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十篇

时间:2023-03-20 01:24:45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篇1

珍重

《格言联璧》并不是一部小说或者是说理性的文章,它是古人经典言论的总结,其前言说得好:"《格言联璧》一书,是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醒".它警醒着我们要做竭忠尽孝之人,要有安危定变之才,要存霁月光风之度,要做治国经邦之学,要写经天纬地之文,要存万物一体之仁,心怀坦荡、忠信笃敬。虽然没有明显的逻辑,很难一口气读完,而在慢慢的品鉴欣赏中,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珍重一词往往是在朋友依依惜别时刻有感而发的,而此时却是我读完《格言联璧》后第一个冒出的词语:无论做什么事情,学问,人事,养生,从政,待人接物……请珍重!珍重你的身体,珍重你的智慧,珍重你的工作!

东营区法院 周艳飞

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浮躁的每一个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高速的信息传播,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历年来应届毕业生最多的一代,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谓空前,工作之前日夜奔波,到处面试,工作安定之后则面临着熟悉新环境、熟悉新工作的境况,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还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想法安定下来,"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这正是我此刻所需要的,将心灵、灵魂好好安放在应该在的地方,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开始我的新工作、新人生。所以珍重我的身体!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使人明理,使人向善,使人愉快。工作之后,短短几个月而已,我已经深刻领会,学生之时不想读书,觉得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到喜欢的单位实习,这些更重要,但是现在逐渐明白,读最多的书,了解最多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繁忙的工作给予自己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所以我要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阅读各色书籍,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古人常常将读书与修德联系在一起,"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可见,读书与修德的关系既可以是以圣贤之道教育别人养成高尚品德,"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读书与修德同样重要,同样需要我们用耐心,用智慧去获取。"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最难得一个悔字",教会我们不要居高自傲,要知错能改;"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实处著脚,稳处下手"教会我们要宽宏大量,踏实稳健;"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教会我们要自我反省,要自我发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处事方法对于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经典的言辞启发着我遇事时怎样处理才是最合适的,我一定要认真研习古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的样态和方法,努力将其应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以珍重我的智慧!

进入法院工作之后,我渐渐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身上的重担。身处于社会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法院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尽一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院在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虽然身处法院综合部门,依然是法院重要的一份子,进门出门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虽然不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依然心系群众,想着为群众谋福;虽然不接触审判业务,依然时刻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准备着……所以珍重我的工作!

所以珍重!

格言联璧摘选

山阴金兰生先生,姓金,名缨,山阴人,清代学者,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

其中,不乏为人处事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堪称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1.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从大事难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在逆境顺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从他如何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他个人涵养的深浅;从他同众人一起行动一起休息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人见识的高低。

【感悟】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不得意忘形,怒能明白事理,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2.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译文】天地万物忌讳茂盛到极点,事情忌讳完美无缺,个人生活忌讳十全十美。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患隐藏在福分之中,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常常保持谨慎谦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谦恭退让是保护自身的最好方法,安静平和、从容不迫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有涵养能容忍别人是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潇洒而脱俗是培养心性的最好方法。

【感悟】遇到大事难事时,有担当;遇到逆境顺境时,有襟度;遇到临斗临怒时,有涵养;遇到群行群止时,有识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4.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译文】事情不能做尽,说话应当留有余地,不应当什么都依靠权势,更不能把人世上的福气享尽。

邵康节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5.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

【译文】胆要大,心要细,智慧要圆润,行为要方正。

【感悟】这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

6.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事,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译文】才能不足的人遇事应多加考虑,学识不足的人应多处事多体验,威势不足的人就多些恼怒,诚信不足的人就多些话语,勇气不足的人就多些辛劳,精明不足的人就多加审察,道理不足的人就多些争辩,情分不足的人就多些礼仪。

7.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译文】做人要有器量,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猜算得到。做事要做得完美,看事要一眼能看穿真相,麻烦事想撇即撇得开。

格言联璧篇2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字串7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版权所有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版权所有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格言联璧篇3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的意思是心中没有成见处事就会公平,心中没有自我做事就会光明正大。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出自清朝山阴金先生的《格言联璧》。

山阴金先生,清代学者,编有《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

(来源:文章屋网 )

格言联璧篇4

一、文字解读中体现文化内涵

中国的汉字是现存的古老文字之一,作为表意性文字,其中蕴涵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在文言诗文学习中,探究文字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解读文言诗文重点文字的时候,我们要运用寻根溯源的策略,每个汉字都有自己起源时候的意义,叫做“本义”,其他意项则从本义演变而来,通过汉字的字形分析,我们探究汉字的本义,进而展现本义背后的文化现象。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中,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争夺一块“璧”而展开的。那么很多人会有疑问,璧是什么,为什么古人仅仅为了一块璧就大动干戈呢?从字形看,“璧”字下半部分是“玉”,应该是一种玉制品。《尔雅释器》中解释为:“肉倍好谓之璧”,“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的“肉”指的就是圆环中环形的那部分面积,而“好”指的是中间圆孔的面积。所谓“璧”就是环形面积比中间的孔面积大的圆形玉器。在古代,与“璧”形状功能相似的还有“环 ”、“瑗”、“i”等。“环”也是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由此可见“环”是中孔和边肉大小相等的玉器。而“瑗”则是中间孔大于边肉。而“i”则是形状似环而有缺口的佩玉。佩戴i表示做事坚决果断。如在《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示之者三”,就是在暗示项羽果断出击,杀掉刘邦以除后患。我们从“璧”的本义出发,了解了璧的形状特点,下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一块玉为什么让君王如此器重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璧主要是祭天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是天的象征,也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当时国家纷争,各国君子都想一统天下,成为天子,所以看中璧,对和氏璧的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中国古代人,尤其是君主,对玉有着独特的偏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人之方也,触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这五德,指的就是玉的五个特性仁、义、智、勇、洁。也正因为玉有诸多的美好品质,古代达官显贵都以拥有美玉为荣,尤其是君主,希望自己拥有玉的美好品质,把玉视为自己的化身,用以标榜自己的德行,于是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由此看来,君主为玉而争来夺去,不惜土地和生命是可以理解了。其实不仅如此,在小篆中“王”和“玉”的形体差距很小,而在现代的汉字中,代表“玉”的偏旁都写作了“王”,如“玮”字,意思是美玉,偏旁出现了混同现象。把这二者混同起来也许是字体演变时的巧合,但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字,但是这样的巧合不禁引起我们的联想。在甲骨文中,“王”的形状像斧头之形,既表现了王的威严,也表现出了那时是以武力来统治天下的。由此代表着武力的“斧”和“钺”就成为了君王权利的象征。无独有偶,在我们古代文化遗址中,大量出土了一些象征国家,用于祭祀的斧、钺等礼器,这些礼器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权威,但是这些用于祭祀的礼器基本上都是用玉琢磨而成的,极少数是青铜。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君主把玉看作是个人品格和权利的象征。由此看来,争玉就可以理解了。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汉字溯源的解析方法,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中矛盾焦点的原因,也了解了我国古代深厚的玉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词语解读中体现文化内涵

