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一年级十篇

时间:2023-03-28 02:58:54

歇后语一年级

歇后语一年级篇1

2、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3、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4、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5、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6、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9、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0、飞机上点灯——高明。

11、虎落平阳——被犬欺。

12、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3、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歇后语一年级篇2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马儿护虎儿——没那回事。

马儿伸腿——出题。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缰绳栓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来。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马散宠头——自由自在。

马上耍杂技——艺高。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绷琵琶——不值不谈。

老牛头进汤锅 ———— 难熬

老太婆坐牛车 ———— 稳稳当当

半空中挂口袋--装风

厕所里点灯--------找死

厕所里插秤杆------过愤

屎不带纸------想不开(擦)

瞎子打婆娘--------丢不到手

花椒树下跳舞-------拽麻老

水仙花不开花-----装蒜;

脱了裤子打屁-----多余的圈圈;

茅厕砍载香葱-----屎(死)冲屎(死)冲地;

茅厕砍打扑爬-----离屎(死)不远;

赖格宝打豁害-----好大的口气;

手板心抬菩萨-----抬神;

对倒墙壁窝死-----粪(愤)发图墙(强)

机儿上梆篾块——半边硬

厕所里游泳,奋(粪)勇前进

磅称称屎 ——过分

解放碑的钟 ——不摆了

鸭儿插到屁眼头 ——日本人

豌豆滚屁眼 ——遇缘

砍竹子遇节 ——遇缘

盲佬吃羊肉 ———— 块块是好

老鼠掉进面缸里 ———— 翻白眼

老鼠跌进米囤里 ———— 因祸得福

老鼠跌坛子 ———— 有进无出

老鼠给大象指路 ———— 越走越窄

老鼠给猫捋(iv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胡子 ———— 送死;自己找死

山羊抵角 ———— 对头;向外不向里;往外使劲;向外使劲

山羊抵架 ———— 头碰头

山羊的尾巴 ———— 刚顾自己的丑;遮不住羞丑

山羊的犄角 ———— 歪歪扭扭

山羊的脖子 ———— 直不棱登的

山羊当马骑 ———— 乱来

山羊打仗 ———— 死顶

山羊长胡子 ———— 一副老相

山羊病缠在绵羊身亡 ———— 代人受过

山羊病缠在绵羊身上 ———— 代人受过

山羊爱石山,绵羊爱草山 ———— 各有所好;各人所好

山里的黄羊 ———— 没数儿

沙罗锅里煮羊头 ———— 眼都蓝了,嘴还硬

相关文章:

1.短小风趣的小学二年级歇后语大全

2.有趣的小学生一年级小学生歇后语合集

3.幽默风趣的歇后语大全

4.小学二年级歇后语大全

5.小学一年级常见的歇后语集锦

歇后语一年级篇3

关键词 歇后语;隐喻;认知语境;语境;制约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7-01

一、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语用认知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本文拟从认知语境角度试析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二、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温端政,2002,7)。根据“歇后语”的名称,很多人想当然把它理解为可以歇去后一部分的意思,笔者倒认为或许是歇一会儿,再说后半截的意思。其实除了常用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些外,通常两部分都要说出,否者将出现表意不清。

本文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温端政,2002,9)“直接型”指只有本义而无别义的歇后语,如:

(1)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你说你不在乎,现在你不在乎,将来呢?(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还说》)1这类歇后语,意思基本上无需再作解释, “假装不知道”,意思都再明白不过了。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

(2)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修房不给你批地基……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崔巍《爱与恨》)

例(2)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听音,只能根据语境以及已有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等途径来判断意思。

三、隐喻的意义和类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在历史上,隐喻主要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普遍认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想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寅,2007,406)。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运用就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四、认知语境及其对隐喻歇后语理解的制约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陈嘉映,2003,339)。随着其研究和发展,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语用因素结构产生的,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隐喻的识解过程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智空间,从而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完成隐喻的识解(张慧芳,2010,48-49)。所以认知主体要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的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在矛盾中找到统一。

五、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歇后语这一中国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表达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借助一些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的事件或物体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无不是对其哲学观的一种印证。

参考文献:

【1】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温端政. (2002).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慧芳. (2010). 认知语境下的隐喻动态识解[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47-49.

