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课大数据十篇

时间:2023-04-06 14:33:16

极课大数据

极课大数据篇1

一百年来,梅村高中始终秉承“至贤”校训,弘扬“敏毅诚朴,至贤至德”的治学精神,办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流学校。要想办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校,就必须要顺应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最终催生教育的大数据化、数据结构化。

一、极课大数据及教学应用研究的倡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信息技术高度定位,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出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

世界著名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一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大量的证据,运用高瞻远瞩的教育家视野,阐明了对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深刻理解。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倡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力争做到像医学一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来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这也一直是人们对未来教育的追求。

在高中教学中,作业批改、单元练习、大型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或K结性评价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的保存、分类、分析和利用对实施精准教学至关重要。由于面广量大,数据保存和利用的难度很大,这使得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停留在短时记忆层面,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跟踪分析,不利于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差异性教学,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时,通过研发和应用极课大数据技术,对高中教与学过程中的海量信息,特别是作业和测试等形成性评价进行专业常态化处理,快速形成计分电子表格、错题本、诊断报告、个性化学习包、学业信息档案、学科内容评价报告单等,进一步形成相关增值方案,探索新型的课堂形态和教学范式,促进教学理念、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推动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跨入21世纪,我校积极推进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全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着力推进创新智慧校园和教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形态,增强教学成效,坚持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现在,随着全社会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基于学生行为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在梅村高中正逐步变成现实。

二、极课大数据及教学应用研究的实施

2010年,梅村高中着手规划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改革的研究;2011年,“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改革的行动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1年2月,学校的“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被评为无锡市信息化优秀项目;2012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百所e学习试点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数字化校园自主学习和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5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STEM体验课程基地。

2015年初,教师云办公模式系统投入现实使用,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常态化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十五”的课题“理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十一五”的全国教育技术课题“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研究”,“十二五”的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基于数字化校园自主学习与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1年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改革的行动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形成了极课大数据的思想与灵魂,促进了极课大数据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

极课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大数据采集,通过高速阅卷仪,将学生的学业信息快速进行识别并传输到云端,经过相关的运算,形成各类数据报表。教师通过数据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作业、测试及练习题,并做有效性分析,了解学生个体的阶段学习情况,分析其知识缺陷并提出专一的纠错方案,持续关注某一位学生或一个班级的错题流变和学业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知识掌握程度、学习专注度等方面)进行评测,诊断学生的学习变化趋势。通过采集学生的各种学业信息,应用科学的考试分析方法,对照课程标准,诊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业优势与不足,促使学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极课大数据技术已经投入到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并开始在初中和小学开展探索性科研实践,极课大数据技术及教学应用研究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专业影响。

三、极课大数据及教学应用研究的推广

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校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对极课大数据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有数十篇高质量的或获奖。极课大数据技术及教学应用在我校得到广泛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得到了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的肯定,获得了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领导的支持。极课大数据技术及教学应用已辐射省内外三百多所学校。

2013年12月5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张警鹏研究员观察了极课大数据技术,作了《考试评价与学业诊断》的学术培训报告。

2014年10月,北京十一学校的考察团专程来到梅村高中,就“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改革的研究”课题进行考察和学习。

2014年11月20日,全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考试制度改革研讨会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我校领导作《大数据在普通高中的形成与应用》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5年1月15日,无锡市教育局在我校成功举办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会,学校领导介绍了利用极课大数据实施精准化教学的情况,引起兄弟学校的高度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评价我校时说道,“注重信息技术引领的多样特色发展具有意义,体现方向;有效的学习诊断系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委会召开2015年学术年会,作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主题报告,介绍了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成果。

2015年7月7日,学校成功举办“首届基础教育阶段大数据的形成与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三百多位教师参与了研讨交流。

2015年7月11日,第六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召开,我校领导作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极课介绍》学术报告。

学校还先后接待了南通市教育局、新疆霍城教育考察团、广西教育考察团、北京十一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师附中江宁校区、常州第一中学、江苏省白浦高级中学、镇江第一中学、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杭州二中、苏州南环实验中学、宜兴丁蜀高级中学等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的现场考察。

