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市场十篇

时间:2023-03-25 11:39:15

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篇1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山东海阳265100)

[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最近的反垄断措施,进行了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又重新被推到了前台。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改革,同一行业的国有企业大都被拆分成了两家或者几家,在行业领域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将会或者需要指向哪里?怎么看待国内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寡头;国企改革;全球竞争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71

1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寡头垄断市场的分析

1.1寡头垄断市场的社会福利损失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垄断市场上,厂家会把产量由Q2减少为Q1,价格由P2上升为P1来赚取超额垄断利润,消费者福利损失为ABP2P1区域,社会福利净损失为ABC区域。如下图所示。

1.2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机制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社会效益最大,垄断市场由于追求了过高的垄断利润,而造成社会效益的损失。根据斯威齐模型(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的解释:寡头市场上价格具有刚性现场。

假设,如果一寡头厂商提价,其他寡头厂商则不会跟着提价,因而提价寡头厂商的销售量减少很多;如果一寡头厂商降价,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也降价,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降价寡头厂商的销售量增加有限。即:①一家降价,则其他也降价;②一家提价,则其他不提价。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寡头垄断行业中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即使厂商的成本发生一定的变动,厂商的价格一般也较少发生改变。

2国内市场上的寡头垄断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由行业中的一家独大(完全垄断市场),被一分为几,初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寡头垄断市场。

2.1石油行业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贫油富煤少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矿产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直线上升,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为了保障稳定的石油供应,三桶油在国家战略以及市场指引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找油。由于大部分优质的油田资产已经被国外的石油巨头控制,因此海外石油资产的争夺更加激烈。

三桶油凭借雄厚的实力,在非洲、中东、北美、拉美同西方的石油巨头进行争夺,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中石油2011年海外油田权益产量达5170万吨,中石化2011年海外权益油达2288万吨,中海油海外权益油达1000万吨。

2.2矿产行业(以铁矿石/稀有稀土为例)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众多,而且没有形成铁矿石的巨头,国内钢铁市场基本形成了垄断竞争市场,国内竞争激烈。各大钢企都在忙于国内竞争,想尽办法在国内市场上扩大市场占有率,拼命扩大产能,造成国内产能过剩,国外铁矿进口量居高不下。由于上述原因,国内各大钢厂(即便国家参与形成了铁矿石价格谈判联盟)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政,谁都没精力去海外同国外铁矿巨头竞争。结果造成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受制于人,损失了大量的外汇,进而造成我国居民社会福利的大量损失。

稀有稀土行业也是一样,如果稀土开始就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提高资源集中度,类似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等铁矿石巨头,那么我国不用实行出口配额,稀土价格就自行上升,如出口量也可由寡头企业自行控制,就不会造成今天的被动局面。

3参与全球垄断竞争市场

现如今,全球化趋势一直在加快进行,各个国家进一步融合,2013年全球贸易总额达到34.6万亿美元左右。我国企业的竞争市场不只是国内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而是全球1.49亿平方千米。因此在国内被视为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放在国际市场上就是垄断竞争市场或者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分子。例如石油行业,国内市场可以看作“三桶油”独大,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全球著名的石油企业多达几十家,属于竞争市场。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当集中全国之力去中国之外为我们的民族争取各种资源矿产等利益,而不是局限于争夺国内市场的资源。纵观西方国家,在战略资源行业的集中度是比较高的,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康菲/雪佛龙/埃克森美孚三家,英国BP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因此它们能集中精力去海外进行争夺。

我国的石油企业也是没有国内市场恶性竞争的后顾之忧,可以有精力去开拓海外市场。由于国外优质的石油资产已被国外石油巨头占据,因此留给我国石油企业的油田已不是太多,而且大都在地区政局动荡地方,这些地方都存在很高的政治经济风险。中海油的海上钻井也肩负着我国海洋国土的保卫工作,在海洋争议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观我国的稀土行业,资源集中度不高,大小不一的民营地方国企掺和其中,竞相出口压价,造成稀土卖出白菜价,以一国之资源供应全球市场,更不用说去国际市场上争夺国外的稀土矿产资源。

根据第一点古典经济学对垄断福利损失理论的解释,如果我国国内形成竞争市场而国际市场是寡头市场,那么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将会是价格的接受者,福利损失的ABP2P1区域部分将由消费者变成我们整个国家,由此这个福利损失区域将被外国赚取,我国福利等大量外流,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政治局势极其被动。

4寡头垄断国内市场的社会福利损失对策

在寡头企业形成后,为了尽量降低在国内垄断而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需要从人事任命、制度、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监管。

(1)考核选拔具有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民族自豪感、国家危机意识的企业领导者。

(2)制定严格考核管理制度,对海外战略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责任终身制。

(3)由于我国市场庞大,可在国内形成两三家寡头企业。①经营业绩和绩效考核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参照对比。②防止垄断,造成国内民众社会总福利的严重损失。同时国家进行引导,防止国内寡头在国外市场上进行恶性竞争。

(4)国内市场寡头垄断价格的形成。对于寡头垄断形成高于市场上的价格(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导向),加强监管,尽量压低寡头垄断利润,减少公众社会福利的损失,保证我国下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总之,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是要参与到全球市场上同国外的企业进行竞争,而不是争夺国内资源。所以我们应提高资源集中度,以庞大的实力、集中的精力去参与到国外市场的激烈争夺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能源储备,而且为此争得的国际福利将远大于国内市场因此而损失的福利。

参考文献:

寡头垄断市场篇2

    开放经济中竞争政策应如何变化历来是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而现实中各国的竞争政策在20世纪80~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也表现出一些重要变化,如效率被纳入各国兼并政策中考量的因素,证实了开放经济中的竞争政策与封闭状态下的确存在不同。开放状态中更为凸显的民族国家的利益,使一国的竞争政策不得不面临更多困难抉择,如究竟应仍然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一传统目标还是需要考虑国际竞争中社会的整体利益?竞争政策应变得更紧以磨砺企业竞争力,还是适度放松帮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谋取更多利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竞争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上述争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更为尖锐。理论探讨中的分歧似乎主要集中在此类市场结构中出口行业应使用的竞争政策。一类观点认为,竞争政策可以被“战略性使用”以帮助本国出口企业争夺国际垄断租金。根据寡头竞争的古诺模型,成本更低的一方将拥有更大的市场。那么放松竞争政策的管制,使国内企业享有更大程度上的规模经济,有助于企业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对本国福利提高有十分积极的影响(Clougherty,2001;Murtha et al.,1994)。而另一类的观点则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和严格执行竞争政策才会有利于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因为国内的企业竞争是全球市场上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本地强大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产生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有利刺激,缺乏本地竞争才可能导致资源使用的无效和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缺乏(Porter,1990),开放经济中出口行业的竞争政策也应是更严格的(Richardson,1999;Clougherty and Zhang,2004;程新章、胡峰,2003)。而针对进口行业的竞争政策则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主流经济学认为,开放经济通过引入外来竞争,降低国内寡头垄断厂商的市场势力,从而削减加价幅度,增加消费者福利。据此,贸易自由化可以达到与竞争政策同样的目的,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

