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语范文

时间:2023-04-09 03: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寒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寒暄语;和文化;内外;上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积淀。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语的视点》中指出:「言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点をれて言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寒暄语作为日语的一部分,也体现着日本人的“和”文化。

日语「挨拶一词原是禅宗用语。「挨、「拶均为「押す/逼迫之意,原指禅师以问答形式检验弟子参禅悟道的深浅,并把这种问答叫做「一挨一拶。之后慢慢的扩展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与人见面时,相互交换的礼节性的动作,语言,应对等等。

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最先接触到的日语寒暄语应该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其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是「おはよう/早上好的尊敬语,「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分别是「今日はご嫌いかがですか/今天你心情怎么样、「今はやかな夜で/今晚是平静的晚上的省略说法,并没有相对应的尊敬语。遇到认识的人,相互说一声「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如果遇到认识的人不寒暄几句,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因此即使是遇到陌生人,有时也会说「こんばんは/你好。

朋友、邻里间见面时除了普通的打招呼之外往往还会说「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今日はいいお天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等关于天气的寒暄语。而作为回答的一方,即使自己不那么认为,一般也必须用「そうですね/是啊、「暑いですね/真热啊、「いい天ですね/真是好天气啊之类的寒暄语进行回答,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会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回答时都是「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哪里哪里,应该是我要你多多关照。由于是初次见面还不了解对方的地位身份,在言辞上可能会有不礼貌的地方,所以先将「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请多关照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初次见面的紧张感,还把双方放在同一位置,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在进行商务交谈时,不论是之前有过贸易往来,还是第一次合作,不论是电话交谈,还是面对面交谈,首先说的第一句寒暄语肯定是「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表示得到对方的关照或帮助的意思,用于说话人向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的场合,同时还暗示和对方早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来往,借以表示对对方的亲近感。甚至在说话人完全没有得到对方的特别关照或帮助的场合下也可以使用。听话人在听到「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之后会觉得对方仿佛不是陌生人,不知不觉中就认同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进一步交流创造良好氛围。

在受到他人帮助、款待、或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后再次相见时,通常会用到「先日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した/多谢之前的帮助、「このご走でした/多谢先前的款待、「先日どうもすみませんでした/先去真是对不起等寒暄语,这些表达过去事情的寒暄语能够把现在和过去串联起来,使人与人的关系永远建立在一个不间断的时间线上,进而得到稳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即便没有受到对方的关照和恩惠,也可以使用上述寒暄语,其目的在于利用过去的交往来沟通和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朋友或熟人之间分别多日后再次重逢时,一般都要说「しばらくでしたね/好久不见啊、「お久しぶりでしたね/久违了。这是因为多日不见在双方的友谊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空白,而上述的寒暄语的作用在于能使双方过去存在的友谊得到重新确认,消除时空上的隔阂,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以保持交际的持续和稳定,从而维护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另外在使用寒暄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否则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对别人的辛苦表示感谢的时候,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如果自己的地位与对方是平等的或是高于对方,就可以用「ご苦/你辛苦了向对方寒暄致谢;如果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就只能用「お疲れ/您辛苦了来寒暄;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可以用「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样的寒暄语,但如果用在集团内部成员的身上,就会给人一种拉开距离,被排斥、被疏远的感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语言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征。通过以上对日语寒暄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和”的文化特征。只有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才能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误会,在实践中得以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 日本の特[M]. 日本放送出版社,1981.

[2]朱宪文.浅析日语寒暄语及其文化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3]王南.通过寒暄语透视日本文化(1)[J].日语知识,2004.

[4]王南.通过寒暄语透视日本文化(2)[J].日语知识,2004.

篇2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的跨文化间语用失误研究,将试图探讨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避免这些语用失误的个人建议:只有在对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采用恰当寒暄方式并不断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汉寒暄语 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一同是由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Applied Lin-guisties发表的文章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提出的。她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听话人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引起的。在文中她区分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即因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一般有语义失误、句式失误和语言形式失误,这些失误主要由于混淆字面意思与实际表达意思,滥用完整句式和违反言语行为规则造成的。而社交语用失误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社会文化习俗而造成的失误,主要有文化失误和社会规范失误。本文主要从社交语用失误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二、寒暄语