歇后语一年级篇4

1.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2.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3.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15.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16.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17.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8.木排下水——不成(沉)

19.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20.藕炒黄豆——钻空(孔)子

21.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22.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23.六七八九——没食(十)

24.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5.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6.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27.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28.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29.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3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1.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

32.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3.老鼠跳到琴上——乱谈(弹)

34.老蜘蛛的肚子——净是私(丝)

35.竹林里栽柏树——亲(青)上加亲(青l

36.年初一吃酒酿——头一遭(糟)

37.灯草做拐杖——做不得主(拄)

38.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39.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40.冻豆腐——难办(拌)

4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42.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43.草把作灯——粗心(芯)

44.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45.响鼓不用重锤——一点就明(鸣)

46.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47.旗杆上挂剪刀——高才(裁)

48.保温瓶的塞子——赌(堵)气

49.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50.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51.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

52.一个教师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

53、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54、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55、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56、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57、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58、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59、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60、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61、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62、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63、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64、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65、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6、 八仙聚会——神聊

67、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68、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69、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70、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71、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72、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73、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74、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75、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76、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77、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78、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79、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80、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相关文章:

1.2020年短小风趣的小学生歇后语集锦

2.2020年有趣的小学生的歇后语集锦

3.2020年风趣的小学四年级谚语集锦

4.2020年有趣的小学四年级歇后语集锦

5.2020年有趣的小学生三年级的歇后语合集

歇后语一年级篇5

芝麻开花――节节高、竹篮打水――一场空、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这些都是小朋友们非常熟悉的歇后语。歇后语风趣、形象、生动,用它编写故事一定能引人阅读。现在,就用自己熟悉的歇后语编一个故事吧。

写作指导

怎样才能使编写的故事生动有趣呢?这里有四把神奇的金钥匙。

主题突出

歇后语的前部分大多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才是其表达的真正意思,要深入挖掘其含义,然后以其为作文的主题。比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本意一目了然,就是茶壶的嘴很小,无论怎样倒,装在茶壶里的饺子都倒不出来,比喻某些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不能彰显或发挥出来。比如一位同学编写的歇后语故事《猫哭耗子――假慈悲》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耗子被猫的哭声感动了,竟情不自禁地去安慰猫。谁知猫一甩头,咬住了老鼠。老鼠啊,你可要记住――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

小作者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

情节精彩

故事讲究情节的一波三折,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怎样才能使故事情节精彩呢?作文《猫与老鼠交朋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遇到猫便会逃之夭夭,但当当鼠就是不怕猫!

这当当鼠究竟是怎样的老鼠呢?留下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语言生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运用生动优美的语句,一定能使作文锦上添花。比如一位同学写“吃晚饭了,老鼠不断地往外挤”,语言平淡,不够生动。稍作修改,变成“吃晚饭了,老鼠一窝蜂似的往外挤”,不仅突出了老鼠多,也突出了“挤”得热闹。再如一位同学写《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明晃晃的火苗一跳一跳的,飞蛾暗暗地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把火扑灭!

运用名言警句,故事一下子生动了。另外,运用诗句、俗语、歇后语等都会使作文的语言生动。

大胆想象

想象是神奇的翅膀,会使故事更加吸引人。鸡只能在地上奔跑,要是想象它在空中飞翔,非常有创意!进行想象时可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动植物想象成人,可以说话,可以思考,懂得人的喜怒哀乐……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中的一段:

狗生气地瞪了一眼耗子说:“你呀,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再动,我就把你咬住,咬得你粉身碎骨!”

狗的语言、感情、动作都是小作者大胆的想象,生动、精彩。

小朋友们,现在你已经有了四把神奇的金钥匙,赶快拿起笔编写歇后语故事吧!

【佳作展示一】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兴化戴南中心小学五年级 姜雅晨

老K家养了一只狗,它常常蹲在门口,眯着眼睛,警惕地看着从身边匆匆而过的人。

一天,花猫追赶一只老鼠,老鼠十分机灵,躲进了洞里。狗看见猫的狼狈样,幸灾乐祸地说:“猫兄,怎么让老鼠跑了呢?”猫连忙解释:“我的脚受伤了。”“哈哈!不就是捉老鼠吗,我捉一只给你看看!”