极课大数据篇2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电力系统灾变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泛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目前高校存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1~3]。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信息化教育环境,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更加智慧。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分子,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向泛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让各种数据和社交信息的存储变得简单,大数据系统在物联网和因特网的贯通中诞生,为现实课题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智慧教育在信息化技术在校园课堂中高度利用的必然产物,它赋予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形式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促进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知识灌输教育理论不同,智慧教育以数字资源为核心载体,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教育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是问题的主动发现者和解决方法的探索者。由于智慧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智慧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基于大数据平台云教育的优势

云教育将现代云计算技术有机的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大规模、扩展性、可靠性、虚拟性等特征。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高校数据资源库,通过云计算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云教育大数据平台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平台可以利用计算能力根据学习者学习习惯智能匹配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等。二是云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其他现实学习环境相比,该平台具有软件多、资源丰富、互动频繁等优势。三是学习成果可以互相充分利用、平等共享,现在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Word、PPT、音频等学习资源,达到和学习伙伴深度互动的目的。

2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力系统灾害认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何种极端气象灾害环境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电力系统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解决各种复杂极端气象条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学生对电力系统灾害情况的理解都来自老师的简单口头描述,因此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印象不会很深刻。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直观为学生演示各种气象灾害条件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风机大面积脱网、电网潮流影响等。之后加上老师介绍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灾害机理,学生不仅能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气象条件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故障,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本质原因。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种关于电力系统灾害的学习资料至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从大数据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同时通过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力系统灾害的理解。

3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

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是采用大数据平台架构搭建的智慧教学平台,它由数据集成系统、数据治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数据集成系统通过与监测区域内风机、储能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各种设备信息建立通讯,采集监测区域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数据治理系统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根据不同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特点分别存储于Hadoop平台、MPP分布式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集群,通过配置数据流入和流出规则,控制数据进出大数据平台过程,平台管理子系统通过可视化建模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和3D动画实时展示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

3.1数据集成子系统

数据集成子系统作为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层,它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可靠的海量电力数据,该层包括等可控负荷、风力发电机、储能储热设备、光伏发电等一些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终端设备。在万物互联和数据爆炸的环境下,通过分布式边缘终端设备协作完成边缘计算任务,对边缘环境中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实现任务及数据的动态部署,这种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架构能显著提高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

3.2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承担对结构化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仓库来实现对用于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利用大数据应用框架Hadoop平台的数据仓库作为传统数据仓库的补充,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对来自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查询提供支撑。通过定义数据质量清晰规则,系统执行数据质量规则保障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数据获取过程需将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合并和装载等操作后生成新数据集提供数据分析使用。同时系统考虑未来的扩展性,为了便于与第三方系统快速对接,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体系。平台还兼容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开发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系统能直接对接学生开发的各种算法模型,便于学生进行仿真试验。

3.3平台管理子系统

平台管理子系统采用最新的窗口显示技术,提供的显示应具有诸如多窗口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图像缩放显示。提供区域板块可视化呈现能力,构建了从湖南省(湖南500kV网架结构)-湖南省六大区域-特定地点(邵阳地区电网结构),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多空间尺度,以及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多时间尺度展示的集成地图电力GIS极端气象下(覆冰、暴风、暴雨等)分析展示系统,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包括电力设备(源-网-荷)设施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电力市场信息与交通、电网相关公路街道,以及气象等自然环境信息集中于平台展示。通过3D动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在一种或几种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运行的变换情况,提升学生对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措施和方案的理解。

4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力系统灾害实践教学模式

4.1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

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和校内多个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以及资源共享。课程组老师通过该平台为同学实际演示电力系统在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多种极端条件同时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登陆平台进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提升自己对电力系统灾害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平台还可以接入学生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等编写的优化算法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快速验证模型的正确与否。学生只要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都能够访问平台进行算法程序开发学习,因此在这种独特的优势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程序开发时间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连接平台进行开发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们的实践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实验教学室,同学们可以在图书馆、教室等任何地方完成实践项目进行算法程序开发设计学习。这样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学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想对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更有提升的效果,传统模式下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时间规划下完成课题,老师会在指定时间节点完成哪部分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4.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市面上现有的免费开放在线教育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注册和选课、免费学习,通过平台上课程相关考试还能获得考试合格证书。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是课程制作,在每个课程中教师需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分析,提炼每个问题的知识要点,拍摄录制成教学视频,连同其它教学资料一并上传到平台;然后,注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观看视频、完成考核、获得证书;然后,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针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难题,集中重点讲解;最后: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完成课堂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探索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全心投入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只用少量时间集中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

