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4-03 22: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格言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这么两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家里做一道应用题。我在草稿纸上不停地验算,不停地用手弄着我的头发。烦躁的我已经没有耐心的再做下去了,只好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我走到电话机旁刚准备打电话给妈妈,树上的知了忽然大声的叫了起来,听在耳里的声音仿佛是鼓舞我的话语,在知了们的鼓舞下,我信心十足,又再次坐回了书桌旁,仔细的研究起来,已经忘记了夏天的炎热。终于,经过我反复的思考,再三的验算,这道应用题被我解出来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感觉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微,好像是夏天送给我的礼物,庆祝我坚持不放弃。
还有一次,那是一次家庭作业,说要做手工制作,本来今天心情就不好,听到这么一个家庭法作业,没做过手工制作的我顿时傻了眼,哎呀!这该怎没办?我回到家去求妈妈,妈妈还是那句老话“自己想自己做”。这时我想起明天不能完成作业,沮丧的我走到了书桌旁,突然我看见了贴在墙上的那句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看到了这句格言,我便不再沮丧,准备认真的去完成这个手工制作。首先我大量的阅读到了有关书籍,再加上自己的创意,一件精美的手工制作品诞生了。我拿给妈妈看,妈妈夸我“真棒”,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两件事是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道理: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篇2
习
黄陂街小学五年级(2)班
学
生王钰峰
指导老师蒋志
学习是一件看起来很容易,但有时候做起来确是很困难的事。
每个人一生一世都在不断地学习。在人们眼里,学习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然而有些人却可以把它做得不平凡。
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想虚度一生一世,那么就要学习一辈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每当我读到这句名言时,我能发现很多很多。虽然,我一直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全义,但是每当我学习完后,我就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有人认为,学习这件事是为天才准备的,和自己无关,自己不用学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事可有可无的事情。他们错了,如果不学习,他们就不能自理,不会交流,不会处理问题,只有靠别人养活,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样,空虚地度过人生的分分秒秒。
篇3
Unanimously, the class reply, "Yes!"
The teacher then takes a bucket of gravel and pours it into the jar. The small rocks settle into the spaces between the big rocks.
He then asks the class, "Is it full?"
This time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holding back, but most reply, "Yes !"
The teacher then produces a large can of sand and proceeds to pour it into the jar. The sand fills up the spaces between the gravel.
For the third time, the teacher asks, "Is it full?"
Now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careful of answering, but again, many reply, "Yes!"
Then the teacher brings out a pitcher of water and pours it into the jar. The water fills the sand.
At this point the teacher asks the class, "What is the point of this demonstration?"
One bright young student raises his hand and then responds, "No matter how full one's schedule is in life, he can always squeeze in more things!"
"No," replies the teacher, "The point is that unless you first place the big rocks into the jar, you are never going to get them in. The big rocks are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your life ... your family, your friends, your personal growth. If you fill your life with small things, as demonstrated by the gravel, the sand, and the water...you will never have the time for the important things. "
So, what are the "Big Rocks" in your life? Spending time with your children, your parents or your spouse? Taking the seminar or class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nd perspective you need to succeed? Making the time to set goals, plan for your further development? When you are troubled because there is no time, remember the story about the Big Rocks and the Jar!
一位中学自然老师想通过一个实验告诉学生们一个道理。他拿出一个广口瓶,往里面放了几个大石块。老师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满了!”
老师又取出一罐碎石子倒进广口瓶,小石子填充了大石块之间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满了吗?”
这一次除了少数几个没有回答的学生,其他人都说:“满了!”
然后老师又把一罐沙子慢慢地倒进了瓶子里,沙子填满了小石子之间的缝隙。
老师第三次问道:“满了吗?”
这次多数学生不敢轻易回答,但仍有不少人说:“满了!”
老师接着取出一壶水倒进了瓶子,水渗进了沙子里。
这时,老师再次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聪明的学生举手回答说:“不论一个人平时的日程安排多么紧,他都能挤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
篇4
[关键词]知识观 教学改革 启示
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指出,“从根本上说,知识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是无法分离的,因而,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与行动将有重大的影响。”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识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与知识的研究和传递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时,教学又将面临怎样的改革呢?
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本质、属性、类型和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人们的知识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自古以来,哲学家、教育家就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进行了种种不同的阐释。
1.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科学取向知识观
理性主义知识观主张知识只能通过理性论证来获得。远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所有的感觉经验不能进入“知识”王国,知识是人类纯粹理性的作品,来源于不可感知的、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必然世界。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则以“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将理性主义知识观推向极至。他基于“普遍怀疑”的原则,提出“天赋观念”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根本上源于天赋观念,具有个别差异、变幻不定的感觉不可能是知识的来源。
与理性主义知识观针锋相对的是经验主义知识观,它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一切知识均起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的途径。这一理念在19世纪实证主义产生后获得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孔德指出:只有“可证实的”知识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而唯有科学知识才是“可证实的”,因此,只有科学知识才能堪称真正的知识。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人们逐渐将科学知识看成是唯一可靠的知识,并将科学知识的标准“客观性”与“可证实性”作为衡量知识的普遍标准。
比较这两种知识观,尽管二者在知识的来源上存在根本区别,但都体现出知识的“绝对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将之称为“科学取向”知识观。
2.建构主义――创生取向知识观
20世纪以来,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知识观逐渐发展。它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式结构的展开,而是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建构起自身的智力基本模式和思维形式,进而内化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主体能动性,主张知识创生理念,因而我们称之为“创生”取向知识观。
3.后现代主义――文化取向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福柯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提出了知识的“不连续性”、“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知识与话语实践的关系”,使对知识问题的考察从纯粹认识论的视角转换到社会的、文化的生活背景之中。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任何人类的知识都不过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认识的结果,“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因而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而非客观的,是文化涉入的而非是文化无涉的,是有一定的文化限域而非跨文化的或超文化的”。因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取向”知识观。
综而观之,从知识观的发展历程上看,它经历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几个阶段,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取向特征。科学取向知识观倡导理性权威和绝对主义;创生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观倡导批判和反思。基于这种差别,许多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传统的权威型知识观和新的批判型知识观。
二、教学改革的知识观透视
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观点。基于对知识观历史演变的阐释,教学改革要认真对待和处理下述问题。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缺乏者和接收者。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内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必须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建构个人知识。即要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追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传统教学以掌握、理解、运用知识为目标,教学的全部活动就都归结为呈现知识、接受知识和测量知识。教学过程呈静止和封闭的状态,教师机械地教、学生盲目地学,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知识本身也成了目的,它控制了教学、控制了人。实际上,教学是很难传递整个社会的全部经验的,作为一种组织传播,教学传递的通常是对那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最有价值且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新的知识观下,教学过程必须实现动态生成。即要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灌输”走向师生间的“对话”,从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过程,走向“创造生产”新知识、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质疑、讨论、操作、探究和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3.体现教学评价的内在意义
传统的教学评价由于受传统知识观“外在性”、“客观性”、“确定性”的影响,无视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化条件要求,过度强调评价的外在意义。即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通常采用标准答案的“标准化测试”。而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获得与个体的内化、生成与合作建构过程是分不开的,学生个体总是带着各自特有的经验、知识、视角与期望走进教学,他们对教学的解读和领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评价除了具有共同的内容、标准以外,还应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现教学评价的内在意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评价目标上,使教学从关注结果的实效性,进而关注过程的合理性,重在从生成、批判反思和发展的视角来考察学生的变化。在评价内容上,知识的多样性、价值性与人之存在的个体性、情境性要求尊重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理解和意义赋予。在评价方式上,各类知识性质、价值的差异与知识建构的个性化诉求,书面的、口头的、实践的、操作的、体验的评价方式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不断改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2.
[2]游洁.知识观的严禁与课程模式的选择[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2).
