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搬家十篇

时间:2023-04-03 18:25:49

孔夫子搬家

孔夫子搬家篇1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

解释: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摘抄拓展

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念文章 ————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箱子 ———— 净输(书)

孔夫子挂腰刀 ———— 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孔夫子游列国 ———— 尽是礼

孔夫子喝卤水 ———— 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背书箱 ————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精选拓展

孔夫子的褡裢 ———— 两头输

孔夫子的弟子 ———— 闲(贤)人

孔夫子的手巾 ———— 包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 ———— 黑心

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孔夫子讲学 ———— 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不自量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 ———— 假斯文;冒充斯文

孔夫子念书 ———— 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夫子偷钱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搬家打一歇后语的答案推荐拓展

孔夫子唱戏 ————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 ———— 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材

孔夫子的手帕 ———— 包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 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 ———— 自不量力 孔夫子吃粥 ———— 心里没数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孔夫子穿西服 ———— 土洋结合;不土不洋

孔夫子穿西装 ———— 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土不土来洋不洋;又土又洋;不土不洋;不中不洋

孔夫子打哈欠 ———— 一口书生气;满口书生气;书生气;文气冲天

孔夫子搬家篇2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雀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孔方兄进庙问一一钱能通神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净是礼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篇3

2.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3.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4.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5.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6.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7.仓官不识“串”字——中中

8.程咬金上阵——三板斧

9.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

10.东吴杀人——嫁祸于曹

1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2.关夫子对曹操——饶他三不死

13.关公老子——满面红

14.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5.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上

16.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7.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18.好汉上梁山——逼出来的

19.黄忠出阵——不服老

20.黄忠上阵——老当益壮

21.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2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像)

24.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2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27.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8.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29.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0.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31.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2.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33.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34.梁山上的好汉——逼出来的

3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36.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阵阵出马

37.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38.潘金莲的脚趾头——一个好的没有

39.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邪不压正

40.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

41.隋炀帝游江南——自坐龙舟人拉纤

42.孙二娘开店——宰客

4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4.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了

45.唐僧跑进和尚庙——同吃一碗斋饭

46.唐僧上西天——取经去了

47.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48.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

孔夫子搬家篇4

这是她在定居美国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在此之前,她已经在纽约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家人。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在纽约州立医院去世;六年以后,他的夫人宋霭龄也在纽约故去。身为孔家长女的孔令仪从此成为孔家的家长。1975年,宋美龄来到美国后住进了蝗虫谷孔府,孔令仪又开始照料这位小姨的起居。

占地35亩的蝗虫谷孔府原来的主人是曾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哈里曼的女儿,1943年,孔祥熙将之购下后,此地便开始被人称为“孔府”。

虽然是在纽约,但是蝗虫谷所在的地方却极其安静,像是一处乡村。1992年,孔令侃去世后,在长岛备感孤寂的宋美龄搬进了孔令侃生前在纽约瑰喜广场的公寓,此地距离孔令仪在第五大道的住所只有10分钟的车程,这使宋美龄可以很方便地受到孔令仪的照顾。

1994年,孔令仪的妹妹孔令伟因病住进台湾的振兴医院,孔令仪和丈夫黄雄盛陪伴宋美龄返台探望,当年11月,孔令伟在振兴医院去世,从此后宋美龄再也没有回过台湾;1996年,孔令仪又送走了弟弟孔令杰,至此,孔家“令”字辈成员只剩下了孔令仪一人。

虽然从1943年之后,除了在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归国,孔令仪都生活在美国,但她却一直保持了在上海时形成的生活习惯。晚年的她最经常的穿着依然是高跟鞋配旗袍,在家会客时,则在旗袍上别上白金钻石胸针。

1998年,孔令仪卖掉了蝗虫谷的孔府,晚年的她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照料宋美龄。帮助接待一些来访的客人;天气好的时候,就带宋美龄到中央公园散步,直到2003年,已经106岁的宋美龄不再方便出门,亲人离去的恐惧再度笼罩了孔令仪。当年10月,宋美龄在见了孔令仪最后一面后,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2005年3月,面对凤凰卫视的镜头,孔令仪回忆说,当时因为压力很大,她的头发掉了很多,“自从夫人生病,总觉得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有想到,其实我们想到的都做到,心里还是会想,有没有疏忽的地方。”

那时候孔令仪曾对丈夫黄雄盛说,她不时会觉得沮丧,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她会在晚上突然醒来,想念那些故去的家人。

孔夫子搬家篇5

快乐的人,一眼望去,会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与悲伤的人比起来,快乐的人就是最美的人。因为那快乐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让人看出你内心的气质与典雅。总之人只要有快乐,看世间的事就会优美。而我,就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快乐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例如一个温馨的家庭在家里举办一些小活动,那也是愉快的事。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没事干,就向爸爸妈妈申请来玩游戏。爸爸妈妈原是不同意的,经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爸爸妈妈说服来玩脑筋急转弯。爸爸妈妈笑着说:“你这个小孩跟我们大人斗,肯定斗不过!”我在心里想:“还不知道谁斗不过谁呢!”我先问了个问题:人的眉毛为什么要长在眼睛上面呢?爸爸妈妈过了许久也猜不出来谜底到底是什么。于是我就把谜底揭晓了,谜底是:因为眉毛要是长在眼睛下面的话,就成胡子啦。爸爸妈妈哈哈大笑起来,我也跟着大笑。然后爸爸妈妈又问我了,我也没答出来。玩了很久我玩累了,想不玩了,可是爸爸妈妈还要玩,我只好陪着玩啦!