在此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个性化选择自己的实践题目,同时该课程还设置小组团队课题,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课题,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负责该项课题的一部分,因此学生都能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这就能有效激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学生选择的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出的题库,也不会出现全班同学完成同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之间出现互相抄袭的情况,确保了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使同学们能够从这门课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极课大数据篇3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护理解剖学

随着“互联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育人模式遭到了摒弃,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育人与网络教学育人的优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协同研发的雨课堂,是一种把微信与PPT功能融为一体的智慧学习平台,主要具有全天候、个性化、零投入、大数据等特点[1]。由于雨课堂具有十分强大的后台功能、体贴周到的人工服务,以及及时准确的育人反馈,现已成为较多高校首选的混合式学习智慧教学工具,真正实现了精准教学,达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铸魂育人效果。

一、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中的操作知识息息相关,该课程一直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2];第二,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师生实时互动时间有限;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紧密,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缺乏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监督,较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二、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可行性

(一)打造智能化混合式教学育人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是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雨课堂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真正走入课堂是该模式的显著变化,彻底解除了传统课堂育人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从根本上创新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育人数据呈现全部教学和学习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更加高效与智能,尤其革新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二)提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平台

雨课堂作为智能化学习平台,具有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学习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答疑、留言交互,课后复习检测以及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分析适时推送等功能。结合护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使用雨课堂教学,能够给护理解剖教学提供平台,使护理解剖教学更加具体化,学习目标明确化。雨课堂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定制版MOOC视频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平台,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平台[3]。这三大平台实现了护理解剖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连接,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了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育人的效率与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我要学”和“乐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雨课堂推送碎片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按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获得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其次,雨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雨课堂弹幕实时问答互动的功能有利于实施头脑风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解剖学的兴趣。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相连

护理学科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4]。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在课前就可以将学习资源通过视频、PPT、链接等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课中师生互动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课后复习检测,以及在课后获得的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使老师能够量化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且能及时对授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融合。

(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育人数据的有力支撑,在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雨课堂学习平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利用学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雨课堂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全周期、全过程产生的育人大数据采集分析,极大地推动了“经验驱动”的教学育人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5]。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的课前预习数据,课中的签到和点名、限时学习检测、弹幕互动式交流讨论、个体化“不懂”按钮,课后复习作业及答题数据等,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老师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育人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及时调整针对性教学育人策略。

三、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准备环节

1.精心设计定制版预习课件:课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护理学科特色[6],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完成学习资源制作(包括课程内容PPT、语音讲解、视频、线上测试题、拓展材料链接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2.精准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前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学习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学习雨课堂平台上推送的预习资源,并对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课前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学生可通过“不懂”按钮,或通过留言或交流群等进行互动性讨论与分享。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查验以下基本数据:预习情况(已完成的人及用时、未完成的、未查看的等)、答题情况(正确率、疑难点等)、学生反馈(不懂的、想交流的、想深入了解的)等,通过这些课前大数据分析,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实时精准的把控。3.课前反馈指导课堂精准教学:雨课堂能监管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和成效,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获取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大数据,随时随地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或留言进行实时解答,并依据课前反馈结果做好课中讲授内容的有机调整和侧重安排,实施精准教学,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

(二)课堂交互环节

1.实时推送课件:课堂上,学生通过扫描雨课堂随机形成的二维码,或输入个性化的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后,其智能手机端能同步看到老师的课件资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中,课堂教学课件不是预习内容的重复,而是拓展和延伸。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育人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探讨式、交互式、自主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乐于学,从“要我学”状态转变到“我要学”。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对此部分内容点击“不懂”按钮,可通过“弹幕互动”,也可通过“投稿交互”进行实时反映;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终端实时收到学生相关交互信息,可在课堂上或课后开展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师生间真正实现随时互动,打造了精准高效课堂教学育人模式。3.实时测评精准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当堂完成测试试题并提交,雨课堂及时反馈的统计数据(如得分、成绩排名、各题答题情况),使教师能够对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研判,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三)课后复习提升环节

