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26 09:53:04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篇1

今天,我拿着第二课堂券去良渚博物院参观,对于我来说这里既是故地重游,也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在二年级时我已参观过良渚文化博物馆的旧址了。来到新址,我顿时眼前一亮,原来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已被改名为“良渚博物院”了,新的良渚博物院依山傍水而建,从外面看上去既漂亮又大方,这里的环境也十分优美。我心想,这么美的环境里面的藏品也一定很精致。

首先我来到第一展厅,我看见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和当时人们用来捕鱼的网坠。还有代表良渚文化物质文明的黑陶和精密的织物、神圣的玉器、艳丽的漆器和发达的竹木器都令我叹为观止。

接着我走进了第二展厅,其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玉琮和玉钺。玉琮是良渚人祭祀的宗教法器,是良渚文化精神文明的象征,它上面的纹路惊人的对称,花纹很精细。这让我很难想象,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人们是如何制作这些精美的玉器。玉钺是军权和神权的象征,在五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上去还是闪闪发光,那时候的制玉技术让我觉的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

最后我来到了第三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一些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的照片,通过这些丰富的墓葬资料了解了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贫富的形成。

这次参观良渚博物院让我再一次的走进良渚文化,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了良渚先人们在五千多年前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悠久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良渚文化篇2

关键词:良渚文化 太湖地区 良渚遗址 地理环境

一、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

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以江苏、浙江的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并且远及赣南、粤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远及舟山列岛,成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它还与华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江西、广东的许多史前遗存,表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良渚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叠压和遗迹间的打破关系,并参考各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兹将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1]

早期的具有代表性遗址有:张陵山第二层及其墓葬、吴江县龙南第二期、余杭吴家埠第一层,江苏吴县越城中文化层、浙江吴兴漾下层、邱城上文化层;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江苏昆山县绰墩、上海马桥遗址、吴江县梅堰、余杭良渚荀山等;晚期有浙江嘉兴雀幕桥、浙江湖州花城木构窑藏、嘉善新港、黄土山、上海金山亭林等等。各个遗址的分布与地图相对照,从详细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下现象:

1.早期的遗址数目就越少,其地理分布越靠近良渚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流域,且其地理分布很多都与晚期的崧泽晚期文化相重合,显示良渚早期文化遗存与崧泽文化的密切联系;中期是良渚文化的鼎盛时期,从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到,中期的遗存由原来早期的遗存向周围扩展,显示出扩张的繁荣趋势;晚期是良渚文化衰败时期,遗址分布范围逐渐呈现萎缩趋势。[2]

2.良渚文化早期遗址大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到了中晚期逐渐向丘陵和山区发展。良渚时期海平面经历了一个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良渚文化初期到良渚文化中期,海平面逐渐下降,到距今4500年左右海平面迅速上升,到良渚文化末期,海面有3.8米的升幅。由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沿海范围,当温度上升时,海平面提高,使得地下水位提高,迫使居民不得不加高台基或者直接迁徙到地势较高的地区。据此可以推断良渚文化晚期遗存集中在丘陵和山区很可能与当时海平面水位上升有密切关系。

3.文化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天然水域环境,太湖流域、西部山区各水系、沿江沿海水系是古遗址分布的密集地区。

二、良渚文化的特征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1.台式建筑。良渚时期的建筑、墓葬和居址多为台式建筑。这与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地处平原,地势较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台式建筑的修建很好的改善了局部环境,有效地摆脱了水患。良渚文化墓葬小墓多埋于平地,而大墓多建于高土墩上。高土墩墓的出现作为良渚文化墓葬的特征之一,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良渚文化盛行玉器也反映了古人为抵御自然灾害对天神的依托,很大程度上看,良渚文化玉器的盛行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联系。

2.农业经济。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冲击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良渚文化的农业不仅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而且已经发展到具有相当高度的农艺水平。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得意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其次地势较地平,靠近沿海,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由于农业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根基,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加剧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良渚文化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关,与此相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对气候的反映模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反映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良渚文化不同时期,在不同分布地区的文化特征都可以追溯至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环境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文化的特征。[3]

三、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结合

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古代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遗物、遗迹和考古学文化等。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必然受其周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古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也应该成为考古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遗址及其文化放到发生它的时间、空间中去审视,那么我们对它的特点、它的分布将会获得深层次的认识。考古学在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初期的时候才开始传入中国。[4]

传统的考古学侧重于对器物的类型学分析以及地层学研究,忽视其对地理环境的参考,从而无法全面的利用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造成珍贵资料的流失。环境考古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以预见,它将是考学学一个大有作为的分支,并与诸如地质、地理、生物等学科发生必然的联系。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阐明当时地理环境形成过程和特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它弥补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历史地理学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没有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随着实际工作的展开,原有的问题会得到暴露并解决。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必将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5]

参考文献:

[1]蔡登谷.森林文明与生态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周昆叔.中原古文化与环境[M].海洋出版社,1993.

[3]周昆叔.开拓环境考古学新领域[J].中国科学基金,1993(4).

[4]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诸文明的剖析[J].考古,1997(9).

[5]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湖北出版社,2004.

