水利资金管理,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

3、财务人员深入到项目管理中

财务人员参与到项目的全面管理中,参与到编制项目的概预算的编制、资金的筹集、项目的招投标、合同的签订、项目验收等工作中,及时为决策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与建议,对项目起到事前控制。如合同中的付款方式、付款程序是否符合规章制度;项目材料的采购方式是否应该是政府采购,可以有效的避免法律纠纷上的风险。并且了解项目的概预算,能提高核算的准确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4、亟待配套的水利基建财务制度出台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2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一系列事业单位新制度、新规定,要求基本建设财务并入事业账中,但对并入事业账配套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则没有制定,以及能融入事业账的基本建设财务核算制度亟待解决。

5、开拓多渠道的建设资金来源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为筹集水利资金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承担防洪排涝的堤防、库区建设等公益性的工程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结合地方自筹为辅;水力发电、供水等经营性的准公益性项目可以银行借贷、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行融资券、民间资产投资、投资银行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现阶段我国民间资本规模日益强大,已成为我国经济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资源,水力发电、供水投资风险小,收益大,能充分激发民间的投资热情,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促进水利工程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长陈雷2012年在全国水利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强财务工作 促进跨越发展》

水利建设基金篇10

转变观念,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实行防汛抗旱、农田基本建设、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行政领导任期内水利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水务部门加强水利行业管理,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发改委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好年度投资计划,并及时做好计划下达工作;财政部门根据当年财政预算资金的安排和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调度资金,保证工程用款;国土资源局优先保证重点水利工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指导项目单位及时办理工程建设用地报批手续。宣传、公安、环保、交通、林业、审计、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支持水利建设,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据有关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提高现有工程设施的管理使用效率,并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促进产权流转,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乡镇政府整合行政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资产清理、评估并得到确认的基础上,可授权水利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自愿组织、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管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用水合作组织使农民用水户得到优质、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或小流域水利中心站,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有场所、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设备,强化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程安全、农田水利等公益性职能,做到责任有人担,工程有人管,确保水利工程效益能长期发挥。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环节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依据。乡镇、村一级在拟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要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利站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市水利、财政部门应互通信息,避免重复立项。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引进竞争机制,规范施工管理,明确工程投资。根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受益范围的大小,实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市、乡、村层层落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政府领导包干责任制和技术人员负责制,明确责任目标。建设项目实行公示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遏制工程建设中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工程竣工后,市水务部门等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罚,特别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应予严厉打击。在工程验收使用三年内,若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工程损坏,则严格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应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在工作中加强《水法》宣传力度,使水利为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加大水利执法力度,打击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对重点工程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保护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努力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5.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