1.复习巩固与前沿拓展: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大数据进行及时梳理总结,针对性地选择推送相关检测知识、需深入讨论的知识点等内容,对课中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推送与课堂重点知识相关的微课、微视频、研究论文等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2.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环节中缺少及时有效的课后督导,使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无法及时掌控,对学生开展评价大多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分析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全周期的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能够进行更公正和更综合的评判,促使学生不但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全过程大数据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重难点内容,进而从整体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极课大数据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影响因素;对策

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基础性的课程,它对学生往后更高等的数学学习以及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就教学课堂给予重视,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先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入手。

一、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因素分析

1.课堂互动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的控制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许多不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这种方式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是,让学生在课堂吸收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积极配合教师,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有极大影响的。根据教学经验及相关调查,尤其是针对小学中高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的配合度、课堂的互动氛围还有所欠缺,而互动的欠缺则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或者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如此一来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很高。数学本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课堂,但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激发学生思考,那数学教学效果只会不尽如人意。

2.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因素

小学数学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数学知识当中的“数的认识”“加、减、乘、除”等知识在生活当中是极为常用的[2]。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学科内容非常系统,其中涉及相关的数字、公式、计算方式、语言文字(应用题)等。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这些,对这些内容没有概念,因此学起来会略感复杂,甚至感到无聊和枯燥,进而产生了抵触的心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产生以上所说的感受或感觉,就会导致上课的兴趣不足,很难将教师所讲的东西听进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降低。

3.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因素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言,教师实际上不仅要有过硬的数学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者他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到影响。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为提升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教师可以采取4点对策措施。

1.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学生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解,但是教师也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就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以北师大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概念、例题或练习等。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基础知识,先统计班级中的学生人数,再统计本班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而统计三年级整个年级的人数,并且也y计整个三年级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然后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制作出统计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统计、制作统计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学习内容、了解课本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统计的数据以及制作的图表予以相应的评价,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有所增强,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它比较系统也比较抽象,学习时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或产生抵触的心理。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中的“千克(kg)、克(g)、吨(t)”的内容时,教师为让学生对这些单位有更加具象的认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千克(kg)、克(g)、吨(t)”具体是多重。从身边的1支笔、1本书等物品入手,让学生去观察和感知,引导学生对该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单位之间的换算产生兴趣。当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该内容涉及的东西有更多延伸性的思考,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目的和效果。

3.立足教材与学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随着时代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教学方法的丰富、众多教学方式的出现等。其中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针对当前教学中的瓶颈,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当前一些行之有效新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当教师采用一些的新教学方法后,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探究一些问题或动手研究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则会逐渐对数学有更加新颖的感受或感知。

4.采用合理评价方式,促进课堂走向深入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而这一行为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主要是对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课堂当中,教师给予学生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让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例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时,学生给出的反应是积极的,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由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考的方向出现偏差或错误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而该过程会使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认识更加清晰。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中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数学知识构架,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董 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184-186.

[2]石美兰. 浅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版),2016(5):91-92.

极课大数据篇5

关键词:数据库开发技术;应用性;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编程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库编程能力。数据库编程能力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础,因此,对该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意义。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数据库原理》,在原理课程中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建立的过程和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在《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设置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基础上掌握对数据库的编程、数据完整性的设置等。目前在《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实例前后连贯性不强;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却在实践项目面前束手无策等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使“原理”与“应用”并重,两者相互融合,改进“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重视“应用”部分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授课过程以案例为驱动,以应用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依据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程做了几下方面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

1、围绕能力培养,完善案例设计,改革课程内容

如图1所示,根据行业、岗位对数据库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细分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业务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编程能力。业务分析能力即能针对需求设计出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处理能力即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和维护等;数据编程即是对一些高级应用能进行数据库编程,创建合适的函数,游标,存储过程等。针对不同能力划分知识点:高级查询、数据完整性维护、函数、游标、存储过程。依据知识点,把项目中用到的功能分解为每个知识点设计授课案例,并设计实验内容。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践环节

本课程包含3分、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24课时)、课程实训(2周)、企业实践(2周)。

课程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通过实验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点内容。

课程实训主要是给定一个项目需求,如学生熟悉的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进销存系统等,让学生从需求分析入手,到设计数据库结构,设定数据完整性,合理设计函数、游标和存储过程,完成整个数据库系统设计。学生通过实训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综合项目,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