篇5
作者简介:董晓林,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傅进,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摘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赞比亚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其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采取的积极务实的改革举措,包括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置银行、开办简化的金融账户服务、实施第三方信贷等,对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特别是从整体上考虑建立真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赞比亚;农村金融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66-03
一、赞比亚的金融改革
农业是赞比亚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截至2004年,赞比亚的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农业人口众多,且85%的农民依赖贫瘠的土地生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贫富差距大,市场普遍存在低效率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增加金融服务可获性,特别是改善农村金融结构,支持经济建设,赞比亚开展了全面开放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其改革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1、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
从1992年开始,赞比亚逐步解除了贷款的利率管制,1993年开始取消外汇管制,以后逐步面向所有外资银行开放,对金融系统资源实行重新配置,结果使得全国金融资产比例分布由改革前国有和国内私有银行占金融总资产60%,变成了改革后外资银行持有73%的总资产,仅前三大外资银行就占总资产的50%,其中存款占全国总量的49%。激烈的竞争迫使赞比亚银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到2005年底,赞比亚国内所有13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8%的最低要求,而且在适度控制不良贷款率和风险资产的情况下,创造了总体上7.4%的年资产收益。通过改革开放,赞比亚的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总体上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也有所增强。
2、创新“银行”,延伸农村金融服务。
赞比亚农业人口众多,农村金融是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村商业活动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设立机构的成本较高,致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少,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赞比亚商业金融充分利用邮政网点作为“银行”,来延伸农村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扩展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又节约了在农村增设分支机构的成本,赞比亚商业银行运用邮政网络的优势,在农村地区进行存贷款等金融业务,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而成本仅仅是新建分支机构的0.5%。
3、政府灵活指导,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对于拥有大量贫困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业务分散、服务成本高等系统性缺陷。赞比亚政府在运用软性和硬性的政策性指令要求金融机构服务贫困人群之外,尤其注重“道义劝导”的实际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政府务实灵活的指导下,赞比亚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Mzansi账户”服务――只提供最基本金融服务的账户,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种创新服务符合赞比亚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存款量,在开办该账户服务的第一周,就增加了180,000新用户,预期到2008年,这一服务可以使赞比亚的银行账户中贫困人群的账户比例由32%增加到80%。
4、第三方信贷担保,解决抵押难题。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始终难以解决农户信贷抵押问题,赞比亚通过建立第三方信贷担保增加了农村金融的可获得性。过去正规金融机构拒绝认定动产为信贷抵押,这导致农户和中小企业没有可申请贷款的抵押品,而第三方信贷担保体系成立后,金融机构只需要与第三方信贷担保方以保险合同的形式来防范违约风险,从而增强了农村信贷的可获性。例如赞比亚“企业发展计划(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ject)”是旨在促进赞比亚农村地区及更广范围内中小企业信贷的一个第三方信贷担保组织,它与赞比亚银行合作,通过对赞比亚银行所放的贷款进行监管,以市场利率成功地实现了第三方信贷担保组织与银行的双赢。但是,这一机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贷风险的后顾之忧,但没有明确信贷抵押的界限,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此外,这一机制是否能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待检验。因此,第三方信贷担保机构必须设计目标性强的信贷管理机制,在操作中避免政府干预,并拥有充足的资金,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赞比亚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首先,赞比亚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率高,汇率波动大,迫使政府不得不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如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商业银行的资金经常被用于填补财政赤字,商业银行也习惯于购买趋向零风险的国债,而不是将资金设法用于信贷,从而使银行提供给私人的贷款占当年GDP的比例由1990年的8.8%下降为2004年的8.1%;其次,赞比亚的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较高,发放贷款按照“了解客户”准则,要求贷款人必须持有正规部门的工作证明或居住证,设有最低存款余额限制,这样虽然有助于控制信贷风险,但不利于90%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的、低收入水平的农户获得金融服务。此外,赞比亚金融改革另一个缺陷在于其金融监管法规滞后于金融改革进程。研究发现,赞比亚的金融改革一开始就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从而无法采取谨慎的风险管理,不能确保市场机制的作用。加上赞比亚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高通胀、高赤字,汇率波动大,拥有巨额外债,这些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剧了金融系统风险。许多金融机构在自由化改革后纷纷建立,但由于缺乏风险监控,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许多金融机构倒闭,尚未倒闭的拥有大量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则经营业绩不佳。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依然是低效率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努力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从整体上考虑建立真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赞比亚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实行真正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中,利率管制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深化的程度,虽然经过几轮金融改革后,利率浮动范围已经逐步放宽,但在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执行利率仍低于市场利率,这不利于实现农村金融供需平衡,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从赞比亚的金融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金融基础较为薄弱,实行全面的市场化仍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必须推行利率市场化,赞比亚改革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和全面的对外金融开放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和金融服务的可获性。
2、创新商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提高农村金融支农力度。
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农业银行要遵循“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稳步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服务。从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来看,虽然不良贷款率在逐年下降,但依然位居国有商业银行首位。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赞比亚的第三方信贷担保和简化的存款账户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同时建立信贷者信用记录,以良好的信用记录作为信贷抵押,对那些诚信的农户继续授信,可以帮助农户树立谨慎诚信的良好信贷行为。与赞比亚不同的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已进入城乡一体化建设阶段,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会产生各种形式的金融需求,商业金融应按照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在金融市场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