良渚文化篇3

赵晔在瓶窑镇良渚工作站吃了20年工作餐,12月3日中午,他端着一碗晶莹的大米饭,轻松地告诉记者:良渚人就是吃大米的,他们已经能够分种粳米和籼米。另外,良渚人的副食也不错,他们有鱼吃,还吃螺丝、吃鲜美的蚌和贝,主副食搭配伙食还不错。

日常生活

非但吃得不错,良渚人还有酒喝。在赵晔的讲述中,良渚人的生活听起来似乎令人愉快,他们会种不同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大米,可能会酿制米酒。另外,这一带水果丰盛,他们还可能会酿果酒。

至于良渚人是在家喝酒还是在酒肆聚众而饮就不得而知了,唯一能够推测的是,他们的宗教活动需要借助酒力,“酒使人产生迷幻的感觉,通过这种感觉巫师可以把良渚人带进祭神的最佳状态”。王宁远说。

良渚人必须在较短的生命时间里完成各种使命,在当代人30多岁还在谈恋爱的年龄,良渚人已经传宗接代并走完一生。他们的家庭一般只有两代人,等不及三世同堂。出土的墓葬还透露出他们的婚姻形态,他们不仅有了婚姻甚至还过上了一夫一妻的现代婚姻生活。

良渚人被一些做DNA鉴定的学者认为是今天具有马来人种特征的广东和广西人的先人。但王宁远说这并非定论,由于目前出土的遗骨并不多,所以这种检验的标本数量太少,还不足以被采信。良渚人的体征跟当代人差不多,只是略低些,男人一般一米六左右。

良渚玉器

良渚人生活在一个气候温暖的年代,有着相当宽松的活动范围和自由空间。

水中的一些作业,捕鱼、采菱(当时他们己发现菱角可以吃)可以通过他们的小船来完成。除了水中作业他们还上山围猎野猪。集体围猎的场面尽管惊险但猎获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惊险来源于良渚人没有长武器,石块和棍棒显得作用有限,只适合近身杀伐,然而聪明的良渚人还是能够降服野猪。在良渚还有驯养动物的遗迹。王宁远告诉《新世纪周刊》,在良渚墓葬中就有野猪和狗的遗骨。

良渚人还没有找到冶金的方法,虽然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米平原上已经有人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在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出土最多的是玉器,“这并不能说明良渚人的才智比别人差”,刘斌强调“良渚人找到了玉,玉同样是矿藏,能从矿物中找到玉并能如此精雕细琢,就非常了不起。”良渚人必须找到另一种硬度大于玉的东西作为雕琢工具。

严文明:“良渚古城,文明圣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认为:“良渚古城的文明在同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接近或初步进入国家阶段。良渚文化的势力,影响了半个中国。五湖流域是深受良渚文化影响的核心区域,嘉兴、苏州、上海、常州等环太湖地区,出土的同时期器物,其形态和花纹基本相似,可以认定这一区域间有基本统一的宗教观念和相互关联的政治组织。北至江苏北部接近山东地区、西至安徽和江西两省,可以看作是良渚文化的扩张区。而从山西到广东北部这几乎占半个中国的地区则是良渚文化的影响区。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和广东石峡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良渚文化的玉器。可以说,中华文明文明主体文化中,继承了很多良渚文化的元素,比如琮、壁、钺以及鼎等,若良渚古城没有如此高的政治和经济水平,影响范围是不会有这么大的。”

等级社会的生死差异

会琢玉的良渚艺术家没有时间为自己栽种水稻、捕鱼、采集树上的酸枣,他的生活来源或者是交换,或者是一种类似于“御用”的关系,社会职能分工已经出现。住在熟土墩上的王和贵族需要带了玉琮到另一个世界去说明身份,玉琮是他的“名片”;而没有钺,就无法表明他掌过军权。陪葬品显示着死者的神权、王权和军权,或者说明此人只是平民。普通人的墓葬里只有黑陶这样的生活用品,从这些殉葬制度上可见良渚人活在个等级礼制的社会里。王生前的熟土墩就是一个高等级礼制建筑的基址,死后的墓葬显露出良渚社会已有了等级制度等文明的迹象。

1000个良渚劳动力用了10年时间完成莫角山土墩,王居住在自己的乐土上。因为王的土地占有量大于普通良渚人,所以王生前住在莫角山,死后葬在反山,两处相距几百米。普通良渚人没有这样阔绰的土地资源,所以死后只能葬在房屋旁边。

一个普通的良渚人生前的住房与王的差别也可以想像。王的土墩是铺一层黄土再铺一层沙土,夯实;再铺一层黄土压一层沙土,再夯实,如此反复地用黄土和沙土叠压多次夯实而成。王的住房有柱有梁,否则他的土墩上不会留下这么规整的“柱坑”以证明这里曾是高等级的大木构建筑。普通良渚人建房简陋得多,当然也得用黏土先堆成土墩,墙体用寸径的木条排成栅栏,再把拌有稻草的黄泥涂到墙上去,使其密不透风,屋顶就用茅草铺盖。

室内用火烘干就行了,“你见过南方的鸭棚吗?它跟搭鸭棚的方法差不多。”王宁远用这样的设问结束他对良渚人房屋的描述。

4300年前的良渚气候开始变冷,人口也繁育到了该扩张活动半径的程度,身穿麻织物的良渚人开始向外探索。

信奉神面

午饭后休息的时候,小施坐在工作队院子的草地上和一群同龄人玩扑克,他的祖父余杭镇人氏施昕更在1936年12月主持了良渚文化的首次发掘,此后,良渚这个美丽的名字引起考古界的重视。