企业实践环节是在课程和实训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结合程序设计课程,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委派业师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个模拟的综合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以案例为驱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又实用化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渐进式教学、协作开发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数据库编程能力。(如图2所示)

项目案例式教学

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原型设计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教学项目和实验项目以及实训项目,针对案例讲述SQL Server 2008中的数据库编程技术和方法。

问题抛出式教学

在合适案例的前提下,以问题抛出式的方法引入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渐进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以“问题抛出―问题分析―知识讲解―编程实现―问题设计”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验每一堂课,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学案例,抛出一定的问题即要达到怎么样的功能,那么实现功能要怎么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又有哪些,讲解完知识点后编程实现相关功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实验项目抛出一定的问题即需求,而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实验指导书中学生能力拓展部分的重要依据。

协作开发式教学

课程的实验项目往往是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很难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协作开发中方面得到训练,而软件开发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因此考虑在该课程的实训环节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具体地说,在综合项目实训中,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求以团队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期间要求有合理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

改革考核方式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改变考核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据库开发技术》的考核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目标评价采用期末一次性目标评价和每个任务(项目)完成后的目标评价相Y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目标评价以考核实践技能为主,目标评价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过程性评价可以占60%以上,具体如下表2所示。

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训练;学生会重视每一次的实验过程,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告别传统模式下的期末突击学习或只背知识点模式。

5、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授课,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授课,请业师到课堂介绍数据库系统开发设计的讲座,也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课程。开课前与业师商定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对知识点进行解剖,并把企业的工程项目分解,融入到授课过程中去。校内教师集中讲解理论知识,企业业师把控实验和实训环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利用暑期进企业实践,在相关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把企业的实际数据库实践项目引入到课程中来,并改造课程课时设置。通过几轮的实践,本专业的学生受益颇丰,即锻炼了能力,获得了实践经验,也获得相关企业的认可,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三、结束语

《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库编程能力。我们通过对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探索课程建设方案,实践证明,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IT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的数据库开发技术教学改革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从事IT行业奠定基础。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因此,我们仍需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极课大数据篇6

关键词:数据结构 教学方法 多模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59-02

1 引言

在本科课程设置中。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已成为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研究各种典型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并讨论对数据的各种运算操作的物理实现,进行算法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的理解相对比较抽象,难于掌握。采用什么方法能提高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理解数据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不少研究数据结构教学中的教学法的文章,但任何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师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我们在授课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模式教学法,以综合提高教学效果。多模式教学法指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2 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数据结构是一门较抽象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开设理论课、上机课、在线学习与讨论、项目实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

“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上机实践是学生学好数据结构、培养实践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数据结构,一,算法一程序”三者密切相关的意识,理解、习惯、掌握算法构造思维方法,从而得到求解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开设应注重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实验的开设应包含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结合课堂理论算法进行验证,这一层次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课堂理论的理解;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一个知识点自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层次的实验帮助学生将学到的课堂理论加以应用的能力: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应用多个知识点自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层次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种层次的实验,层层提高要求,使学生体会并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逐步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据结构实践课除了课内上机实验,我们还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对复杂的应用设计,以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设计选题方式采取教师提供可选题目,每一题目可由一名或多名学生共同完成,具体人数针对题目难易程度而。学生自行选题,根据要求人数自行组队,经团队配合协同设计算法,编程实现,上机调试等过程完成设计项目。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觖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克服过去“单一题目,单一过程,单一方法”的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

2.2 将数据结构课程贯穿整个本科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我们又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要求:在平时,一些学生参与到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来;就数据结构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算法研究及软件开发,比如指导06级学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数据结构算法动态演示的研究与实现》。通过让学生加入到教研、科研中来,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算法进行研究、改进以及应用。毕业设计是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所要求完成的综合性的项目,将使用到学习过的全部技能,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渠道,我们把上课的课件、实验指导书、历年试卷、试题库等资料均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同学们使用,并添加一些相关网站的链接,使同学们易于寻找更丰富的资源。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只是这些还不够,为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应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以方便教师及时汇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学生完成习题或实践答疑提供支持。网络资源平台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弥补现有资源平台的不足,并充分合理利用好网络资源平台。

3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在数据结构的教学中,在不同阶段及针对不同内容,我们综合采用查漏补缺法、激励法、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角色转换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3.1 查漏补缺法