    现实中寡头垄断结构已经成为重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市场结构类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市场竞争、兼并和法律、行政赋予的垄断。20世纪70~80年代后,西方国家盛行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使法律、行政及国有经营形成的垄断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削弱,兼并成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被加强的主要途径。这些兼并尤其是跨境兼并的主导动机是什么?是战略性的调整与重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整体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的主体,这些并购“将一国国内的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转移到一个外国公司的手中,并把前者变为后者的一个附属公司”。2006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战略性并购①仍是2004-2005年并购潮的主要类型。兼并潮的发生既是贸易自由化的竞争使然,同时造就了更激烈的寡头垄断竞争主格局。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当外资进入后,我国家用电器、汽车等制造业及银行等服务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张纪康,1999;赵景华,2002)。

    其实在主流理论认为由于贸易自由化通过引入更多国外竞争者,强化了国内竞争,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自然推进竞争加剧的同时,也有对此表示反对的观点。如根据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当竞争压力加强,企业具有运用合谋和市场力量设立壁垒,阻止外部企业进入的“自然”动机。那么,如果当寡头垄断市场的开放引入外来竞争者,是否也会诱发寡头的反竞争行为?果真如此,寡头垄断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应是互补,寡头垄断市场的开放需要更有效的竞争政策相配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经济中进口行业的竞争政策。着力探讨当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开放、引入外来竞争者后,寡头竞争行为变化的可能性和条件,同时沿用经济学的分析习惯,采用社会的总福利标准衡量开放对开放国的影响。并据此得出关于寡头市场开放中竞争政策的建议。

    二、寡头垄断市场开放中价格合谋的形成

    反竞争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控制价格或获得控制价格的影响力,合(共)谋或卡特尔②是一种典型的反竞争行为。合谋又包括明示合谋和默契合谋,其中默契合谋是寡头之间因相互依赖而做出的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自觉达成一致的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经典内容。哈佛学派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企业数目足够少而且高度集中的市场上,企业的默契合谋不可避免。但1950年芝加哥学派学者斯蒂格勒在《寡头理论》中否认了寡头市场出现合谋的必然性,认为企业背叛合谋独自削价总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动态地看合谋难以维持。20世纪80年代后,新产业组织学在重复博弈理论的背景下研究合谋问题,指出企业在重复博弈情况下为长期利益会牺牲眼前利益,形成并维持合谋是一种均衡结果。企业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性行为为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合谋提供便利。

    我们用寡头竞争中典型的古诺模型来分析颇具代表性的反竞争行为——价格合谋在贸易渐次有限的自由化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性、条件以及成员构成,为竞争政策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分析将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分析国内企业成立价格联盟的条件;而后分析价格联盟是否会邀请外资加入以及外资加入的条件。

    (一)考察国内企业结成价格同盟的条件及壁垒的影响

    假设:①这个行业有n个同质或相近的企业。由于是渐进的有限开放,我们假设一个(或有限个)外国企业可以进入③。为简化运算,我们忽略考察固定成本,国内企业边际成本设为基准值0。渐次有限地开放时,外国企业进入时仍存在某种形式的限制,并且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也存在成本差,我们用t来表示外国企业面临的进入障碍以及与国内企业成本差之和。在短期内,国内外企业的成本相对不变时,t的高低变动主要反映的是本国贸易壁垒的高低;②国内企业与外资对应的产量分别为

    

    

    对比式(4)和式(6),可知当国内企业形成卡特尔时,每个企业均衡时的产量比独立竞争时低。但对比式(5)和式(7),此时外国企业产量增大,显然国内企业结盟对外资更有利。这就是Salant et al.,(1983)提到的“窃取业务效应(business stealing effect)”,即在古诺均衡中,当存在一个提供相似产品企业的价格垄断联盟时,不加入这个联盟对企业更有利,因为外部企业可以在更高的价格下不受约束地提供更多的产品。

    

    

    

    外部企业并 不一定同意加入。此时,壁垒低且外部进入者数量易增多,联盟的收益下降,如果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联盟的维持比较困难,独立竞争的局面在这个阶段最可能出现。

    表1对上述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寡头竞争市场中贸易自由化引起的反竞争行为与贸易壁垒的高低有关。总体来说,壁垒高时反竞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贸易壁垒处于t>时,国内可能出现国内或国际价格垄断联盟;当壁垒降低至t<时,国内可能出现独立竞争(不存在任何垄断价格联盟)的状况。和的值与a以及市场上企业的数量n有关。因此,开放有利于打破国内的反竞争的垄断联盟,在此范围内,寡头垄断市场中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确具有促进竞争的效应。

    

    三、不同竞争状况时开放的社会福利比较

    

    结论5:独立竞争时总福利水平最高;国内外企业组成垄断同盟时总福利水平最低。

    第一,在t值的常见区域[t∈(0,10)],关系都是成立的,即独立竞争时总福利水平最高;存在国内卡特尔时次之;存在国内外企业卡特尔时最低。垄断同盟的存在,总体会降低社会福利总水平;而存在国内外企业垄断同盟时,将导致“垄断租”的外流,使福利水平更为恶化。因此,从福利角度来衡量,出现国内外企业组成卡特尔是最糟糕的一种状态,应为一国政府对外开放时特别防范。第二,随着t降低,即壁垒降低或自由化程度提高,独立竞争的相对福利优势就越显著,可以比后两者实现多得多的福利。

    结论6:降低壁垒的自由化过程,只有在独立竞争的情形下对福利的影响才保持为正。寡头竞争的市场中的贸易自由化需要在独立竞争状态下进行,是增进开放福利的必要条件。

    壁垒过高时,对消费者福利带来的巨大损失超过企业和政府的收益,社会福利在各种情况下均呈下滑趋势。此时对本国福利的恶劣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根据结论2的结论,国内的均衡价格高;另一方面,更为糟糕的是,根据结论4的结论,高的贸易壁垒情况下,外资不选择加入垄断价格同盟,而在联盟外部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更多商品,本国“垄断租”外流加剧。所以,总体看来,降低服务壁垒对福利的增加有积极作用。但降低壁垒的自由化过程,只是在独立竞争的情形下对福利的影响才能保持为正。而在其他两种情况下,在t值的常见区域(0,10),降低壁垒的自由化过程对福利的净影响均为负,说明自由化的利益被垄断集团的转移租金等反竞争效应所抵消。因此,对外开放需要在独立竞争状态下进行,是增进开放福利的必要条件,从而使政府利用竞争政策等制度建设对各种垄断同盟进行防范和规制,成为服务业开放必需的制度建设。

    四、对产品差异时价格合谋稳定性的进一步探讨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是,这种价格联盟在产品差异存在时是稳定的吗?主流观点认为,反竞争的价格联盟主要会在提供同质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间出现;而当国内外厂商提供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大,价格存在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关于产品差异对卡特尔的影响,也存在着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如Davidson(1983)认为,产品差异会使卡特尔成员的背叛利益减少,因而卡特尔更稳定;Ross(1992)则认为,产品差异不仅会使厂商的背叛利益减少,也会使纳什的均衡利润(背叛的惩罚利润)增加,卡特尔更加稳定。

    

    