在施昕更早年的记忆中,家乡常有一些盗墓人盗玉和挖玉,这一记忆唤起了24岁的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的发掘思路,他和他的同行在这里发现了黑陶和各种玉饰。

一尊数十米高的玉琮状雕像无疑成了良渚镇上最显眼的标志,这尊在头上长有大眼睛的人面兽纹雕塑是良渚人的钟爱,同时也是他们唯一的神。良渚人不是多神论者,他们始终如一地信奉神面,这一图案被发现于玉琮以及其他各种玉饰上,今天的良渚博物馆内,每一枚雕有神面的玉器前都固定着一只放大镜,便于观众看清玉器上比中国工笔画上的云鬓还要纤密细致的神面图案。

良渚文化篇4

从1936年,供职于西湖博物馆的年轻职员施昕更在当时的杭县良渚镇棋盘坟一个干涸池塘边,发现了“黑色有光的陶片”算起,经过考古工作者70余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岁末,良渚古城终于被发现,尧舜禹时代的古国“良渚”的国都终于撩开了其神秘面纱,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在史书记载的夏、商、周之前,有过一个影响大半个中国的辉煌灿烂的良渚文化时期!

“良渚”,其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多么有诗意的一个地名!这里距南宋故都杭州只有20千米,朝东面向大海,天目山余脉从南北两面将其怀抱其中,两条河流蜿蜒东去,构成山水相依、食物来源丰富的优越自然环境。

如果可以穿越5000年的时光隧道,我们能看到,在现在的余杭区良渚、瓶窑一带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一条护城河和精心修筑的城墙,护卫着社会高度发达的“良渚古国”的都城。这一布局合理、反映古代礼制的古城是良渚占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将3.65万平方千米的良渚文化圈内各个部族用基本一致的宗教观念和互为关联的政治组纵联合成社会集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北到山西、西至四川、南达广东,均播下了良渚文化的因子,在中华文明主体文化中,继承了诸多良渚文化的元素,为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作出了叹为观止的贡献。

那么,良渚古国为何有如此强劲的政治经济文化张力呢?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群内重大发现。

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位于良渚文化核心区域――良渚遗址群的中部,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周长约66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城墙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

良渚人建城时是经过精心勘察、规划、选址的,依托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将这两个小山置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互为犄角,肩负居高远望的重任,犹如后代城墙的角楼,也许真能在这两个小山上发现类似的建筑。良渚人以两个孤丘为犄角精心夯筑城墙,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约40~60米,石块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至今在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良渚人最先夯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时,技术均有明显进步。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块尖锐很多,明显是从附近山上开凿搬运而来;城墙外侧石头相对较大,越往里越小;然后用搬运而来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实筑起墙体,有时会在黄土层中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这说明良渚人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筑城技术,体现了良渚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巧妙合理的较为严谨的规:划思路,使良渚古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具备防洪的功能。

在良渚古城内,规模宏大的莫角山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土筑金字塔”,从古城平面位置观察,雉山和风山处在气势宏伟的莫角山遗址东北和西南两侧,且距离莫角山的直线距离大约相等,形成一个奇妙的对称地形。这个“土筑金字塔”是一处人工堆筑、厚度可达10余米的超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以认为是良渚古城的“宫殿区”。在这个超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中部偏北,伫立有3个略呈“品”字形分布的人工堆筑台基,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3米;东北为大莫角山,长方而规则,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为乌龟山,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4.5米。这3座台基之上应建有古城的宫殿。试想,在10米高的基址上又高耸3个人工筑成的台基,再于台基上建造宫殿,其规模和气势该有多么恢宏!而在大莫角山的南面,发现了总面积可达3万平方米的夯土层,夯土层是一层泥和一层沙地相间夯筑,而且很有规律,夯层多达13层,最厚处达50厘米,也许这里曾是良渚人举行大型宗教祭祀仪式的广场。从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莫角山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良渚古城的核心,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的性质,相当于后来的“宫城”,那里生活着良渚的“王”和贵族,故有“5000年前的紫禁城”之美誉。

良渚古城内西北角的反山墓地,则是良渚古国的王陵区,和城中心的王室宫殿――莫角山遗址相距150米,遥遥相对,略呈椭圆形,东西150米,南北75米,高出地面4米。已清理良渚文化显贵者大墓11座,出土玉、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反山墓地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其中反山12号墓陪葬规模是规格最高的,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琮王”、“钺王”、权杖等大量精美绝伦的高规格玉器,墓主人是个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王”,反山墓地被考古界称为“反山王陵”。

在古城外,距宫殿区莫角山遗址约东北5千米有祭坛与墓葬相复合的瑶山遗址,西北2千米为汇观山大型祭坛遗址。瑶山遗址依托自然山体,建造了以灰土沟分割出内外三重的方形祭坛台面,在祭坛南部埋葬了良渚文化显贵墓葬12座,共出土玉、石、陶、漆等器物700余件(组)。汇观山遗址一座覆斗状方形祭坛,祭坛呈三级台阶状,顶面以灰土围沟分割成内外三重。祭坛东、西、北的第三级台面较窄,南面较开阔,应为活动场地,北侧发现三道阶梯状石块护坎,推测汇观山北侧可能有通往山巅祭坛的石阶通道。在祭坛项目西南部埋葬显贵墓葬4座。这两个遗址应是良渚人进行祭祀活动的场地。