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等课程是《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这些课程中的基本知识是数据结构学习中要用到的。如离散数学中的树、图论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中有关c语言的基本语法、指针、结构体等。而在有一届学生数据结构课程开始时,学生反映结构体没学,指针只稍稍学了一点,这给该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多数学生理解、编程就会很困难。因此,在数据结构伊始,针对一些知识点先进行一些补充。千万别小看这一步,曾经有过一届学生,当时没有顾虑到这点,结果上到后来,学生全都茫茫然:基础知识都不懂,如何去掌握数据结构及其算法?因此,在进行《数据结构》教学前,应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查漏补缺时尤其要注意指针和结构体知识点,这是数据结构整门课程自始至终都要用到的知识。

3.2 激励法

目前的教师中还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和同学精神的交流,不注意从思想上、心理上去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若能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更好接受知识。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可采取目标式激励、情感式激励、奖惩式激励等激励手段。目标式激励要求在教学中制定恰当的教学要求、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制定,要注意适度,如果定得太低,学生太容易完成,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时间久了容易疲沓;如果定得太高,学生经

过努力仍不能理解,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情感式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倾注情,对待学生要热情、坦诚、亲切,对学生多加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惩式激励是指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者有过失时,教师要作科学评价,给予奖励或批评,从而激发学生相互比、追、赶的学习热情。

3.3 实倒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就是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选择一些实例,运用比喻或动画进行演示和说明,把拙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数据结构中一些数据结构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关的,在学习抽象数据结构的时候,具体到身边的事物,学生往往非常易于理解接受,且记忆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利用案例的方式对数据结构中的主要算法和一些抽象的概念,先从具体实例解释着手,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多画图、多举例、多解释。例如讲解栈的概念时,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洗盘子摞盘子和取盘子的过程来反映栈中先进后出的原则,讲述队列的概念时,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排队的过程来反映队列中插入、删除的原则,再结合计算机中的操作队列、打印队列的应用来说明,而树和图的实例则更是比比皆是。

这种方法具有方便、简单、实用等优点,有助于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使授课变得生动、具体。

3.4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应用已有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时,很多同学有这样一个疑问:数据结构学了有什么用?在学习每一个新的数据结构前,我们会给同学们一些题目,明确指明需要用将要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就能调动大家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我们在课堂上大量采用了启发、提问式教学法,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角色转换教学法

转换角色就是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换成“配角”,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转换成“主角”,这是现代教学原则所倡导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怎样使学生成为主角?更好的方式我们还在探索中,不过在以往的实践中已积累了若干小经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照猫画虎把程序调试出来后就感觉万事大吉了,在完成程序时用到的知识点一知半解,针对该现象,我们将学生分组,做完一个实验后,由一到两组同学负责实验的讲解。这样,这两组的同学会更主动深入地理解实验内容,他们成为这堂课的“主角”。但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有更多的同学是“配角”,他们的积极性仍末调动起来,如何解决?这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极课大数据篇7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有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的数据总量将达到35ZB,大数据将极大地冲击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大数据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巨大变化和对教学方式的冲击。文章从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1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1教学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媒体的产生更使得市场环境瞬息万变。[1]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营销行为的学科,而企业又是追随市场的,所以,大、小企业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转型。企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生产、加工、商品、广告、招商),那么停产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大数据环境,必须调整市场营销教学内容。企业的战略规划时间将缩短。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规划是一个社会管理过程,它必须具备方向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例如:大数据背景下,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一套长达三到五年的企业发展规划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企业只能制定一年的战略规划,甚至要以周为单位更新发展策略,实时监控市场形势,确保企业不被市场淘汰。传统的促销策略将被改写。电视广告促销是以往常见的促销策略,但这一形式正在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新社交网络下的Wi-Fi营销、二维码营销等。通过免费流量等手段牢牢抓住客户的心,也节约了大量资金。

1.2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数据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教育平台。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向全国知名高校征集教育公开课视频,打造面向社会人士和学生的网上学习平台。[2]虽然这种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但同时也极大地威胁到了专业的课堂教学。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绝大多数课堂的教师都是采取念课本、背课本的方式,即使有师生沟通交流,也受到了时间和心理等因素的限制,课堂常常死气沉沉、缺乏活跃氛围,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上课产生厌倦感,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了教学质量。