在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的背后总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与之相关联的制度规范,我们在解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溯源,找到词语的出处,还要探明词语和其特定含义之间的联系,进而深入到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简言之就是要运用探明关系的策略解读古代诗文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古代的别离诗词中经常出现“柳”这个意象词语。对这个意象词语进行解读,首先我们探究它最早的出处。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这个词,《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这一句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出征时的情景,诗句中的“杨柳”随风轻柔的飘动,似乎依着离人不舍他离去,“依依”也像离别的时候那种纷扰和恋恋不舍的心绪一样,渲染了离别的凄苦。在诗句中,杨柳与离别的心绪有机结合起来。之后用杨柳来暗示离别心绪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这个词语背后赋予的特定含义。到了汉代,“折柳相送”已经成为长安人的一种习俗。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人送客至灞陵,往往折柳赠别。为什么古人会用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接着,我们就要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柳本身的形态原因外,从文字本身来看,“柳”者,留也。“柳”和“留”是同音,古人喜欢使用谐音相关的修辞,就使“柳”有了留恋之意。周邦彦在《六h》中曾咏叹到“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正是由于“柳”在字音上与形态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如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中“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温庭筠《菩萨蛮》词中“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最著名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诗人独自远行,离别之后,酒醒之时,看到的是杨柳依依残月当空,清寒的晓风拂面而来,一种离别之悲,苦闷渺茫之情油然而生,不觉发出这样的慨叹。其实,“柳”本身并没有情感,是人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柳”成为了一种媒介,是向对方表达离情别意的最为含蓄、也最为生动的意象。作为教师在分析意象词语的时候,如果从起源、关系的角度进行发掘,扩展到诗人形成的文化氛围,就会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对文化的感受更深刻。

三、背景解读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文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思想意识,教师教学的时候要使用透过事件深挖背景的探究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进贾府处处小心,事事留意,生怕自己不懂规矩违背了礼数。而对贾府的丫头婆子以及主子的描写也无不突出贾府是等级森严的大家庭。为什么会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从长幼尊卑的角度进行探索。中国人重亲缘关系,汉语中庞大复杂的亲属称谓表现出了这个方面。(见图1)

从汉语那些排列分明、顺序井然的亲属称谓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严格区分亲属称谓,尊卑长幼不可逾越,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宗族亲属关系网,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家庭宗族的伦理观念。其次是人伦,是古代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地说就是社会文化规定的做人的根本法则。“伦”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与“仑”是同音同源字,由于“仑”有分析、条理、次序的意思,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意思中也隐含着次序、顺从和围绕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之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控制着整个家族制度。第三,《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三百多人有着复杂的家族关系,在家族网中上演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悲剧。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密的亲属制度呢?这要从古代的文化制度谈起。在封建宗法制的古代社会,其结构就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组织的基础之上,而每个家庭又是建立在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之上,整个社会结构的运作是以家庭内部亲属制度的协调为前提的。这种严格的亲属制度不仅规定家庭内部成员的远近血亲、姻亲、直系、旁系的复杂称谓,区分他们之间不同的等级、地位、辈分,也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权力和义务,它凝聚着人们的思想,稳固着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衰弱,现在已经消亡,亲属关系也日趋淡化,但是盘根错节的亲属称谓及亲属关系大部分依然存在,长幼次序依然重要,在介绍一位亲属时,我们还是先考虑到它的辈分,怎样称呼,而不是先去了解他的姓名。这种对“家”的长幼尊卑的认识和观念是我们文化中的重要一笔,将会长久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之中。所以《红楼梦》中大家族的概念根深蒂固。教学的时候如果深挖社会人伦的背景进行分析,学生解读《红楼梦》的主旨就会容易很多,也深刻很多。

格言联璧篇5

1、香港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既保留传统的中国文化,又深受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影响,同时也是高科技的现代化城市。

2、不可缺少的当然是儿童天地,同时亦贯彻中西合璧的设计,有中国城堡及西方堡垒、滑梯及绳网等。

3、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4、我们关注细节,关注人文、高效集成、中西合璧,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不断积聚实力,孕育更大的力量!

5、在大陆接受了严格的中学基础教育后,大学报考贵校,是因贵校的教育体系中西合璧,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学成后在专业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6、安徽省蚌埠市金龙工艺玻璃有限公司,是在市场经济下诞生的一个新型玻璃深加工企业,同时也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工艺玻璃技术,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生产出客户满意的高精尖产品。

7、您可亲临豪华气派的金光轩品尝名厨主理的粤港鲍翅及风味独特的湘菜佳肴,或置身清幽雅致的绿园西餐厅享受纯正地道的意式大餐中西合璧自助餐等珍馐美味。

8、游人的足迹,还有很多海鲜酒家,进餐时可兼享山光水色沿码头前行不久,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天后古庙,庙内的古老鲸骨,以及庙前的一对西式石狮子,中西合璧,值得一看。

9、石庐为两层中西合璧的建筑,屋前为草坪。

10、另有义大利西餐厅提供中西合璧的早晚自助大餐,让您充分领略异国风情的温馨与亲切。

11、海上皇宫皇家会所是省内首屈一指的会所制消费场所,以经营谭家菜为代表的官府菜肴,主张饮食养生,餐饮文化古今结合,中菜西式化,西菜中式化。宣导中西合璧的唯美主义。