狗屏息凝神,蹲在老鼠洞口。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闪亮的星星在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老鼠趁着夜色出来了。狗扑了上去,老鼠敏捷地躲过,狗一下撞到墙上,头上鼓起了一个“小山”似的包。老鼠见了,得意地跑到桌子上跳起了“霹雳舞”。狗气得暴跳如雷,一下子将桌子掀翻了,碗和盘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惊醒了主人。主人生气了,向狗追去,狗狂叫一声落荒而逃。(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和象声词,还有成语与警句,使文章风趣、生动。)

猫见了狗的狼狈相,哈哈大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佳作展示二】

猫鼠交朋友――信不得

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五年级 冯奕

猫不小心扭伤了脚,孤苦伶仃地躺在家里,几天没吃东西了,唉声叹气地说:“饿死我了,快撑不住了!”老鼠刚好路过猫家门前,听到猫的话,很好奇,从门缝里往里面瞧。猫发现了老鼠,装出一副热情的样子说:“老鼠大哥,快进来!”

“咦,猫今天怎么如此热情?”老鼠有些受宠若惊。

猫满脸堆笑地说:“老鼠大哥,以前咱俩是冤家,多不好啊!以后我们化敌为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老鼠将信将疑地说:“好的!”

猫见老鼠同意了,便说:“老鼠大哥,我想喝水,给我倒一杯好吗?”

老鼠想了想,倒了一杯水递给猫。猫喝了一口,说:“还是有朋友好,不然我怎么能喝到水呢?”

猫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说:“鼠大哥,你要是能给我弄点吃的,就更好了!”老鼠急忙跑回家拿来玉米,与猫分享。(情节精彩,抓住猫的神情变化,写猫对老鼠的热情,与下文猫露出本来面目形成强烈对比。)

一周过去了,玉米没有了,老鼠愧疚地对猫说:“猫弟,现在吃的东西没有了……”

猫狡猾地笑了一下,说:“哦……你倒杯水给我吧!”

老鼠将杯子递给猫时,猫一把抓住老鼠说:“怎么可能没有吃的,你不就是最丰盛的大餐吗?”

老鼠竭力挣扎,但无济于事,只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猫鼠交朋友――信不得!”

歇后语一年级篇6

于智博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他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

转学初期,于智博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表”,还有同学嘲笑他父母离异。但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操场跑步、打球。

虽然父母对智博的学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上中学,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于智博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极差。父母请了学校里最好的老师给他补课,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有一次考试,于智博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母亲参加家长会回来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

于智博当时是校田径队的主力。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是他释放学业压力和树立信心的渠道,也是他自尊心的避风港。

16岁那年的夏天,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

语言是于智博面临的第一关。刚来美国的头3个星期,他发现自己原有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同老师、同学交流很吃力。他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于智博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所以他每次考试基本上都能拿满分,甚至因此被提拔为数学老师的“助教”。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高中毕业后,于智博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大二时,他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院学生的个人最高奖项――最佳学生。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然后考入哈佛商学院。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于智博选择到花旗银行工作,后因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的金融团队,被评为最佳新员工。

2010年,于智博毅然放弃在花旗银行的大好前途,回国发展。如今,29岁的他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

歇后语一年级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日积月累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日积月累”出自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日积月累”顾名思义是一天天、一月月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动态的,是持续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主要包括“识字、对联、经典诗文、名人名言”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学实践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的方法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

一、“日积月累”几种教学现状

(一)机械识记型。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都采用五步法,第一步读读,第二步背背,第三步抄写,第四步默写,第五步查漏补缺,不会背的继续反复读,不会默写的继续反复默写,直到全部过关为止。

(二)自生自灭型。

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处在相对成熟的教龄段中的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运用的是自生自灭型。因为这一部分老师已经从多年的教学沙场中总结出本版块的考查模式,基本上是填空、默写,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读背,会默写了就不会影响考查考试成绩。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日积月累”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时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读背写,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句话“课后读背,会默写”。

(三)蜻蜓点水型。

部分老师在教学本版块时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如教学第八册P50的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老师关注到“鱼鳞斑”,先让学生读准“鱼鳞斑”的音,接着看“鱼鳞斑”的图片,最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学生虽然对鱼鳞斑有初步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缺少灵动和生命力,学生难以感悟到这民间的气象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盲目拓展型。

部分老师认为“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拓展的内容多多益善。于是,随心所欲地让学生无限制地抄写同类词语、句子或者诗句,学生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教学现状处于困境之中。

二、改变“日积月累”的教学方式

(一)乐积农谚,感受生活乐趣。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几乎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小学阶段“日记月累”涉及农谚的有四次,分别是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另外六册、八册都收集了气象谚语。但是因为农事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紧密关联,因而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八册农谚的时候,我就运用“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明晰依据――故事激趣”的思路开展积累活动。

