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十篇

时间:2023-03-29 05:23:32

小寒食舟中作篇1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端午的鸭蛋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端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寒食舟中作篇2

最初,这场口舌之争的双方并不是他俩,而是韩寒与麦田,麦田起到的作用像是一根使排泄物充分混合更均匀的条形物,因质疑韩寒作品有人而掀起漫天粪雨后便仓皇撤退,方舟子老师恰逢此时上场,也许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来,结果被淋了一身粪,勃然大怒,方韩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理科生之一,方舟子深知搅合在是否这个问题上是个死循环,最终数据溢出死机拉倒。于是非常高明的在不知不觉间偷换了命题,针对韩寒是否是个天才进行根源性攻击,而且证据链环环相扣,逻辑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绝对是逮着蛤蟆捏出尿的套路,相比之下韩寒苍白的辩解只像是女人最后的半推半就。

因为没有私下的交情,因此我不能给方舟子的人品道德打分,但就思维方式而言,我给方舟子满分。如果方舟子放弃打假而进入营销行业,也一定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因为商业竞争,与此类似。简单说,如无必要,远离是非。一旦面临一战,则必击要害,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我的一个餐饮行业的朋友吕总,去年在山东内陆某县城投资了一间粤客海鲜酒楼,中等规模,高端定位、粤式风味。在他的酒楼开张之前,县城已经有一家相当有档次的海鲜酒楼——金盛大酒店,从占地规模、台数、包间数都呈现压倒性优势。因此当初很多朋友都不看好吕总操作海鲜。而开业之初头两个月的经营状况也的确印证了别人的看法,门庭冷落,生意一般,多次价格下调及开展促销活动后,略有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入不敷出。餐饮尤其是海鲜餐饮的运营成本相当大,急得吕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我们介入后,通过隐蔽性的方式对食客及金盛进行了调研,过程不再赘述,发掘出几条很有价值的信息:1.金盛是胶东风味海鲜,擅长酱爆、焖等口味较重的做法,比较适合山东人的口味。2.金盛已经存在店大欺客的行为,因为我们在前厅点的螃蟹明显在后厨被换掉了,端上桌后瘦身一圈。3.食客都非常关注新鲜度的问题,即使是活的,也会问服务员在玻璃池子里养了几天了,因为该县城并不沿海,所以新鲜度与产品价值成正比。4.价格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在县城,海鲜仍然是高端餐饮的象征,八成以上的消费来自政府、商务宴请。

经过综合分析后,我们决定为粤客打造“鲜”这把利剑。因为县城就那么大,而消费群体恰好处于差不多一个圈子里,所以口碑远远比广告更有效,形成口碑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顾客体验制造错觉放大,而这并不等于欺骗。好的营销如同放大镜,不改变产品本身,但改变顾客的感觉。而“鲜”这个主题恰是金盛的一个软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金盛的货源是否新鲜,它的拿手做法都体现不出新鲜度,不是非常有经验的食客也尝不出来。因此如果金盛将面临两难,一、如果继续强调自己的卖点,就有做贼心虚的嫌疑,等于承认自己不新鲜。二、如果跟随粤客的策略,则首先得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丢掉,而食客对它的印象已经定型,最终将成四不像。

有了战略方向,战术则是体现技巧的环节,除了在店内海报、X展架、桌上小摆台等宣传阵地向食客灌输海鲜要吃新鲜的重要性外,我们对粤客做了几个大胆的调整:一、史无前例的把海鲜酒店里的玻璃柜全部撤掉,店后院有块空地是他们自己的,海鲜快运货车就停在那里,后面的斗敞开,打着氧,食客需要穿过后门到车上去点。这样是给食客增添了点小麻烦,但起到的效果是震撼的,我们什么都没说,但食客们就是坚信那些海鲜都是当天从海边拉回来的,而且如我们预想,这种“出格”的做法使得口碑传播极快,甚至有很多食客头天来了第二天领着朋友接着来。二、主动提供较大体积海鲜的剪角服务,食客上车点完后,服务员必须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剪角服务?也就是像龙虾、螃蟹及某些鱼类,酒店可以分别剪下一角交给食客,出菜后顾客可凭手里的角进行比对,印证后厨是否给他们掉包以次充好了。实际操作中,很多食客嫌麻烦谢绝了,但酒店为他们想得如此周到,而且敢于这么做,带给他们的信心与好感是难以估量的。同时,这又给了金盛一记重拳,且不说金盛一直在玩掉包计。就算金盛跟着这么干都有难度,因为金盛很多菜式做出来都大卸八块了,所以剪了角一小时内也对不上。