3、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先导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应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尤其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为主的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内源性”融资特点又使得农村信贷需求多数是生活性需求而非生产性需求,因此信贷需求的资金规模小,还贷风险较高,商业金融不愿进入农村市场,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农村地区首先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发挥先导作用。政策性金融可以运用财政手段分配金融资源,将培植农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减少,改善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赞比亚政府在金融改革中,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过去虽然严格执行政策性指令,只执行粮棉油收购的资金发放,并不对农村基础设施、产业调整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支持。2007年的金融工作会议已经给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广的、更明确的职能定位,农发行应该成为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机构,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首当其冲的支农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协调互补,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
4、鼓励并规范小额信贷等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部门长期并存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一大特征。我国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长期以来非常活跃,政府曾试图彻底取缔以给正规金融更多的业务空间,但期望屡次落空,其原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非正规金融具有规模较小、借贷方便等优势,对市场信息反应更快,处置风险手段也更为灵活,信息成本较低,与我国经营规模小、信贷需求额度小的农户容易对接,更能满足农户及个体经济的需求。
赞比亚的金融改革意识到了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规范小额信贷的经营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改善了农村金融的可获得性。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农村信用社难以有效到达“目标客户”的情况下,小额信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鼓励并规范小额信贷等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也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
5、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
目前在金融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金融法制法规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金融开放有助于引入海外资本,解决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中的资金和技术短缺问题,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风险和问题,赞比亚在金融对外开放后引发的金融机构倒闭潮警示我们金融改革必须法律法规先行,只有制定好了游戏规则,加强监管,理顺金融改革的秩序,才能更好地约束市场参与者,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
参考文献:
[1]IFAD,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 Thematic Study, Volume I - Evaluation Report, Report No. 1147-CN Rev.1, 2001.12;
[2]José de Luna Martínez,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in Zambia,Word Bank working paper,WPS4061,2006.11;
[3]Joselito Gallardo,Michael Goldberg,Bikki Randhawa,Strategic Alliances to Scale Up Finan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Word Bank working paper,2006.4
[4]Xavier Giné,Access to Capital in Rural Thailand: An Estimated Model of Formal vs. Informal Credit,World Bank working paper,WPS3502,2005.2
[5]Enjiang Cheng and Zhong Xu,Rates of Interest,Credit Supply and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working paper (CSES Working Paper No. 20. 1.),Victo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3.5;
篇6
[中图分类号] R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029-03
年龄的增长使得皮肤的各层组织结构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得该处不仅出现松弛下垂,而且布满皱纹,即所谓的老化征象,尤其在面部最为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的方法进行根治,统称为颜面部除皱术。对面部相关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在术式上的日臻完善[1]。
一般认为,除皱手术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代除皱术
这一阶段人们对面部老化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对局部皱纹的认识[1]。早期的面部除皱术包括3种方式:①局部皮肤切除缝合:Miller[2](1906年),Kolle[3](1908年)较精细地在皱纹局部设计新月形或椭圆形的切口,直接切除皮肤,不行皮下剥离。Bettman [4]进行了一些改进,他将切口设计在隐蔽部位(如头皮内) 或顺皮纹方向,手术必须双侧对称进行。其缺点是术后改善不是十分明显,且维持时间极短。② 局部皮肤切除,皮下剥离后缝合:包括Bames[5](1927年)与Burian[6](1930年),他们在切除皮肤后,于皮下潜行剥离一段距离,拉紧皮肤,将多余的皮肤切除缝合,并强调剥离时必须保留4 mm厚度的皮下脂肪层,其优点是术后效果有所改善,手术切口隐蔽,但维持时间仍较短[7]。③广泛皮下剥离的全颜面除皱术, 包括Mayer [8]及Lewis[9]等,前者认为面部除皱术必须施行皮下的广泛剥离,并指出术中剥离越广,效果越好,维持时间越长。后者还提出,在此基础上还须减弱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颈阔肌等表情肌的功能。
20世纪60 年代,面颈部皮下分离的全颜面除皱术成为西方国家非常流行的美容手术,而我国早期开展的除皱术,也多属于此类[1]。这一时期的除皱术被称为第一代除皱术。但阶段该的手术安全、操作简单、术后反应轻、对鼻唇沟的近期疗效也比较可靠[10]。
2第二代除皱术
此期最重要的是SMAS概念的认识。其中,Skoog[11]最早提出了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概念。1974年他发现,面、颈部组织是一个复合形态单位,除皱时必须将其提紧,并且首次实施了双层组织(面、颈部) 提紧复位的除皱术,他创新了除皱的方法:从耳前及颈后切口向前行皮下剥离,然后在下颌缘下2 cm水平于颈阔肌下分离(颈阔肌和皮下组织不分离,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向后上方推移拉紧, 将颈阔肌后缘与乳突区缝合固定,去除多余皮肤、肌肉,术后颌颈角的轮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手术效果较持久。但由于颊脂肪没有得到复位,颈部多余的脂肪、肌肉也没有得到足够减少,因此该方法没有得到推广[12]。
Skoog的观点在1976年得到了Mitz和Peyronie[13] 的证实,他们并且进一步认为在面部皮下脂肪层的深面,存在一个由肌肉、筋膜、腱膜组织排列构成的连续的解剖结构,定义为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即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简称SMAS。并将其分为3种区域:①肌性区域;②腱性区域;③混合区域。其中肌性区域包括额肌、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肌、颈阔肌所占据的范围。腱膜性区域包括胸锁乳突肌区(即胸锁乳突肌浅面的颈浅筋膜)、耳前区、颞区(即颞浅筋膜)。以上各腱膜区的SMAS致密坚韧,耐牵拉。混合区域位于颧肌下半附近的颊脂垫浅面,通常为包括颧大肌下1/2外缘在内的1.6 cm宽的带状范围。其结构特点是:薄的纤维膜连结着纵形、横行肌束,膜的浅、深面有多量脂肪[14]。
基于解剖学研究,Mitz和Peyronie[13]设计了SMAS除皱术,他们的方法是额颞部分别在帽状腱膜、额肌、颞浅筋膜下分离,颊、颈部在广泛皮下分离的基础上,于颧弓下1 cm处 将SMAS掀起形成SMAS-颈阔肌瓣,向上悬吊于颧弓骨膜和耳前。此种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较前明显改善,尤其面下部组织复位良好,而鼻唇沟附近的SMAS由于较薄弱,所以颊部SMAS 的提升对其形态的改善并不持久[15]。
SMAS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中,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在确保了该方式的安全性的同时,术后效果也显著改善。多数学者对Mitz 的观点表示赞同并有所补充[16],但仍有不同观点,包括Jost[17]认为,面部存在着一个筋膜脂肪层,它是原始颈阔肌的延续,但不包括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Thaller[18] 则提出,SMAS与腮腺筋膜虽连接紧密,但实际上是分开的,而且与颞浅筋膜不连续。Lenmon[19]认为,SMAS 只是组织学上的结构,沿SMAS下分离平面太浅,所形成的是纯脂肪瓣,而腮腺筋膜下的深层分离才符合真正的解剖学特征,并保证了原始颈阔肌瓣的坚固性和面神经分支的安全。
3第三代除皱术
Hamra[20]认为,面部老化的机制是,眼轮匝肌、颧脂肪垫和颈阔肌的松弛及下垂。眼轮匝肌松弛产生颧部弦月征,(睑袋表现之一);颧脂肪松垂造成鼻唇沟的加深;颈阔肌松垂破坏了下颌、颏、颈部的正常轮廓线。发生这些变化时,皮肤与其深面的这三种成分的解剖关系其实并没有改变,因此如果只做皮下组织的分离提升仅能解决皮肤松垂问题,并不能解决深层解剖结构的变化。基于上述看法,Hamra于1986年首次提出深层除皱的概念:要点是将皮肤相连的颊脂肪从颧肌上分离,连同下方的颈阔肌及皮瓣一起向上重新定位。这三种解剖成分在同一复合瓣中被掀起,并在术中获得均等的提升和复位,保持它们固有的解剖关系。该方法由于重新定位了颧脂肪,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鼻唇沟加深的问题[21]。