    上式表明,随着θ增加(产品越相似),δ变大,即卡特尔越趋于稳定,也就是卡特尔会在经营产品相似的企业内稳定存在。但也存在相反的可能,当θ进入(0.907,1)区间时,δ与θ出现了反方向变化,即产品差异化程度变大,卡特尔稳定性反而增强⑩。现实中多角化经营的企业在多个市场上接触,实施合谋变得更为容易。因此,即使卡特尔组织虽然在相近产品中最为常见,但理论上存在不同产品经营者之间实行合谋的可能性。

    五、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于寡头垄断市场开放的主要结论:

    第一,反竞争行为存在是影响寡头垄断市场开放福利的关键因素。寡头垄断市场的开放有导致以价格联盟为代表的反竞争行为发生的可能和条件,如市场的渐次开放(11)。价格同盟的形成可能与成员数量和壁垒的高低相关;当壁垒从高位下降中,最易出现国际价格垄断联盟,此时社会总福利将因为“垄断租”的国际转移和本国消费者剩余下降的双重打击而下降。

    第二,寡头垄断市场的开放在竞争状态下进行,是增进福利的必要条件。政府利用竞争政策等制度建设对各种反竞争行为进行防范和规制,是寡头垄断市场开放的必要制度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替代,但也存在互补关系。开放呼吁更加完善的竞争政策建设。

    第三,在寡头垄断市场的内外开放的顺序选择上,应是对内开放先于对外开放,维护竞争性市场可以减少国外寡头供应商从国内市场开放中抽取更多的“垄断租”,从而保证开放对本国福利的积极影响。

    以上结论对我国竞争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我国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竞争政策的法律体系最终得以建立。但在开放背景下的竞争政策应如何变化还需更多研究。对我国的启示之一是在传统的政府规制领域通过改革和对内开放,在自然垄断和合法垄断的领域引进竞争机制的探索,在开放的经济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竞争的豁免存在不断缩小的趋势,竞争介入传统的基本上不存在竞争的电信、能源和交通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我国应防止在一些市场高度集中、需求弹性低、垄断企业享有优势地位的部门,渐次有限的开放过程中反竞争行为的出现抵消国内市场开放的收益。

    启示之二是应加强与开放相关的反垄断法规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多边及很多区域的对外开放对此问题表示了关注和从法律条款上进行约束。如为规范垄断突出的服务业开放,GATS(第八条和第九条)和《关于基础电信的参考文件》都有促进竞争和对反垄断的规定。

    启示之三是应积极探索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合作。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化推进的重要时期。多边谈判、区域和单边的贸易自由化成果层出不穷。而同期发现的国际卡特尔组织数量激增。“没有什么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这种秘密联盟数量的迅速增加更让人惊异的事了”(Conner,2006)。根据Conner的统计,世界范围内所发现并查处的国际卡特尔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为4起,2003-2005年间平均 每年35起。很多卡特尔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查处的卡特尔数量却严重不足。我国可以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双边合作为突破,渐进式地加强与其他国家反垄断机制的合作。目前世界范围内多边、区域和双边各种层次的竞争机制的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注释:

    ①战略性并购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战略地位而进行的并购,如增加共同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互补的资源或产品。战略性并购通过建立行业领先者的位置,可以增加合并企业利润,减少未合并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

    ②最具代表性的“价格卡特尔”或“核心卡特尔”,主要做法就是“限产定价”。

    ③假设本国的贸易自由化是通过放宽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生产的限制条件。增加进入市场的外国企业数量是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形式。

    ④与Salant et al.(1983)认为的卡特尔成立要求参加者占绝对多数市场份额的结论一致。

    ⑤我们模拟了a在(10,40)和n在(1,10)区间的不同取值,发现随着a和n的变化,t表现为连续变化的量。

    ⑥和的值可以在给定a和n的值时求得。或者说,和的值取决于给定a和b的值。

    ⑦不同的a和n,对应不同的和。一般来看,随着a和n越大,和相应增加。

    ⑧表示产品差异化的代表性消费者模型主要有鲍利和苏比克—列维坦两类模型。鲍利模型中,市场规模随着产品种类增加而扩张。而在苏比克—列维坦模型中,产品种类增加时市场规模是固定的。

    ⑨推导结果见附录。

    ⑩一些学者使用不同的模型证明了相同结果的存在。如George(2002)证明了当市场上的企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增多时,无论企业就价格还是就产量竞争,卡特尔都是不稳定的。除非当企业的数目较少,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替代性且进行价格竞争时,卡特尔会趋于稳定。

寡头垄断市场篇3

【论文摘要】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策略,阐明了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原因,分析了价格联盟的不稳定性和可能性。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巨型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彩电、移动 电话等。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通常会运用价格竞争手段。

1 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不合作均衡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里经典的模型 “囚徒困境”来分析寡头企业价格的竞争。“囚徒困境”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俱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徒刑;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 ,立即释放,而另一个则将重判8年徒刑;如果两个人同时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徒刑。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甲和乙,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得益。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甲和乙均坦白或均不坦白、甲坦白乙不坦白或者乙坦白甲不坦白。由于这两个人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这个博弈最终结果是两个人都坦白,各判5年徒刑。这是因为,假定甲选择坦白的话,乙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乙坦白判5年而抵赖却要判年;假定甲选择抵赖的话 ,乙最好还是选择 坦白,因为乙坦白不被判刑而抵赖要被判刑8年。即是说,不管甲坦白或抵赖,乙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同样地,不管乙是坦白还是抵赖,甲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5年。

值得注意的是,对两个囚徒来讲,最佳结果是同时选择不坦白,则各判1年,显然要比各判5年好得多。但由于两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同伙的利益,不敢相信对方的合作,因此只能得到不理想的结果各判5年。

囚徒 困境可以用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战,由于在寡头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厂商,每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降低价格的竞争手段。但是某一个厂商首先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后,其他厂商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手段作为回应和报复,以保住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于是在经过寡头厂商轮番降价后,市场的价格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2 价格联盟与合作均衡的不稳定性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面对由于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的结局,自然会意识到与其相互激烈地进行价格竞争而招致惨重的损失,还不如相互之间达成协议,共同谋求总报酬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实际上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经常会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组织,共谋卡特尔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也均得到一定的好处。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著名的“蜈蚣博弈”(Centipede Game)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同盟,“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1)在1981年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问题。由于这个博弈的扩展形很像一条蜈蚣,因此被称为“娱蚣博弈”。

它是指这样一个博弈 :两个博弈方A、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合作策略,向下的连杆代表不合作策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采取不合作策略,博弈结束后,各自的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A的收益,右边的数字代表B的收益。如果一开始A就选择了不合作,则两人各得l的收益;而A如果选择合作,则轮到B选择,B如果选择不合作,则A收益为0,B的收益为3;如果B选择合作,则博弈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看到每次合作后总收益在不断增加,合作每继续一次总收益增加l。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我们注意到,在上图中最后一步由B选择时,B选择合作的收益为10,选择不合作的收益为11。根据理性人假设,B将选择不合作,而这时A的收益仅为8。A考虑到B在最后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此他在前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为这样他的收益为9,比8高。B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要抢先A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如此推论下去,最后的结论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蜈蚣博弈的分析告诉我们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条件下,因为最后一次博弈背叛者不可能受到惩罚,所以可以推测,寡头企业会在最后一次博弈中选择背叛。逆推1 我们发现,如果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寡头企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蜈蚣博弈解释了卡特尔组织合作的不稳定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很多行业的价格联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卡特尔都会遭到失败,原因就在于卡特尔的协定 (类似囚犯的攻守同盟),由于首先背叛协议者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每一个寡头都存在强烈的背叛动机,结果都选择了背叛。