除了上面两点核心战术外,我们还设计了两点辅助贴心小战术:一是食客就坐后即免费赠送开胃饮料,如酸梅汤等,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加深食客的饥饿感,这是从反方向提升菜品味道的捷径。二是每人赠送一份海鲜菜谱彩页,上面有详细的发海参技巧、调制鲍鱼汁的诀窍等等,因为来就餐的食客平时也常有人用生猛海鲜给他们送礼,却面临收了不会做的麻烦。

小寒食舟中作篇3

盼望已久的寒假随着冬天的脚步走来了,假期对于你们来说,是书香能致远,是充电的好机会,是练字的好时期,是展示字自我的更大的舞台,但是,对于我来说,寒假不不是有这几个优点,还有是让我懂得道理的一个大好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去接姐姐了!”姑姑说,我依依不舍地把电脑关掉,垂头丧气地跟着姑姑走到姐姐的学校,当时,校园里一片宁静,没有一点儿杂声,只听见小鸟在婉转的歌唱,姐姐们还在认真的考试,有的,写完了,也在认真的检查,却想起了我自己,我考试时,是那么的不认真,写完了也不检查,以为全对的,所以,考试考的那么烂,我想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姑姑叫我去姐姐的寝食,时间过的飞快,我不知不觉地走到姐姐的寝室,“哇”,我叫喊到,好干净啊!又想想我的房间是那么的脏,走着走着,发现他们的床下都是书,简直是书的海洋,我于是又想到了:他们原来是那么的爱读书,是那么的认真,怪不得姐姐学习那么优秀,我真的要学学把,突然想起了一句对韵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眼睛一亮,不仅床下都是书,床上的带子里也是书,整个房间好像是书的王国,姑姑叫我拿书,我提着这沉重的书,手的都酸了,感觉到了老师曾告诉我们的话:“不要认为现在读书这么累,要不然以后初中大学就更累了,越把他看做简单,以后越轻松!”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啊,终于到家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呐喊道。寒假,寒假,你是我懂得道理的一个大好时机,是我心情放松的时候。

小寒食舟中作篇4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小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五日后她抱出父尸,就此流传开来,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期,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显示,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百越族生活于水乡, 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多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四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 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习俗

端午节在中国不仅节名相异,而且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年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如今,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较为隆重,庆祝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食粽

食粽:荆楚之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又叫“角黍”、“筒棕”。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棕。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中还流传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的习俗,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艾叶、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挂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毒,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之说。

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之末花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使用。据测定,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主要成分为水芹烯、毕澄茄烯和侧柏醇等, 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艾叶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悬挂于门楣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熏蒸艾叶是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好方法。用艾叶等中药熏蒸30~60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14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熏蒸艾叶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体的功效,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熏蒸方法是:取干艾叶50克,苍术、菖蒲、白芷各30克,雄黄10 克(中药店有售),置于阻燃的容器中(铁锅、搪瓷盆、铁桶等均可),点燃后,人迅速离开,关闭好门窗,烟熏45分钟左右,开窗通风即可,一般每月可熏1-2次,对室内消毒有较好效果。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水剑草、望见消,它暗绿色剑状线形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石竹烯和石菖醚等,入药有提神通窍、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的功效。门庭内挂菖蒲或与艾叶同熏,亦有很好的杀虫灭菌作用。

雄黄酒

每到端午节, 正是炎热季节的开始,各种传染病容易流行,为了“驱邪”、“解毒”和健康长寿,我国民间有喝雄黄酒的习俗,称“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并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再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耳鼻及手心、脚心等处,还要把雄黄酒洒在床、墙壁和衣柜中。实际上,这一习俗危险性很大,有损人体健康。

雄黄又称鸡冠石、黄金石,为硫化物类矿物质雄黄的矿石,主要成分为硫化砷ASS,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加热经过化学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砒霜。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方士乃炼冶服铒,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本草经疏》亦记载雄黄味辛性温,有大毒。曾有传说, 《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正是在端午节饮雄黄酒后,腹痛难忍,趴在床上变成一条白蛇而吓瘫了许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酒可以扩张血管,砷进入人体后,会加速消化道和皮肤的吸收,时间短者十几分钟,长者4-5小时即会中毒,轻者表现为后脑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大便呈“米泔样”,重者会中毒死亡。从雄黄酒的构成成分和化学过程看,即使少量饮用雄黄酒对身体也是有害的。因此,为确保安全、快乐地欢度节日,劝君端午节切莫饮用雄黄酒,以维护身体健康。