良渚古城规模之大超出考古学家原来的猜测,其面积与皇家园林颐和园相当,而4倍于明代故宫,明故宫动用了百万夫役,历经14年才完成,那么可以想象在5000年前建造良渚古城该是怎样轰轰烈烈的场面。

5000多年前建造的良渚古城,对应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其规模相当庞大。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完成城墙庞大的土石方量和建筑莫角山宫殿区的土方量,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水平,怎能建造这样浩大的工程?因此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组织的雏形,必定有一套相应的严密组织、管理机构,就古城的布局设计、选址营建等进行协调指挥,以保障如此浩大工程得以顺利营建。

良渚文化篇5

良渚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因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出土的良渚玉器主要分布在钱塘江北岸和江苏常州一带的太湖地区。我喜欢良渚玉器是因为我是江苏溧阳人,早些年回老家探亲,偶尔在古玩商店和地摊上还能觅得真品(图一),这些年赝品多了,真品少了,研究良渚玉器的真伪又成了我的一种享受。

据记载,良渚玉器的出土量非常大,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就出土了良渚玉器3200余件,散落在民间的良渚玉器为数也不少。良渚玉器早在1936年就有专家作了报道,但那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良渚玉器不断被发现,人们才开始对良渚玉器的认识日益加深,从而使良渚玉器身价倍增。一件精细纹饰的良渚玉琮已高达几百万元,素面的小件良渚玉器也卖到了几万元,这真让一般搞收藏的人刮目相看(图二),所以,我的好多良渚玉器藏友眼馋地戏言:看到了,也等于拥有了;摸过了,也等于享受了。

要想觅到一件真正的良渚玉器是要做很多作业的,要静得下心来,多观察,多比较和研究,尤其要耐得住性子。像我这样急性子的人,碰到玉器上手,往往容易冲动。几年前,我到一个浙江余杭人开的古玩店里看到一件良渚素面锥形器,当地人叫雷公针(图三),据店老板说是传世品,收藏已有多年,因最近手头拮据,想出手。我想,店老板既是余杭人,又是传世品,东西肯定是不会假的。我从器物的包浆、光泽、绺裂纹判断是件好东西。但买回来后给我的师傅老张鉴定,只见他把玉器放在手里搓了搓,又放在手心里捏了捏,又用放大镜看了看玉器的绺裂纹,然后告诉我是件高手仿制的仿品。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真品,这种鸡骨白的玉器捏在手里会感觉到微微吸手,如果放在开水里浸泡,拿出来后吸手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这是鉴定古玉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再看玉器的绺裂纹,纹理线条伸长不自如,且没有弯曲,裂纹在玉器表面过于集中,这种裂纹叫惊纹,也叫火劫纹,这件锥形器是经过人为火烧,然后经盘磨形成。像这样的鸡骨白最有欺骗性,再加上店老板编故事,往往使人神魂颠倒,上当受骗。我捏着玉器,只是哑然,但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钻研,争取觅到真品。

良渚玉器的器型是很多的,至少有好几十种,喜欢哪一种,这要看个人的收藏兴趣爱好。就我而言,我喜欢内涵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图四)。尤其是玉琮上琢刻的神秘的神人神合体图案,这个图案叫“神徽纹”――即神的徽记,北京的玉器专家李祥云经过多年研究,提出新的观点,说这种“神徽纹”图案就是“太阳神”。虽然专家说法不一,但至今还是个谜。良渚文化先民用大量玉琮殓尸,如1982年江苏武进寺墩的一座墓中竟出土了33件玉琮。玉琮主要有两种造型,一种玉琮像稍扁的立方体形状,雕工精细,玉质也好;另一种玉琮是四方体形状,分为多节,体积大,纹饰简单。玉质地差,玉琮虽大小不同,但差异不大。

有了收藏玉琮的目标,我就到处觅宝。有次跟朋友到浙江去旅游,地方小,山水好,但没有古玩城,只有杂货店。店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太,我环顾小店四周,忽然眼睛一亮,在一张破桌子上看见一件玉璧,拿起玉璧,底上竟然还有件玉琮,玉琮的外径大约在8.省略

良渚文化篇6

一转眼,到了中午,我们排队去集合点集合,上了公交车,车子开了1个小时多,终于到了。

下了车,一座白色的建筑,大门上是一块匾,上面写着“良渚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有3个展厅,在门外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进了第一个展厅。

第一展厅里,有很多的黑陶贵耳壶、饮器、石刀、绢片、丝线……在玻璃做的透明盒子里,墙上有这些物品的介绍,有很多的用投影照出来的灯光,显得特别好看。解说员阿姨在一边说:“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文化,1936年在余杭市良渚镇发现而命名。”我才知道了它的由来。

随后,又走到了第二展厅里,一些玉琮和玉钺在玻璃盒子里,显得非常醒目,这是良渚文化精神文明的象征,玉琮和玉钺上,有很多细小的精美的花纹。这时,侯一文的妈妈来了,为我们介绍:“良渚时期,玉被赋予神圣的品格,以琮、璧、钺为代表的五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是神圣的法器,但也是维系社会等级与秩序的重要礼器,是世俗权利的象征。”