2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1及时更新市场营销教学内容

为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彻底改革固定化的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一线教师们必须摒弃传统,跳出墨守成规的圈子,结合大数据拓宽思维、拓展教学内容。[3]同时要求学者跟随教师,学会多方面、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知识绝不是绝对化和固定化的,它是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改变的。一方面,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动态,积极主动搜索营销理论的最前沿内容;另一方面,要深入剖析国内外最新营销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吸取有用信息,关注国内外商业模式改革情况,多举办、多参与权威性的研讨交流会,与各前沿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走在同行业的最前头,还要总结现有教学的不合理部分,及时提出解决策略。

2.2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

实现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营销专业学生的信息设备应用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主机控制学生的子机,以让学生更系统、集中地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应提前备课,并下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讲义供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预习的好处是可以解放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时间,腾出充足的上机实际操作时间。最后,构建专属于学校或学院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课下加练题、作业答案,学生也可通过此平台上交作业、反映问题。网络平台不仅能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4]

2.3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增加实践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客户行为的重要性。[5]此外,学生所喜欢的营销课题各不相同,在实践课程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最适合的课题去努力发展。在实践课程的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实时跟踪调查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情况,定期检查学生的实践成果。其中,对学生课程进行情况的跟踪是为了督促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执行力,而成果检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做事效率,帮助学生少做无用功。二是增加实践课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予以解决。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而大数据时代,营销内容和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解答疑问。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或教师要与学生的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单位相关营销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营销方法。

2.4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比重

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可以督促学生做营销最终总结,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市场营销活动。[6]为此,教师应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报告模板,以此来引导学生写好报告,为报告内容指明基本方向。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营销分析思路。此外,教师要收集学生的报告,仔细分析,指出问题所在,进行深度点评,而点评分为课上点评和课下点评,课上点评主要抓住报告中的亮点内容,这样做就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还有利于所有学生共同学习。课下点评应抓住报告中的重大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做最后的纠正和补充。最后,教师要将学生的优秀、经典报告做成手册,这样的手册往往最能反映市场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更能帮助学生把握未来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3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时常发生变化,但也不是无法掌握、无规律可循的。要想切实培养一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必须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入手,在这过程中,还要穿插一系列的科学对策,例如建立教学平台、制作报告手册等。具体来说,我们应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及时更新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在所有营销课程中的比重,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比重,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市场营销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玮.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2]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2012(11).

[3]高洁.网络互动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3(2).

[4]徐国虎,孙凌,许芳.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线下电商用户数据挖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5]宋宝香.数据库营销: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企业市场营销变革[J].价值工程,2012(30).

极课大数据篇8

一、授课教师与学生均需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并明确培养目标

授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生物专业学生优良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生物专业是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并总结分析试验结果,才有可能验证或发现与生命相关的变化规律。授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本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快速掌握并优化试验方案,从而减少试验的次数,缩短实验周期。另外,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经过试验获得的大量原始数据是需要经过严密统计分析处理,才有可能寻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试验设计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对于生物专业学生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教师需根据教学目的不断进行教学的调整、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把握重点难点,努力让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对于试验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强调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教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熟练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增强学生的实操经验,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整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实验数据,学会并掌握根据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多维模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工作,更好地利用教学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统计软件处理的实例,可以直观、清晰地指导软件的运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的目的。

三、在课程配套方面,生物系应当追加统计分析软件相关方面的选修课

极课大数据篇9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效性;基础知识

电子技术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的重点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拓展课程。电子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优势,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一、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与电工电子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电子技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从小型电子元器件到大型机电设备,都属于电工电子的范畴。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实践课程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生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公式较多,内容较复杂,教材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各章节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各公式的推导虽然简单明了,但依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自己钻研体会。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师已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效率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课程的实效性纳入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现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职高机电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各项素质,适当对课程进行优化,做到学生的能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二极管的课程”时,教师只对二极管的结构和作用进行了讲解,没有对其进行高效的拓展,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内容时力不从心。二极管的教学内容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看似简单,实则是庞大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必须以点成面,具体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二极管的主要结构是PN结,PN结的称呼来源于PN结中的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PN结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将两种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熟悉了PN结的组成后,重要的是弄清PN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移动特点,这对以后的课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一般只是将二极管归属于发光二极管的范畴,其实不然,发光二极管只是二极管的一种,二极管还有很多种,比如光电二极管、电磁二极管等。对二极管的基本知识了解后,必须重点讲解二极管的击穿原理,当反向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导致二极管报废,一般情况下,二极管的反向电阻较大,在电流较大时,必定会击穿,且这种击穿不能恢复。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将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