3 走出囚徒困境二:威胁与承诺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为了实现 自己的经济目标,有时需要对竞争对手采取威胁或承诺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厂商采取的是威胁策略,还是承诺策略,他的威胁或承诺必须是可信的,否则,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就会失败,他所期望的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

博弈论另一个经典的模型:情侣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对手是两个卿卿我我的情侣,两人平时上班都很忙,难得周六晚上能在一起过。男友是个足球迷,今天晚上电视要转播一场他喜欢的足球赛,两个人一起看足球对男友的收益是2,但女孩对足球一窍不通,但是能和男友在一起看足球的收益是1。

女孩是个歌迷 ,恰好今天晚上她喜欢的歌星来开演唱会,她准备约男友一起去。两个入一起去听演唱会对女孩的收益是2,可男孩偏偏对听歌不感兴趣,和女朋友听歌对男孩的收益是l。由于两个人正处于如胶似漆的热恋阶段,在一起对双方都非常重要,一旦分开,无论是男孩单独看足球,还是女孩单独去听歌;还是男孩单独去听歌,女孩单 独看足球,对双方的收益都是0。那么他们会怎样选择呢?对男孩来说,假如女孩同意看球 ,自己也看球收益为2,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所以选择看球;假如女孩选择听歌,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自己去听歌收益为l,选择听歌。可见男孩的决策依赖于女孩的态度。对女孩来说,假如男孩选择看球,自己也看球收益为1,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选择看球;假如男孩同意听歌,女孩选择听歌收益为2,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所以选择听歌。同样女孩的选择也是依赖于男孩的态度。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谁能说服谁,谁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劲头更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如果男孩能够让女孩相信他打死也不会去听歌,那女孩会陪他看球;如果女孩能够让男孩相信她打死也不会去看球 ,那男孩会陪她听歌。

1994年,Rupert MUrdoch公司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从40美分提高Nso美分时,其主要竞争对手 每日新闻 却没有跟上提价。在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回~1.140美分之后,Rupert Murdoch公司宣布有意将邮报价格降到25美分,但 每 日新闻 仍没有做任何响应。不久,RuperMurdoch公司果然将邮报在Staten岛这个试验市场上的价格降到了25美分,此时其竞争对手 每 日新闻 终于明白对方的策略,将价格提高N50美分,没过多久,RUPerMurdoch公司也将价格重新提高至50美分。这里RuperMurdoch公司成功地运用了 “承诺与威胁”策略,使得在这场价格博弈中出现了合作双赢的局面。两个企业都知道价格战难免两败俱伤,Rupert Murdoch公司首先承诺将价格提高到50美分,在对手没有做 出回应后,他设计了一种让对手提价的战术,就是在Staten岛这个市场上将价格降到了25美分,对手明白了Rupert Murdoch的用意和决心,Rupert Murdoch的目标是显示力量,要让对手感到威胁的可信,为了避免全方位的降价把 自己拖入价格战,《每日新闻》也只好把价格从40美分涨50美分。

由此可见,在寡头 厂商 的相互博弈过程中,所采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一定应该是可信的。只有这样,其威胁或承诺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了经济活动中诚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寡头垄断市场篇4

【关键词】寡头竞争 电信业 创新

一、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根据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用户、收入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用户、收入市场集中指数(HHI)分别达到2882、3181,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140、160。因此,目前我国的电信市场结构特点是存在“一超”(中国移动)的高度寡占Ⅰ型市场结构。

电信业出现这种失衡的市场结构不仅导致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而且减弱了电信企业的创新动力,势必危及整个电信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减弱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整体竞争力。

二、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的技术创新效应

1、寡头竞争的价格刚性使企业有足够的利润进行创新

寡头垄断市场企业数目较少,主要是一些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上都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1939年说明了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现象。寡头垄断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寡头垄断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因此,寡头市场的价格存在刚性,不会发生恶性价格竞争。对于寡头企业,寡头的市场结构首先使企业的市场盈利空间增大;其次是产品的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因此处于寡头垄断市场的企业有足够的利润投入研发创新。

2、寡头竞争的规模优势使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寡头市场上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1)大公司具有较强的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由于大企业规模巨大,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承担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和投资。

(2)大公司更有条件减少和分散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那些大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所需费用昂贵而且风险较大。技术创新项目往往涉及多个不同的生产领域,其创新收益和风险可以得到交叉补贴,从而使技术创新的总风险得以分散。

(3)大企业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稳定的发展前景,还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具有专门的科研开发组织,能够承担较大的技术创新风险。

(4)大公司有利于实现研发活动中的规模经济。大公司拥有专门的试验设备,可雇用不同学科的技术创新专业人员,使他们进行联合攻关,从而形成一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益。

3、寡头市场的竞争促使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竞争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大企业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非价格竞争,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销售服务、制造产品差别和进行技术创新等, 其中进行技术创新是寡头垄断企业所采取的主要非价格竞争手段。其他一些非价格竞争行为,如质量提高、型式更新、新式促销手段的采用等也都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外,大企业的一些内在因素也有利于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大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大,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可以得到比小企业更大幅度的利润增加,这就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从事这类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创新活动。大企业在销售上的有利条件,通常会使它们能够更迅速地用新产品打入和占领市场,从而迅速增加开发新产品的赢利性,这也使大公司产生较强的从事技术创新的动机。

4、追求市场集中将驱动寡头市场的企业积极创新

在现有产品或业务市场接近饱和时,寡头垄断市场企业的创新将增加投向市场的新产品,使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需求的增长。寡头垄断市场业务垄断者若未继续创新而让另一企业(或潜在竞争对手)创新,业务垄断者将损失一部分垄断利润;而垄断在位者若能继续投入研发创新,将保持某一业务垄断地位。垄断在位者担心竞争对手通过开发新产品或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分享其垄断利润,而且在竞争中获胜企业不但可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优质形象,还可通过专利申请获得一定期限的垄断使用新技术的权利,因此垄断者有动机通过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来保持并巩固垄断地位。寡头企业通过积极投入研发创新,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处于更为有利的竞争位置。

三、寡头竞争是驱动我国电信业自主创新的竞争模式

1、寡头竞争市场对促进我国电信业创新的必要性

(1)寡头竞争有利于电信业规模经济的实现,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增加利润。电信业属于网络经济,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也使得电信业的利润潜力是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量的上升而逐渐释放的。所以,电信和网络等行业一样,必须形成规模才能超过盈亏平衡点。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小,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难以引起较大的技术创新。在垄断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出企业进行重大创新的动力。而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既避免了上述两种结构的弱点,又兼有二者的优点。

(2)寡头竞争的电信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实力。由于电信业是技术密集型IT产业,根据摩尔定律,芯片密度每18个月翻一番,电信业要保持较快的创新速度。技术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市场,而马太效应定律则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技术或产品的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地自行强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与先进技术挂钩使电信业风险系数增大,必须要求电信企业要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因而实现寡头竞争是电信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2、寡头竞争市场对促进我国电信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过度竞争将引起重复投资和建设,造成投资效率相对较低。过度竞争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导致企业互联成本以及政府监管、社会管理成本上升。我国电信业目前有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果在下一步电信重组过程中不能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势必会进一步加大重复投资和建设基础网络,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上。