良渚文化篇7

关键词:街区制;社区开放化;物业管理

一、引言

2016年2月6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史无前例的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小区大院逐步打开。这一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人们激烈讨论,有人认为,不建设封闭小区,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公共资源,解决交通路网的布局问题,促进土地的节约利用;也有人认为,开放性的小区对社区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噪音污染。这是对以往的封闭式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的巨大的冲击,在新的小区结构模式下,物业管理现状应该如何改变。

二、我国开放化社区现状分析

社区开放化在我国其实并不是一个2016年才出现的新词,早在20007年,杭州就有进行开放化小区的试点存在,而在我国其他省市也早以出现各个试点:四川、上海、江苏等地也都早已进行了试点尝试。其中四川宜宾的莱茵香街堪称范本,为之后的各地试点做了非常好的启示,现在的成都已经在青羊区文家片区、武侯区川音片区等9个示范片区试点“开放化小区”概念,逐步推行“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等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杭州也有两个早已开始的“开放化小区”试点:滨江彩虹城和良渚文化村。对此,我前往两个小区进行了实地观察、采访。

1.杭州滨江区彩虹城

(1)彩虹城与常规封闭式社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差异。滨江彩虹城作为杭州最早一批开放式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彩虹城小区内部有一条由南至北的中央大道,将小区一分为二,中央大道沿街设有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对外开放,小区的各个组团之间也由车行道进行分隔。不过彩虹城内部也没有做到完全的_放式,小区的各个组团进出时仍需要通过门岗。彩虹城的物业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存在最大的区别就是安保力量的投入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对于封闭式小区来说,只有小区围墙内的部分属于物业管理范围,而在彩虹城中,小区组团外的车行道、中央大道和沿街商业步行街都属于物业管理范围,这极大的增加了物业管理的工作量,所以彩虹城的物业管理人员光安保人员就有60多人,还有许多保洁人员,所以就物业管理的人工成本上来看就远远超出封闭式小区。而且因为是开放式小区,小区内的人流量会远远大于封闭式小区,安保人员的巡逻时间也比封闭式小区长且频繁,在封闭式小区,安保人员只要在门岗处把好进入小区内部人员的关,可以极大的保证小区内部的安全,而在彩虹城,安保人员需要经常的巡逻,让住户看见安保人员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加住户的心里安全感。

(2)彩虹城住户对开放化社区的看法与建议。在实地观察时,我发现了一些彩虹城小区存在的问题:1.彩虹城小区内部的主干道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但是就在我观察的10多分钟内,有2位骑着电瓶车、1位骑着自行车的人员进入步行街,而在边上站岗的安保人员也只是口头上进行了劝阻,并未采取实际行动,而3位骑车闯入步行街的人员在听到劝阻后并未下车推行,借口街上没人,扬长而去。不过小区的安保人员确实比较密集,不时能看见三两个安保在小区周围巡逻观察。在小区的公示窗口,我也看见了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对商业步行街的外立面墙体维修和小区地面塌陷进行意见采集和办法公示。

在实地观察小区的同时,我也采访了经过的几位小区业主,通过对彩虹城业主的访谈了解到彩虹城在更换物业公司后,物业服务质量和态度有所下降,住户对物业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很高,普遍反映物业服务的积极性下降明显,住户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比如水管漏水、门禁维修、楼层灯更换和商业步行街的外立面墙体维护。不过彩虹城的业主普遍反映小区内部的车位停车价格从业主入住小区开始到现在,小区的车位收费依旧是100元/月,费用一直没上涨,相对周围小区的停车费用,价格确实便宜,这点让业主感到满意,但是正因为是开放式小区,安保人员要辨认来人是否是本小区住户难度较大,而统一登记小区住户所属车牌又不方便,所以小区内部的车位一直比较紧张,住户反映许多周边小区的车辆也会停放在彩虹城车位里,导致他们的车无处停放。也有业主反映,彩虹城现在存在较多的群租现象,而群租会导致小区内部人口过多,在管理上也会产生诸多不便,在治安、噪音、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不利的影响,这让一些年龄较大的业主有些担忧。彩虹城的住户认为彩虹城属于较早开发的开放式小区,地理位置并不是非常理想,小区地处滨江西部,相对因为是区政府所在地而比较繁华的滨江东部,滨西的各项配套建设比较落后,不过好在杭州地铁的新线路施工逐渐走上日程,彩虹城周边将通有杭州地铁4号线和6号线,届时交通的极大便利会给彩虹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彩虹城业主大多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属于开放化小区,他们对国家颁布的新政策也普遍表示支持,觉得开放化小区并不像网上一些言论所说的治安没有保障,出门就会被堵。而且开放化小区的住房购买价格比封闭式小区低,彩虹城现在的均价在1.5-1.7万/平方米左右,而周围的封闭式小区的均价早已上2万/平方米,对于有购房需求的人来说,价格较便宜的开放式小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杭州良渚文化村

(1)良渚文化村与常规封闭式小区的区别。良渚文化村不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而是一个以生态、观景、人文名胜、休闲游乐与人居为定位的功能完整、形态丰富的泛旅游城镇。文化村内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良渚五星级度假村、“良渚不夜城”、“良渚风情街”、良渚生态森林公园、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水上乐园等。而且良渚文化村完全免费开放,景点不需要门票。与其说良渚文化村是一个居住型小区,不如说它是一个休闲居住式的旅游景点来的更准确一些。