1992年,Hamra又进一步提出了复合除皱的概念[22],即将眼轮匝肌从眶外缘的骨膜上分离,同皮肤瓣一同掀起,从而形成一完整的复合肌皮瓣。该瓣蒂部是下面部的颈阔肌及面动脉、上面部的眼轮匝肌及眶下血管。复合瓣丰富的血供允许存在过大的张力,这是皮肤瓣无法比拟的[23]。
Gryskiewicz, Joe M. M.D.这种术式使面中部老化得到了较好的矫正,被称为第三代除皱术。
Bahman[24]认为Hamra 的方法对改善面中份老化的效果也不完善,他提出了多层次除皱术,其要点是在皮下和SMAS下均广泛剥离, 且超过鼻唇沟, 形成独立的皮瓣和SMAS-颈阔肌瓣,分别向上提紧这两个独立的组织瓣,能够去除更多的松弛皮肤,同时能更加有效地改善鼻唇沟和颊部软组织松垂,术后效果维持时间更长[25]。
Furnas[26]最早观察并报道了面部的支持韧带,后者包括包括颧弓韧带、下颌骨韧带、颈阔肌耳韧带、颈阔肌皮肤前韧带等。颧弓韧带是一束或几束强韧的结缔组织束,位于耳屏前4.5 cm处,起于颧弓前端下缘,止于颧部的真皮。下颌骨韧带是双排丛状结缔组织小带,起于下颌体前1/3的骨面,呈条状分散止于下颌体下缘之上1 cm的带状区域。颈阔肌耳韧带是一较薄的筋膜片,从颈阔肌后上缘延伸,紧密附着在耳周围皮肤。颈阔肌皮肤前韧带起于颈阔肌前上缘,斜向前上止于皮肤的真皮。Stuzin[27]于1994年报道了咬肌皮肤韧带,又称颧颊韧带,起于咬肌前缘,是由咬肌筋膜、SMAS紧密结合形成的结缔组织束带,止于颧部真皮。对于这些面部支持带,Furnas认为他们起到支持、固定其相应区域面部的皮肤、皮下组织的作用,使面部皮肤能保持正常的解剖位置。当面部老化时,面部支持带变薄、松弛,将导致面部软组织位置下移,除皱术中必需离断和重建某些韧带,达到最大程度的提紧效果[28]。
Stuzin [29] 和Mendelson[30]提出了再造的概念。他们认为,面部除皱术的本质是一种再造手术,即再造年轻状态下面部各层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和位置。他们也强调皮下有限的剥离,SMAS 下扩大性的广泛剥离、松解,保持皮肤和SMAS 间的联系,同时必须将SMAS 缝合固定于颧弓表面的骨膜上,SMAS 上提固定后,将有效矫正鼻唇沟和下颌垂肉,也将减轻皮肤切口的张力,减轻术后切口瘢痕。
1982 年Tessier[31]将颅面外科技术应用于美容外科,提出面上1/3 骨膜下剥离除皱术,他在眶外缘和上缘处进行骨膜下分离,使眉及软组织向上提升,术后取得更好的眉上提效果。Psillakism[32]在解剖中发现,认为随年龄的增长,骨骼由于脱钙体积变小,皮下脂肪变薄,肌肉的体积和张力变小,皮肤真皮变薄弹性变小,骨、肌肉、脂肪、皮肤的平衡破坏,松垂的软组织悬吊在体积变小的骨骼上,因此在治疗面部老化时必须将软组织提升,以重建他们与骨骼的平衡关系。并且他还发现,在眶上缘,帽状腱膜与骨膜间有致密的附着,在鼻根部,帽状腱膜与降眉肌、皱眉肌密不可分,在眶外缘,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及骨膜紧密相连。因此,他将Tessier的原则应用到面中三分之一,建立了骨膜下除皱术的理论。他将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表 面的SMAS与肌肉、颧骨相连,只有在骨膜下将上述诸肌从眶下缘、颧骨上分离,使得SMAS上提。此种骨膜下除皱取得了另人鼓舞的美容效果,使眉毛、外眦、颊部和下颌组织有较好的上提,鼻唇沟变浅[21]。为避免损伤面神经颞支,他将骨膜下的剥离局限在颧弓内侧三分之一。
Ramirez [33]根据进一步的解剖研究指出,Psillakism的骨膜下剥离仍存在损伤面神经颞支的可能,并且由于剥离范围仍小,不能获得满意的眉及面部上提效果,他提出了扩大的骨膜下剥离技术。主要有以下改进:①眶骨骨膜剥离可进入眶内1~2 cm,增大眉上提效果;②面中部分离通过颞浅筋膜颧弓上3 cm切口进入,到达颧弓后上缘切开骨膜向前方分离整个颧弓,既扩大了分离范围又减少了神经损伤;③颧弓下在咬肌筋膜下向下分离1~2 cm;④上颌骨前面分离到梨状孔、齿龈沟,使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附着点掀起。同时结合小范围的皮下和SMAS 下分离,增强手术效果。Ramirez认为扩大的骨膜下分离使面中部有更大的上提幅度,对鼻唇沟有更好的矫正。而且因为上提了颧大、小肌附着点,使下垂的口角得以矫正。术中用颞深筋膜固定上提的软组织,比用纤维脂肪性质的颞浅筋膜固定更加牢靠。耳前可切除更多皮肤,张力不大,所以瘢痕较小。在颞深筋膜下进入颧弓,减少了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
对于骨膜下除皱的分离,Michael[34]认为,额部的骨膜下分离应从眶上缘 2 cm开始,联合应用唇龈沟切口, 在外眦下2 cm用一直针穿过皮瓣全层(即颧脂肪垫外上极)作定点标志,经口内切口在此点作8字缝线向上悬吊于颞深筋膜,此缝线内侧2 cm做同样的悬吊。
针对东方人种,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孙家明[35]按Harmaz 方法行骨膜下除皱时发现,由于耳前颞深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限制了上提幅度,使鼻唇沟及下颌区上提仍显不足。他在颧弓后部骨膜及咬肌筋膜前面分离,并将分离的筋膜骨膜纵行切开, 形成一颞深筋膜-骨膜三角瓣,变传统袋状上提为片状上提,对消除加深的鼻唇沟及松垂的下颌有明显效果。高景恒等[1]认为,颧弓、颧骨体、上颌骨表面的骨膜分离后,面中部的软组织仍未能充分松解,需切断耳前及颞下颌关节的纤维附着。同时认为咬肌筋膜很薄,分离平面必须在咬肌内,要精细操作,防止损伤面神经及腮腺导管。
Yoonho Lee[36]的看法是,咬肌筋膜下的剥离可向下进入面下三分之一,并游离咬肌皮肤前韧带。同时认为骨膜位于深层,在东方老年患者中,单纯的骨膜复位将导致鼻唇沟加深,因此建议加上广泛的SMAS下分离,以矫正这种缺点。
国内的王佳琦等[37]认为,面部老化是由于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骨骼多层次蜕变、萎缩、松垂的结果,从解剖学角度考虑,于骨膜下层、SMAS下层和皮下浅筋膜层同时分层剥离,将面部整体组织拉紧上提,能够获得更有效,更持久的面部年轻化效果。同时指出,面部除皱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面神经位于SMAS下层,从耳前到鼻唇处,越向前走行越表浅,因此SMAS下的剥离应在安全范围内。另外,因为是三层剥离,所以每层剥离范围均不必太大,特别是SMAS下和皮下浅筋膜层,便可达到满意效果,而不易损伤面神经。虽然术后深层肿胀较明显,但恢复也较快,且皮肤肿胀青紫不明显。术中剥离层次清楚,术后包扎牢固,可大大减轻肿胀程度。
4内窥镜骨膜下除皱术
经头皮冠状切口具有创伤大、头皮感觉异常、脱发等缺点[15]。为适应微创手术的潮流并且减少并发症,Aiache[38],Daniel[39]将微创的内窥镜技术用于额部除皱和眉上提中。在额部头皮内分别作3个1.5 cm左右的纵形切口,在内窥镜下行骨膜下剥离至眉弓下,剥离松解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血管束,处理皱眉肌、降眉肌,并将已剥离松解的额部组织向上提紧缝合固定。经临床实践和跟踪观察,该方法不仅手术效果与冠状切口相同,而且能减少冠状切口引起的并发症,损伤小、恢复快[12]。
Ramirez[40]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面上2/3骨膜下除皱术,面中部组织上提效果更可靠。Abramo[41]、Bostwick[42]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全颜面除皱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内窥镜除皱技术不能切除多余皮肤组织,所以仅适用于皮肤不是很松弛的患者[14]。
我们知道,应用解剖的深入与具体术式的改进是有机统一的,目前的除皱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玮. 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95-1129.
[2]Miller CC.Subcutaneous section of the facial muscles to eradicate expression lines[J]. AMJ Surg ,1907,21:235-236.
[3]Kolle FS.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M].New York:D.Appleton and Co.,1911. 235-237.
[4]Bettman AG.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 of the face[J].Northest Med ,1920,19 :205-208.
[5]Bames OH. Truth and fallacies of face peeling and face lifting[J] .Med J REC,1927 ,126 :86-89.
[6]Burian F. Zur Technik der Gesichtshautspannung[J].Med Welt,1936,10:930-932.
[7]Zins JE, Fardo D. The "Anterior-Only" Approach to Neck Rejuvenation: An Alternative to Face Lift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2005,5:1761-1768.
[8]Mayer DM, Swander WA. The present status of phytido plasty[J].J Int Coll Surg,1956,25 :613-616.
[9]Lewis GK.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wrinkles[J].Arch Otolaryngol,1954, 60 :334-337.
[10]Mowlavi A, Meldrum DG, Wilhelmi BJ, et al. The "Pixie" Ear Deformity following Face Lift Surgery Revisited[J]. Plast Reconstr Surg,2005, 115(4):1165-1171.
[11]Skoog T. Plastic surgery new methodsand refinements[J].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74,18 :323-326.
[12]Nagase T, Yoshimura K, Aiba E, et al. Angle-Splitting Ostectomy Followed by Face Lif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5, 115(2):633-640.
[13]Mitz V, Peyromine M. The superficial musculo - aponeurotic system (SMAS) in the parotid and cheek area[J].Plast Reconstr Surg ,1976,58:60~62.
[14]Goldwyn RM. The Designer Face Lift[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114: 159-160.
[15]Mowlavi A, Meldrum DG, Wilhelmi BJ,et al.Effect of Face Lift on Earlobe Ptosis and Pseudoptosi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 114(4):988-991.
[16]Daane SP, Owsley JQ. Incidence of Cervical Branch Injury with "Marginal Mandibular Nerve Pseudo-Paraly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Face Lift[J].Plast Reconstr Surg,2003, 111(7):2414-2418.