(2)过度竞争使企业难以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并导致全行业收益水平下降,电信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研发,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削弱国家电信事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以香港为例,香港于1995年起陆续在本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国际电话市场引入竞争。1995年香港电讯管理局批准四家公司以竞争形式提供本地固定电话服务;1998年香港电讯有限公司结束国际电话业务专营权,开始与其他3家固定电话公司一起进行竞争。在移动通信方面,香港共有11个移动电话网络,有6家独立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分别经营,由于过度引入竞争,造成了竞争无序、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局面。现在香港各电信企业基本都是亏本经营国际长途电话业务,严重影响了香港电信业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形成政策建议

1、优化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措施

电信业的垄断竞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理想状态。我国电信业分业经营政策背景下的业务经营限制造成运营商之间经营范围及业务的失衡;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对固网语音业务的替代和分流,使中国移动一家独大。我们要从业务经营和规模两方面优化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主要是解决分业经营问题和企业规模失衡问题,解决分业经营问题的关键是放开业务市场准入限制,各大运营商均可经营各种业务,以便实现范围经济。

从目前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单纯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已经无法保证我国电信市场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在市场调整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由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以政府主导对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企业重组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加强企业行为,改善经营绩效。

最可实施的方案是拆分中国联通,将其GSM网划归中国电信,CDMA网划归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兼并中国铁通,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给三家公司全部发放3G牌照,这样电信和网通即可以凭借其优势的固网资源发展移动业务,中国移动可以经营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由此,我国电信业将形成3个全业务运营商,在我国的电信市场进行垄断竞争。

2、实行单个运营商市场份额上限规制

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解决电信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只是优化电信业市场结构的第一步,在市场竞争中,由于规模优势或电信技术的演进,常常使电信业某种业务突飞猛进发展,由此造成市场格局失衡,有效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被打破,而政府不可能经常替代市场干预经济运行。为此,欧盟在2002年着手建立了对SMP(具有显著市场力量)运营商的规制体系,指导各成员国实施。欧盟认为,在某一个区域中市场份额达40%,就可以被认定为SMP运营商,对SMP运营商将进行市场份额限制。美国通过并购整合也形成了四家全国性移动运营商,前三家在22.5%~26%,也是势均力敌。可见,良性的市场结构为产业的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电信业在通过政府之手进行电信业的结构重组以后,如果不实行有效的规制,电信市场寡头竞争的格局仍然难以形成,或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平衡可能很快被打破。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的收入份额是中国联通的3倍多,纯利润则是10倍多。在一家独大的市场结构下,即使是在电信重组后,市场格局会有所改善但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在各运营商转型的条件下,许多创新性信息服务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如果没有市场份额上限规制,有效寡头竞争的效果也很难达到,电信业可能出现恶性价格战、不正当的交叉补贴、上下游产业链通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参考文献]

[1] (美)熊彼特著、李默译:经济发展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杜传忠: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寡头垄断市场篇5

寡头理论具体表现为:

1、种类多,有少数纯质寡头垄断,双头纯粹寡头垄断,双头异质寡头垄断等;

2、行为多样,寡头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测的独立行为,也可能是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结和协作;

3、竞争方式不同,或是价格竞争或是非价格竞争,具有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和卡特尔这三种寡头垄断的经典模型,其中,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是假定各家寡头并不相互勾结,而卡特尔属于有正式勾结的寡头模型,市场特征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 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签订协议、暗中默契。

(来源:文章屋网 )

寡头垄断市场篇6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政府2010年1月5日联合举办的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能源局提出:“不只是要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我国所有的能源技术产业应该朝着‘寡头竞争’的模式发展。” “寡头(Oligopoly)”在经济学上主要指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几家企业所控制。 寡头垄断的另一种解释为,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英语中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中“很少的卖者”。在这种市场状态下,每个寡头都关注其他寡头的行为。寡头垄断下的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寡头们相互影响。一个寡头厂商作出的决策影响其它寡头厂商,也被其它厂商的决策所影响。所以在作战略规划时,它要考虑其它市场参与者会对此决策可能作出的回应。 因此,寡头之间是相互串通一气的,通过有序良性竞争造福于买方消费者,那就不能称之为“寡头”了。国家能源局若真以为今后中国的能源市场靠“寡头竞争”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免太不现实。 在成品油市场上,两大公司合作推升油价的意愿往往超过竞争降价。因为企业就是企业,国资委要求他们“保值升值”,并以此考核他们的业绩,他们一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少的投资,创造最高的价值。一旦垄断市场的优势在手,不可能不运用这些优势为企业创造超额的利润。 以前,日本的能源也是寡头垄断,电力是东京、关西、中部和西部4大电力公司,天然气是东京、大阪、东邦和西部4大瓦斯巨头,形成寡头割据的局面。结果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能源价格不断水涨船高,日本经济难以走出滞涨。寡头割据造成日本国内能源企业的“制度疲劳”,企业在利益属地上不求进取,活力日降。 近几年,为摆脱这一衰势,日本全面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鼓励竞争。现4大瓦斯公司、 4大电力公司与243家大小能源公司都在经营天然气管道及供气和能源增值业务。今天,一个能源服务公司可通过东京瓦斯的管道向东京电力公司购买天然气,在用户侧安装分布式能源系统为用户提供电力、热力、制冷和天然气,通过节能获取利益。市场全面开放,竞争压低了价格,改善了服务,也优化了用户的能源结构,实现了节能减排。 寡头垄断导致了“气荒”、“油荒”、“电荒”,未来会不会因为我们要创造寡头,而不得不面对“煤荒”?在加入WTO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今天中国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和汽车制造大国,可见,竞争提升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据国家发改委证实,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煤矿复产、改造和关闭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产业集中度每提高1%,百万吨死亡率就降低0.58%。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2005年的5938人下降到2009年的2700人左右,尤其是2009年比2008年死亡人数下降了18%。可见整合有利于减少煤炭安全事故。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山西整合煤炭企业背后是政府的力量,而不是靠市场在优胜劣汰,市场没有优化配置资源,而是政府在配置资源。地方政府对煤炭的控制能力空前强大,已经形成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少数代表地方意志的煤炭寡头,与代表中央政府的央企和其他终端用户之间的利益博弈的格局。 今冬,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严寒冰雪,寒冷时间之长,温度之低,影响之大,数十年未见。很多地方出现煤炭供应短缺导致电厂停产,很多城市不得不实行限电,甚至煤炭大省山西也出现了电厂停产的困境。已经整合后的山西煤炭本应该响应中央号召“抗冰雪,保民生”,增加煤炭供应,控制煤炭价格,帮助全国各地应对严寒。结果却是山西煤炭价格急剧飙升,据秦皇岛港最新价格汇总,截至1月8日,山西主要煤种价格同比上涨27%~41%,创一年来煤价新高。 国资委为提高央企的产业集中度,要求

寡头垄断市场篇7

[关键词]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品牌价值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29-02