据笔者了解,中职学校的电子实践课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将实践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直接以书面的方式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直接将电子器件进行简单的连接后,进行数据测量,然后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学生潜能的开发,实践课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要方式,以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在实践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自行制订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对所需实验数据的采集。

(2)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图像的绘制、对波形的观测等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先从示波器调试开始,对电子电路中的震荡原件进行波形观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误差的讨论,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误差及时分析讨论,分析误差的原因。例如在由晶闸管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的观测实验中,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实验波形中的干扰因素,可能的原因有电缆及其他元器件老化损坏、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实验操作不当等。

随着大众化教育在国内的推行,中职学校成为国家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后盾,在中职教育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电子技术来说,其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力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极课大数据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据结构;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222-02

0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与计算机各门主课都有密切联系,具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同时,《数据结构》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基本课,其内容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数据结构》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①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②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课堂教学效果;③理论教学与实用脱节,给学生造成误解。

笔者最近几年搜集了国内有关《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资料,很多研究者提出要改革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另外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观点对推动数据结构教改有积极意义,但这些研究大多数只研究单一的教学手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教学思路和方法

笔者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数据结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中既考虑到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考虑到当代高校大学生实际需要,采用如下教学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知难而退”的情绪。《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强,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教师除了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

(2)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综合采用多种手段、教学策略,尽量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是不适合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算法设计时,配合多媒体,再加上一些板书,讲解得会更详尽、更清楚,学生也更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3)引入工学结合理念,利用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项目的亲身经历中掌握数据结构中的多个概念,让学生对数据结构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是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时普遍不足。并且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验证性实验内容占大多数,缺乏对应用问题的解决,学生通常在实验课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认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应用价值不大,从而采用消极的态度学习这门课程。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项目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感受到真正学到了知识,切实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4)把竞争协作机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对全班同学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形成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协作的学习氛围。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都要上交一份实验跟踪表,这样做可以让老师更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主动学习。

(5)综合采用各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论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整个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为2∶3∶5,适当提高了实验课的比重。如果学生的实验成绩不及格,整个课程的成绩就直接记录为不合格。平时成绩主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对于提出问题较多、参与讨论较多的同学,平时成绩加分。

2研究成果

目前,笔者所在的研究组已创建了相应的教学网站和试题库,建成了装备优良的科研基地,建成了相关实验室。尤其是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显著提高。在教学中采用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的工程实际,通过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为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平台。

研究组对于该课程的研究得到了校科研处、教务处、教学院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数据结构》课程于2007年被学校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得到了学校的有力支持,研究组已开发出《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

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满足了网络资源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可更新性等要求。网站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系统查看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概况、教学资源等内容。

(1)教学队伍介绍模块:学生可以从该模块中了解到整个教师队伍情况,包括人员构成、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老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情况以及师资培养情况。

(2)课程描述模块:学生从该模块中可以了解到本课程的发展历史沿革、 理论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效果方面的内容。

(3)教学资源模块:该模块是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主要信息源,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课堂录像、 实验指导、 作业习题、 参考资料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环境。

(4)自我评价模块:该模块主要供教师队伍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该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课程地位、 目前存在的不足、 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并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常用的动态网页语言有多种,其中JSP(Java Server Pages)的应用范围广泛,性能突出,应用前景较好,并且使用JSP技术将内容的生成和显示进行分离比较容易。基于JSP技术的优势,《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采用JSP技术进行开发。

把研究性学习理论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讨论式、参与式、协作式等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并有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意义重大,能引导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具体体现在: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学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知识创新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如观察教学法、调查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授法。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由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再是老师。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教师抽出更多时间改进教学,关注自身发展,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请教老师。学生和老师处于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这样做有利于重建教师的威信和建立新时代的师生关系。

4结语

研究性学习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意义重大,能引导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笔者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数据结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不仅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对同等类型的其它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都有着指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既遵循了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