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老师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20 15:02:00

称赞老师的成语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1

三年多以前,我刚送走六年级毕业生,又迎来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到部分学生的书写,简直让人头疼,特别是周俊杰同学,老师手把手的教,书写还是差。开始时,我就像教六年级的学生一样,让他重做作业,效果很差,连家长都有点灰心了。我反思着:我能不能想个别的法子来,给他来个称赞试试。于是,每次的课堂作业,我就在该同学的生字书写中努力的找出几个有点像样的字,给他画上“”,旁批“带的是写的最棒的字,老师称赞你。”并且告诉他,如果每个字都这样写,老师就给你评优。到了第二天,他的字果然有进步,我毫不犹豫就给他个“优”,而且批注上写着“你的书写比昨天有进步,继续加油,老师称赞你了。”本子发下去以后,我注意观察了他的反应,这个同学把本子高高举起,大声的对同学说:“我终于得优了,老师还称赞了我,你们看我的,今天我的书写还要更好。”时间一天天过去,该同学的书写也在我的称赞中一次次进步。不能高兴太早,一天早晨,我检查家庭作业时发现,该生生字书写好,而抄写古诗潦草,我及时批注“生字你认真书写了,怎么古诗抄写就马虎啦,想糊弄老师呀?”过后,这名学生在古诗旁边重新写了一遍古诗,拿给我看写的怎么样。我给他的又是另一番称赞。从此后,周俊杰的书写得到了质的变化,说真的,我很高兴。

我班刚进入三年级,学生习作才刚刚起步,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的每次习作我都会认真阅读。发现学生用的好词(包括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我就用“”标出来,发现是优美的句子(包括比喻句、拟人句等)用“~~~~”画出来。这样学生在称赞中就会一次次的进步,到三年级下期,我班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要让每位学生在称赞中进步,还体现在每堂课上。我经常使用肢体语言称赞学生。当学生为回答问题从座位上站起来的一刹那,我的称赞便开始了,主要是借助眼神身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对学生的答问给予无声的称赞。无声的称赞使学生在教师的信赖和期待中得到鼓舞和激励。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2

称赞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解释

中文发音:称赞[chēng zàn]

词语解释:称赞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与表扬。

反义词:批评、指责

用称赞造句

1、老师对他的称赞,消除了他心中的阴影。他高兴极了。

2、在我们交口称赞别人的时候也要想一想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3、精妙神奇的敦煌壁画让游人们啧啧称赞。

4、这块石头就是大家交口称赞的神器,在这儿屹立了五百年之久

5、你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人物,而你不是呢

6、今天难得亲手烧了一道菜,朋友啧啧称赞味道不错。

7、我们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孩子也会做出这种事情??

8、小刚的爱心不但被人们称赞,而且得到爱心天使的称号。

9、对于拿了8枚金牌的菲尔普斯让我们只能啧啧称赞。

10、他是我们这儿交口称赞的好儿童,我们的孩子都以他为榜样

11、小明的作业不但被老师称赞,而且得到奖状。

12、雷锋已经在中国交口称赞很多年了,大家都习惯了

13、同学们一致称赞张老师,因为他消除了班里的不良风气

14、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宾客的啧啧称赞。

15、这个地方是大家交口称赞的避暑胜地,热天来这儿的人很多

16、我称赞少女的纯洁美好,称赞长者的生存智慧,称赞儿童的纯净明亮眼睛。

用称赞的反义词造句

批评:我没认真地完成作业,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

指责:面对他的指责,我无言以对。

【扩展阅读:怎么才能学会造句】

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造句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造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该如何学会造句呢?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明明干什么?“在教室里画画。”(“在教室里画画”是句子的尾巴。)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3

下面是《画家和牧童》里关于“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教学片段。

一、片段回放

1.初读,感知“反复”。

师:除了从他的画画技巧看出戴嵩是著名画家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看出他是著名的画家?

生: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话,找出一组近义词。

生:夸赞、称赞和赞扬

师:是的,这三个词语都是近义词。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称赞的词语?

生1:表扬

生2:赞美

生3:夸奖、赞许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近义词找了这么多。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丰富的,准确地用上这些近义词,会使我们的说话、写话更生动。谁能学学商人和教书先生来赞扬一下戴嵩的画?

2.再读,发现“反复”。

生读

师:什么叫绝妙之作?你还能用四字词语形容画画得好吗?

生1:活灵活现,点睛之笔

生2:惟妙惟肖

生3:栩栩如生

生4:以假乱真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积累起来。

生读词语

师:谁再来称赞一下?

生读

师:读着,赞着,你发现了什么?