端午文化与民族精神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要了解端午节,就必须知道屈原的一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1953年,当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佛朗所瓦•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赛•马蒂被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和爱戴。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端午节,我们边吃粽子边听故事,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屈原的精神对于民族的意义,了解了粽子所引申的内涵影响了多少有志之士。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不朽诗篇中得到验证: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殷尧藩的七言律诗“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就是小小的粽子,也有很多“文化”在里面。最初的“粽子”,是楚国的老百姓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的饼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后来演变为以芦叶裹黏米,再放入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唐宋以后,更有所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即可食用,又可祭祀,也可用于礼品相赠。而且被看作夏至节的必备食品。民间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时令谚语。

端午节的文化在生活卫生方面也体现了出来:那天,家家户户都会采些艾草、菖蒲悬于门上,据说是为屈原招魂。但为什么千百年来,这种习俗始终不变,难道只是为了招魂、避邪?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植物都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效。

这些都丰富、充实了端午节,形成了端午文化,致使端午节长盛不衰,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民俗节日之一。

古人以端午节,来纪念这些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表达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取舍观。事实上,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着珍贵的民族精神养分。譬如端午节,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的这种精神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内含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经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人格的传承而更加完善。这种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直到如今。

端午节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维护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年节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爱情观的体现。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将意味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性的泯灭。过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办好这些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以及寓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今天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基础。

小寒食舟中作篇5

【端午节的谚语和诗词】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

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诗:

端午节,划龙船,汩江两岸笑语喧。

赛龙船,吊屈原,屈原投江在今天。

屈原投江在今天,粽子撒向水深渊。

划起龙船来竞赛,招来英魂返人间。

杉木船子溜溜尖,龙船划向前。

三闾大夫是屈原,投江在今天。

我和你来划龙船,河里捞屈原。

粽子撒到深水里,捞了两千年。

竞渡相传为汩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

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

大夫壯志與天齊,人民萬代懷念你。

你受奸賊多少冤?你受懷王多少屈?

為國捐軀投汨羅,船游江心來找你,

招你魂魄歸故國,招你魂魄歸三閭

屈大夫哟,听我说哟,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弱水无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豹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童谣:

(一)

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二)

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

(摘自周作人诗、丰子恺画、钟叔河笺释《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妈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漂过河。

漂过河,做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罗江。

朝拜屈原一炉香,年年五谷用船装。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

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

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

不要伤害屈原老公公.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

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五月五,是端阳;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

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寒食舟中作篇6

例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图a图b(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思维路径】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要求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水平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高大山脉对寒流有阻挡作用,使攀枝花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同时该地河流河面较开阔,气温也受水温调节。另外,因攀枝花周边地区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2)题要求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考生要明确天气特征的描述方法,即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描述。其次,考生应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即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地形(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将推测的思维过程呈现,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3)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要求考生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大气污染程度,其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密度,以及人类污染物排放量大小的影响。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同时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盛行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品味立意】知识是能力立意的基础,而能力立意的试题不是直接考查知识,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过程,即由分析得出地理结论。从三道题目的设问来看,其探讨的问题是有联系的,都围绕人类的“宜居”展开:先是寻找最佳避寒地,即气温较高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推测天气特征;最后分析空气质量,真正回归到“宜居”的主题上来。从气温到天气,再由天气到空气质量,试题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在分析问题时,考生也不应孤立地看问题,比如分析攀枝花气温高的原因时,要考虑纬度位置、地形、下沉气流的影响;分析空气质量时,既要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大气运动)的影响,又要考虑人为因素(人类排放废气)的影响。无论是建立联系,还是表达联系,都是对地理思维与阐释能力的考查。

例2(重庆文综卷)图1为某河段示意图,图2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图2(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其原因是。

(3)请在图2上绘出图1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4)下表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常住人口其中:城

镇人口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总产量

(万吨)播种面积

(万公顷)播种面积

(万公顷)200010133463646210201011496512754515【参考答案】(1)加剧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见下图)

(4)趋势: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思维路径】第(1)~(3)题:河流水系的大小影响水量、流速等水文特征,进而影响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利用拦河坝提高甲河道的流量,将加剧河水对C点河岸(凹岸)的冲刷。人们可通过控制拦河坝高度、建设调节水闸等措施来调节下游水量。短距离内,河流的总流量等于各支流流量的和,也就是①处的流量等于②③两处的流量之和。由图中①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减去②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就得出③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注意:只需绘出1~7月这一时间段的流量曲线即可。