12、宾馆建筑集中西合璧于一体,是一家具有欧陆风格的商务型酒店,()宾馆客房是按接待“白领阶层”“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有修养高素质的人来山修身养性的最佳居住地。

13、“俏江南”餐厅均由国外大师设计,典雅风范,展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

14、东端优雅堂吧,欧式藤椅配上西方的优美音乐可尽除您一天的疲累,在这里您可以感受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又可以零距离接近西方的洋酒咖啡文化,中西合璧,意犹味尽。

15、房间介绍全新客房设计中西合璧,拥有豪华套房高级标准间和商务单人间。

16、由于具体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地方传统紧密相连,近代川西天主教堂建筑突破了原有的欧洲教堂模式,逐步地将地方传统建筑形式融入教堂建筑模式中,发展演变为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地方教堂型制。

17、旅游景点主要有叶剑英故居及纪念馆,原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联芳楼”,客家围龙屋,还有近期崛起的三高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雁南飞茶田度假山庄、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和作家庄园。

18、中西合璧,百味俱全酒店设有中餐厅西餐厅美式快餐厅,特聘香港名厨主理,荟萃不同风味之佳肴美食,您可尽享饮食文化之精粹。

19、由于我本人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儿,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因而一贯地认为,促进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乃是十分自然的事。

20、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形成了在中西合璧的特色。

21、开来大酒店是按四星级标准投资兴建的一座现代化多功能花园式文化气息浓郁中西合璧的绿色环保酒店。

22、早餐提供中西合璧的自助餐;午、晚餐您可以品尝到主厨精心烹调风味独特、令人垂延的美食佳肴,一杯饮料,一份甜点,透过窗外盛开的花朵及幽静的池水,在慢慢品味间,仿佛置身于欧洲花园美景中。

格言联璧篇6

[关键词] 赵家璧 《良友文学丛书》 现代出版业

[中图分类号] K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106-02

对于良友出版物,以往研究者主要围绕《良友》画报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展开,其他出版物的研究则散落在《编辑忆旧》及其续集和一些论文中。在良友人物方面,有数篇文章总结赵家璧的编辑思想、对其进行怀念追忆,而对他在图书装帧、宣传等方面的突出风格,则较少涉猎[1]。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良友文学丛书》,探讨其编辑思路、作家队伍、装帧设计及宣传推广,从中总结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特点,以期对现代出版从业者提供借鉴。

成套书的理想,是赵家璧读大学时在“两种生活上的长期接触而酝酿形成的”[2]。他读大学时学英国文学,图书馆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整套作家全集深深地吸引了他,1929年到良友公司兼职后,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上海ABC丛书社的《ABC丛书》等成套书,也引起他的遐想。多种进口、成套的文学丛书,如《近代丛书》《万人丛书》等,帮助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单单那些丛书的编排、扉页、封面装帧、整体设计和大小开本等,都保持统一的规格,我被这种排列整齐美观、内容丰富多彩的成套书迷住了”[3]。

赵家璧在良友公司编的第一部成套书是《一角丛书》,1931年创编时他仍在读大学,在良友仅是兼职。丛书中每册书售价大洋一角,从篇幅上看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计划定期出版,每周一种、每种循序编号。《一角丛书》先后共出八十种,创造了不俗的销售记录。

1932年,赵家璧即将大学毕业,良友创始人伍连德盛情邀请他“毕业后全日去‘良友’办公,名义是出版部主任,并在画报、画册之外,另辟一个文艺图书部”[4],由他一人负责,专门出版文艺书籍。这样,他便有了实现编辑出版文学丛书的舞台和机会。1933年初,赵家璧在出版形式上仿照《近代丛书》,创编了《良友文学丛书》。这套书计划全部收录新创作,邀请执笔的都是一流作家,印刷采用米色道林纸,装帧实行软布面精装,价格上更是不论薄厚一律九角。无论是装帧、印刷还是在售价方面,这套书都力争对当时市面上通行的平装文艺出版物实现突破。较之先前的《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在内容上专门到了文学一类,并且计划全部收录著名作家的新创作。

2 不拘一格、讲究方法的邀约组稿

赵家璧曾明确说过:“三十年代,良友的取稿标准,主要是争取革命的进步作家,但也并非清一色,对不同流派的作家,只要不是极端反动的,也给一席之地”[5]。1932年秋,赵家璧开始酝酿策划《良友文学丛书》时,距离《一角丛书》创编约一年时间,其时民众对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更加关心。为了顺应社会形势和读者需要,《良友文学丛书》便延续《一角丛书》的组稿思路,全力争取革命作家的文艺创作。赵家璧之所以能争取到众多革命名作家的稿件得归功于郑伯奇。郑作为左联重要成员,在郑的帮助下,赵家璧逐渐与越来越多的作家建立起了组稿关系,为后来编《良友文学丛书》奠定了良好的作者队伍基础。

《良友文学丛书》以“左联”旗帜人物鲁迅的两部苏联短篇译作集打开头阵,出版后在读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按照计划中的体例,本来译作不可入选,但考虑到鲁迅文稿的珍贵不易得,赵便破例将译稿收入。继鲁迅之后,有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张天翼的《一年》《移行》、郑振铎的《欧行日记》、靳以的《虫蚀》、茅盾的《话匣子》《时间的纪录》、沈起予的《残碑》、郁达夫的《闲书》、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郑伯奇的《打火机》等被收入。

此外,《良友文学丛书》也选入其他各派作家的小说作品,兼及散文和文艺论著。如朱光潜的《孟实文钞》、沈从文《新与旧》等。 还有一些作家,如周作人、沈从文、施蛰存等,他们不仅与“左联”作家观点不同,甚或发生过争论[6]。正是他们的加盟,才造就了这套书文学思想及风格的多样化。