1.调查收集。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了非常多而实用的农谚。我就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周边村子收集农谚。他们收集到的农谚很丰富,有气象类的,也有农耕类的,这些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很浓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谚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分类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农谚很多,有节气方面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等,类似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也有农耕类的,如“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类似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也有关于风、云、雨等。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角度给收集到的农谚分门别类。

3.明晰依据。无论是什么农谚都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因此,我拓展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农谚相关的科学道理。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风雨不久就来到。”让学生研究燕子为什么会在下雨前低飞?蛇为什么在下雨前过道?它是回到洞里去呢还是从洞里出来透气呢?

4.故事激趣。历史上有许多利用气象的故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教学时先播放《草船借箭》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白机智的诸葛亮在一个早上获取了十万支箭,就是利用了有大雾的天时。有了这个故事的引入,学生就自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

通过实地调查、分类整理、故事激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不仅积累了农谚,还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二)巧积歇后语,感受语言魅力。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虽然短小,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小学阶段歇后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六册、八册、九册、十册,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策略:

1.内容重组。三年级第六册第八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课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就是围绕“神话和传说”的,而且“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等也是关于神话、传说。在教学时采用了单元重组的方法,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日积月累”版块进行整合。

2.情境创设。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运用,运用让语言浑身充满活力,让其更灵动。如学校经常举行各项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人获胜,有人落选。于是就以学生象棋大赛、歌唱比赛为背景,情景模拟相声《妙语连珠》。

甲:你的象棋技术真好,就像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

乙:你的歌唱得也不错,就像高山上打大锣――四方闻名(鸣)!

甲:不提不提了,听说你上次住院了,我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乙:不要紧,不要紧,就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

甲:那就好,那就好,我们说句歇后语就下台吧。

甲乙:唱戏的忘了台词――赶快下台。

内容重组,情境创设都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看图猜歇后语、看动作猜歇后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妙积名言警句,感受人生哲理。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的日积月累都有“名言警句”,涉及珍惜时间、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引导。

1.课堂渗透。语文课堂是名言警句积累运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主题的揭示都可以用名言警句。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课后资料和“日积月累”环节都有珍惜时间的格言。引入时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2.营造氛围。积累离不开良好氛围的创设,名言警句流传至今的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有生命意义方面的,如第八册巴金――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有爱国方面的,如第十一册――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选择相应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食堂、图书室等场地,营造处处有警句,处处有名言的氛围,督促学生时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聚沙成塔,聚腋成俅。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老师应是魔术师,灵活地运用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把学生引向自主积累的美好殿堂,让其快乐地徜徉在“日积月累”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有效提高.教育科学,2012、6.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2011.12语文・小学教学设计.

歇后语一年级篇8

现代艺术现象及理论刍议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费歇尔通过对劳动实践这一人类本质的分析,确立人类优越于动物的哲学人类学基础,赋予人类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延伸自身能力的劳动工作形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但费歇尔富有创见的探索则是:这种实践融合了巫术的起源与功能,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巫术活动,劳动等于巫术,劳动者等于巫师,工具就是魔棒。如此就形成“劳动一巫术~艺术”的三位一体,三者可以互相阐释,艺术的起源也随之得到理解。劳动本体意义仍然存在,但是与巫术的理解达成了内在的一致性,艺术的内在本质也就是劳动的巫术性。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也如费歇尔一样分析从宗教、艺术、科学的统一体走向科学、艺术等高级形式的演变过程,而且认为人类最初的日常生活都与巫术相关。卢卡奇在清理弗雷泽、泰勒关于巫术的观念的基础上,接受了汤姆逊关于原始巫术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幻象技术的观念。但是对卢卡奇而言,本体论的基础是日常生活,巫术仅是日常生活过渡到艺术的中介。②巫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相关但是又超越了日常生活,孕育了艺术的审美发生。卢卡奇仅仅是把巫术作为艺术起源的中介,而没有如费歇尔那样把劳动视为巫术,进而把巫术视为艺术的起源、功能、本质,视为在人类社会的艺术中持续存在的实质。不过,他们都没有忽视人类的本质性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的形成来自劳动,这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人类学基础。巫术既是艺术起源的问题,也是艺术功能的问题。费歇尔认为,艺术的功能是融合个体与集体的手段。