1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类型

1.1成熟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一般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类型以寡头垄断为主[1],即市场中同时存在寡头与大量的中小企业,寡头与中小企业既合作又竞争。寡头垄断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在美国42个主要工业部门中,有28个部门产量的一半是由8家大公司生产。大型企业通过兼并等手段,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类型不断得到强化。由此可见,成熟行业出现的市场结构大都是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的优点有:

由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存在诸多优势,如今随着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寡头垄断将成为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1.2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类型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美国、中国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是成熟房地产市场的代表,均是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20世纪由于美国合理的房地产业结构而使得美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很快,虽然后期的美元贬值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衰退,但是并不影响房地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其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70%以上。早在2006年以前,美国规模最大的前五家房地产企业市场集中度就超过了20%,中国香港前十家房地产企业市场集中度超过80%,如此足以形成规模经济,构建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尚未成熟,下面将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这几个因素去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

2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分析

2.1市场份额与市场集中度

2.1.1市场份额

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低水平,2012年,市场份额在1%以上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由5位升至6位。市场份额在2%以上的企业只有万科一家。而美国第一的房地产公司市场占有率约8%,前几名企业总体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

2.1.2市场集中度

本文采用一般文献运用较多的绝对集中度作为统计指标。以CRn为前n个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CRn=ni=1Xi/Nj=1Xj

由上式计算出2012年房地产企业销售额集中度为:

CR4=6.9%,CR9=11.31%

可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于很低的水平,远远未达到寡头垄断的程度。下面根据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分析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状况。

对比植草益市场结构分类表可知,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属于其中的竞争型,要达到其中的寡占Ⅴ型还需很长一段距离,这表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强的竞争性。

2.2我国房地产业的产品差别化

2.2.1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产品差异化

房地产的差异化经营一般是指有差异的房地产产品以及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2],去提高房地产产品的价值,形成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2.22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差异——品牌价值[3]

综观房地产市场,大型房企都是通过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获得成功。可以说,品牌是房地产企业的灵魂。当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消费者也趋向成熟,品牌在消费者购房决策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价值已达上百亿元,最高为中海地产,由于其在香港上市,是首家入选恒指的中资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已高达250亿元以上。同时,这些品牌价值较高企业其相应的销售额也非常高。

2.3品牌价值对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2012年房地产品牌测评结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价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5家,其中14家企业的销售额在前15名之中,品牌价值与销售规模成正相关。品牌价值与销售额之比大多在02~06∶1的范围内,品牌影响力与汽车等非易耗品水平基本相当。根据对品牌价值较高的企业经营业绩的分析,2012年品牌价值前15强的房企商品房销售额9227.14亿元,同比增加了28.78%。而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仅为903%,品牌房企的销售增速高出全国水平1975个百分点。因此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品牌企业的经营业绩优于非品牌企业的经营业绩,品牌价值助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与发展。

2.4我国房地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由于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几乎不存在沉没成本,也无政策法规障碍和契约壁垒,因此我们主要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从资金壁垒、政策壁垒两个方面论述:

2.4.1资金壁垒[4]

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项目的开发一般在几亿至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之间。潜在的房产开发商若想进入房产市场,其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或者能够筹集到进行房产项目开发所必需的最低资本。近两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有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而退出房地产领域。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密集趋势日益增大,致使一些实力弱小的企业更难进入房地产行业。

2.4.2政策壁垒

在我国,政府对土地的出让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拍卖与招标方式较为公平,然协议出让方式较为特殊,由地方政府与开发企业采用协议方式有偿转让特定项目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方式无竞争因素,完全取决于开发企业与政府的行为,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土地的获取也成为房地产企业最大的进入壁垒[5]。

3优化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对策

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的特征为:①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偏低,与发达国家成熟房地产市场存在差距,市场带有竞争性质,各个企业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度。②房地产商生产和出售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差异主要依赖于品牌价值的差异,产品有了差异,就不能彼此完全替代,所以形成垄断,从而使市场带有垄断的因素。③企业进入房地产业有资金及政策壁垒,而不存在退出壁垒。因此我国房地产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不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结构,要使其发展为寡头垄断市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首先,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企业间应加强整合,大型企业可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增强行业集中度,达到规模经济,同时也可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其次,房地产业产品的差异主要依赖于品牌价值的差异,房企应做好战略定位,发展自身独有品牌,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最后,我国房地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我国规定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不低于35%,政府可适度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占有比例,加强监管,对于项目资本金低于规定比例的企业,限制商业贷款,以此增大企业进入的资金壁垒。同时增大行业进入壁垒,防止其他行业的企业“涌入”房地产业的乱象出现。正确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加快我国房地产业向寡头垄断市场的迈进。参考文献:

[1]刘男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现状及优化[J].现代企业,2008(10)

[2]王恕立,耿建明,李伟保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测度及其竞争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3]刘建兵,刘丹华探析房地产企业品牌的综合价值研究[J].企业导报,2011(22)

寡头垄断市场篇8

关键词:房地产;寡头垄断;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5)-0039-03

一、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一)房地产行业的区域性。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首先,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每一处房地产都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无法移动, 因此,房地产不能形成全国性或世界性市场。其次,由于房地产尤其是住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消费者购房更多选择临近区域,所以,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商更多的是同本地区的房地产商存在竞争关系。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产品由于无法根据自身的市场供求状况及时流进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产品的供求范围。因此,房地产市场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二)房地产行业的垄断性。首先是土地的垄断性。我国于2001年开始推广实施的土地储备制度以及2002年实施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决定了我国土地市场的卖方垄断特征。这两个制度意味着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土地供给方只有一个——政府,形成土地供给的垄断;而土地需求方却有许多个,形成需求的竞争。

其次是房地产产品的垄断性。由于土地的固定性,使得房地产的每个项目都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位置对房地产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房地产位置除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外,还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人文环境因素。房地产位置的不同,使房地产产品具有差异性。位置不同的楼盘,或者同一栋楼不同层次朝向,给房地产商带来的利润差异都是明显的。这些差异性使得房地产产品形成了自然垄断。

最后是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经济性壁垒几乎不存在。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有限性以及我国目前实施的土地出让方式,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此外,由于品牌形象以及品牌所代表的实力,使得进入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壁垒。

综上所述,土地的固定性以及房产的弱流通性,使得特定地区内通常仅有较少的房地产商。此外,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上述因素完全符合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

二、房地产商实行合谋的动机分析

(一)现实分析。在需求一定的前提下,假如房地产商之间竞争激烈,房价必然会下降。房价下跌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样的竞争是房地产企业不愿看到的,因此开发商之间存在价格合谋动机。在合谋利润的分配方面,如果企业是类似的,合谋企业共分利润就十分容易,只要平均分配利润即可。如果企业异质性较大,合谋企业在如何分配利润方面意见就不一致,从而导致合谋破裂。也就是说,合谋行为通常会在少数相类似的企业间容易达到,并得到维持;反之,如果企业在成本、市场力量方面差别较大,就不易形成合谋。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经营上的手段基本一致,成本构成也十分相似,因此房地产企业较容易形成价格合谋。