组稿过程中,赵家璧注重为作者着想,如在付酬方式上,《良友文学丛书》坚持采用版税制,照售价抽取15%的版税,一年结两次,并可在交稿录用时预支一部分,这比一次性买断版权,能让作者获得更多的稿酬利益。为了获得优质稿源,赵家璧善用催逼的办法,如当《良友文学丛书》出到第二十种时,赵家璧就已经约定了后面二十种书的作者和选题,并将预出广告的相关信息刊登出来。当时茅盾虽答应将一部短篇小说集放进丛书,一时未想好书名,赵家璧以刊登预告必须信息完整为由,“逼”茅盾定下了《烟云集》书名,接着又逼出约十万字的书稿[7]。 这种催稿艺术,在当时许多名家的前言后记中屡有提及,并得到认可。这正是一名优秀编辑组稿能力和特色的一种表现。

3 富于创新的装帧设计

赵家璧读大学时,经常往南京路外滩几家西书铺跑,其中最令他喜爱的是那套《近代丛书》。赵家璧重视和追求书籍纸张、印刷、装帧的精美,便是受益于该书的启发。《良友文学丛书》的初版分为软布精装和平装普及本两种,精装本的设计,尤为可圈可点。封套书脊的下方印有良友公司的“播种人”出版标记。该标记还出现在封面的右下角,以及每一册书的正文前、后附页中。这两个相对而行的“播种人”标记,有红、蓝、橙、绿等多种颜色,十分鲜艳、醒目。每本书的环衬中间也有这个出版标记。

在版式设计上,《良友文学丛书》“书眉整齐统一,在天头部分划出两道横线,列出该书的书名(如果该书是小说集,则右面是集名,左面是篇名)和页码,采用今五号字大小,排版为竖排”[8]。版式极为疏朗,读者看了心情欢畅。

赵家璧不仅注重丛书装帧的美观,同时也力求较高的装帧质量。如丁玲的《母亲》初版上所印的丁玲画像,质量不高。为了追求完美,该书再版时,赵家璧重新设计制版,换上丁玲另一幅充满青春活力的照片,使得封面装帧更醒目、更统一[9]。

4 亲力亲为、丰富多样的宣传推销

作为一名编辑,赵家璧不仅负责选题、组稿、审读、校对等编辑分内的事,还兼管所有他编的出版物在内外报刊上的广告设计和内容介绍等[10]。《良友》画报作为公司自办刊物,如在第113期目录页中,就有《良友文学丛书》“第一集二十种已出齐・实销二十万部”的广告,称《良友文学丛书》“是辉煌中国文坛之前导的火炬,是冲破全出版界之沉寂的巨雷”[11]。《申报》发行量大,1933年2月19日的《申报》上就刊有该丛书中《雨》(巴金)、《竖琴》(鲁迅)、《暧昧》(何家槐)等书的内容简介及预告[12]。

赵家璧还仿照国外文学出版界发行作者签名本的做法。在与作者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先请作者签好一百张签名纸;等到出书装订的时候,便把这些具有作者签名的纸作为书的里封衬页裱在这种书的一百本封面背后;待到新书发行时,则先在门市部将有编号的这一百册作者签名本按原价供应给捷足先登的读者。这些作者亲笔签名的书,价格无异于其他普通版本,但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样一来,更容易受到读者追捧,从而有助于提高丛书的整体销量。

5 结 语

《良友文学丛书》是赵家璧编辑出版的第一套文艺丛书,它体现了当时文艺界进步作家的创作实力,团结了各流派的作家,代表了20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成就,今天仍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富于创新、精湛完美的装帧设计,以及别具一格的营销方式,对我国当前的出版业依然有启发意义。

注 释

[1]张慧丽.良友及其出版物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2][3][9]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2008:16,17,54

[4]赵家璧.回顾与展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0

[5]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1984:133

[6]王自立.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6-217

[7][10]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28,36-37

[8]胡晓.赵家璧的编辑风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2

[11]良友,1936-11-15:封底

格言联璧篇7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

《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

3、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

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

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

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

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

同桌交流。

5、

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

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

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

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

。出示资料。

五、

总结。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谁还记得?

我们还知道了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

听了他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那就说明他们之间一定有过------(矛盾、争执、不和)

板书:不和

二、新授

师:两人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文,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语句。

幻灯出示:

1、            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幻灯出示)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               )是(           )的发展。(                  )的结果又是(             )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格言联璧篇8

最早在新三板挂牌的效果广告公司;

公司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00%;

成立3年市值超过20亿;

2015年公司人均贡献收入超过250万元;

囊括去年第3季度到今年第2季度国内广告行业所有奖项……

也许很难想象,这些闪闪发光的经历统统集中到了一家创立仅3年的效果广告公司――璧合科技。

赵征创办的璧合科技,对外称自己是专注于技术的广告公司。在记者想象中,璧合科技应该在现代化气息浓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里办公,技术员工们着装整齐,正襟危坐。然而,不同于预想,璧合科技位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园,这片区域里林立着一栋栋2层LOFT,保留原有红砖库房,设计不一,自成一派。这里云集了各式年轻的创意公司,以独特的风格展示着自身魅力,璧合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室内装修简单,白色的墙面上画着色彩艳丽夺目、风格各异的图画,后来据璧合同事介绍,这些画全都是员工们发挥想象一笔一笔画上去的。环顾四周,格局新颖别致,绿植随处可见。洗手台是用两块石头打造的,冲洗的水流从一块石头台面落向更低势的石头台面,别有一番滋味。二楼工作区域两排长长的工作桌相对排列,放弃格子间的单调布局。墙角的区域设置了健身器材、台球桌,一整套咖啡机和饮品制作设备也应有尽有。这些细节无一不显示出公司高层的个性禀性以及公司追求自由、崇尚个性、年轻活力的企业文化。

采访的地点定在一间有两扇落地窗的房间,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照进来。采访之前,助理跟记者说赵总人很nice,采访可以轻松一点。没多久,璧合科技CEO赵征边大步进来,边跟记者说“不好意思,久等了”。

赵征戴着无框眼镜,短寸发,看年龄不超过30岁,身穿深褐色衬衣和蓝色牛仔裤,搭配一双棕色休闲鞋,亲切自然,坐下来后他跟记者说:“我们聊聊吧。”

一群八零后广告技术人的创业狂欢

赵征似乎不像一般的企业高层那么愿意强调自我,当记者问到他的经历时,他笑着说:“我个人经历特别简单。”