寒暄语一词是由B.Malinowski提出的。他认为寒暄交谈中的话语不包含信息交流的意义,而主要用于履行其社会功能。“寒暄交谈旨在建立或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而非为了提供或获取某种信息。”(Malinowski,B.1915)根据Malinowski对寒暄一词的定义,该词现在主要用以指维持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并不涉及任何实质内容的话语交谈。日常性的问候语,谈论天气,询问健康以及其它一些寒暄话题都是典型的寒暄交谈。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各种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相容性和相同性,但由于中西方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在中西方寒暄交谈中则体现在寒暄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差异。所以若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差异则势必会给交流带来障碍,引起许多尴尬或误会,从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三、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问候型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问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也是人们常常用于日常交际的开场白。任何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都会有一套成熟的问候语表达,并且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问候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虽然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在见面时,都有相互问候的习惯和习俗,但是问候方式以及频率都相差甚大。

中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你早”或“早”,在早上九点过后,见面问候一般用“你好”。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从起床到中午的时间里见面打招呼都用“早上好”。此外,英语中下午和晚上见面的问候语分别是“下午好”和“晚上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对他人表达问候时方式较中国人更为直接。所以,一个对中国文化毫不了解的西方人,听到中国人问候时说“你早”会觉得可笑和不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方式则是习以为常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早睡早起看作是一种好习惯。中文里,熟人之间常常还用另外一组表达问候对方。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下两种问候方式。

(1)A,你吃了吗?

B 吃了/还没吃呢。

(2)A,去哪儿呢?

B 我去。。。

中国人在临近饭点时遇见熟人,习惯用“吃了吗”来问候彼此。对于该问句的回答一般只有两种:“吃了”和“还没呢”。而当人们在其它时间里偶遇时,一方则会问另一方:“去哪儿呢?”,另一方则回答:“我去。。。”,有时另一方也会反问提问方同样的问题。像这一类型的问候寒暄语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字面意义,而旨在维系人与人之间一种融洽的关系。中国人对于这样的问候方式早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没有人会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句,因为说话者并不是真的在意听话者是否吃饭了。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没有人会在意是真是假,他们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寒暄。然而,西方人常常将中国人的这种问候方式理解成为一个真正的问句,说话者言下之意即是“我还没吃呢,走吧,我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或者是“如果你没吃,到我那里吃点东西吧。”换句话说,这样的问候隐含有一种邀请的意思。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问候方式常常会引起误解。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那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寒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表示一种宴请。一些刚来中国不久的国际学生就常常用蹩脚的中文抱怨说“为什么你们经常问我吃饭了没有?我有钱,我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按照他们的惯性思维,说话人是担心他们由于缺钱或其它一些原因而没饭吃。所以这些外国学生感觉自己受侮辱了。可事实却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寒暄语,和英语中的“你好!”异曲同工。此外,中文里“去哪儿?”这种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也有遭冒犯之嫌。因为西方国家倡导个人主义,非常看重个人隐私,所以当西方人在被问到“去哪儿?”的时候,就感觉个人的隐私被侵犯了。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则相当滑稽可笑,匪夷所思。JennyThomas将这种由于不了解或违反目标语文化或社会习俗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叫做社会语用失误。N.Wolfson曾说过:“当在与非母语者交谈时,母语国家的人可以接受非母语者的语法错误,但是对于非母语者所犯的一些背离母语国家文化和社会规范的错误,则会让母语国家的人觉得相当不礼貌。”因此,要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篇3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在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篇4

【关键词】申请函;请示;选用策略

函和请示都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确定的公文种类,其中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函和请示这两个文种都有“请求批准”的功能,发文机关往往就是在“请求批准”时不能在请示和函两个文种中作出正确选择。请求批准的函通常被称着“申请函”(也有的称“请批函”),本文着重探讨申请函与请示的选用问题。

一、申请函与请示错用现状

在日常工作中,申请函与请示错用的情况主要是应当用申请函而用成了请示这种情况,而该用请示却用了申请函的情况则比较少见。应当用申请函而错用成了请示,从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级别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

(一)向不相隶属但级别更高的部门请求批准。这种情况是受文单位的级别比发文单位的级别高,发文单位误认为级别比自己高的单位就应该属于“直属上级机关”,因而选用了请示。这里发文单位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受文单位与发文单位是否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是否具有领导与被领导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如某高职学院要调整收费标准,需要请求省物价局审核批准,由于高职学院是副厅级,而省物价局是正厅级,因而高职学院就用请示向省物价局行文,但这是不符合行文规则的。