[17]Jost. Neck lift simplified surgical technique refinements an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J] .Clin Plast Surg,1983,103: 79.
[18]Thaller. The submuscular aponeurotic system: a histologic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evaluation[J] .Plast Reconst Surg ,1990,86:690.
[19]Lenmon. Superficial fascial rhytidectomy: a restroration of the SMAS with contral of cervicomental angle[J]. Clin Plast Surg ,1983, 10:507 .
[20]Hamra ST. The deep-plane rhytidectomy[J]. Plast Reconstr Surg,1990, 86:53
[21]Massiha H. Short-Scar Face Lift with Extended SMAS Platysma Dissection and Lifting and Limited Skin Undermining[J]. Plast Reconstr Surg,2003, 112(2):663-669.
[22]Hamra ST. Composit rhytidectomy[J]. Plast Reconstr surg,1992,90:304.
[23]Gryskiewicz JM. Submental Suction-Assisted Lipectomy without Platysmaplasty: Pushing the (Skin) Envelope to Avoid a Face Lift for Unsuitable Candidate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3, 112(5):1393-1405.
[24]Bahman Teimourian, Stephen Delia. The multiplane face lift[J] . Plast Reconstr Surg ,1994,93:78282.
[25]Ou, Ling-Fen. Circumauricular Incision (Water-Drop Shape) for Mid- to Lower Face Lift[J]. Plast Reconstr Surg,2005, 116(1):308-315.
[26]Furnas DW. The retaining ligaments of the cheek[J]. Plast Surg,1989, 83:11.
[27]StuzinJM. Anatomy of the frontal branch of the facil nerve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mporal fat pat[J].Plastic Surg, 1989 ,83 :265.
[28]Prado AS, Andrades P. Decongestant Sympathomimetic Drugs Sold "Over the Counter" Can Produce Skin Slough of Face Lift Flap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 117(4):1359-1361.
[29]Stuzin JM, Baker TJ. Extended SMAS dissection as an approach to mid face rejuvenation[J]. Clin Plast Surg ,1995,22 :295-311.
[30]Mendelson BC. Extended Sub-SMAS dissection and cheek elevation[J]. Clin Plast Surg ,1995 ,22 :325-339.
[31]Tessier P. Communication to the craniofacial meeting[M].in Rome ,1982.
[32]Psillakism JM . Superiosteal approach as an improved concept, for coorrection of the ageing face[J]. Plast Reconstr Surg,1988,82:389.
[33]Oscar M.Ramirez. The Extended Subperiosteal Face Lift :S DefinitiveSoft-Tissue Remodeling for Fascial Rejuvenation[J].Plast Reconstr Surg, 1991,88:227-235.
[34]Michael, Yaremchuk. Subperiosteal and full-thickness skin rhytidectomy[J]. Plast Reconstr Surg,2000, 107:1045-1057 .
[35]孙家明,程国梁,周锐华,等.骨膜下分离加颞深筋膜-骨膜三角瓣技术行面部除皱[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7,2:277-278.
[36]Yooho Lee.Multiplane Face lift with the Subperiosteal Dissection for Orientals[J]. Plast Recons Surgery,1999, 104:1237-243.
[37]王佳琦,赵敏,戚可名.面部三层剥离除皱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244.
[38]Aiache. Endoscopic facelift[J].Aesth Plast Surg ,1994 ,18 :275-280.
[39]Daniel RK. Beatrix Tirkanits: Endoscopic forehead lift[J]. Clin Plast Surg,1995 ,22 :605-618.
[40]Ramirez OM. Endoscopic full face lift[J].Aesth Plast Surg ,1994,18:363-372.
[41]Abramo AC. Full face lift through an endoscopic approach[J]. Aesth Plast Surg ,1996 ,20 :59-66.
篇7
【关键词】药品价格 专利药品 通用名药品 价格管制。
药品价格管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各方关注的焦点。 目前高企的药品价格已经被社会各方诟病为造成我国医疗费用超常规增长、 药品营销体系混乱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降低药价、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等问题,有必要从药品价格管制原则和实务操作入手,寻找到改进我国药品价格管制的有效措施。
一、英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方式。
英国对药品价格的管制主要采用了对制药企业利润进行控制、对药品实施最高限价或补偿等措施。英国的药品定价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获得最低药品价格;第二类,对原研药,允许制药企业按照市场已有的原研药价格制定药品价格;第三类,由制药企业先提出药品价格申请, 政府通过对制药企业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供货成本进行分析,并根据制药企业向 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销售的其他药品利润幅度来确定该药品的价格。
一是原研药。 NHS 主要通过控制制药企业的利润来控制其药品价格。英国政府规定:制药企业的净收益为其投资总额的 17%~22%,最高利润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的 25%。 在 25%范围内,制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药品价格。 如果制药企业的净收益超过了投资总额的 40%, 政府将要求制药企业通过降低产品的价格(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药品的组合)来降低制药企业的净收益,或者将制药企业超过 25%的净收益部分收缴政府财政。 如果制药企业因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过低导致净收益过低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则可以向 NHS 提出药品价格申请。 NHS 每年都会对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以确定药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费用比例。
二是通用名处方药。 从 2000 年 8 月开始,英国政府采用了最高限价管制措施。英国政府规定:政府将参照药品价格调整方案、药品历史价格和各方关系(制药企业、医疗机构、患者等),对销售给社区药房的处方药实施最高限价政策。 最高限价以药品补偿目录中的药品平均价格计算, 补偿价格则由制药企业根据每个产品有效含量、包装规格等不同因素自行确定。
英国药品价格管制特点是:(1)注重宏观管理。 英国药品价格管制主要以制定宏观管理政策为主,例如:
以控制制药企业净收益为切入点, 通过控制制药企业的利润,达到控制药品价格的目的。从 1999 年开始,英国政府连续要求制药企业降低药品价格, 使得英国药品价格年均下降 4.5%,截止到 2002 年底,该项降价措施让英国民众的健康服务资金少支出了 8 亿英镑。(2)按药品类型,分类对待。对原研药和通用名处方药采用了不同的定价办法。 为了调动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积极性,英国政府通过适当压低通用名处方药价格,迫使制药企业为追求高回报率而积极投身新药研发。(3)激励与监督共存。 英国药品价格调控政策有很大的灵活性,制药企业在药品定价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一方面提高了制药行业的生产率, 以激励制药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最高净利润限制方式来防止制药企业获得超常规的经济利益。
当然, 英国的药品利润控制政策对医师临床合理用药并没有起到任何牵制作用, 因而不能保证药品的适度、合理使用,这是其药品管制措施的一个缺陷。
二、德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方式。
德国对药品价格的管制主要采用了参考定价制度,除此之外,德国还采用了药品价格消减政策及强行降价措施等方法来控制药品价格。通常情况下,德国制药企业可以自由制定药品价格, 并不需要介入任何正式程序。 德国对药品也实行了分类价格管制措施:
一是对于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 制药企业一般将其价格定得很高;对于仿制药,制药企业会主动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动态调整药品价格(降价或者采取组合促销方式)。
二是政府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了药品批发及药品零售环节的加价率,具体做法是:药品批发商可在药品出厂价基础上加价 15%, 不同价格药品可以有不同的加价率; 药品零售商可以在药品批发价基础上再加上15%的零售药店税收及给医疗保险部门的 5%返利,最终形成终端药品零售价。 德国实行药店全国统一零售价格,以避免不同制药企业同种药品出现不正当竞争。
1989 年,德国引入了药品参考定价制度。 严格意义上讲,药品参考定价并不是一个定价系统,而是一种关于药品的补偿机制,它对每组药品都定出参考价格,该价格就是医疗保险允许偿付的药品价格。 超过参考价格的部分则需要患者个人承担。 纳入参考定价制度的药品主要有:具有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具有相似有效成分的药品和具有相似药理学作用和治疗作用的药品。1989 年确定了 1400 种固定补偿额药品,1991 年又确定了 6400 种固定补偿额药品, 原定 1993 年将全部药品的 80%都纳入固定补偿额制度, 但该议案因遭到制药企业的集体反对而最终搁浅。 参考价格具体计算方法为:
1.由医生和医疗保险基金联邦委员会对药品进行归类, 确定每个参考价格组的药品构成并公布每一个有效成分药品的(推荐)平均日剂量;2.由制药企业协会和药师协会代表在听证会上陈述意见;3.确定标准规格。 标准规格一般选用大多数制药企业或进口商提供的剂量和类型, 如果供给的各种药品规格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则根据药品的市场占有率予以确定;4.除标准规格药品外,所有其他规格药品的零售价格都可以用标准规格药品价格的函数来表达, 公式为:参考价格=x×(剂量)y×(包装大小)z,其中 x、y、z 为影响因子,剂量单位以毫克计,包装单位以片数计。
自引入参考价格后, 纳入参考价格制度的药品价格均有所下降, 大多数制药企业也主动选择将药品出厂价格降低到补偿线 (可以理解为医疗费用报销最低线)。1991 年~1992 年,受参考价格影响,德国的药品价格下降了 31.5%, 原来低于参考价格的药品价格则上升了 34.1%。
三、日本的药品价格管制方式。
日本的药品定价体系由分类管理、 价格管理和定期检查调整价格三种机制组成。首先,日本将本国的医疗用药分为处方药和可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 对处方药,日本实施了全民医保,对在药店可随意购买的药品,政府并不干涉其价格。 此外,日本允许医生或患者以个人名义从境外购买药品,且不干涉其价格,但是禁止这类药品有偿转让。
日本把处方药分为了三类:原研药、仿制药和已收录药品,并且对这三类药品实施了不同的价格规制措施。
一是原研药药品价格管制。对新上市药品,日本采用“成本核算法”和“类似药效比较法”来制定其价格。政府价格管理部门依据药品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收等因素来核定原研新药的价格。若已有类似的收录目录药品,则采用类似药效比较法来核定该新药的药品价格。
二是仿制药药品价格管制。日本法律规定:第一次进入目录的仿制药, 其价格按照同类药效原研药药价的 70%确定;相同仿制药第二次进入目录时,其价格以目录中已有的同类仿制药中最低的药品价格确定;如果一种仿制药在目录中数量超过 20 种,此时如果有新的仿制药想进入目录, 其价格按照目录中该类仿制药中最低价格的 90%确定。 为了配合原研药每两年实施一次下调的政策,对仿制药实施了每年度下调 4%~6%的政策。
三是目录药品价格管制。每两年,日本医药品协会将对所有药品批发商和部分医疗机构的市场流通药品价格实施一次调查,调查期限 1 个月。 根据调查结果,日本医药品协会将从每类药品中最低价格开始累计,加权平均至交易量 90%所对应的药品价格, 以便为新药品提供参考价格。 调整公式为:调整后的价格=参考价格×(1+消费税)+当前价格×2%。 制药企业需向厚生省提出新的价格申请,厚生省根据上述参考价格,待举行听证会后形成最终价格并报厚生省医疗保险部门批准。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实行药品价格管制措施以来,日本药品价格总体下降了 60%,到 90 年代末期,日本的药品价格又有进一步下降。在之后的近 20 年时间里,日本不断调低法定药价,2004 年,日本药品平均进销差价率下降到 6.3%。 同期日本政府负担的医疗公共药品费用支出比例也由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 30%下降到 20%。
日本药品价格管制措施的特点:(1)同时降低了患者和政府医药费用支出。 日本对药品价格的管制措施不仅使患者的负担大幅下降, 而且让日本政府的医疗补偿负担大幅减轻, 其药品支出、 医疗费用支出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 1.2%和 7.8%, 这在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 2003 年,日本国内医疗费用合计支出 32 万亿日元,其中政府承担 11 万亿日元,保险公司支付 16万亿日元, 患者负担 5 万亿日元, 患者负担比例为16%;(2)日本药品价格管制采取了严格的低价政策和定期价格下调机制, 使得日本的医药市场成长率非常低, 挫伤了日本制药企业积极性。 据统计,1994 年~2004 年,日本医药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下降了 50%(2004 年该水平为 12%),同期美国医药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中的占比却不断上升,达到了 48%。
四、英、德、日药品价格管制经验。
一是对原研药和通用名药品价格进行了分类管理。 英、德、日三国对原研药和通用名药品价格都提出了分类管理的措施, 英国以控制原研药企业利润上限为手段,德国虽不强制限定原研药企业的药品价格,但引入了参考定价法来限制原研药药价,日本则采用“成本计算法”与“类似药效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原研药企业药价进行有效管制。
二是切实保障各方的利益平衡。 在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中,医疗机构、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医疗保险机构是五个利益相互关联的独立经济体。 其中任何一个经济体利益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损害到其他经济体利益。 英、德、日三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政府宏观调控措施, 且其调控措施均兼顾到了各方的利益平衡。 例如: 英国采用限制制药企业总利润、 要求药企降低药品价格等措施, 控制制药企业利润,不仅让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得到了实惠,也激发了制药企业加大新药研发的积极性; 德国采用参考定价法,使得纳入参考价格制度的药品价格均有所下降,大多数药企也主动选择将药品出厂价格降低到补偿线,而那些原定低于参考价格的药品价格则得到了合理上调;日本采用“成本核算法”和“类似药效比较法”控制新药价格,通过定期价格调整,让纳入医保保险目录的药品价格逐年降低, 但同时又保证制药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
三是对仿制药价格进行了管制。 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失效后产生的,依照国际惯例,仿制药的价格应该根据原研药的价格来制定。在这个方面,英、德、日三国的管制措施不尽相同, 但各国政府均依据原研药价格给仿制药规定了一个最高限价,如日本政府规定,第一次进入医保目录的仿制药药品价格为原研药价格的70%, 从而让生产仿制药的制药企业能够自如地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进行生产并制定其药品价格。
五、对我国药品价格管制的启示。
一是政府应实施更有效的价格管制措施。 从英国和日本的药品价格管制经验来看,从源头(药品生产成本控制)控制药品价格虚高,压缩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不合理利润,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医药负担。 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大体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国家税金和企业利润四部分组成。其中,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药品所耗费的物质资料价值 (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燃料动力消耗费用支出;企业厂房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等)和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等;流通费用是指药品在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推广促进费用(广告宣传、技术推广费用)、销售费用(销售人员工资、培训费等)、市场推广费(市场调查费)、医学费用(药品注册费、临床实验费)和仓储运输费用。国家税金是指制药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其中增值税可以被制药企业转嫁到药品中; 企业利润是指制药企业销售额减去生产成本和国家税金后,企业预期能够获得的利润。据国家统计局 2011 年统计数据,门诊患者药费占到门诊医药费的 50.5%,而住院病人出院人均药费占到医药费的 41.8%。 药品定价环节不透明和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多层级, 让终端药价比出厂药价高出了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目前,我国药品定价基本采用成本加成定价、目标利润定价、盈亏平衡定价和变动成本定价等四种定价方法。成本加成定价,即产品价格=成本+加成价格;目标利润定价,即产品价格=总成本与总利润目标之和/销售数量; 盈亏平衡定价,即产品价格=固定成本/销售数量+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定价,即边际收益=产品价格-变动成本。
由于我国特殊的药品定价特点和法律环境, 我国更需要借鉴英国和日本从源头对药品价格进行严格核算和管制的方法。例如,我国价格管理部门可以采用目标利润定价法, 将企业利润目标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防止类似“天价芦笋片”的药品在市场上出现。
二是采取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法。 片面强调政府统一定价或完全由市场来确定药品价格,不仅不能正确体现药品的真实价值, 还会造成权力寻租、企业滥用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实行垄断经营等现象。
实施医疗改革之前, 我国药品价格管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结果造成制药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医药工业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不前;医改后,我国的药品价格又完全由市场决定, 造成同一种药品换个包装就能进行销售且价格比原来药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药品市场乱象。 有鉴于此,我国应借鉴日本药价管制措施中“类似药效比较法”与“成本核算控制法”相结合的经验,采取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相结合方法, 这样不但可以从药品生产源头控制药品价格, 还可以在核算步骤上对药品的创新性、适用性等因素进行各种加权处理,有助于提高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积极性。 通过药品价格对资源的调配作用,引导市场创新发展,增强医药行业综合竞争力, 这种方法对调控当前我国药品价格虚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三是实行药品价格分类管制措施。目前,我国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主要实施了统一定价、 单独定价和差比定价三种定价方法。国家发改委定期对几类药品(如抗血栓、抗血液凝结和排异反应等药品)实施统一的价格下调;对原研药,目前的《药品价格法》规定由制药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价格申报并获得批复,而对因包装、剂量不同的同类药品,则采用差比定价方法来确定药品价格。 由于我国制药企业、 药品种类众多(截止到 2012 年底, 我国共有制药企业 3000 多家、药品 8000 多种), 现阶段这种简单的统一定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药品定价需求。 建议(1)借鉴英、德、日的药品分类价格管制方法。 如限制专利药最高利润率不得超过 40%, 仿制药按照第一次进入医保目录同类原研药价格的 70%定价, 第二次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按照目录中同类仿制药最低价格的 90%定价等;(2)除了按照专利药、仿制药区别定价外,借鉴德国参考定价管制方法,结合药品疗效与医疗补偿机制确定药品价格。
【参考文献】
[1]刘志 民。中草 药 滋 补强 身 作 用相 互 影响的 综 合 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11):14-21.