赵征读书时在北京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机缘巧合下,和几个兄弟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用赵征的话来说,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001年,他们在上海成立了科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征任CTO。科捷信息技术公司主要业务是创建纯技术服务平台,为网站提供广告系统和技术。彼时,在网站上广告还很复杂,每更新一个广告都需要对网页进行大量改动,并重新。当时公司做得有声有色,服务的知名客户有cctv、暴风、风行、快车等。

2007年的时候,国内的监测技术面临很大的门槛,所以赵征当时有意转型到广告领域,为网络广告相关投放业务做相关的技术产品。于是,几个八零后来到北京创立了悠易互通广告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DSP(Demand-Side Platform)从事者。

此间经历三次融资,共融资五六千万美金。随后,在2012年,又联合老兄弟一起创立璧合科技,专注为广告主提供效果广告服务。

璧合这支坚实的团队平均年龄32岁,每人都拥有至少10年的从业经验,互相合作时间也有七八年,在业务和市场上都有独到的理解,这使公司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很多弯路。赵征笑道:“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除了上学没干别的。”

坚守DSP,带来不一样的“品效合一”

程序化已从一个时髦词变成了数字媒体购买的标准。在消费者时代,由于所有的媒体购买都趋向于更为复杂和灵活,媒体采购者需要有长期计划来使用数据和程序化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媒体购买。

随着程序化购买逐渐成为主流,DSP市场迅速扩张,产品广度和服务策略成为DSP市场的主要差异点。璧合科技从成立之初,便专注于效果广告,三年服务效果广告主所积累的数据与技术,璧合同样认为可以用于对品牌广告主的服务。于是,2016年璧合开启另类“品效合一”。赵征先生表示,“今年,我们将拓展对品牌广告主的服务,开启品牌、效果、移动、开放平台四大业务布局,同时兼顾品牌营销服务与效果营销服务。而对于品牌广告,我们更希望品牌营销只如初见,让广告回归本质,让品牌回到正确的衡量体系。”

依靠技术打造行业优势

璧合,取“珠联璧合”之意,赵总介绍,璧合科技以互联网效果营销为导向,用高性价比投入,为广告主实现精准高效的广告投放服务。公司的客户定位于广告主,主要涉及游戏、电商、金融、品牌、在线教育等领域。

璧合科技成立三年市值超过20亿,2015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24.87%和2149.95%。璧合在行业内的一鸣惊人,赵征认为优势在于,一是对垂直用户行业的理解和投入,二是技术和数据的使用。

面对一个客户,大多数公司在了解其行业需求时,仅仅考虑怎样利用顾客的广告预算。而璧合科技不同,赵征强调,璧合科技不会轻易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在进入一个新行业之前,先对整个行业做分析,再对具体的公司分析,从数据中找规律和差异,才能更有效地推广。一个团队大概投入至少3~6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了解一个行业。

只有清晰了解每家公司的特点,才能确定一个推广活动的效果评判标准,然后据此制定推广计划和技术核算,真正做到深入一个行业。而这些所有的工作都是依靠璧合科技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DSP公司超过100家,但是能够服务垂直行业的效果广告公司不超过3家。赵总坦言:“做效果不是那么容易的。”

了解客户的需求及用户行为特征后,璧合需要依靠一定原则来投放广告。这个原则其实就是客户提供的KPI。赵总以游戏客户为例解释,对游戏广告客户来说,KPI体现在注册率、活跃概率、充值概率等标准。同样是游戏类,武侠类和传奇类的各个率也不一样,不同游戏有不同注册、活跃和充值标准。所以广告投放时要以整个KPI为根据,关注整系的数据,保证这一系的数据都要合理,这就是为什么效果广告难做。

赵征表示,璧合科技的价值在于对数据使用和精准度提升,他说:“其实全国也没有几家DSP公司能做效果,大家在同一时间面对的流量是一样的,挑选流量的能力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最核心的。投放给更精准的人去看,它的转化的概率才会比较理想,这时候才能达到合理的KPI。”

新三板效果广告第一股

“璧合科技是最早在新三板挂牌、唯一进入创新层的DSP公司,代表整个新三板的最高水平。”即使是如此令人激动的消息,赵总也不会因此打破他惯有的冷静,“挂牌新三板为璧合科技参考了一个公允的价格,我们之前刚完成一轮增资,增资2个亿主要将投入于行业的布局,在市场里锁定一些独家的资源和数据,也会通过投资和收购吸引一些更加优质的独有的资源。”

未来,国内程序化广告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璧合科技将延续围绕广告行业这条路走,发挥开放自助式广告投放平台“阿甘”(AGAIN)的作用,提供更优质的技术产品及效果广告类产品。

格言联璧篇9

1、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2、子娶妻后就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女儿终身都是自己的女儿。

3、父爱是水。——高尔基

4、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5、雏凤清于老凤声。

6、爷娘惜儿女,好比长江水。

7、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9、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10、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11、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1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13、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14、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15、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1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17、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切斯特菲尔德

18、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19、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琼瑶

20、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21、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22、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23、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2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5、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6、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27、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28、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29、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达芬奇

30、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着

31、虎毒不食子。

32、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本·琼森

33、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34、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35、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36、独柴难烧,独子难教。

3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38、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温家宝

39、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40、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41、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42、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4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格言联璧篇10

“琐”纹;青琐门;青琐窗

TU80A008808

一、 问题的提出

东汉画像石中有一种被称为“十字穿璧纹”的图案①,以十字相交的线条在圆环内交叉穿过为特征。(图1)墓葬美术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十字“穿璧”纹样是具象的交龙“穿璧”图案转化而来[1],代表亡者“升天”的含义[25]。这一解释在墓葬的语境中颇为合理,但是追溯其更早的历史,却发现它在秦代与西汉时期便在地面建筑中出现,这使它的“升天”之解失去了墓葬情境的支撑。

具体而言,秦代的咸阳一号宫殿出土空心砖上发现有二龙相交于玉璧之图案[6];在西汉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发现的顶部壁画残块中,有一残块上明显可见十字“穿璧”纹样,且在“璧”后露出一条龙的头部[7]。这些早期在世俗性的宫殿装饰中出现的“穿璧”纹,很难说与魂魄“升天”有什么关系。