(二)向不相隶属且级别相同或更低的部门请求批准。这种情况是受文单位的级别与发文单位的级别相同或者受文单位的级别比发文单位级别低。发文单位往往认为,尽管对方的级别不比自己高,但对方是主管部门,手中握有权力,自己有求于人,为了请求的事项能尽快批准,还是用请示行文更有利于推进工作。如某区下属的环保局因为新建楼房需要请求该区规划局批准设计方案,两个单位无隶属关系且都是正处级,环保局本应用申请函行文,但还是用了请示行文;再如本科院校因为建设用地需要区国土房管局批准,本科院校是正厅级,而区国土房管局是正处级,本科院校本应用申请函行文,但还是选择用请示行文。这两种情况也都是不符合行文规则的。

二、申请函与请示错用原因

在现实工作中,该用申请函而用成了请示的情况屡见不鲜,且极不容易彻底纠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客观上分不清楚。在该用申请函而用请示的公文草拟活动中,有少数人,不管是公文草拟人员还是单位领导,的确是客观上分不清楚该用哪个文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确实分不清该用哪个文种”的达到了25%,选择“领导说用请示”的达到了33%。这些公文起草人员和领导往往不是专业人员出身,对公文写作缺乏研究,因此简单地认为凡是请求批准就当然应该用请示行文。或者认为用请示比用申请函正规,既然是要请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当然要选用正规的请示行文了。更有甚者根本就不知道还可用申请函向不相隶属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更谈不上正确选择文种了。

(二)“尊重”受文机关。有的发文单位明知向不相隶属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应该用申请函行文,但是为了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好让收文机关开“绿灯”,早日批准请批事项,因此不管不顾行文关系和行文规则,格外表示对受文机关及其权力的充分“尊重”,在行文上把对方当作“直属上级机关”来对待,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用请示行文。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了这种原因的高达75%,可见这是将申请函错用成请示的主要原因。

(三)受文机关的要求。有时发文机关向不相隶属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选择用请示行文实属无奈,因为受文机关明确要求用请示行文,有的业务主管部门也习惯了有求于他们的单位向他们请示,以彰显其行政审批权力。更有甚者因为使用了“申请函”而被受文机关退回不办,而一旦改用“请示”行文后,就马上得到受文机关的“恩准”,请批事项很快得到了“批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了这种原因的占25%,可见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

三、申请函与请示选用辨别

(一)从行文目的上辨别。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行文应当确有必要”。如果行文没有必要性,为行文而行文,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反而会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凡要行文我们都要先问一下“为什么要行文”?只有行文目的十分明确且确有必要,我们才行文。我们辨别申请函与请示的选择使用,首先也要从行文目的上入手。

根据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顾问张保忠先生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释义与实务全书》中的观点,请示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呈批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呈批性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呈转性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示批准所提工作意见并要求批转。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凡行文的目的是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或批转的,就必须用请示,不能用申请函。如:××省国土厅提出了制止交通道路建设违法用地问题的建议并请省人民政府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就必须用请示行文,其标题是《××省国土厅关于制止交通道路建设违法用地问题的请示》。

而当行文目的是请求批准时,才会涉及在请示和申请函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这时就要结合发文单位与受文单位间的行文关系来作出进一步的选择了。

(二)从行文关系上辨别。孙老师在其编著的《公文写作与常见病分析》中指出:行文关系是指根据机关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而确定的一种关系,包括三种情况:

篇5

璇乃美玉,雨璇可作带着雨珠的美玉,晶莹剔透,不沾一点尘世的污秽。用作女宝名字有娴静高贵、不染纤尘、美好善良之意。

姓名: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人的姓一般是自己的部族确定的,名字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

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论语选读》 丰富的内涵 学习和生活

《论语》以专书选读的形式成为高中语文选修的教材,是因为它在内容和语言方面具有经典性和可读性。《论语》是和孔子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及其他典籍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比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仍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营养。在文学方面,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成了格言、警句、成语,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杀鸡焉用牛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赋予《论语选读》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生活,不论是校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如果都能用《论语选读》中的思想、原则去指导衡量,那么我们的行为会更加文明,思想会更加高尚,我们生活的集体也将更美好。