人类欣赏艺术,是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完美,把自己与群体存在联系起来,使个体成为社会的人。艺术对自然施加力量,强化了集体的经验,它是个体回归集体的路径,从“我”进人“我们”。“艺术能够把人类从碎片状态提升到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存在。”③在石器时代,图像不可能具有审美创造的快乐,是涉及集体的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在巫术模仿仪式中,个体被同化到集体之中,生产的经验、性的经验、规则和义务都因此而赋予给年轻人,部落的年轻人在仪式中饱受折磨,甚至留下一生的创伤印记,最后与不朽的集体、与祖先融为一体。现代个体虽然摆脱了集体合唱,但是合唱的回音仍然回荡在个体人格之中。集体的因素虽然以“我”的形式主观化,但是人格的实质仍然是社会的,甚至最主观的艺术家也是以社会的身份而工作的。现代诗歌以语言来表达个体的经验是如此主观,以至于所有惯例被捣毁,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也被割裂,这似乎与诗歌的功能背道而驰,但是即使不可表达的最主观性的经验也仍然是人类的经验、社会的经验。即使当今最典型的艺术家的孤独情绪,也是一种社会经验。虽然这种认识与考德威尔的观点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费歇尔没有像考德威尔那样关注心理本能与集体融合的问题,而是从巫术的文化人类学意义来触及艺术作为个体与集体的中介的功能。费歇尔认为,虽然艺术的功能随着人类历史不断擅变,亚里士多德和布莱希特的艺术功能观是不同的,阶级社会的艺术的功能不同于原始时期的艺术的功能,但是在艺术中仍然有一种不变的真理,仍然能够在时间性和历史变迁中寻觅到永恒不变的价值。史诗被马克思视为非发达的史前时代的艺术形式,作为正常的儿童体现出永恒的魅力,超越了时间性。这种不变的永恒性的真理对费歇尔来说来自巫术形式的本质意义。

在20世纪文艺理论、美学中重新得到讨论,在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下人们对形式备加关注。但是费歇尔始终把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挖掘形式的意识形态性及其人类学的基础。一方面,费歇尔认为内容是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形式是最重要的,质料屈居次位。在阿奎那看来,事情的秩序是最终的结构,秩序的观念是最终的原则。因而“形式等同于事物的本质,质料被降格于次要的非实质的地位”①。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也信奉这种观念。费歇尔反对这种形式决定论,认为虽然水晶在无机界中是最完美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不是形式的形而上学的原则的最终决定,而是为原子的特性所决定,水晶的原子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动态之中,运动状态影响温度,进而改变形式。因此,形式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变化的结果。内容不断在变化,就突破现有的形式,创造新的形式,被改变的内容再一次得到稳定,这是内容与形式的动态关系。费歇尔把形式视为保守的而把内容视为革命的。在有机物世界,遗传是保守的,变化是革命的。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的形式是保守的,而生产力即所有社会结构的经济内容则是革命的。资本主义不言说民主的内容,而是言说民主的形式,事实上是为维护其永恒的统治地位。艺术形式主义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问题也是社会现实的形式的问题,联系着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问题。不过,费歇尔指出,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形式不是简单化的,而是一个间接的过程。社会的、技术的、意识形态的因素是如何共同创造新的风格的?对此,人们难以得出准确的答案,因为社会现实如豪瑟尔所说的是复杂的综合体,具有从不同方面发展的可能。但是,艺术表达的需要和方式是受阶级控制的。观看和聆听的新方式不仅是精致化的感觉的结果,而且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意义。费歇尔指出,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是断言形式不在艺术之中,断言艺术所有问题直接联系着社会条件,这是对艺术本质的完全误解。不能从纯粹进步或反动的立场简单地看待艺术作品。费歇尔充分考虑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成果,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形式。他认为,只关注内容而把形式降格于次要地位是愚蠢的,因为“艺术是形式的赋予,只有形式才使一件产品成为艺术作品”①。费歇尔不仅认识到形式对艺术的本质性规定,而且深人阐述了形式的人类学基础。形式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验的凝聚,是控制自然的人类力量。形式不是偶然的、武断的、非本质的。形式的法则和惯例是人类支配自然的体现。在形式中,被传达的经验得以保持,伟大的成绩处于安全中,故形式是艺术和生活必需的秩序。要理解自然或社会现象,就必须探寻它们是如何存在的。社会产品的形式直接联系着其社会功能。“形式是社会目的的表达”,“形式是固定化的社会经验”。②一座房屋的比例和对称不是走向形式的审美意愿的结果,而是被材料的结构和造房者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对称是能量均衡的表达,是原始人的经验的表达。形式在原始人那里体现了巫术的效果,作为巫师的人类通过类似性等方式控制自然,通过巫术方式影响现实。汤姆逊认为,图腾和禁忌是维护部落集体生存的植物或动物,随着生产力发展它们失去了原初的意义,但是形式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人类历史中仍然保留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容。它们维护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保护着部落及其财产,调节着性关系。图腾和禁忌等巫术信仰产生了许多的形式。“只有认识到原始人把自己等同于以之为食的动物和植物,即等同于自然,只有意识到形式和形式的类似性对原始人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有希望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