[2]叶 露 ,胡 善 联。药品 价格及其 管 理政 策 的 英 国经 验启示[J].中国药房,2005(9):675.
[3]张子 蔚 ,常峰 ,邵 蓉。欧洲 主要 国 家 药品 定 价和 补 偿 制度的比较分析[J].政策与改革,2008(6):84.
[4]高大 林。德国 卫 生 保健 改革[J].国外 医 学 ,1999(3):97-102.
篇8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1.改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它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门型人才。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就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这一点在其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比如,开设《现代文明》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和理论,提醒他们注意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思想,使他们熟悉对于可选择的文化、机构和实施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典型人物;《文学人文科学―西方文学和哲学名著》的目标是:思考它对做人的意义的几个设想,以及思考这样的设想在批判思维发展中的地位;《音乐人文科学―西方音乐名曲》的目标是:试图使学生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音乐会上听音乐时都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修辞与逻辑》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运用相同的批判分析工具去影响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科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当科学家做实验验证假设时,他们做什么、怎样推理、向自然问哪些种类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步骤来评价实验的结果,以及对于自然界的运作科学家积累了什么知识。
2.提高通识课程设置的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美国大学通常都注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比如,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是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这里的课程是指halfcourse,即半学年(一学期)的课程(每门课程均为4学时,即每周上课时间为4个学时)。在毕业所需的32门课程中,其中16门课程为专业课程,7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剩下9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从整个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是相当高的。核心课程部分和任意选修课程部分都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范畴,而一年级的两门共同必修课(写作和外国语言)在美国并不被当作通识教育课程,但是按照我国大部分学者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这两门课因为能起到工具的作用,也可以算做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哈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占到了53%(包括核心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以及两门共同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比例不到一半。[l]
3.构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普通的形式是核心课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以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加州州立大学各分校的核心课程一般包括基本技能、科学与数学基础、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历史与文化等课程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7大类共11个领域,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历史研究B”“文学和艺术A”“文学和艺术B”“文学和艺术C”“道德辨析”“量化推理”“自然科学A”“自然科学B”和“社会分析”,每个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在离自己主修专业最远的8个领域里各选修一门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课程”共10门课程。
4.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
通识教育课程有别于专业教育课程,由于其跨学科性、综合性、领域性的特点,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专门管理,更好地协调、利用学校各个院系所的资源。为了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哈佛大学专门设立了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实体。目前的管理机构由一个常务委员会和8个下属委员会组成,每一个下属委员会负责一个课程领域的管理和建设。师资由委员会向资深教授发出邀请,当然教师本人也可以向委员会申请,获得批准后便可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不论是被邀请还是自己提出申请的教师都必须向委员会呈交自己的授课方案,以展示自己希望开设的课程有必要被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有获得批准后方可任教。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往往都是由相当优秀的教师承担,由于存在一个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更是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随着广泛的宣传和时间的推移,随着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的显现,通识教育课程逐步深入人心,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逐渐成为了一项具有荣誉性质的工作。
此外,哈佛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课程选择的咨询机构。这个咨询机构是由许多资深的教授组成,旨在帮助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合理地选择四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咨询委员会帮助学生熟悉选课规则,并提供某些指导意见。由于哈佛大学本科阶段采用导师制,本科生的导师们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课程。
5.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评价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计划(设置)、内容、组织和实施以及效果的评价。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有效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机构开展了对通识教育成果的评价。1998年犹他州对本州9所公立学院或大学的3148名大三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测评,以了解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最近的评价趋势包括档案袋评价、基于表现的评价以及其他一些学生和班级自我评价的形式。[2]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生课程评价表主要由23个量化评价指标、3个背景特征问题和4个叙述性问题三部分组成。[3]每个学期,密歇根大学都通过学生打分的方式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由学院统一设计的,一部分是系一级的指标,还有一部分是由教师自己设计的指标体系。课程评估的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师。目前,密歇根大学也开发了网上评估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网上接受评估的教师的评估结果全校范围都可以看到。评估结果对于教师的晋升非常重要,一般在教师晋升前,必须有同行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具有终身教职资格的教师,如果研究成果较差,同时教学质量也被评估为较差,则不会被晋升。而对于没有终身教职资格的讲师,评估结果为较差的话,将会被解雇。[4]
概括起来讲,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l)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就个人而言是培养健全的人,就团体而言是培养学生的共识,即生命意义、历史文化、政治素养和人类前途的共识。(2)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法是运用人所具有的特质―理性、道德、价值、观念、自由意志等,帮助个人充分发展潜能、发挥人性。(3)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技能与思想。(4)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注重知识的广博性、统整性,它包括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5)通识教育课程要培养的良好技能,包括表达、沟通、综合、分析、了解与批判等能力。(6)通识教育课程要陶冶的情操,包括追求自我实现、尊重他人价值、热心社会问题、珍视民族文化、善尽国民义务以及关怀人类前途。[5]
二、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认识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我国现今正在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发展通识教育既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个体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是专业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的许多高校对发展通识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课程结构的调整应结合各校的专业的不同特点,即找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部分,并在本科课程的教学中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以形成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应注意人文和科学两大领域的均衡发展。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成就也是有目共睹,许多高校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因而其通识教育课程历来有注重人文学科的倾向。在我国,许多高校都有重理轻文的传统,因此,通识课程中人文课程的比重尤为值得重视。学校则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核心课程,鼓励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关注“文科”问题。
2.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才开始探索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笼统地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通才”“现代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但是,“通才”“现代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并不等同于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它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培养目标只有具体化为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才能取得实效。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轴心与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清晰的理念,课程设置就容易失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明确确立自己的理念,确立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将它一以贯之。
3.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在长期的分科课程论的影响之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分科设置。有些通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大学开设了部分整合课程,如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语言文学与艺术、数学与自然科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等五大领域;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外语、体育等专项课程。但这类课程还不完全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院系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既作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又作为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难以与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相适应。在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下,学生不仅要善于纵向思维,还要善于横向思维。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知识的整合,强调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教学,教学难度比较大,课程要求较为严格,能够达到核心课程要求的课程毕竟有限。所以,要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相关形式、广域形式、主题形式或问题形式等设置整合课程,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反对过分专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它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学科综合化、课程整合化的任务。
4.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目前,中国大学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哈佛大学已有的核心课程质量相比,相去甚远。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由顶尖的教师讲授,课程的内容大都是跨学科的。而中国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被理解为专业基础课程或通俗课程。在很多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眼里,通识教育课程就是简单介绍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知识。这就使得很多通识教育课程还只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对于课程本身要体现的学科精神方法等,却没有引起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重视。
因此,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一所学校通识教育的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通识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就在于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要义、精心设计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哪些内容应该多讲,哪些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哪些内容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讲解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斟酌,精心组织。要探索多种有效的通识课程组织形式。对于一些涉及学科领域较宽、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可以按主题内容或按学科领域组织系列讲授。而一些知识内容较少的课程,完全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展开。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5.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模式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不是各院系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强化全校师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与投入,整合各专业院系资源以支持通识教育,这需要强有力的通识教育主管者进行规划。因此,通识教育的成效相当程度地依靠校长及通识教育主管的健全理念、热忱推动和充分授权,最好是能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作为通识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要针对通识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以及多重、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对通识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要引导教师参与评价。教师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参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最清楚理论在落实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与问题,他们参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更能突出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也更能保证研究的可信度与有效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很好地理解学校整体通识教育的目标,从而制定与之相一致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还要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每一方面评价学生学习的绩效,以此反思、改进。
(本文所引用资料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国内外各大学网站)
参考文献:
[1]唐瑞,于洋.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
[2]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困难・趋势[J].教育科学,2007(06).