快乐也有的时候是来自学校的。班里的同学性格各不相同,有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会逗别人笑的,幽默的。记得有一次我们玩了歇后语的游戏。我先说了一个:“外甥提灯笼”。他们都知道是“照旧(舅)”然后琪琪又说了一个:“孔夫子搬家”。我们都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来,然后我想了想,“孔夫子有很多很多的书,那孔夫子搬家岂不是净是书吗?”于是我说:“净是书”。琪琪说:“对,净是输(书)。然后小陈说的一个向我们都摸不着头脑。她说:“茅坑里挂钟”。我们怎么也猜不出,最后小陈说是:“有始(屎)有终(钟)。”我们简直笑翻了,琪琪笑岔了气,我笑得差点在地上打滚了。

孔夫子搬家篇6

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主题的福利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以后想必会有孔子牌方便面问世。

反正现在是个追求速成的商业年代,、方便面都能直接给地方政府和民众带来效益,更重要的是,著名的孔子还不能告你侵权。

名垂青史的老夫子有望迎来自己最值钱的年代――为了这一天,生前落魄的他苦等了2600多年。

孔子在世的时候,就像个病人。统治者普遍嫌他烦,老百姓觉得他迂腐,结果混成了丧家之犬。 死后病人成了圣人。这被孟子誉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老人家被生前不待见他的后人塑成伟岸的泥胎,每天端坐在庙里慈祥地看着芸芸众生对自己顶礼膜拜,聆听自己那些诲人不倦的话被千万人怀着不同目的诵读。

对他老人家最大的不敬来自“”――好不容易保存了2600多年的坟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砸,庙的泥胎塑像被毁。

但我们的民族向来是一个善于并勇于改正错误的民族。现在改革开放春风拂面,饥饿了5000年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集体吃饱的伟大时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吃饱了就得有信仰,孔子的坟重新回到神坛的地位,再度成了传统经典和文化传统的象征。四书五经再度成为大学国学院的经典教材,世界各地都建起了主要用来帮助国外朋友就业的孔子学院,一时间哀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但对太多人来说,孔子还是离我们太遥远了。经过时光的无情雕刻和历代王朝的曲解,已经面目全非。

于是于丹老师将老孔先烹制成当代心灵蛋花汤,靠CCTV扬名立万,结果还惹怒了好多吃孔子饭的文人,一时间谁是最懂孔子的江湖正朔争得乌烟瘴气,其实这样的争斗不新鲜,备受蹂躏的孔夫子九泉之下估计也不会介意,而且属文化、观念之争,尚且可以忍受。

胡玫导演走得更远些。估计内心觉得一帮子文人为了点虚名掐成那样很丢人现眼,便顺应市场经济大潮,按照名人传记加超女模式,将老孔搬上银幕,直接将美国商业大片《阿凡达》赶下线,着实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挣了不少银子。好多人说,借《孔子》吃了顿文化大餐――怎么听着像吃肯德基。

当然,最了解孔子商业价值的还是他的家乡人――直接给做成风行于世,简直气死胡导。初战告捷后估计会激励更多的儒商发现更多商机――一流企业卖文化嘛。何况金融危机往往孕育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春天。孔子是公认最有文化的人,不卖他卖谁?

但孔子的价值不在于其苦难的生活,而在于其不灭的思想,比如仁者爱人。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求您放过孔子。我们总要留一件不可以卖的东西给后人,有些东西不卖的才是最宝贵的――正如灵魂。

孔夫子搬家篇7

 

一、孔子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孔子在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间关系上,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家庭道德规范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为“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和“兄友弟恭”。

 

(一)父慈子孝

 

父子关系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孔子关于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框架中,“父慈子孝”的原则主要的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最根本的准则,“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

 

孔子认为孝道要包括赡养父母和孝敬父母两个方面,就是在物质层面的孝和在精神层面的孝。孔子认为子女首先要在物质上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仅仅做到“养”,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孝”,在“孝养”的同时,更要“孝敬”。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仅仅是赡养父母而不孝敬父母,这和养家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二)夫义妇顺

 