歇后语一年级篇9

记得有一次,妈妈新买了一本名叫《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的书,我一看封面,嘿!好看!这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正读着津津有味,“莎莎,快睡觉了!”哎!好景不长!我向妈妈抱怨着再看几篇,妈妈也不知从哪学来的歇后语:“做梦吃饺子—想得美!”哼!我就要缠着你,咋样儿!她来歇后语,我不信说服不了她了!长达5分钟的舌战后,终于把她说服了。狗掀被子—全凭一张嘴。

我囫囵吞枣地读了整整三篇,还想再看时,发现时间已晚,不适久读。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了下去。

睡觉时,我精神百倍,一点也没有睡觉的意思,妈妈的睡意非常多,她想到我们上次一起看电视主持人说的话,说:“你没听过孔子的话叫:寝不言,食不语吗?”好吧,我的话匣子收了回去。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把《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拿出来看,“莎莎,不上学了吗?”又是妈妈!我放下书,走到洗脸台。

洗完脸,我以风的速度奔向书房,一下子,忘了时间。

歇后语一年级篇10

关键词:南通童子戏;节律;停延;十三部半巫书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80-03

童子戏,也可称为香火戏,是一种具有原始巫傩性质的戏剧样式,据南通童子自称,早期童子艺人主要从事降魔、驱鬼的活动,现在童子戏的内容以祈福避灾、娱人娱神为主,故南通童子戏内部还分“太平会”、“渔家傩仪”等。童子戏曾流行于古海州(今连云港境内)、扬州、盐城,有些学者认为南通的通剧、扬州的扬剧以及淮剧的前身都源于童子戏[1],而南通童子戏是极少数以原始形态活跃于民间的戏曲之一。