麻若跃:他们称赞时,陈述语都放在后面,和我们以前说话的方式不一样。

师:你n外知识太丰富了,而且特别细心,居然发现了这种说话的方式。

刘涛:他们都是重复说一句话来称赞的。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他们称赞的时候是重复称赞的话的,像这样重复说话的内容的方法我们就叫它“反复”,板书“反复”。请大家读三次这种方法。

生读

3.比较,理解“反复”。

师:同学们特别能干,自己发现了“反复”的写法。其实商人就是什么意思?

生:画得太像了

师:那干脆就把句子改成这样:“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行吗?

谷昊:不行,这样他要称赞的感情就不强烈了。

周信心:不行,这样感觉就不太高兴。

师:是啊,用了反复就能使要表达的感情更浓,语气更强。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

4.迁移,运用“反复”。

师:谁也能用上这种反复的方法,来说说路人是怎样纷纷夸赞的戴嵩的画。(课件出示:活灵活现,点睛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假乱真)

张馨冉:“画得太美了,画得太美了!这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一位路人赞许道。

张依冉:“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牛简直是活灵活现!”一位路人夸奖道。

……

5.寻找,巩固“反复”。

师:文中还有一处反复,你发现了吗?

生:“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师:这里又是一处“反复”,谁来读?

生读

师:读完了有什么疑问?

龙正扬:声音为什么像炸雷?大家为什么都呆住了?

师:小牧童听了戴嵩虚心的“多谢你的指教”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你能继续用上“反复”来说嘛?

池倚帆:哪里,哪里!我只是见过罢了!

陈承璋:不敢,不敢!我实话实说而已!

……

二、分析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我感觉特别流畅,特别舒服。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发现了这个语言的新形式――反复,他们是自然而然地发现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教学这些修辞方法枯燥乏味的过程。在后续的比较朗读学习又发现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情更浓,语气更强。最后为了使学生对这种反复的方法能够永久地保持在脑海中,在文中进行了再一次寻找巩固和运用巩固。这个教学片段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是因为这个教学片段遵循了教学、心理等方面的规律。仔细分析发现,教学“反复”修辞方法,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1.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化。片段中,学生由朗读称赞的句子中自主发现这种语言形式具有重复的特点,并在自主比较中明白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再一次自主地结合课文文本情境进行运用迁移,一切都是那么顺顺利利,这就是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带来的良好学习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你教给他们这些知识,哪怕记住了,也是不会记长久,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要想让这些枯燥的修辞知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2.教学过程――板块联结化。基于修辞知识本身抽象的特点,对我们教学过程的要求就特别高,因此,版块教学成了教学修辞知识课堂的首选。

上述教学片断由初读感知“反复”到再读发现“反复”;由比较理解“反复”到迁移运用“反复”,再到寻找,巩固“反复”,版块非常清晰。这样学生脑海里建立起来的“反复”的知识结构图也就非常清晰有序。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版块之间还是非常有序的,有着内在的联结。由感知到发现,由理解运用,再到巩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的有序性上,使得这些教学版块在清晰的基础上又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教学理性有序,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修辞知识的教学要有一个有联结式版块教学做保障,需要老师有深厚的各方面基本功。

3.教学内容――载体序列化。版块化教学忌讳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应该有一个主话题。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4

老师的赞赏与表扬、夸奖有着质的区别。赞赏是由于常识而加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内心情感世界的进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表扬则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上的,有时还带着一定的目的,并非真心诚意,比如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或是按时完成作业(这会引起学生反感)。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缺少的就是那份对学生的赞赏之心、赞赏之情,这是因为老师常常对学生期望过高,甚至以“完美”的标推去苛求他们,把他们的微小进步当作理所当然而忽略掉。因此,老师看到的大多是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自然就谈不上欣赏称赞学生了。如果有,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而已,学生当然提不起精神。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井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作为—名老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就是美,老师的赞赏必须真心诚意,没有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者空洞无实,这样的赞赏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智慧的火花。

赞赏是一门艺术,作为它的外在形式的表扬、称赞、激励也必定要讲究艺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表扬角度恰当:表扬学生的行为,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表扬学生的精神,如“你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创新精神”。表扬学生的素质,如“真聪明”,“你真棒”。对学生提出希望,如“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上面所举例子。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表扬程度适时、适中:当学生有稍微的进步或较出色的表现,老师的表扬要及时,特别对待差生更应该不失时机。表扬的程度要得当,拿捏准确,不要言过其实,也下要随心所欲。否则,老师的表扬会没有意义,甚至事与愿违。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5

第一、 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课间,我是不回办公室的,经常随便找个学生聊聊天,天气冷的时候,还会帮他们捂捂手……这时,很多孩子会围过来,告诉我很多的事情,借着这样的机会,了解了他们很多情况,拉近了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处理了很多孩子之间的事情,教会了他们如何相处,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排解不良的情绪……