[3]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2005(02).
[4]旋天颖.美国大学的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以密歇根大学为案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篇9
关键词:虚实结合 实验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加深印象,帮助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才能得以巩固。所谓“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开展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
任何实验的开展都建立在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实验仪器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所以长期以来,不管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单位,实验设备的投资都需要重点考虑。
1 现有传感器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之首的传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也日益突显,所以,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关于传感技术的课程必不可少。但由于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实验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1.1 弊端的分析
(1)近几年,由于技术的融合,新传感器大多结构较复杂,通常是多个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原理较深奥,应用领域广泛,但价格也较昂贵,因此,实验室不可能配备全套产品供学生实验,而仅通过理论研究,不能让学生产生相对直观的印象。
(2)实验室现有设备,不管是单独的传感器,还是传感器模块,大多是密封的,其内部结构、材料等如同黑匣子,我们从外部无法探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3)传感器的信号调理复杂多样,不同的传感器应用于不同领域时,可根据不同的技术指标采用不同的转换电路。但从现有设备情况分析,信号调理电路是封装在特定的模块内,不只功能单一,而且具体参数指标都无法得知,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创新。
(4)现有传感器实验大多只对应几种简单的传感器,而且大部分重心放在信号采集过程,对于传感器的信号特性分析较少。
1.2 改革的需要
鉴于上述弊端,对传感器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因此,我们一直在考虑将传感器实验与虚拟技术相结合。
根据近年的观察与调研,我们发现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层出不穷,微处理器和网络与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快速发展,虚拟仪器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信号检测领域[2]。
我们提出构建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开放实验平台,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完善实验内容,促进传感器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2 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最新技术的结晶。
2.1 技术特点
虚拟仪器技术融合测试理论、仪器原理和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高速总线技术以及图形软件编程技术于一体[3],它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完成各种测试、测量与自动化,具有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短以及无缝集成等特点。
2.2 应用于传感器实验中的意义
虚拟仪器中最常用的开发工具是Labview软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性实验室。Labview软件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采用能编译成机器代码的图形框图编程,在很多场合可以进行多种参量的分析(如温度、压力等),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控制某一个目标,其与检测信号所用传感器是密不可分的。
3 构建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实验教学模式
本着重基础、重应用、重创新的方针,构建虚实结合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4]。该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传感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3.1 实验内容整合,以项目式教学为导向
实验不再围绕具体的传感器开展,而是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模式执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大幅度减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提升到85%以上。如实验项目为:温度测量、转速测量等。实验室提供相关的传感器或信号调理电路模块,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设计指标选择传感器或具体的信号调理电路。这样做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难度,但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3.2 打破传统“一体”式实验平台,实现模块化的开放实验平台
现在部分实验课程仍采用“一体”式实验平台。所谓“一体”式,即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在一台实验仪器或实验箱上完成,学生只需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说明,用连接线从*号插孔连接到*号插孔即可,有些同学甚至不明白实验原理也能完成实验内容,这样的实验教学形式不仅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与巩固,而且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一机”式实验方式,而是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
所谓模块化传感器实验教学是指将实验中相关的主体电路做成小型模块,不再有专门、完整的实验电路,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搭配电路。如信号调理电路中常用的差动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这些都不再封装于专门的模块上,而是单独设立。如果进行温度测量设计型实验,学生可根据相关的小模块自行设计方案,如方案1:热电偶+差动放大器;方案2:PT100铂热电阻+电桥+差动放大器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避免了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发生。
3.3 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
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主要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3.3.1 对传感器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生使用传感器检测的数据信号,可在专门的VI测试面板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如采样频率、采样长度等。通过对数据的各种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传感器的性能。
3.3.2 自主开发与二次开发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所具备的测试系统比较有限,而且较为常用。如果有学生需要测量一些特殊环境的参量,可根据实际的采集环境,基于Labview图形编辑软件,开发出具体的测试系统。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原有的测试系统上增加或删减功能模块,使自主开发和二次开发得以实现。
3.3.3 节约成本
信号检测需较多的测量仪器,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可以模拟出大多数的测量仪器,这样不仅大大降低实验设备的成本,也可避免实验设备损坏或老化。
4 结束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院校致力于研究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笔者提出的实验教学模式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今后,可考虑与其他课程结合,形成一个基于完整工程链的学习体系,如传感器+模拟电子线路+单片机+PCB设计+制版焊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系统调试。
参考文献
[1] 张臣文.基于虚拟仪器的数字化实验模式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2):74-78.
[2] 舒筠佳.基于虚拟仪器的高校电子实验平台开发[J].上海电力学报,2009,25(3):253-256.
篇10
[关键词] 教学特色;语言特色;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一大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涌现出来,他们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风格。王菘舟和窦桂梅是两位资深的教育者,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王菘舟提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而努力,让学生诗意栖居语文的课堂。窦桂梅则是热情的,也是激情的;她的课堂是激情四射的,是人文的课堂;她是诗意的,她的课堂也充溢着诗意;她是执着的,我们看到她不断尝试着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一、什么是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第二,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第三,通常所使用的“教学风格”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的教学风格、中层次的教学风格和最低层次的教学风格。具有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一般所研究的只是这种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
二、两位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及共性
1、两位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
王菘舟,儒雅语文是王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窦桂梅,她的课堂教学是一朵怒放的玫瑰,她永远是那么充满激情,并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把这份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渗透到教学中,把这份光与热传导给学生,她不断尝试着语文教学的新领域,她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更有甚者感到望“语文”却步了。
2、教学风格的共性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极富“激情”,通过情感调动感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通过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3)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通过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三、两位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启示
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离开教学语言,一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失去了它的载体。好的、优秀的教学语言将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
1、教师教学语言之大忌
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忌冷语,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嘲弄,会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忌脏语,教师对学生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忌咒语,老师会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忌浮语,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忌烦语,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语文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特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语言特色要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形成语文教师自己特有的语言特色。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要形象生动。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二要科学严谨。在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切忌随心所欲,东拉西扯。在知识传授时,准确概括,形象比喻,层次清楚,富有条理。三要抑扬顿挫。要避免平淡而无谓的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切忌言语平平淡淡,节奏平平缓缓,让人昏昏欲睡,听者索然无味。语调该高时一定高,该低的时候一定要低,错落有致,起伏不平,纵横跌宕。四要发人深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启发性教学落到实处。五要逻辑严密。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对于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准确,符合逻辑的要求,经得起逻辑的推理。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要求应当比其他教师的语言要求更严,因为你是从事语文的教学和研究的,你的语言必须符合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要求,形成语文教师自己的语言特色。
3、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一般而言,一种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模仿
模仿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包括对他人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学习运用。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但模仿并不等于简单搬用、照葫芦画瓢,必须得其精髓。
(2)独立
独立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完全模仿,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通过思考、锻炼,逐渐能做到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3)创新
教师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4)不拘一格
这是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也标志着教师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学艺术家。这时,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阶段,教学从内容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到方法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和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