本文仅讨论以南通方言中的南通话为演唱语言的童子戏语言,不涉及启海话、如皋话等。《十三部半巫书》是南通童子基本的民间说唱剧本,全书十四篇,只有最后一部不完整,故称“十三部半”,主要讲述唐太宗游月、入冥带来的一系列故事,曾有学者考证其与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有直接关系,是它的延伸发展[2]。全书语音链以七字、十字等言韵文为主,杂加少量非等言的说白,这主要集中在《唐僧取经》一文中。《十三部半巫书》透露了南通童子自认的源流、发展,是南通童子的圣经,也是南通童子戏的基础语料。此外,本文也因论述需要,略加引用直接秉承童子戏的某些经典曲目。汉语停延指的是在以双音节词占优势的汉语语音链中各个语音层次内部以及层级间的停顿和延连,其构成要素便是由音节的音长形成的延连和由音空形成的停顿。根据音空的长短,又可将停歇分为短暂的顿歇(主要用于句内停延)和略微长一些的停歇(主要用于句子层及句外停延)。顿歇的音感是最弱的,基本感知不出,却起到正确划分音步,理顺文意的重要作用;停歇则有明显的音空感,标点符号是停歇最直接而常用的书面标记,标点位置的改变,标志着停歇的改变,从而带来文意的变化,如:“美国富翁不晓得‘为人民服务’,他们倒当真为人民服务。不像中国富翁,是‘喂,人民,服务’”[3]。以往音空造成的停歇和顿歇更引人注目,延连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与停顿相辅相成的延连,语音链上才出现了有徐有疾、长短交错的节奏形式,出现了韵律美感;正是语音链的各个音节和加在这些音节上的各种形式和层级的停延,才组成了可以真正表情达意、丰富多彩的言语链。如《十三部半》之《陈子春——唐僧出世》篇中“殷凤英怒骂刘洪”的一段:“我丈夫(哎~)?摇叫你船?摇洪江上任(呀~),谁想你(哎~)?摇起毒意(哟~)谋杀夫君~。杀大男?摇和小女(哎~)?摇还不算数,把胡言?摇往外喷想奴(哎~)成亲。“短短四个分句,有七处延读,一处连读,12个大音步,再配以十字悲腔2/4拍的音乐节拍,着实将殷凤英面对强盗时的悲切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殷凤英独坐高楼痛哭亡夫的几句唱词:”哭一声?摇0?摇陈光汝(哎~)?摇死得好~苦(哇~),叫一声?摇0?摇陈子春(哎~)肉落~千斤(呐~)“,两个分句,两处顿歇,没有连读却有六处延读,采取纯粹的悲腔,缓缓诉来,一唱三叹,令人断肠。可见,停延是汉语表情达意基本手段之一,是汉语节律的基础。汉语节奏中的音顿律、快慢律皆是以停延作为基石。从作用看,停延可分为以下几类:(1)生理停顿:出于生理需要,一个较长的语音链需要有换气的地方,例:“哎哟哇!细姑娘,前些日子看到你的青丝发儿好,怎么今朝变成一头卷卷毛?”(《十三部半》之《唐僧取经》猪八戒念白)里的“前些日子看到你的青丝发儿好”共有七个音步,宜在“前些日子”这个气群处稍作顿歇;“怎么今朝变成一头卷卷毛”可有两处顿歇,分别在“怎么今朝”这个气群后和“卷卷毛”这个音步前。(2)逻辑停延:这是最常见的停延,为了表达清楚正确的言语结构层次,传递明晰的语义而出现的停延,语速会影响这种停延的具体时值,而语速的选择与语境密切相关,如“哎哟哇!疼到来年打过春,不要说我一个猴子,就是万把个猴子到时候也送了命。师老爹!你是个修行人,不能见死不救哇!”(《唐僧取经》之孙悟空念白)这句话是孙悟空被唐僧紧箍咒弄得头痛难当时的求饶之辞,应是急切的,语速应是快的。(3)强调停延:一个语音链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需要强调的音步或气群,在语流中突破逻辑停延常规,进行停延位置和时值的更变,通常伴随对比或强调重音构成强调。如上例“一个猴子”中的“一个”和“万把个猴子”中的“万把个”可以处理为“一~个”、“万~把个”,形成对比。这三种停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和谐统一在整个言语链中,为更好地表情达意而服务的。现就《十三部半巫书》语音的停延作一个简要的讨论,以期一窥南通童子戏语言停延的基本特征。在讨论过程中,以脱离旋律的纯语言的语义完足为第一标准,但由于童子戏是戏曲语言,不得不受到唱腔节拍的影响,故在讨论的时有所参照。

一、七字等言句

一般说来,七字句的音步切分为(2+2)?摇3,就衬字及其延长时值看,分句内的音步间,前四个音节,即第一个大音步稍快,通常是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八分音符,即半拍;在偶数序列的分句内第二个大音步内三个音节的时值分布为前两个音节共占一拍,最后一个音节独自占一拍,再加上衬字的延长音,最长可以延长至下一个音乐小节,占足整整两拍;奇数序列的分句第二个音步的三个音节有时是和前四个音节的时值相近,呈现接近匀速的快节奏。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分句内和分句间都明显有了徐疾对照,但又不显得过分突兀。

虽然(2+2)?摇3是七字腔普遍的音步切分格式,但仍然可以根据文意和语法对其细分:(1)(2+2)(2+1)型。如:

①紫金炉内把香焚。②九龙口内把网张。③龙王听说冷冷笑。④子春听说纷纷哭。⑤子春听说回言答。⑥与兄另谋一门亲。(2)(2+2)(1+2)型.如:①雨过以后天又好。②渔翁听说心欢喜。③刘洪占去做夫人。④今日海内救你身。⑤夫妻团圆喜逢春。可以初步看出后三个音节如果是“把”字结构、偏正结构一般都为第一类,如果是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的一般归为第二类。此外七字腔大音步的切分也存在其他类型,比如2(2+3):①祸比?摇天高少两分。②口称?摇先生听衷肠。③走进?摇渔翁张士旺。此外,还有“请教先生占一卜”、“认得泾河老龙王”、“既然爱卿得还魂”、“免得无颜见亲人”。可以看出这一类也有规律可循,即大多是第二个音步的语法组合基本上是同位语结构或主谓结构,或者第一个音步是副词,语义上统领下一个音步的全部内容。