第(4)题:通过表格可看出常住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由此可直接判断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进行原因分析时需要考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指标,分别从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农业用地减少,社会发展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增大,经济作物产值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等方面寻找原因。

【品味立意】第(1)~(3)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流水的作用及水利工程的功能。试题通过对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判读,进而考查考生数据感悟和图表绘制的基本能力。

第(4)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考查获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例3(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思维路径】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变化、特征阐释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措施等)。

第(1)题:本题考查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依据图例即可得出水路和航空运输,其分别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2)题:对区域内某两个地区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要调用已有知识,考生首先要考虑两地是否分别处在迎风坡和背风坡,其次从盛行风向和地形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纬度定位得出南岛处在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根据地形西高东低可以得出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第(3)题:地理条件优势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方面应从地理位置(半球、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地形(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分析,人文地理方面应从产业(与地形、气候相关)、经济发展、交通状况(交通网密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分布(密度、集聚效益)、人口等角度分析。结合本区域实际,将这些因素逐一分析,基本能得出正确答案。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成因,其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应主要从天气系统、气候、地质、地貌等方面分析。火山地震的成因较简单,考生应主要考虑地质作用。根据经度可判断出该地东临太平洋,位于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活跃。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应从“看到的”和“参与的”两方面考虑,不难回答。

【品味立意】以非重点区域为载体进行区域分析,坚持能力立意,拓展思维深度。本组题中,区域仅作为案例提供素材,并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等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本质”上则要求考生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归纳区域特征,旨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以及运用整体性原理在获取和解析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基础上“描述和阐释事物”“比较和分析差异”“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贯穿试题始终的思想路线和答题依据,试题(3)体现的区域性、综合性原理和试题(4)体现的因地制宜等地理思想在考生做题过程中“润物细无声”。

例4(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思维路径】(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维多利亚湖位于尼罗河上游,且只有一个出水口;河、湖之间有三个瀑布,尼罗河鲈鱼要溯水游入维多利亚湖较为困难。

(2)外来生物在新环境中快速繁殖的原因主要有:该物种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自然条件适宜,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结合材料和本题设问,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湖面广阔,适宜尼罗河鲈鱼生存;食物丰富,促使尼罗河鲈鱼快速繁殖;无天敌分布。

(3)据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属大体型的肉食性鱼类,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在维多利亚湖属外来物种。快速繁殖的尼罗河鲈鱼肯定会大量食用当地原生鱼类,会导致原有鱼类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原生鱼类减少,尼罗河鲈鱼增多且价格高,人们也肯定会大量养殖并捕捞尼罗河鲈鱼,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捕捞方式和捕捞对象,冲击了当地的传统捕捞业。

(4)结合题意和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繁殖迅速,且体型大、价格昂贵,多销往欧洲,其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肯定会扩大就业,增加外汇(经济)收入。

【品味立意】本组试题以维多利亚湖鲈鱼产业来检验考生对物种分布、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论证、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试题的背景来看,本组试题虽考“尼罗河鲈鱼”,但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突出的生态入侵问题,如“臭名昭著”的小龙虾、凤眼莲(水葫芦)、黄顶菊、美国白蛾、巴西龟、福寿螺等,这些都是侵入我国的外来物种。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

其次,从试题的设问来看,本组试题切入点小,指向明确,考查的地理角度突出,基础知识翔实,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水文、生物、农业和区位分析等。该组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环境,并指出随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有利于考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对社会和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使考生在思辨中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构筑和谐的人地关系。

总体来看,本组题角度新颖,设问精准,意义深远,难度适中,是一组经典的好题。

例5(浙江文综卷)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甲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乙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参考答案】(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滩、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思维路径】第(1)题,考查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问题的原因。空气质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排放的污染物少,另外污染物扩散快,大气的自净能力强,即沿海地区较强的风力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促进作用。考生在分析海岛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时需要先抓住海岛的特色,并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再调用所学的海南岛开发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进而合理地组织答案。

第(2)题,区位优势分析应从位置、航运条件、资源状况、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

第(3)题,首先据图乙获取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分析。

【品味立意】本题设计思路为: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本题以具体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发展及其影响,综合考查环境保护与旅游地理等知识,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