“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周礼·小司徒》)夫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核心内容,孔子对夫妻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夫义妇顺”。“夫义妇顺”是对夫妻双方的要求,丈夫要尊敬、爱护妻子,与妻子亲密和睦;妻子要遵守妇德,顺从丈夫的要求,相夫教子。孔子同样提出“夫不义则妇不顺”,丈夫对妻子不仁义,则妻子就不会对丈夫柔顺,那么夫妻间的关系自然不会和谐稳定。

 

(三)兄友弟恭

 

兄弟同出一父母,血脉相连,骨肉情深,自古以来就被喻为“手足”、“同袍”,兄弟关系是家庭中重要的血缘关系,兄弟作为子辈是家庭的未来,兄弟相亲相爱、互助互帮是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孔子提倡兄弟间“兄友弟恭”,兄弟互相爱护、尊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重兄长。

 

兄弟间和睦相处,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也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只有兄弟间和睦相处、相敬相爱,家庭才能和谐,父母才能愉悦,才算是尽了孝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固结,而家道隆昌,次不必卜之气数也。父不父,兄不兄,弟不弟,人人凌竞,各怀所私,其家之败也,可立而得。亦不必卜之气数也。”[1]

 

和谐的兄弟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兄弟成年之后要娶妻生子,兄弟间的关系会扩展到子侄关系、妯娌关系,若兄弟不睦,则家庭必定不会和谐安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2]

 

二、孔子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构建和谐家庭的启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和“兄友弟恭”,其目的在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达到家庭的和谐稳定。孔子所倡导的这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幸福家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父母与子女

 

当今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与成年子女。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孩子,造成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爸爸妈妈疼,爷爷奶奶疼,姥姥姥爷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的孩子在家就是“小公主”、“小皇上”,正是由于这种宠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让独生子女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父慈子孝”中学习。“父慈子孝”首先要求的是一种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的主事者,不能颠倒主次,任由孩子逞强胡闹;其次“父慈”不仅是说父母要慈爱,同样父母要保持父母该有的威严和权威。造成”小公主”、 “小皇帝”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放弃了威严,把慈爱变成了溺爱。

 

成年子女和父母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问题上。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老人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少,老人的权威全面失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其家庭地位一落千丈。不赡养、虐待老人的事件常有发生,有的是养而不敬。孔子提倡的“子孝”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孝”,是“孝养”和“孝敬”的结合。解决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除加强对成年子女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从小教育子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行教,自己孝敬父母了,子女必然会受到教育。

 

(二)夫妻关系

 

虽然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夫妻关系的稳定性越来越弱,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率不断攀高除了反映出当今社会婚姻观的偏颇,更重要的是说明当今人们对家庭责任的缺失。夫妻关系的破裂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对子女而言,这会给他们造成的很大的心理伤害。

 

孔子所提倡的“夫义妇顺”,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夫妻双方为家庭所各自担负的责任,家庭和谐是夫妻必须共同维护、共同担负的责任。当然我们提倡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但冲动的、随性的离婚是我们不提倡的。我国的法律没有具体条文来限制离婚,我们可以学习我国古代的做法,在道德方面给夫妻更多的家庭责任方面的要求。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同心则家庭和睦。

 

(三)兄弟关系

 

限于当今我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化,兄弟关系更多的外化为同学、朋友等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孔子倡导的“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是建立在有血缘亲情的同宗兄弟身上的,对于我国现今的同学、朋友等关系不能照搬套用,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相关精神。

 

“兄友弟恭”体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双方的尊重,这对于当今交朋友也同样适用,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崇尚 “拜物教”的社会,真正志同道合、坦诚相待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与人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首先是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兄友弟恭”可以改理解为“你友我恭”。

 

三、总结

 

孔子所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我国古代良好的家庭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家庭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新的家庭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从其中吸取它的精华,剔除不适应新时代的部分,能够更好的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

孔夫子搬家篇8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夫子搬家篇9

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

大象逮跳蚤——有劲使不上

狗咬刺猬——难下口

风钻进鼓里——吹牛皮

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贴地——好大的口

机上弹琵琶—— 想(响)得高

水桶当喇叭——大吹

二齿钉耙 ——三下五除二

三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四两棉花一张弓——从何谈(弹)起

五脏六腑抹蜜糖——甜透了心

六月里反穿皮袄——里外发火

七斤面粉调了三斤糨糊 —— 解释——尽办糊涂事

八字写了一撇——差一半

九牛一毛——不足一提

十点才到九点六——差点四

老鼠舔猫鼻子——找死

黄牛的尾巴-两边摆

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

老虎的肩膀——-骑虎难下

兔子群里一只象—— 庞然大物

龙王爷发脾气——别(鳖)急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马尾巴串豆腐——-别提了

老虎拉大车——谁敢(赶) 哪

街上卖笛子——自吹

更多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孔夫子搬家篇10

打破沙锅——问到底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猫哭耗子——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生姜——老的辣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