在房地产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将卖不掉的房屋作为退出行业的首要壁垒。这是因为一旦房屋卖不掉,开发商的巨额投资就无法收回,这部分投资就会转变为沉淀成本。巨额沉淀成本迫使房地产商认识到,当同一区域内只有少数几个竞争者时,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房地产商有相当大的影响,打价格战可能会遭到报复。因此,房地产商需要互相比照定价,实现一种非正式的隐性价格合谋。

(二)理论分析。在房地产业中,假设房地产企业间的行为存在三种情况:古诺竞争、完全竞争、合谋。现通过比较房地产企业在三种情况下的产量、价格、利润等分析房地产企业的行为动机。

1、古诺竞争。现假设房地产业有两个寡头企业,其行为及相关条件为:①两个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同质的;②每个企业都根据对手的产量来确定自己的产量;③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为零,它们共同面临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④两个寡头企业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⑤两个企业不存在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合谋行为。

用qi表示第i个企业的产量(i=1、2);Ci(qi)表示第i个企业的成本函数;P=P(∑qi)表示价格是两个企业产量之和的函数;πi表示第i个企业的利润函数。

假设Ci(qi)=qic,P(∑qi)=a-∑qi,πi=qi*P(∑qi)-Ci(qi),其中i=1、2,a为常数,c表示单位成本。

可得π1=q1*(a-∑qi)-q1c (1)

π2=q2*(a-∑qi)-q2c (2)

式(1)、(2)的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a-∑q■-q■-c=0 (3)

■=a-∑q■-q■-c=0 (4)

由此方程组可推出q■=q■=■;π■=π■=■

2、合谋。假定房地产市场上两个寡头企业通过合谋如同一个垄断企业一样采取行动,以使两个企业总得利润最大。

我们用q■表示总垄断产量,π■表示总垄断利润。

假设C■=q■c,P=a-q■

可得π■=q■P-C■=q■(a-q■)-q■c (5)

式(5)的最优化一阶条件为■=-2q■+(a-c)=0 (6)

可推出q■=■;π■=■

单个垄断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利润为■。

3.完全竞争。现假设两个寡头房地产企业进行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为MR=MC,又因为完全竞争厂商存在P=MR,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为P=MC,即当寡头企业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各寡头厂商的利润最大。

因为企业边际成本为零,即P=MC=0,所以π■=π■=0。

比较三种情况下寡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可知,完全竞争时利润为零;合谋时利润最高;古诺竞争时利润介于中间。由此不难看出,作为区域性寡头垄断性质的房地产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有强烈的合谋动机。

三、房地产商合谋的博弈过程

假定市场中只有两家房地产开发商,即开发商甲和开发商乙。如果两家开发商合谋,则收益均为4;如果开发商甲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率先采取不合谋策略,届时,开发商甲收益为6,而开发商乙的收益为-2;如果两开发商一开始都采取不合谋策略,则两者收益均为0。如表1所示。

当开发商之间只进行一次博弈时,对开发商甲来说,如果开发商乙选择“不合谋”,则自己选择“不合谋”的收益为0,而选择“合谋”的收益为-2。因此,在开发商乙选择“不合谋”策略时,“不合谋”是开发商甲的占优策略。如果开发商乙选择“合谋”,则开发商甲选择“不合谋”的收益为6,选择“合谋”的收益为4。所以,在开发商乙选择“合谋”策略时,“不合谋”还是开发商甲的占优策略。类似的分析对于开发商乙同样适用,因此,“不合谋”也是开发商乙的占优策略。如此,(不合谋,不合谋)策略成为两开发商的纳什均衡。在一次静态博弈的情况下,每个寡头都出于自己的占优策略来进行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利益而言最坏的结局。

再采用逆推法来分析开发商之间进行次数为n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由于第n轮博弈是最后一轮博弈,以后不会再有重复博弈,因此第n轮博弈和一次性静态博弈没有差别,在第n轮采取不合谋策略是不会被报复或者受到惩罚的。于是单个的寡头开发商会出于自己的占优策略而选择不合谋。逆推到第n-1轮,在第n-1轮每个参与者都知道第n轮双方都会采取不合谋策略,因此,每个参与者在第n-1轮就会采取不合谋策略。如此一直逆推到第一轮。也就是说,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一开始第一轮每个参与者就会采取不合谋策略。因此,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占优策略纳什均衡仍为(不合谋,不合谋)。因此,在一次性静态博弈或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上合谋的每个寡头企业都面临着囚徒困境:每个寡头企业出于各自的占优策略进行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利益而言最坏的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总体利益下降。

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所以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可视为无限次重复博弈。于是,此时一方撕毁协议的“不合谋”行为必然引致另一方“不合谋”的“以牙还牙”策略。虽然在某次博弈中,假设开发商甲采取“不合谋”行为为它带来的暂时收益为6,但开发商乙在以后的博弈中将一直采取“不合谋”策略。这样一来,开发商甲最终的损失必然超过“不合谋”的暂时收益。因此,在房地产市场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不合谋”策略对谁都不是最优的,(合谋,合谋)才是使整体利益最大的纳什均衡。

四、建议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获得超额利润、降低巨额沉淀成本的风险等因素是合谋的主要动力。这种合谋行为不仅加剧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降低了企业的效率水平,而且也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作用,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应着力完善并有效执行《反垄断法》,并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房地产企业或其职员向反垄断机构提供企业之间达成合谋协议的违法事实。另一方面,应提高土地拍卖的计划性和透明性,控制大规模地块的整体出让,可将地块切分为若干规模适中的地块由不同房地产企业开发。此外,房屋预售制度为房地产商合谋创造了便利条件,因此也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尔南多·维加-雷东多[西].经济学与博弈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向婷婷.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6):46-48。

[3]余凯.我国寡头垄断下的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3):85-89。

[4]周杰.非对称信息下房地产市场博弈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周小梅,边旭.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合谋行为与反垄断政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32-38。

The Analysis on Pricing Game Behavior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SHI Chao1 CHENG Hongliang REN Jian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Yul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unlin Shaanxi 719000)

寡头垄断市场篇9

自1998年我国政府取消福利分房,进行住房货币化的改革之后,加之房价不断攀升的因素,我国对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而关于市场结构的综述少且不够全面,本文从市场结构、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及如何优化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对国内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结构

一、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研究

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房地产商之间在数量、份额和规模上的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别等几项指标来反映。 国内房地产市场结构研究多集中在结构类型、进入壁垒两方面。

(一)市场结构类型的研究

房地产产业组织文献大多考察了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这些文献总结起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房地产市场集中度低,不构成垄断。许连君、刘卫东(2004)和周刚、孙尧、许远明(2001)运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来分析市场结构,分别基于我国大陆市场和发展较快的上海、广州地区2000年的数据,认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集中度较低,规模小。第二种是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寡头垄断市场。况伟大(2004)构建了一个一般性的空间竞争模型表明,空间距离将房地产市场分割开来,开发商通过减少企业密度获得垄断力量,并基于京、深、沪、津四地的数据用平均成本代替边际成本从而求得勒纳指数的方法,得出这些地区形成了寡头垄断结构的结论。张玉、刘光中、于亿骅(2006)等学者通过对我国房地产现状及政策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会强强联盟,大型房地产企业正在从区域性寡头垄断走向全国性的寡头垄断。