此外,这一在汉代几乎已经程式化的图案,在秦汉时期对建筑装饰进行细致描写的文字中却从未出现过,未免使人疑惑。最为可能的原因 是,当时人们对这一主题图案并不叫“穿璧”,因而无法以对“穿璧”一词的检索找到历史文献中对这一纹样的描述。目前的“穿璧”纹之名,是当代艺术史学者根据图样特征的归纳赋予汉画像石的,并且基本上都是从墓葬美术的角度出发、以生死观等为依据进行的解读,并未建立与汉代地面建筑的联系。

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汉画像石的构图大都是对地面建筑物立面的模拟。具体而言,图像的上部边框模拟建筑的额枋位置,边框模拟建筑的门柱,竖向分隔线则模拟支撑额枋的立柱。关于这一点,除了视觉上的直观证据外,学者们对此已有精当的认识,比如巫鸿认为“在研究墓室的时候,建筑必然成为首要着眼点和解释框架。阐释者必须解释壁画、石刻、俑以及随葬器物是如何协助构建一个地下象征空间的”[8]。目前对于“十字穿璧”纹的解读,忽略了与实际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注意到其在画像石中所处位置的规律。

二、 历史文献中的汉代“青琐”门

对于高等级汉代建筑门窗的样貌,在历史文献中有诸多细致的描写。在张衡的《西京赋》中有:“饰华榱与璧,流景曜之|晔。雕楹玉,绣樵崎埂S移阶x,青琐丹墀。”[9]《后汉书・梁冀传》中有:“冀乃大起第宅……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E青琐,图以云气仙灵。”[10]庚信《小园赋》中有:“赤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之句。曹魏何晏的《景福殿赋》中的:“青琐银铺,是为闺闼。双枚既,重桴乃饰。io缘边,周流四极”[11]等等描述。不难发现,在这些细致的描述中,“青琐”一词的出现频率极高。不过虽然“青琐”在古代文人的词库中是一常用词,如何解读却似乎一直没有统一看法,以至于到南宋朝时,学者程大昌在其《雍录・青琐》中还专门以一节阐释“青琐”之义:

汉给事中夕入青琐门,拜。青琐者,孟康曰:以青画醣唢沃校天子制也。师古曰:青琐者为连环文而青涂也,故给事所拜在此门也。曲阳侯王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如淳曰:门楣格再重,如人衣领再重,里青,名曰青琐,天子门制也。如淳之谓门格,今世名为格子者是也。亦宋玉之谓网户朱缀、刻方连者也。以朱饰之而红,即为朱缀。以青涂之而青,则为青琐。其意制相通也。门格再重者,两板相合,对镂成文。使皆中空,乃以纱帛漫幕其内是为夹格也。如淳之言,揆之今世,犹可验也。梁冀贾充第中,皆有青琐,即是物矣。此时习僭已久,虽用青琐人不以为非也。[12]

程文中所引对于“青琐”的解释有四种,各有不同。曹魏时人孟康认为“青琐”即是用青色涂在门扇边框的雕镂图案上;唐代颜师古认为“青琐”为青色涂之的连环纹;另一位曹魏时人如淳则认为“青琐”是“门楣格再重”的一种作法,“格”意为窗,即门楣上方的窗以两片格板重叠相合。程大昌同意如淳的看法,并联系宋代的窗作法加以发挥,指出在重叠的两窗之间夹以纱帛、刻方连纹之样式者为“青琐”。不过四者都认为“青琐”在汉代本是天子专用,但到曹魏之时由于僭越的现象太多,才不以为非。

程大昌挑拣出“青琐”一词对其专门进行考订,不但说明此词为沿用已久的古语,也说明到宋代时人们其实已经不知其确切的样貌。有趣的是,在初级的启蒙教育层面,“青琐”象征“天子之门”的含义一直是它的专属语义。几乎家喻户晓的明代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便有这样的教导:“朝廷曰紫宸,禁门曰青琐。”[13]显而易见,普及性的教科书对“青琐”的解释并不涉及它的样式,核心含义是它所代表的天子之身份。

“青琐门”在汉代历史文献中提到时均有确切所指,与具体历史事件相关。《后汉书・王允传》:

(董)卓部曲将李唷⒐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14]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何进)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等。[15]

这两处的“青琐门”均指汉长安皇宫之禁门。到南北朝时,则与每天传达皇帝诏令的官职发生联系。《宋书・百官志下》“给事黄门侍郎”条:

汉东京曰给事黄门侍郎,亦无员,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诸王朝见,则引王就坐。应劭曰:“每日莫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16]

“给事黄门侍郎”是汉代官名,行使侍从皇帝左右、传达皇帝诏令的职责,由于宫门也称黄门(黄闼)而得名。这一职位的官员每天日落时要向皇宫的青琐门(黄门)拜别,所以南北朝的文献中提到拜“青琐”时,常以喻指这一官职检北魏时期墓志如《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都官尚书冀州刺史元公墓志铭》:“非公焉寄。仍转中书侍郎。复以貂冕清闰,切问俟才,往谢紫泥,来事青琐。迁通直常侍。”《魏故假节辅国将军东豫州刺史元公墓志铭》:“始为散骑侍郎,在员外;寻除给事中,加伏波将军.旦夕仓龙,岁时青琐,列侍推高,侪僚久敬。”《魏故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恭惠元公之墓志铭》:“初以王子知名,召为散骑侍郎,在通直.朝拜青琐,暮践丹墀,事等丝纶,理兼献替”。此处青琐即为”通直散骑侍郎“之别称。”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这一寓意至唐代更形成典故。《唐文拾遗》卷三十三《南龛题名记》云:

圣上西巡之辰,余自金门飞骑,追扈大驾,中途隔烟尘遁迹,及中秋方达行在,由青琐判吏,视事未浃旬,复归内署。[17]

显而易见,“青琐门”在汉代以及南北朝为皇宫宫门的专称。这一语义在大众知识的层面上相当稳定,直到明代仍然在普及读物中与“紫宸”并称代指天子居所。另一方面,自曹魏时期起,文人便对“青琐门”的视觉样式和作法发生了浓厚兴趣,试图将“名”还原为“物”像,只是说法各异。