怎样丰富《论语选读》的内涵呢?联系生活实际,使《论语选读》教学“生活化”。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之外,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论语》的文化内涵。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结合《克己复礼》这一课,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1、联系社会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章时,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思想的触角就会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包括国家机关中上下级的关系,事业单位中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子女与父母到底应该怎样相处,代沟是怎样产生的,创新需要打破怎样的常规思维等等问题,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刻。就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并非我们现在常说的“愚忠”,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孔子对臣子提出忠诚的要求的前提是君王要像个君王,对儿子提出孝顺的要求的前提是父亲要像个父亲。尧舜父子之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事例就很典型。这样,在联系社会生活的讨论中,学生就不难领会了。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论语》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了。在《克己复礼》这一课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孝”。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单是给父母好吃好喝的,不单是给父母做事,不单是照顾父母。他要求子女在孝顺父母时要有和悦的神色,更具体地说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要发自内心的。孔子说做到这点很困难,即文中说的“色难”。这样比较难理解,学生不是很好接受,这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幸福吗?这时,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说说自己的父母亲戚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自己又怎样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是将来的事,而是我们做子女的每时每刻都要做的事。经过这样的联系思考,学生不但对“孝”加深了理解,而且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也会做得更好。

《论语选读》,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为了应对高考,而是关照我们的内心,它让我们知道怎样措手足,让我们知道怎样安放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着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篇7

1、寒露到到到,温度又降了,冻走烦恼,冷跑忙碌,凝聚快乐,开怀大笑,让成功伴你每一天,让好运陪你每一秒,从此幸福把你绕,愿你健康直到老,日子更美妙。

2、秋风吹吹凉来袭,阵阵凉意拂人心,火红烈日已收敛,天凉记得增添衣。晚上毯子要盖牢,莫踢被子惹风寒,今日寒露送祝福,愿你安康过秋季。

3、请观世音菩萨洒点甘露给你,愿你在寒冷的天气里,温暖如春。请大肚弥勒佛露点微笑给你,愿你在恼人的秋风里,拈花一笑。寒露节气快乐。

4、深秋枫叶总翩翩,摇落寒露千千万。梦回秋虫正缠绵,一帘幽梦已半残。拥衾披依起思念,半依墙壁半依棉。一朝秋尽红颜老,便是冰天雪地时。盼望朝阳日有暖,不负寒露艳阳天。寒露时节,记得想我,祝君快乐!

5、季节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流淌,寒露又来到身旁。点点雨滴轻洒,为你把好运洗亮;片片落叶飘转,为你把快乐绽放;缕缕阳光照耀,伴你把身体强壮;丝丝柔风吹拂,伴你把成功飞扬。天凉就添衣裳,美丽心情芬芳,朋友情意珍贵,愿你幸福收藏,一生顺利安康!

6、秋雁当头叫,必有大风到,晚稻就怕霜来早。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霜降农谚,经典回味,与人分享,智慧一生。

7、风一路,雨一路,平安相伴莫停步;山一程,水一程,好运作陪万事成;热一场,冷一场,寒露到来添衣裳;左一句,右一句,朋友祝福莫忘记。

8、秋水长,寒露天转凉;秋风扬,思念满胸膛;日子忙,健康切莫忘;情意淌,提醒添衣裳;别烦恼,快乐伴身旁;好运来,薪水猛上涨;祝福你,幸福强中强!寒露时节,祝快乐唱响,心情充满阳光!

9、在下“寒露”派掌门宋温暖,今天特来讨教。先接我一式招财进宝好运拳,再接一招横扫寒气快乐腿,全接住了?那只好送你一句:寒露幸福无敌。

10、寒露时节寒意至,露寒霜冷空山静;一衣一裤把体护,勤加运动体魄强;水果蔬菜不能少,多喝开水无病扰;饮食均匀睡眠足,精神积极心开朗;短信相思把情传,愿你快乐体健安。寒露快乐!

11、把失败的尾巴“寒”住,把胜利的消息吐“露”;把忧伤的触角“寒”住,把愉快的心声展“露”;把挫折的脚步“寒”住,把成功的容颜显“露”;把过去的一切“寒”住,把未来的美好流“露”。寒露节气,祝你快乐挡不住!

12、天气渐凉水珠凝,寒露到来身觉冷。单薄衣服早离身,添衣盖被免伤身。问候祝福及时临,身冷心热友谊存。愿你健康每一天,幸福快乐到永远。祝寒露快乐!

13、寒露水果熟,颗颗含祝福。送石榴,千籽万心包裹着好运;送山楂,酸酸甜甜浸透着快乐;送柿子,大红大火预兆着成功。祝福句句妙,传给朋友福星照。

14、秋雨连绵天气寒,感叹季节多变幻,白天吃好和穿暖暖,没事室外去锻炼,夜晚睡足才舒坦,心平气和身体健。人生道路长漫漫,寒露节气,愿您健康又平安,快乐一天天,幸福永相伴!