(2)良渚文化村住户对开放化社区的看法与建议。良渚文化村是万科在杭州的最大的组团楼盘,因为地处杭州西北部,距离杭州市中心较偏远,周围环境优美,所以许多良渚文化村的住户大多为刚退休老年人和工作地址在杭州城西、暂时不用考虑孩子学区问题的年轻人,也有不少住户购买了良渚文化村的住房用作休闲度假的第二居所。通过询问了解,得知良渚文化村也分为多个组团,白鹭郡北、白鹭郡西等组团因为建成时间较早,入住率相对较高,住户的满意程度也较好,而七贤郡因为地处良渚文化村最西南区域,周围配套设施没有其他几个组团完善,所以住户大多不愿购置七贤郡的房产。良渚文化村与滨江彩虹城同属于杭州开放式小区的试行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良渚文化村更加远离杭州市中心,进入良渚文化村的大多为住户和前来良渚遗址参观游玩的游客,安保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住户们提到良渚文化村最初是模仿国外宜居舒适型小镇来建造的,但是国外小镇大多以一个广场或者教堂为中心,向外分散开来。而良渚文化村在设计时没有对这个中心进行明确的定位,如果将玉鸟流苏最初定位为商业中心,把新街坊合并进玉鸟流苏中,一个小镇的中心就能完美体现出来了。

三、我国开放式社区对物业管理现状的影响研究

我国试行开放化社区已有一段时间,对现有的物业管理现状也产生的一定的影响,我就服务、安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1.服务

现在的许多物业管理公司对外宣传“360度无死角服务”、“全方位服务”、“贴心管家式服务”等等,在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小区的起初阶段,小区业主确实能体验到非常贴心的服务:见面问好、主动帮寻车位、遇到年老的业主还会上前帮扶、帮忙预约出租车。但是这些服务大多好景不长,在物业公司进驻小区不久后,物业人员,尤其是安保人员不再像之前那样笑容满面,服务态度也越来越差,别说是这些贴心服务,连基础的服务都难以让业主满意。在对彩虹城的几位业主的访谈中,他们都提到了这些问题:小区楼道灯坏了,刚入住的时候,和物业反映,第二天就能修好,现在楼道灯坏了,反映后过一个月还是坏着;有些时候遇到情况,打物业办公室的电话甚至无人接听,或者说了解情况后也不会及时上门,再三催促才会不情愿的上门解决。

2.安全

开放化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开放化小区没有围墙的存在,而没有围墙的存在,大多数业主内心的安全感当然会比居住在封闭式小区少,而这正是物业管理公司最需要给予业主的,在开放化小区中,物业的安保人员不再只靠识别门禁卡就能区别小区业主和外来人员,而需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这无疑提高了安保人员的能力要求。在封闭式小区里,因为有围墙的存在,只需要在围墙上安装红外线探测器或者监控,就能有效的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翻墙进入小区,安保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尤其是晚上的工作量相对较轻一些,但在开放化小区中,围墙这道天然的屏障的消失让安保人员的巡逻工作量大大加强,在晚上也需要M织人员不时的进行巡逻检查,确保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监控也需要加大布控密度,在小区的各个关键位置都需要安装监控用以有效观察小区情况,同时小区监控最好能连通最近的公安监控系统,这样开放式小区的监控不仅能对内监控小区内部情况,对外也能及时观察小区外部道路发生的情况,而连通公安监控系统能让警察第一时间知道何时何地发生情况,第一时间收集到准确的信息,有利于小区的治安稳定。

四、我国开放式社区物业管理的建议措施

1.未来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不再需要大量的固定员工,可以在该街区内进行招聘,让街区内的住户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一些日常的维护、检修工作由他们来完成,如遇到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物业管理公司后,由物业管理公司派专业人员前往解决。这样既减轻的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压力,也因为物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是自己的家园从而提高了街区内员工对管理的积极性。物业公司也能从现在一个庞大、冗杂的公司架构变成一个精简的管理团队,从而让有丰富的物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能更多、更好的管理不同的开放式小区。

2.未来的街区制管理,在安保方面要更加依靠警察等政府机关的力量,在这点上可以借鉴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街区模式,在街区内设立一个小型的公安局,方便街区内的安保巡逻,一旦出现警情,警察也能迅速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大大提高街区内住户对家四周的安全感。

3.国内现在许多城市分为各个区块,区块又分各个街道,街道又有自己的街道管理中心。我们可以将现有的街道管理中心扩大,将卫生所、幼儿园、消防队、警察局等并入,再将街道管理中心再细化,分成几个街区管理中心。就如同古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也大大方便了街区住户的生活,其中的一些职位也可以让街区住户担任,这样能让住户主动参与进家园的管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的压力,而且许多学生或者志愿者也是更多、更方便的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为需要服务的人及时送上热心。

参考文献:

[1]陈劲松.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对实行小区街区制的思考.城市开发,2016年3期18-19页.

[2]蔡少燕,徐国良.街区制:未来国内住区规划实践初探.城市观察,2016年4期24-31页.