从字面上看,“青”是一种装饰色彩,而“琐”则是一种类似“连环”的纹样。上文所引孟康与师古之解释便是如此。实际上,“琐”字用于描述宫殿式建筑之门户并非汉代才开始,而是更加久远,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便表现出这一含义。[18]

三、 汉代“琐”的视觉样式与含义

“琐”字本有连环、链索之意,《后汉书・仲长统传》中有“古来绕绕,委曲如琐”。[18]由此还引申出拘系之意,比如《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中句“(契丹主)遂琐德钧、延寿,送归其国”[18]即为此意。后世的“锁”,即加在门上使人不能随便开启、用以保卫门户安全的器具,也是由“琐”字而来。“锁,铁锁门键也。”――《说文新附》。郑珍新附考:“锁,本作琐。”见郑珍:《说文新附考》,清光绪刻本。

“门”,即“门户”,关系到建筑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需要有强有力的防护。最早见于文献的门户守卫者见于汉代王充《论衡・订鬼》所引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曲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19]这里说门户的守卫者神荼、郁垒捉拿鬼魅的工具是“苇索”,捉鬼后以虎吞食之。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卷中讲述了几乎同样的故事,并说明汉代延续了在门上画虎、悬苇索以震慑恶鬼的风俗。“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20]同时代的蔡邕《独断》一书中也说:“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21]二者所述用以捉拿恶鬼的工具,都是以苇草编织而成的绳索,即“苇索”。苇索绕为圆形,形成一绳结,有“琐”(锁)鬼的功能。汉画像石中门上的“铺首衔环”之铺首多为虎头,而衔环则形似苇索,与此说应有密切关联。[22]

有捉鬼功能的圆形苇索演化为将大门上的衔环,从而使临时性的设置变为永久性的配置,从大门的功能意义来看十分自然。大门关系到建筑物及其主人的安危并执行对凶煞之气的辨别与拦截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画像石的门扇上出现的图案大都是防卫功能的象征,无论是武士、瑞兽(通常为朱雀、青龙、白虎)、还是衔环(苇索)。朱雀、青龙、白虎等瑞兽或许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此处不拟展开,但其基本功能是防护门户无疑。

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案,常脱离大门的背景,单独出现象征“门户”界面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圆环作为抽象图案识别性不强,有表现上的诸多局限,亦容易与其他圆环形器物的使用意图相混淆而带来歧义,所以在其出现时常常搭配绶带、兽头等具象要素以增强其识别性,或者赋予社会身份的意义。不过,除了门扇,还有一个重要的部位不能忽视,就是建筑物除了门户之外的另一类开口――窗。在拦截凶煞之气、抵御恶鬼侵袭的意义上,窗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门户,但又与门户的界面作法不同。由于窗的基本结构为单元性重复的几何形窗格,窗格便自然成为视觉表现的背景。一幅四川高县出土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图像:圆环被十字交叉的直线穿过,形成窗格的背景,窗格之后有一猛虎游走(图1)。同样的窗格单元有时以自身复制的方式沿长度方向或长宽两个方向展开,形成一张圆环与直线交叉的网,窗格之间同样出现龙、虎等形象[23](见表1)。王充在《论衡》中说“宅中主神 有十二焉,青白虎列十二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24]强调龙与虎是护卫住宅的“正鬼”。这里在窗格之间游走的龙虎与大门之上的兽头衔环是一样的道理,而展开的窗格图样更加接近现实窗格的真实样貌(图2)。

问题是,画像石中这一窗格图案自身是否有特定的含义?这一图案在画像石中颇为普遍,除了用做窗格,还用作其他位置之装饰。简要将其在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位置做一归纳,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出现于两个位置,即大门的门框处与大门上方的横披窗处(表1)。而这两处恰恰是前文程大昌《雍录》所指出的“青琐”纹出现的位置:“青琐者,孟康曰:以青画醣唢沃小保“如淳曰:门楣格再重,如人衣领再重,里青,名曰青琐”。“户边镂”即大门门框两侧处的雕镂,“门楣格”则是门框上方之窗格抱框是大门左右竖立的固定外框,横披窗是门扇之上的固定窗(今天俗称门亮子)。若建筑物矮小,便不会有抱框与横披窗。见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见图3)。

那么,汉画像石中有没有其他的图案同时用在“户边镂”和“门楣格”中呢?只有几何菱形图案。考虑到“琐”本身所包含的“环形锁结”之视觉含义,几何菱形显然不具备这一特点。于是汉画像石中出现于大门门框两侧以及上方窗格处的、以相交直线(包括十字或非垂直相交)穿过圆环为特征的图案,便成为唯一且完美吻合历史文献对“青琐”纹描述的视觉图案。也就是说:墓葬美术所讨论的汉画像石中的“十字穿璧”之纹样,在建筑史的视角下是用在建筑门户边框四周、文献中古已有之的“琐”之纹。

总之,“琐”纹与建筑门户装饰的紧密关联,来源于其所具有的“苇索”之象征意义。其表现形式有二:作为单独圆环与虎头相搭配,用于门扇;或者在加入相交直线封锁圆心后形成装饰纹样和窗格样式,在两向或四向复制展开,用于门框装饰或者门楣上横窗窗格。很难说“琐”纹单元与展开的“琐”纹之间有先此后彼的衍化关系,也尤其不能以“琐”纹的解读涵盖所有相似的窗格图案。[25]事实上,“琐”纹在图像中的使用与门窗界面的防守诉求具有直接关系,而“青琐门”在历史上则是特殊指称,是这一图案用于最高等级建筑门户装饰的实例。

南北朝时期,“琐”字突然与“窗”合用,大量出现在文学中。在视觉形式的装饰图案之外,有了表达另外一个场景的含义。

四、 诗词歌赋中的“青琐窗”

在南北朝以降的诗词歌赋中,“琐窗”一词使用极其平常,却与宫殿关系不大,成为闺阁之窗的代称。南朝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唐朝李商隐《房人不遇留别馆》:“卿卿不惜琐窗春,支作长楸走马身。”宋朝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词:“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元代周巽《玉堂梅》诗:“归到琐窗清不寐,花边呵冻写鸾笺。”李致远《新水令・离别》曲:“青琐畔,绣帏前,少个婵娟,酬不了少年愿”等等。但这一语境下的“青琐窗”,显然已与等级身份无关,仅表示通用于闺阁的某种华丽之窗。