15、山菊迎来了寒露的的晶莹,硕果打起了祝福的灯笼;清风拨动了久违的清爽,秋雨光临了田野的酣畅;愿你尽享朋友的祝福,喜获寒露剔透的美意,寒露快乐!

16、再次伫立在窗前,才发现岁月如此匆匆,昔日梦境般的景色,已经变成了一地的落叶。寒露来了,天冷了,想起久违的你,不知一切可顺利!

17、寒露时节天渐寒,关怀天天不停闲,添衣加被别犯懒,腿脚尤其要保暖,好友畅聚欢声传,秋愁自然不来烦,凡事看开莫纠缠,笑口常开是关键。寒露快乐!

18、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天凉如水好个秋,忙里忙外忙丰收,老友情谊不能丢,思念心儿请你收,祝你开心到老,幸福永随,健康长久。

篇8

保护环境两则

【二六班李铭轩】我们在学校里不能乱扔垃圾,看见地上有垃圾时要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里,不能吐痰。这些你能做到吗?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校园吧!

【二六班韩雨琦】看了保护环境的电视,我感觉,有些同学乱扔垃圾,有些同学捡垃圾,那些乱扔垃圾的同学都不爱护校园,我要像那些保护环境的同学学习,我要一看见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我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

篇9

一、发展优势

1. 资源优势 宣汉县生态条件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发展脆李产业潜力巨大。

2. 气候优势 宣汉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无霜期296天以上,无污染厂矿企业,空气质量良好,适宜脆李生长发育。

3. 交通优势 宣汉县境内有襄渝铁路、达陕高速、达万高速以及宣双公路、210线、宣开公路、宣成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横贯脆李产业基地所在地,辐射性较强,有利于产品和生产物资的运输。

4. 品种优势 脆李早、中、晚熟品种繁多,再加上脆李品种本身具有广泛的适栽性,无论房前屋后还是田边地角都能栽植,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十分便于管理。

5. 技术优势 宣汉县农业局内设产业发展股、科教股,下有专门从事果树技术推广的茶果站,从业人员22人,专业技术人员18人,工人4人。同时,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开展院县(校)强强联合;参与脆李产业建设的还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和水果种植大户、种果能手等。

二、生产现状

1. 栽培规模日趋扩大,“三大”效益正在突显 脆李产业是宣汉县的特色果树产业之一。据统计,2013年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4.5万亩,脆李年产量1.45万吨,收入5800万元以上,脆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而且区域经济、绿色经济、特色经济正在突显。

2. 满足不同季节、市场需要 脆李品种繁多、熟期不同,既满足不同季节市场销售,又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对脆李果品的需求。

3. 形成相对集中规模发展的新格局 全县脆李产业已由过去的零星种植发展形成3个万亩脆李产业基地生产新格局,即南坝片区万亩脆李基地,庙安片区万亩脆李基地,达陕高速公路沿线万亩脆李基地。

4. 生产过程正在向标准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 脆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过程控制,强化流程管理,强化规范意识”的原则,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5. 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大力推广应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整形修剪、适时促花、花期放蜂、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叶面喷肥、平衡调控、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并不断进行完善。

三、存在问题

1. 脆李品种、产品质量有待改良、提高 一是品种良莠不齐。栽培品种种类繁多,但良种化水平低,本地品种、引进品种皆有,曾引种的 李、布朗李、超大黑李等,在宣汉表现品性较差,对果农现在发展脆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失调,中熟品种偏多,早、晚熟品种偏少。果实熟期集中,主要用于鲜食,采后缺乏分级、清洁和保鲜技术,优劣不分、统货销售,绝大多数产品缺少商标、品牌,包装简陋甚至散装销售,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达州脆李果实的商品性。此外,加工与储藏技术研究滞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2. 对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护技术跟不上 一是脆李被视为“小杂水果”,没有进行持续投入和科学管理,果农对发展脆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后期投入严重不足,甚至不投入,抱着“有果收无果丢”的思想,有的脆李园成了“原始生态林”。二是果农缺乏科学生产技术,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整形修剪、绿色防控、合理施肥、花果管理等先进实用新技术落实较差。

3. 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尚低 脆李生产至今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方式为主,生产与市场对接不畅;投入少,规模小,“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标准化生产和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缺乏载体,对外宣传不够,销售渠道狭窄,等等。

4.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脆李产业基地(园区)的水、渠、路、沟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脆李产业抗灾避灾能力较弱。