二、十字等言句

十字等言句音步停顿格式为3?摇3?摇4,例如:“兄弟俩?摇在路途?摇嗟叹大哭”(《袁樵摆渡》)、“始皇说?摇我孤家?摇洪天大福”(《借鞭》)。十字等言句所适用的唱腔有十字平腔和十字悲腔,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节拍稍快,从演唱实际看,平腔多在音步衔接处加上衬字,悲腔则更多地将处于音步末位的音节加以延长。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加不加衬字,加哪个,加在何处,是将其处理为延长还是紧连,这很大程度上依托演员的即兴发挥和演员自身的方言语词使用习惯。以《李兆庭退婚》中的几句唱词为例(非《十三部半》,为通剧经典曲目)[4]:

“个”、“哒”两个口语化的衬字使得“记得少亭父将父来救”变成具有反诘口气的正反问,指责对方忘恩负义之情尽显。此外,从这段谱子中我们将十字平腔停延特点略窥一二:首先,3?摇3?摇4格是十字腔音步切分的基本模式;其次,每个打音步末尾可加感叹词并延长时值,最多可占整整一个半的音乐小节;再次,由于节拍根据音步需要和试图出快慢律的艺术效果进行调整后,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单个音节的时值(如一拍由四分音符转向八分音符),不过与此同时,每个音乐小节的总拍数增加,使得整个曲子在节奏上保持一个整体的平衡,确保语音链在节拍转换中的时值可以“平稳”过渡。最后,装饰音使得部分延长时值的音节在调值上起到了抑扬回转的效果;而颤音的应用则更大程度上保证了音节时值在延长过程中做到了延而不衰,余音袅袅、如泣如诉的听觉美感。与此相通却更胜一筹的艺术效果更加直接地存在于十字悲腔中,且看《陈子春》的一句唱词[5]: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装饰音,仅仅只占半拍的音节,如“一”、“子”必须在这半拍的时值内完成两到三个音高的转换,形成凸曲调或凹曲调,营造出凄婉悱恻的艺术效果,如同上文所述,颤音使得音节在延长其时值时还有种颤抖、似断非断、如泣如诉的悲戚感,再加之悲腔在节拍处理上本就比平腔更慢些,愈发能使听者动容,心下愀然若伤。如七字腔可以将音步切分进行细化,十字腔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法规则更加细致地描写3?摇3?摇4格的切分,即3?摇3(2+2),如:(1)日行走?摇夜投宿[(饥饿)(寒冷)]—。(2)受尽了?摇风霜苦[—(并无)(怨心)]—。(3)兄弟俩?摇在路途[—(嗟叹)(大哭)]。另外,还有一些从文本看并不宜简单划分为3?摇3?摇4或(2?摇2)3的特例,如:(1)“有香山王举人皇宫问斩”(《收瘟斩举》),宜划分为1 (2 ?摇3)(2 2);(2)“今朝顺了强人手,有损管家的名声”(《陈子春》),从语义完足和语法完整角度宜划分为2 (2 3),2 (3 2)。

综上所述,从《十三部半巫书》现存语料看,南通童子戏语言停延有以下特征:一是等言句有几乎固定的音步停延格式,具体而言,七字等言句的音步切分为(2+2)?摇3;十字等言句音步切分的基本模式则为3?摇3(2+2)。以上若干特例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从语法、语义的准确度上考量的,实际演唱中受乐谱节拍以及童子艺人习惯影响,并不很严格遵循。二是念白的逻辑停延与一般口语大致相同,不突破语法、语义常规,强调性停延略多。三是悲腔的演唱语言普遍慢于平腔,延连点多于顿歇、停歇点,且句尾多加语气助词,演唱上多加颤音,句末延长时值大于句中衬字延长,一唱三叹,悲戚苍凉。

参考文献:

[1]陆行奕.江淮“童子”与“童子戏”初探[J].艺术百家,1991,(3).

[2]高国藩,高原乐.论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与南通童子十三部民间说唱[J].文化遗产,2010,(3).

[3]李承鹏.李可乐寻人记[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4][5]中国音乐戏曲集成·江苏卷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Z].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2.

[6]南通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十三部半巫书[M].如皋县彩印厂,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