第一,从试题设计来看,彰显地理特色。命题着眼于学科理论、学科思想的考查,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围绕“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这个热点展开,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应用于生活”;注重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多样化;材料新颖,呈现方式有文本材料、区域地图、饼状结构图等。

第二,从考试目标来看,体现能力立意。本题考查了考生获取图文信息,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和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选材丰富。另外,该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题考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3)题需要考生先获取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再结合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其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本题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1)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现象,由于组织答案的指向明确,这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对考生组织答案和表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从考查的知识来看,注重理性思维。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五大原理与人文地理部分的区位原理。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分析能力,如第(2)题“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属于地理区位原理的分析;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也已成为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如第(3)题“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小寒食舟中作篇7

传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前343~前278),战国楚人,秦国破楚后,投汨罗江殉国。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以及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等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闻一多先生的《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对端午的产生作过精详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考证是比较科学的。端午风俗的起源,应推溯至此。宋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张建封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此诗将1 000多年前的龙舟竞渡作了生动描绘,热闹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事物原始・端阳》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端午龙舟竞渡又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端午节)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余靖《端午日寄洒蔗回都宫》载:“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D神。”如此经久流传,历代不变。

端午还有佩香囊之俗。古时人们迷信佩香囊可辟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开元年间,明皇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窃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之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而食。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降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乃令画工吴道子,绘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吃粽子亦为我国传统风俗。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晋周处《风土记》)。唐代,粽子已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陆游的五律《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小寒食舟中作篇8

据史料考证,在秦汉时期,借以娱乐的垂钓活动就已兴起。到了唐宋,垂钓活动已推向高潮,它不仅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是文人名士陶冶性情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休闲娱乐活动。如今,垂钓意境进一步升华,垂钓更加诱人,成为一种全民健身养生的活动。不少人每有闲暇便拭竿理丝,悠悠然落座于江湖水边,春看柳丝摇翠,夏睹绿荷喷彩,秋观芦絮临风,冬赏雪落寒江。四季垂钓,情之所至,会一会古人,更是妙趣横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作的一首《渔歌子》,他一生钟情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为人们留下了一幅水墨画似的春钓图,令人赏心悦目。

写夏钓的古人有诗圣杜甫,他在《江村》诗中吟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写夏日垂钓江湖的还有诗人和凝,在《渔父》一词中唱道:“白芷汀寒立鹭鸶,苹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一种“乐在其中,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跃然纸上。

陆游垂钓,堪称高手,他笔下写秋钓的诗篇也是匠心独运:“西风沙际矫轻鸥,落日桥边系钓舟。乞与画工团扇本,青林红树一川秋”。斯情斯景,令人拍案叫绝。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诗写得也绝妙:“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写秋日里一个人孤独地在江湖边垂钓,逍遥中却也深藏着几许萧瑟几多孤寂。

描写冬钓的诗篇,当属唐代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为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廿个字,勾勒出寒江独钓的风情画卷,真是活灵活现。

小寒食舟中作篇9

《金匮要略》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气候既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但又是引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的健康或疾病与气候密切相关。24个节气的更替产生了寒、热、温、凉的天气变化,从而会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1、四时与气血活动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古人曰: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深。

2、四时与精神活动夏天气候闷热,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思维抑制。连续的阴雨天使人烦恼消沉,情绪低落。江南春雨绵绵,使人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细腻。

3、四时与阴阳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所以才有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学者指出,人体内cAMP(“环腺苷酸”)类似于中医学中的“阳”的概念,对机体起加强和促进作用,而cGMP(环鸟苷酸)则类似于“阴”的概念,起减弱和抑制作用。

4、四时对五脏的影响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夏季,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室外活动多,能量消耗增大,导致出汗多,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心脏负担也较重。

5、四时与津液代谢春夏之季,人体的气血津液趋向于体表,主要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这些气血津液代谢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统一。

惊蛰养生经

今年阳历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蛰是藏的意思,3月上半月(农历二月上半月),天气渐渐回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震惊而出。

惊蛰时节降雨量有所增加,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思是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一到惊蛰,我国南方地区已经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子飞来的时节。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惊蛰雷鸣,成堆谷米”,要是雷打在惊蛰前,该年的雨水就特别多。“惊蛰闻雷米如泥”,丰收有望。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适当选用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正气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以下是惊蛰进补食疗方:

木耳粥

原料:白木耳5~10克,大枣3~5枚,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白木耳浸泡3~4小时。糯米与大枣同入砂锅先煮粥,待沸数分钟后,再加入白木耳、冰糖,文火熬至米花汤稠即成。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益气止血、补脑强心。