四、前景分析

1. 发展目标 宣汉县发展脆李产业按照“13155”工程目标实施。即建立一个脆李产业品质资源保护及种苗繁育基地,面积300亩,每年繁育优质脆李种苗10万株以上,用5~7年时间,到2020年全县稳步发展改造优质脆李面积5万亩。

2. 发展对策

①明晰思路,搞好规划。坚持脆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巩固绿化3个万亩脆李基地上下工夫,坚持脆李产业向“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突显规模效益和特色效益。

②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一是抓布局,稳步建好脆李产业基地。二是抓投入,夯实脆李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抓服务,增强脆李产业科技实力。四是抓管理,提高脆李产业种植水平。

3. 发展举措

①实施“资源战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建立品种资源档案库,建立品种保护基地,筛选、培育早、中、晚熟脆李品种5~6个,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

②实施“科技兴果”战略,靠科技提高产品竞争力。采取“外请内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引进吸收先进科技成果,推行营养钵砧木嫁接设施种苗繁育技术,推行脆李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脆李产品竞争力。

③实施“品牌战略”,用品牌带动产业升级。为了提高宣汉县脆李果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脆李产业上档升级,采取创建脆李品牌,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指导龙头企业、脆李产业协会和水果生产种植大户注册商品名,如以“地标名”作为商标消费者较易接收;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脆李”,由政府统一申报认证,计划用3~5年完成“三品”认证;利用党政窗口、新闻媒体、中介机构等渠道广泛宣传宣汉县脆李产业,扩大脆李产业影响面,提高宣汉县脆李知名度。

篇10

[关键词]汉译英 词语选择 语境 词语搭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48-01

我们在翻译时,遇到一个具体的词或短语的翻译,首先要解决一个选词的问题,正确选词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选词是否恰当,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如果译文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就应通俗易懂,句子结构简单一点,尽量少用生僻词汇。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是语言的灵魂。”因此汉英译文应力求词汇更简洁,句型更简化。

一、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词汇

确切理解原文词义是正确选词的前提,首先就要求对原文的上下文进行推敲,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的词义。我国英语初学者往往易犯逐词死译的毛病,常用的词汇如“抓”“水平”“情况”等,不看上下文的语境如何,一概照搬词典译为“grasp”“level”“condition”。翻译时要根据汉英词汇中的广义、狭义、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的不同来灵活应用。如汉语“抓”字狭义指用手抓,例如:“他的手被猫抓了”(His hand was scratched by a cat);有时可作抽象的意义解,如“抓瞎”(find oneself at a loss);“做文章要抓住重点”(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ocal point)。将“文化水平”译成“cultural level”,外宾照样看不懂,可译为“educational background(or level)”。再如“情况”一词,可以根据上下文分别译成“condition”“circumstances”“things”“situation”“state of affairs”等等。例如:“我们是否出席会议,那要看情况而定。”可译为:“Whether we attend the meeting or not,that depends.”“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中国的农民也盖起了楼房和别墅。”可译为:“Things are so different now that Chinese farmers have also built up their own apartments and villas.”“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别无它法,只好如此。”就应译成:“Under such circumstances,we have no other alternatives(or choices)to do so.”

由此可见,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译文中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汉语词汇,这就叫“同词异译”,它是解决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注意选词的广义、狭义、褒贬、强弱和政治分寸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2.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狭义)

Over the years,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our farming,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3.这位美国作家的汉语水平很高。

This American writer has a pretty good command of Chinese.(不宜译成汉语式英语:He has a high level of Chinese.or His Chinese level is very high.)

4.提高各级新干部的领导水平很有必要。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rt of leadership of our new government officials at all levels.(“领导水平”在此不能译成“the level of leadership”)

5.他那八十高龄的母亲已于上月去世。(褒义)

His mother passed away at an advanced age of eighty last month.

6.臭名昭著的麦卡锡终于一命乌呼!(贬义)

Notorious McCarthy did kick the bucket at long last!

三、注意词语的搭配

汉语和英语各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因此它们在词语的搭配上就有所不同,翻译时必须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能将汉语词汇的搭配习惯硬套到英语译文中来。例如:

1.上场to appear on the stage/上飞机to aboard a plane/上油to add lubricant oil/上公共汽车to get on a bus

2.青山绿水green hills and blue streams/青云直上rise in the world/浓咖啡strong coffee/浓墨淡写paint with thick ink and a light touch

以上例句1,汉语都是一个“上”字,译成英语时就要选用各种不同的动词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法;同样,同是一个“青”和“浓”字,与不同的词语搭配,英译时就需要选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才能达意传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