(二)进入壁垒的研究

房地产业的进入壁垒研究包括经济技术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及产业规制政策。

1、经济技术壁垒。基于政府制定的最新房地产开发企业四级资质等级条件,唐晓灵、白宝焕(2012)却认为,房地产开发进入门槛依然很低,进入壁垒过低,尽管新要求提高了各个资质等级的注册资本,并大幅提高了一级资质等级的要求。在规模经济方面,刘树枫(2009)运用规模障碍系数对我国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企业规模普遍偏低,房地产业市场正常进入壁垒失效。

2、产品差别化壁垒在产品差别化上由于开发企总体上素质不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品牌形象,加上产品创新比较落后,所以未达到设置进入壁垒的效果(周刚、孙尧、许远明,2001)。

3、产业规制政策。真正导致垄断形成的最大进入壁垒是土地出让制度形成的以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相互关联的利益纽带(李伯含,2006;万浩华,2006)。然而李世蓉、马小刚(2009)却认为在土地招拍挂制度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使得行业优胜劣汰,行业进入壁垒的形成和市场进一步细分减少了行业内部竞争,这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从而促进寡头的出现,区域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逐渐形成。

(三)产品差异化的研究

由于房地产产品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理论上它们都是严格差异的,但是区域里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所以开发商为了提高产品的差异性,需要不断创新,实施差异化战略,努力提高房地产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李伯含,2006)。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结构性的问题研究

随着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研究,部分倾向于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区域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房价持续走高则是这一市场结构导致的结果,所以垄断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例如况伟大(2004)、苗青天(2004)、万浩华(2006)、余凯(2007)等。第二个问题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不足使普通居民利益受损。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黄丽艳、吴玲、邓福康、陈小芳(2011)也通过对1998-2009年的数据的整理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是廖英敏(2012)认为随着市场结构问题尤其是供求结构问题的突出化,国家在供给方面,不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有关部门从供地和信贷上鼓励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在需求方面,差别化的信贷、税收政策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成本,使部分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得以释放,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逐渐合理。在各方势力的影响下,童薇(2008)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出现以下特点:一、房地产增量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存量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该市场的价格机制可以说基本上是有效的,但是存量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二、买卖市场中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相对于新房交易市场来说不健全,住房租赁市场基本处于自发的、零星分散的状态。三、房地产产品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其没有适应消费群体的现实定位,经济适用房的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四、中介经纪业和物业管理业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对中介机构缺乏严格的资质评估和规范的行业管理。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内地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竞争性,政府在土地出让上应控制过大规模地块的整体出让, 对于较大规模地块的出让应改为“熟地”出让的方式,这样政府就可以将“熟地”切分为若干“规模适中”的地块,将大项目拆分为小项目, 由不同的开发企业开发(苗青天,2005;况伟大,2004)。黄石松、陈红梅(2010)也认为必须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切实把经济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变到追求发展的质量上来。需要适度发展存量住房二级市场,使住房存量资源发挥效用,减轻一级市场的需求压力(徐健,2006)。

四、总结

归纳起来,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对市场结构类型的判断仍然没有较一致的意见,由此引申的对市场的发展对策有了方向性的区别,到底是促进垄断提高规模效益还是遏制垄断提升竞争,还需要理论界的学者们作出更有说服力的研究。二、理论界对于市场结构本身的问题研究不够充分,没有系统性的给出总结及解决方案,需要投入更多系统和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许连君、刘卫东.透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经济[J].城市开发,2004(2).

2、况伟大.空间竞争、房价收入比与房价[J].财贸经济,2004(7).

3、张玉、刘光中、于亿骅.中国房地产业的寡头垄断趋势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寡头垄断市场篇10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 前沿问题 发展趋势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门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的微观应用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完全竞争作为分析前提,提出了“经济人――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范式。他认为完全竞争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多余的和有害的,所以他极力反对政府干预。然而,19世纪末垄断问题日益凸现,这引起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注意。他指出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其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的不断增强,而垄断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20世纪初,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特别是寡头垄断的统治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的普遍现象。在此背景下,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修正了传统的市场结构理论,于1933年分别提出内容基本相同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认为现实中是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垄断和竞争交织并存。他们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1940年,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该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心议题。他指出有效竞争就是既能维护竞争又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以贝恩、梅森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哈佛大学为中心,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产业组织学发展成为微观经济应用学科,并建立了SCP框架。这一理论由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市场结构过于分散可能形成过度竞争,造成资源过于分散,利用效率低下;而市场过于集中,少数占支配地位的大厂商则可能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而通过自身的垄断地位获取长期的高额垄断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的热点,以芝加哥大学教授斯蒂格勒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们,在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分析和与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自己的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公共政策主张。其代表人物斯蒂格勒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就会发生。在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数年的争论中,新产业组织理论汲取了营养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创新,其最新发展主要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等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研究重点上,从重视对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在研究的对象上更多地转向垄断、垄断竞争等市场格局下的产业组织问题;在研究理论假定上,增加了交易成本,信息的维度。

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近些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辈出,主要议题有:企业经济学、各种生产企业形式、寡头垄断与福利、推测变差、进入与市场份额变化、R&D与创新等。一般认为,代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方向的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寡头垄断理论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专家对寡头垄断理论研究中的推测变差方法的完善和对称性应用方面的研究是较有影响的。弗雷泽用这一方法分析同质产品市场和差异产品市场的各种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推测变差方法在对寡头垄断情况的所有静态模型及其结果进行分类时是非常有用的,即SCP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设定方面更有价值。卡布尔等利用类似的以推测变差为基础的统一框架,进一步考察了各种寡头垄断模型,并阐明了在给定成本和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寡头垄断模型可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两极范围内按价格和产量水平以及社会福利程度进行优劣排序。研究的数值模拟显示,市场中寡头垄断格局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对由此产生的福利水平影响极大,而竞争对手之间的成本和需求不对称性则对此影响较小。

2.关于企业内部问题

这个问题在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都急于探明传统理论的黑箱内幕。其中,企业经济学就成为试图通过把个体当作基本分析单位来探究黑箱的内部情况,并研究单个人是如何通过协调来生产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分支。其核心问题是:人从事一定经济活动却不能获得由此产生的全部收益或不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成本时所引发的无效率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关键是当投入要素难以在合同中准确度量时如何保证激励。得出的大致原理是:只要可能,剩余索取者的地位都应赋予所涉及的个人,从而保证他们取得由他们的投入所产生出来的全部收益。

3.关于公共政策问题

该理论讨论的公共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实施的管制措施和反垄断政策。传统的建立在价格机制基础上的管制理论已经被新的以机制设计理论为核心的管制理论所代替。新发展的管制理论强调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要建立激励性的管制机制,同时因为企业对技术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为了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有必要放弃对企业的管制。

4.关于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将博弈论方法应用于策略性技术竞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关于创新激励问题,科恩等提出了企业进行R&D投资的“双重作用”概念。企业进行R&D投资,不仅是直接为了追求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且是为了发展和保持他们吸引和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即R&D创新的利润动机和策略性动机。此外,还提出了大量的基于博弈论的R&D竞争模型,如R&D的拍卖模型等。博弈论方法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的视野。

5.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提高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思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就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合格幼儿教师,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由显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2]曹军红.基于工学结合的学前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今日科苑,2009,(4).

[3] 周文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4]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