菠菜粥

原料:新鲜菠菜100~150克,粳米100克。

制作:菠菜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烫数分钟,捞出后切细,后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清水8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至米烂汤稠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补血止血。

注意:脾胃虚寒所致便清腹泻及遗尿者,均不宜服。

炖龙眼党参鸽肉汤

原料:龙眼肉30克,党参30克,白鸽肉150克。

制作:鸽肉洗净,切成小块,与龙眼肉、党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炖汤。

功效:滋肝肾、益脾气。

首乌丹参蜂蜜汁

原料:制首乌20克,丹参15克,蜂蜜15克。

制作:将制首乌、丹参洗干净,以清水文火慢煎,去渣取汁,调入蜂蜜搅匀即成。。

功效:补血滋阴活血。

香酥鹌鹑

原料:鹌鹑8只,生姜,葱各10克,各种调料适量。

制作:将鹌鹑放入大碗内,用料酒、精盐、花椒、八角、桂皮、生姜腌2~3小时,上笼用大火蒸20分钟,晾凉后切成块,滚一层湿淀粉待用。油烧至八成热,放入鹌鹑块炸透装盘,用湿淀粉调成芡,淋在鹌鹑块上。

功效:补脾胃,利消化。

木耳肉片汤

原料:干黑木耳25克,瘦猪肉200克,淀粉适量,韭黄少许,盐、姜、葱、味精等调味品各适量。

制作:黑木耳用温水泡开,瘦猪肉切成薄片,用淀粉、盐、姜腌一会儿,韭黄切段待用。木耳爆炒一下,加水煮,开后加入腌好的肉片和切好的韭黄,煮开后加入适量葱花、盐等即可。

功效:益气养胃,滋阴生津,润肺止血,补脑强心。

春分养生经

阳历3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天时间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因此,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无论在精神、饮食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春分节气大自然阴阳趋于平衡,是一年的春中之春;应当特别关注身体的阴阳与气血的平衡。

春分的调养,应注意调整合理饮食结构,以补虚、泻实协调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健康。此时,可适当进食粳米、糯米、赤小豆,以及新鲜的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荠菜、豆腐、竹笋、油菜、鸡肉、牛肉、鹌鹑肉、猪肉、鳝鱼、大枣、山药等。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切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习惯。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宜用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菜肴性寒偏凉,食后伤脾胃。

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类菜肴时宜配以蛋类滋阴食物,达到阴阳互补。以下是春分进补食疗方:

参芪白莲粥

原料:人参6克,黄芪25克,大枣15枚,白莲肉(去心)50克,糯米50~80克。

制作:先将人参、黄芪用清水1000毫升,文火煎取浓汁200毫升左右,去渣后将药汁与去核之大枣、莲肉、糯米同入砂锅;再加水适量;慢熬成粥。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

荠菜粥

原料:荠菜200克,粳米100克,精盐少许,清水适量。

制作:将荠菜择洗干净,细切。粳米淘洗干净。取锅放入清水、粳米,旺火煮沸后加入荠菜,再用小火续煮至粥,用精盐调味后食用。

功效:补肝明目,利水消肿,止血。

山药莲子汤

原料:淮山药30克,莲子35克,薏苡仁30克,白砂糖适量。

制作:将莲子去皮去芯,与淮山药、薏苡仁一起洗干净,共入沙罐中,加水适量,以文火煮至熟烂,放入白糖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除湿止带。

红枣炖兔肉

原料:红枣50克,鲜兔肉200克,味精、精盐各适量。

制作:选色红、个大、肉质厚实的红枣,洗干净备用,将兔肉洗净,切成小块,与红枣一起放瓦锅内,加水炖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强身。

白烧鳝鱼

原料:鳝鱼500克,黄酒、葱白、生姜、食盐、胡椒粉、植物油各适量。

制作:鳝鱼去骨及内脏,洗净切成寸段备用,锅内到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熟热时,放入鳝鱼、葱、姜,略炒后加入黄酒、食盐、少量清水,小火烧至熟透撒入胡椒粉即成。

功效:补虚损、止便血。

芙蓉蛋

原料:鹌鹑蛋15个,鸡胸脯肉100克,鸡蛋2个,火腿、葱、精盐、味精、淀粉各适量。

小寒食舟中作篇10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达二十多个,此时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近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此时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此时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由来已久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怎样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世界工厂食品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告诉你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进入六月,端午节将至。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怎样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来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