第二, 学会欣赏

欣赏是实施有效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差生毛病多多,但在他们身上肯定有可以欣赏的东西。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爱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得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暂且叫他a同学吧,他上课的时候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讲,而且常常去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偷偷拿的,是在老师眼皮底下明目张胆拿的。老师对他说:“你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赶紧把东西还给别人。”他还笑嘻嘻地说:“我没有拿呀!”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惹事,有时,把自己碗里的菜夹到别人碗里;有时,吐口水在别人身上……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我发现,仅仅靠批评,毫无效果,因为他不怕,也不在乎。我还发现,因为他这样做了,所以,小朋友都躲着他,不和他做朋友。我分析了一下,其实,每个人,都有要别人尊重的需要的,他一定也有,他一定为没有朋友而烦恼,只是,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寻找朋友,只是他不明白,正是由于他这种不正确的方法,让小朋友,见了他就躲。于是,我决定在同学中,帮助他找到尊严、友谊。我常常故意表扬他,尽管他没有那么好。渐渐地,这个学生在变化,上课比以前认真了。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有一个问题,很难,我原以为班级中的几个好学生一定能手到擒来,没有想到,连续请了几位,全是错的。A同学按捺不住了,在下面轻轻地说答案。我一听,好家伙,多么准确、到位的理解。便马上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由于老师常常表扬他,时间长了,小朋友对他的看法在慢慢改变,他也越来越愿意接受我对他的建议。我常常悄悄告诉他,该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慢慢地,那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正常了。现在,我已经不教他了,有一次,正好碰到他现在的老师,提起这个学生,老师说他挺好的,我非常欣慰。

第三、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教师应该怎样称赞学生呢?

首先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优点、长处、成绩要烂熟于胸;对学生的性格、爱好、想法要了如指掌;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称赞技巧。具体地说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确定最优内容,这里所说的“优”是指学生身上最值得称赞并且希望受到肯定的地方。赞其所长,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长处受到称赞。称赞学生能写一手好字,能唱一首动听的歌曲……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我经常留意学生的长处,不忘加以适时的称赞。称赞学生的想法,我常常和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大至世界风云,小至朋友交往,校园新闻,同学趣事,我和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他们正确的想法给予肯定。这样我和学生之间更贴心了,彼此的共同语言更多了。称赞学生健康的爱好,如果学生所爱好的事情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一定会深感欣慰,学生迷上了书法、绘画,我就称赞学生的作品相当出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乐此不疲,我虽然没有时间和他同跑共练,但我会称赞学生具有非同一般的毅力。学生听到这些称赞,没有谁不是心花怒放的。第三捕捉是最佳时机。同一句称赞在不同的时间说出,效果截然不同。称赞学生,要考虑时间、场合。在一些人多的场合称赞,学生会感到脸上有光,我常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外班或外校老师来听课时,家长来访时,对学生适时称赞一两句,哪怕只是“写字有进步”,“上课积极多了”,“对老师长辈有礼貌”,“善于处理同学关系”之类似乎很平常的称赞,学生也感到十分自豪。在学生成功时的时候,教师的一句称赞就如锦上添花,可以让学生笑嘻嘻进步。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6

关键词:礼貌用语 差异 跨文化意识

1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无疑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

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下面主要从称呼语、称赞语、致谢、禁忌语与委婉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1称呼语

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c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cousin”。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同样的称呼语套用到英语中去,就可能是无礼、奇怪的,甚至适得其反。若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先生为“爷爷”则可能会引起老先生的不满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英语中称呼语常用的表达式则可归纳为:“mr./mrs/ms+姓名”、“头衔(dr./prof.等)+姓名”、直名称呼、专f-j,g谓(sir,madam等)。尤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了。这似乎意味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了。

2.2称赞语应答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赞语(compliment)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人的语言较含蓄委婉,西方人的表达则较热情直率。这一点也体现在对称赞语的应答方式上。听到别人的夸奖或赞赏,中国人的习惯是极力否定自己以表示谦虚,如“哪里哪里”、“过奖”、“不敢当”、“差远了”。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一般趋于接受,认为否定别人的赞扬是不礼貌的,等于否定别人的判断力和眼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说英语,外国朋友听了夸奖说:“yourenglishisverygood.”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大都会说:“oh,no,notsogood”。其实英语中不常用这么谦虚的说法,一般只要简单地以“thankyou”或“thanks”表达谢意就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都遵循了各自的礼貌原则。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是“尊人不卑己”,而中国人则受到“卑己尊人”礼貌原则的影响而表现出“谦虚”。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把谦虚看成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则认为不尊重事实的谦虚就是虚伪。