良渚文化篇8

试析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略谈白苏二公西湖诗之异同

西兴镇运河史迹考古调查

运河南端的商埠文化探讨与保护

《桐乡县志》类例要释

临安城遗址考古工作的思考

浅谈临安城遗址保护工作

浙江南宋墓葬俗管窥

杭州文物考古述略

淳安芹川村的选址及风水意向

“建德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查

越窑研究概述及其方法论的探讨

杭扇与古都杭州的渊源关系

香积寺石塔雕刻艺术浅析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世界遗产:定义突出的普遍价值

农村乡土建筑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乡土建筑保护浅见

杭州余杭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富阳古民居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淳安古建筑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建德新叶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对策思考

试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与良渚文明

关于苏轼大麦岭题名刻石真实性的商榷

富阳山基村传统造纸遗存及其保护调研

博物馆陶艺教学资源的发现与拓展初论

杭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观察与思考

飞来峰“隋神尼舍利塔”考证

六和塔南宋台座砖雕与《营造法式》

清代钱塘江海塘的遗迹——四季青碑亭

试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与良渚文明

关于苏轼大麦岭题名刻石真实性的商榷

圣果遗韵——杭州凤凰山圣果寺遗迹研究

金银觅珍——杭州博物馆馆藏南宋金银货币考

浅析运河余杭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遗工作

建德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浅析文物执法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杭州市半山镇刘文村发现一座土墩墓

跨湖桥陶器——江南地区史前制陶工艺的辉煌成就

浅谈绞胎陶瓷器的发展与演变

从杭州半山出土玉石器管窥越国贵族用玉等级

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透过“良渚共识”谈南宋皇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飞来峰摩崖造像环境地质病害现状及修缮加固方法

辛亥前后中日两国群体思维的比较与解析

画如其人——由作品管窥唐云磁性人格

19艺魂长伴海云洞——姚虞琴部分书画捐赠作品概览

良渚文化篇9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璧;造型;纹饰;风格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及研究工作的深入,齐家文化玉器别具特色的玉文化体系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羌玉文化亚板块的代表。和同为东越玉文化板块代表的良渚文化玉器、东夷玉文化板块代表的红山文化玉器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玉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齐家文化玉器的大放光彩,源于它鲜明的特征,本文欲着重说明齐家玉璧的特征。

一.玉质特征

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先民制作玉器所选用的玉材均是就地取材,而非远距离搬运,齐家先民却是例外。齐家文化玉资源大多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祁连山等地,极少数却是进入遥远的昆仑山和田、阿尔金山且末、若羌采集的。经检验齐家玉壁所用的玉材为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以及蛇纹石等。早期齐家文化的一批玉璧材质较差,含有较重的石质材料;而中、晚期齐家文化玉璧玉质较精良,有和田软玉、蛇纹石玉(酒泉玉、祁连玉)等。玉材的丰富使得齐家玉壁显出鲜明的特征:玉质斑斓。斑斓的玉质使其玉璧在色泽上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不仅有浅绿色、墨绿色、青绿色、碧绿色也有青白色、乳白色、山黄色、灰色等。不似良渚玉璧普遍具有“白化”现象,色泽以绿为基调,夹杂近乎黑色的斑点。所以齐家玉壁的质地特征是:玉质斑斓、色泽丰富。

二.造型特征

从齐家文化各遗址出土的玉璧来看,以周边呈正圆形的居多,也有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圆角方形等,种类丰富。齐家玉壁还呈现出一种造型工艺上的两极风化:大部分玉壁厚薄不均、璧边缘多有磨痕、切痕等,极不规整,对几何形体的把握要求不严;但也有一部分玉璧浑圆规整、合乎规矩、厚薄均匀、打磨精细。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师赵村遗址出土的玉璧为鲜明的两极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造型工艺上的两极化说明齐家玉壁造型随意平实,厚薄、规整、打磨程度皆随性、量力而为,不苛求奇特严谨。所以齐家玉壁以平实、大众化的造型和良渚玉璧保持了一致。

但齐家玉壁也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多件玉璜组成的联璧可谓是齐家玉壁在造型上的一大突破。半璧为璜,它是一种弧形或扇形的器物。在齐家文化遗址中一般是三个或四个璜组成一个璧,叫三璜联璧或四璜联璧。在青海民和县的喇家遗址出土了一件三璜联璧,以深绿色为底夹杂褐色斑点,由三片玉璜对接成为一块完整的璧。这种多璜组璧的形式在史前玉器中是很独特的,虽然红山玉器中也有联璧,但和齐家文化的多璜组璧是有区别的,红山文化的三联璧是呈长条状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齐家玉壁在造型上拥有自己特色的同时也保留着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玉璧的基本形式。

因此齐家玉壁的造型特征就是:平实大众袭往昔、多璜组璧显特色。

三.纹饰特征

如果说良渚玉器、红山玉器的纹饰以夸张的想象力闻名的话,那么齐家玉器必然是以平实无华的写实手法见长的。齐家玉壁多是平素无纹的,也有一些是以细线平行线阴刻装饰的,阴刻细线也不乏细如发丝、流畅灵活的。在光素的玉璧面上多做打洼的起伏处理,形成了沟垄纹;也有一些玉璧采用相向对锯的方式把玉料锯剖成片,所以锯剖相接处往往错位,形成了阶梯。这些都使壁面有了阴阳面,玉色也伴随着方向、角度以及运转速度的快慢出现变化,增添了一份灵巧跃动色彩。红山玉璧也有相似的处理加工,不过它们的更具了一些跌宕雄奇的色彩。