在上文《雍录》的注释里,曹魏时的注者如淳认为“青琐”意为“门楣格再重”,如同衣服的领口一般。程大昌则更进一步解释:“(青琐)今世名为格子者是也。亦宋玉之谓网户朱缀、刻方连者也。……门格再重者,两板相合,对镂成文。”程大昌所说是否有根据呢?对照北宋末年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里面果有这样的记载:

两明格子门:其腰华、障水版、格眼皆用两重。H厚更加二分一厘。子H及条J之厚各减二厘。额、颊、地笾厚,各加二分四厘。其格眼两重,外面者安定;其内者,上开池槽深五分,下深二分。[26]48

《营造法式》中所示的格子门有“挛母裱邸庇搿胺礁裱邸绷街治蒲(图4)。“两明格子门”之作法为:“格眼两重”,即两片门格重叠;“外面者安定;其内者,上开池槽……”即外面一片门格固定,里面一片门格上方刻沟槽。沟槽之开,通常为拆卸之用。不难看出,此处“两明格子门”与“门格再重”的描述相对照,吻合度极高。虽然《营造法式》中的“两明格子门”词条中并未提到两片门之间夹纱帛之作法,但这种作法在许多明清建筑实物中可见。今天在颐和园佛香阁下的游廊上,便可见到这种两面格子窗中间夹以窗纸的作法实例。

同时,以“两明格子门”为代表的门格对合作法,是较单层格子门更加精细之作法,《营造法式》中说:“四斜挛母褡用牛一间,四扇,双腰串造;高一丈,广一丈二尺。造作功“功”(工)为传统时代的劳动量单位,即一个匠人一天的工作量。……如两明造者,每一功加七分功……安卓“安卓”即安装之意。,二功五分。若两明造者,每一功加四分功。”[26]139很清楚,“两明格子门”的制作用工量是普通格子门的1.7倍,安装的用工量则是普通格子门的1.4倍。多花如此之功夫,无疑这是至为讲究的一种作法。两层之门格最大的优越性便是当打开外面的一层门窗时,里面的一层还能够遮挡外面的视线,保护室内的隐私。如果这一作法是为特定目的而制作,其使用情境非闺阁之处莫属。闺阁之窗有特殊的要求,即在开窗时也需要隔绝外人的视线。在清代民居中可见一种用于卧室的“遮羞窗”,于半窗之内,再加窗一层。

“琐”纹在《营造法式》中还出现在彩画作中,这些彩画一般应用在柱头的联系枋或额枋之上,涂以青绿,名为“碾玉琐文”(图5)。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在额枋之上绘以这些规整的彩画,一定都是居有较高等级和地位的建筑。“琐文”彩画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延续了其在汉代便已承载的高贵身份。

由于缺乏实物,不能贸然认为南北朝便已有《营造法式》中同样的窗格和彩画纹样。但是能够肯定,曹魏时期已出现了“门楣格再重”这一作法。合理的推断是,南北朝时期,文人取“琐”之华丽高贵且严密之意将一种双层门窗格作法的闺阁之窗称为“琐窗”,而汉代“青琐门”之“青琐”纹,则留在额枋的彩画上,继续作为与建筑等级相关联的高贵装饰。

综上所述,从建筑史的视角看,汉画像石中的“十字穿璧”纹模拟的乃是实际建筑物中门框周边之装饰,古文献中称之为“琐”纹。汉代用于宫城禁门之装饰,并涂以青色,“青琐门”遂成为天子之门的指称。由此中国历史上亦有以“青琐”代指以门下省官职之典故。

南北朝以来,“青琐窗”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意指闺阁之窗及相关的文学情境。这一称谓并非完全虚指,其实物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可见痕迹,为双层门窗格对合样式,不但华丽、高贵又能满足闺阁对私密性的特殊要求。这一作法延续下来,于现存古建筑中仍可见到许多实例。

“青琐”这样的词汇本身具有视觉性,且其在建筑、美术、文学、历史等领域的文献中都有出现,并显示出不同领域中的“同名异意”现象。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解读这一词汇,其涵义也就超越了单纯建筑装饰、美术图案,有了深入理解文学现象、再现历史情境的意义。

李祥仁. 穿璧纹的缘起、发展与嬗变[J].长江文化论丛,2005:116124.

[2] 吴佩英. 从具象图案到抽象装饰纹样的演变――陕北东汉画像双龙穿璧纹的母题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0,(8):140146.

[3] 朱存明. 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示及美学意义[J].文艺研究,2005,(9):6067.

[4] 米冠军. 浅析汉画十字穿环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J]. 收藏家,2009,(5):4750.

[5] 刘尊志. 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8,(4):8795.

[6] 叶舒宪.二龙戏珠原型小考――兼及龙神话发生及功能演变[J]. 民族艺术,2012,(2):1930.

[7]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12.

[8] [美]巫鸿.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 施杰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0.

[9] 张衡. 西京赋[M]//季羡林. 传世藏书・集库・全后汉文.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808.

[10]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07:350。

[11] 何晏. 西京赋[M]//季羡林. 传世藏书・集库・全三国文.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1323.

[12] 程大昌. 雍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213214.

[13] 程登吉.幼学琼林[M].长沙:岳麓书社,1992:131.

[14] 范晔. 后汉书[M]//季羡林. 传世藏书・史库・二十六史(3).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623.

[15] 陈寿. 三国志[M]//季羡林. 传世藏书・史库・二十六史(4).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72.

[16] 沈约. 宋书[M]//季羡林. 传世藏书・史库・二十六史(5).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

[17] 张t. 南龛题名记[M]//季羡林. 传世藏书・集库・总集(12).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15.

[18]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07.

[19] 王充. 论衡[M]//季羡林. 传世藏书・子库・诸子(2).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1510.

[20] 应劭. 风俗通义[M]//季羡林.传世藏书・子库・文史笔记.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28.

[21] 蔡邕.独断[M]//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六・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3.

[22] 王树村. 中国门神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

[23] 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二[G].合肥:黄山书社,2010:249.

[24] 王充.论衡[M]//韩路.四库全书荟要(15).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