2.3致谢

西方人每天都把“thankyou”挂在嘴边。无论别人给予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也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或者是家庭成员之间,西方人都会诚恳地说声“thankyou”。在中国,关系亲密的家人中也表示感谢,比如,人们常说些“您累了吧?”“辛苦了!”之类的话,但一般不提“谢”字,否则会给人疏远的感觉。

2.4禁忌语和委婉语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交际双方应注意如何回避敏感话题、禁忌,如何使用委婉语等。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有些如年龄、收入等敏感话题应该回避。西方人特别忌讳“老”字,尤其是女士,最讨厌别人称她“老”。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等于无用,因此一般称老人为“seniorcitizens”。而在中国,“老”则是经验和智慧的象

征。言语禁忌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人们忌言疾病和死亡;忌言聋、哑、瞎、瘸等身体残疾等等。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语用修辞,是用比较婉转、优雅的话来表达一些难听的、不便或不愿直说的、粗俗的或有所忌讳的事物和概念(陈俊森,2006:102)。在生活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忌讳疾病,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生病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人们把cancer(癌症)称为thebigc或longillness,称constipation(便秘)为irregularity,blind(瞎的)说成sightless,把mad(疯了)叫做mentalproblem。汉语中,“生病”则是“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说“精神病”为精神不正常。

3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从上述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外语教师,我们深深体会到:“toknowanother’slanguageandnothiscultureisaverygoodwaytomakeafluentfoolofone’sself”。因此,探讨和对比礼貌用语的差异具有其现实意义。

3.1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特定的语境,进行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运用教学,培养学生得体合适的语言运用能力,重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教学;培养学生“语用移情”能力设想和理解双方的用意,并尽可能合乎英语的语用原则和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

3.2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关注目的语的文化习俗,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了解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掌握文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7

赞叹的词语解释:1、表示对人、事、物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即“称赞”、“叹赏”。

赞叹的近义词:称赞、赞扬、赞赏、赞美

用赞叹造句

1、他的表现令人赞叹。

2、参观过博物馆,外国游客对景德镇出产的精美瓷器赞叹不已!

3、万里长城是中国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不仅令国人赞叹,更是世界的财富和瑰宝。

4、他这句话说的太有水平了,我不由自主的赞叹。

5、她的演出近乎完美,受到大家的一致赞叹。

6、联欢会上,小红优美的歌声博得了大家的啧啧赞叹和阵阵掌声。

7、我超赞叹你,你也得选我吧。

8、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对作者的智慧赞叹不已。

9、故宫的宏伟令世人赞叹。

10、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人都赞叹不已。

11、学生对他的演讲赞叹不已。

12、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各国都赞叹不已。

13、看到这位大师的作品,我不禁啧啧赞叹~~

14、来北京的中外客人都对“国门第一路”机场路赞叹不已。

15、小明玩把溜溜球高抛后又来了个低飞旋,让我们看了赞叹不已。

16、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令人啧啧赞叹。

17、对于如此完美的回答,老师啧啧赞叹到。

用赞叹的近义词造句

这次考试我的了100分,妈妈称赞了我。

赞扬:他们赞扬我流利的英语和我的勇气。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8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一一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褒奖语和应答语构成了相邻对(adjacency pairs)。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英语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察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

(1)A: 这件衣服真好看!

B: 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2)C: 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四、汉英文化中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定的反应,好像不找个托词推却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结果这位外国朋友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对笼统的赞美还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语用迁移并非都会像这则趣闻那样总会给人带来喜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的礼貌方式会使交际双方感到困惑,以致影响正常的交际。下面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和刚认识的中国女孩之间的对话。

(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 no. 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没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国人眼里谦虚有礼、符合标准,但在美国人看来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大惊小怪,缺乏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讨了个没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因文化迁移带来语用迁移而引起交际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国人说汉语,经常会受到中国人的称赞:“汉语说得真好!”如果被称赞的人认为自己的汉语并不怎么好,受到这种称赞会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据说有一位刚到中国教书的英国老师,尽管只会说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寒暄语,却常常得到“汉语说得真好”之类的称赞,这位老师常常不知所措,因为在英国到被人称赞“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则表示已经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运用语言的水平已经和那个国家人们没有多大差别了。当然,中国人很多场合是在说恭维的话,但这种恭维语言频繁出现,有时会使外国人感觉似乎受到一种讥讽,事情反而变得麻烦起来。

五、小结

由上述可见,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褒奖语的运用、应答模式、语用原则及诸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对褒奖语实现方式的影响。言语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褒奖行为也不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说,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 (潘晓惠1996)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把英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 国家汉办编印,1996.

[3]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称赞老师的成语篇10

    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

    1.称呼语

    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

    2.感谢和答谢

    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

    5.打招呼

    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

    6.介绍

    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

    7.节日

    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

    8.词汇的文化内涵