玉璧璧孔周围往往有旋转性工具——砣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呈斜坡状,为同心圆弧线和较深的阴弧线。从海藏寺遗址出土的玉器边角料、半成品、毛坯等,以及其中一块玉板尚留有清晰的切割痕迹可以推知当时已有磨玉作坊,说明玉石加工已从石器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专业性的工具砣必定会因运而生,只是它还很原始,从这一角度来说,玉璧上存在砣痕是合理的。当然,也不排除这些痕迹是由硬尖石器留下的。总之,这些痕迹不经意间成就了齐家玉壁纹饰简约的特征。

因此齐家玉壁的纹饰特征是:平素无纹、简约灵巧。

四.风格特征

齐家玉壁比东北的红山玉璧、东南的良渚玉璧晚,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但齐家玉壁的难得之处在于:沿袭了某些要素,却也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体系,以更加大气、成熟的姿态与它们鼎足而立。

造型工艺方面,齐家玉壁积极融合了良渚玉璧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多璜联璧的造型艺术,使齐家玉壁更趋成熟。齐家玉壁器形一般都较大,显得典雅而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齐家玉壁在融合了其它诸文化玉璧的要素的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彰显着自己的大气,这种大气来源于自身极为鲜明的地方风格的形成;纹饰特色方面:齐家玉器不尚装饰,纹饰粗糙随意、打磨也较粗糙,很多玉璧上的所谓“纹饰”也不过就是无意间的“雕琢”,正因为如此,使其纹饰不似良渚纹饰那般注重细腻、精细,也不似红山纹饰那般追求跌宕、雄奇,反而在粗糙中带了份随性的跃动,具有了草率的率性气息。玉质特点方面:大气的囊括了诸多的玉材。

综上所述,齐家玉壁的大气草率不同于红山玉璧的粗狂雄奇,更不同于良渚玉璧的精细隽秀,它更多的是在挖掘原始治玉工艺稚气气韵当中的灵动、自由,而红山玉璧专注于稚气气韵当中的跌宕,良渚玉璧则是在寻找稚气气韵当中的精致。因此,它们风格各异。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2]杨伯达,杨伯达说玉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良渚文化篇10

在众多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个奇怪的、令收藏界至今困惑不解的现象,即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玉琮,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玉琮的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刻之精致都使其成为良渚文化出土礼器的主角。红山文化有没有玉琮?玉琮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良渚时期突然出现那么多玉琮,它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用于礼地的重器,那么红山文化时期是用什么礼器来祭祀土地的?

对玉琮功能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解开上述疑团,从而认识新石器时代玉琮的器型的演变。张光直先生的那篇《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的论文影响很大,他认为琮的内圆像天、外方像地,琮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方和圆通串起来,也就是把天地贯通起来,是贯通天地的象征和法器。还认为上面所刻的动物形象是帮助巫师贯通天地的。但是,在良渚文化遗址中还有另一种形制的玉琮一圆筒玉琮又该作何解释呢?既然玉琮是贯通天地的,那么有没有专门的礼器是祭祀土地的?

在诸多研究玉琮的论著中,都谈及了玉琮作为礼器的祭地功能,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具置及在仪式上的使用情况。让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红山文化的祭坛上,辽宁牛河梁遗址分别由两个石块垒砌的方形祭坛和一个石柱圈成三层叠起的圆坛组成,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则是在一个大型的方形基址上建造有几个石圆形台址。这种方圆不同形制的祭坛应与“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祭天祭地应分别在不同位置举行。有意味的是在牛河梁遗址的平台上发现了“女神庙”和女神雕塑,被学者认为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祈求丰年、对大地母神的崇敬。而在祭坛的出入口处的两侧,有一排彩陶筒形器依次排列开来,像两扇打开的大门。这些筒形彩陶已发现数千件。其中最矮小的一件,牛河梁出土,泥红陶制成,腹微鼓,无底,周壁绘有三条黑彩带。同一地点出土的彩陶筒形器,此类筒形器成群排列在积石冢周边,成为红山文化葬制的一大特色。

这些筒形彩陶器,上下贯通,筒身绘有花纹,有横条纹、水波纹、绳纹等,按照叶舒宪先生在《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的推论,水代表地下的冥界,同样有理由推测,相间的横条纹表示的是一层一层的地界。根据纹饰、女神像的暗示及摆放的位置判断,这种筒形彩陶器应该是象征大地的礼器,上下相通表示的是大地母亲生产万物的子宫通道,彩陶摆放在祭坛的出入口处排列为大门的形状,它的象征意义为地之门,意味着祭祀活动是进入大地深处举行,人们在这里祈愿大地母亲能够丰产、赐予收成,活动完毕出来则意味着即将获得新的收获。

有理由推断,筒型陶器很可能为玉琮的前身。

有意思的是,在敖汉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赵宝沟文化的石筒形器。该器椭圆体,直壁,小口磨平,近口处起宽突棱,两侧小面各出一半圆状鼻,底部平,出宽棱。宽棱上刻上下交错的竖槽。两在面饰突起的细线纹,由“十”字隔出四个部分,每部分出一“目”形纹饰。两侧小面上下近棱处各出一三角形的突起,上刻网格纹。我们知道,赵宝沟文化距今已有6800年的历史,是介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类型。这件石筒形器的年代比红山文化陶筒形器的年代早。这就说明,人类制作类似琮的物件,最早是石器。这并不奇怪,因为石器是人类最早从自然界获取的工具。而陶器的制作一定要在火的使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